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经济学教学改革模式论文

鹿野什造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鹿野什造”参与投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应用经济学教学改革模式论文(共19篇),供大家参考。

篇1:应用经济学教学改革模式论文

应用经济学教学改革模式论文推荐

摘要:大数据的概念和模式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冲击着人们已有的理念和习惯,高等教育领域必然也位列其中。在大数据时代下,应用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文章首先阐述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特征,总结高校应用经济学教学的传统模式,针对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应用经济学教学的冲击与挑战,提出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应用经济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数据;应用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在当前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网络渠道为主的信息化时代下,人们已经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社会学教授加里金称,“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的过程,无论学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大数据的概念和模式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冲击着人们已有的理念和习惯,高等教育领域必然也位列其中。应用经济学主要是和理论经济学相对应的学科范围,指应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逻辑方法分析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大数据时代下,应用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对相应的教学改革模式进行探析,便于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时代契合性和学术认知力,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当前很多国内学者来研究大数据时代或环境下对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应的调整策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三年,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如朱建平和李秋雅对大数据和大数据时代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对大学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刘文虎(2014)探讨了大数据管理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并对其应用前景给出了预测。朱怀庆(2014)总结了大数据的特点,认为大数据给统计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应建立复杂性思维和统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白迪(2014)认为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挑战,应通过各种创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王玉莲(2014)认为大数据对市场营销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巨大变化和对教学方式的冲击。陈坚林()探讨了大数据、慕课及外语教学的关系。王林毅和于巧娥(2015)认为大数据时代给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大数据的优越性迫使教学模式变革。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任何领域都将受到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冲击,如何更有针对性地追随时代发展带来的改革,对于高校教师更好地把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与特征

维基百科对于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是当前时代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具有速度快、容量大、价值高等特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能够使人们更迅速地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源,并能够快速地把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价值的规律。大数据这一现象在当前时代下发展迅速,并很快地渗透到各个领域,以至于人们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紧跟时代发展的背景和潮流才能使自己在所处的领域不至于落伍,甚至被时代遗弃,丧失竞争力。当前我们所处的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以数据收集及整理为基础并对数据进行智能处理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每个人的行为和表现既是数据处理的基础资料,也是数据时代特征反馈在个人身上的客观体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每个人具备辨别、提炼和甄别的能力,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时代的便利性,尽力避免其带来的负面作用。大数据时代的各种细节已经充斥到了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之中,对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高校应用经济学教学的传统模式

应用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在应用经济的课堂内容中很多都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应用经济学的教学需要和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当前很多的本科院校在应用经济学的教学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在课堂上注重理论的介绍,结合个体案例,提出相关见解,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本部分以应用经济学专业课教学为例,探讨应用经济学教学的传统方式及不足。

(一)教学方式单一,注重理论讲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高校应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仍然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并结合案例加深理解。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功底,因此课堂理论讲解往往占据了较多的课时和教师精力,在课堂上学生发表讨论,发表个人讲解的时间和机会不多,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课堂知识传授的效率,但是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个人讲解培养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较难使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变化态势。

(二)案例数量有限,缺乏强针对性应用

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的案例数量有限,且不能够随时更新和与时俱进,缺乏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契合性,很多已经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需要,针对性较弱,使得学生的理解、认知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幅度有限。

(三)学生思想受限,欠缺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以理论学习为主要目的,教师掌握整个教学流程和课堂局面,通过专门的知识技能和身份定位成为绝对权威者,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具有控制和支配的话语权,彼此之间缺乏有效深入并结合现实的充分互动,造成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对接的时候,出现错位和偏差。

三、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应用经济学教学的冲击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下对于应用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可以提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综合素养的能力和优势,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一)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发生巨大变化

应用经济学主要指运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国民经济中各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的规律,在大数据的时代下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成为主流趋势,原有的经济活动运行方式、运行规律、统计方法、更新速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二)应用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亟待变革

传统课堂上的应用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是首先教师进行理论部分的讲解,随后配合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相关信息,大部分可以实现在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但是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在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媒体上收集到大量咨询和信息,且可以实现较强的针对性,在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归纳能力,基于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成为课堂案例分析的主动者甚至主导者,因此大数据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应用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亟待变革。

(三)应用经济学的教学平台更加多元化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国内外高校和教育机构都开通了教学网络平台,教育部也向全国高校征集了系列视频公开课程,面向全社会开放和共享。这些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网络平台给高校的各学科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教育模式改革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应用经济学也在其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更加便捷,可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分享,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教学互动性。

四、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应用经济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大数据时代下也意味着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应用经济学的教学是与当前经济发展现实紧密相关,应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一)紧跟时代发展的最新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大数据时代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元化的思维空间,这让学生能够有更丰富的资源和信息获取渠道,但是也给教师的备课过程和教学环节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同时要求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和数据资讯更新的速度,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新知识讯息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并能够将这些很好地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的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转变已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与时俱进,积极把握应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调整已有的惯性思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手段,以便顺应大数据时代下对应用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二)在课程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应用经济学教学实践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数据时代能够通过特定的软件和互联网手段收集整理当前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并通过数据整理进行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分析和归纳,从而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经济规律和趋势,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探索性和抽象性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应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交流看法和心得,协同创新、相互促进,在已有的经济现象中发现规律学为所用。

(三)利用数据的多元化和丰富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呈现出多元化、趣味性、数字化的特点,这些都溃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应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地给予学生一些建议性的网站和信息来源,让学生对现实经济现象抱有强烈的兴趣和探索欲,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和信息,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发现规律得到结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这将彻底改变传统应用经济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讲解、学生聆听的模式,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甚至可以减少部分课堂讲授的环节以便于开展个性化的培养和教育模式,这将导致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自身的理论基础,同时掌握更多的经济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尤其是热点和前沿问题,以便应对学生的咨询,能够给与学生更好的解释和辅导,这对教师以往的教师绝对权威性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对于学生来说,也需要改变以往在课堂上被动听讲和回答教师问题的定位,在大数据的时代大量教学资源的可获取的便利条件下,应积极主动的搜寻、思考、辨别和总结,培养自身的思考能力、质疑能力和对当前经济现象的深入理解能力,变被动的聆听者为主动的思考者和探索者。

作者:白雪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玉莲.大数据背景下关于市场营销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4(11)

[2]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

[3]刘文虎.大数据管理与高等学校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

[4]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9)

[5]白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14(10)

[6]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1)

[7]王林毅,于巧娥.基于大数据的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评论,2015(5)

篇2:教学改革经济学论文

教学改革经济学论文

一、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文化基础差,社会活动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把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比较合适的。[6]这意味着,让学生培养为毕业后能解决实际问题、直接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理论、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形成良好的专业技能。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依据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原则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培养方向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形成终生学习、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的职业核心能力。建立合理课程结构首先,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系统完善。其次,适当精简课堂教学课时,增加实践内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7]。再次,根据实际情况,除了闭卷考试,还可以采取实践考核、综合开卷考核等形式进行考核。

2.统一要求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校根据统一教学大纲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根据现实需求和学生情况开设一些适合的选修课,让学生获得一定自主性、根据个人情况自由选课,利于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实践,突出应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进行培养。与此相适应的,学院需要增设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与实践、专业实习与实践、毕业设计、职业资格培训等等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学院也可以开展各类学科竞赛、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素质,加强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未来的职场生活。

二、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经济学教学要求

经济学作为大学经济学基础课程之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对经济学知识和基本方法、规律得到初步掌握,并可以形成对经济学的`整体认识、养成经济学思维习惯。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教学,侧重于培养经济学的应用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因经济学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学工作需要注重培养专业性,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并养成专业能力。但基于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要注重对全方面素质的提升,不能有所局限。

2.解释现象同时说明本质因为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对经济现象的进行的研究,所以经济现象背后一些因素,比如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常常会被忽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多补充介绍这些经济现象背后本质性因素起的作用,弥补不足。

3.讲授理论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实践性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和概括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目标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能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难免会中独立学院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但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大大增强实践性、操作性,用一些开放、互动模式来增强体验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不够灵活目前独立学院进行经济学教学,仍然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与学生互动少,没有把学生体验当成教学活动的考虑因素,不够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课后只是复习课堂笔记内容,很少进行资料查阅分析现实问题,不利于能力形成。

2.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在独立学院进行经济学教学,往往根据统一的计划、使用统一教材来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当地独立学院的实际资源情况、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无法满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教学考核形式单一在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中,经济学的考核形式仍然是试卷考试。但仅仅通过一次答题考试显然无法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需要改革,增强其他种类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工作的评价。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1.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教学案例独立学院中可以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一些典型经济案例引入教学课堂,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思考,形成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探索思考的能力,培养综合能力[8]。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等环节,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的教学体系,紧密结合职场需求制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技术实习、社会调研等环节。此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组织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方面,应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保持与固定企业的合作关系——即校企合作,定期为企业输送在校的专业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建立订单模式,为学生创造提前体验职位的条件。

2.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经济学教学在独立学院中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经济学教学活动,指的是:首先要根据学生本身不同的知识基础来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利用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其次要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到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联系我国实际经济背景和经济时事,在经济学理论的框架下,讲述不同经济背景下的就业机会、就业挑战有何不同等等,来让学生在感性层面增强经济学意识。人才培养计划是促成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通知制定关于培养方、委托者、学习者之间的协议,确定不同负责人的职责,独立学院负责培养专业人才,而合作的企业负责对优秀人才的招录,增加校企合作热度,全面深入地培养人才。采取多样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素质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结合独立学院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就是说,不可局限于试卷考核,平时考勤次数、听课效果、论文水平、小组讨论能力等形式都可以纳入考核因素之中,符合教学目标,让教学公平,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校企合作中,独立学院应与企业协商,使得企业能够为校内教师提供实地接受培训、入职上岗、跟班探讨、师带徒的机会,让教师能够身临现场积累实践经验,丰富阅历,并设置相关实践考核体系,将教师在实践任职期间的表现、工作完成情况以及晋升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制定审核标准。

三、结论

目前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教学方式,相对有些单一、落后,无法满足社会的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学教学改革,要求在独立学院进行经济学教学活动中,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该校教学资源情况、生源情况和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性、互动性较强的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现状。本文分析了我国独立学院现状、独立学院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能力,初步探讨如何在经济学活动中进行这种模式的教学改革。

篇3:论文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论文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按当下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过于看重的是理论的灌输和模型的推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程本身的缘故,西经的内容涵盖知识面广泛,包括的知识重点相当的多,原理比较抽象难懂,以上原因必将加大教学难度。授课老师在讲解理论时,在冗杂的知识点中很难做到每个都能用经济学的角度给予深度讲解,而且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本身存在缺陷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即完全照搬西方经济的思路。其次是大量西经中的数学知识构成了当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困扰,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去。这些学生大多数学方面的底子薄,这些因素必将制约着学生偏向于定性的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最后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国内的西经教材没有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量身定做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已经在国内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是教材与学科能配套的却相差甚远。目前,国内院校的西经主流教材还是高鸿业主编的(微观部分及宏观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这个版本。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这些教材都是贯彻的是新古典学派的理论。过于偏重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前沿介绍甚少,更是没有将中国的当前经济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案例出现。另外,结合大多数国内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象,可以总结出一个普遍的结论,本科学校的西经课堂依然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奋力地讲课,满黑板的大篇幅的'图表、公式、模型推理过程,殊不知学生能理解的少之又少,教学质量低下。这种“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集体学习意识,最终学生还是不能掌握理论并运用到实践的技能。

(二)考核方式单一、激励管理缺失

据研究显示,考查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成效时,学生的成绩是用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的总评成绩(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来反映的。平时成绩一般由作业和出勤两个方面所组成,占期末总评的20%~30%;期末成绩占总评的70%~80%,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由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评的大部分,因而很多学生不重视上课秩序以及上课质量,作业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不做,到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时才临时“抱佛脚”,突击背书或课堂笔记,学生在追求的只是通过考试,而不是真正的学习知识,这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应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增加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学习效率。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财经类院校在我国高等财经教育方面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院校不仅具备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而且具有相当广泛的行业背景。同时,财经类院校的教育资源使用状况也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效益趋势,在校学生人数及其培养的优秀经济管理人员总量在整个中国高等财经类教育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与财经类高职院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高等财经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职业性;与综合性重点大学和理工类大学中的财经系科相比,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方面,还是在学校的综合实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因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很难得到凸显。因此,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财经类院校应该在整个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系统中做到准确定位,更多的关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对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财经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由于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表现为层级多样化,这便要求高等财经类院校在培养本科生的过程中做到合理确立层次,扎实提高培养质量,从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教育体系。综上所述,财经类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学习和借鉴综合性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但是不能照搬照抄,应该将综合性重点大学的精英教育和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大众化职业技能教育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人才教育应该坚持以培养宽厚品质为基础,通过交叉复合培养,增强迁移和转换能力,同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发展后劲和潜质,从而培养出理论功底和职业技能相结合,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二)高等财经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学历、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与不同的教育要求,结合实际,开设“重点各异”的《西方经济学》系列课程。通过教学大纲,界定不同专业教育内容的不同基本点和侧重点。例如,专科层次的应主要选择主流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而本科层次则可以在这基础上适当加大难度,适度的增加难度较大的前沿理论,同时增加不同经济流派理论的介绍。其次,合理化教学内容,将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课时量等与其实际情况想结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转变原本“一本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思考和解决问题,传授学生学习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去思考和开拓学习内容。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侧重需求和供给理论、消费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等内容,而信息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则应侧重于学习不对称信息理论与对策论等内容。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色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增设初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强化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直觉和思维能力。鉴于现有教材体系基本以中级教材为主而初级教材比较缺乏,因而,当前的任务主要应该是加大力量编著能够很好反映有关中国经济转型实践的初级教学材料。另外,在编制各类初级教材的同时,应对各类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在修完初级经济学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向更高层次迈进;而为了使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产生一个较好的感官能力以及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则只需要学习经济学的初级课程。教学方法上,完备已有的实际案例教学、激发式教学和商讨式教学,开拓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形成完善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案例库及设计模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鼓励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开发并使用网络互动式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互动、分组的个性化教学,组织老师在线答疑,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来交流。探索双语教学,从英文原意出发精确理解经济学专业术语,用于我国的经济实际并指导实践。转变教学手段及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摆脱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多样化的场景模拟的教学方式来替代原有的固化的授课模式。引用某些学者的观点将经济学的教学分成“三种语言”(生活语言、经济语言、数学语言),并且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缔造出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家的思维。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将现实的例子和晦涩的理论能够有效结合,达到了经济学语言的现实切换,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形象、直观的例子。其次再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变思维,把经济学中的抽象经济变量用生动的图形和函数表达式体现出来,从而学生的经济学建模思路就水到渠成了。

(三)由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西方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考试方式普遍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评估方法过于单调,难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尤其是平时发言、讨论、实践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体现。应建立适当的考评方法体系,按照一定的标准比例将学生在平时发言、讨论、实践中的表现计为考评因素,这样不仅能够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给教师一定的发挥空间来进行自由教学和学术研讨。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期末考核时,最重要的考试形式就是笔试,为了保证笔试考核的科学性,应建立题量大、规范化的试题库,每张考卷设置标准化题型,要合理确定主观试题与客观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准确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考核方式。现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期末的考核方式多以闭卷考试为主,往往造成学生酿成了学生考前突击的后果,教学效果不能从卷面体现出来。而且,闭卷考试的弊端就是答案唯一,学生往往会拘泥于标准答案,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点来答题。换句话说,考试的结果却本末倒置,变成考察学生的记忆力而不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基于以上的现状,任课教师应当在试卷的设计上要侧重一下利用创新思想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试卷更要突出对学生多方能力的测试重点。所以要想达到以上理想的目标,教师在讲授经济学时要注重学生对课下习题的训练,使学生能尽其所能的发挥做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授课教师要偏重于对学生的平日学习成果检测,比如说,对学生课后作业加以批注,再反馈给学生。同时制定出与阶段性教学任务考核相配套的教学成果检验机制。例如,为了达到应用经济学理论工具实践化的目的,令学生把课堂所学转换成论文案例分析的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从而形成了考察形式多样化;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目的,给学生分成多个讨论小组,这样学生们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很大程度提升。

篇4: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其自身先进的技术有效突破了教育原有的时空界限,成为推进公共经济学教学的改革机会。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有助于解决公共经济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所以,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公共经济学教学的特点,其次阐释了利用多媒体进行公共经济学教学的优势,最终提出基于多媒体进行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从而有效增强公共经济学教学质量,创新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多媒体;公共经济教学;改革思路

公共经济学是教育部审核的重要经管类专业基础性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必修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及理论性。此门课程的主要开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式、基本理论以及发展前沿,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掌握公共经济学的概念、逻辑以及构架,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问题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传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急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由此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公共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最终实现公共经济学教学的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多媒体分析公共经济学教学的改革思路。

1我国高校公共经济学教学的特点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的综合学科,具有严谨的学术内涵以及完备的体系结构。从整体上看,公共经济学一共具备以下三大特点:第一是多样的分析方式、较多的数学模型。公共经济学主要是通过较为严谨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公共部门不同经济行为,例如一般均衡论、博弈论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等。此外,分析问题的方式也是许多种的,例如归纳与演绎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法以及成本—收益法等。公共经济学学习难度较高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特点;第二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较多的案例。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而两大理论支柱是公共选择和公共产品,主要研究内容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预算管理、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再分配和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等。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注重实践,并具备较为完善理论的学科,强调案例和理论联系实践。所以,通过合理设计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理论转换为实践的过程;第三,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公共经济学与许多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知识以及经济理论,并且充分运用了政治学原理。

2基于多媒体学习公共经济学教学的优势

2.1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多媒体教学的突出性优势就是互动性的学习。在过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中,普遍采取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及技术,教师可以将视频、表格、案例、经济学知识等放到大屏幕上直观地进行讲解和展示,这样学生就能够享受到一场视听盛宴,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实时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共经济学理论。除此之外,学生也应注重运用多媒体资源,通过网上实验室、网上图书馆等各种资源,来与教师或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沟通和讨论,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是主动地掌握了学习,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2.2多元性的教学方式

通过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突破了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立体性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作业批改以及成绩考核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改革,促使教学内容丰富化、灵活化,教学过程细腻化、详细化。与此同时,通过多媒体资源还构建了合理、科学的网络平台,从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对公共经济热点的好奇心,对其进行充分的、激烈的讨论,并且合理制定评分标准,将其视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激励学生参与到讨论之中。

2.3共享性的教学资源

公共经济学具有众多的分支、复杂的结构以及较大的知识量等特征,再加上,经济学的热点和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和丰富。但是,在传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只可以从老师的讲解中或是经济学教材中了解到关于经济学的热点和学习资料。而基于多媒体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可以将各种教学信息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了解更多课本以外的公共经济学知识,这样能够丰富公共经济学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性学习资源。

3基于多媒体进行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基于多媒体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具体措施如下。

3.1树立全新的多媒体教学观念

实行基于多媒体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多媒体教学观念,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向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转变;由应试教育向培养学习者创新创造能力的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仅仅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深刻变更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同时营造一个最好的教学氛围,设计一个最好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能够在基于多媒体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下,更好地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

3.2共享网络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是学生进行多媒体学习的主要内容特征,同时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现阶段,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学领域之中,学习资源也开始逐渐越来越丰富。然而,网上质量较高的经济教学资源还是相对较少的,同时也没有形成较完善的管理和组织,这就对基于多媒体的公共经济教学改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学校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加大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力度。此外,教师也应不断开发和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进行多方的收集,有效加强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

3.3丰富教学内容系统

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在节省了书写板书的时间之外,还具有较大的信息量,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之中,不仅仅要以主流经济学观点为主要教学内容,还应重视对非主流经济学派的知识观点补充。与此同时,教师应实时关注经济学理论的前沿发展趋势,常常向学生介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案例以及新动向,从而对教学内容系统进行了丰富,强调了课程内容中的时代性。教师应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把经济运行、经济理论与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独立研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的日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对公共经济学教学进行辅助作用,有助于促进教育模式的现代化,推动我国构建较强的教育基础,为社会和国家提供具备更高素质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潘娟.基于网络环境下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3):125-129.

[2]张志,龚健.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经济学本科特色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理论研究,(3):242-244.

[3]胡新.多媒体教学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99-104.

篇5: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其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经管类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从目前一些高校教师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的反馈来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已是共识。本文拟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验,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就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及措施作一番具体的探讨。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教学管理制度机械、僵化。当前各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普遍追求模式化、齐一化、量化式管理模式。不论是对教学计划的制订、设计,教学过程的监督,还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等等,广大教师都被排除在外,成为被动的行政命令的执行者。体现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上,即教师受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的限制,授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满堂灌,考试时,由于教学覆盖面的要求,只能是面面俱到,缺乏特色。学生学习过程也只能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种只注重完成教学和考核任务而不顾教学质量的应试型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机械式管理模式的直接结果。

其次,教学方式陈旧、呆板,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多是通过比较抽象的理论模型和数学推导来加以论证,加之受课时和教学考核要求“填鸭式”的灌的限制,导致许多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着重理论阐述,不能也没时间和精力联系实际和补充课外的信息。特别是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思想交流,从而使原本应该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由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即使把有关理论解释得再细致,公式推导得再熟练,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听得满头雾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除了会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性的概念和纸上谈兵外,别无所长。

第三,理论脱离实际,教学缺乏针对性。

经济学理论是来自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理论。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其内容是以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实例为依据的,研究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书上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不同于西方社会,也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紧密结合,有的放矢地阐述经济学理论。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研究,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模式、新思想把握不透,不能紧密联系实际阐发经济学原理,导致理论与社会现实相脱节,教学缺乏针对性。以致学生学习了经济学的课程之后,谈起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运行方式头头是道,论起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则茫然不知所措。

二、改进和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基本思路

首先,改革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管理创新。

当前,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以集权制、行政命令式和强制性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推进教学改革深化的重大阻碍,因此,突破旧的管理模式,实施管理创新,是改进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首要选择。具体说来,就是要使教学管理者从传统的“大权独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将教学管理权下放到院系,充分发挥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和高效运行。同时,应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就西方经济学教学来看,应允许教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注重教学的个J哇化要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行多样化教学。

授课方式僵化,教学手段单一,是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弊端,也是学生反映强烈的问题。为此,必须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认可度。具体的教改方式可以通过情景化教学、研讨式教学、多媒体运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可以运用QQ群、博客和微信等网络工具,直接进行“网上答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来安排作业,学生可以用电子邮件回答教师的问题。运用这些信息手段,可以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第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当前,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多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型人才,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理论功底扎实,但社会经验缺乏,不善于把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显示出完全的不适应性,照本宣科成了他们教书的主要方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他们运用中国经济实例阐述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教师课堂语言的使用技巧训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熟练运用经济学的“生活语言”,营造趣味昂然的课堂氛围。要善于用生活的语言阐释经济学道理,并能熟练地将生活语言和经济语言进行比较和转换,使学生们从生活中品味经济学,这样可使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变得比较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从最基本的层面阐述在理想状态下的经济学理论,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形成考虑经济问题的思维模式。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应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教学,对课程的教学区分、侧重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应用于不同专业课,与专业课核心知识衔接起来。

国际贸易专业应主要注重宏观经济部分,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导方面,重点侧重宏观经济的知识教导和应用,着重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尤其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内外经济波动和国际间贸易的影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包括的理论内容、措施实施等。使学生在宏观经济政策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把握,并能在现实经济中趋利避损。

财政学专业应着重向学生介绍微观经济学中的企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及宏观经济学部分的宏观经济政策等等内容,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

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重心放在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及政策内容、通货膨胀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上。一方面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掌握这些知识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以适应将来复杂的经济社会。

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应着重讲授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和要素理论,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到足够的基础理论,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面对未来复杂的工作环境。

工商管理专业应重点讲授与管理经济学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需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和战略理论、博弈论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不同的工作。

其次,注重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兴趣。

为了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被经济学的魅力吸引,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代之以从学生学习的主体出发,确定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对一些重要章节采取讨论式教学。教师可列出讨论纲要发给学生,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资料准备、观点交流,提出疑难问题最后共同探讨。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学校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其理论水平。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增强,思考问题的深度增加,语言表达更为流畅,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教学效果。

第三,本着够用、管用、适用的原则,合理选用教材。

应建构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材体系。地方高校应根据本学校的专业培养特点,建设具有独自特色的教材体系。在教材选用上,摒弃以往追求权威教材、国家规划教材的虚荣心理,在培养人才上使学生的独特性与学校的培养方法相融合,重视培养结果的实用和应用能力,选择与现实接轨的教材。对此详细叙述就是:在不影响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即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大前提,舍弃对经济理论晦涩难懂的部分,更加注重实用性,贴近生活和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现代经济的敏感性,保证学生能在就业和日常竞争中存在优势。

总之,对于学生应该如何教、导,将所学知识良性应用在经济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对此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黑板经济学”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知识问题化,理论问题现实化,培养学生经济信息捕捉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篇6:大学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大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不高、大学教师授课方式存在问题、学生极度依赖老师以及严重缺乏自主探究意识等等状况都是当今大学生在大学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状况。上述情况是极其不利于大学生对经济学相应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科技经济思维和经济素养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本文就是综合所有可能的因素,简述有关大学经济教学过程改革的研究。

1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谁,无论处在人生的什么阶段,只要对某件事情或者某份工作等感兴趣,都会自己找资料主动地去了解它,而且特别地积极。尤其对于处在大学阶段学生,他们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成熟很多,对于新鲜东西不会那么感兴趣,好奇心不会像小孩子那么强。因此大学老师更要充分考虑这个事实,进一步通过增加大学经济学课程的有趣性,比如加有趣的案例,课上随机抽查学生进行解答或者提问等等环节,让学生对教学的知识感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肯定大大提高。相反要是老师上课讲课单调乏味,不但不能增加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反而会是学生对经济学这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热情,这样一来是根本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经济学的兴趣的目的,学生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激情也不能被激发出来。基于上述因素,要想在大学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改革,需要开展自主探究教学,其关键要使学生对经济学这门课程感兴趣,以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相应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激情。老师可以尝试以下方式:老师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增加经济学课程的有趣性,让学生对他们所讲的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这样一来,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肯定大大提高。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的目的又更进一步了。比如老师在讲课之前可以通过有趣的问题引入今天索要讲的经济学知识,让学生进行回答以及进行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就上去了,也集中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一一定程度上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2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经济学

中国长期以来,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传统的影响,例如在大学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许多给大学生讲经济学课程的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存在问题的,他们习惯单向性地传授知识,认为自己把知识讲明白了,讲给学生听了,学生就能懂了,这些知识就掌握了。最后的期末考试给出范围,给出考点,学生能过就行了。当然学生方面也存在问题,学生及其地依赖老师,总爱围着老师进行学习,没有自己的思想以及学习方法,总爱跟着老师讲课的角度与方法去思考问题这样长久以来,上课不听讲,大学生上课期间玩手机,和附近同学聊天,睡觉的现象是十分明显的。学生肯定是会出现严重缺乏自主探究学习经济学的能力的不良状况,考虑到上述所有因素,大学教师可以考虑适度地改变一下自己平时的授课方式方法,可以考虑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正确的.进行分组。增加学生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谈论中,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地淋漓尽致,老师正确引导最终使得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经济学,使得学生慢慢掌握自主探究方法,有利于大学经济学教学的改革。

3学以致用,提升相应能力

在当代社会下,各处都散发着经济的气息,经济学不是文科,背背公式就可以掌握了的,相反它不光理论性强,其实践性也很强。按照大学教育大纲,及你学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有关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大学生经济素养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听听课即可,或者按照老师给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来,直到这一学期结束。学生要是能够达到学以致用,还能在实践中继续地探索创新,就再好不过了,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大学教师要增加实践训练的力度,比如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应知识,之后再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大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鼓励大学生相应的创作,并且主动地进行尝试,给学生留出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能力的空间。

4结语

随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现在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经济学教学过程改革随之产生,同时关注度还很高。本文综合了上述所有的因素,对大学经济学教学过程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参考文献:

[1]成桂英.大学经济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一点设想[J].天津商业,11期.

[2]何耀.大学经济学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12期.

篇7: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

当前我国国际经济学教学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从提高教师素质、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运用微、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因此,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关系教学目的的实现,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课程理论体系庞大,众多理论派别林立。

从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微观部分主要研究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依据。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等。微观部分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诸多理论内容,宏观部分中的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内容更是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流派。

2、国际经济学对数学要求较高。

国际经济学所涉及的经济数量关系联系紧密,是一门由各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数学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这两个特点使得数学在应用到国际经济学中去的时候,能够抽象地表述经济变量,进而建立经济模型,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国际经济学中大量采用了数学模型的论述方式,这自然要求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高等数学知识。

3、国际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

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学科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常常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同时开设,这就使得国际经济学教学中需要涉及的一些财政、金融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生暂时并不熟悉,由此也给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当前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而这种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

2、学生对数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理解困难。

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并且大量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其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经济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标、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是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和其经济学涵义相联系,从而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产生难学、厌学的情绪。

3、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

目前国内高校通常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助于学生对成熟理论体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国际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即使是被认为完善的理论也需要国际经济现实的验证,因此,过分强调教材建设,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束缚教学双方的思维,导致教师难以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也难以增强学生用理论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1、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好。

国际经济学教师队伍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保持教学队伍的稳定性,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形成互帮共进的工作氛围。其次是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知识层次。再次是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有效地贯彻到国际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去。只有在这几个方面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才能够为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正确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现实经济问题分析的关系。

国际经济学教学中正确处理理论模型和现实经济问题分析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理论模型的教学上,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专业及学时安排等情况区别对待。对于有条件深刻讲解数学模型的班级,应在使学生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结论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模型的经济涵义。对于不具备深刻讲解数学模型的班级,应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上。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教管理观察?

篇8: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因其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是引自西方国家而得名。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教育部指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全国各个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它不仅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是服务于其他专业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学习的有力工具 [1]。

二、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应实现的几大目标

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以外,还应着重实现下述目标:

1.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教师自己要养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以及经济学思维习惯的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最终学会用专业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经济学及其相关专业知识,也是保障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有效手段。

2.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是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做到能够与时代并进。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经济学的基础性地位更加说明了在这种共通性之中,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主动向其他课程渗透是首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穿插引入其他课程的某些元素,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其所学的各门课程,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三、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理论性强导致趣味性不够。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阐述,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对于初学者和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会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较强的理论性也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充斥着资料性信息,导致课堂气氛的轻松性不够,也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令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不利于其对教学方式的及时调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数学化倾向导致理解力不够。西方经济学知识阐述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掌握。近年来,经济学界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能够增加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然而,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推导很容易令人忽视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牵连性。在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不应因数学方法本身而强调数学方法,而应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定性分析。因为数学的方法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它的全部。

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从当前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成分比较多见。目前中国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经济学为主。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来源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早期版本,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未能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得到反映。教材中还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即使学生课堂上能够记住一些抽象的理论、模型、案例、图表和专业术语,但由于现实性不够,学生不仅不能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更不能实际运用 [3]。

4.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学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普遍缺失。学生大都是被动地听,而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谈。而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弃课本和教案。少数教师甚至跳过了备课环节,直接从互联网下载教学课件,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时常出现讲授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四、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增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适宜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可将传统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融合,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例如在教学中适当使用黑板板书介绍关键概念或推导重要数学模型和公式,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教学效果,或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2.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贴合度。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尽量选择精练易懂、所举实例符合中国现实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之外,应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际操作条件,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实践热情。

3.增强教学体系改革的有效性。西方经济学内容纷繁复杂,流派林立,观点各异。容易令学生把握不清其基本知识体系。教师要把握住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条主线,通过两条主线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如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总供求的平衡。在讲授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侧重点。如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简化模型化的经济理论的阐述,着重培养其思维方式。

4.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进一步推进,经济理论界对知识的时效性越来越注重。一些不合时宜的理论在时代的变迁中被淘汰,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西方经济学教学不能忽视现实经济的这一重大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前沿理论的研究,促进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授课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紧跟经济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适时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帮助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参考文献:

[1]李传志.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数学的适度使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s2):23-24.

[2]黄伟.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51-57.

[3]姜鑫.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改革措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15-18.

篇9:西方经济学素质教学改革论文

西方经济学素质教学改革论文推荐

缓慢然而深刻地改变着固有的一切观念、体制和行为,中国的教育正孕育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如果只在家里闭门造车,而不下去接触实践,就不可能有如今的素质教育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使素质教育进人主阵地,如何以全新的视野、从新的角度、在新的经济学背景下更好地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与操作实务来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何把两全落实到每个教学岗位,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罗诞铖老师说,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从小学到高中的被安排与被考试,绝大部分学生已将考试作为奋斗目标,将被安排作为常态,失去了独立发展思想的能力与意识。到了大学,突然面对一个相对不被安排和不被考试的环境,对生命与人生的追问被迫来到眼前。很多大学生迷惘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在授课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谈不上学到知识,更谈不上创新。

另一方面我还发现当前部分大学生对认知思想道德理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其原因:一是由于社会浮躁情绪和功利化趋势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不愿意静下心来学习思想道德理论,探索理论真谛,而只热衷于对浅层次的技巧性知识的掌握,存在着理论无用论的倾向;二是社会舆论对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不加区分的一些负面评价,把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等同于脱离实际、等同于假大空、等同于枯燥的说教,这种先入为主的评价,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理论的逆反心理。

篇10: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引言

“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同时具备较强理论性及应用型的综合性学科,在经济类学科中属集专业性与基础性为一体的课程。由于受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西方经济学”当前在教学方面出现理论-、应用教育关注度不平衡的现象,前者较后者过重,不断强化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经济学相关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相关信息

浅谈基于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文献检索教学策略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大学生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的相关研究试论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创新路径试论大学生体育权利之实现途径研究试论中学生物课堂艺术性教学语言中小学生阅读状况实证调查的分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基

指导过程的相应情况显示,学生自身的经验及感觉实施目的性不强的,其经济学分析方式非常模糊,因而所使用的.经济学分析原理也不够非常准确,甚至部分经济学术语运用都存在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具体化教学形式及模式都需要实现进一步的完善,这也是目前需立即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过于统一,学生需要多层次发展

我国现存的多高校中,尤其是财经类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这一课程不论是在经济管理专业还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都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之一,但由于不同学生的专业存在差异性,因此其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目标机目的就随之产生一定的差异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经济学问题。绝大多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本科毕业之后直接选择相关专业进行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所以对于“西方经济学”在今后工作生涯中的作用给予非常高的期望值;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会选择进一步深造,使得其在经济学的发展及相应的分析模式中的兴趣值不断提升。不过,在“西方经济学”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多高校所使用的教材-、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存在统一性,但是该种统一性无法对学生展现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进行满足,最终直接伤害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积极与主动性。

2.数学化经济学术语增加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难度

由于当前经济学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经由边际革命之后,在传统性的经济学分析中融入了数学逻辑这一要素。尽管目前数学在经济学分析中所起到的作用还不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数学化的经济学发展趋势已经避免不了,成为既定的事实。对于学生而言,随着经济现实变为抽象化的数学符号之后,经济学不再鲜活,而是变得较为冰冷且复杂,学习兴趣也随之不断降低。若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的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最终直接导致学生对经济学产生包括失望-、恐惧在内的不良情绪。

二、以应用能力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方式

1.理论讲授与案例相结合

所有经济现象都是由人所发生的各种行为产生,所有经济学最终的研究对象必然是人。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是经济学对象只有在其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才会被经济规律支配,如果不是,那么经济学对象将会根据经济规律中的指导理性得到自己需要的经济行为。这种互动可以加强经济规律的强度,但同时也可以让经济规律失去效果。但这里提到的经济学特殊性并不能代表经济学走向难以确定。经济学从开始研究之初就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大量不同分析问题的工具与方法。当前我(门使用的经济学理论的主要为抽象与简化,但这里所说的经济学并不是现实世界的精准描述,同时得到的结论也不能直接使用在经济决策之中。但这种经济学却为大量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分析结构,并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实际遇到的经济学问题放入其中,根据较为规范的理论得到与现实情况相符的结论。间如在讲解“需求弹性理论”日丸可以结合“石油输出国组织限制石油产量”来讲述;讲解“市场失灵”时,可结合“工厂排污不当”实事进行分析;在授课“宏观经济政策”时,也可结合“房地产限购政策”让学生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这样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分析能力,对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有重大帮助。

2.正确认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当前大量经管专业学生都更加擅长形式逻辑分析,所以在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数学模型普遍存在较大的畏难问题。许多环境下,老师也会经常会在教学过程中减少数学语言等地方的使用工作,但这些对学生经济学应用能力培养确实极为不利。虽然大量经济专业学生对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使用存在大量争议,但数学在经济学中依旧具有长期性。具体表现为如下:

第一,经济学当前虽然不能像自然科学一样预测未来世界,但经济学作为一专有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基本相同,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但经济学与别的学科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经济学一直在尝试改变世界与描述十点,所以较为准确的数据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第二,当前数学在经济学中主要有四种不同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与宣传得到的经济结论;二是采用数学方式得到较为直观的结论;三是让整1、经济学过程变得更加严谨;四是让经济学中使用的语言能够更加精确且直观。

第三,数学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大量较为严重的缺点,但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人,而人的心理却不能用大量数学语言展开描述。所以在数学使用到经济学中的时候,大量经济学理论为适用于数学分析方式,而强行“削足适履”,进而改变了研究的本质,产生问题。

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经济学应用能力,同时该工作也较为复杂,其中包含教学激励机制设计-、教学方式改革-、教材建设-、与课程体系设计等各种不同的内容。在整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强调“西方经济学”中的根本理论,还要将不同教学方法中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而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不同的问题。

篇11: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模式论文

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模式论文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培养实践性人才,并且要求学生要学以致用。本文基于对《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的研究,总结了几点具体教学改革策略,为实现教学改革有效性,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并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不断培养更多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嵌入式系统;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1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社会为根本,在培养学生过程,重视教学实践,并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不断实施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为此,本文基于有效实践,总结了几点教学改革策略,希望分析能够进一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提供有效助力。

2注重兴趣培养

兴趣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的基础,只有学生拥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以积极主动地姿态投身到学习之中,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激发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兴趣,通常采取以下的方法。首先,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选择较为基础、难度较低的模块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求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可能出现的挫败感。其次,在进行实验任务的布置过程中,教师应当找寻具备趣味性、对动手要求高的实验,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转化为主动。再次,教师要提前布置好课程设计题目。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任务,从而首先了解到预先学习的内容,不仅能够降低学习任务还能够有效调度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最后,教师要充分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发现学生之中对嵌入式系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的同学,并鼓励其持续学习。同时,要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并参与一定的国家设计比赛,不仅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3深化教学改革

3.1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力量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嵌入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教师应当做好对课程的调整与优化,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拓展。我国目前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最大使用群体,往往对互联网的运用相对较为娴熟,能够利用好高度资源共享的互联网资源。所以,教师应当在授课的过程中,留出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自主使用互联网搜寻相关的资料。此外,还可以布置一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完成探究、讨论与分析。

3.2更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嵌入式课堂相对较为结构松散,其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分开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即使部分学生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时间推移较长,也无法充分将理论知识化为实践所用,实验课程质量无法保证。近年来,我国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嵌入式的培训班,其培训内容为MCU与ARM为主,同时还设立了一定的C语言基础的教学课程。不仅许多有需求的社会工作人员参与到培训班之中,还有许多学校学生也报名参加了社会的培训班,也从侧面表现出学校的嵌入式课程的不足与问题,因此嵌入式课程的改革已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在社会的培训班之中,往往最为常用的方式为“教、学、做”为一体的模式,这样的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操作方法,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即学生往往只有短期记忆,没有形成长期记忆,不利于未来踏入社会岗位之中。在转型优化的过程中,学校应当充分吸收课外培训班的“教、学、做”一体模式的优势,让学生不仅学习到理论知识,还能将其付诸为实践操作所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只根据教材课本进行讲解,要运用好目前高度发达的多媒体模式,落实“边做边讲”的授课模式,教师讲解一个知识点,学生落实一个知识点的操作。区别于社会的培训班,学校里的课程相对知识点更为牢固,学生有更为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让学生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人才,为其后续踏入社会岗位夯实基础,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3.3加大实践环节培养力度

嵌入式课程,是一项高度强调实践培训的课程。普通的理论课程仅能帮助学生掌握部分知识点,却没有做好知识点上的串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的最佳方案即为做好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找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案后,让学生完成实践任务,达到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控制好实践任务的难度系数,不然学生完成有困难,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打击。教师可采用分等级设置实践任务的方式,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完成基础的实践设计任务,而高阶段的任务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加以尝试和操作。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的实践操作活动,例如参加全国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应用大赛等,从而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应用知识内容,让学生获得更为完善、全面的知识考察,最终为其踏入社会岗位夯实基础,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嵌入式专业的教学是一项高度契合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所以相关教师应当组织好学生的校企合作实践学习。教师应当找寻相对难度较低的岗位,让学生进行实习工作,以求更好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要将企业化的管理理念和建设目标给予学生,让学生真正以从业者的心态完成实践操作,以求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企业也可以将自身的建设目标告诉教师,让学校完成定向人才的培养工作,达到互惠共利的目的。

4科学设置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考察学生的实践水平,学校应当摒弃传统的考试方法,仅仅以最终的成绩评定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应当在考核前,考察学生原有的水平与能力,当学生在原有技术水平上有所进步和收获时,就应当予以及时的肯定,而非仅仅凭借最终的成绩来下定论。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不能只以其最后的作品或结果给予学生定论,只有这样才能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驱动其以更为积极主动地姿态投身到相关学习任务之中。

5结束语

总之,作为应用型高校,要重视教学实践,在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过程。要根据自身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培养出更优秀的嵌入式系统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施昕昕.应用型本科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1):79-81.

[2]袁静.应用型本科院校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宿迁学院为例[J].装备制造技术,(04):198-199+201.

[3]张雯,高守平,陆武魁.应用型本科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8):39-40.

篇12:探讨加强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方法论文

探讨加强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方法论文

“工程经济学”是兰州交通大学面向工程管理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和面向工科类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除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外,每年工科类学生选修人数将近1000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以达到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经济比选和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目的。“工程经济学”是兰州交通大学遴选的重点建设的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以此为契机,以创建“工程经济学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为目标,将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在全校乃至全省有一定实力、特色、规模和影响的大专业。重点课程建设从一开始,就突出强调重点课程建设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课程的体系结构、内容、整合优化是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将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教学文件与教学资料的建设、教材建设作为重点课程建设的五个主要立足点,相辅相成,力争提高相关课程和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此,本课题组成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1.建立统一教学平台,规范教学管理

该课程首先提出并实贱了分层次、分对象的统一的规范化教学管理模式,即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课件平台、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试卷、统一阅卷标准并开发了课程试题库。其次,建立了以教学组织功能为主的课程组长负责制,考试专人负责制,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专项负责制等统一组织制度。再次,积极进行实贱探索。该课程学时数较少,且为大班教学,课题组正在积极探索并开发课程和课件主页平台,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强化实验与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实贱创新为重点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通过强化实验与实贱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贱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以此推动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的整合优化,推进相关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手段的优化与革新。

在旧的课程教学计划中,“工程经济学”是分为“工程经济学”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两门课来设置的。由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实际上是对“工程经济学”所阐述原理的应用,故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将其合二为一,同时增加了一周的课程设计。在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时间,给学生布置实际项目的经济评价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研宄项目背景资料的基础上,编制项目财务评价所需的辅助报表、基本报表,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财务分析,通过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及财务生存能力;最后还要进行项目的敏感性分析,绘制出敏感性分析图,分析项目的'风险。

在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设计中,由于学习或工作的需要,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编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是工程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寻求使投资项目达到最好经济效益的综合研究方法。它的任务是以市场为前提,以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对拟建的投资项目,在投资前期全面、系统地论证其必要性、可能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做出对项目可行或不可行的评价。

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将来毕业后进入实际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工程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工科学生,学生一开始上课自然会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因此,第一节课的课堂效果意义重大。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可列举几个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再介绍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课程要求,最后利用课后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一些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热点问题,例如买房按揭如何做到最划算,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获奖的原因,企业负债经营是否可行,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侧重点,中国人民币是否该升值等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扩大其知识面,同时也可逐渐建立起自身的经济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经济分析能力。同时在本课题组负责人王恩茂教授的主持下,新编写的《工程经济学》教材,在项目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这两部分内容中直接给学生先给出实际的案例背景,然后按照教学的进程,逐步引导学生逐个完成辅助报表、基本报表的编制以及评价指标的计算。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枯燥,同时通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的演练,直接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编制财务报表和国民经济报表的能力。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服务

一方面,传统的“一本书、老师讲、学生记、期末考”的教学与考核模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又不能使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技术经济原理及其发展动态,更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另一方面,选修工程经济学的学生每一学期大约有一千人,通过老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答疑、交流的困难很大。因此,需要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在建构性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需要通过师生共建信息资源,创设学习条件,使学生主动实施学习计划来进行。对于工程经济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从以下方面考虑:

4.1 师生共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工程经济学教学资料库,丰富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内容编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

4.2 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利用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生创作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加工,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

4.3 建立工程经济学网络学习的平台,进行网上答疑、网上交流。以校园网为主要平台,在此平台上提供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例如教学资料的上网、网上师生互动交流、电子邮件信息交流等,形成立体交叉、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5.结束语

加强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是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工作。《工程经济学》作为现代管理学科中一门新兴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它的研宄对象、任务、特点到它的指标体系、方法、应用等,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了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我们需要整合相关教学成果,不断探索课程教学方法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工程经济学的后续建设工作还在继续展开,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可以把工程经济学创建为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

篇13: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摘要:在当前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经济学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方法来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结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实施该方法时应当注意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创新创业;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大学生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21世纪是创新和创业的时代,创新与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成为经济发展引擎和日益重要的推动力。在国外,高校和政府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一系列创业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以提升其日后创业技能。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高校课堂中的创新创业课程零碎而又散乱,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指导为主,缺乏相应的系统课程。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对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及经济形势,经管类人才不仅应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熟悉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通晓经济运行规律,更应具有放眼国内外的开阔视野、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对问题和机遇的高度敏锐、敢于创业创新的思维和能力。而对这样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理论经济学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在经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西方国家较早开始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案例教学也被证明对经管类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经济学案例就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实际经济问题为题材而进行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案例,让学生站在客观的、局外人的角度或当事人的立场上,来讨论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应该怎样分析,从中找出经济学的一般原则和原理,并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和决策,找出问题、原因和对策等。以此加深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兴趣。案例教学符合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应有之义,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笔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90名同学进行调研,其中相对于老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68%的同学希望经济学上课的方式是案例教学。同时,在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教师们还可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进而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然而,目前“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经济学由于课程的特点,很难做到像应用经济学课程那样进行实验室模拟实习,案例教学也主要在管理学中应用的较早、较广泛,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比较滞后。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本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采用相对稳定不变的教材;上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采取全盘接受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束时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思维僵化,与创新型人才相去甚远。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学生自身也陷入困惑,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如何通过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难度也非常大。如何有效地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从事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们的共同课题。本研究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实施该方法时应当注意的关键环节。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

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剖析经济学教学现存的问题,对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路径(如图1所示):第一,穿插式案例教学。经济学课程为理论性课程,有大量的原理、模型、图表、公式知识,学生往往将精力花在学习理论知识上,而导致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形势热点的关注不足,从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针对这一现象,本课程设计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的路径,体现在一方面根据每章节知识点的需要,设计一套问题导向性情境或案例,另一方面利用现实中的事件和经济热点问题解释经济学原理。第二,讨论式案例教学。课程教学、考核内容偏重理论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没有应用创新机会的现象。本课程设计一套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案例库,同时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安排时间展开讨论,总结出案例分析思路或答案,将案例讨论过程的表现纳入期末成绩,重视学生的参与深度和广度。第三,参与式案例教学。当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缺乏学生的主动配合,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无法形象的体会经济学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本课程布置课后开拓性的案例,作为思考题让每个学生课后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路径:1、理论性课程运用大量的原理、图表、公式和模型解释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形势热点的关注不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主要路径: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2、课程教学、考核内容偏重理论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分析问题: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以应试为主,仅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没有应用创新机会。主要路径:密切结合经济热点讨论。3、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分析问题:学生在上课过程无法形象的体会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无从谈及培养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主要路径:重视布置课后开拓性的案例小组讨论。通过以上方法设置由浅入深的案例导入课程,配合经济热点案例讲解,布置开拓性案例讨论,通过强调和强化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经济理论的分析应用能力,具体案例教学采用穿插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参与式案例教学和组织专题辩论或讨论,从而贯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发散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在经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而且对于响应国家和社会各界关于教育改革的期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同时对于解决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案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三个关键要素:第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本文认为,学习《经济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纳入到课程教学主体之中。这种主体体现在:其一,导向性问题或案例最好是学生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案例,这样对他们来说印象深刻,以此作为课堂内容有吸引力,效果显著;其二,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导入性问题的分析、案例的思考、互动讨论只有学生自己参与了,才会有感受,才会在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上的提高。围绕这些主体表现,项目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选取学生熟悉的问题导入。比如《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一章主要解决的是消费者在有限的预算内如何获得最大的效用,但学生刚接触这一章时对效用这一概念还没有认识,因此本章就设计一个情境:班费仅有200元的情况下,如果你是组织者,可以买水果和瓜子的情况下,各买多少,依据什么。对于这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他们也会经常碰见,一般也有会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但往往没有效用的概念,这时趁机导入效用的概念,既可以理解其内涵,又能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2.分析以学生为主体。导入性案例、习题、案例的第一体验者必须是学生,让学生先动手、动脑思考,先给出他们的思路和想法,然后老师进行引导、点评,肯定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指出新的知识点或者隐含内容。

3.考核以学生参与过程为主体。不论学生的答案如何,只要其参与回答问题,做练习,思考案例,都要积极鼓励,给以平时分加分或小礼物表扬。第二,密切联系热点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因此,在导入性问题、案例的设计时,设计一些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和实际任务,将学生放置在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启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一起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解决真实问题。比如,网络上最近很流行一个段子:“交学费应该用支付宝,成绩出来了再确认支付,好评差评看个心情,挂了科就申请退款,老师跟在屁股后面说:亲给好评呀亲,亲,选这课吧,包过的亲。亲成绩单寄出了。请查收亲!符合市场经济原理”,这就需要学生思考市场中的买卖关系是不是适用在教育市场中,这种流行的支付方式是否适用所有买卖关系。这种流行的案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第三,落实学习载体。课程学习应该有一个具体实在的载体,从而让学生能充分参与进来。因此,本课程除了教材上的知识点以外,选取大量的导入型问题、经济热点、发散性的案例作为载体,让课程内容不再空洞枯燥,有内容可循。除了这三个关键要素外,还应进行相应的课程计划修改、课程教学保障配套等支撑条件。在课程学分的设置上,至少要达4个学分,既是对学时数的保障,也体现对以该课程内容、方法掌握的必需要求;在课程教学管理上,利用讨论型教室在小组讨论的环境下授课。

参考文献:

[1]崔继红.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探索[J].科教导刊,(11)

[2]崔蕊,王维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2)

[3]费喜敏.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理论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12)

[4]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1)

篇14: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教材内容理论性强而缺少本土案例引入、课时少难以安排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下完善教学材料的选择、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引入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探索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课堂参与以及完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着手,以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宏观经济学是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一些大型企业用人招聘的选考内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经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预测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与自身生存发展相关的就业、收入及消费等问题。尽管本科阶段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涉及的数学知识不是太复杂,但理论的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联系到一起,不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建立,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降。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理论的传授,学生主动参与较少,对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与应用型转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有必要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方式,使学生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明确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侧重理论阐述,缺少本土案例引入

目前,涉及向应用型转型的高校主要是地方普通高校,这些高校本科阶段所开设的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采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其中采用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为教材的高校居多[1]。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介绍了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多,叙述清晰,比较符合国内本科生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理论的抽象,内容间逻辑较为严密,同时又缺乏案例的引入,形式呆板,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感觉有些困难,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且,这本教材对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涉及较少,理论更新较慢。

1.2课时少,难以安排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宏观经济学授课时数基本上都是48学时左右[2],有少数高校的授课时数甚至更少。即使是48学时也仅能保证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传授的需要,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如结合学生所阅读的经典案例资料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进行讨论分析等。如果授课时数少于48学时,那么教师连讲授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时间都不够,更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较为抽象,学生自学困难,而如果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都没有掌握,当然也不可能有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而且,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难以做到将所学经济学理论融汇贯通以及运用所学理论理解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实施效果、观察分析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等,进而偏离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理解、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1.3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较少

宏观经济学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在教学中,按照预先安排的教学进度,通过口头表述的方式逐章逐节地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与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相对应的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式的单一,基本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片面地以提高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目的,而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在这样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为“教与学”的终极目标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偶尔以课堂提问等方式与学生开展交流,但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的参与也是被动的,缺乏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机械的学习方式、枯燥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主动深入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不高,难以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尽管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有学生评教这一环节,但是普遍存在着“重评价、轻反馈”现象。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2.1完善教学材料的选择,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下,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达到的目标是“理论知识够用,应用技能得到提高”,因此,要选择好教学材料。目前,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比较适合作为地方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宏观经济学入门教材。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对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做适当调整,如可以略讲存在理论缺陷的IS―LM模型,同时,在借鉴国外学者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比如在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增加宏观经济学前沿理论中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重大进展内容。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抽象的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引入鲜活的经济学案例。国外学者所著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案例虽然丰富,但这些案例几乎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实践为背景而撰写的,如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去剖析这些案例,难以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真切的、直观的认识,因而好的案例当然来自我国改革开发30多年来的经济实践。为收集这些本土化教学案例,应该组建高水平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定期开展关于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建设的教研活动,集思广益,集团队之力构建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案例库。

2.2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引入多样化的课外实践

为了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较为系统、完整的传授给学生,建议地方普通高校本科宏观经济学的授课时数不能少于48学时。与此同时,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形成课外实践小组,然后,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布置一些经济专题或将收集到的案例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展开调研,在小组成员间进行充分讨论后,每个课外实践小组形成一份专题研究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观看如“央视财经评论”等财经类节目,或邀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座。为保证学生课外实践效果,提高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结果及时审阅,并在课堂上点评和总结。

2.3探索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课堂参与

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教师只单一地以讲授加偶尔穿插提问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而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那么即使教师竭尽全力做到将理论知识讲解得清晰透彻,大部分学生也表示能够听懂,但由于理论的枯燥和抽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不高,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系统教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探索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分析法等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首先是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经济现象和生活实际为素材,通过“开端引趣”“图片引趣”“新闻引趣”“视频引趣”等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探讨现实问题,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其次是问题式教学方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4]。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要围绕这条线索展开,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在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两章内容之前,可引入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和“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对外贸易”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个问题,学生首先了解GDP的核算方法,再通过乘数原理了解“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对外贸易”对GDP总量的影响,进而能初步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要扩大居民消费支出、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以及产品的出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案例教学法及专题分析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典型案例及经济专题的剖析,让学生尝试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再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点评和总结达到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目的。

2.4完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教学效果评价是检测和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是评价应用型转型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和关键。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学生评价、院系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评价以及考试评价等。由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体验者,其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能给教师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教学管理部门应将学生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此外,授课教师也应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亲自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此外,要改变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将学生在课内的学习态度及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成果及表现量化为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陈银娥,王毓槐.《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来自课堂外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7-108.

[2]朱文蔚,李清泉.《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地方高校特点的几点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132-134.

[3]刘宏霞,谢宗棠.《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学实践[J].甘肃科技,(5):68-70.

[4]卢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J].教育现代化,(7):72-73.

篇15: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经济学两百多年的发展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整套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工具,这是经济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即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路以及为其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法。一般高校普遍存在实践经费与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无法为所有同学提供经济理论的实践场所,导致学生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停留在课本知识层面,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笔者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训中发现,学生很难自主地发现经济问题,往往凭直觉和经验漫无目的地分析经济问题,不能采用准确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原理或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及经济学思维方式是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培养自己的经济学应用能力,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的问题。《西方经济学》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和经济学思维方式。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不但要凸显《西方经济学》作为学科理论基础的地位,更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方式,它通过体验式学习,突破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空间的局限。通过对目前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构建一个从专业知识到经济环境下创新创业的能动系统,必须构建与优化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上课变得轻松有趣,增加了老师的实战工作经验,培养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验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参与度,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除了提高学生经济学的应用能力外,还能提高其写作、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为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式。美国高校以实验经济学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引入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弥补了传统授课式教学的不足。目前,尽管国内部分高校已成立经济学实验室,但真正将经济学实验模式运用于课程讲授中的较少,尤其是国内系统阐述经济学实验过程的文献更少,其更多只是对个别实验教学环节及片段的尝试。

目前,国内外关于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角度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微观角度的实验教学方式讨论以及实验教学过程完善三个方面:

(一)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徐华从观念的转变、设置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管理以及建设师资队伍等方五个面,对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展开讨论。陈纪平()基于就业能力培养视角,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大学本科经济学专业教学,需要构建一个从专业知识到现实环境下创业的能力系统,必须构建并优化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梅虎等()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构建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实验教学的重心。

(二)经济学实验教学方式的讨论

目前《西方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课堂小实验;第二,案例分析;第三,大型综合沙盘演练。关于前两种方式的文献研究较多,汪芳()基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提出了设置情景、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逻辑推演、验证假设、得出实验结果、运用实验结果的模式,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经济环境中,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刻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蒙丹、姚书杰(2013)基于能力培养将《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目标设定为提高理论理解能力、增强理论运用能力、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三个层次。舒燕(2015)总结目前国内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开设经济学实验,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模式:第一,⑹笛榻萄ё魑课堂讲授的补充;第二,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整理、设计成若干个实验,以实验室中的实验为主。杨喻淇、李永波(2015)采用SMART原则改进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方式,使学生能够目标明确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验教学过程的完善

孙畅(2014)提出经济学实验课程设计应注重实验过程与程序,实验设计要简短明了,选择适当的报酬激励形式。刘辉(2015)指出了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方法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操作指导方法;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缺乏相配套的实验环节等。卢翠亭等(2016)提出要注重实验教学中的教材改革,科学地把握和处理教材,使之真正实现回归于现实生活,贴近生活和实际,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的经济学实验教学研究主要针对经济学这一学科体系,尚未有针对一门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设计完整的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仍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与课堂实验两种简单的片断实验方式上,尚未对大型模拟沙盘实验这一微观和宏观经济综合实训实验展开讨论。

三、教学环节设计与改善

通过《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经济学应用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基于远程、并行、交互性要求,涉及诸多影响环节,主要包括:

(一)课程知识体系设置

高校应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对实验大纲进行取舍,合理设计一系列实验任务与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应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教学方法,详细设计案例、小实验的过程环节以及利用模拟沙盘实验进行综合演练。教学方法要与内容相匹配教学,通过案例研讨、课堂实验等片段小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学生掌握一定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阶段性地进行系统化的经济沙盘演练,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从居民、企业到政府,逐渐增加市场主体,逐步贴近现实,最后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综合沙盘演练。

(三)配套教材、平台建设

高校应开发《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的配套教材,教材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融合实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可以建设线上交流平台,实现与学生的远程交流。

(四)考核激励机制的设计

高校应考虑教、学之间的协作,增强“应用能力培养”指标的可度量性,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改变期末考试的考核制度,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充分调动教、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制度化的能力培养模式。

《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使改革的目标顺应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从而避免改革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阻力。

参考文献

[1]舒燕.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可实验性和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

[2]梅虎,等.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篇16: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结合这些新特点,对管理类专业的应用统计学教学进行了实践和创新。主要表现在:统计思想的传递,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统计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以及配套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统计教学改革。经过两个学期的试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方法论学科,它在管理、经济、贸易、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类专业把应用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既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提供数量分析方法,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然而,由于该课程中所用方法比较复杂,数据多,计算量大,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繁琐和枯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师生互动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应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以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不佳,对统计思想缺乏感性认识,对统计实验参与度不高,应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针对以上情况,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1-8]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迅速发展的当今,大学生普遍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网络工具,以至于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由单向被动式接收变为双向互动式交流,获取信息与收集数据的能力逐渐增强;大学生在网上获取的信息是多元化的,自由平等和反对权威的意识逐渐增强;网上信息的多样性和庞杂性激起了大学生主动过滤和处理数据的紧迫感;微信、微博、论坛等促使大学生更热衷于在网上交流、互相学习。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对管理类专业的应用统计学教学包括统计思想的传递,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统计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以及配套采用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创新,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一、领会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

大多数人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但初学者的最大困难正是学完不会用,原因是学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式和计算上,忽视了对统计思想的理解。统计的真谛在于它体现的思想,在于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正如H.G.Wells所说:“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学好统计的关键是掌握如何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记住那些死的统计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每一种统计方法之前,先把该方法的基本思想用醒目的标题给出。比如用图表和统计量看数据;用概率分布描述随机变量;用样本推断总体;分类变量对数值变量的影响;利用变量间的关系进行预测;根据过去的模式预测未来;用少数变量代表多个变量;把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不依赖分布的检验等基本统计思想。[9]尽管这种表达不一定确切,但是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单向灌输式的讲授,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且枯燥乏味,学生厌学,对课程内容掌握不好,不愿上机实验导致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强。针对该课程特点,结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在理论课教学、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部分,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理论课教学部分:首先运用案例情景导入式开启一堂课。对要学习的统计方法设计一个生活化、普遍化、合理化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一个源于实际问题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使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解决该案例。以分小组形式讨论该案例5分钟,之后各小组代表说明本组讨论出的解决方案,教师予以点评,借此引出要解决此问题所用到的统计学方法。最后以多媒体课件辅以板书,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本理论和统计方法,方法讲完之后,要加以实际运用,解决之前小组讨论的案例。对于课上给出的案例,不能只引入,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解决过程,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方法确实有用,的确能解决一大类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部分:将理论课教学、上机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对上机时机和上机内容优化选择,在理论课教学每完成一个阶段后就立即组织一次上机实验。上机之前,提前两天给学生案例,让学生充分预习,自己上网查阅数据资料,思考解决方法。上机时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统计方法,共同讨论交流该案例的分析思路,然后由实验指导教师总结学生想到的各种解决方法,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实际演示如何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并正确解读软件输出的分析结果。演示结束后,给每组学生一个同类型的案例,由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之后小组间进行案例分析汇报,由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最后点评、修改。通过案例分析和上机合作实验,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种统计软件的出现为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工具。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统计相关软件主要有Excel、SAS和SPSS等。Excel虽然是一个非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其统计功能不够全面,但Excel有着强大的表处理功能、全面易用的函数功能,对于初学者易学易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指数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中大量计算工作通过Excel完成。SPSS软件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操作简单,无需编程,具有方便的数据接口和灵活的功能模块组合。SPSS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教师可以将列联表分析、二维相关、秩相关、非参数检验、非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生存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复杂的多因素统计交由SPSS来完成。Excel软件简单易于掌握,而SPSS软件数据分析功能全面,两者有效结合,既有助于学生自我练习和上机实验,又给应用统计学教学提供了全面的软件支持。但是不管应用哪种软件,都必须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和统计方法以及该方法的适用条件,使学生能够正确应用统计方法并能准确解读计算结果。

四、由一次性考试转变为全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是用一次考试决定学生一门课的成绩,这只能体现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更全面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由一次性期末考试转变为全过程考核,即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课内实验、期中考试、课外实践等各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5%,平时作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统计思想和方法。课内实验占总成绩的20%,通过上机合作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软件的能力、小组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统计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查一段时间内学生对所学统计方法的综合掌握和运用情况,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闭卷考试、上机实验或案例分析等等。课外实践小论文占总成绩的20%,一般在课程结束时以分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洞察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对所学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等。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学生对应用统计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掌握和运用情况。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考试时可以将复杂繁琐的公式直接给出,这样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理解每一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适用条件,能够主动地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综合性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经过两学期的试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也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几点体会。在教学中结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既坚持传递统计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又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既坚持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配套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但是学无止境,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不断改进和完善。

篇17:《MATLAB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MATLAB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面对质量工程建设,《MATLAB及应用》的数学面临如何调整步伐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本文就《MATLAB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MATLAB;教学改革;探讨

1 改革教学内容,找准MATLAB与专业课的结合点

MATLAB是一种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软件,学会使用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利用MATLAB提供的功能用于分析计算,将其引入《汽车理论》等课程教学中。就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投入精力与教学目标偏离的矛盾,使学生从繁重的手工数学运算中解脱出来,将学习重点放在对课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上。而且可以运用MATLAB分析、讨论信号处理的典型问题时,对一些概念和理论,通过图形对比,使学生从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入到感性理解。

(1)MATLAB运算功能强大,提供的向量、数组、矩阵运算,复数运算,求解高次方程,常微分方程购数值积分运算、最优化方法等,这些都是在汽车理论里经常遇到的计算课题。

(2)MATLAB语言语句简单,极其容易学习与使用。汽车理论本身就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再要为学习某种语言及其语法花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是不可取的。MATLAB正好具有语言简单、掌握方便的特点,是一个理想的工具。MATLAB的强大方便的图形功能,可以使得重复、繁琐计算与绘制图形的笨重劳动被简单、轻而易学的计算操作所代替。而且数据计算准确,图形绘制精密,这是过去从事本专业的人所追求与期盼的事情。

(3)在教学过程中,将MATLAB语言和汽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既降低了汽车理论的抽象性、增强了直观性,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轻松学会使用最先进的编程工具。例如,在汽车数学模型章节中,调用MATLAB的示例程序中的一些汽车模型。让学生在SIMULINK环境中对这些模型进行仿真,逐步了解一个部件是如何组成,各个环节模型又是怎样的。相互关系怎样,系统又是如何运作的。既深化了汽车系统方面的概念,又学习了如何使用仿真工具SIM-ULINK。课后借助MATLAB工具,给学生布置一些MXTLAB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系统的综合能力。

2 改革教学方法

2.1 上好第一堂课

从教学经验来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第一节课非常关键。第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本课程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以往年学生所做毕业设计为例,依次介绍GUI的应用、系统仿真波形、数学运算、频谱分析等,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为什么要学习MATLAB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还演示了一些用LabVIEW开发的仪器面板,让学生对虚拟仪器有个初步的概念,了解虚拟仪器在汽车电子上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2 改变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偏重于知识素质的培养,考核的方式是考试+平时作业+实验,其中考试占大部分(70%),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不够。尝试对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增大实验环节比重,特别是将实验《MATLAB应用程序设计》进行扩充,要求学生努力编写一个简单的仿真程序,相当于一个简化版的课程设计,完全按照课程设计要求考核学生。这样虽然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又能够促进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检索、互联网查询等先进手段和渠道获得最新的知识和信息。相对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也会为《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打下了好的基础。

3 加快质量工程建设

3.1 教材建设

目前没有针对教学内容的合适教材,现有的教材一方面内容过多,一方面与汽车系专业课程联系不密切,因此迫切需要一本结合自身教学的教材。教师们已经做了很多前期工作,已完成自编讲义《MATLAB在汽车上的应用》,将MATLAB汽车理论课程紧密相连,用了2年,效果非常好。

3.2 实践环节建设

本着重实践的思想,加大实践环节比重。30学时的课程分出9学时让学生做实验,其中3学时验证性实验,6学时设计性实验,学生动手时间长了,加深了课程知识的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计划拟增设小课程设计,让学生任选专业课某环节,进行SIMULINK仿真,系统仿真占这两年学生毕业设计课题中很大一部分。3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们在《汽车理论》课程设计中取得良好成绩,并能够在毕业设计中从事基于MATLA的相关课题。

4 结束语

结合学校,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学生在掌握课程本身的同时,也掌握了一门重要的开发语言,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学标.专业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南京:江苏教育,(3).

[2]胡爱娜,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北京: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

[3]李楚琳.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十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4).

篇18:《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摘 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西方经济学》成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但由于西方经济学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原理过于抽象,内容晦涩难懂,使高职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存在一定困难。为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地把握,同时应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理论给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参考,指导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西方经济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对市场经济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会使总体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地把握,同时还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一)内容庞杂,逻辑严密

西方经济学学科内容非常庞杂,全学科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以看作是一套相对内容独立的体系。该学科逻辑性非常强,各章节之间逻辑缜密,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全学科学习效果的下降,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任意一个内容都不可忽略,任意一个环节都需讲授明晰,否则无法为学生搭建出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能够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择性删除讲授的内容很少。

(二)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方法论,是系统全面分析市场经济的方法。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分析方法诸多,组合应用也更加频繁,例如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等。在整个《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定义、研究范围开始,到理论假设、经济学基本原理、具体市场分析,再到政策主张,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均会被应用,整个课程从头至尾都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论分析市场的思想。

(三)数学工具应用趋势越发明显

数学是最严谨的思维逻辑,利用数学分析工具分析经济现象,是西方经济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它将现实经济现象及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借助数学模型把经济现象内在的逻辑关系按步骤推理出来,得出严密精确的量化结果;然后结合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或可靠的指导。西方经济学是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数学在西方经济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开设时间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课时量不足

《西方经济学》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而言,高职院校为二年制或三年制,《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开设一般会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总课时一般不超过64课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基础较本科院校学生偏弱,理解能力也相对较欠缺,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让学生真正完全理解各种经济学理论,存在实际困难,故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普遍欠佳。

二、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材多为本科教材简化而来,很少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而专门开发编写的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广泛应用的教材多有如下特点:

首先,理论抽象,与中国国情差别较大。《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且抽象,针对刚从高中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全新的逻辑思维一时半会难以构建,故而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学科是建立在一系列完善假设基础上的,而且其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扩展,目前的教材中也很少有贴切的实例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即使有实例,多的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例子,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全吻合,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例子非常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的用西方市场经济和我国的市场经济相比,得到不同于理论的结论,严重干扰学生的理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面对庞大的理论体系,要让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真正体会理解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和实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观察力和社会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其次,理论脱离实际。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市场经济,理论基于自由竞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出目前的理论体系,因此,教材中的现象分析全部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现象。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完全一致,故而,许多高职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理论离我们很远,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只是为了考试,学习兴趣较应用型课程而言要小。

再次,数学工具使用频繁。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在求证理论的时候,运用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出符合市场特征的量化的经济学结论,如此严密的数理逻辑思维,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并认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决策分析,没有必要如此频繁使用数学工具。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纯粹的理论课程,繁杂的数学工具,没有案例解析和经济学实验,致使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问题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张讲桌隔开了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拉开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抛开了与学生的互动,使本来难度就很大的课程更难让学生理解。

由于课时限制,内容庞杂,许多高职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很容易忽视高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现当代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普遍较强,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较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远超前同等学力的学生。面对现当代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与我国现当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心理需求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厌倦学习理论难度较大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枯燥的课堂气氛更是难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还是以传统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考评学生实际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更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会挫伤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能有效达到上述目标。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也应该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纳入学业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问题

高职学生中学的成绩一般来说是中等的,高中学习底子相比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要薄弱,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甚至偏差。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面对具有较强数理逻辑的《西方经济学》,公式、数学证明、图形图表以及经济理论的逻辑推导很难接受,更难的是将经济理论的涵义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过于生涩乏味枯燥的理论,让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很容易产生厌学思想。另外,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甚至与高等数学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没有坚实的高等数学基础,更加剧了他们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难度,也影响了教师的理论讲解深度。

三、创新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先行培养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西方经济学》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是全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接触此门课程之前是未经任何专业思维训练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同时,不能只是讲授知识本身,更应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过程,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社会经济问题,培养出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至少要培养出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认识的敏感度,让学生在看到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候能够下意识联想起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依据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二)开发真正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是以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故而在教材使用上应该杜绝使用西方经济学原版教材以及本科生常用的教材。最好能使用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并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应用型《西方经济学》教材。目前国内多家出版社均出版了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是将本科教材简化,再加上一部分案例,即可形成一部高职高专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低质量的教材并不能达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过于简化的理论,甚至没有前后衔接跳跃式的理论让学生缺乏自学的引导,也给教师讲授课程带来一定的麻烦。在解决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材问题上,最好的方式是任课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己的理论认知,开发适合自己院校的校本教材,以期能够达到最优或者较优的教学效果。 毕业

(三)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特点,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解,效果较好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的,在讲解理论的时候,运用与之对应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思考、理解理论。教师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在收集合理案例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教师自身良好的对经济现象的洞察力,在生活实践、调研过程中积累一手资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素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报刊、媒体评论、电视、网络等渠道,收集案例,用于教学。案例教学将生活中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结合经济学理论,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2、讨论教学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略差、不愿表达自己观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于告知学生理论结果,通过诱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对经济理论规律的认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自己补充、添加、修正对某个理论的理解,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理论认知。课堂最后,由教师针对讨论过程做出总结精炼,从而引导学生最终形成对经济理论的概括理解。

3、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流行,教学效果较为突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教学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更加适用。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模拟出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经济过程,检验经济学原理中的相关假设与结论。在游戏参与过程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直观深刻体会经济学理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经济学内在的规律性。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比较分析法。对于初学者而言,经济学理论中有许多概念、原理非常容易产生混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原理成为高职学生理解的一种障碍,多数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于容易和已学过的知识点相混淆的新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 例如: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之间的比较;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之间的比较;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更好地区分知识点,掌握新知识。

当然,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进行组合教学,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紧密联系生活,不空讲理论

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很深,单纯就理论讲理论是无法让高职学生真正学懂该课程的。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都是无意义的,《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纯理论课程,更不能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生活,不能就理论讲理论。例如:在讲解需求弹性理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出弹性系数较小和较大的物品,对应比较,不同弹性系数的物品价格变化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在讲解垄断竞争市场特点的时候,可以通过常见的商品电视广告来加深学生对该类市场特点的理解,等等。总之,教师应该想尽办法让呆板的经济学理论生动起来,变成活生生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工具。

四、结论

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运用高超的讲授技巧,减少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畏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带领学生迈入经济学学科大门,学会用经济学思维思考市场经济问题,培养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9)

[2] 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3)

[3] 陈四辉.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 (3)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篇19:论文之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

论文之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

1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1.1基础知识不扎实且良莠不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三本院校、独立学院迫于自己的生存压力,对生源质量的看重远不及生源数量,导致学生层次良莠不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就西方经济学而言,知识体系抽象,数理模型较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文管类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由此带来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效果不佳。

1.2对基础理论型课程不够重视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强调动手能力。在这种氛围中,很多学生过于重视实践技能,忽视了理论教学的必要性。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相对抽象,难于理解,表面上看实用性不强,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询问老师学这些理论有什么用?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缺乏社会经济实践

按照本科院校文管类教学的要求,学生应该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动态,熟知社会经济现象。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之学生自身认识不到位,目前绝大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文管类学生很少关注社会经济现象,参与社会经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从客观上影响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和效果。

2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

按照现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文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情况,西方经济学课程有的设置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授课一个学期,有的是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合并在一起,在一个学期讲授。但不管是哪种形式,从西方经济学的学时分配来看,实践学时偏少,有的院校干脆把实践学时设置为零。在这种学时安排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只重视基础理论的讲解,忽视或忘记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2.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三本院校有一个共性的特征,就是办学时间短。在这种大背景下,任课教师普遍较为年轻,好多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向讲台上课,缺乏实践背景和教学经验。对西方经济学而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普遍采取“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格局,按照教材及备课内容从头讲到尾。加之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相对较多,对教学进度要求较高,很容易造成“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学生疲于应付,课堂缺乏活力,效果普遍比较差。

2.3教材选用存在问题

目前,有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材选用及审核机制简单,甚至出现教材在网上随机选取的现象,教材质量差,内容体系不完善。另外,由于师资结构相对单一,教师普遍年轻,教学经验不足,在选取教材时存在经验主义,较多选取国内权威经典教材,此类教材的编写科学完整,理论讲解透彻,是很多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选取教材的不二选择。但这些教材未必适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因为这些教材理论内容讲解深度大,课后习题难度大,容易导致学生感觉接受吃力、理解难度大等,进而有厌学情绪,也容易给青年教师的备课及讲课过程带来压力。

2.4教学内容方面,理论与实际缺乏联系

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做准备。我国知名已故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多次声明,经济学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学以致用的科学。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学完西方经济学后,只是记住了一些相对孤立的经济学概念,像“边际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地位很高,但很多学生觉得类似于这样的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太少,过于抽象。这是目前西方经济学教授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该门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严重不足,对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铺垫作用体现也并不明显。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是讲解理论,而没有说明不同理论模块之间有什么联系?相关理论模块与社会实际有什么关系?本门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有多大的关联度?根据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应该有所区别?

3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3.1合理整合课程学时分配

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上课方式,不是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适宜把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学期讲授,教学内容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合理地取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学时设置比例,西方经济学就应该是理论讲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任何理论均来自于实践,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如此。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偏强在情理之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和自然科学比较起来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实践环节并不等同于在实验室做实验,或者走出校门做市场调研,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多层次、全方位地看待实践环节在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总之,首先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该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比例,并且提高要求,改变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就是纯理论的僵化定论。

3.2创新教学方法,敢于突破

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顾讲,学生听不听无所谓,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西方经济学枯燥、抽象的形象。

3.2.1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与社会经济现象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根据多年的实践积累总结出来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任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各个理论模块的现实意义,平时多关注社会经济现象,积极搜集相关案例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像近期国际石油价格的十几连跌现象,房地产行业由火爆转入平静等热门经济话题,应该在课堂中引入,进行讨论研究。在讲到“边际效用”时,应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对人类来说,水比钻石重要,而价格差别那么大?在讲到“价格歧视”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苹果公司在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和售后服务内容等。总之,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无论讲解哪部分内容,首先应思考该理论可以解读哪些经济现象和典型案例,务必突出西方经济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2.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老师都采用满堂灌、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不合适。这种院校的学生可能学科基础差些,但普遍比较活跃,兴趣爱好也较为广泛,自我意识比较强。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向课堂要质量,即大胆翻转课堂。对于纯理论的易于理解基础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学,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合理分解学习目标,采取分组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课下搜集素材,总结学习心得。等讲解相关理论时,让学生分组或选学生代表进行讲解,阐述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最后由任课教师点评优缺点。顺便重新讲解那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展示任课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3.2.3结合学生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材

没有任何一本教材适合于所有层次的学生,应该结合学生的层次和特点合理选取教材。西方经济学全面进入我国的大学课堂的时间也就是二十来年,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的探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此期间,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版社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层次差别较大,很多教材互相抄袭模仿,不成体系,选择教材要谨慎。笔者认为,对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言,应该尽可能选取自编教材,可能由于自身师资等因素,教材编写的质量比起那些权威经典教材存在差距,但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深度的把握上无疑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

3.2.4充分利用网络等辅助教学工具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积极利用这些辅助教学手段。整合资源建立网络精品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更好地自主学习,延伸学习的空间。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新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建立西方经济学课程论坛、微信群、QQ群、微博等。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沟通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也可以在网上解惑答疑,既增加了学习效果,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相关专题 教学改革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