试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知识及技能结构

加菜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加菜”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试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知识及技能结构(共10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试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知识及技能结构

试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知识及技能结构

随着“物流热”的持续升温,现代物流行业急需各个层次的管理人才,各高职院校竞相开设物流专业.本文将站在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角度,对调整传统的知识及技能结构进行讨论及分析,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

作 者:沈静  作者单位: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510520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   实践型   培养   结构  

篇2: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

本文从我国物流人才教育的`现状、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行业涉及的目标岗位群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出发,提出高职高专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体系定位、培养途径定位.

作 者:刘琼华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400067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   人才需求   物流专业  

篇3: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软件技术专业为核心的IT人才缺口扩大。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以项目为实践载体,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点和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软件以单机处理为特点,与当前的网络化、云计算等特点不相符合,这就给高职院校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主要岗位群有:软件开发岗、软件测试岗、软件技术支持与服务岗。其中软件开发岗位主要有:NET方向、JAVA方向、嵌入式编程、Android方向、IOS方向、HTML5方向等,不同的就业方向对人才培养过程有不同的要求。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IT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主流编程语言、方法和工具,掌握软件工程理论,能够从事软件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技术性工作,通过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使学生具备项目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人员。

二、软件人才能力结构

(一)知识结构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有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分析与设计、网站分析与设计、项目管理等内容。针对不同的方向进而得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使培养的学生能在毕业时符合社会对软件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校内通过项目实战丰富学生的项目开发实践经验,掌握项目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二)能力结构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应能熟练使用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过程中的工具和方法,能熟练使用某个编程语言、熟练使用建模工具对软件及数据库进行建模、熟练使用软件测试工具对软件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等。

(三)素质结构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信息道德和法律意识素质,具备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课程设置

课程安排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需要与社会对软件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进行设置,课程安排的原则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浅入深、由模块到整体”,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学生能在毕业后运用所学知识胜任工作岗位的各项要求。

本文以软件技术.NET开发方向为例,对该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描述。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项目实践课程五大部分。通过对各类型课程的分析,结合用人企业对.NET开发人员的基本要求,对.NET开发方向的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四、以证书为导向,促进学习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证书可认同获得相应的学分,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一般考取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师及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证书为目标,具体如表2所示。

其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可换2学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可换4学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可换6学分。

五、总结

本文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培养目标及原则、软件人才能力结构、课程设置及证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NET方向对五类课程进行了具体的细化,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建议。后续还要对校企合作、校中厂、校中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殷佳庭.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12):114115.

[2]丁德成,张倩,颜云生.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7,(02):5053.

[3]罗莎.基于校企合作平台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7,(01):217218.

[4]范新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三育人”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10):9495.

[5]宋磊,刘立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02):201.

篇4: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的探索

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的探索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技能采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就业.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及对各种模式进行分析,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 者:郭丽颖 许红 耿万云 李淑华 赵欣  作者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实践探索  

篇5: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1前言

广西作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较好,广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约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4191.3亿元,增长迅猛;同时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教育部统计,20广西高等院校共73所,其中高职院校共37所,占高等院校的50.7%,在这37所高职院校中,共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就目前而言,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

篇6:浅谈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浅谈关于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一、高职院校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会展业的发展,该行业的核心竞争主要表现为专业人才的竞争。我国会展教育起步晚,实践基础簿弱,就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政府部门对会展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政策和投资上,尤其是对大型会展设施、会展场馆建设的支持和资助,而在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中国经济会展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已有187 所,其中,高职院校145 所,招收会展专业新生过万人,可见,高职院校在会展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调查,会展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无论在展会接待、推广宣传、项目执行方面,还是在语言沟通、展台设计、会展文案等方面都有较高标准,要求会展专业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但目前会展专业毕业生与企业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加符合会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为此,明确高职院校会展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好的口语、笔头表达能力;系统学习相关管理学知识,能较好地掌握会展项目设计、运作,会展营销、会展服务等专业知识,能基本胜任会展行业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对行业发展有一定的敏感性,对相关问题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能较快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新要求。

二、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讲,会展行业门槛不高,但专业性要求较高,会展行业管理人才必须掌握三大块知识,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环节技能。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硬件设施、软件力量、师资条件,打造独具特色的会展专业,并设置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突显专业优势,尤其要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目前,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学科起源不同,各高校会展专业的定位也千差万别,起源于外贸类和起源于旅游类的会展专业,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不以市场为导向,而是依托自身的师资和教学资源进行会展专业设置,片面地追求大而全,缺乏一种专业共性,加上会展专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涉及的学科知识多种多样,因此,课程设置随意,缺乏系统性,以致专业定位不明确。

(二)实训环节难落实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训,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多集中在校园内进行,范围存在局限,实践内容也比较简单,难以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对接。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社会中一些大型会展活动进行锻炼,但大型会展活动的举办时间并不一定会安排在寒暑假,这就与高校的会展教学计划相矛盾,与学生正常学习相冲突。一些会展活动虽然举办时间相对固定,但筹备时间较长,活动时间却相对较短,学生即使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也会因为时间的限制,很难完整地参与到从筹展到布展、办展再到撤展的整个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充当现场服务的角色,发挥专业技能的机会相对较少。

(三)会展专业教师基础薄弱

我国会展业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相对较晚,会展教育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尚未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授课教师多是由相关的旅游、广告、艺术等专业“半道出家”,基本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展专业学者,缺乏系统的会展专业教育理论知识,且多数会展专业教师没有相关的会展行业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仅通过课本或查阅一些二手资料进行内容讲解,难以触及会展行业的本质。

(四)从业资格认证混乱

会展人才的培养主要有高校教育、资格认证和行业培训三种路径,从事会展行业必须具备从业资格认证,而会展从业资格认证相对比较混乱。目前,全国推出的相关证书至少有10 余种,且标准不统一,很难做出有说服力的资格认证。因此,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呼吁尽快打破条块分割,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以更好地为会展行业服务。

三、关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实践能力,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接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岗位需要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实训基地,教师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熟悉会展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其次与校外的实训基地、培训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安排合适的会展实习单位,提高会展实操能力;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参与会展类课题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从选题到策划再到组织运作的整个管理过程。另外,高校可以举办一些会议、小展览等,让会展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其综合素质培养。

(二)创新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建设

会展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尽量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当加大案例教学力度,尤其是引入近期一些典型的会展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会展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相关讲座,把会展行业的新动态、新理念、新思路传递给学生,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接轨。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实践经验,所以会展专业教师也需要加强培训,与实训基地、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企业建立联系,到相关部门进行技能培训和专业训练,同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一些会展专业技能大赛,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合起来。

(三)结合地域特色,找准专业定位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在开设会展专业教育前要对所处区域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当地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对会展人才培养给予指导,以保证会展人才培养有序进行和会展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例如,会展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以暂缓开设会展专业教育,而会展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广州等,也要根据会展人才结构、当地会展发展的定位、学历需求层次等规划高校会展教育,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严谨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进而提高会展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既促进了会展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也能够让会展人才学有所用,实现自身价值,最终实现双赢。

(四)会展教育要面向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会展专业作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侧重实践技能培养。高校会展教育必须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在国际上成功的案例很多,如德国瑞文斯堡大学,该校会展管理系的学生大多数是展览公司委托培养的,学生经过培训毕业后还要回到原展览公司,为该展览公司服务。这些学生一般在学校里学习3 年,1 年半时间学习理论知识,1 年半时间课外实习,通常是上3 个月课,实习3 个月,轮流进行,学生反复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学习效果突出。

总之,高职院校会展教育应结合会展行业的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方案,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不断进行会展教育创新与改革,才能满足会展市场和会展行业、企业的需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人才、高校、企业、行业等多方面的共赢,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篇7: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是顺应我国向新型工业化社会转变过程中对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专业,然而,目前许多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后却难以找到对口的企业和岗位.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国高等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许多问题,高职教育更是如此.本文在分析了电子商务人才特征、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学院要培养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需要设置合理的目标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验室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等.

作 者:王晟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子商务专业   人才培养  

篇8: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论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论文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两种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团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旅游市场的需求。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两种错误的目标模式:一种是片面强调人才的高层次,以理论教育为主,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一种是以业务技能培养为主,培养服务操作型人才。前者往往按综合性大学模式办学,以培养高学历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后者则主要按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式办学,面向旅游企业,培养适用性的人才,学生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既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综合性特点,又要针对旅游行业不同的方向有所细化和区分,使学生既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知识平台,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不是简单地对各个方向知识课程进行累加,否则会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含混不清,对人才的定位也失去方向。

(二)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学不致用

目前许多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开设的课程与旅游管理业务的需要联系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专业尚处于初创和发育阶段,我国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大多数是由其它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如历史专业、地理专业、管理专业等,其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此外,旅游业是迅猛崛起的朝阳产业,日新月异的旅游宏观环境变化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促使知识的更新,使得旧的知识体系不断面临修改和扩充,也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知识的使用性不强、理论落后实际的现象,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特点。

(三)师资队伍缺乏实践

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学历,有一定理论知识,但缺乏行业的实践工作,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少,行业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而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它的实践性、经验性的特点特别突出,不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新情况、新理论和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汲取新的知识并应用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制约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二、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确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特点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地处长江三角经济发展带,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服务连云港以及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该区域旅游业发展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深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学生与员工的角色、教师与行家的身份、课堂与岗位的标准、教学与生产环境的融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

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可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学习考察,到具有不同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进行访问、进修,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技能。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学术交流,与旅游界利用多种渠道接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旅游管理的最新动态。

(三)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手段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现代化教学要求较高,课程教学应该尽可能引入一切先进的现代教学设施和设备,如投影仪、多媒体、外购与自制的CAI课件、电教片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信息。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创新。

为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应改变传统的讲演式、注入式教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场景教学、课堂讨论、演示教学等,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处理好灌输和引导、讲授与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向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创新。

在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条件下,力争选取最新的教材,做到授课内容能准确客观地反应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几本教材,教学案例也不能老生常谈,教师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随时根据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篇9: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落后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部分院校仍选用多年前的教材,缺乏旅游界的前沿性知识,与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有些脱节。其次,其开设的课程重点为导游证考证课程,如导游业务、全国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法规等,而对于海外领队培养的相关课程非常少。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如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基础知识的部分内容重复严重。最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广西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课时量远高于实践课时,很多院校即使有实践课程,也大多受制于实践教学平台的滞后而流于形式,学生实践学习效果不佳。

2.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生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是衡量师资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在广西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占41%,博士学位仅占2.5%;在教师职称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1%[1]。而在广西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更加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此外,“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部分高职院校将“双师型”教师狭隘地界定为具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的教师。部分教师虽然通过考试获得了导游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但并没有相关的行业实践经验,不了解旅游行业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很多高职院校也缺乏旅游社、景区等旅游企业的优秀人才兼职授课,学生对目前旅游行业的现状认识不清。此外,由于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起步较晚,经费投入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较少,对国外旅游发展趋势与理论动向不了解,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2.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广西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有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但实习的质量令人堪忧。目前校企合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企业的选择问题,由于旅行社招聘实习生更多要求已获得导游证,学校出于安全问题,就长期实习而言,高职院校多选择酒店、景区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从事服务员、讲解员等工作,这可能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不一致。第二,学生实习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基础性操作岗位,其中在酒店实习表现得尤其明显,缺乏管理岗位的实习,而学生轮岗实习也很难实现,因而实习效果不佳。第三,目前学校和企业的实习还不够深入,大多数的合作还仅限于学校向企业输送实习生,缺乏深入合作。

篇10: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3.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旅游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其行业动态、知识等更新较快。广西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首先要准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才能考虑设置的课程体系。就目前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涉及旅行社、酒店、景区三个方向,不同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然后开设相关的课程。其次,优化教材选择,尽量选择近2年质量较高的教材,掌握最新的前沿理论和资讯。第三,课程设置应多结合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本区域的发展,如针对出国游开设海外领队相关课程,针对广西主要客源国开设客源国概况课程。此外,当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掌握综合性知识,课程设置方面可增加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第四,合理设置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并举。对于部分重复的课程,相关任课老师可协商好避免重复讲授。此外,加大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把学生真正培养为专业知识丰富和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学校要加大师资投入,一方面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教师,提高进入学校的门槛,优化旅游管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另一方面,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继续深造,增加高学历教师的比重。第二,大力引进具有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以弥补现有师资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第三,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如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旅游院校进行联合培养,将本校骨干教师送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还可以针对其行业实践薄弱的劣势,选送部分教师进入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实践增加行业经验与技能,丰富课堂教学。第四,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如利用假期参与茶艺师、调酒师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并考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3深化校企合作

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应秉着共同发展的原则。首先,选择优秀的旅游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如选择国内外知名的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档次以及平台;部分优秀学生可由之前基础性操作岗位的实习提升至底层管理岗位,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由于旅游行业有明显的淡旺季,如寒暑假和法定小长假等往往是游客出游的高峰期,旅游企业可在假期多为旅游管理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其更早的认识旅游行业。其次,深化校企合作,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与旅游企业共同搭建合作平台,企业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提高教师的行业经验;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吸引优秀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入校授课,传授最前沿的旅游资讯和发展方向,共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炜,王佳.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4):123~127.

相关专题 人才培养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