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一个,是一个阅读理解答案

阿雪阿雪阿雪雪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阿雪阿雪阿雪雪”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帮一个,是一个阅读理解答案(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帮一个,是一个阅读理解答案

帮一个,是一个阅读理解答案

他是一个农民,但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不在他的十几亩农田里种地,这些土地上长出的庄稼,除了留给他的家人做口粮外,其余的,都被他变卖成盘缠了。

他总是在路上。过去的,他徒步走了十万公里,最长的一次,他一个人在深山戈壁里,走了整整十三天。

他的随身物品中,有一部相机,这就是他的全部行当。前,他花了300元钱外加三袋麦子,从一位同学手中买回一部国产二手相机。这个当初藉以谋生的工具,后来被他用来拍摄另外一群人。

迄今,他拍摄了十万多张照片。照片的主人,都是甘肃、陕西、青海、内蒙古、新疆、四川、宁夏等西部贫困地区,贫困失学儿童、他们的亲人以及代课老师的照片,没有一张风景照。如果你从这些照片中也看到了风景的话,那是一幅幅贫穷、荒凉、无助、绝望的风景。

他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几十场展览。他用一根根绳子,将这些照片串在一起,挂在城市的街头,与其说他展览的是他拍摄的一幅幅照片,不如说是一张张极度穷困、极度悲哀、极度绝望的脸,他希望人们记住这些可怜的面孔,并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们帮助。

他自创了一种爱心资助模式:一对一。如果你被某张照片打动,希望帮助照片背后那个可怜的孩子,那么,他会将有关这个孩子的资料,全部提供给你。通过这种方式,已经有一万三千多名孩子获得资助,重新回到校园。

他是这样算账的。能借宿的,绝不住店;能步行的,绝不乘车。他省下每一分钱,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够走得更远,拍到更多的孩子。有个北京朋友,曾经请他吃了一顿饭,花了142元。朋友结账时,他心疼不已,他说,这是西部一个家庭一年的伙食费。说完,端起一个盘子,将里面的剩菜,呼噜呼噜全吃掉了。

他叫王搏,他的身份是甘肃天水的一位普通农民。但是,有人说他是摄影师,有人说他是慈善大使,有人说他是志愿者,他说自己只是个农民志愿者。

通过他的镜头,一万三千多名贫穷失学孩子获得了帮助,其中一些孩子的命运,可能从此改变。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可是,相对于他拍摄过的贫穷孩子,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对于他所亲眼看到的还没有拍摄过的贫穷孩子,更是沧海一粟。拍的越多,走到的地方越偏远,接触到的贫困孩子和家庭越多,他越觉得自己力不从心。

有人劝他,你不是救世主,那么多因为疾病、穷困失学的孩子,你帮得了吗?

他说了一个故事。大海边,每次海水退潮时,都会有很多小鱼被搁浅在沙滩上,烈日很快就会将他们烤焦。有位住在海边的老人,总是跟在潮水的.后面,将一条条搁浅的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有人劝他,你这样能救活几条鱼,更多的小鱼,没等到你去救它们,就早已死了。可是,老人说,捡一条,是一条。

王搏说,和那位老人一样,我也是帮一个,是一个。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曾经感动了无数人。一个都不能少,那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可是,有多少孩子,正在失学,有多少穷困的家庭,仍然挣扎在苦难的边缘。和王搏一样,我们大多是普通人,靠辛苦所得养活自己和家人,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不是救世主,但是,以我们的微薄之力,却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你帮助了一个孩子,就少了一张愁苦的脸;你帮助了一个孩子,这个世界,就多了一张笑脸,多了一份温暖,一份希望。

[题目训练]

1.整体感知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人物形象选文写道有人说他是摄影师,有人说他是慈善大使,有人说他是志愿者,他说自己只是个农民志愿者,你觉得王搏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3.表达方式选文最后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拓展延伸右图是中华慈善总会的标志,请你仔细观察,结合选文,用几句话阐释该标志的内涵。

参考答案:

1.王搏16年间不辞辛劳通过他的镜头,让一万三千多名贫穷失学孩子获得了帮助。

2.参考: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人,对自己节俭对贫穷失学孩子大方的人。

3.议论。扣题,点明中心。

4.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给别人以力所能及的帮助。

篇2:《一个馒头》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个馒头》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个馒头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作者黄斌,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2)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

【小题3】文章②⑧两段都写到了雨,结合内容,分别说说两处写雨的作用。(4分)

【小题4】母亲离开了,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请结合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描写我心理活动的文字。(不超过80字)(4 分)

答案

【小题1】母亲冒雨走了二十里路,到学校给我送一个白面馒头,在教室遭到同学嘲笑(2分),我一怒之下,扔掉了馒头,对母亲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2 分)。

【小题2】(1)里三层,外三层小心翼翼,写出了母亲对这个来之不易的白馒头的珍惜。(2)低着头蹒跚的步伐,显示我扔掉馒头对母亲打击十分巨大。

【小题3】第②段写雨,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写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为下文母亲为我送馒头受伤害作铺垫。(2 分)第⑧段写母亲在雨中离开,渲染了一种伤感的气氛(烘托我和母亲悲伤的情感);和第②段写雨相照应。(2 分)

【小题4】评分要点:想象合理,表达出感动、惭愧等多种情感;表达流畅,文字不超过80字。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读完全文,回想一下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的几要素概括清楚即可。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母亲,通读全文可知,起因是生活艰苦,爸爸省下一个馒头带回了家。经过是母亲揣着热好的馒头,头顶一块蓝花布步行送到了二十里外的县城学校,并把馒头从窗户里扔进了教室。结果是因受到同学们的嘲笑,我把母亲跑了二十多里地送来的馒头用力扔了出去。只要用简洁的语句把这个情节写清楚让人看明白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概括的能力。

点评:概括文章内容,一般要呈现出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尤其是人物和事件必须写清楚。一般会概括成在什么情况下、有关谁、什么事、结果如何。

【小题2】试题分析:里三层外三层、小心翼翼地揣放到语境中可知,里三层外三层是为了包馒头,可以看出母亲对馒头的珍视,也可以看出母亲唯恐馒头凉掉。两者其实都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低着头、蹒跚的步伐放到语境中可知,这是我把馒头扔出去并说了很伤母亲的话后,母亲的动作、神情,可见母亲受到了我的伤害,很伤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词)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词句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语句及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3】试题分析:第②段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即 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 ,为下文母亲冒雨为我送馒头作铺垫,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第⑧段 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即与第②段相照应,也写出了母亲在受到伤害后离开的场景,用雨渲染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更利于表现人物受到的伤害之深,同时也表现了我的内疚。(2 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点评: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既有内容上的,也有结构上的,还有情感上的。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要注意结合全文的内容与主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清晰的认识。另外抓住语段的特点赏析也是很重要的。

【小题4】试题分析:母亲离开了,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到底是什么滋味呢?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有对母亲的理解,更有对母亲的歉意,有对自己不懂母爱的反悔,有对自己的无尽的责备等。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及文章的主旨大胆表达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揣摩能力。

点评: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一定要根据上下文内容、主题及人物的言行等加以推断。揣摩出人物有可能会有哪些方面的心理,然后结全文章内容用合适的语句表达出来。

篇3:《一个普通人》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

《一个普通人》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

①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②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的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

③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到处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在那里又停一宿的,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甚熟悉……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

④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

⑤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找上门来。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那个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

⑥可是,那个老账本上所有人的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地在那一页上停留了好几年。

⑦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个家伙的下落。

⑧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个人——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

⑨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

⑩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而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

⑾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

⑿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不赖账。

⒀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

——选自《读者》第5期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①牧民们为什么要赊账?

②我家为什么敢于赊账?

③这个“普通人”为什么一直欠账不还?(6分)

小题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1)请说出下面两处人物吃惊的原因各是什么。(4分)

①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②我妈更加吃惊。

(2)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2分)

小题3:联系全文赏析文章的最后一段。(4分)

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4分)

【链接】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

本文中第①段也写到他的模样和名字我们都忘记了,请问:这两处“不知道姓名”的设计,各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小题1:(6分)(1) 牧民们春天上山之前,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2)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3)①这个牧人居无定所;②我们也老是搬家,牧民找不到地方;③时间长了可能忘记了。(每问2分,其中第3问答到2点即可)

小题2:(6分)(1)①牧人看到自己的名字,且字迹的确是自己的,而自己竟然忘记了赊账这件事,感到十分意外和尴尬。(2分)②妈妈想不到想法子打听的赊账人竟然就是眼前这个牧民。(2分)

(2)(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牧民只要签了字,无论何时何地,由于有信仰的支撑,永远都不会赖账的人格特点,突出了牧民的诚信品德,同时为下文写几年后赊账人还债的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2分)

小题3:(4分)(1)交代了故事的结局。(2)照应了前文第4段的有关内容以及妈妈骂人家的话。(3)用这个牧民的贫困反衬这个牧民的诚信。(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小题4:(4分)《藤野先生》中用藤野先生的'普通反衬品格的伟大,突出了他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2分)选文中这样写:(1)照应了标题“一个普通人”,突出了这个牧民的普通平凡;(2)反衬了这个牧民诚信的高尚品德。(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小题2:

试题分析:(1)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2)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此处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第4段的有关内容以及妈妈骂人家的话。内容上用这个牧民的贫困反衬这个牧民的诚信。

小题4:

试题分析: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篇4:一个走运的人阅读理解答案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得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21.“我”与女店主交往中发生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4分)

22.你最欣赏“女店主”怎样的性格特点?为什么?(3分)

23.请结合语境,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3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24.文中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5. 选文以“一个走运的人”为题,有何作用?(4分)

(五)21.示例:写了4件事:“我”买下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吃糯米团当午饭;“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每件事1分,计4分)

22.示例一:坚强乐观;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或示例二: 热爱生活;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或示例三:知足常乐;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性格1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计3分)

23. 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1分),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 或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意对即可,计3分)

24.示例:女店主是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1分)。在结构上,将情节推向高潮,震撼人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在内容上,女店主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显得更加可贵,更加令人感动,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1分)。(意对即可,计3分)

25.示例:结构上,文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贯穿全文(2分);内容上,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了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文章的主题(2分)。(意对即可,计4分)

篇5:一个馒头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一个馒头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蒙蒙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作者黄斌,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2)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

【小题3】文章②⑧两段都写到了雨,结合内容,分别说说两处写雨的作用。(4分)

【小题4】母亲离开了,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请结合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描写我心理活动的文字。(不超过80字)(4 分)

答案

【小题1】母亲冒雨走了二十里路,到学校给我送一个白面馒头,在教室遭到同学嘲笑(2分),我一怒之下,扔掉了馒头,对母亲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2 分)。

【小题2】(1)里三层,外三层小心翼翼,写出了母亲对这个来之不易的白馒头的珍惜。(2)低着头蹒跚的步伐,显示我扔掉馒头对母亲打击十分巨大。

【小题3】第②段写雨,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写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为下文母亲为我送馒头受伤害作铺垫。(2 分)第⑧段写母亲在雨中离开,渲染了一种伤感的气氛(烘托我和母亲悲伤的情感);和第②段写雨相照应。(2 分)

【小题4】评分要点:想象合理,表达出感动、惭愧等多种情感;表达流畅,文字不超过80字。

阅读理解一词领会全诗题型答题方法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大家应该随便找几篇古诗,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组织一下答案,相信在考试的时候,你在诗歌鉴赏这主干题目方面不会丢很多的分,甚至拿到满分,竞争优势一定明显。

语文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1整体把握有效信息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2充分利用原文

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3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把握了全篇的主旨后,还须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样可以提高答题的效率。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既费时费力又容易出错。

4做题要认真

做阅读题目时,第一遍要认真阅读,了解故事的内容。在做题时,要在文章找答案的话,用浏览的方式就好了,如果一篇阅读,因为认真答题而去多仔细阅读几遍,就会失去更多的考试答题时间。

5规范答题语言

在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顺,尽量不要有错别字。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仔细地进行复查。对于自己写的答案也要心里默默指读一遍,以便发现错误的字和拼音,也可以发现哪里多,哪里少等问题。

篇6:一个苹果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一个苹果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秋天到了,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有一个苹果红润润、香喷喷的,特别大,特别美丽。大家啧啧称赞,她自豪极了。在阳光中,她不时地摇摆着头,炫耀自己。

一天,她骄傲地对大家说:“在这园子里,我最香,最美丽,我就是苹果王。”本来,大家都为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大苹果而自豪,现在大家都不痛快了。

一转眼,秋天快要过去了,苹果也该收到储藏室里去了。可是大苹果又哭又闹,说什么也不让人们采摘。人们只好把她留在树上。

冬天到了。果园里冷清下来,再也听不到夸奖声了一再看她,光洁的皮儿打起了褶皱,像老婆婆的脸,饱满的身体已渐渐地软了。下大雪了,“啪”的`一声,大苹果被积雪压掉了下来。

第二年春天,大苹果烂掉的地方长出几棵小树苗,后来长成大树,树上也长满了苹果,都像那个大苹果一样香甜,一样美丽,可再也看不到、听不到她们的炫耀了。据说,这是她们的妈妈——那个大苹果告诫她们的。

1.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痛快( ) 头痛( ) 悲痛( )

A.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B.悲伤;C.表示程度极深。

2.找出文中两对近义词。

( )——( ) ( )——( )

3.结合短文内容填空。

(1)那个苹果以前长得___________,于是她___________。

(2)冬天到了,那个苹果变得___________。这一切都是因为她___________造成的。

4.想一想,大苹果会怎样告诫她的孩子们。

参考答案

1.C A B

2.骄傲——自豪 夸奖——称赞

3.(1)红润润、香喷喷的,特别大,特别美丽 自豪极了,总是炫耀自己

(2)像老婆婆的脸 只顾炫耀自己的美丽不肯让人们采摘

4.千万不能像妈妈一样骄傲,只顾炫耀自己的美丽,不让人们采摘,最后落得一个烂掉的下场。你们一定要谦虚呀!

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标题,明确文章大致为哪一类型的说明文。

2、读全文时,一定要逐段读懂。标出体现段落的重点信息的词、句。据此: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②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③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文的中心。——整体感知说明文,就是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说明文的重要信息、行文特点、主旨等,对文章能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

二、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

1、注意提干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2、明确括号中的要求

3、理解题目意思和考点所在,避免盲目性

三、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在文中寻找解题的思路或答案。

在第一遍通读全文时,我们对各段的所说明的主要内容就有了印象。这样,我们回答问题时候,再回读文章时,就能很快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写出答案。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了在哪一段中寻找答案。

阅读理解重点语句含义题型答题技巧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篇7:《给我一个解释》阅读理解及其答案

《给我一个解释》阅读理解及其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①后来,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么美丽的石榴。石榴装在一个麻包里,由乡下亲戚扛了来。石榴在桌上 落出来,浑圆艳红,微微有些霜 过的老涩,轻轻一碰就要爆裂。爆裂以后则恍如什么大盗的私囊,里面紧紧 着密密实实的、闪烁生光的珠宝粒子。

②那时我五岁,住南京,那石榴对我而言是故乡徐州的颜色,一生一世不能忘记。和石榴一样难忘的是乡亲讲的一个故事,那人口才似乎不好,但故事却令人难忘:从前,有对兄弟,哥哥老是会说大话,说多了,也没人肯信了。但他兄弟人好,老是替哥哥打圆场。有一次,他说:你们大概从来没看过刮这么大的风一一把我家的井都刮到篱笆外头去啦!大家不信,弟弟说:不错,风真的很大,但不是把井刮到篱笆外头去了,是把篱笆刮到井里头来了!

③我偏着小头,听着离奇的兄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被什么所感动。只觉心头甸甸 的,跟装满美丽石榴的麻包似的,竟怎么也忘不了那故事里活龙活现的两兄弟。

④那故事一直尾随我,连同那美丽如神话如魔术的石榴,全是我童年时代好得介乎虚实之间的东西。

⑤四十年后,我才知道,当年感动我的是什么一一是那弟弟娓娓的解释,那言语间有委屈、有温柔、有慈祥和悲悯。或者,照儒者的说法,是有恕道。

⑥长大以后,又听到另一个故事,讲的是几个人在联句,(或谓其中主角乃清代画家金冬心)为了凑韵脚,有人居然冒出一句:飞来柳絮片片红的句子。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此人为何如此没常识,天下柳絮当然都是白的,但白不押韵,奈何?解围的才子出面了,他为那人在前面凑加了一句,夕阳返照桃花渡,那柳絮便立刻红得有道理了。我每想及这样的诗境,便不觉为其中的美感瞠目结舌。三月天,桃花渡口红霞烈山,一时天地皆朱,不知情的柳絮一头栽进去,当然也活该要跟万物红成一气。这样动人的句子,叫人不禁要俯身自视,怕自己也正站在夹岸桃花和落日夕照之间,怕自己的衣襟也不免沾上一片酒红。圣经上说:爱心能遮过错。在我看来,因爱而生的解释才能把事情美满化解。所谓化解不是没有是非,而是超越是非。就算有过错也因那善意的解释如明矾入井,遂令浊扬沉淀,水质复归澄莹。

⑦女儿天性浑厚,有一次,小学年纪的她对我说:你每次说五点回家,就会六点回来,说九点回家,结果就会十点回来一一我后来想通了,原来你说的是出发时间,路上一小时你忘了加进去。

⑧我听了,不知该说什么。我回家晚,并不是因为忘了计算路上的时间,而是因为我生性贪溺,贪读一页书、贪写一段文字、贪一段山色而小女孩说得如此宽厚,简直是鲍叔牙。两千多年前的鲍叔牙似乎早已拿定主意,无论如何总要把管仲说成好人。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多取利润,鲍叔牙说:他不是贪心一一是因为他家穷。管仲三次做官都给人辞了,鲍叔牙说:不是他不长进,是他一时运气不好。管仲打三次仗,每次都败亡逃走,鲍叔牙说:不要骂他胆小鬼,他是因为家有老母。鲍叔牙赢了,对于一个永远有本事把你解释成圣人的人,你只好自肃自策,把自己真的变成圣人。

⑨在红尘素居,诸事碌碌中,更是不免需要一番解释的。孩子小的时候,做母亲的糊里糊涂地便已就任了解释者的职位。记得小男孩初入幼稚园,穿着粉红色的小围兜来问我,为什么他的围兜是这种颜色。我说:因为你们正像玫瑰花瓣一样可爱呀!那中班为什么就穿蓝兜?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蓝色又高又亮啊。白围兜呢?大班穿白围兜。白,就像天上的白云,是很干净很纯洁的意思。他忽然开心地笑了,表情竟是惊喜,似乎没料到小小围兜里居然藏着那么多的神秘。我也吓了一跳,原来孩子要的只是那么少,只要一番小小的道理,就算信口说的,就够他着迷好几个月了。

⑩十几年过去了,午夜灯下,那小男孩用当年玩积木的手在探索分子的结构。黑白小球结成奇异诡秘的勾连,像一扎紧紧的玫瑰花束,又像一篇布局繁复却又条理井然无懈可击的小说。

7.第①段方框处依次填入的一组词应是( )(2分)

A.滚 溜 裹 B.跌镀 掖 C.掉 浸 藏 D.滑染 捂

8.第①、④段两次写到石榴,作用是(1)__ __;

(2) 。(3分)

9.第⑥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生动地写出了

。(2分)

10.从文章结构安排的角度,简析第⑧段和第⑨段这两段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11.对全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乡亲、石榴、两兄弟的放事,这些童年记忆触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B.凑句的才子与护短的鲍叔牙,心存良善,他们的解释能给人以正向的鞭策。

C.构思巧妙,通过女儿和男孩的'不同视角,揭示了解释的真谛在于天真。

D.明矾、分子结构等化学知识在文中的引用,是为了暗喻人心向善的可塑性。

E.作者夹叙夹议,全从现实生活取材,引证事例兼具趣味及哲理,发人深省。

F.敏锐的情思、丰富的才识,展现了作者将理性与感性融为一体的散文特色。

12.请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谈谈自己阅读后所获得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20分)

7.(2分)A

8.(3分)(1)以石榴引起全文;(2)总结乡亲讲的故事,引起四十年后的感动与认识;(3)以美丽如神话如魔术的石榴,隐喻解释的美好。(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3分)

9.(2分)如烟似雾的柳絮,在夕阳晚霞的映照之下,与桃花相映成趣、红成一片的景色。

10.(3分)从历史到现实生活,从历史名人到普通凡人,揭示了心中充满爱的解释能改变他人。从引述被解释者的经历,转而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作为解释者的切身体会,揭示了心中充满爱的解释能给人带来无限快乐。(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3分)

11.(6分)B、F(答对一项给3分)

12.(4分)本文通过一系列历史故事和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的讲述,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因爱而生的解释才能把事情美满化解。文章启示我们要有悲悯情怀,要学会去认同、去解释生活。有了充满爱的解释,万物由而含情,我们就会热爱我们生活的世界。

篇8:一个美丽的故事阅读理解及答案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那小男孩儿咧着嘴笑得真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我要送给你一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

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去那个大信封。

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怦怦地跳!

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阴,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张玉庭/文)

1.在第一段中,“写得美丽如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含义。

2.文中加点词“极其”“极”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3.文中把“老师”称为“妈妈式”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4.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怦怦地跳”,请想一想,妈妈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

5.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故事中的哪个人物最让你感动呢?为什么?

四.㈠1.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表现出小男孩用心、认真的程度之深3.因为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孩子(或:因为老师有爱心) 4.有担心,也有期望(或希望、祈望) 5.略

相关专题 是一个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