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鉴赏

Ffdvjydchiyrc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Ffdvjydchiyrc”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鉴赏(共6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鉴赏

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鉴赏

《国风·王风·丘中有麻》是《诗经》中的其中一首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是一首思贤诗。《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丘中有麻

原文: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记住那土坡上一片麻,那里有郎的深情留下。那里有郎的深情留下啊,还会见到郎缓缓的步伐。

记住那土坡上一片麦田,那里有郎的爱意缠绵。那里有郎的爱意缠绵啊,还会与郎再来野宴。

记住那土坡上一片李树林,那里记下郎的真情爱心。那里记下郎的真情爱心啊,他赠送的佩玉光洁晶莹。

注释

①麻:麻,古时种植以其皮织布做衣。

②留:一说留客的留,一说指刘姓。子嗟、子国:一说均是刘氏一人数名;一说“嗟、国”皆为语气助词。

③将(qiāng):请;愿;希望。施施:慢行貌,一说高兴貌。

④贻:赠。玖:玉一类的美石。

鉴赏

《诗经》中许多作品,解释的岐义很多。特别是有些冬烘头脑的老儒生,总不敢正视这些民歌反映的人民群众最真实最纯朴的思想感情,而强行把许多男女情歌贴上了社会政治的标签,仿佛诗中男女爱情活动都是政治斗争似的。《毛诗序》阐述《丘中有麻》的主旨时说:“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把这首诗解释为思贤之作。倒是理学家朱熹眼光比较敏锐,他在《诗集传》中力排众议,肯定《丘中有麻》是“女子盼望与所私者相会”的情诗。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从民俗学角度解释“贻我佩玖”这句时,一语点睛,说:“合欢以后,男赠女以佩玉,反映了这一诗歌的原始性。”《丘中有麻》分明是一首情诗,还其本来面目,就能感受到二千多年前黄土高原上那对青年男女的柔情蜜意。

在《诗经》时代,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比较宽松自由。特别是农村男女青年自由交往,野外幽会,相当普遍。这并不是后来儒家君子所指斥的淫,而是青年男女择偶的一种正常方式。这和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近几十年来还保存着的对歌择偶、赛马择偶一样,带有原始民族婚配的形式。《丘中有麻》正是这种原始择偶婚配形式的反映。诗歌是以一个姑娘的口吻写出来的,诗中提到的事件,恰恰是姑娘与情郎激情幽会的地点:“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那一蓬蓬高与肩齐的麻地,那一片片密密的麦田垅间,那一棵棵绿荫浓郁的李子树下,都是姑娘与情郎情爱激发的地方。所以,当姑娘回味这种强烈的情爱行为时,总也忘不了那个神奇的地方。特别注意,诗的一、二章,都有“彼留子”的明确指涉。而一章的“将其来施施”,二章的“将其来食”,更明确地写出,姑娘与情郎的.幽会不仅仅是一次。而是多次。他们在麻地里、小麦垅头、李子树下,演出过一次次激情的戏剧,付出了整个身心。他们的情爱是真实的,也是牢固的。他们并没有追求一次性的疯狂,而是让纯真的爱掀起一层又一层的热浪,永久地持续。三章的最后,写到“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用物质的形式(佩玉),把非物质的关系(情爱)确定下来,以玉的坚贞纯洁牢固,表示两人的爱情的永恒。可以想像,接着下去,姑娘将与情郎共偕连理,成家育子,延续生命。一个新的家庭,将延续那一段热烈纯真的爱情。这就是姑娘在歌唱爱情时寄托的热望。

这首诗情绪热烈大胆,敢于把与情郎幽会的地点一一唱出,既显示姑娘的纯朴天真,又表达俩人的情深意绵。敢爱,敢于歌唱爱,这本身就是可敬的;而这一点,也正是后代理学先生们所不能正视的。

篇2: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

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

朝代:先秦

原文: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注释:

丘:土丘。

留:迟,迟迟不来。

将;请。

施施:悄然而来。

译文:

记住那土坡上一片麻田,那里有郎的深情留下。那里有郎的深情留下啊,还会见到郎缓缓的步伐。

记住那土坡上一片麦田,那里有郎的爱意缠绵。那里有郎的爱意缠绵啊,还会与郎再来野宴。

记住那土坡上一片李树林,那里记下郎的真情爱心。那里记下郎的真情爱心啊,他赠送的佩玉光洁晶莹。

诗经故事:

山原梁上狐狸精,狐狸精是杜双儿,这是远近乡民都知道了的事呢;可那杜双儿,才不管你说的狐狸精如何如何了,她就是喜欢帅哥哥,她就是喜欢靓小伙。

西岭上的刘老栓家历代也不出什么人物的,祖祖辈辈的种田人,世世代代的纳粮户;可那年夏天下连阴雨,天上掉水星,一棵落在了房后面,另一棵落在了院坝中间,惊得堂屋前正打草鞋的刘老栓一哆嗦,哆嗦过后就亢奋,一亢奋就抓住了正准备去灶火间刘大婶,横抱着伊进了睡房中,十个月后,就添了子嗟、子国两兄弟。

两兄弟打小就生的白白净净,与周围的孩子自是不同,加上刘老栓那几年风生水顺,物兴财旺,就送那哥俩进了乡学读书,上学后的小哥俩,更是器宇轩昂,走那都招来一串串稀罕的目光。

山原梁上的杜双儿,能落下个狐狸精的名声,人肯定是长的相当的漂亮了,当然只是漂亮也不可能落下的,更主要的是她特别喜欢和青年男子相处,只要是人生的俊俏,那见了面后就没了半分的佰生的感觉,说笑逗闹,嘻嘻哈哈,让和她相处的人都凭添一份快乐。但除了那些外,也没什么的,可就不知道是那个促狭鬼,给个好好的姑娘起了狐狸精的外号,三叫两喊的,让一川的人都知道了。好在杜双儿大量、阳光,叫狐狸精就狐狸精吧,若你敢当面叫,她还是应的响响的,让别的人也没了半点脾气。

十六岁的杜双儿是在山上的麻田中遇见刘子嗟的,田中采麻的她,看见刘子嗟缓缓的上得山来,背上还背着一个大竹篓,但全没半点干活人的样子,忍不住就笑了起来,刘子嗟听见了她的笑声,抬头一看,便被她的容貌气质迷住了,不恼反笑的走了过来,也该是两人的缘份到了,三句话刚说完,两人就像是多年的故交热乎起来,双儿帮刘子嗟装满了一篓的麻,才问清楚,原来那刘子嗟是让他父亲从学堂中拉回来支采麻的,虽说是念书要紧,可一家老小的穿也重要呢,刘子嗟掘着个嘴的到了山上,却没料到遇上了他今生今世的活菩萨,半晌过后,两人就粘在了一起,分手时依依不舍约好了再见的时和地,刘子嗟送了双儿一块随身带的玉佩,才一步三回头的下了山。

三天后杜双儿早早等在了李子树下,四下里是金黄的麦浪,枝上是沉甸甸硕果,杜双儿摘了很多的,远远的看见麦浪中漂浮着她那思了三天的情哥哥,一样的衣服一样的貌,一样的口音一样的笑,却做梦也没想到人换了;刘子国见一个美丽的姑娘对他笑着迎上来,以为是天仙下凡来了呢,也没问仔细的就依了去,还把带来的午饭献了出来,两人吃着饼和李,说说笑笑的又成了老朋友。原来那天刘子嗟回得晚了,背的麻又多,刘老栓就让带上午饭上山去,怕把娃娃饿坏了,但刘子嗟已耽误了一天的课,这天就换了刘子国。

李树下,麦田里,刘子国和杜双儿成了事,气坏了赶来的刘子嗟;原来他嘴上说的去上学,却从半道上爬上了坡,径直去了麻田地,没想到杜双儿迎他到了麦田里。

看着眼前一模一像的两兄弟,杜双儿先是吃惊,后就觉得很有趣,当那两兄弟打起来后,她却叮叮当当的敲上了那两兄弟送给她的两块玉。

鉴赏:

《诗经》中许多作品,解释的岐义很多。特别是有些冬烘头脑的老儒生,总不敢正视这些民歌反映的人民群众最真实最纯朴的思想感情,而强行把许多男女情歌贴上了社会政治的标签,仿佛诗中男女爱情活动都是政治斗争似的。《毛诗序》阐述《丘中有麻》的主旨时说:“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把这首诗解释为思贤之作。倒是理学家朱熹眼光比较敏锐,他在《诗集传》中力排众议,肯定《丘中有麻》是“女子盼望与所私者相会”的情诗。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从民俗学角度解释“贻我佩玖”这句时,一语点睛,说:“合欢以后,男赠女以佩玉,反映了这一诗歌的原始性。。《丘中有麻》正是这种原始择偶婚配形式的反映。诗歌是以一个姑娘的口吻写出来的,诗中提到的事件,恰恰是姑娘与情郎激情幽会的地点: “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那一蓬蓬高与肩齐的麻田地,那一片片密密的麦田垅间,那一棵棵绿荫浓郁的李子树下,都是姑娘与情郎情爱激发的地方。所以,当姑娘回味这种强烈的情爱行为时,总也忘不了那个神奇的地方。我们特别注意到,诗的一、二章,都有“彼留子”的明确指涉。而一章的“将其来施施”,二章的 “将其来食”,更明确地写出,姑娘与情郎的.幽会不仅仅是一次。而是多次。他们在麻田地里、小麦垅头、李子树下,演出过一次次激情的戏剧,付出了整个身心。他们的情爱是真实的,也是牢固的。他们并没有追求一次性的疯狂,而是让纯真的爱掀起一层又一层的热浪,永久地持续。三章的最后,写到“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用物质的形式(佩玉),把非物质的关系(情爱)确定下来,以玉的坚贞纯洁牢固,表示两人的爱情的永恒。可以想像,接着下去,姑娘将与情郎共偕连理,成家育子,延续生命。一个新的家庭,将延续那一段热烈纯真的爱情。这就是姑娘在歌唱爱情时寄托的热望。

在《诗经》时代,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比较宽松自由。特别是农村男女青年自由交往,野外幽会,相当普遍。这并不是后来儒家君子所指斥的淫邪,而是青年男女择偶的一种正常方式。这和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近几十年来还保存着的对歌择偶、赛马择偶一样,带有原始民族婚配的形式。《丘中有麻》正是这种原始择偶婚配形式的反映。诗歌是以一个姑娘的口吻写出来的,诗中提到的事件,恰恰是姑娘与情郎激情幽会的地点:“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那一蓬蓬高与肩齐的麻田地,那一片片密密的麦田垅间,那一棵棵绿荫浓郁的李子树下,都是姑娘与情郎情爱激发的地方。所以,当姑娘回味这种强烈的情爱行为时,总也忘不了那个神奇的地方。特别注意,诗的一、二章,都有“彼留子”的明确指涉。而一章的“将其来施施”,二章的“将其来食”,更明确地写出,姑娘与情郎的幽会不仅仅是一次。而是多次。他们在麻田地里、小麦垅头、李子树下,演出过一次次激情的戏剧,付出了整个身心。他们的情爱是真实的,也是牢固的。他们并没有追求一次性的疯狂,而是让纯真的爱掀起一层又一层的热浪,永久地持续。三章的最后,写到“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用物质的形式(佩玉),把非物质的关系(情爱)确定下来,以玉的坚贞纯洁牢固,表示两人的爱情的永恒。可以想像,接着下去,姑娘将与情郎共偕连理,成家育子,延续生命。一个新的家庭,将延续那一段热烈纯真的爱情。这就是姑娘在歌唱爱情时寄托的热望。

这首诗情绪热烈大胆,敢于把与情郎幽会的地点一一唱出,既显示姑娘的纯朴天真,又表达俩人的情深意绵。敢爱,敢于歌唱爱,这本身就是可敬的;而这一点,也正是后代理学先生们所不能正视的。

篇3:《诗经:丘中有麻》鉴赏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

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

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注释:

1、丘:丘陵,土山。

2、麻:植物,可以用来制造衣服。

3、施施:弯弯曲曲不紧不慢走路貌。

4、留:姓留。子嗟子国为两兄弟。

5、将:将要。将其来食:将要来我家吃饭。

6、彼留之子:那留姓家的一个儿子。

7、贻:赠送。

8、佩玖:佩玉玖。玖:从玉。

9、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这里用丘(小山)、麻、麦、李子来比喻留家兄弟,说明对于留家兄弟的美好感觉。

赏析:

《经》中许多作品,解释的岐义很多。特别是有些冬烘头脑的老儒生,总不敢正视这些民歌反映的人民群众最真实最纯朴的思想感情,而强行把许多男女情歌贴上了社会政治的标签,仿佛诗中男女爱情活动都是政治斗争似的。《毛诗序》阐述《丘中有麻》的主旨时说:“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把这首诗解释为思贤之作。倒是理学家朱熹眼光比较敏锐,他在《诗集传》中力排众议,肯定《丘中有麻》是“女子盼望与所私者相会”的情诗。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从民俗学角度解释“贻我佩玖”这句时,一语点睛,说:“合欢以后,男赠女以佩玉,反映了这一诗歌的原始性。”《丘中有麻》分明是一首情诗,我们还其本来面目,就能感受到二千多年前黄土高原上那对青年男女的柔情蜜意。 在《诗经》时代,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比较宽松自由。特别是农村男女青年自由交往,野外幽会,相当普遍。这并不是后来儒家君子所指斥的淫邪,而是青年男女择偶的一种正常方式。这和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近几十年来还保存着的对歌择偶、赛马择偶一样,带有原始民族婚配的形式。《丘中有麻》正是这种原始择偶婚配形式的反映。诗歌是以一个姑娘的口吻写出来的,诗中提到的事件,恰恰是姑娘与情郎激情幽会的地点:“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那一蓬蓬高与肩齐的'麻地,那一片片密密的麦田垅间,那一棵棵绿荫浓郁的李子树下,都是姑娘与情郎情爱激发的地方。所以,当姑娘回味这种强烈的情爱行为时,总也忘不了那个神奇的地方。我们特别注意到,诗的一、二章,都有“彼留子”的明确指涉。而一章的“将其来施施”,二章的“将其来食”,更明确地写出,姑娘与情郎的幽会不仅仅是一次。而是多次。他们在麻地里、小麦垅头、李子树下,演出过一次次激情的戏剧,付出了整个身心。他们的情爱是真实的,也是牢固的。他们并没有追求一次性的疯狂,而是让纯真的爱掀起一层又一层的热浪,永久地持续。三章的最后,写到“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用物质的形式(佩玉),把非物质的关系(情爱)确定下来,以玉的坚贞纯洁牢固,表示两人的爱情的永恒。可以想像,接着下去,姑娘将与情郎共偕连理,成家育子,延续生命。一个新的家庭,将延续那一段热烈纯真的爱情。这就是姑娘在歌唱爱情时寄托的热望。

篇4:诗经——《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

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

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注释:

丘:土丘。

麻:大麻。

留:迟,迟迟不来。

将;请。

施施:悄然而来。

赏析:

《丘中有麻》描写女子等待情人到来,表达了对情人和思念。诗虽然换了三个场景,麻中、麦地、李下,但等待盼望的心情本样,都是情人滞留未到。而女子的心情却非常复杂,一会儿又是望着定情物久久深思。在同一等待的情景中,诗人多角度地展示女子的心理变化,真实准确,很有特点。

篇5:诗经《国风·邶风·旄丘》鉴赏

诗经《国风·邶风·旄丘》鉴赏

《旄丘》,《诗经·邶风》第12篇。先秦时代邶地汉族民歌。全诗4章,章4句。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

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旄丘上有葛藤攀援,为什么它枝节蔓延?叔啊伯啊,为什么拖宕这么多时间?

为什么滞停安然?一定是等待同伴。为什么居留长久?一定有原因难宣。

我们的.狐裘已纷纷破败,他们的车子还迟迟不来。叔啊伯啊,没人同情我们遇难遭灾。

我们是小国人也低贱,如鸟儿流离真是可怜。叔啊伯啊,你们充耳不闻让人生怨。

注释

⑴旄(máo毛)丘:前高后低土山。

⑵诞(dān丹):延,长。节:葛节巴。

⑶叔伯:作者称卫国诸臣为叔伯。

⑷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⑸蒙戎:篷松,乱貌。

⑹匪:非。

⑺靡:没有。

⑻琐:细小。尾:卑微。

⑼流离:鸟名,即枭或黄鹂。一说转徙离散。

⑽褎(yòu又):聋;一说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鉴赏

《旄丘》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颇多。《毛诗序》及郑笺等以为是黎臣责卫之作,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篇与《邶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牟应震《毛诗质疑》、高亨《诗经今注》等据《左传》所载史事以为是卫臣或黎臣责晋之作,而魏源《诗序集义》一仍三家诗说,认为是黎庄夫人所作,余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此篇是弃妇诗,袁梅《诗经译注》认为是女子思念爱人之作,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却认为是兵士登高怀乡之作。《旄丘》一诗的主旨以责卫说为切合诗意。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诗一开头,借物起兴。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

篇6:诗经《国风·陈风·宛丘》原文鉴赏

诗经《国风·陈风·宛丘》原文鉴赏

《宛丘》,《诗经·陈风》有一篇同名文章,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陈地汉族民歌。

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译文

你起舞热情奔放,在宛丘山坡之上。我诚然倾心恋慕,却不敢存有奢望。

你击鼓坎坎声传,宛丘下欢舞翩然。无论是寒冬炎夏,持鹭羽舞姿美艳。

你击缶坎坎声响,欢舞在宛丘道上。无论是寒冬炎夏,持鹭羽舞姿漂亮。

注释

①汤(dàng):“荡”之借字。游荡,放荡。子:你,这里指女巫。

②宛丘:四周高中间平坦的土山。

③洵:确实,实在是。有情:尽情欢乐。

④望:德望。一说观望;一说望祀;一说仰望。

⑤坎:击鼓声。

⑥无:不管,不论。

⑦值:持。鹭羽:用白鹭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

⑧缶(fǒu):瓦盆,可敲击发声。

⑨翿(dào):伞形舞蹈道具。聚鸟羽于柄头,下垂如盖。

鉴赏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主要有三说。一是刺陈幽公说。《毛诗序》、郑笺、孔疏、严粲《诗缉》皆以为“子者,斥幽公也”。陈幽公荒淫好色,游荡无度,其德行一无可观,为人所恶,故有诗刺之。二是刺陈好巫风说。郝懿行《诗问》、魏源《诗古微》皆持此说,以为陈之先太姬妇人尊贵,好巫觋祭祀歌舞,国民传其遗风,遂成习俗,此诗实刺陈国臣民之陋俗。三是情诗恋歌说,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多数学者的看法。兹取第三说,认为《宛丘》一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巫女舞蹈家的爱慕之情。因为刺诗之说缺乏必要的文本支持,从诗的文本中的一个“汤”(荡)字,并不能得出刺舞者放荡的结论,荡有摇摆之义,正是写舞者热情奔放的舞姿。况且从文本语义的抒情性看,在保留原始宗教的某些狂热性、巫风炽盛而四季巫舞不断的陈国,诗的作者怀着热烈的情爱,表达他对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恋慕,实在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在同以巫祀著称的楚国,也有男女相思的内容反映在《九歌》等楚辞作品中。

此诗三章,首章感情浓烈,开篇两句写诗人为巫女优美奔放的舞姿而陶醉,情随舞起,两个“兮”字,看似寻常,实深具叹美之意,流露出诗人不能自禁的`爱恋之情。而巫女径直欢舞,似乎没有察觉那位观赏者心中涌动的情愫,这使诗人惆怅地发出了“洵有情兮,而无望兮”的慨叹,同是两个“兮”字。又可品味出他单相思难成好事而徒唤奈何的幽怨之意。第二、三章全用白描手法,无一句情语,但所描绘的巫舞场景,仍处处可感受到诗人情之所系。在欢腾热闹的鼓声、缶声中,巫女不断地旋舞着,从宛丘山上坡顶舞到山下道口,从寒冬舞到炎夏;空间改变了,时间改变了,她的舞蹈却没有什么改变,仍是那么神采飞扬,仍是那么热烈奔放,仍是那么深具难以抑制的野性之美;而同时——尽管诗中未明言但读者仍能充分想像到——诗人也一直在用满含深情的目光看着她欢舞,一直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我多么爱你,你却不知道!他在对自己的爱情不可能成功有清醒认识的同时,仍然对她恋恋不舍,那份刻骨铭心的情感实在令人慨叹。

此诗在技法风格上颇有特色。戴君恩《读诗臆评》评曰:“一之声曼,二、三之响切,真是流商变徵。”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先断后案,遂使下二章叙述处文情不尽,‘汤’字包尽下二章,‘无望’判尽下二章,上为下断,下又为上注,格法尽奇。”牛运震《诗志》评曰:“一头两脚,一曲两直,别格活调。”虽对诗旨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所评确为探骊得珠之论。全诗一开始就以“汤”字凸现出的舞之欢快,与“无望”二字凸现出的爱之悲怆,互相映射,互相震激,令人回肠荡气,销魂凝魂。第一章将主要内容概括已尽,是为“头”,是为“断”,而其语势有似弦乐奏出的慢板,是为“曼声”,是为“曲”;第二、三章以“宛丘”二字与上绾连,再加渲染、铺张,是为“脚”,是为“注”,而其语势有似铜管乐奏出的快板,是为“切响”,是为“直”。而人们读此诗时,虽然对诗人所流露的一腔痴情会有深切的感受,但更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恐怕还是那无休无止、洋溢着生命的飞扬跃动感的欢舞。舞者那股不加矫饰、热烈奔放的激情,令处于现代社会高度物质化的机械生活中的读者体会到一种真正的活力。故此诗特定的文化氛围使它有别于一般的《诗经》篇章而具有特殊的兴发感动力量。

联想起法国著名作曲家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这首被美国音乐评论家爱德华·唐斯称为“使人一听就产生无以言状而又不可抗拒的兴奋之情”的乐曲,描绘的是舞剧中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个女人独自在一张桌子上跳着舞,四周围观的男人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的动作。随着她的舞姿愈来愈热烈,他们的情绪也愈来愈高涨。男人们击掌顿脚,形成有节奏的伴奏。最后在转到C大调的那一刻(全曲的高潮),男人们一个个拔剑出鞘。”(《管弦乐名曲解说》)这虽是西方乐舞,但反映的文化内涵却与《宛丘》相似:将不可遏止的情感投射于生命的存在本质的外化形式——乐舞。这话说得似乎有点玄,但绝不是对读者毫无益处的废话。

相关专题 中有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