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垂向大地的杨柳回答问题附答案

木木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木木”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阅读垂向大地的杨柳回答问题附答案(共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阅读垂向大地的杨柳回答问题附答案

阅读垂向大地的杨柳回答问题附答案

垂向大地的杨柳

李天扬

⑴丰子恺回来了,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

⑵11月7日,“丰子恺文化专列”开行。上海地铁1109号列车的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先生的漫画和哲语。9日是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地铁方面说,开行文化专列,一向大师致敬,二传递“讲文明树新风”的文化正能量。用半个多世纪前的旧作,来树今日之“新风”,说明好的艺术作品能超越时空。先生有一名篇曰《车厢社会》,有先生的画,这个“车厢社会”,会清朗许多罢?

⑶这两年,先生的画很热。由某家机构推出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在全国报纸上遍地开花。隔几天,就登一回,一登就一整版。发布者的自我定位是“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口气不小,移来形容丰公画作,倒也贴切。网络世界,先生同样广受追捧:微博上,有几个账号常发子恺漫画,粉丝量大,转发者众;微信上,“朋友圈”里,关于先生的帖子,很不少,也很受欢迎。

⑷我想,这恐怕与戾气横生、信任缺失的时风有关。先生的画作,像冬日阳光,像新鲜空气,让人温暖、神清。今天,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⑸先生的第一本画集,出版于1925年。编者叶圣陶先生有过生动描写:“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子恺黑白漫画,就这样以简陋的面目面世了。先生说:“我不能承认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我只承认漫画二字是在我的画上开始用起的。”

⑹抗战爆发,先生改画彩色风景人物画,以卖画贴补家用。画润一直很低,画受欢迎,为什么要“贱卖”?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艺术品犹米麦医药,米麦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饥,医药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疾,艺术品贱卖亦可使大众皆得欣赏。”持此想法并坚持这么做的大画家,有第二人否?

⑺接触过丰公后人的朋友,都感叹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底,丰公后代一起在天山茶城开了一家画廊性质的小店铺,叫“丰子恺艺林”。店里最受欢迎的,是丰一吟老师临摹父亲的画作和她的书法作品,润格也极低。有一次,一位顾客要请一幅丰老师的书法,问清价钱后,硬是多付了好几百。丰老师笑着对我说:“我们这里像不像君子国,讨价还价是反着来的?”

⑻虽然先生秉持“贱卖”原则,但他的画即以金钱论,也从来不贱,拍卖市场上早已是天价了。论丰画的艺术价值,叶圣陶先生说得最到位:“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相与会心,也正是一代代读者读子恺漫画的感受罢?

⑼先生最喜画杨柳。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先生画了那么多杨柳,是画“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他,不也是一棵垂向大地的杨柳吗?正因此,一代代读者那么喜爱他的画,与他相与会心。

⑽先生虽因那场**,未享高寿,没能等到苦尽甘来,更不会想到,今天人们看着他的画坐地铁。但是,自己的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心田,洗涤后人心灵,或许先生作画时,就想到了。

⑾1925年的那个秋天,先生用图钉把一幅幅画别在壁上,恰似亲手插下一根根杨柳枝。今天,虽然插枝人早已不在了,但那根根枝条,已长成棵棵杨柳,绿树成荫,翠拂今人,泽被后世。

(摘自12月6日的《文汇报》,有删改)

11.概括丰子恺“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的具体表现。(4分)

12.解释第⑵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3.第⑻段中引用叶圣陶对丰子恺画的评价,有何作用?(6分)

14. 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垂向大地的杨柳”的丰富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1.上海地铁开行丰子恺文化专列,在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先生的`漫画和哲语(1分,答出前后分句即得1分);丰子恺画作被用作“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网络世界中丰子恺广受追捧;他的画在拍卖市场上已是天价;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4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四点给满分)

12.文题暗示“杨柳”与丰子恺关系密切,丰子恺曾经写有名篇《车厢社会》,所以把他的漫画和哲语印在拉手和车壁上显得比较合适;车厢是社会的缩影;先生的画对人们的精神或心灵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表达作者对转变戾气横生、信任缺失时风的期许。(4分,每点1分)

13.高度肯定丰画的艺术价值;用叶圣陶的话说明丰子恺秉持贱卖原则服务大众精神的可贵;为下文画作受到读者喜欢代代相传作铺垫。(6分,每点2分)

14.丰子恺最喜欢画杨柳,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先生的画,影响深远,深入人心,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心田,洗涤后人心灵;用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丰子恺高而能下不忘本的品质,表达对作者的敬仰和怀念;杨柳是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希望中国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得6分)

篇2:垂向大地的杨柳阅读问题答案

垂向大地的杨柳阅读问题答案

⑴丰子恺回来了,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

⑵11月7日,“丰子恺文化专列”开行。上海地铁1109号列车的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先生的漫画和哲语。9日是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地铁方面说,开行文化专列,一向大师致敬,二传递“讲文明树新风”的文化正能量。用半个多世纪前的旧作,来树今日之“新风”,说明好的艺术作品能超越时空。先生有一名篇曰《车厢社会》,有先生的画,这个“车厢社会”,会清朗许多罢?

⑶这两年,先生的画很热。由某家机构推出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在全国报纸上遍地开花。隔几天,就登一回,一登就一整版。发布者的自我定位是“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口气不小,移来形容丰公画作,倒也贴切。网络世界,先生同样广受追捧:微博上,有几个账号常发子恺漫画,粉丝量大,转发者众;微信上,“朋友圈”里,关于先生的帖子,很不少,也很受欢迎。

⑷我想,这恐怕与戾气横生、信任缺失的时风有关。先生的画作,像冬日阳光,像新鲜空气,让人温暖、神清。今天,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⑸先生的第一本画集,出版于1925年。编者叶圣陶先生有过生动描写:“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子恺黑白漫画,就这样以简陋的面目面世了。先生说:“我不能承认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我只承认漫画二字是在我的画上开始用起的。”

⑹抗战爆发,先生改画彩色风景人物画,以卖画贴补家用。画润一直很低,画受欢迎,为什么要“贱卖”?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艺术品犹米麦医药,米麦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饥,医药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疾,艺术品贱卖亦可使大众皆得欣赏。”持此想法并坚持这么做的大画家,有第二人否?

⑺接触过丰公后人的朋友,都感叹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20底,丰公后代一起在天山茶城开了一家画廊性质的小店铺,叫“丰子恺艺林”。店里最受欢迎的,是丰一吟老师临摹父亲的画作和她的书法作品,润格也极低。有一次,一位顾客要请一幅丰老师的书法,问清价钱后,硬是多付了好几百。丰老师笑着对我说:“我们这里像不像君子国,讨价还价是反着来的?”

⑻虽然先生秉持“贱卖”原则,但他的画即以金钱论,也从来不贱,拍卖市场上早已是天价了。论丰画的艺术价值,叶圣陶先生说得最到位:“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相与会心,也正是一代代读者读子恺漫画的感受罢?

⑼先生最喜画杨柳。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先生画了那么多杨柳,是画“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他,不也是一棵垂向大地的杨柳吗?正因此,一代代读者那么喜爱他的画,与他相与会心。

⑽先生虽因那场**,未享高寿,没能等到苦尽甘来,更不会想到,今天人们看着他的画坐地铁。但是,自己的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心田,洗涤后人心灵,或许先生作画时,就想到了。

⑾1925年的那个秋天,先生用图钉把一幅幅画别在壁上,恰似亲手插下一根根杨柳枝。今天,虽然插枝人早已不在了,但那根根枝条,已长成棵棵杨柳,绿树成荫,翠拂今人,泽被后世。

(摘自月6日的《文汇报》,有删改)

1.概括丰子恺“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的具体表现。(4分)

2.解释第⑵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3.第⑻段中引用叶圣陶对丰子恺画的评价,有何作用?(6分)

4. 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垂向大地的杨柳”的丰富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上海地铁开行丰子恺文化专列,在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先生的`漫画和哲语(1分,答出前后分句即得1分);丰子恺画作被用作“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网络世界中丰子恺广受追捧;他的画在拍卖市场上已是天价;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4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四点给满分)

2.文题暗示“杨柳”与丰子恺关系密切,丰子恺曾经写有名篇《车厢社会》,所以把他的漫画和哲语印在拉手和车壁上显得比较合适;车厢是社会的缩影;先生的画对人们的精神或心灵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表达作者对转变戾气横生、信任缺失时风的期许。(4分,每点1分)

3.高度肯定丰画的艺术价值;用叶圣陶的话说明丰子恺秉持贱卖原则服务大众精神的可贵;为下文画作受到读者喜欢代代相传作铺垫。(6分,每点2分)

4.丰子恺最喜欢画杨柳,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先生的画,影响深远,深入人心,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心田,洗涤后人心灵;用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丰子恺高而能下不忘本的品质,表达对作者的敬仰和怀念;杨柳是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希望中国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得6分)

阅读理解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型答题方法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整理汇总

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

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有一个是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的,那就是一定要明白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写作是作者想要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所以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中,常常能够看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赞美、批判、感动、。这些情感有的作者表述的简单明了,而有的作者却是含蓄内敛,需要学生们从作者的用词上进行推敲。

注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还有一种就是要弄清文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是哪种。通常同学们一般在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排比或者是反问等几种,这几种在考试当中都是考的比较多的,多用修辞手法能够鲜明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能让文章富有美感和韵律感。另外,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同学们,一旦遇到作者在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时,不可只看表面,一定要明白作者比喻背后的意图。

篇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附答案

阅读三篇材料回答问题附答案

【材料一】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材料二】或许“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材料三】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

(1)依据材料,给“低头族”下一个定义。(2分)

(2)依据材料,说说“低头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负面的影响?(2分)

(3)请你也针对这一现象在网上参与讨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低头族”指的是在地铁、公交车等地方,总低着头,手指在手机或平板电脑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的一类人。

(2)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拉远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3)观点正确,有理有据。

篇4:阅读古琴回答问题附答案

阅读古琴回答问题附答案

古琴

① 古琴历史悠久,是汉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自古“琴”为其特指。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把古琴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重要场合。《诗经》中已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诗句,说明古琴在那时就已比较普及了。

② 古琴形制的基本组成是一个扁长形音箱,它头大尾小,宽六寸,厚二寸,长三尺六寸五,由两块中空的木板粘合而成。琴面呈拱形凸起,琴底为方形平面。七根琴弦通过岳山(琴头凸起的部分)架在面板上,一弦外嵌有十三个徽点。古琴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例如琴面圆形,象征天;琴底方形,象征地。琴长象征三百六十五天。形制各部分的命名也用意深远:有的从空间角度命名,使琴各部分的名称对应于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物;有的从生命角度命名,古琴就被比作人或凤,有头、项、肩、腰和足。因此在琴人眼里,一张琴就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世界。

③ 古琴的式样很多,不同式样反映了设计者不同的审美情趣。“蕉叶式”顾名思义像一片芭蕉叶,它的琴头别具一格,整体线条圆润,生趣盎然。“仲尼式”只在琴体的项部和腰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其简洁流畅、含蓄大方的造型颇能体现儒家中庸内敛的'风格。“落霞式”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让人联想到无际的天边、灿烂的晚霞。“正合式”一线直下,从琴首到琴腰没有任何变化,造型朴素大方,颇受琴人喜爱。

④ “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这是说古琴有很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古琴的木质共鸣箱是由一块整木掏空而成,所以能产生深沉、厚实、古朴的音响。古琴的有效弦长一般超过110厘米,琴弦振幅大, 振动时间久, 自然能给人余音绕梁之感。古琴的音色多变,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种基本音色。散音响亮,共鸣性强;按音温厚结实;泛音清脆透亮。乐曲中三种音色常配合使用,使古琴能细腻精微地表现音乐中的意境和情感。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刚烈粗犷的《广陵散》,悠闲舒展的《渔樵问答》,哀婉沉痛的《长门怨》……都能在古琴的乐声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⑤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高的乐器。它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寄情山水,物我两忘的重要媒介。古琴艺术所追求的情趣与意境都符合传统文人对世界和生命的体认,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内在、寓意含蓄的精神特征吻合。文人的深度参与提升了古琴艺术的境界,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与琴有关的诗篇和优美传说。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丽,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孤独,陶潜抱着无弦琴弹奏时“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天真……至今读来仍令人神往。

15.根据上文中的相关知识,下列选项中的古琴属于“仲尼式”的一项是( )。(2分)

A. B. C. D.

16.请简要回答文章第②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古琴的形制进行说明的。(3分)

答:

17.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上文内容,分析我国古琴艺术得到世界认可的原因。(5分)

【材料】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古琴大师管平湖演奏的古琴曲《流水》就被收录其中。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世界公认。

答:

参考答案:

15.答案: C (共2分)

16.答案要点:

(1)古琴形制的基本组成。

(2)古琴形制的象征意义。

(3)古琴各部分的命名。

(共3分。1个要点1分)

17.答案要点:

(1)古琴历史悠久,是汉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

(2)古琴音乐表现能力强,能细腻精微地表现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

(3)古琴艺术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古琴的形制、命名寓意丰富;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高的乐器;古琴艺术所追求的情趣、意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吻合。

(共5分。历史悠久1分,音乐表现力2分,文化内涵2分)

篇5:阅读玩笑回答问题附答案

阅读玩笑回答问题附答案

玩笑

孙春平

李海仁原是办公室的主任,调到市委机关的一个处当了两年副处长,再回马一枪杀回来,已成了县委副书记,主管着组织干部、公安政法、纪检监察,权势显赫得很是让人眼热。故友同僚间自然要引发出许多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的人生感叹。

十余天过去,礼节性的应酬总算如退去的潮水,渐渐远去。那一日,临近傍晚下班的时候,纪检委的大姜和组织部的马恒见李书记的办公室一时清静,便拉扯着踅进来,掩上门,嬉笑着说:海仁,今天你总算给老同学留下点叙叙旧的机会。晚上咱们到狗肉馆去尝尝三鞭汤,怎么样?

几人便都笑。李海仁说:好,今天晚上咱们老同学单练。看看还有谁,都叫上。

大姜说:刚才我在楼里已寻摸了一圈,在家的就剩景元了。李海仁说:那就我们四个。你马上把景元叫过来。大姜说:我看他屋里有上访的,正哭天抹泪的呢。是不是等等再说?马恒说:接待上访的还有个头?就说李书记找他有急事,咱们给他解破解放。说着,已抓起了电话机。

林景元是现任的县委办主任。马恒放下话筒,就怪模怪样地笑了,说:既然说有急事,总得有事让他急一急,不能让他白喝三鞭汤。

李海仁问:你小子是不是又有什么鬼点子?那就快说出来。

马恒说:海仁,你就亮亮书记的威风,敲山震虎地诈诈他,让他交待交待违纪行为。

一句话提醒了大姜,忙从衣袋里摸出一个乡镇寄到县纪检的信封,放到李海仁面前,说:好主意。我这儿有现成的道具,不怕吓不出他的屎尿来。

李海仁,立刻心领神会,笑道:你们一个编,一个导,留给我的也就是个演员角色了。一会儿景元进来,你们配合好,都给我绷着点,看我的眼色行事,谁也不许笑。

说话间,就听走廊里有脚步声。李海仁一个手势,另两位就做了个鬼脸,规规矩矩坐到对面沙发上去了。林景元推门进来,见了屋里的架式,忙敛去脸上的笑容,小心地问:李书记,找我有事?

李海仁不冷不热地斜了林景元一眼,面孔竞仍是对着那两位,很严肃地说:你们俩先回去,今天我找你们,只是了解了解情况,咱们是哪说哪了,没有扩散传达的任务。若要出点什么风声,我可唯你们两个是问。

大姜和马恒就鸡啄米似地点头,表演得很本色。李海仁又颐指气使地摆摆手,两人就都起身离去了,谁也没跟林景元说什么,甚至避避闪闪的也没正眼看上林景元一眼。

李海仁这才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对林景元说:坐吧。林景元惴惴不安地坐下,他看到了书记书案前的那个信封,他又看到了李海仁有意无意地把那个信封拿起来,又放回去。屋子里一时很沉闷,两人都没话。

李海仁紧绷着脸,不让自己笑出来。他知道自己的即兴之作很到位,并不需刻意地表演什么,只要把眼前的人当作跟自己并无任何瓜葛的违纪之士就是了。哼,演员就是这么个当法呀!

林景元终于沉不住气了,小心翼翼地问:李书记找我不知是什么事?李海仁长叹了一口气,说:有些情况,纪检委反映到我这里来。我思来想去,还是找你当面谈一谈的好争取主动吧,也许对下一步的处理有好处。

林景元的屁股本来只坐了椅子的一个边边,这一来,就更坐不住了,问:什么反映呢?

我要给你点出来,还有什么争取主动的意义吗?是不是吃吃喝喝方面的?如果仅仅吃点喝点的事,也就犯不上我来亲自找你了吧。①林景元脸色变白了,脑门上出了一层细细碎碎的汗珠子,从衣袋里摸索出一支烟来,手也抖抖索索点不着火。李海仁心里乐,面孔却越发的冷若铁板,身子仰靠在皮转椅里,有滋有味地品咂着游戏的乐趣。

李书记,这次您回县里来咱们老同学的可都打心里跟着高兴。我真有点什么闪失,您还得多

我这不就是在给你创造机会嘛。不是考虑到老同学,那就简单了。我就、就是林景元吞吞吐吐的',真的就要坦白交待什么了。李海仁心里突然生出几分莫名的紧张。坏了,戏演过了,林景元真要说出点什么来,自己是真戏假唱还是假戏真做呢?慌急中,他就捂着嘴巴狠狠地咳嗽起来。他要咳出随机应变的招法,他要用咳声唤回那恶作剧的始作俑者。

我当时也、也没想房门突然被撞开,冲进嘻嘻哈哈的那两个活宝来,抓住那林景元就拍拍打打地笑个不休。李海仁也哈哈笑起来,说:看把景元吓成了什么样子。

林景元旋即也就明白了这不过是一个玩笑。他脸上白一阵,又红一阵,本想发怒,可扫了李海仁一眼,又把已到嘴边骂人的话咽了回去,只是脸上笑,手下却加力地狠狠给了那两位几拳,掩饰着笑骂:我就知是你们两个小鬼撺掇阎王爷吓我,你以为你们会演戏呢,我就不会顺竿儿爬?

马恒揉着被打痛的肩胛,回骂:屁,还演戏呢,演戏脑门子上出那些汗?林景元恨道:你们谁也别臭美,真要遇到刚才的一场,或许不如我呢。②老乡怕街田比子(邻居),咱们谁不知道谁?

李海仁心里悠了悠,忙大声宣布演出到此结束,哈哈笑着说:好了好了,今儿的小品,只限老同学间的内部演出。走,喝三鞭汤去!

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2.按照要求回笞下面两个问题。(6分)

(1)指出小说中画线①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对这句描写的语言进行赏析。

答:

(2)分析小说中画线②处这句话的含义。

答:

13.小说结尾写李海仁心里悠了悠、忙大声宣布、哈哈笑着说等表现,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内涵?(6分)

答:

14.玩笑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也是小说构思的关键,请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两个方面分析本文标题的匠心所在。(8分)

答:

参考答案

11.升了官的李海仁(1分)在大姜和马恒的怂恿下(1分)和老同学林景元(1分)开了一个玩笑(1分)。

12.(1)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答细节描写酌情给分)。(1分)通过脸色变白脑门冒汗手发抖点不着火的神态和动作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林景元被领导谈话时的慌乱之情,说明了他的心虚,暗示了他平时为官多有违法乱纪的行为。(1分)

(2)林景元这句话表面是说我们都是老同学,大家相互都熟悉,知根知底;(1分)另外一层言外之意是暗示自己同样也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做的那些肮脏事儿自己也很清楚。(2分)

13.李海仁心里悠了悠说明他内心也一阵紧张和慌乱,(2分)忙大声宣布和哈哈笑着说表明他强装镇定,借此来掩饰自己的紧张和慌乱之情。(2分)作者借此暗示他和林景元一样是不干净的,是经不住查的,巧妙地暗示了小说的主旨。(2分)

14.从主题思想方面来看,这个题目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玩笑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社会官场的凡俗人生,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以小见大。(2分)②透过玩笑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当今社会、人生的观察与反映,故事看似玩笑,背后其实有作者冷峻的思考在其中。(2分)

从结构艺术方面来看,这个题目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玩笑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串起全文的故事情节,也串起小说的几个人物,似拙实巧,俗中见雅。(2分)②以玩笑开篇,又以玩笑作结,前后照应,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2分)

(每一方面没有具体分析,最多得1分)

篇6:阅读蜡烛回答问题附答案

阅读蜡烛回答问题附答案

阅读下文 (14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小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看呀!”那红军说。

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小题1:课文多次写了炮弹落在老妇人的旁边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选段对老妇人运用了什么描写?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4分)

小题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2分)

小题4: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分)

小题5:选段的最后一段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请设想一段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百字左右写下来。(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这样写渲染了战斗激烈,紧张的气氛;敌人攻击的疯狂。表现老妇人走向苏联红军路途艰难,突出表现老妇人不畏艰险的精神。

小题2:动作、外貌、神态。 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小题3: 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小题4: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小题5:略

篇7:阅读宝石项圈回答问题附答案

阅读宝石项圈回答问题附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宝石项圈

(1)在美国的一次家庭宴会上,我看到一位老人戴着一个非常美丽别致的项圈,那上面有11块宝石,颜色形状各不相同,但看得出,每块都很名贵,在灯光下发出彩色的光芒。你在看到她的那一刹那,必会注意到她的项圈。因为她的表情和所有体态,都像指针一样指向了她的项圈。如果你注意不到她的项圈,你简直就是一个瞎子;如果你注意到了她的项圈,而不过问这件事,那你简直就是对她的大不敬了。

(2)在这种压力之下,每个人在寒暄之后,都要夸奖她的项圈。她就如愿以偿了,情绪高昂地说着什么。轮到我与她见面,我的谈话也从项圈开始:“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美丽最别致的项圈之一。”

(3)这可并不全都是客套。那项圈的确是独一无二的,晶莹璀璨。

(4)“谢谢!它的确是独一无二的。是我把毕生积攒的名贵宝石都拿了出来,我自己设计了这个样式交给工匠制作,无论从价值还是款式来说,它都极为名贵别致。而且,对我来说,它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的,因为这个项圈有很大的象征意义。”老奶奶说。她说话的时候,鹤发鸡皮的脑袋摇个不停,脖子上的项圈就宝石相撞,精光四射,仿佛一串电焊的火花。

(5)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脖子晃成了这个样子,出于礼貌,你就是再没兴趣,也得问老人家这个项圈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6)甲 就像一个好猎人下了套子,看到你的爪子果不其然地被她绊住了,老奶奶兴奋溢于言表。她说:“我这11块宝石,代表我的11个孙子和孙女。蓝色和绿色的宝石,代表的是男孩;粉红色和橙黄色的宝石,代表的是女孩。现在,你已知道了这个秘密,你仔细地数一数,我有几个孙女几个孙子?”

(7)我很仔细地数过了,但老奶奶究竟有几个孙女几个孙子,又忘记了。记住的只是她那张充满期待的脸和筋络缠绕的脖子。乙 项圈是美丽的,但如此近距离地观看,这苍老的面庞,在晶莹剔透的宝石的映照下,有一种残酷的枯萎。

(8)也许是太想让老奶奶高兴了,这时,我千不该万不该,问了一句话:“您的这11位孙女孙子常常来看您吧?”

(9)老奶奶的脸色黯淡下来,喃喃地说:“是啊,他们来过,可是,已经很久不来了……”

(10)整个晚上,我都为自己的贸然发问后悔不已。

(11)不,直到今天,我都为自己的贸然发问后悔不已。我为什么要自作聪明地用手指捅一位老人期待和自豪的泡沫?

(12)有时,我看到大街上的女孩戴着灿烂的宝石项圈,会不由自主地想,天底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有没有这样一个女孩,在盛大的宴会上,骄傲地指着自己项圈上的宝石对来宾说:这块蓝色的宝石,是纪念我的祖父,这块红色的宝石,是纪念我的祖母。他们永远在我心中。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们在看到老人的一刹那为什么一定会注意到她的项圈?

我的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6)段第(7)段画线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好处。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处隐去了本文的结尾。如果让你从下面A、B两项中选择,你会选哪一个作结尾?请把所选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A.有吗?有吧。

B.有吗?有!

选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9)段中写老奶奶因为“我”的贸然问话而脸色黯淡下来,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对老奶奶说些什么?(30字左右)

我的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

1.①项圈非常美丽别致(或:项圈上的宝石每块都很名贵,在灯光下发出彩色的光芒)

②老人的表情和所有体态,都像指针一样指向了她的项圈(一点即可)

2.甲: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人渴望向人炫耀自己子孙众多的心理(或: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人达到预期目的时的高兴心情)(答出比喻手法或生动形象,句子意思理解正确即可)

乙: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宝石的晶莹剔透来衬托老人的苍老(答出对比或衬托,句子意思理解正确即可)

3.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这些子孙并没有把老人放在心上,老人非常孤独、失望,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意思对即可)

4.A:表达了不确定的意思,包含复杂的情感,如肯定、怀疑、失望、期待等,委婉含蓄,引人深思

B:表达了肯定的意思、乐观的心理。(选中A或B,可得1分,原因2分,但要言之成理)

5.“略”。(能揣摩老奶奶心理、言之成理,语言得体、通顺即可)

篇8:《空城计》(节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附答案

《空城计》(节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附答案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小题1】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3分)

【小题2】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3分)

【小题3】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小题4】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冒这么大的险。

【小题2】笑——疑——撤兵

【小题3】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小题4】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相关专题 杨柳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