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及改进探讨论文

seamone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eamoney”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及改进探讨论文(共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及改进探讨论文

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及改进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适应现代教学管理形式、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根本和重点。通过探讨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可以针对性的提出基本对策。高校的教学管理要不断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改革,实行刚中有柔、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目标。目前,高校管理正处于深入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只有按照“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率”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现代化高校管理改革,才能顺应目前新形势的要求[1]。高校管理的核心在于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落实培养目标的完成,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随着教学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管理的方法和特点也要相应的进步[2]。

一、高校教学管理要具有规范化的特点

(一)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内涵

教学管理规范化是指通过制定制度、条例等方式,将可以表现教育教学规律、能够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符合教育质量标准的各种教学管理体制、方法和程序等,明确具体的确定下来,并以之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3]。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可以提高管理过程的操作性,并且可以使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在长期的互动中进行磨合与调整,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二)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基本对策

1.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是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具体领导下,以教务处为操作中心,以二级学院或系部为具体的运作对象,经由统一的安排,有秩序的实施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有机统一体。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在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的决策权过分的集中于学校一级,院系一级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和活力。这就造成了校、院两级管理的职责和权力不匹配,职责分工不明确的后果[4]。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一个职责和权力清晰明确,职权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和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同时,在加强和完善管理体系的时候,要真正的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学服务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予以教学管理真正的弹性,使二级院系部门能够匹配相应的权力,成为教学管理的重心,构建以教学和服务教学为特征的新的教学管理体系。2.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健全的教学规章制度,才能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6]。在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首先,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各类教学文件,文件一旦制定、形成,就必须认真严格的执行。其次,教学管理工作核心是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遵守。例如教学计划,它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具有很强的纲领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而对教学管理中的各级各类人员,都要明确各自相应的职责,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制,保证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遵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有章可依,有法必依”的具体体现,只有严格的按照章程办事,才能真正的体现教学管理的规范性。3.运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学督导机制[5]。督导机制具有“监督”和“指导”的双重作用,教学督导组通过全方位的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反馈和处理,指导一线教师和教学参与者进行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同时教学督导的结果和效果可以为教学评价提供权威的第一手的资料以及事实依据。另外,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公开、公平、公正的对教学水平进行评价。

二、高校教学管理要具有科学化的特点

(一)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涵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主要是指: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决策、教学情况反馈以及教学过程监控系统,对动态的、全程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管理[6]。高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级人才。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保证。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健全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的制度化和现代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本对策

1.采用先进现代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目标管理可以有效的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目标管理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可以分成3个阶段。首先,通过上下结合,相互探讨,群策群力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将之量化。在教学目标量化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使教学工作的执行者既可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尽心尽力,又不会打击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将量化后的工作目标转交至执行者,由执行者自我管理,这样可以充分尊重执行者的意愿,发挥其能力,使教学目标能够有效达到。最后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进行汇总,找出目标制定和目标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缺点,并在下一步的管理工作中予以克服。2.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因为现代高校规模愈加庞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只靠人工的处理和分析显然不能适应现在的新形势,所以必须要借助现代的管理工具、分析软件等,将管理中产生的大量信息科学的分析处理,并为以后正确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高校教学管理要具有精细化的特点

(一)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是指将工作指标放置于每一个细小的生产环节,将工作流程程序化,对流程中的每个程序制定程序规定,使操作有标准、有方法、有约束条件。对于高校的精细化管理来说,它更指的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求管理者要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精益求精”的理念激励自己,不能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求真务实,在各项教学管理中,都要不忘小事,把小事做好做细,把细事做透,使做细做透的方式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另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精细化管理要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能够通过管理调动所有教学实施者的积极性,使教职工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内自觉地履行岗位职责,这样才能真正的负起责任,细致的规划自己的每一次备课、上课、辅导、批阅等工作,才能把教学工作真正的精细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的基本对策

1.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教育。同企业的流水线不同,高校教育的“产品”是一个个思维迥异、性格鲜明的人。正是这种高校教育“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学管理一定要“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即高校的教学管理要坚持以服务教师和学生为本[7]。高校的管理有自己的特点,如管理相对松散,自由性较大等,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既要有原则性,又要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例如在安排课务、安排考试、反馈评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年龄、性别、具体情况,统筹安排,既要完成管理任务,又要照顾到教师的具体困难,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这种细微处的精细作风,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2.精细化管理不能是其他管理方式的简单抄袭精细化管理以具体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教学实施者的行为,强化了管理责任的落实。但应注意,凡事过犹不及,管理操作的过于细致、死板,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完全背离管理初衷。因此,高校的精细化管理要戒除繁琐,防止盲目的追求“巨细无遗”,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高校作为一个各个学科大融合的地方,内部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如教师的科研工作就有文和理、动和静、社会调查和埋头实验等的区分,过于刚性的制定管理制度,不区分不同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将教师工作考核以一把尺子衡量,本身就不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因此,精细化管理不等同于简单的数量管理,而是要充分考虑具体情况,最终的目的是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燕.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05):44-46.

[2]祝丹.论高校管理创新机制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05):117-118.

[3]郭冬生.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三个缺陷及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05):45-49.

[4]郑亚娟.关于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问题的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03):136-139.

[5]陈艳敏.充分履行监督指导职能促进高教系统档案管理规范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04):86-87.

[6]霍云霞.对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问题的思考[J].攀登,(04):135-136.

[7]钮锡珍.精细化:高校教学管理的理想追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119-122+128.

篇2: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核心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成长,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硬性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高校新的教学环境和学生思想的发展,高校如何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使教学管理工作更科学,是高校教学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些高校针对传统的刚性管理体制的弊端,在教学管理中推行柔性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传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新一代大学生的成长,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以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等外界约束力为主的刚性管理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管理模式缺乏弹性和对师生的人文关怀等缺陷日渐显露。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新一代大学生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沟通意识和参与意识也更加强烈,但是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纪律束缚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刻板和缺少激励性的管理制度给学生以高高在上的感觉,打击了他们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无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别,更无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满足市场经济时代人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而与传统刚性管理制度相对应的柔性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对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尊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也更加灵活,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自我发展机遇,很多高校还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对学生产生很强的信任感,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

2.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和极具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师生和学校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但是现行高校管理制度的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刚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也限制了教师的发挥,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老师在课堂活动中仍然采取机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柔性教学管理模式在高校教学运用的思考

1.构建柔性的高校教学体系与管理制度

柔性管理模式作为一种与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相对立的新型管理模式,是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符合管理学发展规律和高校教学规律,不仅能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也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校中构建柔性管理体系,必须顺应教育工作改革的发展潮流,首先对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需要放在首位,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性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加强在柔性管理模式下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柔性管理并不是放任学生不管,而是要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所以虽然在实践中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组织形式应具有弹性,能适应多层次、差异化的教学实际,但教学活动的奖惩机制应该更加完善和强化,在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和规定更应该遵守,教学过程中一旦定下了教学目标,就需要严格按该教学规范要求进行学习和考核,作为制定管理制度的学校,应该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学监督管理体系并认真执行,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在引入柔性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建立起合理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柔性管理的优势就能够显露出来。

2.建立基于柔性管理模式基础上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但能够如实反映教师的教育成果,也能够激励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课堂活动陷入功利性的弊端,硬性的考核指标使教学活动变成一种缺乏活力的教育程序。束缚了教师的创造力和教学热情。所以,高校改革管理模式的重要任务就是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基于柔性管理模式基础上柔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学校管理模式创新。

柔性化的教学体系建设是学校实现柔性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针对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和学生的性格需求等特点,很多大学在教学中试行学分制改革和导师制,并推进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的课程改革,使整个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有了更多的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余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主动安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针对性。同时,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打破过去单一的硬性指标模式,正视学生的基础差异,鼓励教师通过因材施教和分类考评来评价学生的学校效果,学校也应建立对教师的分层次评价制度,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3.将柔性管理理念深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柔性管理模式是相对于硬性的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等刚性管理模式而言的,其实行的效果建立在对人们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的基础之上,柔性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激励机制使人们靠自身的努力对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所以要想达到柔性管理目标,首先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将柔性管理的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里,让柔性管理理念成为教育者的共识。构建完善的柔性教学体系,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发挥作用,在传统的刚性教育模式下,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局限在几个硬性的指标中,迫使教师将大量精力放在应付日常教学活动和业绩考核中,严重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而在柔性管理模式下,学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坚持多样的教学评价标准,尊重教师教课方式的不同,能够容忍老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社会需求主动学习,这样既体现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也让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更贴近师生的实际需求。

三、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一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模式,改进高校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篇3: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一、高校管理人员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存在问题

国家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有包括政治、职业、心理和身体等素质方面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就从这几点进行深入分析,在加强专业技术的同时,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综合素质。

1.职业素养。作为一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职业素养是其最基本并且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没有职业素养就等于是“门外汉”。管理者要在职业最基本的要求及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必须具备奉献敬业的思想意识。缺少了奉献敬业的思想品质,就失去了教育工作的本质。在我国的很多高校里,教学管理人员并没有受到领导的认可及重视,这也直接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职业素养要求降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在工作中出现散漫的状态,以致于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

2.心理素养。心理素养是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情感素质进行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要有热爱自身事业的心理,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坚韧的意志力。热爱自身的事业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尤其是为教育服务的管理人员,更需要管理人员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心理素质上,高校较为重视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辅导机制,对于教学管理人员的心理培训和素质要求却相对较低,甚至很少设立管理人员的心理辅导机构。这也是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心理素质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3.政治素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及道德素养是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要求。学校工作的繁琐会给管理人员带来很多的问题,拥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及道德素养是管理人员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在政治素养这一方面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一些教学管理人员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正确,存在懒散的心理,对于一些老师和学生提出的需求和帮助不予理会,故意拖延办事时间,甚至提出无理要求等,这都是教学管理人员政治素养较低的表现。

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策略改革和完善

1.加强职业培训,提高管理能力。作为一个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更高的管理能力。这就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职业水平。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及学习,开办培训基地,抬高即将入岗人员的选拔门槛,以提升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学校应为教学管理人员开设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班。同时,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实行绩效考核制度,使其工作的质量、效率与薪酬挂钩。

2.引入激励体制,完善管理机制。如何让教学管理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激励是最好的方法。领导应重视并认可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鼓励与嘉奖,这样更能使管理人员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建立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心理培训机制,随时进行心理的评估与辅导,保证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学校领导也应了解管理人员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工作的要求,及时满足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

3.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创新意识。道德素养是一个教学管理人员的根本所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提高道德素养,就必须进行政治思想的学习,通过政治思想的学习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为管理人员开办政治讲座,定期发放政治道德类书籍。这样,在培养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前提下,才能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事物、处理事物,才能勇于尝试与创新,才能弥补原有的缺陷和不足,接受新的事物。学校同时要加强制度的灵活性,鼓励管理人员转换不同的思维角度,运用灵活的工作方式,灵活地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促进学校的教育工作更加完善。

三、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教育改革的发展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提高质量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教育质量不仅仅是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也是对教学管理队伍的要求。因此,在国家提出教育改革方针的同时,各地区高校的管理人员素质建设改革也纷纷开展起来。例如,南京某高校为了落实国家改革的方针,首先对其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素质提升培训,利用评价中心技术,将被测试者组成小组,由测试者对其进行心理的测验、面试以及情景模拟。在情景模拟中,让管理者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学生并对另一个管理人员提出要求,用亲身体验以达到换位思考的效果。举办优秀管理人员技能提升讲座,在讲座结束后,进行管理知识、业务知识等的考试,对笔试成绩优秀者进行表彰。同时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项目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例如以两天的时间为期限,给每个管理人员分派各个岗位及任务,两天后,学生及教师对其进行匿名投票,选出最优秀的管理人员。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一致好评,并有效提高了其工作积极性。这次成功的示范也为其它高校的改革开通了道路。

四、结束语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是新形势下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好更完善的学校管理体制,需要更好的教学管理队伍。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高校管理队伍进行素质的建设,这将是一个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

篇4: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选课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公选课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严重降低了公选课的教学质量,针对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优化方案对于提高公选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选课;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开设的公选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学生知识内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选课由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需求,整合自身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可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爱好选择课程。但大部分学生对公选课的作用和认识存在误区,加上高校并未明确公选课的实践规范,使得当前许多高校的公选课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分析和解决当前高校公选课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对于高校公选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对公选课认识存在误区,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提高。但当前许多学生对公选课的认识存在误区,态度不端正,认为公选课的主要作用就是获得选修学分,进而产生公选课出勤率较低的问题。同时,公选课大多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开课,这与一些同学的必修课时间冲突,更多时候与学生的课外活动、个人休息时间冲突,部分学生会以个人参加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为借口不上课,这种严重的学生缺勤情况削弱了教师的讲课积极性,同时会影响到其他选课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情况使高校公选课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1.2管理难度大,教学质量难以监控。公选课课程开展方式灵活,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期末考核大多由教师自行安排,且形式多样,包括课程论文、小结作业、课程感想等,这样的考核方式决定了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很难制定统一、规范的公选课评价方法。其次,参加公选课的学生来自高校内许多不同的专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控制难度,增大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且难以计算在教学工作量之中。

1.3公选课教学质量不高。许多高校对公选课的开设不够重视,致使公选课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若占用教师大部分时间准备一门受众面广的公选课存在很大的困难,加之学校对承担公选课教学任务的教师缺乏鼓励措施,大大削减了教师主动承担、认真准备公选课的积极性。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课程资源优秀,学生上课热情高涨,也可能在工作的压力和缺乏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导致教师无力分身而停开公选课。

2、加强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对策

2.1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全校师生重视公选课的氛围。为了保证公选课的效果达到预期,首先应转变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公选课重要性的认识,将公选课放到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高校教学部门应严格控制公选课的开设数量,对课程设置严格把关,落实公选课审批的各个环节,为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2.2加强公选课教学质量监控。第一,加强对公选课教学情况的定期检查。学校教务部门组织课程专家采取定期听课和随机听课相结合的方式对公选课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掌握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态度、课堂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效果等,针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第二,任课教师应加强对公选课的课堂管理,包括严格记录学生出勤情况、作业情况、测验情况等,对于学生最终的公选课成绩综合整个学期的表现情况而定。第三,实行公选课学生评教制度,利用网络评教、课堂评教等形式要求学生对公选课及教师情况进行评定,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对教师进行奖惩。鼓励反响好的课程增加课程次数并加大扶持力度,对于学生反响好的公选课任课教师进行奖励,并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3规范课程开设,打造精品“通识课”。建立便捷畅通的公选课开设渠道,同时完善激励机制,为公选课建立专项教学经费,吸引优秀教师多开公选课、开好公选课,保障充足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对那些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应适当放开选课限制,根据实际选课人数的多少调整教学班规模,在保证正常开展教学的前提下,增加教学班学生人数或开设平行班。优化课程设置,建设具有真正“通识”意义的精品课程。学校可通过试讲、专家评定、学生投票、问卷调查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精心挑选出公选课中的“精品课程”。学校对这部分精品“通识课”应高度重视,给予专门的关注,保证其拥有精品质量和鲜明的特色,使教育向宽口径、综合化、素质化方向发展,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学生掌握的除本专业领域外的知识逐渐增加,因此高校开展的公选课内容覆盖领域越来越广,制定一套可行的、科学的公选课管理机制对于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公选课涉及问题较多,包括师资队伍、课程内容、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只有提高对公选课的认识,加强教学管理才能保证公选课发挥应有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周苏.公选课随堂问卷调查得到的结论[M].信息安全技术科学出版社,20xx

[2]陈真.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策略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xx(05)

[3]王玉斌.高校公选课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1)

篇5: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必要性 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从而全面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论述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目前,高校的教育改革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早已成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并正在成为教育的明显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习惯于计划性、监控式的管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比较重视统一性,不论学生间的差别有多大,学校教育方案一致,教学模式整齐划一,忽略了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忽视并限制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化发展。“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教育应当以培养人为目的,即一切工作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终目的,故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来培养人,并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予以落实。同时,更应激发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使他们重视培养、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就必须时刻随着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创造不断改革创新[1]。

1.2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对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应当具有自主选择权,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正是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要实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3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发挥潜力

目前,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有许多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管理人员只埋头做那些做过的事情,那么这所学校的管理就会变得墨守成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发挥管理人员的创新潜力,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自身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学校也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有意识地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4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

高校的重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一切教育关系主要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来展开。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全体师生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学校的主人。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服务意识,承认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和服务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位师生员工自觉地成为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和维护者,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使整个校园达到和谐与统一。

2.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2.1把关注学生发展放在首位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可以放出光彩。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2.2让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如何,内心的体验有无,态度的肯定与否,教师都应感悟到。这就要求教师多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在讲授目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安排学生上讲台讲课;复习提问时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增加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等等。总之,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达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完美境界[2]。 2.3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无视学生权力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3]。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提供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表述和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可等多个方面。因此,高校在教学制度与管理建设中,应坚持“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树立“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重视能力、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实施弹性教学,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样才真正得为发展学生个性,支持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4让教师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人们把教学管理单纯地理解为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管理,教学管理者往往是凭经验和权利意识指挥教学,教师只能被动地教,在教学管理与重大教学改革中没有发言权[4]。坚持“以教师为本”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自觉、自主地参与教学管理过程[5]。因此,高校应构建一种公平、公正的人文氛围,给教师提供心情舒畅、自由发展的平台,能够让教师把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当成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将学校利益、教师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在学科建设、课题申报、教学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专家的作用,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学术管理职能有机融合,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率。

2.5建立“以师为本”的教师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方式应该是激励,激发教师的动机,诱导教师的行为,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培养人才建设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激励的过程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物质形态的激励,而且有精神形态的激励,单纯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不能解决学校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符合本校高等教育特点的物质激励机制,又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起符合国情和本高校实际的精神激励机制。

2.6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要高度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培养教育也应该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都是这个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各部分之间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的工作计划、完善的管理办法,才能保障教师培养工作的系统化。目前,高校教师培养模式主要还是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定期举办多样的活动,不够完善,要想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成效,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体系。

3.结语

无论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当前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让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使教学管理达到较高的水平和层次,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玲.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xx,(6).

[2]高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J].文教资料,20xx,(9).

[3]殷兴东.高校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xx,(6).

[4]袁希.坚持以人为本优化高校教学管理[J].大科技,20xx,(4).

[5]王丹.坚持运用以人为本完善高校教学管理[J].财富与管理,20xx,(2).

篇6: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柔性管理是强调要通过人内在驱动性,影响持久性和激励有效性等特点来实现“人性化管理”和“自我管理”,从而由内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热情,提高其工作主动性和工作效率。这种较为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如今飞速发展的高校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多。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一直以来在高校不被重视、地位不高、薪资偏低的客观现象,长期的低待遇水平导致这支队伍人员思想极不稳定,工作调动换岗频繁。其次通过探索运用柔性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力图改变基层教学管理这支队伍的思想现状和所处地位,使其从内心深处增强在民办高校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使其“爱校乐教”,并不断提升完善自我,探索在教育领域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通道。

【关键词】柔性管理;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运用

柔性管理的基本法则是“以人为中心”,它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的教学管理运用中越来越多。柔性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关注了基层教学管理者的情感需求,发挥了凝聚其主人翁情感的导向作用,让基层员工充分实现和体会到个人的价值,激发其工作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其管理模式和手段不断深入人心。

1柔性管理模式的引入

1.1柔性管理的定义

“柔”是相对于“刚”而言,“柔性管理”则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旨在用制度约束管理员工,是以各种“规章制度为中心”;而“柔性管理”旨在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充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

1.2柔性管理的特征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各种明确的规章制度、各类员工要求规范等),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员工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自发主动追求创新,创造佳绩。

1.3高校引入“柔性管理”模式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更加需要一种宽松的、民主的管理模式,而人才的培育也需要一个开放的、可以自由发挥人才潜能的环境。以往的刚性管理方式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越来越追求创新发展的大环境来看,其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因为划定太多的制度条款,严重束缚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维和创新。而柔性管理则是强调要通过人内在驱动性,影响持久性和激励有效性等特点来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和自我管理,从而达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因此作为一种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新模式,各大高校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模式,柔性管理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引入高校的各层次管理中。

2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现状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有力的承担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如今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高校的教学管理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科学合理调配全校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运行及教学管理正常规范进行的关键所在,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全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发展。本文所调查分析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仅指民办高校,因为在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成本、场地、生源等多项因素,这一问题尤为有特殊性,其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1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定义及地位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一般是指高校院(系)级的教务秘书、教务处分管某项具体教学运行的专项干事,如:教材管理干事、成绩考务干事、课表编制干事等,教务秘书(干事)等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最基层的执行者,其管理工作贯穿整个高校的教学工作,规范、高效、有序的基层教学管理是高校整个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2.2学校对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在民办高校中,由于各阶层管理人员来源渠道较广,人员变动较大,管理的方式、理念以及整个管理体系不稳定。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的高层管理者一直有“重视教学、轻管理”的思想,认为教学管理人员都是从事教学运行、教材管理、成绩管理、考试考务等事务性的工作,认为其工作难度及技术含量不高,可替代行较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校投入到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雇佣成本不高,教学管理人员薪资待遇普遍较低,长期的低待遇水平导致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思想不稳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模糊,大多感受不到领导的关注、感觉发展前景渺茫,因此基层管理人员岗位更换调动或离职情况比较频繁,不稳定的基层教学管理给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2.3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在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学历、职称较低。民办高校由于受到资金成本的控制,同时要考虑符合办学评估等多方面的硬性要求和指标,在专任教师的培养、教学基础设备及硬件投入上面比较重视,但资金有限,往往忽略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投入,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聘请、培养和管理都不够重视,因此在接收教学管理人员时招聘渠道来源较广,并非全部来自师范院校或者管理专业,大部分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理论背景,导致这些基层人员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多数仅凭有限的经验管理,疲于应付各类教学管理突发事件等,没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其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普遍偏低。因没有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大有干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意识,也没有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因此在发表论文、科研项目方面表现消极,职称评定更是难上加难。

2.4没有系统建设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意识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琐碎,学校多数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只是事务性工作的重复,没有过多的技术含量和一定的研究、探索意识,不需要太多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投入少之又少;如有学习、提升的计划或机会也往往会倾向于一线教师或者更高级别的管理人员,而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往往是被忽略的一支队伍,投入精力、财力等系统的建设这支队伍更是无从谈起。

3柔性管理对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适用性

3.1柔性管理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的优势

(1)柔性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员工参与管理的升华,是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有效形式,是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大多主人翁意识不浓,总认为和公办院校体制内的教师相比各方面待遇和条件相差甚远,有一种游离在教育边缘的存在状态,对自身的发展也没有明确的长远职业规划,因此在自我管理方面难免有懈怠和放松。而柔性管理的核心却恰恰是要通过柔性管理的手段更新观念,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组织存在感。

(2)柔性管理贵在“自我改善”。“自我改善”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精神,是“柔性”管理的灵魂。为了促使自我改善意识的形成,使员工成为改善活动的主体,应该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进校起,就进行“爱校、乐教”的员工思想行为教育,“创造无止境改善”的自我完善教育,不断鞭策员工进行自我完善,提升综合技能。基层教学管理是一个事务性很杂的工作岗位,专业性不是特别强,或许很难做到人人通过3-5年的努力,都能提升晋级,但是可以通过柔性管理促使他们在“爱校、乐教”的思想教育中能够安于本职工作,同时根据个人特长和个性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渠道,使他们能够在教育的领域里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至于基层工作几年之后产生懈怠心理,对前途迷茫无从选择。

(3)柔性管理的精髓是“爱人”。以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每个人的劳动为精髓,以组织的高效益为目标,最终又以员工的高收入为归宿的良性循环。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心灵感应的基础上的,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则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领导者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业务知识,更要学习领导艺术,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诚心、热情、乐观向上的性格,要有魅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由于事情繁琐,需要长期埋头工作,他们是感觉不到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的,内心深处是极度缺乏组织关心的一群人,因此作为他们的领导,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关心、爱护他们,经常互换位置为他们考虑问题,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分忧、为他们的未来发展谋划,从而让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感受到爱的力量和鼓舞,调动工作情绪,鼓舞士气。

3.2柔性管理在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的运用

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稳定直接影响全院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除过常规的管理工作之外,民办高校要加强对这支队伍的柔性化管理,使这群不被关注的队伍受到应有的培育和照顾,使他们在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柔性管理中乐于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综合素养,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开通道。

3.2.1贯穿“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思想首先要从学院层面自上而下充分认识到在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这支队伍的重要性。对这些奋战在一线,起到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桥梁作用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给予人文关怀,充分肯定他们在一线所作出的努力,对有突出贡献或特别优秀的人员一定的鼓励和奖赏,体现柔性管理的精神,也让基层教学管理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其主人翁存在感及其集体归属感。

3.2.2建立柔性化的考核培养机制要根据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对他们的考核建议以学期或者学年为考核周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柔性绩效考核制度,为其打造出柔性的工作环境,以更好的满足他们需求,激发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避免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长期从事重复性的工作而产生厌倦工作情绪,可以通过设置针对这支队伍的各种技术比赛,注重对他们的业务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引导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找到工作中的乐趣。当然,当教师岗位或者其他管理岗位有空缺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将优秀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吸收到学校的专业师资队伍或者其他管理队伍中,提升其工作热情,拓宽其职业发展通道。采用柔性化的人才激励制度,让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感受到学校对于人才的重视,才能够更加自发的投入到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来。

3.2.3建立柔性化的人才激励机制依据民办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共同价值观、文化氛围等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给基层的员工更多的含物质、精神的双重激励。如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指导他们申报课题、参与学院重点项目建设,为优秀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薪酬丰厚的报酬等;让基层教学管理员工参与到学校的招生、就业大战中来,共同分享学院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员工感知到自身与学校同呼吸、共发展的命运,体会到自己和学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关系,从而使员工通过自我管理、进而参与学院管理,得到主人翁价值的体现。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长期奋战在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线,要确保全校教学工作的平稳运行,稳定这支队伍非常关键。柔性管理则是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进行的管理,会让基层教学管理这支队伍对于上层的管理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提升管理的内在驱动性,弱化其被管理的抵触情绪,增强他们的自我管控约束意识,有助于增强其在学院的主人翁感情及其稳定性,并通过一系列柔性化的管理手段,使其能够在本职工作中体会到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篇7: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0引言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关系到整个高校的管理质量,所以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能力素质,但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属于在岗职工无法脱离岗位进行学习,所以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越来越重要。继续教育也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

1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近年,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扩大外招,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琐碎和复杂,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大考验。但是我国高校许多教学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系统教育,思想保守,对外界信息反应迟钝,业务素质跟不上工作需要,停留在传统的陈旧管理模式中,管理能力差,不适应新时代教学管理需要,所以,高校教学管理必须开展继续教育,充实继续教育体系,提供各种对内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长,随着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长,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与海外高校的学术交流,例如邀请他国的博导教授到本国学校进行学术交流等,高校教育越来越综合化、国际化,学术合作也越来越密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许多教育问题随之浮现出来,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高校管理工作必须与教学的质量和发展相互配合,这就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转变传统观念,学习新的知识,树立正确意识,开展继续教育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关键。我国继续教育不断发展,其内容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效果也不断增强,众多高校参与到继续教育的大潮中,是提高在职人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2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2.1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能够转变管理者的陈旧思想理念,扩充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教育不仅是扩充管理者的知识的教育,更是推广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平台,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2.2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随着时代发展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只有接受继续教育,努力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为高等学校打造了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

2.3推进教学管理专业化的需要

我国现存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管理者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的发展等需要不断下降,开展继续教育能够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也体现了对管理者的专业化需求,管理者对专业提高的需求又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2.4促进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且来源混乱,缺乏教育专业培训,综合素质较低。且管理人员在平时忙于管理而疏于提升自己的学术,加上管理岗位的晋升机制不合理且晋升极其困难,需要开展继续教育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缓解当前局面。

3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措施

3.1转变观念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继续教育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经费和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其次立足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促进大学建设为目标,增加与其他高校合作办学的机会。最后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和业余时间,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理论教授和业务培训。

3.2营造继续教育的文化氛围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开展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柔性管理”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完善继续教育理论知识体系,采用专题讲座、短期进修形式丰富教育形式,定期开展顶岗锻炼和考察调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文化氛围,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的提升创造各种机会。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开展网络共享和远程教育,为继续教育提供便利。

3.3建立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班

建立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班是开展继续教育最常见的形式。一方面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教育,开办各种理论知识培训班,弥补管理人员在知识上的不足;其次举办教育管理专题培训班,邀请成功有经验的管理领导实例讲解教学管理方法。

3.4提高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为了促进高校的发展,各大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学位提升的学习,同时为管理人员计算机等知识的提升提供条件。

4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教学管理专业化、促进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解决教学管理人员各种问题的措施,所以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营造继续教育的文化氛围、建立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8: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高等院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教学、科研等重要职能。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对教学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一只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措施。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以往,高校对教学管理的专业化特征认识不足,认为教学管理属于“万金油”,没有学历、专业上的限制,大部分人都可以从事这项工作,门槛较低。而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肯定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技能性和专业性,让教学管理人员对职业性质、职业动机和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树立了专业自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地位

一个职业能够获得人们的尊重、有一定的社会名望,在于该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化的素质和知识要求,并利用该素质和知识做出相应的成就,从而获得社会的肯定。以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大多从事一些事务性工作,缺乏成就感。而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明确了这项职业的从业标准和要求,一方面让从业人员有压力和动力进行专业化的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增强教学管理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赢得了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的尊重和认可,获得较高的职业美誉度。

(三)有利于推进教学管理工作成效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化管理思维的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倡导教学管理工作由传统的事务性工作向研究性工作转变,对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些优秀人才也开始加入教学管理队伍,大大提升了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质量。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问题

(一)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不重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学历、素质、专业背景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尽管教育部定期对高校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行评估,但并没有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进行详细的规定,这也是造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所在。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学历水平较低,大多是专科和本科学历层次,几乎很少有研究生学历,教学管理人员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也不懂得教学规律,缺乏认识、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另外拥有教学管理专业背景的也比较少,很多从业人员不了解统计学、高等教育学、计算机和系统论等专业知识,只能从事一些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例如排课、收材料等,这些工作枯燥且繁忙,从业人员没有时间和动力去进行专业化学习,缺乏专业发展的紧迫感与方向感。有的高校甚至聘请教职工的家属和兼职人员来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无论是责任心还是工作能力上都差强人意,无法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管理。

(二)缺乏自主权

自主权是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自主权就是具有独立处理事务、不受他人或外界干扰的权利。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只有具有高度的自主权,才能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这种情况在中低层管理人员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情只要领导不点头就无法继续开展,导致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想法在繁琐的程序中被扼杀了,工作效率不高。于是高校教学管理中,推诿扯皮的事时有发生,有的工作是几个部门共同负责,有的工作则没有人负责,相互踢皮球。

(三)队伍不稳

长期以来,由于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学管理工作在人们心中属于没有前途的工作,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下,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缺乏对本职工作的自我认可,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职业动机不强烈,难以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跳槽率也比较高。部分从业人员将教学管理工作当做跳板,一有机会就考研或者转为教师系列,不能塌心工作,工作积极性自然不高。部分从业人员转向无门,得过且过、人浮于事,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

(四)服务不强

高校教学管理的本质是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因此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但部分管理人员存在“官本位”意识,将自己的工作理解成管理老师和学生,在工作时以领导自居,和老师和学生说话时居高临下,口气蛮横、态度强硬,不是从师生的角度去帮助其解决问题,而是将教学管理当成行政管理工作,招致师生的普遍不满。

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路径

(一)转变观点,提高对教学管理专业化的认识

教学管理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教学管理从业人员都要认识到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首先,高校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共同制定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制度和方案,具体包括教学管理人员的身份编制、晋升渠道、培训机制、考核指标、薪酬待遇等事项,用制度来规范和指导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教学管理人员要认识到,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教学管理工作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事务性工作,而是向研究性和专业性方向过渡,教学从业人员要积极配合教学管理专业化建设工作,将其作为提升个人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把好源头,完善用人制度

专业化的管理队伍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储备,高校应根据教学管理的专业发展需要,完善教学管理用人制度,设置严格的用人标准。在学历方面,要招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研究生有着较长时间的高校学习经历,具有一定科学研究经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能够创造性的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在专业背景方面,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等专业背景,熟悉教学运营管理,掌握现代高等教育理论等,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的技能,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管理,熟练使用高校办公管理系统。当然,不同的高校在教学模式、学科设置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教学管理人员招聘上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择优录取,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三)完善培训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

培训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面对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十分必要。高校应有计划、有重点、分批次地开展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把他们的学习、培训、进修纳入学校教师培养计划,由于高校管理人员所在的管理岗位不同,从事的管理工作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培训内容要多样化和针对化,例如校级和院级教学管理人员的视野、角度、管理权限和作用都有一定的差别,校级教学管理重规划、组织和协调,院(系)教学管理重实施和反馈。培训时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传授不同的培训内容。同时,设立专门的培训经费,对参加培训的管理人员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鼓励他们形成学术科研成果及解决实际问题。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学术团体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协助教学管理人员加入官方或民间的学术团体,加强同行间工作及学术的交流,发挥职业自律精神,促进互助与合作,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让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去。

(四)建立教学管理队伍评价指标体系和反馈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反馈机制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效能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人员评价主要是领导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不完善,评价结果缺乏应用性,这也是造成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的原因之一。为了推动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就需要高校建立科学的、规范的教学管理队伍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包括同行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领导评价等。评价指标要能够体现或反映教学管理队伍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教学管理人员配备、相关制度建设、业务管理流程及标准、特色服务及亮点建设等方面,以体现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同时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应用,考核不合格的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停止工作。对表现突出的,予以奖金激励、职务晋升以及表扬等多种激励。总之,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高校应转变观念,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春华,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xx(5).

[2]薛小平.高校管理队伍职业化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xx,5.

[3]王兴杰.大学中层管理人员聘任工作的基本走向[J].理工高教研究,20xx,1.

[4]谭芙蓉.对加强高等学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xx,2.

篇9: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新型的教育技术为人们带去便捷的同时,它也为传统的教育管理带去了一定的挑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冲突之时,我们必须要勇敢迎接挑战,大胆改革,使得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各高校带去切实效益,更好地为各高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服务。

1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效教学管理运用中的现状

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各高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例如,许多的人思想较为传统,对于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不能够较快地接受并适应,总是把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相比较,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太过散漫,或者是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没有现在才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人们也一样接受教育,并且效果也较为理想,就没有必要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去接受一些较为新奇的教育方式;再如,现在的教育中出现的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对于新引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却也是知之甚少,不但在投入力度上有许多的不足,教学管理者所掌握的知识程度也参差不齐,所以形成了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

1.1改变教育观念

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的学校还是与时俱进的,不但购置了相关的教育设备,还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并且在一些教育课堂上,也使用了相关的教育设备进行文化课程等的教学。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虽然学校里设有相关的机器设备,但是许多的高校仍旧是把它作为一种跟进时代的象征或者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使用。在许多可以用计算机代替的事情或者是相关职位的工作可以使用计算机来操作的,不少的高校仍旧采用传统的人工进行,这就造成了学校财力物力及人力上的资源浪费,使得高校存在着不少的繁冗工作,为高校的教育发展带去了一定的阻碍。这样相似的现象在不少的高校均有存在,这也可以折射出一个现象就是,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着不小的束缚力,虽然在形式上,相关的教育相关人员已经跟紧步伐,但是在实际的相关应用中,人们仍然受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的有利影响。所以,为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影响力,必须要改变人们原有的思想和旧有教学管理理念,要进一步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学管理活动的价值,并且要不断提升它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

1.2积极开展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多数高校采取了完全学分制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的采用,不但为同学们的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空间,也使得教学管理模式变得更加的信息化与批量化,在教学管理模式上更加的清晰明了,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则是信息量过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管理手段来适应现有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中,教学管理空间多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及平台,而教学管理工作则是从教务到学生之间都可以展开,计算机网络作为连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一种媒介,它不但是人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作为一种反馈学校教育结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平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的高校教学管理服务。针对高校中,大多数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校方应该加强对于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多让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一些有关的技术研讨会,或者是进行公费培训,更甚者是聘请一些相关专业知识较高的技术人才来增强本校的技术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不断地进行测评活动,对相关的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反思及总结,在发现问题中获得进步。

2总结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中,采用全校统一集中管理,使得教育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全部的数据及动态,有利于填补传统管理中因人工管理的工作尺度把握不一而造成的教学管理不规范的漏洞。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有利于公平合理地服务教学工作,并且也保障了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篇10: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教育一直是一项关乎国家大计的重要事业,未来国家间的较量就是人才的较量,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都离不开教育。正所谓科教可以兴国,为此,我国在教育方面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改革创新。高等学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想要适应新形势、新发展,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效益,就要转变观念,积极采取措施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高效;教学管理;改革;创新

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研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级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而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对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来不断改善教学管理工作,维护教学秩序的稳定,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高效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1.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使得近年来高等院校的发展勃勃生机,但招生规模的扩大也使得生源相互间水平、素质的差距拉大。与此同时,高等院校的发展同样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相互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准确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变化,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要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办法,让管理制度更加灵活,更具实际效用,加强教学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努力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2.适应时代发展,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途径自然至关重要。传统的教育理念太过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已然不能够适应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我们国家不断在教育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是教学管理当中的一部分,为此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辅以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3.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繁多的复杂工作,其管理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和评价以及专业、学科、课程、教材、学风、教学队伍、管理制度、教学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因此,教学的改革必然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高效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校教学水准和质量。

二、高效教学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对策

1.坚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人来完成,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人,所以,以人为本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的理念,也是其终极目标。一切制度的制定和措施的实行都是以教学管理理念为核心开展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想要创新改革,首先需要创新和改革的就是管理理念。如今高等院校的教育大多已经脱离了对人的教育,更多侧重市场需求和就业,培育出的学生即使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也大都缺乏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因此,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要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维护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此外,也要通过适当的关心和激励机制,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和教学意见,加强与教师间的沟通和协调配合,真正做到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关心、理解。

2.创新教学管理办法

第一,专业设置工作交由学校进行,避免院系设置专业时出现的重复与混乱现象,同时有利于师资、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稳定人才队伍,更好地适应市场。第二,逐渐让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管理层次的减少有利于调动院系和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明确学校与院系各自的职责和权力,政策、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调整和教学的评估检查由学校负责,教学过程和质量的监管由院系负责;建立科学严谨、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促使院系实现自我发展和运行。第三,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教学管理网络系统,让学生选课、成绩查询、教学评估,教师教学任务和计划安排等环节的管理都实现网络化;加强对考试的管理,健全和规范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上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不完全沿用百分制,取消补考,建立重修制度,进一步保障学分制的完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

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是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要依据教学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估标准和考核指标,合理利用奖惩机制,客观评价,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

三、结束语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激发教师好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高校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卯静.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J].网友世界云教育,20xx

[2]张影.浅谈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

[3]庄智敏.浅谈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意见[J].科技资讯,20xx

篇11: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人文关怀讲的是社会发展中从不同的角度中来对人类发展的关心,在当前高校教育发展中这是教育管理中的核心思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建立人文关怀体系是教育改革发展必然的需求,是发展和谐教育的关键步,同时也是社会转型时期建设高校教育的必经之路。在高校教育中,高校应该要重视学生发展的规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中来明确教育发展的体系。因此,本文主要就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来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体系建构进行的分析与研究,提出相关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关怀;体系构建;方式方法

一、人文关怀建设的内容

(一)建构人文关怀思想

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中主要的对象就是大学生,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就应该要明确“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也就是需要能够切实的解决学生的根本利益与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保证高校教育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更是保证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建构人文关怀原则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就应该要坚持一定的方法与原则。首先,应该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科学”二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也就是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中,应该要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来教育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也是需要采用科学的态度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利用科学的态度来教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可以真正地学习到有用的东西。其次,尊重自主性原则,这其中是需要“以学生为本”,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教师还是应该要重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是需要将落实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切实的解决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中的问题。

二、建构人文关怀体系方法

(一)课程设置

高校中建设人文关怀体系对于学生的发展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人文关怀,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人文关怀体现的方式。高校在教学中,若是想要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地体现出人文关怀,就应该要将传统的课程进行一定的改变,合理的规范的来设置课程,不能够为了追求进度而重要某一课程,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导致学习的内容不容易消化。其次,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要加入社会类的课程,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让学生增加对于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课程在设置上还应该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设课程,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能够使得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而努力。该种课程在设置上就充分地体现出了人文关怀,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着很好的帮助。

(二)教学方式与过程

高校教学管理中,高校是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是可以使得整体的教育管理达到一定的良好效果,在高校教育中是需要融入人文关怀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整体的积极性,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育中,若是只有教,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在教学还是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人文关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共同的学习到东西。在教学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建设,是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要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需要用他们最为饱满的热性来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得他们的情感之间是可以达到一定的共鸣。

(三)营造人文关怀的气氛

教学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的建立,在一定的程度上若是依赖于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时还是需要校园的内部环境来进行营造。高校在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学生。在高校中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是可以通过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来进行的,比如说学校可以适当地举办与人文关怀有关的比赛、演讲等。高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还是可以适当地融入人文关怀,通过师生之间开展的有爱活动,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于他们的关爱。

(四)适当的心理疏导

在现代高校建设中,高校是越来越的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人文关怀。在新时代中,很多的高校学生的心理是很容哟出现问题的,比如说敏感、失落等,这些情感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会影响学生学习。高校对于该种问题要加强注意,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中来看,认真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上专业的心理疏导来解决学生心中的问题,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学生心中的不安,让学生能够更加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参考文献:

[1]王飞.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西华师范大学,20xx(04).

[2]黄燕.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xx(10).

[3]朱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问题研究[J].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xx(04).

[4]左佳美.多校区高校人性化教育管理研究[J].南华大学,20xx(05).

篇12: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从新的时代背景出发,从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出发,阐明了高校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教学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能力及提升途径。

【关键词】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 素质建设

一、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1.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必要条件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关键,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好坏。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从组织教师教学到学生考试,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学管理。而且,学校办学离不开教学资源,学校的每一项教学资源的使用和管理都是由教学管理人员负责和安排的。因此,只有科学、规范、有序的高水平教学管理才能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可以说,离开了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便是一句空话。

2.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是抓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现阶段教学改革把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推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1.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由于“重教学、轻管理”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各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使用多而培养少,致使相当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具有一定知识层次或工作能力的在岗人员思想不稳定,不安心管理工作。而且,管理工作不被重视,工作繁重,报酬较低,提升职称和职务难,导致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心态不平衡。特别是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对人员的选拔、培训、使用、晋升等问题缺乏制度化的规定,直接影响了教学管理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2.教学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来源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来源较为复杂。由于来源复杂,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人员素质差异就较大。同时,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缺乏教育学、教学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缺乏与教学管理相关的知识,难以满足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从职能层次结构看,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应分为教学决策层、落实执行层和协调监督层。只有合理分配各层的任务与职能,方能实现管理高效。

3.业务素质不够高,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学校对教学管理工作不重视,安排教学管理人员时没有注意素质要求,致使部分不了解高等教育管理基本规律和高校工作特点的人成为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很难保证;教学管理人员使用多、培养少,使不少人整天陷入事务管理和处理日常繁琐事务中,不能进行脱产进修,在职学习。

三、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应具备的素质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和教学服务的思想,爱岗敬业、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

2.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既要懂得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等基本原理,又要掌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规律,熟悉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

3.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法规方面的能力;制订规划、方案、程序的能力;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指挥、监督、协调和控制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与各职能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只有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方能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效益。

4.不断学习的能力

作为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除了学习不断更新的教学管理系统,更应该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创造“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机会,紧跟最新教学动态,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四、提高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对策

1.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能否建立一支适应现代教学的科学管理的教学管理者队伍,根本问题还在于思想上是否高度重视,承认高等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把好“入口”,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使用、培养、晋升、待遇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他们安心管理工作,自觉钻研管理,逐步成为高等教学管理行家。同时,也要吸引那些既有教学实践经验和管理才能,又有志于教学管理的教学、科研人员投身教学管理队伍的行列,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2.创造并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机会

科学技术及教学管理观念是需不断革新变异的,要想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员的素质,就应在管理人员加强自学的基础上,高校应创造机会把管理人员派出去或把优秀管理经验请进来,让管理人员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

教学管理虽是高校最重要的工作,人员组合是最需稳定的队伍,但它也是高校管理干部中最不稳定的队伍之一。这种局面的出现,归根结底还因为未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的原因。因此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为了改善自己的待遇,利用上班时间,搜索资料,总结各自工作经验,写出一些文章,挤靠研究系列。但这也是少数部分。因此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是高校教学管理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4.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

教学管理人员没有自己的职称机制,而现在一般的工资待遇都是与其相应的职称或行政级别相对称,因此教学管理工作虽然面广,任务重,责任大,但是不健全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使得他们并没有得到他付出劳动所应享受的待遇。在还不健全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的情况下,能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才能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壮大教学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家钰.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xx,(8).

[2]谢旭辉,朱旭,胡忠.浅谈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建设.高教论坛.

[3]陈燕.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14).

[4]肖芬,尹华.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教学改革与管理.

[5]魏影.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水平初探.科技创新导报,20xx,(20).

篇13:改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论文

改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论文

高校的扩招不仅使得更多的学子有机会跨入高校大门,接受高等教育,也会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专业性、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的质量是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结构的重要环节。所以,高校管理中应该将高校教学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时刻将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任务和责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当下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是笔者的分析。

一、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一个学校的管理观念不仅直接关系到这个院校的管理方法和实际的管理策略,同时也决定了高校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中不仅受到过去旧观念的影响,而且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行政管理观念。在学校的管理中还没有体现出“教师主体”,教师的参与度不够,且管理意识和发挥的作用不强。教师在管理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是最了解学生的,而现实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参与度明显不够,甚至直接忽略教师的意见,导致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作用。

(二)高校教学管理形式化、行政化倾向严重

高校是一个学习知识、让思想自由发展和碰撞的地方。然而一些学校却背离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在教学管理上体现出了形式化和行政化的现象。高校管理在历史上发生了三次形式的改变,即经验型管理、行政型管理以及科学型管理,但是从目前高校管理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管理还停留在经验型管理和行政型管理上。事实上,我国高校在对学生管理中很多还是延续西方院校的管理方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积累。同时,在高校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行政管理倾向,使得学校的管理重点出现偏差。在教学管理上出现了小学式的管理模式,过分地强调统一性,重视监督,缺少精神激励,不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三)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使得一些科研设备难以满足当下学生的需要,同时在科研要求方面出现了一些攀比现象,最终导致了一些人力资源的浪费,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科研积极性。一些学校为了自身的名声盲目地扩大科研任务,使得一些教师任务加重。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既要在学校上课,同时还要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导致在工作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到头来不但教学质量没有提高,科研项目也是应付了事。在教学质量的考核中没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对于教学质量的评定弹性较大,导致老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高校教学管理研究的分类

(一)对管理观念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过于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实际上,科学管理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其中有人本观念、传统观念、战略观念以及择优观念等。还有一些人认为,人文管理方法更加适合当下的教学管理,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进行人文管理不仅可以将整个管理氛围营造得更加良好,也能够开创高校教学管理的新局面,在文化的.影响下使得管理更加得人心。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还存在制度性的缺陷,需要深入的分析问题并找出最终的原因,然后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制定出对应的合理化制度策略。

(二)对管理模式的研究

在管理模式上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过去管理基础上保留正确的管理方法,剔除过时或者不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时还要建立起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决策体系以及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在以前正确的管理办法上进行相关的改革,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具体的改革中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发展形势,实行切合实际的教育管理改革,实现教学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保证将学生教育成知行合一的优秀合格的学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的借鉴,尽可能地吸取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自己所用。在教育改革中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教育要求,也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在教学管理上要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学生进行长远培养,让每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东西能够一生受用。

(三)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的教学管理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存在厌学情绪,有些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应付。由于认识不清,使得一些教育人员错误地认为影响教学质量的根源在于学风建设不强、竞争机制不当以及青年教师素质问题。而事实上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内容陈旧等问题,在对教学的评价中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教育的统一性、实行集中教育,这样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个性发展。

三、完善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观念

大学是一个思想自由发展,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的地方,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思想的启发。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真正的自己,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管理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在制定管理方案时多听听教师的心声。

(二)确立柔性的高校管理模式

这里的柔性管理并不是指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给学生最大自由空间的同时,通过心理引导激励学生。在管理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同时在规律管理上不可以放松。在管理中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进行心理引导和精神激励。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展现自我,激发他们的潜能。

(三)努力调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还是以教学为主的学校。虽然高校搞科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毕竟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在高校管理中不要盲目地进行科研攀比,要时刻将重点放在教学管理上。要狠抓高校教学质量,对于一些教师的教学质量要给出客观的评价和考核标准,找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之,高校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是一个国家科学进步的动力和基础,加强高校教学管理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少一些形式化和行政化的教学管理,把培养出优秀全面的高技术人才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断激励学生发现自我,激发他们的潜能。

篇14:高校教学管理研究论文

一、信息不对称在教学管理中的体现和影响

1.学校的教务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信息不对称;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基本上都是两级管理。在教学工作领域,主要就是指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接受学校教务处领导,但拥有权力独立管理自己的教学工作。作为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关,教务处制定的各项政策必然不是专门为某一个教学单位制定的。再加之教学单位与学校之间交流不够,信息不对称也就出现了。不同层面的信息不对称,既可能导致学校的任务二级学院执行不彻底,长久下去更会影响二级学院的个性化发展。

2.教学管理涉及的人员间信息不对称;我们单从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来看,教学管理工作一般情况涉及三类主体:行政上的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学生。这三类主体在日常教学工作密不可分,根据二级学院的工作分工,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服务教师和学生,由于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人群人数多,而管理人员人数有限。通常是一名管理人员为很多师生服务,双方缺乏沟通、信息不对称成为常态。这样既可能影响二级学院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又容易造成不和谐的工作关系。专任教师与学生之间同样也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目前高校教师一般都具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具体课程的授课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学好一门知识,更需要形成知识体系。如果师生间信息不对称,教师忽略了课程间的联系,就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发展。

3.教学管理的各环节上信息不相通。高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学生成绩管理、教学执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制度的完善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例如反馈机制,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教学改革,而不及时反馈信息进行分析,那么我们就无法判断教学改革的成果和利弊。教学环节上的信息不对称,会大大降低教学管理的效率,影响教学管理的力度。

二、问题解决对策

针对前文提及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解决教学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1.改变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发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教学管理工作实质是对人的管理,教学管理信息不对称的核心因素就是人的因素。目前,很多二级学院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将教学管理工作是为管理人员的工作,没有将专职教师纳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来。相比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对于学校的政策了解较差,但是他们更了解专业,这样制定的管理方案更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而且专业教师处在教学一线岗位和学生交流更多,更了解学生的信息,在学生之间容易形成影响力。这些都是管理人员缺少的优势。因此,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变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发挥发挥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

2.网络化教学管理,需要更好的反馈机制

由于学分制的影响,现在高校基本都是网络化管理,网络化管理最直接体现在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例如:学生通过网上系统选课、查询、提交毕业申请等等;教师则通过系统完成成绩录入、工作量查询。学生与老师、老师与管理人员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化的信息进行交流。三者之间缺少另一种交流平台,管理人员只能通过学生成绩、出勤率来分析教学情况,完成对教师的考评,这似乎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更完善的反馈机制,当然,目前也存在着一些反馈机制,例如:很对高校都有学生评教的方式,让学生来评价老师的授课情况。但是离制度化、合理化的反馈机制还很远,仍需要结合网络化的趋势,改进现有的机制。

3.不断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力,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

教学秘书是二级学院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承担了学院绝大部分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教学秘书这支队伍发展相对落后。教学秘书队伍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年轻化、流动性大、职业前景差等问题。随着教学规模扩大,教学秘书的工作压力也在逐年增大,因而提升教学秘书自身的工作能力是保证教学工作的基础。同时针对现在教学秘书职业困境,统一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公平职业路径,改善教学秘书的职业环境才能真正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本文在简析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实践中,笔者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学秘书,将努力强化业务能力,做好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篇15:高校教学管理研究论文

1电子政务概述

目前,高校也已经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开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电子政务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高校电子政务渐成趋势.高校电子政务是指高校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其学校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重组优化高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为学生、教师和职员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

2电子政务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2.1改变陈旧的教学管理模式

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多是以科层结构为主要特征,教学管理人员多是充当高校领导层与执行层间的桥梁,主要负责传递领导层的决策、指令,并对执行层的行为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对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汇总,最后再将执行层的执行结果反馈上报给领导层,由领导层作出批示和决定.这种管理模式使得一个原本可能单一的信息要经过多层的传递,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也会造成信息失真等问题.院系的教学管理人员在面临具体的问题情境时,又由于要层层上报请示的工作程序而耽误时间,甚至影响到某些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师生的教学活动无法起到服务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本不必要的干扰.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能有效地应用电子政务,加强领导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与联系,将有助于信息的方便快捷传递,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扩大领导层的管理幅度,从而构建出新型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为创新高校的教学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2.2完善单一的教学管理职能

当前高校中的教学管理基本只停留在上传下达的这样一种机械僵化的管理阶段,职能单一,权责模糊,许多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自身未能参与到教学工作中,而仅凭自己的主观认识来进行教学管理,所造成的后果就是管理与实际教学情况相脱节,所采取的某些管理措施甚至引来师生的不满情绪,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单一的教学管理职能已无法适应高校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更急需应用电子政务来增加教学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交流联系,让彼此不再是两个完全分离的团体.应用电子政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教学管理人员与师生参与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三者间的有机融合,从而有助于教学管理职能的完善,使其更趋于多元化.

2.3创造民主的教学管理氛围

传统的教学管理组织等级森严,下级往往只负责听从命令并严格执行,而缺少参与决策的权力.电子政务的应用将促使教学管理的网络化,使决策不再专属于管理层的顶端,电子政务的构建也有助于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各部门间的沟通联系,打破层级间的种种限制,也使各个层级的人都有机会了解并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促进了高校决策的民主化,也增加了师生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有助于高校民主和谐氛围的形成.

3应用电子政务创新教学管理

3.1重塑教学管理理念

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以管理控制为主要特点,管理过程不透明,管理方式带有较强的单向性与强制性.这种集权的教学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高校的发展要求,急需应用电子政务以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要求重塑教学管理理念,要变传统的管控为公开的服务,变单向强制的管理为双向民主的互动,变实体性的管理为虚拟性的管理.要变传统的科层管理结构为扁平化管理结构,减少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层级,尽量将决策权力向下层转移,使院系等基层部门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也有利于院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好更快地作出管理决策.同时,要更新教学管理人员的认识,当前电子政务在具体实施中还面临较多的阻力,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于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观认识不到位,认为电子政务仅仅是办公过程的电子化.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落后、工作方式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无法适应电子政务的应用要求.为此,要调动起教学管理人员应用电子政务的积极性,转变他们的观念,树立民主管理的意识,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之中,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管理的创新.

3.2提升教学管理人员能力

随着电子政务的应用,高校教学管理中许多事务的处理将应用到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其他办公自动化设备,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处理技能以及信息管理技术,要在现代化的办公情境下能够胜任相应的工作.不仅要在技能等硬件上面有所提高,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中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统筹应对能力.具体措施方面,高校应该加强对新聘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了解电子政务的工作程序、方法,职业道德规范,相关法律知识及计算机实用操作技术,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对已经在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在每学期进行相关实用课程的培训,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还可以鼓励他们通过自学、业余培训等方式来提升自身在电子政务环境下进行教学管理的能力.

3.3加强软硬件建设

当前许多高校的电子政务系统并未真正建立起来.由于多数高校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教学管理部门有些已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业务处理,但这些应用软件是从不同的软件供应商购买而来,缺少兼容能力,无法共享信息和交换数据.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中很难实现数据的共享,往往还会造成数据重复录入、用户维护成本提高、生成报表费时费力、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缺乏相应的标准、先进技术得不到充分利用等种种问题,阻碍了高校电子政务的建设.鉴于此,高校各教学管理部门应统筹规划,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安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能充分满足全校教学管理需要,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同时,高校还要积极开发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系统,使全校师生都能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及时了解教学管理方面的相关动态,也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管理过程之中,从而创造出新型的民主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学校各部门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3.4实现教学管理系统化

很多高校教学管理各部门间独立运作,缺少互联,从而导致各院系间缺少交流沟通,信息无法共享.要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打破信息部门归属、学科分割等的界限,实现院系与学校间以及院系之间的互联,使信息得以共享.在教学文件的管理上,大多数高校都还是采用纸质文件的形式,许多教学管理文件都必须以纸质形式进行归档管理,未能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优越特性.其实,这正是一种无法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表现.由于对电子政务缺乏安全感,许多高校目前实行的是电子文件与相应的纸质文件同时并存的双轨制管理,其结果是费时又费力.从技术层面看,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借助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构建加以解决.不只是教学管理部门,高校各部门间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教学管理往往不只是单一的管理,可能还同时要涉及学校内部的其他部门.这种资源无法共享、沟通交流缺乏的“信息孤岛”现象对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造成不利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更需要应用电子政务对高校教学工作实行系统化管理,不仅要对教学管理中的师资管理、科研管理、学科建设管理等方方面面进行整合,还要将教学管理外的行政管理、校务管理等纳入统一的大系统之中.只有各部门统筹协调,共同合作,才能使高校教学管理有更好的发展.

相关专题 教学管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