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小学教学方式变革论文

mmmmmonic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mmmmonica”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信息化条件下小学教学方式变革论文(共20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信息化条件下小学教学方式变革论文

信息化条件下小学教学方式变革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在信息化条件下, 小学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作为小学教师, 我们应认真分析信息化条件对小学教学产生的积极作用,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并在政府、学校以及学生的支持与配合下, 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潜能, 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信息化; 小学; 教学方式;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 小学课堂教学方式日益丰富, 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越来越普遍, 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顺应了现代小学教学方式变革的潮流。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便利。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主导课堂, 教学方式单一, 课堂枯燥、抽象, 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声光电手段, 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开拓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一、信息化条件对小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师口头讲解和板书结合的方式, 枯燥乏味, 课堂氛围不活跃, 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低, 缺乏学习兴趣, 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弱。信息化条件下, 采用信息化教学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元素, 通过多媒体展示多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新颖的教学设备以及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 立体讲解教学知识

小学生的智力和认识能力都处在发育过程中, 他们并不能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全部理解吸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用成人思想和思维授课, 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教授的知识, 然而利用信息化教学, 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信息化技术可以将要教授的知识变得更加的直白易懂, 多彩的课件或者视频使得知识更加生动形象, 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教师利用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够实现立体讲解教学知识, 展现出信息化条件下教学的优越性。

(三) 激发学生潜能, 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而是让学生生理和心理得到全面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古板, 教师总是高高在上, 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特别明显。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环境会有比较大的改善, 广泛的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改进教师的教学状态。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培养师生感情,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 给学生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也是中国教育改进的必然方向。

二、信息化条件下小学教学方式的改变策略

(一)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要转变小学教学传统的方式, 教师首先就要做到教学观念的转变。近年来, 信息化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但是并没有完全的普及, 有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习惯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 缺少对信息化教学的正确认识。所以, 我们应该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积极作用的认识,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从思想上接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并且主动运用到日常教学当中。

(二)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建设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应该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技术是向信息化教学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培训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转变教学的方式, 提高教学水平, 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此外, 我们还要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培养教师课程和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互联网的发展, 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但是, 信息资源的选取和如何运用都是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好的整合能力, 将资源和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还要求教师有较大的知识储备, 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 完善硬件设施, 加强信息化资源开发

对于学校来说,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不仅要完善硬件设施, 还要加强信息化资源的开发, 即软件、硬件都需要发展和完善。首先, 学校领导应该重视教学的信息化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购置必要的硬件设施。政府也应该对学校进行补贴, 特别是对农村学校, 完善信息化教学的硬件基础。其次, 教学和教研组织应该运用创新思维, 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为师生提供文献、软件等资源。最后, 学校应该建设网络资源, 建立校园网, 在网上发布相关的教学书籍、视频资源库, 便于学生学习, 也便于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四) 转变教学方式, 重构课堂教学

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是不同的, 要求利用信息技术的相关软件、硬件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 重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用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运用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学习。例如,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材料, 选取动画这种学生容易产生兴趣的图片或视频, 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吸引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小学的教育方式转变是有很多益处的, 但是转变的过程是复杂而且漫长的。要完成传统教育方式像现代化教育方式的转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要想让信息化技术和小学教学充分融合在一起, 还需要对此进行更加充分和全面的研究, 找到每个学校适合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将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王淑平。信息化条件下小学教学方式变革[J].考试周刊, (10) .

[2]朱文龙, 施丽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J].人生十六七, 2018 (5) .

[3]孙庆太。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J].教育, (25) .

[4]张太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方式[J].青年时代, (10) .

篇2:信息化生产方式变革探讨论文

信息化生产方式变革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在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生产方式会表现出信息化的特征,同时给社会造成一定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生产方式;演进过程;变革;影响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在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生产活动都形成了与该时代相适应的独特的生产方式。上世纪中叶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和设备开始广泛应用,促使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与此相适应,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影响。

一、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内的统一不是平静的,而是处于不断的矛盾运动之中,二者的矛盾运动使生产方式不断的新陈代谢,在每一个时代都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三种形态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正向信息社会迈进。

渔猎社会的生产方式。渔猎社会是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时期,大约一万年以前的所有历史都属于这个时期。当时,科学技术尚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制造和使用工具受到极大的限制,使用的大多是打磨粗糙的石器工具,以利用自然为主,通过采集果实、捕鱼、打猎等生产活动获取维持生存的食物。在这种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在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很难存活下去,人们不得不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并以群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生产实践。

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农业文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次转折。科学技术开始产生并逐渐形成,定居的村庄渐渐星罗棋布蔓延开来,人们使用畜拉的耕犁、铁锹、金属镰刀、木耙等工具在土地上劳作,开始了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其特有的标志就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在农业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从事这种田间劳作的农民,“他们的生活仅是以糊口、苟延生命和供他们的主人寻欢作乐而已。没有长期储备粮食的设备,没有把产品运往远处市场必不可少的道路。”[1](p36)因此,农业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和消费融为一体的社会。

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建立起了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形成了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体系,煤、石油、天然气等不能再生的化石燃料成为社会的主要能源,动力逐步代替人力和畜力,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代。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产不再仅仅是为了自己享用,更多的是为了出售,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大规模的销售系统和大规模的商业体系,从而打破了农业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实现了生产和消费的分裂。

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文明为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换奠定了基础。20多年以前,未来学家们曾预测工业社会将向信息社会转换,现在,这一预测正在成为现实,社会信息化正在以人们预料不到的范围、规模和速度向前推进,引起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包括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

不同时代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各构成要素上。要了解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我们就应从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和生产关系的各环节入手。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

1、信息化进程中生产力的变革

(1)以脑力劳动为主、从事信息活动的人是社会的主要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既要支出体力,也要支出智力。在不同时代,因为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人们体力和智力支出的比例是不同的。在农业社会乃至以前的时间段里,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主要是体力型的,人们的劳动支出以体力为主;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先后发明了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动力机械,进入机械化大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生产力所要求的劳动者素质是脑体并用型的;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大加强,信息产业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需要有大量的劳动者从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这就使工业社会延续下来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的劳动支出逐渐转向以脑力支出为主。

(2)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网络化的智能机器体系成为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人类使用的劳动资料,已经经历了简单工具和机器体系为标志的两个阶段,其中,简单工具在工业革命以后被机器所代替。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们将会逐步用智能机代替工业时代的机器体系。智能机是具有人的部分智能的工具系统,它的使用不仅扩展了人们的体力,而且也扩展了人们的部分脑力,使劳动者更轻松、更准确地完成工作。

(3)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的信息成为人们的主要劳动对象之一。资源是人类生产的劳动对象,人们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范围是伴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在渔猎社会中,可再生的野生动植物是最重要的资源;到了农业社会,土地成为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的第一资源;发展到工业社会,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利用的资源的范围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煤、石油、天然气得到了广泛开发,但这些资源都是非再生性资源,过度开采会造成生态失衡等恶劣后果;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空中到地下,从宇宙到海洋,从无机到有机,无所不及,这些资源中就包括信息资源。在信息时代,它虽然不是唯一的资源,但却是最重要的资源,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信息事业。

(4)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标志和核心的信息科学技术成为核心技术。在人类历史上,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是空前发达和最为辉煌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科技群体不断涌现。在这些高科技群体中,任何高科技的发展不能不依赖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特别是以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因此,信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它广泛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诸要素中,促进经济增长。

2、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

(1)生产上。使用机械化设备在流水线上进行的大规模集中化生产将逐步转变为使用智能化工具的适度规模的个性化生产。工业社会生产中利用的机器体系是依照决定性原理进行机械动作的装置,它们不会自动控制和调节,缺乏灵活性,这样的特点需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监控和操作,以弥补机器体系的不足,这就决定了工业社会的生产必须把成千上万的工人集中到工厂里,在生产流水线上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子大规模生产出单一品种的产品。这种生产虽然成本低,但却满足不了人们的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信息时代人们在生产中广泛利用计算机这种智能工具,它“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和调节随时改变机器的行为模式,从而改变产品的款式”[2](p234),同样一套制造系统可以灵活的生产各种产品。这种生产所生产的产品批量小,品种多,更适合多样化的需求。

(2)分配上。信息将越来越多的介入到未来的产品分配之中,并将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财富分配的依据。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价值骤然上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因此,未来财富的分配方式将趋向于注重信息要素,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所有者将取代资本家成为社会阶层的最富有者。

(3)交换上。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产生之后在商业领域很快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并开始逐渐进入家庭,为改变传统的交换方式奠定了技术基础,使新型的市场交换的方式和手段呈现出信息化的特征。尤其是在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商店销售系统、银行电子转帐系统和家庭中的计算机终端、电视、电话就可以连成一个互动的网络,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自由选购商品。

(4)消费上。信息时代将开始弥补有史以来生产者和消费者相分裂的状况,出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二为一的趋势。农业社会里绝大多数人消费的只是他们自己所生产的东西,他们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生产者,也不是一般所认为的消费者。他们可以称之为“产消者”。工业革命把社会一分为二,导致了我们现在所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出现。到了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使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消费者与企业、与商场发生了一种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消费者通过网络把自己喜欢的商品信息输送给厂商。结果就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消费者实际上是参与了商品的设计和制作。

三、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生产方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反过来也会给信息化进程中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一定的影响。

1、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人力物力。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生产方式的各实体要素中,使现代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通信、控制、显示系统等信息技术把自己的要求自动、准确、快速地作用于劳动对象,不仅解放了劳动者的体力,加快了生产产品的速度,而且提高了加工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

(2)人类劳动的彻底解放提供了手段,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3](p168)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广泛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是给人类实现劳动解放提供了“现实的手段”,机器人已经不再仅仅做险活、脏活,而且开始进入技术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劳动市场,扩大了人的体力,使人类摆脱了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又把一些繁重的脑力工作交给智能机去处理,扩大了人的脑力,使人们从那些繁重又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迈出了劳动解放道路上的第一步。

(3)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新的生产方式使生产从注重物质投入转向注重知识、信息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工业社会对物质和能量的大量消耗,缓解了社会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环境保护。

2、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⑴失业问题较难解决。信息化进程中崛起的信息产业,给劳动者造就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信息化设备的自动处理功能取代了部分人力,这也导致从传统产业部门释放出来的低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在一定时期内会相对过剩。

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智能化、网络化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虽然使人们的生产活动突破物理时空限制的同时,使以前因为这些限制无法建立的关系得以形成,但它也让人们为之付出了代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当前,在一些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发达的国家,利用互联网在家办公成为兼顾工作和家庭、保持工作柔性和节约办公成本的方法,但是仅仅使用电子联系难以构筑足够的达到默契合作的信任,所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来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关系。

⑶人性堕落。生产方式的变革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手段,然而,它也为那些物质膨胀者获取暴利,进行违法犯罪提供了科学手段。这些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制造假币、窃取各种技术资料……,变成庸俗的经济动物。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正负两方面的。其负面影响我们要想完全消除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信息化进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树立信息意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迎接信息化浪潮的冲击,适应未来社会。

参考文献:

[1]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

[2]童天湘,高科技的社会意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3:会计信息化及会计教学变革研究论文

[摘要]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逐渐普及和应用,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目前,企业管理改革的重点将是如何实现信息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会计行业也正在逐步地向信息化靠近,会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是会计信息化。因此,分析和探讨我国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如何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下对会计教学做出变革,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篇4:会计信息化及会计教学变革研究论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应用无处不在,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中,它能显著地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会计行业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地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迈进。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中也应用了大量的信息化软件,但总的来说教学还是以书本为主,而教科书均是许多年前出版的,中间虽有过几次改版,然而改动并不大,根本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而且授课的教师所使用的均是同一份教案,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会计信息化所需的人才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的会计教学做出变革。

1我国会计教学现状

1.1学校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

会计专业一直是高校中的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从会计专业毕业,但毕业之后的他们却不一定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随着国家的繁荣、企业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的增加,但是,我国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却不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全面掌握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可当前学校仍旧实行传统的会计教学,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无法做到全面认识会计信息化。传统教学以为会计信息化只是报表编制、财务处理、会计作业的工具,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一种企业管理流程、资源、业务模式的整合及创新,是一次社会管理的革新。正是由于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才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信息化的认识很片面,自然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1]。

1.2教学方式单一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填鸭式”,老师只顾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而忽略了学生是否能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的优等生在考试的时候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而到了实际应用中什么都不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贯穿我们的整个学生时代,使学生渐渐失去了自主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能力。而会计专业恰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信息化、网络技术等相互关联,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引下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然而,我们的学生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将大量的学习时间都花在了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上,少有时间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上机实践操作,只有在注重互动性及实践操作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2]。

1.3教学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学生如果不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论他(她)的专业成绩有多好,都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目前,学校都会安排学生到对应的企业进行实习,目的就是想要学生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从而进一步的掌握相关的实际操作,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事实上,由于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往往没有固定的合作企业供学生进行实习,而学生也很难通过自己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实习,即使有合适的企业愿意提供实习岗位,也不会安排学生进入具体的岗位,只会让学生在一旁跟着学习。因此,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也就无法掌握真正的专业技能,这就导致出现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的人才不相符的现状。

篇5:信息化支持的学习方式变革心得体会

信息化支持的学习方式变革心得体会

通过“信息化支持的学习方式变革思考”五个板块的学习,我有以下认识和困惑:

一、当前我们传统教育方式的诸多弊端:1、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还停留在工业革命时代,打磨出的'只能是没有棱角、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统一标准的学生,培养出的只能是流水作业上的工人,适应不了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2、教育方式过于传统:只关注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二、“翻转课堂”的特色:

首先,关注点先解决学生怎样“学”(即学习方式),再解决教师怎样“教”。

其次,教学结构:学生先借助微视频预学(课下),学生小组交流预学情况,教师课堂答疑、助学(课堂)。真正实现了传统课堂的翻转。

三、微视频的制作原则:

教师不出镜、内容为核心、讲解像兄长、视频短而精,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

四、普陀区教育局给我带来的震撼:

上海普陀区教育局在“翻转课堂”已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实验,并形成了三环节、五循环的模式。这种“勇与担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令人敬佩。这其中所要承受的艰辛也可以想到,其具备的超人坚忍

令人佩服。同时我也深深地认识到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与发现都需要这种精神,都需要这种勇气,都需要这种探索。

五、一点困惑:

语文学科内容的多元性,知识点的多面性,如何抓一个核心点录制微视频,实现课堂翻转,只能做专题讲座吗?

篇6: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论文

摘要:

信息化条件下的职业教育倡导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选择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分析当前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进和选择,从教学组织上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以其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

篇7: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论文

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大多是任职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信息化条件下,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表现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探讨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按照教学目标指向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组织展开课堂教学,以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缺失

目前,很多专业课程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到教员的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的教学实施,普遍使用的是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这一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这样的教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从本质上是知识灌输式教学,本质上没有改变,且方法单一、互动不够。这种教学没有体现出在两种基础理论上以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讲解接受模式,与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理念不相适应。

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在信息化条件下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在专业课程中,使传统的看不见的、看不清的设备的内部结构一目了然,平时和课堂难以呈现的场景和形式也可虚拟展现在学生眼前,这种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为专业课教学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统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提供了条件。而这关键是应该构建可行的教学基本模式。

1.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手段

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直观性教学在课堂上很容易实现。直观性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尤其对于职业教育,要求教师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深刻正确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信息化条件下直观教学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专业课教学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要按照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通过大力开发多媒体资源,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

2.基于小组协作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组织形式

专业课教学目标应指向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应体现“教学做”相统一的教学局面。如何组织实施,可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协作学习就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教师设计好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动手实践等活动后,由小组回报成果,并通过同伴评价促进和加强对学习的自我责任,从中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得以提高,又培养团结互助合作精神。这种组织方式,对于专业课程教学,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实现了教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学方式。

3.学用一致的“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为实施

任务牵引(驱动)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适合学习以应用和技能为主的知识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的的任务为中心,通过带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使学生完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当然,必须紧贴岗位的专业训练需求,按学用一致的原则进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其基本模式是: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的专业训练课目任务为载体,将相关知识内容融于课目任务中,在这一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在所学与所用间建立零距离通道。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准备实际场景和设备直观显现,以学生未来岗位实际应用课目任务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要按照教学目标指向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准备场景和教学素材,以学生未来岗位实际应用任务为主线,围绕岗位任务实行分组并展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以岗位任务为载体融知识应用与专业知识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念,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02-01.

篇8:信息化条件下幼儿园档案管理问题探讨论文

随着信息化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作为一种工作方式,信息化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贯彻《幼儿园指导纲要》,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加强对于幼儿园工作的管理,各个幼儿园设立了相应的档案资源管理人员或部分负责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如何将信息化的相关方式切实应用到幼儿园档案管理工作中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信息化条件下幼儿园档案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幼儿园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提高幼儿园管理的水平。

作为一种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和幼儿基本信息重要记录方式的幼儿园档案资料,对于了解幼儿园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及评价幼儿园的综合指标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日常事务的处理过程,对于信息管理和事件管理都有一定的借鉴。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对幼儿园的档案资料进行具体化、规范化和整体化的管理是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如何利用信息化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资料的价值,促进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的。

篇9:信息化条件下幼儿园档案管理问题探讨论文

1.1 管理精细化

与行政档案和人事档案相比,幼儿园的档案资料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具体管理时要考虑到这些特点和因素,做到有的放矢。要从繁多的档案资料里边进行价值性的筛选,最终确定要长期保存的档案资料。一般来说,幼儿园管理的档案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类:幼儿园园舍设施、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安全工作、卫生保健、保教工作、幼儿发展等等,如何把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有序的管理,方便随时查阅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1.2 规范化管理

档案作为对于幼儿园工作的重要记录,也是考核幼儿园或教师一定时间段内的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对档案的管理采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严格档案的收集、调用、归档流程。目前,我国幼儿园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一直还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园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不高,选择的管理人员往往是兼职的,对于档案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知之甚少,同时对于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相关技能也没有很好地掌握,对于档案的收集、筛选、整理、分析等都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意识。在管理具体档案时,往往随意堆放,导致纸质档案发现丢失、笔迹淡化等现象,影响档案后期的使用。

1.3 系统化和整体化管理

档案保存的主要价值在于为以后的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资料参考,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信息化时代,数据的数量是巨大的,档案的类型和数量也是非常多的,对于每天接触的各种档案资料,除了有各种活动的原始记录外,如果不加甄别就盲目地进行保存,则会出现文山书海的局面,应该分门别类,利用信息化手段实事求是的详细记录,归档立卷。同时为幼儿园档案的完整性奠定基础。

1.4 价值实现管理

档案管理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如何通过有效的档案管理来实现档案资料的价值是档案管理工作所追求的目标。作为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档案资料管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园管理的`水平和技能。在对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时,可以将其参加某项活动表现的积极或者创新的方面进行突出的表达,作为后期幼儿成长评估的依据。如果幼儿园的档案管理只是机械性地作为摆设或者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那么这种档案管理工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档案管理的最重要价值在于通过管理来实现档案自身的隐含价值,发挥其促进幼儿园管理工作进步的作用和功效。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5 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化条件为实现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对于幼儿园的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来说,可以通过有效的互联网活动将幼儿园发展中所开展的活动和相关的信息进行社会化的共享,一方面方便社会对于幼儿园发展情况的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信息的互换和交流,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园本课程的提升。通过一系列的优质课程设计以及区域活动的开展,能够彰显本园在管理过程中的特色和经验,同时也可以通过有效的交流对于目前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例如,通过对于模范幼儿园的某项创新活动的展示,能够为其他幼儿园的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促使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通过微博、网上图书馆等活动可以实现与家长等的互动,方便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进行更多的了解。

2 促进幼儿园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相关策略

2.1 实现档案的电子化管理

信息化条件下,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无纸化办公已经成为可能。对于幼儿园的档案管理工作来说,要善于利用这一重要的工作平台。将相关的档案资料通过人工输入或者扫描的方式形成电子档案,然后借助大数据存储系统进行统一保存,同时为了方便查阅,可以对档案进行逐一编号,这在具体调阅资料时,只要轻松地输入档案的编号或者关键词,即可方便、快速地查找到档案的相关内容信息。同时也可以促进信息的共享,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分享。

2.2 提高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

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要从制度和意识上着手。在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更加注重对于效率和效果的强调。对于档案管理来说,一方面要通过相关的信息化方式来对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进行验证,确保档案有其自身的价值,值得保存和管理,不能为了保存资料而盲目地收集,要进行必要的筛选。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档案的存储进行序列编号,保证档案管理的有序、合理,方便对于档案的调取和回放。

2.3 明确档案管理的目标

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幼儿园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其开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搜集和保存相关的资料,而是通过这些资料挖掘一些对于目前和以后的管理工作有帮助的信息和资源。例如,通过对于近两年幼儿的成长档案,能够体现出个体差异的幼儿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锻炼提高,能够总结出来一些共性的问题和经验,这对于接下来幼儿的发展来说起着重要作用的。

3 结语

信息化社会对于幼儿园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支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幼儿园档案资料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的。

篇10: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论文

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论文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准确定位,高职院校就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因此,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举措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到底,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数量为1147所,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同时,也培养出数以百万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尽如人意。一方面企业需要懂得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并有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仍然很大程度上沿用以前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的人才没有准确的职业岗位定位,缺乏就业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跟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有关。因此,高职院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举措势在必行。下面,以我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和大家做有益的探索。

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发展迅速、形式多样、知识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这些因素决定了电子商务教学不能沿用以往学科的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环境、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都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获取知识能力和对新情况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

一、在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电子商务理念等。不只强调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还要突出职业关键能力的养成。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环境氛围等方面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品德教育、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二、在教学内容上,由于电子商务知识时效性很强,教材往往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所以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教辅资料,而是应关注影响教学内容的逐多因素,如时代性、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可衔接性和系统性等,配合实施电子商务在线模拟案例教学。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真实操作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2、探索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3、强调开放性:电子商务教学不仅要有开放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组织,而且要有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评价体系。

4、整合教学资源:由于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教材知识与网上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以教材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导,以网上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强调教学互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从“教师(学生”单向传授知识,转向“教师(学生”双向沟通,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引导和帮助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工具进行有效的互动。

6、通过综合实训,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第四、五两个学期分别设置了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训。根据计划由专任教师负责指导,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如在线建网上商店,对网上策划、网店建设、网络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测评;在实训平台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操作;进行网页设计与维护操作等。学生以团队形式在真实和模拟的平台上对系统和公司管理的过程进行实践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还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小组成员间的配合能力得到提高。

四、在考核评价方面,强调考学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电子商务实务这门课程,我们将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证纳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考学结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摸索,期末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部分基本按照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证理论部分的要求设计,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项目组成,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测试形式;实操部分采取上机考试,由教师设定平台考试项目内容和分值,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评分,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和练习的准确性。

分值比例为:期末成绩=模块技能操作+过程考核+理论考核

(100%=70%+20%+10%)

模块技能操作包括:网络营销、交易模式、电子支付、BBS、EDI等;过程考核:平时作业+上机报告;理论考核:期末面对面口试。

模块技能操作考核部分利用电子商务实验室软件提供的考核模块进行考核,按照综合技能操作的内容,对电子商务操作中的各项操作分别设定考核点,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使用教师给定的考号进行登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核点的内容,然后计算机根据设定的模块考核点自动记录成绩。

过程考核考察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真程度,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提交4次纸质作业,以便他们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每次上机课后,学生要提交一份上机实验报告,将本次上机实训的目的、实训步骤以及本节课的收获记录下来,便于整理思路掌握技能操作。

理论考核采用期末口试形式,通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项目练习,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试改革使我们逐步探索和积累了职业资格考证实操和理论部分考试的复习方法,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整个学期均衡的学习,避免了平时松松垮垮,考试时“临阵磨枪”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周小科.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12.

[2]郭俊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陕西教育(教学).,10.

篇11:信息时代与思维方式变革论文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第16期上发表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陈颖健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打破现状思维的概念引入》(以下凡引该文皆不另行注明出处)介绍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信息时代与思维方式变革。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打破现状“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概念是“概念引入”与“概念工程学“。

“打破现状思维”的关键是引入新概念。新概念当然不是现成的、原来就有的概念,而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符合产品、生产方式和营销系统所需要的概念。为了创造出产业和市场需要的新概念,就形成了一门新学问,这就是研究概念工程学。“打破现状思维“与笛卡尔思维是相互对立的。笛卡尔思维的基本原则是要素还原主义,它包含三条基本假定:

1.所有事物都可以分解、还原为要素;

2.将所有要素加到一起,便得到事物的整体;

3.如果解决了各个要素的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整体的问题。

我们对这种笛卡尔式的思维方式并不陌生,我曾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作“构成论”思维方式并作了分析批判。(金吾伦:《生成哲学导论》,载《自然哲学》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4)笛卡尔式的思维方式是工业时代,尤其是机械论时代的产物,今天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了。有人还继续把一些旧思维方式奉为圭臬。这实在是我们时代的悲剧。我们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时代。我们的思维式应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有一个全新的变化。许多人都在孜孜探求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以及用什么样的概念来清晰正确地表达这种思维方式,计算机论文《信息时代与思维方式变革》。托夫勒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的震撼性的变迁不是混乱不堪或偶发无序的,事实上,它们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清晰可辨的模式。而且,我们的观点还认为,这些变迁是累积性的——他们日积月累,直至形成我们生活、工作、休闲和思维的巨变。“托夫勒将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称为“浪潮前锋分析”。他指出,“按照这一分析方法,它们并不是互不关联的偶发事件,而是以一定速度前进的一次浪潮变迁“

如果说,托夫勒对新思维方式的概括尚失之笼统,那么,用“打破现状思维”来概括新思维方式之特点就具体深入得多了。陈文介绍说,“打破现状思维“是作为笛卡尔思维的对立命题而提出来的。与“从事物的分析开始”的笛卡尔思维不同,打破现状思维则主张“从整体看事物“。“打破现状思维”的基础是以下七项原则:

1.独特性原则:每个问题都具有独特性,并需要一个具有独特的解决方案;

2.“展开目的“原则:扩展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目的上,有助于排除问题的非本质方面;

3.追求“应有状况”原则:具有目标解决方案,能够为近期解决方案指明方向,并能向近期方案中注入较大的目的;

4.系统思维原则:每个问题都是较大问题系统的一部分,解决一个问题不可避免地导致另一个问题。拥有一个关于什么样的要素和尺度构成解决方案的明确框架,能够确保解决方案的可使用性和实现。

5.收集必要信息的原则:过多地收集数据也许会产生问题领域的'专家,但是,知道过多的数据会妨碍发现某些极好的替代方案。(这里强调“必要的信息“,收集过多的、不必要的信息就会形成信息垃圾——金注)

6.参与、介入原则:将来贯彻和使用解决方案的人,应始终密切地参与到解决方案的开展过程中来;

7.继续变革的原则:保持解决方案生命力的唯一办法是,在解决方案中加入一个不断变革的计划,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因此,一系列打破现状的解决方案将成为通向美好未来的桥梁。

如前所述,“打破现状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新概念,这正是概念工程学的任务。

篇12:信息时代与思维方式变革论文

信息时代与思维方式变革论文

【 正 文 】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19第16期上发表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陈颖健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打破现状思维的概念引入》(以下凡引该文皆不另行注明出处)介绍 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打破现状”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概念是“概念引入”与“概念工程学”。“打破现状思维”的关键是引入新概念。新概念当然不是现成的、原来就有的概念,而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符合产品、生产方式和营销系统所需要的概念。为了创造出产业和市场需要的新概念,就形成了一门新学问,这就是研究概念工程学。

“打破现状思维”与笛卡尔思维是相互对立的。笛卡尔思维的基本原则是要素还原主义,它包含三条基本假定:

1.所有事物都可以分解、还原为要素;

2.将所有要素加到一起,便得到事物的整体;

3.如果解决了各个要素的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整体的问题。

我们对这种笛卡尔式的思维方式并不陌生,我曾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作“构成论”思维方式并作了分析批判。(金吾伦:《生成哲学导论》,载《自然哲学》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4)笛卡尔式的思维方式是工业时代,尤其是机械论时代的产物,今天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了。有人还继续把一些旧思维方式奉为圭臬。这实在是我们时代的悲剧。

我们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时代。我们的思维方式应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有一个全新的变化。许多人都在孜孜探求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以及用什么样的概念来清晰正确地表达这种思维方式。托夫勒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的'震撼性的变迁不是混乱不堪或偶发无序的,事实上,它们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清晰可辨的模式。而且,我们的观点还认为,这些变迁是累积性的——他们日积月累,直至形成我们生活、工作、休闲和思维的巨变。”托夫勒将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称为“浪潮前锋分析”。他指出,“按照这一分析方法,它们并不是互不关联的偶发事件,而是以一定速度前进的一次浪潮变迁”。(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4-6页,上海三联书店,)

如果说,托夫勒对新思维方式的概括尚失之笼统,那么,用“打破现状思维”来概括新思维方式之特点就具体深入得多了。陈文介绍说,“打破现状思维”是作为笛卡尔思维的对立命题而提出来的。与“从事物的分析开始”的笛卡尔思维不同,打破现状思维则主张“从整体看事物”。

“打破现状思维”的基础是以下七项原则:

1.独特性原则:每个问题都具有独特性,并需要一个具有独特的解决方案;

2.“展开目的”原则:扩展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目的上,有助于排除问题的非本质方面;

3.追求“应有状况”原则:具有目标解决方案,能够为近期解决方案指明方向,并能向近期方案中注入较大的目的;

4.系统思维原则:每个问题都是较大问题系统的一部分,解决一个问题不可避免地导致另一个问题。拥有一个关于什么样的要素和尺度构成解决方案的明确框架,能够确保解决方案的可使用性和实现。

5.收集必要信息的原则:过多地收集数据也许会产生问题领域的专家,但是,知道过多的数据会妨碍发现某些极好的替代方案。(这里强调“必要的信息”,收集过多的、不必要的信息就会形成信息垃圾——金注)

6.参与、介入原则:将来贯彻和使用解决方案的人,应始终密切地参与到解决方案的开展过程中来;

7.继续变革的原则:保持解决方案生命力的唯一办法是,在解决方案中加入一个不断变革的计划,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因此,一系列打破现状的解决方案将成为通向美好未来的桥梁。

如前所述,“打破现状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新概念,这正是概念工程学的任务。“概念工程学与现存的、研究对象明确的工程学不同,它从‘无’到‘有’,创造新对象。”为了创造新概念,需要确定新的着眼点(目的),同时提出新的价值观,决定新的评价标准、评价尺度,也就是要从转变思维方式、设计方式开始。打破现状的概念创造是从创造新框架新着眼点目的开始的。而这样的创造只能从“无”中生成出“有”来。从这种意义上,是与我一贯主张的“生成论”不谋而合的。不过,生成论不只是着眼于概念生成。打破现状思维主要表现于研究开发领域中的思维方式,但它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它采用重视整体、综合及相互关联的“系统”观点,从考察事物的本质出发进行思维。“系统具有自身的目的性,整体性和相容性,因此,‘目的’是事物的本质,对概念创造来说重要的是从目的着手,不断地追求目的;从系统的整体性和相容性出发,寻问目的之目的是达到全体、达到本质的途径。”笛卡尔式思维在研究开发方面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以过去的经验和现状为基础进行思考,即:在过去的延长线上创造概念;

2.以现状分析为主,将问题分解,这样做容易犯“分析麻痹症”;

3.从因果关系主面寻找问题点,追溯到过去,创造对策型概念;

4.使用从过去推测未来的“推进式思维”方式;

5.解决部分问题。

陈颖健文章强调,事实上,“未来不存在于过去的延长线”上。今天,我们正在逐步进入用笛卡尔思维方式不能进行概念创造的时代。这正是在创造关于未来的概念时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的根本理由。”未来不存在于过去的延长线上,未来是对现状的突破;未来难以预测,它是设计和创造。因此,“考察过去,研究现状,然后在其延长线上描绘未来”这种“推进式思维“是非常有害的。我们要用“牵引式思维”代替笛卡尔式的“推进式思维”,着眼于未来,根据事物的本质来描绘未来的“应有状态”,并以此来改变现实,创造未来。

本文之所以较详细介绍陈颖健的文章,并较多篇幅的引述,是因为我意识到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时代的需要,是哲学探索的紧迫任务,而陈文恰好提供了新思维方式的很有意义的素材。思维方式的变革定将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哲学的繁荣作出巨大的贡献!

篇13:分析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论文

分析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论文

医院的卫生经济管理指的是在医院的运行过程中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也就是利用医院中的有限的卫生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医疗服务,从而有效降低医院在运行过程中的成本,实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当前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进行,医院需要独立筹划自己的运行资金,所以在医院发展过程中需要医院的管理者对医院中的各种资金有效的利用起来,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要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医疗服务质量。

一、信息化条件下,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社会中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医院在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使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对医院的卫生经济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但是由于医院本身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医疗信息与财务管理信息没有统一的管理平台

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医院的医疗系统和财务系统都是分来的,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医疗系统的`数据是由医务部门负责的,财务系统的各种数据是医院财务部门进行管理的,这两种系统在运行中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统一,尤其是在医院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目前大多数采用的收付实现制,还没有完全引入权责发生制。导致在医院运行中,两者信息不能相互沟通,不能进行信息共享。根据两个不同系统得出的分析结果也会不一样,导致医院的领导在对医院发展做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往往没有统一的数据做支持,不能保证医院决策的科学性。

2、很难实现准确的成本核算

在目前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在物资管理中,主要的管理重点还是放在对医院资金的管理上,对资金管理开发利用了相关的管理软件,但是对于医院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固定资产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医院的运行中时刻都需要大型医疗设备和大批的医疗药材,如果信息化建设不能完全覆盖固定资产的管理,那么医院在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很难做到对固定资产的准确有效的管理,更加谈不上合理利用固定资产了,从而削弱了医院中的运行成本管理和控制,不利于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3、物资管理和经费管理很难保持一致

由于在目前很多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只对财务系统进行了信息系统建设,没有建立医院中完善的物资系统。财务部门在对医院的各项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被动的等待各医疗部门将物资单据反馈回来,加上在物资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虽然财务方面的费用已经发生了,但是对物资的流动情况财务部门并不是非常清楚,这样很容易造成对物资管理不善,无法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如何加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

在当前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医院管理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局面早已形成,医院在运行过程中要有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不断提高医院的卫生经济管理水平。在信息化条件下,医院要加强卫生经济管理就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

1、保证网络数据的真实性

在信息化条件下,医院的各种数据是进行有效的卫生经济管理的基础,也是在企业卫生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管理环节。所以要保证医院各种数据的正确性。由于医院运行过程中,大部分的数据都是在医院各部门中产生的,所以医院要不断提高员工对各种数据质量的重要性的认识,在管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数据错误。主要有两中措施;一种是利用数据库减少各种数据错误,另外一种是针对医院中实际情况的需要可以研发一些小的补充软件,对一些容易发生数据错误的地方进行弥补。

2、合理利用医院网络数据

信息化条件下,医院加强卫生经济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各种数据的合理利用。所以对于医院网络中的各种数据要积极利用,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在医院中做好各项工作的数据统计信息化工作,然后将统计的各种数据正确录入到医院的卫生经济管理系统中,为以后各项费用的分析以及管理提供基本条件。在具体的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对利用网络中的各种数据,还需要在系统中建立一定的模型,尤其是对医院中的各项财务指标要有相关的计算公式,这样在利用网络中的各种数据信息的时候就会更加准确,更加快捷。

3、建立统一的医院数据平台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利用数据加强对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工作,但是目前医院中各项工作的细化,数据信息显得比较纷乱复杂,信息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为了更加有效的在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中使用各种数据,就需要建立一定的数据平台,对各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正规化的加工,建立适合医院管理的数据库,对各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挖掘,对医院的各种数据进行统一的控制和管理。从而实现对医院网络中各种数据的更高效的使用。

结论:

随着社会中各项科学技术的不断出现,在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也是大势所趋。要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医院的卫生经济管理就需要在保证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基础上,合理使用网络数据,并且针对使用情况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促进各使用主体对信息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吴志成, 刘金良 加强卫生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J] 东南国防医药, 04)

[2] 程光丽 加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的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3)

[3] 詹祥 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的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05)

篇14:变革识字教学方式,突破识字障碍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帮助学生突破了这个障碍点,他们对字形的记忆会从机械记忆过渡为理解记忆,就可以调动他们自身的潜力,也能“多识字、快识字”,同时为他们打开生活经验以外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但是怎样变革我们的识字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克服这个障碍呢?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实际体会和看法。

一、注意方法和手段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做到引导学生去找寻识字的方法和规律,彻底变革原先呆板的生字教学模式,使一个个抽象、枯燥的汉字变得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牢记。

寻找规律,掌握方法——一个汉字往往是音、形、义的结合。它们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1、学习象形字时:我们把抽象的汉字与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教学“山”字,我们先让学生观察山峰的形状,再结合生字“山”进行比较。这样,借助图画,学生很快就记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能在自己的识字实践中初步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他们的识字就变得轻松了。

2、学习会意字时:引导学生抓住“部件”,利用编故事或做动作来理解字义,记住字形。如教学“拿”字,让学生先做这个动作,然后与“拿”字中的“合”结合起来,就像一个人张开手取东西。学生很喜欢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而且加深了印象。

3、形声字的形旁多表义,声旁多表音。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识记一连串的汉字。如学习“晴”之后,我们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或生活中遇见的与它相近的字,这样,在学生面前出现了不少带有“青”的字(请、清、请、蜻、情)。

通过实践,针对汉字的构字特点,掌握造字规律,不仅能有效地便于学生识字,而且能使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深刻,降低回生率。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如摘苹果、走迷宫、找朋友、配配对等,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里进行有趣有效的识字。

二、重视复习与巩固

人们的遗忘进程是不平衡的,在刚学知识的阶段遗忘得较快,随后逐步减慢。复习及时、系统,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所以,复习与巩固非常重要。

篇15:信息化下医院管理模式变革探析论文

信息化下医院管理模式变革探析论文

摘要:近些年,在我国不断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医院管理模式改革的进程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的工作重点是治病救人,尽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医院应该在最大的程度上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依此为根据做出更加科学的改变,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实现更加理想化的医院管理模式。该文结合传统医院管理的模式存在的问题,对信息化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模式的具体路径以及发展变革的战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探析。

关键词:信息化;新形势;医院管理模式;发展变革

社会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国的医疗体制进入了发展改革的新阶段。现代的医院管理模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信息化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模式应该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进行一系列的发展和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医院的管理模式进行充分有机的融合,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与步伐,从而为到医院治疗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1传统医院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医院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

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将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医疗事业上,这也成为了医疗机构面临的新一轮的挑战。当前,我国的医院也在国家的号召下不断建设,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中型和大型的医院,正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有引进了更加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聘用更加优秀的医学人才等。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变大,对医院各个方面的管理也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导致医院的服务水平有所降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1.2医患矛盾不断激化

很多的医院工作人员的观念仍然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面,认为治病救人是医院的天职,其他的方面都不是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了救治患者上,这样的观念难免太过片面。随着信息技术在医院经营过程中的逐渐渗透,医院很多的环节已经用及其代替了人工,使得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取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越发严重,使得医患关系不断恶化,患者对医院越来越不满,严重影响了医院未来的发展。

1.3行政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对医院来说,行政管理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医院能得到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医院的管理水平与国家的民生问题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是很多的医院在经营的过程中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很多的规章制度仍然停留在个人的层面上,体现了个人的意志。这样的行政管理模式下很多的问题都越来越严重,比如医院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医护人员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等,使得医院的发展步伐变得缓慢。

1.4医院管理理念不够先进

信息化新形势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行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并带来了比较理想的效果[1]。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的医院管理人员仍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忽略了信息化与医院业务的有机融合带来的经济效应以及服务效应。很多医院不愿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太多的资金,没有根据国家的政策对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做出科学、合理、规范的计划,使得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更没有让信息化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2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的具体路径

2.1提高医院管理模式的标准性

信息化新形势对医院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应该充分将信息化与医院的管理工作相结合,让更加科学的管理理念引导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创建更加健全的系统,并将管理工作融入其中,从而使医院的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患者来到医院就医时,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下能将患者用医保卡或者其他付款方式统一记录在医疗的系统当中,实现每个患者通过一张卡能记录整个就医的过程,从挂号、进行相应的治疗、住院以及手术这一系列的步骤,使得为每个患者都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医的时间和费用,也能使医生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得更加全面[2]。

2.2优化对患者提供的服务质量

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采用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将信息化的技术充分融入到医院的管理模式之中。首先医生应该通过医疗系统查找患者的治疗记录以及患病的原始数据,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再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3]。这样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着非常多的优势,主要有患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能更加明确医生的嘱咐。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医生诊断错误的情况,提高医疗的水平,从而使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2.3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患者来到医院就医时,第一个步骤是通过挂号的方式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录入医院的医疗系统之中,这个环节是使患者以及医生都能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医生可以根据医疗系统中记录的患者的数据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检查环节,确保患者能得到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患者的化验结果以及检查结果都能在医疗系统中自动生成,整个医院的科室都能在医疗系统中查找到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以及治疗的记录,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了患者信息的共享,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对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基本的了解,缩短了各个科室的医生对患者病情询问的时间。另外,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是减少了工作的步骤,而是对工作步骤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工作的效率[4]。

2.4提高医院资源的利用率

将信息化的技术融合到医院的管理模式之中有利于对医院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数据进行全面的监督,使得医院的管理人员能随时了解到医院的资源都分配到哪些地方,以及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来源和去向。将患者就医的各项费用都进行标准的分类和分析,这样的模式能有利于医院更加合理的控制成本,并更加科学的对医院的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并为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做出重大决策时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另外,信息化的医院管理模式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医院的资源的利用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也能降低一定的财务费用,医院的管理人员能通过医疗系统的数据对医院的采购计划以及资源的分配进行科学的调整。

2.5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医院的管理体系之中的绩效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将医院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统计和管理,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整个医院整体的工作效率。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本医院的基本情况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制定奖励制度,对在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医护人员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这样的模式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还可以以科室为单位,对每个科室的工作绩效进行公布,通过竞争的机制来激励各个科室努力工作的意识,每个员工能在竞争的过程中查找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改进,使个人的工作技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促进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

3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的发展变革战略

3.1提高对医院内涵的重视程度

很多的医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并没有对医院的内涵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使得医院的管理水平以及经营效益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5]。因此,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医院的基本内涵以及信息化的具体概念。首先,对患者到医院就医之后,从挂号到手术这个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进行科学的管理,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其次,为患者建立网络的数据库,加强医院各个科室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患者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6]。

3.2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技能水平

医护人员是医院经营的主体,也是医院管理内容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对医院的长远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医院应该定期举行医护人员的技能进修,聘请专业的学者到医院对医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技能,使其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另外,信息化的背景为医院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定期对医院的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考核。

3.3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

信息化新形势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主要发展模式,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革也必然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8]。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另外,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社会对医院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加强信息技术与医院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一支优秀的医疗队伍,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多出更大的贡献。

4结论

综上所述,近几年,医院的管理模式逐渐进入到了探索的阶段,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医院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多的问题在经营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信息化新形势的发展对医院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本医院的情况以及对发展的定位,将信息化技术与医院的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结合,使医院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和规范,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医院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本文对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模式发展变革的探析,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医院管理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静靓.医院综合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J].办公室业务,(5):52.

[2]蔡静.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与完善医院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263.

[3]何亚男.如何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2):69-70.

[4]闫明.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工作策略探析[J].通讯世界,2016(5):5-6.

[5]许卫明.信息化管理条件下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6-27.

[6]王庆琴.新形势下医院行政管理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3):198-199.

[7]李华才.新形势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数字医学,(3):1.

[8]李华才.注重内涵建设创新发展模式――新形势下深化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数字医学,2014(6):1.

篇16: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组织运行方式的革新论文

多校区大学集权式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其优点是管理职责分明、教学组织安排和规范统一、管理流程和标准一致;分权式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优点是学院内部组织运行灵活,学院内部效率相对高;混合式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优点是两者优点兼有。基于多校区大学的特点,三种模式的缺点是各校区因地域较远,易导致教学组织运行配合不协调、管理效率不高、教学资源重复配置、共享困难、教学管理效益差。由于其管理的复杂性,可能会有主校区和分校区学院在教学运行的某些环节上有差异,形成不同标准的两套体系。

多校区大学的教学组织运行与单一校区大学相比较,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全校教学工作有序、同步、高效运行是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校区间距离较远的多校区大学,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因此,结合教学管理理念搭建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解决多校区大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有利于减弱分割校区地域因素对学校的不利影响,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通知及时、开展有序、同步;有利于规范多校区教学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下保证高质量地运转,使各项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2]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有效管理,更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利用,提高办学效益;[3]有利于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更好地实施高校学分制等教学改革,切实促进多校区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联合大学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改革

北京联合大学是北京市市属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多所大学的分校。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目前拥有13个校区、14所学院(其中6个法人学院),分布在北京的6个城区,形成了以小营校区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布局,是研究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典型案例。学校通过调整组织运行模式、再造教学管理流程、优化教学管理团队和建立组织运行机制等措施促进了教学组织运行的改革与创新。

1.调整组织运行模式

组织结构是静态的流程,是研究组织运行模式的切入点。在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前,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模式。法人学院的部分业务可以直接以学院的身份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开展,教学进程、教学管理过程文件等与学校有一定的差异;非法人学院也在很多业务进程上不一致。调整后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偏重于集权、分权混合式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见图1)。通过明确管理职责,控制权限,各校区学院的教学组织运行工作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之下教学组织安排和规范统一,在组织上保证了教学组织运行工作有序、同步。

2.再造教学管理流程

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流程比单一校区要繁琐和复杂,制约着管理效率,迫切需要对教学组织运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行管理流程再造。借此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效能,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创造力,使组织系统中各个环节间的运行变得协调流畅。

(1)流程变革。根据教学组织运行业务模块功能定位,学校组织专门人员考察了优秀多校区大学教学的组织管理流程;对本校各校区教学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深入梳理,考虑并协调相关横向业务流程,对原工作流程进行诊断,提出满足学校统一规范要求又体现各校区个性化特征的教学管理流程。

(2)组织变革。以实现有序、高效管理为目的,以流程为依据,对现有教学管理组织进行功能分析,适时合并或增减组织部门。[4]组织设置既考虑一项工作在本部门的贯彻情况,又考虑如何协助相关部门顺利实施这项工作,并注意减少各中间层次,从而减少流程混乱导致的工作需要反复协调、管理成本加大的问题。

3.优化教学管理团队

(1)统一服务的思想。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武装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考察、培训等多种渠道,端正多校区各教学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态度、统一工作价值期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设信息化团队。对各校区教学管理部门的人员开展多方位的业务培训,保证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各校区选一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背景的人员为信息管理员,学校对其进行培训和训练,让其负责各校区教学信息化工作的推广,并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保持同步,保证各校区管理人员可以顺利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4.建立组织运行机制

学校通过调整组织运行模式、再造教学管理流程和优化教学管理团队等工作的'不断总结,建立既适应多校区教学管理需要又体现实施学分制要求,同时兼顾信息化技术可实现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制订统一的教学运行管理、课程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管理、跨校区教学资源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和奖惩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建立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篇17: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组织运行方式的革新论文

1.构建全方位、立体化、高融合的信息化平台

学校以教务处网站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为抓手,建设全方位、立体化、高融合的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化平台”)。如图2所示其内容是:教务处网站是信息化平台的门户。它包括学校教务处及各科室的管理信息发布页面,并集成了信息化平台中诸多信息子系统的入口,如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校长巡控系统、家长促学系统、教学辅助决策系统、视频点播系统等,实现了不同校区教学信息的及时通知,避免了教学信息不对称,并节约了交通、通讯成本。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化平台数据的核心系统。全校教学管理流程基本通过该系统统一进行,如教学进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学籍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等。通过对该系统的二次开发实现了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工作既集中统一管理又可以相对分散灵活的运行,解决了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安排和规范不统一、管理流程和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其他信息系统是不同用户参与教学活动的功能软件。如校长巡控系统和领导辅助决策系统,让校、院领导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全校不同校区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整体运行情况;家长促学系统让家长在家就可以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业成绩、课表信息等具体情况,进而督促学生成长;网络学堂、视频点播等功能软件让传统的课堂得到延伸,让不同校区的师生可以全天候进行课堂学习等等。

2.全方位、立体化、高融合信息化平台的特点

信息化平台的特点是全方位、立体化、高融合。全方位是指信息平台对教学管理业务和教学服务对象服务的全方位。借助信息化平台,全校教学管理相关业务均可开展,同时学生、教师、督导专家、领导、家长、管理者等不同角色用户都可以融入到教学、管理和服务中去;立体化是指用户访问信息平台、获取教学相关信息、开展教学管理业务途径的立体化。用户既可通过固定终端,也可用移动智能终端(手机、PAD等)通过WIFI、2G、3G或者短信方式进行移动式的管理和学习,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个性化的服务。高融合使信息化平台中各子系统实现了高度融合。用户通过一个信息系统能方便地访问其他系统,并可以方便地获取共享的教学资源。

3.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创新

信息化平台形成了“教务处网站门户+教务信息系统+网络学堂+其他高度融合应用系统”的常规服务模式和“教务处移动互联网+口袋大学+移动学习模块网络学堂+其他高度融合应用系统”的移动服务模式。常规服务模式规范了多校区的教学管理,使各校区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下,教学组织运行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保证其高质量地运转;移动式服务模式极大减弱分割校区地域因素对学校的不利影响,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通知及时、开展同步。常规服务模式和移动服务模式的并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利用,保证了多校区大学教学运行的顺畅有序、和谐高效,实现了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创新。

信息化条件下创新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实践成效

北京联合大学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学校的教学组织运行工作取得了如下成效:

1.教学组织运行方面

实现了分布在北京6个城区、13个校区、14所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和标准一致,组织运行安排有序、规范和统一。通过信息化平台减少了管理者的劳动强度,使教学管理变得更加顺畅,同时满足了全校近3万余师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教务处网站短短两年间,访问量接近200万人次;网络学堂和教务系统进行无缝链接后,访问量由的18.3万人次增加到的42.9万人次,增加近两倍;家长促学系统使用一年时间,共有15400位家长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移动管理平台部署短短一年内,学生移动用户已达17400人,超过了在校学生的60%。

2.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利用方面

Bb网络学堂现有近5000门课程,90%的课程内容板块丰富齐全,课件资源容量超过1000GB,学生日访问量已达近万人次;校区间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整合与利用。实现全校10个校区226门通识教育选修课跨学院跨校区选课,惠及11个学院17000多名学生。

3.其他方面

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创新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促使教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研;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移动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形成了适应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校园文化。

篇18:信息化背景下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方式探讨论文

信息化背景下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方式探讨论文

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对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中指出:教育……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同,逐步实现教育內容体系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中用单独章节论述了教育的信息化,说明了信息化对教育的决定性改革即将发生。

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起源于德国的包豪斯,包豪斯提倡实行手工艺传授的师徒制教学,包豪斯学校开设许多作坊,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人才。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即是现代高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法院。所以,现在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而开设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室教学团队,通过参与设计实践来进行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信息化技术改变成人的生活、交往方式,设计的定义、范围、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同时也提供了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技术和实践平台。艺术设计工作室与信息化模式的融合必然为艺术设计教学带来有益的探索。

第一、艺术设计工作室中的教师可以进行网上的教学设计和线下专业课程的指导,达到教学知识点的全面覆盖。

艺术设计工作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各种教育教学网络平台的建立为工作室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教育持续进行的可能,线上教学是利用各种软件、平台对教学形式进行展现,包括微课、慕课等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慕课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学生到线上搜集、观看精品课程,提前预习、课后复习、根据自身程度选择课程等,这也是是学习艺术设计概念、理论和技能的初级阶段。

第二、有利于学习群组的.建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擅长方向等,将学生组成不同的学习族群,并为各群拟定不同的研究专题和确定创作目标,在组群中,学生通过建立协作关系,持续线上互动交流,进行学习经验的分享和观点碰撞等,即使不是一个工作室的学生也有了互相交流新的可能,为下一步,工作室的人员流动提供了部分保障。

第三、有利于沟通交流、课后辅导。

单纯的工作室教学模式重在课堂交流,以现场教学为主,教师在课余时间对于学生学习动态不能实时了解和回应,通过线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创作动态。

第四、企业进驻更加方便。

很多学校设置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采用将教室改造为工作室,与企业联合,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制造工作,一方面确保了工作室的项目来源,另一方面保障了学生实践设备和场地。在学生培养上是采取“双选制”,即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开设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导师工作室。学生层次多是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呈阶梯式,以确保工作室在人员上的持续发展。与以前“学徒制工作”的模式相对比,信息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虽然少了资金、大型实训设备的刚性需求,显得“创业”门槛是降低了,但是开设标准却在不断攀高。开展设计工作室在教学上其实也是教师的再创业,要求教师要具备市场调研、设计创意指导、产品开发等综合能力,现在的高校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门出来直接进入学校,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高校提倡双师型人才的原因。因此我们提倡与企业共同搭建设计工作室,形成“设计工作室+企业平台”的模式,由企业的工作团队来弥补我们师资力量的不足,并提供项目任务来开展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企业讲师可在线上与教师、学生随时进行沟通指导,协同指导教学,共同参与并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既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多对一的新模式。

第五、教师可以将优秀作品上传至教育公共资源平台中进行展示,邀请其他院校学生、教师或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点评、分享、学习,学生增加成就感,作品的到了更多的关注,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知识的分享与传播拓展了后续的学习交流面。

第六、信息化时代人们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和自由。但对于设计师来说却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技术更新迅速,商品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商家越发重视产品的包装设计、室内的环境设计、功能体验等等,因此,学生还需要了解和适应艺术多元化、学习新媒体艺术等等,不仅要考虑设计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更要对设计市场、消费心理、品牌定位有敏锐的洞察力,使设计具有不仅新颖,还要有自己的特色。闭门造车型的学习是不能够成为真正的设计师的。工作室的学习方向与网络连接,与信息化接轨后,可根据需求开设更多层次的工作室专业方向。

此外,信息技术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加促进了师生间的相互学习。

对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来说,不能再如过去般管理学生,他们需要主动去接纳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新生事物,关注时代的发展,采纳更加灵活、适应潮流的教学和管理策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以职称、资历为准绳,而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创作作品或产生的效益,韩愈曾说,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知识共享加速的今天,教师应不再是绝对的知识权威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或许开始模糊。

在互联网时代经济市场带来的冲击下,构建合适的教学模式、系统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运营艺术设计工作室,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变革的人才。信息化与艺术设计工作室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的经济资源和传播媒介,为设计实践的开展提供项目来源,也是对培养学生灵活就业能给力的一种有益探索。

本项目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支持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BCA160055

(作者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系)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 4期

篇19:实施数学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保证和基本点论文

实施数学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保证和基本点论文

一、问题的重新提出

(一)时代背景和新课标的要求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在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而高中数学课程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每位教师而言,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是当务之急。

(二)目前的教育现状与困境

在一期课改进行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勤于探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随着课改的深入,有时难免“穿新鞋走老路”。我们要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否则究竟是“教了 30 年书还是教 1 年书重复了 30 遍”?因此教师的成长与反思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到底是“教数学”还是“教学生学数学”,成为每个数学一线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几个关系的妥善处理是实施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保证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观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改目标,教师应充分认识自己在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笔者认为“教数学”还是“教学生学数学”,体现在以下几个关系的处理上:

(一)关于“双基”与创新

把学生的基础打好,“教学生会学数学”,让学生通过主动思维和有意义学习而掌握严肃、本质的数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极其重要。尤其在当今社会,越是科技突飞猛进,瞬息万变,越要重视基础,这样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因为基础中体现的思想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与普适性,从中学会的方法和思维迁移能力极强。近几年高考中,一些创新类题目就是明证。这样的题目,在弄清题意后其实是不难的,学生答得不够好,不是因为创新能力差,恰是因为基础薄弱,没有真正抓住数学的本质,对很多东西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不灵活、不严谨,表现在平时就是陷入题海战术,学生练得多、苦,却事倍功半,效益不高可见,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出现,它是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而米的`。打基础的过程是可以培养创造力的,在“双基”的教学中,以问题引导学习,“教学生学”,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应用过程,从而使基础与创新融为一体。创新的本质体现为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决定于人的基础、阅历、推理能力与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任何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在数学思维的训练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追求短期效应,应以“双基”为载体,这样,观察、分析、比较、类比、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时刻都在发挥着作用,这些正是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素材。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融人数学的“双基”教学、数学的思维训练过程中。

(二)关于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

既然“双基”如此重要,思维训练如此关键,那么我们应如何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新课标中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其着眼点在于改变学生学的方式,着手点却在于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如何学,取决于教师如何教。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比较强调“教数学”--教师的讲授,对数学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阅读自学等重视不够,学生学得比较被动。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说:“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使学生展开思考的判断,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各种技能,最后达于认识和理解。”所以,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给学生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用自己的脚走路”,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然而,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就必须排斥接受学习,实际上,接受学习并不一定就是被动的。笔者认为,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教”的,但不是教师自顾自地讲,强加于人,因为从掌握数学知识到形成创造性地选择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不是可以简单模仿的,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就像游泳,即使动作要领了然于心,初次下水,还是有一个呛水摸索的过程。我们更需要的是“教学生学”,要启发学生怎样去思考,因而启发式讲解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提供适当的情境,通过与学生掌握的知识相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要将自己的意图呈现给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抓住数学的本质,让学生利用点滴发现。正如波利亚所言,在解答任何一道题的过程中,都会有发现。

要解答的题目可能很平常,但如果它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创造力发挥出来,那么就能使学生经历那种紧张状态,并享受那种发现的喜悦。在一个易受外界影响的年龄段,这样的经历可能会培养出对智力思考的热爱,并对思想和性格留下终生的影响。

三、实施教学方式变革的几个基本点

数学教育需要改革,这样才能使数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教育界的共识。但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应是继承中求发展。理清上述几个关系,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在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一)活动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生学”恰好体现了活动性,这种活动包括行为的参与,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参与,它强调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有效的数学活动是落实“双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

(二)思想性

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常常重解题技能技巧,而轻普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如果没有机会应用数学,那么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一两年就会忘掉,然而无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在人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式,会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概括、引导学生领悟具体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对于他们理性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

总之,数学教学方式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新一轮的课改,我们应该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改革应在继承中求发展,在 Et 常的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学生发展为目的,学生发现为宗旨,注重挖掘教材的能力生长点,理清是“教数学”还是“教学生学数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篇20: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的思考论文

课程改革的重心和焦点是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革新教学方式。新课程把“教学”理解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以平等交往为前提,实现“单边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变

“师传生受”式的“单边教学”,仅仅达成了“学会语文”的课程目标。实施互动式教学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语文互动式教学的重心应落实在“思维互动”上。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频繁活动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实现“思维互动”,常见的策略有:第一,在讨论争辩中互动。如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课,可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织一场辩论:房子装修封不封阳台?主持人(老师)与嘉宾(学生)实话实说。第二,在质疑释疑中互动。以教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为例,教师先对作者和有关自然美、艺术美的知识作简要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找出难以理解的句子,于是问题接踵而至。作者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为何说它有种“哀伤的美”?有的学生说开花意味着凋零,所以作者哀伤;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有的学生说人生是一个错过的过程,我们也许错过了美丽的景色、美妙的'音乐,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坚强地活着就能不断地发现美;为什么“坂本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有的学生说这是作者个人的审美体验,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美;为什么作者以前没发现岚山的美,而这次却发现了?有的学生说,这里和文章开头互相照应,说明静观才能发现美,犹如作者在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的美一样。学生的问题很多,解答了这些问题,文章的脉络、主题各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第三,在实践活动中互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的延伸,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普通高中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现行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教师可选择适合开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展开互动,积累生活经验、丰富社会阅历。

二、以问题讨论为主线,实现“传授教学”向“探究式教学”的转变

单一的“传授教学”,严重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其个性发展。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有多种:第一,在接触新奇的背景材料中提出问题。比如《宇宙有些什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科学小品文,很容易产生诸如“月宫里真有嫦娥吗”、“后羿能射到太阳吗”、“宇航员为什么要穿宇航服,宇航服有哪些功能”、“海市蜃楼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第二,在阅读矛盾的语句中提出问题。《孔乙己》一文中有“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有的同学质疑:“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通过该问题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发掘课文中蕴涵的内容,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第三,在寻根究因中提出问题。《捕蛇者说》中蒋氏祖父、父亲均死于捕蛇,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蒋氏却大戚。学生就有“永州之人为什么不更役复赋”的疑虑。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快速发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根本原因,深刻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

三、以场景再现作依托,实现“控制教学”向“情境式教学”的转变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第一,满足引发内容的需要。通过创设情境,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如教学《海燕》时,先播放一段海燕搏击岩石、大海汹涌澎湃的录音,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的情景中,海上的鸟类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而教师也参与其中。这样为快速切入文章做好了铺垫。第二,满足引发情感的需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用强烈的情感语言创设情境,能够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知识建构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教学《枣核》时,可这样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感:寄宿在校的你们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家吗?想些什么?一句话便会勾起学生内心深处浓浓的思家情怀。在此基础上老师因势利导,播放上一学期已经学过的《我的中国心》,深沉的旋律、漫长的情思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思家爱国情怀。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我们要善于用纯真的情感打动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

总之,教学方式的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地做优劣判断,也切忌生搬硬套。它因课因人而异,综合选用,方能达成最优状态。

相关专题 条件下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