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阅读的方法与教学论文

流浪的色彩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流浪的色彩”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阅读的方法与教学论文(共15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英美文学阅读的方法与教学论文

英美文学阅读的方法与教学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增多,人才如果只是简单地掌握单一的文化背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了解国外的习俗、行为习惯、思想和价值取向,这会影响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而这样的跨文化知识背景,正是大学生的薄弱环节所在,英美文学的阅读和教学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文学的语言既是现实的语言,也是艺术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思想深邃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这是学生模仿和学习多元化知识的最好载体,同时活泼生动和故事性有利于学生的吸收。[1]本文将会从对英美文学的阅读方法和教学两方面来阐述,研究更好地学习英美文学的方法。

一、英美文学阅读出现的问题

虽然基础知识储备优秀的学生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注重阅读方法,而且缺乏有效的策略,仅仅在课堂上有限的练习,造成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

首先,学生的英美文学学习缺少计划,没有足够的自觉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功利性的,他们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应试,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一定是消极的,他们不会主动搜集跟他们学习相关的东西,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了解,这样死记硬背的学习,是肯定不会有预期的效果的。

其次,学生缺乏自制力,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低下。如果对一篇作品的背景不够了解,在阅读中想要获得的信息目的性不强,那么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取得的效果一定收效甚微,同时学生的耐心非常有限,在遇到困难之后他们肯定会只拘泥于文章的表面特征,不能根据文章的信息进行更多的联想和推理,也就不能得出文章的深层含义。英美文学大多是专业文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本来是非常正常的,这时候学生应该调节心理重新反复阅读,或者查一下文章的相关知识背景,但是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学习效率低下,一直在胡思乱想浪费时间,最后效果非常不理想。

最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力欠缺。有的学生能够把文章内容用汉语思维理解,但是其实对于文章的脉络和主旨把握不清楚,也根本不了解文章究竟讲的是什么,无法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这是因为在文章的阅读中,除了具备基本的解码能力,还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在阅读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欠缺的。

二、阅读能力提高的方法论

阅读表面上是对作品内容的了解,对作家写作风格的了解,其实不然。事实上,每个人的阅读都是对自己的思想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再创造。根据美国学者弗莱沃的元认知理论,阅读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和评价策略,主要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进行。

(一)阅读前

阅读前是阅读的准备阶段,学生应该在这一阶段了解学习目标、阅读材料背景和作品概述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多渠道获得基础信息,学会利用资料来主动寻找有难度的任务,这种学习模式下的大学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掌握阅读资料的方向。

(二)阅读中

这个过程需要同学和老师共同采取监控策略,检查监控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方式,对材料进行跟踪讨论,检测和对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和方向是否在预定的轨道上进行,这样能够审核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是否合理。[2]很多学生缺乏对自己的监控策略,阅读晦涩的作品时,他们通常采取再读一遍或者查阅课堂笔记的方式,这种策略不具有较高的效率。监控策略就是建议学生应该采取猜测、笔记以及跳读较难段落以及长难句和前后句分析策略,往往是有针对性的精读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策略训练还包括推断策略和预测策略,学生如果能够掌握以上能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必然会获得进一步提高。

此外,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相辅相成,两者都是一种对思维活动的调整,是属于心理学层面的研究方法。学生要非常敏感地意识到已有的学习障碍和阅读难点,而不是一味地避重就轻阅读。只有勇敢面对不足,才能够进一步调节心理变化和矫正学习行为。

(三)阅读后

阅读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评价,依据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对计划是否已经实现、监控措施是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自我调节是否到位等进行反思和总结。如果上述的各项指标的评价都为“是”,那么说明阅读过程中的方法正确并行为得当;但是如果各项指标评价为“否”,那么就可以认为阅读方法是亟需改进的,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要重点关注阅读法的调整。

无论学生对此次阅读的评价是否良好,都对下一次的阅读过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不仅要评价对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还应该在阅读后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予以评价,这样才能在下一次阅读任务中得到全面完善。

与一般阅读相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存在明显的差异,英美文学作品是更复杂的文本,对背景的查阅、目标的锁定、步骤的设定和时间的安排都与一般作品有所区别,教师对学生的检查、监控和调节以及学生自身的检查、监控和调节都可以改变阅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一认知过程可以扫清所有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计划策略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让学生有备而来;监控和调节策略解决了学生自主性的问题,并且促进了其自我调节;最后,评价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更能促进学生的下一次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英美文学阅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改革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尽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需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理念上先进行转变,让学生从情感上可以体验作品,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体验。同时,很多教师对教材内容安排比较随意,经常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为学生安排阅读的范围,这样的方式令学生很难涉及到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主流思潮,在文学阅读上很难形成自己的线索,更不可能从一个整体的'思维方式上理解文学史。学生应该参与到教学内容选定中,为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要丰富阅读类型,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经常采用自己讲、学生听的方式,这样给学生带来的都是理性认识,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让学生亲自体验阅读的乐趣,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接触作品,把阅读过程交给学生主导。在与学生共同讨论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在讨论中加入文学批评理论的评价方式,带领学生自主完成总结作品的特点和流派特点,引导学生从阅读经验上升到阅读审美的层面,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后,就会慢慢获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随后的细读教学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在学生的文学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模拟表演和演讲就是课堂中可操作的方法。[3]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人化的表达方式,老师可以通过作品人物的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体会书中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还能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文化认可达到交流目的,从而实现与作者思想的沟通与共鸣,学生更能通过文学阅读体验场景和感悟人生。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文学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针对长篇小说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以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同时,在积累一定的文学素材后,也可以组织学生多进行学习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进一步贯彻阅读方法。

(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教学优势,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查阅文献资料,多措并举地让学生体会自主式学习的乐趣。同时教会学生跳读、略读等阅读技巧,学生在阅读中不会被困难所难倒,自学能力增强后阅读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分析对文学作品的思潮、流派、分类、特点有一定的掌握,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学习模式就更加深入本质,记忆也比较深刻。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家的流派、语言风格等特点选定一些名家名篇让学生背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好的语感才能产生更好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如果能在语感中深刻地体会作品的魅力、作家的情感变化,阅读的效果和记忆的深度就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并且能提高审美体验。另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养成改写和评论的好习惯,这不仅能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作者的原创动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理解力都会提高。

结语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要比普通的阅读更加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问题,这类作品文化内容丰富、内容构思新颖、语言表达优美并且内涵深刻,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畏惧心理,非常容易让学生陷入虎头蛇尾的阅读状态中。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要善于总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熟悉阅读方法并灵活运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踏实走好每一步,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开展阅读理解的引导,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有效地进行训练,只有不断完善教学,英美文学阅读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2:英美文学课的互动式教学论文

关于英美文学课的互动式教学论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角色互换;语言实践;双向沟通

概论现代教学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明确了“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因此,教师应改变在教学中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一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它虽有一定的优点,但易于束缚学生的思想,难以启发其主动思维,使学生仅满意于书本内容,缺乏激情引动下的创新精神,视野局限。而“互动式”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实践中证明,是众多教学法中最有特色、成效最为显著的一种。文学作品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材料,但同时还是生活的教科书,让学生对作品中涉及的复杂的社会人生标题题目进行探讨,是提高他们的思考分析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不可否认,教师讲解是传输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文学知识的吸取更有赖于接受者的参与、交流和体验。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知识面、理解能力与语言艺术等多方面的才能。为了使课堂发言的内容充实、突出自己的表达个性,他们不但要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其知识的深度广度,更重要的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与个人特长。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管今后从事何种工作,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文学鉴赏水平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成功的文学课教师一定是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反应,他以作者的代言人身份出现,去感动他的听众,促使学生去思考、体验、学习,用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去解读作品。在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从文学中认识社会和人生,接受或质疑作品中的人文思想,提高分析批判作品的能力。因此,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无疑使学生在以上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为其以后求职应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败之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进行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又称错位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将老师与学生角色进行互换,即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改为由“学生讲,老师与学生共听”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法能加强师生之间双向沟通和提高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具体做法如下:引导自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自学,就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辅以引导帮助。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使学生主动学习,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习将由被动、强迫变为主动追求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展。这是确定学生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真正主人的终纵目标。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发展,是指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走出校门以后也能自己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以满意社会的需要。“引导自学”,老师可以通过先将某一教学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先向他们推荐一些下次要讲内容的参考书目及文章,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即要求学生在讲解该内容之前应先自己学习一些必要的相关知识,然后在通过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有备的情况下互动起来,积极思维,主动发言。

设置提问“疑”是思维的起点,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疑,启发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索。提问应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要把握好标题题目的难易度,提出的标题题目应让学生能够回答或经过努力能够回答,可以让他们先讲些老师要求他们知道的一些内容。如有关作家的国籍、年代、代表作品、写作风格、有关趣闻轶事等等。这类标题题目学生能够回答或经过努力能够回答,“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使学生充分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篇3:探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之我见的论文

探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之我见的论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网络;评价方式;多媒体教学;西方文艺理论;高等院校;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旨在通过对主要英语国家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原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英语基本功、扩大知识面,了解文学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及批评方法被陆续引入我国,这些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为分析文学作品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介绍和评析理论本身,而没有重视如何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的教师都在努力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力争为高等教育逐步实现现代化多做贡献。就英美文学教学而言,应该如何适应新的教改大潮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到组织、领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因此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精神。要想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又不太符合我国的教学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现实可行的做法。

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应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善于发现自己。 例如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浪漫主义诗歌,浪漫主义的产生乃是思想上对法国革命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启蒙学派的一种反抗。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强调的是作家的`想象力,反对理智,讴歌自然,作品中往往采用象征、夸张和比喻等手法。该时期的文学又分为两派:消极浪漫派和积极浪漫派。前者以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为代表,主要描写远离现实的题材,描写神秘而离奇的宗法式农村生活和自然风光;后者的代表诗人是雪莱(Percy Bysshe Shel— ley)。

在其作品中强调文学和现实的关系,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他的诗作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和革命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要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会把所有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讲给学生听,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在实际教学中,在讲完这一时期的文学史之后,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诗人的作品直接入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这两位诗人的异同。这种做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4: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的论文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教师素质 互动原则

论文摘要: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意义、课堂教学内容和文学教师的素质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互动教学原理,从而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学大纲还分别在四级、六级和八级的考试中对文学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学课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排,从14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存在时间跨度过长、厚古薄今的弊病。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大多侧重传统的经典作家,对当代作家很少问津。由于英语诗歌语言和现代英语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教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诗歌教学并未与小说、戏剧教学并重。此外,文学史与文选教学脱节,并没有将文选融入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而是孤立地学习文学史或选读作品。

2.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参与度要求不高。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灌输,甚至照本宣读,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不能及时吸收、消化教学内容,从而不能将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等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相对的不合理

目前,担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存在着专业局限性,比如专功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语言学、翻译、哲学与历史等相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发挥出来。文学是社会的镜子,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所有问题,都与人文类学科相关。因此,英美文学课教师在相关人文知识领域的欠缺,导致英美文学课教学在深度、准确度与广度方面存在不足。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文学史应与文学作品选读并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存在着语言障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写作风格迥异,语言特色更是千差万别。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

其一,联系历史背景来深刻理解作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作家对社会境况的一种深沉反思。文学史教材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编写,不仅具有文学学科的特点,还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只有把作品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社会意义。以英国文学为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其文学流派分别为人本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艺复兴时期,shakespeare塑造了portia、bassanio、antonio、hamlet等一系列人本主义代表;新古典主义时期,fielding刻画了tomjones等道德说教的典型形象;浪漫主义时期,byron塑造了donjuan等byron式的英雄人物;维多利亚时期,dickens笔下的davidcopperfield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现代主义时期,lawrence塑造了paul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分裂的、扭曲了的人物性格。文学教师应该搜集相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资料,力求把最能说明问题的贴切而又生动的材料介绍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史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英美两国历史。

其二,导入文化语境,辅助文学史与作品教学。文化语境“三源泉”,即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亚瑟王传奇故事,是贯穿整个英美文学的脉络。因此,阐明文化语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纵观英美文学历史,像shakespeare、milton、melville、faulkner等作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借用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文学教师本身应该熟悉并研读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故事,并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否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吃透原文的内涵,特别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例如,milton在《paradiselost》中直接引用了《圣经》故事:撒旦造反、伊甸园、偷食禁果等。如果没有文化语境知识,学生在阅读时很难跨越文化鸿沟。

其三,结合作家生平,把握作品的思想精神。分析文学作品,把握它的思想精神必须联系、考察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一生当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的创作思想。例如在学习d.h.lawrence的《sonsandlovers》时,学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父亲是一位粗俗的煤矿工人,母亲是一位有教养的教师,对婚姻不满,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她的两个儿子身上——d.h.lawrence和他的哥哥。哥哥不幸夭折,母亲的爱全部给了d.h.lawrence。母亲的爱超过了母亲对儿子正常的爱,以至于d.h.lawrence不能与异性发展正常的关系。他后来与一位已婚女子结了婚,但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中,可以说《sonsandlovers》是他的生平写照。

2.采取互动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所谓的“百科全书”,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权威。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程度的焦虑感和被动感。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语言认知方面的问题,而且也表现在包括师生情感、人格在内的精神整体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学习的潜力和能力。这对于学生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感、解决被动学习尤为重要。英美文学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不免会产生畏惧感和枯燥感。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陈述和发表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思路,或对学生的陈述进行评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的独特之处和欠缺之处。另外,研究表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查询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堂上,将所掌握信息讲述出来,并加以自己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可解决语言问题并进行思想沟通。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精神。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信息差。不同的学生会对某一作家或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评价。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虽然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但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3.教师完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高校英美文学教师,首先不仅要熟悉英美两国文学,还要了解和精通中国文学及熟悉其他国别的文学,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满足学生学习文学专业知识的需求;其次,除文学专业知识外,教师应具有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要做到精通一门、熟悉几门、涉猎多门。对人文学科中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再次,教师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熟悉现代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英美文学教师须掌握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和作品的同时,提高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并能进行中西对比,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结论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革,其中教学过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文学史与文选的互动,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顺利地运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5]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孟育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6).

篇5:刍议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性论文

刍议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性论文

一、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对策

经济全球化进程在逐步的加快,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不同种族不同群体之间的距离,不同文化间也在频繁的进行来往活动。学习英美文学可以充分的了解到西方文化,其实,在目前的大背景下,英美文学有着很好的机遇,很多的名著都被拍成了电影,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等,人们喜欢上了这部电影,就会对原著产生阅读的兴趣;要知道,文学书籍的思想精髓是电影无法取代的。在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方面,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改革:

一是对英美文学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调整,设置一些有效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只是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在高年级阶段,并且,英美文学课程也不是以必修课的形式而存在;这样,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中其实就处于一个比较边缘的地位,人们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就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将英美文学课以必修课的形式存在。另外,在高校低年级阶段就需要开设一些英美文学的基础性课程,比如北美文学史、欧洲文学史等等,这样就低年级阶段时,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审美价值等等。同时,还可以将大学高年级英美文学课程进行细化,比如增加一些英美文学选读课、英美诗歌选读课等等,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

二是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法不断的丰富,积极应用一些现代教学策略,提高英美文学课的质量:在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需要积极的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的优势给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实现课堂效率提高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的辅助于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视听、短剧表演等等,此外,还可以将其他形式的活动穿插于课堂教学中,比如图片、音乐以及影视片段等等。多媒体技术可以立体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信息和知识,使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让同学们容易理解。如果学校具备一定的条件,还可以建立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网站,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采用远程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在网上解答学生的难题,将一些学习任务布置在网上等等。通过采用这些方式,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英美文学的学习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让同学们的学习也变得有声有色。

三是要提高英美文学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学修养:教师要清晰的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十分关键的一个因素就在于自身;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多阅读一些英美文学名著,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学修养;学校也应该将教师的培养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来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比如选拔教师出国进修、与其他国家进行学术交流等等,这样教师就可以对学科前沿动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应用到课堂中去。在每次英美文学课之前,教师都应该对教案进行认真的准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大量的搜集,增强教案的趣味性。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学习文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及时的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关注英美文学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不断的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

二、结语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文化需求;学生也存在着很强的功利性思想,在学习的时候,只重视那些实用性,与市场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只重视那些容易就业的学科,比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等,而忽略掉了英美文学,这样就不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知识。本文简要介绍了一些英美文学课教学的改革对策,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篇6: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论文摘要]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课时压缩、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课程需要、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等,如何改变现状,加强和改进英美文学的教学使之符合大纲对课程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教学等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创英美文学教学的新局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多年的实践证明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对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研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为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英语+X”的模式,英语与应用型专业复合的结果往往是英美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一些学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减弱,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有效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英美文学课程目前的困境有教和学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紧,课堂上教师对庞杂浩繁的内容难以面面俱到。通常来说,“文学史+选读”是普遍采用的模式。但是重史轻读作品,文学课就基本是空谈,而读作品又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主要讲述节选的内容,对作品全文做整体的把握的比较少,又由于学生语言水品参次不齐,文学课很可能成了精读课的翻版从而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62)。另外,目前的文学教学用书中缺少对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导致学生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死记硬背。其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更多的是从课程教学出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容易造成课堂沉闷、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逐渐就丧失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第三,教学手段的运用仍需提高。文学课堂现在多数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有效缓解了传统文学教育模式中有限的课时不能有效完成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文学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仍然不佳,这主要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多的注意知识的传授而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大,也不太考虑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课堂的问题。如何在文学的多媒体课上加强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需思考和实践。目前高校中的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很多方面差强人意造成目前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缺乏。当然,学生的畏难情绪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也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丧失兴趣。学生从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转入高年级专业课学习时语言基础准备不充分,而文学课上突然接触到的大量的文学术语,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生词和表达法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畏而退;此外,很多学生在社会上追求实用性的风气影响下越来越“务实”,认为英美文学课不是一门实用技术,在他们将来择业时用不上,因而对一些所谓的“短期、实用”的课程趋之若鹜。在英语教学重视实用性的情况下,要改善目前的现状,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思路

《大纲》中提到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的目的是“促进语言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文学课的参与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文学课的趣味性;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效度

目前使用的文学教材大多按照时间顺序,从古英语文学开始授课,但是早期的作品难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刚开始接触英美文学的学生带来了困难,畏难情绪又无疑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学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变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比如“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范谊、苗渝萍,:166);另一方面,除了优化文学读本以外,应当注意文学教学实际上是传授知识、激发兴趣、促动思维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现有的文学教材普遍忽视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2006:62)。因此在文学课上,有必要用浅显的文字简要介绍一些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切入点和批判作品价值的尺度,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引入新批评理论,在英美小说的讲授中,适当引入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等,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大有益处。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参与性

教师应自觉立足于教学工作实际,加强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笔者在教授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诗歌时,曾让学生对其《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以“扫烟囱的孩子”为题的两首诗歌进行对比研究,主要采用研讨式的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推敲诗句、琢磨内涵,对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进行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体验和评判作家的创作意图,启发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文本,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思维的空间,并留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网络寻找相关信息,以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另外,文学课程的作业形式也应尽量做到多样化,课程论文是常见的形式,这样可以为学士论文的撰写打下较好基础。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感受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还可以采用口头陈述、诗歌朗诵、名剧片段表演、模仿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实现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英美文学课信息量大,理论色彩浓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再加上大量的文学名著己被拍成了电影,同时网络上各种音频、视频文件等素材繁多,这一切都使得文学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为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影像资料等手段进行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效果良好。课前,教师准确把握和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提炼,制作好相应的电子课件,配合文字内容添加音乐、声响、色彩和图片等营造美的意境。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介绍背景及知识点,放映名著片断及课件幻灯片,使教学内容更一目了然,更生动,更立体化。另外,网络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课后提供了信息扩展,通过网络资源,尤其国内外一些较好的文学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开拓思维与想象,培养研究探索的精神。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英美文学课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本着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主的原则。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谈到的部分实践教学在课堂完成,例如开展研讨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理论思维的能力;针对某部作品可以开展工作坊(workshop),收集、选编材料,撰写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文学课外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大量阅读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文学本质的意识,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潜能。例如以演剧或诗歌朗诵的形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或者欣赏英美文学名著电影,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和英语听力;在适当的时间,举办专题讲座,结合课程教学,对一些较难的内容、对学习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内容或对今后学习有提高意义的内容用讲座的形式、用例证进行阐释,以答疑解惑、开阔视野、启迪学生的思想。当然,为了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在课外组织他们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作品改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教学的作用和功效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效度,使这门课程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复杂的、需要不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课题,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和广大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BPumfit,C.J.LiteratureandLanguageTeaching,Shanghai[M],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Press,

[2]程爱民,徐劲,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3]陈开顺,语言能力与认知模式自动性[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4]范谊,苗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傅修延,杨正和,沟通与超越: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教学[M],广州: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6]吕洪灵,独白与交往,何去何从?——浅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7]王守仁,赵文书等,网络环境下的英国文学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

[8]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篇7: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与英语教学的归属

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与英语教学的归属

国内高校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在于多年来过于看重本科生外语的纯粹技术性训练,而忽视了本科生关于外语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相关文学与历史知识性的积累.所以高校应作出相应的`调整,鼓励学生读原著,帮助学生真正地欣赏英美文学作品的美.

作 者:黄然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刊 名:内江科技 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 年,卷(期): 29(1)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英语教学   归属  

篇8:多元的智能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

多元的智能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

提供的具有磁盘操作功能的语句各不相同,直接调用DOS命令的方法也不相同.在Qbasic中实现磁盘操作功能时,可直接调用DOS命令,方法简单,且与硬件联系不紧;C语言功能强、应用面广、使用灵活,但用C语言实现磁盘操作功能时与具体的硬件有关.有的语言不具有上述功能,但通过语言间的链接,可将用Qbasic或C语言编写的磁盘操作子程序移植到其他语言编写的程序中.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并非单方面的,而是多面向的,这一理论掀起了全世界的教育改革风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在其著作《智力架构》中一反传统单一智力的看法,认为每个人至少有7种基本的智能,即语文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反省智能,后来又增加一种“自然观察”的智能,成为第8种智能,可能的话,还会证实发现第9种智能即“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谈及的7种基本智能,至少指引着7种不同的教学方向,可涵盖英语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英美文学教学存在3种模式,即文化模式、语言模式、个人成长模式。文化模式强调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文学历史中普遍存在的价值,并且懂得欣赏与自己背景相异之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而了解文学传统之思想、感情与艺术形式,文学在人文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种方式极适合有文学细胞的学习者,但教材语言难度较高,上课时,大部分时间须依赖老师讲解,此种方式以老师为中心,但学生自主性较低。语言模式采取以语言为基础的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习者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阅读本文,形成自己的看法,老师可帮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此模式以活动为导向,如通过填空练习、写作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注意语言的用法,如何经由语言形式,来诠释作品字里行间的意义。但这种模式,若太拘泥于语言文字,往往会失去个人诠释的空间,过多机械式的练习,学生学习动机便会逐渐减少。

对作品之社会及历史背景缺乏了解,就缺乏足够的文化知识来诠释作品。个人成长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探讨作品中与读者经验相关的主题,借以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因此作品的选择应以主题为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应用与主题相关的非文学类的`材料,提高学生的动机。国内外学者在探讨英美文学教学时,曾提出语言与文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主张将读和写的特性以及语言应用的特性融入到文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诠释能力,兼顾语言能力的养成,并达成3种教学目标:

①提高学生的批评、分析和欣赏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并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形式的敏感度和认知程度;

③提供有效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思考的读者。

篇9:经典英美文学的译文批评与赏析之方法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在满意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同时开始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层面的享受。伴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典的西方文学在我国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迫切需求。但是,因为西方文学经典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体系与我国人民的母语体系存在很大差别,所以需要在语言结构和内涵上进行深入理解和研究。

一、批评与赏析

1.大众理解角度的翻译批评和赏析。根据我国中文语言体系的理解范畴和认知进行分析,目前我国文学研究工作者对于翻译批评和赏析两种研究体系的概念理解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因为翻译批评和翻译赏析的概念存在相似的内容,所以需要深入的进行分析和理解才能够掌握两种概念的内涵。这两种翻译文学的概念存在很高的专业性,翻译批评在我国英汉翻译词典中的解释为相关的翻译工作者通过一些固定的翻译参考标准进行外文内容和词语的翻译,与此同时应当关注文本翻译的文学质量,通过文学翻译和理解的模式翻译出需求的文学文本,并针对翻译的文本进行翻译价值的全面评估。

2.文学中的翻译批评。从文学翻译批评的工作角度进行分析,针对翻译的文学作品和原作者的思维进行深入的体会和理解,才能够达成翻译批评和赏析的需求。很多时候不能够完全的理解和掌握翻译文学原作者的思维,就需要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通过联系常这个文学作品、翻译文本工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在翻译文学作品中体会其文学价值和内涵,这也是翻译批评工作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应用翻译批评模式,必须要在文学作品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批评理解,这样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就可以理解原作者的'文学作品对文学层面的理解,并且可以掌握原作者文学写作的方式和思想的表达。

二、翻译批评与现有角色问题

针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翻译,需要观察到翻译批评和文学作品中现有角色的分析问题,针对经典英美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翻译批评的三个重点内容。首先,第一点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批评工作具备一个指南准则,这一效应应用于翻译文学作品本身,可以提供帮助一些帮助,能够让翻译工作者翻译出容易让译本读者深入阅读和理解文W作品本身的作品,翻译的批评方式主要应用于翻译作品的内涵解读。通过翻译批评的方式让读者和原著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交流的文学理念传递思维;其次,第二点就是评价文学翻译批评和赏析之间的作用,这对翻译评价呈现文学作品的原创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再者,第三点交流和沟通的文学作品翻译目标,主要是指通过翻译指南标准的批评认定之后,形成对文学作品翻译文本的确认,通过翻译的文学作品联系我国与世界文学行业共同发展,并构建深入交流的平台,进而形成世界文学翻译学术领域中心体系。

三、经典文学作品翻译差异性

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会使用写作的修辞技巧来提升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因此,翻译工作者也需要表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达了原作者作品中的内涵,这对于翻译作品的内涵及理解存在非常不同的影响。例如,通过苔丝的世界即黛丝姑娘这部作品被称为经典英美文学的代表的艺术家哈迪,在其作品创作过程中就体现出修辞方法的丰富层次,也展现出不同翻译工作人员都具有每个人翻译的独特性格。本次研究就针对三种不同的翻译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尝试分析翻译中中存在的差异。这部文学作品中有一句话:“Boy, take up that basket ! I want, ee to go on an errand for me.The lath-like stripling frowned... it has been just found out by me this present afternoon P. M.”针对原著中的这段话进行翻译,因为有三个不同的翻译文本就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翻译内容,其中具有比较大差异的就是对“男孩”和“小男人”的翻译差异,以及对“命令做”和“帮助做”这两点内容的翻译和理解就呈现出很大的差距。通过三种不同的翻译可以体会到针对同一章节和句子理解程度上存在的差异性,影响翻译出来的文本呈现出不同的阅读理解和感受。部分翻译工作者这是简单的翻译句子的原意,而还有一部分翻译工作者希望通过体会作品原本的内涵进行翻译层面的深入解读,通过翻译的内容增加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增加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进一步的翻译解读。

四、翻译批评与赏析的合理性升值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原著和翻译后的文本都存在内涵和理解程度上的差异,这也影响着读者对原著的阅读和体会,翻译文本的实际情况与读者的阅读存在差异性,如何促进这种合理性的升值,就需要翻译工作者能够将文学原著作为一个个体,深入理解其中的内容,再通过解读后的方式展现出个人的理解和判断,通过发挥思考的能力实现对文本阅读的深入理解。

总之,文化元素和文化类型不同影响文学作品的特征存在差异,文学翻译批评和赏析的终极目标即提升翻译质量,提升不同的文学翻译文本的实用价值。让人们在阅读和体会的过程当中发现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廖炜春,金衡山.从高校美国文学教材看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01:43-49+96.

篇10: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在当下的中国,英语所受到的重视是其他任何学科鞭长莫及的。英语的涉及领域、广泛用于许多场合,一般英语的运用具有“一票否决权如:应聘就业、评优提升、职称评定、中高考等.....无论其它方面成绩如何优秀,若英语成绩未达到一定的标准者均不能入围。英语似乎已经成为国人需终身学习的科目。文章论证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好文学作品。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和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也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求而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目标。

大学英语课堂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文学作品因其自身特点,完全可以提供更加逼真的语言环境。在此环境中,它们通过提供丰富而细致贴切的词汇用法,复杂而严谨精准的语句结构来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继而有效地提高各项语言技能。由于文学作品的环境、人物关系等因素都已确定,语言的运用也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背景,读者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一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并灵活掌握各种用法。久而久之,说不定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欲望。如此说来,文学作品的确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理想读物。另外,由于文学作品通常会折射出特定的文化现象,它还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们熟悉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文学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对与错,因为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会让人变得宽容、豁达。而这一品质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具备并会从中受益的。综上所述,文学能带给我们诸多益处。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运用这一高效途径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人文素质的人才。

要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就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帮助他们选择好的文学作品。

要想培养大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让他们养成朗读文章的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通过朗读,可以纠正不良或错误的语音、语调;可以增强学生读、说英语的自信心;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激发对英语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只要长期坚持大量朗读、阅读优秀的作品,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就一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其中的首选当数那些名家名篇,还要情节生动,可读性强,不仅要是各个时期的经典之作,更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最好是近现代的作品,如果是中世纪或更早以前的作品,则可以通过现代英语改写本或优秀的汉译本来了解其内容。例如莎士比亚的八大名剧以及圣经的故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熟悉。这里所说的阅读水平也不单单指学生的单词量和对语法结构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对作品的风格题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认知程度。另外,在学生读某些作品之前,教师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读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教师应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作品,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作品结构,写作风格,主题思想;分析人物特点;找出精彩的句子段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其实在大学英语的教材中也偶尔会遇到上文已经提到的名家名篇。如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经典代表作《最后一片藤叶》,这篇文章用词精辟简洁,句式简单流畅,情节生动明快,结尾出乎意料,这些特点,是适合广大学生习读的上乘佳作。

作品的选择,初期建议选择为青少年而写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关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通常以一名青少年为主线展开故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长度较短,人物数量较少,这类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简洁。随着能力的增强,学生的阅读范围将逐渐扩大。可以向学生推荐其他的优秀作家,如美国的马克?吐温、海明威,英国的奥斯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托马斯·哈代、D·H·劳伦斯……,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地感受文学的精彩以及文学带来的诸多益处,使他们在英语学习和研究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

篇11: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当前,有很多高校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形势不容乐观,英美文学课有逐渐从中心走到边缘的趋势。要改变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产生兴趣,需要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好好地进行反思,并且提出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可以培养自身鉴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且英美文学还可以陶冶情趣,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高校在英语专业设置英美文学课意义重大。但是,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形势不容乐观,英美文学课有逐渐从中心走到边缘的趋势。笔者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造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原因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四方面进行分析。其一,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经过调查,高校学生用于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间很少,他们之所以对英美文学课不感兴趣,其原因是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与未来的工作无关,相比较而言,他们更重视与以后工作相关的科目。其二,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当前,高校的大多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上方法较为陈旧。高校的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对节选作品、作家生平和文学流派的介绍,而没有渗透进相关的文艺理论知识。而且往往采用自己讲授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有教师来讲授,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是导致英美文学课不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其三,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有关英美文学的资料缺乏及时地更新。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英美文学的课时安排很少,因此不能对英美文学课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其四,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数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商业大潮的冲击,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提不起对文学课的兴趣,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因此,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比较宽裕,但是精神生活却日益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学习文学的重要性,可谓意义重大。根据调查,高校的大多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英美文学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对之提不起兴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地进行反思。

二、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反思

要改变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摆脱现在“被边缘”的命运,重回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好好地进行反思。

(1)从“一元”到“多元”的评估方式

所谓一元”的评估方式,是指当前多数高校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文学学习情况。这种“一元”的评估方式事实上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以期末考试的形式来反映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本身就是片面的,而且难以使学生提起真正的兴趣,多数学生对文学课都持有应付式的态度。考试不应该是学习文学的主要目的,毕竟英美文学课的最终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英美文学课必须改变“一元”的评估方式,而代之以多元的评估方式。笔者认为评估体系应该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成绩分布比例有本末倒置之嫌,一般是期末考试大于平时成绩。笔者认为应该把这个比例换过来,更加侧重学生平时的成绩。而平时成绩的认定可以从文学读后感、文学阅读读书笔记、课堂参与讨论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总之,“一元”的评估方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而采用“多元”的评估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容易产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

(2)对文学的认识,要从“无用”转变为“有用”

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因此要想改变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文学课没有什么用”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文学课从“无用”变为“有用”,从而以“有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文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把作品中的人和事与当今社会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文学课加入一些“有用”的因素。比如,以讲授文学作品《简·爱》为例,可以把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婚姻和当代的爱情婚姻相比较,从而得出对人生有益的指导。总之,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文学课从“无用”变为“有用”。

(3)在教学模式上,要从“一言堂”转变为“对话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所谓“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有教师来讲授,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慢慢失去了学习文学的动力。因此必须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对话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文学学习的主角,教师则从旁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法,如问答、讨论、演示等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要从“一言堂”转变为“对话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三、结束语

在当代,英美文学的学习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陶冶情趣,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英美文学的现状进行反思。

篇12: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本文从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原因及后果着手,指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根本办法:重视英美文学的作用。接着,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说明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以及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

一、前言

在现如今的中国,英语所受到的重视和宠爱恐怕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望尘莫及的。英语课程的设置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博士研究生阶段。而伴随着学生学习生涯的各级英语考试(少儿英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四六级考试、硕博入学考试)则无不在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人们对英语重要性的认识。当学生毕业踏入社会,他们又会面临各级职称英语考试、出国留学英语考试等。在目前的中国,在许多领域、许多场合,英语具有“一票否决权”:在各种就业应聘、评优提干、职称评定、入学考试中,若英语成绩未达到一定的标准,无论其它方面成绩如何优秀,参评(考)者均不能入围。英语似乎已经成为国人需终身学习的科目。

随着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时代,英语作为当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和交流工具,其重要性越发突出。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和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求而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原因、后果及解决办法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平时经常听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各种抱怨、烦恼、失望甚至痛苦。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不惜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却还是达不到理想的哪怕是规定要求的结果?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答复明白的。因为原因是复杂的,往往涉及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方法、语言习得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如果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理念和方法这一层面进行剖析,也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我们劳心劳力、孜孜不倦地备课上课,培养出的学生有好多还是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顺,写不清、译不准呢?我们在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某些方面是不是还存有不足,需要改进呢?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语言形式为主的教学,过于强调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的作用。在几乎完全脱离了文化背景知识,也没有写作文体风格赏析的情况下进行语言点和语法结构的讲解,忽视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内涵。结果,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差强人意。很多人认为,既然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学业和职业这两方面的特定要求,那么对文学、文化的任何关注都是没有必要的。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应试教育固然有很深的渊源,但目前“考试拿证—高薪职位”的就业模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都多多少少地受到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和冲击。在当今的大学生中,阅读欣赏古今中外名著名篇的越来越少;忙着报考各种考试以获取证书(各种英语证书是必不可少的),以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增加筹码、提高身价的越来越多。

实际情况是,有很多人即使拿到了各种证书并觅得梦寐以求的职位,但自身综合素质不佳,特别是文学、文化素养低下却最终成为阻碍其事业发展的瓶颈。到那时再忙着回炉深造可不轻松,况且像文学修养这种事也不是一时之工,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积淀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如果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文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到时候,不但拿证变得容易,而且增加了证书的含金量,也为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并可能由此演变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爱读书。

三、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语言其实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其思想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的关键所在。而文学是经过加工整理的语言,具有典型性,也更能体现本民族各个历史时期文化、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特色。反过来,文学作品对语言文化又有着重要影响。比如英美文学作品对英语词汇等诸多方面就起到了巨大的丰富作用。可见文化、语言、文学这三者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良好的文学、文化背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最终取得优秀的语言学习成果。

包括大学英语教师在内的许多人认为,教师授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传授语法知识,文学作品由于其结构复杂、语言运用的方式独特而不适合这一目的。其实,文学与其他的语言形式并无本质区别。它只不过是创造性地运用一定数量的语言结构来实现交流的目的。诚然,我们都想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结构的认知度。但别忘了,语言知识包括两个层面:习惯用法和实际运用。前者涉及一系列的语言规则,后者则是关于如何使用这些规则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

大学英语课堂的另一主要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文学作品因其自身特点,完全可以提供更加逼真的语言环境。在此环境中,它们通过提供丰富而细致贴切的词汇用法,复杂而严谨精准的语句结构来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继而有效地提高各项语言技能。由于文学作品的环境、人物关系等因素都已确定,语言的运用也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背景,读者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一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并灵活掌握各种用法。久而久之,说不定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欲望。如此说来,文学作品的确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理想读物。

另外,由于文学作品通常会折射出特定的文化现象,它还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们熟悉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文学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对与错,因为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会让人变得宽容、豁达。而这一品质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具备并会从中受益的。

综上所述,文学能带给我们诸多益处。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运用这一高效途径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人文素质的人才。

四、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要想培养大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让他们养成读课文的习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通过读课文,可以纠正不良或错误的语音、语调;可以增强学生读英语的自信心;可以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对英语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这些只是这一教学方法在初期的收益。从长远来看,只要长期坚持大量朗读、阅读优秀的作品,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就一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纵观国内外英语教学史,文学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从交际法语言教学兴起以来,文学的作用便逐渐淡化,以至于在英语教学中很少提及,被选入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是少之又少。而教材中大部分的科技、说明和议论文相关信息。

浅议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究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刍议会计学视角下应对国际反倾销策略刍议等浅议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刍议浅议把握考试方向科学有序训练小议构建综合性银行的法学研究浅议如何让学困生走进英语世界谈议论文的出彩方法论文章是不适合我们上述目的的。即使教材中的所有文章都适合,其数量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其中的首选当数那些名家名篇,还要情节生动,可读性强。

这些作品不仅要是各个时期的经典之作,更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最好是近现代的作品,如果是中世纪或更早以前的作品,则可以通过现代英语改写本或优秀的汉译本来了解其内容。例如莎士比亚的八大名剧以及圣经的故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熟悉。这里所说的阅读水平也不单单指学生的单词量和对语法结构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对作品的风格题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认知程度。比如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先行者亨利·詹姆斯,他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创作的小说,其文体风格很独特:用词精雕细琢高雅华丽,句子结构复杂如藤攀蔓附,到后期更加艰涩繁琐。这种作品是肯定不适合学生读的。

另外,在学生读某些作品之前,教师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读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教师应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作品,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作品结构,写作风格,主题思想;分析人物特点;找出精彩的句子段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五、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

其实在大学英语的教材中也偶尔会遇到上文已经提到的名家名篇。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为例,这套书的第三册就选入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经典代表作《最后一片藤叶》。教师应该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与学生一起透彻地分析研究作家、作品。因为欧·亨利的作品兼有用词精辟简洁,句式简单流畅,情节生动明快,结尾出乎意料这些特点,所以是适合广大学生习读的上乘佳作。在学习入选作品的同时,还应向学生推荐他的其他优秀作品,如《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都市报告》等。通过这样的一场文学作品盛宴,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地感受文学的精彩以及文学带来的诸多益处。

像欧·亨利这样其作品朗朗上口的作家还有很多。如美国的马克·吐温、海明威,还有一些重要的南方作家。英国就更多了:奥斯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托马斯·哈代、D·H·劳伦斯、以及一些妇女作家。当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具体的选择。

这一教学手段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初期作品的选择。普遍的做法是选用简写本。然而,这一做法存在严重的不足。简写本为了降低原文难度,往往局限于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用直白的语言将原文的主要内容交代出来。这不仅使原文中的大量信息丢失,而且连贯性和可读性也大大降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建议选择为青少年而写的文学作品。因为这类作品通常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它们的主题往往是关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二,长度往往较短,人物数量较少,通常以一名青少年为主线展开故事。第三,这类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简洁。其实,像安徒生童话故事这类儿童作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六、结束语

以上内容主要阐述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好文学作品。其实作为中国人,首先应该学好的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学好英语,还有助于我们在英语学习和研究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试看中国现代的翻译大家如钱仲书、林语堂,无一不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我们英语教师应以此为做学问的表率,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培养出符合二十一世纪需求的,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

篇13: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普及英美文学与英语文化知识不该是作为核心通识课的《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的唯一教学目标,还应强调所讲授知识的广博性以及所选讲知识的精、准和代表性及重要性。因此,要重视任课教师的资格审查,应该选取学术水准高的多名专家型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同时,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效果最优化,应运用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实施每个任课教师在各个教学班中的交叉教学,以及每个任课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每个教学班中的有机融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带来了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周建新,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英诗歌对比与翻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理工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通识课人文性特征研究”(编号:x2wy/Y1141660)的阶段性成果。

自起,《英美文学与文化》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一批核心通识课程,并于初开始(即-第2学期开始),以每学期开设3个班,每班120名学生的规模开始进行教学,至今(底)已经过去4个学期,共开设了12个班,招收学生1440人。自课程设计之初,本课程即确定了明确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别样的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如今4个学期已经过去,经过了12班级的教学实践检验,证明设计课程之初所确立的交叉复合型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以下就介绍《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和教学效果,藉以举证本课程所使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求教于方家。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由于《英美文学与文化》是一门通识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宜过于深奥,其教学目标应该是普及英美文学与文化基本知识;同时,本课程又定位为核心通识课程,因此,其教学人员应该是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领域内专家级人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做到知识点选择的精、尖和准以及内容的广和博,教学效果应该比一般普通的通识课要好一点。根据本课程的以上性质和特点,本课程自设计之初,教学目标就定位为“普及英美文学与文化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具有广博的了解”,其中“广博”两字的教学目标是本核心通识课区别于其它同名但非核心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标志。而教学内容就定位为“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意义及价值的文学作家和作品以及文化现象和思潮”,其中的“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意义及价值”凸显了本课程与其他同名但非核心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区别,强调了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选点的精、尖和准的内容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满足和实施本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呢?这就要在教学人员的资格和教学方法上的选取上设定相应的、明确的要求。首先,教学人员必须是相应领域的专家级人才。本课程涉及的内容是三大方面,即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因此,教学人员必须是这三个领域的专家。为此,作为本课程的设计人,笔者选定了三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本课程的任课教师,他们三人分别是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领域的专家。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创造性的采用交叉符合型教学方法,以求最大限度的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方法:交叉复合型教学法

本课程采用的所谓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人员的各自优势,发挥各自特长,以求得教学综合效果最大化的教学方法。所谓交叉,指不同教学人员分别都在对方教学班中任教的交叉教学;所谓复合,指三位教学人员讲授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任何一个教学班中的有机复合或融合。在交叉教学方面,本课程在设计规划中规定,三位任课教授只能教授自己所专的内容,而每个教学班的教学内容都包含前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由于本课程每学期都开设3个教学班,由三位任课教师每位教师开设一个教学班。因此,这三位各有所专且只能讲授自己所专内容的任课教师每个学期都势必要在其他两位教师所开设的教学班中任课,且只教授自己所专的内容,由此,也就形成了三位任课教师在3个教学班中分别交叉上课的情形,也就是说,每个教学班都有三个教师上课,每位教师分别教授一个方面的内容,三位教师所讲的内容合起来就形成了该教学班完整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的三方面教学内容。在复合型教学方面,每个教学班中都有三位教师各自所讲的一方面的内容,三位教师的教学内容融合在每个教学班里,形成了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每个教学班里的复合。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要求每个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各不相同,具体而言,讲授英国文学的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作家和作品背景介绍加上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讲授美国文学的教师主要采用漫谈和穿越式教学方法,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历史、哲学和思想上的相似和相对照的人物、事件、现象、思潮等的援引和举证,以旁征博引的方式凸显、反衬、聚焦或比照美国文学中的作家、作品、社会背景、文学思潮等的价值、意义、重要性或关联性。英语文化部分的教师则采取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方法,主要以自身在英语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读书、工作和旅游的有趣经历及其体会和了解为切入点和话头,从而讲授和展现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现象、传统等。由此,每个教学班中势必都出现三种教学方法的复合。

三、课程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核心通识课的课程性质、及所设定的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因应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圆满实现与课程性质与定位相符合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因此所设计和采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即是试图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作用和最大效力,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今,4个学期已经过去,有4个方面的指标可以说明本课程采取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本课程在2012-20第2学期的学生评教中,得分排名在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前11%-30%,获得学校嘉奖。本课程在其它学期也取得了较高的评教分。其次,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本课程在每学期的考核中都加入一道题目:“我对《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的看法。”以此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改进不足,提高教学效果。从学生回答的情况,绝大部分学生给予本课程很高的评价。据统计,从学生的回答中,学生表达很满意和很开心的占总人数的89%,表达比较满意或选这个课值得的占9.2%,表达课程一般或无所谓的态度的占1.8%。再次,本课程在每学期的考核中还加入另外一道题目:“我对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看法。”从学生回答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许多内容,涉及方面很广,有些还能有非常鲜明的观点,有些观点还较有深度和启发意义,说明学生听了这个课,确实接触和了解了英美文学与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的内容较为广博,对有些内容的了解还较为深刻,有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本课程可以说基本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个令人满意的效果,与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最后,自第1学期开课以后,本课程的选课情况一直可以用爆满来形容。每个班虽然只招收120名学生,但每学期的选课人数都在200人以上,最多的时候达到467人报名,由此可见本课程在学生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良好口碑。在现实调查中,学生反映也确实如此。

四、结论与启示

交叉复合型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适合本课程教学目标需要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任课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同时有效地综合利用了现有教师的各种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获益,这是该教学方法的好处。然而,该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也对外部条件有较多的要求。第一,教学单位要具有能够提供三位高水平专长教师的资源,同时,三位教师从学期开始至学期末课程结束前都能始终如一的持续进行教学工作,不能因出差、外出访学等原因而中途缺席;第二,三位教师担任的其他课程的教学安排不能与本课程的教学安排相冲突,这就需要有排课的教务员的充分协助和配合;第三,三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方法要保持完全一致。由于本课程有独特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要求,因此很难有现成的哪一本教材适用于本课程,故而需要每个任课教师在任何一个班里授课时,讲授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保持相同和一致。第四,最重要是,每个班的过程考核和期中、期末考核标准要完全一致,任何一个班都不能提前考核或使用另外一种考核标准。总之,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要求三位任课教师要三位一体,要像是只有一位教师似的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方面都步调一致。同时,三个班的教学和考核也要像三班合一,要做到仿佛就是一个班似的协调统一的运行。总之,要保证本课程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就需要先满足和具备以上提到的至少4方面的前提条件。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一直能够平稳、连贯、持续的实施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与我们完全具备以上提到的4个前提条件是分不开的。这同时也说明,相比于运用其他教学模式,实施和运用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是受到更多的前提条件限制的。

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目前还只进行了2年4个学期,只开设了12个班招收了1440名学生,因此,可以说目前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还只是初步实践的结果而不是最终结果,虽然现在看来采取交叉复合型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是不错的,这种教学模式是适合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需要的,但是,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实验对象人数还有限,这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因此,今后还需把本课程持续开设下去,持续的进行教学实践验证,以观其后效。此外,由于本教学模式是专为核心通识课《英美文学与文化》量身定做的教学方法,即使在今后后续不断的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被验证为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但也仅仅说明该教学模式适用于本课程,至于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同类的文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则尚未可知,然而,无论如何,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假若非常适合于本课程《英美文学与文化》的教学,则对于同类型的其他文学或文化课程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值得引起注意、甚至有可能参考和借鉴的教学方法。

篇14: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探究论文

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研究,不仅需要遵循一定的导入原则,同时也需要在导入方法加强重视,从而充分发挥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对学生外语学习的辅助作用,提高学校的外语教学质量。

一.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

学研究需要遵循的原则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系统性的原则。因为英美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导入英美文学的时候,需要有秩序的导入,不能随意导入。例如可以按照文化内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类别来导入英美文学。另外在为学生讲述这些英美文学的时候也应该要遵循系统性原则,按照由简入难,由浅入深的顺利来教导学生。其次是真实性原则。老师在向学生讲述英美文学的时候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来真实的体现英美知识。例如电影录像、文学文本以及互联网超文本资源等,尽量全方位、多感官的来体现英美文学所变现的外国社会现象,让学生可以真实的最大限度的感受到英美文学的价值。最后是对比性的原则。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不通点,在学习英美文学中我们可以找出不同文化在词汇、语言和文本中的不同表现,找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让学生通过对差异的学习来了解外国文化、外国文学。

二.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的研究

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导入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导入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的电影录像、网络资源等,也包含纸质文本、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度文化交流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过程的预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课后辅导阶段来对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进行研究。

1.预备阶段。预备阶段中既包含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两个方面。老师可以借助微课、PowerPoint等软件来制作课件。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网上查找英美文学的相关资料,包括照片、视频、文字资料以及音频资料等,不仅包含英美问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也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准备的课件中不仅有标题、摘要,还有重点、参考文献、讨论等等。同时老师也可以让生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自己在网上或者书本资料中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老师也可以给学生准备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2.课堂教学阶段。在课堂教学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英美文学学习,我们以文学作品《红字》为例,来为大讲述学习的方法。首先是分层学习法,我们可以把对《红字》的学习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对每个层次进行系统的学习。例如第一层次是语言和结构的学习,包含书中的词汇、语法等内容。第二层次是作品风格,包含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语言特色等。第三层次是对主题的学习,及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对风景的描写来体会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任性以及思想。通过对以上三个层次内容的学习,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各个层次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列表比较法,通过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来体现英美文化的内涵。例如可以通过语法、宗教、价值观等来分析同时代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比较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的表层结构逐渐深入到作品所表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内涵。最后是采用真实交流法,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语境,从而在这个语境中为学生讲解作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语境的设置,来真实的再现作品中的内容,激发师生之间以不同的角色来保持文化间的互动,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文学的了解,更好的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在设置语境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设置。例如把作品中的文字和旁白、图案和插画以及视频和动画等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3.课后辅导阶段。课后辅导阶段主要是运用网络工具来表现出文学课的文化含量。比如老师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个人网页,把上课的内容和过程发布到网上,一方面是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另一方面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便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老师也可以利用邮件、微信等方式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方面进行指导,也可以回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批改学生完成的作业等。同时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加网上的一些文学论坛,在论坛上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文化感想,从而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的了解。学生也可以在课下上网查资料,或者是观看有关英美文学方面的电影、录像等,从而加深对英美文学的理解,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提高学生外语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在导入英美文学文化的时候应该遵循系统性、真实性等原则,运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方法以及多种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理解,从而了解英美文学中所体现的英美文化内涵。

篇15: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遣性思维的.培养.本文着重探讨了通过美芙文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及其主要途径.

作 者:王娜 张萍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08 14(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英芙文学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必要性   途径  

相关专题 英美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