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论文

reqh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reqhy”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浅谈古诗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论文(共17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浅谈古诗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论文

浅谈古诗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论文

人格就是人的精神特质,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的总和,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行为表现。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人格的形成,不乏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因素、强大的精神内核的支撑,这些是成就一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现代心理学认为,健康人格标准应为: 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快乐等。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犹如未经雕琢的璞玉,可塑性极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教学、课堂为切入点,努力施教使之成为美轮美奂的玉石,即拥有健康的人格。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民族气质的使命,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具备中华魂的重要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语文教学在力求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

一、感——重视预习,初步感知

预习对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诗文独特的艺术特色、语言特点为学生理解设置了一道道屏障,所以古诗文预习势在必行。

好习惯,益终生。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应从我们教师自己入手,坚持每一课都布置预习的内容,做到持之以恒,预习内容的设置要难易结合,并留给学生适宜的预习时间,预习形成规律,学生也就能从心底接受预习了。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对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勾画,借助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也要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经历,尽可能弄清楚古诗文的内容。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空间。如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小石潭记》一文,直接从课文内容上看,只是一篇山水游记,可圈可点之处毕竟不多。但若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便可得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乃是因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而产生的.情感,从全篇来说,作者柳宗元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融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的遭遇。如此,便可以对古诗文的内涵了然于胸,那么,对作品理解就显得非常轻松。

二、诵——反复诵读,感悟旨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不但能够领悟内容、把握情感,而且能够领会旨意,体会诗文中蕴含着的诗性,通过反复朗读,促进中学生认知系统、意志系统及情感系统的建构。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鼓励学生读出节奏,这样做有利于感悟诗句中的情感,从而达到共鸣的状态,这时,学生的各种心理机制处于活跃状态,更容易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对健康个性的培养及形成有着强大的作用。节奏美、韵律美在诵读中充分体现,不论是低声吟咏或是激昂的朗诵,都能使学生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不知不觉中走入诗文的意境,体会诗文中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言在意外”“贵在含蓄”,这是古人写作诗文的特性。因此,我们学习古诗文,只有从读入手,才能体会诗文中“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与作者同喜同悲。如《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对陌生人的惊异可见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蒹葭》中“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让学生通过有节奏的诵读体会到“伊人”若即若离,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情状。

三、品——品味佳句,积累语言

古诗文表情达意往往语言简约凝练,通过白描、对比、对偶、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常常是言已尽而意无穷,需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思考、仔细品味方能体味作者写作之妙。经过了一次次推敲之后,不但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可为学生情感的表达提供借鉴。《登高》一诗景象苍凉阔大、格调慷慨激越,古今独步。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等词,使人顿觉气象万千,状物之功出神入化。仔细品来,其中作者抒发自己对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已登峰造极。《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的神来之笔,其中物我合一的意境、恬淡悠然的心境,细品之下,心已是悠然。通过对佳句的品味,积淀于学生心中的是其中的精神内涵,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底蕴。

篇2:创新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创新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创新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河南许昌●韩立

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是针对“应试教育”弊端而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虽然就其提法本身或内涵上还存在许多争议,但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把中学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上,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向着理性与人文的方向发展。换言之,在注重人的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社会也看到了在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健康人格包含的因素很多,它受人生观、价值观、个人品德修养、成功观和抗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离开了其中任何一点,个体的发展就很可能发生问题,甚至出现病态,而病态心理一旦形成,则不仅使个体难以发展,甚至也难以生存。通过多年的工作经历和探索,我感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方面也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体育课是多数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的一门课程,在一项小小的课堂活动或一个平常的体育竞技中,任何一点成就都会使学生的情绪产生波动,都会带来成就感,这对学生的思想、意志、能力、态度、情绪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时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跳远时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分组比赛时面对新的对手,成功者的心理满足感会溢于言表;而对于失败者,他们的心理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气馁与沮丧,有的急躁与冲动,有的还会焦虑与自卑,每在这些时候,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适时地抓住学生思想活动充分暴露的大好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的辩证关系,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二、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中小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学生家长大多注重的是学习成绩,往往对孩子疼爱有加,不注重对他们进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是极其不利的。体育教学是以出力流汗的体力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此伴随着知识信息、心理活动、情感体验等一系列生理上、心理上的刺激作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体育活动这一特点,有意安排一些艰苦的环境,比如在小雨天打球赛、校外长跑等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小组对抗比赛时,通过赛前动员,讲战术、讲策略、讲场内场外合力的重要作用,营造紧张的竞技气氛,培养学生冷静沉着、果断机智、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三、体育活动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是体育课的又一大优势。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以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形成一个特定的小社会,通过互相合作、接触、切磋、对抗环节过程,使团队与团队之间、个体与团队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都产生交流和碰撞,从而使人际关系的交流更加广泛和直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们进入社会的心理需求。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形成文明的行为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行修养追求。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尊重与信任、鼓励与帮助、关心与支持、理解与体谅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一个人时刻都离不开集体和社会,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其只有对同学、对教师、对班级、对学校奉献爱心,才会得到大家给予的信任与关爱。

四、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事物美与丑、好于坏、善与恶的综合判断,它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教师通过合适的体育活动项目,创设和谐轻松的氛围,可以对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在体操、舞蹈等训练中,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教师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通过展示形体动作来释放内在的情感,不唯训练而训练,注重陶冶情操、培养气质、发展个性,增强美学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再如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后的小结,用启发性的言语引导和帮助学生体验该项体育活动的美学意义,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保健意识和锻炼习惯,形成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有规律生活、妥善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通过高难度项目动作的训练,既能使学生了解人体构造与外部形态的关系,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灵感,增强他们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总之,体育教学在对学生各种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真正地把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许多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利用体育课堂这一阵地,充分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把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到位。

(河南省许昌市第六中学)

篇3: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不同特质人格的分析,归纳出了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认为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能力;提出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育;人格;健康人格;全面发展

人格(Personality)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总体精神面貌。人的认知能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情绪反应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程度、态度信仰体系、道德价值特征等构成人格。人格不仅控制着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培养健康人格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其特征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格特质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更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在人的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方面,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而人的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的形成更多的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童年经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①不同的人由于其后天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作为个体存在的每一个人,其人格特质表现出个性化特征。按照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实施教育,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

当然,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特征非常复杂。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经历认知、情感、意志的过程,个体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人格是贯穿在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之中的,一般认为人格是由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等方面构成的,人格的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系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人格结构趋于相对稳定,一是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二是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②达到稳定的人格结构也就标志着一个人的成熟。

在对人格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些派别和研究成果,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人格特征的认识。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一个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趁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善。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③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结构的四层次理论模型:这个模型的最下层是“特殊反应水平”,为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误差因子;上一层是“习惯反应水平”,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属特殊因子;再上一层是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群因子;最上层是类型层,由特质形成,属一般因子。④正是由于这些因子的不同,使不同人的`人格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卡特尔经过长期艰苦工作,提出了人格特质结构理论,他测验出了16种人格特质:乐群性、智慧性、稳定性、好强性、乐观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控制性、紧张性。⑤正是由于这些人格特质的不同,使得人存在着区别和差异。从这些人格结构、人格特质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格有积极与消极、健康与病态、成熟与幼稚之分,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人的积极、健康、成熟的人格。

什么是健康人格呢?通过对健康人格的研究总结出的模式有: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型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以及埃里克森的“自我整合的人”模式等。我们可以将健康人格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能有意识地控制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第二,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正确地对待;第三,能立足于现实,而不是沉溺在过去的生活之中,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能较快地摆脱其带来的阴影,在现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行动;第四,具有紧张而有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满足于平平淡淡的工作和生活,渴望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历;第五,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热爱学习和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情绪成熟健全,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态,生活充满了活力;第六,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乐于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不过分顾虑他人的态度;第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二、健康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通过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认知活动、培养情感、增强能力而实现的。

1.健康人格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认知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在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受人格控制和影响的。健康人格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不良人格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开展。如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或应用,开始于感觉和知觉,获得什么知识,应用什么知识,往往与他所具有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学习某个专业,某门课程,不同的学生由于其人格特征的不同,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学习的效果就不同。有着健康人格的学生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所学的专业和开设的课程,进行积极的记忆、想象和思维,刻苦学习和钻研,与教师密切配合,课余时间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开阔自己的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学生必然学习成绩优秀。而那些人格不健康的学生,由于有着心理障碍,在认知的过程中,以消极的被动的态度对待所学专业和所开设的课程,缺乏学习的动力,其结果必然是对知识的获得或应用处于应付状态或者是认知活动不健全,学习效果也不可能好。

健康人格可以促进人的思维和想象。思维是人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是与思维和想象密切联系的。学生解决每天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凭借思维活动来实现的。想象是人凭借在头脑中保存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是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活动相联系的。健康人格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促使认识的不断深化,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

2.健康人格对学生的情绪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情绪和动机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学习的收获,朋友的支持,家庭的团聚,使人感到愉快、兴奋和喜悦;而学习的失利,朋友的讥讽,亲人的争吵,使人感到沮丧、痛苦或愤怒。情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健康人格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胜不骄,败不馁。“知之深,爱之切”,深厚、真挚的情感来源于对人、对事真切、深刻的了解。积极的情感能激发人认识的积极性,使人锐意进取,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消极情感会使人消沉、沮丧,窒息认识与创造的热情,使人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

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或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来源于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人有生理的需要,如饥择食,渴择饮等,也有社会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等。人有物质的需要,如住房、交通工具等;也有精神的需要,如受人尊重的需要,求知和求美的需要等。正是在人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的不同动机。动机具有性质和强度的区别,动机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意志与认知、情感有密切关系。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和控制,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实现的。而人的意志的坚强或懦弱又反过来对人的认识和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只有建立在健康人格基础上的意志,才能构成人的稳定的不懈力量源泉。

3.健康人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能力。能力构成个体的心理特征,是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这种心理特征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正是由于人的能力和人格的差异,将人与人区别开来。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长于想象,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正是这些人格的差异,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使得不同人的能力大小和范围不同。健康人格可以增强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等。

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教育目标的要求

健康人格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而广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人们有健康人格来应对时代的变化,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因此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呢?就学校教育来说,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人本心理学家提出了“选择性学校”的改革,就是要尽力培养健康人格。这项改革提出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决定学校的课程及管理;学生的发展应是表现能力与认知能力的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教师应尽一切努力保持学生心理发展的敏感性;重视以阐明和发展价值观形成的道德教育;培养感觉的意识、身体的意识和从动觉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对学生进步的评价不应以固定的标准和目标作指导。⑥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观点,可以看到,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当然,作为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等。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健康人格的形成,特别是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构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时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和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关系的。只有在整个社会处于全面而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健康人格,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样说并不否认有些人,特别是社会的先进分子在社会环境不佳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人格完善。正因为此,才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上来分析教育的功能,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以及变革社会、改造社会的创新能力。英国教育学家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想》中认为,“知识是一种心智状态和条件”。⑦因此,追求知识必然是一种精神追求,而精神追求的最大目的也在于精神本身。这种精神追求也意味着人格的力量在支撑着,形成精神本身内在的动力源。健康人格不仅来源于社会环境的熏陶,更来源于知识积累、技能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因此,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人格特质的。(作者简介:王传旭,淮南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注释:

①③④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47-452、429、438.

②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45.

⑤⑥叶浩生.心理学理论精粹〔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70、277.

⑦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3.

(摘自:《教育研究》,.4.)

篇4: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的要求,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不同特质人格的分析,归纳出了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认为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能力;提出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人格;健康人格;全面发展

人格(Personality)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总体精神面貌。人的认知能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情绪反应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程度、态度信仰体系、道德价值特征等构成人格。人格不仅控制着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培养健康人格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其特征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格特质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更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在人的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方面,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而人的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的形成更多的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童年经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①不同的人由于其后天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作为个体存在的每一个人,其人格特质表现出个性化特征。按照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实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理念。

当然,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特征非常复杂。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经历认知、情感、意志的过程,个体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人格是贯穿在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之中的,一般认为人格是由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等方面构成的,人格的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系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人格结构趋于相对稳定,一是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二是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②达到稳定的人格结构也就标志着一个人的成熟。

在对人格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些派别和研究成果,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人格特征的认识。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一个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趁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善。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

[1] [2] [3] [4] [5]

篇5:中职语文教学及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论文

中职教育不仅是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教育,而且还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专业,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在中职语文的教学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关联分析

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并在这一过程中为之施加积极地影响,从而更好地对其性格和气质以及情操与品格等带来影响,从而更好地对学生性格和气质的塑造与品格和情操的培养施加积极地影响,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对学生的一生带来积极地影响。而就中职生而言,由于其正处于青春期,作为人生成长关键的阶段,对于学生品行与人格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一时期往往又是学生矛盾的时期,不仅想要自立,有难以离开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有着一定的自觉性,但是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中职语文又作为整个中职家偶偶的主要内容,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对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中有着十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有中职语文教学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对于人格培养具有较强的递进作用。尤其是中职教育中,能有效的将其在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方面的功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1]。

2.中职教育工作中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必要性分析

中职生往往是高考落榜生,由于社会上对此类学生的定义往往倾向于“不学无术”,对其的偏见较多,即便是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大,很多中职生上学不仅不需要缴纳学会,而且国家还有生活费方面的补贴,这也是增加中职生的举措,所以中职生的生源较为复杂,生源不同,学生的各自基础情况也不同,唯独在学习方面的差异最小,但是往往就会因此而缺乏对其的正确认识,使得其在自控能力上较差,难以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在道德素质上也经常出现自我放松的情况,“三观”的形成缺乏正确认知,这主要是因为中职生大都在青少年阶段,不仅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阶段,而且还是学生的叛逆期,所以在这一阶段,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家长、教师和社会来对其合理而又正确引导,致力于学生良好健康人格的培养,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缺乏,加上对的健康人格地引导教育不足,将可能导致学生在整个成长中形成诸多缺陷,最终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中职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强烈的必要性。

3.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优势分析

在新课标下的中职语文必须切实注重学生爱国注意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并给出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地培养,促进其良好审美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地培养,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实现学生良好得到情操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养成,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而语文教学则在这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不仅能促进知识的传授和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能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采取疏导和情感培养以及思想灌输与模范带头方式,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的教育、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养成,并将其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习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与熏陶下,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健康人格地养成。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具有诸多的`优势[2]。

4.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对策

为更好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在这一工作中切实注重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开展。

4.1通过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情感熏陶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因为语文教学实际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不仅是实施知识教学的过程,而且还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和情感熏陶的过程。更是语文教育的特色所在。情感在整个教学中不仅是主线,更是灵魂所在,对于学生养成健康人格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在学生学习中有着催化剂的作用,能给学生性格与习惯的养成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新课改下的中职语文教材中内容十分丰富,且积极正面,这就给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应切实加强教材的利用,利用教材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教育和培养,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正确树立三观。中职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首先需要结合教材课文中的有关线索,对作家的作品进行适当地补充,并通过创设的良好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对作者的《落花枝头》的欣赏来补充,并结合作者在表达泉水声音时,掌握作者思考人生哲理的主题,但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人生和自然思考的情感,增加其更加真挚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可以将描写泉水声音的有关语句选出来,并配上相应的乐曲,将多样化的游记体散文的自然气氛引入教室之中,促进学生的情感诱发。其次是要学会从教材中注重有关情感因素的挖掘,将课文的情感因素增强;最后是紧密结合学生就业的需要,在应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应用文来激发情感,比如《感谢信》,就是常见的应用文文体之一,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用文字来表达感激之情。

4.2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利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时,其重点和核心就是晓之以理,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时,其重点和核心则是动之以情。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很多文学作品,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而且有着细腻的情感表达,所以给实施审美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审美教育主要是采取形象化的展示和意境来引导,结合教学的内容,针对性的创设情境,采取范文阅读、高声朗诵、解析意境和排练课本剧以及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等,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课文、品味课文,对作者丰富而又细腻和深刻的思想情感进行充分地理解,帮助学生去追求真、善、美,学会辨识假、恶、丑,才能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成对美的标准,促进健康人格的塑造。

4.3通过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强化自我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地评价,不仅自信向上,而且还能扬长避短,正确地认知自我与调节自我。这是因为学生大都希望通过自我了解、认知、发展,所以这一过程中会形成程度不同的自我角色,而学生自身已经具有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在未来发展中也有着自己初步设想,形成自我强烈的愿望,所以在中职语文的人格教育中强化自我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不仅有着细腻的情感,而且在选材上较为合理,有着丰富的情感,给教学提供巨大的发展平台,教材中的人物往往具有伟大品格和高尚情操,这也给人格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以教师在自我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学生从语文素材中体验人格魅力,模仿优秀品格,并对自我进行客观评价,充分认知自我和评价自我,做到自尊自爱和自立自强,并且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观点,积极向上地进行自我改造,致力于正确人生目标的梳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人格[3]。

5.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我们必须切实注重对其实施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自我教育,发挥中职语文课堂的魅力,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叶会墩.立足三维目标,塑造健康人格———中职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浅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36):171.

[2]朱千红.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学周刊,2017(07):23-24.

[3]石义盛.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中学语文,(33):35-37.

篇6: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探索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探索

教育呼唤人格培养,培养健伞的'人格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强调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作 者:李汉保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开发区东汪镇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7) 分类号:G80 关键词: 

篇7: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现代社会,素质教育正得到大力提倡和推广,然而从当前的'教学状况来看,重视知识、能力、智力的教学,而忽视人性、人格、人品的培养的倾向仍很突出.

作 者:赵金林  作者单位:吴江市八都中学,江苏,吴江,215100 刊 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6(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论文

一、发挥语文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需要“晓之以理”,还需要“动之以情”。前面提到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属于“晓之以理”,那么,什么是“动之以情”呢?本人以为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达到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这就是“动之以情”。所谓美的陶冶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人的情感状态、意志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等几个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而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内容将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审美教育条件。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灵美的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教授达到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要想把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能够带有表情地给学生范读课文,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描述故事,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和复述课文。对于课本剧的学习,教师要做到艺术性的指导,培养学生深入剧本进行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情感,体会文章美的境界。比如,在学生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我父亲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和父亲的感人事迹,很多学生都被感动地热泪盈眶,班里充满了浓浓的情感氛围,学生怀着对父亲深深的爱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不用过多的说教,便达到了教育目的。再比如,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的美,很多文章都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中的人力车夫,虽然身份低微,靠卖苦力挣钱,可他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态度令人敬佩;《散步》中的“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挑起家里重担的责任就落在他的'肩上,他扶老携幼,表现了勇于承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文章《魂》中的小姑娘,为了阻止一场冲突,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值得称赞……学生通过对这些人物人性美的学习,心灵得到了净化,健康的人格得到了塑造。

二、通过生活实践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活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锻炼空间,使学生健康的人格得以更好的塑造。比如,教师节到了,我要求学生对自己喜爱的老师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生活中的情况,对老师多一些关爱,并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做一个汇总,写一篇采访笔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了解到了教师更多课堂以外的故事。另外,我还利用节假日带学生去户外游玩,让学生感受祖国壮美山河,增强民族荣誉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些对塑造健康人格都十分有帮助。

三、总结

总之,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将不懈地努力。

篇9:浅析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浅析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体育教学中,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

篇10:浅析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浅析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

[1] [2]

篇11: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作 者:王燕  作者单位:灵寿县燕川乡初级中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2: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论文

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论文

大学生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后备人才,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拥有健康的人格。人格是个人在生活中以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的,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征应包括社会责任感、独立意识、坚强的意志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创新精神等。

一、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具有个性特征,它是个人的性格、气质、心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一方面受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有赖于自身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杰可逊认为,阅读疗法是把文献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由读书顾问精选后提供给读者,以帮助读者领悟人生,增强信念,完善人格。前苏联人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阅读疗法所依靠的心理机制主要是指导读者学习英雄,增强信心,磨炼意志,克服困难,战胜疾病。这是一种强调激励的阅读疗法,是一种如火冶炼般的刚性疗法。

阅读疗法是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创新形式,高校传统的德育工作不易取得理想效果,通过阅读疗法这一方式能够顺利推行,且效果很好。阅读疗法成为高校在德育教育、学生工作、图书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品牌,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发挥了促进作用,阅读疗法也获得了良性发展环境。

二、阅读疗法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

1、创建阅读疗法网站,宣传正确的价值观。阅读咨询网站是推广、宣传、实施阅读疗法的网络服务平台,也是高校运用阅读疗法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网站设有阅读咨询室、工作团队、专家链接、动态信息、成功案例、阅读交流、书目信息、网站留言、阅读疗法协会等主要栏目。网站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价值导向,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能够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健康人格。内容丰富多彩,贴近校园学习生活,能够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疗法服务,实现实时有效地交流与沟通。

2、悉心指导个案,加强自我教育。阅读指导与咨询是阅疗馆员通过与大学生面对面交谈,舒缓其学习、恋爱、交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重建自信。阅疗馆员在与大学生接触、交流过程中,针对生活与学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遇到的挫折,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阅读指导。通过阅读,大学生学会不断地思考,不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觉察,感悟成长。这个过程就是自我进步的过程。

阅疗馆员用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以阅读疗法为手段,帮助众多因孤独、自卑、学习压力、交际困难、精神抑郁的同学走出情绪低谷,摆脱心灵困境。阅读咨询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通过阅读加强自我教育的.过程。

3、推荐阅读疗法书目,提升品质修养。甄选阅读疗法书目、编制阅读疗法书方是阅读疗法服务的核心工作之一。阅读疗法书目就是在实施阅读疗法的过程中,针对读者的心理偏差和问题而开列的文献目录。通过研制发展性阅读治疗书目与临床性阅读治疗书目,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提升品质修养。

4、创办阅读疗法刊物,宣传道德规范。《阅读疗法工作通讯》通过阅疗视窗、新闻快讯、新书推荐、悦读育心、成功案例、协会天地、知识讲堂等栏目的设置,成功开辟了我校普及阅读疗法知识、报道阅疗工作动态、推广阅读疗法服务及交流阅疗心得体会的又一有效渠道,对阅读疗法理念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阅疗馆员深入到大学生中去根据他们的现状,满足他们的正当合理需要,以调动其积极性。《阅读疗法工作通讯》大力弘扬主流道德价值,宣传道德规范,使校园道德风气得到净化。

5、开设阅读疗法课程,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开放、探究性的课程形式为大学生提供能够产生丰富感受和体验并具有多元解读方式的真实事件、活动和经验,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态度。阅读疗法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促进大学生主动建构心理、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大学生原有经验发生转化并形成新的理解,引导大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充分开发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阅读疗法课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推进高校素质教育。

6、成立阅读疗法协会,强化社会实践。大学生是阅读疗法的应用对象,也是参与者、实践者。建立大学生阅读疗法组织很有必要。阅读疗法协会是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下属学生社团组织,以促进大学生阅读与健康人格培养为目标,协会宗旨是“以人为本,团结互助,提升品位,增强素质”。阅读疗法协会成立后,陆续开展了会员纳新、读书交流、书方推荐、知识讲座、心理电影赏析等丰富多彩的阅读疗法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人沟通交流,锻炼社交能力,培养爱心,提高团队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自立观念和自立能力,能够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能够促使他们处理好奉献与获取的关系。

7、开展阅读疗法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应为大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校园开展阅读疗法活动,如阅读指导与培训、读书沙龙、书方推荐会、专题学术讲座、团体治疗活动、学习参观活动、阅读疗法研讨会、辩论赛、知识竞赛等,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他们的集体观、荣辱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阅读疗法有力地促进了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使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篇13: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班集体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一、培养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首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这种互动构成教育、教学的氛围、背景,在师生之间形成了“知识场”和“心理场”。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在师生交往中应随时注意和调节双方的心理距离。既要有教师的尊严,又要努力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让学生指向教育者的向心力。这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有至诚之爱的真挚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学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正如古人说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也才能“受其术”。同时必须注意师生平等,师生在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充分相信每个学生具有发展潜能。“水桶盛水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公平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去体验成功。这样可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产生责任感,自觉努力,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是融洽的生生关系的建立。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出现了独立性意向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等等,这种社会性的需求,引起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了一种疏远父母和老师的“闭锁性”和寻求能坦言相告的伙伴的“开放性”趋向。这要求班主任不宜只扮演严加管教的单一角色,而应力求做到既是严师又是良友;尽可能让学生与多位老师建立关系,从而让他们在众多成人影响下从“闭锁性”中解放出来。重视生生关系中舆论导向作用,帮助他们在集体内取得一个应有的地位意向,获得自我尊严和自我需求;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摆正位置,与家长、老师合作,克服社交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这个班级中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谐,在这个集体中学习催人奋进,因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愿意为班级作出努力。

二、培养班级自觉纪律。

自觉纪律是指班级成员在履行纪律规范、规则方面的高度自觉,不仅指学生对纪律的认识,重要的还包括学生执行纪律的积极体验以及遵守纪律的行为意向。当然自觉纪律的形成存在一条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规律,这中间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纪律教育与纪律实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在落实,严格要求,学生受纪律约束也处于被动勉强状态。这是一个最困难的阶段。教育者要巧妙地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纪律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防止产生消极、否定的态度。对不良现象一定要认真严肃予以批评制止,让集体对此也加以谴责,绝不听之任之。接下来是学生比较习惯纪律约束的.第二阶段,也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这时,教育者重点放在学习引导上,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把搞好学习与遵守纪律联系起来,认识到纪律是保证学好的前提,特别要注意防止学生表面遵守的两面态度。第三阶段是纪律向班级健康舆论和作风发展阶段,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予以支持、鼓励和及时启示,保证自觉纪律的执行。同时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已形成的自觉纪律,这要求班级教育者必须掌握自觉纪律的特征:尊重学生人格,要强调自我控制、相互监督,让学生明白教师是在帮助其取得成功,而不是在命令其怎么做;其次是教师本身一定要以身作则,方能有成效。自觉纪律的形成,良好的集体才能形成和发展,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归因。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心理过程。青少年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归因模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结果的影响,归因倾向如何将会影响到学习效果,影响到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信,以致人才的造就。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行为归因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或失败的教训,在学生取得成功或失败后,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归因:靠自己的努力,凭自己的聪明,主观不努力等等。其中有的是恰当的,有的则不恰当,恰当的归因是再一次投入竞争的驱动力量,不恰当的归因会使其意志消沉。我们的作用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认识自己成功过程中的内在付出和外在帮助,使他人协助,暗示学生:不要忘记每一个帮助自己获得成功的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靠人家的支持,竞争才会有更多的成功把握。这样就不会产生成功后的唯我独“上”的优越感。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取得成功的分量,是小成功还是大成功,是中间成功还是终点成功,是与弱者竞争还是在强手如林中竖起成功之旗。这样,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更加珍惜成功,并准备再次争取成功。同样的道理可以使学生在逆境中奋发向上。

四、培养学生的乐学心理。

心理学指出,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更多的取决于学生对知识需求的差异,也就是兴趣的差异。兴趣是学生在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探求真理的内在倾向性。当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时,会不断地自我批评,提高自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能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地去学。因此,班级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设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手段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外部刺激和内部学习心理本质的培养。所以教育者既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外部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重视对班级学生内部心理本质的转化,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探究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但只有那些带探索因素的问题才有强烈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并维持强烈的求知欲。实践证明,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过易的问题又使学生无所用心,唯有那些“半生不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整个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体验他们的处境,体谅他们的幼稚,呵护他们的童心,肯定他们的判断,使他们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产生自信,在自信的推动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并且要采取多措施巩固已建立的乐学心理。帮助他们回忆成功的过程,在回忆中体验成功的艰辛与喜悦,身心得到自我强化,进一步努力的目标也更鲜明,信心也更足了,成功的可能也就愈大,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篇14: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论文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而基础学科在二十一世纪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性人格”的中学生。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前提和原动力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把语文审美能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当学生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的探究它,于是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语文的圣殿,去感受文学的美。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

二、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条件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前提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不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压抑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的,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关怀,让他们具有自信心,大胆地去表现。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该用信任和鼓励多给学生创设一些自我表现的空间,多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和肯定,不是用烛光照亮学生,而是用火柴点燃学生的智慧。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审美的学科,因发于心,故能动心。每个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都与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有关,因而会产生差异。重视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创造空间,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收集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照片、录音、光盘、实物器具、网上图片资料等,共同享受体验,甚至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话、歌曲、舞蹈、小品等表演形式去感悟理解。这种互动式参与教学,整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最佳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交流中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与人共处中,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教学中把不同成度,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个性的学生分组,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便于交流,便于个性互补。通过对交流结果的比较,学生学会了自信地表现自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乐于探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启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学生的即兴创作、交流成果,及时进行评价引导,把这些闪光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积累。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

五、以隐性课堂教育为基本点,塑造创造性人格品质

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语文课堂中隐性教育的渗透是重要的途径。文明、向上、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的示范作用,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公平待人的印象等,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以往,便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有人格价值的人,师生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学生的人格成长主要取决于师生关系在内的隐性课堂。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创设宽松、自如、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隐性课堂为基本点,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六、以语文活动课为平台,引发学生完善自我人格

人格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来剖析自身人格的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和完善的设想和措施,从知行统一角度来重塑、完善自身人格。如举办采风、影评、生活聚焦讨论、诗歌创作朗诵、自办手抄报、编小《文学报》、书法比赛、演课本剧、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创造性人格,在寻找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的同时,树立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创造性人格,在有趣的交往活动中学会理解尊重同伴,接纳他人,宽容差异,与人合作,“修已善群”,使自己有良好的适应性素质,进取性素质,完善创造性人格。

七、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共处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语言立人,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目的。

具体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面对人文性很强的范文文本,这些文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感奋,或启人思索,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思想和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构建创造性人格。另外,语文课堂上通过审美鉴赏,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获取新的信息,经头脑加工,想象和联想,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物神合一,再与心谋。审美教育触发了学生的灵感思维与艺术再现。

八、以阅读教学为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1.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具有质疑的条件,更具有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特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表意不确切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不少篇目受特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思想和主旨与新时代不符,同时文学本身往往带有多义性。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教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去从自我的视角分析问题。

2.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破传统的单向思维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敏捷、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搬房而要移山?难道真要几代人在终日移山的劳苦中度过?几代人就为移山而活着?难道非要通过移山破坏环境而换取出门顺利吗?这些理解虽有些以今律古,但难能可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格。

九、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塑造学生心灵,建造人格品质

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使自己健康发展。让学生明确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环境中,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成为一个真情贯注的人,懂得珍惜爱心,尊重他人,关心、同情、帮助困难的人、弱小的人,懂得把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抛弃自卑、自负,激发自强意识,改变当代学生慵懒怠惰、不思进取、怯于竞争、意志软弱的个性品质……。总之,让学生在作文中自塑,可以达到规范行为,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目的。

总而言之,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培养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只要我们对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上的条件、途径有了充分的认识,只要我们高高举起“创新”大旗,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创新精神、创造毅力和创造性品质,语文教学的明天必然会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6月版

<2>谢贵荣,《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福建教学研究》,01期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7月版

篇15:体育培养学生健康的论文

体育培养学生健康的论文

一、体育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二、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情感

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或是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

三、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四、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也最深刻。

篇16:初中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的策略分析论文

初中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的策略分析论文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四、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健康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个体的情绪趋向一致,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体育教学就是在这种心理气愤中形成的。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着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动力,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坑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一一操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做用和学生的组体作用,再计划和组织实施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情绪,考虑到一堂课的整体气氛和整体效果,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心理气氛。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在课堂中应很好的体现,为了保持学生参与的热情,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情感调控。情感调控要善于把握调控的“时”和“度”,一般范围较大或需表扬时可进行集体调控,而个别问题,消极情感,常用鼓励和疏导方法个别点拨,先肯定好的方面,再指出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调控时要满腔热情,对学生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一般不作直接批评,不讥讽挖苦,不夸大渲染问题和错误,不冷落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这种在倾情关爱之下的悉心点拨,常使他们内心激动,情绪高涨,其积极性能得到包证或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多种具体的教学情景,恰当的安排体育游戏,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有现代特色的休闲体育,娱乐体育,韵律体操与舞蹈等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人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具体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必定能吸引他们去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久而久之,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就会形成。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家注意外,教师要强化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容许学生独劈蹊径,大胆创新,同时还要人为的设计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们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再达到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

篇17:影响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原因及培养对策论文

影响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原因及培养对策论文

一、健康人格概述

(一)学者对健康人格的研究

健康人格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西方人格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不同的人格理论学家对健康人格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如罗杰斯的“功能完善的人”、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荣格的“个体化的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等。这些标准均对人性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认为人能够而且必须超越其生物本性和环境特征,相信人自身中有发展、完善和超越自我的潜能。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个体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林崇德(2003)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从上述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学者是从健康人格的定义、功能和心理活动的表现程度等方面下定义的。

(二)健康人格的基本特性

大多数学者认为健康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等四大特性。如两位同样热爱生活的人,一人表现得沉稳有致,另一人表现得朝气蓬勃,这说明了人格的独特性;一位性格内向的人,他在与同学和同事交流中均表现出安静、话少,这体现了人格的稳定性;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呈现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积极健康的,反之可能出现人格分裂,这体现了人格的统合性;当遭受到失败与挫折时,懦弱者会放弃,整日沉浸在痛苦自责中,而坚强者则能总结经验,发愤图强,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现。

二、健康人格的影响因素

(一)亲子关系

黄璎(2009)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发现在单亲、父母关系恶劣或父母长期在外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往往享受不了父母的爱与呵护,容易出现不健全的人格,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也高于其家庭和谐的孩子。由此可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健康人格与主观幸福感显着相关。余欣欣等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大学生健康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主观幸福感越高的人,他们的消极情绪较少,积极情绪较多,从而容易拥有健康人格。

(三)自信

自信作为一种人格研究主题,具有丰富的内涵。车丽萍的研究表明,自信这一人格特征对个体健康人格形成有明显影响,尤以整体自信和专业自信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水平具有明显预测力和显着影响力.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是有长处的,容易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有利于个性的完善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四)自尊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说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和有价值的。黄璎(2009)的研究表明,自尊通过自我效能间接影响健康人格。个体自尊越高,越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三、健康人格的培养策略

(一)自身方面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健全大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应从日常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养成朴素的`生活方式,不铺张浪费,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坚持早睡早起,作息时间规律,不沉迷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虚拟世界。

(二)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溺爱,使得孩子进入大学后缺乏独立性,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方式,遇到问题缺乏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于依赖家人。父母在教育大学生的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实行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多与子女进行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鼓励他们勇于面对问题,提高他们战胜挫折的信心。很多的研究都表明孩子需要情感支持,需要与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在这种良性的沟通过程中孩子会体验到较多的正性情感,这将会提高孩子的总体幸福感水平,对其今后人格的塑造是有帮助的。家长的人格也影响着孩子人格的成长,家长应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人格完善,这样才能起到榜样带头的作用。

(三)学校方面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孕育和形成。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在校园内以育人为目标,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三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如开展“感恩教育”“大合唱”“心理情景剧汇演”和“模拟求职”等一系列活动,营造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进取精神的优秀青年。

相关专题 浅谈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