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热潮下的冷思考 教师随笔

低脂海河牛奶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低脂海河牛奶”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改热潮下的冷思考 教师随笔(共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新课改热潮下的冷思考 教师随笔

环城小学   何维雄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其影响范围与影响力度已经掀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一股旋风,人称“杜郎口旋风”。现在这股旋风已经刮到我们县的每一所学校。作为一名老教师,我既不想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更不想不自量力地逆流而上,我只是想--在这“学习杜郎口”的热潮中,作出几点冷思考。

一、学习杜郎口学什么要定位

各地随着杜郎口风潮的刮起,取经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领略了杜郎口中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各校回来积极行动,搞起了数字模式,玩起了数字游戏。

自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欣喜已有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之余,突然这股“强劲之风”刮来,于是乎就开始了另搭台子另唱戏,其结果如同“东施效颦”,甚至如“邯郸学步”--不但“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我认为学习杜郎口,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学习他们那种“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学习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核心理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出课堂中“生命的狂欢”。

用杜郎口精髓和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改革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下子就让要做得像杜郎口那谈何容易。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什么偏偏要套用一种模式呢?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杜郎口中学,他们不也是打破了现行的所有教育学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规范性要求,冲破了重重阻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吗?

二、小学开展杜郎口模式是否完全适合

我们不能看到一种新鲜事物就一哄而上,应该认真论证,充分考虑校情、学情等因素再做决定。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特点中预习(或自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先学,也就是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小学生自学能力有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我们怎么让他们先充分自学?小学生自制力差,面对七十几名的大班额,原先两个一排,他们都有可能玩起来,何况现在六人一组,那玩的空间更大了,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条件更多了,的确学生是“动起来了”,老师却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就说课堂展示吧,我仔细的观察过,发现一个学生在展示,个别学生在听,大部分学生在做自己的事情了,搞得课堂纪律乱糟糟,这样以来,这个环节是不是就失去了真正展示的意义了。我认为杜郎口教学模式不适合在低年级搞,高年级也只能是逐渐渗透。另外,孩子们围着一圈几个一组,整节课歪脖子上课,既不利用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身体的健康发育。老师写的导学案就是一张数学或者语文卷的形式,回家给家长增加了负担,家长叫苦不堪。

三、杜郎口教学模式尝试中的困惑

短短的几个月,就经历了一次课堂大改革,困惑不少,虽说这很正常,可这次叫大多数教师苦不堪言。学生能经常去做课前预习的只是少部分,较多的学生没有养成去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因为条件有限,学生的预习也只不过是查查字典,将字词弄懂。课堂上,学生的讲解过多过快,很多的讲解只是自己懂或者只是自己的理解,其他的同学的听只是走马观花,有时学生讲解、发言不积极,最后还是要老师越俎代庖。对全体教师缺少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很多教师对这种模式的理解似是而非,实践起来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就拿导学案来说吧,“导学”这一环节是新课导入,还是引导学生自学,分清这个概念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我们提出的“一二五模式”中的五环节是相对独立的,还是互相穿插的,这些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备案中就缺乏模式化。的确,杜郎口教学模式先进性是无可厚非的,我认为先选骨干教师再适合的年级搞实验,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不断总结经验,形成适合本学校的教学模式,然后逐步推广,带动全校。

当然,课改之路是一个由 “乱”到“治”,由“治”到“改”,由单项改革到整体改革的日臻成熟之路。几个年头,我们历经“阵痛”与“碰撞”,无论怎么改革,无论怎么创新,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渴求知识的学生。而实际的课堂教学就像一场战争,充满了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所以,让我们冷静下来,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变不和谐为和谐,让我们共同努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新课改热潮下的冷思考 教师随笔]

篇2:谈谈新课改 教师随笔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现在小学生接触新事物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个教育极速变革的时代,知识的吸收,应该有更合理科学的引导,大胆的尝试,而不是固守原有的模式,裹足不前。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作为教师,首先就应该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完善充实自己,才能跟上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脚步,而不至于被淘汰。我认为以下几种课堂模式值得推广:

一、小老师进课堂

很多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像我们班老师那样的老师。老师这份工作对许多小学生来说是很崇高的、令人向往的,能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对许多学生有吸引力。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时可让小老师课前自己制作生字词卡片,课堂上由小老师来组织字词教学。小老师教的还有模有样,由读音、结构、识记方法到组词、造句等,小老师教得认真,其他同学也学得兴致盎然。

二、“演员”进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课堂表演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课堂表演的形式有很多,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

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教师出示植物头饰,说:“同学们,大家上一节课学课文表现得可出色了,植物妈妈看到你们这么爱学习,都悄悄地来到了咱们的教室,瞧它们就在这里!等一会儿我们要来演一演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送孩子们去旅行的情景,现在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了一个细节的至善至美,“导演们”争得面红耳赤,“演员们”不厌其烦地多次排练。在成果展示中,我又惊喜地看到学生卓越的才华。学生们自行布置了合理的场景,制作了精美的道具,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形象。表演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知识,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同时,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小画家进课堂

教材中某些文章写得很美,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就更美了。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可以引导:作者概括地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后,就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岩石了。在这篇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岩石真奇呀!现在,黄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画一画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取些有趣的名字吧。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致盎然,既深化了课文的学习,又使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

四、小记者进课堂

语文学科应从小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文时,细读完课文,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可以举行现场采访活动:一部分同学扮演课文描写的某个场所的人物,其余同学扮演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被采访的同学可自由说说自己的心情。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挑选采访对象,选择采访内容,如:你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奥运会比赛项目?到,你觉得北京会有哪些变化?同学们又有哪些变化?均以采访报道的形式叙述了自己的体验,在认识人和事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交际能力。

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上这样的课,这也是我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所以,作为教师,我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注意教学中的“导”与“学”的关系,使自己很快适应新时期的新课改。

[谈谈新课改 教师随笔]

篇3:新课改下教师新理念反思

新课改下教师新理念反思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要求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

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要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新课程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挑战,同时也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不可多得的机遇,当前各级课改培训机会多,出头露面的机会多,上级教育部门、学校会为你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我们很多教师有着良好的发展潜质,要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课改实验的领头雁。

篇4:新课改论文:浅析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

新课改论文:浅析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

浅析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

潘建华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份量,找到各自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新课程的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每位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革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个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却又是那些我们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困难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一场攻坚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质的变化,教师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新的工作方式,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地合作,我们本身也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这样一来,教师就必须有新的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等等。我们自身具备了各种技能后,又面临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实施。根据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和由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的重大变化。我们将用新的学习方式来指导学生发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他们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让他们亲身去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要将这一系列的仗打胜,就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探索、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才能不被变革所淘汰,这就是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离不开教师。为使国家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取得可喜的成绩,教师应了解教育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建立信心,逐步完善教育工作所需的知识,提高各种技能,为新课改所需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作者单位:056800河北省魏县第三中学)

篇5:新课改下英语教师训练方案

新课改下英语教师训练方案

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教学的理念有6个方面的内容: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6)开发课程资料,拓展学用渠道.

作 者:姜忠平 作者单位: 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6: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 刘辉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及全球科技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新一轮的课改,在这种情形下稳步铺开。我校在晋升为省示范性高中的过程中,注重了课程改革各方面的调整,尤其是针对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改变。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教师的积极配合下,学生的主动学习下,已初具一定模式。

一、教师是促进者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在改革中发生了循序渐进的变化和改革。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存在。教师“一言堂”已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信息时代的科技发展。尤其在课改下倡导的“高效课堂”。学生是新时代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学习中初步形成。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强迫他们灌输知识的“奴隶主”。只根据教学实际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前教师为“主宰”,对知识讲解。学生只“看花”,从来也不“绣花”。理论和实践严重地脱节。造成了课堂秩序好,而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远远不够,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督促,例如,当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体育的重要性》的探究中。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自己找资料,做讨论,写调查,去展示。我作为教师,我的角色不是包办代替,而是促进者。我可以对学生的调查给予支持,对学生的结论给予补充,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指导……学生自己参与动手,动脑,合作的成果,他们记得牢,而是能够有创新。在展示报告会上,学生自己的组织有序,编排恰当。对于不足之处,教师指出提升空间,发展方向和总体思路。整个过程学生学习积极踊跃,而不是乏味被动。教师是促进者,不意味着教师放手不管,听之任之,那就失去了促进者的意义和功能。对学生的指导失误,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误。所以,作为教师,“教”的目的是“不教”。如何把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才能做到的。

二、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是将来的生产者,是未来的各行各业的主力。如今,他们人生的规划,专业的选择,和将来所从事的行业,都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引领,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各科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学习的意识”;“合作团结的品质”……所以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这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这样的优良品质和素养。如今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组合已不同以往。独生子越来越多,孩子的个性越来越强,如何在班级与同学与教师进行正确的交流合作是每个学生面临的心挑战,也是教师研究的新课题。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各种各样,人生遇到的情形也变化多端,孩子如何以一个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平衡”的问题?教师就是这些问题解决的引导者。例如:在我们班级,一个学生的母亲过早去世了,我就关注他,安慰他,更鼓励他,告诉只有活的人生存得更好才能让去世的人安息,妈妈总是注视着孩子的生长。只有积极阳光地对待生活,生活才会以热情和明媚回报你。这位同学逐渐调整了状态,全身投入学习中来。其他同学得知此事,也以此为例,更加珍惜自己的父母,能够有意识地孝敬老人。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让学生学习体育技巧时,我也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创设鼓励轻松的情景让学生模仿,先让他们模拟老师讲解的动作要领:“因为……所以……”,再让他们发挥填充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逐渐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锻炼了他思维组织能力,更使运动技能和智慧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往往能达到“高效”。我校的改革中,推出“20+20”的教学模式;也推出了“三全六学”的教学模式,目的都是让学生有要展示自己。就我教授的体育学科也如此,让学生有语言输出和语言积累,再转化为体能演练。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做主人,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教师是一名“引领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师是主导者

曾经在某篇文章上读到这样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上课时教师是站着的,学生是坐着的,实质上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学生是跪着的”。()这话体现了教师的权威性和专制性。如今的教学课堂不在是这样的模式了。因为这样的模式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舞台上学生是“演员”,剧情的展现由“演员”来完成。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往往把一部分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点播,在课改推行过程中,我校推行了“学案”导学。在学习新课前把重点难点,由导学案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完成导学案,在课堂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逐一进行展示。教师对于学生扩充的知识给予认可或改正。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学习的任务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分体现了学生展示自我,充实自我,成就自我的理念。教师是主导者,也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撤出来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知识获得的成就感。这样的课堂是活跃充实的课堂,这样的学习者是民主自由的学习者。

教师在课改下的角色转变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不仅转变的是“角色”更是“观念”和“意识”。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往往收获到更好的效果,与其紧紧扼住他们的喉咙,不如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要适时的,不能出现“管得过死”或“完全不管”的两个极端。

尽管我是一名体育老师,但我也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和科学做法。在我校示范课中马舒怀老师所讲解的“时态练习”给予的指导就十分适当。这节课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她首先以习题为授,让学生讨论完成,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分成类别,学生表述,不精练的地方,由教师点拨指导,在精讲精练总结后,再由学生运用总结的“口诀”处理相对的难题。整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我想体育学科的发展空间会更大,因为我教授的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天性好动。学习体育技能的热情原本很高。如果引入竞技元素,他们会在竞技中获得德育目标。

四、结束语

是课改的需求,是时代的需求,也是现实的需求,教师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转变,带来了高效课堂的生成,带来了学习兴趣的提升,带开了学生学习的专注……教师角色的转变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成绩的取得,所以,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确实要把“角色的转变”落到实处。

篇7:新课改下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反思

电子计算机作为人类计算与思维的通用智力工具,使人类的智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创造了电脑,反过来电脑帮助开发人脑。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电脑作为人类总体指挥的结晶,作为新的现代化,谁不重视它的普及教育,谁就会在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不落伍,要想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决定因素是其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现在“科教兴国”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民族的腾飞大有希望。“计算机普及从娃娃做”正是“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的一环。

一、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一课,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我再利用教学演示光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那么,人均每个人将各有道理。”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这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又如,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功能,查找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三、加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的重任。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小学信息技术中的操作系统知识、打字基本功的操作、画图工具箱的应用、图块的.操作等,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与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结合”的计算机学科应当担起这个重任。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讨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还可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直觉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求新出异,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计算机学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也才能为培养21世纪实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完成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

篇8: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

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

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

邮政编码 215200 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

刘正平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然而,实践证明,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了,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学生忙来忙去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那有什么主体地位可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完全转位。

一、“全方位指导”转位“适时指导”

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给学生30分钟活动时间。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话2―3分钟,学生每个阶段活动探究7―8分钟,那么,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如无助状态。同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二、“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第7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道: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开花朵,凝结果实”

可见,教师倾听学生是何等重要。

三、“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

过去的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所以,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固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

四、“面向个体”转位“面向全体”

传统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在探究式教学中,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其次,探究式教学中,我们不仅采用个体探究,更应该合作探究或大班集体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篇9: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

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

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

邮政编码 215200 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

刘正平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然而,实践证明,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经提了很多年了,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学生忙来忙去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那有什么主体地位可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完全转位。

一、“全方位指导”转位“适时指导”

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给学生30分钟活动时间。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话2―3分钟,学生每个阶段活动探究7―8分钟,那么,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如无助状态。同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二、“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论与实践》20第7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道: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过程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与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开花朵,凝结果实”

可见,教师倾听学生是何等重要。

三、“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

过去的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

[1] [2]

篇10: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角色转变探讨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角色转变探讨论文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描述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既无传神的形,又无诱人的情,只有繁多的物质名称,陌生的化学符号,难认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化学共性和个性的无穷无定牲,显得既单调又枯燥,似乎化学只能启迪人们对一切事物真谛作深邃冷静的理性思考,只能揭示物质的真实面目而不能显示其美,事实上,化学美是客观存在的,化学美具有美的严谨,有序,奇异,守恒,对称和律动特征。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角色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实施,转变我们自身的角色变的越来越重要,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转变自身角色的策略。

一、认知、传授给学生化学之美

化学结构美是化学物质美的内在反映和决定因素:如氯化钠的晶体是一个规则的立方体,每个钠离子周围有序的排列着六个氯子,而每个氯离子周围有序的排列着六个钠离子,这种对称排列,体现了美的和谐,有序和多样牲。从某种意义上讲,化学变化是化学美之源,化学物质美只是化学变化美的终极表现,百炼成钢,金属电镀以及烧石成灰(生石灰),石林奇峰,神州飞船的上天无不体现化学变化的美妙绝伦。化学思维创造离不开化学美,化学美不仅包括化学知识美,而且包括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美。美育在陶冶人的心灵上能以形悦心、以情感人、以美引善、以美育人,所以我们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化学教育中美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化学学科中涉及许多大自然的天然景观和丰富的'矿藏,它们所展示的祖国壮丽河山,又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自然的情感,其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的说教。化学为现代社会奉献了数以千万种的新物质,这些新物质已进入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化学研究的各种高精尖材料大放异彩,推动着核能,宇航,信息等科技事业的发展,利用化学分子修补方法,治疗遗传病、精神病,用化学方法可以控制衰老,这是多么引人入胜的宽阔领域,多么瑰丽壮美,令人向往。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探索

从教几年来,每年都会遇到了许多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兴趣,但他们的成绩却一直不好,我们教师在新教材面前以前的经验和许多看法都要改变,如何与时俱进,用新的思想和符合新教材改革理念的新的教育方式来指导学生,让学生用新的思想来学习。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吃透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才能少走弯路。新教材体现了“活”、体现了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轻视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传统学习方式。所以学生应结合课本的内容在有条件的条件下可以多动手自己把化学的思想、化学的原理、化学的知识----体现在身边的一些活动中。

三、认识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与传统高中化学课程的“接受”式学习相比,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在各个课程模块中,突出强调了化学实验的作用,并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许多案例涉及的文献资料来源于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这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课程标准从多个方面选取素材、提出课题,但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实践中还需充分关注学校的、社区的、工厂的多种资源,不断地开发、优化和利用好这些资源。

四、打好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不论教材如何改革、学习方法如何有效,扎实的基础是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以前发现有很多学生的成绩很好,但一直不是出类拔萃,不能脱颖而出。如果仔细分析他们每次的讲义的话,都能发现他们在审题,书写方程式,化学符号很多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失误和错误,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对于这部分的学生的成绩的好坏就取决于他们的失误,如何避免或减少失误值得教师和学生好好深思,本人在教学中也积累了一些个人的经验,学生操作后有着不错的效果。如果要让学生能在以后不再出现曾经的错误,许多学生都学会了订正,但我发现许多问题学生是订正了一次又一次,这也说明订正是一种弥补知识不足的途径但效果并不理想。而我发现如果让学生做老师的话,坚持把每次的错误问题讲解给我听或讲给其他的同学听,如果他能把问题清晰、透彻地剖析给周围的人听,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几乎都不会出错。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自己学会归纳和总结。以前我很喜欢把很多的知识总结好,在让学生记忆,结果时间一长学生是忘的一干二净,如果学生能自己动脑动手总结一些知识,效果是很明显的。例如有很多相似的概念: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的区别,如果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相互交流和讨论把它们区别清楚的话,以后他们在这方面就几乎不会出错。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

五、总结

以上是本人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和对新教材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看法,如何使教材更合理,使教学更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学的更有价值和意义,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进步。

篇11:浅谈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要求

浅谈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彻底变革.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教师的关系相当密切,教师是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成败.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5 关键词: 

篇12:新课改下教师不变的使命论文

新课改下教师不变的使命论文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就是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的积极反思和批判扬弃,依据教育的本质及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超前因应性变革,以求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人才质量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已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着,而是承担教书育人重要职责的教育资源开发主体。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和关键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引领者和开发者,首先必须使教师自己成为自行设计、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的生命主体,而要实现教师生命主体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科学制定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好整个专业发展的进程。教育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进行教育教学变革与创新,而且教育教学变革创新的不断推出,必然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的使命也在不断的更替和发展,从《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开始,人们给教师赋予了许多的使命,无论是在情感方面还是人治方面,隐形的,显性的,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下更是给教师赋予了许多的使命,但是无论怎样,教师的有些使命永远不变。

第一,“身正人范”永不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种教育形式在涌现出来,如远程教育、媒体教育、网络教育等。但是无论怎样,这些教育方式都无法代替学校教育,无法取消教师的存在,就是因为教师的模范作用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在学生的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牵引着学生向前走。如果这根线断了,学生就会失去目标。这跟无形的线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的模范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名分上的关系。这就需要社会来维护。社会要尊师,尊师不在是封建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师生交往、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顺利开展教育活动。其次,教师要自身打造树立,努力从自身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上不断完善,这也是最重要的。相应教师的许多行为会受限制,教师必须要做到“身正为范”。第三,把握好师与生的关系,定为好自己作为教师的位置,在与学生交流活动中,不能损失教师的形象。要做好一个成功的教师确实不易,但我们要必须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去不断完善,不断追求。

第二,“因材施教”永不变

我们传统地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体,教师塑造与挖掘的对象,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是规范的前沿的。而现在我们应知道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的价值,学生具有全体性有正当的权利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尤其是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差异性。正视学生的差异才能体现学生成长的价值和教师教育的成败。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而一意孤行。在课堂中提问时,有些老师只是提问差生或按座位回答,结果有时候出现都会回答的情况,而去批评学生,从而不能完成教学生的任务。所以我们应熟悉学生,有阶梯地提问。出现冷场要想办法解救,不能弃而不管。应针对不同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多给学生鼓励与表扬,最大可能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更不应以强硬手段使学生在恐惧中生硬地强化吸收知识。要充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构建创新教学模式。要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角色互换。新课程标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决策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学生要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探索性地学、创新性地学、合作性地学。教师必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宽容、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亲身体验、自我感悟、亲自动脑动手、积极探索,让学生亲历整个学习过程、探究过程,真正获取知识、方法、技能,并从中受到情感、意志等教育。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使学生能真正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把课堂教学视为简单劳动的观念,创建民主开放、平等交流、主体参与、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促使学生形成主体体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督促管理”永不变

随着素质教育、新课改的推进,许多老师对学生的督促与管理出现了误解。淡化了对学生的督促与管理,尤其对学生的督促力度进一步弱化。其实其他教育形式不能取代学校教育就是因为在教育中不能缺少老师的督促,而且需要持久的督促。荀子《劝学》中说:“木直中绳,Q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Q使之然也。”从这里我们知道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的原因是“Q”。Q需要在火熨的条件下久置束缚方能成型。所以我们在教育中也要发现学生在知识或行为上的不足,需要老师适时地,不间断地,持久地校正强化,才能使学生改正过来,这需要教师有责任心,要有耐心,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塑造要有信心。

篇1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辛志伟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权威者的形象,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及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项度的灌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题性是这次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而学生主题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

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而开展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本次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展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尤其是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因为有些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去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包括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活动开展得计划、具体研究活动的进行、对研究结果的处理等。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到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必须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3、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

“反思性实践”理论的提出者舍恩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思考和研究不是理论独有的领地,实践也不是仅仅去“做”,也要进行思考,理论和实践都需要研究。实践者的活动固然是一种实践,“专家”的活动同样也是另一种形态的实践。在两类不同的实践中,既有思考也有行动 。想和做代表了认知的两个途径--并导致了不同种类的认知。对实践的研究在于发展思考的途径,而实践则致力与理论研究不能顾及的领域。“专家”的传统角色日渐消亡,正在转化更加谦虚地顾问角色,与实践者一起进行反思与行动。“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和理论提出后,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应该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因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而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展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4、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

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是提高课程适切性的主要举措,对于反映学生个性,更好的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通过参与课程开发,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发课程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课程实施者,应该让教师享有课程开发的权力,并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作为一种专业活动,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专门训练,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拓展了自己专业活动的范围,也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课程改革应该赋予教师以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尤其在校本课程的层面上,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要从课程开发活动的外围逐渐走向参与,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课程开发的权责,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5、教师作为研究者

教师应该扮演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它促使教师在教学上采用探究的方法而不是讲授、指导的方法。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而不是经验和技术型的专家。研究并不是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专有,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有必要进行研究。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景,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一些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新角色有利于教师的研究地位,树立新的教师形象,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联系方式: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北城办事处大辛营小学

作者: 辛志伟

邮箱:shq.xzhw@yahoo.com.cn

邮编:466301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4:新课改下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模式探微 教师随笔

新课改下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模式探微 教师随笔

-- 陈爱强

如果语文是一个天使,那么“阅读”和“写作”就是天使的两个翅膀;只有这两个翅膀才会让这个美丽的天使飞得更高更远

- 田玉教授

不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还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以及正在提倡的“同课异构”,无非是想打造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俗话说:“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门。”不论采用哪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不论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也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往往关注人在理性、认知、过程方面的发展;“人文性”往往关注人在非理性、情感、动机方面的发展。如果只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或者只强调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将会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使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过程与动机得到有机的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语文教学改革,还要明确语文教育之“魂”。

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教学,首先要把语文教学丢失的“魂”招回来。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魂”。?

这就不能不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中小学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

民族语不仅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而且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本身,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而这个任务在中小学的各门课程中毫无例外都由语文课承担。换言之,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教育,即母语教育。民族语教育正是语文教学“魂”之所系!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语。读和写(包括听和说),作为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民族语的主要实践方式,其中“读”又是基础,是根本。从语文课程内部的课时分配看,阅读教学占的分量最重;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也首先表现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上。道理很简单:阅读是学生学习民族语的主渠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范文的诵读、品味、赏析,生成语感,积累语料,学习民族语的丰富的表现力;与此同时,也受到范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操的熏染。民族语作为一种工具,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更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的工具。我想,一位语文教师,如果确实教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族语,能读会写、能言善听,此外还有什么呢?

总之,语文教学认定了民族语教育这个目标,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少一点花里胡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和作文(包括听和说),语文教学是完全可以教好的,决不会“越教越不会教”。

实施语文教学改革,更必须明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证。

四、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狠抓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把握住了以上四点,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也只有如此,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打造出简洁高效的语文课堂。

赵厚、宋春晓老师针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设计的“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打造出简洁高效的语文课堂提供了范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新闻。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学习写新闻。赵厚老师重在指导学生“写”,宋春晓老师重在指导学生“读”。先看赵老师的课堂教学:先写后教。结合生活实际,即针对正在举行的教职工篮球赛,让每一位学生写一则消息,并展示;然后读课文,了解消息的特点。了解消息的特点,赵老师做得很好。紧扣文本,很好的发挥了文本的“工具性”作用。比如:4月22日22时的发报时间很好的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特点;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共计“百万”的数字,“西起九江”后的“(不含)”,“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充分体现了新闻“准确”的特点。另外对本课标题、导语、主体的分析,概括出新闻撰写的实质:同一件事写三遍,一遍更比一遍详。之后让学生对照新闻的特点修改自己的作文,同时指出修改中的不足--“篮球比赛还未结束,怎能说A队已大获全胜呢?”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必须让事实说话,不能想当然啊。赵老师敢于放手,走出课堂,走向操场,拓宽了课程资源;写读结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展示互评老师点拨指导,有自主有合作有探究。化繁为简,通俗易懂,有条不紊,学以致用,简洁高效。

按说新闻题材属于客观如实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很难谈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即体现语文“人文性”的一面。但宋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扬长避短,巧设情景,模拟播音,以“我当小小播音员”为主线贯穿课堂,分组模拟播音朗读,并分组选代表展示,学生参与评价,老师模拟示范指导,学生无不感受到解放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的英勇气势,敌人丢盔弃甲抱头鼠窜的狼狈情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通过朗读指导,宋老师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新闻的语言必须简明扼要的特点。“读”熏陶了情感,积累了语感,奠定了写作基础,可谓“一读多得”啊!

根据以上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教学,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第一,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不要盲从,更不能邯郸学步,要扬长避短,打造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

第二,这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这节课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教什么”是重难点问题,“怎么教”是教法问题,“怎么学”是学法问题,“学会什么”是课堂效果问题。课堂教学的成败是一看“知识与能力”(工具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文性)目标是否达成;二看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技巧等等。

第三,“懒婆娘养勤快孩子”,“懒人出智慧”。老师要学会“懒”,学生才会“勤”--多让学生动起来。

第四,老师一定不要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该学生自己做的事。

语文死了,可是语文老师还活着,活着便只有痛苦;不想痛苦,就不要再用我们的体力做教育(靠延长学习时间做大量的习题来提高成绩),而要靠脑力做教育,走科研之路--做温暖人心的语文教育。越老越值钱的是脑力劳动者,越老越不值钱的是体力劳动者,你属于什么者?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人的写作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

--  田玉教授

陈爱强

相关专题 热潮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