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赠宣州元处士》全词翻译赏析

我跟你拼惹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我跟你拼惹”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杜牧《赠宣州元处士》全词翻译赏析(共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杜牧《赠宣州元处士》全词翻译赏析

杜牧《赠宣州元处士》全词翻译赏析

《赠宣州元处士》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

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前言】

《赠宣州元处士》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处士的隐居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元处士那种身世两忘、自甘淡泊的品行的钦慕之情,也有诗人自叹不足、“爱叹遭逢寡”的感慨,表现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全诗意境幽深,颇具哲理。

【注释】

元处士:即元孚。《全唐诗》卷八二三《元孚小传》:“元孚,宣城开元寺僧,与许浑同时。”处士:未仕或不仕的人。

陵阳:陵阳山,在宣城。传说是陵阳子明得道成仙的地方。据《列仙传》:陵阳子明钓得白龙后又放掉,五年后白龙来迎,陵阳子明上陵阳山修仙,百余年后成仙。北郭:指北郭先生廖扶。东汉人,隐居不出,专精经典,尤明天文、谶纬之术,时称之“北郭先生”。

身世:身,自身。世,社会。南朝鲍照诗:“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蓬蒿:蓬草和蒿草。形容杂草丛生。三亩居:泛指村野寒俭的住宅。

“樽酒”两句:用东汉扬雄比喻元处士。扬雄字子云,为人简易,口吃不能剧谈,静默而好深思,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有高名于当世。玄,指扬雄所著《太玄经》。这两句是说:他对着酒,却不喝,只是默默探讨渊深玄妙的哲理。

寡:少。

【翻译】

陵阳山上的隐士,是身、世两忘的人。他们住杂草丛生的简陋居室,令人觉得比整个天下还宽广。对着酒、却不喝,只是默默地探讨渊深玄妙的哲理。人们由于不知足,故常爱叹息自己遭遇不好。

【鉴赏】

全诗描绘了元处士的隐居生活,对他的清静无为、心与玄游的生活方式和心境表示赞许。

前两句总述,点明元处士的.隐居地点和高行。在陵阳山上有一个德行像汉代北郭先生的隐者,他是一个对自己、对世间都超然相忘的人。以下从居室和生活两方面进行分述。元处士居住的地方长满了野草,但在他看来,这么简陋狭窄的地方,却比整个天下都要宽广。这些说明,正是因为他胸怀宽广,所以才有这种感觉。元处士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即使斟了一杯酒,也常常不饮,而是默默地玄想冥览,心游太玄。他身居斗室心宽天下,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到达这境界须有寻“玄”觅“道”的文化底蕴支撑。“玄”就是“道”。中国古代任何学派都不否认道,亦即都承认宇宙是个自然展开的过程,解决什么问题都要捉摸道的运动变化。针对不同问题捉摸道便产生各种学说。而元处士则更希望超越一切学说而直接到达道的境界。心宽天下便取得真正自由。这两句亦是对元处士的赞誉。

最后两句带有惋惜之情,对元处士如今的处境表示同情。诗人认为,人生本来就有不完美的地方,元处士平时也一定常叹息自己的人生机遇少,没有得到好的机遇或没遇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话虽如此,语气中却带着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得的意绪,避世而相忘于江湖,悠然忘我,与自然浑然一体。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杜牧之诗:“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非天地之宽,胸次之宽也。即十字而幕天席地之概,已毕露纸上矣。

篇2:《赠程处士》全诗翻译赏析

《赠程处士》全诗翻译赏析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的诗意:阳光随着心意洒落,河水听任感情流淌。

出自王绩《赠程处士》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注释

扰扰:烦乱。

悉:全,都。

悠悠:众多的样子。

姬旦:周公。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都是周公制定的。

孔丘:孔子名丘。相传《诗经》《尚书》由孔子编选而成。

参考译文

一百年来长久地混乱纷争,千万种事物全都并举杂陈。阳光随着心意洒落,河水听任感情流淌。

礼乐拘箝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不如枕在高高的枕头上,时时求得长醉以消除愁闷。

赏析

此诗题为赠人,实为叙志咏怀,抒写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观念,故取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萧疏旷达,气格遒健,借“赠程处士”而一吐胸中块垒,兼引程处士为同调。

此诗抒写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观念,故取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萧疏旷达,气格遒健。

在隋、唐两代都曾出仕的王绩,早年曾有襟怀抱负。自谓“弱龄有奇调,无事不兼修”,“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晚年叙志示翟处士》)。但在隋唐之际的乱世,他所期待的诏书始终没有到来,“觅封侯”更谈何容易。中年逢丧乱后,便绝意仕进,归隐田庐,过他置酒烧枯叶,披书坐落花的生活去了。

首二句,先写“百年”,次写“万事”,以“百”、“万”两个约数接“扰扰”、“悠悠”,且以表示内在感情的“长”、“悉”相衔接,概括了时间、空间和人事的纷繁,显示出诗人厌烦尘嚣、追求解脱的心理。由于诗人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郁郁不得志,以致“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自撰墓志》)。因此,他不得不对自己原先以正统儒者自居,以周公、孔子为楷模,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进行深刻反思。反思的结果,使他觉悟到:正是“礼乐”囚禁了“姬旦”,“诗书”缚住了“孔丘”。囚禁、束缚二句,在前两句的映衬对比下,显得分外强烈、沉痛。日出日落尚且可以随意自然,洋洋河水尚且可以任情东流,何况是人呢?为什么要既受礼乐的束缚,又受人事的拘牵,在忧生嗟世中作徒然的努力?“日光”、“河水”一联,诗人以自然的景象与不自由的自我进行对比,至“礼乐”、“诗书”一联发而为愤激语。诗人决心皈依自然,过清静无为的生活。而皈依自然,归隐田庐,不仅永远做不了圣人,还必须放弃一整套与正统儒家思想相关联的处世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来对抗社会,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就是睡与醉。

“不如高枕上,时取醉消愁。”睡,代表不以世事为念的`生活;醉,意味着对社会的消极反抗。这也就是诗人在《田家三首》《醉后》《过酒家五首》中所说的:“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史载王绩嗜酒,为六合县丞,即因嗜酒被劾去职;曾求为太乐丞。《全唐诗》今存王绩诗一卷,多绕酒气。如“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田家三首》),“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山中叙志》),“散诞时须酒,萧条懒向书”(《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等。其诗题中亦多“酒”字,如《尝春酒》《独酌》《题酒店壁》《看酿酒》等。虽篇篇有酒,但无一醉语。在这首诗中表现出的,不仅有他所企慕的阮籍、陶潜的萧疏旷达之风,而且以自然的语言,遒健的气概,涤初唐排偶板滞之习,与他著名的《野望》诸诗一起,透露出唐诗未来的新曙光。

篇3:赠卫八处士全诗翻译赏析

赠卫八处士全诗原文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赠卫八处士全诗意思

人生旅途常有别离不易相见,就像参星商星实在难得相遇。

今夜又是一个什么吉日良辰,让我们共同在这烛光下叙谈。

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

昔日往来的朋友一半已去世,我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

没想到我们已分别廿个春秋,今天还能亲临你家里的厅堂。

相分别是你还没有结婚成家,倏忽间你的子女已成帮成行。

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老友,亲切地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

还来不及讲述完所有的往事,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

冒着夜雨剪来了青鲜的韭菜,呈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

主人感慨见面的机会太难得,开怀畅饮一连喝干了十几杯。

一连喝干十几杯还没有醉意,令我感动你对老友情深意长。

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绪难断。

赠卫八处士全诗注释

卫八处士,名字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八,是处士的排行。

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参(shēn)商,二星名。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於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

苍,灰白色。访旧”句,意谓彼此打听故旧亲友,竟已死亡一半。访旧,一作“访问”。“惊呼”句:有两种理解,一为:见到故友的惊呼,使人内心感到热乎乎的;二为:意外的死亡,使人惊呼怪叫以至心中感到火辣辣的难受。惊呼,一作“呜呼”。

成行(háng),儿女众多。“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意即父亲的执友。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乃未已,还未等说完。

儿女”一作“驱儿”。罗,罗列酒菜。“夜雨”句:与郭林宗冒雨剪韭招待好友范逵的故事有关。林宗自种畦圃,友人范逵夜至,自冒雨剪韭,作汤饼以供之。《琼林》:冒雨剪韭,林宗款友情殷;踏雪寻梅,孟浩然自娱兴雅。“间”:读去声,搀和的意思。黄粱,即黄米。新炊是刚煮的新鲜饭。

主,主人,即卫八。称就是说。曹植诗:“主称千金寿。”

累,接连。

故意长,老朋友的情谊深长。

山岳,指西岳华山。这句是说明天便要分手。

世事,包括社会和个人。两茫茫,是说明天分手后,命运如何,便彼此都不相知了。极言会面之难,正见令夕相会之乐。这时大乱还未定,故杜甫有此感觉。根据末两句,这首诗乃是饮酒的当晚写成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概是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作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公元759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回华州时经过奉先县。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于是写下这动情之作赠给卫八处士。

赠卫八处士全诗赏析

《赠卫八处士》这首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赠卫八处士》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很不正常。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赠卫八处士》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净炼之妙。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诗人是在**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赠卫八处士》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篇4:赠卫八处士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赠卫八处士》是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所作。乾元二年(759)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路过奉先县,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感伤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赠给卫八处士。“卫八处士”姓卫,八是他的排行;生平不详。“处士”隐居不仕的人或没有做官的读书人。诗歌抒发了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

开头四句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参与商”均是星座名,参星在西而商星在东,当一个上升,另一个下沉,故不能相见。这四句是说,人生如参星和商星,此一出彼一没,常常彼此不得相见;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我们还能在烛灯如此近亲而尽情叙谈。这几句从离别写到聚首,跨越时间二十年。开头两句是离别的悲,后两句是相见的喜,可以说,真是悲喜交集。诗人喜的是能与朋友相见,如此**的时局中居然还能相见;悲的是朋友之间离别,自己漂泊异乡,家人朋友各在他乡,同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几年,而今即使长安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可以说,这悲喜交加正是诗人对这个乱离时代和对心酸人生的感受。

诗人紧接着写道:“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这里承上而来,是从时间上说的。意思是说,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都巳鬓发苍苍了。其中,“能几时”与“鬓发已苍”相联系,说出了青春的短暂,人世沧桑,以此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而产生的惋惜之情。人生短暂,今日相见要说的很多,而诗人却选择了“青春壮年”和“鬓发苍”这一跨时来写这一变化,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蕴含着深层的意义。在意义上和艺术手法上正与杜甫在《春望》中所说的“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写道:“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意思是说,打听故友大半早成了鬼了,听到这些,心中惊呼,热流回荡。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这里,诗人与朋友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热流回荡,极为难受。其中,“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焉知”即哪里知道。这里诗人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可以说,这里暗含了幸存者的欣慰,也带着无尽的伤感与深深的悲凉。

见面后,朋友之间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诗人写道:“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意思是说,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和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这次重来,诗人的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就暗示了时间过得真快,儿女都逐渐大了,当然我们也就“鬓发各已苍”。特别是诗人用了四句来写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这不但表现了卫八的儿女懂事,教养好,而且暗示了卫八的修养与品质之高。

接着写道:“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间”即掺合。意思是说,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家人张罗家常酒筵。雨夜割来的嫩嫩春韭为菜,刚煮好的掺入黄梁米饭真是香。诗人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虽然说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但是这里面却包含中老朋友的热情与淳朴友情。在那个**的年代,这也许就是最好的招待。

诗人接着写道:“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故意”即故交的情意。意思是说,一举杯就接连喝了十杯。十杯酒我也难得醉,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明天早上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情世事都如此渺茫!这里表现了主客尽情畅饮的情景。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想到李白的诗酒人生。李白痛苦,借酒消愁而愁更愁。所以,在古代诗歌中,酒总是与忧伤、悲愁相联系的。这里,杜甫与朋友卫八喝酒,突出了“一举累十觞”的狂喝。这“狂喝”不就是暗示了卫八的内心不平静:也许对战争后**时局的伤感,也许是朋友相见的高兴,也许是感悟到人生的短暂。诗人在此写卫八,也是在写自己。你看,诗人不是说“感子故意长”吗?就是诗人地点出了今昔二十年来朋友之情未变的情意。

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所以,诗歌最后两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里,不但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首尾照应,而且表现了世事渺茫,难以难料,而人生短暂,明日之别,后会又在哪一年的悲戚。可以说,诗歌不论是抒情,或是叙述,无处不表现出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层次分明。

诗歌写朋友之间的相会,首先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再写酒宴的款待的热情与激情,最后写了“主称会面难”而“明日隔山岳”离别伤感。

其次,前后照应

诗人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表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受,强调了诗人与卫八的情深意长。

再次,用反问句

诗歌中,诗人用了反问句,以此强调了自己对卫八的情感和对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悲戚。

第四,情感变化

诗歌中,首先写相见时激动的感受,接着是相互问询的温馨,再是招待时的热情,最后写了离别的伤感。可以说,诗人和卫八的情感在起伏中给表现出来。

篇5:赠卫八处士全诗翻译赏析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诗意: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赠卫八处士》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参考译文

世间上的挚友真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与商星这两个星宿。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

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各巳鬓发苍苍。打听故友大半都已逝去了,听到你惊呼胸中热流回荡。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

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他们张罗家常酒筵。

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梁掺米饭喷喷香。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一举杯就接连地喝了十杯。

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赏析

《赠卫八处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诗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写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然而暂聚忽别,却又觉得世事渺茫,无限感慨。诗的开头四句,写久别重逢,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第五至八句,从生离说到死别,透露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从“焉知”到“意长”十四句,写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最后两句写重会又别之伤悲,低徊婉转,耐人寻味。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

该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很不正常。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净炼之妙。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诗人是在**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篇6:《赠卫八处士》的全诗翻译赏析

《赠卫八处士》的全诗翻译赏析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诗意: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赠卫八处士》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参考译文

世间上的挚友真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与商星这两个星宿。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

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各巳鬓发苍苍。打听故友大半都已逝去了,听到你惊呼胸中热流回荡。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

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他们张罗家常酒筵。

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梁掺米饭喷喷香。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一举杯就接连地喝了十杯。

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赏析

《赠卫八处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诗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写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然而暂聚忽别,却又觉得世事渺茫,无限感慨。诗的开头四句,写久别重逢,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第五至八句,从生离说到死别,透露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从“焉知”到“意长”十四句,写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最后两句写重会又别之伤悲,低徊婉转,耐人寻味。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

该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很不正常。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净炼之妙。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诗人是在**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赏析二

杜甫《赠卫八处士》是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所作。乾元二年(759)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路过奉先县,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感伤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赠给卫八处士。“卫八处士”姓卫,八是他的排行;生平不详。“处士”隐居不仕的人或没有做官的读书人。诗歌抒发了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

开头四句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参与商”均是星座名,参星在西而商星在东,当一个上升,另一个下沉,故不能相见。这四句是说,人生如参星和商星,此一出彼一没,常常彼此不得相见;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我们还能在烛灯如此近亲而尽情叙谈。这几句从离别写到聚首,跨越时间二十年。开头两句是离别的悲,后两句是相见的喜,可以说,真是悲喜交集。诗人喜的是能与朋友相见,如此**的时局中居然还能相见;悲的是朋友之间离别,自己漂泊异乡,家人朋友各在他乡,同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几年,而今即使长安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可以说,这悲喜交加正是诗人对这个乱离时代和对心酸人生的感受。

诗人紧接着写道:“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这里承上而来,是从时间上说的。意思是说,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都巳鬓发苍苍了。其中,“能几时”与“鬓发已苍”相联系,说出了青春的短暂,人世沧桑,以此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而产生的惋惜之情。人生短暂,今日相见要说的很多,而诗人却选择了“青春壮年”和“鬓发苍”这一跨时来写这一变化,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蕴含着深层的意义。在意义上和艺术手法上正与杜甫在《春望》中所说的“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写道:“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意思是说,打听故友大半早成了鬼了,听到这些,心中惊呼,热流回荡。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这里,诗人与朋友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热流回荡,极为难受。其中,“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焉知”即哪里知道。这里诗人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可以说,这里暗含了幸存者的欣慰,也带着无尽的伤感与深深的悲凉。

见面后,朋友之间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诗人写道:“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意思是说,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和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这次重来,诗人的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就暗示了时间过得真快,儿女都逐渐大了,当然我们也就“鬓发各已苍”。特别是诗人用了四句来写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这不但表现了卫八的儿女懂事,教养好,而且暗示了卫八的修养与品质之高。

接着写道:“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间”即掺合。意思是说,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家人张罗家常酒筵。雨夜割来的嫩嫩春韭为菜,刚煮好的掺入黄梁米饭真是香。诗人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虽然说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但是这里面却包含中老朋友的热情与淳朴友情。在那个**的年代,这也许就是最好的招待。

诗人接着写道:“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故意”即故交的情意。意思是说,一举杯就接连喝了十杯。十杯酒我也难得醉,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明天早上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情世事都如此渺茫!这里表现了主客尽情畅饮的情景。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想到李白的诗酒人生。李白痛苦,借酒消愁而愁更愁。所以,在古代诗歌中,酒总是与忧伤、悲愁相联系的。这里,杜甫与朋友卫八喝酒,突出了“一举累十觞”的狂喝。这“狂喝”不就是暗示了卫八的内心不平静:也许对战争后**时局的伤感,也许是朋友相见的高兴,也许是感悟到人生的短暂。诗人在此写卫八,也是在写自己。你看,诗人不是说“感子故意长”吗?就是诗人地点出了今昔二十年来朋友之情未变的情意。

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所以,诗歌最后两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里,不但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首尾照应,而且表现了世事渺茫,难以难料,而人生短暂,明日之别,后会又在哪一年的悲戚。可以说,诗歌不论是抒情,或是叙述,无处不表现出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层次分明。

诗歌写朋友之间的相会,首先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再写酒宴的款待的热情与激情,最后写了“主称会面难”而“明日隔山岳”离别伤感。

其次,前后照应

诗人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表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受,强调了诗人与卫八的情深意长。

再次,用反问句

诗歌中,诗人用了反问句,以此强调了自己对卫八的情感和对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悲戚。

第四,情感变化

诗歌中,首先写相见时激动的感受,接着是相互问询的温馨,再是招待时的热情,最后写了离别的伤感。可以说,诗人和卫八的情感在起伏中给表现出来。

篇7:杜牧《梅》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梅》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

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

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

注释

⑴掩敛:用衣袖遮面,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样子。瑶台:美玉砌成的楼台,神话中神仙所居之地。

⑵妒:嫉妒。聊:姑且。

⑶欺:超越。逐:随着。

⑷佳客:指诗人。

⑸冻醪:冬天酿造,春天饮用的酒。

⑹“若在”二句:秦楼、弄玉:《列仙传》记:“萧史者,秦穆公时人,吹箫作鸾凤之响,穆公文弄玉妻焉。日与楼上吹箫作风鸣,凤来止其屋,为作凤台。”堪:能。

参考译文

梅花轻盈妩媚的姿态映照在溪水里,就好像仙女用衣袖遮面,严肃矜持地从瑶台上下来。梅花虽有些妒忌白雪,但在洁白无瑕上,姑且还可以让雪与自己相比;而对于艳丽的春光,却敢于超越它,绝不随顺于它之后。梅花偶然间与诗人相见,就好像是为了诗人的饮酒赏花而开放。若是长在秦楼边的话,简直能作弄玉的媒人了。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作者四十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这首诗约作于这个时期。

赏析

《梅》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紧紧围绕梅花的美去写,生动塑造梅花的形象。前六句主要描写梅花的姿态优美。后两句写若是梅花长在秦楼边就可以以自己的美做弄玉的大媒人,从而进一步突出梅花的美。

全诗紧紧围绕梅花的美去写,使梅花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这两句主要描写梅花的`姿态优美。轻盈的梅花,映照着如碧的溪水,实景与倒影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为了进一步突出梅花的轻盈之美,作者又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梅花比成一群从瑶台翩然而降的仙女,舞姿曼妙,如惊鸿游龙,令人魄荡魂驰。“始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由于梅花太美了,所以雪花嫉妒,但却又不能同它相比;春天被欺,也不敢再迈动轻快的脚步。这两句从侧面烘托了梅花的美丽动人。“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当作者偶然同客人一起去观赏梅花时,他发现如斯艳丽的梅花仿佛是为了冬酿的酒而开,因为赏梅花,饮美酒乃人生之一大快事,故有“似为冻醪开”的遐想。

最后两句“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假设梅花长在秦楼的旁边,它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美做弄玉的大媒人,而不会为他人所见笑的。这两句进一步突出梅花的美。

篇8:杜牧《登乐游原》全词翻译赏析

杜牧《登乐游原》全词翻译赏析

《登乐游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前言】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后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后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其意蕴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注释】

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⑵向晚:傍晚。不适:不悦, 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翻译】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篇9:杜甫《赠卫八处士》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赠卫八处士》全诗翻译与赏析

《赠卫八处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诗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写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然而暂聚忽别,却又觉得世事渺茫,无限感慨。诗的开头四句,写久别重逢,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第五至八句,从生离说到死别,透露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从“焉知”到“意长”十四句,写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最后两句写重会又别之伤悲,低徊婉转,耐人寻味。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解:

⑴卫八处士,名字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八,是处士的排行。

⑵参(shēn)商,二星名。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 高辛氏有二子,伯曰 阏伯,季曰 实沉。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主辰, 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 於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 ⑶苍,灰白色。

⑷访旧句,意谓彼此打听故旧亲友,竟已死亡一半。访旧,一作“访问”。

⑸对“惊呼热中肠”有两种理解,一为:见到故友的惊呼,使人内心感到热乎乎的;二为:意外的死亡,使人惊呼怪叫以至心中感到火辣辣的难受。惊呼,一作“呜呼”。

⑹成行(háng),儿女众多。

⑺“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意即父亲的执友。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⑻乃未已,还未等说完。

⑼“儿女”一作“驱儿”。罗,罗列酒菜。

⑽间,读去声,搀和的意思。黄粱,即黄米。新炊是刚煮的新鲜饭。

⑾主,主人,即卫八。称就是说。曹植诗:“主称千金寿。”

⑿累,接连。

⒀故意长,老朋友的情谊深长。

⒁山岳,指西岳华山。这句是说明天便要分手。

⒂世事,包括社会和个人。两茫茫,是说明天分手后,命运如何,便彼此都不相知了。极言会面之难,正见令夕相会之乐。这时大乱还未定,故杜甫有此感觉。根据末两句,这首诗乃是饮酒的当晚写成的。

韵译:

世间上的挚友真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商辰。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各巳鬓发苍苍。打听故友大半早成了鬼藉,听到你惊呼胸中热流回荡。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他们张罗家常酒筵。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梁掺米饭喷喷香。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一举杯就接连地喝了十觞。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二:

人生离别后不能时常相见,就像参星与商星永隔一样。

可今晚却是个怎样的晚上,和你相聚共对着跳跃烛光。

少壮的青春年华能有几时?如今鬓发花白你我全变样!

问故旧亲友多半已经谢世,禁不住惊呼心中无限悲伤。

怎想到一别就是二十多年,今天还能够重登你的客堂。

昔日分别时你还没有成婚,倏忽间你的子女成群成行。

个个含笑迎接父亲的好友,亲切地问我来自什么地方。

问答交谈的话语还未说完,你已吩咐儿女把酒菜摆上。

冒着夜雨割来的春韭炒菜,新煮的黄粱米饭可口喷香。

你说这次相会十分不容易,开怀畅饮一连干杯十几觞。

连饮十几杯也都没有醉意,由衷地感谢友人情意深长。

明日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世事难料不知各自会怎样。

评点: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诗人在探望洛阳旧居陆浑庄后,启程回华州。途经奉先时,探望了隐居在此的少年好友卫八处士。相会后不久,诗人写下这首寄情之作,赠予卫八处士。本诗抒写了诗人由人生的离多聚少和沧桑世事而引发的感慨。

两人相见时,正值安史之乱。诗的开篇四句隐藏着诗人对这个战乱时代的感受,抒发了诗人的感叹。这四句从分离说到相聚,借“参与商”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后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再次相见,两个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容貌,正所谓“容颜易老”。所以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先从容貌变化说起,继而发出感叹:青春壮年能有几时?如今我们都已白发苍苍。之后,诗人进一步了解其他故人的情况,方知多半早已去世。诗人不免悲从中来,自然又添许多慨叹。

从“焉知二十载”到“感子故意长”,是对两人再聚,友人及家人对诗人热情招待的描写。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再加上又是久别重逢,所以才有了主客之间频频举杯、开怀畅饮的画面。即使这样,诗人依然是“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是总结前文,写出了诗人对往日与今朝的体会。最后两句写明日的分离,委婉地表达了再次别离给诗人带来的沉郁、忧伤之情。这两句既是对前文“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一种回应,同时又使全诗感情达到了高潮。

赏析:

这首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很不正常。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净炼之妙。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诗人是在**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篇10:满江红全词翻译赏析

满江红全词翻译赏析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①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龙孙:竹笋的俗称。

译文

似火樱桃,如雪荼藦,映辉斗艳。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登楼望家国,有层山叠水相隔,饮烟已经被山挡住了,家在哪里呢?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乡梦恐怕难以传到千里之外了,唯闻子规啼三更月。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

赏析:

《满江红·点火樱桃》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此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辛弃疾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

此词描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为人所喜欢,不仅在于它饱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诉说,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上片即景伤春。词人的艺术触觉是十分敏锐的:词人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在词人的笔下,暮春的景致使人眼花缭乱。“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二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读者的眼前。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得像着了火;一架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分外娇艳。“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语。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机勃勃。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蓬勃地向上生长;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缓缓地飞翔;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示的,高潮一过,春姑娘就要回去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也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来;那些自在的流莺,也因此而歌声不畅,它们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觉。燕之“弱”,莺之“怯”,其实都是词人感伤春天心理的外化,辛弃疾这里则是满腹心事。对于一个政治理想落空、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春归是象征着希望破灭。自然景观的'变化和季节的无情推移,牵动了词人满怀的愁恨,于是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这三句与词人的名篇《祝英台近·晚春》的结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用语和含义都很相似,只是这里语调更为急促,意思更为直截了当一些。词人似在对空呼喊道:千愁万恨,都是你春天给引出来的;如今你自个儿走得利索,却把愁留给人不管了,你可知我已经愁肠千结,无法解开。这一串怨春之语,无理之极,然而有情之极,“肠千结”三字,尤能夸张地表达出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绪。

词的下片,具体而细致地抒写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换头的四个三字句:“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承“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这春山、这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接下来“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拂拂生于纸面。所谓“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向人们说明:词人之“恨”的内容,决非一般文人士大夫风花雪月的小恨,而是深沉悲痛的家国大恨;而词人为雪此大恨而奋斗,响应都寥寥无几,此恨几乎无处可以倾诉,这又是自己满腔愁恨之更深一层。紧接“蝴蝶”二句,化用唐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联而变其意。《庄子》上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后来文人就将做梦称为“蝴蝶梦”。千里梦,指自己的想家梦。子规的叫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这两句,是就情造境的哀婉之笔,以深夜不寐的痛苦情景,来将上文所抒写的内容进一步向广阔的时空延伸。一个“不传”,一个“叫断”,是点铁成金之语,使得这两句比崔涂原诗更为凄切地表达出思家念远之悲。还须指出的是,从词人的生平、思想及上文的“古今遗恨”等来综合判断,这里的所谓思家,不是思念其江南地区的寓所,而是思念远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的山东济南老家。全阕的结拍云:“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构锁严密。“劝人归,归难得”二语,修辞学上称为“顶真格”,其作用在于文气贯通地倾泻自己的苦痛之怀。这里以情语结束,但由于与前面的形象描写相联系,并且语意真挚感人,所以这个结尾仍然富有韵味,令人对这位爱国志士有家难归的痛楚油然而生共鸣之感。

辛弃疾的政治抒情词,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抒与曲达两种。所谓直抒,是指张口畅谈,议论之声滔滔不绝,悲壮之情,慷慨豪迈之志,全盘托出,没有半点含蓄,从不凭借外物,不依靠比兴等手法。所谓曲达,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说的话,但考虑到自己处境险恶,不敢将心中所想原原本本地畅快淋漓地说出来,而是凭借花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忧愤。此词就是属于后类。

篇11:《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清代)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注释

①伏雨:指连绵不断的雨。杜甫《秋雨叹》诗:“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②高摘:攀高折花。

③斗轻盈:与同伴比赛看谁的动作更迅捷轻快。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的轻快、灵活。

④炉烟:香炉中的熏烟。

⑤酒晕:喝完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陆游《宴西楼》诗:“烛光低映珠帐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参考译文

这连绵不断的雨如同剪不断的哀愁,依稀记得去年我们到杏花园游玩,还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

香炉中的熏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人间何其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创作背景

在这一年,纳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位女子离开了人间。她是纳兰的第一位结发妻子,也有人说她是他遇到的第二个女人。无论如何,她都是纳兰怀想一生的知音和伴侣:卢氏。史书载,他们夫妻二人恩爱有加,感情笃深。新婚燕尔的浪漫与纳兰词人的特质融合,成就了牵魂引魄、游梦天方的醉人生活。然而短暂的快乐也许就是为了让纳兰El后的回忆更为酸楚。就在三年之后的康熙十六年四月,卢氏产下一子海亮。约月余,卢氏因为产后患病,于五月三十日撒手人寰。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纳兰太伤心。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他浸着泪水的墨笔一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他在一首《沁园春》中写道: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

赏析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本诗是一首相思之作,描绘了一种多情无奈的阑珊意绪,表达了诗人对伴侣的思念。

这是一首相思之作,却不同于那种甜蜜憧憬的怀想,亦不是刻骨铭心的感念。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小令,那么非此二字莫可当得:阑珊。

所谓“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正是“春花秋月,触绪还伤”的另一番写照。当年他曾和她一起攀上杏树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而今的杏花春雨一如往昔,而佳人已逝,以至于唯恐再见到杏花,触动自己的伤心事。睹物伤情,算是中国诗歌由来已久的传统。

转到下片,出现一组精工的对句:“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这两句解释出来,就是熏炉上的烟气轻轻萦绕,双袖在炉火中映出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泛出了酒晕。句中一个“漫惹”,一个“空将”,极写无聊之态。这里纳兰仿佛是说,我现在多么无趣啊,恍恍惚惚,呆呆地烤着炉火,饮着乏味的酒,忽忽悠悠就醉了,我也不知是为了什么,我也不知要做什么。

尾句,作者舍弃了一切描写与对仗,平平呵出:人间何处问多情。以人间之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实已把天地逼仄到了极处。这正是“谁念西风独自凉”的境界,西风遍吹,而独有我感到了深深的凉意。天地广大,而唯有我心怀迂曲,无处排遣,无处寄托。

篇12:《声声慢》全词翻译赏析

《声声慢》全词翻译赏析

出自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参考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相关专题 处士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