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论文

采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采瑛”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论文(共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论文

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若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革新教育方式,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学生的参与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果、学生是教育改革的动力、学生的发展使教育改革的目的、学生是教育改革的对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等方面,全面探究了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希望以此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学生;教育改革;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才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随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若要顺应时代形势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社会各个职能部门在教育改革中固然起着重要作用,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改革更是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若要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关注学生的重要地位。

一、学生的参与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果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教学改革忽视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在改革过程中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在制定改革措施时,根本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诉求,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也没有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这导致学生与改革严重脱节,教育改革缺乏针对性,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率。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应当将学生视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采取多样化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成为教学改革的评判者,引导学生为教育改革出谋划策,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及时调整改革措施,进而增强教育改革的实效性。

二、学生是教育改革的动力

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社会和教育的桥梁,社会的接纳与认可程度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而教育部门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学生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学生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基础。虽然社会各界的用人需求也会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改革的方向,但最终仍需通过学生来检验改革成果。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必须明确学生的“原动力”地位。

三、学生的发展使教育改革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社会各界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因此,若教育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及时进行改革。可见,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更好发展。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都只是为了这一最终目的服务的。因此,教育改革的目标、措施、理念都应当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但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仍有部分地区将教育思想和模式的调整作为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这导致教育改革未能取得显著成果。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评价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准。

四、学生是教育改革的对象

教育改革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技术、和教育思想的改革,范围十分广泛。但无论在哪个层面进行改革,最终都要作用于学生身上,学生都是最终的对象。若教育改革不与学生结合在一起,改革进程就无法顺利完成。由于学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对象,因此,教育改革的手段和步骤都要考虑学生的消化和接受能力。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应当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否则就会导致教育改革的主客体之间相互脱节和排斥。此外,学生作为教育改革的最终对象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改革的成果也具备最终发言权,因此,学生在教育改革中应当处于主动地位,选择更加适合自身的改革措施。教育改革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主动地位,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将教育改革的主体与客体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产生改革合力,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学生素质是衡量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教育改革成果的衡量标准并不是投入了多少资金,组织多少研讨,审批多少项目,而是人才培养的具体成效,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衡量教育改革成果的最终标准。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化工程,关系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利益,涉及到许多部门和的单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育改革的评价难度,致使教育改革评价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但就教育的本质、作用和功能而言,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人才素质。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各界的用人需求,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可见,学生素质是衡量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篇2:网站描述在网站优化中的重要地位

网站优化工作中,标题、关键词、描述是我们seo刚接手一个站时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这三个因素对网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一般是不能轻易的更改的,所以说我们对此一定要非常的重视,

有人说描述对关键词的排名没有什么直接的作用,所以说不必要花太多的心思,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如果一个网站描述写得好,符合用户需求,那么通过描述能吸引用户的点击,从而渐接提升网站的关键词排名,所以描述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板块。

网站有了一定的排名是第一步,而点击率和转化率的提高才会拥有最终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说对于网站的描述我们一定要多花心思。

一、揣摩用户心理

描述是对网站内容的一个综合性的介绍,当你的竞争对手很多,而用户会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网站来进行点击,所以我们的描述必须满足用户需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挖掘呢?首先我们得对我们的行业相当了解,

因为只有我们网站产品的行业非常了解,我们才能更准确地了解用户更关注哪些内容。结合用户心理去撰写与之相迎合的描述才能赢得用户的地点击。

二、展现出自己的特质

现在市场的饱和使得各行各业都充斥着竞争,如何在众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就显的非常的重要了。这个我觉得京东做的就非常的好,为什么京东可以在众多的电商中赢得翘楚就是它有着自己的低价特色并且坚持去执行。所以说突出我们的特色并且诚信的坚持做下去才能更好的熬出头。

三、描述注重用户体验

现在seo要注重用户体验,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要顾及到,比如说描述。我们很多SEO喜欢在描述中堆叠关键词,其实这是毫无意义的,只会让用户很反感,因为描述中堆砌关键词是不会增加你网站的相关性的。描述所能显示的最多字数为75个,所以说我们要用这75个字清楚明了的介绍我们网站以及特质。

综上所诉,描述对我们网站后期的优化效果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我们要善于运用专业知识和营销知识,写好我们的描述,只有更多用户的点击才会带来更多的权重,才能带来转化。

篇3: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地位论文

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地位论文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了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地位,一是无声的“肢体语言”在舞台表现中的冲击力,二是音乐剧对演员外部技巧的综合要求,三是中国戏曲与当代戏剧的融合,通过三个方面的阐述,说明了作为一个演员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使演员不仅能够体验到角色的内心生活,而且还可以通过丰富的体现手段表现出来,使舞台的呈现更加具有冲击力和戏剧的张力。

[关键词]肢体语言 外部技巧 融合

人类语言对于人类信息传达的功能是有局限性的,为了弥补这种局限性,人类在交流信息中逐步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形体语言,这些形体语言不但弥补了人类表达的不足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的表达艺术,艺术家们在观察、搜集、揣摩、积累的基础上将人类的形体语言运用到了舞台表演中,为戏剧表演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无声的“肢体语言”在舞台表现中的冲击力

肢体语言指用肢体动作及动作的节奏、动作的张力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对于推动戏剧的发展和丰富舞台表现的冲击力有巨大作用。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仅在后现代戏剧的体现方式上,在现实主义戏剧中的应用也不可小视。以阿根廷的一个著名剧团演出的戏剧《萨莱托马丽帕》为例,讲述的是两个青春期的少女,无聊、反叛,她俩争强好胜,互相比试,但快感逝去后什么也没有发生。这一系列的关系全部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示,而且是通过对生活动作的编排,她们摔倒在地,跳起、倒手、翻滚、扑跌……她俩的节奏完全一致,这些高超的技巧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肢体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研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表演系为例,常莉教授排演的萨特的独幕剧〈禁闭〉,采用了一系列肢体语言以及现代舞的形式来解释剧本,剧中的三个演员分别扮演虐杀儿童的罪犯埃司泰乐,因开小差而被枪毙的巴西记者加尔希,还有一个女同性恋者伊奈斯,他们在舞蹈的动作中相互追逐,伊奈斯用手臂优美环绕司泰乐,司泰乐先是接受后挣脱,伊奈斯运用翻转倒立等形体动作来阻挡司泰乐和加尔希的接触,伊奈斯用一块滚动的圆木作为行动的支点,做出了很多优美的高难度动作。同学们用肢体语言体现了剧中人物都有着自私的本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结果三个人谁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体现了“他人即地狱”的该剧主题。

肢体语言若想运用在演员的体现上,必定对演员在肢体表现力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肢体语言是经过了训练的,有熟练的技巧的、有控制、有美感、有节奏、有情感、有深度、有内涵的肢体体现方式。

二、音乐剧对演员外部技巧的综合要求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是将演员的戏剧表演、歌唱、舞蹈综合在一起的艺术。但是这三个元素并不是孤立的分割的,戏剧表演、歌唱、舞蹈是通过剧中的角色紧密结合的。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对一个音乐剧的演员来说是基本的条件,但是全方位的综合难度是非常高的。声音、表情、发声技巧、形体动作的综合运用来体现人物是音乐剧对于一个演员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演员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来达到。

音乐剧对于演员的形体和声音的要求是苛刻的,他们必须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舞蹈作为音乐剧的舞台表现形式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节奏化、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以人体作为艺术体现的工具,凭借它做出各种有节奏的动作、姿态、表情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舞蹈人物的塑造,舞蹈情绪的表达,舞蹈意境的体现,始终贯穿在舞蹈动作中。音乐剧中舞蹈的创作以人体流动的美的动态为语言来塑造舞蹈形象,表现剧情。舞蹈可以通过舞台上演员的肢体变化和动作幅度的收缩来表现内心情感的'变化。

音乐剧舞台上的舞蹈种类大体分为:芭蕾舞、踢踏舞、爵士舞、欧美民间舞蹈、流行舞等。舞蹈演员一般都是芭蕾舞演员出身,受过严格系统的技巧训练,可以体现飘逸、轻灵的舞姿,在音乐剧的舞台上经常用芭蕾舞来体现细腻的感情。踢踏舞是爱尔兰、英格兰民间踢踏舞蹈和非洲节奏结合起来而形成的。19世纪来自爱尔兰的移民和黑人在街头最先跳起了这种舞蹈,后来在电影的音乐舞蹈片中应用,随之这种舞蹈发展成为舞台表演形式,轰动世界的音乐剧《大河之舞》就是采用踢踏舞的这种舞蹈形式,集体场面表演起来声势浩大,光彩夺目,颇为壮观。爵士舞被引入音乐剧的舞台,是音乐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写照。现代爵士舞承袭了传统爵士舞的特点之外,还成功融合了1950至1980年代所流行的舞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舞有相通之处,是以表达年轻人的心声、呈现生活状态与风貌的一种舞蹈体现方式。在《西区故事》和《舞姿摇曳》中都有富有激情的爵士乐舞蹈演出。欧美代表性的民间舞诸如华尔兹、小步舞、波尔卡等舞蹈形式,音乐剧的主要发展还是在欧洲和美国,所以音乐剧的编导们特别青睐这些舞蹈,他们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和灵感融入自己的创作。

三、中国戏曲与当代戏剧的融合

我国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是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的。它来自于生活,不同于生活,出于体验,而又不止于体验。表演艺术家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把蕴藏于内心深处的微妙情感,刻画得惟妙惟肖,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现了形体动作的雄、美、刚、柔、虚、实、娇、俏。想象力丰富,夸张适度,唱、做、念、打都是经过严格的训练的。

现在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很多与戏曲相结合的作品,比如李六乙导演的《穆桂英》,田沁鑫导演的《赵氏孤儿》等。以《赵氏孤儿》为例,这部戏是典型将戏曲手法与现代戏剧相融合的一个作品。首先表现在时空转换的处理上,开场孤儿在梦境中徘徊、游移、迷茫,灯变,孤儿一个后滚翻变为现实,一个动作就将现实与梦境转换过来,使演员在戏曲的假定性中体验并体现出来;屠岸贾向孤儿叙述自己在当年如何骁勇,一个转身,配合形体上的变化就转换为当年的场景。其次体现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屠岸贾屠杀赵家满门时,士兵们手提红色的包裹围场杀气腾腾的行走,继而用力将包裹甩在舞台上,这一幕体现出的是抄杀赵家满门时人头落地的血腥场景。第三是戏曲动作的运用,孤儿在戏的结尾是用戏曲的台步完成的,台步的运用除了具有美感之外,还把当时孤儿的心境体现出来,在孤儿得知一切之后,在养父(又是仇人)和救命恩人死后,自己虽然迷茫,但是作为一个将要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的男人,这时的每一步既是不确定的又是坚定的。

无论是哪种外部技巧的体现方式,对于丰富戏剧体现来说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同时对于演员的外部技巧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力的贫弱,内在的丰富体验就难以得到完美的体现,就难以感人至深,动人心魄。我们在训练演员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使演员不仅能够体验到角色的内心生活,而且还可以通过丰富的体现手段表现出来,使舞台的呈现更加具有冲击力和戏剧的张力。

篇4:试论民法典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论文

试论民法典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论文

民法典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以宪法为依据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基本法,是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重要工具。民法调整着商品经济中几乎全部财产所有流转与人身间的利益关系,是商品生产者们认可变换的对方是平等独立的所有者。它的命运前途和商品经济的兴衰发展趋势紧密联系着。

民法是调整以平等为本质属性的市民社会和市民生活的法律,即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是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于法律体系中的。

随着中国法治进程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民法逐渐在社会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民法典起源于罗马法的市民法,罗马法作为经历过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等诞生的重要法律,开创了古典时代辉煌的制度文明。

随之巴伐利亚民法典以启蒙运动时期的第一部民法典身份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在时隔48年后通过,它通过四部分内容将罗马法的精神及传统引入到工业革命时代。

19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开创了新纪元,它具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代表意义,被许多亚洲国家引用,在推进大陆法系国家的私法制度建设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从古至今地观察民法典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民法典自身变化与社会形态的联系非常紧密。

人类迈进文明社会的开端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开启了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基础,与之以前的自然经济、简单的商品经济、理想化的产品经济相比具备了民法制度意义以及现实社会意义。在制度方面分析,民法典的本质是人格权化的私法制度,是社会制度的组成和文明制度的象征,存在于历史的某个阶段时期。

第一、民法典紧密地联系着人民群众,是国家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沟通交流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间的信息作用。

第二、民法制度建立健全的目的在于推动国家物质的开发与形成,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不断进步。

第三、民法典保证着群众关系秩序化的平衡,在维持个人本位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届主观能动性,提升社会国家方方面面的效率。第四、私法制度涵盖主体制度、意思自治制度、责任制度、物权制度这四个制度,这四个方面涵盖了整个市民社会的制度建设,充分规定了平等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结构类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制定成的法则基本内容却出入不大,任何社会制度都不能脱离经济基础而存在。民法典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民法典中所规定的主体包括任意自然人和法人,通过肯定主体的抽象人格与广泛性,表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核心内容。

2、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统一的,任何组织和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权利,就应该有相应的义务,两者是不可分的。

3、保持法律思想的确定性、内容演进的连续性、法律权威的稳定性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4、确定国家社会层面价值的统领推动地位。笔者认为民法其实就是以强制力促进社会进步、人权自由、商品经济等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从民法的权利主体制度、所有权制度、合同制度、民事责任制度来看,它们都是在适应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彼此承认对方是交换物的.所有者,反映了商品经济所阐述的民法法则。

只有各种不同形态的劳动所形成的不同使用价值,才能作为商品进行相互对立的交换。

民法典是规范社会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调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曾说过的,民法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准则,它在商品经济的地位和意义显而易见,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法典是一种法律形式,是保障市场经济体制正常有效运行的法律形式,它具有多个制度,分别在市场体制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下面笔者从九个方面简单阐述一下: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商品经营者与商品生产者能够作为独立平等的主体进入市场,依靠的是民法中的主体制度。

引导商品经营者与商品生产者开展公平的竞争,协调商品交换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依靠的是民法中的诚实守信、公平平等原则。让市场主体当事人拥有广泛的交易空间和行为自由,依靠的是民法中的法律行为制度。

保护市场主体对各种物品的正当买卖交换权利,并制约其发挥在多大的权利制度范围内,依靠的是民法中的物权制度。

实现商品价值摆脱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让渡商品在时间空间上的分离,大力地推动商品交换的诚实守信运行,依靠的是民法中的债权制度。有效地避免事事需要主体亲历亲为,而且要在第一时间取得市场运行中的相关信息,是民法中的代理制度与居间制度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现市场主体通过管理规范、秩序井然的组织为其获取利益最大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进一步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其各项权力,这种良性循环保障了商品的快速流通,上述依靠的是民法中的行纪制度与时效制度。

以上九个制度是民法中的重要制度,市场参与者在这些规则规范允许的合理范围内开拓创业,用自己的双手与头脑谋取利益,保障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发展与长期运转。

其次,民法在维护社会公平自由、正义平等的领域有重大影响。民法作为调整财产和人身关系的基本法,调节着社会各界存在的各种利益,他的调整对象没有阶级层次、贫富高低之分。民法的存在基础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产生的核心因素是商品经济的存在,在法律上不允许发生侵害社会和他人权益、非法谋取不正当利益、践踏他人人格尊严、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等事件的发生。作为一种创新的制度体系,民法充分体现着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保护着人们在合法权利范围领域谋取个人的利益,取得收获。

最后,民法作为私法,可以促进民主政治。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全世界人民的普遍要求。民法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进行了划分,规定在市民生活和市民社会中,实行私法自治原则,要求统治阶级不得任意干涉作主。

在阶级社会中,民法能够抑制国家公权力的不当扩张与错误倾向,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对待,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之,民法作为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具有高度的启蒙开创性,彰显的是自由平等、诚信公平的宗旨。自从第一部民法颁布以来,他的价值功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作用是不容置疑、极其轰动的。人们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不断地完善和提高着民法典的内容和原则。

随着民法典的不断发展演变,对于民法典的作用和地位,人们进行了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和探讨,深入本质认真剖析促进民法对市民社会和市民生活发挥成功作用的各项要素。通过多年的堆积,民法典已是一部成功、成熟的法律形式,在商品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5:浅谈思想政治工作在电信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都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面。政治思想工作是一个人的根本,也是一个企业的根本,直接关系到企业 兴衰成败。做好思想工作,是一个企业的基本工作,也是企业的 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服务行业的电信行业,如何做好每一个员工 政治思想工作,如何使员工的政治思想水平有长足的进步,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服务水平的质量,关系到我们企业的发展,关系到我们企业的未来,关系到我们电信的形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企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一、为什么说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企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1、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很多的经验反复证明,认清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知道,任何事情的开头,总是思想上的动员,只有首先在思想上把握住了关键,事情才能成功。由此引申到我们一个企业这样大的一个整体,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电信,如何搞好服务,如何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我们的的中心。在搞清楚了这个中心之后,我们就要在思想上去进行思考,进行规划。要让所有的企业员工都统一到这个中心上来,就要我们不断地去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不断地去解决各种问题,去扫清一切的障碍,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只有达到了思想上的统一,才能得到行动上的一致,才能产生无穷大的力量,去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做好各项工作,否则,就是一团糟。

2、我们企业的当前发展阶段特别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

当前,新旧体制的转换、业务流程的重组、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会使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尤其是一些基层员工信念动摇,理想淡漠,工作有些消极,阻碍了我们电信事业的发展。要克服这些消极现象,一方面要靠制度,另一方面,还要依靠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变革,是为了我们企业更加快速地发展,更好地去适应市场的竞争,让电信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我们无论是发展业务,还是开拓市场,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企业的员工的根本利益。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广大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发展和其他工作的顺利发展营造一个团结奋进、健康向上、开拓进取、安定祥和的企业环境。所以说,在我们企业当前的发展阶段, 特别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

二、如何在我们的企业各项工作中去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

1、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为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局服务。

只有稳定,才能推进改革和发展,才能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才能让企业长治久安。在我们电信当前的内部和外部发展形势下,团结稳定尤其重要。我们要围绕贯彻落实今年电信改革和发展的各种精神,认真抓好学习、宣传和普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工作,不单是对党员,对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开展好这项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每一个企业员工。要认真、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让广大员工认识到团结稳定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自学地去为企业分忧解难,为大局着想。

2、认真做好以“爱企业、爱岗位” 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积极宣贯企业文化。

这一工作要经常做、反复做,长期不懈地做下去。要教育广大员工牢固地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树立起企业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当作家,把工作当作事业,自觉地去为企业的发展和前途着想,自觉地去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投入到企业的各项建设工作当中去,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要借各种机会、要在各种场合积极宣贯企业文化,要让我们的企业文化牢固地树立在每个员工的心中,让广大员工充满对企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发员工为企业争荣誉的责任感,让我们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的工作,是对我们广大员工的工作,同时也是对我们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去做好这项工作,如何去体现它的重要地位,这当中有很多的学问,笔者只是从一个很浅的层面来说说这个问题,希望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引起我们对这项工作的足够的重视,确实为我们的企业打造一支各方面都能过硬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来保证我们企业的长远发展。

篇6: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 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 以下特点:

(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 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 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 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 车轮是圆形, 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儿童年龄增加 ,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 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 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 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 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 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 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 ,儿童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 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 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 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 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 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 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 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 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 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 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 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篇7: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河北省沙河市第六中学赵丽伟

【中图分类号】G626【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12-0101-01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古代的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 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 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 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情感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 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 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 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 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 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奉陪着流下同情的泪。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 》,以优美壮阔的旋律,再现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险的英雄性格和光辉形象,讴歌着伟大军队在 党中央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使人奋发。所以,中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薰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 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

三、音乐教育也有助于提高智能素质

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 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 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 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 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 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六岁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伴着他走过了孤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 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 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 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 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 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等,听众渐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左右达到大脑完全放松,已消除疲劳的最佳状态。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 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生活中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 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中学的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刻不容缓。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用音乐教育来完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

篇8:博物馆学研究中藏品研究重要地位分析论文

博物馆学研究中藏品研究重要地位分析论文

摘要:

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已经有将近上百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对博物馆学研究对象、研究学科范围、研究内容等问题的不同认识,其发展现状很不乐观。而本文认为,在博物馆研究中藏品研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博物馆研究中加强藏品研究的倾向,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博物馆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学 藏品研究 藏品

一、藏品是构成博物馆的基础与核心。

一个博物馆的基础与核心便是藏品,如果没有藏品的话也就无所谓什么博物馆了,更无所谓什么博物馆研究了。因此博物馆学研究中藏品研究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对于博物馆学研究中藏品研究的地位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如果追溯起博物馆学的发展源头的话,很多学者都会提到早期的收藏活动,但是收藏活动却并不代表博物馆也不代表博物馆研究。而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博物馆的早期发展存在于两宋时期,那时已经具备了收藏和研究两种职能的分工,即使相比同时代的欧洲,也更为成熟。

近些年,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理论也越来越深化,而其中对藏品研究的特别重视是最为突出的特色。中国的“三性二务”论是对博物馆学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而不论是在新“三性二务”论还是旧“三性二务”论中,藏品研究都有着一个特别的位置。如果抛开一切不必要的因素,这一理论中有关科学研究的合理性是无疑的,对于博物馆藏品研究的重视也就无疑是肯定的。

虽然有时表述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对藏品研究的特别重视却是博物馆学界现阶段的共同认识。姜文喜和宋玉娥曾表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便是加强藏品上的研究,藏品研究是博物馆研究中所有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能够推动博物馆学研究进行下去的中心环节。而熊建华也表述了博物馆学的独特性表现在既围绕博物馆及其藏品进行研究又跳出博物馆及其藏品的研究,因此同样也指出了博物馆藏品研究在博物馆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加强藏品研究是博物馆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强藏品研究不但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研究发展的特别重要的基础,因此加强藏品研究也就具有很重要的很特别的现实意义。

藏品研究受到重视不仅为后人留下一大笔学术财富,还为我国的博物馆研究孕育了很多出色的博物馆学家。而这些有所成就的博物馆家们也都大多对藏品研究很专注很重视,比如武伯纶、耿宝昌、史树青等,他们都对藏品研究特别重视,也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武伯纶先生在陕西主持博物馆事业将近30余年,是非常重视藏品研究的博物馆学家,他主张博物馆就应该进行研究工作,还写了很多研究文章。

马承源先生回忆当初自己在上海博物馆钻研学习的经历时,他说他的老师除了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前辈及其一些著作之外,博物馆内丰富的藏品更是其研究观摩的重要对象。这些博物馆学家成功的事实可以明确的告诉我们,博物馆事业的研究与发展始终都不能离开对于藏品的重视与研究。这也就要求当前博物馆中的研究人员要把藏品研究作为博物馆学研究中的主体,深入研究馆内藏品的同时也要充分结合博物馆实际情况,将博物馆学研究不断推向辉煌。

虽然很多研究者都很重视藏品研究,但是在当前的博物馆学研究中存在着很多特别奇怪的现象,很多博物馆学家都不研究藏品,写出的东西也往往是很空洞没有实际内涵,甚至一些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只是满足于搬运与保管的工作,将一个博物馆研究人员本该进行的研究工作给忘记了。如此下去的结果就是,我们有一批博物馆学专家学者,有很多的博物馆职工,却缺乏有成就的博物馆研究人员、博物馆学者,与老一代的博物馆学者比较起来,是一件令人汗颜的事情。

藏品研究曾经造就了一批成就卓著的博物馆学者,也促进了我国博物馆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但是同样也反衬出了当前博物馆学研究中藏品研究的缺乏与不够重视。

三、充分利用藏品研究才能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体系。

有学者曾经总结近三十年来中国博物馆学研究说,“博物馆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明显提高,建立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体系的目标成为不少大家的追求”,但同时还存在“有没有中国博物馆学”的争论。这种概括大体上是符合中国博物馆学研究现状的。

对于中国博物馆学的研究现状,毫无疑问,博物馆学者们是非常不满意的。

南开大学梁吉生教授组织的《笔谈博物馆学》就是博物馆学界一次集中的反思,参加笔谈的学者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对博物馆学研究表达了某种程度的隐忧,“以时下发表的本领域不少所谓专业论文为例,一大欠缺是:多表象、皮毛,多感想,多经验之谈,缺学理,缺学术规范。这严重制约了博物馆学作为一种学术和一门学科的成长。

构建中国学派的博物馆学体系,是多年以来几代博物馆学者的宏愿。但是,近几十年来的中国博物馆学,一方面固守着在20世纪的特殊时代建立的博物馆学研究理论,不思进取,表现在论著中满篇毫无新意的重复论调;另一方面却不停地在追模西方,各种形态的博物馆和各种光亮新鲜词语荟萃的理论充斥于学界,即使专家学者也疲于应付,让国内博物馆从业人员根本无从置嚎。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无意否认所谓博物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我们同样赞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在文中重提藏品研究的重要地位问题,主要是立足于中国博物馆的历史和现状有感而发。中国博物馆不同于大多数国外博物馆的情况,其藏品异常丰富,我们要充分利用博物馆藏品的优势,开展以藏品研究为核心的博物馆学研究工作,发展和构建我们自己的博物馆学体系,这才是走出困境的最佳办法。

四、结语。

总之,藏品研究在博物馆学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并非只有历史类博物馆可以回归藏品研究,任何类别的博物馆都不能脱离最基本的藏品研究。假如不再纠缠于没有结果的博物馆学的争辩,踏踏实实多做一点博物馆藏品研究,我国在博物馆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学术地位将会得到最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吉生:《博物馆学本土化发展及其今后路向》,《中国文物科学研究》,(02)。

[2]苏东海:《国际博物馆理论研究的分化与整合——博物馆研究的两条思想路线札记》,《东南文化》,(05)。

篇9: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对学生加强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在会议精神的指导下,一些学校开始反思自身教育层面的问题,并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制定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案,以期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了解能够制定出更多针对性的课程方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前身是儿童心理学。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学》一书,被认为是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学形成与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并形成了不同学派相互竞争的局面;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标志着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更加明确。20世纪80年代,研究领域扩展到对生命全程发展的研究,学科发展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并逐渐形成了发展心理学学科体系。在我国,1962年朱智贤教授《儿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儿童心理学体系的形成,也为发展心理学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和种族发展。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发展心理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智力与品德发展、独生子女的教育、青少年犯罪教育等。近些年,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对心理发展进行了多视角、多角度的解读,并尝试把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与理论运用到教育改革当中,这种结合对学生智力和品德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这两方面的工作多流于形式。且应试化教育色彩较为浓重,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是想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教育教学仅有文化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中适应能力较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因此,一些学校开始对传统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在保证文化课的情况下,加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重视,以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过程中,部分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发展心理学进行有效的探究,努力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引入到教育改革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由于我国具有很高专业素养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工作者较少,这使得教育改革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并不理想,当然,在推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中发展心理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体现如下。

1研究发展心理学不够深入

发展心理学源于西方社会,大量的研究结果都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这些理论和研究结论未必能很好地适用中国文化。因此,需要对发展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将发展心理学较好地运用于实践。而现如今,我国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水平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力量不足。我国研究发展心理学的主力军多出自师范院校,其他机构对其研究的力量较弱,甚至从未参与研究。因此,发展心理学研究力量的局限性对其在教育改革的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阻碍。第二,研究设计与方法相对落后。我国研究者在进行发展心理学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设计多为横断研究,只有少数高校和研究者采用了纵向追踪或聚合交叉的研究设计。此外,大部分研究者在进行数据收集时多采用传统的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方法,较少采用较为严格的'实验法,从而导致已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不够深入,结果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第三,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在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多为中小学生,而对大学生和成人群体的关注较为不足,这导致发展心理学研究结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推广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因此,需要加强对各个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研究,以提高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适用性。

2重理论而轻实践

根据调查,我国部分院校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视理论讲解,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通常较为抽象,只有联系实际,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同时,只有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与个体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将发展心理学更准确地应用于教育中,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

3教学手段与内容较为滞后

虽然部分院校已将发展心理学融入于教学改革之中,并且向学生传授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但对于发展心理学的开展依旧有些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延续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学生接受程度不高。此外,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较为滞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2]。因此,这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发展也产生了制约的作用,针对学生的教育也较为偏离实际,这违背了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

三、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途径

人类的复杂性,决定了个体发展研究的多学科性,其中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遗传学等等。下面我们着重探讨如何将发展心理学研究更好地融入当前的教育改革中。

1将发展心理学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加强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时,需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等,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近二三十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结合本国国情和教学实际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之路。只有将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规律、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设置教学方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推动个人的发展。

2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还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大量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如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型社会,各种压力逐渐蔓延到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大学,每个学生都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长,面对着学习的压力以及就业的压力,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与发展心理学皆属于心理范畴,因此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尤为重要。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有必要深刻理解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以及所在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譬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应围绕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开展。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同一性的形成是这一时期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亦能有效提高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能力[3]。

3创新教师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发展心理学

我国发展心理学能否很好地运用于教育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创新,提高课程设立的实效性。

第一,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应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行为方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正确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多加交流,了解学生内心思想,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地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教师应该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之中。首先,教师应该运用较为符合学生心理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提高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真正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教师的教学要具有针对性,运用发展心理学探寻学生的内心世界,采用适应的教学手段。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可对较难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对较为容易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讲解,教会其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独立思考,提升创新能力,营造出较为优秀的学习氛围。

第三,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网络形式进行教学。现如今,网络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之中,成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主流媒体。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新型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网络,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多加交流,展现出一种平等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4丰富发展心理学教学内容

在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各类课程时,要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发展心理学来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4]。教师要确立好每一部分的重点知识,明确教学目标,严格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之中,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此外,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发展心理学的新型结论,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技能,扩充其知识含量。并且用新知识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效维持其学习动力。同时,教师之间要共同参与,编写专业的教科书。各大院校通用的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较为深奥,专有名词较多,不利于学生对其正确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在保持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正确的通俗解释,并且设立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运用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的理解,研究其内在理论,并将其有效运用到自身的专业能力建设之中,提升其专业素养。

5创建完整的考评体系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心理健康课程大都开设为公共必修课程,考核时也大多运用论文或开卷考试形式。这类形式的考核,结果多为优良,鲜有不合格者,如此一来难以甄别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这种形式虽然满足了学生的高分心态,但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教师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价,评价结果不够客观有效。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考核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闭卷考试,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二是合理的情景模式模拟,主要检测学生是否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教师要将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记录,根据记录进行有效的分析,探寻出现此结果的具体原因,并且及时进行有效的改正。此外,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一学期的学习状况,并且以此来保障课程设立过程较为完整。

6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学生在学校与家中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家长并不够清楚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因此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可以探寻家长对孩子的真正了解程度,寻找学生产生不同思想状况的原因。而且,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体系,以此来规范学生在家中的行为,真正达到“表里如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教育改革发展与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研究发展心理学,将其有效运用于教学之中,将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为此,本文对发展心理学应用教育改革的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要将发展心理学应用进各类思想教育课程之中;第二,创新教师教学方法,以此来有效利用发展心理学;第三,丰富教学内容;第四,设立完整的考评体系,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与教育改革的实效性;第五,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加强沟通,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雪凤.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1):224,226.

[2]王晋.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运用研究[J].知识文库,(10):237.

[3]薛亚萍.《发展心理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4):30—31.

[4]缪小春.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J].心理科学,(1):71—77.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inEducationalReform

ZHUHaidong,LIXiang

(ShiheziUniversity,Shihezi83,China)

Abstract:Withthesocialdevelopment,thedemandfortalentsisincreasinginourcountry.Inordertocultivatemoreexcellenttalents,ouruniversitieshaverespondedtothecallofeducationreformandmadeinnovationsintheoriginalcurriculumsystem.Developmentalpsychologyhasbeenwellusedintheprocessofeducationalreform.DevelopmentalpsychologycaneffectivelyinterpretthepsychologyofallkindsofstudentsinChina,andapplytheresultsofinterpretationtothereform.Thisreasonableinterpretationcanimprovestudentsideologicalqualityandcultivatetheirindependentlearningability.Inordertomake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tterappliedtoeducationalreform,thispaperstudiesthemeaningandcurrentsitu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dproposesitsapplicationstrategyintheeducationreforminordertoprovidemoreexcellenttalentsforthesociety.

Keywords:developmentalpsychology;educationalreform;appliedresearch

篇10:学生话语权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地位论文

学生话语权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地位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更多的关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更加重要。但现实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学生的话语权常被忽视,学生仍处于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的地位,这与市场经济中高等教育服务职能的加强是不符的。因此,本文指出,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应有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也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主体。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消费 话语权

多数学者已经认同,我国的高等教育现在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不应再采用原来的精英教育的标准,而是要多元化。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在实际进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无论是已成为一种制度的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定期开展的高校评估还是社会组织进行的高校评价,都很少关注学生的立场。学生往往还是作为一个“被教育者”而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处于“局外人”的身份,没有相应的话语权。这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需求的现实是不相符的。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服务意识开始加强,学生不再仅仅是个被教育者,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消费者,其教育消费者的观念和利益已经受到关注。因此,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需要关注学生的话语权,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也应注重学生的立场。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甚至是质疑,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行评价,就要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有个明确的认识。英国学者约翰·斯泽(JohnSizer)和迪纳·格林(DianaGreen)曾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并通过一套多维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一所高校的表现,在本质上是满足个人、群体和社会各方面需要能力的总和,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和水平等一系列绩效指标体系表现出来。[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的界定是:“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顾客是指“接收产品的组织或个人”。相关方是指“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2]高等教育也是一种服务,那么这种教育服务的固有特性是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利益。通过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使顾客和提供服务的学校相互沟通,最终就有了确定质量标准的客观依据。高等教育的“顾客”主要是指在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及其家长,“相关方”主要指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及社会组织等。我国现在实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较多关注的是“相关方”的利益,因为评级主体主要是政府、教育部门及社会组织等,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制定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关注的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我们知道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人发展功能。[3]高等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里“个体”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自身,也就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顾客-学生。而且,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无疑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获得更好的发展。于是,教育与个人的利益联系越来越紧密。因为个人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而且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只有在学生毕业工作后才能获得,因而,个人承担高等教育的投资风险也不断增大。在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过程中,学生既是一种投入也是一种产出。大学生作为高校一种有自我认知能力的“产品”,衡量这种“产品”好与不好,或者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学校做得如何?其运作过程是否合理?对此,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但现在的教育评价体系却很少关注学生的话语。所以,有必要改变这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只注重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评价主体及权利只属于国家和社会,学生只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在现代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作为一个评价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受到重视。

一、学生的话语权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的介定

从字面上看,话语权中的权有两种含义——权利与权力,这也就决定了话语权有两种意义,即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在福柯看来,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介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话语权中的权利是指说话的资格,这种资格取决于说话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同时又反作用于其他的社会地位.话语权利的保障是要通过话语权力的运作来完成的。

因此,话语权不仅体现为说话的权利,同时应当保证每一个个体都能真正平等地接受和传播信息时拥有一种说话有效的社会环境和机制.所以,学生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话语权是指:学生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主体,站在自身的角度,从学生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出发,对其能够感知到的高等教育质量发表意见和建议,而且这种意见和建议应该作为评判高等教育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学生的话语权在高校的教学评价中有所体现,但在已经开展的学生评教中,尽管学生参与了评估,但却往往成为他人的代言人。在各高校的学生评教制度中,普遍运用的是调查问卷或量表。在调查问卷或量表的设计中,很多高校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将学生放进去,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设计者往往是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为学生设计评估内容,毫无疑问,这几个方面都是基于教师的立场提出来的,是以教师为本位的。[4]而且,评教结果往往成为教师评价的一部分,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

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学生话语权的意蕴

因此,在制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利益,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设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归还学生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目的的要求

《教育大辞典》把教育质量界定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水平,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水平,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因此,受教育者的一般质量水平,亦即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是由教育需求主体国家(含社会经济各部门)所决定的;而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水平、人才培养是否合格则主要取决于学生及其家长等的评价。[5]所以,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不仅仅是国家及社会组织,还应包括学生自己,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需要学生的话语权,学生能够对自身感知到的教育质量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从而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重要依据。

(二)高等教育市场意识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其市场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高等教育质量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主要取决于学生对高等教育服务的体验质量与预期质量的对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学生及家长将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者过渡到教育服务的选择者,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将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平等的供求关系。一方面,它要求市场供给主体(高等教育机构)提高服务质量,以维护市场需求主体(受教育者)的主体权益;另一方面,通过维护市场需求主体的主体权益,达到约束市场供给主体行为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因而,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需要学生的话语权,从学生的立场对高等教育的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促使高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管理,提高教育服务质量,这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永恒的主题。

(三)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在传统教育的历史时期教师中心主义和教师权威主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21世纪中国教育的今天,杜威的“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得到发扬,在高校教学中,民主性已经得到了显著增强,尤其是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知识的生成表达方式与获取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在教学过程中获取人类已知的知识。传统的教师中心地位和权威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学生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研究性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提倡就是学生地位得到提升、学生的作用得到更多关注的重要表现。[4]在高等教育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全面而自由的发展”[6]。因此,“现实的教育是否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出发点,对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最有发言权。

因此,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应给予学生相应的话语权,从学生作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及高等教育消费者的角度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从而为改进或提高各高校的教育质量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能为即将报考高校的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了有实践意义的参考。我们应该尽快改变上文提出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没有学生的话语权,把学生作为一个“局外人”的现状。学生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应该有相应的话语权,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应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DinanaGreen.WhatisQualityinHigherEducation1TheSocietyforResearchintoHigherEducation[M].1994:3-211.

[2]蒋鸿章.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3]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西安:山西教育出版社,.

[4]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8(12):77-83.

[5]刘俊学,唐仁春,王增新,等.试论“双重性”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51-53.

[6]马克思.资本论(1)[M].北京:人民出版社,:683.

篇11:简析学生在教改中的地位及重要性论文

简析学生在教改中的地位及重要性论文

引言

教育存在的目的,就是教育者向受教者施教,如果没有受教者的存在,那么这个教育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了解和及时掌握学生在教改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白教育真正的存在意义,我们教育者才能因材施教,达到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学生在教改中的地位

学生作为受教者,其地位是最高的,学校,班级,教师,课本,教学方法等等都是在有受教者的前提下存在而存在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教师起到引领的作用。教师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而服务,将教师的方法,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教育者要明确的理解学生在教改中的地位,部份教师会以自己主观思想出发,不考虑学生为主体这个因素,导致很不好的效果或是影响,这是误区一定要纠正过来。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受教主体,学生的学习结果就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效果反应,如果学生普遍吸收的好,并且反应出来的成绩也是明显的,那么就能充分体现现这个教育改革的运用是成功的,反之,如果只有少部份的学生反映出来有效果,则表示我们的教育改革还需要加大力度,找准方向进行改革。

(二)具体的教育改措施是因学生而实行的。学生在教育改革中是一个主体的地位反映,我们的教育者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目的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如果脱离了学生这个基础,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准确认识到学生在教改中的地位,才能找准方向,加大改革的力度,学生才是教育改革的推行范畴。

(三)从实际情况出发,推动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是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力量,源源不断的力量,才能使教育的改革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这种力量是教育改革中必须,不可缺的力量,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明确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是一个能够加快教育改革行程的很重要的概念。确定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将为我们教育者制定符合更多学生的好教材,好教学,好方法树立一个正确的方向。

二、学生在教改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教改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为创造出更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各类综合性人才,让学生在学校中受到综合性的锻炼是学校的本质。而今,中国大力的实行教育改革,是因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有了更高的地位,为了源源不断的为国家输送有用人才,我们学校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显然传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处于一种劣势化阶段,不再能适应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制定符合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是教育改革存在的意义,而这个意义的中心就是学生这个因素。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我们的教育者一定要了解其重要性,不可本末倒置,失去了教育改革的本质意义。

(二)教育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学生作为我们教育的对象,就要以对象为施材方向,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材,教学,并且要着重考察和研讨,教材和学的实施结果,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要进行收纳和归集并针对性进行解决的问题。所有教育环节都是应学生而生。没有了,学生这一受教像,我们的教育就无从存在,学生要有了学习的态度,我们的教育就有好的发展,如果教育者不以学生为中心,反以自己的喜好来制定学习方向,那这个教学必然是失败的,即绝少数学生成功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我们的重心是面向广大学生群体。

(三)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教育改革的大力发展。在国外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教育者可以借鉴学习,很多教育者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沤心沥血发明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研究出适合各个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并能让他们很好的掌握,并能熟练的得以应用,能够大力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印证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能推动教育改革的大力发展。

三、结束语

相较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更现代化,详细化,理解化,公开化,合作化,人性化,与呆板的传统教育相比,我们现在推行的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综合合性人材,,更加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的单一性显然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新教育更推崇把教育知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更加强调创新和探究的精神。古有韩愈的《师说》,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但为谁传道,为谁授业,为谁解惑,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再优秀的教材,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果没有了学生这一主体,所谓教育就是空谈,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是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采用适合本阶段学生的方法,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的改革最终目的是,通过好的教学手段,把参与到教育中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研究并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明确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其重要性,对每个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篇12: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论文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论文

[摘要]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发挥,其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重视对教师品德修养、管理和组织能力的要求;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出发,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所处的地位、作用,说明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应当承担的职责。

[关健词]主体地位 主观能动性 学习能力

无论是对小学、中学、大学还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来讲,教学工作都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其次还会有一些课后作业,辅导等辅助教学方式。但是,不管是对传统的板书式教学还是发展到现在的语音、多媒体教学,课堂这一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同样,在小学和中学和绝大部分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去接受教师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在一些相对活泼的课堂里面,学生会通过课堂回答问题和比较少的课堂讨论来参与教学,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课堂绝对的主导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教师通过传统的课堂来传授知识,这是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体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我认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当被适当的提升,这样将更加有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片面的强调教师的“教”或者是学生的“学”。只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从经验、知识还是阅历等方面,都比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起到主导作用。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具有思想、具有能动性和无限发展潜力的学生。所以,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激发学生的潜能。这就要求:作为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品格、良好的道德情操之外,还必须具备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能力,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相应的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在教与学的天平上,达到一种均衡。所谓“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应当是这样的。所以改革教学的重点应该在教师方面。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达到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良好的道德品格

这是教师从业的前提。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以及教学活动的公共性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格。良好的道德品格一方面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另外还会通过教师的言行传递给受教育者,可以代代相传,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良好的道德品格也是社会的要求。社会公众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品格和情操。从5月12号以来的汶川的大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教师为了救援学生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学生,感动了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他们的行为对学生们今后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反之,一些其学生而逃的教师,则为社会、为人民所不齿。

(二)渊博的知识

这是教师从业的最根本的条件。首先,教师应当熟悉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发展前沿、发展方向,专业实践状况等等。其次,对每次所讲授的内容在专业知识中所处的地位要有比较好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层次、知识掌握情况对教学做较好的安排,对讲授的难度也会有更好的把握。最后,教师还需要一些综合性的知识,例如做人、做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知识。可以想象一个什么都不懂得教师是无法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殿堂。

(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一方面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还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管理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同时对课堂、课后的学习要进行必要的控制。组织带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另外,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秩序。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一,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下边,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这方面的经验,和各位同行共勉。

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所处的层次,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自主进行比较深入的预习;另外,通过课堂相互的补充、讨论,可以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一般让学生讲授时间不能太长;另外,不能每次课都采用这种方式。最后,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大学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可以多次采用,基础教育部分则根据课程情况适当选择。

四、通过恰当的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后,除了布置适当的客观题作业之外,应当加强主观题目的布置,例如:《企业所得税法》的查询,以及新旧法规的比较等等。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另外,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可以布置一些分组的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另外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这些教学方式在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但是,我认为我们可以将其推广到其他的高等教育以及部分基础教育中。

总之,要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良好进行,我们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出发,考虑到他们的地位、知识、能力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同时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学相长,共同推动我们的教学工作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篇13:学生计算机教育改革的论文

学生计算机教育改革的论文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走探索的路并跨越式发展,传统计算机教育是按照固有的思路模式走下去,越走越远。创新是探索之路,改革是跨越式发展,讲通俗一点是弯道超车。笔者试图用计算机编程是成为美国中小学热门课的案例、通过中美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差异、计算机教师理念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的分析比较,说明我国计算机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的迫切性与紧迫性。

关键词:中小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教师理念的差异;主动式教育;被动式教育;创新教育

我们处于教育改革的年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中小学生教育改革,中小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是中小学生教育改革很好的突破口。传统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按照教与学的思路模式,老师教授现有的知识,同学们死记硬背,这与计算机的创新的特点是背道而驰的,计算机思维是开拓性思维,就是打破传统,建立新的东西。而中小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期,成长期,便于接受新事物,这个时期的创新教育很重要。下面笔者对国内外(以美国为代表)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差异进行探讨:

1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差异

1.1计算机教育理念的差异。国内的计算机教学侧重求同、立足于应用,比如Windows的基本操作、鼠标的操作、文件的基本操作,相同的操作,一样的标准答案,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知识,完全是被动的学习,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美国的计算机普及率较高,基本操作不会侧重地讲,更多的是开拓性思维地教授计算机,比如编程,也许有的读者会说,小学生学编程有那么容易吗,答案是如果不去做永远没有开始,而且这样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行动,很多学校和机构用游戏来完成编程语言的讲述及应用,孩子们在游戏的同时学习了计算机编程语言,比如用鼠标移动基本的指令模块让愤怒的小鸟抵达目标,然后使用命令,比如“重复”,并学习“if-then”语句,使用这些文字命令块来简化编程的逻辑,完成这个命令,并让孩子图文并茂地记住。国内的中小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可能连这个想法都很少,所以我们应当快马加鞭从教育理念上先统一,赶紧缩小差距。

1.2计算机教师对待成绩理念的差异。美国对待学生的学习品质比学生的成绩更重视,提出了创新、信任、尊敬、责任、公平、关怀、公德等标准,他们眼中成绩只是反映课程的一个方面,国内的教师们将成绩作为一种衡量尺度,唯成绩论,其次才是德智等方面,这个理念要改变,不然创新是一句空话,创新就是打破固有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按原来的模式判断创新的东西都不会合格。

1.3教育方法的差异。美国教育方法是主动式教育,中国的更多是被动式教育。

2解决之道

2.1教育理念创新化、多样化

中小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理念应当创新化、多样化,以学生为中心,国内中小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多地以知识、以应用为中心,这样的教育理念是应试教育的理念,教育出来的更多的是考试工具式、缺乏思考的学生。我们应当多利用计算机教学工具,比如国外计算机基础教育软件,改变教师与学生单纯的教与学,变成一起学,一起创新。

2.2教师理念的改变

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教、灌输知识,应当变成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随着发展,应该更倾向于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比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成功的事件解决者。在教育实践中,还有注重引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设计实用教学过程、方式、材料,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教程中,尽量少使用惩罚、奖励、竞争等方式,减少压力来督促学生学习。发挥内心的自由,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发展。美国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能够灵活运用教材,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强调创造性(个性),并且非常注重实践,力图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美国教师认为,无论做什么,兴趣都是最重要的。在他们看来,有了兴趣才可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快乐。同样,学习如果没有兴趣,肯定也学不好。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美国中小学家庭作业不多,老师经常会要同学做Project。这种课题一般是由老师出一个大的题目及要求,规定期限(大都是1个月左右),要学生带回家去做,具体的内容及形式由学生自己完成。这种作业大都是要学生动手又动脑,因为没有一个刻板的要求,而且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查找很多资料,甚至还有社会调查,及一些实验。这种课题做下来,学生不仅能学到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可以充分自由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美国学生很少有高分低能的学生。国内中小学教师可以从这个案例汲取营养,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学知识,通过计算机、图书馆查资料,相信孩子们做的成绩一定会出乎教师们的想象。

2.3教学方法解决之道

2.3.1引进先进的趣味编程等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可以广泛应用于数学、自然、科学等的学习中。例如引入中文版视觉编程语言Scratch及code等趣味简单编程计算机课程,使孩子们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自己动手的步骤,让孩子们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数学、自然、科学、语文、英文的计算机化教学让同学们对相关课程产生兴趣。

2.3.2在教学中广泛使用计算机化的教学手段当今的美国中小学,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数学、自然、科学、语言、地理、历史、社会、美术等课程中。目前,在美国的中小学教学中,计算机已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学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国内的学校的教学也应该一改传统的依靠教材、黑板的做法,将书本知识和各种社会知识相结合,形成教师传授和学生自我创新探讨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2.3.3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求异的探索精神美国学校教学环境比较宽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但严谨不足。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便提问,对于学生的这些举动,美国老师不介意,并大加鼓励,谁提问多,谁就可以获得高分。在他们看来,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首先得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即使问题提得或回答得很不好,但老师都应该鼓励。美国的教育目的让孩子与众不同,美国学生回答是想到什么回答什么,学生绝不会考虑对不对。学生回答不对,老师不会批评,而是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思考,引导他正确的结论,从而树立学生信心。因为在美国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学生从小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他们上课思想活跃,踊跃发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很有益的,国内教师要借鉴这种教育方法,多引导,多鼓励,不要只给一种标准答案,扼杀创造性。

2.3.4针对学生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学生存在个别差异,是一种客观现象。不仅学生与学生之间存有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各课能力水平也不相同,比如一个学生语文、历史学习等文科很优秀,但数学却不怎么样,所以可能对计算机的学习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学校在教学中会按能力分层教学,在一些课程中按照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教学。一个学生在不同科目中可以参加不同程度水平的学习。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基础、学习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程度的科目学习,适应了学生各有长短的实际情况。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既能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要在充分实践后探讨,但重要的是要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维。笔者在大学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面对动手能力不强、只会教条地学习知识的大学生们,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是中小学计算机重要的环节,养成自己动脑、动手的学习思维习惯,无论面对任何课程,都会有独到的思维方法和见解,而非人云亦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教师们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方法,让祖国希望的花朵遍地开放。

参考文献

[1]王世军.独树一帜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