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品德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影响论文

唔西迪西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唔西迪西”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茶品德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影响论文(共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茶品德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影响论文

摘要:在我国整个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其中所富含的物质元素,还是相关理念内涵,都是当前我们传承和应用该资源的基础和关键。在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过程中,将茶品德元素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本文拟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入手,结合茶品德的内涵认知,通过全面探究茶品德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具体影响,从而探索融入茶品德开展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茶品德;高校教学管理;影响状况;教学思路

教学仅仅是知识传授、技能传递吗?或者教学的重点仅仅是关注学生自身的技能素养提升吗?远不如此,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来说,其想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就需要立足学生全面成长这一基础视角,通过细化学生培养要求,融入时代特点,从而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的最佳效果。当然,就茶品德的实质内涵看,其中所具有的理念元素,能够为整个教学管理活动有效开展提供重要支撑。

1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推进过程中,其核心不足在于缺乏思维理念的有效融入和核心表达。思维是一种意识,也是直接影响其状态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要素,通过对学生思维理念的内涵价值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良好的思维理念,能够对学生培养起到终生影响。但是就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状况看,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客观知识学习状况,忽略了学生自身思维的培养,尤其是未能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出发,融入合适的思维内涵,进而从本质上限制了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而在这一思维教育缺失过程中,其对学生品德理念教育更多停留在表面,不仅整个品德教育机制不完善,甚至在一些品德教学活动中,由于其使用的素材内容,未能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关注点和成长培养点出发,从而使得学生品德教学停留在表面,进而影响了整个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品德。此外,在整个学生培养与具体教学时,忽略了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限制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底蕴内涵,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影响了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客观地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坚持将礼仪、美德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向学生讲述美德品德,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理念知识,实际上,也是对传统美德这一优秀文化传承利用的重要要求。

2茶品德的内涵认知

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我们可以看到,茶品德理念内涵中有很多元素内容可以被借鉴和应用到当前所开展的学生管理及培养活动中。尤其是茶品德理念中所诠释的精神元素和思维体系,不仅具有包容性,更要引领内涵,从而实现茶品德与教学活动的体系化融合。茶品德是对中华文化中深厚的品德理念进行综合融入和最佳应用的品德机制,同时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优秀品德文化的具体呈现。对于茶品德的具体内涵来说,其中所具有的思维内涵正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必须融入的内涵要素。而茶品德中,最为推崇的就是耐心,精心,可以说,这正是目前整个社会所奇缺的理念。事实上,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任何一次优美的品茶活动,其根源都在于精心去品味其中所具有的趣味。茶品德不是茶与品德理念盲目融合,其实质上是品德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因此,在茶品德中,其诠释的是价值理念,尤其是完善而体系化的文化要素和内涵理念,所以,在茶品德内涵诠释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载体,同时更需要结合相关精神内涵的诠释和表达。茶品德,描述的实际上是通过饮茶从而所形成的成熟思维,尤其是对于多数饮茶者来说,其在饮茶过程中,想要品味茶的甘甜,以及茗茶的香甜,其前提和关键都是良好的心态,脱离了心态认知,其很难做到对茶,以及饮茶过程的准确认知。几千年的饮茶过程,成熟完善的向我们展现了茶与品德理念的融合与贯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实际上为我们感知茶文化的成熟与内涵提供了重要帮助。茶品德正如茶的深厚底蕴一样,在全面诠释茶文化应用价值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人们倍感亲切。

篇2:茶品德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影响论文

结合茶品德中所具有的思维理念和行为规范体系看,茶品德是以礼仪、和谐等为基础思想内涵的体系内容。当然,从根源上看,茶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社会化生活发展状况而产生的。茶品德体系思想形成的基础是包容性,所谓包容,就是在该思想体系形成中,通过对其他思想理念体系进行分析,并且从中挖掘到适合本体系传承和发展的内容,通过具体融合,从而为其整体思想提升提供帮助和支撑。就茶文化元素而言,其中所融入和诠释的品德内涵,对于现阶段学生培养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尤其是从高校教学的特殊性看,其直接承接社会,学生自己在完成教学活动之后,需要直接参与到整个社会就业之中。因此,学生自己是否具备了参与工作的能力,或者其能否独立处理其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整个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的效果。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不断推进过程中,想要实现其整体改革发展的理想效果,不仅要充分注重完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学生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特别是通过丰富具体的教学理念内涵,从而实现整个高校教学改革与学生培养相结合的最佳效果。立足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的具体实际看,完善借鉴多样元素,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其发展与突破的重要要求,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在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中,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助力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就成为当前该活动创新突破的重要方向。

4融入茶品德开展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具体思路

客观来说,茶品德不仅是整个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值得被融入和借鉴的重要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作为一种先进完善的精神理念和内涵,其能够为学生思想理念的培养融入合适的载体,同时也能大大创新整个学生培养活动。在当前高等教育机制不断成熟背景下,无论是教学机制的完善性,还是教学管理机制的具体实效,实际上都是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与落实过程中的重要要求,而相对于其他管理机制而言,高校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实效,以及教学管理机制的完善性。因此,在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机制这一大的背景下,丰富教学理念,立足学生培养的客观实际,从而服务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既要注重关注学生自身学习技能的显著提升,同时也要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理念提升奠定重要基础,相对于其他教学阶段而言,高校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既要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思想内涵,尤其是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其自身抗压能力,就当前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看,其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常会遭遇相关问题,尤其是在学生毕业之后,参加工作时,其无可避免地会遇到超出其想象的难题和问题,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心态,那么其就很容易从容不迫地去突破这些难题。当然,随着当前整个社会发展,其利益导向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如今社会中存在诸多浮躁现象,而“利益至上”的生活观,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品德意识就至关重要。当然,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和认知:如果单一的感知和品味道德理念,那么其不仅很难认识到这一道德理念的深厚,更会感觉道德理念的空洞,从而影响了学生自身的道德学习,由此,选择和借助合适的品德教学元素,极为必要。

5结语

当然,在整个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将学生思维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从而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整个教学活动创新与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全面融入。结合茶品德的价值内涵看,其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习惯理念,进而实现整个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发展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6):247-249.

[2]张俊华.隐性德育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18):179-182.

[3]杨福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05):32-36.

篇3: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执行力论文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执行力论文

摘要: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改革形势,高校必须重视合理利用管理组织、运行模式、机制保障、效果评价、信息技术、文化建设六大要素,提升执行力,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管理;六大要素;高校执行力;对策

一、前言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均存在组织散漫、监控不足、激励无力等问题[1]。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高校执行力,使得教学改革、政策落实面临很大困难,对高校的发展极为不利。有关领导和学校必须重视这一点,并积极采取改进措施。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利用六大要素架构高校执行力的对策分析

1.管理组织方面

高校执行力的提高需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以高素质的团队为保证[2]。管理组织应包括四个模块:①核心层,主要成员为校级领导,任务是执行整体目标。②基层组织,成员以业务骨干、院系负责人为主,任务是落实具体目标。③督导员,应以优秀教师为主,任务是对日常情况进行监控和检查。④专家团队,成员应以名师和老领导为主,任务包括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作出评价等。尽管各团队的任务不同,但却同属于一个整体。此种“分工+合作”的模式,保证了管理的全面性。为了发挥此种模式的优势,应定期举行研讨分析会议;各级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责;各类学术机构应积极发挥作用;工作开展中应不断学习,加强学习型管理队伍建设;应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学校的改革策略及人才培养方针;工作方案应经过科学分析后联合制定。上述措施可以促进工作合力的形成,并以此带动执行力的提高。

2.运行模式方面

通常来讲,运行模式中应包括下述层级:①决策层。该层级应以主管教学工作的部门及校领导(一般是相应的副校长)为主。②执行层。该层级为基层组织,一般应是教学院系。③操作层。这个层级应以普通教职工和基层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员。要想利用运行模式提高执行力,就必须要重视完善“规划→监控→考核→改进”的管控机制。各个层级应做好范围内的工作,明确分工:决策层应保证规划和设计合理;执行层应保证实现有效协调与管理;操作层则要重点做好评价。决策过程中,应以教育方针为指导,保证顶层设计的系统化和合理性;工作计划的确定应立足系院具体情况,既要保证任务明确,又要确保要求完善;对于需要进行的教学改革,应重视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合理的落实方案和具体方法。执行过程中,应首先明确执行方法,并完善相应衡量指标。其次,应做好执行人员安排,提高执行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对于执行过程要严格要求,以实现有效的执行把控。执行方式方面,应积极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具体执行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关键节点的管理,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为实现目标创造条件。操作过程中,可以定性考核搭配定量考核的方式,对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反馈工作,重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问题原因,制定应对措施。另外,对预期目标也要根据任务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3.机制保障方面

高校执行力需要以健全的制度为基础[3]。无论是管理机制,还是执行机制,均要能够兼顾约束效应和激励作用,确保执行者能够在规范执行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上述目标可通过下述措施实现:①完善考核机制。具体工作中,应以岗位职责为依据,确定年度目标以及相应的考核方式。②修正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执行者的创造力。高校应重视实行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以实现有效激励,改善执行效果。

4.效果评价方面

这一部分应考虑三个维度的内容,分别是能力、力度、效果。这部分的工作中,应明确评价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改善教学成效。相应的,评价结果也只是作为后续工作改进的参照。所以,评价中应坚持以指导为主,将解决问题作为关注重点。

5.信息技术方面

信息技术是影响高校执行力的重要因素。学校在这方面应重视信息化建设,以完善的管理系统为依托,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同时,高校还要重视对教学网站进行完善,为信息发布提供渠道,为交流创造可能。

6.文化建设方面

高校应立足自身环境以及文化积淀,结合办学特点,推进执行力文化建设。具体来讲,就是要以手段革新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培训以及专家报告等活动,改观执行者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保证各项方针和政策能够顺利落实。

三、结语

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是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解决教学管理执行不力的问题,高校应重视从学校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六大要素的积极作用,提高各个层级执行者的素质和能力,切实保证教育政策和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崔宝华.新信息环境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5(09):100-101.

[2]陈英.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模式探析――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04):84-87.

[3]郑婉怡,郭飞,曾庆涛.浅论以以人为本理念为基础的当代大学教学管理方法[J].决策与信息.2015(17):52.

篇4: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影响论文

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影响论文

一、信息化管理系统对高校现代化教学管理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各个高校也加快了现代化发展的力度,无论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教务管理上,都在逐步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而在高校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建设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意义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建设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建设高层次大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来说,信息化管理系统带来的方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将教学管理人员从繁重琐碎的工作环境中解救出来,使他们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更好的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同时,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此推动教务管理工作更好的运行,节省了工作完成的时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在工作中产生错误的概率,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还提高了准确率。另一方面,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使其能够适应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随着我国高校学生的不断扩招,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生的入学报道、学籍注册、教材申请以及成绩查询等工作都要做到井然有序,而高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则会给教务管理者带来很大的方便,也能够为学校的正规化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1.2高效的教务信息化管理,对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具有重大的作用在高校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效的教务信息化管理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管理的整体效率,这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收益就是将高校教务事务的管理从传统的手工劳动变为目前的自动化管理。此外,高效的教务信息化管理对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所起到的作用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能够节约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这方面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在学生成绩登记环节,在以往信息化水平不发达的年代,此项工作都是由工作人员在纸张上对成绩进行填写,不仅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出错的几率也比较高。然而,自从高校采用了教务信息化管理之后,教师便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将学生的成绩录入完毕,并统计出不合格学生的名单,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创造了高效的工作节奏。其次是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对于一个高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也成为了目前诸所高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务信息化管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具有很大推动作用的。比如说在相关信息的搜集上,以往教师对于信息的查询都是出自人工编排,并没有自动冲突检测系统,不仅容易出错,而且还会出现信息遗漏的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然而在信息化的教务管理中,管理部门可以及时的将相关的教学安排的信息输入相关系统中,如果存在教师冲突、场地冲突或学生冲突的情况,就会第一时间通过系统反映出来,从而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不仅给学校各方面管理带来了方便,而且还提高了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需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但具体归纳下来,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不断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新的工作途径作为教务管理者,首先不能满足于目前信息管理系统取得的成绩,而是要有发展的眼光。因为,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我们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要对其进行不断更新。因此,能不能继续开发信息管理方面潜在的应用功能,使其贯穿到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确实使我们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上到一个新的台阶,是一个需要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方面。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时间里,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学校的发展需求,不断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新的工作途径,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达到自动化与管理的有效结合。

2.2加大对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上文提到,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一批接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去不断努力工作,因此,为了能够将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目标顺利完成,就必须加大对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将那些乐于奉献,勇于进取,有刻苦钻研精神的同志纳入到培训的工作中,使其全面系统地掌握和了解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以此来做好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使我们的工作后续有人,从而促进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2.3细化相应的管理程序,明确职责制度教学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了学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如果想要使这个系统能正常的运转起来,就必须根据学校教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相应的制度来对其进行规范制约和指导。在这个职责制度中,首先要明确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门应该承担和完成哪些相关的工作,将相关工作落实到部门,细化到个人,切实做到职责分明,并且根据部门完成的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奖惩。只有做到整体协作合力共行,一个适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系统才会正常的运转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大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也必然会逐渐趋于现代化、网络化。为了能够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在高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高校必须重视信息化管理系统对高校现代化教学管理带来的影响,从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篇5: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引入与践行激励理论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教学管理陈旧与落后的理念呼唤激励理论的介入。管理理念在整个高校的管理过程中起着支配与主导的作用,决定着管理的效果与质量的好坏。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慢慢地成为了管理领域主要的管理方式,被很多管理者所认同和采用。但是,由于高校的管理长期受到传统的管理理念———经验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的影响,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界限分明,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共赢局面。对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理念落后所造成的不足,激励理论具有天然的修补性。它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条件下诞生和发展的,能够妥善应对信息时代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各种挑战。激励理论名为“激励”,暗含其是一种能够调动主体积极性的理论。而当下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对个人主体性尊重的理论,作为一种弘扬人性的理论,能够充分调动人们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进而为解决当前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提供保障。其次,过于注重行政化管理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呼唤激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一些高校教学管理的行政化色彩浓厚。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行政指令过强,教师参与管理的程度低;在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管理上,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缺乏灵活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采用从上而下的监管方式,而对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的激励与奖励措施则较轻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不利于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使高校广大教师的高效教学大打折扣。而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彰显个人权益、倡导满足个CHINAADULTEDUCATION/8中国成人教育人需求的理论,对于调动人们在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服务工作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激励理论可以解决目前高校教学管理考核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考核内容的选择、方式方法的选择、学术与教学的平衡等。其中,最后一点尤为严重。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过程对行政的管理重于对学术科研的管理,这是高校管理的失衡体现。这种失衡导致教学受轻视,科研成绩被过于强调夸大。在政策的不合理倾斜下,很多高校教师为了完成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同时,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过于简单容易,高校学生普遍“入口困难出口容易”的危象不仅让摆托高考压力的大学生过于放松,也导致教师没有教学的压力,疏于对教学任务以及重难点的钻研。作为一种以倡导满足个人更高层次需要为基础的理论,激励理论对于平衡教学管理工作、引导教师妥善处理教学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

二、激励理论指导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以人为本:树立现代化的高校教学与管理理念

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是一种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思想,它的核心是强调人的重要性,以人为中心,以科学的激励机制为基础,充分激励和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达到工作目标。首先,高校教学管理应有一个最高理想与最高理念,那就是教职员工第一。把“人”即“教职员工”的`地位提高到组织活动以及决定高校存亡的重要战略地位上。这种思想与学生至上的管理理念相反,它超越了学生至上的管理思想。在激励理论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高校教学管理具有前瞻性,激励教职员工通过学习和自身的内在需求的外化,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实现学生至上。其次,激励原则是高校教学管理人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在经济时代要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工作动能,必须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也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主要管理方式。最后,对教职员工需求的满足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出发点与归宿。一方面要关心教职员工对于物质的需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加教职员工的收入;另一方面要关心教职员工的精神需求以及身心健康情况,尊重教职员工,与教职员工平等交流,在管理中以实现和满足教职员工的一切要求为出发点和目标。高校教学管理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过程中,应该以促进和满足教师的需求、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将教师放在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要树立这样的思想:要使学生得到发展与成长,应该让教师得到发展与提高;要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与智慧,要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与智慧。高校应该转化管理的对象与重点,将管理事务转化为管理人,学校的任何政策制度以及措施的制定都应该以人本管理为主导思想,而且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过程中应该在高校从上至下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人本情怀。

(二)刚柔相济:建立柔性与刚性结合的教学管理机制

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控制”。这种控制是以满足和顺应人的心理为基础的,引导教职员工从内向外地自发积极主动工作,而不是通过硬性的制度与政策来实现目标。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对事物有着成熟与独到的见解,他们思维活跃,对管理更倾向于以理服人,柔性管理的理念与高校教师的心理以及劳动特点相吻合。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教师柔性化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中融进关爱之情。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走长远发展的管理之路。

(三)“教”“研”平衡:处理好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首先,高校应该坚持教学为主导,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原则。科研要完成效益转化,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用科研完成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科研,将科学研究的过程搬到课堂,将二者有效结合,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师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展开科研;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要善于将科研的思维与态度运用在教学中,使课堂充满探索与发现的特征,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四)全面科学:建立和健全教学工作的考核与评价体制

对教学工作的考核包括对教学结果的考核、对教学行为的考核以及对教学质量的考核三个方面。首先,对教学结果的考核,应该与教师的考核绩效挂钩,包括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计划制定、对教学方法的设计与使用等。其次,对教学行为的考核,主要是对教师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的考核。目前没有绝对科学的考核方法,但是,目前主要采用这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听课、学生的反馈,对教师的工作行为直接给予评价与评估;二是通过教师的备课本、学生的作业本或者出勤等情况进行考核,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适当的评估。最后,对教学工作质量的考核。一是对考核的对象要有全面的把握,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客观地进行评估;二是对考核内容的选择要恰当与合理,考核的内容应该是教师教学内容的浓缩与重点,考核要抓住教学工作的本质准确评价;三是考核的手段应该多样化,秉承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考核体系在考核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进行完善,提高考核体系的可操纵性、信度以及效度。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校情,设立合理的激励制度。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公平有效、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按需激励、差异性、制度与人性化相结合等原则。激励制度的实施以高校教师的需求为基础,在科学原则下进行实施激励行为,能更好地去满足教师的需求。

篇6:全面质量管理策略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全面质量管理策略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入手,阐述了高校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揭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论述了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策略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在工业生产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领域也逐渐掀起了学习和贯彻质量管理思想的热潮。全面质量管理代表了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高校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永恒的主题,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是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摆在我国高校面前的十分严峻而紧迫的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质量问题也成为高教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热点。自高等院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因此出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其教学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也尤显突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of Teaching)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提出,经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朱兰、克罗斯比的各自演绎和发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日本工业界,80年代初又被引入美欧企业界并得到迅速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从系统理论出发建立一套严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坚持质量持续改进。高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建立起高校的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对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无疑大有裨益。

向管理要效率、要质量、要效益是高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永恒主题和不懈追求,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这一任务显得更为紧迫。我国高校积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也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成功经验,实现与国际接轨。

高校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

将发端于工业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引入教育领域,人们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对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持肯定的态度,可行性分析如下:

从企业生产和高校教育的特性分析,两者具有相似性。企业生产具有生产活动属性,它有原材料、设备等的投入,同时产出有形产品,企业可以对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最终生产的产品达到让顾客满意的目的。而高校教育既具有服务活动属性,又具有生产活动属性。高校教育同样可以实现过程的质量管理,只不过产出是无形的。相对于企业产品顾客的单一性,高校教育服务顾客具有复杂性。从学校外部来说,学生、家长、社会和政府都是高校教育服务的顾客。学生是高校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顾客。对于学生,教学是一种服务。高校通过教师、课程、教学设施、设备等投入向学生提供一系列教学服务。对于家长,高校通过教学服务提供产出的是受过教育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社会和政府,高校通过教育服务向社会提供的是产出的合格产品——毕业生。

我国教育组织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践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我国教育领域掀起了推行ISO9000族标准的热潮,一些高校纷纷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大连海事大学等学校率先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所以,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高校的实践存在一定的实践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质量问题的关注,学术界也开始有人研究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结合的问题,试图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这些都为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有人说:“管理并不是多么深奥的东西。管理最重要的是整合,难点也在于整合。”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高校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是可行的。但是,高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绝不能照搬硬套企业的做法,关键是把握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精髓和内涵,多在整合上下功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实施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策略

根据前文提到的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内涵,我们可以对它作这样的理解:全面质量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途径或方式,更是一种以质量经营组织的战略,最终目的是在追求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广泛受益的同时,使组织成功。所以,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将质量问题提升到高校发展战略层面,高校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借鉴和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顾客和广大教职工持续受益和满意,并进而使学校成功。”

以顾客为中心高校依存于它的顾客(学生、家长、社会和政府),所以高校教学及教学管理应以这些顾客的需求为关注焦点,致力于满足他们的需求。“准确把握顾客的真实需求”是高校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根本落脚点。高校各层管理者应深入研究顾客的心理和行为,多站在顾客的角度想问题,进行换位思考。想一想你当年做学生时的情景,想一想你在接受校内其他部门服务时遭受冷遇时的心情。另外,作为管理者还应增进与顾客的沟通和交流。以顾客为中心就是要以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并提供最优质服务让顾客满意。高校要满足各类顾客需求,一方面,要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师、高质量的课程、优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等,以满足他们个性发展、发掘个人潜力的要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改善办学条件,面向市场办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造旧的教学模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切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过程管理其含义是“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工作和活动看成相互关联的过程,加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过程就是使用资源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活动,一切工作和活动都是一个过程。一个典型教学系统可以被分成若干过程。高等教育教学就可以分为教育教学服务过程、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科研服务管理过程、资源提供过程等。传统教学管理往往只重视结果,忽视了过程,任何一个中间过程的质量缺失,都会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实施过程管理,可以监控整个管理过程,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杜绝中间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确保教学质量。同时,高校教学的各个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实施过程管理也包括系统地辨别并处理好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

持续改进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一个永恒的目标,改进不能仅限于对已经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而更应该朝着“如何更好”的方向寻找改进的机会。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顾客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及支持教学的各项辅助工作都需要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的意识应渗透到高校的各个层面中去。改进的项目和任务应分派到各部门或个人。

全员参与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必须建立在高校内部全体教职工和顾客广泛参与和主动投入的基础之上。全员参与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需要全体教职工和顾客都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得更好。对于领导,每一种决策都应在意识中与质量联系起来,不做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决策;对于教师和管理人员,除了忠实履行本岗位职责,还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出谋划策,为深化教学改革出力;对于学生,要提高学习质量,就要有探索真知的学习欲望,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勤奋严谨的学习作风和科学求实的学习方法。

有人说,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只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一般提高问题,还有一个提高什么,准确地说是什么才是有质量的教育的问题。所以,高校应首先树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观,积极转变传统观念,以发展的、系统的眼光,不断探索符合国情和校情的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

[2]章兢,杨健康.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给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

[3]陶学文,刘煜.试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J].成人教育,,(11).

篇7: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在高校,教学秘书担任着教学管理各方面的政策传达、教务管理、考务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教学档案建设以及一些其它方面的相关工作,是保障各个院系日常教学工作井然有序的重要工作岗位。

一、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工作职责

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等院校从过去的规模化建设逐渐转化成内涵式建设。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四大管理”和“九大建设”。“四大管理”分别为: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九大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这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这个中心而依次开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秘书对各项教学工作的安排和教学活动彼此之间的协调是必不可少的。[1]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在于执行教务处和院(系)领导的指示,按照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在一定的教学管理原则下,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组织和协调各项教学活动,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的提供必要条件,并对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教学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和保存以形成教学档案。高校教学管理是繁杂多变的各项事务性工作的汇总,它涉及面广、种类多、工作性质特殊,对教学秘书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首先,准确、科学地安排教学课表是各院系教学秘书每学期初的首要任务,也是保证教学计划合理运行的重要环节;其次,教学秘书必须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制(修)定、汇编各专业教学大纲并协调购买和更换各年级各专业的教材,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学习和掌握各专业知识,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教学秘书还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和安排各类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各环节间协调、数据统计、学生考试安排、协调监考老师、制定教师培训计划等;[2]再次,教学秘书还应及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整理和上传,合理安排各类考试和补考事宜,形成学生的档案和学籍信息;最后,教学秘书必须在各教学环节中及时收集、归纳和整理各方面教学成果,汇集成教学档案,以保证各项教学活动能够合理存档和溯源。

二、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1、教学秘书是组织和安排教学工作的协调者

高校教学秘书能够将学校和教务处的各项指示及政策及时传达给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同时将广大师生的工作情况、意见和建议向上级部门或领导汇报,做到上传下达,合理协调各部门领导、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教学过程随时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处理并上报。例如:各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就需要不同院系之间跨专业、跨学科的进行相互配合和协作,这就要求教学秘书能够合理协调其它院系的授课教师和外聘教师,及时安排课程调换,以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由于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是教学管理具体工作的实施者,是执行领导的指示和决策,因此教学秘书必须“对事不对人”、“对公不对私”,处理事务要公平、公正,正确传达领导意思,不偏袒、不徇私。

2、教学秘书是教学档案的建设者

教学秘书的工作是琐碎、复杂的,从教学活动的不同角度和各个环节出发,每天要收集大量的教学文件、各类教学文本,还要收集和装订学生的试卷、毕业论文。很多教学资料信息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些教学资料不仅对过去具有收藏价值,对现在具有指导意义,更是对未来具有参考价值,对各环节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更是本科教学评估的原始素材。作为教学秘书,必须及时、准确、高效的收集和汇总各类原始的教学信息和资料,建立教学档案。

3、教学秘书是院系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高校教学秘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各院系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他们需要协助领导落实各项已制定的教学政策和措施,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协助管理。对于需要及时处理的'相关事务,教学秘书必须全面、客观、准确的收集不同层面的信息,汇报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和相关教师,合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和教师参考和决策;在协助领导安排部署教学活动时,教学秘书要对事态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要有准备和安排,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相关教学活动要有应急解决方案,以防止意外的发生;教学秘书还要积极配合院系领导处理日常教学管理事宜,使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行。

三、现阶段高校教学秘书工作面临的困境

1、工作压力大,易产生心理负担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教学秘书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他(她)们的心理负担加重。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包含了整个院系教学方面的所有事宜,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多种多样,不但要处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要处理各类突发事件,考虑师生的各种特殊情况,兼顾院系的根本利益。经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的院系只配备一名教学秘书,他(她)们要面对几十名教师,几百名甚至上千名学生,所有的教学管理事务都由教学秘书一人来协调和完成;他(她)们不仅要为教师提供各种繁杂的服务,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信息,同时为行政领导提供咨询帮助、建议梳理、信息采集、资料汇编、报表统计等各式各样的工作;过程中教学秘书需要能够迅速进行角色转换,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处理问题,时常加班加点,稍有不慎便会出现教学事故,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很容易造成教学秘书心理上的负担和阴影。而且,常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教学秘书因得不到重视引起的自卑情绪,不被同事和学生理解的抑郁情绪,缺少短期和长期职业规划引起的迷茫情绪,害怕出错导致的焦虑情绪,政治待遇、职称评定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缺乏公平和合理造成的不平衡情绪等,由于没有相关的激励和鼓励政策,如果不能及时缓解和释放这些不良情绪,日积月累造成对职业的不认同和倦怠心理,很容易使教学秘书产生心理疾病。

2、教学秘书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

在高等院校,教师一直是处于核心地位,学校的各方面政策和资金投入都是倾向于教师,各类学习培训、出国深造、访学交流活动多半以教师为主角,由于其他人员(行政人员或是教辅人员)的工作性质定位上都是服务于师生,因此获得的机会少之又少,当然教学秘书也不例外。时代在进步,作为教学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在教学秘书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学习经费和机会几乎没有,也没有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致使高校教学秘书只能凭借自身的经验开展各项工作,闭门造车。

3、薪资待遇和职称评定方面和教师差异性大

教学秘书的这个工作岗位具有特殊性,它不属于教师,却比教师承担着更为复杂的教学责任,然而在薪资待遇、福利方面和教师具有较大的差异。随着高校招聘要求的提高,大部分高等院校中的教学秘书都是一些高学历的人员,刚入职时自身起点和教师岗入职人员无异,都处在同一起跑线,然而因为所从事的岗位性质不同,经过几年之后,教学秘书岗位和教师岗位人员彼此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突出。教师在薪资待遇和津贴方面都比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更具优越性,学校的各方面福利也都倾向于教师系列;在职称评定方面,教师岗职称指标名额明显比教学秘书要多,评定标准也相对宽松。例如:教师岗在评定中级职称的标准是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发表具有一定级别的文章、申请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基金项目即可,但教学秘书的职称评定每所高校给予的标准不一。经调查,某些高校人事处将教学秘书岗位设置为“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属于教学辅助人员,在评定职称时教学秘书必须公开发表八万字的文章或著作并申请一些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然而对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学校则不予认可。众所周知,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具有事务性和服务性,除了处理日常的教学管理事务之外,还要处理各类意外的突发事件,根本没有任何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如此严苛的职称评定标准和要求。由于教学秘书没有行政级别,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都和职称密切相关,长此以往,由于工作性质差异几年后的工资待遇悬殊,导致教学秘书地位不高。大部分高校不能从制度和政策上对教学秘书给予足够的支持和激励,对于教学秘书这个特殊岗位没有合理的晋升制度和评价机制,严重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四、如何高效发挥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1、科学对待教学秘书工作,合理定位

高校要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科学合理的看待教学秘书对教学管理的作用,教学秘书是一个特殊且极其重要的岗位,并非想象中简单的重复一系列事务性工作,要充分给予教学秘书工作的专业肯定和认可。同时教学秘书自身也要不断调整工作态度和心理素质,对待工作问题不骄不躁,不懂多询问;对待繁杂工作时分清主次,有条不紊的开展;遇到同事和学生的误会和误解时要及时舒缓情绪,调整心态,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和承受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冷静沉着应对,多和其他院系的教学秘书沟通交流,吸取所长。教学秘书应清楚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沟通水平,认准自己的定位,注意自己的说话办事态度,以“服务于师生”为宗旨,工作中要任劳任怨,正确发挥“秘书”的作用,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增进师生关系的效果。教学秘书是高校中一线教学管理人员,为保障教学秩序的顺利运行向广大师生提供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应该不断培养“以人为本”服务意识和责任心,服务于师生、服务于领导、服务于教学,从而服务于学校。

2、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目前已进入电子信息化时代,教学秘书也应从单一的纸上办公转变为网络计算机办公模式,在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环节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手段,改善以往工作过程中的乱、差、慢情况。尤其是在学生的成绩管理环节,各高校目前已采用教务管理系统,因此教学秘书要及时提醒广大师生及时进入教务系统进行成绩的录入和查询,以便尽早的进行补考安排和考试准备;各教学秘书还应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授课计划录入教务系统之中,提醒各位教师及时查看和提出修改建议,以便在进行课表编排和调整;教学秘书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计算机办公软件、网络等,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类表格设计、图表统计等工作,通过电子邮件完成教学资料的传送发放工作,从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3、加强培训学习,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教学秘书工作积极性

高等教育改革势必会引起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方法等的变革,为了适应这一改革措施,各院校必须加强教学秘书的培训学习和对外交流,让他(她)们能够互相讨论、交流、学习其他院校教学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好的为自身院校服务。另外,高校还应对各院系教学秘书进行考核和评价,建立适当的奖惩措施,对于工作能力、责任心较强的教学秘书,充分给予一些政策和待遇方面的奖励;对工作能力较差的教学秘书,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督促他(她)们及时改正,认真工作。综上所述,教学秘书既是教务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实施者,又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安排者,同时还是教务处与各院系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开展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组织协调、改善各类关系的作用。因此,高校应不断提高教学秘书的能力和素质,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篇8:影响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

影响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

摘要:

课堂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协调、控制、整合这些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高校课堂管理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找到原因,寻求更好的教学管理与组织的措施,使教学管理达到最优化,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课堂管理;原因分析对策

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和有效进行的前提。没有课堂教学管理,或者课堂教学管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教师较多关注的只是课堂教学的改进,而忽视课堂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课堂上学生随意说话、睡觉、玩手机等等,这些现象俨然成为高校课堂的一个缩影。

一、原因分析。

勿庸置疑,教师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主导者,必须看到教师管理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关键。但同时也应认识到,课堂教学管理同样是双向的,教师的“管”必须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在教学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的管理手段和模式同样决定着将会产生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影响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因素应该来自三个方面。

1、教师方面。

(1)认识差距。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高校教师尚未能真正将教学管理作为一种专业来认识,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充分地体现教师的学科专业与教学管理的双专业特色,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误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管理是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课堂管理的作用。

(2)能力差距。

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必备的课堂教学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因而课堂教学管理驾驭能力不高,易出现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的现象。有的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有的教师未能担当起既是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者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管理者的重任,存在“有教无管”现象。

2、学生方面。

(1)整体素质下降。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我国普通高校从开始扩招,,中国大学就学率第一次超过15%,标志着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录取比例已经达到2∶1。高等教育大众化,给课堂教学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2)道德意识滑坡。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旧的思想观念、礼仪规范被打碎了,但有些传统的美德同样遭受冲击。一些娇生惯养、放纵自由的行为浸入了大学生这支队伍,抽烟、酗酒、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滋生繁衍。

3、管理方面。

(1)制度缺陷。

近年来,各所高校加强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收到了初步的改革成效。但是一些管理制度由于自身缺陷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比较突出。如近年来实施的学生给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打分,虽然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但也同时出现部分教师害怕因严格管理学生致使学生给自己打低分,而放松对学生课堂教学管理的现象,也极大地挫伤了那些管教管导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

(2)模式落后。

目前不少的高校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管理的权威模式,整个课堂教学管理侧重于规章和学生的服从,这种管理遵循的是一种单向的运作模式,虽然能确保课堂秩序,但仅是暂时的行为控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思想问题。因此,这种约束多、弹性少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显然不能满足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

二、对策建议。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管理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几方面努力。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有序高效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且在课前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展示给学生一堂精彩生动,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课堂。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的途径之一。

2、提升课堂管理水平。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需要具备特定学科的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情境经验。高校教师要切实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课堂上要注意学生动态,善于指导学生行为,及时恰当的处理问题行为,促进学生自我矫正。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受制于建构者的见识、经验和课堂教学管理环境。随着教育发展和社会需要,固定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要注意学习、借鉴现有的各类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适合高校课堂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管理新模式。

4、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建设一套科学的、合乎高校教学发展规律的、有生命力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一项不可缺少的任务。因此,要认真反思业已推行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对那些经实践检验证明有缺陷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予以改进和完善。在健全完善具有约束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及时制订出更多强化良性课堂教学行为的激励制度。只有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克服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从而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

5、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管理目标,就要视学生为课堂教学管理中重要的人力资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管理与自主课堂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努力将学生从消极的被管理对象变成积极的管理者,促使学生在集体中实现自律。要探索有效的集体规则,通过学生集体讨论,建立自己认同的规则,接受集体的控制,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教师要创建民主、和谐的自我制约机制,引导学生随时检查自己行为与学生行为标准的差距,并自我矫正。

篇9:精细化管理中高校教学管理运用探究论文

精细化管理中高校教学管理运用探究论文

【摘要】作为管理理念与技术的融合,精细化管理更加强调精致、高效的组织管理,以常规管理为基础,立足于人本,提升了服务效率与质量。高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推进高校教育创新改革意义重大,有关方面的研究颇受热议。本文在对精细化管理内涵及价值作出简述的基础上,重点就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教学管理难度,对相关工作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精细化管理作为理念与文化要素的双相融合,立足于学生本位,强调全面、细致得关注各项工作开展,对明确教师工作方向,缓解管理压力,具有莫大优势。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更高明的管理手段,其运用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价值

精细化概念的雏形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大家老子提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此后,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管理的一个概念而被社会所熟知。学者汪中求如述到,精细化是指根据一定规则,将事物从不同的特征、细节、要素、精准、精确、科学地进行分门别类,具体细分的一个过程或达到的一种状态。微观层次的释义,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细是对象细化、内容细化、管理细化,特别强调执行流程细化;化是过程、程度或状态。本质上,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其服务的基本属性不变。精细化管理概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渗透与运用,是促进高校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提升高校教学实效具有显著作用。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要素参与,其构成相当复杂,而开展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各岗位职责的确立及执行,因而对提高教育工作者能力素养亦大有裨益。

二、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实践

新时期,教学管理精细化是高校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方向,应渗透实施到各环节。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体系化运行工程,涵括了课程设置、保障机制、人才建设等诸多内容。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精细化管理运用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高校系列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包括目标定位、内容划分、方法择取等。基于精细化管理的'高校课程设置,应积极灌入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在确立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目标下,根据专业方向、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不同,进一步细化各阶段教学目标,以指导后续相关工作开展。基于此,各专业教师要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以市场需求导向为本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及发展需求,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延展教学内容,切实处理好知识灌输与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另外,教师还需富有创新意识,精准定位学生综合水平表现,细致研究专业教学特点,进以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情景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力。

(二)保障机制

教学管理作为一种事前管理服务,旨在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因而需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参与主体地位,量化其权利与职责,细化实施流程,有效避免不作为、互推诿等现象。同时,高校还应建立严谨的考核机制,这对师生两大主体,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现多元化原则,及时跟踪审查其工作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以提高教学管理效力。不同的考核评价反馈机制要与考核对象相对应,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的方式,放大其激励效能,鞭策师生自省自律,推动教学管理精细化发展。信息化技术支撑环境下,高校要善用网络管理平台,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务系统建设,集选课、查询、课排等服务于一体,创新教学管理发展。

(三)人才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教育精细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作为主导,其综合能力素质表现,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因此,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必须要依赖高质、专业的师资队伍。所以,高校应定期组织培训、教研等工作,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树立其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意识,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促进整体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提高。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应以精细化管理概念为引导,理性处置教学管理反馈信息,客观分析教师能力素质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工作,精细化各时段教研目标,如丰富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能力等,如此在循序渐进的发生过程中,教师综合素质将实现明显改善。同时,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要求高校尊重教师主观意愿,注重人文关怀渗入,以带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总而言之,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构成复杂,本文作出的研究有待深入和补充。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广泛参与此课题研究,客观剖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在综述精细化管理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运用策略,以改善高校教育发展能力及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琳.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模式的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10:254-255.

[2]袁俊.探析高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路径[J].亚太教育,2015,36:221.

[3]刘丁瑶.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的理想追求[J].赤子(上中旬),,15:51.

篇10:激励理论中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论文

激励理论中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在管理领域占主导地位,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已无法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所以为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修补高校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将“以人为本”的激励理论运用到教学管理过程中,这样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实效性。本文从激励理论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含义入手,对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意义、必要性以及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有效提高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给出了具有参考价值性的建议。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

一、激励理论与高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含义

(一)激励理论的含义。激励理论,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管理活动过程中组织管理者所采取的具有激励性的形式手段来提高组织管理最大化的理论依据。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范畴,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人们行为动机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激发,调动人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得人们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创造价值最大化。具体来讲,激励理论其实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的方法和原则的概括总结,它是管理学中最具有价值意义的伟大原理,管理学将其看成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的原理。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激励水平越高,成员的满意度就会越强,进而带动成员对任务目标完成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使得工作更具有实效性;相反,如果激励水平越低,那么成员对组织目标任务完成的动机就会相对减弱,从而使得工作效率随之降低。因此,激励理论在组织管理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二)高校教学管理的含义。高校教学管理主要指的是高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管理,从而使得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高校既定目标要求的过程。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运行管理以及教学基本设施管理等。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围绕教学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水平为核心目标,是一项兼有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科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它不但对教学宏观调控有所涉及,还对一些微观细节进行落实,它在高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地位,对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意义

(一)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有助于教学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在激励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对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动机需要进行合理的支配,提升工作成员对工作的满意度,增强工作人员自身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从而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对教学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二)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高校教学活动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占有重要的核心地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保障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对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水平,从而为高校正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激励理论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去,有利于提升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使教职工自身的优势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升高校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三)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促进高校长远发展。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将激励理论运用其中,对教职工实施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有利于高校吸引大量高素质的优质人才,从而为打造高质量师资团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将激励机制渗透到高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激励,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教职工的内在动机,从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得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高校既定目标,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这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高校传统落后的教学管理理念需要激励理论的介入。教学管理理念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与支配的作用,它决定着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好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已经无法与当前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不能有效地调动与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达成和谐共赢的局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逐渐地成为管理领域的主要方式,被较多的管理者所采用。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对人性尊重与弘扬的理论对高校落后传统教学管理理念所造成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弥补作用。(二)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是高校教学管理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需要。将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使得高校教学管理更加贴近人性化,从而对教师与学生需要的满足具有有利的影响。将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促使高校教学管理更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使得高校教学管理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水平,进而带动高校整体管理工作的发展。(三)高校行政化色彩浓厚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激励理论给予积极有效的指导。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的现象,如在实际高校教学管理中行政指令较强,教师参与程度较低;重视管理过程的上下监管,轻视对教师动机行为的激发;过于强调教学方式、方法的整齐划一,从而使得教学管理缺乏灵活性等。这种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的教学管理模式对高校教学管理实效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影响高校教学活动的质量水平。激励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倡导满足个人的需求,是个人权益的一种彰显,对于激发人们工作的创造性、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四、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的现状

(一)激励理论所包含的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强化力度不够,缺乏科学性。弗洛姆的期望效用理论在激励理论中得到普遍的认可与重视,其核心价值在于对目标的设置。所设置的目标如果要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关键要看目标效价与期望值这两大因素。如果被管理者的目标效价与期望值同时为正向,则对被管理者行为动机的激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对管理者行为动机的激发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从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运用的现状来看,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对目标管理的强化力度不够大,并且在对目标设置上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使其缺乏科学性。(二)激励设计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缺乏民主性。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中虽然倡导“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但是,在实际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却很难将民主性渗透到对教师激励工作的设置中。比如说,高校在制定对教师的相关激励机制与政策时,不重视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没有积极地让教师参与其中,教代会这种民主管理机构对于高校来说形同虚设,对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不予重视等现象比比皆是。总的来说,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运用中缺乏民主性,这会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三)激励理论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同样缺乏灵活的创新意识。高校属于我国事业单位,虽然经历了很多次的改革,使得人事分配制度上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造成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缺乏灵活创新意识的惰性。很多高校不是满足于当前的现状,就是强调上级所拨的经费不够或是埋怨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等客观因素,很少注重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激励理论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灵活的创新(尤其是在考核评价体系以及薪酬制度这种对教师具有较强激励性的制度制定上)。

五、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有效运用的方案举措

(一)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者相结合。由内容性激励理论可以知晓,人的需求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属于人类基本的需求(如:吃、穿、住、行);而精神需求则属于人类高层次的一种需求。高校教师与其他教师(小学、初中、高中等)一样深受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对精神的需求一般高于对物质的需求,但前提是必须保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如基本工资、住房等。所以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激励政策一定要符合教师的需求,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这样的激励一定可以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励理论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要增强对民主性的扩大。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种行政化色彩浓厚的教学管理不重视对教师动机行为的激发;教学管理缺乏灵活创新性以及民主参与性,这对高校教学管理实效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激励理论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应增强对民主性的扩大,积极地发动教师参与到高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同时还可以弥补行政化色彩浓厚的教学管理所造成的一些问题。

六、结语

一言以蔽之,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在高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地位,对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弥补高校传统教学管理理念所带来的不足,激发被管理者的内在行为动机,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许丽英.对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2]林智,陈雅玲.浅议激励理论在学校师资管理中的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宁永红,马爱林,张志安.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陈春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303,4

[5]李霞.基于激励理论的小学二年级词语教学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5

[6]袁坤.如何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实现人本管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5

[7]李文燕,蒋洪池.美国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建设探析———基于康奈尔大学的实证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5.

篇11: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 要: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在高校的管理中,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要从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的发展规划到组织和引导院系各专业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根据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实现最优组合、形成科学运行机制、发挥整体效益就必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范化的、科学的、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僵化。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还处于探索的阶段,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一些传统的经验都会对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有着制约,机制比较僵化,不灵活。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有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方法的痕迹,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尤其突出,和现在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这样的教学理念根本无法跟得上发展的速度,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推行严重不相适应,在高校中分工管理不明确,管理机制僵化。

(二)管理手段落后。目前,我国总体来说已成为世界上的教育大国,但是教育大国不等于是教育强国,还有相当一批院校没有形成健全的、完善的科学教学管理制度。由于我们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经验不足,教学管理干部交替频繁,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健康发展。

(三)考核方式死板。现有教学考核制度尚未明确,所要考核的对象和方向还都不是太完整,考核的方式也比较单调和死板。特别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业绩考核的评审上,有很多学校太过于去注重科研成果,从而忽视了教学的任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以数量追求为向导,使“重数量轻质量”成为必然,给投机取巧者创造了可乘之机,功利主义在教师中日益膨胀和扩张。教师量化考核制度的错误导向,损害了考核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公平,将会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繁荣,但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上也出现了某些不合理的现象,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滋生,使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自尊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职业信念动摇、师德失范、责任感削弱,教师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在目前教师职业还比较清贫的情况下,一些教师有科研项目的稿科研,没有项目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热衷于社会兼职,到民办学校及社会培训中大量兼课,甚至有的人堂而皇之的在外面做起了生意,搞起了经营,教学成了副业,自然也就投入不足了。

(二)学校现行职称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导向性影响。我国流行一般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是“一个中心学校”,重点大学既以教学为中心,又以科研为中心,是“两个中心学校”的说法,但是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办成了以科研为中心的“一个中心学校”。评价一个人的水平和能力,主要是以其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多少为依据。教师在晋升职称时,主要靠科研成果和论文。

(三)教学管理不到位。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就是严格的教学管理。教师和教学采取的的弹性方式管理,这些都是由高校工作的特点来决定的,在有课的时候就去上课,那么在没有课的时候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这样虽然利于教师的研究和学习,但也容易使得教师的某些教学环节,如备课、作业批改、实验指导等处于失控状态。加之课堂教学的监控和督导机制不完善,教师上课如何,甚至是否空堂都无人过问。虽然多数高校也有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但是,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很难用几个简单指标来衡量,所以为评估而评估、重结果不重过程、有量的衡量而无质的把握便成了高校课堂检查评估的一大特色。

三、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创新管理机制。第一,要积极探索建立二级教学管理机制,分散教学管理职能,对于原来高度集中的权利进行重心下移,实行纵向权利结构的调整。要对高等院校教务处与各二级学院之间的责权,适度地进行分级教学管理,适当扩大二级学院管理权限。第二,就是要鼓励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形成教师、学生和管理都参与到教学管理中的局面。

(二)创新管理手段。对于管理手段的创新,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通过分析专业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创新要求,如制定教学计划,不同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培养目标不同,也要不相同,教学计划要有自主性、稳定性、可变性、可行性,提出的创新要求是科学定位、充分调查、系统优化、注重实效、严格实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同时为我们对教学管理的创新实施指明了方向。

1.信息化管理。IT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就是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总的来说,对IT技术的依托,根据一定的教育和管理思想,对教学过程进行高效能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过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是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所执行的是高校中的各项教学管理事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广义上是指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狭义上是指通常意义上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及应用。因此,充分认识高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现状,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当今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学籍的管理。学籍管理制度是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在此基础上,学校认真执行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都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学籍管理制度是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通过学籍管理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自我发展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学籍管理制度是树立良好教风、规范教师教书育人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通过学籍管理制度制定一些教学质量评估与奖励制度,并建立约束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三)创新考核方式。要对高校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就要在高校中制定出教学考核的激励体制,对教师的机

制设计要达到的效果在于减压增负,而对学生则在于加压减负。这便是我们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机制设计的基础。把握不好这一点,势必会出现彼此不合作,互相指责和不愉快的局面。首先,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考核政策。教学本身是个复杂的事物,它往往不能被简单地去评判。其实不管是学校评、学生评还是教师自评,都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教学的全貌。而综合打分的办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权力的平衡,在治理结构上是必须的,但实际上就其评价结果本身来讲却不过是谬上加谬。

四、结语

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前途。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对高校教学过程的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麟娜.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03).

[2]梁海波.高师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有效性研究[J].科学新报(教育科研),2010(06).

[3]吴虹.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12).

篇12: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论文

激励理论是一种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方法,能够使人的行为动机以及创造性得以激发,使人的自立效应以及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很多高校教师,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工作失去了热情以及兴趣。而这时,假如在教学管理中引入激励理论,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一、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教学资金投入方面,高校明显投入不足,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政府没有过多的扶助。经济发展会对政府的财政收入产生一些影响,再加上政府还要在多方面投入资金,包括农业和医疗方面,因此在教育方面投入资金较少。第二,教学管理本身需要很多资金,由于其涉及多个方面,所以有一定的复杂性。第三,高校没有均衡投入比例。很多高校会在一些硬件设施当中投放较多资金,比方说,修建建筑物和安装空调等等,因此在其他的方面,资金投入较少。

(二)落后的教学管理观念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教学事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比方说,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也没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另外,也没有完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模式。而这样,不仅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的心理。

(三)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

很多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只重视学生最终学习的成果,却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另外,教师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长此以往,会背离教育的初衷。所以,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自发性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成功的教育。

二、高校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现状

(一)单一的激励方式以及手段

在高校管理中,可用到多种多样的激烈手段以及方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激励理论,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员工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使员工的绩效水平得以提高。但由于我国很晚才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并且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论支持。再加上,激励手段一般用于单一的激励对象,比方说高校教师团队,因此管理团队很难细分激励对象,不能够依照激励对象的需求以及需求,采用针对性的激励方式,所以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每位教师的需求都不同,在教育中重视因材施教,所以在管理中也应重视个性化的需求。[1]例如有些教师想要获得物质上的奖励,而得到的是名誉,那么很可能会打击到其积极性。有些教师想要得到精神激励,而得到的是奖品或者奖金,那么也会令其丧失工作的热情。所以,要针对群体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对的激励方式,这样才不会对激励的效果产生影响。[2]

(二)无法平衡精神激烈以及物质激励

激励分为两种,包括外在激励以及内在激励,外在激励即物质层面激励,内在激励即意识形态的激励以及精神层面激励。假如只进行物质激励或者精神激励,无法平衡两个层面,那么很难得到理想的激励效果,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对激励方式都有不同的需求,就如自助餐模式一样。所以,在应用激励理论时,也应按照激励对象的特点,对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进行选择,并使这两者保持一定平衡。通过物质激励,能够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工作成绩得以提高。而应用精神激励,能够给激励对象带来精神上的刺激,让其有愉悦的心情,从而实现激励的目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应用激励理论时,很多高校并没有平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只有结合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没有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

高校都是事业型单位,相比于其他的行业,行政管理行业同教师行业没有激烈的竞争,也没有冲突的利益。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很难保障其的教学成果。在我国,很多的高校都只重视最终的成效,因此有极大的功利性掺杂其中,而这样很难使员工一直保持高度的热情以及积极的状态。因此,在应用激励理论时,应营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激励理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

在高校中,院校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者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且不可分割。所以,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除了要在学生当中得以应用,还要应用到教师中去,只有结合两者,才能够使高校管理得以完善,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保护学生的权益

各大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不能忽视学生这一方面,学生是高校管理的主体,他们能够直接对院校管理的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性格以及心理,同时,要主动地同他们沟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尊重,维护每个人的权益。[4]另外,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方说,可先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使教学管理的发展。[5]

(二)对科学的工资制度进行制定

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群体的稳定收入即基本工资,但是这笔固定的收入只能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没有什么灵活性。[6]所以,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制定科学的工资激励制度上。只有合理的工资制度,才能够让管理者有正确的工作动机,才能够让其满意自己的工作,积极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另外,科学的工作制度能够有效地激发管理者的创造力。[7]

(三)结合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

针对高校教师,实施教学管理时,管理者应结合精神激励以及物质激励,但应将重点放在精神激励上,虽然物质激励能够使教师一时的物质需求得以满足,但是,并不能时刻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精神激励能够使教师的荣誉感以及自尊心得以激发。当受到驱动作用时,教师就会自发性地参与到教学的工作当中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8]

(四)创建良好的环境

不管是什么理论的应用,都应有一个好的应用环境,这样才能够将这种理论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当前很多高校在应用激烈理论时,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也没有为实施激励理论创建好的环境。为了保障激励理论的应用效果,应创建好的环境,除了要对外在环境进行创建,与此同时,还要对人文环境进行创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

(五)对合理的考评系统进行完善

针对院校各个级别的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全面的评定以及考核即考评,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考评制度并没有针对管理群体的水平进行考核,也没有重视考核其品德和才能。并且,不管是同行互评还是学生评价,都难以找到教育管理群体存在的差距,不能对那些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教师起到一定激励的作用。因此,需要以完善标准、程序公开为原则制定科学合理、公正且客观的考核评价制度,这样才能使高校教育管理群体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得以调动。另外,针对考评结果,要确保优胜劣汰以及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其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才能努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六)激励理论要同教师群体特点相适应

第一,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并适当地提高教师的待遇以及地位。同时,要合理地维护教师正当的权益。第二,要对教师的尊严和人格以及威信进行维护,不可当面对其挖苦和指责。在实际的考评中,不能用学生的名次和分数对教师工作进行衡量,甚至把名次当作重要的考评依据,这样会打击到教师的积极性。针对教师工作出现的失误,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同时,应给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当教师或者管理者收到不错的管理效果以及教学效果时,应给其一定形式的奖励或表彰。第四,要协调各个部分的资源,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总而言之,要从多个方面对教师的积极性进行调动。比方说,强化竞争方面,提高意志力方面,但不管采用什么激励方法,都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使教师团队的实力得以提高,从而保障绩效水平以及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群体以及教学群体的成长发展需要以及生存需要,从而产生积极的动机和行为。因此在具体的应用中,要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创建激励的机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参考文献:

[1]蔡婷婷.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策略———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8):30.

[2]俞师,韦霄燕.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的优化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37(8):171-174.

[3]杨希葳.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秘书的角色定位、工作任务及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9):247-248.

[4]林超.高校教学管理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5):165-167.

[5]刘腾飞.高校教学管理激励的有效实施[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14(1):139-140.

[6]刘桢.高校教学管理及评价机制的改革思路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6):117-118.

[7]赵鹏.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优化高校教学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7):143+145.

[8]林毅.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系[J].闽江学院学报,2015,36(1):127-132.

篇13:浅谈兴趣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浅谈兴趣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素质教育”思想提出 的,“兴趣教学”这一观点也很快提了出来,也的确有很多人欣然采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实,“兴趣”不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也可以在日常学生管理。中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初中谈一个粗浅的看法。

一、“兴趣”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增强课堂活力。

几十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在一部分老师头脑中打下了深沉的烙印。老师讲学生听,认真记笔记,学生可以学会课堂上教师讲的所有内容,但遇到没有讲过的问题,就往往不能解决。

究竟该怎样激发学生的思维呢?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 ,他就会积极投入、主动思考。有个语文教师在讲授《怀疑与学问》一课时,采用了这样一个导入法:上课之前,让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晚进教室,上课后,老师就对全班学生说,那名好学生因为偷盗而刚刚被公安机关带走。立刻全班的学生就活跃起来,都感到惋惜,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就在学生们发表各种感想的时候,老师让那名学生走了进来,并引入课题,说:“这样一名学生怎么会做这种事呢?你们在生活中,应该善于思考,敢于怀疑,这样才能做好学问”。经过这样一番指导,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当然,这节课整个过程都进行的非常好。不但理解了所学课文,还掌握了学习方法。相信,这些学生今后在学习中一定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兴趣”可以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改良师生关系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教师,听课兴趣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其实学生们不喜欢的教师往往都是态度认真、工作负责的教师。只是他们在这中更多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适应学生的性格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讲的再细致、再全面,学生不愿学、没有学会,我们的工作就没有价值。当然,我们不主张用低调迎合学生,但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使学生对我们产生兴趣,从而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改良师生关系。

“什么样的教师是一个好教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学生家长可能会说“能够使我有孩子考入重点中学或升入大学的教师就是好教师。”中学校长可能会说“能够忠于自己的职责,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人师表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而一位家中没有孩子上学的普通人可能会说“会教书的就是好教师。”让我们不妨听听学生们是怎样描述他们感兴趣的老师的。

学生甲:A老师在讲数学时总是充满着活力和激情,神采飞扬,讲课就是说评书,讲得很有趣,那样的学习很有吸引力。因为你听起来不感到厌倦,学起来就觉得很容易。

学生乙: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可以时问B老师,他会耐心听取你的问题,并提供帮助,他不会像其他老师那样向你发怒。

学生丙:D老师有吸引学生注意的特殊的思维方式,他能调动学生的脑子在“转”,在“想”。他有一种讲解的特殊方式,使你不容易遗忘。

学生丁:E老师的影响出自他给我们大量不平常的作业,当我们在讲非洲的时候,他会想出一个主意,让我们去研究到哪去旅行,该做哪些事,我们不得不去旅行社并寻找氖的有关资料。因为他要我们告诉他,我们想去哪儿,想在那儿看到些什么。我们甚至还要告诉他,是坐船,乘飞机,坐汽车或者是骑自行车,到非洲旅行一次的费用是多少……他真正打开了我们的眼界。

学生对老师的兴趣,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有这种人格魅力的老师不但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还同时能改良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三、“兴趣“可以活跃校园气氛,开发学生潜能

中央电视台曾经推出一档节目叫”纸板椅大赛“,用纸板作材料,运用几何和物理学的有关知识,加上美学观点,考察参赛选手的纸板椅的美观和结实耐用程度,这次比赛吸引了很多人参加,其中不乏中学生。这种活动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开展这种活动,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活跃校园气氛。很多学生都觉得单调的英语字母和枯燥的数学符号远没有电子游戏和网吧交友来得有趣,于是这种趣味把他们的注意力带到了校外。而学生是有表现欲的,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欲望多举办一些科技的、体育的、文艺的活动,如创造发明活动、运动会、书法比赛、作文大赛等等,既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比较高尚的文化氛围,从而活跃校园气氛。

其次,这些活动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我们学生的潜能无疑是巨大的,同样也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节目,是小车爬坡比赛,中学生自制的小车不但爬上了90的陡坡,还爬上了120的陡坡。这在一般人恐怕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们确实做到了。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即使不好,我们也无法否认他们是一个人才。

当然,人才要有好的环境才能成长起来,就像一粒种子,有了适当的条件,才能发芽、成长,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为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其成长,决不要轻易将兴趣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中。

由此看来,利用兴趣,创造兴趣,培养兴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有利于我们的学校管理,而无视兴趣,扼杀兴趣,只能使我们陷入被动,埋没人才。

篇14:茶元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茶元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完全可以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中来,并以体育教学独特的功能取向,来完善大学生职业素质中的身心发展。结合当前的体育教改创新活动,可将“茶元素”纳入到主题的讨论中来。具体而言,这里的“茶元素”主要指向:茶文化元素。通过对茶元素应用模式的定位,应用模式可围绕着:理清引入茶元素的教学功能、加强茶文化元素的知识培训、完善茶元素引入的时空转换、科学建立应用效果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关键词:茶元素;高校体育教学;教改;应用

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校体育教学,在传统视域下一般被看做是培养大学生强健体魄的课程,正是基于这一传统视域,体育教学也遵循着项目教学法,并配合着学生自行演练为主线。常此以往,高校体育教学便逐渐被边缘化,特别在当前高校陆续推出职业教育举措的大背景下,高校管理层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而对于体育教学的教改工作也只是做了指导性建议。然而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完全可以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中来,并以体育教学独特的功能取向,来完善大学生职业素质中的身心发展。由此,这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结合当前的体育教改创新活动,笔者试图将“茶元素”纳入到主题的讨论中来。具体而言,这里的“茶元素”主要指向:茶文化元素。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可归纳如下:1.1教学格局所带来的挑战这里的“教学格局”可以理解为,当前高校教学的大环境和大趋势。毫无疑问,这需要从职业素质教育的视角来看待。随着以专业群为主线的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在专业教学上已经逐步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分层开展的格局,而且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中也充斥着就业创业的文化氛围。面对高校目前新的教学格局,体育教学模式若不发生变化,其不仅无法与当下的教学环境相适应,还将越来越滑向被边缘化的境地。1.2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挑战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从强健学生体魄的角度出发,实施着体育项目专项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根据学生的需求选修其它体育专项。但这种教学手段所依托的专项教学模式,仍然未能充分发挥体育对学生心性修炼的助推作用,从而就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始终维持在低位。这种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挑战,便导致了体育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间隙愈发加大,进而也促使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存在感。1.3教学效果所带来的挑战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纳入到议事日程,高校管理者也逐渐重视体育教学多功能开发的价值。但这里存在着一个挑战,即体育教改的最终效果表现在哪里,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呈现出来?不难知晓,在拓展高校体育教学功能并与职业素质教育接轨上,应重视体育教学效果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联系。

2茶元素助力高校体育教学应对挑战的启示

剖析茶元素中的文化元素,其在助力体育教学应对挑战的启示可概括为以下三点:2.1顺应挑战茶文化蕴含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以茶文化来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从大势上要求体育教学应顺应挑战。这里的顺应挑战便是指,高校体育教师应明确职业素质教育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主线和趋势,体育教学需要在功能拓展上去顺应教学格局的改变。再者,细化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便需要发挥茶文化所追求的润物无声的特质,以及清新沁人的气质。由此,顺应挑战便构成了茶元素所带来的启示之一。2.2应对挑战应对挑战便需要在体育教学模式中进行内部调整和优化。这里的内部调整和优化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信息共享和协作的要求。循序渐进在于,高校职业素质教育本身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其职业素质的教改应是摸着石头过河。信息共享和协作意味着,体育教改应改变过去的负责人提要求,一线教师去落实的固有模式,而是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优势,做好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工作。2.3赢得挑战赢得挑战可以从茶文化所蕴含的运筹帷幄的气质中来体会。实践中则包括两个方面的胜利:第一,有效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单一功能的导向,从创新中赢得了学生。第二,与专业课教学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改变了现有的尴尬局面。当然,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第二方面的'现实意义。

3茶元素应用模式定位

聚焦高校体育教学,茶元素的应用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3.1调节学生身心调节学生身心的目的,可以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上入手。传统体育教学的专项教学,主要在于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最终可以导向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但从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竞争意识固然重要,但在就业和创新过程中个体的环境适应力和抗压能力仍不能忽视,而这就需要引入茶元素应用到教学之中去了。3.2培育团队氛围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球类教学,其功能便导向了培育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但这是当团队面临外部压力和竞争时,团队成员围绕着共同的目标而建立起的意志使然。事实表明,当团队所遭遇的外部压力不显著时,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便可能出现松动。为此,引入茶元素便能在文化纽带的作用下,培育团队在和平时期的集体氛围。3.3形成沟通意识在职业素质教育中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尽管传统体育教学中可以借助竞技活动来进行沟通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具有目的性的沟通并不直接发生于学生的自主和自愿范畴,而具有一种被迫实施的行为。通过将茶元素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便能在平和的环境下激发起学生的沟通意识,进而形成一种自主、自愿的沟通行为。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应用模式定位,较为全面的概括出茶元素的教学功能,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中便需要在时空两个维度,以及教师茶元素知识储备上下功夫了。

4定位驱动下的应用路径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应用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4.1理清引入茶元素的教学功能在高校体育教改过程中需要规避“乱投医”的现象,这将使教改工作失去方向而沦为一种教改形式。针对茶元素的引入问题,便需要体育教师集体去理清其中的教学功能。贯穿于本文始终的教学功能主要包括:修炼学生的心性,以及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沟通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随着茶元素的引入,其在教学中所发挥的功能一定是区别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茶元素应用于体育教学之中的价值。4.2加强茶文化元素的知识培训高校体育教师并没有接受过茶文化知识的培训,从而也就难以把握将茶文化与教学相融合的途径和机制。为此,高校需要发挥社科教学和研究部门的师资优势,围绕着“高校体育教改和茶元素引入”这一主题,来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知识培训。笔者建议,培训的知识版块应涵盖:茶文化元素与个人修养版块、茶文化知识体系与体育教学相联系的版块,以及高校体育教改示范课教学观摩。总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充分发挥一线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4.3完善茶元素引入的时空转换将茶元素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来,必然会面临着时间和空间的选择问题。从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在体育教学中似乎并没有理性的场地和素材来完成这项工作。为此,能否将体育课程教学纳入到专业能力培训实训范畴,则是可以思考的。具体的做法为,高校体育教学在现有课时中划拨1/3用于应用茶文化进行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每个院系为体育教学部提供自己的教学场所,并由体育教学部派教师教学即可。4.4科学建立应用效果评价机制由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属于内隐性信息,所以难以从外在的观察中得出。为此,若要科学建立应用效果的评价机制,便需要充分挖掘现有评价模式的优点,而扬起它的不足。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在教务在线上向学生发布网络问卷,在线获取学生的学习体会。同时,在网上接受学生的教学建议,来不断优化这种教学创新模式。

5展望

以茶品来熏陶体育学生,并使体育学生获得个体素质的显著提升,这无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除了在学校推动下来完成个体素质提升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个体素质修养的自觉意识。笔者认为,仅靠教师的说教是无法形成这种自觉意识的,而需要通过向学生传递“职业发展规划”和“未来职业岗位需求要件”,使其成为学生的利益关切对象,这时才能激励学生自觉完成个体素质的修养提升任务。因此,高校体育在履行自身教学功能的同时,高校招生就业部门、专业所在院系还应与之相配合,在以茶元素为主线的职业素质培养下,来完善现有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6小结

在传统视域下一般被看做是培养大学生强健体魄的课程,正是基于这一传统视域,体育教学也遵循着项目教学法,并配合着学生自行演练为主线。但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完全可以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中来,并以体育教学独特的功能取向,来完善大学生职业素质中的身心发展。通过对茶元素应用模式的定位,应用模式可围绕着:理清引入茶元素的教学功能、加强茶文化元素的知识培训、完善茶元素引入的时空转换、科学建立应用效果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参考文献

[1]高德霞.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2):22-23.

[2]费发洲.高校公共体育选课教学现状及分析―――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2):54-55.

[3]王龙.基于体育全球化视野我国大学体育改革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2):32-33.

[4]王迎胜.高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略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6):12-13.

[5]林乐乐.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改刍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6-68.

篇15:体育舞蹈在高校文化产业中的影响探究论文

体育舞蹈在高校文化产业中的影响探究论文

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舞蹈是在欢乐音乐节奏下,通过节奏的变化来塑造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和情感,达到娱乐与增强体质的作用,提高运动系统的机能水平,是一项自我追求,自我塑造,追求健身与美感协调发展的运动项目,体育舞蹈在高校内开展给大学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成为了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对体育舞蹈的进一步研究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

一、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进入高科技时代以后,逐渐面临着经济建设的转型期,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主体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深刻影响,大学校园中的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建设文化产业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背离了这一宗旨,单纯地把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娱乐文化。但是在偏离精神文化建设的情况下,物质文化的建设就失去了意义,缺乏灵魂,精神文化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忽略会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阻碍高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2、局限于学生的思想管理

我国许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與思想教育上,重点强调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把高校文化建设当作是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与手段,没有按照办学方向与培养目标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都远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重开展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建设以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大学校园文化,不断地净化校园环境,抵制低俗文化的影响,引导大学校园氛围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高等院校是社会的一角,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社会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体育舞蹈在高校中的发展对策

大学生长期的练习体育舞蹈,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各种系统机能的增强维持机体平衡,减少疾病的产生,在运动中增强抗挫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体育舞蹈在高校内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合理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优秀的体育舞蹈教师队伍是高校体育舞蹈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保障,高校要重视体育舞蹈教师的培养,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男女教师的比例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分配,不断完善高质量动作的教师队伍。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改革,鼓励并组织体育舞蹈教师参加培训,与国外先进院校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的动作技术与教学经验,不断弥补师资队伍的不足,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2、改革课程设置

体育舞蹈这一学科需要经常性的加强训练,所以高校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方面,不但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不能忽视实践操作的本领,增加体育舞蹈课时是舞蹈教学的基础,体育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掌握舞蹈技能,在课余组织开展活动俱乐部,确保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对体育舞蹈进行练习,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更加提升了对体育舞蹈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校园文化产业的发展,体育与文艺活动相结合,使高校校园丰富多彩,体育舞蹈是一项艺术性比较高的运动项目,已经成为了高校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体育与艺术的有效结合,体育舞蹈充满魅力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引导着学生们的现代生活,通过体育舞蹈参加各种商业演出以及校园比赛,逐渐得到人们关注。随着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体育与经济相互制约,体育舞蹈对高校文化产业的影响受到高度重视。

3、体育舞蹈的普及

在大学校园中对体育舞蹈进行普及,使学生们意识到体育舞蹈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在体育舞蹈锻炼中创造更多与他人接触的机会,扩大交友圈,通过交流增近友谊,体育舞蹈的普及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提高技艺,陶冶情操,通过合理地开设体育舞蹈选修课,有效地对体育舞蹈进行宣传,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的积极性,以促进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

三、体育舞蹈对高校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

1、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舞蹈需要一个集体共同参加,在训练过程需要舞伴之间相互配合,在生活中也需要同学们融洽相处,在体育舞蹈训练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在训练中体现出个人的个性、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给学生们交流与进步打下坚实基础,体育舞蹈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客观的心态,长期训练可以增进队友之间的友谊,促进大学生的合作意识,体育舞蹈是集音乐、舞蹈、艺术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可以更好地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大大提升沟通能力与集体荣誉感。

2、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舞蹈是表演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音乐可以控制细胞的兴奋,体育舞蹈的舞曲具有强烈的节奏性,可以有效地激发人们的情绪,体育舞蹈有些动作难度比较大,只有技术优秀的学生才能够完成,所以要求学员们刻苦训练,挖掘自身潜能与创新能力,不断进取,客服困难,在掌握动作要领之后学生会有成就感,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以有效地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会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3、有助于学生定位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体育舞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团队的形式参加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我,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心酸,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帮助学生准确地定位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体育舞蹈可以把比赛选手与欣赏观众紧密结合起来,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所,体育舞蹈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魅力,是展示独特校园文化的一面旗帜,丰富了大学校园生活。

4、加强学生艺术修养

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学习与训练,保持身体外形匀称,使身材更加健康优美,满足了人们对身材的要求,体育舞蹈中团体舞的训练要求有更加严谨的配合,通过队形的转变与优美音乐的结合,构造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供大家欣赏,同学们可以在情感上体验到美的享受,提高了学生的藝术修养与审美能力,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开阔视野,通过体育舞蹈的锻炼来陶冶情操,减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压力,有效地完善大学校园生活。

5、提高创新精神

体育舞蹈对高校的创新精神有一定的影响,创新精神要勇于抛弃旧思想,创立新事物,在体育舞蹈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提出大胆的推测和设想,提高创新舞蹈动作的能力,随着体育舞蹈的普及和推广,竞争也日益激烈起来,对于体育舞蹈的技术与动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体育舞蹈参与者一定要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体育舞蹈的套路组合及技术来赢得观众的认可,随着体育舞蹈的规则与制度的完善,比赛的评定要求动作的流畅新颖,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所以,体育舞蹈在高校中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6、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大学生的精神与生活压力比较大,体育舞蹈在高校校园中展开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满足自我的精神满足,释放生活与学习的压力,体育舞蹈是体育文化的扩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礼仪气质,使学生的节奏感与表演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完善了学生的个性品质,保持学生向健康高雅的性格发展,树立了校园的整体形象,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结语

体育舞蹈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体育项目,开展体育舞蹈专业的高校比较少,社会对体育舞蹈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体育舞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体育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于科学文化与健康素质有协调发展的作用,大学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发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输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专题 教学管理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