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道德自由及其对大学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的论文

年年岁岁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年年岁岁”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试析道德自由及其对大学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的论文(共10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试析道德自由及其对大学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的论文

论文摘要:道德自由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类的道德尊严所在,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道德自由包含意志自由、道德自由境界和道德自由权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前提、结果意义和实现三个维度对道德自由进行了描述。道德自由具有教育意义,是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价值引导的作用。从明晰道德自由含义、分析道德自由特质的角度出发,从中寻求其对大学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篇2:试析道德自由及其对大学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的论文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以崇尚自由、追求个性为特征,主体意识强,“做自己”成为这一大学生群体的普遍追求。在追求道德自由的同时,由于对道德自由的误解而自身价值目标和行为偏离道德自由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对道德自由的不同理解也会影响到道德尊严的维护和道德自我的建构,使学校道德教育偏离正确的航向。

大学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造就道德人格的天堂,道德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然而,在变化和冲突的现实世界中,大学道德教育也面临着实效性差等诸多问题。重新审视当今的大学道德教育,深刻领会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需求,整合社会价值规范与学生道德自我的建构需要我们正确理解道德自由,并从中寻求其对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构建新的道德实践模式。

一、道德自由的界说

根据朱贻庭主编的《伦理学大辞典》对道德自由的定义,道德自由是“人们独立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和决定的能力。亦指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度完满的境界……真正的道德自由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反映人类进步的崇高道德的高度自觉地遵守。当人们认识到社会必然性变成个人的内在的道德需要时,当人们认识到社会利益与自己的利益不可分割时,就自觉、自愿地在没有外在强制的情况下履行某种道德义务,从而获得完全的道德自由。”这一概念一度得到普遍的认可,然而,在不同的伦理学语境中,道德自由往往又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在此,可以从分析道德自由的内涵或者基本向度来理解这一概念。

1.意志自由

西方传统伦理学理论对道德自由的研究往往与对意志自由(自由意志)的论证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自由是人们独立自主的进行道德选择和决定的能力,道德的选择要以分清善恶为前提,而意志自由恰恰是这样一种能力,能够保证人们在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之间进行选择,意味着对道德必然性的认识。因此,意志自由对道德自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道德自由首要的精神要素,保证了道德自由在精神领域的实现,是道德自由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道德主体实践道德自由的前提和保障。

2.道德自由境界

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理解道德自由是非常普遍的。朱贻庭主编的《伦理学大辞典》中,指道德自由“亦指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度完满的境界”。意志自律为道德自由提供了前提和保障,而用道德自由境界去理解道德自由,不仅仅指明了道德自由在结果意义上的规定性,同时也使道德自由的实现有了可操作、可衡量的标准:道德规范的内化。

在道德自由中,自由与限制是内在统一的,道德自由同时意味着对道德必然的认同,在普遍意义上主要是指对外在道德必然的认同。外在的道德必然,指社会外在的道德法则、规范、准则、要求等,这些外在的道德规范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普遍的约束意义。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理解道德自由,就是希望作为道德主体的人能够在培养道德情感、内化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坚持并践行道德义务。

3.道德自由权

意志自由层面的道德自由要求道德主体服从内心的理性原则,服从人为自己所立之法;道德境界层面的道德自由要求道德主体内化外在于人的道德规范。虽然,很多理论都在致力于论证这两种规范之间的内在统一,但在实际中,道德主体经常面临矛盾的局面:现行的道德规范与道德必然规律或者道德主体的理性原则之间的不相契合。

在权力层面上理解和保证道德自由,就是要赋予道德主体以道德自由权,保障道德主体独立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和决定。一方面,当现行的道德规范与道德必然规律之间保持一致时,道德主体根据他的道德理性就有遵循它的权力;反之,道德主体就有根据自己的道德理性反对某种具体的道德规范的权力和自由。

二、道德自由的特质

1.道德自由是意志自由与道德必然的统一

道德自由从意志自由的层面承认人在道德选择中的自由和自主,并将这种自由视为道德自由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孔子说“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亚里士多德肯定人的行为有随意选择的自由,他说,“德性依乎我们自己,过恶也是依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有权力去做的事,也有权力不去做。我们能说‘不’的地方,也能说‘是’,无论什么人,都有自由去做高贵的事,也有自由去做鄙贱的事,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康德哲学中,自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说“在目的的国度里,人就是目的本身……”

道德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内在的规定了道德必须以人为主体,也就必须尊重人的道德主体地位以及自由选择的权力,维护人的道德尊严。从根本上讲,道德自由承认和弘扬人在道德生活中的自由和自主,同时也承认自由与限制的统一,即意志自由和道德必然的统一。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道德自由是人的理性依据道德必然而对自己的一种限制,自由以人对道德必然的认知为前提。在康德哲学中,自由首先是先验的自由即消极的自由,但消极的自由并不是道德自由,真正的道德自由是意志的自律,是对心中存在的道德律令的肯定。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要过的生活是“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的理性的生活”,理性使我们能够把握道德的必然,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实现道德自由。

2.道德自由是对道德责任的.一种可负状态

道德的自由本质并不排斥道德责任的承担,道德自由是道德责任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责任是道德自由的应有之意。在中西方传统伦理学理论中,责任的概念被普遍使用,而在重视集体价值取向的中国传统伦理学中,更是将责任和道义紧密联系,视尽责为道德善行的应有之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其实是将道德责任视为一种道德义务,道德自由以意志的自由为前提,以先天固有的道德理性为保障,是意志的自律,这就使得道德主体认识道德必然,承担道德义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道德责任还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在道义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存在先于本质”,个人的选择不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必须进行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道德主体对“不选择”的选择。既然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不会有除他之外的任何存在对其选择负责,选择就意味着要承担选择的一切后果。

由此可见,将道德自由视为不负责任的为所欲为是没有道理的。承认道德自由并没有取消或减轻人们的道德责任,而是将道德责任建立在道德主体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道德自由中就必然的包含了对道德责任的承担。 ”

3.道德自由是道德主体的自觉和自愿

道德自由体现在道德主体行为的自觉中,并且这种自觉地行动出自主体自愿的结果。单纯行动上的自觉并不是道德自由的全部,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由。真正的道德自由因该是道德主体自觉和自愿的统一。

自觉是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选择状态,在道德行动上表现为一种对道德规范的服从,正如朱贻庭主编的《伦理学大辞典》中所说,“真正的道德自由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反映人类进步的崇高道德的高度自觉地遵守”。道德的“自愿”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道德行为的选择是自由的;二是所选择的道德行为符合道德主体内在的道德律。自觉侧重外在规定和结果,自愿则是强调内在的心理状态和动机。比如,一个人在受过良好的训练后,会在平时的生活中自觉地“爱护花草树木”,而这样表现的原因可能只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或者避免某种惩罚。而在自愿的意义上,真正符合这一规范的善行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他有选择“爱护”的自由,也有选择“不爱护”的自由,并且,行为者在行动时并不考虑或者并不意识到某种外在规范的强制或者某种功利性的诱惑,只是凭借理性遵循心中的道德律。

4.道德自由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

康德提出“意志自由”的公设,为道德自由找到了一个前提和基础,而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修养层面的道德自由则为人们描述了一个道德的“乌托邦”,是一个方向。人是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存在,理性世界里对道德自由的认同还要在感性世界中找到保障并付诸实践。道德权利层面的道德自由就是旨在在实践领域保障人的选择自由并且最终塑造理想的道德自由人格。

“如果你应当去做的,你就能够去做”是康德实践哲学的重要论断,“能够”是一种实践层面的保障。道德自由的实践性体现在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自我的构建中。道德主体依据自己内在的道德律进行道德选择,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外在的道德必然与内在的道德理性完美的融合,形成主体内在的道德价值目标,达到至上的道德境界。作为可能性的道德自由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完美的道德境界也要通过道德自我在实践中的自我建构获得,在这个意义上,道德自由不仅是道德观念的表征,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于道德实践,道德自由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道德自由对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的启示:基于其价值导向作用的分析

道德自由具有教育意义,道德自由是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价值引导的作用。前人在道德教育模式、理念、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本文并不试图涵盖道德教育的方方面面,只从道德自由的含义和特质出发探求道德自由对大学道德教育的价值意义,具体体现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整体上的价值导向作用。

1.培养和造就学生的道德理性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道德自由是这一过程的终极目标。对于主体意识较强的大学生群体,功利主义倾向的他律道德和对规范绝对服从的自律道德都显得苍白无力。走进大学,走近自由,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当代的大学生希望从学校获得的不仅仅是道德知识,更不是对现有道德规范的服从,他们希望获得一种在不同道德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这也正是学校道德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构建道德自我,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

“广义的道德理性所包含的内容至少有理解和信奉道德终极‘理’存在与作用形式的道德理性;推理明晰道德的原则性存在与表现方式的道德理性;在实际生活中凭借道德原则而理智应对具体事件并做出道德选择的道德理性”⑧这一定义描述了一个“信—知—行”渐进的道德理性发展轨迹,对道德终极“理”的信奉被置于首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首先要使学生在心底对道德充满信任和敬仰,奢望在学生的精神荒漠中根植下道德规范的种子只能是一种奢求。

同时,上述定义的着眼点还只是停留在理性对外在世界的把握。而生活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却表现出对自己认知不清的现象,对自己盲目乐观或者缺乏对自身的思考。因此,道德理性的成熟还应该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思考和认识,在清楚把握自身价值观、欲望和目标的情况下,将对道德必然和社会规范的认识和把握理性地结合,从而构建具有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道德自我。

2.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道德需要

道德自由是自觉与自愿的统一,真正的道德不仅是道德主体对行为的选择,更包含着道德主体对行为背后价值理性的认可,行为以动机为前提,动机由需要引发,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需要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道德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有层次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道德需要也是有层次的,作为自由存在人也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道德上的需要。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再到道德自由的过程,相应的道德需要也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的过程,道德需要的低级阶段,道德主体在个体之外寻求行为的动机,如追求奖励和免于惩罚,甚至是对固有规范的盲目服从。而道德需要的高级阶段则是来自于道德主体的内部,是道德主体内在自由与道德必然相统一的一种状态。道德主体追求的是一种理性、自由的道德自我,并在这种自我实现中体会到道德的喜悦。

3.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营造宽容的道德环境

大学生个性的成熟要求外界对其道德主体地位的认可,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迫切需要实践自己的道德选择,这也正是道德自由的价值要求。在道德自由权的层面,道德自由要求赋予道德主体在道德情境中自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要求实现主体性的道德教育。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区别于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以训练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服从为目标的传统道德教育,而是以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构建学生的道德自我为目标。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营造宽容的道德环境。道德自由权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即“做什么”的要求和“不做什么”的要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千篇 一律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具有独特性,人的自由本性要求道德主体依据自身的价值准则进行道德选择,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具有导向作用,但不具有强制作用。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有权利追求符合道德必然的价值准则,也应该有权利批判阻碍自我实现的价值准则。营造宽容的道德环境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为前提,内化社会的价值规范也要倾听来自个体价值的声音,接受道德主体的评价和选择。

4.引导道德实践,提升道德境界

近年来,大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评议,并由此延伸到对高校德育实效性差的非难。个人具有意志自由,并能借助理性实现意志的自律,从而实现道德自由。然而,道德自由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仅仅是理论界为世人构筑的道德乌托邦,更是一种需要在实践中实现并且只能在实践中实现的道德境界。

道德实践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种是指人们对所接受的道德规范在行动上的体现,这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理解。但是,这种实践依然是低层次的,无法体现道德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道德实践还要包括道德主体对道德冲突的应对。所谓道德冲突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选择时面临价值观念、规范准则相互矛盾时所处的一种特殊处境、一种特殊状态,是不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不同道德体系之间的相互撞击。”道德冲突为道德自我的构建和道德境界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契机,“道德冲突意味着人们向着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迈出了一大步,意味着人们不再受某种僵死的或永恒不变的道德体系的支配,而开始怀疑、思考和否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奉若神明的东西,开始解放自身”此种层次的道德实践不仅有利于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同是在这种碰撞、冲突中,社会整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也得以更新。

实现高层次的道德实践要求道德主体鼓起应对冲突的勇气,甚至要接受煎熬和折磨。道德教育要鼓励这种实践就要努力营造宽容的道德环境,并且在激发道德主体的内在需要、培养其道德理性的前提下,形成道德主体稳定而坚韧的品质,从而通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实现冲突的解决。

篇3: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价值及开展策略论文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价值及开展策略论文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样也是高等教育大国,但是我国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强国是各个教育领域和学校所共同关心的事情,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上学生学有所长,在自己所学的领域内展示自我,经学致用成为一个专业与实际能力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教育应不在仅仅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度更高的大众化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上也是更加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些人才需要在以后的职业中发光放彩,所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重要,这关系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树立起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习惯才能赢得上级的重视,在自己的岗位上走的越来越远。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这个人才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在教育中不应该只是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一名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高校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处世观和就业观念,有更好的思想觉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保证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树立起坚定的信心不断前进,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感,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就职于中学的大学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健全

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各个学校也采取了对应的办法,同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课程中大多接受的是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的技巧,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的教育改革中也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列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当中,但是在教育的力度上,以及对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问题阐述上还不够深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道德素质方面

古人云,言传身教,一言以蔽之,其实就是说,要用言行教导与影响他人,该点在教师身上应用最为合适,教师人格魅力、思想道德水平与一言一行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的学生。所以,促进就职于中学的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助于对中学生习惯、思想以及人格等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现阶段的社会,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之风盛行,导致一些就职于中学的大学毕业教师具有极为单薄的道德意识,而且也未意识到自身在从事太阳下最为光辉的职业,病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很多大学毕业教师心浮气躁,无法潜心进行学术研究,对他人研究成果抄袭或者剽窃,学术道德失范,对教师光辉形象造成严重损坏。

(三)大学生教师爱岗就业缺失,不辞而别现象严重

一些就职于中学的大学毕业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敷衍了事;缺乏工作上进心和积极性,不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和观念滞后,不能适应新时期中学教育发展的要求;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道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注重个人举止行为;抱着吃“大锅饭”的心态消磨时间等。除此之外,一些中校教师在离校前没有和学校人事部门有任何接触,离校后才通过电话或者信件等方式表明本人已经脱离学校,或者一些教师在提出调离申请后,没有经过学校同意就自行离开学校,虽然大学教师不辞而别在表现形式方面存在一定差别,然而,都反映出人才流动的共性,对学校造成较大的损失,而且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产生直接性影响。这些大学毕业教师往往存在心不安、好高骛远、没有就业合同契约品质的特性,尽管一些学校教师待遇是有优越感的,有吸引力的,然而教师不安心、不用心,对于离职很随意,毫不在乎学校教师工作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应届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很不稳定。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策略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建设,强化理论学习

在教育中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做一个敬业爱岗合格人才,摆正自己的心态,服从企业或单位的管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这种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渗透在各个专业课程中,在磨练学生的意志时让他们认识到值得道德在以后的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价值观。

(二)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中对教材的选择一定要体现出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随着网络化的到来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趋向于多元化,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也要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既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教学中尽量做到精讲少讲,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问题,自我解决。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生动形象、典型、有趣的事例来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教师在遣词造句上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时刻听取学生的心声,做到感情的反馈。

(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论学习

就职于中学的大学毕业教师道德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在于轻政治、重业务,为了不断提升学校声誉,通常会将教师考核评比置于名次、分数以及成果等方面,却没有考虑培养大学毕业教师的政治素养,应该加强对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与学习,帮助大学毕业教师牢固树立职业道德信念,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并培养大学毕业教师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发扬教师无私奉献、勤奋努力以及严谨治学的精神与品质。

四、结语

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从小方面来说可以让大学生在已有的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从大处来说也在简介的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所以在学校教育中一定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许曙青.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江苏高教,,(02):103-105.

[2]冯建立.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职业教育,.

篇4:儒家早期道德教育对道德情感的陶冶论文

儒家早期道德教育对道德情感的陶冶论文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儒家伦理道德文化,涵盖了世界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精髓,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儒家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解是深刻而广泛的。道德教育目的在于通过道德上的先觉者对其他人施加系统的影响,培养其理想人格,造就其内在道德品质,调节其道德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道德教育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对教育对象的作用具有潜在性、隐蔽性和持久,所以道德教育是一个过程,主要可概括为知情义信行,即: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习惯。本文主要从陶冶道德情感的角度,分析中国儒家早期的道德教育内容。

情感是主观的,是人所共有的,它包含丰富的内容,比如亲情、爱情、友情、物欲之情,但每个人情感的表现方式都不尽相同,不同的人们之间通过情感交流和沟通可以达成共识。儒家讲的情感,都是与礼仪道德联系在一起,就像孔子肯定《诗经》中所描绘的真挚的爱情,更加赞扬“发乎情,止乎礼”的做法,认为这样既符合人的天性,又不违背礼仪道德,是理想人格的完美表现。道德情感属于道德教育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在人们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有一定的认知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从内在对道德要求和行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最终反过来引导道德认知,并控制调节道德行为。儒家的道德教育十分注重对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的陶冶,将道德情感视作培育理想人格的积极因素。同时儒家的教育家“也很重视道德情感阶段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中的作用。他们认识到,任何道德品质都包含有认识和情感的两种因素,只有认识而没有情感的因素,或者只有情感而没有认识的因素,都是不能构成某种真正的道德品质的。”孔子所使用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寓教于乐”,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氰《论语・雍也》如此化外在为内在,化被动为主动。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辛《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学习是快乐的,道德实践本身也是快乐的,这种快乐不会因为他人是否理解而有所改变。通过对道德情感的陶冶来丰富人内在的道德本性,并渗透到人的精神世界。早期儒家道德教育从“仁”“礼乐”人性论等中心思想上,培养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感。

首先,从孔孟所推崇的“仁”这一中心思想来看,儒家将仁爱置于其道德思想的中心地位。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论语・颜渊》)也可以理解为推己及人,即情感发展为将自己内在情感与他人情感相连。虽说儒家的“仁爱”区别于墨家的“兼爱”,是一种以中国传统的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起来的有亲疏差别的道德情感,但孔子依然强调“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将自己对亲人的爱步步推广成爱天下人民。因此,没有“仁者爱人”的情感表达,也无谓具备起码的道德水平。而且,个人要通过不断实践,将朴素情感升华为高级情感的理智感和审美感,促进道德感发展,提升道德情感的高度。

如果说道德认知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及“为什么要这么做”,那么道德情感就是使人们切身地感受到“我要这么做”。孔子特别强调这种道德自觉,认为只有具备了一定道德情感,才能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正如论语所说:“我欲仁,斯仁至臭”(《论语・述而》)孔子所乐、所忧全是围绕“仁”,这就属于一种极其纯粹的道德情感,同时孔子又在时时处处地自然流露。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同时更加强调道德情感的作用,孟子说“无J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言下之意在于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些道德情感,就不配称之为人。孟子以道德情感来界定人,认为人的道德情感是源于人自身内在的,开启儒家思想重情的道德思想传统。

其次,从“礼乐”的角度上看。在儒家伦理中,明确地指出道德教育的起点就是对于“礼”的学习,同时儒家的道德教育以礼乐为主要手段,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孟荀都对礼乐教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阐述。孔子主张人格完善的过程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只有《诗》兴起,人的道德行为才能合乎礼,还必须以乐陶冶人的道德情感,形成完善的人格。寓教于礼,寓教于乐,文学和音乐作为陶冶人们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提升人的思想,拓展教育的渠道。孔子认为读《诗》可以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修养德行。此外,乐作为“六艺”之一,被儒家认为不仅能够反映人的情感,更能够塑造人的性格。荀子在《乐记》中也曾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来明确“乐”在道德教育中陶冶情感,移风易俗的作用。

再者,从人性论的思想上看。通过《论语》可以看出孔子并未对人性多做谈论,而是时常谈论欲。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大”(《论语・雍也》)这里除了“立仁”“达道”等道德追求外,也包含了一己私欲。又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说的,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只有后天的“习”才是不同的,可改造的。如何良好的改造“习”,孔子说:“里仁为美,君子择必处仁”,(《论语・里仁》)“则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就是强调良好的环境和榜样对人学习的影响。因此孔子在对弟子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用具体的道德形象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诸如尧、舜、禹、景文公、齐景公、卫灵公等,以他们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具体的道德榜样,激励他们去追求君子和圣人的道德境界。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之所以会出现恶,是由于人们无法做到“克己复礼”,无法克制自己对物质的欲望和情感,终被各种物欲、妄念所侵害。因此孟子主张“修心”,通过“养浩然之气”在心中蕴含道德情感和道德力量。反之,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不可能一生下来的行为就符合道德规范,就是善的,善是后天的教化养成的,而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和封建统治秩序的恶才是人的本性,一如“人之性恶,化性者,伪也”(《礼论》)同时,人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人性进行自我化迁,靠礼义、师长、学习和环境形成主观的道德情感,从而达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由恶转善。

虽然孔孟荀在人性论上的观点不尽相同,但目的都在于提醒人们去恶存善,孔子“修己”,孟子“修心”,荀子“修身”,殊途同归。社会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一定的修养方式,才能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任何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都包含着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两方面因素,二者缺一就无法构成完整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道德评价和道德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纵观早期儒家的道德教育,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情感的陶冶,其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对我们进行伦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启发和利用价值。

篇5: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论文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过于受政治公共权力约束的道德教育采取强制性的方式,把一套社会既成的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由道德知识的传授养成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成了教育者从事道德教育的惟一任务。道德教育的这种强制性及对道德认知的狭窄性理解,造成受教育者对既成道德价值观趋同的同时也产生了种种逆反心理,从而钝化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实践水平,消解了道德的教育认知功能。故本文将从道德认知理论出发思考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关键词]道德认知道德教育教育启示

一、道德认知的内涵及道德教育的目的

道德认知内含这么几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思考、道德选择、道德创造。道德认知是指社会个体对生存环境道德规范的知晓、理解和掌握,它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层面。道德思考包括产生推理、道德鉴别、道德批判、道德评价等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面临的道德规范内容是否符合道德行为事实、是否符合道德客观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等进行思考。道德选择是指在面临各种不同道德规范时,通过比较鉴别,反思权衡后所作的认知上的取舍。道德创造是道德认知的最高层面,它是指道德上的新追求,既包括道德规范的改进也包括道德规范的创新。社会的飞速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变动,使人们不得不对过时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进行改造。因此人们在赞同而接受一种规范后,还“必须逐渐学会怎样用新的生命去调和、清除其中的陈腐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它们适应变化不定的社会生存状况”。总之,道德自我总是渴求着新的追求,智慧的头脑总是向着新的经验开放。道德认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体精神气质,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这种精神气质和行为习性。

道德行为不同于一般行为,它是基于自觉意识而作出的自愿、自择行为。由教师代学生作出的或在外界压力下学生作出的无奈选择,即便是遵循了道德规范也不能充分体现该行为的道德品性。主体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而后作出自觉自愿的道德选择乃至道德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积极参与、着意渴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体现了道德行为的本质。为此,有效的道德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借助学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关于这一点,20世纪60年代,道德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实验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佐证。认知发展理论的中心思想即是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认为要想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必须从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入手。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指导活动刺激学生进行思维,激励学生去积极组织自身的道德经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向下一阶段发展。英国杰出的教育哲学家威尔逊(JohnWilson)也认为道德的实质就是思维。他反对那种缺乏理性支持的灌输方法,认为培养道德思维可以使学生逐步脱离错误的思维方式。

另外,实现道德认知上的超越也是社会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历史性突破把人们推进了网络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校道德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独立的价值思考和道德批判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在无穷多的选择面前迷惘困惑、不知所措,甚至误入歧途。所以,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判断、道德分析、道德选择和创造力为目的,使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现状,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

二、理论对实践的启示

从理论理解上的突破到实践尝试中的超越需要一个过程,道德认知能力的养成也不能只企求于教育者的单向道德灌输,还必须从变革教育理念的高度对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完善。

(一)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观

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把道德教育简单地混同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性的无限夸大忽略了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使教育者往往以道德操纵代替道德教育,导致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无地位状态。杜威就曾强烈反对过这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灌输的倾向,他认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提出著名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做中学”的观点。

同时,柯尔伯格反对“美德袋”式的教育,主张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威尔逊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思维,麦克菲尔的以情感的共情作用为基础的“体谅关心”理论,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等等,也无一不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道德发展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倾向。总之,受教育者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充分发展有赖于改变陈旧的道德教育陋习,重塑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选择比较方法,拓宽道德知识域

只有先有思考的对象才可进行必要的思考,只有先提供选择的机会才有选择的可能。社会共同体所认可的主流价值取向及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构成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容,但主流道德价值体系本身有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经历着与其同质或异质的各种规范取向比较鉴别,采真去伪。“任何一种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取向都只有在同其他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比较中才能证明其正确性或合理性。”只有让学生在比较中看到我们所倡导宣扬的规范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异质规范的不合理性时(价值澄清),他们才会给自己下命令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服从合理的道德规范。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既重视课程的内容,也重视课程教学的形式;既重视正面的教育,也重视学生的选择;既重视整合性课程,也重视偶发性课程;既重视隐性课程,也重视活动性课程。 (三)实施“苏格拉底法”

迄今为止,道德规范、道德知识的灌输尚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主流。普遍的灌输除了使受教育者掌握一些僵死的教条,造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在道德生活中的知行不一,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无济于事。“真正的道德教育是苏格拉底式的”――用提问、对话的方式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进行道德推理、发展道德思维的方法。柯尔伯格提倡的“新苏格拉底法”就是一种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诱发学生在道德上的认知冲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事积极的道德思维的方法。而道德思维的功能就是解决个人之间基于原则而提出的不同意见的冲突。因此,“认知刺激”是实施“新苏格拉底法”的核心,学生可以在两难的认知冲突中,发展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而后建构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

(四)提倡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苏格拉底对话法要求对话的双方或多方是平等互动的。学生是一个与教师一样有自己权利、富有个人思想的人,他们不是等着师去操纵的傀儡。教师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公平待他们,珍视他们的道德思考并允许和宽容他经意或不经意中所犯的某些失误。平等对话不强调惟一确答案,也不会因为期望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一去阻止冲突和不一。对话中教师不再是外部规强制执行者但仍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指导者。

(五)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效果,方法多样

西方的道德教育特别注重效果,从理论上看,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教育模式论和艾略特・突里尔等人的范式理论都试图有效地解决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的问题,卡洛・吉莉根的关爱理论也十分关注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人的整体道德素质问题;是以,若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我们的教学也必须要注重效果。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判断、选择、创造等认知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完成认知的任务、只要侧重道德思维的训练就能达到德性培养的教育目标。尽管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和指导因素,然而道德行为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信念的养成对道德品质的形成更具有决定意义。所以,仅仅靠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充其量只能解决道德教育实践中最紧要的问题,它是无法解决道德教育的所有难题,注重对实践等其他道德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全球教育者的道德共识。故道德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方法的使用,强调各门学科的相互配合,强调学校、家长、社区的协作,强调德育内容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强调道德教育不仅包含着道德观念的灌输,而且还包括良好习惯、态度、情感、志趣和爱好的养成以及人格塑造和创造能力、批判精神的培养。课堂活动注重社会生活清静的模拟、角色模拟,课外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学校还通过其他学科和校园生活的道德教育,形成综合的校园道德教育工程,做到生活德育,而非知识德育。

(六)符合心理发展水平,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品得的形成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它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的和外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根据皮亚杰的实证研究,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遵循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学校德育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如想使学生形成某一频道,必须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教他在适当的场所表现适当的行为。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制定明确可行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是必要的。

(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吴俊.木子.道德认知辨析及其能力养成.道德与文明..5

佘双好.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德育课程理论的特征与局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3

黄骏.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9

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比较研究..9

屈正良.夏金星.彭希林.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职业技术教育..34

篇6:谈大学校园文化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向作用

谈大学校园文化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向作用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其自身成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还以其具体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内涵影响着研究生职业生涯的设计和规划.本文拟就大学校园文化对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作用做出一点探索.

作 者:姚文娟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3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设计  

篇7:谈广播电视对道德建设的作用论文

谈广播电视对道德建设的作用论文

一、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广播电视要坚持“实事求是、正面报道、服务公众”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先进事迹鼓舞人,以模范人物引领人,以高尚情操感召人,以饱满的热情报道符合时代精神的新事迹、新典型,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并对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事例给予正确的引导、公正的评价。

(一)以歌颂时代精神为主旋律

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精品栏目《感动中国》,它以感人的事迹、震撼人心的精神,鼓舞着公众在坎坷中前行。还有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对于身边普通人先进事例的报道,一次次唱响着时代的主旋律: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去保他人安全,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在社会经济转型、道德观多元化的今天尤为重要。广播电视要大力宣扬此类先进事例的报道,为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正确的评价标准,引导公众的行为,引领道德风尚,倡导时代精神。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

广播电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歌颂世间的真善美,批判社会的假恶丑,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如,中央电视台二套播出的《中国年度经济/:请记住我站域名/人物》终身成就奖的获奖者郭鹤年,他将爱国主义与人生价值密切结合起来,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令人敬佩,是社会公众学习的楷模;黑龙江卫视的《帮助》栏目,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央电视台三套《温暖中国―我身旁的好人》栏目,通过讲述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展现人间真爱,传递爱心,将希望撒向人间,歌颂了人间的`真善美,引导了公众的道德行为。

二、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作用

随着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的时期媒体的监督职能日益凸显出来。舆论监督的特点是使社会舆情群众心声得以公开、充分表达,以求得社会成员的心理平衡,并及时化解矛盾,取得很好的监督效果和社会反响。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通过人们内心的信念、外在的舆论压力来规范人的行为,广播电视作为舆论引导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时评、社论、连续报道、记者走访调查等形式实施舆论监督,对于社会上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错误行为、丑陋现象给予批判及加以纠正,可进一步完善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现今,不论是中央电视广播还是地方电视广播,都高度重视道德舆论监督,纷纷通过开设栏目、专题、系列报道等形式,通过对一些不道德行为的批判教育公众。中央电视台的《道德观察》将观察的视角放在百姓身边发生的事上,贴近生活,取材真实,对生活中违反道德、有悖情理的事情进行评论,效果良好。黑龙江卫视的《说和》,关注农村生活,通过对婆媳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发生的矛盾进行调和,倡导“仁义礼悌孝”传统美德,以情理动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发挥广播电视文化的影响作用

现阶段,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时期,文化处于多元包容的发展阶段,广播电视节目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公众的日常生活、道德水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些影视广播作品粗制滥造、哗众取宠,内容消极、低级趣味,为了吸引眼球以错误的价值观颠覆传统、践踏道德,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例如,一些娱乐节目为了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以所谓的犀利语言恶意攻击他人,宣扬扭曲了的价值观,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污染了社会环境,败坏道德,影响恶劣。广播电视工作者要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从大局出发,本着对工作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时代负责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指导,制作更多优秀的广播电视作品,激励人民群众开拓进取,不断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新风尚,谱写道德新篇章,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篇8:浅谈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会计信息的作用论文

浅谈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会计信息的作用论文

一、引言

我国于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对金融工具进行了重新分类,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要求上市公司自1月1日起开始执行。由于银行业涉及到大量的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所产生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关于公允价值的文献以规范性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依据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的数据,选择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l4家上市银行(由于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上市时间较短,本文予以剔除)可获得的财务报表作为分析样本,从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波动性角度实证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银行业会计信息的影响,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会计信息的影响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本文从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作出定价决策时,会兼顾净收益与净资产,如果二者与股票价格或其变化保持实证式的相关性,就具有价值相关性。因此本文采用回归法中的价格模型,考察公允价值使用前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化。本文选用的模型是价格模型:其中,Pit为i公司第t期期末的收盘价,EPSit和NAPSit分别表示每股盈余和每股净资产,α0反映了模型中忽略的、与定价有关的信息,εit是随机误差项。选择样本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6年(~)上市银行季度数据,并对股票价格进行复权处理。运用EVIEWS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回归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模型中的EPS和NAPS在5%的置信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都有正向相关性,说明上市银行的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越大,其股价就会越高;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高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可能与银监会偏重于资产负债表的持续监管思路有关,也反映了投资者相对于上市银行的现实业绩更加注重其长期价值;模型调整R2为0.27,高于新会计准则执行前的调整R268.75个百分点,表明公允价值计量下净资产和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显著上升。

(2)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使得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内容更丰富。新会计准则将原来于表外核算的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核算,并要求对嵌入衍生工具与主合同进行分拆,作为独立的金融工具进行核算,增加了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资产和负债的数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和表内核算将使报表使用者对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有更好的了解。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市场体系仍不完善,采用估值技术和未来现金流折现计算以及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难度较大。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是有条件的.,即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或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上市银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外部审计情况看,14家上市银行年度报告连续多年全部被外部审计师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3)可比性。由于金融工具将在相同的时点、根据同一原则进行估价,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运用使会计信息之间可比性大幅提高。以我国同时在上海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末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这5家银行经审计后基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净利润和净资产无差异。

(二)对财务波动性的影响从银行净利润和股东权益两方面进行考察。

(1)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的损益科目上。该科目综合反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银行当期损益的影响程度。从家上市银行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有7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7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总体上看,14家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合计为29.23亿元,占净利润合计比重的绝对值为0.51%。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的整体影响不大。从~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率(即净利润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敏感程度)来看(见表2),四年间14家上市银行敏感系数的标准差呈下降趋势,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的波动影响趋缓;中国银行的敏感系数相对较大,四年平均系数绝对值大于9%。从单个银行看,2007~,由于我国股市处于牛市行情,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涨,致使大多数银行实现公允价值净收益;20,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部分银行公允价值产生了净损失。2010年,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的银行中,绝对值最大的是建设银行,其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16.59亿元,绝对值最小的为深发展银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0.18亿元;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的银行中,绝对值最大的是宁波银行,其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为1.04亿元,宁波银行也是公允价值变动额占净利润比率的绝对值最大的银行。从标志变异指标来看,2010年14家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率的极差为5.72%,标准差为1.36%,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影响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即公允价值变动对个别银行的净利润造成了较大影响。

(2)对上市银行股东权益的影响。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东权益的影响主要反映于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从总体上看,2007~年,14家上市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与股东权益比值的平均绝对值分别为2.63%、2.43%和0.66%。2010年14家上市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合计为-36.25亿元,占股东权益合计数的比率为-0.12%,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股东权益的整体影响较小。从单个银行看(见表3),家银行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为负值,只有3家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额为正值;公允价值变动额占股东权益比例最大的是民生银行,为13.51%。20、2009年公允价值变动占股东权益比率为负值的银行分别减少至4家和6家;在2010年,公允价值变动占股东权益比率为负值的银行增至12家,其中变动幅度最大的是深发展,为-3.96%。上述分析反映出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股东权益影响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对个别银行的股东权益造成了较大影响。

三、结论

(一)研究结论商业银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对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宏观层面看,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的整体财务状况并未带来实质性影响,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金融产品单一,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市场影响仍比较有限;二是在监管当局“谨慎适度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监管思路下,上市银行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比较谨慎。从微观层面看,公允价值变动对个别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和股东权益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上市银行的财务波动性。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加之会计准则体系仍不完善,导致商业银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仍存在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允价值测算的主观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范围相对较狭窄,因此上市银行缺乏金融工具相关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需要依赖大量复杂的模型进行计算,这样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判断,影响公允价值的“公允”。二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将加大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公允价值计量将银行的会计核算与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更加明显,这将使商业银行市场风险不断加大,增加资产负债管理难度。

(二)相关建议一是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拓宽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范围。应深入研究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计量与应用,加强计量方法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如在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处理上,可以取金融资产某一时期市场交易价格的平均价格作为计价基准,从而熨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顺周期效应”的影响。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有利于增强银行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建议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逐步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二是强化商业银行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一方面,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利用会计信息围绕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收益性的动态平衡拓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通过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促进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银行的相关经验,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逐步建立涵盖全部业务管理信息的数据平台,优化各项业务流程,把公允价值估值的不良操控控制到最小范围。同时,商业银行还要重视和加强对会计专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公允价值会计的有关要求及其操作要点。三是提升监管效能,做好监督协调工作。为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准确、有效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降低市场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必须提升监管效能,规范公允价值的应用。一方面密切关注单个银行的财务波动性,要求银行定期提供关于如何运用公允价值的辅助信息的监管报告,及时评估公允价值变动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影响。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可会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一项专门针对银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规范或指南,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篇9:浅谈价值工程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影响论文

摘要:建筑业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科学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是投资者与生产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分析价值工程与建筑工程造价的关系,并对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进行优化,通过提高建筑产品功能,降低工程造价,为投资者寻求通过最小的投入而获取最大的产出的途径,获得良好投资效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价值工程;工程造价;造价控制;投资效益

引言

在目前建筑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工程造价上升是投资者和生产者面临的突出问题。建筑工程造价影响着一个项目的效益、正常运营以及投资回收期,业主开始越来越注重当前建设投资的效益和回报。价值工程的目标是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进而推动资源的高效使用,达到建设资源应用最优化、项目投资回报最大化。随着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加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工程对投资项目的成本控制和效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效,应用价值工程,着眼于项目的寿命周期,通过对建筑产品功能的分析,采取创新、节约、改进工艺等措施,剔除各种不必要功能,促进建筑产品价值最大化;同时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原材料等资源的消耗与浪费,从而降低建筑产品的造价,有利于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效益。

1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1.1土地资源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建设用地的可利用面积越来越少。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在长期开发利用下,后备土地资不断源减少且趋于枯竭,在东部沿海经济区域尤为突出。为了控制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国家当局部门对建设用地的审批制度越来越严格,投资者获得土地的成本也相应提高,对整个工程造价造成较大影响。

1.2设计方案与材料选择

建筑设计是投资项目在图纸上的反映,并且在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才予以实施,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较高。规模、功能等设计影响着项目资金的投入大小,因此建设方案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首要程序。功能是使用者着对建筑的满足程度,功能设计是否符合业主需要对提高建筑价值十分重要,功能设计不合理会增加资源的投入,从而增加工程造价。另外,材料选择是否得当对建筑工程造价有着直接影响。

1.3施工过程管理

建设投资施工时间较长,资源消耗量大,施工过程的管理对成本约束有着较好效用。处理好施工前期的任务筹备,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对工程施工中的每个程序的突出问题实施多方面高层次治理,才能深度把控工程造价。

1.4劳动力成本

建筑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劳动力的成本逐年上升,建设投资中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等费用会增加。

2价值工程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2.1价值工程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从业主和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建筑工程造价就是完成工程建设目标投入的一切成本。由价值工程的表达公式V=F/C可知,价值与成本成反比,通过提升建筑产品价值,着重提高功能,考虑成本的节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满足业主的投资目标。价值工程作为有效节省资源和成本的方法理论,在海内外的实践应用和研究中证明,在建筑工程上对其运用可以降低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影响建筑投资项目造价的因素有很多,涉及到项目投资的全过程,包括决策分析、设计、施工、管理、竣工、投入使用、运营维护等多方面内容。

2.2工程造价控制对项目功能和价值的影响

工程造价控制不完善,将会防碍建筑产品的功能和价值的提高。根据价值工程表达公式V=F/C,如果建筑的造价成本上升,在其功能一定的情况下,建筑产品的价值将缩小;过于片面追求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容易影响建筑质量,缩短建筑产品寿命,增加运营成本,使建筑产品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功能的提高和造价成本的降低是提高建筑产品价值的最理想的办法,但要在实际做到及其困难。价值工程的应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它可以激发设计研发人员的创造力,持续研制改进新作品,减少造价成本的同时提高功能。因而,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才能优化资源,提高建筑的功能和价值,获取最佳投资效益。

3运用价值工程对工程造价实行有效控制

3.1创新优化设计方案

国内大量建筑因为设计、材料选择的不合理,导致功能价值得不到发挥、建筑材料消耗大、建设造价高,最终造成资源浪费,效益差甚至陷入长期亏损。资料数据和实践证明,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应集中在各环节的前期阶段,例如在决策和设计的期间。按照部分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分析,设计费用通常仅占建设工程项目整体费用的1%甚至更少,可恰是因为这不足1%的费用却严重影响着后期的建设造价,影响程度甚至超过75%[1]。然而长久以来,部分投资者容易忽视工程项目前期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而把重点放在项目实施后的不同阶段上。长此以往,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并拉大了与实现目标的距离。将控制重心放在方案设计阶段,会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降低成本,获取效益,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改善产品功能

建筑产品功能过于单一、建筑功能过剩导致造价过高和使用率低是当前建设投资存在的问题。合理的功能设计不仅符合业主要求,节约资源成本,同时确保市场资源的高效行使,并求得建筑的最大经济价值。价值工程指导创新技术,要求我们着重提高建筑的功能,控制成本提高产品价值。根据V=F/C,价值与成本成反比,一种产品只有在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情况下,才能给用户和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3.3材料选择

建筑材料是建筑产品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材料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建筑成本与质量的高低。建材的消耗费用通常要占到建设工程总费用的60%~70%,运用价值工程管理材料至少可以降低工程造价的25%[2]。在整个设计阶段应用价值工程对工程材料进行研讨,提高建筑材料的使用性能和水平,降低建筑材料使用成本和减少材料浪费,以适应经济发展,获得良好投资效益。在传统的建筑观念中,认为需要提高建筑质量就必须要使用价格高的材料。根据价值工程原理,为材料使用提供多种选择,寻找外观特性都相似且能互为替代的建材,从功能和成本要求方面优化设计方案。从材料入手,选择满足功能而又符合质量要求的高性价比材料,完善优化材料使用,一方面既满足使用者需要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可以更好地减低采购、施工等费用。

3.4项目实施阶段

在项目实施阶段,通过更新施工工艺和优化选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提高现场作业人员价值和场地的作业功能,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项目施工阶段的造价可控范围大概在项目预算总造价的5%-25%左右。施工前期做好相关技术交底工作,熟悉地质勘查报告和施工图纸并汇总研究,敦促施工人员在施工中遵守施工程序,减少因施工不当而引起施工成本增加[3]。价值工程通过对成本功能的分析,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合理安排材料进场,指导项目施工阶段管理,保证施工过程质量并合理降低施工成本。

篇10:浅谈价值工程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影响论文

以广州电视塔为例,广州塔是华南地区年轻著名的新地标之一,不仅拥有信号发射功能,同时还具备观光、展示、娱乐等多项功能。在最初的规划设计当中,有多个不同的设计方案,最终胜出的方案居然是扭转和偏心这样超出建筑实际水平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在初期无论是造价还是其他方面都无法满足要求,只是设计师的一时狂想,而能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有赖于对专家们对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和施工工艺的不断改进[4]。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一方面,在地下空间建筑面积和功能上设计充分,减少了建筑占地面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上有很大的节约空间。同时开发应用建筑的耐久性等先进技术,提高建筑科技水平;着重于功能设计,推进其资源的节约和价值的提高,避免功能过剩或不足对造价的影响,降低建设资金投入不合理和后期营运费用的增加。

另一方面,对于难度高的施工,运用价值工程,促进新工艺技术的出现、新材料的研发,攻克层层难关,对施工各方面进行科学管理,保证工程投资目标的实现。以国家体育馆为例,“鸟巢”国家体育馆是中国乃至国际上的著名功能建筑。它是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新建场馆之一,同时举办了不少国际田径、足球等体育赛事。在传统的体育场馆设计和建造中,作用主要是提供体育运动和赛事的场所。其功能单一,在举办完某场赛事后,就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极低。作为体育场馆,其占地范围广,建设量大,造价亦高,在功能不能提高的情况下无疑降低了其价值和增加建设运营成本,而且投资效益低,基础设施等资源配置极易出现不平衡。城市大型综合体育场馆的投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作用功能,不仅可以满足体育赛事的需要,更能集供人们休闲、企业展览、娱乐表演演出等等。在对综合体育场馆进行设计时加入价值工程思想,有利于降低造价成本和提高功能价值,避免因巨额投入造成资源浪费。国家体育场以其独特的功能设计和造型,可满足大型赛事即全民健身的要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体育活动和表演艺术机构到场比赛演出以及国内大型电视节目的录制,已经成为国内外优秀闻名的大型体育活动场所和艺术娱乐表演场所,得到市民的高度赞赏和好评,因此其经济、社会等综合投资效益很高,符合经济适用美观原则和投资主体的目的和要求。

5结束语

价值工程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就是分析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并侧重于满足并提高建筑所需的使用功能,来提升建筑的价值,得到建设综合投资收益。在目前大环境下,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指数上升,价值工程无疑是创新优化设计方案、加强施工科学管理、提升技术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价值工程适应于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控制好工程造价的同时,使建筑的质量、功能和科技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可为投资者投资提供最佳的方案,节约资金,减少建筑资源浪费,促进资源整合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使投资者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关永冰,谷莹莹,方业博.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9-12.

[2]夏侃.价值工程在工程材料采购中的应用[J].中国商界,2009(1):280-281.

[3]毕亚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价值工程的应用探索[J].建材与装饰,2016(1):198-199.

[4]梁隽,吴树甜,陈卫群,傅兴,刘锦标.广州塔[J].建筑创作,2010(12):40-55.

相关专题 道德教育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