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fsdfs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fsdfs”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共12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

(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欢乐 失意 无奈(同义词均可以);

(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4)这首宋词主要采用了“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1.通读全词,概括作者的思路(5分)

2.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1分)按时间顺序(1分),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2分),表达了时光易逝,漂泊孤苦,孤独寂寞的情感。(1分)

2.(1)虚写(想象),回忆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2)白描,“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简笔勾勒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大雁失群孤飞客舟听雨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一腔旅恨、万种离愁。(3)细节描写、比喻,“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4)衬托,以少年听雨的欢乐对中年、老年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中年听雨的满腹愁思对老年听雨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5)“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6)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点滴天明”,词人满腔孤寂,雨下到天明,作者愁到天明。一“任”字,内心独白脱出,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满腔亡国遗恨。(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篇2: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一、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

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欢乐 失意 无奈(同义词均可以);

(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篇3:《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篇4:《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试题:

(1)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2)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3)“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2)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3)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虞美人·听雨创作背景:

1267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篇5:《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字词解释:

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篇6:《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个人资料:

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篇7:《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个人资料:

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拓展:《虞美人听雨》阅读练习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成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1)这首词按照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三个时期在歌楼、客舟、______听雨的不同心情。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画面,并说说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0、(1)时间,僧庐。 (2)画面:客船上,一个壮年男子听着雨声,望着江面,看见江面开阔,云脚低垂,一只失群孤飞大雁在西风中哀鸣。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孤苦漂泊中悲凉哀伤的思想感

篇8:《虞美人·听雨》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虞美人·听雨》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

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欢乐 失意 无奈(同义词均可以);

(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4)这首宋词主要采用了“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赏析二】

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借“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景物组合而成“少年听雨图”,传达出春风骀荡、欢乐甜蜜的情怀。少年时代是无忧无虑的,又是多情善感的。处身歌楼上,楼内歌声和着室外雨声,怎能不令人心醉神迷?明灯红烛、昏纱罗帐,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这灯红酒绿的欢乐时光,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正是作者着力表现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第二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以“客舟”为中心场景,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凄凉的景象点缀,挥就成“壮年听雨图”,映现出中年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少年时是不会预料到未来的处境:为了生计而浪迹天涯,为了理想而漂泊南北?风雨袭来时只能在客舟中听着无奈的雨声,消磨忧愁的岁月。瞧那舟外江阔云低,前路茫茫;听那萧瑟秋风中传来几声南飞孤雁的哀鸣声……此情此境怎不让人柔肠寸断!

第三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显然是“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末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饱经风霜的作者,面对萧萧秋雨,追抚一生经历发出不尽的慨叹,又蕴藏着无限的惆怅。唉!满怀愁绪,欲语泪先流。仰问苍天,为什么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总是这样的无迹可循?如今只能听任雨打窗棂,一直到天明了。

短短一首词,概括人一生。前三句,一句一画面,以听雨为线索真切地描画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寻欢作乐,歌楼上闲听歌雨;壮年,漂泊天涯,客舟中愁听风雨;老年,寄人篱下,僧庐下听雨度残年。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其中折射出词人由年少时的欢乐无忧,到中年的惆怅彷徨,进而到老年的凄苦无奈的心情,这是亡国者的哀痛,也是失志者的悲愤!

篇9: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赏析 翻译 蒋捷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宋末四大家之一的蒋捷所创作的一首词,概括了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

原文: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字词解释:

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翻译: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试题:

(1)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2)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3)“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2)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3)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虞美人・听雨创作背景:

1267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虞美人・听雨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个人资料:

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相关推荐:

一剪梅 舟过吴江阅读答案 赏析 蒋捷

少年游蒋捷阅读答案 翻译 诗歌赏析

篇10:《听雨节选》阅读及答案

《听雨(节选)》阅读及答案

①雨夜总是无眠,便听了一场夏雨自小至大的成长过程。

②初时淅淅沥沥,若有若无,只是当微凉的风裹着土腥味儿涌进窗时,才嗅到雨的气息。渐渐地密了,浓了,落在屋檐上,树叶上,便有了滴滴答答的响声;大多数的仍无声地投入大地干涸的怀抱。此时的雨声带了些许诗情。无论哪一滴雨,都无法选择自己将落到何处。这是雨之少年。而人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是否也是不谙世事不识愁味的洒脱无拘呢?

③慢慢地,雨声听来有了些脾气,撞在什么上不再是羞涩地滴答,而是噼啪有声,又分明带了些不耐烦的躁动。仿佛急于向世人证明什么,一如人涉世未深,为名利,为稻粱,四处奔波,虽不见得有古人那种“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之漂泊感,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④忽一阵疾风掠过,凉意透进,溽热顿消,一道闪电趁风卷帘时射进来,虽闭目在黑夜中也感到眼前一亮。随后,雷声轰然炸裂,感觉整个大地都在抖动;继而狂风大作,雨似天河倾泻,急骤地叫喊着,宣泄着,仿佛要冲刷人间角落的龌龊,荡尽所有污泥浊水。又一串惊雷如山崩地裂,似要震醒那些沉溺物欲的麻木心灵。这是光明磊落者之间的庄重宣言,无私无畏。几千年前,汨罗江畔的屈原,面对的可是这样沉沉的黑夜?聆听的可是这样叱咤风云的雷电?他的抑郁他的愤懑他的心声他的呐喊又有谁听得见?如果这算作雨到中年,是否也如人之壮年?成绩斐然者,呼朋唤友,觥筹交错,在人生的舞台上恣意挥洒自己的得意,而失意者只能借雷电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呼声。

⑤不知何时,雨声慢慢显出倦意。它累了,乏了,厌了,渐稀渐少,雨滴的间隙中似乎透着思索。雨声从从容容,不急不缓,仿佛历尽沧桑的老人,回首人生,有欢乐,有迷惘,有失意,有辉煌,如今都不得已淡然,不再去解释什么,说明什么,只闲看花开花落云舒云卷,“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⑥一夜听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不觉夜已阑珊,雨声渐无。或许,外面已是雨过天睛星光灿烂了吧?

1、文中有一句话透露了本文的写作顺序,你发现了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2、根据选文内容,揣摩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具体含义,从文中找出语词进行解释。

慢慢地,雨声听来有了些脾气,撞在什么上不再是羞涩地滴答,而是噼啪有声,又分明带了些不耐烦的躁动。

⑴、脾气:

⑵、羞涩:

3、本文从听觉这一独特角度描写雨,分别写了夏雨的四个阶段,作者针对这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把它们比作什么呢?你最喜欢哪个阶段的雨,说说你的理由。

4、第②段画线处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不谙世事不识愁味”,请你再写出两句有关“愁”的诗词名句。

参考答案:

1、夏雨自小至大的成长过程。(写出整句也可)

2、噼啪有声,不耐烦的躁动;淅淅沥沥,若有若无。

3、比作人之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略”,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处相思,两处闲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不唯一)

篇11:听雨 阅读答案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鸣……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朝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而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很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⑧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原文有删改)

1.作者在写听雨的过程中,既写了眼前的雨景,又写了想象的雨景。阅读文章③-⑨段,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① → 评价雅人听雨 → ②→③ →④ → 盼望雨声长响

2.结合上下文,品味第⑦段中的“竟”字都写出了什么。(4分)

3.季羡林先生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请你谈谈本文是怎样抒写“真情”的。(不超过150个字)(7分)

篇12:《听雨》阅读答案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濛濛。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1995年4月13日)

[注释:①季羡林:1911年出征于山东临清县。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精通多国语言文字。文中“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②醍醐(tí 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听雨》阅读题:

1、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在下面横线上。(1分)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2、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2分)

3、“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3分)

4、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烘托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请概括回答。(3分)

5、文章中有一些语句,或提示主旨,或提示主要内容,把这样的语句编放在文题前能吸引读者,引导阅读。请从文中摘选出一个这样的引读句。(2分)

6、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3分)

相关专题 虞美人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