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病起恹恹》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明天说HG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明天说HG”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点绛唇·病起恹恹》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共10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点绛唇·病起恹恹》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韩琦

版本一

点绛唇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版本二

点绛唇

病起厌厌,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字词解释:

⑴点绛唇:词牌名。《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双调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⑵恹恹: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一本作“厌厌”。

⑶砌:台阶。

⑷武陵:这里指武陵溪,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回睇:转眼而望。

翻译:

大病初起,精神困倦,画堂里落花满地,使我平添了几许愁绪。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坠落到石阶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泪,让人心碎。

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别离,与谁在花前共舞?愁绪如海,无边无际。转首回望那驻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旧浓翠。

阅读答案:

试题:

(1)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首词上阕和下阕所写的内容。

(2)有人评价说,此词的上阕有亦花亦人、花人一体的艺术效果,请你结合词句加以分析作者是怎么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答案:

(1)作者病体初愈、徘徊香径,悼惜春残花落、感伤年华流逝的怅惘和哀愁。下阕转入怀人念远,表现了思而不见的怅惘、空虚的心情。

(2)这首词为词人重病初起时所作,必然精神不佳,心情暗淡。作者写堂花憔悴,写乱红飘飞,花坠脂泪,字面上仿佛都是在写残花,而实际上字字却在暗合词人自己的心境。

创作背景:

韩琦是北宋大臣、名将,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魏国公。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之后韩琦的晚年时期。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载:“韩魏公晚年镇北州,一日病起,作《点绛唇》小词。”韩魏公即韩琦,所谓“晚年镇北州”,指韩琦从熙宁元年(1068年)至熙宁五年(1072年)任河北路安抚使、判大名府之职。由此可知,此词是作者北镇大名等地时,病起观景而作。作此词的当时,王安石正大刀阔斧推行新法,反对新法的大臣纷纷遭贬。韩琦对新法是不满的,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他曾上书请罢青苗法,与王安石发生了尖锐矛盾,王安石曾为此称疾不朝,韩琦也因此被解除了河北安抚使的职权。此后,他心情苦闷,憔悴多病,同时也很怀念被贬出朝廷的那些同僚,因此写下此词感怀。

赏析:

此词抒发了作者病体初愈、徘徊香径时,悼惜春残花落、感伤年华流逝的惘怅和哀愁。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辞意凄婉。“病起恹恹”,即《青箱杂记》所说的“一日病起”,这句是实写作者当时的情况。由于生病,心绪愁闷,故见画堂前正在凋谢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几分憔悴。“画堂”句,不仅点出了暮春的节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写:“憔悴”,既是写凋谢的花,也是写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恹恹”,而觉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谢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恹恹”。“乱红”两句,紧承“画堂”句,进一步描绘物象,渲染气氛。有“画堂花谢”,即有“乱红飘砌”。“砌”应“画堂”,“乱红”应“花谢”,连环相扣,正是作者用笔缜密之处。“滴尽胭脂泪”,则情浓意切,极尽渲染之能事。“胭脂泪”,形象地描绘“乱红”的飘坠,赋予落花以伤感的`人情,同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伤感。

下片转入怀人念远。“惆怅”两句,写前春人去,无人在花前共醉,只有“惆怅”而已。“惆怅”之至,转而为“愁”,愁且“无际”,足见其怀人之深。最后两句,更以特出之笔,抒发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结句的“波空翠”看,作者当是由眼前的“乱红飘砌”而联想到“落英缤纷”的武陵溪,而那里正是驻春藏人的好地方。但这里并非是实指,而是借以代指所怀念的人留连之地。不过,人在远方,虽凝睇翘首,终是怀而不见,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传神,极能表现作者那种怅惘、空虚的心情。

由落花而伤春,由伤春而怀人,暗寄时事身世之慨,全词闲笔婉妙,深情幽韵,若不能自胜。这种情调与政治舞台上刚毅英伟、喜怒不见于色的韩琦绝不相类。同样的情况,还有范仲淹、司马光等,皆一时名德重望,他们都写过艳丽的小词。其实,这倒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杨慎《词品》所说:“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唐韩偓《流年》诗有云:“雄豪亦有流年恨,况是离魂易黯然。”再者,这与词的发展特点有关。词之初起,便以抒情为上,《花间》之后,便形成了婉约的传统,韩琦生活的那个时代,词还没有突破这个传统。

个人资料:

韩琦(10—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

熙宁八年(1075)六月,韩琦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宋神宗为他“素服哭苑中”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配享宋英宗庙庭,备极衰荣。

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篇2:点绛唇·病起恹恹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

乱红飘砌。

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

愁无际。

武陵回睇。

人远波空翠。

译文:

大病初起,精神困倦,画堂里落花满地,使我平添了几许愁绪。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坠落到石阶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泪,让人心碎。

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别离,与谁在花前共舞?愁绪如海,无边无际。转首回望那驻春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旧浓翠。

赏析: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载:“韩魏公晚年镇北州,一日病起,作《点绛唇》小词。”由此可知,此词是作者北镇大名等地时,病起观景而作。词中抒发了作者病体初愈、徘徊香径时,悼惜春残花落、感伤年华流逝的惘怅和哀愁。“病起”句,直言作者病体初愈,精神不振。“画堂”句,不仅点出了暮春的节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写:“憔悴”,既是写凋谢的花,也是写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恹恹”,而觉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谢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恹恹”。“乱红”两句,紧承“画堂”句,进一步描绘物象,渲染气氛。有“画堂花谢”,即有“乱红飘砌”。“砌”应“画堂”,“乱红”应“花谢”,连环相扣,正是作者用笔缜密之处。“滴尽胭脂泪”,则情浓意切,极尽渲染之能事。“胭脂泪”,形象地描绘“乱红”的飘坠,赋予落花以伤感的人情,同地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伤感。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辞意凄婉。下片转入怀人念远。“惆怅”两句,言前春人去,无人在花前共醉,只有“惆怅”而已。“惆怅”之至,转而为“愁”,愁且“无际”,足见其怀人之深。最后两句,更以特出之笔,抒发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回睇,转眼而望。“武陵”,由结句的“波空翠”看,应是指《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溪。作者可能是由眼前的“乱红飘砌”而联想到“落英缤纷”的武陵溪,而那里正是驻春的好地方。但这里并非是实指,而是借以代指所怀念的人留连之地。不过,人在远方,虽凝睇翘首,终是怀而不见,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传神,极能表现作者那种怅惘、空虚的心情。

由落花而伤春,由伤春而怀人,暗寄时事身世之慨,全词闲笔婉妙,深情幽韵,若不能自胜。这种情调与政治舞台上刚毅英伟、喜怒不见于色的韩琦绝不相类。盖因词之初起,便以抒情为上,《花间》之后,便形成了婉约的传统,在韩琦生活的那个时代,词还没有突破这个传统。

篇3:点绛唇·病起恹恹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译文

大病初起,精神困倦,画堂里落花满地,使我平添了几许愁绪。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坠落到石阶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泪,让人心碎。

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别离,与谁在花前共舞?愁绪如海,无边无际。转首回望那驻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旧浓翠。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双调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恹恹: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一本作“厌厌”。

砌:台阶。

武陵:这里指武陵溪,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回睇:转眼而望。

赏析:

此词抒发了作者病体初愈、徘徊香径时,悼惜春残花落、感伤年华流逝的惘怅和哀愁。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辞意凄婉。“病起恹恹”,即《青箱杂记》所说的`“一日病起”,这句是实写作者当时的情况。由于生病,心绪愁闷,故见画堂前正在凋谢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几分憔悴。“画堂”句,不仅点出了暮春的节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写:“憔悴”,既是写凋谢的花,也是写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恹恹”,而觉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谢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恹恹”。“乱红”两句,紧承“画堂”句,进一步描绘物象,渲染气氛。有“画堂花谢”,即有“乱红飘砌”。“砌”应“画堂”,“乱红”应“花谢”,连环相扣,正是作者用笔缜密之处。“滴尽胭脂泪”,则情浓意切,极尽渲染之能事。“胭脂泪”,形象地描绘“乱红”的飘坠,赋予落花以伤感的人情,同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伤感。

下片转入怀人念远。“惆怅”两句,写前春人去,无人在花前共醉,只有“惆怅”而已。“惆怅”之至,转而为“愁”,愁且“无际”,足见其怀人之深。最后两句,更以特出之笔,抒发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结句的“波空翠”看,作者当是由眼前的“乱红飘砌”而联想到“落英缤纷”的武陵溪,而那里正是驻春藏人的好地方。但这里并非是实指,而是借以代指所怀念的人留连之地。不过,人在远方,虽凝睇翘首,终是怀而不见,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传神,极能表现作者那种怅惘、空虚的心情。

由落花而伤春,由伤春而怀人,暗寄时事身世之慨,全词闲笔婉妙,深情幽韵,若不能自胜。这种情调与政治舞台上刚毅英伟、喜怒不见于色的韩琦绝不相类。同样的情况,还有范仲淹、司马光等,皆一时名德重望,他们都写过艳丽的小词。其实,这倒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杨慎《词品》所说:“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唐韩偓《流年》诗有云:“雄豪亦有流年恨,况是离魂易黯然。”再者,这与词的发展特点有关。词之初起,便以抒情为上,《花间》之后,便形成了婉约的传统,韩琦生活的那个时代,词还没有突破这个传统。

篇4:点绛唇·病起恹恹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病起恹恹原文及赏析

原文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翻译

大病初起,精神困倦,画堂里落花满地,使我平添了几许愁绪。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坠落到石阶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泪,让人心碎。

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别离,与谁在花前共舞?愁绪如海,无边无际。转首回望那驻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旧浓翠。

注释

⑴点绛唇:词牌名。《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双调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⑵恹恹: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一本作“厌厌”。

⑶砌:台阶。

⑷武陵:这里指武陵溪,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回睇:转眼而望。

赏析

此词抒发了作者病体初愈、徘徊香径时,悼惜春残花落、感伤年华流逝的惘怅和哀愁。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辞意凄婉。“病起恹恹”,即《青箱杂记》所说的“一日病起”,这句是实写作者当时的情况。由于生病,心绪愁闷,故见画堂前正在凋谢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几分憔悴。“画堂”句,不仅点出了暮春的节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写:“憔悴”,既是写凋谢的花,也是写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恹恹”,而觉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谢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恹恹”。“乱红”两句,紧承“画堂”句,进一步描绘物象,渲染气氛。有“画堂花谢”,即有“乱红飘砌”。“砌”应“画堂”,“乱红”应“花谢”,连环相扣,正是作者用笔缜密之处。“滴尽胭脂泪”,则情浓意切,极尽渲染之能事。“胭脂泪”,形象地描绘“乱红”的飘坠,赋予落花以伤感的人情,同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伤感。

下片转入怀人念远。“惆怅”两句,写前春人去,无人在花前共醉,只有“惆怅”而已。“惆怅”之至,转而为“愁”,愁且“无际”,足见其怀人之深。最后两句,更以特出之笔,抒发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结句的.“波空翠”看,作者当是由眼前的“乱红飘砌”而联想到“落英缤纷”的武陵溪,而那里正是驻春藏人的好地方。但这里并非是实指,而是借以代指所怀念的人留连之地。不过,人在远方,虽凝睇翘首,终是怀而不见,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传神,极能表现作者那种怅惘、空虚的心情。

由落花而伤春,由伤春而怀人,暗寄时事身世之慨,全词闲笔婉妙,深情幽韵,若不能自胜。这种情调与政治舞台上刚毅英伟、喜怒不见于色的诗有云:“雄豪亦有流年恨,况是离魂易黯然。”,再者,这与词的发展特点有关。词之初起,便以抒情为上,《花间》之后,便形成了婉约的传统,韩琦生活的那个时代,词还没有突破这个传统。

篇5:《点绛唇》翻译赏析

《点绛唇》翻译赏析

《点绛唇》作者为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翻译】

春色随着流水飘走了,绿窗内的人想用歌声将春天留住。试问春在何处,花谢了,黄莺不叫了,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满腹情怀远望寻觅,满眼的树林和袅袅的.影像交织在一起,却只是虚幻之境。寻春无果,只有在日暮西楼后,隔帘听雨中求得好梦,在梦中去寻觅了。

【鉴赏】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篇6:点绛唇阅读答案

点绛唇阅读答案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②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

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2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22、这首词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4分)

23、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24、词的最后三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1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

2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即可得分。手法2分,分析2分。)

23、(4分)描写了枝头稀疏的余花随蒙蒙细雨飘落满地的春色凋零情景。(2分)流露出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为了阕写离别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2分)

24、(4分)作者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天涯。(2分)以景写情,以凄凄春草喻无边离愁,渲染了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感情。(2分)

篇7:《点绛唇》阅读答案

林逋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②去,萋萋③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  ①金谷: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②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在诗词中多代指出门远游之人。③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1)上阕“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2)词中的“萋萋”春草有怎样的寓意?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3分)

试题答案:

5.(1)无主荒园在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

(2)萋萋春草比喻离愁和远思。下阕写“萋萋”春草出现在黄昏暮霭之下,凄切离歌声中,使情感显得含蓄而深沉。草接天涯,无处不生,更象征着离愁和远思的绵绵不尽。

篇8:元好问点绛唇翻译-元好问点绛唇阅读答案

元好问点绛唇翻译-元好问点绛唇阅读答案

元好问点绛唇翻译_元好问点绛唇阅读答案,该词在艺术特色上,语浅意深,意蕴深厚,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会喜欢!

点绛唇原文:

点绛唇・长安中作

元好问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点绛唇字词解释:

1、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双调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词律》认为,上阕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平则不起调”。但亦有作平起调者。又有《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等异名。

2、沙际:沙洲或沙滩边。

3、绿窗:绿色纱窗。指女子居室。

4、渺渺(miǎo):悠远的样子。

5、吟怀:抒发情怀。

6、漠漠:迷蒙的样子。

7、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点绛唇翻译:

在水边,春天归来了,绿纱窗轻轻的吟唱着长留春在的歌。春在何处?落花纷飞,莺燕无语。情意绵远的抒发我内心的情怀,却只见树木在朦胧的烟中。日下西楼,独剩下帘外的细雨,怕是只能在梦中去寻找春的踪迹。

点绛唇阅读答案:

试题:

⑴词中的“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①,比较欧阳修《蝶恋花》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②,王安国《清平乐》的“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③,黄庭坚《清平乐》的“春无踪迹淮知,除非问取黄鹂”④等,你认为哪一句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并试加分析。(可借用序号阐析)

⑵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梦里寻春去”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篇(尤其是动词的运用)简析词人的思想、心态或精神

答案:

(1)①句更能体现。(1分)②③④句,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或:总还有可见、可问、可寻之处);但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3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4种:

a.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即使在梦中也要去寻觅春天,反映年青而有志向的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b.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前面已言明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处寻求,甚至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c.作者已知“春归”,却又借人家的唱曲“留春”,还要”问春”,既而高楼望春,一切无效后,还要到“梦里寻春”,这些充分表现出年青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的积极心态。

d.这首词所表现的是淡淡的怅惘。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起句“沙际春归”,令人联想丰富,我们似乎看到,这暮春时节,春色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但作者没有过多地伤感哀叹,而是想方设法留春、问春、寻春直至梦春,词人是年轻的,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山是健康而执着的。

点绛唇创作背景:

元好问《遗山集・古意》诗云:“二十学业成,随计入咸秦。”又《遗山乐府》有《蝶恋花》词,题为“戊辰岁长安作”。元好问十九岁时,随叔父官陇城(今甘肃天水),因参加秋试,在长安住过八九个月;二十一岁时扶叔父丧由陇城还乡里,其后未再到秦中。此词大约作于公元12(金章宗泰和八年戊辰),是年元好问十九岁,他面对长安春色,有感而发。诗中曰“二十”,盖举其成数。

点绛唇赏析:

《遗山集・古意》诗云:“二十学业成,随计入咸秦。”又《遗山乐府》有《蝶恋花》词,题为“戊辰岁长安作”。元好问十九岁时,随叔父官陇城(今甘肃天水),因参加秋试,在长安住过八九个月;二十一岁时扶叔父丧由陇城还乡里,其后未再到秦中。此词大约作于公元1208年(金章宗泰和八年戊辰),是年元好问十九岁。诗中曰“二十”,盖举其成数。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沙际”犹言水边。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词牌有《留春令》,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渺渺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个人资料:

元好问(1190-1257)金末元初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相关推荐:

摸鱼儿元好问翻译_摸鱼儿阅读答案

篇9:点绛唇林逋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所创作的一首词作,整首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借吟咏春草而抒发了离愁别绪。

原文:

点绛唇・金谷年年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点绛唇字词解释:

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又指生死相伴的情谊。

②离歌:送别的歌曲

③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人们常在长亭设宴饯别为亲友送行并吟咏留赠。

④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代指出门远游之人。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

⑤萋萋(qī):草盛的样子。

点绛唇翻译:

金谷年年生青草,年复一年,每到春来,长势繁茂,乱生的春色谁是它的主人?枝头残余的花朵在蒙蒙细雨中凋落一地。又是离秋,黄昏时分,送行的人在这里话别。远游的人已经走了,芳草萋萋生满前行之路。

点绛唇阅读答案:

试题: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词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4分)

答案:

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1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

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飨赣昶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即可得分。手法2分,分析2分。)

点绛唇创作背景:

林逋不趋荣利,独自隐居于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自娱。他高标遗世,但仍渴求着友情的慰藉。张先等人皆时时造访。公元10词人送别友人离去,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点绛唇赏析:

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属婉约一派。

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个人资料: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北宋著名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相关推荐:

宿洞霄宫赏析阅读答案林逋

山园小梅 林逋_山园小梅赏析

篇10:《点绛唇林逋》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点绛唇林逋》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点绛唇字词解释:

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又指生死相伴的情谊。

②离歌:送别的歌曲

③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人们常在长亭设宴饯别为亲友送行并吟咏留赠。

④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代指出门远游之人。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

⑤萋萋(qī):草盛的样子。

点绛唇翻译:

金谷年年生青草,年复一年,每到春来,长势繁茂,乱生的春色谁是它的主人?枝头残余的花朵在蒙蒙细雨中凋落一地。又是离秋,黄昏时分,送行的人在这里话别。远游的人已经走了,芳草萋萋生满前行之路。

点绛唇阅读答案:

试题: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词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4分)

答案:

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1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

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即可得分。手法2分,分析2分。)

点绛唇创作背景:

林逋不趋荣利,独自隐居于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自娱。他高标遗世,但仍渴求着友情的慰藉。张先等人皆时时造访。公元1007年词人送别友人离去,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点绛唇赏析:

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属婉约一派。

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个人资料: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北宋著名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相关专题 答案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