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论文

LFL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FL”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论文(共13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论文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论文

【摘要】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还必须具备有再学习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以适应应用技术的更新速度。传统的传授某方面专门知识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本文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为嵌入口,着重研究实验教学平台对理论教学的支撑作用,探讨工程应用类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综合性 开放性 机械电子 教学改革 培养模式

1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根据上海地区产业格局调整,为适应未来制造业发展需求大量应用工程师规格人才的背景下设置,上海市教委将其列入紧缺人才专业并以教育高地的形式予以资助。

办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除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外,实践教学(实验室)平台的建设非常重要,为了实现向制造业输送未来优秀工程师人才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受高质量的工程训练,解决的途径有二条。

1.为教学提供尽可能真实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环境,实现的方法是必须建设高规格的实践教学平台;

2.开展和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方法是实行每年三学期教学制度(暑期的四周实践教学期)。

1.1 传统实验教学平台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的最终方向是机械部件的运动及其控制技术。经过归纳,制造装备的机械运动控制,主要指机电传动控制系统,典型的有:调速系统;伺服(随动)系统;张力控制系统;多分部速度协调控制系统和稳速系统。

实现上述众多控制技术的实验教学系统,目前还是空白。不同的高校,通常是由不同的实验教学设备分别完成不同的实验教学目的,造成控制对象――机械设备重复投资建设,占地多,管理困难。同时各单台设备教学目的单一性,也不符合现代制造设备对控制技术的交叉运用要求,重点高校由于科研经费充裕,通常是把教师的科研设备兼顾用于学生的实验教学,一般普通高校很难将科研与教学设备统一调配,因此,基本不具备能够模拟真实生产现场的实验教学设备,大多数的机械运动控制类实验,仅仅做到电动机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械运动控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各实验装备生产企业,由于无法兼顾各高校的课程需要,且受自身技术力量的局限,无法提供能满足各高校教学需要的多功能、准工业生产环境的实验装备。往往是交流调速与直流调速不能在同一实验平台完成,速度同步(协调)控制、张力控制、收/放卷控制、随动控制和高精度的稳速与位置控制需要各自的实验平台,设备占地大、投资高、实验辅助人员多,设备利用率低,同时实验内容和实验环境与工业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对学生的学习容易造成认识上的误导,不能达到最初的教学目的。

1.2 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社会教育的实践舞台,学生在该平台上可以学到课堂教学无法学到的教学内容。随着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认识的深入,要求企业积极科学地规划产、学、研合作教育,配合学校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计划,是提高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效的关键。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忽视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阶段的主导地位,产、学、研合作教育也不可避免地会流于形式。

2 实践教学模式的设想

2.1 实验教学平台的构架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在原有的实验设备上进行改革,将验证性实验改造成综合性实验,是大多数学校采取的简单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严重脱节的矛盾。但是,传统的实验装备在设计阶段存在认识上的局限和技术陈旧等原因,使得这种改造无法彻底,改造后的综合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没有根本区别。这是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共同认识的难题。

要对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程训练,应该尽可能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使实验和生产设备在技术上尽可能保持一致。同时,考虑到经济性,实验平台应该可以为不同年级、不同课程服务。为此,我们拟将轧钢、印染、印刷、线带和包装等制造业的典型机械运动控制技术着手,提炼出多单元速度协调、收、放卷恒张力卷绕与齐边(对中)位置控制的仿真实验平台构架如图1。

该仿真实验平台将实际工业生产设备微型化,设计的6分部驱动准生产(实验)单元,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提供仿真的实验平台。其中:第1、第6单元分别为收/放卷单元,实现恒张力收放卷;第2-4单元分别为速度同步(协调)控制单元;以模拟钢卷、印染、造纸和线带等生产工艺的控制环境;全部6单元可以独立工作,可以组成联合机形式工作;采用触摸屏人机界面和现场总线技术。

(1)实验教学平台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根据优秀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研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分析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明确各课程对自动控制技术的掌握要求,并针对高校现有同类型实验教学设备的特点,结合轧钢、印染、印刷、线带和包装等机械等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对自动控制技术的要求,对“机械运动自动控制系统实验装置”实现的'各实验教学目的,进行先期的实物控制和实验研究,并据此制定机械设计方案,机械部件的设计,可以参照工业生产实际使用的设备进行微型化设计,设计过程中,排除因为复杂的工业生产环境而保留的设计参数余量,尽可能以电气控制技术,代替复杂的机械部件,从而简化机械结构,降低工作嘈声和能源消耗。

2.2 实验教学平台的特点

上述实验系统分别将“气动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控制技术”、“机电传动控制”、“PLC应用技术”、“机械系统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和“测试与传感技术”等课程的知识进行了交叉应用,综合性很强。实验装置对学生全方位开放后,可以大大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其特色是:

(1)开放性

机械运动控制系统实验装置是以适应:多学科、多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与创新设计的需要进行规划,开放性体现在:

1)实验平台可以满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机车车辆工程等专业的实验需要。

2)实验平台可以开设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有: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测试与传感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PLC应用技术、气动控制技术、液压控制技术、流体传动控制技术、机械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等课程。

3)实验平台可以开设的专业拓展课程有:流体传动控制技术、液压伺服控制、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等课程。

4)实验平台可以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结构创新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5)实验平台可重构,硬件和软件全部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学习研究,也可以自构系统进行创新学习。

(2)综合性

本实验平台集气、液、机械、电子、传感器、PLC等技术于一体,开设的实验集多门学科、多门知识,综合性强,需要学生动手的实验环节多,便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注重培养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3)研究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必须掌握气、液、机、电系统集成的相关知识,对教师拓宽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具有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竞争,综合性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从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具有理论、实践综合能力的教师较少,大部分教师从事教学的时间较长,缺乏生产实践的机会,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创新的需要,有综合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该实验装备为教师提供了技术研究的平台,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3 实验教学平台的创新

本系统包含:机械运动部件、气动/液压部件、速度、位置和张力检测部件、交/直流电动机及其驱动器、步进电动机及其驱动器、PLC、单片机(或工业控制器)、远程I/O部件、工业现场总线、人机界面等等。其中:

①第2-4单元的准入由随动控制系统完成,亦可以气动完成;

②驱动电动机交/直流兼用,装拆方便;

③模拟/数字兼用角位移检测,同步控制;

④独立收/放卷控制;

⑤收/放卷张力闭环控制,卷径计算的张力开环控制;

⑥A/D、D/A转换模拟控制与数字控制兼用;

⑦PLC、工控机与单片机控制兼用;

⑧PROFIBUS总线控制;

⑨生产管理系统。

2.4 实验教学平台支撑科学研究

1)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①实际工业生产设备的微型化方法;

②同一生产单元实现交/直流电动机驱动的装拆方法;

③同一生产单元实现PLC、工控机与单片机控制器的系统布线方法;

④同一实验平台上实现多控制技术的系统布局和协调方法;

2)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①随动控制与气动控制的切换技术;

②交/直流驱动电动机的装拆技术;

③多种数字角位移传感器与控制器的接口技术;

④收/放卷张力开环(无张力传感器)控制技术;

⑤变频器、直流调速器与上位机(PLC)的通信技术;

⑥PROFIBUS总线控制技术;

⑦PC104工控机总线技术;

⑧单片机主从控制总线技术;

⑨生产管理技术。

3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

3.1 优化先进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

为了适应学校创办现代化特色大学的要求,学院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目标,紧紧依托工业办学,走产、学、研三结合的道路。并以此作为学院的办学“特色”,通过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建立面向现代装备制造业为目标的先进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先后与新日奔工机(南京)有限公司、北京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深圳盛博科技嵌入式计算机有限公司、上海日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上海人民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锅炉研究所等26家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并赋予企业应有的教学主导地位,企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指定出科学的学工计划,落实合理的学工岗位,并指派认真负责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上海人民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向学院提供“上联”奖教、奖学金,极大地支持了产、学、研办学模式。

3.2 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建设先进实验实训基地

作为先进的工业大国,德国企业在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训练方面有独到的训练模式,其提供的实训装备与真实的工业应用环境比较吻合,具有技术先进性。初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德国博世力士乐集团达成协议,共建《现代装备及其控制技术》联合实验中心。20,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实验室、气动控制技术实验室、机电一体化模块实验室、机电一体化标准实验室和博世-力士乐制造装备新产品教学演示厅已经投入应用。中德联合实验中心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体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知识”的培训模式,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新途径。

3.3 建立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实践体系

先进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立,尤其是中德联合实验中心的建立使学院的整个教学硬件环境适应了系统化、模块化和网络化教学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并逐渐形成了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和科研实践为辅,层次分明的实践体系,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现代化工程素质教育的训练。学生不仅接受教学计划安排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育,部分优秀学生有机会在工学期内,接受产、学、研合作单位组织的科研实践,从而既保证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覆盖面,又突出了重点。

4 体会

面向2l世纪的人才,不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面向新世纪人才的根本保证,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有着其它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平台的评判标准,应该是:

(1)尽可能综合应用多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尽可能将实验系统模块化,通过提供实验组件的方法,实现实验系统的可组装和可重构。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3)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4)统具有开设创新型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的的软、硬件扩展条件;

(5)学平台应该满足经济、安全、可靠、节能、低消耗、低嘈声和环保的技术要求。

参考文献

[1] 郑先科.李国华.王兴文等.机能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8)62-65

[2] 陈东海.王祖强.李秀娟.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05,(8)66-67,106

[3] 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3(3):1-3.

[4] 许国安.徐华成.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12-115.

[5] 孟庆繁,逯家辉,王贞佐.探索性实验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实脸室研究与探索2004,23(l):85-88.

[6] 张明高等.加快实验室改革与建设,创建实验新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6):1-7.

[7] 涂廷亚.创新能力培养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点[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8-10.

[8] 赵永俭,等.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3):105-112.

[9] 王小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3(3):l-4

[10]叶向燕.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5-7

[11]潘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适应人才培养需要[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3).

[12]韩莉等,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6):35-36.

[13]李奇.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6(l):71-73.

[14]李浩然,雷群芳,毛国平.开放实验、开放实验室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2,(2):37一39.

[25]鄂大辛,庞愉平.开放实验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116-119.

篇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论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论文

摘要:文章以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主要研究背景,在借鉴相关研究理论、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概念、特点、产生的背景与面临的问题及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新常态理论的提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渗透,我国人才供给与需求也逐渐向精细化、专业化、技术化转变。同时,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各个地方社会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转型,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也积极地参与了这场改变命运的战斗。借此,笔者主要从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概念、特点、产生的背景与面临的问题及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进行研究,剖析了我国当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利弊,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基础[1]。

一、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概念

通常情况下,应用型人才(PracticalPersonnel)主要是指将自身掌握的成熟技术和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专业性、技术性、技能性极强的社会群体。就当下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情况来看,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生产与社会活动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还精确掌握相关产业的一线生产技术,同时,应用型人才还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点

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针对性,即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围绕某个生产需求而展开,其课程设计、教材设计与工作环节设计都是建立在充分掌握相关行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同时,应用型人才除了掌握较强的基础知识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科体系和前瞻性领域的关注;二是应用型人才体系的核心是生产需求,其能力培养主要以基础知识掌握和灵活应用为主,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科研开发能力的要求;三是应用型人才更加重视实践性应用,科研型人才培养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提高[2]。

三、应用型人才产生的背景与面临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诞生带有较强的时代性,它的诞生时间较短,且与本科办学理念尚未完全融合,传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尚有缺陷,针对顶层设计不够科学、理念认识不到位等。目前,长期困扰应用型人才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传统应用人才培养高职高专的痕迹、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受限于狭义工程观、职业观、学校层面文化形态与学生专业精神紧密结合度不足。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职高专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消除,导致应用型人才始终局限于险隘的应用观中无法自拔,这也限制了学生职业拓展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往往不能将形而上与形而下进行有机融合,导致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学标准尚有传统理念的痕迹,与当今行业标准不能进行科学、合理、有效接轨;市场运用与学生实际的学习内容、受教内容不能契合,使得学生只能在宽泛的机械应用上活动,因此,现如今的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有待突破[3]。传统应用型本科学校大多存在狭隘的职业观,对本职业的培训内容过于看重,忽略了对学生在其他方面内容的培训,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幸福感,体会不到工作的激情,对学生在本专业上的学习感到枯燥与乏味,继而忽略了教学本源的目的和人才全面发展的初衷,导致实际学习过程协调失衡。大学文化往往局限于学校的层面,未顾及学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的体验,其专业精神没有与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往往不能融入行业文化中,专业文化缺乏展现载体,导致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存在局限性,缺乏对专业的热爱精神与敬畏精神,缺乏工作的动力,这些问题的长期普遍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实际工作能力,成为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瓶颈,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4]。

四、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传统应用型人才的突出问题,目前,国内教育工作者应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按每个问题的导向进行深入研究,突破传统应用型人才的工作理念,依靠培养新理念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工作能力,破除以往的教学方式,改变生搬硬套的局限教学局面,实行碎片化改革,全面落实从个体拓展到全体,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融合,从表象到本源之间进行系统性优化,实行全面的改革创新。

(一)改善教育结构,拓宽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

从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旅游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产业,同时,还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在WTO召开的世界大会宣布结果而言,我国的旅游业跃居世界第一位,到,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下,积极推进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极其有利的。因此,改善教育结构模式,拓宽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的发展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贯彻和落实职业教育理念,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发展方向,坚持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目标、坚持服务为宗旨的创业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态度,积极大胆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其次,拓宽新建本科旅游院校就业方向,加强旅游院校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旅游营销策划企业、旅游景区、主体公园、旅游与休闲俱乐部、高星级酒店与度假村等机构与企业合作,积极拓宽新建本科旅游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就业渠道;最后,根据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选择就业方向,如积极鼓励学生从事旅游类大中专院校教学工作、鼓励学生从事旅游与休闲行业自主创业,鼓励学生走向乡村,参与开发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等[5]。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加速新农村经济建设,在促进乡村旅游业余休闲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带动大城市周边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改革培养模式,完善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明确旅游业中的国际旅游与为国内旅游的发展战略,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坚持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导方针,将旅游业的发展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积极拓宽文化、体育、娱乐等在旅游业中的优势: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其一,不断深化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引进、试点和推行“2+1”“1+2”“1+1+1”等多种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地推动订单培养。将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旅游实习和社会实践,积极探索新的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6]。建立企业接收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新建旅游本科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教育。其二,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技能、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培养,将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三,大力推行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并举措施,大力发展“双证”就业机制,开展符合企业需求、涵盖生产操作、符合当今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顶岗实习,旨在加强学生的专业操作水平及专业素质,避免职业需求脱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岗位的能力[7]。

五、结语

随着我国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国内外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进程也会越来越快。在这种背景下,以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已经不足以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要求,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只重视理论,忽略实践学习价值,也注定被淘汰。因此,在当前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教学和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和重视实践学习能力培养,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突出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突出综合素质与技能培养,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确切落实工学结合的教学目的,改革人才培养方向,突出理论、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全面培养。通过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在企业中的融合程度,使学生的各种生产工艺得到认可并与岗位需求全面契合。此外,必须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做好旅游设施配套,加快对外开放政策,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训比重,强化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通过设置数量适宜的教学考核目标,促进我国旅游业与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国际水平逐步接轨,并将其融入实践应用中,进而使新建高等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得以全面贯彻与落实[8]。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动我国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曾玲晖,张翀,卢应梅,等.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19-23.

[2]张千友.新建本科院校:“翻转课堂”探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主修经济学课程群22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职教论坛,2016(36):22-26.

[3]何剑锋,叶志翔,何月顺,等.交叉学科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嵌入式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职教论坛,2016(33):42-44.

[4]卢杰,陶嘉.地方高校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职教论坛,2016(35):49-52.

[5]陈思,施燕琴,马猛,等.基于“两制四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改革实践[J].高分子通报,(11):84-89.

[6]欧阳宏基,葛萌,唐云凯.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34(2):19-21,28.

[7]张烨,黄秋明.德国双元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巴符州双元制大学为例[J].职教论坛,2018(2):171-176.

[8]孙巧妍,陈祥光,刘金海,等.“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大学的实践反思及改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1):28-31.

篇3: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文章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结合新工科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引入工程认证教育理念,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介绍了新工科下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软件工程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发展,人才创新能力代表了国际竞争能力,而学校的工程教育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IT产业的快速发展要靠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为了适应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工科专业教育的要求,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专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工程专业,加强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到来,将深刻变革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技术创新也对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有强烈需求[1-3]。

一、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通过对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和软件企业招聘信息的调研发现,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水平偏低、结构失衡。出现了学生找不到工作,软件企业招不到人的现象,这种现状要求高校改革和完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等。

(二)实践条件缺乏,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加强

兰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近几年的实验和实训条件得到很大提高。实验环节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但实训基地尚不能满足需求,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项目较多,实战项目少,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

(三)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需求

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以高学历、高职称为主,教师学术能力强,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师较少,不能适应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当前的培养方案和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

高校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接触不到最新的开发工具和工程技术知识,同时,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积累不够,学生成材比率不高。

(五)学生团队意识不强,沟通能力差

学生实验和课程设计都是以单个学生为单位,培养过程中缺少团队项目的训练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且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沟通能力比较差。

二、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软件学院成立了由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和企业高管组成的校企联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和定期修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和新工科的教学体系,即深入企业及各用人单位,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工作范围;采用专业行业分析方法,进行软件工程领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确定,撰写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表,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软件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建立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及专业实习课程等构成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及专业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确保学生学会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安排实践教学,使人才培养过程最大限度贴近企业需求。

(二)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学院聘请企业高管和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优秀毕业生、行业内资深专家、国外专家等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和“双能型”师资队伍。将软件工程领域最新知识引入课堂。如在Java语言教学中引入了美国州立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教授比尔克雷尼克(BillKrynek)和基普.欧文(KipIrvine)。

(三)构建新型考核体系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国内流行以期末一次性笔试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这种方式往往使学生突击学习,是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应用能力弱、实践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学院应构建新型考核体系,加强过程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考核力度,把期末笔试变为全过程的考核,课程成绩由阶段测验、实验、上机操作、项目作业、课程设计等方面组成。

(四)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发展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机制,构建特色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以产研促进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3+0.5+0.5”的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知识和工程应用领域,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学校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实行“3+0.5+0.5”培养。

(五)以项目和科研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软件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了学生创新研究基金,利用研究生培养的`资源优势,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技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科研实践培养和科研思维熏陶,以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创新能力。实行“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如图2所示),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科学发明、知识成果转换的空间。软件工程专业参与竞赛学生比例达到70.0%以上。

(六)师资队伍建设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高度重视“双师型”和“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特色师资建设与培养。为每位教师制定培养计划,分类培训,通过出国访问、攻读学位、国内进修、公司实习、人才引进、师资交换等方式,使每位教师都具有教学、科研、工程等方面的特长,在此培养模式下,教师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通过实际项目,使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

三、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从开始面向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轮的实施、反馈、总结、调整,该培养模式已趋于完善。从学生、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整体反映,教学质量有显著提升,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的符合度明显提高,面向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一,学生在软件行业的就业率明显提高。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IT企业就业比例达到58.3%。第二,毕业生支持率和就业满意度提高。学院每年对多方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全面调查,三届毕业生对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支持率均达95.0%以上,就业满意率均达98.0%以上。第三,用人单位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迅速提高。毕业生在软件工程领域就业数量快速增长,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逐年提高,满意率达93.0%。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面向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以新工科为背景,确立了“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行了大学“四年不断线”的校企深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目标为准绳,构建新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以工程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升了学生“专业知识+行业认知+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B/OL].(2018-03-07)[2018-06-28].

[2]汪军,强俊.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6):70-74.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3):49-61.

篇4:石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实践论文

石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实践论文

[摘要]在目前石油国际化市场形势下,我国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胜利学院的办学定位和自身情况,从理论与实践构成比例、增设专业模块、修订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为下一步构建更合理的应用型石油人才课程体系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石油工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一、改革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持续增长,不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素质和能力如何,只要专业对口,就业率就达100%。因此,多所高校都设置了石油工程专业。但最近几年石油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出现了急剧下滑的态势,有20%以上的毕业生难以就业,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也不例外。经过调研发现,导致学生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开设石油工程专业的院校逐渐增多,毕业生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人才不再稀缺;二是由于各石油院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校主要以学习石油理论为基础,但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弱,并且课本所学知识严重滞后于现场技术,毕业生到了单位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还要经过再培训上岗,出现了企业人才缺乏与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矛盾。而且随着国内陆上油气资源的减少,海上油气和海外市场成为开发热点,石油企业真正急缺的是一些高素质应用型、综合能力较强、工程能力较强、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创新型石油技术人才。因此,适应市场需求,必须要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目前,全国设置石油工程专业的高校有26所,对比发现,这些学校石油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雷同,以政治、历史、英语为公共基础课程,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为专业基础课程,以钻井、完井、采油、油藏等为专业课程,其他方向性的专业课全部作为选修,实习项目和所占比例也相差不多,如此培养出来的石油人才素质和能力大体相同,毫无特色,更无法体现出立足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导致石油及相关企业对现在毕业生的工程能力颇有微辞。对比美国等国外大学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1-2]不难发现,在目前石油国际化市场形势下,我国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石油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措施

国内各石油院校都在改革本校的课程体系[3],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召开了教学改革研讨会,对包括石油工程在内的所有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确立了“创新型国际石油人才”的培养方案。重庆科技学院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层次,多个模块,先主干课程,后选修课程,课程内容高度整合,理论与实践互为补充”[4]的设计思路。这些石油院校构建的课程体系都体现了院校的自身情况和定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下简称“胜利学院”)有不同于他们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结合石油行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区别于精英型、研究型和高职高专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突出应用技能的课程体系。

(一)根据定位,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

从外出调研、与招聘单位的交流走访和对往年毕业生的调查来看,胜利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大都从事现场技术服务方面的工作,侧重于对设备和工具的安全和熟练操作,对前期的理论设计能力要求不高。但目前的课程体系因沿用之前的模式,偏重理论课程,与现实所需有较大差距。课程体系的修订要围绕“应用型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突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修订课程体系时,必须提高实践项目所占的比例,尤其是增加专业生产实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长,让学生通过跟班实习和对现场实物的操作、工艺的模拟,熟悉现场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缩短毕业生的上岗培训时间,降低单位的培训成本。

(二)面向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

近几年,有些用人单位拓展了海外市场,有的毕业生会被派遣出国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有过硬的英语能力和专业技能,为此,新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英语由选修课程改成必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同时,增设如涉外石油工程前沿知识讲座、石油工程QHSE、技术经济学、涉外项目管理、涉外经济法规等课程,建立涉外模块;基于毕业生现场钻井技术服务的需要,增设定向井理论与技术、现代钻井与完井技术、井控设备、固井理论与技术、钻井机械、钻井仪表等现代钻井模块。

(三)根据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

在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压缩毕业学分”的新形势下,要培养出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质量毕业生,还应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这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考虑到课本内容的滞后性,在大纲编写时,应突破教材,邀请校内、企业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加入一些与现场所需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有关的内容,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场知识的结合,缩小学生在校所学与现场所用之间的差距。

(四)加强与实习单位沟通,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实习现象人要不断与实习单位领导、负责人沟通交流,调整实习计划,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实习实践教学中各实习项目的合理性、衔接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多方式、多途径保证实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

(五)不断拓展实践基地,多角度、全方位的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

随着社会各行业对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前实习基地(如油田的钻井队、采油厂)的学生实习仅限于观看和听现场师傅的讲解,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或近距离学习,学生的工程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去年开辟的实训基地―――胜利油田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专门为中石化公司员工进行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全方位的培训,拥有的钻机、抽油机等石油钻采设备全部与现场所用相同,并且拥有钻井、采油等工艺的高效模拟软件,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操作或模拟训练,较好地弥补了现场实习基地的不足。

(六)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石油工程专业人才,教师的实践经验尤为重要。针对教师现场工作经验不足的现状,每年都组织教师进行现场培训,让教师深入一线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实现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同时,邀请现场的专家、技术人员进校进课堂,用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引领学生,如井下工程课程由单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来讲授,学生感觉学习内容跟现场同步,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三、结束语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胜利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越来越贴近行业和区域经济的需求,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越来越近。但要真正做出特色,还要继续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浩,张士诚.中美两国高校石油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比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1):105-108.

[2]刘志梅.中美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比较与思考[J].高校探索,(1):76-78.

[3]张继红,刘丽,张承丽.石油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9):197.

[4]龙芝辉,钟昆明,曾诗岚.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石油教育,(4):48-51.

篇5:应用型人才培养会计实践论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会计实践论文

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专业认知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2.专业社会实践

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技能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

“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我院自20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学院根据会计实践教学的实际特点,不断完善我院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从考评主体方面,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学生都纳入考评主体的范畴中来,区分校内外实训的评价主体,同时增加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将实践教学的多个参与方都纳入考评体系中来;二是从考评内容方面,既要关注学生提交的实验成果,也要关注其实验的态度、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三是从考核形式方面,将小组作业、口试、成果展示、小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技能比赛等形式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考评中来;四是从考核方式方面,将原有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调整为注重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在综合仿真实验和轮岗开放实验中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

篇6: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一、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大部分工科院校都设有工程管理专业,虽然在培养模式、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有所区别,但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现状的调研,不难总结出当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在实际中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统一

当前大多数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都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思想,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因此在培养目标中都突出“四大教学平台、五大就业方向”。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日趋成熟及竞争的不断加大,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强,他们需要能快速解决实际中专门问题的专门化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就形成了市场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化与工程管理培养宽口径之间的不统一。

(二)实践教学不足,手段落后

许多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次,这就造成学生只懂理论而实践操作能力差,使得学生缺乏工程意识和实践锻炼,不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在实践教学中手段落后,方法单一,有些老师只是按照自己老师教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实践教学,缺乏主动创新精神,使得落后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当前教学要求,实践与理论脱节,实践一套理论一套,教学效果差。

(三)学生认识不足

由于宣传力度不足,缺少入学专业教育,大多数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前景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造成他们对本专业就业的担心、与别的专业区分不清、对专业失去兴趣,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被动接受,机械式学习。由于缺乏兴趣,有些学生把实习当作一次任务,应付过关,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讨厌实习,不去参加。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专业带头人缺乏,外聘教师过多,缺乏双师型教师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设SWOT策略分析

对于商洛学院这样的地方院校而言,要想提高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不仅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关系到学校的生产及其发展。只有在对学校专业现状有清楚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此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现状,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进提供参考。SWOT分析法核心是对内部、外部环境的分析,在调查分析各种因素时,综合考虑工程管理专业整体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Strength)是地处陕西商洛,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已建成材料实验室,制图室,微机室。专业的`劣势(Weakness)是专业设置时间短,教学体系设立及课程优化处于探索阶段,教材良莠不齐,缺乏系统性,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定位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实践完善。专业发展机会(Opportunity)是新兴交叉学科,点多、线长、面广,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需求的增加。专业面临的威胁(Threat)是国内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重点院校众多,竞争强大同时兄弟院系发展迅速,地处西部,受经济发展限制。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SO战略是借助优势利用机会,具体做法是结合专业大背景,拓宽思路,申报工程管理专业一级学科走“精品”路线,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品牌专业利用自身资源,以学院发展带动专业建设;WO战略是借助机会扭转劣势,具体做法是借鉴名牌专业经验,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利用优势培养专业师资设立相关政策,结合已有成果鼓励教师编写高层次教材;ST战略,借助优势战胜威胁,具体做法是关注专业最前沿,不断开拓创新优化课程设置和多元化教学,强化特色,拓宽专业内涵,立足商洛;WT战略,避开劣势和威胁,具体做法是突出“依托房建,拓展行业”专业特色,加强CET基本技能的培养,拓宽就业途径跨越专业限制,挖掘专业内涵,建设特色课程。通过上述工程管理专业建设SWOT策略分析,结合学院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设创新学科队伍、强化质量监控体系。这五个方面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形成专业建设有机系统。专业建设应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丰富实践教学为手段,以专业条件建设为基础,以专业机构建设为平台,以专业方向建设为核心,以学术队伍建设为载体,以培养不同层次(本科、专升本)人才为关键,强化在两型社会中专业建设的特色,注重服务地方功能的提升,整合优化资源,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三、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机遇与威胁同在,优势与劣势并存,专业要提升竞争力,实现应用型,凸显特色,不仅要坚持自己的专业建设思路,而且还要有具体的、适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新模式,即“2343”模式。“2343”培养模式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体系。“2”即“两个中心”: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并重;“3”是“三大主体”:本、专升本和师资力量平衡发展“;4”为“四大支柱”: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均衡设置“;3”指“三大行业”:水利、道路桥梁、房地产多元就业格局。以“两个中心”促进向应用型转型,以“三大主体”实现专业发展,以“四大支柱”影响专业建设,以“三大行业”作为专业建设的导向,以专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其中,课程“四大支柱”的设置直接影响所培养的学生,对师资也是一个考验。同时,“三大主体”中师资力量对于专业建设具有能动性,直接关系到专业设置能否高质达到既定目标。在对专业建设进行分析时,运用了SWOT矩阵的分析方法,当研究主体更改时,只要改变相应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同样适用。通过“四大支柱”和“三大行业”的相关知识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这就是本模式的创新点与灵魂所在,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本之所在。

四、专业特色

在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思路、专业定位、专业培养模式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

(一)专业定位

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理念,利用土木工程技术及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为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企业、工程咨询等单位提供技术设计、管理策划和咨询,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直接应用各种现有技术开展工作的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等人才,突出“会经营、通管理、精技术、知法律”的实用性,较研究型本科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特色

1.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础平台主要指公共基础平台,包括土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平台、工程经济平台、法律法规平台等。专业模块主要指三个专业方向,房地产方向、水利水电方向、道路与桥梁方向。基础平台主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增加学生的发展后劲;专业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2.人才培养同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

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始终注意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制定工程管理本科教学计划时注意与执业资格考试科目相结合,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建设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经济学等主干课程。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注重岗位技能提升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工程管理类专业也是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在特定岗位上“上手快”,并具备工程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瞄准行业内对接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工程专业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岗位技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服务。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专业、对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型”向“大众型”的历史性转变期,同时受“创新教育观”“大工程观”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对学校办学理念和定位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对于商洛学院这样一个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性院校,更应如此。

作者:张家荣 刘建林 单位:商洛学院 西安理工大学

篇7: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里所指的“技

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不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4]。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紧扣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培养中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知识的掌握,将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贯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5]。首先,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工程设计和经济分析基础,能将道路设计、交通设计与经济分析相结合,将工程意识和效益观念融入学生交通规划、设计和交通管理能力的培养中;其次,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统计和建模

基金项目: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Y05)

能力,使学生善于总结交通问题的分布规律,为后续交通系统改善奠定基础;最后,将信息技术基础学科引入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开发培养体系,使学生具有信息技术与管理服务领域渗透和融合的初步能力,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篇8: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优化课程体系,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层次化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结合交通工程专业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层次关系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向要求使课程设置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设置的作用,有很清晰的学习主线,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最终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具有完整性和专业化。

将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结合,将能力培养融入日常学习

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让学生动手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在相对完整的一部分理论知识传授后提供课内时间让学生动手应用相关知识或布置必须自己查阅大量资料的综合型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学习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与工作接轨

实践教学是将学生课堂学习和工作技能培养进行联系的中间纽带,在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利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合理设置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辅相成的具有一定完整内容和与专业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甚至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延伸,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一些有学习余力,喜欢探索创新的学生,以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延伸,激发学生多途径、多方向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向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拓展,通过参加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撰写论文和专利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将知识扩散应用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使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

4 结束语

探索有效的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涉及多方面、多角度人才培养问题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高校向社会输送合格专业人才需要长期不断研究的课题,需要从专业设置、定位、人才流向等综合考虑,只有结合行业需求优化课程结构,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真正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篇9: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引言

交通工程学科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1],呈现迅速发展态势,目前全国已有近100所高校开设了交通工程专业[2]。但由于学科发展历史较短,交通工程又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科学,国内高校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至今仍不成熟,特别是学生培养中未能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环节,造成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十分明显。因此,对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尤为重要和迫切。

1 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发展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基础设施规模不断增加,运输量持续增长,交通运输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各运输方式间低效衔接的问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交通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凸现使得以研究交通运行规律、解决交通问题为主的交通工程专业面临着大量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具有能以科学方法和工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学科特征和国内交通事业发展趋势,交通工程行业需求未来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系统规划和设计人才:主要进行道路交通项目和综合运输体系的系统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网络规划和经济分析等。

(2)交通管理人才:基于工程技术、法制、教育等手段,对交通系统的运行进行管理,以使交通尽可能高效、通畅、公害小和能耗少。

(3)交通安全研究人才:探究交通运行机理与事故发生发展的深层次规律,为交通安全环境改善提供基础依据。

(4)高科技交通技术研发和应用型人才:将前沿科学技术融入到交通系统的建设、管理与改善中,以提升其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标。

篇10: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论文

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论文

摘要:

在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通过对目标能力分解,提出了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实践证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高,实践效果明显。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岗位分析;能力分析与分解;创新培养模式;工程能力

21世纪,我国土木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建筑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非常急切,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期望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外,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项目部的各种技术管理工作岗位,使企业能快速适应我国土木建筑业的发展需要。

为此,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主动服务于土木建筑业发展的需要,自起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实践,确立了面向土木建筑业企业施工和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了“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团队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定位,建立了注重岗位针对性、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专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行业执业资格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岗位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通用类专业,其面向房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我国各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建立的背景各不相同,在大土木专业背景下设置的专业方向各有特点,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应用型教育还是学术型教育,普遍采用的都是通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发现:不同院校及不同层次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除专业理论深度存在一定差别外,都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单项技术能力熟练程度不够、代表土木建筑业新技术趋势的技术掌握有限、对与国际土木建筑业接轨的知识不了解等诸多问题。

同时调查还发现,我国目前土木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仅占5%左右,而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3%左右,其中设计与施工方面的从业技术人员大部分为专科及其以下层次的院校毕业生。由于行业技术人员自身对土木建筑行业知识层面的认知程度、职业素质及业务能力缺乏,从而制约了土木工程行业的技术发展,行业急需大批层次较高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根据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确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如下:

(1)土木工程设计人员:负责土木工程方面设计和设备选型工作。

(2)工程技术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内业管理,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现场技术交底、质量管理等工作。

(3)工程施工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现场生产、人员、材料及设备的调配与安排工作与施工测量工作。

(4)工程造价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计算、预决算工作。

(5)项目经理: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资金、人员、材料调配,负责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管理。

二、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分析。

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表明:现代土木建筑业企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能够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的技术实施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较多能适应不同岗位、土木建筑市场需要的且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及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管理型高级技术人才。

1、目标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目标,达到现代土木建筑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具有较高的个人能力素质。

包括:较强的口头、书面交流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准确的市场分析以及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熟悉财务、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合同、规范标准的理解能力。

(2)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如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手段及能进行运用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理的能力等。

(3)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如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能力,工程量计算与预决算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施工一线生产、人员、材料的调配能力及设备造型、布置、使用能力等。

(4)具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能力。即应善于学习,了解建筑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加以运用、推广的能力。

2、目标能力分解。

为培养学生达到上述四项基本能力,一方面设置相应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另一方面设置实践性教学,通过提高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来实现。

(1)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协调能力、合同及法规、法律知识及交流能力等。

(2)制图识图能力:能够绘制、识读各类土木建筑施工图。

(3)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编制简单程序,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及软件应用,并能用计算机进行绘图。

(4)外文资料的借鉴能力:在能够听、写、读英语的基础上,达到阅读、翻译英文资料的能力。

(5)管理能力:包括建筑工程预算能力、工程项目承包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

(6)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土木建筑工程设计、设备选择与设计、材料选取的能力以及编写技术文件、资料的能力。

(7)施工组织能力:在施工现场能够组织调配各有关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建筑产品施工的能力。

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各专业能力的培养又由相应的课程来完成。因此,在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时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1)根据社会需求,突出土木工程的职业性、行业性特点,合理确定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及业务范围,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为房屋建筑工程,主要面向施工项目部的岗位(群)以及附属专业方向岩土与道路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人员,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

(2)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本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在广泛征求现场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首先分析毕业生从事业务范围内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整理出毕业生能力结构表,再根据能力结构和再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继而再依据企业对毕业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确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3)依据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建立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针对性又有较广泛的岗位适应性、既有毕业就能顶岗的主方向又有较宽的知识面、可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多个辅助方面的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构建。在职业能力方面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在考虑理论课程体系时,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但又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任务;强调按实验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各自的特点来组织实践教学;强调技能训练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考核、技术等级鉴定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围绕培养目标,采取各种改革措施,确保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色和教学质量。

①采用先进科学教学的方法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②编写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理论课教材、实践课教材,制订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完善配套的教学资料。

③建立和完善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以及配套的教学、考核机制;实行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能资格证书等多证制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

④建设满足教学、专业建设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如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育能力,并从企业引进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等。

⑤校企联合、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通过岗位生产实践和科技服务培养专业人才。

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与新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确保教育质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在组织实施时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四个模块进行。

一是培养个人能力综合素质模块,包括人文社会、法律知识、职业道德、身体素质等知识的基本能力方面模块。

二是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强调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能力及相关领域活动能力、外语资料借鉴能力、制图、识图能力等。

三是技术能力模块,突出工程设计能力、施工能力等。四是管理技能模块,突出管理、财会、金融、招投标决策、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严格按人才培养设计方案进行实践。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及社会评价。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7年来,由于能够与国际、现代土木的技术要求相适应,注重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主要表现为: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学能力培养、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五个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理论教学既注重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又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理论的能力,学生实际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实践性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毕业生获得了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考试初级证书、工程测量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建筑CAD资格证书、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已毕业四届学生,已普遍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学生就业率连续在95%以上。

五、建议与结论。

通过几年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培养适应新技术与施工设备、满足现代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其培养方案及模式必须立足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中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理论教学体系时,应依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二是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时,应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及设计的教学体系等。

三是创新课程模式。在构建课程模式时可将课程分为“综合素质课”、“基础理论课”、“技术能力课”等,使课程体系有利于完成培养目标。

四是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相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课堂—现场—课堂—实践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让教学充满活力。

五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建立合适的政、产、学、研、用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为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1: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应用型人才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人才类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海洋技术专业为例,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阐述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如何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并对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专业实践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是培养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创造转化能力的人才[1-3]。他们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参与相关科研,面向社会生产第一线,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的合格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中打破学术型或研究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上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地位;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化相结合的方法尽量提高教学效率;在培养途径上强调与企业紧密联系,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4-6]。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

一、海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海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科学修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正确的海洋观,系统学习海洋科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海洋科学和遥感与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在海洋、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地质、环境等相关领域从事遥感与信息的数据处理、系统开发集成和海洋高新技术研究的能力,能在海洋和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国家机关,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及数据处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海洋技术专业按照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海洋技术专业毕业学分要求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二、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四层次、八模块”的实践课程体系[7-8],海洋技术专业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适度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课学时,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教学计划,构建“四层次”(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八模块”(素质拓展、基础技能、专业实验教学、专业综合能力、工程训练、综合实习、科研训练、创新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基本素质层次:主要通过教学实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对实际社会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第二层次是基础技能层次:通过课程实验和实习、社会服务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第三层次是专业技能层次:通过课程训练、面向企业进行假期实践、参与科研课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层次是综合训练层次:通过科研训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如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挑战杯、科技竞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和提供学生创造性、探索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八模块”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是素质拓展模块:包括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及野外训练、文化艺术创造、安全防护能力训练等,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及基本生活能力。第二是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外语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训练、计算机基础训练、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学科基础课实验等环节,目的是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的应用技能,提高基础课程的实践能力及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第三是专业实验教学相关模块,包括与专业课程的各类验证性、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课程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第四是综合能力模块,包括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设计能力训练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和学术训练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第五是工程训练模块,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等环节,目的是为学生构建面向生产和应用的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六是综合实习模块,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强化对专业综合知识的认识理解,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第七是科研能力培训模块,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科学研究训练。第八是科技创新训练模块,包括学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如学生申报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等),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开展的有以下几个途径。1.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学校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9-11],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已分别在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学校在教学设施、实验设备、职工培训等方面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企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实习岗位,并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校企资源合力,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学生参加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时间为1个月;第二学年在学校进行基础的“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实习”,时间为1个月;第三学年在学校和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实习”,时间约为2个月;第四学年在学校和企业进行“专业方向的实习和毕业实习”,参加毕业教育,时间约为3个月。从而实现实践教学四年不间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建立校内实验室共享与开放机制,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和共享,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主进行实验研究,开展创新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校企联合,引进企业环境,缩短学校和社会间的差距,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室建设。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自以来,已经开展了10届,每年海洋学院均有6-8项项目得到资助,分别为国家级、省市级和校级项目。通过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该项培养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和改进实验方案,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等。该计划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产生了良好效果。4.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文化创新通过第二课堂学分的设立,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科技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能力。第一,学校完善了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建立了开展创新竞赛的活动机制。第二,建立本科生导师制[12-15],在海洋技术专业中,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班导师。针对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导师指导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尽快转换并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考风;向学生介绍学校学分制教学体制,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等,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针对二年级学生,本科生导师帮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帮学生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各课程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个性发展辅导学生选课,制订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针对三年级学生,导师针对学习突出和有专长的学生,提出个性化培养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设计,向学院提出推荐免试研究生人选,并结合导师从事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针对四年级学生,导师应配合毕业设计导师工作,对学生就业提供帮扶。第三,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科能力竞赛等,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第四,推进立足解决实践应用问题的科技创新训练,注重科技创新训练的应用性。如组织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等各类科技竞赛,以开放实验室为基地,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设计,学校安排教师负责指导,组织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从而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5.强化毕业论文管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能力,学校成立了校级、院系级等不同的督导机构,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论文初稿、到最后定稿,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等各个环节都加强了监控,进行了全过程管理,及时处理问题和纠正错误,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为了增强毕业论文的实用性,学校和企业联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双导师”指导,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选题和设计,更侧重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侧重于增强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学术性。

四、结束语

鉴于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为了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本文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重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间断”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实践教学的改进。一是推动校企合作,即产学合作,实施的途径一般是产学结合、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采用产学研用结合的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资源,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升级。三是采用科教结合的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高校及研究所夏令营等,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将本科课程内容应用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学以致用,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因此科学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提高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创新性应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

[2]李雨辰.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3]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9):54-56.

[4]李伟,钟昆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157-159.

[5]仝自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借鉴[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8):269-271.

[6]罗维平,刘素一,王东.自动化专业教育创新工程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S1):80-83.

[7]季桂起,李永平.德州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2-25.

[8]陈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实践教学的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110-111.

[9]刘尧猛,丁忠林,畅卫功.面向市场的新型网络人才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9):124-127.

[10]安玉雁.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运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47-51.

[11]梁萍,程伟.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13):217-218.

[12]万丽丽.对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3):49-50.

[13]罗汀.试论建立中医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J].西北医学教育,2006(3):244-245.

[14]孟少英,孙诚,赵瑞华.本科生导师制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3):80-81,85.

[15]韩捷,霍勤.“本科生导师制”教学的实践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4):54.

篇12: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主要是信息化应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因此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具有大众化特点,实施大众教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应当是实践式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讲授,通过思考式讨论,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放开思想、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实践技能训练的核心内容,也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结合,让高校的科研成果贯穿并渗透本科教育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本科教育的教学共享。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在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将教学与科研充分结合,提升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

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方面。

在现行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仍然采用单向式灌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以试卷作为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并没有充分落实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没有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思维能力,也没有让学生具备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并没有具备明确认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没有摆正,学校的科研资源和成果并没有充分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让高水平的科研过程来提供教学的支撑,但现今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并没有提供学生实践研究的平台,学生缺乏自我实践意识。

(二)考核体系方面。

近些年我国各地全面开展了以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却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除了缺乏思想观念的认识之外,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教学评价制度,也是制约我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评价考核体系,并建立与之配套的人事分配制度,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实施重视实践能力的考试方法,通过口试、课程设计、论文、作业、考试、实验室开放等多种渠道,全面的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三、加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一)加强思想观念的认识。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体现在专业教学的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加强思想观念的认识,教师应当明确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优化课程体系,促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发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在课程中,将学生作为中心,教师通过积极引导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前沿性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当今计算机领域的学术见解和科学成果充分结合,提供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建立科学评估体系。

高校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质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应将人才质量作为指导思想,并不能仅仅在课程结构和师资建设方面进行强化,还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从而保障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评价体系应当从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真实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结合时代需求,改变传统的评估体系,减少理论性考题数量,建立以应用和创新和核心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篇13: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且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具有极高的需求,高校需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着力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基础上,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

一、问题的提出

工商管理专业于1998年随着管理学学科独立,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目前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全国有超过500所。工商管理全称是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极广,其具体内容囊括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所有环节,在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全貌,要求掌握所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具备相关技能的培养要求下,学生往往难以明确具体职业方向,毕业时无“对口”岗位,导致工商管理专业逐渐成为近年来就业难度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专业就业困境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衔接,学科知识结构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增加职业教育内涵,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仅仅强调应用型方向,一般本科院校将在与高职院校比肩的过程中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应用的过程中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一般本科专业教育,学科知识结构通过课程设计体现,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30%以上,必修课比重大于专业选修课。由于一般本科院校师资及课时限制导致选修课开设不足,由此造成了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基本趋同,创新不足。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专业,一般本科院校的本科生绝大多数将直接进入工商企业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基层经营管理实践工作,学生需要培养成具有在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实际经营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其专业定位和方向极广,囊括了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环节,因而对于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难以有效解决,专业整体定位模糊、口径过宽、大而全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专业教育的常态性问题。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界定

一般本科院校大部分为教学研究型院校,发展目标定位为研究教学型,因而学校和学科评估要求驱动教师职称评定更多看科研成果,教学师资更多关注科研轻实践,实践型师资短缺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弱,学生难以明确职业方向”“专业知识学而不能用”等问题,诸多学者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般本科院校应用型和创业创新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两个方向结合就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如管庆智在2000年就提出了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但他并没有阐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直到2005年,陈婵等才有了“将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人才———面向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说法,这一时期更多的是强调能够把科学原理创造性地转化为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的“工程型”人才,后逐步从培养体系(胡桂川,2009)、课程体系设计(陈益飞、王慧,2007;罗方清,2009)、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始结合不同专业具体情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类型上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并将人才分为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两类,教育部规划了19所高校承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任务;而“专门人才”更多地强调专业性,与陈支武,张德容(2011,2012)提出的“应用型人才”是一致的,因此他们分析后认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介乎两者之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并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类型体现为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的界定[1]。在明确了内涵后,学者们对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具体,提出了基于产学研的定制式和合作(续勇波等,2011;刘树忠、张维梅,201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张兄武,2011)、基于电子竞赛(李卫兵等,2012)、基于CDIO(刘培艳,2015)等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更多的研究是结合具体专业从实验教学、开放式实践、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而如何总体设计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备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是我们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三、“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总体需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推动学科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衔接,在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与专业课程体系结合的通识教育

根据一般本科院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宽口径、厚基础”要求,通识教育既要求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具备必要的艺术、人文、社科、管理知识;同时结合辅修与选修课程体系,提供学生涉及多个学科及专业知识的条件。因而,现代的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在认可专业教育地位前提之下的一种普遍、共同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大学本科生的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够善尽国家公民职责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教育[2]。通识教育体系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培养[3]。学者们认为应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的通识教育之本,通识教育课程应侧重开设人文社科类科目,以培养人文精神,孕育完美人格。而根据我国一般本科院校实际情况,一般通识教育课程范畴包括了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军事理论与军训等公共必修课,这些占据了本科总课程35%以上的高校无法自主调整的几大类课程,使高校能根据专业自主设计的选课空间相当有限,这也是导致大部分高校通识教育空有理念而难以有效实践的直接原因。但工商管理专业原本属于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课程设计本身就涵盖了诸多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诸多课程在关注和理解企业价值实现的知识传授之时本身就蕴含了对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关注,特别是近代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与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本主体虽然有区别,但更多是发展和联系的关系;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主体,人文精神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将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成为发展经济的必然,相应的,人文精神的觉醒和渗透是企业管理的需要,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的趋势必然是谋求人文精神培养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因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比其他学科专业更有通识教育实践的基础和条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现行包括语言能力、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公民教育等必修课程的基础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目前大学的课程体系已经囊括,无需另行开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交叉学科等多个领域的选修课程所组成的分类通识课程,旨在通过多元选修培养学生宏观综合的人文及通识视野和涵养,这部分课程只要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修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交叉学科领域的课程即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基本上可以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结合,如此工商管理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就可以建立。

(二)依托学校强势应用型学科开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服务于大工业而产生的,结合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对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需求会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急剧增加,由此也推着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范畴不断拓展和更新。在本科层次分化出职业技术教育类型,是20世纪后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在当今发达国家基本上步入后工业化社会,我国工业化进程也进入工业化后期,对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推动着本科层次及以上的职业教育产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本科教育职业化理念逐步被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提出,有学者就提出了“本科学历+职业化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终极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路甬祥院士也认为:“中国大学的教育应以适应就职和未来提高的双重需要,培养基础宽厚的专门人才。”[5]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提出了依托技术创新为动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一般本科院校要在本科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强调其应用性,形成应用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最终主要培养强调理论较系统、技能较突出、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总体以专业服务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进行专业课程的安排与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适度按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开设课程,结合经济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要求,通过实行灵活学制和弹性学分制组织教学和实训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有机融合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相关职业工种,同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与合作,建立对应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试、鉴定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因而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专业教育要实践就业导向、明确职业方向,可以根据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职能要求分设“会计”“营销”“人力资源”“物流”等工商管理课程模块来取代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模块也更容易与实践对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课程模块选学形成特色化职业能力课程结构。按层次设计课程模块,分别包括: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岗位基础知识与技能模块、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认证模块、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模块,结合工商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形成“宽平台、活模块”的课程体系,由此形成通才教育理念,强调课程的基础知识体系架构,将专业教育与就业和职业发展密切联系[6]。可以依托具体学校的强势应用型学科设计工商管理专业职业教育,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基本上是大学的特色和优势资源所在,也是各专业办学的主要切入点[7]。如传统的行业背景较强的工科院校南京林业大学定位于研究教学型大学,林产工业相关学科具有明显优势,该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则将林产工业的`产业组织及其服务体系纳入研究领域,以现代林产品制造业和林业工程技术行业为服务对象,通过强化与林产工业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在造纸企业管理、木材加工企业管理、家具企业管理、林产化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并保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8]。一旦有了具体的行业依托,工商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科知识将不再空泛,课程模块结合行业实践特性加强专业应用性也水到渠成。

(三)利用学校资源运作创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一般包括从开设创业课程、讲座等,普及创业知识的创业教育;到结合学科竞赛、创业竞赛或创业模拟进行创业训练;再到依托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等提供资源条件,支持学生面向市场、从事创业工作的创业实战三个阶段[9]。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围绕工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设置,创业最终也是运营一个工商企业,因而学者们虽然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和创业创新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专业职业化教育就业和创业的学科知识结构基本重合,创业竞赛及创业模拟等创业训练更是主要依托商科学科知识,因而绝大多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出自商科。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创业教育和创业训练契合专业教育完全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一个具体的创业项目,让前面两阶段的学习有的放矢并落到实处。工商管理专业要以创业项目为依托构建自己的创新创业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易事,因为工商管理专业本身不涉及工业技艺和行业具体技术,学生比较容易上手的是一些商业或服务类项目,而这类项目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由此导致项目的生命基因不强大、质量不高[10];哪怕在切入项目时有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也由于不能快速汇集强大的资源平台而导致优势丧失;也有学生创业时尝试与理工、农学等技术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合作获取项目,但应用性或创新性强的项目也极少被找到。因而,工商管理专业要运作自己的创业项目,必须依托学校资源支持,有两大类比较理想的项目:一类是可以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内创立一些经营性的商业或服务类项目,这类项目主要服务学校师生员工,必须使用部分学校资源;另一类是结合本专业教师可以参与的科技下乡或科技服务项目,创立管理类服务或咨询公司。一旦项目运作创立公司,教师带领本专业学生运营,学生毕业后可以留任公司,也可以另谋他就,公司则接应补充新入的学生,保持项目良性、长期运作。这类创业企业实质上类似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中非常关键的校企合作中的“教育企业”,与其学校把绝大多数能够运用的创业支持资源分散支持诸多项目,不如针对性地定向支持具体的创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中国家、学校没有对企业投入却希望企业承担人才培养职责的矛盾和尴尬。一旦专业创业项目工商良性运作成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平台将不成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将主要集中在创新上,可以依托创业公司结合专业课程开展一系列创新大赛:如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创业企业进行组织文化设计创新大赛或组织结构设计大赛;“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可以组织服务型企业流程设计或再造大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组织薪酬设计或工作分析大赛;“创业管理”课程可以组织商业模式大赛等等,通过大赛锻炼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同时,一旦有优秀可行的竞赛方案,专业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在企业推行实践,如果有更新的商业模式或业态在竞赛中涌现,可以应用于现有企业,专业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创业再孵化新企业。

四、结束语

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由于其应用性不足而一直遭受诟病,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主流,但又不能让其本科人才培养变成研究型院校研究型人才培养和高职院校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夹心面包”,因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是根本,要通过职业化教育实现其应用性,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具备创新素质和能力,最终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