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

lkj123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kj123”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共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篇2: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本诗作者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极年幼便来到了台湾.她不在故乡长大,连回故乡的机会都被这宛如银河一般,隔绝了无数大陆台湾同胞的台湾海峡阻挠,直到四十几岁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一诗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年幼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使我心生一股共鸣。

是的,这首诗让我记忆犹深,很少有人会这样用比喻:故乡是一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满大地的月亮,一齐朝自己的心海划来……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仅此两句,已经让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美的意境。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月夜永在,思乡恒存。这就隐隐喻出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的情感。

诗的第二部分,“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席慕蓉幼时便离开家乡,对家乡的记忆并不多,但却凭这首诗将自己记忆中那份怀念描写出来。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光阴似箭,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而作者却以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出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部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时乡愁已成为了永恒的情感。这不老的思念,唤起了无数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席慕蓉的笔调是那么得清新自然,活灵活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千古名句,触景生情,用的是直抒胸臆笔法,表达离开故乡的悲伤寂寞之情。而在诗人席慕容笔下,对乡土的怀念竟化作了如此含蓄的诗行!更是使人亲切有味。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念、怅惘的情感。

6岁的时候,我曾在四川老家半山腰间的房子里住过一年,山脚下的那条小溪,源源流淌,清澈干净的溪水在脚下碰撞,溅出欢乐的水花。溪水两岸是杂草丛生的草地,各种各样的花儿草儿生机勃勃地舒展、开放。我与童年的伙伴们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嬉戏、玩耍,欢快怡然。

再回老家,已有6年之久。那段时间中也曾来到过四川,但大部分都是在城里,名胜古迹中,匆匆留下了足迹,却未曾回老家看看。那时的四川经过许多经济发展的建设,无论是农村还是集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坐在回乡的客车上,看着那弯弯曲曲如爬蛇一般的小山路,脑海里模糊浮现出小时候辛辛苦苦走山路的过程,那时的路泥泞,难走,可不像现在都通车了。

老家的房子经过整修,已焕然一新,我却无心留意,寻找着记忆中的小溪。一座工厂,压在了原先小溪的地方,也压在我的心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多年前故乡留给自己的画面视乎清晰起来,那割舍不断的情思有一缕一缕重新连接、、、、、、那渐远的乡愁啊!

因为每次的归去来兮,所以我们的乡愁像西出阳关的旅人,充满了蓦然回首的美感。我曾为乡愁的纯真浮想连翩,可如今的我们却只能为乡愁而伤逝。望着那一座座工厂,感叹:乡愁已是离我们越来越远,被现代之物改造得面目全非,多么清纯的小溪,被金钱与享受改为那一团团罪恶的黑烟。这权势名利与道义的较量,已渐渐容不下乡愁的避难所了。当海峡般的乡愁被摩登高楼慢慢遮蔽的时候,当血缘般的乡愁被团团黑烟污浊的时侯,当大陆般的乡愁被感官享受全盘击败的时侯,人类无聊的心底或许已经忘了回家的方向。“常回家看看”,也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乡愁难道不能成为乡愁吗?乡愁难道真的只剩下情感空壳?不,不会的。金钱、名利、美色,一个接一个的诱惑是不能动摇那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的,在遥远的他乡,即使垂暮之年,也是希望能叶落归根的吧。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所以我们的笔端,我们的吟唱,我们的沉思,难免有乡愁满溢出来的芳香。席慕蓉却将这芳香描摹出来,真乃名诗。

篇3:《乡愁》席慕容赏析

《乡愁》席慕容赏析

《乡愁》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赏析。

赏析一: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赏析二:

席慕蓉在有关“乡情,乡思,乡愁”的`诗歌也不少,而且这类诗歌她写得更是情难自抑,犹如悬崖瀑布,奔腾飞跃,很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无论身在何处,每每走进这类诗歌,心中珍藏的那分对故土的惦念之情可谓一泻千里,大有不可收拾之势。一首《乡愁》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心头绕: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节)仅此两句,已经使我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第二节)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第三节)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篇4:席慕容乡愁赏析

席慕容乡愁赏析精选

【诗歌全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一】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诗歌赏析二】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虽只教了一回,我想,自己恐怕是再也忘不了了。我很为此而庆幸。是的,没有人会这样用比喻,也没有人用这样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后情不自禁地,那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滿大地的月亮,一齐朝自己的心海划来……“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不仅如此,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不老的思念,又唤起了多少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句,用的是直抒胸臆笔法,其感受在诗人席慕容笔下,竟化作了如此含蓄、如此隽永的诗行!……于是,童年的欢笑,小伙伴的追逐,其间忘情的嬉戏……多年前故乡留给自己的一幕幕画面,竟变得如此亲切,那割舍不断的情丝又一缕一缕重新连接……

篇5:乡愁席慕容赏析

关于乡愁席慕容赏析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出来。下面是关于乡愁席慕容赏析,请参考!

关于乡愁席慕容赏析

原文:乡愁

作者: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诗歌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怅惘”,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

篇6:席慕容诗作《青春》赏析

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篇7:席慕容诗作《青春》赏析

席慕容{1943-}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城郊金刚坡。13岁起在日记中写诗,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人称“台湾诗坛女旋风‘,其他作品还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心灵的探索》、《成长的痕迹》、《画出心中的彩虹》、《有一首歌》、《三弦》等。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文字典雅幽丽,宁静平和,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篇8:席慕容诗作《青春》赏析

因为美和时间打的是一场失败的战争,所以诗人含泪“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然而,需要我们很好总结的仍然很多。尤其我们青春的爱情,难道不是我们一生都享受不尽的财富吗?有了这份财富,诗神就永远青睐我们,不管是40岁、60岁,以至最后我们不得不辞别人世,照样可以说:我拥有过无怨的'青春。

青春是一首长诗,这里选取器中的一首,也是著名的一首。

追怀青春,是人之常情,历来以此为主题的诗甚多。席慕容这首《青春》却是独出机杼之作。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人生的结局已快结束,前景不会发生什么变动了;“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该流的泪都已流了,人生的滋味都已尝遍,不会再遭逢什么希望未曾遭逢过的悲欢了。

青春已经过去,它日今已成回忆。诗把茫茫的回忆集中在那个“夏日”,这是精巧的选择。因为夏天最热烈,火热的青春中的热烈夏日,自然最令人难忘。但它已“不再回来”,离开现在已很远很远。

第二节中的“你”不是指第二个人,而是指代青春时代的“我”。“你只如云影掠过”——青春岁月很匆促短暂;“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我”当时未尽情享受青春的欢乐,“你”已“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消失于迷茫之中,青春时代就这样结束了!诗行中,弥漫着悠悠的遗憾。

惆怅遗憾之情,凝结成一个新鲜的意象——青春是“装订得极为拙劣”的“一本太仓促的书”。由于太仓促,所以才“装订得极为拙劣”;而“太仓促”正是对上文“如云影掠过”的描述的回应。扉页已“发黄”,表明这本书已很“古老”,而“我”还“含着泪”“一读再读”,舍不得丢开,对青春的无限依恋感情被形象地表现出来。

意象源于生活,来自感情,出于构思。以书来比喻青春,席慕容是诗界中的第一人。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前者指诗容易引起众多人的共鸣;后者指诗写得有特色,乐于为人们所接受。这首诗正是内容上的共性与表现手法上个性的统一,以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人们所共有的感受——对青春的怀恋。

相关专题 诗作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