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阁晚秋的阅读答案

人无此生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人无此生”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阁晚秋的阅读答案(共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山阁晚秋的阅读答案

李世民

山亭秋色满,岩牖凉风度。

蔬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

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

历览情无极,咫尺轮光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明了观察的角度,诗人站在依山而建的山亭欣赏晚秋景色。

B.“疏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两句表现出晚秋时节的衰败、萧瑟的特点。

C.颔联中“染”“承”两字突出了晚秋时节烟霭之重,霜露之浓的特点。

D.尾联写诗人欣赏晚秋之景,不觉日沉西山,表达出因秋而生悲的伤感。

E.整首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怀,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帝王诗人的别样情怀。

15.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两句的妙处。(6分)

14.B.D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5分)(B项“表现出晚秋时节的.衰败、萧瑟的特点”分析错误,从“尚”犹”二字来看,诗人笔下的晚秋是极具生气的,有“残菊犹有做霜枝”之势;D项“因秋而生悲的伤感”分析错误,诗歌所表达的应是诗人的蓄达和对万事充满希望的情怀)

15.古石穿上了用新苔做成的衣服,古树上有鸟儿新筑的果穴。(1分)“衣”字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古石”“新苔”“新巢”“古树”运用对比手法,给人生机勃勃之感,毫无秋天的萧瑟,(3分)传达出诗人对晚秋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

篇2:文言文《钵山余霞阁记》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钵山余霞阁记》阅读及答案

钵山余霞阁记 清·梅曾亮

江宁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西面城,淮水萦之。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⑴,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⑵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遂之为书记。 《柏枧山房文集·卷十》

【注】:⑴缗缗:连绵不断的样子。⑵决版:决堤。版,版筑,用两板相夹,装满泥土,用来筑土墙、河堤。

22.下列有关本文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江宁,即南京,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石头城。

B.按干支纪年法,甲戌之后的一年是乙亥年。

C.江自西而东,这句中的江专指的是长江。

D.陶子是对陶子静的昵称,是略缩语的用法。

23.文中实写了阁上俯视所见的'景致,而虚写阁上仰观的一句是 。(2分)

24.本文由写景而论文,陶子静、梅曾亮就善为文分别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其异同在于:⑴不同: ;⑵相同: (4分)

25.管君认为梅曾亮的说法与余霞阁的阁名当(相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22.(2分)D 23.(2分)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24.(4分)⑴陶强调写文章应注重积累,梅强调写文章应捕捉灵感(2分);⑵主张行文自然(2分)25.(3分)梅所说的灵感与阁上所见的余霞,一样美妙绚丽,但又都是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

【参考译文】:江宁城,山占了一半。那便于人们游玩而又有郊野之趣的,只有西城的钵山,这也是我的朋友陶子静和他的众位兄弟读书的地方。他们顺着山势的高低造了房子,在山顶上建了一座阁,取名余霞,是按照眼中所见之景而题的名字。

从余霞阁往下看,花木随山势高低而生,团团环抱着山峰。长满草的曲折小径,一条一条,清晰可数,行路的人就像飞鸟在树的枝叶上掠过一样。城西面的秦淮河萦回环绕着,长江由西向东奔腾而去,天青水黄,颜色对照分明就像一条线一样划开了天地。那平放在树木外面的一面大圆镜,便是莫愁湖。那东南面遍地的房屋密密麻麻,屋上升起的炊烟像站立的人,各自在张望顾盼,微风吹来,好像从左右不同的方向牵引着它,连绵不断地向上飘去。微风将山下闹市喧哗之声传到山上,近处的听不到,而远处的隐隐约约可以听到。

甲戌年的春天,陶子静在余霞阁设酒宴款待各位朋友,所有的景致都呈现在眼前,大家高谈阔论,更加无拘无束。子静说:文章这件事情,好像山上的云自然地冉冉升起,又如江河中的水汩汩地自然流着,不是凿开山石就可以引出云来,决开河堤就可以引出水来的。所以会做文章的人,一定要有所待。我说道:文章在天地间,也好比云烟景物一般,一会儿的功夫已逃在万里以外。所以善于做文章的人,一定不会失掉时机。管君听了说:陶君的言论高明极了。后面梅君所讲的这番话,对余霞阁来说,两者倒是相当的。于是我就写了这篇记。

篇3:晚秋阅读答案

[亚美尼亚] 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的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骂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从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了其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16.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答:(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17.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18.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

答: (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 瓦萨卡的`性格使然 ;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 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 会据为己有。理由:① 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 ;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 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心里把小包视为己有。

19.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描写,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理冲击。

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答案:B D

篇4:《长安晚秋》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选自《全唐诗》由唐代诗人赵嘏所作。作者通过描写长安深秋的景色,继而抒发了远离家乡心中凄凉的情感。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 晚秋 的特点?

(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 赵倚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归雁、篱菊、渚莲。

(2)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3)用典,羁旅愁思(或思乡归隐)。

二:

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案: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答案:愁(不得志,思归之愁)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

3诗人围绕标题 长安晚秋 描写了那些景物?

参考答案: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参考答案:整体和局部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

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

声色,动静结合。 残星 是目见, 长笛一声 是耳闻。 雁横塞 是动态, 人倚楼 是静态。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5 紫菊 和 红莲 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移情入景,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蓠畔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 采菊东篱下 ,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6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答案:用典。 鲈鱼正美 用西晋张翰的事,表示对故园之情和隐退之思, 戴南冠学楚囚 用春秋钟仪的'事表明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注释:

(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

(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晋陶渊明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

(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事见《晋书 张翰传》。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

(8)南冠:楚冠。

译文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 凄凉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 残星几点 是目见, 长笛一声 是耳闻; 雁横塞 取动势, 人倚楼 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 ,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 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 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 ,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 ,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 静 赋菊,以 愁 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 ;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 ,更令人忆起 采菊东篱下 的陶渊明 ,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 写菊而冠以 篱 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 , 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末联则抒写胸怀,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鲈鱼正美 ,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锺仪事, 戴南冠 学楚囚 而曰 空 ,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 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 ,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结合起来, 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 ,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 ,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篇5:《长安晚秋》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愁(不得志,思归之愁)

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

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整体和局部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

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

声色,动静结合。“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5“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移情入景,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蓠畔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6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用典。“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事,表示对故园之情和隐退之思,“戴南冠学楚囚”用春秋钟仪的事表明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篇6:《长安晚秋》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齐安①早秋

赵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①齐安:唐郡名,故城在今湖北黄冈西北。此诗作于赴长安科考过齐安时,作者早年曾数去塞北。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首联总写长安全景,“凄凉”二字,定下了情感基调;后诗首联中写“堪惜”“堪惊”陡起高峰,直抒胸臆,接写秋风乍起,照应标题“早秋”

B.前诗颔联景物描写颇具匠心——寥落残星、南飞雁阵、高楼笛声,韵味清远;后诗颔联描写候鸟高飞、暮云四合、行船落帆,境界开阔。

C.前诗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后诗颈联转写情感,看眼前所见之景令人感叹,听号角之声又让人想起塞北。

D.前诗的描写场景恢弘细腻,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明而暗的变化;后诗既回忆了过去的经历,又描写了眼前见闻,虚实结合,情感丰富。

16.简要分析两首诗尾联所用的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15.D“由明而暗的变化”错误,先写“云物凄凉”,再写“紫艳半开”,是由暗而明;“后诗既回忆了过去的经历”错误,《齐安早秋》中没有回忆过去的经历。

16.《长安晚秋》:用典抒怀,表达羁旅思归之情。《齐安早秋》: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前程未卜的迷惘伤感之感。

篇7:山阁晚秋,山阁晚秋李世民,山阁晚秋的意思,山阁晚秋赏析

山阁晚秋,山阁晚秋李世民,山阁晚秋的意思,山阁晚秋赏析 -诗词大全

山阁晚秋

作者:李世民  朝代:唐 山亭秋色满,岩牖凉风度。疏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

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历览情无极,咫尺轮光暮。

篇8:《山》阅读答案

山近了。野风轻轻地吹着。(青翠 清脆)的鸟鸣从高空落下来,被这座山送给那座山,那座山再送给另一座山……

谁采下两片树叶在吹?乐声中透着花香,融合了清晨的色调和心情,好像在那遥远的地方,又仿佛贴在你的耳旁。

山是画里的,像是用浓淡不一的墨色画出来的.。水墨涂抹开来,山就湿了,仿佛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点上一点一点的浓墨,就长成了满山的树木。墨色更重,山就向深深的、弯弯的峡谷中去了。墨色一淡再淡,淡到最后就轻了,云就飞了起来。

山过去是山,山再过去还是山。近处的是墨绿,远处的是深绿,更远的是淡绿,再远,就成了雾里的浅蓝。

喊一声,远方有了回应,再喊,又回应了。春天从远方一点点地来了,满山就绿了,冬天就从这里去了,一点点地远了。春来冬往,石头上长出了锈色,长出了纹理,长出了斑点,还有石头上的苔藓。

山有许多许多的故事,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也讲不完。有的故事(刻 藏)在浓浓的绿阴深处,牵着翠竹的小手,拉着松树的衣襟;有的故事明明白白地(刻 藏)在层层的悬崖峭壁上,那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浮雕,一首首激情洋溢的诗篇,一篇篇余味无穷的散文。

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3分)

2、在恰当的字下面画“——”。(4分)

(乘 剩)余

(棵 颗)粒

追(感 赶)

(神 圣)地

(优 犹)如

连(棉 绵)

(结 洁)白

经(常 长)

3、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2分)

非常生动,就像真的、活的一样。

4、照样子,填一填。(5分)

例:那是(一首首)激情洋溢的诗篇,(一篇篇)余味无穷的散文。

()山,()河,()梯田,()羊,()歌声飘荡四方,谁不说俺家乡美!

5、读一读,填一填。(5分)

第三自然段共有_________句话。围绕第_____句话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这段话把山比作______________。

篇9:《山》阅读答案

1、青翠;刻;藏。

2、剩;颗;赶;圣;犹;绵;洁;常。

3、栩栩如生

4、一座座;一条条;一块块;一群群;一阵阵。

5、五;一;树木;云;水墨画。

篇10:山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E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词较为冷门,20xx年的宋词,20xx年的清词,20xx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看来,安徽的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对于作者舒E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篇11:山阅读答案

商山富水驿①

杜 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本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6分)

阅读答案:

14、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考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解读时,需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每一个选项。

【解析】C项,“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错,时人认为朱云微不足道。)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考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和体察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准确把尾联的意思描述出来,再结合全诗把诗人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归纳概括。

【参考答案】含义: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2分)警示:①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2分)②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2分)

译文

昏君从来不把耿直的忠臣视为贤者,贬到南方小城任职途中想起了屈原。

汉成帝谏官朱云所作所为微不足道,但其声誉反而像白日悬空那样辉煌。

阳城曾当面痛斥裴延龄的巧言谄媚,清寒贫困的他经常拖欠人家的酒钱。

我想阳城驿的名字最好不要轻易改,留着它让路过此地的官人保持警醒!

相关专题 晚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