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答案参考

桃金娘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桃金娘”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答案参考(共11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答案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答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2.小题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最后“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当时怎样复杂的.心境?

参考答案:

1.(1).共同、一起 。(2).形容水的澄澈 。

试题分析:“相”“与”是复合义,都是“一起”的意思。“空”为“清澈而无杂物”,有“透”的意思,明为“亮”。

2.(1).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2).只不过少了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试题分析:“念”为古今异义,古义为“想”,“乐”当动词,意为“同乐”;“但”也是古今异义,古义为“只”。第二句是倒装句,应为“如吾两人闲人者”。

3. 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多种情感。

试题分析:“闲人”有“赋闲之人”的意思,而不是清闲的意思,“赋闲”多指不得志,怀才不遇,废业在家,无职无位。从“闲人”一词不难理解作者的心境。

篇2:《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加粗字的意思。

①念:____________

②但:____________

2.“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又留蚊于素帐中

D.生于淮北则为枳

3.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_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_,相似点是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结合这一背景,体会结尾一句的丰富内涵,试回答:

①“闲人”之“少”实为__________的人少,作者的叹息表达了对__________之人的不满。

②两问一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想到,考虑 ②只,只是

2.B

3.院中月光 积水 空明(澄澈清明)

4.①淡泊名利、流连自然。 忙于投机钻营的“不闲”

②不得不做“闲人”的无奈和不甘心做“闲人”的积极进取之间的矛盾心情 (意近即可)

篇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2)念无与为乐者 (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

2、翻译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

【一】1、念:考虑、想到

步:散步、漫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

【二】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盖/竹柏影也

3、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三】1、高兴地 。想 。 形容水的澄澈

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篇4: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答案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答案参考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篇5:《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篇6: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⑴月色入户: 。

⑵念无与为乐者: 。

⑶遂至承天寺: 。

⑷怀民亦未寝: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3)填空。(5分)

⑴本文描写景色的句子主要是第 句,此处描写的景色可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其特点。(3分)⑵这篇文章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 的心境。(2分)

(小题4)《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嘲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

答案

(小题1)⑴门 ⑵考虑、想到 ⑶于是(就) ⑷睡觉

(小题1)⑴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小题1)⑴ ④ (2分) 示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1分) 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1分) 旷达(豁达、乐观;贬谪悲凉、人生感慨、赏月喜悦、漫步悠闲。) (1分)

(小题1)示例:不是(1分),①这里的“闲”是指不追逐名利、超脱而有情趣的意思(指内心郁闷、自嘲自解的心态)(1分) 是(1分),他具有闲情逸致的心态(1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根据第4句的内容来概括景色的特点,根据第5句的内容来分析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心境。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的内容来理解即可。

篇7:《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1)解衣欲睡 解: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廷 步: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着重号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的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脱掉(2)散步

2.院子被明月照得就像一池清水,明净空阔,还好像长满了纵横交错的水草,这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两个句子都表现出二人的默契。

4.“略”。要点:表现了苏轼被贬后的失意和对当局的不满。

篇8:《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8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月色入户( )

②念无与乐者( )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角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 )

A.失眠难耐

B.心绪无聊

C.偕友赏月

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门 ②想到 ③只是 罢了

2. 庭院中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月色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侧面描写

5. C

6.C

7.B

8.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篇9:《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 ②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

③志喜也 志: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_______

2.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3.【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4.(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 【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0xx年辽宁省朝阳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篇10:《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惇(dūn)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1.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3.《记承天寺夜游》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记承天寺夜游》中画线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5.“苏、黄”中的“苏”指苏轼,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参考答案:

1.①念:考虑 ②只

2.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的久远

3.①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③遂至承天寺

理由:只有张怀民才是自己的知音,理解自己的情趣。

④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志趣相投,庭中赏月。(答出两句即可)

4.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11:《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景,给人清新雅致的感觉。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是一个清闲无所事事的人。

C.作者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快乐和解脱,他和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志同道合。

D.作者通过赏月色,看积水,与友乐来排解自己被贬谪的悲凉之情。

4.文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分析文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户:门 (2)念:想到,考虑 (3)相与:一起,共同

2.(1)庭院地面上的月光,宛如一泓水那样清澈透明,(在这)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C

4.写出了月色皎洁,清澈透明的特点。

5.一方面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作者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世俗所累,表现了张怀民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情怀。另一方面也包含作者仕途失意的落寞和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相关专题 承天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