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学论文的好处

kul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kul”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写教学论文的好处(共15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写读书笔记的好处的论文

写读书笔记的好处的论文

摘 要:写读书笔记是人类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法,写好读书笔记有利于提高读书效率、提高写作能力及强化读书效果。文章结合中学生不写读书笔记、不会做读书笔记导致阅读效率低、阅读效果差的现状,提出对策,并阐明读书笔记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读书笔记 问题对策

读书笔记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时,随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阅读所得,而又因每个人的知识量不一样,对于同一读物的感受也各不相同,所以笔记的内容也就丰富多样。而不同的内容采用的笔记形式不相同,故读书笔记的异彩纷呈就决定了其相当自由的性质,为学生的自由阅读与自由写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中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会做读书笔记、教师不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记等问题仍然存在,学生、教师、家长等都缺乏做读书笔记的意识,可见社会各界对读书笔记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我国新课改的专家傅道春在《优秀教学案例》中指出:“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对‘笔记’的理论研究及实际运用都明显不足……但愿能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和研究。”[1]

一、中学生读书笔记的问题

(一)读书笔记仅有一种形式

翻看中学生的读书笔记,形式千篇 一律,仅是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没有他们自己对摘录文字的理解与思考,这是现今中学生读书笔记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巩固与普及,但离开课堂,他们在课外学习中的自主性、探究性精神还剩多少呢?从学生仅有一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中可见一二。

中学生对读书笔记的认识大部分源于小学老师第一次布置读书笔记时提出的要求,即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而他们在上了初中、高中后遇到读书笔记作业就条件反射地认为是摘抄文章,可看出他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已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中学生就“读书笔记该如何做”这一问题认知的盲区。而某些中学语文老师对收交过来的一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也习以为常,没有由这一现象产生问题意识,因而读书笔记仅有一种形式。

(二)读书笔记成了一种形式

教师与学生都流于读书笔记的形式,而未深入其中,共同把握读书笔记的意义所在。

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而写读书笔记,快速浏览文章,划出好词好句后立即摘抄草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很少思考文章大意是什么及作者为何这样写等问题,作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中学生这样写读书笔记何尝不是一种形式呢?而某些老师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如中学生每年的寒暑假作业都有“阅读以上文学作品,并完成读书笔记”,还有双休日的作业中也有“完成一篇读书笔记”这样的字眼等,读书笔记只是充当了作业量的“候补队员”,老师也仅是完成任务般给每个学生的阅读笔记批个“阅”字就发给他们,由此看来,一些老师不也是将读书笔记视为一种形式吗?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及的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一课程目标如何才能实现呢?

二、解决中学生读书笔记问题的对策

中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现状不容乐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书是看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能。”[2]所以,结合相关原因,要解决当前中学生读书笔记的问题应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着手,分别采取对策。

(一)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测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时应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多形式写读书笔记,注重多样化及有效性。

1.教会学生正确做笔记的方法

教师在布置读书笔记作业前应告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多种方法及意义所在,使学生“闻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具体方法有:

(1)摘要式

即读书时摘录阅读中的精彩词句、段落或名人名言等,进行语言积累。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摘录时忠于原文,注明摘录文字的出处如文章的标题、作者等,方便日后使用时查找。

大部分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被动的,他们找本好词好句好段的参考书进行摘抄应付了事,所以老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应力求落到实处,如让学生每天摘抄不得少于350字,且标明文章题目、作者及写明摘抄该段文字的原因。

(2)提纲提要式

提纲式即读懂文章,抓住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条理,用提纲的形式把文章的观点或相关内容记录下来。提要式则指纵观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或全书内容。

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初中、高中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可通过要求他们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写下所读书物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内容要点及写作方法等,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培养清晰的逻辑思维。

(3)仿写式

即根据摘抄的句子、段落等进行仿写,或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此方法适用于各种文体的阅读。

记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促进有效阅读,而阅读的目的之一是积累后能化为己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化为自己的血肉。”故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应一鼓作气,让学生根据自己摘录的句子、段落或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丰厚的语言知识,又让他们有意识地通过阅读培养了写作能力。

(4)心得体会式

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受到的启发或者收获,此方法适用于阅读任何文体。

学生阅读后,以该笔记方法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这必然是在他们已读懂文章的前提下,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运用该方法做读书笔记时切忌空泛议论、无病呻吟。因为写心得的过程建立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再次创作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评能力等会逐渐提高,而创作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2.认真点评学生的读书笔记

(1)及时检查

教师应按时、及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起到督促作用,让流于“形式”的读书笔记从源头上“终结”。

(2)认真评价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与自我需要紧密联系后,只有这种“需要”被转移成愿望,才能迸发出强烈的内驱力,形成积极的追求,而自我需要是建立在被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应及时对他们的读书笔记进行认真的批改与有效的评价,如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指出笔记的不足,以及谈谈自己对同样读物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选择合适时机让学生与大家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收获。这样学生的自我需求得到满足,读书笔记会写得更加认真,阅读也会变得更加主动,阅读效果也显而易见。

3.鼓励读书笔记与作文相结合

教师在学生会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将写读书笔记与作文相结合。正如宋代陈辅所言:“万卷书谁不读,下笔未必有神。”这说明了阅读和写作不能同步的现象。这种现象目前在广大中学生中仍普遍存在,许多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较多,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情节都很熟悉,但就是因为懒于动笔,阅读所得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所以阅读的成果就无法转化为写作能力,结果造成眼高手低的局面。

而学生通过写读书笔记,对文本有了清晰的印象和深刻的体悟,这必然推动学生发现“写然后知不足”,教师此时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和思考,形成读、写、思的良性循环,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益处。

(二)学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所以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对读书笔记有正确的认识,端正做读书笔记的态度,采取有效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

1.端正做读书笔记的态度

大部分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猎取知识,扩大知识面,所以他们在读书时更多的只是注意写了什么,而不关心作者是怎么写的及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因此很难从读物中受益,也很难从读物中发掘到值得做读书笔记的材料,而阅读水平也很难得到提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大部分学生应端正做读书笔记的态度,保持对阅读本身的积极性,做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2.用有效的方法做读书笔记

部分同学有做读书笔记,但更多的还“只是积累一些好词佳句或摘录作品简介,少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恐怕更多的受小学阶段读书笔记的要求影响,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得渐多,积累渐丰,阅读的层次也应逐渐提高,因此中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可根据教师的指导采取有效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以逐渐提高自己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而不能阅读时只停留在对语句的表层理解上,对语句的话外音应深入品味、咀嚼,对作品的解读还应力争达到多元化,形成立体感。

三、结语

做好读书笔记不仅有益于中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教师在中学生阅读过程中善导,中学生在写读书笔记时乐学,做到古人一直提倡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像韩愈那样“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寡言者必钩其玄”[3]。只有勤于做读书笔记,将写读书笔记当做读、写结合的一种最佳方式,才能打破中学生读书时眉头紧锁、作文时冥思苦想的困境,不吝笔墨,做好读书笔记。

参考文献:

[1]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140.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

[3]潘新和.高等学校写作三能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34.

篇2:多媒体教学的好处论文

论文摘要:

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地反映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阔思维,使传统与现代化媒体相互渗透、补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

篇3:多媒体教学的好处论文

媒体(Media)就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中介,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载体,也称为媒介。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多媒体教学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黑板无法解决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能很好地和学生之间交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图文并茂的语言使孩子们能更好地喜欢上课本上的知识。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汛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已经成为评价体系中的—个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地利用电教媒体能够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1、多媒体教学,可以分散难点,突出重点

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使学生能更加形象地理解课本的知识,加上教师做的课件能慢动作、快动作、形象的动画能让学生对课本上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2、利用互联网资源。充分调动兴趣.积极思维

多媒体可以创没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利用多媒体在讲课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问题在网上找答案,摆脱了过去教学老师一直讲学生只能听的弊端。一节45分钟的课堂学生们真正能专心听的也就20多分钟,怎么来调动他们剩余的时间,那就是兴趣,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怎么来调动兴趣呢?对此我深有体会,就拿我教的lfash来说没有多媒体也就无法进行下去,做一个让学生们感兴趣的小动画,让我做的这个人物怎么动起来,有很多学生喜欢喜羊羊的形象,那么上课时老师和学生互动来一起制作一个喜羊羊的形象。喜羊羊的经典动作是什么?上网搜索一下得到答案,下面教师和学生让喜羊羊动起来。课后一位学生通过网络留言对我说这是他上学以来上的最高兴的一节课。再比如英语教学,传统的英语教学被大家形象地统称哑巴英语,利用多媒体的功能,电脑和人对话,纠正发音,对于学生学习口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给学生提供的语言实践机会更多了,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3、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老师在多媒体上课时都做有课件,而在教室上课时需要画图或者抄写题目图或抄写题目给学生做演算,这些过程一般需要比较多的时间,而此时学生往往无事可干,课堂的效率就降低了。而有了多媒体,教师把事先做好的课件调出来,上课时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了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并且电脑作图更加准确,抄写的题目也不存在字迹不清的问题。

4、有利用于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掌握知识不灵活,往往是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有很多知识点,往往是刚一考完试就忘记了。这说明学生很难将知识真正内化,经过自己的头脑思考加工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需要老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能动地学习知识。对于像有些科目如语文、地理、历史等,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多单靠课本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就需要网络来弥补,在老师备课时可以准备一些与课本相关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看,让他们像看电影一样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例如,语文教学当我们在读《荷塘月色》时,作者朱自清需要同学们充分的了解,怎么了解这个人,网络上有他的介绍且非常详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推荐几个关于他的网站和他写的小说让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通过了解作家及相关的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网上阅读,既节省了金钱,又节约了时间,而且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是一般书籍所无法与之相比的,间接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总之,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地反映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阔思维,使传统与现代化媒体相互渗透、补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多媒体是课堂的辅助,老师的帮手。同时,我们教师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正面对着一种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接受多种媒体手段教学的优势,而且要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体会每一种设备的特点和优点,设计教案的同时要精心没计好每一部分所需采用的多媒体手段,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4:高中语文运用启发式教学好处多论文

高中语文运用启发式教学好处多论文

摘 要: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语文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启发式教学 课改

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艺术性设计,诸如在案例教学、场景模拟、教师语言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在怎样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潜心研究,精心备课,做好课堂教学策划,努力创造出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表现能力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工作,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在思维碰撞中展开,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提升教师的思维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语文意识淡漠。很少有学生重视语文。如果不是因为语文是高考科目,它的地位将更受轻视。不管是“大综合”,还是“小综合”;无论是文科班,还是理科班,对语文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语文课是他们用来调节休息的时间,可以睡觉、看闲书,也可以做其它几门功课来不及做的作业。在他们的.心目中,语文课听不听、学不学都无所谓。一方面是因为即使听了、学了也没什么进步,或进步不明显;另一方面,是因为一种“共识”——高考要得高分必须抓好数学和外语,特别在文科班,数学和英语几乎成为了高考能否成功的关键。

2.教师观念未转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片面追求高考成绩的影响,新课程理念并未彻底落实,或落实不到位。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采取“课堂讨论法”,虽然一改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但这种讨论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还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我们已经培养了太多的知识累积型人才,我们已经拥有了不少的高分低能者。现在新课程改革已深入展开,高考试题也已对此作出回应,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再不改变,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高中语文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用好教材,激发兴趣。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不仅文辞兼美,而且都凝聚着作者思维与智慧的结晶。教科书特别重视选文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大都是大家名篇,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文字。阅读这些文章,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国演义》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名篇,也是文科学生附加题中必考的篇目之一,但到了高中阶段能全篇通读过的学生却很少。为了培养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我选取了其中的经典篇目《失街亭》作为引导。 2.点拨质疑的方法。文章的细微之处,常常凝聚着作者的独具匠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而学生对于这些地方容易忽略,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篇目中必选的一篇,学生们也都比较喜欢这篇文章。通过这篇文章不仅可以了解贾府的建筑格局,而且可以品味其中的关键人物,对整部小说的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贾母与贾宝玉分别问林黛玉“读何书”的问题,林黛玉对两个人却作了不同的回答。这一点很少有学生注意到,但却是理解林黛玉性格的关键所在。上课时,我把林黛玉的回答放在一起,学生看后自然产生了疑问,不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经过深入思考,恍然大悟,进一步理解了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看似无疑只是因为学生还未深入思考,停留在认识的表层,教师善加点拨,便能使学生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3.语言创建情境。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课堂中教师以语言技巧营造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有情感,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荷塘月色》一课的导入:朱自清先生用极淡极淡的笔墨状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可谓“初雪无痕”“美梦无迹”,大千世界洗尽铅华,只剩下梦幻般的银灰色,令人心驰神往。教师用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并采用排比句式,节奏适当,体现了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教师用美妙的语言唤醒了学生的热望,使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步步深入。

4.教师与学生的换位。如关于《项链》的主题,在以前的教学中都采用统一的说法,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羡慕虚荣、追求奢华的虚荣心。但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他们的认识水平也不一样。学生们读了这篇文章后,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有些意见与以前的看法完全相反。比如有的学生觉得玛蒂尔德是个诚实守信的人,应该尊敬她,有的学生则觉得玛蒂尔德的丈夫是诚实可靠的人应该向他表示敬意。教师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正确对待他们各种各样的说法,以激励学生大胆思维,富有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语文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篇5:地理教学论文怎么写

对于失去中考压力的初中地理教育,兴趣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地理课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兴趣、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导向的发展,承担着具有学科特点的任务。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地理课为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中学地理课处境困难的情况下,我主要从兴趣、情感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抓住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浓厚,精神就高度集中,其求知欲越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就道出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

我曾针对初一学生对地理课的认识和学习态度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否喜欢地理课?原因是什么?”36人中,喜欢地理课的有26人,不太喜欢的有5人,不喜欢的有5人。在回答原因时,喜欢的同学写道:“学习地理可以让我对地球有所了解,增长对自己国家(祖国)大好河山的认识。”“学习地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地理环境。”“地理在生活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它能使我了解世界,扩展胸怀。”“因为它(地理课)能带我游遍世界,能上高山下海底,而我却足不出户。”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溢于言表。不喜欢地理的同学坦率地说:“因为又要记又要背。”“因为我觉得它十分枯燥。”“因为我对地理不感兴趣。”第二个问题是:“你对地理课课中哪些内容感兴趣?为什么?”36份答卷中,普遍对教材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感兴趣,因为可以帮助了解“宇宙、地球、海洋、自然资源、火山、地震以及奇风异俗等。”有的学生写道:“因为老师讲陆地和海洋的时候,我总想知道一切内容,海洋底的神秘,使我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情去听。”“我对地理课中介绍外国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因为我有许多外国的邮票、钱币、明信片,上面印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图画,我非常喜欢。”“我对各国的矿产资源和自然条件较感兴趣。因为我喜欢神秘的东西,越神秘我就越喜欢,越想了解它。”“我对地理课中的世界的自然资源及世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和各国先进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因为这些内容可以让我更多地了解世界。”学生的回答,不仅反映了对地理课的兴趣,而且也反映了青少年普遍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心理倾向。

教育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某一方面的求知欲如果反复地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尽快地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提高兴趣水平。这样,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学习效果才能得以提高。为此,在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用地理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寻找兴趣点,培养学习兴趣。这些兴趣点就是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回答的那些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选择、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问卷答案中,还有几个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但又对地理教材中各国和各民族的风俗人情感兴趣。我在教学中,就选择这样一些兴趣点,用地理知识吸引学生的精神,培养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从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引进要讲述的教材,以培养兴趣。例如,地球知识在小学自然、地理课中或多或少地讲过一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述昼夜交替、昼夜长短、五带的形成等重要的地理现象就比较容易,如果再教学生用小地球仪来演示这些现象,则会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心理实验表明: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兴趣的大小,与他跟那件事物的熟悉程度和关系密切与否有很大关系。

第三,从问题入手,善于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培养了兴趣。因为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开始于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这些奥妙往往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本质,教学中抓住本质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就能激发兴趣。我在讲大陆漂移学说时,我先让学生叙述所知道的魏格纳的故事,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会向魏格纳提出哪些问题来反驳他的大陆漂移学说?”然后再让学生想“魏格纳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出证据来证明自己学说的正确”?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洋溢着对探求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第四,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针对学校的实际,我开展了自制小地球仪、绘制上学路线图、设计旅行活动方案等多种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要学习地理知识,要搜集地理知识,要用地理知识。这样,经常接触地理知识,学生才有可能对地理课逐渐产生兴趣,如果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培养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是积极学习的动力因素,因为要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一种投身于其中的热烈的情感是不可缺少的。在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的做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第一,以情动情,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知道,情感具有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他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在教学中力求创造一种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我的真诚感染了学生。以为人师表的人格力量去进一步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景,努力做到情趣盎然的描述,精辟入理的分析,准确科学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在学到地理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并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第二,从爱家乡、爱祖国做起,培养学生的情感。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情感因素,特别是中国地理,蕴涵着丰富的乡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可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初一第一学期,学完地图一章以后,我要求每个人画一张上学路线图。又如在讲环境保护问题时,我在列举了大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事例,观看了电视资料画面后,让学生进行分析评说。这样易于感染学生,对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效果较好。我还开展了环保知识竞赛和“我爱祖国的山河美”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活动中那种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跃然纸上。特别是几位学习较差的学生也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除了在班级陈列讲评时予以表扬外,还在家长会上展示,让家长分享孩子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就是很好的实践。在活动中,学生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美,同时,也认识到大自然是学好地理的大课堂。

总之,有了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学生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主动探求新知识,进而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篇6:地理教学论文怎么写

论文提要: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策略对拓宽地理课程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正文:为适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有利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对中考、高考进行了重大改革。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国家教育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行中考科目改革,设置“综合科目”考试。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

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

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当立足本学科教学,应把好自己的”门“(即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同时也要串串”门“(使政、史、地三学科相互交流、渗透),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复习教学中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篇7:写教案的好处。

写教案的好处。

尽管总有认真备课思考,却从来忒烦着写教案,幸亏以往打印或电子教案便可应付,难得自来运气好,总能幸运逃过市里每次常规检查,便沾沾自喜,无半点儿危机意识。今年倒破天荒,确实也真用了心书写。因为一直很在乎… 很惭愧,终得顿悟,写教案好处颇多。半期复习前,采用课后书写,倒是效率不怎费时间,等于真实详尽记录了每节课堂教学完整过程,可珍藏直接作为下届教学借鉴参考。半期考后,采用课前书写,备课教案同时进行,花费时间颇多,已然熟练教材后通过思考针对学生情况加以整合修改,较清晰在课前于脑海中设定了最初系统思路,使之课堂过程各环节衔接不显生硬较为顺畅,不再丢三落四环节顺序紊乱,往往出奇不意的课堂突发事件,需快速作以灵活应变的.整改与补充,及学生渐入佳境的精彩表现,偶时惊人的超常发挥,及时简易记录下,便成就了一个书写教学案例题材。 原来写教案是个好习惯,对于以往自我崇尚“0教案”,感到忒浅薄无地自容。所以很乐意,自然也喜欢专注于一结束课时第一时间便快速于脑海中作反思,灵感时便记下有价值的感悟点滴及突发奇想,沉浸热衷于思考自然也能充盈快乐枯燥平淡的教学工作。

篇8:写的好处的作文

写分享的好处的作文

写分享的好处的作文

分享

一份快乐,如果乘以一万,就是更大的快乐。一份悲伤如果除以一万,就是渺小的悲伤。这就是分享的真谛!分享是一道简单的公式。只要你解开了,便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分享是一座天平,你给予他人多少,他人便回报你多少。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了分享,就学会了生活。分享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时,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

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像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通过分享自己的东西,你与他人之间的冰墙会渐渐消溶,能使人感受到分享的乐趣之大。如果什么都不与人分享,把自己封闭在“密室”里,个人的内心就只能是一个冰封而孤独的空间,无法与他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而每一种人生的快乐与痛苦都需要与他人分享才能让它成为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如果不把他的发明公诸于世,只有他一个人知道,那人们永远不会知道电有那么大的用处,他的发明也就一无是处了,失去了这些新发明的意义。还有古往今来的许多科学家,如果他们不把自己的发明或研究成果公布出来,那么,人类社会的文明脚步就会慢许多许多。这是大的分享,往小里说,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分享,比如老师给我们上课,就是把他们掌握的知识分享给同学们。还有像我们生活中,和同学们共同完成一件事或解一道难题,完成以后,我们会一起沉浸在分享成功的喜悦中等等。

知道了分享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就要学会分享,享受分享带给我们的快乐,让分享的快乐时时温暖着我们。

篇9:写排比句的好处是什么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1、一组排比句中每个句子的句式相同。如:天上的云像草原上的羊群,像飞奔的骏马,像摔跤的大力士,不断的变化着。

2、写排比句有许多好处。它能够使人强烈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一种音乐感和节奏感。这样的句子用在文章里,语言很美,很生动,很形象。使人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没有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第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妈妈。”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

篇10:笑在体育教学中的好处论文

笑在体育教学中的好处论文

摘要:通过体育教学中仔细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变化,运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笑”的情绪表现在体育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笑;学生;教学效果;无可替代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笑声。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但体育课中的“笑”,往往被一部教师认为是不严肃的表现,会影响课堂纪律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发笑,教师会加以制止或批评。西德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在评价体育课的质量时提出两条简单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笑”。没有笑声的体育课,往往缺乏生气,显得沉闷而呆板,青少年活泼爱动的天性必然会受到压抑。因此,在体育课中加点笑的因素实有必要,不仅能为课堂注入活跃因素,调节课堂气氛,又有达到练中有乐、乐中有趣、趣中有练、练而有成的目的。

1 笑的心理学、生理学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笑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心理反映形式,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情绪愉悦的外在表现,是对客观事物符合了主观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当需要获得满足时就会引起快乐而积极的情绪,就会发笑。笑的强度愈大,整个自我受情绪所支配的倾向性就愈大。

从生理学角度来分析:笑本身就是一种刺激,促使呼吸加深,肺扩张,胸部肌肉兴奋,使腿部、腹部和脸部的肌肉得到活动,而大笑连四肢肌肉都参与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全身运动;笑还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使肌肉放松,在课堂中让学生们娱乐一番,笑一笑,大脑皮质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兴奋灶,从而使肌肉运动时所引起兴奋的皮质区域得到休息,这可使头脑清醒,精神更加焕发。

2 笑在体育课中的妙用

2.1课的融入阶段

万事开头难。营造欢乐、和谐的上课气氛是引导学生更快、更好进入角色的有效途径。而在课的开始部分,安排游戏内容,则是营造欢乐气氛的有效手段。游戏是孩子们的“朋友”,做游戏又是他们的天性,能满足青少年学生身心发育的需求。如模仿动物走路的游戏,教师有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练习,要求相互观摩,学生各种各样姿态的表演,会使对方捧腹大笑,这时测定的学生脉搏会由一般的80次/分左右上升到100次/分以上,部分表现出狂笑的学生,脉搏数可达120次/分。如是有闪躲活动的抓“尾巴”游戏,则更加激烈,身体活动加上学生抓到“尾巴”后成功的笑声,会促使脉搏次数达到110次/分以上。欢乐的笑能调整人的心理活动,提高心率,为进入课的基本部分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

2.2课的持续阶段

课的中间部分有笑声,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教师的话能进入学生的意识,引起兴奋,当学生练习心率达到130次/分左右时,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工作能力,不易产生疲劳。例如在快速跑教学中,“微笑”可以使面部肌肉放松,面部肌肉放松的话,颈部肌肉也放松,这样,头颈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可使肩背部韧带也处于自然放松状态下,这时双臂摆动协同如一,不仅可以维持身体的平衡,而且也能以上肢动作振幅、频率影响下肢,与下肢共同作用于跑的动作。在具体的教法上,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到“笑着跑”,脸部一定要带有笑意,内在的心理要表现出一种自豪、喜悦的心情,途中跑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用语言提示,强化,当学生笑着跑过终点后,互相间可以交谈、说笑,练习次数达到7—8次后,和预定的运动负荷完全相符合,但没有学生喊苦、叫累,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这堂课很轻松,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身体,感到跑步确实是一种享受。

2.3课的放松、回味阶段

美国一位教授威廉卡尔顿认为,一个人笑后浑身肌肉松驰,有消除疲劳感觉。因此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做一些有趣、轻松愉快的放松练习,如游戏和有音乐韵律伴奏的舞蹈,做到动作新颖、简单易学、旋律优美,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练(要求放松大胆笑着做)或自己随意做动作(如手臂摆动、绕环)来调整学生的心理活动,引起学生欢笑声,这时再测定脉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慢,这说明在课的结束部分让学生发出适宜的笑,会使大脑皮层出现一个兴奋灶,能及时消除因运动而导致的精神上的紧张和身体上的疲劳,恢复肌肉正常工作能力,而且使成功喜悦之笑得到升华,得到延续。

3 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出“笑”

3.1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形象,体现亲和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精神状态和面部表情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变化。部分教师“严肃有余、欢乐不足”,不但自己保持严肃的表情,而且还会对学生的笑声加以阻止或批评,使学生始终处在沉闷、严厉的教学环境中,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那么要使学生处于轻松、欢乐的的教学环境中,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 端正心态,摆正位置,主动去接近学生,关心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就是体育教学中的.中心,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其次,教师在学生面前保持整洁的服装,饱满的精神,轻轻自然的面部表情,并带有真诚的笑意,这会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陌生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彼此的心理状态产生共鸣。再次,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形象逼真的示范,也能使学生产生欢乐的情绪,体现教师的亲和力。苏霍姆林斯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3.2备课时认真安排欢乐、兴趣因素的内容

要想使体育课充满笑声,必须认真备好课,吃透教材,抓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一旦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索,自觉地学习。同时兴趣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在课的各个阶段要适当地安排有趣味的练习,使课堂正真成为学生的乐园,让学生在玩中乐、乐中玩。其次教师要和学生活动在一起,去主动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把课备在学生心爱之处,符合学生口味。另外教材的搭配上要体现出科学性,组织教法要体现出新颖性,场地器材的布置要体现出形象化和情境化,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实质也是学生的需要。

3.3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内心的“笑”声

学生喜不喜欢上体育课,在课堂中会不会发出笑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运动中获得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成功的欢笑是一种巨大原情绪力量,它可以激发学生好学的愿望。为此,在教学中过程中首先要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士认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而欣赏的肯定更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学生的这种需求得到了满足,其心情定会欢乐无比。其次,运用“跳一跳就可摘到桃子”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先分解目标,让学生一步步接近目标,并及时对学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当学生在目标实现的同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功感,会发出来自内心的自豪的笑声。但这里要注意二点:一是教学目标不要过于简单,使学生容易实现,体会不到成功感;二是目标实现过程中一定要有区别对待,对部分体育“差生”来说,目标不是主要,主要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只要有进步,就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3.4让学生获得放大的自由度和广阔的空间感

经常处于教室内的学生,一旦来到空阔的操场或运动馆,就会兴奋不已。如果这时的体育课,再把学生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管得太严,就会显得沉闷、死板,严重抑制了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容易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那么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定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积极地思维和身体活动,使其获得一种空间释放感和放大的自由度。自由度可在课堂得到体现:一是队形组织的自由度,做到队形组织“散而不乱”,打破传统队形组织方式;二是思维活动的自由度,教师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把个人的思维在学生间相互、自由交流,然后让学生在练习中体现自由思维的成果。这样,在身体练习过程中,始终能保持积极的态度,产生愉悦的情绪和快乐的笑声。

4 结论和建议

4.1教师要在课中或课外把自己良好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以笑赢心,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4.2选择新颖好学的内容和方法,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通过在学习、练习中体现“笑”,不可盲目地为“笑”而“笑”。

4.3欢乐的笑声应该贯穿于课的始终,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做到动在其中,乐在其中。

篇11:多媒体教学好处多

多媒体教学好处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以其强大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了课堂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逐渐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

作 者:连国清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城关二小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2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2: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怎么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怎么写

【摘 要】

问题意识就是思维能力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它的行为表现就是对事物的好奇、喜欢和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知识方法及其研究过程。

【关键词】好奇心;意识;教学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由于知识面窄,胆子小,上课或平时都很少有学生提问题,不会发现问题,也不会解决问题。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这点,常常就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就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因此,我认为要使在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谈谈我这几年来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就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如:我在上《沙漠之舟》这课时,抓住“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舟”其实就是船,为什么偏偏在“沙漠”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舟”不但点出骆驼的功能,而且暗示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征。

二、创造条件,使学生敢问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往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3、与学生建立好的师生朋友关系。要在课堂上做学生的老师,知识的点播者,在课外要拉近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

如:《猫》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说猫老实吧――它――贪玩――尽职――”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猫老实却又说它贪玩?贪玩又尽职呢?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然后通过讨论,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学生的思维也更深化。

2、提供范例。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就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3、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就是由教师提出,而就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提高认识、使学生善问

善问就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就是敢问、会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就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

问得当,就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通过查工具书、向别人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便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

问得明,就是指对问题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可以使问题更加明朗,而且还能帮助提问者自己理清思路,为问题更加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

问得妙,就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认识水平,这些问题无法从课本或教学资料中得到答案,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过程将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需要调动提问者认知方面的所有潜能,有时还要受到自己的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问、会问、善问、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不管用何种方法,都必须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思维和语言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根本目的。

篇13:体育教育教学论文怎么写

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首先要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避免品德评价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次,要实现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智慧地把学生引向既定目标,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抑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这种自育的能力养成,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例如,在体育课的耐久跑或跨栏跑中,常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继续参加练习的生动事例,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样其他同学也会深受鼓舞和感动,对培养学生道德自育能力以及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班级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又如,体操中的保护与帮助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值日生轮流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并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

处理好德育教育中“形”与“质”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摒弃理论空话与教条,认清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这里,有必要再提一**育教师的道德人格问题,因为它决定着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为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希望在学生身上建构起来的普通公民道德,还必须率先修养希望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质(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育”。最后,在宣扬与实现“快乐体育”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愉快德育”,成为一种乐于接受的德育,一种让学生个性尽情舒展的德育,一种能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可持续发展的德育。

篇14:体育教育教学论文怎么写

摘要: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渗透 德育 以学生为本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到:

1. 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

2. 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

3. 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

4. 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

5. 倡导竞争合作的学生关系。

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例1.大地复苏的春季,许多学校为了保护草坪,常用栅栏和绳子将草坪围住,形成一道“不雅”的风景。如果我们在此时的体育课的准备部分经常让学生吟诵“小草才露尖尖角,我的脚下把情留;等到绿草如荫时,我在上面跑跳投”的诗句……我们能想象,无论是操场伤还是同学们的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已经形成了。含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德育目标,入情入理,自然会拨动学生们的心弦。

例2:在三年级下册《模仿动物走》中,我只示范了两个动物的模仿动作,之后,就安排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想象动作进行练习5分钟。在这5分钟里,学生模仿了各种动物形象,并且有的学生还模仿起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和动物玩起游戏,使整堂课保持浓厚运动氛围。

例3:在掷垒球教学中,有几个学生的动作不正确,用直臂掷远,还认为这样的方法掷得最远,不改动作。就此,我用形象的例子说明了发力原理,鞭打动作的科学性……此后,学生逐渐改了动作,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例4:在课堂学习方法形式上,允许学生自己创新。在跳绳和呼啦圈教学中,在完成课的要求后,有几个学生自己玩起了绳子和呼啦圈。我并没批评他们,还表扬了他们,依次让全部学生进行了创造练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评价中进行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过重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

1、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

2、言行避免粗暴;

3、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总之,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五、结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4月刊

[2].《体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6月第一版

[3].《教育科学》2月刊

篇15:CAD教学环境工程论文怎么写

1合理安排内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针对环境工程方向的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污水处理厂,对单体设备如泵房建筑、格栅、沉降池、絮凝、曝气池、厌氧处理池、污泥干燥、污泥焚烧等进行教学演讲,分析各单体结构特点、功能、作用原理,在集成体系中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在设计思路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结果如何”三方面设计框架,将学生绘图思想转化为CAD设计绘图思维,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解决设计思维的转化,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CAD设计的兴趣。

2注重CAD上下游软件的关联性

基于AutoCAD图形平台,其下游软件Skechup在设计中实现了专业化、可视化、智能化的设计理念,快速、方便、迅达地在施工设计图上,能够深度且同步地表现三维立体模型,该系列软件拥有先进的结构分析软件包,并有污水处理计算的常用方法,以及丰富和成熟的结构施工方案辅助设计功能,其在物料恒算、污水处理曝气计算、污泥产生计算、动力消耗、热能损失等方面形成完整体系,同时可以应用Skechup软件和PhotoShop软件,对作品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和图形渲染,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直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案例设计教学的实施过程

案例设计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讲解,是实现CAD课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必要手段,案例设计教学不是一种随意、随机的行为,在设计案例时应用与实际应用相联系,通过一个案例-厌氧处理池基本应用设计,将厌氧处理池设备分解、分化成不同的功能单元,分组完成的不同单元结构体设计,通过单元教学使得绝大部分基本操作融汇在单元案例中,在设计过程中了解其具备的基本功能,同时掌握单元体的实际应用和操作使用方法。将厌氧处理池的独立搅拌系统、污水输入系统、厌氧发酵系统、沼气收集系统压力控制系统进行案例操作、设计与三维立体模型制作,并通过数码成像处理技术、图像合成技术制作形成完整控制单元,并以AutoCAD图形平台、Skechup建模、Photoshop可视化渲染的特效处理,实现功能化的宏观表现,通过组合案例的设计与实践,使用同学们在掌握大三元功能设计的同时,深刻地了解了该单元体在现实工作中应用,使得案例教学开放性、生成性得以体现,使案例设计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4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提高

注重课程设计实践活动,运用单元设计的知识和设计技巧,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或小组结合的方式完成工程的综合设计。老师应对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进行讲解,设定课程设计题目,供同学们筛选,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员进行分工安排、制定计划,组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设计工作。在设计的初期阶段,需要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已有的.样例,根据资料做了设计分析,完善工程单元设计,独立产生各种部件如管道、阀门、水泵、搅拌机、污水进入、净水输出等设计,达到设计规范的技术要求,使用户体验更真实、流畅的目的。通过应用CAD课程设计使同学们逐步锻炼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把毕业设计的一般性内容,延伸到CAD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中,通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CAD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完成对环境工程CAD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在环境工程主要环节如格栅、沉降池、絮凝、曝气池、厌氧处理池、污泥干燥、污泥焚烧单元操作,采用主导教师提供3-5个设计单元方案,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擅长自由选择设计方案,最终提交自行设计的不同方向的设计作品。学生提交作品的方式,单元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完成的设计作品能够反映学生对环境工程CAD软件绘图技巧和图像处理技术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格栅、沉降池、絮凝、曝气池等单元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上述因素CAD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小组评析的形式,其中教师评价中包含对每一位学生的所有作业进行分数计量,作为阶段成绩的一部分。同时过程性评价则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出勤、作业、提问等方面综合评定。而设计技能的评价以实训大纲为依托,由专业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模块进行考核。

6新旧教学效果比较

传统CAD教学模式下学生实践锻炼机会矛盾凸显,严重制约了环境工程CAD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由于环境工程CAD设计添加了单元设计以及课程设计环节,将图形操作、设计、三维立体模型制作以及后期图像处理技术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将同学们进行的自主设计与模型制作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通过教师打分、同学互评、小组评析的方式,对完成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增加教学信息量及师生互动,使同学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作品设计,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提高。通过案例设计与应用,由呆板机械模仿变为自主设计、自主创新和自我完善,使同学们的实践设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关专题 教学论文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