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教学革新路径探索论文

私人领域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私人领域”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教学革新路径探索论文(共18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现当代文学教学革新路径探索论文

现当代文学教学革新路径探索论文

由于历史政治因素,以往研究现当代文学的理论很单一,意识形态的色彩浓重,当下则五花八门,简直是琳琅满目。这虽然活跃了思维,但也削减了知识的稳定性。尤其是对西方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方法的引入,导致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事实上,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规范性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改革的步伐逐渐深入,目前已经从经济领域慢慢地扩展到了教育领域。其中,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大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影响下,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然而,在一片改革声中,大学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目标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反而出现了和社会脱节的现象。对于和社会需求脱节比较严重的中文专业,文秘专业的出现似乎可行,但是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与社会需求脱节就必然导致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压力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是一个关键原因。

一、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探索

1.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直接回答了文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改革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改革完善文史结构框架,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革完善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文史知识框架。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现当代文学知识框架是把现当代文学史按年代划分为六个阶段,然后把每个阶段分成四大系统。然而,在还没有作家作品的积累的情况下,一开头就接触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讲完文学思潮,再讲作家作品,学生又不能宏观地把握,于是在学生眼中文学史便成了作家作品的罗列,没有丰厚的实质内容。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应该尝试采用“天、地、人”的结构,天即时间性,地即地域性,人即审美主体和客体,这种文学史结构形式坚持了文学的生命整体意识,体现了现当代文学的多元性和整体性,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完成中国内地、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史整合。

2.教学方法的改革。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使用的方法,由于使用不当,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降低了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具体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原著导读法:由于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很少甚至不读经典,学生的文化底蕴相对降低。在本科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开列必读书目,介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感悟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风格、语言。同时,教师通过相关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作品,扩大视野,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探究的积极性。问题教学法:这里所说的“问题”产生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疑点、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通过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也可活跃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督促学生提问,并先由学生相互回答,然后教师再通过提示和总结,使学生获得知识。专题报告教学法:教育要注重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有效地指导学生将课内外学习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专题报告教学法”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解,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申报发言主题。影视剧教学法:借助影视资料,用直观的画面、音响效果,为教学注入活力。但要注意影视资料与原著之间的差距,尽量挑选改编成功的经典之作。用这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来吸引学生对原作的阅读。

3.教育模式的改革。大学教育多元化要求现当代文学课要进行分类型、分层次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专科层次偏重实践,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侧重基础能力的训练;本科层次偏重基础知识和理论,在能力训练的要求上比专科高,目标是培养会用历史眼光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研究生层次则是更高一层的学术研究,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综合分析与创新思维能力。[2]

二、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离开科学的评价方法,改革将流于形式和空谈。目前,高校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学生固定于应试教育形成的思维,学习围绕考试转,功利性思想泛滥。因此,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例如,针对原著导读法,可对其理解情况、整体性把握程度、阅读笔记等方面做出评价;针对问题教学法,可对学生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有创新等做出评价;针对专题报告法,可对学生准备的资料、发言针对性等做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比单一的考试评定更全面,对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正视时代变革,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建立新评价体系,最终促进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篇2:现当代文学教学革新思路论文

现当代文学教学革新思路论文

一、教学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要讲授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能力,整个教学应该体现出知识性、文学性、人文性和学术性的统一。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也由于学生基础的制约,独立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更应该注重对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还原到文本,注重文学感受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淡化“史”的线索。当然,淡化不是彻底的抛弃,而应该以“史”为线索,将文学现象以及作家、作品串联起来,点面结合,让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个整体的认知。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应该注意两点原则,理论性较强、研究性的教材尽量不选;过老的版本不选。既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借鉴一些新的理论资源。

二、教学方法

在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应打破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原学生的学习中心位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开学之初,就应该对教学过程作出周密部署,安排好老师和学生各自讲授内容,让学生分头准备,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这种方法,笔者曾在讲授80年代小说时在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公关文秘专业做过对比性实验。汉语言班,提前布置,在老师讲完80年代小说概况后,学生登台介绍王蒙、张贤亮、贾平凹等重要作家及作品。由于学生课下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自己动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准备充分,所以学生反响热烈,教学效果明显。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培养了动手制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而公关文秘班采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整节课学生除了在忙于记笔记外,很难有个人独立思考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应当增加讨论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都大有帮助。讨论课也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精心设置问题,在确保学生阅读过作品后才可以开始。讨论课也应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和总结。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如在个别学校,每次课前拿出5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轮流介绍最新读过的作家、作品,在扩大了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也培养了一个班级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现代化教学条件也应当充分利用。在有多媒体的条件下,应尽量用课件上课,一方面提高效率,线索性的标题和重要的内容可以在课件上展示,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适当的加入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乃至音乐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讲述郭沫若的诗歌时,在课件中穿插了一段《凤凰涅槃》的朗读资料。学生被其中激昂的情绪所感染,整堂课都精神饱满,学习、接受的效果都非常好。再有,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访问一些站、文学研究或评论网站。比如百家讲坛就是一块非常好的阵地,其中曾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老舍、张恨水、张爱玲、钱钟书作过系列节目。还有世说新语栏目也同样是一档人文气息浓厚的节目。这些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自主学习,启发思维都是有帮助的。再者,还可以建立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资料库,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观看,既可以丰富学生对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还可以比较文学原著与改编的影像资料的不同,从而深刻认识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的重要特征。甚至,部分学生可以以此为契机,作为突破口,做一种更深入的思考。笔者就有学生针对王安忆小说及影视改编进行比较写作毕业论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倡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组织学生排演现当代文学话剧,举办经典作品阅读报告会,开展现当代诗歌散文名篇朗诵会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焕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培养健康人格,真正地愉快学习、自主成长,更好地走上社会。

三、考评标准

考评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所以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改革至关重要。目前现当代文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是以闭卷考试的方式结课,形式相对单一。而考试内容的设置,笔者从这两年来出试题的经验看,也存在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况。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题目,往往因书中缺少固定答案,所以学生普遍感觉较难,考核成绩不理想;而学生感觉相对容易的题目,多是记忆性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自我见解没有太大帮助。由此可见,考评内容的`设定也和平常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如果学生从大一开始平时就注重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两难的境况也许就能有所好转。同时,我们也主张不能以一次考卷定结论,而应适当的加以平时成绩。这一点三亚学院做的很好,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合在一起才是最终的总评成绩。作为平时的考核,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小论文的写作,这样既可以加深他们对平时学习内容的了解,也可以为最终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除了上述的这些措施外,在其他方面做出一些调整,相信对教学效果的改善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可以把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放在大二,学生有了古代文学的学习基础,特别是对清末文学状况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对20世纪初的五四文学接受也就顺理成章了。毕竟文化是有传承性的,文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性课程,要适应独立学院的发展速度,与学院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同步,让学生能够真正吸收运用,更好地走向社会,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只有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才可以完成这一时代交予的任务。

篇3:现当代文学论文

《白鹿原》的悲剧美学意义

【摘 要】《白鹿原》作为一部描绘“民族秘史”的长篇小说,通过写具体的人物命运在历史大河中的沉浮,生动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的隐秘的逻辑性,具有悲剧美学意义。

【关键词】陈忠实;《白鹿原》;悲剧性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一开始就引用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1] ”。

在中国乡村这块既保存精华又藏污纳垢的深厚土壤上,作为“一直负载着这个民族精神和心理上最辉煌和最痛苦的记忆 [2] ”,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与观念。

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风起云涌,关中这块土地上发生了诸多大事,陈忠实以40万字的宏大叙事为我们呈现了近现代转型期的中国“民族秘史”的一隅,演绎了传统文明遭遇现代文明时所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然而,正如陈忠实所说:“所有悲剧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中的必然 [2] ”。

《白鹿原》在整体上具有极强的社会文化悲剧色彩。

它所反映的20 世纪上半叶, 正是中国历史处在黎明之前的黑暗时期。

在《白鹿原》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3] ”。

清末明初之前,古老的白鹿原伫立在关中大地上,几千年如一日,传宗接代,生死轮回。

然而,时代的飓风扫过白鹿原的上空,震动了这个古原的内部结构,原始生活的秩序被打乱,安稳的日子没有了,小农经济所固守的封闭性和被压抑的强大破坏性, 在名利面前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残酷性,战祸不已,瘟疫横行,生灵涂炭,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恩怨难了,整个白鹿原成了一个鏊子。

传统儒家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相互激荡中岌岌可危,矛盾横生。

人们难以再获得以往精神信仰的自足,精神世界发生严重裂变,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被转变,被颠覆,失去了平衡性,而新的心理文化结构尚未被建立,人们普遍陷入价值观丧失指挥效益的迷茫中。

我们基本可以认定,《白鹿原》具有极强的寻根意味与悲剧色彩,寻找的恰恰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规范中所隐藏的生命活力及深埋在儒家文化厚实土壤中的劣根性。

《白鹿原》在整体文化上的悲剧性体现在:作者一方面有意回归儒家文化,认同儒家文化所塑造的白嘉轩式的理想人格,譬如白嘉轩一生做事为人光明磊落,恪守耕读传家古训,仁义为本;另一方面又看出儒家文化在本质上的虚伪性和残酷性,尤其是对中国妇女的身心残害,譬如人格神白嘉轩拒绝黑娃媳妇进祠堂,维护阶级等级制度(惩罚小娥狗蛋却忽视罪魁祸首鹿子霖)等。

这种封建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历史无意识杀人群体对人的欲望尤其是作为人的女性的欲望的扼杀的本质与鲁迅所揭示的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主要指女性被吃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共同为消解女性异化,反对男权中心文化做出了贡献。

在具体的人物形象塑造上,《白鹿原》根植于现实与历史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了人性的复杂多变,揭示了人物命运悲剧的深刻性和必然性。

白嘉轩作为中华文化正统人格的代表,突现在作品中,意义重大。

这个人物,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民族精神进化史[2] ”。

“他的身上,凝聚着传统文化的负荷,他在村社的民间性活动,相当完整地保留了宗法农民文化的全部要义[2] ”。

他的 “挺得太直太硬[1] ”的腰杆这一意象在作品中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他具有极强大的人格和心理素质,精明,坚韧,豪狠,宽容,恪守戒律,一丝不苟,对待长工宅心仁厚,对待黑娃宽容有度,对待小娥心狠手辣。

“他的顽强的`存在本身,即无可置疑的证明,封建社会得以维系两千多年的秘密就在于有他这样的栋梁和支柱们支持着不绝如缕[2] ”,白嘉轩的悲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悲剧。

固然他的思想是保守、倒退的,但他的人格是充满沉郁的美感的,具有充分的精神价值,正是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却要被这时代所革除,从而显示出浓厚的悲剧性。

“黑娃”在该著作中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反思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和冲动力,天然的阶级性和反抗意识。

可以说前期的黑娃可亲可爱可敬可怜,为了婚姻自由违反家族父命,为了朋友拔刀相助,后期的黑娃回归传统,娶了知书达理的秀才女儿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忏悔自己前半身的误入歧途,重新跪回白家祠堂,但最终却为钻入革命阵营的投机分子所害。

究其回归传统之原因,当然有黑娃革命失败后心灰意冷,信念倒塌的缘故,更多的估计还在于其阶级立场的模糊性和妥协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集中表现在:儒教传统对其叛逆性格的消解以及混入革命队伍中的丑恶势力对其生命的毁灭。

这不只是人格命运的悲剧,更是文化的悲剧。

白孝文这个徘徊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逆子,较之黑娃,二人思想发展均有大转变,但令人值得玩味的是黑娃是从现代文明回归传统文明,而白孝文却是尽数遗弃传统文明,加入现代文化的负面潮流中。

白嘉轩素来把家族家庭教育视为头等大事,为了培养族长接班人,言传身教,深夜讲解“耕读传家”匾额,责令儿子入山背粮,孝文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终于从精神到行动都堪称新一代接班人了。

然而人性是最复杂的东西,内心深处的恶的一面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便无法无天。

田小娥的诱惑使得这个才德兼备的理想接班人滑入了堕落的深渊。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教育的脆弱及对人性过度压抑的一面。

白孝文的悲剧是触目惊心的,传统文化在其身上彻底失落了。

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由于坚持从民族文化性格入手,注重对文化心理结构的剖析,故而真实、深刻,尤其是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冲突的揭示,对于刻画民族灵魂的裂变是至关重要的。

悲剧理论认为悲剧性就是指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

悲剧主体具有强烈的自我保存和维护独立人格的欲望,往往表现为因对现状的不满而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

在这个古原上,民族主体们在遭遇到苦难与毁灭时,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超乎寻常的对命运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

天灾人祸,饥饿瘟疫阻止不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宗族制度与宗法文化的顽固冷酷扼杀不了民族主体们的羞耻心和是非感;即使命运陷他们与苦难或毁灭境况之中,他们也敢于拼死抗争,九死不悔。

古原折磨、煎熬着它的“存在者”, 甚至不惜死亡的威胁,小娥、仙草、孝文媳妇、鹿三、白灵、鹿兆海和黑娃等均在这片原上昙花一现,归于灭亡。

这些灭亡,触目惊心,它通过“无”让人看到“有”的价值,那就是不灭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发及自我保护能量的最大发挥。

《白鹿原》展示了历史主人公们在灾难与命运的打击面前永恒的抗争意识,传达出一个民族在反抗宇宙的意志,反抗大自然的威胁,反抗命运的挑战,反抗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极端冷漠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的厚重的悲剧意识与民族精神。

结 语

作家在《白鹿原》中所坚持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念是矛盾的,但在终极意义上,它还是对人类更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起有救助作用的。

可以说,“《白鹿原》是一个整体性的世界,自足的世界,饱满丰富的世界,更是一个关照我们民族灵魂的世界[2] ”。

陈忠实的《白鹿原》,其悲剧美学意义可谓深邃而难以言尽,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美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

[2]雷达.废墟上的精魂[A].陈忠实资料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3]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4:现当代文学论文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鲁迅《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1】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有以下的几方面

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

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

“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

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

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

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

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

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

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

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

1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

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

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

再看看祥林嫂,她有反抗,“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但是,同样,她也是为了维护封建传统的“守节”,虽然她第二次结婚得到了幸福,但她还是怕人家说起,为啥?因为她不“守节”了啊!祥林嫂因为没有守节而受苦,在祝福的声中默默地死去。

与其说祥林嫂死于无爱的人间,倒不如说她是死于封建的礼教下,死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明天》里的单四嫂子受苦于守节,她的唯一愿望就是好好地养活她的宝儿。

就是退一步来说,假如单四嫂子没有守节,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又可以照顾自己两母子的男人,也许,她的宝儿就不要死掉,就不会那么盲目地相信何小仙的那“长长的指甲”。

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

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

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

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

“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的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

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

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

此外便是空虚。

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的了,

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回顾鲁迅先生的爱情,可以说,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伤害。

他在19奉了母亲的命,和朱安结婚,可以说,朱安是母亲送给鲁迅的一份礼物,一份他绝对不愿意收的礼物,因为他对朱安一点都不了解,一点感情都没有。

但他为了不要伤害母亲,同时,也可以说为了保护朱安女士的性命吧,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嫁出的女,泼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没有了退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果被休了回来,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说生不如死了。

鲁迅也想到了这点,所以只有苦苦地维持着这段不是爱情的婚姻。

可以说社会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

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里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

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2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

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

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3。

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

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

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

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

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

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

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

《伤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两次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是子君的死。

第一次,是他打算离开子君的时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并且立即忏悔、自责。

第二次,是他决定说出他不再爱子君之前,“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决心,说了下面的一段话: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

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

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也许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

他所讲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说的一样吗?子君真的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了”吗?其实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

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篇5:纺织工程专业教学革新路径探索论文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革新路径探索论文

学校教学单位重效益、重规模、轻质量,学生重学历文凭、轻水平能力,教师施教精力投入不足,考试浮于形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国家提出的振兴纺织工业计划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纺织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技投入增加,新产品开发能力增强,科技和职工素质则成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在这种背景下,纺织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由于新引进人才数量有限并且流动性较大,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倾向委派在岗员工到学校学习深造。近年来我校成人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其中企业委派前来进修学习的学生成为该专业学生的主体,他们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岗位针对性强,毕业后均在纺织企业的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4]。因此,如何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成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课题。这就要求纺织工程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现实出发,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学校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的环境与条件,瞄准纺织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教育背景与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科学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首先,准确定位成人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根据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生产、管理和经营实际水平,对应人才类型需求的“研究(学术)型最少、知识型较少、应用型较多、技能型最多”的结构形态分布,并充分考虑纺织企业人才需求的行业特性,科学定位成人纺织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本科层次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职业型;专科层次以高技能型为主,强调职业型,培养重点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本科层次培养具备纺织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纺织企业等部门一线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更新、企业计算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业务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再次,定位专业的业务规格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与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纺织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企业管理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纺织品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熟悉纺织原料及纺织品性能与检测技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和信息查询方法,了解纺织行业发展动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纺织企业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成人教育纺织工程专业新型课程体系,坚持系统改革与整体建设、探索与实践、点面结合与有序推进。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关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高度融合,形成理论够用为度、专业面富有弹性、实践操作性强,以提高“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搭建“3+1+1”教育平台,其中“3”为人文管理教育平台、专业与工程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第一个“1”为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所配套课程系列模块仅作为选修课,供学生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选与否,不影响毕业,合格者只记载课程成绩);第二个“1”为专业业务技能教育平台,分为棉纺织技术、毛纺织技术、针织技术、纺织品营销4个不同专业方向,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依据本科、专升本、专科以及业余和函授不同教育形式,对这5大平台对应开设课程系列进行统筹协调,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与配套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精简内容,调整比重,对专业课程教学强化针对性、实用性[5]。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以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形成特色。此次修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了计算机类课程。(2)加强纺织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增加“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针织学”等授课学时。(3)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中增加了“纺织材料实验”等内容。(4)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将教学计划中专业方向限选课“纺织品经营”修改为“纺织品商检学”,另外增加了“纺织厂设计”,使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培养目标要求。(5)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加了“专业课程设计与上机”环节。(6)修订了“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质量控制”“纺织品后整理”等多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计划合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良好,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教学内容的更新

由于纺织工程专业还没有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专用教材,因此我们选用了最新国家级或部委级规划教材,或组织专家编写相关课程讲义。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理论“够用”,专业课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专业课教学要紧跟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删除陈旧内容,新增与专业发展密切的内容。例如,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各种新型纺织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应重点讲授各种新型纺织原理、设备及工艺、新产品设计等内容。授课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融入自身的相关科研经历,将一些研究方法、体会和经典案例与学生分享;与学生探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考核办法的革新

为了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中,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在利用有限时间精讲内容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杜绝照本宣科或满堂灌。同时,尝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和建设网络教育资源等,充分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别性的特点,逐步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导学、自学、答疑等阶段充分运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工学矛盾”,使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发生了重大变革,使教学更加灵活、有序和充满活力,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弥补了传统成人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为成人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网络教学平台的具体内容有:(1)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实验大纲、作业习题等资料全部上网并及时更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以及自身学习基础,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实时上网查询调阅,便于对校内外教学点学生进行辅导。(2)提供非实时教学。学校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要求,将优秀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料放在学校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调阅学习。(3)提供专用教学讨论区。通过开辟专用教学讨论区,供师生参加网上讨论,进行辅导答疑、教学效果评价,解决平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考核的重点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是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环节的考核中,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

建设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确保教学改革获得成功,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我校由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牵头,与校内纺织学院等相关本科二级学院进行充分沟通,选配组建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能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部分退休教师和实验教学人员),不定期召开教学研讨座谈会,组织学习成人高等教育的文件精神,加深教师对成人教育规律和成人学生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分批选派教师深入企业锻炼,进行产学研合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方面的学术会议与培训交流,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受益。同时加大与省内外纺织企业的交流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了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骨干协调合作的师资队伍。

纺织工程专业在我校办学多年,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很好的软、硬件基础。本文所探讨的纺织工程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就是针对纺织企业的现状及需求以及当前纺织专业成人学生的特点而进行的,强调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实用性和市场性都非常强。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受到了学生、授课教师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本文作者:陈莉、刘玉森、张智荣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篇6:教学创新现当代文学论文

教学创新现当代文学论文

1不断改革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1打破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的界限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1.2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求全贪大,并无法做到精细,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经典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作为教学赏析的重点,加大对知名作家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中华文学的精髓,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总结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1.3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2.1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书目,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2.2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2.3重视创新思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可以根据时间的划分,简单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文学,二是当代文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各大高校的现当代教学水平,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篇7: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

1.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

2.《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

3.《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4.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

5.《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特征

6.《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

7.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

8.社会学场域中的悲剧之痛——鲁迅《祝福》之还原性解读

9.论鲁迅小说的叙事伦理

10.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

11.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疯癫意象透视

12.鲁迅小说中人物“死亡”现象初探

13.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

14.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

15.郁达夫作品中的忏悔意识

16.沉沦与救赎——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

17.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

18.冰心与庐隐之比较

19.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

20.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21.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基督教意识

22.《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

23.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24.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25.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

26.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如繁漪、陈白露、花金子、愫方等)

27.蘩漪悲剧成因的心理探析

28.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

29.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

30.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

31.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

32.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

33.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

34.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

35.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

36.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

37.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

38.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

39.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寻根”情结

40.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

41.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

42.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

43.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44.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

45.“酷刑”与审美——论莫言《檀香刑》的美学风格

46.论残雪小说的窥视心理描写

47.两种病态人格的心理透视──论张爱玲与残雪笔下的母亲形象

48.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分析

49.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50.《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

51.论王安忆小说叙事策略

篇8: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论文

2.1精选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扩招以前,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课时时间较多,但是随着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的增多,高职高专院校对现当代文学的课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课时大约缩减了一半。为此在有限的课时之内,教师就应该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调整教学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之间的关系。针对当代的大学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比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可以是以基础性的以史带论,代表性的作家导读为主;研究性的强调学术性与史实的结合。进入21世纪,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转变,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为此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该以作品为基础,侧重于文本的阅读。通过精选重要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的基本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现代的教育理论中注重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但是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局面。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缺少主动阅读作品的动力和勤于思考、质疑以及创新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完全的摒弃掉传统的讲授法,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查阅资料和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讲史学部分,然后为学生设定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最后再进入讨论环节。教师在整个的环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加上调动了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

当前很大的一批学生很少阅读文本,不阅读已经成为制约现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针对学生不阅读的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作品的方法。可以精读也可以泛读,具体的步骤分为下面三个:第一是直观文本,能够对作品的整体蕴含的情感有一个大至了解;第二是观看影像资料,在直观文本的基础之上辅以影像资料,能够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第三是查看相关的文献或者是教材,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理解。

2.4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的,这种文化背景投射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现当代文学发展受到商品大潮的冲击,作品逐渐的功利化。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为了避免使学生受到不良的风气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应该构建一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和追求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广大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在开始第一堂课时就应该将该门课程的性质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阐明,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拾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信心。

2.5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期末考试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陷,新时期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侧重于将基础性知识和培养发展能力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中闭卷考试依然是必要的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但是考试的成绩只占到学生整体评价的一部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讨论以及写作等也纳入到课程的考核中。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上课笔记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落实到年终的考核项目中。以上这些考核方式的融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相比较于单一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考察学生的能力。

3总结

通过上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以及优化策略的分析和研究,说明我国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依然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探索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等,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改革中依然存在缺陷和不足之处,但是相信通过更多的努力和实践,最终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质量和学术研究等都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篇9: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浅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1】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

较之上个世纪80 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 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

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

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 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

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

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

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

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

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

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 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

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

从最早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流年后回乡与妻儿团聚的父亲讲起,讲到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寻找父亲——斯丁小说的恭维父亲——司汤达小说的敌视父亲——巴尔扎克小说的嘲笑父亲——卡夫卡小说的顺从父亲——乔伊斯小说的呼唤父亲,

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

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

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

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

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

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着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

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

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

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

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

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

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

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

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 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

如小说《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

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 而且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

第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

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

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

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

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

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生长于南方小城,如果仅凭对小说文字的解读,确实很难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丰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剪辑了电影《骆驼祥子》以及《离婚》的一些片断,借助于这些多媒体背景材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加大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能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

在诗歌教学中,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

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不同情态的康桥的画面,并配音朗读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藉的“不忍离别”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这一首具有伤离别情味的歌曲,这样既把诗人那种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

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

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

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

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

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对萧红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论析【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英、法兴起的一种批评流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流播。

由于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压抑和性别歧视使女性长久承受着自我意识匾乏的焦虑,我国在五四时期之后,就有丁玲、谢冰莹、萧红等大量的女性作家崛起了,她们试图借助文学的功能和虚构的神话,去解构女性的匾乏与压抑。

萧红作为这一时期的女作家,她大量书写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匾乏、焦虑与边缘化的真实面貌。

篇10: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方式和手段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及质量。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和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课程教授的实际需求,无法对于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培训。

第一,教学理念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二,在相关教材中,内容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无法实现学术方面的突破,内容过于局限;在个别的教材中存在着一定的偏激观点,缺乏对于内容的客观性把握;有的教材,对于文学历史的阐述过多,对于文本内容的实质性分析较少;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适用性较差,对于不同等级和水平的教授群体,教材的内容过于混乱。

第三,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未与先进科学技术融合,缺乏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的实质性改革。现当代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需要建立在科学和创新的基础上,需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做出有针对性的变革和完善。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文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绊脚石。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和科学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质性改革和创新。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定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现代人的精神情感、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方式。因此,在教学理念的设计上应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文学史自身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对文学准确的体悟和理解。既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做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传达出一种是非观和积极的人文精神。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改革目标方面,不但要通过现当代文学的教育来实现学生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借此来提高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意境和精神的深入探究,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层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坚持对人文立场的把握,通过对民族文化、人性美以及大自然的追求和关注,来实现对于文化的重构,引导人类社会的精神和观念走向先进和成功,实现人类社会的长久繁荣和发展。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授和解析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突破传统思想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勇于对错误的文学思想进行批判,并能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加深对现当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鉴赏和判断现当代文学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

1.加强现当代文学基础教育,注重教学的深刻性和学术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将基础知识的讲授作为知识深化的大前提。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对历史的依托和融合。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即借助历史作为串联纽带,将不同的作品和作者联系起来,并对文学的流派进行合理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及其相关信息的历史性教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的相关背景进行深入的理解,将文学作品的历史性融入到作品的各种元素当中,为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更好地理解和熟悉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亦可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同时实现在“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学知识和文史知识的兼顾。

现当代文学在夯实文学基础的前提下,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知识内涵和内在联系的把握,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观察来实现对于现当代文学更深层探索和把握孔因此,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在文学作品背景、总体文学脉络以及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对作品立意的深化,将教授水平提升到理论高度,达到对于文学内在联系和艺术风格规律的深入解析和构建。

学术性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方面,对于学术性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的讲授,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质量的评价和鉴别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将文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学术性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的高度对现当代文学的内涵和意蕴理解,提高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学术性。

2.回归作品文本,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将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感悟传达给学生,从文学作品的本质出发,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如何做人,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就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品深入品读和研究,真实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因此,要实现对文学作品深入的品读和体会,就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实现对文学作品底蕴的深化,促使学生体味到文学作品中包含的艺术魅力、人生感悟以及至真至诚的立意。“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通过对文本的回归,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并完成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升华,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入研讨和学习的兴趣。

3.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人文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人文性的体现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遵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要摒弃对于文学艺术简单性的解析和教授,要重视人文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解读,来对现当代文学中人文教育的典型进行深入的挖掘,实现文学教学中的人文情怀培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人文性为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对人性的重视和感悟。因此,应重视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人文性的把握,结合人本的理念,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关注人本理念,培养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国现当代文学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现代人精神情感、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方式。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就是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文学史自身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对文学准确体悟和理解。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上,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对文学作品教学手段的深化和改革。

1.运用知识回授法,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是一种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体系的方法与体现,在讲新的知识时,联系到以往的知识或是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启发诱导、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对新旧知识产生联系,让不同学科知识形成链条,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尝试,通过回授的方式,归纳结论、知识系统,达到一种变式练习的尝试。如萧红、沈从文,一个是写封闭的农村呼兰的《生死场》,一个则是写桃花源式的茶恫镇的《边城》,同写乡村,两者有着什么样的相似和不同;比如讲老舍《骆驼祥子》里面的虎妞对于爱情婚姻的变态追求,就可以和张爱玲《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进行对照。这样知识回授的方式可以加强知识的联系,也可以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有个新的提升。

2.运用阅读教学法,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喷薄的载体,面对激情洋溢的文本,该如何引领学生“识路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可采用“粗读”“研读”“品读”“回读”等多种方式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创建开放、互动式课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一同参与到课堂设计,使学生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法,鼓励学生发表见解;通过讨论互动式锻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自我展不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课堂上设置10分钟的“读书show time”环节,让同学们把自己所读过的、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的书介绍给大家,这既让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彰显能力大为提高,也极大地拓宽了其他同学的知识面,从而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还应借助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活跃课堂气氛,通过直观的教授,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强化。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朗诵、话剧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学习的兴趣,实现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对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新的途径。

篇11:当代农业科技革新路径论文

当代农业科技革新路径论文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正常情况下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的状态,还有若干农产品则需进口补充,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农业必须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农业的发展步伐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逐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软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农业科技成果并未在实际意义上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科技创造着与农村劳动力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技术传播屏障。此外,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一些科技传播人员的知识无法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形成了科技传播的瓶颈。如今网络技术广为盛行,但发达的网络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新任务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转型的重要基础,是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对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然而,相对而言,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村还是落后社区。可见,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就很不完整,科技强国就难以实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但从整体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还十分薄弱,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并且,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影响,还表现出创新周期长、创新主体膨大、创新条件弱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功夫,加快发展步伐,保证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运用现代生产工具,推行现代管理,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农业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史,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新的飞跃。世界近代农业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现代技术进步。近几年,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的技术革命,为传统农业和农业技术的改造,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加速转型期,正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科技竞争已成为农业综合竞争的核心和焦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渐增高的贸易壁垒、日渐提升的消费需求和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不断破解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障碍,越来越有赖于科技创新。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四)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在诸多困难背景下,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实属不易。然而,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一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对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等行业弱势产生重要的作用。二是农业科技的突破带来了生产领域的扩展。食物的生产由动植物扩展到微生物,由陆地扩展到海洋。这将更加充分地利用地球上的空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三是农产品深精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量的80%—90%。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一)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仅仅依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的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靠单一技术的突破是不够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为此,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并把这些技术集成组装运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之中。

(二)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在粮棉油生产大县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对符合条件的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加大种子储备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加大农业技术网络信息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强化网络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功能,建立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交易市场,推广运用网络营销手段,促进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劳动力对网络的认识,指定专门的专业网络营销培训人员在农村推广网络知识,确保每个农民掌握网络技术来指导自己更加高效的发展农业。结语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农业的成功转型,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在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同时,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以农业信息化、科技化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篇12:现当代文学新颖的论文

现当代文学新颖的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与该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实践课、课程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它不在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大批既掌握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同时又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高专必须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模式等方面做出调整和转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职高专中文系的重要专业课程,也必须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不断构建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途径和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着力培养具备坚实的文艺理论素养、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的人才,并使之走向社会后能承担公务行政、基础教育、文化产业、出版编辑、文秘策划、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以及其他相关社会领域工作的能力。这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的变化,现当代文学这样的基础课的地位也在改变,课时的压缩看来势在必行。不管如何评价这种变化,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这门课的格局和内容、讲法也就必须有所变革。”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构想和探讨,希望能够为高职高专有“应用”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准备与实践参照。

一、精选教学内容

高校(xiao)扩招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课时较多,一般安排为144课时。而在高校扩招后的21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所有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都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基本素质理论课程,总授课学时几乎缩减一半。有限的授课学时要求教师必须要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应对大学教育的多样化,有选择地进行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尝试,比如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校类型、接受对象,在教学中采取基础型的以史带论,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导读为主;综合型的以史实带史识,突出文学史学科的科学性特征,重文学作品与史料的关系辨析;研究型的以学术性追求带史的简单描述,强化文学史的问题意识。”根据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中,应以文学史实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基础,侧重于文本细读。如当代文学中的新时期小说,以20个课时计算,3个课时作为文学史的讲授,余下的15个课时分专题来讲,主要讲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每个专题3—4课时不等。每个专题对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解读。这样让学生了解了文学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对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基本技能。为以后从事语言文字以及相关领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当前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中,依然存在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讲授法”。学生对老师依赖性很强,很少主动去阅读文本以及相关理论。学生缺乏勤于思索,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但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并不能因为这样的缺点儿完全摒弃掉“讲授法”。因为讲授法重在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的文化营养,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解除讲授法的某些弊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是这样处理的,文学史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再适度的选一些文本以“讲授法”为主进行细读。除此之外的授课内容我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阅读——查阅资料——讨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先读文本,然后查阅资料,在学生查阅资料之前,教师要设计有思索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问题不要过大过深,超出学生能力,就提不起学生研讨的兴趣;主题过浅过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解决,难以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沈从文的《边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你是如何评价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沈从文的人性情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意义?”,例如曹禺的《雷雨》这个作品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忏悔只有虚伪的成分吗?可否从人性的角度进行评述。”“你是如何看待蘩漪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她的爱情悲剧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后,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最后教师再通过引导、提示和讲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重视课程实践课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而是一种受制于教育目的和要求,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整体素质的一系列教学环节的组合。

具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和环节:

第一:邀请知名作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让他们讲创作体会和研究经验。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文学创作和研究,深受他们欢迎。

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举办“诗歌朗诵会”以及各种征文活动,学生的参赛作品多为中国现当代作品。在这些活动中,由指导老师及时点评及排出名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三:由教师担任顾问,或其他课外指导的方式,支持和帮助学生组织文学社团,自办文学刊物,使他们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探索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和提高诸如组织管理、调查采访,编辑策划、出版发行、等文学或社会工作能力。   第四:观摩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改编的电影并让学生撰写影评、指导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排演剧目:首先让中文系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弄清剧情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把握剧本任务动作、表情、言语等,在此基础上,挑选适合自己演出的人物角色。这就使学生在排演剧目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把文学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等抽象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以准确理解。另外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小说,让学生亲自动手改编成适合演出本,这是一次良好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改编实践中,对过去难以理解的戏剧理论,如“戏剧冲突”“三一律”等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切身体会。

四、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课程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的一环,如果一门课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高校对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这就造成中文系的学生考前拼命记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该课程的考核中,要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课程评价方式,侧重知识理解性与能力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进行闭卷考试是必要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只占整个评价分值的一部分。而学生的课堂发言、小论文的写作则纳入到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同时为了督促学生增加文本阅读量,也要将学生的读书笔记纳入课程考核的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及时进行点评,并且写详细的评语和打分。这些考核方式的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将以上每一项评价内容与考试成绩一起进行综合评定,这样的评价结果将会比单一的考试评定更全面、更客观。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还处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正视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专业教学的现状,积极进行种种尝试和探索,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新模式,重建教育理念等,这些改革措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改革仍有缺憾和不足之处,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努力,才能促进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最后,我想要提的一点是高等教育在强调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更加“切实”的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既是一种价值观体系、伦理体系,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正如王冀生所说:“人文教育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既应该坚持本学科由“启蒙”与“革命”两种现代性价值所彰扬的实践性传统,更应该汲取“五四”新文学“立人”的精神资源,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A].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17.

[2]杨洪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如何适应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江海学刊,,(3).

[3]张燕镜.师范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363页

[4]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88页-189页。

篇1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论文

之所以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之后,为学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目的就是想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现象、重要作家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科研潜质。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比较难上的课程、难,就在于这门课程的研究性,既要求教师有研究地教,又要求学生有研究地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误区亦随之而来:或是忽略了课程的研究性质,单纯地上成了文学常识课;或是有意无意地漠视了对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上述教学误区无疑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上好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这门课程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在专题上下工夫。专题教学本身是一种选择性的教学,它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打破教材既定的章节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组合。在专题的选择和设置上,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研究特长等进行合理安排。因为教师选择的余地大,专题教学反而较一般的课程教学自主性要高、

从目前国内可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材看,各个专题的设置并没有超出传统文学研究的范围,如鲁迅研究茅盾研究样板戏研究朦胧诗研究等等。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章节体系上,做出更为切合教师自身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安排,如将鲁迅与周作人的章节合而为一,将样板戏与红色经典进行对比研究,也可以自设教材上没有的专题,等等。

既为专题,就意味着专题的内容不应面面俱到,而宜专而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将本专题的内容深入化。这种深入,还得顾及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且不能超出所教学生的知识积累范围,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辛辛苦苦地准备、在某一届学生中教学效果较好的内容,换一届学生再上,就有可能对牛弹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专题教学,还有个研究学情的问题,得因材施教,实时做出调整。那种一劳永逸、从一而终的想法和做法,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其次,要传授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氛围。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如果不突出研究性,教师不是有研究地教,学生不是有研究地学,就会失去这门课程应有的特色、从教师方面看,研究地教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研究地学,却不那么容易办到。因为学生毕竟不是老师,不是专职的研究人员,他们大部分人选择这门课程的初衷,也许仅仅是因为兴趣,或是看看热闹,甚至不乏混学分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然不能强迫学生应该怎样,但是,慢慢地引导他们可以怎样,却是可能做到的。

培养研究的`氛围,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去研究,即掌握研究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教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指导。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一般是采取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督促他们在查阅过程中,了解一下前人的研究到了怎样的程度,有哪些可取之处,以及尚存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敷衍了事,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发言的方式,由学生逐个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听取的过程中,要善意地提醒,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存有不足,可以怎样改进,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怎样做研究的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大都会渐渐养成习惯,配合教师的教学。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既然带有研究性,那么,在研究的过程中,希望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自然是这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与我们的教改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要求我们将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己不适合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转换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大胆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

那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翻转课堂的做法值得借鉴。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由两个阶段组成: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息传递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吸收内化则由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吸收内化阶段,由于缺少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学生常常会遭受挫败,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翻转课堂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在课前进行的,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则放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实现、在课前的信息传递阶段,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又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甚至解决。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不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最后,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要做出合理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无外乎闭卷笔试或是写作课程小论文等常规形式,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谓低,却也缺乏新意,很难看出学生经过一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学习后所取得的实效,尤其是在研究上取得的实效。为此,我们就要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大胆革新,设计出与本门课程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在实践中,我尝试了让学生撰写研究综述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自定研究对象,如某个作家、某篇作品等,撰写一篇有关这个作家(或作品)的研究综述。内容要求写出学界一段时期(如最近三年)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概况,以及自己认为的空白点及有待深化的地方。从实践效果看,这种考核方式灵活,它带有研究性,有利于训练学生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对他们将来写出有新意和独特见解的毕业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总而言之,只要大胆革新,勇于尝试和实践,就一定能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这门比较难上的课程上好,体现出现代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篇14: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体系革新路径论文

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体系革新路径论文

【摘要】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工业生产占据了较大比重并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但工业生产并不需要大量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因此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的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当前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就业为导向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经济管理;就业导向;革新路径

引言

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了850万,但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仅为17%。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以至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同时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政策深入落实,为社会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因此大学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一、传统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较为陈旧。在新形势下,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学观念仍然较为陈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更加关注,因此在教学中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同时经济管理专业的教材内容较为僵化,使学生难以在学习中掌握到实际的管理经验。经济发展始终保持着动态的进程,而教学理论通常来源于对过往经济的总结,因此强化理论教学无法帮助学生获得当下的经济知识以及对未来的预判。在经济管理类工作中,传统的经典理论并无太多应用空间,企业获利主要来源于对未来的判断,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中使用口头传授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通过笔试对学生学习进行检验。在多媒体时代,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简单,难以对抽象的问题以及操作性较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讲解。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当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当下的高校学生已经习惯于自主寻求答案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难以适应。

(三)缺乏实践教学。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通常难以开展实践教学,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经济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难以寻找,由于此类工作较为繁忙且责任重大,因此多数企业不愿与高校开展实习活动。其次经济管理工作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难以通过短期的实习获得较强的专业能力。

(四)缺少交流平台。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习过程被理解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一理念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较为狭窄,以至难以了解更多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在先进的教学理论中,学生需要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通过良性的信息交换,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得以拓展。同时频繁的交流,会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职场中可以更好地开展社交活动。

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改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保守,对于学生的就业缺乏必要的帮助。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增加与当前情况或未来形势有关的内容,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当组织学生针对当下经济新常态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当下整体的经济环境产生清晰地理解。同时针对企业的现实需要,教师应当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使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获得更加具体的经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当前企业的真实处境会产生一定的了解,在就业的过程中,自身的诉求会与企业更好地结合。

(二)丰富教学手段。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通常较为僵化,从而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并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首先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对具体的操作知识产生直观的理解。例如视频中可播放企业的报税流程,使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到报税的具体方式。再有教师可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较难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聆听到更加多元的意见,从而使自身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建设实践基地。我国的高校课堂,难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以至学生在就业中难以获得足够的优势。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当加大投入力度,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首先高校应当深入开发自身的人脉资源,从而寻找到适合的企业。之后高校可收购企业的部分股份,以获得企业对于教学工作的支持。再有学校要引导学生在企业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价值,通过良好的表现使学生的就业渠道得以拓展。

(四)拓宽交流渠道。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缺乏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学校应当为学生打造更为优质的交流平台。首先高校可邀请其他学校的学生来我校进行访问,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多元的信息。

三、结语

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观念较为陈旧,使得学生难以获得更多具有应用价值的信息。其次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提升。再有传统教学中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至学生在就业中难以获得优势。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当积极转变传统观念,通过建立实践基地与交流平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林,余茂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浅析[J].中国市场,(09):132-133.

[2]罗明忠,黄莎莎,段珺.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思考——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08):66-70.

篇15:音乐图谱教学路径探索论文

音乐图谱教学路径探索论文

不同的音乐作品表现的情感基调各不相同,或宁静安详或凄凉沧桑的图片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上的差异,直观地呈现音乐情感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起初可以由音乐教师引入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感悟,表述出聆听音乐之后的感想。渐渐可以发展成由学生提供图片,通过欣赏音乐,自由大胆地将内心的音乐感知描绘出来。慢慢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图谱教学为学生营造了绚丽多彩又富有童趣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不必再担心学生上课开小差、精力不集中等传统课堂中的常见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像是为学生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让他们在音乐的天空中大胆思考,尽情翱翔。

怎样巧妙运用图谱

小学生是培养思维逻辑的基础阶段,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渐渐向抽象思维过度,逻辑推理能力还很薄弱。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必须由学生这一身心成长特点出发,结合图谱帮助学生体验音乐内涵。在图谱的设计方面,既要做到内容形象生动,又要保证形式上紧密贴合音乐内容。

1.图谱与音乐长短相结合

这主要指图谱与音乐节奏、节拍的巧妙结合。运用图谱,能形象直接地把难以捉摸的'抽象节奏变为通俗易懂的图符,比如“●”表示着重发音,“―――”表示拉长发音等。强化表现音乐旋律中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教会了学生如何注意节拍力度,减少了在教唱时的难度。

2.图谱与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相结合

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配上相应的图谱可让学生们在聆听音乐时边听边唱,通过动手和聆听相结合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欣赏曲目《嘀哩嘀哩》时,要求学生跟随音乐旋律比划图符,线性图符恰当地表现了小溪潺潺流淌的情景。多重复几遍,学生的脑海中便会自然而然的浮现出春天来到,万物复苏,河面的冰雪融化,小溪涓涓流淌的生动景色。音乐与图画相互作用,全面地展现出作者的创作内涵。学生在深刻地感受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得到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3.两种图谱综合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常用的图谱有两种:节奏图谱和旋律图谱。旋律图谱又可以划分为粗线条图谱―――通过一条有方向性的曲线图形表示旋律走向;细线条图谱―――根据原有图谱,比较精确地表现出旋律走向以及节拍、间奏等特点。节奏图谱由节奏歌词、节奏音型、节奏格子和伴奏图谱几部分组成。熟练掌握它们格子的特点和作用可以辅助教师更灵活恰当地利用图谱传授音乐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4.巧用乐器图谱,培养创新力

音乐教育中某些规律型的内容需要传授于学生,但是音乐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素养来完成。教学时通过图谱,从简到繁,由浅入深,把相对难以掌握的节奏旋律设计成一种音乐架构,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乐器在图谱的相应位置发挥的不同作用,然后启发他们改变乐器位置,演奏出来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鼓励学生利用图谱进行创新。

音乐图谱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音乐图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教师在绘制图谱时应注意运用恰当,始终围绕为音乐本身服务的中心,不能喧宾夺主,让图谱真正实现优化教学质量的效果,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1.不能牵强附会

在欣赏歌曲、教唱歌曲时,很多歌曲的旋律走向,节奏节拍明显,可以采取图谱教学的方式。但是对于一些旋律特征不明显,趋势结构单一的歌曲,图谱教学并不适宜。倘若教师一味地采用图谱教学,生拉硬套,不仅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白白浪费时间。因此一定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

2.鼓励学生参与设计

这一点本文在之前关于图谱的作用的阐述时也有所涉及。教师在引入这一新颖的教学手法的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设计,在运用图谱辅助学生领会音乐思想感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为学生传授图谱设计的简单步骤和方法。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兴趣基础以后,教师可以把这个充满童真童趣,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任务放手让学生来自主完成,为学生创造更为自由独立的思维环境。

3.重视体验,凸显音乐教育特征

图谱只是多种音乐教育活动方式的其中一种。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图谱教学为思想主线,举一反三,延伸出更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举例来说,在教唱《欢乐颂》时,教师可根据歌曲小结依次加入合唱人员,在越来越大的音量中,学生感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欢乐气氛和人民获得自由解放之后难以抑制的激动兴奋之情。还有教师对于《梦幻曲》的欣赏别出心裁采用了“用手轻轻托起泡沫”的律动。把“旋律之行,音乐之境”完美地表达出来。这种身心参与的活动形式也与图谱教学“重体验”的宗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巧妙地将图谱教育加以应用,不失为值得深入探究的一种教学手段。不过归根结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听懂音乐,感悟音乐之美。在欣赏悠扬旋律的同时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洗涤心灵。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作者:项盼君 单位:浙江省浦江县实验小学)

篇16: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这门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将来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社会转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质实惠的转化,在文化领域造成文史哲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遭遇冷落,同时,文学也失去了它在80年代时的轰动效应,出现了文学边缘化现象,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满足了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由于录取分数的相应降低,生源质量降低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当前,高校的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了大量的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缩减。

面临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许多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学者都在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针对课时减少,生源情况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改革,大部分学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变了以往注重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视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的弊端,在本科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针对中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事实,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同时,开专题选修课,以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弥补专业基础课课时的不足[1]。这些对促进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相同,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小学师资,高师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进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性质,目标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高师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改革的思路应该具有师范院校自身的特性。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面对新的教学对象及新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一条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师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路径,是当务之急。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倪文锦说:“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理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学会学习的信念,关于自我发展的信念等。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2]337

高师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

学师资,因此,师范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进程。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全面转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高师的教学也一定要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以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

作为高师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明确“师范教师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意义,对师范学生未来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性”[3]197。师范生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耳濡目染,直接地受到教师教育艺术的熏染,能直观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因此,有人认为,师范教师是一本“活”的“教育学”,对师范生的职业准备和教育生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师范教师有必要持续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进行教育艺术的研究,并且把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及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完美地加以融合,“内化 ”为自己的教育能力,以达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完美统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

篇17:工业设计基础教学的革新探索论文

工业设计基础教学的革新探索论文

在此次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了两个班级分别进行两种不同模式的教学实践。级玩具B班(以下简称“玩具班”)和2011级别家具班(以下简称“家具班”)都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的第一周至第四周有64课时的造型基础课,并且这两个班级的上课时间是错开的。这就保证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又不会因为时间问题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

在前后课程的衔接上,两个班级的前期课程都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的“造型基础一”,而后续课程则有所不同。家具班的后续课程是“技术基础”(即设计构成课),玩具班的后续课程则是“色彩基础”。最终,这两个班在后半学期都会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因此,这两个班级在一年级的大平台课程中所获得的前期基础是相同的,这也为比较教学法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教学设计

从教学设计(表1)可以看出,虽然都是结合小专门化方向进行造型基础课教学,但玩具班的方式是传统式的“照猫画虎”,学生做完作业也就交差了事,在练习的过程中没有很明确的.表现目标,课后也没有思考和总结。家具班的教学则采用了多种手段,旨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初步认识,强调重构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设计的生命。鼓励学生将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创造,进行新的思考”,①才能培养起“思维的手”,实现高职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施

在组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对两个班级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有所区别的:家具班的学生在进行第一次写生练习时,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了对练习形式的不适应,原因是,一方面,学生在之前的假期中放松了手绘练习;另一方面,作业的幅面尺寸和时间要求也是学生之前所没有接触过的。大尺寸的画纸使得学生在起稿阶段就对后期效果有预判,同时作画时间的延长又要求学生能够“深入表现细节”。由于作画的要求是“以表现结构为主”,学生就必须对产品本身进行细致观察,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经过两次练习之后,80%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表现较为复杂的产品结构了。

进入第二阶段的课程后,笔者通过短片、摄影作品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建筑中的点、线、面等造型元素的应用,比如旋转楼梯中以发散形式排列的线,而建筑立面上整齐排列的窗户则可以被归纳为点。之后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手段记录生活中的造型元素。在两天之后的集中讨论中,全体学生都能展示出自己的记录及分析,内容涉及动植物、建筑、普通生活用品甚至垃圾废弃物。其中少数学生还能够做出结合色彩构成的相关影像记录,这也是出乎笔者预料的。

经过第二阶段的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从形象构成思维角度进行观察的意识。在第三阶段的课程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若干件著名的家具,如KonstantinGrcic设计的Chair-one等。这些家具在系里都有收藏,学生可以直接对其进行观察。比对着图片上课,在课堂上以实物为例分析家具的构成形式元素、材质、色彩等设计因素,无疑更为直观,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对于“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我要学习些什么”能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课堂作业的要求则是在2K的纸上表现家具产品的带尺寸三视图及透视图,培养学生严谨的尺寸观念。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接触到了制图规范。

相比之下,玩具班的学生在整个课程中并没有显示出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认为,这与课程内容的安排是有很大关系的。4K的作业尺寸和4课时左右的作画时间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表现的对象虽然由水果器皿换成了工业产品,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也没有余力对产品进行深入观察和表现。因此,其只能依靠大量的课后速写练习来培养对造型的把握能力。在课程后期,有50%的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表现复杂产品的结构和各种材料质感。

教学反馈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课程设计带有一定的研究性,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是不能仅依靠作业表现来评价的。因此,在课程结束时,笔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以学习报告书的形式提交。这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事求是的评价方式也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本文作者:韩吟秋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篇18: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的教学革新路径论文

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的教学革新路径论文

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新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教学体系中,要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传授知识时应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并由学生亲自进行项目制作,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成功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应重点强调岗位需要的关键能力、职业习惯,同时注重学习能力的养成,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笔者建议在对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可以采用八步法,即项目调查、方案决策、计划制订、组织分工、项目实施、结果测试、文档提交及项目评价等八步。并在每一步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例如在项目调查中,主要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对项目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以此做任务实施前的技术准备;在项目实施中,采用项目驱动法、情境教学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教学项目进行分析、设计、安装及调试等。

三、课程教学手段改革

在实际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虚拟项目等仿真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其教学手段的改革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1、创建虚拟仿真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虚拟仿真软件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手段的教学速度快,程序容易修改,编译后马上能看到效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通过多媒体将仿真过程展示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清晰,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

2、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完美集合,并辅以实物,使课堂的形式发生的巨大的变化,让教学内容更形象逼真,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运用发放式教学,建立创新实训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需要自由选择训练项目,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训练,作为平时教学技能的补充,巩固教学效果。

4、参加竞赛,以赛促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电子科技比赛的平台,将实训场地扩展到赛场,通过比赛提高实际项目的技能。

5、互帮互助。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帮互助的教学手段进行项目的分组,组内技能好的同学帮助技能相对弱的同学,互教互学。

四、课程学习方法改革

由于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应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采用递进与并列相结合来展现教学内容。例如:在印刷线路板设计的教学中,按照简单操作到复杂操作、自动设计到手动设计、粗糙作品到精致作品来实施教学活动。首先安排单面板的自动设计,主要注重设计流程和基本操作,对作品的要求不要很高,然后安排双面板的设计,主要注重手动设计,并关注作品的可用性,设计是否符合实际产品和装配要求;最后安排全手动设计,主要关注作品的精致性,通过这些典型图纸的`实际设计,使学生掌握符合产品功能与工艺要求的单面线路板和双面线路板的设计。另外选择其他产品作为训练内容,以培养学生具有更广的适应能力。在产品的二次设计与开发模块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设计经验,开发新产品,引导学生创新能力。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现有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考核方法往往会出现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的两极分化,这不利于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专业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应该从更多方面、更多层次对学生进行评价。对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应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程度为依据,评价的内容应包括收集信息的质量、计划的可行性、完成任务的质量、操作的技能水平、工作的态度、工作的习惯、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深度、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处理问题的及时性、汇报过程的表达、合作的精神、在小组中统筹的能力等等。同时,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多层次、多方面了解自己的工作效果和不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每个阶段项目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再由教师检查评价,通过阶段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估相结合,让学生在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有所收获。

六、结语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外,还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更好的使学生实现熟悉岗位知识和提高岗位技能的和谐统一。

相关专题 路径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