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析论文

jhg8899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hg8899”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析论文(共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析论文

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会计学 双语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会计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原来越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走向海外的企业对企业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对双语会计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作为人才培育基地的大学,在现行会计教学模式基础上全面推行双语教学模式是适应企业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际间资本的无国界流动,会计成为国际商业通用语言,世界各国会计准则趋同是一种必然趋势,本科会计学双语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实务处理方面的异同,从而有利于提高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未来面向国际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一、会计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概念

英国《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的定义为:在教授学科内容时对第二外语的使用。我国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双语教学是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语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教学模式。对于本科会计学双语教学,笔者做出这样的理解:在本科会计教学中,使用外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外文作为教学语言教授专业知识。

会计学双语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何种方式实施外语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双语应用能力,从而为培养面向国际的高素质双语会计人才打下坚强基础的目的。

二、会计学双语教学模式的现状

1.高校传统双语教学管理方式阻碍现代双语教学的发展

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传统管理模式以行政教学管理模式为主,主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教学管理,这种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优点,在保证了教学管理权威性、避免各行其是的同时,也在现代双语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本科会计学双语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未完全实现双语教学的现阶段,外文教材与原有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搞混中西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中也十分为难。第二,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有较高难度,特别是首次接触双语教学的学生,在课时安排上需要更多的学时,但是大部分高校双语课程学时并没有因为双语教学而延长。再者,学校教务部门缺少双语课程的管理经验,难以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2.部分高校师资力量不足以进行高质量的双语教学

会计双语教学一方面对教师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十分高,另一方面,要求老师熟悉中外会计准则、会计环境等知识,高校年龄较大的老师教师英语能力难以达到熟练应运的要求,国内大学毕业的老师可能对国际会计准则等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加之从海外引进师资力量如海归博士耗资巨大,大部分高校难以承受,使得双语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3.教材选取进退两难

国外原版英文教材质量较高,优秀的国外教学资源的运用有利于保证双语教学内容,如专业词汇使用准确 专业内容表达准确。但是国外原版教材价格昂贵,普通学生难以承受。另一方面西方教材在标准或规范上与国内不相同,从而带来教学上的困难。若选用国内教材则难以保证教材质量。

三、推行会计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环境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21世纪我国的会计改革进一步发展,会计教育进入新的阶段期。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情况使得我国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

2.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这要求高校会计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满足第三产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3.经济全球化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国内经济运行与国际接轨,国际竞争使得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4.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国际会计知识

国际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加速企业发展壮大必然要求会计人员们熟悉国际上会计处理方法等知识,从而对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对高校改进会计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建议

1.加大双语教学科研投入

高校应采用多种形式鼓励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例如设立会计双语教学教改专项经费等方式,加大对教学模式、内容以及方法上的研究探讨,从而有效提升会计双语教学质量。

2.加强会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本校会计教师“走出去。鼓励、资助本校青年教师到国外院校进修,有计划的与国外院校举行交流活动,定期对本校青年教师骨干进行相应培训,熟悉国外会计研究的最新进展,为青年教师订阅国外会计权威期刊。

国外师资力量“请进来”。通过邀请在会计领域有建树或者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授到本校开展教师培训或者为本校学生开讲座,有计划引进国外院校毕业的博士生来本校教学。特聘海外知名教授等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建设。

3.加强会计双语教学质量监督,确保会计双语教学的高质量

加强双语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通过叫教务部门老师或者学院教学主管听课、学生网上评教、、师生座谈交流等形式,全面掌握会计双语教学课程的信息,及时反馈信息给授课教师,从而实时保证会计双语教学质量。

4.全面改进会计教学方法

目前打大部分高校会计教学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将会计知识学习与教学相渗透,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计双语教学应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锻炼学生使用外语分析会计专业问题以及综合解决会计专业问题的能力。会计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良好的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其自身特有的规律。(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参考文献:

[1]底萌妍.对本科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的探讨.商业现代化.(6)

[2]马小琪.会计双语教学模式探析.经济研究导刊.(17)

篇2: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案例教学应用探讨教育教学论文

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案例教学应用探讨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在案例

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参与的主体学生及客体案例三方存在不足。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调动学

生积极性、优化会计教学案例对于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关键词]会计学;案例;案例教学

会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并非起源于学术研究,而是源于人类对得失的比较,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决定了会计教学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原则。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源于哈佛商学院。

它是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角色的模拟、分组讨论等形式,以实现启发性和实践性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案例教学应用现状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有显著作用。目前,这一方法被大多数会计学专业的教师所普遍接受。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教师唱主角,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近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质疑。宁波大学商学院的调研报告显示,41.20%的学生认为在会计学的教学中教育方式呆板;在教学方式中,只有10.58%的学生选择由教师讲解[1]。

这说明传统“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受到了学生的质疑。早在1990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就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再是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是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2]。即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不再是“授人以鱼”,而应是“授人以渔”。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不明显在宁波大学的调查中,有28.38%的学生选择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居所有教学方式之首,同时在作业类型的选择中,分别有33.13%、28.77%的学生选择了实务模拟和案例分析[1]。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有了很大的认知和预期,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的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但另一调研表明,在我国,有近8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很重要,但只有15%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效果感到比较满意,感到差和很差的比例为27.8%[3],这表明当前的.案例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效果不明显。

二、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一)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存在的不足1.实践能力不足,缺乏社会工作经验。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好坏,与教师的业务能力、实践水平密切相关。但目前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宁波大学的调查显示:有16.47%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差[1],说明当前对提高教师实务操作能力的呼声较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目前我国高校进人机制的影响,很多教师都是直接从“校门”到“校门”,本身的实务操作能力就欠缺;另一方面虽然各高校有其人才培养措施,但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使教师很难深入企业,导致其实践能力不足。

2.概念不清,将“举例子”与案例教学混淆。在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会计与理财的实践活动中,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证分析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先举例,再引出所要讲授的知识点,或先阐述概念、原理,再举例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俗称“举例子”,它是讲授法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法与“举例子”在教学形式和目的上存在很大不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举例子中的“例子”也存在本质差异。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将两者混为一谈。

3.准备不足,对案例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合理的组织是案例教学法有效展开的保障。但在教学中,由于准备不足,教师往往对案例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如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时间比例把握欠佳、忽略了案例分析的总结阶段等。

(二)作为案例教学主体的学生存在的不足1.知识面窄,各专业课程知识点之间缺乏融会贯通。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难度较高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同时要对社会经济环境有所了解,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会计案例往往涉及会计政策的选择、税务、财政法规等方方面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还要求各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但学生长期接受的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其知识过多地停留在书本上,各知识点之间缺乏连贯性,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

2.缺乏积极性。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案例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尽管目前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呼声较高,但普遍存在积极性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在高校教学中,普遍采用合班上课,在案例教学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发言的概率较小,对于积极准备而没有发言的同学而言,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惰性的影响,浑水摸鱼,存在“搭便车”心理,对案例教学缺乏积极性。

3.学习态度欠端正。在会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主要是给学生赋予某种虚拟角色,如投资决策人、CFO等,并将其置身于某种仿真的财务状态中。这种虚拟身份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游戏心理,往往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时不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经营环境,导致结论可行性较差,对策针对性、操作性不强。

(三)案例教学客体案例本身存在的不足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客体,案例质量的高低与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息息相关。在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教学中,案例的选取应紧贴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特征;紧贴教学内容,符合教学要求。但在教学中高质量的本土化会计案例缺乏。有的案例陈旧过时,时效性差;有的案例综合性不强,各知识点联系不紧;有的案例要素齐全了,却启发性不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

三、提高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一)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1.加强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是提高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首先,拓宽进人渠道,多途径发展师资力量。如聘用一部分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或长期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的人员来担任实践课课外指导老师。其次,多渠道培训教师。如通过选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学习,严格区分案例教学与“举例子”;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事务所调研等,多渠道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精心准备,有效组织会计案例教学。课前精心准备,是会计案例教学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首先,合理安排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时间,力求站在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的角度来平衡案例教学法和讲授法的使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案例的讨论、分析要以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独立思考为前提,故本科阶段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高年级学生优先于低年级学生;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以传授规范性的技能为目的的课程,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宜以讲授为主;

对于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如财务分析学、审计学等,宜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讲授为辅。区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使理论讲授与案例运用相得益彰。其次,教师在展开案例教学法前,应先将案例研究透彻,只有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组织讲评时才能正确引导,掌控整个案例讨论的过程,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最后,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既不能越俎代庖,在案例分析中唱主角;也不能放任不管,任学生洋洋千言,离题万里。教师作为整个案例分析的“主持人”,应对整个教学过程收放有度,使整个案例教学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路线,提升案例教学效果。

(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改革考试、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在会计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对教学方法的一次改革,这势必要引起成绩评定方法的变革。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教师不应忽略实践环节的成绩。由于案例分析往往分组进行,这就为团队互评机制的引入提供了契机。团队成员对案例分析过程中自己及其他成员所做贡献比较了解,团队内部的成绩评定结果也就比较客观、公允。期末成绩由考试成绩与实践成绩组成,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有效抑制“搭便车”现象。

2.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应注意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时,应将授课内容与我国处于变动中的最新情况密切结合,向国际化方面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体现理论教学的时代特征;同时注意各专业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能将学生置于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沙场点兵”,从而学会在动态的环境下运用所学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营造良好的案例教学仿真环境,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将学生的游戏心理拒于案例教学的大门之外,这对于提高案例分析结论与对策的可行性、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三)精心筛选,修正、优化会计教学案例1.建立激励机制,优化案例供应源。针对会计教学案例质量不高的现状,一方面,各高校可建立校际合作,共享会计案例资源;另一方面,可鼓励会计教学团队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自行设计、编写会计教学案例。但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源头上保证教学案例的质量。

2.遵循实用、典型原则,精心筛选教学案例。会计案例的筛选应遵循实用性、典型性原则。会计案例的内容应以企业实际财务活动为主体,每类案例都应能充分运用所学的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其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和评价,以便认识企业财务活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建立会计教学案例库。会计案例库的建设,是本科阶段会计学案例教学发展的长远战略。在案例库的建设中,案例的取得可以是教师深入企业调研获得、教学团队自行撰写设计或从国外引进,无论是何种途径,均应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随着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不断发展变化,及时对案例进行更新。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梅娟.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12):60-61.

[2]黄梅.案例法在会计教学中运用的阻碍与建议[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3):47-48.

[3]周海娟.《市场营销学》的案例教学之我见[J].管理观察,2008(16):98-99.

篇3:应用型本科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应用型本科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要以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立足点。这种教学模式以构建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合为主要构架,以公共基础等三个教育平台为基础,以选修和设计实践模块平台为拓展,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素质教学培养创新

1把握专业趋势,明确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方向

我们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确定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严格意义上的工业设计人才,即主要从事工业产品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一个好的工业设计师应该具备产品策略、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外观造型设计、工程结构设计、产品包装、品牌平面设计制作等一整套、全方位的产品研发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我们对工业设计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人才培养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为社会发展服务。

在教学中,对这些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工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得到同步积累和提高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主导作用,教师本身也要有较高的素质新的教学理念和适当的方法,并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独立工作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本专业立足于设计、工程与艺术有机结合,以人为核心,以创造具有高度人—机—环境和谐关系的现代产品为宗旨,因此本专业学生主要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高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广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②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设计基础、设计理论、人机工程、造型材料及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市场经济及设计管理等基础知识。

③具有一定的开发设计新产品的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表现技能、动手能力、美的鉴赏及创造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④掌握现代工业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善于处理工业产品的整体造型和技术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人——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⑤具有较强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及不断吸收新的科技成果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目标和方向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

2确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构完整知识能力质素结构

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而良好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则是诸多重要因素中的重中之重,它是合格人才培养的保证。课程体系不单单是一份培养计划、一份课程列表,它是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全面规划。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建设,应该确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构完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我们按照培养目标合理制订教学计划,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形成以人文素质教育、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及专业方向、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等5个课程群,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列课程内容优化,衔接合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专业课程群在内容体系上能反映最新学科知识,并设计反映本专业新发展的选修课。围绕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实际和我们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我们初步确立了基于专业素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模式。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组织专家讨论,我们以公共基础等三个教育平台为基础,以选修和设计实践模块为拓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三个教育平台分别为: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选修模块课程群分为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而设计实践模块是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设计实践能力的课程群模块。

3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

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培养的人才要求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素质,又要有很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相当重视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我们前面提到我们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而这也正是我们教学模式中设计实践部分所突出强调的中心目标。以设计采风实习为例,我们今年带06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去浙江义乌进行了实习。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参观实际的设计流程、产品制造销售的过程等等,从而加深学生自身对书本知识上的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走出去,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联系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我们带领学生去义乌市场上调研各类产品,并调查设计流程和设计销售的过程,并与义乌工商学院设计专业师生进行交流。通过对产品市场的参观、调查、座谈,掌握第一手的产品资料,初步了解了某一类产品从设计、制造加工、销售的整个过程,了解产品的市场定位、价格定位、消费者层次定位;了解该产品的促销手段。我们要求学生记录实习的过程和感受,提交设计采风报告,开展讨论会。学生们通过这类课程,可以体察自己设计能力方面的欠缺,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设计实践能力,以更好适应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4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型本科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现代工业设计教学的必然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就本科教育而言,主要是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工业设计专业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对设计的专业兴趣,在课堂和课外都能与学生作到很好的交流和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具体实施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可以开设创造学基础创意设计等创新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客观上引导和培养学生真正成为设计创新能力的主体。

4.2创建可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在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展示其聪明才智和才华的多样化多层次创新环境氛围,是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措施,创造出宽松的环境,熏陶和激励学生,使其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我们在实践中把设计教学与学生设计专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通过参加多种设计竞赛磨砺设计创新能力。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应注意搜集设计竞赛信息,结合教学中的课程设计环节和实践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参赛,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学生进一步锻炼了创新设计思维,提高了综合设计能力。

5结论

总之,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创造型力型应用型的设计人才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摒弃重艺轻技的教学模式,对工业计专业定位和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改革。我们要以构建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合为主要构架,以公共基础等三个教育平台为基础,以选修和设计实践模块平台为拓展,确立比较完善的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产品设计方法学》.卢世主等.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2]《工业设计思想基础》.李乐山.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甘肃科技纵横杂志第一期.

篇4: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提要] 本文分析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各方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互动视角探讨解决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希望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互动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实践型和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

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理论性部分比例偏高,实践性环节薄弱,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且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常以“满堂灌”为主,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和做笔记”为主,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业务技能得不到加强。

本文基于“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实践教学互动视角,探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希望能够丰富教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业发展。

二、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活动的实验、实习、设计与实践等,具体表现为较低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从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四个方面考虑,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学生实践意识欠缺,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不强。

旅游行业的服务性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论理知识的同时,利用周末、寒暑假、课程见习与实习、专业和毕业实习等时间,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增强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及其他操作性、适应性能力。

但部分学生的惰性思想较强、实践意识欠缺导致他们不愿意去旅行社、酒店或景区等旅游企业实习、实践,不愿意从基层服务员做起,不愿意在企业基层岗位轮岗,不屑于掌握诸如带团技能、客房或餐饮服务等技能。

他们认为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至少应从事旅游企业中基层管理,鄙视跟专科生、职高生一起“当服务员”,认为是白读了几年本科。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众所周知,旅游行业的操作性、实践性很强。

与理论知识相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业务技能要求之高,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就要求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教师,除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娴熟业务技能,了解行业发展规律,熟悉当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等有一定的前瞻和预判能力,以指导课堂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与十多年前相比有所增强,但仍达不到满足实践教学所需、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与其他专业教学一样,教师实践技能的发展跟不上学历与职称的增速,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旅游企业支持实践教学不够到位。

我国旅游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要求企业扮演着主导者角色。

在指导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制定教学大纲与计划、承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完成学生课程实习、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等方面,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校企合作是双赢的,但企业考虑到降成本、求效益,往往不能按学校要求支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表现在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参观、见习、实习,不愿意派出业务骨干培训学校专业课教师或担任专业课客座教授,不支持校企行业活动与交流等。

(四)学校实践教学执行力度有所欠缺。

学校虽然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实践教学环节与内容,但总体上实践教学执行力度较为欠缺,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不够重视、缺乏对学生的职场规划与计划、没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训与考核、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等。

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酒店、旅行社或景区等企业,但部分院校常常走捷径或流于形式,只安排酒店实践教学,省略旅行社或景区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学校应安排专职教师全程指导,但除了中途安排指导教师协调企业处理重大问题外,基本上只负责学生的接送,实践教学似乎只是学生与企业的事而与学校无关。

三、互动教学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互动式教学法,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外开始探讨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即通过营造多变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从而激发双方的主动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上、在企业对学生的培训与管理上、在校企合作上,若能很好地开展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必将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与企业共同进步和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一)师生互动——“师教”与“学生”相互促进。

和其他大多数专业教学一样,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长期存在,这会导致教师上课“满堂灌”、“一言堂”、“唾沫横飞”,学生听课则“昏昏欲睡”,极难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

相反,如果教师互动教学法运用得当,则教学相长,既能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加深师生感情。

以笔者《旅游解说系统》专业课教学为例,在讲授教材第三章《旅游解说系统展示》之前,对其下辖六节(六大解说系统)的教学,让学生自学教材并查阅知网等文献资料,以寝室成员为主分六组制作各节教学内容PPT。

授课时先让第一组学生讲解所制作的PPT,第二组学生点评(注: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第五和第六组结对互评),之后由笔者讲授教学课件(若内容重复则略讲)。

实践证明,这种互动教学效果较佳:一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既查阅资料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PPT制作能力,对教师课件内容的不同之处,学生也更注意吸收和消化;二是笔者通过对学生制作PPT点评,肯定其亮点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又能吸收学生PPT制作和内容的亮点,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讲授。

(二)校企互动——参与对方经营与管理,相互促进。

校企互动与合作,利用对方优势资源为己服务的同时,又促进了对方的发展。

一方面企业提供学校课外实践教学基地,等于是提供了学生课程见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的平台,并提供专业主干课教师技能学习与进修的平台(有利于学校“双师”型、复合型教师的培养),解决了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等培训力量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依托实习基地,学校能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提供人力资源则解决了旺季企业人力资源紧缺的季节性问题,并能在学生毕业后,为企业补充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修、德才兼备的“新鲜血液”。

在校企互动的过程中,双方通力合作,可为对方解决经营或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的制定和执行,企业应充分参与,出现分歧时,应服从企业意见。

因为脱离行业发展规律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教学大纲与计划,是行不通的,是培养不出企业与市场所需人才的。

东北财经大学抓住大连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渤海饭店集团联办渤海酒店管理学院,学院的教学大纲与计划经过渤海集团的检验,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尽显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同样也需要学校的支持与帮助。

企业需要学校高素质人才,以不断补充和完善人力资源。

学校为企业所作的培训、调研,在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建设企业文化、决策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与学生互动——获得专业实践机会,培养和吸收所需人才。

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进入第三个学年后,常常抱怨专业学习纯理论化,缺乏专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员工频频跳槽、人才流失严重、人力成本偏高已成为旅游业普遍现象。

这一旅游教育与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可通过企业与学生互动得到较好解决。

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前两年,以理论学习为主、专业实践为辅。

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争取企业见习、实习机会,逐步了解行业发展特点与要求,为返校后理论与实践学习、职场规划与计划做准备。

从三年级开始则以专业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为辅。

此时,学生或考取了行业从业证如导游证,或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欠缺的是社会实践经验、业务操作能力。

节假日期间,学生可为旅行社带团,为旅游企业做策划、跑营销、下订单,为旅游景区或城市修改和完善旅游解说词等,培养自身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带团能力和解说能力。

企业则为学生积极从事专业实践提供机会,同时可从中培养和吸收优秀人才为企业所用。

(四)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多方循环互动。

学生、企业与学校(含教师)多方的循环互动,是企业提供平台、学校提供条件、教师引导实践、学生主体行为的结合。

在专业实践多方循环互动中,教师是引导、主导或参与者,其作用发挥得如何,决定着实践教学的质量及多方能否共赢。

第一,在学校与企业互动中,教师代表学校参与校企互动,与企业一起主导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大纲与计划、专业和毕业实习计划的制定,协助学校处理专业实践中的系列问题。

第二,在企业与学生互动中,首先,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教师自身在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同时,应积极挂职企业业务部门提升业务技能,为课堂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奠定扎实基础;其次,作为学校派出的实践教学指导与监督者,教师要兼顾学生、学校与企业的利益,服务并服从校企互动与管理,保证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学生专业实践、企业日常经营与管理的正常进行;最后,知名经理人、知名导游进课堂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激发专业学习兴趣、了解行业发展、提升服务技能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则是其互动交流的中介、引导和参与者。

第三,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应丰富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式、启发式、问答式、讨论式和座谈式等教学手段,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活起来,从而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培养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最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培养适应企业与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慧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1.

[2]邢慧斌,王玉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浅析[N].中国旅游报,.8.22.

[3]余一明.高职教育“3D—互动教学模型”的创建和诠释[J].高教论坛,.10.

[4]朱金林.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危机与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0.

篇5: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论文

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论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办学定位划分标准,民办高校属于应用型大学,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也应当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民办高校本科教育与研究型的本科教育及纯技术型的高职高专都有区别,因此在进行核心课程建设时,应当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多方面考虑,制定一系列举措完成课程建设。

1.明确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研究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言的,民办高校特别是独立院校都是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相对于研究型高校,更重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侧重于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是为中小企业培养骨干员工的,他们对现实操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另外应用型与技术技能型相比,应用型对理论的研究应该比技术技能型的更深入些,对专业业务的培训可塑性和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性更高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不断地分析和改进技术,经过系列培训可以担当重任成为企业管理层。

因此,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候,既要注意适当的理论引导,也要注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人文精神和诚信品质,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又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实务操作,能够与企业需求相契合,研究和技能相结合的,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潜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建造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的学院中,会计学专业分为四个方向专业,分别是:会计学方向、注册会计师方向、金融会计方向、ACCA方向。这四个方向在就业上各有特点和鲜明方向,同时也存在交叉替换关系。在过去的几年里,学院在这些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方面不断地变化、修正,力争反映出该专业的特色。在专业核心课程的了解上也不断地变化。就目前而言,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我们是理解为将学生培养为具备各种会计业务处理、涉税业务处理、能够熟练掌握企业会计部门主要日常事务处理的人,而需要设置的相关主要课程。就我们目前而言,经过不断地论证和组合,会计学专业方向以管理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初中高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作为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其中将初级财务会计、财经法规及财务管理作为学科基础课程,上述其余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另外设计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多个高校进行论证研究,认为初中高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这些课程为核心专业课。注册会计师方向的主要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的6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开设,金融会计方向的在会计学方向的基础上再开设与金融行业相关的会计课程。

在笔者看来,就目前而言,上述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体系不能鲜明地反映出应用型大学的特质,缺乏相关实践技术的训练课程。在设计核心课程体系时,个人觉得除了上述理论课程外,应该加多几门实训课程,将财务分岗实训、财务案例分析等纳入核心课程,实现应用型教育的有效性。

3.立足于应用型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

3.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在大一第一学期安排上公共必修课,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才开设初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大二各种专业课开始汹涌而至,应接不暇。这是按照研究型大学课程开设的,对于应用型民办高校,应该根据专业特性和学生的特点、教学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建议要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个人认为可以在大一第一学期课程设置财经法规课程,让学生对会计职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明白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大一下学期可以安排初级财务会计学和初级财务会计实训,让学生及时地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训练,加深印象。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尚可的话,还可以安排财务管理课程在本学期。大二上学期可以安排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同时安排经济法或者税法在该学期,可以安排会计信息系统或者ERP软件等软件操作课程,确保每个学期都有实训课。大二下学期,可以继续安排中级财务会计及成本会计的学习,同时开设财务分岗实训课程,作为对会计课程的一个总结操作。大三上学期,学生已经对专业核心课程较为熟悉了,可以加深难度,安排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学习,在实训方面,安排ERP沙盘模拟,中级财务会计实务等让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运作进行熟悉。大三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了,可以安排审计和财务分析课程,课堂中采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大四上学期,可以安排案例导读、跨专业模拟实训等课程,设计较为逼真的企业环境,让学生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在毕业工作前进行一次模拟的工作。其余专业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平时选修课程进行,设定一定的选修学分制度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3.2界定好核心课程授课内容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初级—中级—高级财务会计学是属于主干课程中的核心。这三门核心课程的授课内容和难易程度应该呈现逐步递增加深的趋势,目前很多高校对这三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存在重复现象,这样既浪费了课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循序渐进接受度。例如,初级财务会计学中的存货计价方法、计划成本法、应收账款资产减值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增值税进项转出等知识点可以安排在中级财务会计中学习。学生只需要对会计的基本原理和简单运用掌握透彻就好,由于目前社会上较少企业采用手工做账模式,因此里面关于凭证和账簿的知识可以采用手工实训的方式进行引导讲解,不需要花费太多课时;而对于中级财务会计学,可以针对六要素进行详细业务的学习,另外再对财务报表进行学习即可,对于高级财务会计,如果课时不够,考虑安排两个学期:一个学期对特殊业务进行学习;另一学期以合并报表为主进行学习,对于应用型高校,合并报表大可不需进行很详细的讲解。

4.提供良好的教学组织保障

4.1采用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所有的高校都明白应该采用行动、案例导向的教学模式,但是真正教学起来能做到的却极少。民办高校作为应用型大学的主力军,应该注重教学效果,将教学方法灵活性运用于教学中,形成具有独立特色的教学模式。高校在课程建设时,可以对相关的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探析,力争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理论以后工作都能用得上,工作时遇到相似问题就会自然地想到相关处理方法。教学方法花样各不一样,比如情景模拟法、情景想象法、案例教学法、问题中心法等,只要能达到目的的就可以运用于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自信的能力。

4.2丰富教学资源

核心课程建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便是需要建立相对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在这方面,应用型大学可以采用建立站的方式进行,在站上将相关核心课程的基础知识、具体业务流程、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以及具体的实务操作进行分类展示,建立会计专业案例库等。在教材选用方面,尽量选择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教材既要有详尽准确的理论,也需要有一定的案例和实操练习。自编教材也具有一定的可选性,但是要确保适用性。

4.3建立应用型教学教师团队

高校的学习中,虽然说主要是靠学生的主动学习,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意义重大的。民办高校由于其特殊性,在教师的聘用上比较多样化,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的状态,即中年骨干教师少,公办高校退休返聘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居多。这样就导致平时在教学中,出现老教授极度注重理论讲解,缺乏实际应用引导;而应届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在课堂中也缺乏联系理论的案例。这对于培养应用型学生是极其不利的。民办高校应当采取措施稳住教师队伍,利用老教授引导理论学习,重用中间骨干教师,培养年轻教师,为年轻教师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每门课程安排相对稳定的教师进行授课,相互交流,形成特色教学。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任务和目标。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每个学校都在积极地改进中,笔者所在学院也在积极响应中,在深化特色教育、深化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会进一步地优化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和教师队伍,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应用,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宇,张园.大学文化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建设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3).

[2]华娜.谈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民办高校发展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2).

[3]王仕勋.浅谈高职院校校风的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篇6:环境科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优秀论文

环境科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优秀论文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双语教学是指运用外语(英语)教授学科内容,其本质等同于依托式语言教学模式。语言不仅是学科认知诠释的外壳,也是探知西方思维的媒介,因此作为课堂生態主体之一的教师,在开展双语教学时一般采用课堂规划和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增长和英语能力提高。但是“双语教学”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标示复杂的现象”,双语教学除是2种语言外,更重要的是2种主体的共同参与,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运用需求分析理论,建构双语教学需求分析模块来指导双语教学,为双语课程设置、双语教学目标制定提供可靠依据,确保教学符合学习者的需求。本文以学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环境科学课程体系中指定的双语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尝试构建学生需求模块、教师执行模块和支撑模块三位一体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环境科学专业,核心专业课程采用“三分之一”机制,即三分之一课程全中文授课,三分之一双语授课,三分之一外教全英文授课,具体课程的授课教师由双方学校考核师资力量共同确定。拟定5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选派教师授课,这5门课程是“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环境气象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

二、基于学生需求的双语教学模式设计

1.学生需求模块。模块的设计从教学开始前就将学生纳入教学的设计中,极大刺激学生对未来课程的学习投入度,设计上着重2项内容的执行,一是召开专业课程说明会,二是进行《课程学习期望》调查,从而获得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期望与想法。具体为: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召开专业课程说明会,详细向学生介绍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外文教材及配套中文教材情况,同时发放期望调查表。调查表内容涉及:学生自评英语熟练程度、已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简述、期望学习到的专业内容、期望的教学方法、期望的考核方式5大主要内容,涉及课程开设前、课程进行中、课程结束后对课程教学的相关期望。授课教师将调查表回收后进行整理,从而为教师执行模块的设计提供基础

2.教师执行模块。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是本模块设计的主要原则,模块设计兼顾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施,并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教学各相关环节设计上教师须掌控以下主要内容。

(1)双语教学类型。学生通过1年的学习后,全部取得大学英语四级合格成绩,达到双语课程学习必须具备的英语水平,但采用何种双语教学类型则必须结合课程语言特点,即明确课程语言是内容强制词汇居多,还是内容兼容词汇居多。内容强制词汇是密切反映学科知识的语言和词汇,是学习相应学科知识必须具备的,学生不掌握这些语言就无法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而内容兼容词汇是指学生可通过一定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习得的语言和词汇,但并不是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所必需的。本研究将5门双语课程词汇按课程分别建立语料库,并使用WordsmithTools4软件,统计每门课程内容兼容词汇和内容强制词汇覆盖率。

5门课程以“环境规划与管理”内容兼容词汇覆盖率15.17%最高,以“环境毒理学”内容强制词汇覆盖率12.27%最高。参照程昕对双语教学类型的划分,这5门课程可采用3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即对内容兼容词汇较多的课程宜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90%为英文),内容强性词汇较多的课程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90%为中文),内容兼容词汇和内容强制性词汇相对居中的课程适合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中英文不分主次,交替使用)。因此,“环境规划与管理”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环境毒理学”和“环境气象学”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而“环境工程学”和“环境监测”则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鉴于双语教学所用教材均为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一般是专业领域内的资深学者所著,图示、案例、习题设计较好,在教学方法上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热点问题,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穿插使用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和现场教学的教学方法。例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原版教材每章都是通过案例将规划中遵循的原理进行阐述,并附有完整的案例资料。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案例,通过英语分析与讨论,吸引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并突破原有知识的范围,从中学会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各教学方法的使用中,还需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等提高学生对内容强制词汇的理解速度。

3.考核方式。高校普遍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考试和考查,且通常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这一考核方式有着较多的优点,但随着高校鼓励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它也逐渐被新的方式替代,例如,有条件的开卷考试、团队作业、阶段性多次数考核、模拟表演等等。这些考核方式也可应用到双语课程的考核中,突破“一张试卷一间教室”的约束,使得考核变得有趣。这些考核方式的考核语言一般选择是英语,因为考核突破有限时间有限辅助工具的限制,学生可以广泛查阅资料、用充足的时间准备考核所需资料,减轻了学生对即时语言短缺的问题,更有利于评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支撑模块。

(1)专家团队支撑。专家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中外双方学校优势,确定双语课程设置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审核任课教师拟定的教学计划、教材、课堂双语教学类型、考核方法等,辅助任课教师将学生提出的各项教学期望,有效的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有效教学与满意教学的.效果。同時,专家团队在教学执行过程中采用随堂听课、课后交流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与教师交流,对教学过程相关环节进行必要的校正。

2.网络平台支撑。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较多的时间巩固课堂内容,同时还需留出足够的时间预习新内容。双语课程的教材是英文原版教材,有大量的生词和专业词汇,学生还需查阅字典,才能正确理解教材内容,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加强课后的辅导就势在必行。利用当前流行的QQ\微信\微博网络平台,教师可在课后与学生互动,辅导答疑,建立相应的讨论组、微信群、微博号等,将已完成的授课内容实时更新与学生交流共享,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在讨论组中与教师沟通,将自己的课程作业等发送给教师批改等等。学校构建Blackboard网络平台则更好,集成多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展示、作业、测评、辅导答疑等多个教学环节提供支持,且有学术诚信保障系统,是双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三、结语

我国的双语教学正在蓬勃发展,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丰收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我们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为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更多的受益于双语教育,在国际竞争中把握更多的话语权,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与应用,以利切实推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

篇7: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论文

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论文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 》提出了 年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面对“创新性、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新目标,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2010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这无论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还是对学生的成才,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此背景下,农业高等院校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展会计学专业的研究性教学呢? 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 年开始实施的会计专业综合教学改革计划为对象,通过对该改革的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办法,为农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深化提供参考。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卢梭认为“发现教学”是以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本能为基础,是遵循和提升儿童本性的教学方式,包含“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教授”两个基本要素。“发现教学”理论日后成为“研究性教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研究性教学被普遍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以特定的、具体的主题为载体,指导学生独立而主动地探究和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杜威最早提出“主动作业”和“做中学”的方法,建议将“实验探索方法”引入科学教育领域,其将“实验探索方法”的过程分为五个具体步骤: 感知困难; 找到困难所在; 设想不同的解决办法; 运用推理来分析设想的意义; 进一步观察和实验,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萨其曼将“探究的科学”与“探求的教学”相结合,认为探究性教学的本质和特征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被广泛运用于欧、美和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中,通过鼓励学生形成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我国,王升( ) 、石中英( 2002) 和王金发( 2010) 指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探索、发现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些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和检验,如清华大学的“学生研究训练( SRT) ”,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 等,都是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融入了相关课题的研究,以期在教学和科研统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从国内外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来看,研究性教学就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师“带着问题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运用知识”,师生共同参与,综合地运用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 一) 研究性教学能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不仅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都非常强的学科,而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表现在随着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日趋活跃与复杂,新的经济业务和财务问题不断涌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财经法规也相应地做出跟进和调整。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机械地死记硬背、简单的会计核算实验,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财经法规变化的原因,思考这些准则和法规在调整经济行为与经济关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也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思考和参与现实经济问题研究,培养主动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实提高专业素养和应对复杂商业环境的应变能力。

( 二) 研究性教学能促进会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发展面临内外双重资源稀缺压力。内部而言,学校往往通过科研项目等级、科研经费规模、论文质量、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来评价学科的发展,并据此来决定予以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持。在农业高等院校中,大农学类专业由于办学历史长,师资队伍实力强,科研水平高,被认为是学校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这些专业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校内资源,如学科建设经费、实验室面积、基地数量与规模,以及人才储备建设等等。会计学科的发展无论从科研还是社会化服务来看,都与大农学专业相距甚远,所以,从学校争取资源的话语权非常有限。外部竞争压力更大,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科发展,较之财经类和重点综合性院校差距明显,突出表现为: 专业学科发展定位模糊,缺乏高水平科研成果,难以引进优秀专业人才。这些差距导致农业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在申报高等级科研项目,争取参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中处于劣势。在双重压力之下,需要通过提倡研究性教学来推动会计专业教师钻研业务,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努力争取更多的内外部资源,实现学科的稳步发展。

( 三) 研究性教学能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会计学专业招生学校之多、招生规模之大、招生层次之丰富是其他专业难以比肩的,这也意味着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相对于财经类和重点综合性院校来说,农业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无论是从学生基础、师资水平还是从社会资源来看都不具有优势。要提高农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用专业的思维来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加深其对会计理论的认识,理解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的能力,从而实现其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会计学专业研究性教学“三环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湖南农业大学会计专业综合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具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整理和分析资料,并运用课程和专业的理论、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安排,包括研究性课程教学、研究性实践教学和研究性课程考核三个环节。

( 一) 研究性理论教学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性理论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或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结合经济来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__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来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并努力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具体包括案例教学、课程讨论教学和课题导向教学三个方面。

第一,精心准备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案例所采取的策略,吸收案例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并将案例中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良好的案例既能够贯彻教师的教学意图,实现教学目标,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化和吸收课程知识。案例教学要求经常对案例进行更新,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说到财务造假就是“安然”“银广厦”和“蓝田股份”那几个老生常谈的例子。不仅时代久远,学生也听了很多遍,感觉索然无味。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案例,除了那些影响大的典型案例,还可以利用学校和教师的社会资源,挖掘身边的案例素材,这样,不仅学生感兴趣,教学效果好,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联系也得到了提升和加强。

第二,深入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教学是一种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学习深化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和提供讨论的材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主动开展社会调查、网络查询、查阅期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分析和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够制作多媒体和进行讲演。课程讨论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还训练了学生将思路转为文字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课堂讨论一般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小组除了提交整组分析报告和PPT 文件,还要求提交组内分工方案、讨论记录和组员工作日记,目的是让更多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不是“搭便车”。

第三,有针对性地实施课题导向教学。课题导向教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将最近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基础和学科前沿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专业动态,培养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二是选择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组成团队来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如,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申请各类大学生创新性科学研究项目。通过项目研究让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思考这些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 二) 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能够激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主动探索真理和检验真理,可以在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研究性实践教学包括研究性课堂实验、研究性社会实践和研究性毕业论文。

其一,设计开发性课堂实验。通过开发开放性实验课程,把学生关心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列出来,组织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下进行模拟分析和演练,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目前,农业高等院校的开放性实验主要有审计实验和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验,数量非常有限。会计最终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统一的范式可循,是一个开放的综合系统,为了让学生拥有应对企业经营复杂局面的能力,应该多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包括课程开放性实验和综合开放性实验。课程开放性实验,如湖南农业大学的企业理财方案设计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公司的投、融资分析,现金管理,存贷管理和外汇管理的思考,加深对财务管理课程相关理论的认知。综合开放性实验可以打通学生本科期间所学的课程知识,如成本管理综合实验需要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

其二,建立一定数量稳定的实习基地。研究性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密不可分。现实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变化及企业不同阶段的管理需求差异,导致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实践模拟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要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就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要到真实的经济环境中去历练和积累经验。但是,由于会计和财务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很少有单位愿意接受学生来进行专业实习,或即使接纳实习生,实习内容也大多与专业无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积极想办法借助学校大农学科的优势社会资源,共建一些稳定的会计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干中学”,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其三,扎实推进毕业论文工作。研究性毕业论文是指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后,给出毕业论文题目并提出写作要求,由学生根据选题进行社会调查、文献检索和参与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毕业论文是研究性教学模式效果的综合体现,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案例分析、课程讨论和课题参与中,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能够结合专业理论发现经济生活中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实验模拟、资料收集、社会实践,可以对论文的选题进行较为深入而踏实的研究。写作研究性毕业论文,检验了学生在校期间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状况,反映了研究性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效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 三) 研究性课程考核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性课程考核包括了考核内容的设计、考核标准的制定和考核方法的选择等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性考核内容的设计要结合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考核内容在设计上主要是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做到“活”“综”“新”三点。“活”即灵活性,考核的内容既要在书本,又要不局限于书本,鼓励和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经济现象结合起来,能够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经济社会中鲜活的素材。“综”即综合性,考核中“点”的知识主要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而“综”则是通过在考核中设计一些前后知识串联的题目,侧重于考核和评价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释。“新”即时新性,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都非常强,新鲜的内容、身边的内容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挑战的欲望,从而达到理想的考核效果。

第二,研究性考核标准要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过去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而平时成绩往往侧重于学生到课出勤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在平时成绩中少有体现,同时,通过一张试卷得分的高低来反映学生学习能力也难免有失偏颇。研究性考核标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和学习认知统一的综合性的评价机制,重在对学生会计学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与实践精确的考核和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实践表现和组员评价。其中,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出勤和课堂活跃度; 实践表现包括实践行为和实践作业,重点考查是否积极参与实践过程,是否为完成实践作业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准备工作,实践作业的结论是否有一定的说服力等。组员评价是在分组实践的过程中,由组长组织全部成员,根据个人的分工情况、工作完成情况及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来进行客观打分。目前湖南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已经在理财方案设计实验和审计案例操作实验两个开放性试验中引入了组员评价,学生的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组员的工作努力程度,并没有出现事先担心的评价不公允的情况。结果性评价可以采用开卷、闭卷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创新思维,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第三,研究性考核方法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擅于动手、乐于跑腿,敢于动口的综合能力。勤于思考,是指在考核中尽量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分析、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检测学生思维的科学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擅于动手,是指通过平时研究性教学的训练,让学生在考核中把自己思考的内容和结论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逻辑分明,层次清晰地表达出来。乐于跑腿,就是要在实践课程、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的考核中,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去了解和思考各种经济问题,考核学生基于专业基础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敢于动口,是要通过课堂发言和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通过深入社会调研、讨论和访谈等方式,考核学生主动沟通和求知的能力。

四、农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保障体系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组织和实施,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农业高等院校尤其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以保障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展开。

( 一) 建立和完善研究性教学的各项制度

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意识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来引导老师乐于开展研究性教学,让学生愿意接受研究性学习的训练。首先,学校应该在经费上对研究性教学予以支持。学校可以将研究性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教师的社会调研、案例搜集和整理等为研究性教学服务的工作进行资助。其次,改革传统的课堂管理和评价方法。研究性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发现、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料等多元化的途径来广泛地收集信息和资料。把学生局限于课堂,把学生的行为局限为听教师讲课,难以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再次,改革“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目前教师职称的晋升主要是根据其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在这样的教师评价体系下,老师不愿意在教学上多花功夫,更不用说针对研究性教学来进行思考和准备了。只有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投入予以重视并纳入考评体系,教师才有动力主动开展研究性教学。

( 二) 建设适应研究性教学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会计专业实践研究性教学的关键环节。首先,鼓励教师“走出去”,到涉农企事业单位锻炼,并利用课余时间充分自学涉农会计知识,了解农业生产管理流程、积累涉农企业的实际经验、可以考虑设立案例中心,从而为丰富研究性教学内容提供现实的素材。其次,引入高层次会计师资。一是要吸引高层次的会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这些新教师在博士阶段对某些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他们能够将这些新成果、新方法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研究; 二是要聘请知名企业家、经验丰富的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开拓视野。再次,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只有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才能满足会计教育的前瞻性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高校会计教师应密切注意会计发展的新形式,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在国内外进修学习和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将科研成果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以科研促教学。

( 三) 搭建研究性教学的资源平台

要开展研究性教学,资源平台必不可少。一是建设实验性教学平台。开放性实验的开发,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以及实验室的建设都需要学校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农业高等院校强势的大农学科已经建立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学校应该牵头整合这些社会优势资源,牵线搭桥为会计专业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会计学科与大农学科的协同发展,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增强在同学科中的竞争能力。三是运用和创造科学研究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如“挑战杯”和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与计划”“科技创新实验”等项目,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通过参与科学探索并进行有益的实践,学生将专业兴趣转化为自主求知的动力,提升了专业和科研素养,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体育是高校专业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背景下,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是必然选择。以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较为陈旧,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所以应该与时俱进,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本文就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进行分析,从多种角度来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发挥多元化教学模式优势,以求切实提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

一、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概述

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为学生营造参与式、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通过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干预,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主要将参与式行动研究和行动学习和行动研究整合在一起,在公正、平等环境中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与协同探究方式来解决复杂问题,加深对复杂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认知,逐渐形成通识概念。通过行动、参与和协同学习,可以在探究和活动中学习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的应用

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较为前沿,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创新性、创造性和思维逻辑等多方面创新思维方式。以往解决问题方法局限性较大,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新问题的不用涌现迫切的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参与式行学研作为一种民主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个体意愿、兴趣和信念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发展,个体努力程度和发展幅度得到客观评价。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学习和研究。通过参与式行学研,可以切实提升学习效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逐渐形成完善的体育专业理论。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理论体系。但是,面对高等教育环境和行政管理制度的制约,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极大的制约了新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三、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1.精修必修课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中,应该精选必修课,适当的减少必修课比例,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所以,应该提高必修课的设置,必修课的学时和学分比例随之增加。但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中,课程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进步和发展需求,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学习和发展。所以,必修课设置中,应该以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理念着手解决,选择必修课,从专业基础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着手设置,适当精简必修课比例。

2.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行开放式比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拓宽体育课程教学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营造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对于新时期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行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师生之间建立密切关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求改善传统理论课程教学的不足,为多种教学方法应用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调节时间,建立和谐的学习伙伴关系,促使学习共同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学习者行为方式在满足目标时,学习伙伴和学习者并未发生不同程度上的转变,如果学习者行为方式和学习伙伴目标冲突时,通过改变学习者行为方式,可以更好的满足学习需要。如果学习者行为方式和学习伙伴目标均需要调整,则为创造性学习。通过创造性学习,有助于促进学习伙伴目标进化,改变学习者行为方式,实现学习伙伴和学习者的创新。与此同时,通过参与式行学研模式的应用,可以建立QQ,将课程教学进入大范围传输和共享,将专题研究内容在群众共享,根据学习时间自由学习。在QQ群、微信群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沟通,针对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授课方式更为高效、可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便不在课堂上提供指导,仍然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和便捷性,促使受教育者从中获益。

3.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和实际需求,针对性的推动理论内容创新,突出体育人才培养任务目标,满足地方体育人才培养需求。结合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管理,实现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推行专题式教学方案,合理优化授课学时,加强社会体育管理和俱乐部管理重点内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俱乐部经营实际情况,将前沿的研究成果应用其中,对于其中的问题针对性研究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结论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可以养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洛嵩.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讨论式教学初探——以《体育社会学》课程为例[J].科技信息,,20(23):214+264.

[2]王继帅,董永利.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以丽水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125(08):80-82.

[3]王继帅.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的路径选择[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9):83-84.

[4]陈德钦,林安贵.EEPO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9(02):61-64+68.

篇9:PBL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教学论文

PBL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教学论文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即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分段课程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应用潜力。有层次有步骤的PBL“项目工程”,使得学生在“虚实幼儿英语课堂项目”中实现知识获取和技能培养的双向互动,这对培养高素质学前双语人才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一、引言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火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很难胜任未来幼儿英语教学。将PBL教学模式细化渗透到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的英语分段课程教学中,培养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学前双语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PBL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潜力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即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研究活动为形式,并以获得语言技能、学科知识,以及提高各项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的专业特色和该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学校课题组从总体上来设计PBL“项目工程”,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有层次提出每次不同的“项目任务”。学生通过全程实际参与、实际体验,在“虚实幼儿英语课堂项目”中实现知识获取和技能培养双向互动。教师从整体上主导整个项目过程,是“项目设计师”及“教练”,不断驱动学生进入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各个知识点和幼儿双语教学的各项技能。由此可见,PBL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应用潜力,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PBL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双语班英语分段课程教学中的细化与渗透

在充分调查我校该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和了解省内外兄弟院校该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情况基础上,学校课题组提出细化渗透PBL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双语班英语分段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提升该专业学生幼儿双语教学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我校学前双语人才培养质量。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分段课程教学,即将英语课程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英语基础课阶段、学前英语专业基础课阶段和学前英语专业技能课阶段。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有步骤分层次设计系列“项目”,从不同侧面训练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储备阶段,提高基本技能,即把语音、口语训练作为项目,强化学生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和口语表达;在提升阶段,增强基础知识,即把英语阅读、英语写作作为项目,培养学生扎实的英文功底,提高其幼儿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在体验阶段,培养教学技能,即把虚实幼儿英语课堂作为项目,锻炼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课题组通过构建科学的、符合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的英语分段课程教学,把项目任务细化并渗透到不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使PBL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教学中发挥出了巨大潜力。(附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项目工程示意图,如图一)

通过该示意图可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分段课程教学是一个项目工程。通过统筹安排,课题组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既注意到了难度梯度又顾及到了前后间的衔接。教师根据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和子项目要求,在学生自由结合基础上,均衡分配项目小组。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项目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具体的项目计划,其中包括时间安排、实施步骤、资料来源等。制定项目计划过程中及时与教师沟通,最终的计划要得到老师的认可,不认可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改,直至得到认可为止。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每个成员齐心协力地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并对于所查找到的资料进行研究,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最后把学习成果制作成手抄报,或是PPT文件,或是英文小短剧(English short play)等各种形式的项目成果。在项目成果的展示和交流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三方”评价(即项目完成者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主评),给出本项目所涉及知识点的总结,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找出差距,在实践与创新活动中发现自身薄弱环节,明确主攻方向,提升英语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PBL教学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学生在全程实际参与、实际体验有层次的“项目任务”过程中,理解和认识到英语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探索知识的过程,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PBL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分段课程教学中的细化与渗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更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英语学习习惯;激励了学生勤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更是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尊重他人、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团队精神。因此,PBL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分段课程教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及综合英语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培养高素质学前双语人才做出了一份不容忽视的贡献。

四、PBL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教学应用中的遇到的一些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

此次实践研究中,在教学一线实施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老师,多是一线优秀英语教师,通过参加课题组培训,基本掌握了适用于该专业英语教学的PBL教学模式的理念和具体实施办法。但是,由于缺乏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行业英语的特点无法充分体现。今后,学校和课题组会通过进修或幼儿园观摩学习等手段加强此类一线教师的双师培训,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懂理论、有技巧实施PBL教学模式的师资队伍。

2、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较强的唱、跳、演专业技能,但是英语基础差,如没有标准的语音、口语知识和基本的交际语技能;现代化教学手段缺乏,如制作课件和运用电子教具等,这些都是影响PBL教学模式有序推行的障碍。今后,学校和课题组会通过大力增加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如语音教学技能、口语教学技能、游戏教学技能、绘本故事教学技能、歌曲歌谣律动教学技能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技能。

3、教材方面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没有专门针对PBL教学模式所使用的学前教育行业英语的教材,大多数教材无法紧跟行业变化,内容呆板,无法使学生体会到PBL教学模式带来的体验乐趣。今后,学校和课题组会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教学及学生的特点,着手编订一套专门针对PBL教学模式所使用的学前教育行业英语的教材,以解必要之需。

4、实习存在的问题

此次实践研究中,“虚实幼儿英语课堂项目”中真实教学资源比重较少,学生真实教学体验不足。今后,在学校领导帮助和合作实习幼儿园配合的配合下,课题组进一步增加学生实习见习机会,以增加“虚实幼儿英语课堂项目”中的真实体验项目。

五、结语

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英语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有层次地实施“虚实幼儿英语课堂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值得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并加以大力推广,希冀能为兄弟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幼儿英语教育高素质人才提供借鉴。

篇10: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

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为了解双语教学效果,探索双语教学的成功模式,对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析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及认知情况、教学效果、学习双语课程的困难、双语课程的开设等问题,为双语教学研究者提供第一手材料,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 信息管理专业 双语教学调查

自从教育部在教高4号文件中提出双语教学要求以来,全国各高校积极投入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双语教学的成功模式。但是,从作者检索到的资料看,双语教学在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成功的模式,甚至对双语教学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广西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对双语教学进行了多年的试行,探索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为了解双语教学效果,寻求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我们对参与双语教学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调查问卷参考了教育部本科双语教学调查问卷,同时结合三名双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综合设计而成。问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设计:

①学生是否能接受双语教学?他们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情况怎样?

②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如何实施?

③学生在双语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④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如何进一步改进?

⑤学生对双语教学有何建议?

我们选择级和级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填写问卷的时间都是入学第5个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均已接受相同的3门双语课教学。这样选取调查样本的好处是,样本条件相似,便于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调查。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81份。虽然问卷数量不多,但是从收回的问卷看,学生参与填写问卷的热情较高,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建议,问卷质量较高。从回收的问卷可统计出,被调查学生66%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其中15%还通过了六级考试,34%虽未通过四级但已达到学校外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学生低于学校外语教学基本要求。他们对自己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描述是阅读能力较强,写作能力和听力一般,说的能力比较欠缺。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

我们设计了3个小问题来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分别是“双语教学是否有必要”、“双语教学是否应该稳步增加”和“每周用于双语课程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统计结果显示,86%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是有必要的,且88%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稳步增加。对于课外学习时间,51%学生表示每周学习双语课程的时间超过2小时,每周花半小时和一小时的学生比例分别为l0%和29%,10%学生课后没有投入时间来学习,而据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他们课后学习时间远远不止2小时。综合这三个小问题,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实施双语教学,并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稳步增加,他们课下花了很多时间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上。

2.教学效果

问卷中有3个小问题可以反映教学效果,分别是“您觉得自己能否适应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您觉得采用双语教学后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和“学完双语教学课程后,您的收获是什么?[可多选]”。对于第一个小问题,8%学生表示一直能够适应双语课,83%学生认为自己“开始不适应,慢慢适应”,9%学生认为自己一直不适应双语教学。对于双语课堂教学效果,5%学生表示“听不懂、不想听”,54%学生表示“想听、能听懂”,4l%学生想听而听不懂。对于双语教学的收获,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双语教学给他们带来了收获,仅10%学生认为带来了学习的负面影响并产生厌学情绪。6l%的个案百分比认为提高了外语水平,59%的个案百分比认为“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39%的个案百分比认为‘擘握了前沿学科知识,开阔了国际视野’。综合上述调查可知,我们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是,仍有近半数学生反映课堂教学想听而听不懂,他们希望双语教师加强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双语教学水平,让更多学生听懂双语课。

3.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

基于对教育部双语教学文件的理解,我们将本科双语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三个层次: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其次要提高外语使用水平,进而开拓国际视野和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我们设计多选题“您认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来考察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情况。认为双语教学是为了‘A.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B.提升外语知识和能力”、“C.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和‘D.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个案百分比分别为56%、61%、37%和32%,同时选ABCD的百分比仅为17%,认为双语教学仅仅是为了提升外语知识和能力的占到了20%。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还比较模糊,误将双语课与英语课等同,甚至有44%学生不清楚双语教学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这提醒我们,需大力加强对双语教学的宣传。双语教师的授课也应强调学生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4.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最大困难

对于“您觉得学习双语课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多选】,统计结果显示,选择“听力”、‘饲汇量”、“口语表达’、“阅读速度”和“时间或精力不够”的个案百分比分别是15%、64%、27%、47%和32%。由此得知,词汇量是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中最大的障碍,由于教学资料中生词太多,导致阅读速度很慢,查阅生词花费了大量时间,获取知识的效率很低。

5.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建议

双语课程的开设:从统计结果看,72%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而24%学生认为任何课程都可以进行双语教学,仅有4%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关于双语课程的开设学期,学生对于哪个学期开设双语课态度并不统一,四个选项的支持率差别不大,其中‘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的支持率分别为24%、39%、12%和22%。关于开设频率,64%学生认为每个学期开设一门双语课比较合适,认为“每年一门”、“两年一门”和“无所谓”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7%、2%和17%。 作业与考试形式:对于双语课程的考试,96%学生认为试卷应该用英文命题,27%学生赞成用英文答题,20%学生反对英文答题,他们认为英文答题会大大阻碍他们表达专业知识,他们担心出现题目会解但用英文表达不出的情况,而49%学生认为应该允许自由选择中英文来答题,这样不会影响其表达。对于平时作业,尽管英文答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由于可借助英文词典等工具,所以88%学生表示可接受用英文答题,他们还认为,通过用英文完成平时作业,可大大提高英语使用能力。

教材:被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双语课程应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教育理念,而且,国外教材由浅入深地描述,比较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引进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教材,只有10%学生建议采用国内编写的外文教材或讲义,而值得注意的是,42%学生认为在采用原版教材的同时应配有中文注释的导读本。

双语调查的启示

针对以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国内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时机已成熟

自从教育部出台文件号召全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我国的不断拓展,国内双语教学不断升温,双语教学已经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他们表现出学习国际先进知识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强烈渴望,这说明在高校中开展双语教学的时机已经成熟。

2.加强双语教学目标的宣传

从调查可知,被调查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不一致,有近半数学生不知道双语教学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甚至有两成学生认为双语课是为了学习英语知识。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这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双语教学是借助英语学习国外先进知识与技能,英语是工具,基本目标是专业知识的提升,副产品是开拓国际视野、领会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3.解决学生在双语课程学习中的困难

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遇到了很大困难,他们学习国外先进知识的瓶颈在于英语知识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专业词汇的缺乏和使用英文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上。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双语教师在课前将教材中的专业词汇和四级以上词汇的英汉注释发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统一对专业术语的翻译,也可以减少学生查阅词典的时间,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对于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欠缺,我们认为应该在大学英语及专业英语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先行解决,我们建议,将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及双语课程的教学结合成一个单独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课的教学应解决双语课程需要的词汇量及英语应用能力,包括听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常用的专业词汇,这样可为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而双语课的学习则可巩固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所学知识,三者相辅相成,不但可以解决以往大学英语教学实效低的问题,还有助于双语教学成功实施。

4.双语课程如何开设

从调查分析可知,双语课程在学生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情况下开设效率更高些,各学校并不需要对双语课的开设学期一刀切,可视本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决定开设学期。重要的是,不要让双语课变成让学生学习英语生词的课。如果双语教材中有一半以上的生词,则此双语教学效率必然低下。从调查结果看,具备四级水平的大学生接受双语教学要容易些。

另外,据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他们在大学一年级要学习高等数学及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这两门课程课时多,学分重,课后作业也多,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占用了他们大部分时间,而且,学习压力也很大。他们希望在此阶段开设的双语课不要过多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

5.对双语教师的建议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开展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学生的认可,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学生认为双语教师不但要口语发音标准,还要专业水平高,要能熟练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所以,双语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使更多学生能接受双语课。

另外,学生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也提出了很多建议,譬如,应注重双语课堂师生互动,多倾听学生意见,多考察学习效果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篇11: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情景化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情景化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一、电大开放教育会计教学背景

电大教学创办至今,选择科学合理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是电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电大教学大致采用了四种教学模式,即1979年—1984年,电大创办起步阶段,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模式采用中央电大统一录制的录像带。1985年—,教学理念发生变化,从以听录像带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改为配以面授辅导的教学模式。19—,这是电大发展的重要阶段。整合开发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跨越空间的实时或非实时交互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应用。20开始,电大教学着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并极力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纵观这四个阶段发展过程,不可否认在不同阶段,教学模式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都有它的合理性、有用性、可操作性。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学生对象的变化,学生学习目标也在变化。从在岗学习充电向就业学习转换,从应试学习向实践操作学习转换,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如何从传统的、封闭的高等教育情境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用人单位需要、职业技能强的社会有用人才,改变毕业生进入单位对会计实务工作无从入手的尴尬局面,显然成为开放大学的首要问题。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开放教育恰恰对实践操作环节重视不够,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只安排“毕业论文”与“调查报告”作为本专业的实践环节。“情景化”教学才是开放大学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一种尝试。本文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尝试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会计专业“情景化”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情景化”教学效果的调查和分析

(一)课堂教学调查分析。1.研究工具。本研究对情景化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课题的文献分析,共采用一级指标五个:教师能力、教学设计、环境设计、学生课堂行为、教学效果。一级指标下又分设二级指标,具体见下表。

2.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1)问卷信度。本次调查主要选择台州电大和级的经管专业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共派发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份。回收调查问卷后,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问卷分析:因子分析、信度分析、频数分析。提高分析问卷的可信度,用Alpha系数法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问题,可得系数值Alpha远大于0.60,可信度较好。(2)问卷效度。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调查问卷中用“情景化”教学模式进行效果评价的指标共有18项,分析研究其适当性,选取Bartlett’s球形检验和KMO对因素进行分析研究,KMO的值不高,数值大于0.6,适合用因子分析,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结果是,显著性相当高,所以可以对该样本进行因子分析。

(二)基本情况统计分析。本次调查面向浙江台州广播电视大学会计学专业学生,通过调查对专业开展“情景化”教学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中有79.6%的学生具有会计知识背景,即曾经系统地学习过会计理论的知识或从事会计专业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知識的理解更深入,对课堂“情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也更佳。本次调查共组织2014级、2015级和级的经管专业共6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14级、2015级的学生明显多于2016级新入学的学生。相对而言,2014级和2015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对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检验相对迫切,尤其是2014级的大三学生专业课学习已经进入尾声,如何将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最后,表中男女生的比例有较大差异,被调查对象中有76.7%的是女生,这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本身男女数比例实际是相符的。

(三)会计课堂“情景化”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因子分析。为了研究“情景化”教学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深度挖掘调研数据的内容,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因子分析,共性因子是从变量群中提取的,描述了隐藏在一组无法直接测量到的隐性变量。但该隐性变量是可以测量到的变量中的一些更基本的内容。

1.因子分析法。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是因子分析的主要思想。用数学模型表示,则有:

x■x■…x■=μ■μ■…μ■+a■a■…a■a■a■…a■…………a■a■…a■F■F■…F■+ε■ε■…ε■

F=(F■,F■,…,F■),

是不可观测的变量,是隐藏在变量中变量的影响因素,是公共因子。ε是不能被前m个公共因子包含的部分,为特殊因子。

2.因子分析过程。从实验数据中得知,KMO值大于0.60,球形检验显著,两个条件都满足,两个变量间相关程度大,显著性也高,可以做因子分析。对该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可以看到,前四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6%,满足因子个数对累计贡献率的要求,可以选择四个因子。可以看出虽然旋转前和旋转后因子总方差贡献没变,但单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了有效模型获取,旋转了因子载荷矩阵,得出结果。每个因子在有些变量上载荷较小,而在有些变量上载荷较大,如下表述:因子1上载荷较大的标量:专业教学实践能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文化环境、竞争氛围、学生角色扮演,可解释为外在因子。因子2上载荷较大的标量: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师生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参与及参与度,可解释为课堂因子。因子3上载荷较大的'标量:教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课时安排、课堂教学设计种类、教学设计合理性、课堂学习策略,可解释为设计因子。因子4上载荷较大的标量:教学问题解决、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满意度,可解释为学生因子。

三、结论

(一)问卷分析与结论。学生能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本专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进行实践和强化是“情景化”教学模式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还要将自己带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台州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为例,在本次调查中得到几点结论:1.专业知识背景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情景下,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学生面对同样的情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实践调查得知,有会计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比重远远大于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学生,这就意味着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所受的知识训练方式或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考方式,使得“情景化”教学效果有一定差异。此外,由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层次不同,所拥有的经验、技能不同,分析问题的视角就不同,部分没有会计知识的学生可能对开展相关实践课程产生消极反应,进而影响对相关课程的满意度。

2.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表现在专业课程设置的逻辑性。电大的办学层次定位在本、专科,学制多为2.5年,基础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多为一年。一般来说大一学生,基础课程较多,然后随年级递增,专业知识课增加,相应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此时开展学工相结合的“情景化”课程是受学生欢迎的,而在本次调查中,大二、大三学年的学生参与者众多,大一学生参与热情相对较低就是对课程设置梯阶的理性反应。

3.专业之间学情的差异性。在调查结果性别一栏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超过四分之三的被调查学生是女生,这并不意味着男女学生在对待“情景化”课程教学的态度上有极大的差异,而是因为不同专业之间本身学生情况有较大的不同。以台州电大开放教育2014秋会计学本科班级为例,在读学生共56人,男学生仅10人,女学生有46人。可见,专业本身的特点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际调查结果。除此以外,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生源、工作单位、性格等具体情况不同,对“情景化”课程教学的态度会有相应的不同反应。

(二)因子分析结论与分析。影响“情景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因子。是外在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达29.138%,是该因子可定位于学校、学院及专业责任教师对“情景化”课程教学的支持程度。为学生提供有足够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师;拓展思路,为学生创造更适宜的竞争文化氛围等。1.课堂因子分析。第二重要因子是课堂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24.209%,课堂因子包括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主参与及学生参与度的评价。这就要求课程教师既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即成为“复合型”的专业教师。2.设计因子分析。第三重要因子是设计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17.957%,在教学设计的体系构建上,“情景化”教学应更重视实效性,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选择大众化的、易开展的、为主流企业所接受的会计知识培训。目前,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面向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设计范围广、效果佳,电大成人教育已经开展了会计电算化、手工模拟操作、会计岗位实训(出纳岗位、库存核算岗位、往来款项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总账核算岗位)等项目。但由于上课时间和课时的限制,上述实践教学项目还未能完全实施。3.学生因子分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15.169%,是学生因子,是第四重要因子,这里的学生因子主要是检查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课程开设的评价。通过对该因子的审视,可以帮助教师查漏补缺,找出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满意度。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部分专业教师对教学后的评价工作做得较为欠缺,对于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和意见还未引起高度的重视。此外,对学生技能提高和问题解决的评判标准比较模糊,虽然有统一的成绩评分细则,但仅靠成绩不能评定学生的技能,特别是部分班级的成绩未能成正态分布,需要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马莺.浅谈情景设计教学法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上的运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

[2]徐田強.高职“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构建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

[3]王洪丽.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篇12: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论文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迫切。实践教学是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论文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探讨了旅游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包括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实践教学、旅游企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等模式。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区别于高职学校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活动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与技能;企业实习与见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准备。最后从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组织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旅游本科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旅游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旅游业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逐渐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中国旅游业在世界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7位攀升至2009年的第2位。预计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将占GDP的8%。2010年1月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业的战略地位,旅游业迎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时代。随着中国旅游业战略地位的突出与大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旅游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十分迫切,而高等本科院校正是培养旅游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旅游高层次人才不仅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体系,还要有突出的旅游实践能力。他们是我国旅游研究的后备军,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他们也是我国旅游服务、管理人才的主力军,要求熟知旅游服务的特点与规律,具有优秀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文化气质,是展示、传播我国旅游文化的窗口,能够为游客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旅游服务。

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1]。它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服务意识与技巧、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旅游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国外著名旅游院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设有校内实习基地,或是服务完全的饭店、实习餐厅,以供老师和同学们在校内开展全真环境下的实践教学活动。康奈尔大学在校内设有实习饭店――斯特拉洒店以及实习会议中心――马里奥特会议中心,是本科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该饭店共有150间客房,是餐饮、娱乐设施齐全的豪华型饭店,在饭店内学生们可以跟随学校所聘请的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有效的实习[2]。普渡大学学院设有多个内部实习餐厅,以满足各年级同学不同的实习要求,包括咖啡厅、约翰普度厅等。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除了毕业实习之外,课程中所要求的所有实践内容都由学生组成团队完成,学生在模拟场景或实践中培养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目前国内的旅游高等院校也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实践教学研究。江汉大学实施的“三・三・二”实践教学模式,为旅游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反馈、保障机制[3];青岛大学提出了课外实习与课内实习相结合,业内实习与业外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旅游系结合华中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3+1”实践教学模式。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实施实践教学的力度与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但是同时国内旅游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模糊,实践教学不能突出专业特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经费投入有限,实践设施严重缺乏;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旅游企业合作等问题[5]。

三、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系成立于1993年,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学科定位目标是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中、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地大旅游系形成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以专业课程的内容为主导,由教师组织、设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目的与预期效果,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理解知识,提高素质的目的。本系教师在《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语言学》、《酒店管理与实务》、《导游业务》等多门专业课程均开展了实践教学。以专业基础课《旅游学概论》为例,该课程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场地等多方面构建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图1《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级旅游人才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对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职业修养,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改善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意义重大。

2.校内实训教学模式

校内实训包括课程的必要实践及灵活多样的专业素质竞赛。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系目前拥有1个旅游管理实验室,与其他系室共享微机室2个,语音室与多功能室各1个。旅游管理实验室设有模拟酒店、模拟导游等系统,有餐桌、客房等必要设施,是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现场导游、酒店服务训练的主要场地。

专业素质竞赛以“旅游活动月”为载体。“旅游活动月”以专业综合技能大赛的形式举办,根据教学安排,在每年的5月或10月两个旅游黄金月期间进行,历时一个月。活动共设立了5个比赛单项,包括现场模拟导游、酒店操作、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比赛共分4周进行,前2周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指导、督促学生练习,第3周进行预赛,第4周根据预赛成绩,每单项选取8~11名同学参加决赛。所有训练、比赛内容都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要求本专业学生参加,同时也鼓动本校其他专业学生参加。在训练期间,教师每天都定时在旅游模拟实验室负责学生训练指导,也可以聘请企业人员进行训练指导;在决赛时,评委团则由专为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6]。

校内实训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方式之一。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包括酒店客房操作服务、导游服务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活跃了专业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旅游企业见习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地处武汉东湖之滨,光谷腹地。与黄鹤楼公园(国家5A景区)、东湖风景区(4A景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4A景区)以及华美达光谷酒店(五星)、湖滨花园酒店(五星)、武汉科技会展中心等众多旅游企业毗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与众多旅游企业的互惠互助的合作关系。学生利用实践教学,深入企业进行观摩,了解旅游企业内部组织设置、专业人员的素质、企业管理机制等,对日后的就业与实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4.旅游“3+1”毕业实习模式

毕业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系是国内最早实行“3+1”教学模式的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部统一的教学计划学时总数框架内,在打通前二年基础课,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压缩专业课教学时数,将四年的课堂教学压缩在三年内完成,留下近一年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时间累计长达1年。这一培养模式适应旅游管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环节并重的教学要求,校正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安排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旨在探索在四年制本科教育框架体系下,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途径。通过调研与论证,这一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又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及就读与就业的平滑过渡[7]。

四、旅游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

1.建立系统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加强、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主要由校内场所、校外企业、校外实习基地三部分组成。校内场所包括旅游实验室、图书馆、机房等设施;校外企业主要包括旅游酒店、旅行社、景区三部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可结合院系专业课程设置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实习站点。如我校旅游专业结合地学特色,开设了《旅游地学》、《地球科学导论》、《宝石设计与鉴定》等一系列地学课程,形成了旅游地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依托我校北戴河地质实习总站的建设,建立了北戴河旅游地学认知实习基地,大一学生利用暑期时间进行地学实习,对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滨海旅游开发、旅游市场等专业知识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严格实践教学的考核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必须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文件。指导实践的教师应在实践前要安排好实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学生要根据实习手册,正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规范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制定实践考核办法级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办法等教学文件。指导实践的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及实践报告综合考评,记入实践成绩。实践成绩不合格者,课程不能通过[5]。

3。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重视团队建设

教师素质是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指导实践的教师团队须由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组成。以我校为例,实践教学团队由《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等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组成,更好地把握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09(10):116-118

[2]魏洁文,吴俊。国外高等旅游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特征与借鉴[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15―117

[3]苏d,张金霞,黄其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三・三・二”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07。5:1―3

[4]李岫,王平,陈丽英。关于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7:120-123

[5]杨音南,袁尧清: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 商业经济,2009(3):98―100

[6]肖拥军,庄小丽。综合素质训练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国地质大学“旅游活动月”为例, 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205―207

[7]肖拥军,王林,庄小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以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07。(35):100―101

相关专题 探析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