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辙》阅读答案附译文

艳忠硕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艳忠硕”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辙》阅读答案附译文(共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辙》阅读答案附译文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癯而实腴 癯:清瘦 B. 与物多忤 忤:抵触

C . 终不能悛 悛:悔改 D. 其出处进退 处:处所

6.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 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 少而穷苦

B. ① 诗有古人之风 ② 其学日进

C. ① 其诗质而实绮 ②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 ①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 自托于渊明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 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 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3分)

(2)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4分)

(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分)

5、(3分) D(处:隐居 )

6、(3分) C

7、(3分) C(“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8、(10分)

① (3分)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或“修建茅竹之屋”、“用茅竹建屋 ”)居住(或“居住在那里”)。(3分。“负担”“葺茅竹”“居”三个得分点)

②(4分)这就是深深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行为的原因啊。(4分。“此所以”“晚节”“师范”“万一”四个得分点)

③(3分)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或“与日俱进”),(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3分。“斥”“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三个得分点)

注意:以上翻译必须在语句通顺的基础上再分点给分。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记下这事。

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随便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

我小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还好,可与陶渊明相比。我虽急奔追随他,却常落在他后面。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

丁丑年十二月序于海康城南东斋。

篇2:《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答案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为我志之志:记录

B.与物多忤物:事物

C.终不能悛悛:悔改

D.其出处进退处:隐居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葺茅竹而居之择善而从之

B.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则或咎其欲出者

C.盖未足以论士也宁许以负秦曲

D.先君命辙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3)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4分)

参考答案:

5.B (物:别人)

6.B(A:顺承B:他的、那个C:目的连词 ,来D:代词 他)

7.C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8.(1)然而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或简陋)其实丰腴。(绮、癯、腴)

(2)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所以、晚节、师范)

(3)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斥居、日、沛然、方)

篇3:《追和陶渊明诗引》古文阅读答案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为我志之                    志:记录

B.与物多忤                        物:事物

C.终不能悛                        悛:悔改

D.其出处进退                      处:隐居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葺茅竹而居之                     择善而从之

B.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则或咎其欲出者

C.盖未足以论士也                   宁许以负秦曲

D.先君命辙师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4分)

参考答案:

5.B (物:别人)

6.B(A:顺承B:他的'、那个 C:目的连词 ,来D:代词 他)

7.C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8.(1)然而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或简陋)其实丰腴。(绮、癯、腴)

(2)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所以、晚节、师范)

(3)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斥居、日、沛然、方)

篇4: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记下这事。

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随便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

我小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还好,可与陶渊明相比。我虽急奔追随他,却常落在他后面。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

丁丑年十二月序于海康城南东斋。

篇5:陶渊明《三子能言》阅读答案附译文

陶渊明《三子能言》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第8-11题。(14分)

三子能言

沛国有一士人,姓周,同生三子,年且弱冠,皆有声无言。忽有一客从门过,因乞饮,闻其儿声,问之曰:“此是何声?”答曰:“是仆之子,皆不能言。”客曰:“君可还内省过,何以至此?”主人异其言,知非常人。良久出云:“都不忆有罪过。”客曰:“试更思幼时事。”入内,食顷①,出语客曰:“记小儿时,当床上有燕巢,中有三子,其母从外得食哺,三子皆出口受之,积日如此。试以指内巢中,燕雏亦出口承受。因取三蔷茨②,各与食之。既而皆死。母还,不见子,悲鸣而去。昔有此事,今实悔之。”客闻言,遂变为道人之容,曰:“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言讫,便闻其子言语。周亦忽不见此道人。

(选自《搜神后记》陶潜著有删改)

【注释】①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②蔷茨:蔷薇的一部分,有毒性,待考证。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年且弱冠 ②主人异其言()

③出语客曰() ④言讫()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因”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因取三蔷茨,各与食之。

A.罔不因势象形 B.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C.问塔动之因 D.余因得遍观群书。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2分)

其母从外得食哺

10.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1)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学》)

11.阅读了这个故事,有人说:“古人真是太迷信了,这个故事反映出了古人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而你不赞成这一观点,你认为阅读古典名著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2分)

答案:

8.(1)①且:将近、将要、快要②异:认为……很奇异,以……为奇异

③语:告诉,对……说④讫:结束、完

(2)D

9.(2分)其母/从外得食/哺

10.(1)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

(2)略

11.(能从“多行善事、懂得自省、闻过即改、从善如流、善待动物、爱惜生灵”等方面概括看法,言之成理皆可。)

我觉得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自然观,一定程度上警告和批评了那些虐杀动物的人。(观点)周氏因为杀死了小燕子,尝到了自己儿子是残疾的苦果,看似很荒唐,但曲折了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提醒我们能像善待人类自己一样善待动物。

【参考译文】

沛郡有位姓周的士绅,一次添了三个儿子。(然而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年龄眼看都快二十岁了,都是一张开嘴只能“呜哩哇啦”地,却不会说话。(一天,)突然有位客人从他门前经过,口渴了想讨杯茶水。听到了屋里那几个傻儿的声音,问道:“这是什么声音啊?”周某回答:“这是我的儿子(发出的声音),(他们)都不会说话。”客人说:“您可回想、反省过(自己曾经犯过的)过错呢,(否则,)怎么到这样的地步呢?”周某听他所说的话,认为很奇异,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想了很长时间,出口说:“我(积德行善,实在)都想不起做过什么缺德坏良心的事啊。”客人说:“你换着(思路)再想想,幼年时做过什么事。”周某进入内室,(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出来对客人说:“我想起来了。记得在我小时候,正当床上面有燕子窝,窝里有三个小燕子,母燕子从外面寻食回来喂它们。三个小燕子都张着嘴等着,天天都是如此。我试着用手指伸进窝里,小燕子以为母燕来喂食,也张嘴承受。我找了些蔷茨,各自喂给它们吃。不大会儿,都死了。母燕回来,不见自己的孩子,悲惨地鸣叫着飞走了。许多年前,我实在办了件蠢事,今天想起来也实在是追悔莫及啊。”客人听到这些话,就变成了道人的模样,说:“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话刚说完,就听到周某几个儿子说话的声音。而周某也突然不见了这个道人。

篇6: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及答案参考

宋·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A.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于是余有叹焉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D自以为不若也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更若役,复若赋

12.下列选贰中,全都属于子瞻“独好渊明之诗”理由的一组是 (C)

①吾于诗人,无所甚好

②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

③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

④癯而实腴⑤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

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⑥D④⑤⑥ 第II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译文: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腴

⑵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3分)

译文: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

⑶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分)

译文: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奔流般。

14.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其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答:①其目的主要是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

②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出世的教训来。 /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篇7: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置家罗浮之下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每以家贫乃欲以桑榆之末景

D.然其诗质而实绮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4.(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参考答案

1.B (A古: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在文中代指音乐;今:宣扬提倡,吹嘘。B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古: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D古: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去世,谢世。)

2.A(A相同,均为结构助词“的”。B介词,从;介词,对于。C连词,因为;介词,在。D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诘问,难道。)

3.C (“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

4.【答案解析】(1)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2)翻译:

①现在我将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来(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

②这就是我十分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的一点长处的原因。

③然而自从子瞻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正奔流而至。

二: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B.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B.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D.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3.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 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3)然自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1)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消瘦而实际上丰腴。

(2)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

(3)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奔流。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篇8:《咏史诗》的阅读答案附译文

《咏史诗》的阅读答案附译文

①古之为学,非博其闻而已,必有所用之。古之为文,非华其言而已,必有所行之。必其有所用,则二帝三王周孔之道,如工之有矩,不可以意毁也。必其有所行,则发于中而有言,如鼓之有揨(鼓槌),不可外遏也。

②呜呼,今之学者,其取于古也略也,其取于己也详矣。六艺之书,仁义礼乐之迹,习之矣,弗求明也;明之矣,弗求通也;通之矣,弗求得也。故曰,其取于古也略。为时文,为辞赋,为诗,以集名者,比屋可数(形容众多)。下者以为名也,上者以求传于后也。就其名而传焉者,不可以论是非,不可以考治乱,而其言也不可止。故曰,其取诸己也则详。

③虽然,今之世之所谓达于用者,吾见之矣,必其悍然无忌惮者也。其共笑为迂者,则必稍尝学者焉,笑之甚,则必其学愈甚者焉。今之言之所谓周于行者,吾闻之矣,必其惛然无耻者也。其共怪为谩者,必言之稍文者焉,怪之甚,则必其文愈甚者焉。呜呼,吾不得见古之学矣,吾不得见古之文矣!其有学古之学、为古之文者,将恶乎用之?而恶乎行之?

④吾友毕训咸,于古无所不学。志足以立事,才足以致务,而其状悛悛(忠厚)如鄙人,虽与之游者莫能测。不苟为文,唯作《咏史诗》百余首,捊(抨击)讥成败,斟酌道理,皆有条验。呜呼!以训咸之文,求其所学,其有所用而行之也审矣!世方迂训咸,则孰知此诗之非谩乎?

(《茗柯文二编》卷上)

23.第②段中的“六艺”,指《易》、《书》、《诗》、《礼》、《乐》、《      》。(1分)

2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第②段中作者罗列了当时学界的哪些现象?(2分)

25.第③段中,作者在结尾发出深切感叹的原因是什么?(不要用原文)(2分)

26.仔细阅读全文,简析张惠言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27.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参考答案:

23、(1分)春秋

24、(2分)读书从古人那里获得的东西很少;写文章那些没有意义的话说得很多。

25、(2分)那些肆无忌惮的的无知之人反而显达被重用,那些有学问有知识的人反而被嘲笑为迂腐;那些周密谨慎的人都是昏庸无耻之人,那些表达文雅的人反而被认为是欺骗。(2分)

26、(3分)为毕训咸的《咏史诗》作序;抨击当时学界的不良风气;提倡为学要有所用,为文要有所行。(3分)

27、(4分)首先提出古人为学必有所用、为文必有所行;再罗列当时社会上的虚浮文风;然后对这种虚浮文风的实质进行批评抨击,生发感叹;最后赞扬毕训咸的'诗歌是有所用有所行的,强调观点。(4分)

【参考译文】古代做学问的人,不只是广泛地学习而已,一定有可以用到的地方。古人做文章,不是将语言变得华丽而已,一定会有所行动。一定有可以用到的地方,所以二帝三王采用了周孔的治国之策,如果工。一定会有所行动,那么发自内心,有很多话要说,就像是鼓有了棒槌,不是外力可以抵抗的。

唉,现在的学者,他们吸取古人的地方也很简略了,取决于自己的地方没有实际意义的也很多了。六艺这些书,是仁义礼乐留下的痕迹,学习它们,可以求得圣明;明白它们,可以求得变通的道理;懂得变通,就会得到许多。所以说,吸取古人的地方很简略。做适合时势发展的文章,做辞赋,做诗人,以集结自己的名望的人,到处都是。后者是为了名望,前者是为了求得实现后者。就为了名而做文章的人,不可以谈论是非,不可以在考试时不顺从时势,而他们的言语也不可以停止。所以说,取决于自己的地方的人很多。

虽是这样,现在世人所谓的通达于用的人,我没有见到啊,一定要保护那些肆无忌惮进谏的人。他们都笑话是迂腐的人,那么一定会稍稍尝试着学习的人,被笑得越盛,那么他们一定学习更加勤奋。今天听到说周国的形式方式,我听到了,一定会昏庸而不知廉耻。他们都被视为怪人早谩骂,一定说他是很差的文章,于是感到更加奇怪,那么文章必然更加多。唉,我没法见到古人学习了,我没法见到古人的文章了!有学习古人学习的,做古人文章的人,要用恶劣的方式对待吗?而为恶却能通行吗?

我的好友毕训咸,非古文不学。志向足够干大事,才能足以处理公务,但他看着忠厚像是鄙陋之人,虽然与他同游的人不能计算。不屑于做文章,只作了《咏史诗》两百余首,抨击讥讽成功与失败,仔细斟酌时间道理,都条条是道,很有经验。唉,以训咸的文章,求得他的毕生所学,这些有所用也能审核通过了!世人才笑话训咸,那么谁又知道这首诗不是再讥讽世人呢?

相关专题 译文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