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哲学辩析论文

橘子杀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橘子杀手”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哲学辩析论文(共2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哲学辩析论文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哲学辩析论文

论文摘要:国运昌盛、系于教育。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突出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哲学思维为主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示范”建设为引领,正确处理好质量、效益、人才培养及其社会关系,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辩证统一;内涵建设

强国必先强教。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中国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为努力实现我国到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方法和立场是指引我们科学发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此达到目标的先决条件。

一、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构思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它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运动促进了事物的转化。

(一)逻辑依据:它是指一种思维的开端。比如在做事之前得思考需要准备什么,这种思维过程的开始就是逻辑依据或逻辑起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经济指标增长跃居世界水平。我国教育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然而发展是不平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出现了需求旺盛的局面。这反映出中国教育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充分表明教育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确定目标: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矛盾运动的结果。教育、经济、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事物。中国古代兴修都江堰宝瓶口水利工程就是证明。在当时条件下没有采取堵截的办法,而是采取疏导的办法。修堰筑渠,疏通流沙,合理解决土壤耕种,改变农作物生态环境,使得成都平原年年丰收。孙子兵法也研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教育为经济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社会经济基础的夯实决定人才需求的总量、结构质量。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类型也要求教育不同类型与之相适应。否则,教育的发展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工,人力要跟上,金融风暴来了,要迎头搏击。教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只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推进国家现代化。

(三)科学定位:事物发展的轨道是目标方向定位的运动。高等职业教育需办出自己的特色,除了要有符合教育规律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外,还必须对学校的科学定位。美国教育学家博耶指出“绝没有简单的‘好大学’模式。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方面肯定是大相径庭的”。鉴于每所高职院校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不同,他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可以借鉴和学习,但不能相互“克隆”。据相关资料表明,厂矿企业所需的人才中,从事生产实施、设计开发、经营销售和管理类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很大。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和教育自身发展,使得从业者与需求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这突出反映在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相对滞后,没能满足现阶段产业升级以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立足中国国情、世界眼光,从开始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百所示范院校的遴选和建设过程,大大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政府推动、社会认同,极大的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积极性。

(四)促进发展: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遵循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发展是唯一的,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双向互动、和谐发展,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持的发展。一是要做到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或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匹配;三是发展的速度和社会、人民群众可承受的力度相吻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办学,学校主导,地方扶持的关系。国家、政府应把握好宏观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切实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常运行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来解决好自身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及其战略决策等问题;地方和行业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植,高职院校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在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显神威。

二、运用对立统一转化原理来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内外发展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是事物矛盾运动发展的特征,如平安与灾害、健康与疾病、城市与乡村之间等都存在着各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一)健全机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依托行业办学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从学校方面来看,充分了解并满足行业企业的利益和需要,才能使行业企业更加的关注教育,才能更深度地参与教学。从行业来看,学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企业输送了合格的人才“产品”,注入了活力,生产发展了,壮大了企业经济。实现合作共赢为基础,建立健全利益共存的政策导向机制;行业与学校联动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等。

(二)质量保障: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质量是事物客观属性的反映。高等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统一,个人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相统一,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以市场调研为起点,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高职院校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办好社会需求量大、技术相对稳定的长线专业,积极开发一些社会紧缺的短、平、快专业。组建校企联合办学基地,学校仿真或实验实训中心,创建真实环境。通过“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工作室式”、“项目式”等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就业、学校与职业、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使“技能性、立体性、导向性”融合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依据社会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进行人才评价。施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确保人才质量的制度性保障,大大提升了高职人才培养水平。 (三)内涵凸现:高职院校要强化内涵建设,大力推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引进ISO9000认证体系。走出一条既科学规范又开拓创新的办学之路。一是以管理效率为目标,建立效率型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民主参与型领导制度和过程质量管理制度。二是以良性互动为目的,建立自我调适型管理决策机制,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互动整合机制,真正发挥合力。三是以人才选拔为标准建立竞争型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激励、竞争、淘汰机制,营造有利人才“能是能下”的良好用人环境。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全面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打破常规,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用科学管理标准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及其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

(四)外延扩展:高职院校外延发展要求具有战略眼光,要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大势,遵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人才“准入制度”。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类中的'分类型,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在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与其紧密相连,要与教育内部结构、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密切相关。根据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努力构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衔接发展”的人才培养“立交桥”。高职院校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提升自身知名度,努力创建“内引外联”的生动氛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努力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经验为我所用,争创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联系,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发展宽松的对外环境,切实解决好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营造生机盎然的一方沃土。

三、运用质量互变的原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事物发展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曲折前进和螺旋式上升,变化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不变化、不发展是暂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必须把握好“度”,关注量变过程,重视质变结果,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长足发展。

(一)健全完善制度与标准建设: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标准是评判的依据,有了健全完善的制度和标准,才能推进高职院校各项建设。高职院校要运用分权、授权、协作、团队等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技术,来构筑学校内部的新型关系,使学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具体情况来决定专业设置与调整。开发体现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克服“官本位”、去“行政化”,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作用,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使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市场经济办学,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根据社会需要,竞争规律,价值规律要求,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和配置好高职院校的人、才、物等各种资源。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规范;坚持以管理标准为定位,统筹思想政治工作标准、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标准、教师辅导员队伍培养标准、学分制标准、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科标准、课程质量监督标准等等。

(二)正确界定规模扩张和稳定发展的关系:根据中央决定,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十二・五”规划稳定发展的时期。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要认真加以科学思维,正确处理好生源数量与生源质量、学生入口与出口、德育与智育、社会需求与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前提下,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本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兼顾知识能力与职业资格能力;统筹考核评价,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使毕业生真正成为复合性、应用性、操作性高技能人才。以人才质量为核心,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广泛深入地开展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使高职学生增加社会认知,增长实际锻炼,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发展动力和后劲。

(三)正确处理好基本建设和改善教职工福利的关系: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学校利益与广大教职工利益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基本建设规模投资应与改善教职工生活福利同比例增长,实现教职工人人“体面劳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要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宏观决策与微观搞活等方面统筹兼顾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以和谐促稳定。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教育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科学规范绩效工资改革制度下,考核与管理同步,基础绩效与奖励绩效相协调。完善学校财务制度和监督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防范财务风险。

(四)实现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重视对外引进人才的良性运转:“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高职院校要着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放水养鱼”鱼儿欢,“筑巢引凤”凤凰来。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另一方面也必须花大力气加强自身内部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内部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各种创造性活力不断迸发,让各种创造源泉不断涌流。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本,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能脱离教学一线,注重把科研优势和最新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必须引导、激励和督促广大教师深度参与到企业顶岗锻炼,真正构建“基地或学校”+“企业的高职院校师资培训模式。当前、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类型问题。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诞生的,为满足社会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培养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尤其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开展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加强对人才选拔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办出层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广大教师才能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提升水平、打磨品格、历练本领,为科教兴国作出更大贡献。

篇2:试论无锡地区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机制探索论文

试论无锡地区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机制探索论文

摘要:区域经济的特征就是区域职业教育的特征。苏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进行机制创新,实现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创建统筹管理机制,协调和引领区域内各高职院校整合优势资源、坚持特色发展,以集约化和专业化的优势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无锡;区域性;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一体化

一、现有运行机制剖析

无锡地区现拥有1l所高等职业院校(含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无锡办学点)及4所五年制高职院校.2008年高职层次在校学生总数达80000多人但各院校归属不同的上级部门管理(见表1),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特色定位、招生计划等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这种政出多门、条块分割,造成了专业设置失调和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脱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无锡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和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招生人数进行比较分析.显示当前无锡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在当前运行机制下.各院校的专业设置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譬如,2008年各院校区域经济发展紧缺人才专业的招生比例在50%~75%之间(见表1),多数在50%左右.并且相对集中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等IT领域.这些专业在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中其从业岗位定位与本科层次没有区分.人才培养很难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发展很快.但整体实力不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有较大差距现有机制已经成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发展机遇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各城市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目前.苏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见表2)乡镇企业转型和国外跨国企业的集群和聚集.农村城市化的加快.城际轻轨和高速列车的开通,呈现出苏南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经济“一体化”为各要素资源建立了能够无障碍流动的环境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区域经济的特征就是职业教育的特征。各城市之间分工的细化和协作的深化.促使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在特色优势明显的基础上.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配置.使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要素资源的效能和能量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从无锡地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来看.除机电一体化专业外.各院校特色专业间的区分和互补性还是比较明显的(见表1)。因此,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加速专业群的整合与重组.在统一协调下.各院校坚持以特色发展带动规模发展,在特色领域立足国内一流。瞄准世界一流,建立彼此专业互补、相互依托、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区域高职教育资源利用最优化.以整体优势参与“长三角”职业教育市场。

三、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首先是体制创新,其次是制度创新。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中.体制性障碍是最主要的掣肘.体制创新是关键所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单靠高职院校的自身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有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初期联席会议制度

由于各院校现存的'问题较多.隶属关系比较复杂。不可能一揽子理顺和解决现存问题.“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应首先建立起一个协调机制,由政府主管领导、相关主管部门领导、行业协会及各高等职业院校领导参与成立“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协作组织”.地方教育局承担秘书工作.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促进各院校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加大办学的宏观监控力度.切实提高办学主体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引导学校明确办学服务面向及特色定位.了解和研究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不断研究、调整各自的发展模式。以办学特色的凝练与彰显为内生机制.相互之间优势互补,进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为实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协作组织构成(1)秘书长:分管教育的市领导:(2)成员:各高职院校校长、各行业协会秘书长、市教育局领导、市人才服务中心领导、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领导;(3)秘书处:市教育局。

会议制度校长、行业协会秘书长联席会议由“协作组织”秘书长牵头每年召开一次.研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资源分配和专业布局,制定发展规划,并形成会议决议,具体指导各院校工作。

(二)构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高职院校个性定位与特色凝练为内生机制,按照学校为主、地方政府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运用特色发展战略来提升高职院校区域办学实力与竞争地位。获取特色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价值,从而形成的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

原则导向与目标任务“一体化”不是“一统化”。各院校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地方政府不可能统筹各院校的所有问题。因此.政府应主要以区域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为抓手.整合各利益主体的资源要素.本着“纵向控制适度、横向联系加强”的原则,着眼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发展需求.确保专业结构与资源配置最大程度地适应应建立地方政府部门主导的全新的统筹管理构架.实现共同发展目标。获得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优化发展。无锡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发展现状见图2。

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下.各院校通过高职教育要素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使专业特色优势凸现.整体实力增强,形成大型的、国内一流的乃至国际一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即机械制造与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经济贸易与现代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应用电子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现代城市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艺术与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汽车维护与营{自满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以国际化的技术和水准建立国内一流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各院校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心,辐射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基地的“卫星群”。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体制由分管教育的市领导、各行业协会秘书长、各高职院校校长、市教育局领导、市人才服务中心领导、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领导参与成立“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领导各基地建设工作。

各高等职业院校要打破现有的管理制度框架,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抛弃传统大学“以自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形成互相融合、互相依托、互相补充和互相流动的联合协作体。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特色品牌专业,突破学校本位模式,拓展特色办学空间.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技成果应用技术创新为两翼。切实依靠地方政府的统筹管理和政策扶持、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通过合作、合资、联办、共建等多种互动形式,整合优势资源,形成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办学的规模优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创建开放性的区域性特色品牌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