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阅读答案

海上天上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海上天上”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阅读答案(共10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阅读答案

历史主义的口号是:“不懂得过去,就无法理解现在。”乍看起来,这个口号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现在正是从过去演化而来的。但细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个口号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从古代到当代,唯一活着的是当代人,而当代人永远不可能回到“纯粹的过去”,他至多只能回到“当代人理解的过去”,简言之,回到“现在的过去”,而无法回到真正意义上的过去。

与历史主义的口号相反,当代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不懂得现在,就无法理解过去。”既然只有当代人是活着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当代人之所以去研究历史,并不是出于“思古之幽情”,而是出于当代人现实生活的需要。而既然现实生活的需要是当代人研究历史的根本出发点,那么,道理不言自明,只有懂得现在的历史学家,才能真正理解过去,才能在以往的历史资料中找到合适的主题和相关的题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告诉我们:“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奇指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实际上,马克思和克罗齐都启示我们,不懂得现在,就无法理解过去。

那么,当代意识所要把握的“与当代现实生活本质相切合的价值观念”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正在追求现代化。这些实事正是当代现实生活的本质,与这一本质相切合的价值观念则是:珍惜生命、尊重人格、追求自由、倡导民主、维护平等、强调公正等等。当一个历史学家自觉确立当代意识,并与这些价值观念保持一致时,他回过头去看历史资料,历史资料便以崭新方式呈现在眼前,他也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主题和题材。

现在的历史剧、历史小说、影视连续剧之所以常常受到批评,因为大部分编导和作者缺乏当代意识。一旦他们不能以上述价值观念作为创作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他们的作品就会陷入价值迷乱的状态,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一些早已过时的价值观念,如王权至上、等级秩序、男尊女卑、江湖义气等等理解为自己推崇的价值观念。这样一来,他们的作品不但不能促进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反而充当了这一发展的消极台柱。尽管《夜宴》《无极》《英雄》《投名状》这样的影视作品获得了较高票房价值,但蕴含在这些历史题材作品中的价值观念对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来说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值得指出的是,在所有历史题材作品中,某些以维护社会公正作为主导性价值观念的作品,如《包青天》《海瑞》《神断狄仁杰》等等,客观上对今天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在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社会公正既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最敏感的社会神经。所以,这些作品都具有很高收视率。这里提到“收视率”也不能单从票房价值角度看问题,而首先要从受众普遍关注这样的主题角度来看问题。这些作品对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的发展有意义,但并不等于说,这些作品的作者和编导都已具备自觉的当代意识。事实上,夹杂在这些作品中的许多错误观念,如王权崇拜、清官意识、为民做主、男尊女卑等等,也是随处可见。何况,这类作品也像其他历史题材的作品一样,加进去诸如性、暴力、好勇斗狠等等配料,以致在受众心理上造成这样的印象,即包公没有展昭就无法断案,狄仁杰没有李元芳也无法破案,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保不住。对侠士、武功和力量的过分倚重,给受众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即社会公正只能通过超法律的“江湖力量”来维护。这就大大冲淡了这些影视作品原来主题的严肃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摆脱历史主义的思维方法,确立当代意识,不仅是历史研究者,也是当代中国人的理论自觉。

[选自俞吾金《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文汇报》-09-25)]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不懂得过去,就无法理解现在”这一口号是错误的,因为人无法回到真正意义上的过去。

B.当代人去研究历史既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亦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

C.历史学家看历史资料时,比一般历史剧、历史小说、影视连续剧的编导和作者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主题和题材。

D.编导和作者缺乏当代意识,则其作品票房价值较高;编导和作者确立当代意识,则其作品收视率高。

E.《包青天》《海瑞》等作品的'作者和编导未必具备自觉的当代意识,然而这些作品还是瑕不掩瑜。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历史主义口号中“不懂得过去”所说的“过去”,与当代意识表现形式中“就无法理解过去”所说的“过去”意思相同。

B.历史主义口号中“就无法理解现在”所说的“现在”,与当代意识表现形式中“不懂得现在”所说的“现在”意思相同。

C.第一段中“纯粹的过去”与“真正意义上的过去”,两个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D.第一段中“当代人理解的过去”与“现在的过去”,两个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14.作者引用马克思的“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这一名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文意,说说如何才能“摆脱历史主义的思维,确立当代意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AE [解析] B.曲解文意,原文说“并不是出于‘思古之幽情’”;C.撇开了“自觉确立当代意识”,两者无从比较;D.分类、归因有误,不符合原文第4、5段意思。

13.A [解析] A.前者意思同C,后者意思同D。B.都是指当代现实生活。C.都是指历史某一时期客观存在的真实生活。D.都是指当代人主观意识当中所认为的古代生活。

14.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比喻。(1分)作者引用这一名言是为了说明当代人去研究历史是出于当代人现实生活的需要,(2分)进而证明“不懂得现在,就无法理解过去”这一观点。(2分)

15.①要摒弃“不懂得过去,就无法理解历史”等错误观念。(1分)②要理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认识到当代人研究历史是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1分)回顾历史,是为了从历史资料中寻找合适的主题和题材为现实服务。(1分)③要把握与当代现实生活本质相切合的价值观念,如珍惜生命、尊重人格、追求自由等等。(1分)

篇2:《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阅读答案

历史主义的口号是:“不懂得过去,就无法理解现在。”乍看起来,这个口号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现在正是从过去演化而来的。但细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个口号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从古代到当代,唯一活着的是当代人,而当代人永远不可能回到“纯粹的过去”,他至多只能回到“当代人理解的过去”,简言之,回到“现在的过去”,而无法回到真正意义上的过去。

与历史主义的口号相反,当代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不懂得现在,就无法理解过去。”既然只有当代人是活着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当代人之所以去研究历史,并不是出于“思古之幽情”,而是出于当代人现实生活的需要。而既然现实生活的需要是当代人研究历史的根本出发点,那么,道理不言自明,只有懂得现在的历史学家,才能真正理解过去,才能在以往的历史资料中找到合适的主题和相关的题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告诉我们:“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奇指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实际上,马克思和克罗齐都启示我们,不懂得现在,就无法理解过去。

那么,当代意识所要把握的“与当代现实生活本质相切合的价值观念”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正在追求现代化。这些实事正是当代现实生活的本质,与这一本质相切合的价值观念则是:珍惜生命、尊重人格、追求自由、倡导民主、维护平等、强调公正等等。当一个历史学家自觉确立当代意识,并与这些价值观念保持一致时,他回过头去看历史资料,历史资料便以崭新方式呈现在眼前,他也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主题和题材。

现在的'历史剧、历史小说、影视连续剧之所以常常受到批评,因为大部分编导和作者缺乏当代意识。一旦他们不能以上述价值观念作为创作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他们的作品就会陷入价值迷乱的状态,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一些早已过时的价值观念,如王权至上、等级秩序、男尊女卑、江湖义气等等理解为自己推崇的价值观念。这样一来,他们的作品不但不能促进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反而充当了这一发展的消极台柱。尽管《夜宴》、《无极》、《英雄》、《投名状》这样的影视作品获得了较高票房价值,但蕴含在这些历史题材作品中的价值观念对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来说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值得指出的是,在所有历史题材作品中,某些以维护社会公正作为主导性价值观念的作品,如《包青天》、《海瑞》、《神断狄仁杰》等等,客观上对今天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在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社会公正既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最敏感的社会神经。所以,这些作品都具有很高收视率。这里提到“收视率”也不能单从票房价值角度看问题,而首先要从受众普遍关注这样的主题角度来看问题。这些作品对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的发展有意义,但并不等于说,这些作品的作者和编导都已具备自觉的当代意识。事实上,夹杂在这些作品中的许多错误观念,如王权崇拜、清官意识、为民做主、男尊女卑等等,也是随处可见。何况,这类作品也像其他历史题材的作品一样,加进去诸如性、暴力、好勇斗狠等等配料,以致在受众心理上造成这样的印象,即包公没有展昭就无法断案,狄仁杰没有李元芳也无法破案,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保不住。对侠士、武功和力量的过分倚重,给受众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即社会公正只能通过超法律的“江湖力量”来维护。这就大大冲淡了这些影视作品原来主题的严肃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摆脱历史主义的思维方法,确立当代意识,不仅是历史研究者,也是当代中国人的理论自觉。

篇3:《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阅读答案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不懂得过去,就无法理解现在”这一口号是错误的,因为人无法回到真正意义上的过去。

B.当代人去研究历史既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亦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

C.历史学家看历史资料时,比一般历史剧、历史小说、影视连续剧的编导和作者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主题和题材。

D.编导和作者缺乏当代意识,则其作品票房价值较高;编导和作者确立当代意识,则其作品收视率高。

E.《包青天》、《海瑞》等作品的作者和编导未必具备自觉的当代意识,然而这些作品还是瑕不掩瑜。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历史主义口号中“不懂得过去”所说的“过去”,与当代意识表现形式中“就无法理解过去”所说的“过去”意思相同。

B.历史主义口号中“就无法理解现在”所说的“现在”,与当代意识表现形式中“不懂得现在”所说的“现在”意思相同。

C.第一段中“纯粹的过去”与“真正意义上的过去”,两个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D.第一段中“当代人理解的过去”与“现在的过去”,两个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14.作者引用马克思的“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这一名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根据文意,说说如何才能“摆脱历史主义的思维,确立当代意识”。(4分)

参考答案:

12.(5分)*A *E【B曲解文意,原文说“并不是出于‘思古之幽情’”;C撇开了“自觉确立当代意识”,两者无从比较;D分类、归因有误不符合原文第4、5段意思。】

13.(3分)*A【A.前者意思同C,后者意思同D。B.都是指当代现实生活。C.都是指历史某一时期客观存在的真实生活。D.都是指当代人主观意识当中所认为的古代生活】

14.(4分)【这个一个浅显易懂的比喻,(1分)作者引用这一名言是为了说明当代人去研究历史是出于当代人现实生活的需要,(2分)进而证明“不懂得现在,就无法理解过去”这一观点(2分)。本题最多给4分。】

15.(4分)【(1)要摒弃“不懂得过去,就无法理解历史”等错误观念。(1分)(2)要理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认识到当代人研究历史是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1分)回顾历史,是为了从历史资料中寻找合适的主题和题材为现实服务(1分)。(3)要把握与当代现实生活本质相切合的价值观念,如珍惜生命、尊重人格、追求自由等等。(1分)】

篇4:《绝技》阅读与答案

《绝技》阅读与答案

绝技

冯伟山

一大早,卢憨家的门前就停了两辆车。一辆是警车,还有一辆写着什么电视台字样的车。派出所的老黄正在敲门,他的旁边是几个拿着话筒和扛着摄像机的人。村里有人见了,觉得蹊跷,就围上来看热闹。等卢憨擦着眼屎把门打开,看热闹的竟聚了一大堆。

大伙儿议论纷纷,说这小子终于犯事了,看这阵势事儿还不小。

是呀,别看他平时不言不语,干起坏事来比谁也厉害!

老黄狠狠瞪了了大伙儿一眼,说都闭嘴吧,你们咋知道人家犯事了?

大伙儿就闭了嘴,可肚子里还疑惑着,都梗着脖子想往院子里挤。

老黄对卢憨说,你是卢立群吧?这几位是省电视台的记者,慕名来给你拍节目的。

看着卢憨满脸的惊奇,老黄又说,我是派出所的老黄,是给记者们带路的,别误会呀。

卢憨笑了笑,把他们让到了院子里。

这下,看热闹的村里人可懵了。这个憨里憨气的家伙原来叫卢立群呀,这么些年大人孩子都叫他卢憨呢。至于给他拍电视就更觉邪乎了,卢憨父亲早亡,一直和一个精神不好的母亲生活,日子过得紧巴,都快三十了,还光棍一根。平日除了种点责任田,就关门在家里窝着,见了人脸红脖子粗地勉强点点头。就这么个人也能上电视,真给卢村丢大脸了。

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

一个手里拿着话筒的姑娘笑着对卢憨说,卢大哥,为了拍你的绝技,尽快让全国人一睹你的风采,我们可是星夜兼程过来的。说完,姑娘递给卢憨一张报纸。报纸上是一组照片,还配着一段长长的文字,大标题是“农家院里的绝技高手”。卢憨看了,用手挠了挠头皮,咧嘴笑了,淳朴得像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他想起来了,那天他正在院子里练倒立,有个背着相机的人在矮墙外看见了他,被他的技艺吸引,非要给他拍几张照片。通过交谈,卢憨知道那人是省城一家报社的记者,来乡下采风的。卢憨的每一个动作,都让他赞叹不已,手里的相机也“咔咔”拍个不停。想不到这些照片,竟把电视台的记者引来了。

姑娘说,卢大哥,你不介意当众展示一下你倒立的绝技吧?

卢憨有些不好意思,说只是、只是我练得不好,你们可别笑话呀。

我们相信你挺棒的。老黄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

卢憨走到老槐树下,提了提裤子,一个倒立,双腿就稳稳地贴到了树干上。紧接着两腿一分,双手撑着地面向前慢慢移动,边移动双腿边做着各种动作,什么“白鹤亮翅”、“一柱擎天”、“弯弓射月”,每个动作都惟妙惟肖,刚柔相济。在场的人都看呆了,好久,掌声才一个劲地响起来。这时,卢憨的双手触地变成了单手触地,腾出的那只手朝大伙儿挥了挥,就叉在了腰上。一院子的人正看得起劲,突然他的那只手也脱离了地面,脑袋直直地扎下来。围观的人都惊得张大了嘴巴,生怕卢憨的'脑袋开了花。就在卢憨脑袋触地的一刹那,他竟把双手放到胸前鼓起掌来,两腿还在半空做着动作。哎呀,这家伙平时蔫巴巴地,没想到还有这招呀,绝了!村里人鼓掌归鼓掌,心里还是有些嫉妒。

一套动作下来,卢憨的脸上也有了细细的汗珠。稍事休息,他又即兴表演了头顶在桌子上倒立,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香烟点燃,飘飘袅袅的烟雾中,他一脸的惬意。突然,他把烟头一吐,身子一个鱼跃,就稳稳地坐在了地上,且双腿交叉,双手在胸前合十,嘴里念了声“阿弥陀佛”。瞬间,喝彩声、鼓掌声把小院塞得满满当当。

姑娘把话筒举到卢憨面前,说你是怎么炼成这绝佳技艺的?

卢憨吭哧了半天,说为了俺娘呗。

为了你娘?主持人和大伙儿都愣了。

我十几岁时很顽皮,经常在院子里翻跟头和倒立。有一次,我倒立时看见我娘瞅着我笑呢。娘精神不好,我很少见她笑过,看来她是喜欢看倒立。我又倒立了几次观察她,她都认真地看着,笑得也开心,打那我就下决心天天倒立给娘看。这不,眨眼十几年了。说完,卢憨用手一指房门口。看,我娘刚才看我练倒立,还满脸欢喜呢。

大伙儿回头望去,摄像机的镜头也跟了过去。低矮破败的房门前,一个瘦弱的老女人在暖暖的阳光下正朝这张望,嘴巴微微张着,脸上堆满了笑。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语言平实简洁,富有农村生活气息,非常符合小说塑造的普通平凡的乡村里的人和事的特点。比如作者把手挠头皮、咧嘴笑了的卢憨比作“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十分形象贴切。

B.“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着墨不多的一段环境描写,表现了小院的整洁、生机盎然。这说明卢憨的母亲虽然精神不好,但还是非常勤劳,并且热爱生活。

C、村里人开始时并不了解卢憨,甚至瞧不起他,认为他上电视会给卢村丢脸,但当他们观看了卢憨的绝技之后对他又十分佩服。小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村里人由对卢憨心存误解到最终理解他的心理过程。

D.小说题目为“绝技”,作者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卢憨的绝技,除直接描写卢憨让人折服的动作之外,作者还很注重写围观者的神态和心理,从侧面衬托卢憨的高超技艺。

E.小说的构思十分精巧,在卢憨表演完绝技之后,作者又交代了卢憨练成绝技的原因,凸显了文章主旨。文末对卢憨母亲的描写是点睛之笔,让读者倍感温馨,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17、小说前三段写村里人聚在卢憨家门口看热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8、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卢憨这一人物形象。(6分)

19、卢憨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6、BC(B、说明母亲“非常勤劳、热爱生活”有误。这应该是体现卢憨的孝顺,他打扫庭院、种花都是为了使母亲生活得更舒适。C.“村里人由对卢憨心存误解到最终理解他”有误,村里人开始时是并不了解他,小说也并没有表现出村里人最终理解了他。)

17、(1)巧设悬念,吸引读者,使读者随着小说中村里人的议论而对卢憨也产生种种猜想。(2)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并与后文电视台其实是来采访、宣传卢憨的情节形成巨大反差,有助于凸显卢憨这个人物形象。(3)村里人的议论、猜测表现出他们对卢憨的不了解,折射出人际关系的淡漠。(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18、(1)身怀绝技:他的倒立绝技先是被报社记者报道,后又引来了省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的现场表演赢得了众人的喝彩。(2)淳朴、憨厚:他不善言谈,被人认为是“憨里憨气”,受到别人的认可时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样子。(3)孝顺、善良:他独自一人陪着精神不好的母亲生活,十几年来苦练倒立就为使母亲欢喜开心。(每点2分)

19、(1)普通人物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深触人心。卢憨是一个乡村人物,有一个让人诧异、敬佩的倒立绝技,但谁都没有想到,他练就这个让记者们和乡亲们喝彩的绝招的直接动因却是为了逗乐自己那个患精神病的母亲。这个很真实、很平凡的人物行为和人物动机隐含了平凡普通的乡村人物那种金子般闪亮的善良和孝心。这种人性善的光辉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是非常值得弘扬的。

(2)村里人的行为体现了人们思想上的落后、人际关系的冷漠。当有警车和电视台的车停在卢憨家门口时,他们妄加议论,胡乱猜测;他们住在一个村里,却不知卢憨的姓名,得知他们瞧不上眼的卢憨要上电视,他们又觉得会给卢村丢脸;卢憨的绝技让他们佩服但又让他们心生嫉妒。村里人爱看热闹,爱发议论、无端猜忌别人,有着盲目的集体荣誉感,容易嫉妒别人。他们依然有着鲁迅笔下的国民形象的特点,这也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引人深思。

(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观点,然后紧扣观点结合小说进行分析。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如有其他方面的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篇5:秦岭阅读与答案

秦岭阅读与答案

①秦岭横亘于中国中东部,西起甘肃临潭县白石山,东经天水麦积山,穿越陕西,直至河南,全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气势磅礴。

②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关中盆地“四塞以为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关中“四塞”之东、南、西三塞均由秦岭山脉所成,东边华山、王顺山、骊山,东延为肴山,横亘于黄河与洛水之间;南边太白山、终南山等,雄峙于关中平原的南部;西边岐山、陈仓山等,阻隔于关中西部。另外再加上尧山、黄龙山等逶迤连绵的北部山系,一起组成了关中四面环山的地形地势。在四周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山脉之间,藏有许多雄关险隘。举其要者则有四处:东为潼关或函谷关,南为武关,西为散关,北为萧关。潼关是东部进入关中的天然防线,南依秦岭,北有渭洛并黄河之要,西有华山之屏,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险厄峻极;函谷关则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咽喉;武关是关中的`南方门户,建在秦岭南麓陕南商山的谷涧,悬崖深壑,号称“三秦要塞”;散关则西扼关中交通要道,南依秦岭山脉,乃蜀秦往来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另外北方的萧关居六盘山东麓,控扼塞北通向关中之要道。因恃秦岭,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③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北翼塑造了两条大河——泾水和渭水,秦岭北麓又发源了六条河流——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泾水与灞水等六条河流最后一并汇入渭水。八百里秦川即为八水的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地势舒展平坦。早在《尚书·禹贡》中,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加上历代所修渠道,如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渠、龙首渠、六辅、白渠等水利工程,以及汉唐诸运河的开通,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获得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张良称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史记·留侯世家》)。《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货殖列传》)。至隋唐时代,关中仍有“天府”美称。

④秦岭的山林以及河流、湖泊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改善了关中环境,使得关中气候清爽,山水相间,风景如画。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关中山水也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雅兴,仅一本《全唐诗》就留下诗篇百余首。

⑤由于秦岭与关中的战略地理优势与富庶,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长安政治中心地位前后长达一千一百多年,成为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址最丰富的中华古代首要政治中心。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历史中都极其罕见。以致古人称秦岭为“龙脉”,称关中为中原的龙首。

(选文有删改)

1.秦岭有哪些重要作用?结合文意简要概括。(3分)

2.第③段结尾引用《史记》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3.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要领“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2分)

(2)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官别馆的首选之地。(句中加粗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4.下列表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关中东边有华山、骊山、肴山等,南边有太白山、终南山、王顺山等,西边有歧山、陈仓山等,北部有尧山、黄龙山等。

B.潼关是东部进人关中的天然防线,武关则西扼关中交通要道,散关是关中的南方门户,萧关则控扼塞北通向关中之要道。

C.八百里秦川为八水的冲击平原,其中“八水”指泾水、渭水、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洛水。

D.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渠、龙首渠.六辅、白渠以及汉唐诸运河等工程,为关中平原的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

答案:

1.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地理优势);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改善了关中环境;秦岭使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3分)

2.引用《史记》中的文字,说明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增加了说明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

3.(1)第一问:要点,关键。第二问:说明了占据关中对于掌控天下的重要性。(2分)

(2)不能。“自古以来”从时间上限定,说明秦岭作为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首选之地由来已久。如果去掉就不能体现这一点。(2分)

4.D(3分)

篇6:学与问阅读答案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五彩缤纷:________________

能者为师: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用画线的词语写一个句子。

3.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可以问谁?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会的人就是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2. 普学网示例:只要时间允许,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去那边。

3. 勤学好问,善于发现问题

4. 爸爸妈妈老师身边的同学

学与问(节选)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用“____”画出来。

2.沈括是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他的著作有。

A.《本草纲目》

B.《水经注》

C.《梦溪笔谈》

D.《天工开物》

3.现在你知道深山寺庙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迟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也写个例子,来说明本段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C

3.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得多。

4. 一个炎热的中午,小牛顿在他母亲的农场里休息,正在这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正好打在牛顿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问他的`妈妈,他妈妈也不能解释。当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他联想到了少年的“苹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答案不唯一)

篇7:学与问阅读答案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篇8:简单与复杂 阅读答案

简单与复杂 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简单与复杂》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⑴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只是人心很复杂。

⑵其实人心也很简单,只是利益分配很复杂。

⑶桌上有一堆苹果,人们并不在意这堆苹果有多少,而是在意分到自己手里的有多少。单位里有一摊子事,人们并不在意这摊子事有多少,而是在意自己多干多少。人类有大智慧,因为对得失斤斤计较,最后都变成了小聪明。

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由于利益分配很复杂,才有了尔虞我诈,才有了 。纷繁的尘世其实也很简单,由于人类情感很复杂才有了书剑恩仇,才有了离合聚散。

⑸人生之简单,是生命巨画中的几笔线条,有着疏疏朗朗的淡泊;是 生命意境中的一轮薄月,有着清清凉凉的宁静。

⑹人生之复杂,是泼洒在生命宣纸上的墨迹,渲染着城府与世故;是拉响在生命深处的咿咿呀呀的胡琴,挥不去嘈杂与迷惘。

⑺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人生有大疲惫,在复杂处藏。生活中常有大情趣,一定是日子过得很简单;生命常得大愉悦,一定是心灵纯净到不复杂。

⑻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更多的人,要活出简单来不容易,要活出复杂来却很简单。

⑼人,小时候简单,长大了复杂;穷的时候简单,变阔了复杂;落魄的时候简单,得势了复杂;看自己简单,看别人复杂。

⑽ 一眼望到底的,似乎很简单。一口百年古井,幽深,澄澈,也可以一眼望到底,但这口古井,本身却并不简单。人也一样。有时候,一个人可以一眼望到底,并不是因为他太过简单,不够深刻,而是因为他太过纯净。一个人,有至纯的灵魂,原本就是一种撼人心魄的深刻。这样的简单,让人敬佩。

⑾有的人云山雾罩,看起来很复杂,很有深度。其实,这种深度,只是城府的深度。这种复杂,是险恶人性的交错,而不是曼妙智慧的叠加。

⑿人生,说到底,简单的只是生死两个字,但由于有了命运的浮沉,有了人世的冷暖,简单的过程才变得跌宕起伏、纷繁复杂。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是人为的愚蠢;把复杂的事看简单了,是自然的聪明。

⒀简单,是生命留给这个世界 的美丽的形式;而复杂,是生命永远无法打捞的苍凉的梦境。

1.请在第⑷段划线处填上适当的成语,使上下文语意连贯。(2分)

2.本文主要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仿照第⑸段或第⑹段的句式续写一个分句。(3分)

参考答案:

1.勾心斗角(或明争暗斗、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笑里藏刀、阿谀奉承、媚上欺下、装腔作势、装聋作哑……)。(2分)

2.对比论证(1分)。将“复杂”和“简单”反复比较,突出强调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人应该活得简单些。(2分)(共3分)

3.示例:人生之简单,是生命旋律中的几个音符,有着悠悠荡荡的恬然;是生命意境中的一缕炊烟,有着袅袅婷婷的闲适。(3分)

篇9:孔颖达阅读与答案

孔颖达阅读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造同郡刘焯 造:培养

B.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特:只是

C.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爵:封爵

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 致仕:辞官回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是(3分)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颖达,八岁就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C.孔颖达奉皇太子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5分)

译文: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A(“造”的`意思是造访、拜访。)(3分)

5.C此题可通过结构分析法推断。古人为文往往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大多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可以据此推断。如“己虽能,仍就……,己虽多,仍就……”“内……外……”“中……容……”(“仍就”是连词不能断开)(3分)

6.C (下诏褒扬是帝幸太学观释菜一事中孔颖达上《释奠颂》后的事。)(3分)

7.(1)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5分)

译:名师名儒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译出大意2分。“耻” “阴” “匿”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5分)

译:如果那人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译出大意2分。“据” “侍” “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他到虎牢去避难。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皇帝下诏又命令裁定此书,事情没有完成。永徽二年,高宗下诏令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博士考核订正此书,这时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最终加以增删,此书才颁行天下。

篇10:提琴阅读与答案

提琴阅读与答案

提 琴

【美】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面铺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 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看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小题1:请在横线上补充本文相关情节。(3分)

①舅舅决定忍痛卖琴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④母亲舍不得卖琴。⑤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4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小题3: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小题4: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②父亲去卖琴。③舅舅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⑤我去卖琴。

小题2:(1)因被迫卖掉祖传珍宝而痛苦无奈;为能用这把提琴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而欣慰。(2)父亲估计到‘我’知道了真相,既赞许‘我’的做法,又为‘我’知道真相,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而感到无奈和不忍。(答“估计‘我’没有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而轻松,同时又怕‘我’从自己的眼神中看出破绽因心虚而回避”也对)

小题3:主要性格特点:勤劳、能体贴理解家人。(答“善解人意”、“成熟懂事”也可)作用:①“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深化主题;③通过“我”侧面烘托“父亲”的形象。

小题4:琴是亲情的象征;②父亲得知琴是赝品却并没说破,而是巧妙地保护着舅舅的梦想和母亲的希望:琴是善良心地的象征;③“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学习父亲的处理方式,琴见证了父亲对“我”的影响:琴是精神财富的象征。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提示,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参照,将全文情节划分成五层,然后按示例依次概括填写。语句要简要,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在文中找到两个语句的位置,仔细阅读前后文,抓住人物的言行表现,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注意题干中的提示“复杂”,说明人物的心理是“多样”的,要写出两种以上。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本题是两个问题: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此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第一个问题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第二个问题要观察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比如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主体形象还是为了衬托设置文章的线索,多方面考虑。

小题4:

试题分析:“象征”指的是用具体的事物蕴含思想情感方面的特定意义。本题要从人物的言行表现和故事表达的主题来分析象征意义,比如“琴声”是美妙的,那文中什么东西是美妙的呢?

相关专题 历史主义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