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从汉语课程标准中看预科汉语课程改革

宸宸宸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宸宸宸”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文:从汉语课程标准中看预科汉语课程改革(共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论文:从汉语课程标准中看预科汉语课程改革

论文:从汉语课程标准中看预科汉语课程改革

摘要:预科汉语课程是民族教学的“奠基”课程,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语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应用汉语,从而产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成为民汉兼通的适应社会进步的少数民族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字:预科汉语课程改革;多元文化认同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新的汉语课程标准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汉语基本素养为出发点,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即通过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掌握基本的规范汉字、汉语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技能、交际技能,并适应社会进步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学习、应用汉语是预科汉语教学的主旨。以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为出发点,预科汉语课程改革应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提倡和组织合作学习。为调动学生参与探讨和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备课内容、课堂设计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来讲解、举例,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几组,先在组内进行轮流造句、归纳段意、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等环节的练习,然后每组指派代表在全班发言,由教师与其他同学共同改正。在这种课堂里,学生已不再是单纯的听众,而是与教师展开直接对话的主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这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并有一定的空间去探究体验知识,培养了使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学习精神,让学生重新拾回信心,从而达到学之有法、学之有效、学之有趣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首要位置,传统的教学中汉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偏重于逻辑思维,如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等,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预科学生已习惯于用母语进行人际交流,改用普通话交流,需要一个过程,必须优先考虑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因为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提高了,就会增强学习汉语的自信心,这样就会促使其他方面,如识字与写字、阅读和作文等方面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三、淡化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要浅湿易懂,学生学了有实际用处对词语的讲解要侧重关键的内容,尤其要关注词语的基本意义和在本课上下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突出重点词,点到关键适可而止。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材料。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消化课文所包含的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组织学生运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进而突破句本位的局限,扩展为语段、篇章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词语的组合和句子的构成,掌握句型、句义和句调,了解句子是怎样衔接成段,段落是如何连缀成篇的,从而会读会听,学会说话和作文。内容、字词、语法相互协调,体现汉语教学的实用性。以知识为系统的语法教学已不符合第二语言的教学规律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法教学内容应选择能对学生运用语言有实际帮助的语法现象。讲解时,也不重在知识的.阐发,而重在讲怎么样,用在怎样的场合,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等。这样,学生学了语法才会感到有实际用处,语法才能真正发挥它应发挥的作用。

四、强化课文教学,重视泛读,教学环节各有所侧重由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教学对象要通过正规的学习来掌握汉语,而不是靠自然习得,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学习者做到:一就是给他拐棍,让他能够通过这个拐棍尽快学到相应的知识,如汉语拼音,一定量的字、词;一就是让他能够尽快张开嘴巴,能够尽快学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语言,让他学了有成就感。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泛读是扩大视野,增强知识的重要途径,可以准确生动地掌握各种不同的句型和词汇,增强阅读兴趣和信心。实践证明,从预科阶段,过渡到大量的阅读和一定程度的写作上才能提高汉语水平。

五、注重学习过程综合评价,改革测试方法预科汉语学习阶段应突出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汉语的自信心,掌握一种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注重综合训练的考核。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作文、讨论等,都计入考核成绩。让学生能及时认识并评价自身变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综合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三者结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更趋于合理、真实。课程的测试用口试、笔试两种,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引导学生全面加强基本功的同时,注意提高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以上的五个方面,简略地阐述了预科汉语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汉语课程教学体系只有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学习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稳步推进汉语教学改革,进一步使其走向规范化的良性发展道路,教学质量才能够不断提高。作为整个民族教学的“奠基”课程,汉语课程才能有更大的提高。

篇2:职院汉语课程革新分析论文

职院汉语课程革新分析论文

一、汉语课程改革的背景

随着改革的近一步深入以及我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内地日益密切的联系,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在新疆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汉语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同时也是新疆各地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难的瓶颈。汉语人才的培养应当适合新疆本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对汉语课程进行改革不仅是适应市场的需要,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传播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传统,提升汉语教学在整个民族教育教学中的比重,以此提高学生的良好素质、文化修养以及汉语综合应用能力。长期以来人们虽然认识到了汉语课在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在培养的方式及具体内容上,汉语教学通常对汉语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分析讲解和基本语音技能的训练关注较多,教学模式也显得较为单一,鉴于这种状况,进行汉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二、对汉语教学的回顾及所存在问题的阐述

由于功能的不同,巴音学院的汉语教学主要分为三大块,即公共汉语教学、专业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

(一)公共汉语教学

公共汉语教学课程开设对象主要以学院各专业少数民族学生(高职生)为主,自起,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为分层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师资。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分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教和学的效率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形式上看,公共汉语教学虽然已经进行了分层教学,但分层教学的层次并不十分清晰。基本上是按系分班、分层次的,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的基础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且班级人数过多(以07级为例,每班人数都超过了60人),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这是一个大忌。人数过多往往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混乱,影响教学质量。

2.教学定位不准。公共汉语的定位应该是辅助性的,是为过渡到完全使用汉语授课做准备,而不是彰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在测试考核方式上过于单一,主要局限于试卷,而试卷测试灵活性不大,基本为本学期书本知识,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到高分。

3.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如语音室设备配备不全、各类多媒体教具的短缺)的影响,导致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同样的教材,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能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就会遇到一些困难,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教学内容过于划归统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虽然教师已经做了详尽的计划,但由于教材是相同的,教师往往是按部就班,没能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二)专业汉语教学

专业汉语教学课程开设的主要对象为专门学习汉语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主。自开设本专业以来,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1.学习语言的硬件设施不到位,没有专门供学生用于学习语言的语音教室。

2.在教学中没能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过于突出第二语言教学规律,也就是说突出了工具性教学。

3.考核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进,但力度不大,形式较为单一。

(三)对外汉语教学

月,学院首次大量招收外国留学生来学院学习汉语,此举开创了巴州对外汉语教学的先例。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北京语言大学编写出版的,此教材适合在北京等大城市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教材内容较多反应的是与这些城市文化背景较为贴近的一面,例如教材中经常提到的.一些北京或其他大城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在巴州,学生对于这些方面的知识在理解上就只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的解释,这样的效果远不及耳濡目染的效果明显。

2.学生虽说来自于相同的国家,但以前所掌握的汉语水平层次不齐,完全按照教学大纲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教学方法基本是填鸭式教学,亟待改进。

三、应对策略

(一)对于公共汉语课程改革的策略

1.按入学考试成绩,严格进行分层,打破系、院的界限进行分班。控制班级人数,以不超过40人为限。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应彰显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具体为教材的使用上不同,并不是用同一种教材制定不同的标准。比如我们分层时一般采用的是标准的HSK试卷,阅卷后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连三级都达不到,这说明他们的汉语基础比较薄弱,如果对这部分学生也使用《高职汉语》这本教材,无疑是揠苗助长。分层教学在统一指导的基础上,应有更大的主动性,不能要求所有班级采用同一个进度。

3.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的方法。多采用一些现代化的媒体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应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参与式教学、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

4.进一步完善考试与评估制度。HSK考试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我区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把HSK考试与学习者的毕业证书挂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HSK考试不应成为我院汉语教学的指挥棒,只能作为检验我们汉语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且,即使对HSK考试而言,我们也要进一步改革,使之适应实用性汉语教学的需要。目前,HSK考试应增加口语与写作的考试,从而加强对学习者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学校自己设置的考试,也应对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全面考查,促使学生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汉语实用能力。

5.分层教学与分级教学模式相结合,汉语是一个长期学习过程,而且“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仅就高校汉语教学而言,目前只有少数学校采用了分级教学,多数学校是学一年基础汉语,再加上一个专业汉语阶段。由于不重视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在通过了学校规定的HSK级别后就放松了汉语的学习,因此,要很好的贯彻“分级教学”,真正作到“三年不断线”,把汉语教学改革作为一个长期任务来抓。

(二)对于专业汉语课程改革的策略

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以语言理论框架为主的汉语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修订,对长期以来已显得相对滞后课程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使课程配置、知识结构更为合理。要在强调基本知识、基础训练的同时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

1.加强课堂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的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调整课时量,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减少理论学时,增加现实语言问题分析、学术调查、教学方法讨论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良好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辩论赛和社会语用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书育人,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组织教师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往往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以“用教材教”代替“教教材”的框架模式,对所选用的教材应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选文可以取舍和调换顺序,所教内容不要束缚于教材和教参的要求,不要苛求答案的“标准”与“统一”,不要只强调对全班和全年级学生的统一尺度的要求。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承认个体差异、尊重“差生”,注意分层教学。

5.考试考核上要有新的突破,评价要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把课程评价界定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这个评价一改过去对课程评重结果、轻过程,重考试测验、轻其他评价方法的弊病,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新理念,特别是要重视本课程的考试模式的改革。学生平时作业、专业及教学小论文以及其他教育实践活动分值占学生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分值占总成绩的70%。在期末考试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占总成绩的60%,分析题占40%。这样的分配比例,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运用能力。

(三)对于对外汉语课程改革的策略

1.结合巴州本地的人文风情,编写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对外汉语的讲义及教材。

2.在教学模式上,“以多向互动、合作交流”改变以往“单向传输”的教学形式。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宜过半,给学生以相对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师生、同学之间互动、合作探究,要注意养成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的模式,要注意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3.扎实搞好语言材料的积累,特别是字、词、句的积累。重视抓好语法知识教学,这一点,我们应理解为:不要像以前那样,以系统的专业知识去搞语法教学,而是以“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和“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的角度去学习语法知识和修辞方法。我们都知道,学习外语和“第二语言”,语法知识是重要拐棍,不了解构词、组词、句型等的语法规律,是学不好“第二语言”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抓好语法知识教学,特别要搞好有别于母语的语法教学。但是,我们也不能重蹈以往语法教学的覆辙。当然,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逐步去完善。

篇3: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问题与改革论文

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问题与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是关于天津工业大学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本文报告了调查的主要结果,指出了我国目前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今后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汉语教学;教学调查

一、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调查基本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古老的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加之汉语在国际推广工作中的逐渐深入,近年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增长迅速。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我们要意识到汉语教学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单纯的语言教学而存在,而是成为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及时总结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的经验,更好地实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精神,天津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对本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我们扩展了论文中提出的方法,调查主要内容包括:(1)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3)课程设置;(4)教学评估及其反馈作用;(5)多媒体、网络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6)教学条件与环境;(7)汉语交际意愿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本次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面向本校留学生及汉语教学老师。

二、本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1.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随着汉语水平入学测试在我校留学生招生全面实施,新入学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有了明显进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来我校前所修读的汉语课程达到中等汉语水平。有观点提出应在刚入学阶段完成留学生的基础汉语教育。通过本次调研发现,除极少数老师认为可以适当降低部分国家的留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基础教学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参加我校组织的汉语水平调研的留学生中,完全或部分达到《教学大纲》汉语水平要求的有413人,其中高于平均水平的有258人,占有效问卷的62.5%。其中,来自韩国的留学生为221人,占东亚留学生的81.6%,其他地区为192人。与此同时,调查的10名教师全都表示已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了所授课程的教学任务。这表明《教学大纲》已基本被我校教师所接纳。在教学目标方面,绝大多数教师都将“提高学生的汉文化素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重要或较重要的教学目标。其次,“培养学生的生活用语能力”和“提高学生汉语水平考试(HSK)的通过率”也被老师们广泛重视。只有少数老师选择“培养职场汉语应用能力”及其他作为重要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以往被广泛重视的“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考试通过率”已不再是最重要的选项了。并且,针对来自不同地区的留学生在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上出现了不同的选择。如就培养学生的生活用语应用能力而言,针对来非东亚的留学生的教学目标来说,有22.7%的教师认为重要;而对于来自韩国的留学生来说,有7.9%的教师认为重要。对于培养学生学职场汉语应用能力,有29.7%的教师认为对于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最重要,有11.7%的教师认为对于来自非东亚的留学生重要。根据生源地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这些差别反映出留学生汉语教学正朝着《教学大纲》提出的“分类指导”、“个性化教学”的方向发展,是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教学内容方面,有62.6%和34.8%的教师认为“汉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最重要”和“较重要”。在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听、读、说被认为是“最重要技能”及“次重要技能”的比例比分别为80、53%和42%。在汉语能力总的要求方面,参加调研的2/3的留学生被要求达到一般要求。加强“听说”能力,已成为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的一个着力点。虽然在过去大家普遍认为阅读作为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输入的主渠道,是其他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但忽视听说能力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留学生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观念现已深入人心,而大学生的听说能力也确实有了显著提高。这得益于大学汉语教学改革。随着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向前推进,我们鼓励更多教师选择较高或更高要求作为教学目标级。

2.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特别强调了利用多媒体在留学生汉语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本次问卷调查,为确保听说能力的训练,我校大部分留学生汉语基础阶段课程实行分课型教学。在天津工业大学开设的留学生汉语课程中实行分课型教学的,有20%的课程采用的是“读写(译)+(视)听说”,30%的课程采用的是“读写(译)+(视)听+口语”,10%的课程采用的是“读写(译)+(视)听+口语+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采用课堂面授结合计算机自主学习的方式被广泛提倡。在我校国际教育学院,采用“课堂面授+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利用多媒体投影设备辅助课堂教学的形式被广泛采用。但是,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要实现《教学大纲》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3.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指出“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强求一律”,为“确保不同层次的留学生在汉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各类汉语基础课程和入系生课程。调查表明,我校汉语基础阶段汉语专业课有4~7门,并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入系学习。有部分教师建议,针对不同汉语基础的留学生应适当调整入系生课在总课程中的比例。关于“分类指导”和“个性化教学”方面,《教学大纲》要求留学生汉语课程设置应努力满足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校留学生汉语课程大都采用全校统一的形式,许多参加调研的教师希望能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设计具有个性化的汉语课程。

4.教学评估及其反馈作用。教学评估的改革是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要正确处理书面考试与口语考试的关系以及全国统考与本校评估的'关系,还应处理好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关系。《教学大纲》指出“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加强形成性评估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本次调研重点考察了教师如何看待留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测试、作业、考试以及自主学习表现等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都将这些方面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参考。但相对而言,认为课堂表现是最重要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多。这说明虽然形成性评估的理念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但如何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情况纳入形成性评估体系仍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汉语水平考试成绩被许多教师视为衡量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唯一标准,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应试导向现象比较突出。部分教师甚至将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围绕汉语水平考试来进行。但作为一项全国性标准化考试来说,汉语水平考试仍有自己的局限性。

5.多媒体、网络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尤其是网络教学的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参加调研的教师基本上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经过调查,一些课程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出版社提供后,任课教师再对课件进行二次开发的。教师们普遍认为过度依赖出版社开发的课件很难较好地满足本班学生的具体需求,也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本人的对课堂内容的把握。为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教师应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我校留学生汉语教学正筹划多媒体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6.教学条件与环境。在对在校留学生中的212人进行“专用网络机房对汉语教学的作用”的问卷调查时,回答“作用非常大”的有183人,占86.3%。留学生平均每周上机学习汉语时间为2.6小时。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汉语教学。为了实施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汉语教学新模式提供便利,我校目前为留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网络机房和新媒体设备。

7.汉语交际意愿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我们评估了语言学习取向和社会支持对留学生汉语交际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工作、学习成绩、知识、旅行和友谊取向中,工作取向和学习成绩取向是与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联系最紧密的两个取向,并与交际意愿呈现正相关。同时,在交际意愿与社会支持的分析中,家庭和老师的支持与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呈现正相关,并对交际意愿有正面的预示作用。他们的支持是提升留学生汉语交际意愿的强大动力。为此,在留学生课余生活的安排上,应将潜在的交际意愿转化为更多的练习汉语的机会,并且应争取尽量多的社会支持。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对留学生交际意愿的培养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根据留学生普遍存在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特点。为此,我们认为要将留学生较高的、潜在的汉语交际意愿转化为现实中的交际活动,只有开启任务型教学,才能做到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

三、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与发展

通过本次对天津工业大学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我们应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更明确的目标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继续推进和深化大学汉语教学改革开创新局面。

1.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教改。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突出了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在汉语课程中的“支撑”作用,广大一线汉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以网络资源为依托,丰富汉语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与网络的关系,把网络信息技术与汉语教学相整合,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建立起适合外语教学的网络生态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被公认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2.分类指导,特色发展。针对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教育背景的留学生入学水平以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提倡分类指导。要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课程类别、培养方案、未来职业取向等因素提出不同解决方案,杜绝同质化、千篇 一律的现象。随着汉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前推进,天津工业大学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也应注意汉语基础教育在各班的推进不平衡的情况。许多留学生汉语总体水平较低,基础薄弱,特别是来自斯拉夫语族的留学生听说能力相对较弱。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推进基础汉语教学改革。留学生汉语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自觉服务社会、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使教与学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形成鲜明特色。

3.构建更加完整的留学生汉语课程体系。我校留学生汉语课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别:第一,基础汉语;第二,应用用途汉语;第三,古汉语基础。大部分留学新生汉语语言知识是有限的,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弱的,需要接受更具高等教育特点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来增强学生们的汉语水平。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一部分优秀留学生来华前的汉语能力已相当不错。我们建议对于这类学生,应加强职场汉语教学和高级汉语教学。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所在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文化遗产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留学生汉语教学应帮助留学生东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熟悉中外文化异同,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否则,就无法达到“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实现汉语课程的“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4.将人文教育引入大学汉语教学环节。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就明确提出,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我们应该在汉语教学模式改良的同时加强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留学生汉语课程作为人文课程之一理应与其他人文课程一道担负起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并且,经过调查发现,社会用人单位在选择和录用留学生时,除了考量学生的基本素质、汉语水平以外,还看重一些文化因素,如诚实守信、正直负责等思想素质,以及善于人际沟通、具有合作精神的实践素质等。我们应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为外国学生的在华留学之路开辟新篇章。

参考文献:

郭素红,吴中平。留学生汉语需求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汉语学习,,(6 )。

姜云龙,冯学民。浅析网络语言对留学生汉语习得的影响.品牌(下半月),,(12)。

吴庄,文卫平。 汉语交际意愿等社会心理因素对日本留学生汉语使用频率的影响.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4)。

吴敬。浅析留学生汉语教学成效的提升.中国电力教育,,(25)。

王昌宜,祖琴。跨文化背景下留学生汉语时间教学初探.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 )。

篇4:从历时的视角构建高校汉语课程新体系

从历时的视角构建高校汉语课程新体系

我国高校汉语课程,以其断代的古今汉语分置体系,在教学和实践中显露出种种弊端,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打破这种课程设置的格局,从历时的视角重构高校汉语课程的新体系,架构起注重语言知识的内在有机联系的“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诸课程模式,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出综合性的高素质的人才服务.

作 者:王丽  作者单位:三明学院中文系,福建,三明,365004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2009 8(7) 分类号:G64 关键词:历时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课程设置  

篇5:从汉语植物名称的由来中去辨认植物论文

从汉语植物名称的由来中去辨认植物论文

如何识别和记忆植物名称,一直都是植物研究者和爱好者共同探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探讨从汉语植物名称的由来中去辨认植物,加深对植物的记忆,也是一条不错的途经。

汉语植物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折射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并能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植物名称通常有世界通用的拉丁学名、本国植物名及其它别名。一是因中国植物种类繁多,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植物种类排名世界第三;二是植物分布广,植物分布横跨寒、温、热带;三是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方言丰富,要统一植物命名难度大,所以同种异名现象十分普遍。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他还经常劝勉学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当代植物学家刘夙说,认识鸟兽草木之名,是我们发挥万物灵长的第一步。可见认识植物名的重要性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要了解和利用众多植物,首先必须认识植物,而要认识名目繁多的植物名称,并保持长时间的记忆,又需要掌握一定的认识规律。探究汉语植物名称的由来也不失为认识植物的一条既轻松又有趣味的学习途经。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植物汉语名称也是如此,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植物名是古代、现代和当代植物学家或植物爱好者智慧的结晶。总结和分析植物名称,从中可以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解以及掌握植物学知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植物领域领略中国汉语的无穷魅力。

1根据植物药用功能来命名

大多数植物都是药用植物,为此,相当数量的植物名称是按植物药用价值来命名的。

马兜玲科的白三百棒,源于其根入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等功效,故称为白三百棒。紫金牛科的开喉箭,因其根有清喉、消肿、散瘀之功效,故称开喉箭。威灵仙科的威灵仙,因其去风通经疗效威猛,功能神速,故名威灵仙。石竹科的王不留行,该植物具有金疮止血,妇女难产,催乳等作用,其药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命名之。大风子科的山桐子,因其种子含油率高可代替桐油,故称山桐子。忍冬科的接骨木,因其有接骨之功能,故称为接骨木。虎耳草科的溲疏,因其具有利溲、疏通之功效,故命名之。五加科的五加,因其药效尽以五叶交加者为上,故称之为--五加。

2根据植物形态命名

蔷薇科的扁桃,因其果实斜卵形,或长圆状扁卵形,故称扁桃。苋科的白牛膝,其花白色、茎节膨大壮如牛的膝盖而得白牛膝。龙胆科的串钱草,因其中上部的圆叶贯穿在一起,好像一串串金钱,故得此名。苋科的鸡冠花,因其红花穗扁平而卷,犹如雄鸡鸡冠。八角科的八角茴香,因其蓇葖果呈八角形,果实含有芳香油,具有浓烈甜香味,故称八角茴香。姜科的九龙盘,其块根呈规则结节状,犹如九条龙盘绕在一起,故名九龙盘。?牛儿苗科的老鹳草,因其果实顶端有弯曲的、形如老鹳之嘴的长喙,故称其老鹳草。黄杨科的雀舌黄杨,因其叶子形如麻雀之舌,故名雀舌黄杨。水龙骨科的石韦(石皮),该植物蔓延在石上,其叶如皮,故称石韦(皮),因其生于石上,似松,故称石韦(皮)石松。忍冬科的珊瑚树,因其椭圆形的果实,初为橙红,之后红色渐变紫黑色,形似珊瑚,观赏性很高,故称之为珊瑚树。天南星科的半夏,因其生于夏之半,故称之为半夏。交让木科的交让木,因其单叶互生而丛生于枝端,常于新叶开放时,老叶全部凋落,故称之。使君子科榄仁树。因果实的形状貌似橄榄的核,故而得名。毛莨科的瓣蕊唐松草,因其雄蕊变宽像花瓣状,故称之为瓣蕊唐松草。

3根据植物颜色和气味来命名

三白草科的鱼腥草,因其茎叶经揉搓后有鱼腐烂的气味而得名。菊科的臭蒿,因其有特殊强烈气味而得名。樟科的香樟,因其木理多文章,谓之樟,又因其之味辛烈香窜,能去湿气等,故名香樟(或樟树)。茜草科植物鸡矢藤的根或全草,鲜草气叶特异,清香而有鸡屎臭味,故名。木兰科的厚朴,因其木材质朴而皮厚,故称之为厚朴。芍药科的牡丹,因其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称之为牡丹。伞形科的积雪草,因其性味寒冷,故称之为积雪草。唇形科的香薷,因其性味香烈,叶子柔软,故称之为香薷。龙胆草科的龙胆,因其叶如龙葵,其味苦如胆,故称龙胆。

4根据民间传说来或根据人名来命名

植物的汉语命名角度多,范围广,同时也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大,有许多植物名是来自民间传说,如:杜仲科的杜仲,其名来自一名叫杜仲的人服食了此植物皮、叶、根等熬成的药,得道成仙。蓼科的何首乌,因何首乌家无儿女,其长期服用该种植物后,竟增添了家室,后来人们把这种植物称为何首乌。

5根据古典记载来命名

蔷薇科的桃树,从木,从兆,兆为十亿,示结子多的意思,故称之桃。栗、桃、杏、李、枣等五果之中,桃居首。柏科的柏树,《说文》记载:柏,鞠也。从木,白声。因为柏树的枝叶都是掬拢在一起,古人将柏树称作掬。木犀科的丁香,《齐民要术》记载:鸡舌香,人们以其似丁子,因而称作子香。故命名丁香。车前科的车前草,因其好生牛马常走动之处,古代为马车,故称车前草。谷精草科的谷精草,因其是谷田余气所生,故称之为谷精草。无患子科的荔枝,因其结果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需用刀剪 ,故称之离枝(荔枝)。棕榈科的槟榔,因其果实香甜,家中用来招待宾和郎等贵宾,因其从木,故称槟榔。防己科的防己,此植物如同强健而又险恶之人,能为首作乱而又幸灾乐祸,如能很好地利用他,可防敌,故称之防己。禾本科的燕麦,因颗粒如麦,燕雀又喜食之,故谓之燕麦。猕猴桃科的猕猴桃,因其形如桃,猕猴喜食之,故谓之猕猴桃。

总之,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实践中不断观察植物,不断总结归纳,日积月累,定能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篇6: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应树立课程意识论文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应树立课程意识论文

[摘要]从沿用已久的“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从课程论层面讲,它要求我们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应该树立课程意识,并着眼于从课程建构的角度,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加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与发展。这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 课程意识 从“汉语文”到“汉语” 解读 建议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1]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2]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西藏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西藏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西藏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西藏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西藏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本华. 从“汉语文”到“汉语”,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浅谈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6(6).

[2]吕必松.序言[A].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篇7: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科技论文标题的英译

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科技论文标题的英译

根据对汉英各15种核心期刊300篇论文标题的统计分析,探讨汉英两种语言在论文标题表达上的不同.同时从目的论角度讨论了汉语论文标题的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作 者:陈向红 Chen Xianghong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8(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目的论   科技论文标题   定量对比   汉英翻译  

篇8:高职院校留学生汉语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讨论的论文

高职院校留学生汉语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讨论的论文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应用价值越来越重要,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不仅在发展速度、规模和层次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和教材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相关的教学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可喜的是,目前高职教育也在逐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尝试中外交流与合作办学。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高职院校学习和交流,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成为新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生源情况、入学情况、教材选择、师资情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留学生汉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一些重点问题提出对策。

一、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汉语课程教学现状

(一)生源情况

我院自开始正式招收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留学生,学制三年,第一年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参加HSK四级考试,后两年进入相关专业学习。~,我院招收的留学生多为印尼、泰国等东盟国家学生,学生汉语基础普遍较差,多数学生到校前没有接触过汉语。我院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不懂东盟语言,造成了教学沟通困难,学生学习进展慢,难以推进教学。

(二)入学情况

虽然我院的留学生招生简章上要求留学生9月份按时入学,但因签证手续等问题,这两年招收的留学生均未按时到校学习,导致学习汉语的时间大大缩短,也造成了负责留学生教学的部门很难安排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HSK四级考试的准备时间缩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HSK四级考试的通过率。第一年还出现分两批入学的情况,本来学生的汉语基础就参差不齐,再加上分批入学更造成学习进度不一,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三)教材选择

高职院校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多为通用性教材,针对性不强,对于留学生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来说,实用性不高。目前我院采用的是南京师范大学肖奚强主编的《汉语初级强化教程》系列教材,也是属于通用性教材,针对性不够。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多为技术应用型专业,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技能培养,专业术语太多,学习难度偏大,对留学生汉语水平要求较高,这套教材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后期专业课学习需求。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这套教材是每门课程四本书,而留学生汉语学习主要在第一年,两个学期根本学不完四本书,那么如何精简和取舍教材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四)师资情况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外汉语教师师资储备不够、教师短缺的情况。目前我院从事留学生汉语教学的教师多是从中文、英语老师中抽调而来,很少有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教中文出身的老师虽然汉语知识扎实,但是英语水平往往不够高,尤其是在教零起点的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经常出现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的情况。教英语出身的老师,虽然英语表达流畅,但是又存在汉语知识基础不够扎实、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错误。实际上,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需要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还需要对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及汉字的发展、演变、书写等方面有准确的把握,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知识功底。

(五)课程设置

由于我院正处于招收留学生的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借鉴省内其他招收留学生院校的经验,并根据本校留学生情况,设置和完善课程体系。初期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遇到如下问题:

1.留学生入学后是否要进行分班教学?

2.开设哪些课程解决零基础学生入门问题?

3.是否需要开设综合课?听力和口语课程是否需要分开?每门课程的课时如何分配?

4.阅读与写作课、写字课的开设主要针对哪一层级的学生,是否需要全程开设?

5.针对学生的兴趣,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哪些选修课?关于课程设置的这一系列问题,我们的留学生汉语教学团队曾多次向省内其他有经验的高职院校学习调研,反复论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与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教学计划。

(六)教学方法关于教学方法,我院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类分歧:第一,针对汉语基础较为薄弱的留学生,有些教师建议采用全英文授课或引入精通留学生母语的教师辅助教学,另一种看法是应该按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实行全中文教学。第二,在课堂教学上,由于职业院校初次进行留学生教学,从事对外汉语的教师多为原来从事语文或英语教学的老师,缺乏从事对外教学的经验,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分歧。一些教师采取传统教学的方法,讲解居多,另一些教师则在课堂上注重听讲结合、讲练结合启发学生。

(七)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

1.语言学习与HSK汉语水平考试之间的问题。上文已经分析过,我院的留学生入学时间相对较晚。根据要求,留学生在入校一年内,至少要通过HSK四级考试。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一些零基础的留学生,在一年内打好语言基础并通过HSK四级考试略显仓促,而且难度确实很大。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2.语言学习与专业衔接的问题。目前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为学历生。据笔者调查,这些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学好语言,还希望在中国学校学习一定的技术以便回国从事相关工作。这些学生在校进行一年的语言学习后,进入专业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选择范围上也相对集中在国际商务、铁道交通等专业。然而,许多留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在对2014级留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在进入专业学习前没有做好准备,导致一些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专业学习非常困难。

3.留学生课外学习的问题。语言学习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氛围,除了上课时必须坚持说汉语,课外也需要大量的训练。因为我院目前的留学生生源地以印尼、泰国为主,经过两年的连续招生,留学生的数量已经逐步增加,而且以国家为单位形成了非常团结的小团体,平时学习和住宿生活都是和本国留学生一起,汉语学习的氛围不浓,学习自主性不强。除了上课时老师要求必须使用中文,其余时间留学生们还是依赖本国语言,不习惯说汉语,课外练习不够。甚至当课堂提问与测验、练习的时候也互相用本国语言提醒,所以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很差。

二、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对策

前文所述是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笔者认为我院还应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办学的经验,并结合实际,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对策。

(一)教材选择

在教学初期选择教材,不仅需要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还需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调查分析。从长远角度考虑,可组织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团队,编写适合本校留学生的针对性较强的校本教材。

1.明确本院的专业设置和留学生专业选择方向。在汉语教学课堂设计和汉语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与专业教师沟通,共同编写专业基本词汇表、与专业内容衔接的汉语教材。

2.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增加教材中的汉语实践应用环节,让教材内容更有灵活性。职业教育偏重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尽快融入企业,成为“准企业人”。因此,在编写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教材时,更应该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例如在汉语写作教材的编写中,可以以应用文写作教学为主,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在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上,则以情景模拟为主,将教学内容分为日常用语篇和职场篇,增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

(二)课程设置

初、中、高各等级留学生教学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留学生入学后应该先进行分班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入初、中、高不同班级,三类班级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初级班注重基础,着重开设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等主干课程,并根据零基础留学生的需求,增设汉语拼音和写字课程,帮助初级留学生尽快完成汉语入门。中、高级班的学生,汉语有一定的基础,可不再开设拼音与写字课,在综合课、听力、口语、阅读与写作等主干课的基础上,多讲多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汉语迁移能力,让学生逐渐熟练使用汉语。在完善主干必修课程之后,如何开设选修课,开设哪些选修课成为课程设置需要思考的问题。据了解,其他高职院校留学生的选修课主要集中在让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课程上,如中国书法、武术、剪纸等等。开设选修课时,可结合其他院校开设选修课的经验,也须根据本校留学生的兴趣及本校教师团队的情况,开设留学生有兴趣的选修课。此外也应考虑到留学生一年后需转入专业学习的具体情况,提前为学生开设专业词汇选修课。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知识,减少日后进入专业学习的障碍。此外,对于中国学生的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及心理健康等,留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修。

(三)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应由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决定。针对零基础学生,完全中文讲授很难推进,尤其是在对零基础的学生教学的初级阶段,必须使用英文辅助讲解,或者安排小语种教师或语言基础较好的留学生协助教学。而对于有一定汉语基础的中、高级班的学生,则必须坚持全中文的授课方式。逐步减少最后完全取消英文讲解,让学生逐步熟悉中文的表达方式。此外,无论是何种程度的留学生,在课堂上都应注重听说结合,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基本句式和基本场景,这是任何一种语言学习都必须坚持的。

(四)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

1.语言学习与HSK汉语水平考试的问题。据前文所述,我院的留学生入学较晚,在不到一年的语言学习期内既要巩固语言基础,又要顺利通过HSK四级考试,给教学安排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对HSK考试范围与考试方式非常熟悉,在平时讲授演练基本知识点的过程中,将HSK考试需考查的范围要点融入课堂,让学生尽早熟悉考试。此外还需注重HSK考试前的课程安排。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快进入考试状态,考前需根据HSK考试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HSK考前辅导课。

2.语言学习与专业衔接的问题。可提前了解留学生意向专业,联系专业教师编写专业基本词汇,也可在第二学期开设相关的专业词汇或相关知识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知识。3.留学生课外学习的问题。可以组织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一对一的汉语学习小组,互帮互助,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留学生帮助中国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双方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收获友谊,一举两得,形成良好的汉语学习的氛围。

总之,要想让留学生在一年的语言学习中打好基础,通过HSK 汉语水平考试并顺利进入专业学习,如何组织及有效开展汉语教学是关键。这不仅涉及到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等具体问题的安排,还取决于留学生的汉语基础及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方法。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路漫漫其修远兮,高职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师还应继续探索、不断前行。

篇9:从社会生态视野看幼儿园课程改革论文

从社会生态视野看幼儿园课程改革论文

幼儿教育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朱家雄: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社会文化不仅决定了个体幼儿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方向,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幼儿教育也应该明确地反映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不然,幼儿教育就会陷入只是关注儿童本身发展的狭小圈子之中。布鲁纳曾在回顾自己曾投身的教育改革的亲身经历时说:“不顾教育过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来论述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浅薄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过渡、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口的迅速流动,等等,在这样的社会生态背景下,使人们意识到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否则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难以为变化的社会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材。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十分缺乏,还有相当数量的应该享有同等教育权益的儿童被拒之学前教育的门外,在这样的社会生态背景下,使人们意识到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教育改革必须与这样的教育特定情景相一致,不可运用同一种所谓的“正确理念”和“评定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幼儿和幼儿教育机构。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值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在与世界发生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已经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在这种背景下,改变传统的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从强调教育结果转化为强调教育过程,从强调教师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在幼儿园课程的管理上,从注重幼儿园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转化为注重课程的多元化和自主性等方面,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这样做顺应了这些地区社会文化急剧变革的需要。

上海市是我国的一个经济发达地区。近些年来,上海市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正以极大的热情,贯彻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地方政府颁布的“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在试用《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简称《用书》)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教育观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此过程中,尽管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是,总的趋向是明确的。

如果说,上海市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有什么突破口的话,那么,其中之一就是,上海市为幼儿园教师所编写的《用书》,不是为教师提供一套教材,而是一个“操作平台”。

如果将《用书》仍然看成是一套教材,那么,平心而论,这套《用书》的可操作性似乎并不很强,这就是说,它并不象许多常见的教材那样,教师可以轻易地拿来就用;这套《用书》的学科逻辑性似乎也不很强,它也主要没有依据小步递进的原则加以编写。

如果将《用书》看成是一个“操作平台”,那么《用书》就是教师发挥自己才干和创造性的用武之地。《用书》将处理好儿童生成的学习任务和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即处理好儿童自发、自主游戏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之间的关系作为编写的突破口;将适合不同层次的幼儿园和不同水平的幼儿园教师作为编写的一个基本出发点,通过选择和生成的过程,使教师的教育能与幼儿相适合,能与教育的具体情景相适合,从而实现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化。

在推行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误区

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作为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书》是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编写而成的,是通过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严格审查的。在我国现有的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中,这是一套难得的、注重儿童发展、注重活动过程的教师参考用书。

应该看到,这套课程在上海市一级以上的幼儿园推行以来,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不少幼儿园教师反映,这套课程理念新,思路活,弹性大,材料实。已经有相当部分的幼儿园教师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这套材料组织和实施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并收取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一些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更是强烈地感受到使用这套课程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幼教文案《朱家雄: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然而,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上海市推行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误区。

误区之一是混淆了“园本课程”和“课程园本化”的概念。

我们不反对少数有相当水平的幼儿园去发展适合自身的`园本课程,但是,这是需要化出很高代价的(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是要去冒“将课程搞得零落不堪”的风险的。每个幼儿园教师每个工作日都要实施课程,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他们主要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不是课程的设计和编制者,要求他们自己去设计和编制课程,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并不会设计和编制课程。创编“与别人不一样的园本课程”,对于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是错位的,是勉为其难的。

要能理想地实施幼儿园课程,园长和教师就要会做选择,在需要的时候,会通过改造、生成等途径,使课程变得更为适合,这是实施课程的本领。一套质量上乘的幼儿园课程,是课程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合作,经由千锤百炼的过程打造出来的,而不是心血来潮拼凑而成的。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要学会去选择和运用社会上已有的、有品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严格审查的教育材料,也许这比自己化大力气去设计和编制自己的课程和教材更为有效。一般而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就只需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主要由课程专家和有丰富经验教师们编制的材料上下工夫,通过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使课程和教育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适合自己的教育对象,这样,他们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完成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上海市《用书》是一套品质优良的幼儿园课程,面对这样的课程,如果说,一些业务水准较低的幼儿园教师一时还不能适应,尚需时间进行自身提高,那还情有可愿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业务水准尚可的幼儿园教师而言,不是努力去钻研,而是自行另搞一套,这样做实际上并不聪明,因为这样做不仅会很累,而且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误区之二是幼儿园教师盲目地参照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和材料,并认为参考的材料越多越好。

在市场经济日趋活跃的背景下,教师能找到许多种类的教育、教学参考书籍或教材,于是,有些幼儿园教师误以为教学参考材料越多越好,这样做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其实,每套编写得尚好的教师参考用书或教材,在编写时都有其独特的指导思想,其内容都有自身的逻辑体系,打破原有的体系,除非要对它们有深刻的理解以后才去进行,这样做还有一点成功的可能,否则,一定会适得其反。其实,选用多套材料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教师只凭自己的所好,将原本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搞得支离破碎,使之成为不伦不类的“一堆东西”。

上海市《用书》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幼儿园课程,凝聚了许多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以此作为基础,根据幼儿园的实际状况,参考少量的材料再作一些必要的调整,一般就能解决课程的适合性问题。

误区之三是幼儿园教师一成不变地照着《用书》所写的东西去做。

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的设计为幼儿园教师实施课程留有相当的余地,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对材料进行再加工,这样才有可能适合自己独特的教育对象。因此,一成不变地照着《用书》所写的东西去做,不仅难于操作,而且失却了采用这套材料的意义。

课程改革能否获取成功的关键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幼儿园课程改革所设定的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幼儿园原先使用的教育材料和方法的改变,更有赖于教师本身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当幼儿园使用的教育材料已经有了较为理想的改变的情况下,幼儿园课程改革能否达成预期的目标,就主要取决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了。

应该看到,尽管幼儿园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时还是存在许多迷惑,例如,在处理儿童发展与教师教学、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等矛盾时,常常不知所措。在许多情况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常常只是停留在教师的嘴上,实际所做的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的事。

前些年里,在提高师资质量方面,人们曾做过许多工作,主要集中的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以及大面积地进行职前、职后培训等方面。这样做,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面对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大部分教师在接受教育后仍然很难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仍然难以适合新课程的要求。

课程改革后,幼儿园教师懂得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想法,但是,新名词、新概念并不自动带来教育实践的改变,新的理解并不等同于新的行为模式,这就是所谓的认识与行为之间的差别。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如何保证自己的教学有意义,这是十分困难的。

课程改革以后,幼儿园教师普遍认为当教师不容易。正如有个学前教育的专家所说,“教师有时应该教,有时不应该教;有时应该强化,有时应该诱导;有时应该强制命令,有时应该耐心等待,……。要懂得什么时候教、教什么和为什么要教,要比单纯地主张去教或主张建构困难得多;要懂得在必须强制时如何做出决定,在不破坏自主性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坚持服从,要比只是顾及强制或合作要困难得多……。”对特定教育情景下教师行为的把握,只能依靠教师智慧和创造力,依靠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改进,依靠教师群体的相互协作、对话和共同建构。

这些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建立“基于行动的幼儿园园本教研”的重要性。建立这样的“机制”,旨在以幼儿园为本位,由研究者和骨干教师做引领,让教师能在行动中获取处理复杂的、不确定的情景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这种“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在行动中所做的行为自省和行为调整。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建立“基于行动的幼儿园园本教研”等方式,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是幼儿园课程改革能够获得成功的保证。

篇10: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大学预科教育改革的走向论文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大学预科教育改革的走向论文

[论文摘要]以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改革为例,结合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了构建新的预科语文课程体系构想,试图为大学预科教育改革提供一点新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预科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新理念;新体系

大学预科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是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反思当前预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大学预科教育理应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着手进行课程改革,为今后预科教育的发展壮大做好理论准备。

一、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教育现状

(一)预科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明晰

预科语文课程没有对其教学理念做过具体的表述,我们可以从教学大纲中归纳为: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智力,打好从事各学科学习的基础。同时注意把政治思想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简言之.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强调语文的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符合预科语文课程性质,但从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来看,却只突出了阅读能力而弱化了写作能力的培养如记叙文第一单元立意与选材有9篇文章,其中精讲4篇,一节写作知识,从阅读、写作两者昕占的篇幅及比例上看,明显倾向于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强调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写作)课程.写作与阅读有着同等的地位和同量的学时。

预科语文课程与《新课标》都强调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但预科语文课程只侧重学生精神、人格中的共性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新课标》提出了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既强调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强调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从实际教学来看.预科语文课程重视的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提高,定位点是“补”,补学生高中阶段较为薄弱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这一理念强调了预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但却忽视了预科教育作为向大学教育过渡的重要特点。而这一特点在笔者看来,才是预科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二)预科语文教材缺少时代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1.教材编写思路、体例过于陈旧

目前,大学预科语文课程使用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材《阅读与写作》(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年)。该教材按文体分类编排,全书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古诗词等5个部分。从教材体例来看,沿袭的是20世纪80年代语文课程的编排体例。而新的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已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阅读鉴赏”分为如下4个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现当代的写人记事散文和中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写作)部分分为: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4个单元。普通高中新教材打破了文体的界限,按文章的类型、写作思维特点,以专题的形式来编排,这更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特点和写作规律,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选文内容陈旧,范围狭窄,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从文学性较强的记叙文来看,预科教材所选文章大部分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活跃于现时文坛的作家作品很少入选。从文章思想内容来看,如杨朔、刘白羽等创作的歌颂祖国、人民的文章占了多数,贴近现代青年生活、思想感情的文章极少。

3.选文缺少新诗

新诗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一种文学类型,但教材没有选,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三)预科语文教学方式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课程理念的不清晰和教材体类的陈旧,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传统化和陈旧化。预科语文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以教师为主讲的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读写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当前预科语文教育存在着许多与社会需求、时代的发展、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新理念等不相适应甚至落后于教育改革大方向的问题。改革预科语文教育课程、真正发挥预科教育作为高中与大学阶段的过渡衔接作用,已是一件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事情。

二、重视预科教育的正确定位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计划》,明确提出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

从预科教育实际来看,预科教育与大学本专科教育具有更多的亲缘性。首先,预科一般属于大学中的一个二级学院(系、部),如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大学预科部。预科采用的是大学的教学管理方式,按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施教。其次,共享大学丰富的资源。预科教师一般来自大学,学历较高,受大学教学观念、方法影响明显;预科学生与本专科学生有同等地位,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学术、文体活动,与专、本科学生一样,能平等地享用大学丰富的学术、图书等资源。第三,预科学生的身份、角色意识已发生转变,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并已开始亲历大学学习生活,感受着大学的学习、思维方式。

只有认清预科教育的性质、特点,在施教时,才能找准教育的核心点,培养学生应对今后大学专业学习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真正为高校选拔和输送合格人才。

三、重建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新理念

预科学制只有一年,在短短的一年里要扎实地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充分利用好一年的学习时间,预科语文教育不能按常态教育方法施教,必须抓住语文教育的核心,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方法,才能让学生取得长足进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由三个同心圆组成:语文学科的外层知识面包含字、词、句、篇、逻辑、修辞等知识要素;中间层是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和智力;核心层包含学习动机、兴趣、方法和习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等能力的培养。

目前,初、高中基础教育已经十分重视学习能力的教育培养,《新课标》把能力教育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来加以贯彻落实。对于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来说,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意识。

因此,预科语文课程也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及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也直成为预科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在编选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时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

四、构建开放有序的预科课程新体系

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方向做好引导工作。目前,高中语文教育已注意到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语文课程设计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部分;选修课程设计了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中,已比较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注重设计并开展应用性较强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高校里,早已采取了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学分制)。作为高中与大学之问的衔接,预科语文课程更应采取这样的课程结构,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预科教育特点和实际状况的需要。

首先,预科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后,要基本适应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改变预科教师以往只教基础课程,而难以教专业课程、学术科研能力较弱的状况。采取新的课程结构,表面上看好像增加了教学工作量,实际上,可以针对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而开设相关的选修课,让其他教师从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脱身出来,为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相应的选修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诸多方面的学习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解决部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不足。

第三,预科的课程、学习任务、压力比起高中来说轻松了不少,学生觉得学习太轻闲,有时还感到无聊如果改变课程结构后,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问,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修相关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也容易调动起来。同时,可以结合大学专业开设相关的选修课或讲座,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学科及专业设置情况,使学生明确今后的学习发展方向。

五、改革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根据预科教育的特点,结合高中课程评价方式和大学的教学评价方式,应该主动改革预科课程评价体系,以利于学生更全面地发展。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这就要求教学评价应指向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即要强调评价功能的人本化。《新课标》“评价建议”中强调:“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全面考察”评价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从预科教育的实际来看,不仅要强调知识和能力的评价,更应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一面。在笔者看来,能否培养预科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是预科课程评价中的一个核心环节。

语文课程是一种形态,它由一定的要素、结构和机制形成;语文课程又是一个过程,它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一个时代需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形态。语文课程如此,数学、英语等其他课程也如此。改革预科语文课程,是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培养面向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篇11:分析从职业竞技角度进行网络安全课程改革的实践论文

分析从职业竞技角度进行网络安全课程改革的实践论文

多年来,笔者承担学校“网络操作系统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与防护”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作为指导老师承担多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安全相关项目的竞赛辅导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本文将通过研究全国技能竞赛对参赛选手能力的要求,探讨如何将技能竞赛知识点、考核方法融入课程建设中,同时对近几年进行的课程建设实践进行总结,以期从另一个角度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

一、高职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互动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设立了“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项目。赛项的目的是适应网络产业快速发展及“三网融合”的趋势,体现绿色节能理念,促进网络工程项目及产业前沿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应用,引导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职相应专业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

从高职教育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后者为前者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素质准备,前者对后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对后者的教育教学结果进行综合应用和实战检验。两者共同服务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具有互动性。

传统的网络安全类课程在教学组织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体轻协作”的倾向,按照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可以理解一些网络安全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无法在现实环境中进行网络安全设备或服务主机的整机联调.或者出现个人能力较强但无法团队协作的问题。以“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大赛以及后续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大赛为代表的职业技能竞赛,非常注重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一般都是以团队协作,解决一个实际的项目任务,重视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知识点覆盖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大部分内容。这样的'一种竞技模式,对传统的网络安全课程形成一种挑战。通过分析网络安全类技能竞赛的技术文件,我们发现,它具有以下特点:(1)项目任务贴近网络安全岗位群要求;(2)注重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3)强调选手的团队协作和职业道德。而这些也是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体现,是我们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因此,从职业竞技角度进行网络安全的课程改革具有可行性。

二、以竞赛为参考,开展教学改革实践

1.相关知识点引入网络安全课程

以全国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赛项为例,它的知识点考核分布在以下两个模块:(1)信息安全网络平台搭建,主要包括IP地址规划,如VLSM、子网划分等;交换机配置与调试,如TRUNI},STP,RSTP,MSTP,MAC地址绑定和端口聚合等配置;路由器的配置与调试,如RIP,OSPF,BGP、单臂路由、认证、策略路由、IP SecVPN,L2TP VPN,PPP,NAPT等配置;安全网关应用,主要包括使用防火墙规则保护内网服务安全,在防火墙上实现路由、IPS ,NAT转换、防DDOS攻击、实现包过滤,URL过滤,P2P流量控制、双机热备、DHCP,VPN实现远程安全接入和站点到站点的IPSec VPN或SSL VPN等;(2)网络安全攻防,主要包括远程服务器攻防演练,如针对未设置防护的服务器发起攻击、渗透、扫描、密码猜测等;服务器安全防护和安全威胁溯源等。

为了确保竞技效果,“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大赛还专门设计了极具展示效果的流程,将比赛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进行网络环境的现场搭建与调试,主要是按照指定的拓扑图进行设备连线,完成各设备的基础配置,并进行连通性测试,以考察选手的组网能力。第二阶段针对特定安全攻防平台中的预设场景进行网络攻击渗透测试,获得目标主机中预设的标识文件,利用漏洞进行网络内全方位安全测试,同时对自身网络系统中不安全的因素进行修正和加固。第三阶段就是直接进行参赛队之间的对抗,可充分利用弱口令暴力破解、抓包嗅探、ARP欺骗、主机远程访问、IIS服务器配置、WEB安全漏洞认识、HTTP报文安全性认识、搭建CA证书服务器、SQL注入与加固、Linux漏洞利用与加固、垃圾邮件防范、SSL加密、缓冲区溢出、基线安全工具使用、远程木马控制等手段进行网络的攻击,同时防御来自其它参赛队的网络入侵。

网络安全课程主要是为企事业单位网络安全管理员岗位服务,其主要的知识目标包括具备网络协议底层结构与原理的知识与新的协议的学习方法;学习数据加密和VPN技术相关知识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防火墙技术与原理和对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入侵检测/防御技术与原理和对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主机安全防护与病毒防范相关知识与概念和对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保障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相关技术与知识。其主要的能力目标包括学会协议分析技术,能利用协议分析软件定位协议及流量引发的安全问题,具备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的方法与能力;学会数据加密技术与VPN技术为数据提供保护,并能设计规划VPN方案,具备对数据机密性、完整性、合法性保护的方法与能力;学会防火墙在网络中的设计、规划与部署,能对网络访问行为加以控制,具备利用防火墙保护网络的能力;学会利用入侵检测/防御技术对网络行为进行审记与防护,并能部署入侵检测/防御方案;学会对主流操作系统的主机实施全而安全防护措施与病毒防范和病毒处理的方法与能力;学会对网络部署不同层而的安全防护技术,保障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相关技能与方法。

在确保课程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重点参考20全国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赛项知识点和竞技手段,我们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组成了教学模块。

2.以任务为引领,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以网络攻击技术与实践的某次课堂为例,我们通过虚拟机技术,为全班每一位学生搭建具有已知漏洞的堡垒主机,然后,给学生部署以下实践任务。

任务一:服务器A主机信息收集。服务器A的IP地址10.5.7.1xx (x、为工位号),通过NMAP扫描工具,获取服务器A系统信息,查看端口开放情况和相应的服务(如ftp , 3389远程连接,http服务等)。

任务二:服务器A弱口令猜解。利用攻击工具,猜测服务器A的登录口令,并通过该口令进入服务器A。在服务器A桌而上获得文件名为“服务器B.txt”的文件,查看文件中的IP地址。

任务三:服务器B的IIS权限探测。利用IIS上传工具,对其进行IIS写权限探测,验证该目录是否可写;若该目录可写,上传help.txt至服务器B,要求可以通过服务器B/help.txt访问到上传的文件。

任务四:服务器B的WEB网站SQL注入攻击。访问服务器B的WEB网站,尝试进行手工SQL注入,发现网站可以进行SQL注入攻击,利用注入工具,获取数据库表及用户名、密码等有效数据。接着去探测后台管理登录页而,利用已经猜解到的用户名,密码等成功登录后台。最后建立新的账号,并通过该账号登录服务器B,在服务器B的桌而上获得文件名为“服务器C.txt”的文件,查看文件中的内容。

任务五:服务器C的MYSQL密码破解。通过“服务器C.txt”中的内容提示找出服务器C的IP地址,利用攻击工具破解服务器C的MYSQL的ROOT密码。

在实践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从数字教学资源FTP站点中下载对应的工具软件,在学习掌握网络安全工具软件的基础上,可以迅速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任务,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很好的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三、课程改革效果

经过为期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以职业竞技方式进行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已经成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的特色课程,改变了以前以网络安全理论教学辅以安全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从课程一开始就明确了网络安全以攻防竞技为手段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分析自身不同优势的前提下,首先明确自己是攻击方还是防御方,然后,通过学习各自领域的专业技术,分阶段进行竞技对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

在课程教学外,每年还定期举行学校网络安全攻防竞赛,更进一步吸引了其它专业的学生参加该课程的双休日工程和兴趣班。

从职业竞技角度进行网络安全课程改革实践,还需要其它方而的配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进行课程整合,在现有考核方式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在现有案例题库基础上进行试题库建设,在现有教学录像基础上进行微课案例的编写等。

篇12:试论名族院校汉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试论名族院校汉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与并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行为,垮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意识,多梁遗开发和利用汉语文课程资源,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汉语文课程,能与汉语文教学活动相联系的资源。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实践活动,拓展汉语文学习空间,提高汉语文教学质贵,促进民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能力。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一、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长期以来,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未能十分有效地针对教学对象为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现实实施教学,而是采用普通学校语文教材,沿用普通学校陈旧、老化的语文教学模式,强调记忆、阅读、写作,忽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及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几乎是空白,考试偏重于对特定汉语知识的记忆,学生对知识缺乏理解,只能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对汉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笔者在近几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发现:许多母语非汉语的藏族学生无法按普通话的发音规律吐字发音,念白字、不识字的现象普遍存在;“说话”时应试学生往往把一个话题提前写成一篇短文或选择中小学生作文选中的文章死记硬背,这样在应试时就变成了“背稿子”,根本达不到口语化的要求。同时,民族院校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薄,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内容、条件、方法等方面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三中心”依然盛行,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汉语文,最终连基本的口头、书面表达都不能顺畅、流利。

二、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的总和据研究,课程资源按照功能特点来分,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来分,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也同样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占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

目前,民族地区需要较大经济投人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但同时由于课程资源意识淡薄,缺乏课程资源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应用能力,导致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带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和进人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很多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十分狭隘,使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低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的意义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仍然沿用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模式与教材,未能针对教学对象为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特殊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因而教学效果并非如教师所愿。《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大纲》(mhk)指出:“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汉语教学,主要沿用普通中小学校语文教学的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效果不甚理想。少数民族学生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较差。……改革民族汉语教学,已经是当务之急。事实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改革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教师课程观的转变

以往我国的课程开发采用的一直是“中心-外围”模式,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开发出的课程作为“产品”推向教师,教师只作为“消费者”去消费这些课程。教师处在课程开发的外围,没有发言权。加之课程管理体制单一,相对集权化,教师被排除在课程决策和管理之外,导致教师不关注课程,缺乏课程意识,形成了不正确的课程观。尤其作为民族院校的汉语文教师,曾深刻地反思过民族学校的汉语文课程是否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只是一味地将专家开发出的课程生吞活剥地传达给学生,其结果可想而知。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变为“中央一地方一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传统的课程观,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如此,教师就可以超越原有的只是把课程作为学习材料或学科看待的做法,挖掘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的课程内容,在真正意义上对学生实施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学到有用的汉语文知识。

(二)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教师、学生“教一学”方式的转变

民族院校汉语文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的“大一统”的教学行为。虽然发挥了传递人类文化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使学生接受了汉语文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非汉语这一基本现实。民族学生学习思维的特殊性,造成民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汉语文普遍采取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图固吞枣的方法,其效果实在差强人意。

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建构者;可以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控制课堂、支配学生的教学行为,使教师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的外部学习环境就能得以创设,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能呈现出积极、主动、平等、尊重、和谐的气息。

同时,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确立可以通过个性化、自主化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得以实现。因为在现实中,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是素材性还是条件性,汉语文课程资源是很丰富的,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不仅能促进民族学生对汉语文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而且能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前所述,民族院校教师由于课程资源意识淡薄,缺乏课程资源对教学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汉语文教学模式的陈旧,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造成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效果低下。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这一现状将有所改观。因为:

1、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材料不仅限于课堂之中、书本之中,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汉语文。学习内容、学习空间、学习方法发生了变化,必然带动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发生变化。

2、师生共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使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师生之间产生良性互动。这样必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提高。

3、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学生要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寻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而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以提高。

四、开发利用汉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是可以成为汉语文课程的资源”。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人汉语文课程,并能与汉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

(一)开发并利用汉语丈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知识、提高汉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民族院校的汉语文教材存在着内容上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要求上脱离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等弊端。作为汉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不能眼睛只盯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之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把学生的生活融人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和民族理特征。如对藏族学生可将部分唐诗宋词修改为对《格萨尔》史诗或米拉日巴谚语的学习,更好地发挥教材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课程资源,主动理解与体验,获得学习策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汉语文素养。

(二)创设生动自主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学习汉语文形式

民族院校在传统的汉语文方式下,封闭的教学情景,消极的思维状态,紧张的思维氛围,模式化的思维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因此,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简单重复的口耳相传,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变封闭为开放,紧张为轻松,模式化为发散式,除去捆绑学生思想的枷锁,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读课外书、交谈、讨论、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朗诵会、表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习汉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比较扎实的汉语文能力,体验学习汉语文的乐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实践活动,拓展汉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校外课程资源。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这里山川奇伟、风光旖旎,少数民族聚居其中,历史悠久,文化斑斓,拥有众多人文奇观。因而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来学习汉语文。还应根据学生的汉语文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有用的汉语文知识、技能,并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真正提高汉语文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贴近学生的民族文化背景,提高汉语文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民族院校课程始终存在着学校教育不适应民族文化背景,学校课程内容脱离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课程缺乏多样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校课程无法满足民族学生带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学校特点的个性发展需要,使学生对现行课程有陌生感、疏离感和自卑感,削弱了学习动机与兴趣,造成人格内部的文化冲突。汉语文课程尤甚。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应注意多挖掘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尽可能使课程贴近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对汉语文课程有认同感、亲切感,提高对汉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实效。

相关专题 汉语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