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氏文集序》的阅读及答案

耿老师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耿老师”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仲氏文集序》的阅读及答案(共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仲氏文集序》的阅读及答案

欧阳修

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所谓命,其果可知乎?贵贱穷亨,用舍进退,得失成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则推之于天,曰有命。夫君子所谓知命者,知此而已。盖小人知在我,故常无所不为;君子知有命,故能无所屈。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皆推之有命,而不求苟合者也。

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君讳讷,字朴翁。其气刚,其学古,其材敏。其为文抑扬感激,劲正豪迈,似其为人。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君生于有宋百年全盛之际,儒学文章之士得用之时,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而独韬藏抑郁、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故世亦莫之知也,岂非知命之君子欤!余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君之既殁,富春孙莘老状其行以告于史,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然则君之不苟屈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其不在吾三人者邪?噫!余虽老且病,而言不文,其可不勉!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庐陵欧阳修序。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困穷:贫穷

B.其为文抑扬感激感激:感动

C.而独韬藏抑郁抑郁:忧郁

D.亦自负其所有者自负:自恃

7.下列“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

A.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

B.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

C.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

D.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4分)

(2)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4分)

9.从文中看,仲氏“伸于后世”的.原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6.D

7.A

8.(1)本该纵横自如,发挥自己积聚的才德,在当世扬名。(4分。每小句1分,大意通顺1分)

(2)临川王介甫把他的事迹刻在石上,埋藏在墓中,而我又为他的文集作序,来让它在世间流传。(4分。“铭之石”“藏诸幽”“序其集”“行于世”各1分)

9.仲氏知命不苟屈,胸有才学;时人为他播扬。(4分,每点2分)

篇2:《欧阳生文集序》阅读答案

《欧阳生文集序》阅读答案

曾国藩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 “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①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②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③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注]①襢,同“禅”,传授。 ②跫(qióng)然:形容脚步声。

③謦欬(qǐng 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子既通儒硕望 望:名望

B.笃好而不厌 厌:满足

C.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易:容易

D.而后文有所附 文:文采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其孰能讥之乎

B.各以所得传授徒 蹈其背以出血

C.违此则又何求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D.道之废兴,亦各有时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1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鼎学术成就影响的一组是

①善为古文辞 ②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③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④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 ⑤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⑥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鼎,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鼎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鼎,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是介绍了姚鼎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第 Ⅱ 卷(96分)

三、(18分)19. 将文言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3分)

(2)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5

20.把文言文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之后进,义无所让也。 (3分)

(2)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 (4分)

(3)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 (3分)

试题答案:

15. C(易:替代)

16. D(A副词,表揣测/反问;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C连词,表假设/转折;D主谓之间)

17. D

18. B

19. (1)宫殿盖不成,我已经收心了,你怎么又管起这事来了呢?(3分)

(2)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最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5分)

20.(1)他自己觉得坚持本乡先辈贤人的学说,传授给后辈,在道义上不应该谦让。(3(2)考证一个字,堆积几千字不能停止,另树旗号标志,叫做“汉学”。 (4分)

(3)他的文章和诗篇,清淡细密,喜欢迂回曲折(或“酬答唱和”),又常有抒发社会动荡颠沛流离的'感慨。 (3分)

【参考译文二】乾隆末年,桐城姚姬传先生姚鼐,善于写古文,仰慕、效仿他的同乡先辈方苞所作的文章,还向刘大櫆和他的伯父姚范学习写作道法。这三位先生已是学识渊博名望极高的儒者,而姚鼐先生研究文章道法更加精湛。历城的周永年为此说道:“天下的文章的精华,大概就在桐城吧!”因此学习的人大多归依桐城,号称“桐城派”,好比前代所称的江西诗派一样。

姚鼐先生晚年主讲钟山书院,列名弟子的,上元有管同、梅曾亮,桐城有方东树、姚莹。这四个人称做优秀弟子,各自把学习所得传授给学生朋友,所到之处衣钵相传,没有断绝。在桐城的,有戴钧衡,跟从方东树学习很久,更是刻苦用功超过众人,他自己觉得坚持本乡先辈贤人的学说,传授给后辈,在道义上不应该谦让。那些没有列入弟子名册而同时衷心敬服自许弟子的,有新城鲁仕骥,吴兴吴德旋。

从前,我曾经奇怪姚鼐先生在湖南主持科举考试,而出自他门下的我那些同乡士人,没听说跟从他把学习文章作为事业的。不久得知巴蜀的吴敏树,称扬述说姚鼐的学术,深深喜爱而不满足,而武陵的杨彝珍、善化的孙鼎臣、湘阴的郭嵩焘、溆浦的舒焘,也都认为姚氏是文人写作的正道,违背了这个还追求什么呢?最后得知还有湘潭的欧阳生。欧阳生,是我朋友欧阳兆熊的儿子,他跟从巴陵的吴君、湘阴的郭君学习为文之道,也师从新城的二陈。那些接触了同派学说而深受影响的人很多,他们志趣爱好所向,就是集中天下全部精美事物,也无法替代他们对桐城姚氏的仰慕。

在乾隆中期,海内的大儒奇士,崇尚宏大博杂,旁征博引,文风浮华;考证一个字,堆积几千字不能停止。另树旗号标志,叫做“汉学”,十分排斥宋代诸子的义理之说,认为不值得再保留。他们写的文章更加杂乱无章,不得要领。姚鼐先生独自排除各种议论,认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一定要以义理为实质,然后文辞才有所附丽,考据有所归依,一篇文章里面,只有这个特别要小心谨慎。当时孤立没人支持,传授了五六十年,近来的学士,逐渐诵读他的文章,接受他的学说。思想主张的废弃和兴旺,也各有时机,这大概就是命吧!

欧阳生名叫勋,字子和,在咸丰五年三月去世,年龄二十几岁。他的文章和诗篇,清新细密,喜欢酬答唱和,也不时有乱离的感慨。庄子说:“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高兴,何况是兄弟亲戚就在自己身边谈笑呢!”我没有听到桐城各位老先生的谈笑很久了,那么,看了欧阳生写的诗文,难道只像是听到脚步声而已?因此替他作了序,来弥补他父亲欧阳小岑的悲痛,也可以看出文章和世道的变化相关联,使后来的人能够查考审视。

篇3:欧阳行周文集序阅读答案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铩2豢墒古费羰现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 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 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於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能 识 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

(2)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4分)

参考答案:

1、A(多:赞美)

2、C(都是对,对于。A、表顺承/表转折。B、定后标志/……的人。D、连词,来/介词,凭)

3、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乡人都赞美他,“皆贺之”。

4、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5、(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经常独自行动。10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那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还没认识几个字,跟着别人词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那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家的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礼节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期间,人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人能超越他。

当时,原来的承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近,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怕找不到。欧阳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到赞赏奖掖。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跟欧阳君经常在一起的,有韩愈,李观等。等到欧阳君和数百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套用现成的,才华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叙述详备:应该是当代文章的典范。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

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还是远亲。所以他编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如《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如《与郑居方书》,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家之门认识了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从南安到福州,给我欧阳君很多文章和诗作,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可是迟迟没写成。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

美作文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4:欧阳行周文集序阅读答案

(浙江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於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矣时人谓 常 公 能 识 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

(2)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4分)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多”是称赞之意。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两个“于”都是“对于”之意。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乡人都赞美他,“皆贺之”。

19.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解析:断句时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难点。本题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发语词“且”,可先行断开。再利用文言的4字句式断开“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本段话有两处是可断可不断的。

1.答案:(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解析: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第一句翻译时要抓住“奈何……欤”这一反问句式。第二句要注意省略句的特点,翻译时补上主语“他”宾语“人才”。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经常独自行动。10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那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还没认识几个字,跟着别人词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那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家的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礼节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期间,人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人能超越他。

当时,原来的承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近,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怕找不到。欧阳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到赞赏奖掖。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跟欧阳君经常在一起的,有韩愈,李观等。等到欧阳君和数百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套用现成的,才华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叙述详备:应该是当代文章的典范。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

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还是远亲。所以他编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如《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如《与郑居方书》,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家之门认识了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从南安到福州,给我欧阳君很多文章和诗作,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可是迟迟没写成。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

篇5:释惟俨文集序阅读答案

欧阳修

惟俨姓魏氏,杭州人。少游京师三十余年,虽学于佛而通儒术,喜为辞章,与吾亡友曼卿交最善。曼卿遇人无所择,必皆尽其欣欢。惟俨非贤士不交,有不可其意,无贵贱,一切闭拒,绝去不少顾。曼卿之兼爱,惟俨之介,所趣虽异,而交合无所间。曼卿尝曰:“君子泛爱而亲仁。”惟俨曰:“不然。吾所以不交妄人,故能得天下士。若贤不肖混,则贤者安肯我顾哉?”以此一时贤士多从其游。

居相国浮图,不出其户十五年。士尝游其室者,礼之惟恐不至,及去为公卿贵人,未始一往干之。然尝窃怪平生所交皆当世贤杰,未见卓著功业如古人可记者。因谓世所称贤材,若不笞兵走万里,立功海外,则当佐天子号令赏罚于明堂。苟皆不用,则绝宠辱,遗世俗,自高而不屈,尚安能酣豢于富贵而无为哉?醉则以此诮其坐人。人亦复之,以谓遗世自守,古人之所易,若奋身逢世,欲必就功业,此虽圣贤难之,周、孔所以穷达异也。今子老于浮图,不见用于世,而幸不践穷亨之涂,乃以古事之已然,而责今人之必然邪?虽然,惟俨傲乎退偃于一室。天下之务,当世之利病,与其言终日不厌,惜其将老也已!

曼卿死,惟俨亦买地京城之东以谋其终。乃敛平生所为文数百篇,示予曰:“曼卿之死,既已表其墓。愿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见也。”嗟夫!惟俨既不用于世,其材莫见于时。若考其笔墨驰骋文章赡逸之能,可以见其志矣。庐陵欧阳永叔序。

【问题】

5.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去为公卿贵人,未始一往干之 干:行动,实践

B.不见用于世,而幸不践穷亨之涂 涂:通“途”

C.乃以古事之已然,而责今人之必然邪 责:责备

D.醉则以此诮其坐人。人亦复之 复:报复

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虽学于佛而通儒术 所趣虽异,而交合无所间

B.曼卿之兼爱,惟俨之介 天下之务,当世之利病

C.乃以古事之已然 惟俨亦买地京城之东以谋其终

D.惜其将老也已 可以见其志矣

7.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竖子不足与谋

A.则贤者安肯我顾哉

B.惟俨姓魏氏,杭州人

C.若不笞兵走万里,立功海外

D.惟俨既不用于世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曼卿是作者和文章主人公的共同好友,文章以曼卿为陪衬,刻画了一个遁迹空门,而又心怀天下、非常高傲的人物,并对这个人物充满了赞赏和惋惜之情。

B.在惟俨看来,大丈夫就该建功立业,名垂史册,否则就应退出官场,抛弃尘世,不可留恋富贵。

C.作者对惟俨追求“不卓越,就退隐”,安贫乐道、不无功受禄的用世哲学,借别人之言予以了反驳和批评,但又因其未能为世所用,深表同情。

D.本文以纪传体为友人的文集作序,其写法明显受太史公《史记》的影响,自有奇气。

9.翻译和断句。(10分)

(1)翻译文中划双横线的句子。(6分)

①此虽圣贤难之,周、孔所以穷达异也。

②愿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见也。

(2)用“/”为下列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朱心烱《古文评注便览》评曰:欧阳公好士之诚出于天性故严之介演之奇即无曼卿亦必见取况二人皆交曼卿曼卿与公即非泛交又先下世则因此及彼人情天理也。故两篇皆从此入手,只直书其事,而友谊盎然,所谓文到妙来,不过自写其性情耳。

【参考答案】

5、BA.干:求。C.责:要求。D.复:反驳。

6、AA.转折连词,但是。B.结构助词,的,取消独立性;的,定语。C.介词,拿;连词,同“而”,来。D.代词,他,主语;代词,他的,定语。

7、C例句为省略介词宾语。A.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B.判断。C.省略D.被动。

8、C

9.翻译与断句(10分)

(1)翻译(6分)

①那即使是圣贤也难办到,这就是周公和孔子穷困和显达不相同的原因

(要点:“此、虽”1分,“所以”1分,“穷达异”1分)

②也请您为我的文章写一篇序言,但要让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篇序言。

(要点:“序其文”“及我之见”各1分。)

另:①这一点即使是圣贤之人也难以做到,(也是)周公孔子一个通达一个困窘(有如此差别)的原因。②希望(您)给我的文集写一篇序,这样(可使人们以后能)对我(有所)了解。(或:能了解到我。)

(2)断句(4分)

欧阳公好士之诚出于天性/故严之介/演之奇/即无曼卿/亦必见取/况二人皆交曼卿/曼卿与公即非泛交/又先下世/则因此及彼/人情天理也。故两篇皆从此入手,只直书其事,而友谊盎然,所谓文到妙来,不过自写其性情耳。(断对两处得1分)

篇6:欧阳生文集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欧阳生文集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①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②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③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注]①襢,同“禅”,传授。②跫(qióng)然:形容脚步声。③謦欬(qǐng 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下著籍者

门下:指弟子

B.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

服膺:衷心佩服

C.海内魁儒畸士

畸:畸形

D.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

摈:排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善为古文辞

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

B.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

C.襢之后进

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

D.各以所得传授徒友

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鼎“学术成就高”的一组是()(3分)

①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

②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③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

④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⑤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

⑥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鼎,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鼎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鼎,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是介绍了姚鼎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9.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4分)

(2)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3分)

(3)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3分)

参考答案

5.(3分)C.【畸:奇异。畸士,性格志趣异于俗人的异人。】

6.(3分)D.【均是介词,把、将。A.为,动词,写;介词,对。B.其,语气副词,大概;代词,他的。C.之,代词,代前面的“先正之法”;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3分)A.【②说的是四位高第弟子;⑤说明当时姚鼎的观点无人相助。】

8.(3分)B.

9.(10分)【(1)(4分)就算集中天下精美的事物,也没有能替代桐城姚氏文章的。举:拿出,集中。美:精美的`事物。易:交换,替代。“举”“美”“易”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3分)研究(考证核实)一个字,堆砌几千个字还不能罢休。“考核”“累”“休”各1分。

(3)(3分)那么,看了欧阳生写的诗文,难道只像是听到脚步声而已?“为”、“直”、反问语气(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乾隆末年,桐城姚姬传先生姚鼐,善于写古文,仰慕、效仿他的同乡先辈方苞所作的文章,还向刘大櫆和他的伯父姚范学习写作道法。这三位先生已是学识渊博名望极高的儒者,而姚鼐先生研究文章道法更加精湛。历城的周永年为此说道:“天下的文章的精华,大概就在桐城吧!”因此学习的人大多归依桐城,号称“桐城派”,好比前代所称的江西诗派一样。

姚鼐先生晚年主讲钟山书院,列名弟子的,上元有管同、梅曾亮,桐城有方东树、姚莹。这四个人称做优秀弟子,各自把学习所得传授给学生朋友,所到之处衣钵相传,没有断绝。在桐城的,有戴钧衡,跟从方东树学习很久,更是刻苦用功超过众人,他自己觉得坚持本乡先辈贤人的学说,传授给后辈,在道义上不应该谦让。那些没有列入弟子名册而同时衷心敬服自许弟子的,有新城鲁仕骥,吴兴吴德旋。

从前,我曾经奇怪姚鼐先生在湖南主持科举考试,而出自他门下的我那些同乡士人,没听说跟从他把学习文章作为事业的。不久得知巴蜀的吴敏树,称扬述说姚鼐的学术,深深喜爱而不满足,而武陵的杨彝珍、善化的孙鼎臣、湘阴的郭嵩焘、溆浦的舒焘,也都认为姚氏是文人写作的正道,违背了这个还追求什么呢?最后得知还有湘潭的欧阳生。欧阳生,是我朋友欧阳兆熊的儿子,他跟从巴陵的吴君、湘阴的郭君学习为文之道,也师从新城的二陈。那些接触了同派学说而深受影响的人很多,他们志趣爱好所向,就是集中天下全部精美事物,也无法替代他们对桐城姚氏的仰慕。

在乾隆中期,海内的大儒奇士,崇尚宏大博杂,旁征博引,文风浮华;考证一个字,堆积几千字不能停止。另树旗号标志,叫做“汉学”,十分排斥宋代诸子的义理之说,认为不值得再保留。他们写的文章更加杂乱无章,不得要领。姚鼐先生独自排除各种议论,认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一定要以义理为实质,然后文辞才有所附丽,考据有所归依,一篇文章里面,只有这个特别要小心谨慎。当时孤立没人支持,传授了五六十年,近来的学士,逐渐诵读他的文章,接受他的学说。思想主张的废弃和兴旺,也各有时机,这大概就是命吧!

欧阳生名叫勋,字子和,在咸丰五年三月去世,年龄二十几岁。他的文章和诗篇,清新细密,喜欢酬答唱和,也不时有乱离的感慨。庄子说:“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高兴,何况是兄弟亲戚就在自己身边谈笑呢!”我没有听到桐城各位老先生的谈笑很久了,那么,看了欧阳生写的诗文,难道只像是听到脚步声而已?因此替他作了序,来弥补他父亲欧阳小岑的悲痛,也可以看出文章和世道的变化相关联,使后来的人能够查考审视。

作者

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1853年初(咸丰二年末),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残酷镇压太平军,被清廷视为“同治中兴”的功臣,并因此以大学士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死后谥文正。为文推崇姚鼐,早年在京师曾攀附梅曾亮,并与朱琦、王拯、吴敏树等桐子城派人物相往来。后以桐城派为号召,网罗人材。

篇7: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原文及译文

4.下列与“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3分)

A.寡人之于国也。 B.斯天下之民至焉。

C.乐毅之徒通其意。 D.人非生而知之者。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不同的是( )。(3分)

A. 流离穷厄之时。 B. 虽其埋没而未出。

C. 已能常自发见。 D. 虽其怨家仇人。

6.下列与“斯文,金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D.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②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参考答案

4.A 助词,处在主谓之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含义,不译。

5.C 自己放射出

6.D 判断句式。

7.

①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销蚀,它(虽然)一时被抛弃,将来也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斯文,金玉也。判断句2分;见……于,表被动2分;宝:珍爱,1分。】

②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忽:看轻,2分;贵:看重2分,屈:受压抑1分。】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子美是杜家的女婿,我便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将来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常常自动地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大凡人们的感情,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二: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而集录之。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作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改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 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公其可无恨 恨:遗憾

B.遂以其集归之 归:属于

C.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即:接近

D.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累:株连

3.下列句子中,肯定苏子美文学才华、文学追求的一组是( ) (3分)

①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②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④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⑤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⑥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子美遭受排挤挫折时,文章却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死去;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3分)

(2)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3分)

参考答案:

2.B(归:还给)

3.D

4.D(“攻击驱逐他的人”不当)

5.(1)大凡人们的感情,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忽、贵” 1分。“屈于今世犹若此”1分,“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1分。)

(2)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患:担忧。讽勉:规劝。(讽:劝勉)1分。近古:学习(接近)古文传统。(近:接近,学习)1分]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子美是杜家的女婿,我便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将来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常常自动地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大凡人们的感情,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三代圣王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却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绘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见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推崇。但唯独子美和兄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的人都非议讥笑他们,但子美却不为理睬。后来,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勉励写文章的人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而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

子美做官升到集贤较理就被撤职,后来任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形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可是接近他却感到和蔼可亲,时间长了更加令人喜爱仰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也不怎么嫉恨。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全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从两三个大臣往下、有人欲借苏子美事件对他们进行株连陷害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当年跟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收录选用,在朝廷上担任显要职位。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衰啊!

篇8:欧阳生文集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曾国藩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①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②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③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注]①襢,同“禅”,传授。②跫(qióng)然:形容脚步声。③謦欬(qǐng 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门下著籍者 门下:指弟子

B.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 服膺:衷心佩服

C.海内魁儒畸士 畸:畸形

D.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 摈:排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善为古文辞 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

B.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

C.襢之后进 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

D.各以所得传授徒友 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鼎“学术成就高”的一组是( )(3分)

①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

②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③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

④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⑤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

⑥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鼎,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鼎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鼎,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是介绍了姚鼎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5.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4分)

(2)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3分)

(3)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3分)

答案

1.(3分)*C.【畸:奇异。畸士,性格志趣异于俗人的异人。】

2.(3分)*D.【均是介词,把、将。A.为,动词,写;介词,对。B.其,语气副词,大概;代词,他的。C.之,代词,代前面的“先正之法”;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3分)*A.【②说的是四位高第弟子;⑤说明当时姚鼎的观点无人相助。】

4.(3分)*B.

5.(10分)【(1)(4分)就算集中天下精美的事物,也没有能替代桐城姚氏文章的。举:拿出,集中。美:精美的事物。易:交换,替代。“举”“美”“易”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3分)研究(考证核实)一个字,堆砌几千个字还不能罢休。“考核”“累”“休”各1分。

(3)(3分)那么,看了欧阳生写的诗文,难道只像是听到脚步声而已?“为”、“直”、反问语气(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乾隆末年,桐城姚姬传先生姚鼐,善于写古文,仰慕、效仿他的同乡先辈方苞所作的文章,还向刘大櫆和他的伯父姚范学习写作道法。这三位先生已是学识渊博名望极高的儒者,而姚鼐先生研究文章道法更加精湛。历城的周永年为此说道:“天下的`文章的精华,大概就在桐城吧!”因此学习的人大多归依桐城,号称“桐城派”,好比前代所称的江西诗派一样。

姚鼐先生晚年主讲钟山书院,列名弟子的,上元有管同、梅曾亮,桐城有方东树、姚莹。这四个人称做优秀弟子,各自把学习所得传授给学生朋友,所到之处衣钵相传,没有断绝。在桐城的,有戴钧衡,跟从方东树学习很久,更是刻苦用功超过众人,他自己觉得坚持本乡先辈贤人的学说,传授给后辈,在道义上不应该谦让。那些没有列入弟子名册而同时衷心敬服自许弟子的,有新城鲁仕骥,吴兴吴德旋。

从前,我曾经奇怪姚鼐先生在湖南主持科举考试,而出自他门下的我那些同乡士人,没听说跟从他把学习文章作为事业的。不久得知巴蜀的吴敏树,称扬述说姚鼐的学术,深深喜爱而不满足,而武陵的杨彝珍、善化的孙鼎臣、湘阴的郭嵩焘、溆浦的舒焘,也都认为姚氏是文人写作的正道,违背了这个还追求什么呢?最后得知还有湘潭的欧阳生。欧阳生,是我朋友欧阳兆熊的儿子,他跟从巴陵的吴君、湘阴的郭君学习为文之道,也师从新城的二陈。那些接触了同派学说而深受影响的人很多,他们志趣爱好所向,就是集中天下全部精美事物,也无法替代他们对桐城姚氏的仰慕。

在乾隆中期,海内的大儒奇士,崇尚宏大博杂,旁征博引,文风浮华;考证一个字,堆积几千字不能停止。另树旗号标志,叫做“汉学”,十分排斥宋代诸子的义理之说,认为不值得再保留。他们写的文章更加杂乱无章,不得要领。姚鼐先生独自排除各种议论,认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一定要以义理为实质,然后文辞才有所附丽,考据有所归依,一篇文章里面,只有这个特别要小心谨慎。当时孤立没人支持,传授了五六十年,近来的学士,逐渐诵读他的文章,接受他的学说。思想主张的废弃和兴旺,也各有时机,这大概就是命吧!

欧阳生名叫勋,字子和,在咸丰五年三月去世,年龄二十几岁。他的文章和诗篇,清新细密,喜欢酬答唱和,也不时有乱离的感慨。庄子说:“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高兴,何况是兄弟亲戚就在自己身边谈笑呢!”我没有听到桐城各位老先生的谈笑很久了,那么,看了欧阳生写的诗文,难道只像是听到脚步声而已?因此替他作了序,来弥补他父亲欧阳小岑的悲痛,也可以看出文章和世道的变化相关联,使后来的人能够查考审视。

篇9:《正公文集》序的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 窃: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师:师从、学习

10.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显扬,她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尊敬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3)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参考答案:

9. C【解析】“酬”这里的意思是“实现”。

10.B【解析】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是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11.B【解析】“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12.(1)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

(2)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

(3)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篇10:严祺先文集序的阅读及答案

关于严祺先文集序的阅读及答案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注意大语境代入法。“拔”解释为“拔除”明显不通。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此处“拔”应是“超出”之义。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有创新。A.那个,指示代词; B.他,人称代词,作小主语;C.他的',人称代词,作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D.一定,副词。只要掌握“其”的几种常见用法,可迅速做对此题。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K]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答案:A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注意“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暗含两种倒装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把握到这一点,再运用对称法,才能选准A项: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

答案:因为严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间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只答“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或“文辞之工如此”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注意文章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点,不能遗漏。此题最好用原文回答。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

(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答案:(1)译文: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

(2)译文: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

(3)译文: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找准采分点:“之”“起”“衰”,注意“衰”形容词作名词;“谓”“其他”“去”“其”“可”,注意“其他”古今同义;“甚矣”“哉”,一定要译到位。

篇11:《小仓山房文集》阅读答案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注:①韡:繁盛,音wěi。]

23、本文选自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中学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1分)

24、文章认为怎样的'做法才是善于养花的做法?(用自己的话来回答)(3分)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所以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认为牡丹的死因在于主人的喜怒无常,主人的错误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牡丹。

26、本文是一篇讽喻性文章,请结合生活中类似现象说说你对文章所阐释道理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23、《黄生借书说》(《祭妹文》)。24、宜时宜地(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25、D 26、要点: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相关专题 文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