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

不定期熬夜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不定期熬夜”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民办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共19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民办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

摘要: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下,民办财经类院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方式方法已经落后。所以本文将针对民办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进行探索。

关键词:

篇2:民办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

民办财经类院校在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其教学质量也有所上升。但是在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直影响着其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亟需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民办财经类院校的教学管理创新应克服阻力

民办财经类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中必然会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其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最大的一跨绊脚石。不仅如此,在进行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中,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管理人员习惯了系部级管理方式,对创新改革等具有抵制心理,这也是影响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的重要阻力。但是困难是暂时的,一个学院的教学管理要想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也相应的需要创新和调整,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们同心同德,同心同力,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民办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过于落后

由于民办财经类院校对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重视,在教学中长期以传统观念为主导,形成了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这种过分的重视理念教学的管理方式,不利于民办财经类院校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降低,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市场岗位竞争力。

2.教学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民办财经类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进行实验室管理的时候混乱不堪、实践教学过程漏洞百出、没有良好的审批制度、评价机制等。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也存在严重的欠缺。民办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成绩,忽略了实践课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其内部缺乏实践教学管理及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管理质量。

3.人事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教师一般都不是正式教师,晋职难、加薪难,所以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比较低。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不高,力量不足。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在扩张过程中,虽然都在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是高学历、高职称并不等于高水平、高素质。民办高校财经类教师大多是高校直接毕业的学生,没有教学管理与实践经验。在教学管理中不能够做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平衡把握,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果与质量。

4.实践实习基地得不到良好的建设

民办财经类院校的实践实习基地受内外因素影响建设状况堪忧,并且该专业设计敏感及核心信息,很多事业单位、企业部门都不愿意接纳学生。加之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自身实践基地匮乏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实践教学成为走马观花的一种形式。

三、完善民办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的建议

1.对教学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首先应树立科学的教学管理观念,明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等重要性。认识到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二者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在进行教学管理中应做到公平公正,提高时间教学的力度,纠正教学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应提高教学管理的经费投入,保证实践教学能够有序的进行。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应做好实践教学软件与硬件教学资源的'配制,提高资金投入力度。建议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拟定政策和规章制度时予以充分考虑,从制度上、政策上确保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并在民办财经类院校资金允许的状况下,提高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效果。

2.教学管理的创新

建立健全教学实践制度。对教学实践工作中的教学规划、规定设计、组织换届、职责分工、实践基地建设等制度进行建立健全、优化设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严格实践教学的考核。根据培养方案编写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制定实践方案和实践指导书安排具体实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给出考核办法。需要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各个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

3.教学管理实践方法的创新

教师应不断的学习,强化并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兴趣。教学实践目标任务具体化,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模拟、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分层次,错落有序的将教学实践的目标、内容安排到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从而将具体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技能。打造实践型师资队伍。只有打造一支优质的实践型师资队伍,才能够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所以民办院校要基于自身实际状况进行教学实践方法的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职称、高学历又富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不断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结构。通过合理定编科学设岗保证人员数量、质量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确保实践教学队伍的稳定。采取多样化方式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建立优质的实践型教学管理队伍。最后应做好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民办财经类院校可以发挥主场优势,建立财经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除此之外,也可以与校外事业单位及企业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对财经知识的实践经验,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运用技能的掌握,培养综合性高素质能力高的优质人才。

四、结束语

在进行民办财经类院校的教学管理与实践中,必须重视创新因素的融合,加快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为高素质综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素姣张晶阎俊爱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高等财经教育研究04期

[2]赵艳华张婕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大学教育03期

篇3:财经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构论文

财经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构论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大量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必须通过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才能有效获得。本文通过分析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开设的现状,提出了基于杜威活动课程观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与搭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1+2+3+4”模式。

[关键词]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活动课程观

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而其中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构建特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上扶上马、送一程”成为当前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已有资料显示,美国有1800多所大学和学院提供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课程,其中斯坦福大学更是已形成了独特的创业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实现了创业教育的跨学科、跨专业转型。在英国,商学院中创业教育课程占其总数的60%以上,日本在已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中,开设了多达928门的创业课程,包括知识类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创业教育课程两大类。开始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时至今日,国家层面也制定了创新驱动战略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主旋律。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场,有好多学者针对其如何搭建的问题做了不同阐述,几乎所有学者都认同的一点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包括实践类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理论教育、学术教育来说确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或称“缄默知识”),隐性知识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这些隐性知识的获取方式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烈的文化特征,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进行明确表述或逻辑说明,无法通过逻辑推理获得,也无法通过正规的形式传递,只能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通过“做中学”,也就是要通过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才能有效获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育又与一般的实践教育不同,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强调的是以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开展实践,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中要求包含更多地创新要素,另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除了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多是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杜威的活动课程观

约翰杜威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课程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杜威课程观的研究主体虽然并非是大学生,但他在活动课程观中强调的“活动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的观点,及其所做的相关论述也非常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设计。他的课程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1.在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论述中,杜威强调要从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把主动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的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体现活动课程的本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的设计都是紧密联系生活,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原始动力的。2.在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的论述中,杜威强调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他认为应该在活动中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或没有深度接触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和重组知识、创造新知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到达一个新的境界,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获得发展,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强调的就是以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开展实践,更多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3.学生、知识和社会相统一的课程观。杜威认为从学生现在的经验发展到被我们称为科学的有组织的真理体系所表征的经验是一个持续改造的过程。所以在课程设计时,既要与学生的活动和已有经验相联系,还要和当代科学发展所提供的知识相联系。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的设计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既依赖于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活动和已有经验相联系,还要和当代科学发展所提供的知识相联系。4.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形态观。杜威提出了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主张将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组合成单元,用活动作业的方式留给学生,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一观点又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和宗旨是一致的。

三、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开设的现状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查阅网上公开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对一部分财经类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的情况和课程开展效果进行了梳理,总体状况总结如下:1.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属于薄弱环节,有的还未真正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我国高校整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大家都还处在积极探索本国模式的阶段,财经院校亦是如此。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孤立,尤其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环节的创新创业实践培育体系,有的学校虽已明确提出,也确实新增了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但距离统一、结构合理、具有推广和借鉴价值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目标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属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有的学校甚至还未明确提出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育体系的想法。2.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厘清。对应到学校,本文认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自主的获取、重组知识、创造新知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有效配置资源来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强调学生在专业领域、本职工作中的创新,又要引导学生能感知创业,收获创业的知识和理论,熟悉创业流程,培养他们发现商业机会的能力与思考方式,二者都要兼顾,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能以综合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去审视和思考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和过程,无论现象和过程是发生在学习中、工作中还是在创业中。3.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加强质量。考察目前相关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所有的院校都包含了创新创业的专题讲座和相应的项目大赛,重视创业项目的孵化,包含了相应的校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活动,另外有的财经院校把一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植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有的院校结合专业特色渗透进学科课程,只有少数院校新增了实习、实训等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类的教学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设置水平参差不齐,内容杂乱,没有体系,这些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收效甚微,多数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得不到好的训练,创业理念不能付诸实践,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4.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的导师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据有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创业课程授课教师的满意度不到三成,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创新创业课程对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社会阅历、实践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把握以及授课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导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创客,但实际情况是目前这些学校的创新创业导师主要来源于校内的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很少,名师更是匮乏。正在执教的导师理论基础可能很深厚,但都缺乏创业实践和创业经历,而实战的经验是最宝贵和不可替代的,这个原因导致校内的教师在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方面有点力不从心。虽然有创新创业的专题讲座,能把校外有经验的专家和成功人士引进课堂,可以做一部分弥补,但终究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主体力量应该在校园内,所以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加强。

四、基于活动课程观的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杜威的活动课程观为我们构建财经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撑和有益的原则依据,在借鉴杜威的活动课程观的基础上,研究认为现阶段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原则应为四结合四创造。1.结合需要和兴趣出创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在注意和探索的过程中,就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对现存的事物认真审视,并重新加以理解和认知,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可能会衍生出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从而获得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创意产生的过程,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创意激发的原点和最初动力。2.结合专业探究作创新。离开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同无本之木,在学生学习隐性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课程,即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类的教学模块,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把学生已有的知识、所需要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组合成单元,用活动作业的方式留给学生,注意把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引导教育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以前从来没有接触到或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使思维到达一个新的境界,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才能获得发展,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掌握本专业知识。对应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来讲,就要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岗位素养的养成。3.结合知识和社会发展搞创造。利用技术发明制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是创造,但想出新方法、开发新产品、建立新理论、提出新模式、做出新的成绩也都是创造的结果,创造的本质在于甄选!甄选出真正有建设性的联系。而甄选的过程需要学生本体、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对社会发展准确判断三者完美的结合,这比较符合杜威的学生、知识和社会相统一的课程观。对应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来讲,就要设置相应的校内创业模拟实习,在校内相应的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各种活动,做创业研讨、创业项目评估等以“项目、活动、实践”为核心的课程,以训练学生的创业胜任能力。4.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好创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乃至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区域经济的个性化发展,非常显著地影响了地区高校个性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例如国家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的战略,非常有利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东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所以这些地区的财经院校应该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着力培养能服务区域型经济的创新创业人才,而区域经济构建下的特色经济圈、文化圈、艺术圈也有利于本土学生的创业。

五、基于活动课程观的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实践课程体系的“1+2+3+4”模式的设计与搭建综合以上分析,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学生能力的提升为切入点,依据能力提升的特点,开展分段式的培养。概括来讲既包含一个依据、两类模块、三个能力养成、四个阶段。1.一个依据:学生能力的提升为依据。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创新创业能力应该属于学校教学目标———能力目标中的高阶目标,这种能力的获取是需要相关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是层级培养的结果,学生这种能力的实现也是递进式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学生能力的提升为切入点,依据能力提升的特点,开展分段式培养。所以从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创业教育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应注意:(1)尽可能先安排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实践知识,如从基本技能实践教育开始,专业通识课程做底,加上专业单项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2)学习内容渐进性安排,以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2.两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块。对应如前所述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搭建上应安排两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重点关注学生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岗位素养的培养,那么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中设置的专业校内模拟实习和跨学科、跨专业校内综合模拟实习就是重点培养这些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块重点训练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创业流程,掌握创业基本方法,熟练使用创业所需技能与工具,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发现商机能力与科学思考方式。在这个模块中,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安排了专题讲座、专业讲座、各学科专业竞赛、各级创新创业大赛、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的各种活动、创业模拟综合实训项目等,也体现了“以社会为中心”,安排了创业研讨、创业组织和创业项目评估,最后学校有相应的机构孵化学生创业项目,同时鼓励一部分学生开展自主创业。3.三个能力养成:创业基本能力养成、创业胜任能力养成和创业实战能力养成。递进式的课程设计,基本技能实践课程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创业的基本能力,而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各种实践体验则有助于学生岗位素养和创业胜任能力的养成,在“以社会为中心”的实践体验和创业孵化阶段,有助于学生养成创业的实战能力。4.四个阶段:基本技能实践教育阶段、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育阶段、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育阶段和创业孵化阶段。这四个阶段并没有严格的时间划分。在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模块:基本技能实践教育阶段(1-4学期)和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育阶段(5-7学期)应该遵循知识由易到难、由泛到精、由通到专的学习规律,但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育阶段(1-7学期)和创业孵化阶段(3-7学期)应该是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始终,在外国,例如美国,创业孵化阶段可以是1-7学期,这与美国在K-12教育阶段就推行STEAM教育有极大的关系,但这一点不太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建议把创业孵化阶段放在学生学习的3-7学期。六、结语创业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创业,我们都在探索。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为了教出几个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它作为一种全面推广的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更应该关注收益群体,目的是让在这个受益范围之内的学生将来都能有意识、也有能力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去调研、发现且深入思考,并能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和一套能指导自己有效行动的方法,所以基于这样一个角度,创业教育尤其是创业实践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一个较好的融合,它需要调动各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和获取该专业教师的内源性支持,同时要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力量”为一体的联动的创业教育支持。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涉及的问题和规律很多,教法也很多,我们相信通过各种资源的多种努力,财经类高校所营造出来的创新创业的氛围和所做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将对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以及创业会有一个良好的引导和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滕智源.“双创”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6):84-86.

[2]洪晓雪.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2017,(10):60-64.

[3]唐德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评价[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146-148.

[4]刘海春,谢秀兰,娄会东,等.中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84-105.

[5]曾素林.论实践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8.

[6](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5-86.

[7]刘丹.“互联网+”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35.

篇4: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论文

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论文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发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问题,以及找到问题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需要始终坚持带着问题加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及时将存在于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阻碍因素找出来。目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管理的制度问题。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控制中心理论,院校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缺少一定的弹性约束,可供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选择余地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院校教学运行方面,其中教学管理制度之中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选择最为显著。因此,院校的课程以及教材对广大学生来说选择余地不多,教师和学生参与选择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在学生学业综合成绩的考核评价之中,现有的考试制度更加强调的是统考、闭卷考试的模式以及笔试的重要作用,往往会忽视其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创新实践。上述问题或多或少地给高等院校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带来了阻碍。

2.教学管理的权限问题。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始终坚持学校的中心地位,没有赋予各院系教学管理方面的权力,甚至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着决策权过于集中的现象,直接导致二级学院严重缺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从传统的本科教育教学实践角度来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之中的权力重点集中于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这些部门行使院校教学发展规划、决策管理、教学组织、指挥控制、综合评价等多项工作职能,而院系等重要的层级则在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之中扮演着次要的角色。院校教务管理的模式和体制,已经不适应现阶段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了院系在招生、课程、教学等诸多关键环节之中,严重缺少应该具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权,导致院校管理在平等性、服务性等方面大打折扣。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组织构架,通常是坚持以院校的管理者作为主导。仍然延续这一传统教育教学管理的组织框架,直接导致广大学生与院校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院校教师与院校的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以及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服务领域与院校管理层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不足。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发展策略创新实践

彻底改革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积极为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扎实的制度保证,需要更新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观念,狠抓工作落实,将任务细化到具体的日常教学管理当中,让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供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要相应地做好制度层面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院系学部等二级单位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等。

1.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

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应该是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应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管理理念的重要基础。“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强调的是人这个主体的价值,参与教学管理和被管理的对象都是人,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教学管理理念是基于人的个性特征的不同而进行教学管理的方式,因此教学管理者应在管理中融入人本关怀,注重对师生情感和信念的培养,增强师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管理者应该要做到以人为本,要尊重人、关心人和依靠人,在管理工作上积极发挥管理专家和教授的积极作用,依靠学术素养深厚、教学业绩突出的人才来优化教学管理工作。

2.加强院校二级单位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加紧推进二级单位和院系的教学管理长效机制改革,能够进一步增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运行的效率和绩效,确保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持续稳定,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对于二级单位来说,紧紧围绕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目的,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努力促使二级单位和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二级单位管理的体制改革主要包括相关的分配制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以及教学工作管理体系改革。积极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提高按章治教的水平,鼓励和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针对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3.加强新建本科院校人事制度体制改革。

通过采取干部聘任制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手段,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干部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采取全员聘任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研究制定聘任的各种标准,积极选拔任用优秀的人才,建立健全长效院校管理机制。通过分配制度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院校激励长效机制,激发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巨大潜能。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课程等制度领域的改革创新等方面,院校面临的改革压力将会更重,面临的改革创新任务将会更加紧迫,面对的改革创新难度也相应增大。

4.加强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监控体制改革。

首先,积极构建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将其作为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始终坚持系统性理论和更加科学的、更加全面的质量教学管理体制监控理念,充分考虑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向性和长期性,进一步明确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构建的核心环节和主要问题,将其作为院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积极构建教学管理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进一步规范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院校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院校教学质量检测控制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院校管理监控而采取的监控措施,从院校监控工作方案的科学设计到体系监控等具体工作实施方式,必须始终明确教育教学目的。最后,坚持从发展的、科学的、评价的教育学理论观点来审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工作,始终坚持多层次性的发展原则,将各种系统构成的关键要素在新建本科院校管理的纵向等方面采取不同的组织质态以及不同的排列次序,促使其形成一种更新的系统性的纵向组织结构。从院校质量监控体系组织实施的机构层面来看,需要由校、院系、教研室等不同层级积极履行所承担的不同的组织职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不论是学校的最高管理层次,还是负责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的决策、指挥层次,以及院校院系的组织层次和实施层次,均需要进一步明确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的主要目标、主攻方向、工作思路、总体要求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工作合力。

三、结语

总之,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来看,需要考虑到影响院校教学管理的诸多关键要素,有的关键要素属于思想认识和观念层面,有的关键要素属于制度建设层面,有的关键要素属于物质保障层面,有的关键要素属于组织实施层面,等等。

篇5: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性策略论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性策略论文

【内容摘要】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是保证教学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本文对高职院校中进行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创新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性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承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中进行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科技与人才是当前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因素,科技的发展是以人才的发展为基础,也可以说人才是市场竞争中的关键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大幅度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并积极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个性发展制造更多的机会,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是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以及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学管理活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深入调查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并根据来学生素质水平之间的差异情况等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另外,还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与真实情况,加强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促使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得到利用。

(三)高职院校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创新是为满足教学改革需要。

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高职院校也逐渐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由整体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有必要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深入发展,进而促使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把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教学管理体制能够在高职院校中高效运行,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途径,以此来促使教学管理的质量不断提升。

二、高职院校在教学创新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管理中缺乏合理的学科设置。

由于人才市场波动加大,人才需求处于不稳定状态,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而是为了追逐所谓特色与热点不断增设新的专业,甚至不考虑后果,频繁更换专业,而专业的频繁变动,也会导致教师的课程也会随着变化,教师忙于为新专业学科设置课程,可能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另外,高职院校中的各个院系由于缺少统一管理,导致各院系所设置的专业也存在着相似性,这就给高职院校的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同时有的院系没有相应专业教师,临时指定教师担任课程,这就会导致教师由于没有做好课程准备,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管理机构设置比较复杂,责权划分不明确,不仅如此,从管理权限来说,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而院系却没有足够的教学管理权限,直接导致教学目标无法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秩序混乱以及院系对教学管理与监控力度弱化等问题的出现;另外,高职院校缺乏工作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考核不太重视教学工作考核,即使有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在对教学工作的考核中仅是对教学工作量的考核,教学水平考核存在形式化,不利于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同时,高职院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考核主要是对教师的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以及管理者却不用进行评估考核,这就导致考核的结果存在片面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健全管理考核机制,从而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进而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教育目标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旧采用传统的目标体系对教学进行管理与评估,或者是仅对原有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修补,而不能根据真实的需求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另外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意识与思维方式,仍然采用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教学的效果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性对策

(一)健全教学管理的相关机制。

高职院校要健全教学管理的相关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健全激励机制及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质量提高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从而增强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在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中投入很大的热情。具体操作步骤:一是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教师竞争机制,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教师,要逐步改变院系给教师安排任务的做法,对于一些公开课程或者是选修课程可以通过公开竞争,择优上岗的方式对任课教师进行选拔,还可以让在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多承担一些教学的任务,有些课程高职院校也可以选择向校外招聘优秀教师,借以增强教师队伍的实力,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于在同一课程中由多个教师担任的,可以让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出自己喜爱的教师,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二是改变对教师的考核制度,高职院校在对教师工作考核时要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的依据,在对教师考核时不能仅把科研以及论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而是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关键的因素,从而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完善激励政策,从而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比如说:按教师教学成果给予奖励等,吸引教师教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第二,完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在教学管理全过程都要进行监控与评价,不仅要建立与教学质量相适应的制度,而且要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做出评价,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健全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创新就需要健全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修养,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发展科技的职能,这就对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守,才能更好适应教学管理创新的需求。二是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以及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管理成效;三是教学管理人员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创新中提出创新方案,才能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进程;四是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能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去,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与快捷。总之,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尚不完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有必要对管理改革创新,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除了要运用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的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创新外,高职院校还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与改革教学管理手段为教学管理创新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斌.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戴世英.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J].理论界,2010

[3]杨晓宁.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篇6: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一、从管理学视角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

(一)互惠共生

理念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共生是指所有成员在组织内通过互利机制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生存发展。共生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成长更多的利益,即“1+1>2”的共生效益。当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大多还是按传统的讲授课程来进行,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大多数老师孤立地看待某一门课,并希望通过这门课把本专业的知识讲全讲透,事无巨细,却发现课时不足,有些内容学生欠缺了,负责任的教师往往就希望增加内容、增加课时。片面强调自己的课,认为自己上的课最重要,既不考虑别人的课如何配合自己,也不考虑自己课的内容是否最洽当,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后续课程配合,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补充知识积累,起不到“1+1>2”的作用,就更不要说协助学生日后的提高与发展了。

(二)破窗理论

对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菲力普辛巴社的“破窗理论”实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出现都是一种信息的传达,这种信息将导致不良现象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如果忽视这种行为、反应缓慢或纠正力度不够,就会纵容更多的人争相模仿“去打烂更多的窗户”,极有可能演变成泛滥之势。我们不难发现,破窗理论已折射到课堂教学管理领域。有些教师在其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一开始的“破窗”不多,但因为没有加以关注并及时修补而导致更多的人打破更多的“窗户”,于是“破窗”多于“好窗”变得司空见惯了。例如,有些同学在课堂教学中说小话、睡觉、接电话都是一个个碍眼的“破窗”,这是因为开始时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没有采取有效手段对这种行为进行干预和遏制,以致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这种现象同化。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对说小话的同学以温馨、妥帖的`方式加以规劝和制止,那么势必会使学生养成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营造一个安静、有序、温馨的课堂教学环境。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警觉,关注那些看起来是偶然、个别、轻微的“过错”和细小矛盾,并及时加以解决,以免更多的问题和矛盾接踵而来。

二、管理法则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课堂教学需要温情管理

南风法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高校课堂教学管理要和谐、健康地发展,必须提高管理“温度”,善用“温暖”法则,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填鸭式教学。同时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高职院校对课堂内的学生应实行温情管理。所谓温情管理,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亲近和信任他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作用、知识点的价值和意义,帮助他们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在以知识技能传授为重点的同时,强调课堂教学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刚性管理制度中糅进柔性管理的元素———“人情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里的关爱和温暖。比如能叫出每位同学姓名的老师,往往课堂教学环境更和谐。课堂教学管理关系顺畅,教师就可以赢得学生真心的追随,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式的知识研究探讨模式。

2.温情管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聪明才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实行温情管理、处处关心学生需要,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根据自身知识缺陷,补足欠缺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管理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勇气接受挑战性的任务,提升创新能力。

(二)共生共存,相互支撑

任何课堂教学管理依托于课程来实现,一个专业内部,各门课程互为支撑,有的课程间是前后铺垫,有的课程间是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是一种发展趋势和策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要注重共生效应的影响。首先,师生之间的共生效应。课堂教学管理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互为影响。教师教学水平高,课堂管理手段强,课堂影响力强,就算学生本身条件差一点,也能教出较好的效果;如果学生配合得好,班级学习气氛浓,课堂上积极学习思考,也可以弥补教师经验的不足,促使教师积极钻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其次,课堂教学管理与课程之间的共生效应。任何课堂教学管理都要依托课程存在,有些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在学生中间认知度较高,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认真对待的心理预期,自觉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种学习氛围,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效果;另一些非核心课程或是公共课程,学生认识不足,不够重视,这就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改善学生认识,提升对课程意义的理解了。所以,课堂教学与课程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三)注重细节,学会控制破窗理论的核心是建立行为规范、告知违规后果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我们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1.建立人性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标准。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应向学生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被肯定和被倡导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妥当、不受欢迎的,使师生明确各自的行为准则。课堂教学管理环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维护,因此课堂教学要建立更加透明、可行的服务规范,约束师生的行为,从而达到良性促进、激励的目的。

2.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有了“破窗”不要紧,关键是发现后,要及时修复。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破窗”,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出的噪音,教师教授课程中学生不理解,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间过多重复,甚至是甲乙老师对同一个问题表述不同,都能产生“破窗”。比如,发现了讲小话的同学,教师可运用目光交流法,用锐利的目光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受到触动,收敛不良行为,起到心理震慑作用。因此,应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症结所在,利用课堂教学管理技巧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应注重这些管理法则的应用,这不仅可以拓宽看待问题的视角,提升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而且能使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稳步前行。

篇7: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研究

针对高职院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研究实验与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整合实验与实训教学资源,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作 者:姚健 赵林林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24)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管理制度  

篇8:财经类院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财经类院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文章调查和分析了财经类院校双语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财经类院校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并对如何改进双语教学管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旨在为财经类院校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作 者:石磊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安徼蚌埠,233041 刊 名:改革与开放 英文刊名:REFORM & OPENNING 年,卷(期):2009 “”(2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学管理   教学效果   影响因素  

篇9: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论文

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研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级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而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对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来不断改善教学管理工作,维护教学秩序的稳定,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高效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1.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使得近年来高等院校的发展勃勃生机,但招生规模的扩大也使得生源相互间水平、素质的差距拉大。与此同时,高等院校的发展同样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相互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准确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变化,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要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办法,让管理制度更加灵活,更具实际效用,加强教学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努力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2.适应时代发展,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途径自然至关重要。传统的教育理念太过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已然不能够适应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我们国家不断在教育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是教学管理当中的一部分,为此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辅以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3.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繁多的复杂工作,其管理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和评价以及专业、学科、课程、教材、学风、教学队伍、管理制度、教学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因此,教学的改革必然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高效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校教学水准和质量。

二、高效教学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对策

1.坚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人来完成,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人,所以,以人为本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的理念,也是其终极目标。一切制度的制定和措施的实行都是以教学管理理念为核心开展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想要创新改革,首先需要创新和改革的就是管理理念。如今高等院校的教育大多已经脱离了对人的教育,更多侧重市场需求和就业,培育出的学生即使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也大都缺乏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因此,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要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维护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此外,也要通过适当的关心和激励机制,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和教学意见,加强与教师间的沟通和协调配合,真正做到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关心、理解。

2.创新教学管理办法

第一,专业设置工作交由学校进行,避免院系设置专业时出现的重复与混乱现象,同时有利于师资、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稳定人才队伍,更好地适应市场。第二,逐渐让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管理层次的减少有利于调动院系和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明确学校与院系各自的职责和权力,政策、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调整和教学的评估检查由学校负责,教学过程和质量的监管由院系负责;建立科学严谨、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促使院系实现自我发展和运行。第三,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教学管理网络系统,让学生选课、成绩查询、教学评估,教师教学任务和计划安排等环节的管理都实现网络化;加强对考试的管理,健全和规范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上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不完全沿用百分制,取消补考,建立重修制度,进一步保障学分制的完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

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是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要依据教学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估标准和考核指标,合理利用奖惩机制,客观评价,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

三、结束语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激发教师好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高校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卯静.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J].网友世界云教育,

[2]张影.浅谈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

[3]庄智敏.浅谈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意见[J].科技资讯,

篇10:民办院校班级管理创新性举措论文

民办院校班级管理创新性举措论文

一、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民办院校的重视。为了学校良好教学秩序的开展,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许多民办院校特别注重班级管理工作,并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支持。其次,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和谐的班级氛围已经成为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许多学生、家长在选择学校时的重要依据。最后,发展的趋势。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民办院校应该把自己变革着眼点放在学生管理上,突出特色,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发展。

二、创新性举措

(一)创新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班级管理创新设计、布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尊重的学生成长规律和主体地位,在制定规章制度、开展教学活动、素质教育活动等方面,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生自我探索与自我完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不拘一格。

(二)创新管理机制

面对民办院校班级管理存在职责不明、条块分割、体系混乱、互相推诿等情况,可以通过建设学生处、保卫处、后勤中心三方联动合作机制,成立校园综合治理办公室,定期召开三方联动会议,集中反馈问题,商讨、研究解决方案,做到有问题解决问题,没问题加强预警,实行全体学生管理人员驻校值班制度,把专项整治学生晚归、不归、酗酒、打架等违纪现象作为校园综合治理的常态工作。同时,班级管理还可以通过和教务处合作,推行任课教师兼职学生成长导师,搭建起教学、学管、保卫、后勤多方联动机制,形成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全体教工育人体系导师制。

(三)细化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精细化,进而提高学生管理的专业化。辅导员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工作要细化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首先,制定学生信息档案,档案包含学生详细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地址、本人及父母电话、学习情况、宿舍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单亲否、目前恋爱情况等等),每月对班级学生进行一次全面访谈(包含思想、心理、学习、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等),并做好记录,根据情况,每学期都要和全体学生家长进行三次沟通,严格请假制度,对于请假超过七天的',与家长取得联系,把安全隐患降至最低。其次,布置班级环境,给每位学生桌面设立个人信息牌(正面:姓名照片,反面:名言警句和日常工作安排表),方便任课教师统计到课率,也有利于学生自己事务的规划。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中,实行轮换制,依据学号顺序每月轮换一位班长和一组班委成员(包括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生活委员等等),并且不能重复,每月月底进行工作交接(活动的开展、信息通知、材料的收缴、作业等等),每位班长负责期间都要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课余活动(可以是文体活动、读书活动、义务劳动),形式不固定。轮换制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四)创新管理队伍

通过定期开展辅导员工作交流会议、外出参观学习、辅导员创新管理大赛、职业技能培训会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专业化层次,提高职业素养,进而推动班级管理水平。辅导员管理班级要公平,客观,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教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良好道德品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及艺术修养,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或自己组建社团,并对参加社团活动做出明确的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要在社团修够4学分,以此来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社团发展,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五)提升管理质量

民办院校应该研究制定班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评估机制,合理的评估机制可以客观评定一个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能够反映出班级事务存在的问题,完善的体系让学生有规章制度可准守,完善的奖惩制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使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指导学生做好学习规划、个人发展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少部分学生,通过心理疏导和有效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做到有效预防,有利于班级的管理,找到学生管理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加强班级管理水平,提升班级管理质量。

篇11:民办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民办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以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方能从公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双重夹击中突围成功。

但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仰恩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实践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应加强课程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产学研联合和实践教学校园环境等方面建设。

篇12:民办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一、民办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实践教学改革是民办本科院校的时代使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要实现民办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正视其办学的基本培养目标与定位问题。

受到入学生源素质的影响,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比公立高校的学生要差些,但又因其成长在重人际关系的家庭环境中而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因此,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民办本科院校应摒弃重学术、轻职业的传统思想;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拓宽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和创新运作方法,构建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服务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要求。

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是否具有实践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实际上也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目标。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智能和技能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

但是,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脱胎于公办高校中传统的精英培养模式,当前很多民办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仍多偏重于理论学习,基本上是灌输式教育,缺乏有差异性的实践环节,对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针对性地去培养还是比较少,即使有开展实践教学的学校也多流于形式,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综合考量。

由中国广告网组织的“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这一项公益活动显示: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人才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导致就业难问题初现;“优秀的综合素质” 是毕业生认为在竞争中胜出的一个关键因素;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

目前,一些民办本科院校部分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甚至没有高职生有竞争力,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在人才培养中一味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

对于大学生来说加强实践经验主要的来源渠道就是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通过毕业实习获得。

但包括仰恩大学在内的很多民办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得还不够,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鼓励学生从书本里走出来,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二、仰恩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仰恩大学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于1995年开始招生,迄今已培养了十四届毕业生,本着“定位泉州、服务海西、面向全国”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但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及学校自身管理体制的问题,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市场营销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减少。

从用人单位反馈过来的信息显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

和其他民办高校一样,仰恩大学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旧教育观念是制约实践教学的障碍,虽然在20的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把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战略转型和教育教学改革时期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目标,但当前仰恩大学实践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应该加以全面审视和改革。

1.缺少开展实践教学的相关条件。

首先表现为多数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实践教学。

虽然校院两级多种措施出台鼓励教师利用个人社会关系寻找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但响应者寥寥无几,导致实践教学基地缺乏,已建立的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

其次是与开展实践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

仰恩大学作为民办高校得不到国家财政支持,自有资金投入不足,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缺乏;已有的实验室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严重老化,实验软件不多且功能单一,有效利用率低,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2.师资队伍配套不到位。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是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先天的缺陷,仰恩大学也不例外。

学校教师年龄和知识结构严重失衡,教师队伍两级分化,要么是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要么是从其他公立高校聘请的退休老教师。

年轻的缺乏能力和经验,年老的缺乏动力和精力,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在完成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之余,鲜有人愿意主动承担实践教学的重任,现有的师资队伍远远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3.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仰恩大学只有新生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寒暑期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不多的实践环节,内容空洞单一,可操作性差。

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导致很多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随意性很大。

比如,由于缺乏可供学生进行集中实践的.教学基地,学校只好让学生自寻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教学过程缺少必要的监督。

此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目前尚未建立,学生的实践分数是由用人单位的指导教师考核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不科学,含有较大的水分。

三、民办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新修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规划,深化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重构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充分利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和企业一起共同设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仰恩大学为例,依托互联网营销行业人才稀缺的时代背景,学校与北京慧科教育集团合作共建互联网营销与管理专业,引进高含金课程及突破式的实战教学、案例教学方式,汇集如新媒体营销、营销ROI、网络整合营销等等前沿实用型课程;借助云平台及庞大的数据支撑,与百度、国双等企业联合开展营销实战演练;开设丰富的实操课程,系统性的培养学生互联网营销综合能力。

同时,学生在互联网营销云实验室内可以系统的模拟真实环境进行营销网站建设及优化、百度搜索营销推广、国双系统营销大数据分析等一系列互联网实际应用案例练习,通过实验室模拟操作达到互联网营销的实战应用效果,最终将提升仰恩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深化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把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验教学改革摆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位置。

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专业综合型实验、课程综合型实验、知识点实验的三大目标要求建设网络化、综合化的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平台,实现社会“搬进”学校,使学生在校内模拟社会仿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训练任务;积极开展跨专业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加大对市场营销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利用信息技术,建成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实训)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3.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利益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民办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最大优势,创新办学模式,把握教育大众化所给予的机遇,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可以通过其拥有的丰富的社会资源,或者通过校友会寻找合作单位,与之共建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合作单位在合作研究、双师型教师聘用、共建二级学院、共建专业、实验(实训)中心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学校与合作单位可以建立挂钩实习合作关系,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将毕业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实行学院教师与合作企业骨干组成的双导师制。

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制订培训教材并为学生授课,通过把学校建在车间、把车间建在学校,实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资源利用方面的深度融合,利益共享,使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4.改善实践教学校园环境。

首先有必要在思想上进行引导,使全员充分认识到开展实践教学对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对现有的关于实践教学的各种暂行管理规定进行查漏补缺,制定实践全过程各环节的教学目标、操作规范、评估方法、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定更科学的和具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

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通过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进行内部挖潜,选拔一些对实践教学有浓厚兴趣且能胜任的教师组成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通过到企业挂职、短期进修、出外考察、校企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进行培养。

同时,有必要建立实践教学工作奖惩机制,把实践教学任务纳入教师工作量核定体系中,把实践经验作为专业教师职称评审与聘用资格的必要条件,从而提高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再次,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

例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设计性学科或文体竞赛平台和学生社团任职、社区服务及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等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民办教育的补充性作用仍然不可或缺,但是,总体而言,民办教育向着优质教育发展转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民办本科院校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变到提高质量上来,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而实践教学改革必将在这样一个积极的提升规范时期承担起相应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郭锐.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教育,(3):10-11

[2]熊山.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视阈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04-205

[3]张家明.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以襄樊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1):145-146

篇13: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论文

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培养的学生实践技能匮乏,工程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说起。针对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从教育创新的角度对应用型工程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进行探索。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其它教学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而且内容陈旧,造成学生实验技能匮乏,工程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近几年,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既要有传统的基础性实验,也要有前沿技术的实验;既要有验证性的实验,又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既有硬件的实验,又有软件的实验,要做到对学生的进行全面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就对工科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队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进行探索。

1.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工程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2)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稳定且人员素质低下;(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4)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5)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缺乏必要的考核标准。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实践教学环节在功能发挥上的许多不利,一是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不利于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与发展;三是不利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开发、利用;四是不利于实践技术人员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五是不利于实验室人、财、物的科学管理。因此,摒弃传统的将实践教学定位于“教辅”的思想,树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教育理念。克服传统体制的弊端,根据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新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2.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站在整个学科体系整体优化的高度上来组织制定不同阶段的实习内容、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求的平台,确保实践教学时间,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与理论教学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2.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

要依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形成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教学层次,构建起“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验-集中性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三个模块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

(1)课内实验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教学环节,它由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和综合性等多层次实验内容组成。

(2)课程设计实验是一门或几门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为基点,融实验理论、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一体,在强化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开出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集中性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则是以系列课程和课程群为起点,培养学生综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实验意识,它往往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2.3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

(1)改变传统的单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指导老师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等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创新。

(2)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操作为主线,实际操作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操作内容。

(3)实验过程由“被动约束”向“主动研究”转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部分实践项目在老师讲解完基本操作技能后,学生可自由发挥,自主进行作品设计和操作。

(4)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对尚不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教学内容,广泛利用录像、网络、仿真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知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推广运用虚拟实验、仿真实验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

(6)加大在实践教学中的投入,努力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实际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动手的实践环境。

3.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合理的实践管理体制,对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1)坚持育人为本,学生为先、质量为重的基本原则,构建课内外教学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体系构建为主导,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2)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扩大开放式实验教学规模,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4)建立、完善和落实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量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的条例中。

(5)要求理论课教师必须参加实践教学工作,制定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形成高学术水平的实验核心骨干力量,增强实验室的创新能力。

(6)坚持以先进的实践教学内容带动各个训练项目的建设,坚持资金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内容先进、收益面大的项目,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打破原有的资源分散、规模小、功能单一的模式,进行实验室功能、资源的整合与调整,科学合理地设立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

(7)创建设备先进、管理规范、信息化程度高、人文学术相结合、开放式管理的现代实验教学环境。

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4.1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从领导到实践教学管理人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实践教学质量视为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增强质量意识,真正树立起“质量第一”的“工程意识”的观念。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思想保证。

4.2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组织保证体系。要建立上下协调一致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的职责。主要应强化四级组织功能;一是学校领导本身强有力的的决策功能;二是教学主管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协调功能;三是各二级院系的指导功能和“实验中心”的组织实施功能;四是由实验指导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小组具体的实验指导、检查、管理和执行功能。构成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组成系统,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的保证。

4.3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过程保证体系。在实践教学内容和选题方面,要紧密结合“大纲”要求,增强计划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在实践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上,要精心安排,周密布置;在实践教学督导上要加强力度,坚持定期不定期的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贯彻依法施教的原则,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诸多因素,充实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坚持以制度建设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5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比较完整的适合本校教学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使其既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实践教学现状与教学质量,又具有繁简得当、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定期按评估方案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并以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三、结束语

加快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一在实践教学理念上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育观念向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二在实践教学功能上,将以认知、验证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向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的转变。三在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上,将以单门课程或单一专业开设实验向设置“实验基地”的模式转变。四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广泛采取主动式、启发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是每个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者应该长期研究的课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与探索,才能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牛彩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第.8期

2 高盘良.浅议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大学教学.20第10期

3 孔繁敏等 普通教学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思考.北京教育(高教版)年第10期

4 皮建辉.谈创新实验教学中的观念转变.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5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

6 王军维等.电工电子实验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总458期

篇14: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论文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论文

摘 要:介绍了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研制专利发明、发表学术论文、进行科研训练、考取行业证书、参加创新类研究课程、社会实践、课外文体活动等系列项目获取创新学分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更多大学生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大学生论文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1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的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工厂企业的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反映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通过一次次正确的选择规划人生奋斗目标,培养起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

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高校要着力解决以下西方面关键问题。

(1)构建起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一切都由学校单方面决定,学生只是服从、执行,没有任何选择的机会。而在传统人才培养体制下,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几十年不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弱,适应性较差,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有了跨越式发展,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学生从接受免费教育转为缴费上学,从毕业包分配转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这样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专业”人才培养转向“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

(2)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高校还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要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保障:要切实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2 增强教师的责任心,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以知识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不但获得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如何正确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各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去不断创新。

其次,教师要切实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教学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感”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优秀高校教师最应该具备的,也是学生非常看重的`基本素质。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充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应在高校大力推行导师制。导师的职责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对课程学习、科研方向选择、毕业论文、自主择业等教学环节和成长过程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把学生的主动性纳入教师指导的轨道。

再次,教师要积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掌握某专门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水平。

(2)在该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水平。

(3)教师教育培养学生的教学水平。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要勇于接受各种新的挑战,用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动走向经济建设的第一线,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服务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拓宽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舞台。

3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构建和谐的育人氛围

创造一个和谐的有利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育人环境,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育人环境包括意识观念环境、教学管理环境、学术交流环境、人文氛围环境、信息网络环境、设施硬件环境等各个方面,但其中的关键是制度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要积极改革和调整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实行以学分制为核心,辅之以选课制、主辅修制、重修制、免修制、弹性学制等教学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在个人发展和学习上的合理选择权。通过创新学分认定制度的建立,对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达到一定水平的成果(如获奖或公开发表论文等)以承认,并给予学分认定,支持、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2)在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建设方面,要大力提倡民主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改革学生记实综合考评办法,将创新能力列入学生综合考评体系,设立学生创新奖,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3)在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建设方面,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考评体系,促进教师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自觉妥善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调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对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所取得成效的考核,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自觉性。

其次,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才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1)要建设民主、宽容的育人氛围。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辛动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理解学生的合理要求,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要多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

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创新热情要给予充分肯定,宽容学生的不成熟甚至失败,尽可能少批评,多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2)要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要像抓第一课堂那样抓好第二课堂建设,发挥其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经常在校园内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承担学生科研项目、承接科技开发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选派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取得创新成果或在创新实践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使创新在大学校园中成为时尚,在大学生中形成人人以创新为荣,人人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宁波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宁波大学地处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一所办学历史仅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宁波大学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过去几年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知识宽厚扎实的研究型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自20开始实施,充分体现了“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培养口径。全校68个本科专业以学科类别相近、基础课程融通为原则,划分为12个学科大类。学生按学科大类招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以学科大类组织各类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知识背景来认识学科。一年后在学科大类内选择专业,第三年在专业内选择专业方向(每个专业至少设置3个及以上的专业方向),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还可以转学科、转专业,意味着学生可以在比较大范围内拥有选择专业与专业方向的权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在原来课程体系基础上完善课程结构,形成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以及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构成的新课程体系,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基础知识,夯实学科基础,拓宽培养口径,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学校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弹性,部分基础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原有基础或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层次进行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保证了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通过实行弹性学制,将选择学习进程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可在不违背课程先修后续关系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学习年限内选择学习进程。学生可以在4年正常期限内毕业,也可以延期至6年内毕业,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创业、参加辅修与修读双学位、第二专业等。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起由实验实训、实习、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子系统组成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良性互动,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涵,拓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学校将建立校、院、系三级的学生学习指导网络,配足配强学生导师,形成教师关心学生成长的机制,为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设计职业生涯提供积极有力的指导。

2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宁波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该计划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五方面内容,对原来分散的第一课堂活动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并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贯穿于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做到四年不断线,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特点任选项目,作为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取得4个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学分方可毕业,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增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系统性、有效性,更有利于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设立每年260多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以保障“大学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

3 开展广泛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为加强与企业、农村、社区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宁波大学启动“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此后,又将行动计划拓展至社区和农村。根据该计划,宁波大学每年选派百名教授、副教授和博士通过挂职、兼职和担任顾问等形式,为企业、社区、农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人员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协助做好企业、社区和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农村)”活动是推动教师与基层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自身的学术研究方向与发展目标,提高自身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基层了解、引进高校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解决科技供需脱节问题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年,“百名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进校园”活动在宁波大学拉开序幕,学校通过聘请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授,将企业文化、创新理念、创新成果、先进管理方法引入课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进一步促进教育科研相互融合,促进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

宁波大学还通过与其他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际合作以及与包括行业主管单位、行业重点企业等的校企合作方式,积极主持和参与“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为地方培养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IT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港口物流、经管经贸、金融保险等10大专业人才。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对于促进高校和相关企业间实现产学研合作和资源共建、共享,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多途径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等,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篇15: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结合学校实验教学的情况,介绍我校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实践的一些情况,提出了在实验教学中加强管理的一些思路。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必要课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阵地。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自己动脑、动手,独立进行实验。实验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包括实验教学管理文件的制定、实验教材的编写或选定、实验教学运行管理、实验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实验教学研究的组织等。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应切实加强对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工作的管理,进一步加强、规范实验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l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规划

实验教学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科学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形式,具有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情商多重功能,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协同工作的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为依托,相辅相承。对电气、电子类专业学生来说,电工电子技术实践能力是应具有的诸多能力中最为重要的能力,是电气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及电工电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基础,它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以及就业后的发展潜力;对理工学非电类专业学生来说,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在专业的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也已显著上升。电工电子基本技能已经成为理工科非电类专业学生的最重要基础之一;对文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电工电子基础知识是其科学素质的体现。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规划应充分应用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及各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构建适应电类、理工科非电类及文、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多渠道、按年度投入建设经费,分批搭建适应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要求的软、硬件平台;以自主培养、提高为主,结合引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历、教学水平高的实验教学队伍;改进管理模式,实现高效的运行和开放式服务。

在实践中构建适应电类、理工非电类及非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实验教学中全面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着力开展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拓展创新实验的领域和外沿,在时间上拓展实验环节于本科四年人才培养的始终,在空间上拓展实验环节于实验室内的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外的科学研究领域,在真枪实弹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构建并实施了基础、综合、提高、创新等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基础层是针对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实验,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综合层是针对电工电子综合应用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多种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层是针对电工电子新知识和新器件换代快的特点,培养学生应用新器件和新知识能力;创新层是针对毕业设计和科学竞赛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2加强实验课程的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1基础课程实验的管理

中心的基础型实验内容包括常用电工、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电工电子技术领域常用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技术、基本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训练,以及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相关知识及理论的应用,以验证性及仿真实验为主,含有部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基础型实验课程的特点是量大面广,每年的人时数达23万左右。学生实验时要求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对学生的出勤及认真程度进行记录,在检查时提出一些基础性的知识问题并考察实验效果,从考勤、实验过程检查和实验报告三个方面综合考评并确定成绩。与理论教学课程结合的实验单独考试,单独记分。独立设置的实验课从考勤、检查平时的实作过程、考查学生独立完成的'最终的软、硬件结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综合评定成绩。

2.2加强电子综合设计的建设

电子综合设计是我中心非常有特色的实验课程之一。在“电子综合设计”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分析、实现,并制定测试和演示方案,教师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引导和培养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类实验要求学生三到四人一组,集体完成一个项目并写出总结报告。每组内部分工协作,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硬件安装、软件设计、调试运行,各施其责又密切配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系统的硬件制作、软件设计及调试工作。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合作完成整体设计与制作。

本课程独立设课,单独计算学分,安排专人负责进行管理。设计的实验时间一般为三到四周,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往往有多达三四百人同时进行,例如通信工程学院一个年级十二个班三百六十多人,计算机学院一个年级十个班三百余人,这就要求中心的所有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保证实习场地。每天每个实验室至少派两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工作。考核方法采用专门组织的考核组对各小组进行集中考核,对申请优秀的小组以现场演示、现场提问、学生作简单答辩的方法考核后再确定最终成绩。对获得优秀的作品收集起来,陈列在展示室。通过这类实验,学生普遍感到收获巨大,为毕业设计、大学生电子竞赛等创新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提高开放实验的效果

对开放实验教学和管理进行探索,推进实验室体系结构的调整和实验室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使实验中心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各个实验室的设备状况和开课情况,以不同的方式,对各层次的学生开放。

(1)课程实验内容开放:根据社会对工程类人才在电工电子技术方面实践能力的要求,科学地拟定开放实验项目(模块),配置能满足开放实验要求的先进仪器和设备,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建立先进的开放运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例如:电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为了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方便学生安排实验时间,对实验课程教学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具体办法是:针对开放实验教学方式,编写对应的实验教材,在学生学习完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基本实验设计方法后,通过预约的方式进行后面各项实验,最终完成所有的实验课程。这不仅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自由安排实验,而且有助于对电子技术实验兴趣浓厚的学生选作自己喜爱的实验,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思想,收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2)课程设计开放:在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在教师提出具体设计指标和要求后,可向中心申请进人实验室,自行完成实验方案选择及电路设计和调试。

(3)电工电子综合(实验)设计开放:在电工电子综合(实验)设计期间,中心实现了内容和时间的全部开放。课题内容由学生选择;相关实验室同时全天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硬件制作场地及软件调试平台;

(4)毕业设计开放:针对毕业设计时间长、开放任务重的特点,中心采取了两个方面的开放措施:一方面设置专门的开放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主要提供仿真分析和论文撰写用的计算机和相应软件),另一方面,其它实验室在完成各自实验教学任务以后,其空余时间为毕业设计学生开放提供硬件制作环境,通常采取预约的开放形式。

(5)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开放:为部分优秀学生提供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项目的实验条件,通常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进行项目的研究和开发。

3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团结协作好的实验教师队伍,是重点大学的客观要求,是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建设之一。近年来学校院系根据实验教学任务的需要,充实了实验教师队伍。在实验教师队伍中,既有懂专业的指导教师,又有实践经验较丰富的技术员,保证了相关实验教学计划的完成。从教育发展,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角度来看,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抓好实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爱岗敬业,勤于改革、创新,勤于奉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搞好实验教学工作;加强业务进修提高,提供条件,尽可能按照不同层次学历的人根据学校专业调整、学科建设要求,适时安排进修和培训,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方面的先进技术;组织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到现代企业或企业集团从事社会实践,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对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促进学校在教学、科研、生产三个方面作到有机结合,培养适用型的合格人才,也可以把生产科研第一线的专家、高级技术员请进来讲课、交流。在队伍建设方面今后将特别注意培养好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当然也要注意有计划地对中青年实习教育培养进修,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新的实验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稳定实验教学队伍。

4结束语

实践表明,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建设国家级教学示范实验中心等活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并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篇16: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机制实践与创新论文

,学校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督导机构,从校外聘请具有丰富实际经验及具备高级职称的专家从事教学督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一、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的实践

1.设立专门的相对独立的教学督导行政机构

第一,实行教学工作督导制,落实机构编制,从体制和人员配置上保证了教学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设立了院长和主管副院长直接领导下的相对独立的教学督导办公室。成立了校级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和各系部教学督导工作小组,建立起院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第二,建章立制,规范教学督导工作。先后组织制订了《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章程》、《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教学督导员工作津贴方案》、《教学督导办公室职责》等职责、制度文件,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工作人员明确工作指导思想和原则方法,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更规范、更专业、更有力度。

2.坚持聘请校外教授专家团队担任校级教学督导员

“教学督导是指高等院校领导授权的主要针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建设、评价、指导、保障的专家团队的行为的督导。”从以上的教学督导的定义来讲,建立出色的教学督导专家团队,对最终教学质量工作效果重要性非同一般。20至今,学校共聘请了近20名与学校专业对口的来自不同院校、行业背景,具有丰富教育教学及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学督导员。一方面,教学督导员们德高望重,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另一方面,教学督导员来自校外,没有组织内部的一些干扰因素,真知灼见,敢于发言、就事论事,工作更有针对性。团队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不仅保证并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而且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做法被学校有关部门采用,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近年工作来看效果是显著的,坚持聘请校外专家团队担任校级教学督导员,的确是保证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3.组织授课检查,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听课制度是教育部(教高〔〕2号)文件关于“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估”内容中强调的重要制度。听课检查采取随机听课、课后评价与指导的方式,重点检查外聘兼职或兼课教师、新任课教师和新上岗老师。在广泛听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又组织校级督导员、系部督导小组进行集体有针对性的听课,并及时评议反馈。长期的听课检查、指导,使得任课教师在思想上、行动上均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如项目推动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

从近两年网上学生评教统计反馈情况看,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并趋向稳定。一些年轻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进与提高,部分教师更是脱颖而出,逐步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

4.组建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加强教学监控工作

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机构和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是保障教学工作信息反馈渠道顺畅、及时了解教与学的运行情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组建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通过各班的教学信息员座谈、定期和不定期的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学院教学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地将信息综合、分析和归类,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报告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并定期检查整改措施和效果,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调控,有效地增进了学院、教师与学生三方的交流,促进各项工作改进,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举办大型的.专项教学活动,促进教学的全面提高

在督导员及各系部广泛听课的基础上,校级督导员联合教务处、系部推荐教师举办了“课堂教学经验交流”、“精彩一课”、“教师说课”等大型教学竞赛活动,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各类教学互动的开展给年轻的教师们很大启迪,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6.加强教学督导工作研讨、交流与宣传

建立教学督导工作例会,加强院系两级督导工作的沟通和指导。教学督导员每周举行例会,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不定期举行例会,进行学习、交流、研讨和报告工作,及时调控,效果较好。每个学期编制2~3期《教学督导工作简报》,大力挖掘、推广在实际教学督导工作中发现的教学改革典型或上课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建立专门的教学督导工作网站,及时更新和维护,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知识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得到更多的理解、重视和支持,扩大了教学督导工作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的创新思考

1.领导高度重视,教职员工积极配合

“一流的督导体系至少应该做到两点:第一,监督检查有力。即要有权威、公信力、影响力。第二,评价准确,导向正确。要做到监督检查有力,督导机构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不受或少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督导工作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从具体的实施效果看,各系部重视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有的系部建立了较好的系级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并认真执行落实;有的系部督导工作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的系部把教学督导工作和系部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系部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部门,重视教学督导工作和及时反馈信息,自觉认真整改,适时搞好教学调控提高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系部、教研室重视学习、研究课堂教学,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重视交流、沟通,研讨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2.组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督导团队

教学督导员是教学督导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对整个督导工作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学督导员深入对应系部,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各系部教学情况和教学督导工作开展情况,听取有关意见和建议。根据系部实际工作需要,发挥自身优势,为系部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师授课、学生管理等方面建言献策。

3.建立长效教学督导工作监控机制

除保持已建立的日常教学监控机制外,加强对系部教学督导小组的联系和指导,使院系两级督导工作紧密结合,形成教学督导工作合力。逐步建立日常教学管理和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规范监控机制,认真进行监控,使院系两级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及专项建设(如教务处、系部建设,专业、课程、教材、毕业论文、实践教学建设等)符合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协同教务处及各系部加强对外请教师、新进教师(包括年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教师)的管理、培训和指导。

4.加强实践教学督导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今后教学督导工作的一个重点。教学督导认真学习最新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经验;开展了校内外调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督导方式;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中的有关内涵,在调研的基础上,拟出校内实训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制定了《校内实训课听课记录/教学质量评价表》。

三、结论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探索适应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并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督导模式,对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荔.高校教学督导监控体系的改革创新与理论思考[J].教育与职业,(26)

[2]陈鸿翔.对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几点探讨[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6)

[3]吴友良.关于实施教学督导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高专学报,(6)

篇17:浅谈高职院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一、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着学科体系,在构建课程内容及整体结构上依然存在着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些学校课程改革的进展虽然相对较快,但学生在现有的学习能力基础上还不能尽快接受新的教学方式。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二、促进创业创新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

我们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开放式办学思路,在培养教育人才、课程教育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创业中的实际性培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以期培养出既具有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又有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才能,同时还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新型老板人”。

具体而言,主要有:第一,根据专业核心岗位选择合适的企业共建教学企业。第二,要研究创业创新人才的特征,包括创业人员心理方面的特征,构建创业能力体系与创业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对国内外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科学合理地制订创业创新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三,加大创业创新课程的体系建设,有效地把创业创新教育归纳到专业的教学中去,建立多方面和立体化的新课程教育体系。第四,有效地建立起创业创新教育的监控系统,并选拔出最优秀的教师参与相关课程的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要在教师的考核、人员的分配、职称的评定、创业教育的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洽谈研究合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造一个良好平台,利用企业基金项目创建实验室,为学生创建一个优秀的.学习实践平台。

三、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制订科学的适应教学企业运转的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知识以及创业创新能力与各方面知识的培养组成了创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能力与专业知识模块由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模块、实践环节等组成。

2.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实践方案。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需要和专业基础性课程的实践教学特点,制订相关实践方案。此实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的教育技能培养;二是设计综合能力培养;三是项目创新能力的实践教育培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大家走进科验室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广东省计算机设计大赛、ACM 程序设计大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科技创业中能力素质的培养实施方案。创业知识的教育培养、创业技能与创业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和专业素质教育培养组成了科技创业中的能力素质和能力培养。创业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与保障,是创业知识模块;创业知识模块也是创业创新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创业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实现路径,是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模块,也是创业创新教育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创业创新的技能与实践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经营与管理、组织领导、专业技术能力、社会实践交往以及开拓创新等。社会实践教学主要以实践能力培养的培养渠道为主,课堂知识教学为辅的培养方式予以开展。创业创新人才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是创业素质模块,对培养对象创业素质的培养采取以目标甄选、社会实践、文化塑造、群体渗透为主,以课堂知识教学方式为辅的培养模式予以开展。

4.构建创新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加强珠三角地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洽谈,要利用他们的优秀资源,建立各类教学企业。在学校方面,制订关于创业创新教育实验班的管理办法,并设计一套优质的保障体系。

四、结语

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剖析了创业创新教育的内涵,总结和吸取国内外创业创新教育培养人才的方案与经验,并结合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促使科技教育的有效措施方案,构建了科技创业创新的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篇18:独立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独立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培养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是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创新的很好机会,可以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实践创新教学的发展。独立学院应重视并加大力度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并根据本学院的特点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独立学院作为现今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按照国家的“十三五”计划,大部分学校必须走转型之路,传统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转变为实际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每年举办很多相关的竞赛和项目,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参加这些比赛使得学生很好地验证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推动独立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

一、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传统教学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辅助,使得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和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动手中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独立院校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较差,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缺乏自信心,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容易出现自卑、畏难情绪。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各类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一些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要完成繁重复杂的实践学习任务,有时需要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而且要经历挫折、打击、迷茫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毅力和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

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对各种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仿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根据结果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计算机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规划设计、仿真分析、测试调试实际电路和系统的能力等。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可以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遇到问题一起研究讨论,大大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

二、独立院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措施

1.举办专题讲座。

组织学院或聘请其他院校有丰富科技创新活动经验的教师举办科技创新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和内容。通过这些讲座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挖掘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潜能,为他们科技创新道路指明方向。

2.组织开展各种学习型社团。

在学生中多开展各种学习型社团,如自动化控制协会、智能机器人协会、通信电子协会等。邀请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新同学加入感兴趣的社团,老生带着新生学习研究,将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科技活动的主力军。各种学习型组织团队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学习科技创新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让大家找到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同的伙伴,逐渐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氛围。

3.编写整理竞赛培训资料。

针对各个竞赛内容编写相应的赛前培训指导资料。如电子设计大赛,将一些电类基础知识如元器件的.识别、经典芯片的使用等资料分门别类、归纳整理。独立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意识不强,所以必须编写出符合独立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资料,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4.定期组织各类科技竞赛。

定期组织各类科技竞赛,检验教师的培训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将来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竞赛做准备。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形成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5.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学习交流。

安排教师去兄弟院校访问学习,研究新的创新活动的开展方法和内容。每个学校在创新活动方面都有自己的专长,多出去走走看看,有助于本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

6.校企合作模式。

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是可以了解和学到当前最新技术知识和生产第一线上需要的技术技能,使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与实际紧密结合,思路和想法与当前知识领域相融合,设计出来的作品可以进一步加工改进成为产品,实际应用意义较大。二是利用企业丰富的资源,包括高精设备、高级人才、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赞助等。逐步研究探索校企合作之路,真正做到老师和学生“走出去”,企业高级人才“走进来”,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团队意识,增强自信心,对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有远大的意义。

篇19:高职院校篮球创新教学的实践论文

高职院校篮球创新教学的实践论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创新;实践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中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不仅给体育教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篮球创新教学创建了挑战。对于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来说,大部分的男生都比较喜欢看运动。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篮球的选修率相对较高。因此,要做好篮球教学创新工作,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现阶段中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也开始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篮球教学的关注度。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了。这样也就对现阶段的教学方法以及理念等方面产生出了直接的影响。首先,在教学方法与理念上存在不足。随着高职院校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学生的数量在逐渐增多,这样也就很容易造成设施上的不足,师资力量上方面也比较匮乏。加之篮球教学还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学内容依然停留在了步伐以及控球等方面的技术教学上,这样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在教学模式等方面上存在着模式化的现象,这样也就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十分的枯燥与乏味。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最后,对于考核项目来说,往往是根据单一的技术考核来作为标准,这样也就降低了篮球运动的趣味性。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也就降低了篮球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就必须要对高职院校中的篮球教学进行创新,做好改革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

三、高职院校进行篮球创新教学的措施

第一,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好教学目标。对于篮球教学来说,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体魄,同时也可以培养好学生的篮球技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现篮球教学的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加之现阶段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习惯性的以自己为中心。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要做好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改革工作,从娱乐的层面上出发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的篮球教学中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战术能力等方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系统的调节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好扎实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要领等,同时还要将篮球运动看作是终身学习的目标,这样才能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养成健康的心态与价值观。从篮球理论教学上来说,其中包含了团队意识以及比赛规则等方面。所以教师就要做好教学工作,丰富好学生的篮球知识,激发出学习篮球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好相关的技术动作以及战术策略等。其次,教师还要掌握好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此来确定好学生在场上的位置,通过有效的战术配合来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向学生讲述篮球运动明星的发展历史以及故事等,以此来指导好学生的篮球技术动作。最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不同的篮球比赛,或是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好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好篮球运动技术。通过对篮球教学进行创新,不仅可以锻炼好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丰富好学校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意志力,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2]。第二,更新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篮球教学中,教师一直注重自身的主体地位,这样也就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但是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十分的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最终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角色定位工作,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来创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好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教师就要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实践,同时还要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篮球知识不仅可以掌握好篮球技能,同时也可以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拉近学生之间的情感,丰富自己的生活。所以在实际中,教师要利用好篮球中的竞争性,帮助学生掌握好篮球知识要领,结合好这一阶段学生的特性,选择适宜的训练手法,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要坚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找教学评估与改革工作,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康建荣.浅谈高职院校体育课篮球科目教学中篮球游戏的运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128-129.

[2]孙卫兵.对高职院校进行篮球创新教学的尝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3(08):123-124.

[3]李红艳.提升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质量的思路与对策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5):169-170.

相关专题 管理创新财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