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的长度》阅读及答案

okokok678okok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okokok678okok”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缺憾的长度》阅读及答案(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缺憾的长度阅读答案

缺憾,有长度吗?

缺憾的长度是多长呢?普通人家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个要紧处要用一寸长的钉子,你搜索家中积累的五金杂件,什么螺丝图钉垫片一大堆,好不容易清出一枚钉子,一试,钉子太长;又探雷似的犁一遍过去,看中一枚,比一比,短了。再地毯式的搜查,在笔筒或书架等平常比较冷清丧失关照的地方勘查出几十枚钉子,结果无一适宜。备用的钉子不算少,合用的就一枚。可是,这一枚就那么难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问题不太大,只好取长就短,凑合着用,但是,一时找不到钳子,只得用钢锯代劳,然而不巧,中途又断了锯条,让你一筹莫展。坚硬的五毫米,够短了,足以让你伤透脑筋。

一杆秤,秤锤与重物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如果秤锤移动五毫米,那么矛盾便立即激化,不可调和。平衡是—种美,缺憾便是短短的五毫米,那么一点点而已。

一点点,接近于忽略不计,用来表示少之又少。五毫米微不足道,但足以造成莫大的悲剧。缺憾似乎是一种意外,不,应当属于必然。也许删除缺憾,也就死了震撼。或许人世间越大的缺憾长度越短。在夜晚,漫步于原野花径,皓月悬空,云丝飘拂,离得很远,很美丽,如果靠得近探看冷宫,遂发现它不过是清寂寒虚之境而已;日间的太阳更远,更美丽,但是,除了夸父逐日,www.没有谁渴望舍命造访,好让自己靠近它,立刻化作灰烬。极致,有时更接近于虚无缥缈,算不得缺憾,充其量是多情的幻想。能被人感知动人心魄的大凡是寻常的事物。在艺术方面,缺憾便是常客。长度便是一毫,看得见,摸不着,即所谓添一毫嫌多,减一毫嫌少。一毫,成了美丑的分界,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个看似透明的长度,可以促使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终生,也可以引诱科学家废寝忘食迷茫不醒。

人类有可能借助科技在星际间旅行,却一定难以利用科技来描述和纠正感觉上存在的似有若无的长度。这是缺憾萦怀不化的魅力所在。

大概,宇宙诞生之时,缺憾也随之降临。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缺憾不讲情面,不可抗拒地存在。面对缺憾,哭不顶用,笑一笑或许能感受缺憾之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生中体味到的缺憾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到完美,心性就越澄明,慧根就越稳固。历史上,孔子不为诸侯所用而授徒三千,孙膑中奸计而有兵书,司马迁受酷刑而作巨著,李白命途多舛而溢诗情万丈,苏轼仕途不进而开一代宗风,叹惋唏嘘披盖百代,不能说与缺憾毫无关系。这么说来,缺憾并不可怕,她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是未竟的艺术品,是完美的前兆。要相信天无绝人之境,叶吐而燕子归来,花尽而硕果满枝,阴尽预示阳生之必然性。怎见得?南朝的吴均《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此即滴水映汪洋之态,星火具燎原之势。一种感叹,一种豪气,前景光明。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

1、文章开头从生活琐事谈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说,缺憾“应当属于必然”,理由有哪些?

3、请分别说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⑴能被人感知动人心魄的大凡是寻常的事物。

⑵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

4、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文章末尾引用南朝吴均的诗,有何作用?

⑵读了《缺憾的长度》一文,你认为读者应从文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简述

篇2:缺憾的长度阅读答案

1、①亲切可感,形象地写出“缺憾的长度”;②自然引出下文,“缺憾的长度”虽短,但影响很大。

2、①没有缺憾,就缺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

③缺憾,从宇宙诞生之时就不可抗拒地存在。

3、⑴人世间越大的缺憾往往长度越短,而长到极致的缺憾与我们距离太远,能触动我们心魄的只会是寻常事物的短小缺憾。

⑵缺憾是完美的前兆,是人的境界得以升华的前奏。

4、⑴①引用古诗进一步证明了缺憾是“完美的前兆”,使文章立意显豁。

②增加文采,点明并深化了主题。

⑵生活中充满短小缺憾,我们不必害怕它们;而且正因为缺憾短小,才更具备弥补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应将“弥补短小缺憾”,变为切实的前进动力和提升目标。

篇3:缺憾的长度阅读答案

缺憾,有长度吗?

缺憾的长度是多长呢?普通人家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个要紧处要用一寸长的钉子,你搜索家中积累的五金杂件,什么螺丝图钉垫片一大堆,好不容易清出一枚钉子,一试,钉子太长;又探霄似的犁一通过去,看中一枚,比一比,短了。再尔地毯式的搜查,在笔筒或书架等平常比较冷清疏于关照的地方勘壹出几十枚钉子,结果无一适宜。备用的钉子不算少,合用的就一枚。可是,这一枚就那么难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问题不太大,只好取长就短,凑合着用。但是,一时找不到钳子,只得用钢锯代劳,然而不巧,中途又断了锯条,让你一筹莫展。坚硬的五毫米,够短了,足以让你伤透脑筋。

五毫米微不足道,但足以造成莫大的悲剧。缺憾似乎是一种意外,不,应当属于必然。小时侯看电影《桥),桥上的工程师伸手去拉沿绳子爬上来快到桥面的勇士,但就差那一点,五毫米吧,桥上拉的与桥下爬的都付出了最后的努力,可恨手臂太短了,就五毫米,幽明两分的距离有时就这么短,成了无法克服的障碍。也是一部描写战争的电影,一个电话兵要连接被炮火炸断的电线,在万分危急关头,他要利用自己的身体当导线,努力伸展手臂,但就差五毫米。五毫米几可误了一场战争的决胜。或许人世间越大的缺憾长度越短,但也许删除了缺憾,也就没有了震撼。

在艺术方面,缺憾更是常客,长度便是一毫,看得见,摸不着。即所谓添一毫嫌多,减一毫嫌少。一毫,成了美丑的分界,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看似透明的长度,可以促使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为之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终身,也可以引诱科学家为之废寝忘食为之迷恋不返。

缺憾使荆柯赌命功亏一篑,使楚霸王刎颈乌江留下千古叹息,使孔明六出祁山落魄丢魂。如此才有英雄气短泪流满襟的遗恨。

这便是缺憾。缺憾是一首声韵低回的挽歌吗?是一篇激情亢奋的祝词吗?抑或是如影随形驱之不散的幽灵?

大概,宇宙诞生之时,缺憾也随之降临。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极致,容不得缺憾,有时就更接近于虚无缥渺,充其量是多情的幻想。能被人感知能动人心魄的大凡是寻常的有缺憾的事物;缺憾不讲情面,不可抗拒地存在。面对缺憾,哭不顶用,笑一笑或许能感受缺憾之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生中体味到的缺憾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到完美,心性就越澄明,慧根扰越稳固。

历史上,孔于不为所用而授徒三千,孙膑中奸计而著兵书,司马迁受酷刑而作青史,李白命途多舛而溢诗情万丈,苏轼仕途不进而开一代宗风,叹惋唏嘘披盖百代,不能说与缺憾毫无关系。这么说来,缺憾并不可怕,她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是未竟的艺术品,是完美的前兆。要相信天无绝人之境,叶吐而燕于归来,花尽而硕果满枝,阴尽而预示阳生之必然性。

1.文章开头从“找钉子”写起,请分析这样开头的好处。(6分)

答:

2.文章说:“缺憾似乎是一种意外,不,应当属于必然。”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4分)

答:

3.“或许人世间越大的缺憾长度越短,但也许删除了缺憾,也就没有了震撼。”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答:

4.综观全文,说说“缺憾”有什么价值和意义。(6分)

答:

参考答案:

1.用“找钉子”这样一个常见的生活实例,来诠释“缺憾的长度”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命题,就十分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3分)同时,这样写又起了引子的'作用,用“五毫米”引起下文所举的电影的例子,引出议论的中心,使文章接榫自然,结构严谨。(3分)

2.尽管生活中的一些缺憾是人们没有想到的,但是因为生活不可能是完美的,人生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缺憾,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缺憾属于必然。(4分)

3.缺憾的“长度”是指不够完美而使人感到遗憾的地方的大小多少。缺憾的地方越小越少,就越接近成功、接近完美,而这时要克服缺憾的难度就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越大的缺憾长度越短”。(3分)不论是排除万难克服这些缺憾取得成功,还是因为无法排除这些小小的缺憾而失败,引起的震撼也就越大。如果没有任何缺憾,一帆风顺,完美的成功唾手可得,那就平淡无奇,也就不会有什么震撼了。(3分)

4.缺憾的价值和意义在于:(1)缺憾能使艺术作品更震撼人心;(2)缺憾使人能领悟到完美的意义,使人心性澄明;(3)缺憾能激发人创造人生,使人生臻于完美。(每答对1点可得2分)

篇4:《缺憾的长度》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缺憾的长度》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缺憾,有长度吗?

缺憾的长度是多长呢?普通人家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个要紧处要用一寸长的钉子,你搜索家中积累的五金杂件,什么螺丝图钉垫片一大堆,好不容易清出一枚钉子,一试,钉子太长;又探雷似的犁一遍过去,看中一枚,比一比,短了。再地毯式的搜查,在笔筒或书架等平常比较冷清丧失关照的地方勘查出几十枚钉子,结果无一适宜。备用的钉子不算少,合用的就一枚。可是,这一枚就那么难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问题不太大,只好取长就短,凑合着用,但是,一时找不到钳子,只得用钢锯代劳,然而不巧,中途又断了锯条,让你一筹莫展。坚硬的五毫米,够短了,足以让你伤透脑筋。

一杆秤,秤锤与重物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如果秤锤移动五毫米,那么矛盾便立即激化,不可调和。平衡是—种美,缺憾便是短短的五毫米,那么一点点而已。

一点点,接近于忽略不计,用来表示少之又少。五毫米微不足道,但足以造成莫大的悲剧。缺憾似乎是一种意外,不,应当属于必然。也许删除缺憾,也就死了震撼。或许人世间越大的缺憾长度越短。在夜晚,漫步于原野花径,皓月悬空,云丝飘拂,离得很远,很美丽,如果靠得近探看冷宫,遂发现它不过是清寂寒虚之境而已;日间的太阳更远,更美丽,但是,除了夸父逐日,www.没有谁渴望舍命造访,好让自己靠近它,立刻化作灰烬。极致,有时更接近于虚无缥缈,算不得缺憾,充其量是多情的幻想。能被人感知动人心魄的大凡是寻常的事物。在艺术方面,缺憾便是常客。长度便是一毫,看得见,摸不着,即所谓添一毫嫌多,减一毫嫌少。一毫,成了美丑的分界,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个看似透明的长度,可以促使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终生,也可以引诱科学家废寝忘食迷茫不醒。

人类有可能借助科技在星际间旅行,却一定难以利用科技来描述和纠正感觉上存在的似有若无的长度。这是缺憾萦怀不化的魅力所在。

大概,宇宙诞生之时,缺憾也随之降临。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缺憾不讲情面,不可抗拒地存在。面对缺憾,哭不顶用,笑一笑或许能感受缺憾之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生中体味到的缺憾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到完美,心性就越澄明,慧根就越稳固。历史上,孔子不为诸侯所用而授徒三千,孙膑中奸计而有兵书,司马迁受酷刑而作巨著,李白命途多舛而溢诗情万丈,苏轼仕途不进而开一代宗风,叹惋唏嘘披盖百代,不能说与缺憾毫无关系。这么说来,缺憾并不可怕,她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是未竟的艺术品,是完美的前兆。要相信天无绝人之境,叶吐而燕子归来,花尽而硕果满枝,阴尽预示阳生之必然性。怎见得?南朝的吴均《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此即滴水映汪洋之态,星火具燎原之势。一种感叹,一种豪气,前景光明。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

1、文章开头从生活琐事谈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说,缺憾“应当属于必然”,理由有哪些?

3、请分别说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⑴能被人感知动人心魄的大凡是寻常的事物。

⑵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

4、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文章末尾引用南朝吴均的诗,有何作用?

⑵读了《缺憾的长度》一文,你认为读者应从文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简述

《缺憾的长度》答案

1、①亲切可感,形象地写出“缺憾的长度”;②自然引出下文,“缺憾的长度”虽短,但影响很大。

2、①没有缺憾,就缺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

③缺憾,从宇宙诞生之时就不可抗拒地存在。

3、⑴人世间越大的缺憾往往长度越短,而长到极致的缺憾与我们距离太远,能触动我们心魄的只会是寻常事物的短小缺憾。

⑵缺憾是完美的前兆,是人的境界得以升华的前奏。

4、⑴①引用古诗进一步证明了缺憾是“完美的前兆”,使文章立意显豁。

②增加文采,点明并深化了主题。

⑵生活中充满短小缺憾,我们不必害怕它们;而且正因为缺憾短小,才更具备弥补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应将“弥补短小缺憾”,变为切实的前进动力和提升目标。

篇5:《亲情的速度和长度》阅读答案

一位母亲,当她从菜市场买完菜回家时,瞥见三岁的儿子正爬到没有栏杆的阳台上,儿子也惊喜地发现了她.她急忙朝儿子摆手,示意儿子赶紧爬下阳台.然而,儿子毕竟才3岁,哪懂得妈妈的.心思,他只认为妈妈要抱他,便做出一个拥抱的姿势向妈妈扑去.

人们都惊呆了,谁也没有想到,有一道黑色的旋风,从他们眼前呼啸而过,向孩子坠落的地方奔去.黑色的旋风,正是她.此时,她正跌坐在地上,而她3岁的儿子正掉在她怀里哇哇大哭.人们惊奇了,要知道,在极短的时间从马路那边跑到马路这边并稳稳地接住儿子,根本不是常人所具备的能力.

第二天,日报的头版有一行醒目的文字告诉了人们答案:亲情的速度无法衡量.

1:为什么人们两次惊呆?

2:读了文章你有何感想?

3:人们为什么惊呆了?

参考答案

1.第一次惊呆是孩子坠楼了却有不知道是什么黑色旋风突如其来 只是感到惊讶奇怪;第二次人们知道这旋风是孩子的母亲之后,这种惊呆是震惊,是心灵的震撼,震撼于亲情母爱激发出来的不可思议的速度.

2.这个文章讲述了一个亲情的速度是无法衡量的故事,给我带来很大震撼.这样的奇迹源于亲情的巨大力量,源于亲人们的强烈的爱,源于由亲情而产生的无私奉献.

3.人们惊呆 惊呆的原因是没有想到发生什么 看到孩子坠楼无法挽回 恰好突如其来的一阵黑色旋风

篇6:生命的长度现代文阅读答案

生命的长度现代文阅读答案

人,虽然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明天的所获让人向往,今天的现在却也是①稍徽一放松就消失了。②只有知道给自己留有空隙的,才更珍惜快乐的今天和豁达的心境。快乐排遣痛苦,豁达挤走狭ài。而要想快乐和豁达,有一个条件,就是懂得“放下”。懂得“放下”,并不简单指“歇着”或者“闲着”,真正的放下,是轻松的心与明艳的天空。给生命空隙!生命需要空隙。

小题1:看拼音写汉字,给划线字注音。(2分)狭ài( ) 空隙( )

小题2: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并改正(2分)__________ 应改为__________

小题3:文段中划线句子①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 ”代替(2分)

小题4:文段中划线句子②有语病,请你将修改后的正确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答案

小题1: 隘 xì

小题1:“徽” 应改为 “微”

小题1:稍纵即逝

小题1:只有知道给自己留有空隙的人,才更珍惜快乐的今天和豁达的心境。

阅读理解小说题型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的说明顺序对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小说的阅读方法

1分析形象类题目

这类题目要综合小说中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进行判断,同时应当关注的还有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时代背景,回答的时候要“有理有据”,即按照:①形象特点(四字词)+依据概括;②形象特点+依据概括……这种形式回答。

2. 作用类题目

作用类题目有一个思维进路公式,极其重要,即:①表达主题上的作用;②塑造人物的作用;③情节发展上的作用;④篇章结构上的作用;⑤表达效果的作用;⑥揭示环境/背景的作用。用一句口诀可以概括成:“主人表姐环节”即主题、人物、表达效果、结构、环境、情节。

3. 主题诠释类

作者希望通过文章表述什么样的主题,是一篇小说的本质之所在。如何理解主题,却是一件十分玄妙的事情。在技巧上,有以下几点是彰显主题的重要部分:

①情节中的冲突和感情迸发点。

②人物形象的反常之处:永远应当记住,小说如果把人物刻画得平淡无“奇”,那这篇小说一定是失败的。即便是刻画普通人,也是为了普通而普通。所以人物必然有反常之处,或者说突出、“乍眼”之处,这就是主题的线索。

③所有的环境描写:从单纯的叙事需要来说,环境描写的出现往往是非常突兀的。其目的非常明确,即交代背景、烘托气氛、表现人物,以彰显主题。因此,所有的环境描写都具有重要价值,都是发掘小说主题的重要来源。

④对表现手法的洞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手法的出现是自然流露与刻意雕琢的完美结合,而在解构一篇小说的时候,表现手法也是剥离作者用意与情节面纱的首要起点。

⑤重复多次的词句、桥段:在任何艺术形式中,重复都是“加强”的代名词。小说中的重复,往往会成为这类题目中的采分点之一。解读之时应当注意多次重复时上下文构成的语境的共性和个性,准确把握。

篇7:道是缺憾却完美阅读答案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如果用下面的名言作为选文的道理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2分)

正视疾病,敢于承受的人,将变得更加坚强、壮大。――希尔泰

3.选文④⑤⑥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4.请在选文第⑦段的横线上补充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使上下文表达连贯。(3分)

5.有人认为选文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可以h除,你同意吗? 为什么?(3分)

篇8:道是缺憾却完美阅读答案

1. (2分)我们应正视缺憾,追求完美。

2. (2分)名言放在第②段最合适。因为这句名言可以论证(支撑)“身体病残的人也可以创造人生的完美”这一分论点。

3. (4分)论证方法:对比沦证。

作用:先从反面举项羽因不能面对兵败这一缺憾而乌江自刎的例子,再从正面举福莱把不成功的发明改进为畅销商品的事例,正反对比,突出地论证了分论点;人生的不如意(缺憾)也可以转变成完美,使读者对观点有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4. (3分)既然缺憾可以转变为完美,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缺憾、实现完美呢?

5. (3分〉不同意,最后一段是补充论证,它补充论述了追求完美也要有度,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被转变为完美的,只要尽力了,人生就不会有缺憾。这样的论述使文章分析更透彻,论证更严密。

篇9: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欺负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卞毓方阅读题目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人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朱光潜先生的话“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和季老说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作简要探究。(8分)

篇10: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1)CE(A项错,“说明了他是一个‘损人而不利人’的捣蛋鬼”,是为了表现他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少年生活。B项无中生有,“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在文中没有依据。D“耿耿于怀”错误,因为季老说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该题答对一项得两分,如果选A项酌情给1分。)

(2)人生遗憾:①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②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③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三个要点,能说出两点得满分4分)

(3)作用:文章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三件遗憾之事。

(4)人生总有缺陷、不完美,因此才能敦促人去追求。朱光潜先生的“缺陷”说和季羡林先生说的“不完满”,都说明了人生是有缺陷的。既然有缺陷就需要去努力填充生活的“缺陷”,就需要去奋斗,这样人们在生活中就有希望、有想象的余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往好的一方面说,是神仙的生活;往坏的一方面说,就是猪的生活,呆板单调至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如果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意思相近即可,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

篇11:初中物理长度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物理长度测试题及答案

1.小明同学测某物体长度时,情景如图,则物体长度________cm.

2.一同学测量一物体长度4次,测得数据如下:18.39cm,18.40cm,18.41cm,18.52cm,他测量的结果是______cm.

3.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钢球的直径,测得的四次结果是 1.82cm,1.87cm,1.68cm,1.81cm,则小球的直径应取( )A.1.83cm B.1.833cm C.1.76cm D.1.759cm

4.某学生测得物理书内150页的厚度是5.4mm,则每张纸的厚度应是 mm

5.用拉长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 )

A 偏大 B 一样 C 偏小 D 无法确定

6.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第2秒内的距离是4m,第3秒内的距离是6m,第4s内的距离是8m,这物体是______运动.

7.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v=s/t可知( )

A.v与s成正比 B v与t成反比 C s与t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分析及答案

1.错误1:3.50cm,没有看清刻度尺开始测量的起点是1cm不是0. 错误2:2.5cm,没有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错误3:3.5cm,错误1和错误2的合成 正确答案;2.50cm

2.错误1: 18.45cm,在计算前没有将错误数据18.52cm删除.

错误2: 18.4cm,去除了错误后计算的结果没有保留与原数据一样的精确度

正确答案:18.40cm

3.正确答案A.分析同第2题

4.错误:0.0036mm, 5.4mm150=0.0036mm,没有认识到一张纸有页.

正确案案:0.0018mm 5.4mm75=0.0036mm

5.错误A:刻度尺被拉长时,刻度度尺的每一个分度值相应变大,用变大的分度值测得的同一长度变小,所以选C

6.错误:匀速直线运动.原因是将第2秒第3秒第4秒的时间理解为2秒3秒4秒

正确答案:变速直线运动

7.正确答案C

初中物理经典错题100例及分析-----密度部分

1.盛氧气的钢瓶内氧气的密度为 6kg/m3, ,工人使用氧气进行焊接用去了1/3,瓶内氧气的密度为( )A 6 kg/m3, B 12kg/m3, C.4 kg/m3, D 无法确定

2.有三个质量和体积均相同的小球, 一个为铜球,一个为铁球,一个为铝球,则 _________一定为空心球.______可能为空心球.

3.一个铜球在酒精灯上烧了一会,铜球的质量和密度将( )

A 不变、变大 B、不变、变小 C 不变、不变 D 变小、不变

4.一个瓶子能装下1kg的盐水,它一定能装下1kg的( )A 水银 B 水 C 煤油 D酒精

5.小新和小杨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请在方案中的空白处填空:

方案一:(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人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人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

方案二:(1)将天平置于水平台后,立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用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食用油的'烧杯的总质量m1;(3)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食用油倒人量筒中,记录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V;(4)测出烧杯及剩下食用油的总质量m2;(5)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 .

【评估与交流】(1)请分别找出两种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方案: ; 方案:(2)你准备选择方案 来做实验,为顺利完成该实验,该方案中不足之处应改为:

答案及分析

1.错误答案:A.由于气体具有流动性,无固定的体积,气体的体积决定于容器的容积.容器的容积多大气体的体积等于多大.由于是钢瓶,容器的容积不发生变化,所以剩余氧气的体积不变,但质量只有原来的2/3,所以密度为原来的2/3正确答案:C

2.不准确答案:铜球 铝球 因为铝的密度,所以质量相同的铜和铁,V铜

3.B 注意热涨冷缩这一规律. 4.A

5.方案一的不足之处:

第三步中,烧杯中液会倒不干净,会有剩余,很测量的质量不准,造成测量密度偏小

方案二的不足之处 调节天平平衡前未将游码调到0刻度处

选择方案一,应加入一步:测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

选择方案二,调节天平平衡时就先将游码调动0刻度处

初三物理易错题分析(光学)

1.在暗室里用蜡烛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小明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戳了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和五角形四个小孔,则在墙上可能( )

A出现一个蜡烛的火焰的实像 B出现四个蜡烛火焰的实像

C出现四个和小孔形状相同的清晰光斑 D出现四个蜡烛火焰的虚像

2. 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压在白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和白纸照射,人观察平面镜和白纸看到的现象是( )

A 白纸比较亮 B平面镜比较亮C 可能是白纸亮,也可能是平面镜亮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虽已干,但仍留有不少积水,为了不致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积水

C、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是地上发亮处是积水

D、迎着月交或背着月光走,都是地上暗处是积水人站在竖直放

4.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入水中,一定变化的是_________.

5.水中的筷子从上面看似乎向上弯折了,这是因为光从___中进入____中时发生___的缘故.

6.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方斜射向水面,这时反射角是,折射角是.若把水槽左端稍垫高一点,等水面重新平静后,反射角是',折射角是',则( )

A) B)'= '= C) D)

7.一束光经过凸透镜后( )

A 一定是平行光 B 一定会聚于一点 C 一定是发散光线 D 一定较入射光线会聚一些

8.某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屏上成一个缩小的清晰的像,现将物距减半,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在屏上成一个缩小的像 B一定在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

C一定在屏上成一个等大的像 D屏上肯定有像,但大小不确定

9.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入O处光学仪器后聚于主光轴的S点,取走光学元件后,光线会聚于S'点,则该镜一定是( )

A凸镜 B凹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10.有位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不小心将用书将凸透镜挡住了一半,则在光屏上得_____(填能或不能)到完正的像.

11.当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折射光线一定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B.光线一定发生折射

C.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D.折射角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12.太阳光穿过树叶的空隙,在地面上会出现圆形的光斑,这是( )

A太阳的影子 B太阳的实像 C树叶的影子 D树叶的实像w

1.B小孔的物理含义是只有一束光线通过 2.C 3.A 4.光的传播速度 5.水进入空气,光的折射 6.B 7.D 8.D 9.B 10.能 11.D 12.B

篇12:《季羡林的缺憾人生》练习及答案

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免,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练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己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分)

(4)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散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对你有何启发?请简要探究一下。(8分)

【参考答案】

(1)CE(A“说明了他是一个‘损人不利人’的捣蛋鬼”,是为了表现他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少年生活。B无中生有,“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在文中没有依据。D“耿耿于怀”错误,因为季老说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2)①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②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③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三个要点,每点2分)

(3)①文章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分)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三件遗憾之事。(3分)

(4)作用:总结了全文,照应了文题“缺憾人生”,深化了主题(升华了主题)(2分)

人生总有缺陷、不完满,才能够敦促人去追求。朱光潜先生的 “缺陷”说和季羡林先生的“不完满”说,都体现了人生有缺陷,就需要去努力填充生活的“缺陷”,人们在生活中就有希望、有想象的余地,从而达到“美满”。(意思相近即可,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6分)

相关专题 缺憾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