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今我来思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今我来思”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共14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数学基础教育论文

数学基础教育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快来看看数学基础教育论文吧!

再谈小学数学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摘要:思维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力的发展。再谈小学数学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习惯

所谓思维的有序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有条理、按一定顺序地进行。养成了这个良好习惯,思考时就不遗漏、不重复,这是良好思维活动的开端,教师应当把这个习惯的培养摆在首位,并时刻提醒学生。如《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结合实物演示,让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思考:①根据公式S=pr2计算一个底面积,②用一个底面积乘2得到两个底面积之和,③根据公式S=ch计算侧面积,④把两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相加即是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又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四步曲”来完成:一找关键句,即找出表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句子;二确定单位“1”,即找出关键句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三写关系式,写出“单位‘1’的量×分率=另一个量”这样的乘法式子;四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思维的多向性

所谓思维的多向性就是指学生能从数学知识的各种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具有灵活的解题思路,养成多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题多解训练,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思维更灵活。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法解答:假设鸡兔各有10只(折中法),发现腿的总条数比原来多,说明兔的只数多了,需调少一点,通过调整再调整,调至腿的总条数与原来同样多为止;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假设法即算术法解答:①假设全部是鸡,一共有20×2=40(条)腿,相差的腿条数有54—40=14(条),是由于每只兔少算了4-2=2(条)腿,从而得到兔14÷2=7(只),鸡20-7=13(只);②假设全部是兔,一共有20×4=80(条)腿,相差的腿条数80-54=26(条),是由于每只鸡多算了4-2=2(条)腿,从而得到鸡26÷2=13(只),兔20-13=7(只);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方程法解答:设兔子为X只,则鸡为(20-X)只,列方程为:4X+(20-X)×2=54,解得X即兔子7只,鸡13只;或设鸡为X只,则兔子为(20-X)只,列方程2X+(20-X)4=54,同样解得X即鸡13只,兔子7只。

又如: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只能使用6小时,已知飞出的时速为每时600千米,回来每时750千米,飞机最多飞出多少千米就应返回?①从分数知识出发,把飞出的总路程看作“1”,则飞出的时间为1/600,回的时间为1/720,根据“具体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得算式6/(1/600+1/720);②从比例知识出发,由于出去和回来所走的路程相等,飞机去回所用的时间比正好是速度比的反比,再把6小时按比例分配。

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来自于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对非本质属性的排除。为此教师可以变换思维方式,如用尺子量一张纸的厚度,让学生学会运用归一思想量出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还可以进行情节叙述的变式如“甲筐水果比乙筐多10千克”可以变为:①乙筐再填上10千克和甲筐一样多。② 甲筐去掉10千克和乙筐同样多。③甲筐给乙筐5千克后,甲乙两筐同样多。④甲筐给乙筐4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多2千克。⑤甲筐给乙筐6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少2千克等。

此外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既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解题思维深刻性的重要策略。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面粉有40千克,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大米有多少千克?”在让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答后,可以把第二个条件“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改为① “是大米重量的3/4”②“大米重量比面粉多3/4”③“比大米重量少3/4”④“大米重量比面粉重量的3/4还少3千克”等,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结构,提高解题水平,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又如在低年级教学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时,可以安排如下习题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1、我家种了2行树,一行6棵,一行4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2、我家种了2行树,第一行6棵,第二行也是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通过分析判断第一题用加法计算,“2行”是多余条件,干扰学生,要学会选择条件进行解题,第二题除了“2行”是多余条件,还要帮助学生从过去的加法算式中跳出来,运用新学的乘法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教师均需加以保护。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课时,教材介绍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pr2。此时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圆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还能转化成其它学过的图形吗?通过学习小组的不断操作、反复验证,学生们发现:①可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梯形的上下底之和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直径(即2r);②还可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高相当于半径的4倍(即4r)。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还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思维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力的发展。只有爱动脑,勤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才能不断地发现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良好思维习惯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篇2:语文基础教育论文

语文基础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出现许多新的理念,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教者必须转变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等等,这些崭新的理念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这些崭新的理念下,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是有效互动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呢?

一、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该而且实质上也是一种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如果我们仅仅依赖教材或是仍然去灌输教材,那么,我们向学生展示的仅仅是知识世界,这知识世界虽然具有其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毫不匹配的,因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重要特征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想方设法把课文中展现给学生的知识世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匹配起来。如何匹配?就是要教师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之间有效地互动起来。鉴于学生思维有其自身的特征——形象思维比较多,这就需要我们去发扬敬业精神,捕捉学生生活中甚至生活以外的他们不感到深奥的形象来促使他们去思维。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学生总是写不出文章来,但如果利用动漫人物或者让其摆一摆心爱的玩具,那他们就可以创编出颇有意蕴的故事情节,也总能说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虽然有的还让人有离题离谱的感觉,但童言无忌,那是他们积极思维的体现,也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因此,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思维起来,那么,学生则不可能是知识世界的完全执行者,他们完全有可能去怀疑和批判现有的知识世界,进而去改造现有的知识世界。正如人们常说的:哥白尼提出了地圆天方说,这不仅仅是地理学的一大变革,而且触动了神学的灵魂,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科学思维。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应当充分肯定,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教学已在积极地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了,但值得反思的是,我们还只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管理者,尤其在我们的预设中虽然涉及一部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容,但这些内容还没有能够真正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还没有让学生在真正的碰撞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科学的引导十分重要。

1.要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大变革。

然而要使这一变革渗透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让我们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去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这就需要我们牢牢把握住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在学生的独立思考中得以完成;使我们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一切问题既感到兴趣,又力所能及;以学生为本,还要让我们的学生逐步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我们把有效互动看作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不仅仅把作为结果的知识体拿来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自然常识、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得到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2.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的有效互动,必须重视全员参与的问题。

这既是从我们的目标考虑,也从我们的课堂实际去考虑。它是让我们感到一个智能再高的人,如果不通过参与也不可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相反,有时智能高的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反而被那些智能发展慢的人解决了。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地考虑到:无论是我们的目标还是课堂实际,缺乏了全员参与,那根本形成不了有效的互动;反之,探究学习的目标才会相应实现,因为它真正让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3.要让每个学生都愉悦叶澜先生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到

: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也是让他们生活得有意义构成部分,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由此看来,如果我们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的教师都能从Et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教师职业的责任感,那就体现了我们教师生命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把自己看作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平等地位的首席,无论是学习优等生还是学习中等生,乃至学习差等生,他们都会体验到幸福,因为这些学生都能够在无拘无束的碰撞中点燃思维的火花,都能够在无拘无束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成果。

篇3: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学习体会

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学习体会

通过自学,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这本书集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们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

教师的课程观不能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正如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所说,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艺术品。其次,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 科学的。所谓开放,是指课程的开发要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参与;课程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趋向完善;课程的设计要为孩子个性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所谓民主,就是课程决策、课程编制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应该是师生交互并生成意义的过程。所谓科学,是指课程是孩子的课程,课程必须回归孩子世界、适应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感。

教师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孩子,俯下身子看孩子的生活,平等参与孩子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孩子,孩子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的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孩子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孩子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孩子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孩子,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让孩子充分思考,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说。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 ,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孩子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篇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摘 要:文章就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成效性问题,提出现代教育理念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实践中指导性地位不明确,是导致高师音教改革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并对音教改革历程与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高师;音教改革;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性

20世纪90年代,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随后国家颁布《新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开始实施,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与此同时,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也拉开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帷幕。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学术界关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讨论文章与科研课题也层出不穷。人们开始反思高师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教学目标与现代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与成绩。然而,这离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历程中,不难看出从理论指导到实践探索都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现代教育理念在音乐教改实践中的指导性地位不明确,是直接导致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关注和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并践行于音乐教学实践中,是每一位高师院校音乐工作者的职责。

一、现代教育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是指关于教育未来发展的理想观念,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和终极的范型”。[1]现代教育理念,是当代教育家在总结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社会未来人才需求为前提,形成的对教育未来发展的认识理念。它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瞻性。现代教育理念为我们呈现出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学生发展的课程观,多元、科学的评价观,开拓创新的教学观等等。这些崭新教育观念呼吁现代教育应培养人格完整、素质全面,具有开拓创新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合格人才。这样一个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规格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去完成与实现,这个载体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作为承担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显然应当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并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将其渗入到我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历程中,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改革的作用是弱位的。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20世纪80年代,高师音乐教育开始在改革中艰难前行。那时,学术界就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不同特质进行争论,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提倡音乐教育师范性,脱离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这一时期,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在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不同特质的层面上的学术争鸣,体现高师音乐教育在努力找准自己定位阶段的不断探索,明确了高师音乐教育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的办学目标。但是,由于这些理念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学术争鸣中,缺少国家、行政和教师的积极而有深度的参与,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院校和教师仍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形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改革态势。

90年代,国家出台了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修订大纲,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加强了音乐教学法课程,增加了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拓展了公共课和教育类课程,突出了高师音乐教育“如何教”的教育理念。但是,由于教育学科与音乐学科严重割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把所学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有机地运用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在技能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各院校进行了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体现着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由于受高师音乐教师自身教育成长环境的影响,缺乏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指导,不能把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观,很好地践行在教学实践中,故改革成效不尽人意,也未被推而广之。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实施,把高师音乐教育又推向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各高校从基础教育改革中看到了此专业的发展前景,从而使过去不被看重的音乐教育专业,立即成为教育学科的朝阳产业,在各高校应运而生。接踵而来的问题是,高师音乐教育师资匮乏,场地与基础设施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从此高师音乐教育的重心转向解决扩招后所需的基本教学设施与师资等问题。对自身的教育改革与服务对象的教改态势关注减弱,无暇顾及高师音乐教育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在高校扩招的十年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较深的层面,不管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评价机制、教材修订等方面,都更加接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这期间,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却出现了因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之需而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从高师毕业生的求职现状,反映了高师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方式等诸多领域出现滞后与偏差,这一现象引起国家教育部的高度关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国家颁布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指导方案》,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2]方案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义,把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板块,必修课、选修课、地方和学校课程、实践环节。必修课:强化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体现了课程学科化。选修课:分限选课与任选课。限选课突出了学科专业知识的延伸与应用;任选课涵盖了音乐教育学、心理学类课程,音乐历史文化类课程,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类课程,音乐表演类课程,音乐创作类课程,美育与其他艺术类课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为提升人文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地方和学校课程激发了学校开发地方与学校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为传承本民族与本地区的音乐文化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实践环节是我们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内容,每一类实践都是我们培养目标的综合展现,也是我们修订培养目标,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实践中的问题

从国家颁布的课程指导方案来看,它是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精神,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方案。尽管还有待完善,但是它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根据课程指导方案的意见,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结构修订。然而,在理解和实施过程中,各地区、各院校情况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对现代教育理念在教改实践中的指导性地位不明确的问题。例如有的院校虽然在课程结构上做了改进与修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仍旧老一套。从表面上看对课程进行了整合,教学形式有所改变,但实质问题是,这些改变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什么,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关注的对象是什么,教改将达到怎样的目标与要求。多数院校的改革内容主要是课程整合,教学形式的改变,拓展社会人文类课程等方面。有的地区甚至还处于一种简单、初级的教育教学改革阶段。因此,亟待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有几点:

1、在课程整合中,多数学院较少考虑整合后的课程对学习者是否有实效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有的地区在课程整合上,不是简单进行繁、难、偏的删减,就是多门课程的简单集成,而从破坏了学科的逻辑结构,使学习者更加困惑。

2、在教学形式的改革中,理论课教学,除了有的学校加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外,多数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格局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教学模式,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多数教师仍把技能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较少强调和关注音乐作品的表现意义,以及较少对怎样用技能技术去表现作品等问题进行探究。

3、在社会人文类课程拓展方面,各高校根据自己的课程资源,虽然做了增加,但课程种类和课时较少,选择范围较小和实效性课程较少,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开发更少。

4、教学实践是师范教育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遗憾的是,目前这一重要环节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多数学校对教学与技能实践组织甚少,实习、见习的次数非常有限,甚至有的学校是让学生回家自主进行。这些流于形式的实践环节无法帮助学生较好地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

四、改革实践中的建议

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教改成效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的因素。教师是实现教改目标的重要载体,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是关乎中国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之因。怎样做好现代教师的职前学习与职后培训显得至关重要。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未来音乐教师。毕竟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策略,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因此,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一定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学习和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新课程标准,这样才能更加切实、有效、深入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

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现状谈几点建议:

1、课程整合需要教师重塑新的教育理念,构建现代教育教学观,转变自己的教育角色,从主讲者变为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合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以及求知的兴趣。这些观念的建立是实现课程整合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和原动力。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课程组合,它必须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考虑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综合性、实效性。根据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课程整合内容。同时,也要注意高师音乐教育课改与基础音乐教育课改的异同性。基础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体验过程中了解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美。高师音乐教育属教师教育,它必定具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训内容。因此,在课程整合中需要尊重各学科的逻辑关系,开创新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如:高师音乐基础理论课就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否可以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中,渗入综合音乐文化类知识,辅以优秀音乐作品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关系。改变原有枯燥、乏味、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内容与学习程度上,要考虑基础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有效性,能承载后续课程的基础需要。

2、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中,应考虑学习者在有效时间内需要达到的专业基本技能,有一个适应基础教学工作需要的基本标准。根据要求组织该学科教师到基层学习、研讨,以制定合理、适用、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集体课组织学生对技能课中遇到的问题、难点进行讨论和探究式学习。教师做好思考引导和问题解析的相关资料,学生做好提问资料和学习笔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职前培训中感受到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义与乐趣,而不是以单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教学目标的课堂形式。那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应用在未来基础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小组课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与训练技能的同时,注意共性与个性问题的准确阐释与良好示范。良好的示范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应贯穿对学生在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与学生探讨如何 “奏”、“ 唱”好一首音乐作品或练习曲,而不是纠缠于技能问题,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多样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感受到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高师音乐教育应成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文化的排头兵,因为,它具有优于基础音乐教育开发此项课程的优势与基础。可与基层音乐教师共同探究和开发本民族与本地区音乐文化类课程,促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高基层教师开发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其次,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的音乐文化传播者,其辐射性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师音乐教师如能带领学生进行本民族与本地区音乐文化课程的开发,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与本地区音乐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以及对课程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只有当学生在校有了这些学习经验后,才会把这些知识和经验运用到他们的教学工作中,从而形成新一轮的本地区音乐文化课程的开发。

4、教学实践是学生走向准教师的重要环节,教学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没有实践的过程无从谈论教学。同时,从体验和经验中学习,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形式。因此,教学实践应在有经验教师的带领或指导下进行。如:一年级需要设立见习期,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情况,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每一次的见习中,他们将深切地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不断激励和促进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以及职业所需的扩展性知识。在高年级的实习期,应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公开课、讨论课的教学实习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实践体验” [3] ,培养学生修正和解决理论与实践中各类问题的能力,改进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教学技能实践中,应重视组织讲课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激情。加大学校与社区的艺术实践机会,重视培养学生与社会交往及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与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运新衰,系于教育” [4],教育成败,系与教师 ,教师成败,系于理念。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当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从政府重视、学校实施,有效推进教师职后培训。只有在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在教改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此外,近十年高校的扩招、转型、升级等原因,造成高师音乐教育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服务意识减弱,对改革势态的关注严重不足,促使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引领者势态被削弱。高师音乐教育只有重树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的服务理念,为国家发展的改革理念,才能真正全面地融入到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层面上来,培养更多新型、合格的音乐教育师资,使高师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论大学的教育理念[J].河南社会科学,(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Z].2004,12.

[3]钟启泉.教育创新的关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N]. 中国社会科学报, -03 -04 (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 2010,12.

篇5:市场营销教学改革论文

市场营销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大数据对市场营销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而市场营销又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时要特别注意与大数据背景实际相结合。鉴于此,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入手指出了传统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不足,从更新教学内容,强化案例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法,以期对一线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数据;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有研究指出,,全球的数据总量将达到35ZB,大数据将极大地冲击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市场营销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大数据对市场营销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巨大变化和对教学方式的冲击。文章从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教学面临的挑战入手,提出与之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提高市场营销教学质量。

1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1.1教学内容发生巨大变化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媒体的产生更使得市场环境瞬息万变。[1]市场营销学是研究企业营销行为的学科,而企业又是追随市场的,所以,大、小企业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转型。企业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生产、加工、商品、广告、招商),那么停产倒闭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大数据环境,必须调整市场营销教学内容。企业的战略规划时间将缩短。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企业战略规划是一个社会管理过程,它必须具备方向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例如:大数据背景下,市场变化日新月异,一套长达三到五年的企业发展规划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企业只能制定一年的战略规划,甚至要以周为单位更新发展策略,实时监控市场形势,确保企业不被市场淘汰。传统的促销策略将被改写。电视广告促销是以往常见的促销策略,但这一形式正在走向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新社交网络下的Wi-Fi营销、二维码营销等。通过免费流量等手段牢牢抓住客户的心,也节约了大量资金。

1.2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的挑战

首先,大数据背景下出现了新的教育平台。,我国教育部门开始向全国知名高校征集教育公开课视频,打造面向社会人士和学生的网上学习的平台。[2]虽然这种做法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但同时也极大地威胁到了专业的课堂教学。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绝大多数课堂的教师都是采取念课本、背课本的方式,即使有师生沟通交流,也受到了时间和心理等因素的限制,课堂常常死气沉沉、缺乏活跃氛围,再加上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对上课产生厌倦感,这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影响了教学质量。

2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2.1及时更新市场营销教学内容

为应对大数据背景下瞬息万变的市场、彻底改革固定化的菲利普科特勒营销学,一线教师们必须摒弃传统,跳出墨守成规的圈子,结合大数据拓宽思维、拓展教学内容。[3]同时要求学者跟随教师,学会多方面、深层次地思考问题,知识绝不是绝对化和固定化的,它是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改变的。一方面,广大教师要密切关注市场营销理论发展动态,积极主动搜索营销理论的最前沿内容;另一方面,要深入剖析国内外最新营销成功案例,结合自身实际吸取有用信息,关注国内外商业模式改革情况,多举办、多参与权威性的研讨交流会,与各前沿企业加强合作,不断创新、走在同行业的最前头,还要总结现有教学的不合理部分,及时提出解决策略。

2.2市场营销课堂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

实现市场营销课堂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有利于增强营销专业学生的信息设备应用能力。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主机控制学生的子机,以让学生更系统、集中地学习知识。其次,教师应提前备课,并下发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的讲义供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预习的好处是可以解放课堂的理论知识讲解时间,腾出充足的上机实际操作时间。最后,构建专属于学校或学院的网络学习的平台,通过此平台可以向学生提供课下加练题、作业答案,学生也可通过此平台上交作业、反映问题。网络平台不仅能巩固课上的学习成果,还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4]

2.3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增加实践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分析客户行为的重要性。[5]此外,学生所喜欢的营销课题各不相同,在实践课程中,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最适合的课题去努力发展。在实践课程的操作中,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实时跟踪调查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情况,定期检查学生的实践成果。其中,对学生课程进行情况的跟踪是为了督促学生、帮助学生提高执行力,而成果检查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做事效率,帮助学生少做无用功。二是增加实践课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环节,使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问题予以解决。学生参加实践课程的目的是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而大数据时代,营销内容和方式经常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实时的理论和实践支持、解答疑问。最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或教师要与学生的实习单位联系,了解单位相关营销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营销方法。

2.4增加课堂报告的案例分析课比重

增加课堂报告的案例分析课可以督促学生做营销最终总结,从而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感受市场营销活动。[6]为此,教师应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报告模板,以此来引导学生写好报告,为报告内容指明基本方向。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市场营销分析思路。此外,教师要收集学生的报告,仔细分析,指出问题所在,进行深度点评,而点评分为课上点评和课下点评,课上点评主要抓住报告中的亮点内容,这样做就有利于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还有利于所有学生共同学习。课下点评应抓住报告中的重大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问题所在,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再做最后的纠正和补充。最后,教师要将学生的优秀、经典报告做成手册,这样的手册往往最能反映市场变化趋势,尤其是在当今大数据背景下,更能帮助学生把握未来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3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时常发生变化,但也不是无法掌握、无规律可循的。要想切实培养一批现代市场营销人才,必须要从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入手,在这过程中,还要穿插一系列的科学对策,例如建立教学平台、制作报告手册等。具体来说,我们应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及时更新市场营销教学内容,市场营销课堂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程在所有营销课程中的比重,增加课堂报告的案例分析课比重,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市场营销教学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玮.大数据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37).

[2]黄升民,刘珊.“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J].现代传播,(11).

[3]高洁.网络互动教学法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3(2).

[4]徐国虎,孙凌,许芳.基于大数据的线上线下电商用户数据挖掘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5]宋宝香.数据库营销:大数据时代引发的企业市场营销变革[J].价值工程,2012(30).

[6]笙婷婷.中小企业营销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下),(9).

篇6:教学改革心理学论文

教学改革心理学论文

一、教材处理上体现生成性

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把握和处理教材的水平上,心理学课堂教学不仅知识教授得要准确、科学,而且在教材处理上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能够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记忆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中的问题实际,大胆地补充和扩充教材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游戏、活动,使心理学教学不仅局限在知识概念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使心理学的教学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改理念。如在讲授《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一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调节情绪和情感的方法及控制消极激情方法,学生受益匪浅,补充教材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理念体现创新性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应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成长。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学习,合作学习。以新颖的团队合作形式代替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以学生为主导代替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和游戏中,获得亲身体验,感悟人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三、教法、学法体现多样性

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式教学。具体环节如下:第一,创造情境,进行体验。在教学中,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心理测验法,案例分析法,精心设计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体验。第二,唤醒体验,表达分享。体验结束后,学生分享感受。关键是把分享与交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三,反思体验,整合经验。总结交流得出原则或提取出精华,以帮助进一步定义和认清得出来的结果,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第四,应用实践,指导生活。将体验联系到以后的生活体验当中去,用于指导实践,高效学习。

四、教学环节体现新颖性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落实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在教学中,从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复习、布置作业等,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创新性和新颖性。在讲授记忆的概念及其分类时,设计记忆快车通行证:1分钟快速记数;测试后进行结果评价(8个以上数字为优势记忆类型)。获取记忆体验,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再总结升华得出第一个问题记忆的定义。记忆快车第一站:快速记词,通过测验获取语词逻辑记忆体验,测试后进行结果评价,总结得出语词逻辑记忆的概念与特点。小组讨论分享有效的记忆方法,教师总结介绍记忆方法如思维导图记忆方法等,得出记忆的第一种分类。记忆快车第二站:熟悉的记忆,展示心理学实验:9个一角硬币的图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统计全班测验结果,辨认的正确率是1/15。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找出决定实验结果的实质性原因。总结得出是否能将材料记住、记牢,不在于你将材料看了多少遍。而在于你有没有明确的记忆的目的。并开展讨论如何将这一记忆规律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感受长时记忆量和质的变化。分组讨论总结得出保证长时记忆信息正确的方法。在复习巩固环节,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短时记忆的情况。整个课的设计有条不紊的进行,即增加了趣味性,又体现新颖性。

五、教学效果

体现高效性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注重追求高效性,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获,能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高效获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动脑,勤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整个课堂教学,学生情绪高涨,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效率高,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篇7:临床医学教学改革论文

1.1理论实践结合原则

众所周知,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遵循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跟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从某个角度来分析,理论知识是指引实践操作的基础,而实践操作则是理论知识真实的体现,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也是对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必须要遵守理论实践结合原则的主要原因。

1.2学科交叉融合原则

临床医学是当前很多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而且,临床医学具有学科交叉的特性。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着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吸取各学科的精华,加深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3学生自学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的教学不仅仅注重“教”,更注重学生“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是当前各个岗位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坚持学生自学的原则,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理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的完善学生的医学知识架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临床医学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

2.1理论与实践脱轨

在医学行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高度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是医学教育部门必须要重视的问题[2]。综合能力对人才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应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尤其是对学生临床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关键。然而,就现阶段临床医学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情况来分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轨,而且,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医学市场也在进行不断的变革,而对医学综合能力的要求将不仅仅局限在理论知识上,更应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也是当前临床医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对学生的未来的学习、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正常情况下,对临床医学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设置相应的课程,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课程设置,而且,课程设置主要应满足学科教育需求,并且结合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行设置[3]。从某个角度来讲,课程设置也体现出院校对一个学科的重视程度,从现阶段临床医学课程设置现状来看,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例如,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课程设置,而忽略了实践课程的设计,理论知识的选择过于枯燥,再加上对学生展开的两年或两年年以上的理论知识教育,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影响到临床医学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3医学教学评价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具体的评价考核体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出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作用,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便于学生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正,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4]。另外,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对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也有着一定的作用。然而,作者在对当前医学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的运行情况调查发现,整体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对学生的评价过于依赖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不够全面,未能切合实际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考核内容过于简单,适应性不高,从而影响到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效果,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途径分析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而这也是确保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针对于此种情况,需要对临床医学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通过完善教学体系,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促进学生未来更好的就业和发展。

3.1实践与理论结合对学生展开临床医学技能的培训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临床医学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现象,整体教学效率不高,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对临床医学教学培训进行改革,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5]。首先,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将注意力全部放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更应体现出临床医学教学的实践性,才更有利于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认识。其次,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入实践案例,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对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也有着极大的作用。例如,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让每个小组针对理论知识来进行实践模拟,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演绎着不同的角色,在演练中不断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对学生展开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以往理论教学中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临床医学技能,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往对学生开展的临床医学教学中,虽然实践教学较多,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然而,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经常忽略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改革下,必须要注重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发现,在学生见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与患者的沟通,使得学生在接触患者时经常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影响到学生临床医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服务心态、职业道德,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做到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3.2对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学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而结合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此,应不断的对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6]。首先,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引起相关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对课程体系展开研究,将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点工作。其次,应加强对现阶段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了解哪个环节存在缺陷,哪个环节在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而存在着问题,这都是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才更有利于抓住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点,例如,对课程授课时间、实践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教学课时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解决当前临床医学教学运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再次,对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抓住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合理安排临床医学课程,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规避传统理论与实践脱节而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的问题,避免走传统学生死记硬背消耗大量的时间却未能有效的将知识消化的现象,要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另外,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本着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切身感受实践环境,给学生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探索带来一定的帮助。最后,对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加强与医院之间的合作,通过与医院共同研讨开展临床医学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的实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医院实习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不仅起到了巩固理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身实践能力。另外,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应引导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对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进行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学习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3.3对临床医学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的改革

通过以上对临床医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了解到,临床医学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完善,而且,有很对评价环节都有待改革,例如,评价体系的改革、评价方式的改革、评价内容的改革等。首先,应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对于学生来说,评价是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以及纠正问题提升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思考,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将其融入到评价体系中,从而保证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其次,应对考核的方式进行改革,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现阶段临床医学考核的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缺乏对综合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甚至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较高的成绩,但其实践能力却达不到医院的用人要求。可见,考核方式的不合理将会给学生的能力提升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改革中,应重视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要注重学生笔试考试成绩,更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患者的交流能力等,在考核中,应结合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来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充分体现出评价考核的全面性,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再次,应注重评价考核内容的改革。评价考核内容的改革应确立改革目标,不能盲目的制定评价考核内容,如果考核内容不适宜,将会给学生的评价考核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再制定考核内容,从而保证考核内容的适宜性,提升评价考核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临床医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而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开展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作者在对当前临床医学教学的调查中发现,现阶段临床医学教学的实践课程并不多,教师过度注重学生的理论性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临床医学教学的了解,主要提出了实践与理论结合对学生展开临床医学技能的培训、对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临床医学教学评价考核体系进行改革等几方面教学改革措施,希望可以引起教师的重视,进而通过做好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篇8:土木工程教学改革论文

土木工程教学改革论文

一、管理理念的改变

实验室建设的快速发展,无论从专业技术要求还是从管理难度方面,给实验中心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实验中心的管理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第一,为了实现目标我们首先健全了实验中心各种管理规章制度,陆续将部分专业性强,实验准备工作不多的实验室交给教研室管理,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从而也增强了理论教师的实验动手能力。另外,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使用和开发;第二,增设了勤工俭学岗位,安排了很多勤工俭学的同学,课余时间协助实验教师对实验室进行管理。从实验准备,仪器设备的检验、校正、实验仪器发放,到实验室环境卫生的清洁做起,也大大增加了学生接触实验室的机会,提高了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踏实、敬业的工作作风。这些措施的实行,能较好的解决由于专职实验教师人员不足带来的管理问题,也保证了实验中心的管理质量。

二、实验授课模式的改革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的特点是专业技术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较好的团结协作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授课模式是每次实验课安排一名理论教师和一名专业实验教师两人指导,这样安排,可以发挥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各自的长处,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同时,考虑到实验课安全隐患较多,两位以上教师进行指导更为合理,这种授课模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直以来,实验管理与教学从未发生过责任事故,实验教学也进行的井然有序。随着学生的数量和开设试验项目的快速增加,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在课程设置上,实验课从属理论课。当理论课普遍被压缩时,所以实验课首先就成为被压缩的`对象,造成实验课的重要性不能被学生所认识。虽然学校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每年毕业学生有100多人,除了少数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他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建设行业,这要求讲授的实验教学课程的内容,既要考虑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考虑对土木工程建设试验检测领域前沿知识的了解。因此,我们在实验授课安排上进行了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三、授课形式的改革

改变了传统单纯的为实验而做实验的模式。实验前,指导教师首先用较短的时间,讲解该试验与工程项目的联系,试验数据将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技术指标,该技术指标对实际工程质量的影响。该试验的检测方法种类及适用范围,各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关联性,同时介绍认识各种检测方法的仪器设备。然后指导其中选定的试验检测方法和内容,这样,缩短了课堂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同时也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整合实验教学资源,能够使学院的实验室全部开放,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避免了有些实验室形同虚设,不能全部开放的弊端。

作者:刘晓丹 单位:佳木斯大学

篇9: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论文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论文

一、当前财政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用教材的问题

其一,目前财政学还没有形成权威、科学、规范的教材。其具体表现为:教材体系设置缺乏统一性,内容相差较大。当前各高校、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财政学教材面世,种类繁多。光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指定的二十一世纪教材系列中,《财政学》就有三种版本。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陈共主编的《财政学》,还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本校自己编写的《财政学》。导致财政学这门课程缺乏统一的大纲,教材难以通用,教学无章可循,教学质量缺乏统一标准。有的教材中有很多思想都是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的,还有的教材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操作性较差。财政学教材的章节体系安排混乱,有的按我国原有的财政学体系来安排;有的则按照西方财政学体系等来安排章节;还有的结合我国原有的财政学体系和西方财政学体系来安排章节。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教材中表述相差很大,像财政收入的原则,有的教材写三条,有的写四条,有的甚至没写;财政支出原则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基本概念的表述不严密不科学,像财政、财政学这样的概念都没有形成逻辑严密表述科学的定义,更不要说其他一般的概念。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造成教师教学中选用教材和讲授内容的随意性很大,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成倍增加,且不利于形成稳定系统的教学资料。

其二,财政学的内容不符合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际需要。目前的财政学教材普遍对税收的内容介绍得比较少,尤其对税收的计算及缴纳等税收实务的内容介绍得更少,而实际上除财政、税收专业以外,其它财经类专业并没有税收类的后续课程,因此,学生学完财政学后(乃至毕业后)仍对税收知识(尤其是税收实务)知之不多,这就导致一方面学生毕业后面向基层对税收知识需求较多,而另一方面教材提供这方面的知识较少,造成“供求”矛盾。

2.教学方法问题

其一,教学组织问题。目前财政学的教学组织仍然是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考笔记“满堂灌”的教学组织方式,而案例教学、讨论课等教学组织方式则很少采用,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陈旧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未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也不够,经常是一知半解,到考试时只能死记硬背,考完试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同时学生也缺乏对财政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教学内容问题。目前财政学的教学内容重书本,轻实践。教师仍然是“从本本到本本”,很少利用书本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因此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其三,成绩考核问题。目前财政学考试方式上仍然是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上主要是以死记硬背为主;成绩评定上主要是以期末一次定终身。这样的考核一方面造成学生平时不刻苦,临到考试“抱佛脚”;另一方面极易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

二、改进《财政学》教学的有关对策

1.规范《财政学》的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最主要依据,是学生课后最主要的参考书,因此教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财政学的教学效果。一本满足目前高校需要的好教材,应本着继承和发展的原则,把西方财政税收理论中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内容积极地吸收进来。把过去财政税收理论中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归纳和创新,积极地吸收到教材中来,以期更好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税收理论。对目前的《财政学》教材进行修改和增补,删除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

2.对于编著《财政学》新教材的几点建议

(1)针对大多数财经类专业没有税收类后续课程的实际,应专设税收篇。税收篇应通过若干税收案例的分析,对现行主要税种的计算、缴纳作出全面详细的阐述,以充分满足财经类专业学生对税收知识的需求。

(2)针对目前财政学偏重我国财政实务阐述的具体情况,财政部分应增加财政理论、财政运行规律的阐述,并以财政运行规律统领教材的财政部分。另外财政部分应适当突出财政政策的地位,因为财政政策是财政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只有充分研究财政政策,才能使财政理论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针对财政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表述不严密不科学的现象,应对财政、财政学、公债和国家预算等基本概念按照逻辑学原理给出相对科学合理的定义。

(4)针对财政学相对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应对本学科有争议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适当加以归纳,并给出合理的评价。

(5)针对财政学教学和自学的需要,教材应配有学习指导书。学习指导书应包括各章提要、难点、要点、思考题、习题、案例题及各章节有代表性参考书目和参考篇目,为学生自学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

3.推进财政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有好的教材还需要好的教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对改进财政学教学有几点想法。

(1)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应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讨论课、案例教学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相结合。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一般在财政学理论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然而,不同的教学媒体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教学功能各不相同,各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往往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可用其他媒体的适应性来弥补。因此,充分发挥各媒体之所长,将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对优化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财政部分侧重理论,因此应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具体可以在讲授财政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就财政总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国家预算和财政政策等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也可以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一些专题讨论。通过讨论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学得活,用得活,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税收部分侧重实践,因此应以案例教学为主,课堂讲授理论为辅。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求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在接近实际的条件下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应改“从本本到本本”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财政税收与很多宏观、微观的经济问题相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财政税收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运用财政税收理论剖析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解。这一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财政、税务部门进行实践,让他们在充实繁忙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真知卓见。

(3)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在财政学的教学中,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精讲与略讲,理论性较强的要精讲,实践性较强的要略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由于课下大家很少看教材,所以课上要留出一小部分读书的时间,起到预习和巩固的效果。课堂提问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其紧迫感,采取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针对某些可塑性较强的内容要积极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帮助大家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与理解。

(4)在成绩考核上,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以及考核的评价标准,不能以分数定终身。为此,我们必须扬弃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为最终判断标准,构建与新型财政学体系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方法。考核方式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笔试、口试、论文以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内容上针对课程类型,确定考核重点。总的指导思想是减少客观试题,增加主观测试题。整个考核应围绕财政学所涉及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等能力培养展开,检测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并促进教师日常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在对不同考核科目、命题范围、题型类别、题量覆盖面以及难易程度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成绩考核的评价标准,真正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予以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财政学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关键,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为了使理论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财政学应用型技术人才就必须增加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学人员。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到财税部门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以掌握企业以及财税部门的实际运作;教务部门对进修实习的教师,在下达教学任务时,给予一定的照顾,在安排授课时间上,尽量相对集中一些,腾出时间让他们学习实际操作。可以从企业和财税部门聘请高技术人才做客座教授,或定期来学校做讲座与学生老师互动、交流;也可以聘请具有实际财政税收从业经历的人员来校任教,并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总之,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材、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学生的主动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经济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若君.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541.

[2]许毅.财政学基础理论的理论基础[J].财政与税务,2000,(3):11-131.

[3]李新.浅论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校学报,,(1):77-79.

[4]邓子基,邱华炳.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10:摄影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摄影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针对“摄影测量学”课程内容丰富且理论抽象、课时数有限,以及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验内容单一、考核形式欠科学等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逐步实现“摄影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结果表明,通过课程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摄影测量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摄影测量学”是一门对非接触传感器系统获得的影像及数字表达进行记录、量测和解译,从而获得自然物体和环境的可靠信息的工艺、科学和技术[1-2],其课程理论抽象,涉及大量公式推导,对空间变换思维有很高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只开设摄影测量学一门课程,与此相关课程开设较少,且起步晚、师资力量与配套硬软件欠缺,导致学生难以实现对摄影测量理论的整体把握和全流程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本文结合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以滁州学院为例,探讨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新途径。

1摄影测量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内容丰富且理论抽象,学时数有限

“摄影测量学”是一门内容涵盖广泛的学科,通常包括摄影测量基础知识、双像立体测图基础与立体测图、摄影测量解析基础、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数字地面模型及应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基础、像片纠正与正射影像图等[3-5]。“摄影测量学”不但教学内容多且极为抽象[6-7],摄影测量的实质是通过二维的像点坐标计算地面点的三维坐标,这个过程涉及不同坐标系的转换,需进行大量公式推导,要求学生要有较深的数学功底与较高的空间变换思维能力。目前,课堂教学一般是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尤其针对课程中三大定向等一系列的空间变化过程,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想象。但在课程教学中,为了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协调,本课程仅安排48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课程结束,学生普遍反映难以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验内容也不熟练。

1.2实验内容单一,与生产实践脱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除了讲授“摄影测量学”理论知识外,一般都会安排实验教学,通常包括三大定向实验、立体匹配编辑实验、4D产品生成实验等,主要使用的数字摄影测量软件是武汉大学遥感学院与武汉适普公司共同研发的VirtuoZoNT的教育版,教育版较生产版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只能使用系统自带数据,不能处理外业实际航拍数据,相机参数控制点文件现成,操作内容单一,导致学生缺乏处理意外情况与实际解决各种特殊问题的能力,跟不上测绘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1.3考核形式陈旧,考核结果欠真实

目前,大多数“摄影测量学”的考核成绩是由60%的期末成绩、20%的实验成绩和20%的平时成绩加权而成。期末成绩是依据试卷卷面成绩而定,大部分学生忙于应付、考前突击,也能考出高分,而对实际的原理却掌握不牢;实验成绩则是以实验报告为主,无法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差异;平时成绩是根据学生的到课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组成,由于课程本身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时间少,考勤与课堂提问次数较少,课后作业也存在抄袭现象,导致平时成绩也是流于形式,甚至只反映老师对学生的个人印象[8],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表现。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陈旧考核形式,导致学生平时学习动力不足[9],难以反映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及学生的真实能力。

2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施

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笔者结合近年的教学经验,探索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逐步实现摄影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2.1优化教学内容,增加课时数

根据突出重点、合理有序的原则,筛选教材内容串成有机的整体,强调各章节的自然衔接,明确主线,优化教学内容,因而本文依据应用型高校培养要求,构建以实际生产流程为主线的课程框架(见图1)。在实际教学中,以整体知识体系为依据,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解,简化繁琐公式的推导,让学生系统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同时由于课程内容丰富,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摄影测量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关软件操作,我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修订中,将测绘14、15级的总学时数增加到64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同时新增1周的课程实习(3天的野外实习,3天VirtuoZoNT生产版室内实习),通过合理分配学生组数、野外与室内相交替的实习方式,成功解决生产版仪器短缺的问题,又能让学生通过实际航拍数据处理提高应急突变的能力。

2.2丰富教学手段,抽象内容直观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普及,大部分高校是采用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模式,伴随“互联网+”、慕课风暴来袭,采取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大势所趋。我校联合泛雅网络平台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条件。目前“摄影测量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课件、教案、课后习题等资料均已上传至网络平台。除此常规教学材料,平台中还设置了国内其他高校相关优质课程资源、师生互动讨论区等,既鼓励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与教师及时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网络平台上,用形象的声像媒体表达课程中抽象内容,例如坐标系旋转变换分解的动态过程,让抽象内容直观化,提高教学效果。

2.3引入“对分课堂”,创新理论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课堂改革新模式,该模式将课堂时间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讲授;另一部分是学生以隔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即教师讲授内容与学生讨论内容在时间上错开一周左右[10-11]。“摄影测量学”内容抽象化、复杂化,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内化”课堂内容;另外由于缺乏教师监管和指导,在课后的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无法实现,收获甚微。本研究通过引入“对分课堂”,建立一个以“教师当堂讲授和学生隔堂讨论”为主,以“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和考核评价”为辅的教学模式,结构如图3所示,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避免学生面对全新知识内容的焦虑,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抽象复杂内容的信心并提升学习效果。

2.4采用多元考核方式,避免期末

“一张卷”考核是一种评价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手段[12],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摄影测量学”的教学质量考核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并非体现在最后的考试成绩上,尤其是引入“对分课程”教学,课程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就尤为重要。新型教学模式的评价不仅要考量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对学生在隔堂讨论中的问题进行反馈并给予针对性的解释,从而达到以监督促提高的效果。因此需采用多元考核方式,降低期末“一张卷”的比重,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表现。期末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的权重分别调整为40%、30%和30%,期末成绩仍然为闭卷考试成绩;实验成绩细化为20%的实验课考勤、40%的实验报告成绩和40%的实验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较以往授课模式不同,上课考勤仅占平时成绩的10%,其他考核元素包括作业提交、小组汇报、讨论(包括隔堂讨论与网络资源讨论区的讨论)参与度等,其中作业提交占平时成绩的20%、小组汇报占30%、讨论参与度占40%。这种多元考核方式减少期末成绩的占比、加大过程化考核比重,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考核,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动手能力的考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提高“摄影测量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3结束语

“摄影测量学”课程在整个测绘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核心地位,为使该门课程的教学更好地适应测绘新理论、新技术和工程建设的需要,本文结合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现状,提出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逐步实现“摄影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综合教学评价表明,本文提出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摄影测量学”是一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因此课程教学应紧跟时代步伐,如何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仍需广大测绘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剑清.摄影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杨朝辉,袁铭,张序.摄影测量学课程群实验教学整合研究[J].测绘科学,2012,37(3):198-200.

[3]白洪伟.应用型本科院校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2):94-97.

[4]叶勤,林怡.通识教育背景下“摄影测量学基础”教学的思考[J].测绘通报,2015(2):121-124.

[5]王涛,谢忠俍,张亚.高职院校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7):67-68,72.

[6]成晓倩,韩瑞梅,王双亭.摄影测量学的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测绘科学,2015,40(1):126-128.

[7]任金铜,陈群利,丁卫红,等.地方高校遥感课程多元立体化支持教学模式探索[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7):47-50.

[8]邓岳川,杨灿灿,于洋,等.MOOCs背景下的《GPS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5,12(6):81-84.

[9]邓岳川,王延霞,李德亮,等.基于MOOC翻转课堂的“GPS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测绘工程,2017,26(2):76-80.

[10]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11]李艳花,姚宏.“对分课堂”在《旅游市场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32-234.

[12]魏冠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测绘科学,2015,40(7):159-163.

篇11: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推荐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汉语言、又涉及中国文化、汉字及各时期文学,所以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之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综合素质课程。为此,可以把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言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本文重点对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进行探讨。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文学鉴赏环节持摒弃态度,致使该模块设置或全部删除,或残缺不全,处于尴尬境地。本文作者认为此模块应改为专业文章习读。专业文章实质来自于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该类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涉及专业知识,跨文学鉴赏与专业拓展两个领域,针对性更强。依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要求,根据各院系专业特色选取古今中外相关专业文章进行鉴赏阅读,能使学生通过审美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受到专业熏陶,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如针对旅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该模块中,以古今中外地理、地质类的游记文章为鉴赏对象;针对医学与护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经典文章进行专业鉴赏。

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除基础、思政、体育三个基础部门外,下设九个二级学院,其中主要以建筑类理工学院为主,另有一文科学院与一艺术类学院。那么对于建筑类专业的二级学院,大学语文的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则应添加古今中外建筑名人所写建筑类文章,文体不限。进行选材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信服务。试想一个学习古建筑设计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了诸如《阿房宫赋》等建筑类文学作品之后,其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产生明显变化。基于以上举例,我们确定专业文章习读模块的选材原则为:依据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特色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从语文思维的角度认识专业文化价值。以专业文章习读作为模块一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优势一:能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进一步融合,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而每个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也大不相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设置适合自身院校与院系发展的专业文章。优势二: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专业阅读视野,促进其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认同感。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来普高,一部分来自自主单招,其中包括高考生、中职生与社会人员。无论来自哪里,高职学生的专业阅读面及阅读能力相对较差,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矛盾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低下而导致的专业学习能力差与学生渴望在专业学习上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而无法实现。高职学生将来都是要从事生产实践一线的人员,都应该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及再深造的技能型人才,我们所要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操作技能,更多的应该是要让他们学会用语文思维去思索所遇到的专业性问题,懂得专业与人生的关系,使其在对人生的思考中完善专业观念,在专业观念的完善中审视自我人生价值。

虽然相比较专业而言,语文的功用性为隐性,而专业技能为显性,但是在学生自我人生的完善中,这种隐性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永恒的,要比专业更能影响其一生的走向!优势三: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极大调动高职语文教师教学积极性,促使语文教学团队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有利于语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方向挖掘教学潜力。大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不同,有的研究文学,其中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等;有的研究语言,其中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可以促使语文教师结合自身所学特长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鉴赏。这里还是以作者所在院校的专业设置为例。如针对经管人文专业的学生,擅长文学方向的语文教师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对专业文章进行教学;对建筑类专业的学生,专业文章或许涉及到难懂晦涩的语言文字,擅长语言文字方向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文章的阅读。如给机电学院的学生讲解一篇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机械制造类的专业文章,相关的专业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研习,而对于文章中因古汉语问题涉及的阅读困难,语文教师则必须引导学生读懂全文。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必须遵循“三位一体”的原则,“三位”即上述三个教学内容模块,“一体”即运用特殊的教学方法融专业文学作品、写作与言语交际训练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特征,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切实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素质基础。在三个模块的教学中,专业文学作品习读为基础,写作与言语交际为提高,围绕专业文学作品进行专业写作,侧重提高学生动手“写”的技能;围绕专业文学作品进行自我观点的阐述与评论,集辩论、演讲、交谈于一体,训练高职学生开口“说”的技能,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导、读、议、练”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写作环节不仅仅只应局限在应用写作,而应包含基础写作,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专业文书的写作,后者侧重文学文体的写作,因为专业文学作品有很多本身既是属于文书,同时又属于文学文体,所以必须兼顾两种写作方为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简单讲述刘勰《文心雕龙》里所涉及到的文体种类,既能让学生拓展写作视野,又可以结合专业文学作品对古今同一种文体的演变进行辨别。以上仅就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设计两方面论述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改革思路,改革的方面还有很多,如教材的编写与高职大语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始终站在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指导改革思路,全面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使大学语文课程成为年轻且具有活力的基础课程,体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通过语文思维模式认识专业知识,使高职学生树立终身正确的专业价值观,为努力实现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做出文科工作者自身的贡献!

篇12:教学改革经济学论文

教学改革经济学论文

一、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文化基础差,社会活动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把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比较合适的。[6]这意味着,让学生培养为毕业后能解决实际问题、直接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理论、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形成良好的专业技能。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依据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原则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培养方向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形成终生学习、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的职业核心能力。建立合理课程结构首先,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系统完善。其次,适当精简课堂教学课时,增加实践内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7]。再次,根据实际情况,除了闭卷考试,还可以采取实践考核、综合开卷考核等形式进行考核。

2.统一要求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校根据统一教学大纲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根据现实需求和学生情况开设一些适合的选修课,让学生获得一定自主性、根据个人情况自由选课,利于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实践,突出应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进行培养。与此相适应的,学院需要增设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与实践、专业实习与实践、毕业设计、职业资格培训等等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学院也可以开展各类学科竞赛、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素质,加强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未来的职场生活。

二、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经济学教学要求

经济学作为大学经济学基础课程之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对经济学知识和基本方法、规律得到初步掌握,并可以形成对经济学的`整体认识、养成经济学思维习惯。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教学,侧重于培养经济学的应用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因经济学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学工作需要注重培养专业性,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并养成专业能力。但基于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要注重对全方面素质的提升,不能有所局限。

2.解释现象同时说明本质因为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对经济现象的进行的研究,所以经济现象背后一些因素,比如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常常会被忽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多补充介绍这些经济现象背后本质性因素起的作用,弥补不足。

3.讲授理论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实践性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和概括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目标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能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难免会中独立学院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但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大大增强实践性、操作性,用一些开放、互动模式来增强体验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不够灵活目前独立学院进行经济学教学,仍然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与学生互动少,没有把学生体验当成教学活动的考虑因素,不够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课后只是复习课堂笔记内容,很少进行资料查阅分析现实问题,不利于能力形成。

2.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在独立学院进行经济学教学,往往根据统一的计划、使用统一教材来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当地独立学院的实际资源情况、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无法满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教学考核形式单一在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中,经济学的考核形式仍然是试卷考试。但仅仅通过一次答题考试显然无法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需要改革,增强其他种类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工作的评价。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1.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教学案例独立学院中可以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一些典型经济案例引入教学课堂,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思考,形成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探索思考的能力,培养综合能力[8]。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等环节,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的教学体系,紧密结合职场需求制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技术实习、社会调研等环节。此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组织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方面,应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保持与固定企业的合作关系——即校企合作,定期为企业输送在校的专业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建立订单模式,为学生创造提前体验职位的条件。

2.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经济学教学在独立学院中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经济学教学活动,指的是:首先要根据学生本身不同的知识基础来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利用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其次要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到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联系我国实际经济背景和经济时事,在经济学理论的框架下,讲述不同经济背景下的就业机会、就业挑战有何不同等等,来让学生在感性层面增强经济学意识。人才培养计划是促成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通知制定关于培养方、委托者、学习者之间的协议,确定不同负责人的职责,独立学院负责培养专业人才,而合作的企业负责对优秀人才的招录,增加校企合作热度,全面深入地培养人才。采取多样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素质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结合独立学院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就是说,不可局限于试卷考核,平时考勤次数、听课效果、论文水平、小组讨论能力等形式都可以纳入考核因素之中,符合教学目标,让教学公平,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校企合作中,独立学院应与企业协商,使得企业能够为校内教师提供实地接受培训、入职上岗、跟班探讨、师带徒的机会,让教师能够身临现场积累实践经验,丰富阅历,并设置相关实践考核体系,将教师在实践任职期间的表现、工作完成情况以及晋升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制定审核标准。

三、结论

目前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教学方式,相对有些单一、落后,无法满足社会的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学教学改革,要求在独立学院进行经济学教学活动中,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该校教学资源情况、生源情况和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性、互动性较强的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现状。本文分析了我国独立学院现状、独立学院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能力,初步探讨如何在经济学活动中进行这种模式的教学改革。

篇13: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无机化学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程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养其学习兴趣入手,着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使之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这门课程能够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人才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考核方式;能力培养

无机化学是化学、化工、材料、生物、环境、制药、冶金、轻化工等诸多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与技能的核心课程…。作为工科化学相关专业的第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掌握j。因此,如何搞好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是值得每位无机化学教师深思的问题。我们针对目前高校的无机化学教学现状,从素质培养、提高能力等方面,结合教学实践,对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其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无机化学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考人大学的大一新生,处在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型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还不完全适应,特别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上的不适应,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大学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学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绝大多数大一新生非常不适应,学习起来倍感吃力,甚至觉得迷茫。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容易自暴自弃,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此,要及时向学生讲解大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学习。另外,由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既要讲出知识点的深度,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讲解知识点。

二、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无机化学发展到现阶段,其研究内容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范畴。近5O年发展起来的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固体无机化学等已经使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等相互交叉、渗透。无机化学内容庞杂,学生面对知识量大、练习少的学习模式,往往心理准备不足,容易产生焦躁、苦闷的情绪。因此,在整个无机化学的教学中,除把握教材内容外,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化学史料以及交叉学科的新进展新突破,使学生对该课程保持新鲜与好奇,使得他们对化学保持浓厚的兴趣,以不断探索的精神来学习这门基础课程。例如,在介绍原子结构的时候,可通过播放一些影视文件,如Dalton原子学说、电子发现过程等来对原子结构理论发展进行回顾,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形象生动。再比如,在讲授碳同素异形体时,可讲述一些碳纳米管的的应用前景,如储氢容器的制备、特殊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等,这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进1.教学内容的改进。正如前面所说,目前无机化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能清楚完整地展现知识点,但由于课时少,内容多,导致教学还是采取中学阶段“填鸭式”‘的讲解。讲课速度快,信息量大,这对大~新生来说往往很难接受,以致出现“教师忙于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尴尬局面。因此,授课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专业,根据学生后续课程的需要,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例如,为产品质量工程专业授课时,应重点讲述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应结合中学化学内容和教学特点,选取与中学化学及后续课程衔接的部分来进行讲解。对于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如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基础),应考虑知识掌握的深浅度,适当降低教学要求。

元素部分,中学化学已经对卤素、氧、硫、氮、磷、铁等重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学习,讲授时要避免重复,抓住教学重点,简化内容,以点带面,选取有代表性的元素及化合物进行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阐述。

2.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是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值得反复探索的课题。我们课程团队的一些经验方法是:(1)讲授新内容前预见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下带着问题进行预习,促使他们课后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这样,课堂上他们就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师生同讲。有的教学内容理论深度不高,可以提前让学生学会主动查资料准备讲稿,鼓励优秀学生用P形式,作5~l0分钟的讲述。这样.授课方式从原来只由教师讲授转为师生同讲,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VI头表达以及展现自我的能力。(3)以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每章内容学完后通过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同时锻炼他们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改进。目前各大高校普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大班授课,多媒体可以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借助扩音设备听见教师的声音,借助投影设备看见教师的板书,这些优点都是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j。但有的老师直接将书上的文字扫描下来,然后播放,这样的PPT比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有的老师却过分追求生动活泼,课件制作得花里胡哨,这样的课件容易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往往也不好。

教学课件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首先文字一定要精练。每张幻灯片上放置的文字不要太多,因为文字越多,口头讲述的内容越少,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念PPT。其次,PPT中内容出现的顺序及方式要合理。教师要按照自己的讲课思路将相应文字或公式逐个展开,另外还要注意展开的方式和速度,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影响教学效果。第三,突出知识点。

教师可采取把重要知识点的文字变成醒目的颜色,或加大字号,或加上下划线,或者同时板书在黑板上等方法来突显其重要性,加强学生对这些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最后,教师不能过度依赖PPT。对某些化学知识如化学平衡等进行讲解和分析时,不能完全脱离黑板,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四、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其目的。

篇14:教学改革计算机网络论文

教学改革计算机网络论文

一、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改革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必须要明确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遵循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教学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职业型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

2、合理选择教材

高职学校应当重新选择和修订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尽量选择一些技术比较先进和通俗易懂的教材,并且教材内容还应当要全面、重点应当要突出,例如,对于一些通信原理和信息编码的知识只需要简单介绍即可,而对于组网、网络划分及网络管理等内容则应当重点讲述。

3、改进教学方法

若想提高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于当今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当要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积极引进更多的先进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多多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

4、加强实训教学

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都应当加大对校内实训环境和教学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加强电脑机房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地的建设,从而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训条件。而作为教师,也应当要加强实训教学,多组织学生进行上机实训,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和发挥的空间,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当中都存在着教学目标脱离实际、教材选择不够合理、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及实训教学比较匮乏等问题,若想进一步提高其教学效率,就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及加强实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