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阅读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论文

nifengyang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nifengyang”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浅谈新课改下阅读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论文(共15篇),欢迎阅读!

篇1:浅谈新课改下阅读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阅读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论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能够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阅读训练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而书面语言的训练又离不开字词句篇,进行朗读、听话、说话、回答、笔练等等。所以,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把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评议综合训练。其中说话训练是写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阅读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的知识含量大,有丰富的口语训练内容,因此,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我们应充分利用和发掘。

一、仿照句式,让学生会说。

句式仿说是说话训练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对低年级的学生更适用。它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阅读教材中句式的类型非常丰富,如陈述句、疑问句、祁使句、被字句、把字句、比喻句、排比句、递进句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可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如在《蜜蜂引路》课文中有“一边……一边……”的句式,训练时,可先指导认真读原文:“列宁一边走一边看……”读后让学生体会这种句式的构成特点。接着让学生表演动作,口述自己看到的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两件不同的事,然后让学生自由进行仿说。经过三步的进行,由扶到放,层层深入,使学生牢牢地掌握了该句式的特点,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目的。

二、发挥想象,让学生有话要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选形成的过程,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有些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虽尽而意未完的感觉,让人思考与流连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去发掘出那些深含着的因素,以用作说话的材料,无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对学生说:“这个喜欢葫芦的人还会再种葫芦吗?如果他第二年还会种会怎样做呢?请小朋友帮忙,说出这个人今后会怎样做。”经过启发,学生们高兴极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争相给这个古人来设计未来:经过这事后,种葫芦的人是如何吸取了教训,明白了什么道理,再种葫芦他怎样管理……最后得到了许多大葫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在《东郭先生和狼》一文中,老师教完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老农的帮助,东郭先生会怎样逃离狼口?学生就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已有知识储备进行想象,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

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兴趣,并在创设情境的美感中感知教材,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以美去激发爱,以情感为纽带,在实际的感受中去认识事物,让学生有感而发,说出内心的感受。在教学《燕子过海》一文时,我让学生张开双臂,踮起脚尖学燕子飞的动作,在幻灯上出示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边播放事先录制的海浪声,同时我富有激情地朗读起来:“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一群小燕子要飞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它们不分昼夜地飞呀飞,飞呀飞,有时狂风卷起了巨浪,哗,哗,有时大雨不停地下,淅沥沥,淅沥沥……可小燕子还是不停地飞呀飞。”此时学生也不停地“飞”,直到疲倦了,才让他们停下休息。这时让学生说说刚才的感受,学生经过亲身体验,都争着说:“太累了!”“手酸腿软,浑身无力。”“真想趴在桌上睡一觉。”于是我趁机让学生找出表现燕子“累”的句子,将“落”、“伏”与“飞”、“站”作比较,学生由于感受深刻,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燕子很累,没有力气再“飞”;“落”字可看出燕子的心情很焦急,巴不得一下子就到达甲板休息;“伏”说明燕子连站的力气都没有了。师:是啊,同学们飞一会儿就叫酸叫累,而燕子却要飞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累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现在有机会让它们休息,它们真该好好休息了。可过了一会儿,它们又展翅起飞了。这时的你,难道没有被燕子所感动?那你想对燕子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心中的话,就像决堤之水,滔滔不绝。有的说,你飞过大海真是太辛苦、太艰难了;有的说,你的决心真大,意志多么坚强,我要向你学习;你真勇敢,以后我绝不伤害你了;还有的说,燕子祝你一路平安!就连“崇敬的目光”、“沉重的心情”这些较抽象的词意,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来。这样创设情境,学生想说,在说中既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逐步提高说话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把握机会,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乐说、善说起来。

篇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写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较多问题,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就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进行相关探讨,希望能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不少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得差强人意,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语文素养也表现出较多的不足,这说明我国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有效性较差,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因此,新课改时期要求教师能够从教学现状出发,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语文发展。以下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简要探讨。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不高,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师虽然进行了教学形式上的改革,但是教学本质并没有改变,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被动学习。这种教学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高,自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2];其次,阅读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主观理解和体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全面发展,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十分不利;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对于考试技能的掌握,没有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因此导致学生只知道强化自己的解题能力,实际学习效率较低。

篇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想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教师首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题的导入,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一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画面感较强的教学内容,如风景类文章、叙事性文章等[3]。例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搜寻相关的视频。网络中关于这方面的视频种类仍然是较多的,教师可以选择稍微具有深度的视频,如影视剧中的截取图片和视频、或者纪录片的片段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展示视频,然后再进行自然的导入:“你们知道这段视频的主要主人公以及内容是什么吗?”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进一步的教学。

第二,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导入课题,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为:“今天我们举办一次小型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就是‘我有一个梦想’”。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情境教学,教师设置了特定的情境,学生在这情境中进行演讲训练,然后再引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内容,可以进行自然的教学过度,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理解;

第三,通过简单的小游戏来活跃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玩“成语接龙”的游戏,也可以挑选学生上台讲几个小故事,这样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放松学生的身心有着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有效提高本堂课的学习效率。当然,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改变游戏的形式。同样是接龙游戏,教师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以“古诗句接龙”的方式进行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完成一句“古诗句”,其他组接下去。这种游戏方法不仅新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古诗词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2重视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授学生一定的阅读学习技巧,更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探究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探究学习指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对文章进行全新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4]。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的探究行,让学生能够加强对语文阅读的自主理解和探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可以提问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增强学生的语文语感,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朗读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增强学生对文章中心情感的把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此外,教师应该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红,杨举丽.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07:54-57.

[2]张丽丽.基于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视角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生物技术世界,,03:158.

[3]刘吉平.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以人教版为例[J].赤子(中旬),,10:116.

作者:许阳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

篇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文化的传承,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其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审美能力;策略;途径;延伸;情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兴趣策略

兴趣是一种带着感情色彩,伴随着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它对个体的认知活动具有极大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注意”。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本进行感知体验,为审美鉴赏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情境策略

受教育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审美鉴赏力的生成和发展本身也依赖于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极为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建立已有经验与文本的联结点,引发情感共鸣,情感推动主体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的深度体验、有效品鉴和品质创作。在情境的感染中,学生对文本形成审美注意,对文本形式和内容形成一种阅读期待,即审美期望。因此,情境创设是审美鉴赏力形成的现实基础。

(三)对话策略

对话是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基于交流双方的支持与理解,指向精神与心灵交融的活动。对话教学能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读书这一过程,不仅有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还有读者与作者、编者的对话,阅读教学过程亦是如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启动多重对话模式,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发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多重对话,提升审美鉴赏力。

(四)诵读策略

语言本身具有美的属性。它包括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语音是语言形式美的集中体现,语音美在本质上与音乐美紧密相连。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的引领下,通过范读、齐读、指名读、配乐诵读等各种朗读方式,对文本进行感知体验,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依托教材,引领学生发现审美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元素无处不在,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主题美,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修辞美,包括单元导语、课后练习、插图等无处不蕴含着美的因素。不同形式的“美”往往有机统一在一篇文章之中,很难截然分开。引领学生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因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关注语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品味语言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极具典范性,蕴含极高的思想性、文学性。引领学生通过寻找具有新鲜感的语言,能唤醒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培养学生的语感。词语:叠词。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孩子们朗读“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体会文中叠词的音韵美、意境美。精准之词。作者运用精准之词,语言凝练隽永,值得反复品味。《鸟的天堂》一文中的“堆”字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树叶在阳光下轻轻颤动描绘得栩栩如生。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这些词语,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举措。传神之词。引导学生关注传神之词,既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本,又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多数运用了修辞手法,或突出主题,或强化感情。《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山”“水”甲天下的美,文字描绘的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含义深刻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者能凸显中心思想,或者寓意深刻,或者蕴含了隽永的哲理,引导学生关注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及审美能力培养的一个途径。2.感受形象美。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鞠躬尽瘁,一心为人民的周总理;潜心科学研究的李四光;勤学苦练、不折不挠的顶碗少年……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体现在一言一行中。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他们的言行,透过语言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3.体会主题美。主题是文章之灵魂。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蕴含丰富的主题,有的篇目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描写了祖国壮美的山川;有的篇目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的篇目展现了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题美,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传递了真、善、美。

(三)联系生活,引领学生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获得愉悦感,还要尽量地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创造美。《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很美的文章,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活泼、跳跃的童话世界,是一篇词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趣,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在展示美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仿写,当审美主体处于情感感受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共鸣,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和灵感,仿写自然水到渠成。

篇5: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正确运用

苏教版五上《在大海中永生》课后有一个造句的练习,其中一个是“奔腾不息”。教学时老师让学生造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全班几乎都写了同样的句式:“长江奔腾不息,流向东海”、“小溪里的水奔腾不息”。这样的词语训练只能是学生已有水平的简单重复。教师在教学时,还需加以细致的引导,如:“结合课文说说奔腾不息是什么意思?”教师接着引导:“除了浪花,还有什么看起来也是奔腾不息的?”学生大都会想到溪流、江水等。教师接着启发:“你还看见哪些事物也是奔腾不息的样子的?”如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还比喻其它事物多。此时,教师再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除了那些看得见的江河、车流外,还有什么也可以用奔腾不息来形容?”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母爱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路层层打开,奔腾不息这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一下子变得开阔。学生则可能造出这样的句子:“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运用造句,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二)在体会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态度和感情。教学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感情色彩,学生在运用时才不会“表错情达错意”。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可先介绍日本侵略我国的本质和原因,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奠定本课的教学基调。在此基础上,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反复阅读及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如同样描写夜晚进行偷袭:“为什么描写日寇用‘偷偷地’、‘摸’,而描写我军时用‘悄悄地’、‘进发’?”让学生体会到:“偷偷地”、“摸”这些词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都带有鄙视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则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带有赞许之意。并总结要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一可结合语境,二可反复阅读,三可对比分析。趁热打铁,再让学生找一找类似描写手法的地方。发现同样写战败,描写我军用了“暂时退守”,而描写敌人则用了“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语,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相信在今后的写作中,学生会在体会词语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三)在推敲字词表达的效果后,恰当运用

如教学《推敲》一课,在揭示课题后,可先尝试着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感知“推”和“敲”的不同含义。接着结合插图请学生观察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以此来体会“敲”更显得月夜的宁静。再指导学生猜测当时贾岛的动作、表情、心理等,体会用“敲”更显得有礼貌。这样,多途径推敲诗句中用“推”和“敲”哪个更恰当。学生推敲后的结果和文中大诗人韩愈的想法不谋而合,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追求“推敲”了。这时,教师可把课后第4题,带点的词语能不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适时地穿插到课堂练习中。或者设计相关的练习,如比较词语“宁静、安静、恬静、幽静、平静”并选词填空。相信,学生在今后写诗和作文时,都会自觉地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词语更加准确、传神。

二、开发留白,想象中丰富语用

(一)开发文本叙述性留白,填补中丰富语言表达

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写得简略,给学生留下充实的余地;有的会出现情节上的跳脱,从而给学生留下个性填补的机会;有的标点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留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说梦”的练习,放飞学生的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只小珍珠鸟,做了一个甜蜜的梦。你梦见了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我梦到自己与主人在屋里玩捉迷藏”、“我梦见主人在教我学汉语,而我也教主人学习鸟语”等。“说梦”的设计,既实现对文本的充实,学生语言表达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开发文本插图类留白,想象中强化语言表达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运用了许多的插图,它是文本的有效组成部分之一,也有类似留白的地方。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找准插图的“留白”处让学生想象说话,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好途径。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编者在编排课文时特别设计了“孟母为儿子送行”的插图。请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分别时,母亲会对孟郊说些什么,面对母亲的叮嘱孟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结合插图进行说话练习,使得教材中静态的画面在学生眼中变成了逼真的分别场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留白进行语言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插图与文本之间跳跃,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三、续编文本,延展中提升语用

苏教版的课后练习中,有许多续编的练习。这是一个体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好方式,更是一个培养发展和丰富学生语言的好机会。当然,仅凭课后的练习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发现和挖掘教材中可续编的文本,设计优质的练习,为他们的语言训练提供机会。《狐狸和乌鸦》想来大家都很熟悉,这篇课文很适合进行续编,但要注意续编前的引导,可提供一些材料,如:“自从乌鸦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后,乌鸦就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一直很后悔,它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那只乌鸦,你会怎么对待狐狸呢?”并讨论故事的结局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乌鸦再次被骗了;(2)乌鸦没有再被骗,狐狸只好灰溜溜地走了;(3)乌鸦想出了好方法,惩治了狡猾的狐狸。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及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乌鸦是怎么再次被骗的;如果没有被骗的话,原因要合理;若是乌鸦惩治了狐狸,方法一定要恰当。续编文本时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而不是完全脱离文本的、漫无边际、甚至是违背课文价值观的瞎想瞎编。这样的语言训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纲,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精心设计阅读教学活动,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篇6: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

摘要: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下提出的新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知道运用何种方法学习,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听讲、阅读、思考、交流的积极性,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根据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对所学知识发生过程进行自主思考,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又培养他们主动探求知识,自愿学习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思想品德 新课改 学习的能力

一、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往往是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对一切教学活动越俎代庖;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消极、被动接受者,往往情绪低落,萎靡不振,这样摧残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是学习成功的基础。学生应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演员”;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导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服务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教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过程中发现,在合作中增知,在质疑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求,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磨砺意志,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见兴趣在学习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启发,不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渴求。学生学时索然无味,疲于应付,教学效果事倍功半。面对政治理论抽象枯燥,学生乏味厌学的状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应尽可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养成自愿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我们的教学还要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这样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此教师要多从现实生活出发,去搜集一些热点话题、典型案例,并设置一些特殊情景,调动学生发言的热情,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探索,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多民族国家”时,让学生联系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部论坛等新闻时事;在讲“科技创新”时,让学生联系“神九”、“嫦娥二号”、“蛟龙一号”、“辽宁舰”航母等科技成就;在讲“民族精神”时,让学生联系抗洪救灾、汶川地震等救援场面等等。并由此让学生自行设计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顿时绽放,求知的欲望随即高涨。

三、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使个体的智力因素转化为学习的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注重学习方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但现在的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作为教师应通过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师可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任务编写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自学。教师在讲每节内容之前,先向学生展示学习提纲,也可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自己或小组合作的方式编写自学提纲,整理知识内容,编写知识结构图表等。这样,不善于学习的同学也能在提纲的引导下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们也可以通过时政热点,用不同字体,不同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课本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利用活动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探究知识,在探究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的'理念,改变“教师中心论”及传统的课程授课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考、主动探究、展示才能的空间,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其主动参与讨论、探究,使其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热点评说、板报设计、座谈讨论、模拟活动等形式各异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取得理想的效果。真正实现新课改中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我还经常把时政热点话题、当地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时事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知识抢答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并让学生根据教材知识说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在参与中脑、口、手并用,增长知识和技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搞社会调查,这样的活动,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能使学生主动探索、思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产生一种共同参与的成功感,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

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渠道。

世界各国对目前教育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看作是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电视、录像、电脑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其直观性、科学性、生动性等诸多优势,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思想品德课特点,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搜图片、举案例、查数据、设情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借助科技媒体自主学习,从中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并引导学生与网友交流信息,探讨问题。最终使媒体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关键是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篇7: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一改“常态”, 以新课改要求为准, 优化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 使之应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的发展。基于此, 本文将以分析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为切入点, 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学的最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找到阅读方法, 进而良好的进行文章阅读, 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 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能否完成。而从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情况来看, 阅读教学之中存在诸多问题, 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针对此种情况, 应当以新课改要求为准, 优化调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需要正确引导学生, 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 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以便未来学生能够良好的成长与发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主要是以文章阅读为主, 让学生阅读文章、讨论文章、分析文章、学习文章相关知识等,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创造能力、思考能力等有很帮助。当然, 这一目的的实现, 需要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为前提[2]。只有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的教学中, 从中学习知识、分析文章、讨论文章等, 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将得到培养, 同时也利于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所以,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2、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的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及自身工作经验总结, 提出以下建议:

2.1 教师及时更新观念, 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

尽管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但是在某些地区依旧存在教师机械的将知识点套在阅读的文章中, 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 理解文章, 学习知识点, 致使阅读教学忽略了文章情感渗透、忽略了学生语感的培养, 这对于学生的语感及阅读能力是非常不利的。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发生,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师应当及时更新观念, 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对于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师应当端正态度, 积极了解新课程改革内容及相关要求, 从而从新课程标准角度出发分析以往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进而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为语文阅读教学指明方向[3]。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教师应当立足于新课程标准, 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优化创新教学方式及手段, 增强教学方式及手段的适应性、有效性、趣味性。如合作学习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应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进行主题阅读活动, 自然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文章阅读, 之后教师正确的评价小组成员阅读, 组织学生进行文章解析, 尤其是文章情感表达、文章写作风格、词语含义等, 如此可以使学生明确自身不足之处, 虚心改进, 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

2.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及进度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 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只是按照自己以为的学生的学习进度来进行阅读课文的讲解, 这种太过于理想的教学理念脱离了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学习的实际情况, 不利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 那么将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收获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及进度, 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中多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 进而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明确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情况、明确学生语文阅读情况, 那么教师将了解学生是否对语文阅读感兴趣, 是否对语文阅读存在困惑, 是否跟不上语文阅读教学进度等, 进而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 那么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适用性及趣味性, 使学生逐渐喜欢语文阅读, 逐渐养成主动阅读习惯, 长此以往将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素养、能力等方面, 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3、结语

从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情况来看, 阅读教学之中存在诸多问题, 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究其原因, 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较低有很大关系。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发生, 笔者建议教师及时更新观念, 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及进度、开展阅读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 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此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振泉, 韩克思.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A版, , (11) :90.

[2] 宋立春.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都市家教 (下半月) , , (12) :172-173.

[3]李桃.探究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 , (19) :85-85, 86.

[4]陈玉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 2016, (6) :54-54.

篇8: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论文

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论文

一、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状

1.说话品位低,不尊重他人

口语交际中,有的中职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人际交往的双向性,“我”字优先开头,强调自我感受,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不考虑说话时的环境。不知道运用礼貌语言,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利益;听话时,注意力不集中,左顾右盼,漫不经心,随意搭茬或打岔,打断别人说话等,随口说脏话,乱用词语现象很普遍。

2.说话能力差导致面试不利

求职现场,在面对招聘者的时候,不少中职学生讲话或缺乏条理,或抓不住中心,或词不达意。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严肃的招聘者,学生往往大脑一片空白,即使是准备好的说辞也忘个一干二净,或沉默寡言,或语言生硬,或答非所问。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推销自己、展示自己,从而影响了在面试中的成绩和日后的工作。

二、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职业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只有加强中职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将来踏入社会、成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学重要内容的口语训练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笔者在此着重谈谈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些做法。

1.课前五分钟进行说话训练,给每个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和环境

每一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都留给学生,要求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学生发言,2~3名学生轮流进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此项训练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阶段:要求不高,尽量达到声音洪亮,语句流畅,表情自然,不规定内容和范围,培养学生开口的勇气,敢上台讲话就行,让学生先练胆后练口。学生上台前,老师先示范,让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带头,起到榜样的作用,给每个同学说话的机会,克服心慌胆怯心理。第二阶段:明确要求,大胆开口,表达清楚,让学生做三分钟自我介绍,两分钟师生评讲,让学生明白,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面试实战非常关键的一步。人际交往是否顺畅,第一步自我介绍相当重要。其目的是让人了解你,学会自我介绍是走向社会、投入事业很重要的第一步。训练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增强信心,达到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目的。第三阶段:在有了一定口语基础之后,提高要求,语句连贯,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要求学生放眼生活,放眼社会,拓宽说话内容,把观察学校、家庭、社会中发生的新鲜事,看到的电视新闻,在报纸杂志看到的国内外奇闻逸事,通过整理介绍给同学,这样说话内容广泛,能够使学生打开思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掌握的材料,自行选择说话的内容——从学生生活到社会现象,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历史到现在无所不及。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大部分学生,哪怕是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能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2.抓住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有序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朗读不仅可以培养敏锐的语感,丰富口语材料,锻炼口才,还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说”的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训练的作用。同时朗读还可以强化训练普通话,是用普通话进行说话的训练。所以把说话能力的训练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在朗诵中,力求多种感官的密切配合,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声,心通其意,把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声情并茂。朗诵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都要求读得响亮、清楚,努力做到准确、流畅。读出课文中规范、优美的语句,清除口语杂质,净化口头语言,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转化为口头语言,潜移默化之中把一些优美语句变为自己口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将能驾驭文字。”其次,朗诵时可以通过播放课文录音,指名个别朗读、轮读、接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渗透朗读技巧:声音的弹性,音色的变化,音量适当,语调自然,停顿恰当,抑扬顿挫等。指导学生把握朗读作品内容,朗诵感情丰富,语调处理到位,动作表情协调自然,富有韵味和表现力。精彩生动的片段、内容深远的语段、历史传诵的古诗名篇,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这样不仅让学生思想获得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还让学生积累了大量说话材料,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朗读中做语言的富翁,充实自己的谈资。再次,教师用普通话范读,对文中的语言、文字、词语、句子的品读,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和语气,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文章中去,使学生触摸到文章的灵魂,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感。教师以身示范,学生听了范读课文以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在朗读时,学生会自觉纠正发音、语气和停顿等方面的错误,逐渐规范自己的口语表达,逐步提高说话技巧,养成正确、流利、清晰、富有表情的说话习惯,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3.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

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专业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具体材料,用熟悉的材料练习说话,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心理优势增强,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熟悉了专业技能,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当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向导,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事不同的工作,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其对语文能力的侧重,强化说话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知识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与专业结合,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把能力、专业、就业紧密联系,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增强语文的实用性。

首先,教师精心构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点的语言环境,在相同的话题下,引导他们结合所学专业特点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能够流利介绍自己的专业知识,表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自如地表述自己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其次,师生互换角色,走上讲台模拟演练,学生做老师,为其他同学讲授自己所学专业的最大收获,把自己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堂传授给同学,讲解自己在专业中学习中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将自己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在实践中的经历相结合,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交流,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学会做人做事,更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多种方式并举,用讨论、辩论、演讲、交谈等综合方式进行训练,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要求和特点捕捉说话内容,利用课堂上学生的临场发挥,引导学生表达更准确、更流畅、更清晰。把课堂设置为就业前的演练大舞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准上岗”的专业化情境中的口语仿真训练,使学生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学习口语交际的技巧,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重视和热爱。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训练语文能力要有明确的阶梯,从出发到目的地有一段路程,在这段路程中要步履清楚,拾级而上,要有合理的布局,要安排好恰当的程序,引导学生步步攀登。说话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培养说话能力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但殊途同归,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今后发展积累受用终生的财富。

篇9:生物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论文

生物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论文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笔者根据多年来的生物教学经验,认为以下几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人们普遍认为完美无缺的定论提出质疑。它不仅满足于去想“这个问题原来是这样的”,而且要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是那样的?”如在讲述高中《生物》课本中生物的无氧呼吸时,教师告诉学生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物质是乳酸,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不产生酒精?甚至有人会问:若产生酒精结果将如何?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这种求异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借题发挥,激励学生作深层次的思索和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愉快地启动思维过程,达到提高知识迁移能力目的。

二、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

所谓比较,就是将各种事物或其个别部分、特征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由于两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成分或因素,共同的成分越多,一种学习就越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迁移。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所学知识的同和异。

教材中类似的易混淆的知识点很多,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细胞分裂与分化;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极核与极体;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自养型与异养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蛋白质、酶与激素;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等等,它们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相似,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这类知识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

三、指导学生进行图文转换

图文转换能力是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有关知识点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运用图文结合法读取图中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从中挖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辅以生产、生活、科学实验等实际问题,将其设计成有一定情境的生物问题,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学生会发现洋葱表皮中某几个紫色细胞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不能发生分离,或分离后在清水中不能复原。当学生对这些已产生的问题情境解读之后,教师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接着问:动物细胞是否有质壁分离现象?利用质壁分离现象可以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转换问题情境,由植物细胞的结构学生想起动物细胞的结构,由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就会联想到动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五、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对比方法,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旧促新,以新带旧,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的第三章介绍了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但较抽象笼统,而在第五章中则又着重讲述了与之相关的光合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在前面的学习中让学生重点掌握叶绿体的结构,而后面学习光合作用时,先用一定时间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两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教师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使学生顺利实现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正迁移,在教学中既要准确分析、熟练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技能之间的共同要素,又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的概括水平和对知识技能之间相似关系觉察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篇10: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教育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教育论文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学会阅读方法,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这种能力、方法和习惯的获得,要靠教师的指导和启发,更主要的是靠学生自己的的实践,通过实践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放开手脚,培养自学能力

1.教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教学生使用工具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功。首先是要求熟练地使用字典。查字典是自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不仅低年级要求学生学会按部首、音序法查字,具备使用字典的最基本能力,到了中高年级,还应进一步要求学生熟练地查阅字典。每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一、二类字在字典中查出,了解每个字有几种意思。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所查字在本课中的含义。在平时的阅读写作中,学生如遇到疑难的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这样既能使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也掌握了学习生字、生词的方法。其次,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克服学习中困难,还应教给学生学会查阅资料,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2.教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以《林海》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兴安岭的“岭”是什么样的?作者抓住了“岭”的什么特点写的?作者在描写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划出关键的词。第二步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多向讨论,凭借对关键词“多”“温柔”等词的理解、品味,达到理解本段的目的',最后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帮助学生总结本自然段的学法。即读——思——划——议——品。第三自然段,辅导学生用此种方法学习,巩固此种方法。第四自然段要求自学掌握这种方法。自学过程中,学生从“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花丛中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认识到兴安岭森林的美丽,体会到作者对林海的赞美之情。这样学生通过动嘴、动脑、动手、活跃了思维,掌握了方法,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3.教好不同类型的课文,培养自学能力。五年制的普通教材编排了讲读课文、阅读课文以及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课文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训练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讲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言基本训练的主要凭借。

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扎扎实实地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设计的题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练习;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训练,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完成各项训练任务。 阅读课文大多是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这种类型课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讲读课文中重点训练的基本功加以运用,理解不到的或者容易忽略的地方,老师要作重点指导,它对于逐步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独立课文相当于把课外阅读材料拿到课堂上来学习,内容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按课后提示的问题阅读,并让他们学习运用从一二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独立地理解、消化。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但教师要给以引导。

二、紧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批判能力。它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能形成的,也不是教师问,学生答能获得的,必须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把文章读明白的基础上。强调要紧扣教材,是因为教材本身就是以培养能力为基点而编排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读书要有目的,有的教师也认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开课前,他不提任何要求,就要学生把课文读一遍,这叫无目的阅读,这种读法,几乎完全排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费时多、收效少的阅读方法,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前,要紧扣课文,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边读边记。学生掌握了这些读书方法和习惯,也就有了阅读能力。所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三、结合内容,注意培养思维能力

新闻记者教学要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这一点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重视。能力的基本是知识,然而文章的核心是思维,不经过思维,知识不可能被吸收,更不可能转化为能力。因此,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把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培养起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写法和结构上的特点进行思想训练,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海底世界》等课文,典型地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特点,数学中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

四、抓住时机,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抓住时机让学生口头解词、释句、概括段意、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例如:在学习每篇课文前,可指导学生先预习,初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互助弥补,这样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1: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获得阅读能力和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而以往的教学,阅读只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陪衬和形式,教师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要学生配合自己按既定的计划讲授课文,要求学生去适合教师,迎合教师的口味,顺应教师的需求。当学生隐藏的认识过程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的时候,教师不是创造条件给他们,而是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和代替了他们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和规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用统一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冲淡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到自己设计好的圈子里,引到自己想好的结论里,迫使学生面带难色地吞咽下去。如此阅读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以往费时低效的现象,关键是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流露出真诚的喜爱和尊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智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阅读上主要体现在引导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并且学有所得,能够看到自己的成绩、自己的进步。教学中要先让学生自己读书,再质疑,然后引导学生梳理提出的问题,进而指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比较分析,在读书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一步一步地把学生教会,是教学拓展的阶梯。成功,那怕是极小的成功,对于学生来说,也会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习动机的诱发,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仅依赖于知识和能力,而且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只有在轻松、自然、安静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

因此,教师应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也要大加赞赏,即使他们有失误,也要热情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创新。另外,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要凌驾于学生之上,尽量做到教学民主,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从而消除一切心理障碍,课堂上学生就会无拘无束,思维也就非常流畅,于是便常常会有创新的见解涌现出来。 三、在阅读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一个人在动手过程中只有做到手动、眼到、心到,才能调动各种器官。

如教《詹天佑》这篇课文,讲詹天佑“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段,我根据课文内容板书,画出施工的示意图,让学生来理解课文,这就失去了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机会。再教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边看书边画出八达岭和居庸关施工示意图,然后叫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并说出这样施工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大家讨论,再细读课文,学生就体会到,从山顶中部凿井法,从山的低处打几口井,向两头开凿,这样两头同时施工,有六个工作面,可以增加工作效率。同样在教学“人”字线路这一段时,我也引用了上述方法,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使学生真正懂得了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四、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思想

在注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不能放弃或削弱自己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学和一般学习不同,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读,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有无教师的指导,是一般的阅读活动和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如果只有学生的阅读活动,而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那只能是阅读,而不是阅读教学。而指点是否抓住了关键、是否恰如其分,是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课上,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视为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把大部分的时间还给学生进行读书实践,而且要对学生的阅读作精细的指导,既要抓得准,又要指导得当。

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在阅读中学会评判,就是针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样的训练,既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评判能力,也能满足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要求,从中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克服学生的从众心理和答案的唯一性。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我们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根据教材特点,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篇1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出来。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说话能力尤为重要。说话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听、读、写能力的发展;说话能力低下,会滞后听、读、写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1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必须贯穿在语文教学之中,应和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结合的方法是:

1.1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用词语练习说话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从理解词语说话的能力,让学生首先会用所给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上中高年级后,要求学生不但能用所给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而且还要把这句话说具体。在进行此项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词语是否理解了,能否正确运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1.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主要依托。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的因素,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授课时,老师可边讲课文边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用说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老师帮助学生理解了“乌鸦的羽毛真的漂亮吗?嗓子真的好听吗?狐狸的话切合实际吗?”这些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说说狐狸为什么这样说。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心里是怎样的?

1.3利用文中插图练习说话。小学生现在用的新编语文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借助插图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利用插图练习说话时,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能够透过画面的静景想象动景,从人物的神态、表情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将插图的内容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如教学《妈妈的账单》时,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彼得母子的表情,想像一下,她们会说些什么。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1.4通过复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老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的课文,学过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在复述过程中,强调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允许学生有某些发展与创造,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作适当的取舍,通过自己的口,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爱憎褒贬等生动地复现出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大有进步。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活动,进行说话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说话训练的兴趣,老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例如:“小小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见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讲给大家听。“故事会”不仅让学生讲故事,而且讲完后让大家评论讲的怎么样。“课文表演”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己选择角色,设计人物的动作和对话。“专题讨论会”让学生按照规定的题目和要求,在会议上口头发表意见。由于语文课外活动满足了学生爱动的欲望,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说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或搜肠刮肚,或词不达意。究其原因,除少数学生是由于缺乏认识事物的能力,表达不清楚以外,更多的则是腹中空空,语言贫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中国文化中的成语和名言警句,语短意深,信息量十分丰富,启人想象,发人深思,还有文章中那些优美的词语,生动的句子,深邃的意境,深刻的哲理。让学生理解了,感动了,信服了还不够,特别是那丰富的语言材料,得让学生吸收,化为自己的营养,吸收语言营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读多背,以便做到随时取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如果有几百篇优秀文章烂熟于胸,学生定能出口不凡。

4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说话能力的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仅仅靠上语文课的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与学生课外相处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随时纠正学生语意不明,用词不当,使用方言土语,句子不完整等语病,把说话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随时注意语言教育,能不能够抓住语言教育的时机,是能不能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是说话训练的课堂。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巧妙的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寓于情感、工于表达。只有在孩子们的童年时代把说话训练渗透到方方面面,他们的说话能力才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篇1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数学思考能力对于人一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在这个阶段重视对他们思考能力的培养更将影响着他们的未来。所以说,注重对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等的认识,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数学的学科任务来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也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数学教育的重心。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模式来看,更多的教师强调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思想主导下的课堂体现的是教师的思考或者是个别优秀学生的思考,大部分学生更多的时候只能是充当“收音机”的角色,是极其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对学生思考本能的抑制,是对学生思考能力的`限制与摧残,是非常不可取的。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放在首位的学习目标。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切实把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提到教学的中心工作中来。那么,新课程改革背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呢?

一、让小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锻炼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小学数学学习之于生活的关系密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生活情景,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体会、思考,进而使他们的数学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学生如果能在与数学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那么他们就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获得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只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稍加指导就能促使他们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进行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并且在活动中不断提高思考能力。数学概念往往是比较抽象的,要想让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透彻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善于去创设情境。例如我校一位数学学科带头人在教学《周长的认识》的时候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体育课上,小明和小强在操场上赛跑,小明沿内圈跑,小强沿外圈跑,这样的比赛公平吗?”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小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经过短暂的讨论,同学们很快就认识到这样的比赛是不公平的,也因认识周长的概念。经过这一环节之后,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顺当多了。

二、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锻炼思考能力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单纯的依靠听和看的学习,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课堂上的动手操作的学习效果却是最佳的。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简单地传授、灌输知识的习惯,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起手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发现、尝试,去验证猜想、去碰撞思维。只有学生经过分析、思辨、比较、反驳等思维活动之后他们才能从对表象的粗浅认识深入到对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上,才能真正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好比始终站在岸上死记游泳口诀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道理是一样的,当学生遇到对抽象概念理解障碍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一下。比如说在教学“可能性”的时候,不让小学生动手去验证种种的可能性而是不停地用言语讲授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是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的最佳办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让小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锻炼思考能力

合作交流是被许多国家地区普遍采用的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合作是指儿位学生围绕相同的学习目的而进行的行动上配合的过程,交流是指儿位学生针对共同的学习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实践证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增进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总之,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合作交流也是要讲究时机的,简而言之,合作交流是要在有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小学数学教师如果在合宜的时候进行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的话是能取得预料之外的效果的。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为了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让前后桌的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联想见过的所有图形,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先把图形画出来,然后再动手把这些图形折一折,看看它们到底有儿条对称轴。正是因为有了组内成员间的通力合作,这项浩大工程才有了完成的可能,同学们都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感,既复习了以往学过的图形知识,又加深了对当前学习任务的理解。

总之,不管是以前、现在还是未来,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都将是数学教学的重心,是小学数学老师们永恒的话题。但是,小学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要看数学老师能否更新教学观念,能否坚持通过创造具体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等方法来进行有效培养。

篇14: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

赵守鹏

(辽宁省庄河市第四高级中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利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着手,重点分析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力求找到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可靠途径。

篇15: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远远比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更重要。高中数学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要给学生留出探讨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课,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解析这些问题,得出解题的新方法。比如,当老师要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将直线与圆的位置告诉学生,而是要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我们学习过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呢?当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来得出了直线与圆的这三种位置关系。学生在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时,既体验了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来创设不同的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二、紧密联系生活,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这门学科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当老师要讲解“不等式的实际应用”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农民伯伯有一桶纯农药,倒出8升之后再用水补满,然后再倒出4升再用水补满,此时桶中的农药不能超过容积的2.8%,问桶的容积最大为多少呢?教师要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一问题,此时每一位学生都在思考,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解答完之后,教师要抽取几个同学让他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解题思路,然后教师再总结,让学生真正掌握解该题的方法。在此之后,教师再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出来。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学生自己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高中数学的知识难度较大,因此有很多同学都不喜欢数学这门课,更谈不上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面对这种情况,高中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江果。高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A]。2014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2]何永晶。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

相关专题 浅谈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