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育总结

绿茶奶球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绿茶奶球”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语文课堂教育总结(共14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总结

各位老师:

下午好!

语文学科的质量分析见邝老师做得非常详尽的期中考试分析册,我就不再罗嗦,初一语文组教学情况总结及反思。

我们语文组付老师、魏老师加我,都是官田学校的新人,从开学到现在,一直都是兢兢业业、早到晚回,值得自我表扬。特别是付老师作为新手,更是事无大小,亲历亲为,敬业精神、好学品格还有渊博的学识令我等钦佩。

此次检测,我们年级平均分为70。39,两个重点班平均分77左右,平行班平均分67,在同年级的5门学科中,我们的平均分仅比英语学科高,根据我多年的经验,一般来说,语文的平均分应该比英语、数学、科学的高,因为这三门学科涉及到学生的基础及智商,而语文是一门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的学科。

我觉得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我们出题太难了,尤其是阅读理解,得分情况确实不够理想,总分26,我所带的5班都只得了16分,这问题主要在我,因为出题人是我,同时也没有提醒同组的老师认真把关。再就是也说明我们的教学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学反思《初一语文组教学情况总结及反思》。我自我感觉也是这样。以前在石岩公学带寄宿班,有一部分学生是深圳市最为精品的后进生,很多学生已经流窜过好几所学校,后来又流浪到我班,不少学生具有强烈的对抗性,也偶尔有老师被学生打伤,我每天都是如履薄冰,作好和学生肉搏的准备,而官田的学生却大不一样,虽然有基础薄弱者、厌学者,但是管理难度大为减轻,我精神上有些松懈,也有些陶醉,人也长胖了不少。以为这些还比较听话的孩子应该能按要求进行,于是在检查落实上工夫下得不够。导致一些非常简单以为学生肯定能掌握的知识不能到位,应了这句老话:知道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明白;明白不一定会用,会用不一定可以融汇贯通。融汇贯通不一定能得高分,因为还要保证书写规范正确,不出现笔误。在默写时,好多学生会背却不能默,能默却要出现错别字。

因此,以后的教学思路是加强课外阅读,因为语文确实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好多学生到了初三,作文写得比老师还好,我就碰到过一些,这绝对不完全是我的功劳,是书籍赐予他才华、赐予他高分。所以,希望每位班主任要支持学生买课外书,读课外书,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差班,好多孩子不想学,读点课外书还能吸引他们对文化的追求和对学校的向往。当然,上别的课一律不许看,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要协助班主任一起强调。

第二是我们语文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答题指导。尤其是阅读理解题,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答题习惯,很多学生是意会而难以言传,能传达而难以规范,能规范而难以精美。

第三是我们语文老师要低下身体,更清楚地认识了解我们的学生,降低要求,从基础抓起、在落实上下工夫,千万不能出现“学生在课堂上心情激动,好象什么都会,考试时却一动不动,结果是雾里看花,迷迷糊糊”。最终还是草草作答,分数黯淡。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篇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经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此刻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必须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到达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所以,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进取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进取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必须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必须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力。

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所以,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活力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主角”,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样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完美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活力,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资料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必须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到达。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一样年段有不一样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很多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所以,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经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构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构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本事。学生仅有具备了必须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本事。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次。

篇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总结

时光飞逝,我们在感叹时间过的如此之快之余,不免回首过去一年与同事们度过的美好时光、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以及取得的成绩。面对工作,我积极努力的学习,向身边的经验教师请教,从而较顺利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表现

教师的称号是神圣的,教师的道德是高尚的。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话材料,按时参加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道德修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关心集体,以校为家。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教育、教学工作

(一)、上课

我知道教学一定要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上我总力争每堂课都能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里学习,不时在课堂上渗透些课外知识,这样一方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我天天都会花写时间在我的专业学习上,然后把我所学知识更专业化、更纯正地教给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学习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工作中,为了能够适应自己的教学,我知道唯有刻苦钻研不懈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倾注每一份执着,每一份认真。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我遵循课改理念,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课堂内面向全体同学,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有时甚至给后进生多一些发言机会。

(二)、备课

我深知备课是教学成败的要害。只有吃透教材,备好每一堂课才能上好每一堂课。本学期我担任六(3)班的语文教学任务。首先备课时我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同时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反馈,所以我平时尽可能与学生多接触,和他们交朋友,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把握情况以及他们的薄弱之处。这样备课就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调整教学手段,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预见学生可能碰到的难点,于是我除了广泛猎取教育杂志上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把这些先进的理念、方法运用到备课中外,我还非常重视与同组教师的讨论交流并向他们虚心学习。这样既吸取了集体聪明,又注重了个人钻研。

(三)、教研教改

有句话“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平时我也非常重视个人能力的提高,每当校内外有教科研活动,我便虚心前去学习,及时总结,写好心得体会,吸取经验;积极申报教研课,做到向老同志多学习,跟同仁们多交流;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不断研究,每次利用外出出函授或业务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练好基本功,尽管苦点,累点,课时多些,我也一一克服。

(四)、作业和辅导

作业本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除了作业得精心设计外,批改也一定及时认真,评讲到位。对于后进生的作业批改则更细心耐心。由于我班语文基础差的学生还在不少数,于是我常用课间及下班前那段时间帮助辅导,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惑,鼓励学生信心,防止两极分化。总结过去,我深感教学工作中困难仍不少,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我相信,只要加强学习,加强钻研,在学校这么浓厚的教学环境中,我的语文教学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三、在班级学生转化工作:

(1)抓得准,做得细,要有恒心,要乐于帮助。准是指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摸准会出现过错的原因,把准“脉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例如:好心办错事;出于好奇心而干了错事;受人唆使帮助别人打架、偷别人的东西;自我要求不严格而违反纪律;家庭教育不良。为此要仔细分析,找准病症,区别对待,因事因人而异,力求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面发展。细指细心。班级德育工作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提高学生的自学性,帮助他们择善除恶。任何学生都有闪光点,差生也不例外,只要细心留意,就不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劳动、班级活动中闪现的亮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恒是指恒心。对转化工作要按计划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不能热一阵、冷一阵、抓一阵、放一阵,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并不断强化。后进生毕竟因其后进,在学习上与其他同学落下一段距离。为了使这个距离缩短,我还经常帮他们另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来帮助他们。先跟他们谈话,要他们明白老师、家长都希望他们学习进步,都想帮助他们,而只要他们自己加倍努力,老师和家长都相信他们同样会成为好学生。另外在课堂上,对于一些预知的疑难问题,师生共议解决后,我还特别叫他们起来复述,进行难点突破、巩固。而课堂上没解决的,课余再补,利用放学后的十几二十分钟时间,他们进行个别补习。由于长期如此,有些学生乐意配合老师的行动,他们学习也在慢慢地进步。

(2)让学生教育学生。教育孩子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心理,决不从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有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是错误的,但在孩子眼里却是真实和正确的。大人教育孩子时,总喜欢摆大道理,大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没有触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很有效。一次有两个学生打架,我很耐心地摆出一些道理和事实教育了他们一番,让他们明白打架的坏处和弊端,我认为这一次教育对全班同学来说是十分深刻的,但没过两天,又有另外两个学生打架。我很气愤,但我认为如果再批评一次也起不了作用。我将前两天打架的学生叫到跟前,让这两位学生将当天打架的情形和感受与他们分享。这两位同学很留心听他们说,听后深有感触,并互相道歉,许诺以后不打架,使这两位同学确实受到深刻的教育。

最后,我不敢说我的工作做的多么优秀,但我要说在我的教学中,播撒了希望的种子,孩子们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在工作中我也倾注了汗水与艰辛。在这学期中,我付出着、收获着、进步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篇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总结

一、具体措施:

开学不久,我们二学年课题组三位成员依据课题方案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即: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有效性研究。每月三个老师轮换上研讨课。老师们都能认真钻研教材,开展集体备课,精心预设教案。在研讨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集体备课,确立教案认真听课,详细记录专题学习,展开评课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我们将本课题作为学校教研组研究的课题,每次的活动都扎实有效。

二、点滴收获:

心理学研究表明,幻想是儿童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富有幻想、好奇心强几乎是所有儿童共有的心理特性。在低年级教材中童话占很大的比重,而童话这种文体,正是以其幻想性、可读性,牢牢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如何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呢?通过学习很研究,我们一致认为,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想一想等多种形式,亲近文本,走进文中的角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研讨,认为应该改变第一课时的程式化,学生的“读”要富有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索,努力改变了第一课时的“读”的泛化现象。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合理,既解决了第一课时的共性问题,又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努力做到“课前预习,课中扎实,课后延伸”。

现在的课堂是书声琅琅、“读”领风骚。如何使朗读指导更有效?和于莉、管雪锋两位老师经过探讨,认为朗读不仅是技巧的指导,更是引领学生深层次地读悟,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悟方式,立足文本,创设情境,体现朗读过程的层次性和朗读目标的有效性,注重朗读评价,丰富学生的语感,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三、存在问题: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本课题研究的涉及面比较广泛,我们只能选取目前课堂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也许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甚至可以说是蜻蜓点水,很希望得到专家的专业引领。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在扎实地做着,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篇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总结

一、成绩方面:

(1)参赛教师基本上都是新面孔,是在新课程实验中涌现出来的教学新秀,他们理念新,素质高,角色定位准确,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二年级这个学习的特殊阶段把握较好,注意了复习和教学新知相结合,注意了逐步由识字向读写的过渡,注意了习惯的连续培养。对同一内容的处理各有千秋,使人明显感到,课堂上离“教参”渐“远”,离学生更近,在组织中激发兴趣,在参与中因势利导,在评价中总结方法,学生学习环境更为宽松,主体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自主体验,有效合作,探究创新在课堂上随处可见,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教育思想也得到较为充分的贯彻。

(2)这次活动的评委仍和过去一样,由教学骨干和教研员共同担任。23位评委大多数参加了去年的教学竞赛,是我市新课程实验的排头兵,他们用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看待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既是评判者,又是学习者,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总结》。在当天最后一位教师教学完毕,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感受,总结得失,独立打分,并且都写出了文字总结,我们相信赛讲中教师的经验首先会很快在评委们所在的学校推广。

(3)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我们的教学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只是二年级学生,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比过去更浓了,思维更活跃了,爱读书了,爱写字了,爱积累了,敢于发言,特别是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学习感受,能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甚至还能给老师出一点“难题”。教改着眼于学生,落脚于学生,由此我们对今后的实验更加充满了信心。

(4)教学竞赛不是只为了给参赛教师分出个名次,而是要通过活动推动和引导我们整个实验能有效的向纵深进行,这是主办者的意图,也是广大教师的愿望。从第一天开始,就有大批来自各乡镇及局直学校的老师踊跃听课,我们既为这种现象高兴,同时也为安置他们做了不少工作,好几天都是人满为患。听课秩序井然,他们认真的做记录,不但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还特别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有时也积极参与了教学互动。除了主办学校的老师上完课就赶来听课外,尹庄、焦村等地的老师积极性更高。在市一小赛点我们发现,有不少人是站着听课,还有人在连站都没有地方时,又匆匆赶往实验小学去听数学课。

(5)据我们了解的一些情况,很多单位都以非常积极的心态看待竞赛活动。有不少学校都是校长直接抓选拔和参赛,他们放大了教学的准备过程,做到了一人参赛,大家提高,可以说任何一节好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节好课就是“研”出来的。试想,搞一次活动,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在新课程的旗帜下更加凝聚,我们对课改的认识更趋统一,我们整体队伍的水平能更上一个层次,这不就是最大的收获吗?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要遵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办事,不能随心所欲的搞教学“拼盘”。比较突出的表现是有的教师故意的混淆了课时的概念,取第一课时之头,用第二课时之尾,用意十分清楚,是想展示自己创设情境和拓展训练的水平,想给听者一个“亮点”,殊不知这样做违背了学习的规律,淡化了教学的主体,其实也不会收到多少效果。

篇6:语文课堂的教学总结

一、现实课堂教学的臃肿繁琐

审视我们周围的学校课堂教学,很多教师热衷于课堂的新颖和繁华,与真实、朴素、有效的课堂渐行渐远。表现为偏离本质,课堂在弯路中游离目标,导致教学程序的繁琐、教学指令的模糊、教学主线的缺失等。追求时髦,课堂在形式中虚耗成本,导致学习方式与教学行为的繁琐和无度,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严重浪费。因此,还语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的本色,是对时下课堂浮华现象和错位之风的一种拨乱反正,是还课堂之真实性、有效性、生态型的一种教学本真的探索。

二、简约有效课堂教学的概念解析

关于“简约”这一理念,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易经》则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宋代苏轼则认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清郑板桥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里都包含着古人智慧大道。语文教育界崔峦先生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我认为,简约有效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以时间、精力、资源的“下限”,去换取质量、效果、品质的“上限”,使教师和学生在低消耗、低成本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教学的最优化和效果的最大化。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指出:教学之本质在于深入浅出。

三、简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探寻

(一)有的放矢,制定简约明了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认识“三维”本是“一体”,有助于简化头绪,使目标简明。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

(二)以简驭繁,探寻简约有效的教学设计

国家级名师吴正宪老师提出教学设计要比课堂教学展示还要重要,要围绕化繁为简这一中心工作,通过对教学程序、教学主线与板块设计等手段,寻求简约设计的有效途径和最佳途径,实现教学的简约回归。

1、整合策略。课堂要简约,首先就必须整合,把繁杂整合成简要,把弯道整合成直路,把长线整合成短线,问题整合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运用的时间就会得到保证,教学效率就会提高。我在今年5月3日“富阳——平湖两市高效课堂研讨活动中”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二两段时,整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体验问题:假如我把哈利波特能够变形的魔法石给你,你最想变成柳宗元笔下的哪种景物?是“石”、“树”还是“鱼”?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生成非常精彩。

2、主线策略。“教学主线”设计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北京李卫东名师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时,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他将一般老师惯常所做的解读课题、简介作者、介绍背景、诵读课文、感知整体等多个教学环节浓缩在这一精当的'教学主线之中,用一条教学主线就替代了繁多的教学环节,完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既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简洁之妙,又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颖之美。

(1)从课程的角度设计

郭初阳老师在执教《伊索寓言》时,他从1.0版《开玩笑的牧人》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寓言拓展开,创作了两篇寓言2.0版《说真话的牧人》和3.0版《发出声音的牧人》,把课堂还给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唤起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升华。

(2)从品析的角度设计

浙江省语文名师吴积兴老师教学《小石潭记》时,巧妙地扣住文章标题,带动了全篇的阅读。所设计的教学主线是:“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这种教学设计显得大气,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3)从探究的角度设计

李镇西教学《曹刿论战》: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口技》: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

这几条教学主线的设计是李老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结果。每一条主线都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嘉兴市语文教研员徐玉根老师在秀洲区新塍中学“下水课堂”时,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他带领学生探雪中“痴景”,究张岱“痴情”,走进了古人张岱的心灵深处,正如他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发表的文章《在期待中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一样,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课堂的生成非常精彩。

3、板块策略。板块策略就是在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我在参加嘉兴市名师送教秀洲区新塍中学时,教学《好嘴杨巴》时设计了这样三个板块:

①好嘴杨巴——“好”在……②好嘴杨巴——“好”吗?③好嘴杨巴——更“好”!三大板块,使课堂简洁、清晰、流畅。

4、图式策略。图式法是以精炼的语言、图片,象征性的图式符号来表达教学步骤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流程等。在教学《狼》时,北京名师李卫东采用观看四幅图片来推进复述情节、把握形象等课堂教学活动,从课堂的效果看,反响还是非常好的。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他通过媒体播放沉船时的影片,汹涌的海水霎时涌进船舱,吞没一切,甲板上的人群慌作一团的景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三)以少胜多,确定简约有效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要努力寻找到文本的核心教学内容,从“最有价值”部分入手进行教学。其次,教学内容要环环相扣,使课堂教学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讲《敬畏自然》一课时,设置了这样两个环节:共鸣——整理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争鸣——反思作者的观点,并让同学们就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和征服自然表达自己的见解,整堂课条理清晰,简洁高效。再次,教学内容要注意主次详略,凸显重要教学环节。教学中,既要对核心内容“重锤敲打”,也要对“无关的、次要内容”忍痛割爱,聚焦于文本的精要与核心,将学生的兴奋点引至“焦点”处,帮助学生获得思维和情感的升华。

高尔基说:“简约是智慧的灵魂,任何一朵花都不会因为多了一瓣显得更美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断从稠密走向疏朗,从繁琐走向凝练,从浮华走向恬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真正盛开简约之花吧。

篇7:语文课堂的教学总结

上出一堂优质而高效的语文课,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愿望。要使语文课堂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激情、对话、开放”的课堂。

一、精实。要求教师深钻教材,对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清晰的认识,并精心选择教学突破口,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知识层面有准确到位的判断。这样,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当的选择,真正让学生一课一得。杜绝那些程式化的教学模式,玩花架子的课堂。

二、民主。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高效的实施课堂教学计划。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的权利,即要尊重他们独立学习,思考的权利,尊重他们表达个人愿望、观点与要求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允许和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插嘴”、大声发笑。不要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条条框框里,不要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

三、互动。就是要求老师与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进行平等的思想情感交流。这就要求老师真正明白“教学相长”的内涵,放下架子平等的和学生一起研究学习,让学生大胆有理的讲出他们的认识、感触。老师对分析正确的要及时肯定,对不完善的要及时补充,对那些偏激和错误的认识,要及时地循循善诱地给予纠正、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认知与表达,提高素养。

四、创新。首先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创新,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要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教研成果,不照搬教参,不甘当知识的“二传手”。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是千堂一式,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层面,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时时给学生以新课堂的感受。

作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必然要摒弃过去那种单一的指派几名学生简简单单说说的框架式,应发展多元式。例如(1)举办即兴演讲会、正、反两方主题辩论会;(2)谈天说地。学生们总是争先恐后上台亮相,做广告,搞产品推销、说影视、谈书籍、评时事、议趣闻、叙奇思妙想,就像春天的花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可以称得上是百花争艳。(3)编排课本剧,让学生饰演不同角色,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

五、质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敢思、敢问,乐探究。

如教学《苹果落地》,出示课题后,学生问:苹果为什么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跑呢?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学习《第三个小板凳》一课,爱迪生为什么连续做了三次小板凳“每一次都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对理解文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六,评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励学生学习”是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发现。课堂评价主要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如在教学《我是你的朋友》一文时,有位同学读得绘声绘色,真正把蛇的内心感情展现了出来了,我激励他说:“你比老师读得还有感情!”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做出判断。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而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锻炼判断和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逐步培养。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以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命名,各组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自学后汇报,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当第一组同学汇报完后,其他同学争先恐后地评价,有的同学说:“他们没有说明白孩子是怎么出发的”有的同学说:“朗读没有感情”……实践证明,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能激活学生思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了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到温馨,感到信任,会使每一学生在这平等的氛围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喜悦。当然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扬,这样会使学生分不出是与非,教师的评价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激励后进,指出不足,才会使评价落到实处,恰到好处。

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运用智慧,激活沉闷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也会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篇8: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辛志伟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我的体会是:

一、重视“读”,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教材的美,这就要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通过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入作品美的意境。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范读、播放录音,学生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围绕审美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这里还需特别强调的就是要重视朗读。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原法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其情,领着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

二、适时“导”,鉴赏美

读,已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但这才是审美的初级阶段。要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美感,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引导。

语言大师们在塑造人们形象时,对人物“道白”是很下功夫的,学生初读觉得平谈无奇,这时教师就要在无疑处激疑,引导他们深入鉴赏。这种鉴赏给学生带来了更加独特的审美感受。

有时,读一篇好的作品往往叫人忘情其中。而学生在阅读激情正浓时教师顺势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更深层次,为了使作品的主旨在学生心中进一步升华,教师还可向学生进行场景再现。这就使作品的主题在学生的心中内化为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三、强化“练”,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要强化一个“练”字。 可从两方面强化训练:

1、欣赏性描述  这种描述注重对课文中描写和暗示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的感情描摹,并携带描述者的情感。还可以作集中性或增补性的描述,这样的描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更实际锻炼了语文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

2、作文训练  课文是个例子,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的美的形象、美的心灵 、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之后,要注重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指导学生去写自己认识的人和事,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作文训练中,一是要引导学生获取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为语文美的创造做准备。这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首先要是感人的有意义的现实生活材料;其次是这生活材料经过了与主观感受的初步融洽,做到“外观察”与“内体验”的 统一;还要养成边看边记,随看随记的习惯,使生活信息与主观感触及时用语言定位。二是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美的创造。为引发学生创造美的动机,教师命题和审题必须十分切合学生的生活感受,把学生作文的被动心态转变为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

另外,在主题、结构方面不要有硬性规定,而要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天地。三是在评价创造成果时,要坚持语文美的标准,重视作文在和谐性、感染力等方面的得失成败,尊重和保护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

此外,可以指导学生将文学作品改写成课本剧,然后再由学生充当角色在班上演出,这就更能调动学生进行美的创造的积极性,还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

[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篇9:用情感教育灌注语文课堂

用情感教育灌注语文课堂

用情感教育灌注语文课堂

文/黄红梅

摘 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导、父母的期望总是无动于衷,已经近乎一种麻木的状态,仿佛看透了人生,消失了热情,冷漠的心态成了一种可怕的毒素,它可能会把学生塑成玩世不恭、消极混世的自怜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当代学生情绪冷漠、态度消极,作文无话可说呢?

关键词:教育;心态;情感

造成青少年学生冷漠心态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学校的教育因素,当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师埋首于赶进度、改作业、各种考试、竞赛,加之超负荷的工作,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学生的思想教育,有些教师甚至采取生硬乃至错误的教育方法。如,学生犯错误后讽刺、挖苦、嘲笑甚至体罚他们,或者以请家长到学校威胁青少年学生,当着他们的面告状、甚至训斥家长。有些学生心理受不了这种不良刺激,自信心、上进心就会受到伤害,从而造成心理障碍,性格变得执拗,对一切都表现得无所谓,从而形成冷漠心理。

其实,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没有情感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在新课程教学标准中,也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历史局限的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在各门课程中,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的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行的人教版中学教材中选编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这让作品形神俱佳,融自然美、社会美、人物美于一炉。这为语文的情感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

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在教学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来导入: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二话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地捧着母亲的心去了。可是,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心连忙问:“孩了,摔疼了吗?”听到这里全班一片寂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母爱是世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

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探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

在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先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引导他们学习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种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其次,借写作课去书写学生的情感。语言是情感教育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因此,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要使学生把培养情感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师还要利用好作文训练课这个平台。

在作文训练课上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如,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针对一些优美语段或者一件感人事迹,抒发自己的感悟,或赞扬或批判,学会热爱、理解、宽容、帮助别人,发奋拼搏,终于获得成功,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师可借此题材让学生写作与“感恩”话题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用生活去启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情感教育,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正如学生的语文知识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一样,教师也要随时挖掘生活中具有情感的题材。校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情感教育的好时机,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总之,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细小生活中处处是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只要教师留心于教材的情感因素,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正确地加以引导,拯救他们被现实社会冻结的情感,并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体味其深意,参与角色,体验作者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并挖掘生活中情感教育的题材,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让他们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也就自然达到了读书明理、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乐至中学)

篇10: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论文

既然我们不能逃避,我们为何不迎接挑战,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来一个彻底的脱胎换骨,真正地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一种师生都乐于接受的融洽氛围呢?

面对这样的挑战,在自己的课堂上,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敬请同仁给予指正批评。

一、表演艺术的运用

翻开高中第四册语文课本的目录,我们不难发现前三单元是小说,四、五单元是戏剧。材料这样编排,自有它的目的,那怎么教,就是教师应该考虑的。

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都是有一定情节,就相当于一个故事。那么这样的故事单靠教师一人站在讲台上讲,即使再怎么绘声绘色,时间久了,学生也会感到疲惫的。于是,我想不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再现小说或戏剧的整个情节。此想法一说出,学生一片哗然,都积极参与,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在如此热情之下,我规定他们只能选择课本上的小说或戏剧,目的是先立足课本,了解小说和戏剧的基本情节,对小说和戏剧表现的人物性格有大致理解,而后再向外拓展。为了不使学生流于形式,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看的时候认真思考人物的性格,看完后,任选一个人物写一篇评论文章,加以巩固。

学生理解了我的心意,都卖力地去准备了。一周的时间,他们就把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四,两节课连着。当我走进教室时,桌子已挪开,都朝四周围一字儿排开,中间留出了很大的空地,供同学们表演。刚进门的桌子给我留着,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当起了观众。两位主持人(学生)走上讲台:“亲爱的老师,各位同学,我们期盼已久的表演大赛即将开始……第一个节目是《陈奂生上城》。”掌声如雷,于是,陈奂生上场了。

个儿又高,腿儿又长,手里拎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晃荡晃荡,“漏斗户主”陈奂生,悠悠上城来。

“真像!”

不知谁冒出了一句,同学们醒悟过来了,报以热烈的掌声。

“格啦蹦脆,又香又酥,卖油绳啦,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作成的。卖油绳啦……”叫卖声此起彼伏,我们恍然回到了那个时代,旧的`街道,旧的店面,人们都穿着中山装,朴素、勤恳……

突然,雷电交加,一个女孩在前面跑,一个男孩在后面追,追着追着,双双倒地而亡。“惨啊,一朵娇艳的花,一棵美好的心,就这么离去了,就这么消逝了。同学们,让我们回望曹禺先生的《雷雨》。”

于是,我们感到了侍萍的坚强与无奈,了解了周朴圆的冷酷与无情,更深味了周冲和四凤的无辜。 精彩的表演来自精心的准备。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中人才济济,他们运用各种方式把小说或戏剧的情节以及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舞台上,浸透在每一位观众的心中,让他们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感悟着人物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别里科夫、祥林嫂、葛朗台、孔明、周朴园、陈奂生、罗密欧、玛蒂尔德、王利发、吴太太等等,每一位人物的表演都让我们刻骨铭心。这五彩缤纷的快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学生给我们带来的,看到这些,您还能忽略学生的存在吗?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这样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音乐艺术的运用

音乐是什么?有人说它是山涧的一泓清泉,有人说它是大地上的一声惊雷,而我要说它是语文课堂中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洗涤了学生的课堂睡眠,扫荡了学生那茫然的神情,带给课堂的是默契或兴奋!

现在大部分学生对歌曲都情有独钟,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把学生的这种才能发挥出来,而且可以让其往深处发展。

1、谱曲。《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亦是元杂剧的扛鼎之作。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了解、熟悉并记住呢?在介绍作者及大体情节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每人在本文中选一两段文字谱曲(自己谱曲或借用别人的),并能唱出来,上课时来一个拉歌比赛。同学们热情都很高,还问长问短,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我把那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让男女生对唱。要求歌词只能是课文中的,不能更改。男女生可共用一段,即男生如唱了某一段,但女生针对这一段还有更好的曲子,不妨再唱一遍,比比高低,看谁唱得好、曲子配得妙、感情把握得准!经过这一部分学生就基本上把握了整个课文的感情基调,了解了窦娥的情感变化。

第二部分:选男女和唱得好的,把精彩的曲词当堂教给大家。整个课堂充满了一片歌声,大家快快乐乐地记住了“歌词”(课文),快快乐乐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部分:分析精彩曲词。〔滚绣球〕是本文非常重要的一段曲词,我让学生给它配上不同的曲子,不断地去演唱它、体会它,在老师的引导下又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它,最终把它完全弄清消化了。

2、配乐。在教《长亭送别》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阳关三叠》,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当感伤的情绪感染了每一位学生时,我们可让学生齐背柳永的《雨霖铃》,感受离别的难舍难分!这样,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品读《长亭送别》这篇文章,困难指数就会降低,有时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就是人的课堂,就是情感的交流场所,不能平平淡淡、死气沉沉地度过,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他们,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

篇11:浅谈孤儿语文课堂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孤儿语文课堂中的生命教育

用人文精神照亮孤儿的心灵――浅谈孤儿语文课堂中的生命教育

作者/ 孟繁丽

摘 要: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必然性。正是基于这个载体,利用它充分调动学生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终提高其生命的质量。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探讨孤儿教育的新途径,从而为孤儿的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孤儿教育;生命教育;自尊教育;良心教育

孤儿学校作为一所特殊的教育机构,它的教学构成相对单一,由于师资力量和生源及学生素质的限制,目前高考考生只以文科考生为主,所以语文学科作为一个基本的高考考试科目,相对情况下,学生对它的关注度较大,这样一来,就为语文学科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契机,但也给所有语文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作为该校的一名普通特教工作者,通过在孤儿学校的工作经历与实践锻炼,我认为以高中语文课堂作媒介,探讨生命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关注两个方面即自尊的教育、良心的教育。

一、自尊教育

自尊的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孤儿在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对于在特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孤儿来讲,由于缺少父母亲人长期有效的引导,入校前往往养成了行为散漫、穿着邋遢、不讲卫生、撒谎、满嘴脏话、打架斗殴甚至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惯。进入学校后,这些毛病还会不时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有效利用课堂教学,通过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运用教材中的'名人教育、榜样教育培养孤儿自尊自强的意识,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为其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良心教育

良心的教育则要求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孤儿内心真正的感动与感恩,而非表面意义上的迎合。

孤儿学校是国家福利事业发展壮大的标志,更是民政系统的一面旗帜,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孤儿学校这一教育机构本身具有双重性质:教育性和行政性的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各界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孤儿学校要面对各行各业的友好捐助,这本来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件大好事,但是随之也会带来一些弊端,那就是对一些价值观还不稳定的孤儿来讲,往往会形成养尊处优的想法,

滋生无知无觉的索取欲,认为社会各界的捐助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是社会弱势群体,就应该得到救助,从而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感动与感恩。这就需要语文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情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深刻意识到社会与各界人士的关爱之心,真正理解社会关注和爱心捐助的真正意义,真正做到从内心学会感动而非嘴上的口号和表面的赢得怜悯,要学会自食其力,内心自尊自强,更要学会理解“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真正内涵。只有这样,我们的特教事业才是成功的,才会为社会培养“知恩图报”的有心人,才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我深爱着这份职业,更深爱着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很想通过一些实地研究,化解这群特殊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矛盾,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使他们的生命在有限的空间里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05.

[2]王云峰,冯维。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诠释[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3]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

[4]文雪。生命教育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5]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单位 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

篇12:浅析和谐语文课堂的建构教育论文

浅析和谐语文课堂的建构教育论文

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向全国人民发出的新号召,提出的新要求。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将和谐发展理念融入教育,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需要我们教师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而语文课堂,更是彰显师生生命和谐的场所。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聚精会神搞教学,努力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使一堂堂语文课如一首好诗,一篇美文,一首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图画,一出感人的戏剧,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令学生流连忘返,乐此不疲,焕发出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着无邪,奏响和谐课堂的琴弦,是每一位师生心中瑰丽的梦。要达到此效果,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构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让学生走进文本,课堂因智慧而精彩

“唤醒学生封存的记忆,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我们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教师将一篇课文分析得头头是道,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使他们在富有激情的氛围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挑战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勇敢的面对人生中的坎坷,平静的面对生活中的喜悦的心境。要知道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个思想,就会产生多个思想。我在教学《鸟语》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感受我对鸟儿深深的喜爱之情,接着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畅谈自己的体会。当说到小作者和布谷鸟对话的时候,抛下这个问题:小作者和布谷鸟还会说些什么?顿时,课堂上一片鸟语,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话语:“布谷布谷,我要吃谷。”“布谷布谷,快乐幸福。”“布谷布谷,美丽清秀。”……此时,学生已分不清自己是课文中的鸟儿还是现实生活的我了,从而进入课文所想表达的意境之中。

此外,我在阅读教学中,允许学生给老师指错,给教材指错;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甚至发难;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允许学生自由组合,共同探究……我和学生还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我们可以一起为美丽的蝴蝶谷而赞叹,一起为徐虎的精神而感动,一起为卖火柴的小女孩伤心甚至流泪。在平和的气氛中,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

二、让学生踏上讲台,课堂因自主而多彩

1、让学生走上讲台“讲”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牛郎织女》。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可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指导学生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上台讲述出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再去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民间故事交流活动。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故事,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在记忆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培养了语感。其次,教材中还有些课文内容较浅,学生易于掌握,对于这类课文,老师就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然后请学生也当一当小老师,上台讲一讲。讲解时,语言简练清晰、条理清楚、方法新颖独特的,教师要给予特别鼓励。而其他同学则要评讲“老师”的讲课水平,对不足之处其他同学可及时作出适当补充,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投入学习的劲头十足,对知识的探求成为一种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需要,效果很好。另外,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讲”。学生如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认识,此时教师若能让学生由此展开辩论,不但能使学生弄清概念,明白事理,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走上讲台“演”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这种上讲台“演”的形式非常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参与热情及所获的知识是单纯讲授知识所无法比拟的。语文教材选材丰富,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教学时,教师若能利用语文知识的本身魅力来吸引教育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去“演”,以“演”促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选入了许多和生活很贴近的故事,搬上课本时已经改为剧本了。如《公仪休拒收礼物》,我就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我就让学生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对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神态进行细致深入的揣摩,一个廉洁清正的官员形象很快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呼之欲出,情感的体验无需老师用语言去讲解。学生通过用自己的动作、语言和想象,大胆地创造性地把自己感知的知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既对知识有了深刻而又具体的认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走上讲台,指导学生学会演讲。学生演讲若能进入角色,毫无疑问,此时的学生已完全感悟了课文,老师也从繁琐讲解中摆脱出来。

三、让学生奔向生活,课堂因体验而精彩

当学生的心灵被真情添满的时候,智慧也会长上翅膀,一路高歌,定结出美丽的硕果。一堂奔向生活的课定是和谐生动的课,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一种享受。如教学《走,我们去植树》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春天的.成语、古诗、歌曲、散文、图画等以及关于植树节和环保方面的材料。然后,我又把课堂搬到室外,带领学生走到草坪上、小河边、田野中,感受春的气息,并亲自种下一株小苗,让春彻底走进每一寸肌肤。最后来一次“品春”大比赛,带领学生颂一颂春天的古诗,唱一唱春天的歌曲,画一画春天的美景,学一学关于春天的成语,写一写关于春天的文字。再读《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时,学生已经不是就文章而读文章了,课堂教学容量明显增加了,学生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为春天多植一棵树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每次我都是很愉快地为学有余力的孩子多设计一些生活题,鼓励孩子的每一次体验,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成熟,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充实与快乐。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这样的教育是和谐,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体现教育的无痕。

总之,智慧的、自主的、体验的课堂才是最具有教学和谐美的课堂。也许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得近乎完美,但是只要我们心无暇庇,心无尘埃,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活力,体贴生命,正视生命,扶持生命,注重学生的精神生命,用童心、童情和童稚,定能积极构建一个和谐的语文生命课堂。

篇13:让情感教育走进语文课堂论文

让情感教育走进语文课堂论文

摘要: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更需要在课堂上倾注更多的情感教育。正是这些积累的知识结构成情感教学的基础。

关键词:感情;语文;课堂;教师;交流;气氛;教学;回报

人的感情世界是最为丰富的,只有人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只有人能尽善尽美地领悟对方的感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知识课、语言课、说理课,而置学生的情感教育于不顾。看着教材上一篇篇形质兼美的文章,我们怎能荒芜了学生的心田?尤其是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更需要在课堂上倾注更多的情感教育。

一、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

做老师不容易,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更不容易,这首先就需要教师有过硬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甚至是几桶水。当你让你的学生知道你能“通晓一切”的时候,当学生用崇拜的眼神望着你,认真地听你每一句话的时候,这不正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体现吗?还记得在给学生讲《最后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想起了余秋雨的《道士塔》,当我将其中的数据一一列出:“1910月,俄国人博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7月,法国人帕西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还不等我把这些数据念完,下面已经有了小小的骚动,这小小的骚动恰恰是学生爱国情感的流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应该是只关注书本教材,同样也需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当一个教师的知识面让在座的学生吃惊,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什么都懂的时候,他才会仰起他的头来看你,当他觉得你行的时候,他才会心甘情愿地认真听你上课,这就是所谓的“听其言,信其道”吧。正是这些积累的知识构成了情感教学的基础。

二、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

人的情感是多样化的,对待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由于观察者着眼点和自身经历的不同,因而会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遐思迩想,那将是情感世界的一场盛会。这就需要教师融入学生之中,成为他们课堂中的朋友,要成为朋友,就必须以情感为纽带,这就需要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来促进感情交流。

首先,上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语文虽是汉语言,但学生总是感觉离现实生活较远,往往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就要对讲解的内容有所选择,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为上课的重点。还记得我在讲《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当时发现这篇文章虽然语言生动,但是内容繁多,各种云的形态又变化多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呢?我从网上找来与本课相关的云的图片及所对应的天气图片,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用天气预报的方式报道天气情况,并提醒大家应注意什么。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看哪一组预报天气最准确。当我班级中那个最不屑于听课的同学第一次站起来时,我充分感觉到他传达给我的情感信息。当我问到大家有没有掌握住看云识天气的本领时,所有学生给了我一个从未有过的响亮的回答。我知道这节课我成功了。那一节课,因为我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师生间产生了共鸣,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平时加强师生情感联系

教师情感教学的状态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而一下了讲台就正儿八经,我想这也不会是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如果能做到在平时寻找机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甚至当学生在学习方面或者其他方面有求于教师的时候,我们也能出于真诚地去帮助他,与他们缩短年龄上的差距,身份上的距离,那么就能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施展情感教学的力量。

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职业,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我相信你会收到应得的情感回报。

篇14:语文课堂中的美学教育教育论文

语文课堂中的美学教育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文章从理趣美、情感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会鉴赏文章。

关键词:语文课堂 美学教育 文质兼美 美学魅力

文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历史情感的结晶,与文学相伴,你会感到生活是如此美好。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欣赏美的能力教育。因此,语文教学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理趣美、情感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一、引导学生体会理趣美

“文以载道”,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富于理趣的文章。教学此类文章,若照本宣科,收效必微,只有深挖含蕴、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宽容>序言》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其思想内涵外,还可联系改革开放的形势,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先驱者往往不能为人所了解,常被视为异端,因此我们对于改革者应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生要学习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教《师说》这一课时,可联系社会上有些人耻于读书的不良风气,引导学生要活到老学到老。

二、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情感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材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材料,表现人生观的`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社会责任感的如《沁园春长沙》,表现生死观的如《<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表现追求自由的如《逍遥游》、《致大海》,表现热爱大自然的如《故都的秋》,表现反战思想的如《兵车行》,关注妇女命运的则更多如《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祝福》、《项链》。几乎每一篇都有一种情感倾向,喜、怒、哀、乐、爱、恨,无不具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情感美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课文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亲情,也有爱国情、思乡情等,对于这些美的情感,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就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尽力创设一种悼念、悲愤,对敌恨、对友爱的感情,而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就用播放配乐朗读的录像,引起同学对沦落天涯的孤独者的同情,体会到共鸣、知音在生活中的难能可贵。

三、引导学生体会人格美

“文学即人学”,学习语文就要从中感受作家的人格力量。如:从不掩饰自己对功名利禄的向往,但又不肯忍受一点人格降低的李白,他的一生侠影萍踪,踏遍天涯,让人向往;“穷年忧黎民”的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之后,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对众生的悲悯情怀,更让人景仰;用轮椅走了三十年人生之路的史铁生,如今只能在病床上写下“当我躺着的时候,我怀想坐着的时光”,读着他的《病隙碎笔》,怎能不被他如此悲壮而又坚韧的人生深深感动。

语文课本还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历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润土的落后愚昧,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贝多芬的执着顽强,鲁滨孙的积极乐观……这些人物无不以他们的鲜明性格,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撼,让人领悟人格的魅力,使人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应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通过对人物人格的鉴赏,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学会鉴别生活中的美丑,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正面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得到美感,也要教会学生从反面人物或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美。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于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

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堪称运用语言的典范之作。叶圣陶曾经说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体会、领悟语言美。但在这一方面,学生的认识往往停留于表面,比如《沁园春 雪》中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语句,学生可能仅仅满足于了解字面意思和掌握修辞方法,并未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机和不屈的力量。为了让学生读懂其情味,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来思考:当时的民众读到这些语句时会引发一种怎样的豪情?从而使学生真正读懂这句话,感受到其语言之美和精神之美。在文学鉴赏方面,也由此学会要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文学作品,要去体会文字内在的感染力;在写作方面,学会在描绘景物时,应将自己想要传达的感情融入到描绘的对象之中,使其具有生命力。

五、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

诗情画意的融合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清凉、寂寞,“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悲凉、怅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简炼深刻。无论是格律诗的齐整押韵,还是散文的参差错落,读来总觉得环珮叮当,怡人耳目。教师应带领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树立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去感受作品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使他们用自己的情感编织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个性的张扬。

总之,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美学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应不断挖掘课文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以此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集》(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0月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北京。

[3]《史铁生作品集》(选载),东方出版中心。

[4]《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

[5]席慕容散文,《悲欢之歌》南海出版社 2007年。

相关专题 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