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文言文阅读答案

红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红牛”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黄山文言文阅读答案(共9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游黄山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黄山文言文阅读答案

登莲花峰

明/徐霞客

初五日,平明①,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②。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③幽然。别澄源④,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⑤莲花峰。既陟⑥而磴绝⑦,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玻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⑧,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徘徊欲开,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注释】①平明:天亮时。②岈(xiā)然:山谷深邃的样子。③坞: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④澄源:一个和尚。⑤跻:登,升。⑥陟(zhì):登上。⑦磴绝:石级没有了。⑧鼎峙:形容巨石凑集,直立对峙。

题目

10.翻译加点词语。(2分)

(1) 凡再降升:                   (2) 叠级直上:

(3) 结茅于此者:                 (4) 独出诸峰上:

11.下列加点虚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坞幽然(形容词后缀,……样子)         B.向莲花峰而趋(表递进)

C.僧取梯以度(相当于“而”,表顺承)        D.盖是峰居(表原因,大概)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 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

译文:

(2)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译文:

13.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记叙的?(2分)

14.作者突出了莲花峰的哪些特点?(3分)

15.“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写人的观景感受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

10.(1)第二次(2)石阶(3)建造茅草房(4)各、众

11.B(表修饰,相当于“地”)

12.(1) 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正怀疑要往下走。(2) 山顶豁然开阔敞亮起来,向四周眺望碧蓝的天空,天都峰也为莲花峰俯首称臣了。

13.攀登莲花峰的经过(或作者的游踪,或地点的转换)

14.山路狭窄陡峭、景致幽深;峰顶巨石耸立、一峰孤起;山巅开阔、风景宜人。(意对即可)

15.用游人陶醉莲花峰巅,从侧面表现了山顶的景色奇丽,令人陶醉流连。

附《登莲花峰》译文

初五,天一亮,我们从天都峰的山沟中往北走下二里路,石壁耸然而立。下面的莲花洞正好和前面石坑里的.石笋对峙,一座山坞幽然坐落在那里。告别了澄源和尚,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向莲花峰前进。一路顺着陡峭的崖壁往西走,又向下再往上,刚要走下一百步长的云梯,发现有条路可以直接通向莲花峰。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正怀疑要往下走。对面山峰的一个和尚高声喊:“这正是去莲花峰的路!”于是从石坡的侧面越过大石缝。路很窄而且陡峭,峰顶都是巨石耸立,中间空空的就像屋子。从它中间的的层层台阶径直往上,台阶尽头转进山洞,曲折诡秘,就像空中的楼阁,忘记了这是险峻的靠近天的地方。走了一里见到一座茅庐,坐落在石缝中。正犹豫是否开门,刚才呼喊的那个和尚到了,他法号凌虚,就是在这里建造茅庐的人,于是和他共同爬山顶。顶上有一块石头,有二丈高,和尚找出梯子来向上爬。山顶豁然开阔敞亮起来,向四周眺望碧蓝的天空,天都峰也为莲花峰俯首称臣了。大概这座山峰坐落在黄山的中央,只有它比别的山峰高,四面岩壁耸立,遇到朝阳的照射放出晴朗的色彩,亮光层层发射出来,让人狂叫,想要跳舞。

篇2:游黄山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游黄山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游黄山记

(清)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仄:狭窄

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胜:尽

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逼:急切

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族:品类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 吾尝终日而思矣

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家人以肩舆相迎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2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

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之仄险。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的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4分)

(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3分)

参考答案:

19.【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逼:接近,走近。【答案】C

20【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B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A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人。C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D介词,用/连词,表目的,用来【答案】B

21.【解析】考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C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错误,与僧人的对答是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情。【答案】C

22.【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答案及采分点】(1)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关键词手羸翻译正确各1分,乃耶句式翻译正确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4分)

(2)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

(省略句故(树干)能伏匿其中正确译出1分,关键词相化翻译正确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3分)

(3)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

(关键词镕银散绵翻译正确各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3分)

篇3:《游黄山》阅读答案

人们都说:“①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竟也有机会来到黄山,观赏黄山壮丽的景色。

我看见过冰雪覆盖的长白山,浏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这“云奇山异”的黄山。黄山可真奇啊,一座座山峰玲珑俊秀,有的像雕纹精美的香炉,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彩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说不尽的千姿百态、奇魂艳美,使人疑心它不是天然生成,而是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盆景;黄山可真高啊,一座座连绵起伏、耸入云端,从山顶向下一看,云在脚下飘拂,人在山上好像仙人那样能腾云驾雾,悠然而去似的;黄山可真险啊,我平生以来还从没有看见过这样陡峭的山峰,一座座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崖壁陡似削,山石横如断,几乎是九十度垂直的石梯,隔老远也让人心惊肉跳,似乎一失脚就会从崖上跌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我看见过马尾似____,山峰似的_____,更常看见飘在天空中的_____,却从没有看见过这像滔滔流水似的人间银河——黄山云海。黄山的云可真白啊,白得就像一匹白纱缎,又犹如刚下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润泽,别有一番神采;黄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飘动,看上去会使你陶醉;黄山的云真长啊,长得无法用眼睛望到边际,只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浩瀚,像一张大幕把天地都罩起来了。伏在岩石上侧耳倾听,耳朵里仿佛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声音,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草原上驰骋,像山泉在流动,像大海在澎湃;黄山的云真妙啊,妙在它缥缈,妙在它恍惚,妙在它给人留以想象的余地,引起美感。这真是“②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难怪从黄山回来的人都说:“黄山云海是个奇观,的确是名不虚传啊!”

这样的云环锁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衬托着这样的云,再加上空中五彩缤纷的云霞,山顶郁郁葱葱的松林,山间红得像火的枫树,山下淙淙作响的清泉,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云海舞山间。奇山异树云中裹,天下美景归黄山“

1、把下列词语还原到文中横线上。 积云 浮云 卷云

2、“五岳”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解释文中引用诗句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出了黄山的山有哪些特点?黄山的云海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描写黄山的山和云时,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马尾似的卷云 山峰似的积云 飘在天空上的浮云

2.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五座名山。

3.①游览过五岳后就不用再看其他山了,游览过黄山后就不用看五岳了,五岳比其他山美丽,而黄山比五岳还要美丽。

②黄山的云轻轻的飘在天空中似乎有三万尺那么长,像是美丽的银河降临在人间。

③山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远的观望山间舞动的云海,云中包裹着奇特的山峰与特别的树木,天下的美景都在黄山。

4.山有千姿百态、高、险的特点,云有白、静、长、妙的特点。

5.排比,“黄山可真奇啊,一座座山峰玲珑俊秀,有的像雕纹精美的香炉,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彩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比喻“白得就像一匹白纱缎”;夸张“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

6“.我看见过冰雪覆盖的长白山,浏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这“云奇山异”的黄山。”与“难怪从黄山回来的人都说:‘黄山云海是个奇观,的确是名不虚传啊!’”好处是使文章结构完整,突出文章主题,承上启下

7.对黄山的喜爱与赞美

篇4:《游黄山》阅读答案

由祥符寺度石桥而北,逾慈光寺,行数里,径朱砂庵而上,其东曰紫石峰,三十六峰之第四峰,与青鸾、天都,皆峄山也。过此,取道钵盂、老人两峰之间,峰趾相并,两崖合沓,弥望削成,不见罅缝,扪壁而往,呀然洞开,轩豁呈露,如辟门阖。登山者盖发轫于此。

里许,憩观音崖。崖欹立如侧盖。迳老人峰,立石如老人伛偻,县崖多奇松[1],裂石迸出,纠枝覆盖,白云蓬冒松起。僧曰:“云将铺海,盖少待诸[2]?”遂憩于面峰之亭[3]。登山极望,山河大地,皆海也。天将雨,则云族而聚山;将晴,则云解而归于山。山河大地,其聚其归,皆所谓铺海也。云初起如冒絮,盘旋老人腰膂间,俄而没顶及足,却迎凌乱,迫遽回合,弥漫匼匝[4],海亦云也,云亦海也,穿漏荡摩,如百千楼阁,如奔马,如风樯,奔踊却会,不可名状。荡胸扑面,身在层云中,亦一老人峰也。久之,云气解驳,如浪丈水势;络绎四散,又如归师班马;倏然崩溃,窅然不可复迹矣。回望老人峰,伛偻如故,若迟而肃客者。缘天都趾而西,至文殊院宿焉。

黄山自观音崖而上,老木搘径,寿藤冒石,青竹绿莎,蒙落摇缀,日影乍穿,飞泉忽洒,阴沉窅窱[5],非复人世。山未及上曰翠微。其此之谓乎?升老人峰,天宇恢廓,云物在下,三十六峰,参错涌现,怳怳[6]然又度一世矣。吾至此而后乃知黄山也。

(节选自《游黄山记》清·钱谦益)

[注]:[1] “县”,同“悬”。[2] “盖”,同“盍”。 [3]面峰之亭:背靠着山峰的亭子。[4]匼匝(ǎn zā)周匝,环绕。[5] “窅窱”,同“窈窕”。 [6] “怳”同“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辟门阖辟:开

B.则云族而聚山族:丛聚,簇拥

C.则云解而归于山归:返回

D.却迎凌乱却:但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登山者盖发轫于此于其身者,则耻师焉

B.扪壁而往泉涓涓而始流

C.其此之谓乎?月出于东山之上

D.其东曰紫石峰其孰能讥之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铺海”本是黄山的奇观。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从云起到铺海再到云散的全过程,写得生动、具体,让读者能从中领略到这一奇观的实况。

B.首段作者详细介绍了登山行踪,从钵盂、老人两座山峰之间,摸着崖壁到达一个敞开的开阔地,这里是许多登山者出发的地方。

C.作者着力描写了黄山“云铺海”的雄奇景象,白云从山脚升起,很快盘旋在老人峰的腰脊之间,一会儿就没过了山顶。

D.黄山从观音崖而上,老树支撑在路上,老藤覆盖着石头,飞泉从崖上洒落,让人感觉好像不再是人世间;登上老人峰,更是一幅奇异的景象。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由祥符寺度石桥而北,逾慈光寺,行数里,径朱砂庵而上。(4分)

(2)里许,憩观音崖。崖欹立如侧盖。(3分)

(3)缘天都趾而西,至文殊院宿焉。(3分)

参考答案

4、D却:退下来,后退

5、B连词,表修饰关系(A介词,“在”或“从”;介词,对。C助词,宾语前置;助词,的。D代词,它的;语气副词,难道。)

6、C“云铺海”的景象是先盘旋在老人峰的腰脊之间,一会儿就没过了山顶山脚。

7、(1)由祥符寺度过石桥向北走,越过慈光寺,走了几里路,经过朱砂庵向上攀登。(度逾径各1分整体语句通顺1分

2)走了一里多路,在观音崖休息,观音崖像一个倾斜的车盖一样斜立着。(憩欹立侧盖各1分)

3)沿着天都峰山脚向西走,到了文殊院,然后住在那里。(缘至焉各1分)

篇5:浙游文言文阅读答案

浙游文言文阅读答案

浙游

徐霞客

二十四日,五鼓行。二十里至绿葭浜,天始明。午过青浦。下午抵余山北,因与静闻登陆,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先过一坏圃,则八年前中秋歌舞之地,所谓施子野之别墅也。是年,子野绣圃征歌甫②就,眉公同余过访,极其妖艳。不三年,余同长卿过,复寻其胜,则人亡琴在,已有易主之感。而今则断榭零垣,三顿停顿而三改其观,沧桑之变如此。越塔凹,则寺已无门,惟大钟犹悬树间,而山南徐氏别墅亦已转属。因急趋眉公顽仙庐。眉公远望客至,先趋避;询知余,复出,挽手入林,饮至深夜。余欲别,眉公欲为余作一书寄鸡足③二僧。强为少留,遂不发舟。

【注释】①浙:浙江。②甫:刚刚。③鸡足:鸡足山。

8.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二十里至/绿葭浜。 B.子野/绣圃征歌甫就。

C.三顿停顿/而三改其观。 D.沧桑/之变如此。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越 ( ) (2)趋(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

(2)余欲别,眉公欲为余作一书寄鸡足二僧。

11.本文是一篇游记,但重点不在写景抒情,而在借事说理。试概括本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2分)

12.眉公为何先“趋避”后“复出”?文中哪一语句能体现这种情意?(2分)

参考答案

8.C(2分)

9.(2分)(1)越过、翻过 (2)快走、赶往

10.(4分)(1)取道山中的塔凹向南走。(2)我打算告别时,眉公说要为我写一封信给鸡足

山的两位僧人。

11.岁月沧桑;(1分)世事易变。(1分)

12.(2分)不愿他人打扰,但对知己却异乎热情;(1分)挽手入林,饮至深夜。(1分)

篇6: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东坡

[南宋]陆游

原文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东坡:是指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筇杖:指竹枝。雪堂:是指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自州门而东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

(4)为一郡之最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3分)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3、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4、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4分)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 ”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 之情。

参考答案:

1、(4)(1)向东走(2)空而开阔(3)面向 (4)是

2、(3)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3、(3分)B

4、(4分)(1)雪堂(2)仰慕

篇7:黄山人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川黄勉之字省曾,风流儒雅,卓越罕群。嘉靖十七年当试春官①,适田汝成过吴门,与谈西湖之胜。便辍装不果北上②,来游西湖,盘桓累月。勉之自号五岳山人,其自称于人亦曰山人。田尝戏之曰:“子诚山人也。癖耽山水,不顾功名,可谓山兴。瘦骨轻躯,乘危涉险,不烦筇策③,上下如飞,可谓山足。目击清辉,便觉醉饱,饭才一溢,饮可旷旬④,可为山腹。谈说形胜,穷状奥妙,含腴咀隽⑤,歌咏随之,若易牙⑥调味,口欲流涎,可谓山舌。解意苍头⑦,追随不倦,搜奇剔隐,以报主人,可谓山仆。备此五者而谓之山人,不亦宜乎!”坐客为之大笑。此虽戏言,然人于五者无一庶几焉,而漫曰游山,必非真赏。

篇8:黄山人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注】①试春官:试,参加考试;春官,礼部的别称。②辍装不果北上:停止收拾行装,不在北上应试。③筇策:柱杖与马鞭,意为路途崎岖遥远。④饭才一溢,饮可旷旬:意为只要吃一点点饭,却可以喝很多的山泉。⑤含腴咀隽:品味咀嚼山川精华。⑥易牙:人名,春秋齐桓公幸臣,善于调味,这里指美味。⑦苍头:仆人。指甘心担当仆人角色。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熹靖十七年/当试春官 B.与谈/西湖之胜 C.坐客/为之大笑 D.必非/真赏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胜( ) (2)诚( ) (3)报(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癖耽山水,不顾功名,可谓山兴。

(2)备此五者而谓之山人,不亦宜乎!

4.根据小传,试概括传主黄勉之的性情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B

2.(1)美处,佳境(2)确实是,的确是(3)报答

3.(1)嗜好并沉溺浏览大山,以致到了放弃功名的地步,可称作真正的对山的兴趣。

(2)具备这五点而说自己是山人,还有什么不恰当!

(3)喜名山胜景,好浏览大山佳处,轻世俗功名,性情洒脱、豪放、直率(大意如此即可)

4 略

(译文,苏州有个叫黄勉之的人,字省曾,风流儒雅,才华出众,嘉靖十七年,他本来要参加礼部考试,正好(相遇)田汝成经过吴门,与他交谈西湖美景。便停止收拾行装,不再北上应试,而去西湖游玩,一游玩就是几个月。黄勉之给自己起称号叫五岳山人,他在别人面前也总是自称山人,田公子曾开玩笑对他说:你真不愧叫山人,一心寄情游山玩水而不要功名,这是有山人的兴致。身材消瘦,却敢临危岩攀险峰,不怕山路崎岖,上下山飞快,真是长了双山人的脚,眼睛看到旷世绝丽的山景,就觉得吃饱喝足了,饭才只要吃一碗,却可以喝很多的山泉,真是有山人的肠胃。说起山的形态胜景,极力称赞它们的美妙,品味咀嚼山川精华。还伴随着诗歌咏叹,如果说起山里的美味,更是口水都快要流了下来,这可以说是山人的口舌。一心寄意追随山而不厌倦,把它们奇妙的地方告诉世人,作为对山的报答,可以说你是山的仆人。具备这五点而说自己是山人,还有什么不恰当!在座的宾客听了都大笑。这虽然是开玩笑,但具备这五点的人差不多是寥寥无几,大多数人说是游览山林,未必真的陶醉在山水之间。)

说明文阅读方法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1)说明方法(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__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散文阅读鉴赏艺术手法类题型方法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含蓄委婉)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篇9:袁枚《游黄山记》阅读答案

袁枚《游黄山记》阅读答案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仄:狭窄

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胜:尽

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逼:急切

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族:品类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 吾尝终日而思矣

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家人以肩舆相迎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2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

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之“仄险”。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的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4分)

(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3分)

参考答案:

19.【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逼:接近,走近。【答案】C

20【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B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A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人”。C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D介词,“用”/连词,表目的,“用来”【答案】B

21.【解析】考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C“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错误,与僧人的对答是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情。【答案】C

22.【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答案及采分点】(1)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关键词“手”“羸”翻译正确各1分,“乃……耶”句式翻译正确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4分)

(2)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

(省略句“故(树干)能伏匿其中”正确译出1分,关键词“相化”翻译正确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3分)

(3)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

(关键词“镕银”“散绵”翻译正确各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3分)

参考译文: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

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和尚笑了起来。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

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

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相关专题 黄山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