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肖亮101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肖亮1010”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共1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是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对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职高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厌学,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他们的心理,研究出他们喜爱的教学形式,在此,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是有很大作用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语文教学, 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抓住学生心理去教学,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尤其是我们职高的学生,他们普遍厌学、怕学、缺乏学习动力,为什么?就是因为老师们没有架设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没有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没有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课堂上往往偏重于语言信息的传递,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真可谓是“强按牛头不喝水”。如何使职高学生提高学语文的积极性,结论只有一个: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去钻研教材,制定他们易于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计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为此,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抓兴趣心理,以表演体会情境

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进入了一种僵化的训练模式,往往一篇有血有肉有灵气的美文被肢解成知识大拼盘,搞文字游戏,枯燥无味,学生更是兴趣索然。其实在职业高中教学语文以来,我发现职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喜爱程度是远远高于其他文化课的'如数学和英语。我就正好利用这一点改变陈旧僵化的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上学期我在上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校对外教学开放日公开课时,指导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这篇小说的情节表演出来,课下我与学生共同琢磨角色,排练内容,精心指导学生用心练习。在公开课上演出时,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大家品头论足,议论赞叹,即使不喜欢语文或语文成绩比较弱的同学也参与到这气氛中来了。同学们动手制道具,动口背台词,动脑理解课文含义,动情表演,把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语言、有动作的形象,把抽象的道理、深刻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变成了具体直观的演示。学生在兴趣心理的驱使下,很快地理解掌握了小说的内容,提高了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

二、抓“好疑”心理,以激疑探索新知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疑最容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射。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讲《长城》一课结束前五分钟,我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为什么说长城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②我国古代歌颂劳动者智慧的诗歌有哪些?

顿时课堂情绪活跃,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短时间内有同学谈了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还有同学讲了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至于诗歌所忆甚少,我提示了一些如《诗经》,要求同学们课后利用网络或查其它资料完成。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这一点。

三、抓联想,想象心理,以比喻创新

青少年学生喜欢想象,而文学作品中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创造文学形象是其主要手段之一。作品中的一些语文知识,如果直接讲,学生往往不易理解,难于记忆。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采用恰当的科学的比喻,就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就可以使学生能恰当地把握作品中的文学形象。

例如:讲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时,我抓住课题的“窗”激发学生想象:

①作者把什么比作“窗”?

②“打开一扇窗”里面有哪些引人入胜的内容?

③这篇课文虽短但是特别吸引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读了这篇课文,结合你的感受,你读到了什么?

前2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3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一组,最后每组各选一个代表把本组的认识汇总起来,老师巡视各组,随时指点、点拨。学生汇总:近窗者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远窗者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通过抓住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又使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进职教中心教学语文以来,每学期学生必定要写至少四篇作文,布置什么样的作文题学生才能够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因为职高学生基础普遍薄弱,文字运用能力普遍较差,在初中的时候就很讨厌写作文,但是我也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部分重点中学的学生不具备的优点,那就是不论老师布置什么题目的作文,他们写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绝对没有虚构、矫情在里面,因为学生的文章的水平是怎么样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是真情还是假意也一目了然。

职高学生的文章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只有朴实的语言,真切的情感,在批改中我发现同学们写的大多是友情、亲情,无论什么题目都能粘上边,他们很看重友情,深切体会亲情,我利用这点对他们进行疏导、教育,鼓励大家把真心话写出来,在作文练习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感恩”。

总之,从研究学生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职高语文教学,用心理学的若干原理指导职高语文教学,就会发现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了心理学的指导,语文教学改革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才能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才能使语文教学最优化。

如果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其教学活动就会发生困难,陷于盲目探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处境,甚至会与教师的意愿背道而驰。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自身规律的要求。归因的研究,教给我如何分析学生学习兴趣上的问题,提供了方法,用“归因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这是心理学原理对我语文教学中的重大帮助。

篇2: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及最终在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的研究领域,是指利用心理学较为完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方向[1]。其目的是采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众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 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发掘出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2]。当前,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儿童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大量运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对其在教育学方面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度发掘学生的潜力及好的品德素养,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心理学界一直充斥着模棱两可的说法,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一说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3]。无论采用哪一种说法,积极心理学都已经对人们一直研究的心理学方向提出了巨大挑战,从根本上驳斥了以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防治心理疾病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成为了现今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一般情况下,提到心理学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门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的学科,认为学习心理学只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想法是从心理学诞生以来外界对其普遍的看法。但是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则颠覆了人们的原有看法,其核心在于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现象,探索人们心中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帮助人们寻找并建立幸福感而非研究人们的病态心理问题。它从大众认知的心理学的另一个层面去研究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已经把心理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对主观水平上积极体验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积极经验,经验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知识或技能,积极经验则指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主观幸福感等正面情绪的知识技能;对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实质是研究个人所具有的类似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对群体水平的积极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则是对人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的环境进行的研究,探索研究出能对个体潜能发挥有正面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三、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由主观到个体,再由个体到群体,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构成因子,作为社会组成因子的一部分,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把对社会整体进行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相应的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同样会产生积极作用。

1.对积极经验的研究

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积极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发现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中常常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快乐或是主观幸福感的那些积极经验,并将这些积极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互相结合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最终目的做铺垫。

2.对积极特质的研究

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就一直被灌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特质这一层面的研究就是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品质特征,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以后发展道路的正确走向。

3.对积极环境的研究

教育教学的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两种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积极环境,帮助教师学生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教学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上能够在积极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从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优化教育教学的环境。

四、结语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该把对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探索出教师教学和学生教育各自的优势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开展教育教学,最终在整体上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3: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问题式教学以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老师作为主导中心,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因此,问题式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例如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进行培养。老师是用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传递知识的使者,因此,在问题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老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学生也需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参与学习,而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知识。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体现问题式教学实施的重要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目前小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该课其中囊括了许多的心理学理念以及实践理论知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即一般性和特定性。前者指的是在小学儿童心理学的教育过程中包括有最基础的心理学教程、理念以及理论知识。后者主要是指该门课程是以小学生为教育对象,因此,其出发角度以及知识角度都不同与成年人的心理学教程,从而能够了解到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所以,((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需要学生仔细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心理状况。这样才能够帮助整体探讨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同时对于日后解决小学儿童心理问题也有较快的应对方法。因此,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要能够全面的开展就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通过引领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吸引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够从本质提升该课程的教育水平。

二、问题式教学的原则

(一)启示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也就是说老师在提问的时候需要考虑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思考,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动思维探索问题的本质。要想课堂能够成功的进行就必须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去真正的思索。但是,老师也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置问题,例如小学儿童年龄较小,接触的知识欠少,学习能力却很强等的特征帮助他们发掘潜在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愿意主动地学习、探索。

(二)效率性原则。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学课程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面还是受到学校条件的遏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所以,老师需要调整上课的节奏,在短暂的时间中达到最大的效益。因此,在课堂中问题的设置都需要经过仔细的斟酌。因此,效益型原则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首先考虑的。遵从效益性原则,有选择的设置问题,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针对性原则。针对性这一原则主要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的,并且根据该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制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该堂课所要讲的知识重点和学生容易碰到的瓶颈,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将难点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这一原则需要老师了解知识结构,而非只是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进行提问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原则对于学生而言主要就是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的现有水平。不同程度的学生状况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上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征设定相应的问题。

三、问题式教学在儿童心理学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问题式教学主要是以老师作为教学的引导,学生作为主要群体,而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联作用。所以,问题式教学能够成功主要是在老师对于问题的安排和其相关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和难点重点知识,突出问题的可思考性,引导学生不断地思索和研究,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其次,还要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其形式多变,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问题的数量以及质量避免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老师在该状态中充当的角色是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探索,因此,老师需要准备充分,细心认真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最后,老师需要根据学生课堂状况,给予新颖的、具有启迪作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和学生一起探讨,形成一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朋友关系,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面的压抑心态。同时也帮助学生在简单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知识,能够更快的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这一门课程在问题式教学不断地进步下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老师也通过改善问题式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培养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篇4: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在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作为指导,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课堂教育效率。同时,能够消除学生负面及消极的学习心理,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在课堂上产生较好的师生互动,营造一个愉快且融洽的人际氛围以及课堂教育环境,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5: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论文

一、前言

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可以说优秀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者。但在现阶段,相当一部分教育教学工作者不能够充分重视这一点,其中也包含一些教学教育水平比较高的教师,这些教师往往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教育心理学进行深入分析,也就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目前,很多教师为了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将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本课程的专业领域,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事,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也需要对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正确认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规律,教师才能适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运用鼓励的语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有意无意间的言语和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可能从此会以消极态度对待教师,甚至讨厌这门课程,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积极的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班级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胆子小,课堂上不敢发言,经过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诱导,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渐渐敢于发言,并逐渐和同学讨论问题,学生成绩不断提高,后来还担任了班干部。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鼓励的言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有很大的影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理把握“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主要指的是暗示从本质上而言,会使人的观念和情感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自己信任、喜欢、崇拜的人的暗示与影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期望是一种潜力十足的力量,如果学生从教师的表情或行为中感觉不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往往也会以消极的情绪对待教师,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的一次不良态度,有可能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深刻的影响,最后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品行也随之变坏,可见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十分重要。例如,班级上的学生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担任班干部,理由是和其他学生相比,教师比较偏爱班干部、关心班干部,这就是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积极期望;但有一次班主任没有经过全体学生投票选举,便直接指定一个学生担任班干部,这使班级上有些同学很不服气,认为教师偏心,就这件事而言教师没有树立好公正公平的形象,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消极态度,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合理把握“期望效应”,积极鼓励和关心学生,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期望,使性格内向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合理运用关爱心理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主要两种:社会交往动机和荣誉动机。前者表现在:学生愿意为自己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取得教师的信任与关怀;后者表现在:希望自己在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肯定等。这两个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注意多花时间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切实帮助学生处理学习或生活中的难题,并适时给予学生表扬,使学生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获得老师的信任与关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当前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普遍较重,其中有很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其在家里处于中心地位,在学习里如果不能获得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落差。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班主任更要以人为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关心学生,主动帮助、爱护学生,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得到教师的关爱后,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校中去。

四、结束语

总之,充分认识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合理科学地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嘉芮.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15(08):59.

[2]刘继萍,赵云辉.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6(05):42-43.

篇6:教育心理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教育心理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学科。本文以教育心理学视角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提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环境,探究教与学心理现场与基本规律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大学新生心理现状

基于心理发展周期来分析,高校大学新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上处于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热情激进、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挑战,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稳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其科学引导。

1.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步入大学后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增强;第二,渴望自我能力与人格被认可;第三,自我意识较强。

2.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对大学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第二,情感与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多元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设心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解决部分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这类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长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联动的沟通网络,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本质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应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讲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共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强化大学新生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展开。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背景,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像某些理论性强的课程那样单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推动自身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桂梅,杨红,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36):59-61.

[2]包春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0.

[3]屠鸣,李晓彧,魏春燕,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9-63.

篇7:《教育心理学》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职业院校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思想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和有效教学理念的要求,《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启发,重视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在作业的设计上,要精简有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者结合教学经验,探究了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课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对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和理论,也不是让学生口若悬河地“纸上谈兵”,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有所反思,有所借鉴,并透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技能,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一、重视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优化教学设计,做到“授人以鱼”,也要做到“授人以渔”。有效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上的习得之外,还需要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学习贵在方法的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掌握相关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因为方法与知识更重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第一步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习心理,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理论学习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多思多练,灵活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反思自身的行为和思想。最后还要有一定的检测,以测试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

二、摆正“教”“学”的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是教师的“教”,一种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落脚点都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是充当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果不容乐观。新形势下,《教育心理学》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心理学》课上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以往的《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能力建设,认为学好教材上的基本知识,能解决相应的考试问题就可以了。对一些实际问题或者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很少涉及,担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或者认为没必要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因为考试的时候不会牵扯到这些知识,也考查不到这些能力。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受到学龄和年龄的限制,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拥有解决难题的渴望和意志,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一定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

三、布置有效作业,做到精讲精练

《教育心理学》这一门学科除了课堂知识讲授之外,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消化、吸引和应用能力,还需要强化练习,让学生在作业辅导的过程中温习知识和应用知识。以往很多教师在上完新课之后就布置大量作业,搞题海战术,学生需要完成教材后面的习题,另外还有一些辅导材料,海量的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有用没用的问题,重复多变的问题,会与不会的问题都要来来回回地做几遍,可以说很多都是无用功。课堂教学的亮点要展现在课堂上,更应该体现在作业的布置上,那么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再布置,超纲的问题不布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因生而异,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照顾到学生的层次性。在课堂上,在问题的设计上,讲究难度和密度适中,并讲究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说把练习题设计成课堂当中的抢答题,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好胜心都比较强,而且很渴望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因此把练习体设计为课堂抢答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认真学习。

一切教学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情,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篇8:《教育心理学》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锻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这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尤其显得更加重要。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他们在知识基础、习惯养成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果教师按照一般的方法进行教育,则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但是如果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教育心理学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那么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从而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技术人才。

一、教师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教学的保障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资质的教师,他们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和教学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教学不努力,也不在于他们的专业知识不精湛,而在于他们是不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为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可以说,教育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将它熟练地应用于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关注学生心理使教学有的放矢

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公共理论学科时,有的同学会认为职业学校主要教的应该是技术操作,学习理论没有什么意义。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给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索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与“做”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学好了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改进操作,也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从而实现个体的成长。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快乐融入学习

成功的教学需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教师可以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明白成长是一个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的旅行,只有不断实现自己的低层需要,才会向更高层的需要进发,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这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好多没有学习的目标与方向,通过将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重要,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源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娴熟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效益。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求教师巧妙地进行心理暗示,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来渗透教师的期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从而在正向的评价、赞扬和鼓励中使学生爱上学习。

(一)巧妙运用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并做出相关反应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比较广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心理暗示,发挥出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一直给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你能行!”“你真棒!”这样学生就可以抛开自卑的心理,从而使学习更加积极、认真。

(二)善于运用鼓励语言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成绩不好等原因可能一直是被批评的对象,这也就是好多同学讨厌学习的原因。在进入职业学校之后,教师一定不能再像原来那样打击学生,而是要多用鼓励的语言来唤醒学生的自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时,当学生能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赞扬他们的勇敢;当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要表扬他们的思维方式;当学生完整地完成一份作品时,教师要中肯点评,并多指出其优点,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意见。通过运用鼓励语言,使学生自信满满,这不光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成功的教育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学生心灵相通。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心灵的沟通更加有必要,只有将心比心,善于换位思考,真诚地帮助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学时,与学生沟通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喜好,“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这样在平等氛围下的沟通,可以让学生把老师当成“老朋友”去对待,也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多种措施并举为提升学生的健康心理保驾护航

教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需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成人”远胜于“成才”。在教学时,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学习与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避免出现自暴自弃等不健康的心理。同时教师还要调动起学生良好的学习观,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从主、客观等方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端正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与实践中。

(一)正面引导,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属于在升学考试中被筛选下来,在无奈之下才选择的职业学校。因为职业学校并不一定是他们的向往,所以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就影响到积极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正面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处处有挑战,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这样学生就会重新认识自己,找回自信,树立起正确的成败观。同时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建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让学生明白既然选择,就要做到更好,从而使学生的积极人生观在不断渗透中形成,也就从思想上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正向激励,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观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所以“厌学”情绪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不想学、不会学、不爱学等方面。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这些消极情绪,就需要采用正向激励的方法,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中收获到更大的成功,这样学生的内动力就得到了激发,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就形成了积极的学习观。正向激励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对于成长的重要性,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三)正确归因,寻求最佳教学的切合点

职业学校的很好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成绩不高往往归因于自己不够聪明,知识太难等方面,而没有从自己是否努力等方面找原因。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教师可以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自己不聪明,自己有很多的优点,只是没有挖掘出来而已,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并学会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找原因,从而避免学生消极地看问题。如对于理论知识学不进去的同学,教师可以让其着重于操作,当操作取得一定成效后,学生就会感觉到操作需要理论的支持,从而也就会积极地学习理论知识。

总之,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锻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教学更加高效,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

篇9: 心理学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1、深入疏导,转化角色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疏导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进入疏导法。指的是教师运用说理的方法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尽快地从情绪化中走出来,带领学生认知自身的行为,并且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在刚刚进入校门之后以及在毕业之际需要工作岗位之时,恰恰是高职院校学生大规模爆发伤心、痛苦感情的高发期。还有很多例子就是在校期间,年轻人因为恋情的问题也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波动甚至是有负面的情绪出来。这些时候都是需要教师来及时的引导学生,告别负面的坏的情绪,回忆自己做过的高兴的开心的或者是成功的事情,通过这样的心理历程的回味来促使学生改变过去只是凭着主观和意气办事的做法,慢慢恢复自信心。深入的`疏导法对教师则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提升心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仅要重视沟通技巧,更要注重沟通态度。学生们往往更加欢迎热情、和蔼以及善于沟通的教师,因此需要教师转变自身意识,定位为学生的朋友,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了解学生的品行、思想和问题,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激励,使心理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营造轻松的学生氛围

辅导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需要一个轻松的环境和氛围。想要学生卸下心防、打消心理戒备,就要教师试图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一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是因为如果学生有着很深的心理戒备,是不会轻易的被打开心防的,教师也就无从疏导。还有,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心理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疏通和教育。其实这是一个致命的偏见。高职院校学生因为就业和社会压力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均会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或者是障碍,有了问题就需要及时做到排解,否则不仅会加重心理负担,还会被心理包袱困住拘束,产生不好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可建立一定树立比例的“心理疏导室”,聘请心理医生,对前来咨询的学生给予详细的讲解和疏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下评论,更不能反应冷淡,造成学生的紧张感,应在较为活跃和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谈话和咨询。高职院校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这样一个环境,不但会很好地为学生排解问题,同时还利于学生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发展。

3、健全干预机制

高职院校不仅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更要将个体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当做重要的工作来做。健全干预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心理问题的发生以及由此衍生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建立健全个体的心理问题干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来抓:首先,实行值班制度,使得心理咨询的教师如同医务教师一样,做到随时能够接待学生,不会使学生感到落寞。初次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尤其会有紧张的心理,如果再遇到无人值班的情况,那么就会更加加重学生的紧张感和不适感。此外,高职院校应配置,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的需要,使得每一位需要咨询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帮助。最后,对于初步评估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应及时启动应急措施,转送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的治疗,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结语:将心理学引进到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机制当中,不仅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同时还是对高职院校本身的完善。这一机制的实施,必然会形成一个双赢的良好局面。

篇10: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本文结合作者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作 者:崔英兰 付焱晶 张晶  作者单位:崔英兰(葫芦岛市实验中学,辽宁,葫芦岛,125000)

付焱晶,张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飞行学院教研部航空机械教研室,辽宁,葫芦岛,1250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44 关键词:情感教学   心理沟通   教学思维   互动教学  

篇11:中学物理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要深入浅出地采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进形教学。II:利用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III:精心设疑,激发思维。IV:适当应用正反对比方法引发学生思维。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中学物理;教学手段

本人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做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努力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反复钻研教材,区分教学重点,认清主要和本质的东西,同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分析加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采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利用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适当的实验去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是我们教师教好物理,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学生回去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摆的等时性,重现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用长短不同的绳子和轻重不同的石块研究摆动规律,并做实验记录。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有的分组实验有的家长协助,虽然所得结果略有出入,记录方法各有不同,但学生通过此次实验初歩体验了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实验技巧,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人的感知与思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物理现象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每章后配有的学生实验,选择适当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实践,如在热学中可让同学自测自己一天中早,中,晚的体温,了解人的体温的变化规律;光学中可自制针孔相机,了解小孔成像原理及特点等。这些我都让学生做过,收效都不错,学生积极性很高。如在做小孔成像时,书上是个圆筒,可生活中很难找到,在我布置实验的.第二天很多同学拿给我的有方型,三角型,做得很成功。

二、精心设疑,激发思维

人们的思维活动,求知欲望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改以往满堂灌的疲劳教学法。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可先将一硬币放入碗中,让两位同学各找一个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保持不动,然后向碗中加水,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重见硬币的现象,并由此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调动起来,便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去关注老师的教学,在获得新知解决问题后,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觉得学物理挺有意思,再由学生的亲身体会讨论解释为何在游泳时看见池水很浅而实际下水却很深这一现象,进一步解释碗中筷子弯折现象,达到巩固新知目的。再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中,可先提问为何我们吃的田螺要剪掉尾部?为何家中吸盘式挂衣钩能悬挂一定重物?由此引入大气压强的教学,解开学生心中疑问。这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学生熟悉生活现象设置悬念,激发思维,即由旧知引入新知,从“熟”引入“生”的教学方法是符合认知过程中循序渐进原则的,也为很多教师所采用。

三、适当应用正反对比方法引发学生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它的对立面作斗争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编写典型错例,引起争论,让同学们在争论过程中辨明事非,明确概念。例如:在讲功的计算时,可举二例,

(1)某人用一只手托着一只鸡蛋(50克)在水平方向移动1米,问此人做了多少功?

(2)某人用100牛的力将一球踢出30米远,试计算此人的脚做了多少功?同学们有的或计算或讨论,这时可由回答正确的同学指出别人的错误讲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同时正确引导,进一步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知道有力作用而在力的方向上未通过距离属“劳而无功”,而虽移动距离却在此移动方向中上无力作用属“不劳无功”。这种做法可以达到以反面强调正面,分析错的树立正确概念的作用,不但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深刻而透彻,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四、讲练结合,以练促思,切忌欲速而不达

目前,由于学生试卷等复习资料太多,且学生分不清哪些是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纲要求有所取舍地选编习题,注意易错易忘,易遗漏易混淆之处,注意规范解题格式,教学生抓住解题要领,明确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分清重点主次,切忌欲速而不达。这一点在我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犯过急躁的毛病。在考前复习过程中,给学生的试卷太多而未加选择,学生囫囵吞枣而没来得急消化,这样既占用学生时间又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得吸取教训,做到教学有轻有重而忌面面俱到急于求成。另外,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应重点训练,如有许多学生遇到简答以及实验题时往往显得思维无序而混乱,理不出头绪,不能切重问题要害本质。如某些实验题要求用相关字母表示你认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推导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此类题型时,很多同学感到棘手,可经过类似专题训练后他们应用物理概念的概括总结和公式推导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金威.中学物理情境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郝志方.从情感维度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D].扬州大学,.

篇12: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教育心理学就是让教师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若是能够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应用,以达到增强语文学科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心理学;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是一门富含创造性的学科,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还体现出蓬勃的生机,能够有效地契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认真地分析心理学理论,针对学生的心理展开更为细致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课本中,许多文章都能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将教育心理学融入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还能够帮助学生健全心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育心理学内容

新课改出台后,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在学习生活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地发现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教师利用课文营造心理教育氛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还能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动力。教师在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各种心理教育因素,深入地钻研,更好地发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例如,《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虽然不是以白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文言文精练的文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课文之中主人公具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是当代学生所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认真地阅读文章,对文章中人物的话语进行揣摩,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创设“论学”的情境,让学生自行根据文章进行表演,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还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而后教师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具体的分析,剖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精心设计初中语文教学环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教育心理学,需要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并且在学习的同时获得更加美好的学习体验,塑造科学的心理,创造和谐的环境。1.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引用部分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在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优秀的文章进行感悟,深入了解其内涵,在英雄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理体验也会随之增强。例如,在《芦花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够针对文章中对“老头子”的动作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还能够品味其神情和语言等,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品读和想象,随之产生敬佩之情,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渡过程,最后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点拨,针对学生品读后的感悟进行升华。2.合理利用事例进行心理引导为了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合理的引导。例如,在展开《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用文章中主人公替父从军的故事表达花木兰的品质,不仅展现出木兰的勇敢和善良,还展现出其对家人的爱。教师将花木兰的年代作为背景,深度地剖析人物心理,挖掘出花木兰在当时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3.创设相应的心理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心理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宜的情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数量划分为多个小组,让不同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来诠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还能够展开自我反省,看看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否也犯下虚荣的错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塑造良好的品格。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需要从自身的教学观念出发,对课堂的心理教学环境不断地进行优化,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摒弃传统教学中不重视心理教学的想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在定下教学目标之后,要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学生才能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放松地学习,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平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接近心理教育的目标。综上所述,要想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智基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应用,利用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康雪莲.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探究[J].科学中国人,(23).

[2]马德.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瓶颈和突破浅谈[J].亚太教育,2016(4).

篇13:心理学在中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在中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对于中学生教育管理来说,心理学可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和工具,尤其在当代的中学生工作中,我们教育管理者更需要充分发挥心理学工具在学生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拟从心理学的激励方案和沟通尊重两个元素出发,探计了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以便提高中学生教育管理之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热情又浮躁、睿智且轻狂、独立并依赖,自强而脆弱。学校应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管理方法,积极依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探索符合时代特征和身心特色的中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中学生的特点与运用心理学进行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从学生的家长角度上看,因为很多中学生,其家长通常在收入上面比较丰厚,而且条件上也是比较优越的,但是因为事业上面比较忙碌,往往从很早的时候就没有怎么顾及到孩子。另一方面,很多这些家长的文化素养也层次不一,有一些家长并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并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庭的结构也不一,离异的单亲家庭也比较多。这些都给中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通常有自闭、孤僻的心理现象。

其次,从学生自身的角度上看,由于很多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而且行为上面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思想品德上比较后进,而且比较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缺乏一定的纪律性,而且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结果有时娇生惯养,出现对于事情的承受能力比较差。家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期望也很高,而这些孩子们很多都是对于生活条件有比较多的追求。因而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对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综合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面对这些心理条件上比较落后的孩子们,如何让他们的心灵健全,这对于中学生教育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在中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这些心理学上的方法。

二、心理学在中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1. 以心理激励激发学生动力。我们知道,激励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的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也就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所谓的保健因素就是学生的一些基础需要,而激励因素就是一些学生渴望得到,但是还没能够真正得到,并且是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努力的一些动力。因此,对于这方面,我们要针对这些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抓住学生心理,制订一些相关的激励方案。

第一,我们要注重对这些学生进行目标的激励。每一个到中学求学的孩子们其实都是有自己的梦想,会有自己想要争取的东西。因此,在引导学生们真正走出来,成为一个愿意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人之前,一定要让学生们真正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方面就需要细致的目标制订计划,让学生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出自己的目标,包括人生的最终目标,以及不同的时间里面的目标,比如年度的目标等。并且鼓励学生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开始着手制定出自己的人生计划,包括自己不同阶段的计划等。

第二,我们要注重对这些学生进行榜样的激励。树立了榜样,更容易刺激这些学生为了特定目的,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这个阶段的青年学生,还是比较渴望受到别人的肯定和重视,不愿意自己一直默默无闻。虽然这些学生所关注的地方不同,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学校所评选出来的先进学生或者优秀学生都熟视无睹,不过这方面其实加以修改,使之能够更具备影响力。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真正在学习方面、社会工作方面、生活方面以及思想品德方面都比较出众的同学成为这样的一批榜样,并且鼓励全体的同学去为了这样的榜样,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并且不断地奋斗努力。这是从激发学生斗志的角度上面来处理的。

第三,我们要注重对这些学生行为的激励。行为的激励主要是从两点去考虑。在学生的自我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行为。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要注重良好行为的引导教育,让学生们摒弃之前不合适的行为。这就需要通过一些不同的方式去完成这样的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表扬行为符合规范的学生,来触动学生之间持续引起良性的行为竞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不同夸张的方式,以此强调着一些不好的行为是不恰当,进而在学生的脑海里面印出深深的印象。

2. 注重心灵沟通与尊重学生心理需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人类的需求有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生存阶段,人类的需求就不一样。因此,要针对不同阶段里面,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点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当前很多中学生都是家庭环境比较好的,因此他们已经不再存在于生存阶段,更多是需要得到更高层次的东西,尤其是关注和尊重。这也是很多从条件优厚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所渴望的东西。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这些学生的心理渴求,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处理:

首先,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观察,尊重他们的非正式组织。作为教育管理方面,除了对这些学生进行正式组织的管理,包括如学生会组织、协会等,也要注重对于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关心。因为学生的非正式组织是随着学生个人的兴趣组合的,所以具备一定的倾向和不稳定性,学生的教育管理者要更多关注到这些组织的动向,不要一味地打击,要关心这些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尊重这些非正式的群体,并且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可以更多地开放沟通的渠道。不要让教师们的办公室成为一种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区域,要欢迎学生们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作为教育的管理者也要更多地重视到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鼓励一部分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以学生座谈会的形式,和新进入这个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进行相关的交流,这样可以更为平易近人地拉动学生们的距离,进而让这些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感受,能够在顺畅的沟通中,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对于中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我们要适当地因势利导,照顾到不同心理状况的学生,尽可能以心理学的方式,引导这些学生走入正确的轨道中。

篇14:心理学在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在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教育管理过程中会涉及很多心理现象,心理学应用的恰当与否对于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诸多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解决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心理学问题涉及教育目标的设定、实施和调整的整个过程,对于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都有促进作用。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了心理学在不同阶段班主任管理中的作用和具体应用,对于改善班主任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心理学;班主任;管理心理学;运用

引言

班主任是在班集体中担任管理、教育、监督的核心人物,其工作开展顺利与否直接影响教育的最终成效。随着社会变革,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思想和行为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简单的政治思想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必须在进行学业管理的基础上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本文首先介绍了心理学在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门槛效应、木桶理论、罗森塔尔效应、积极心理学理论等,然后由理论部分转为具体应用,分析了在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和中职教育管理中的心理学运用,强调在教育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的必要性,最后从心理学角度为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职能提供建议:班主任加强自我学习、时刻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等。

一、心理学作用于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心理学现象,结合普遍心理学状态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成激励的目的。能够应用于教育管理中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门槛效应、木桶理论、罗森塔尔效应、积极心理学理论等。

1.门槛效应

门槛效应分为进门槛效应和反门槛效应两类。前者是指一旦一个要求被人接受,那么相比之下更大的要求也会得到接受。对于接受的人而言,在心理上认同小要求之后,就会形成接受更大要求的预期,换言之,不会对更大的要求形成强烈的排斥。反门槛与之相反,是指当接受了一个大要求之后,相对更小的要求就能够被接受。门槛效应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目标的设定上。例如班主任可以采用“潤物细无声”的管理方式,结合班级体内部的实际情况,为整个集体和每位同学制定小目标,在小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再提出更大的目标,一步步实现高水平的进步。这种管理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不断为学生提供激励,避免动力不足或者望而生畏的消极态度。当然,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惰性,在提出实际目标前,先公布更大的目标,当学生感觉为难时,适当降低要求,此时学生将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完成要求,而原本的目标也能够达成。

2.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是指,一个木桶存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只有将最短的木板加长才能提高整体效能。在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上主要体现在,要提高班集体的整体水平,班主任应致力于提高落后学生的辅导,只有促使落后学生进步才能改观整体。具体到学生,每个人的优势不同,学科成绩也参差不齐,需要班主任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督促其加强对弱势学科的学习,从而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罗森塔尔效应

该效应源自古希腊神话,寓意是爱和期望能够极大影响人的行为和最后结果。在教学管理中,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管理者的姿态进行硬性安排往往会适得其反。班主任在保证管理权威的基础上,应该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能让学生接受管理,不敢逾越,也能激发其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迎合班主任或者老师的要求。该理论要求班主任必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保持亲和力,时刻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心理变化趋势,当学生出现极端想法时愿意向班主任倾诉,而班主任也能及时遏制不正确的做法。

4.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以激发人的潜力、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为目标,致力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该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采取积极的言论、行为去塑造积极的人生,改变生命中的灰暗状态,帮助大众实现所有可能达到的梦想。通过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幸福、充满希望的为梦想而奋斗。随着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出现,中小学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甚至心理疾病,班主任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出幸福、快乐的未来接班人。积极心理学一方面要求班主任自身要对教育工作保持乐观的心态,热爱工作,发现工作的乐趣,享受教育工作而不是被迫去接受工作的安排;另一方面也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

二、心理学在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根据以上分析,能够应用于教育管理中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门槛效应、木桶理论、罗森塔尔效应、积极心理学理论等。下面,本文将结合以上分析谈谈心理学在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本文认为,心理学在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中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大学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中职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

1.中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

中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学校教育重心不能仅仅放在成绩的提升上,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班主任首先要把自己变成幸福快乐的人。班主任会发自内心地去接受工作,能够体会到教育管理带来的职业幸福感,能够感受到积极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而不是迫于压力被动地去接受任务,应付形式地为完成绩效考核而工作。一个带有积极情感的班主任会通过职业幸福感传达给学生,进而调动学习氛围。

除班主任的自身培养外,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或者个别辅导时,应致力于维护学生的幸福感。随着课程压力的加大,部分学生在相对较小的年龄承担了不合适的重任,可能产生消极的学习习惯乃至生活态度。班主任不是任课教师,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应该主动与学生交流,平时多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必要时应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避免因疏忽导致了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中小学生尚不成熟,在遇到难题或者解决矛盾时不能形成足够的判断力,班主任就应该担任起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重任,教导学生在遇到苦难与挫折时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应怎样积极面对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并鼓励学生如果超出自身能力,如何寻求帮助等等。

2.大学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

大学生从高中阶段走来,社会上纷杂的现象还不能完全辨别,既独立又有依赖,既渴望自由又对自身持怀疑态度,如果大学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仍旧进行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是一段时间的例行谈话,那么就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每个人的心理特点,双方心理距离的加大将会导致班主任作用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已经基本形成,班主任作为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就应该指引其向积极的方向前进,一味地批评或者布置任务式的指导,不但形不成帮助,还会使学生产生抗拒的心理,而一旦形成了领导与被领导式的关系,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就很难去转变,因此,首先班主任要明确定位,加强自身修养,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一方面,培养自己的长者形象,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以信任依赖的对象。另一方面,和学生们交朋友,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情绪控制一般会强于中小学生,而作为朋友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就可以朋友的身份去了解、安慰,避免学生的抵触心理。例如,高校特困生一般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他们不希望别人轻易触碰,而自己处理不当很容易形成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班主任应尤其注意关心的方式,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心理委员掌握的信息,加上自己对学生家庭背景或者生活方式的了解,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渡过难关,也可以间接鼓励学生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3.中职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在管理工作中有的`放矢。中职学生的可塑性較高,情绪掌控能力可能不大强,面对社会竞争,班主任应该适时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其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必要时,可以为学生主办心理讲座,以柔和的方式劝诫学生提高自信心,确定生活目标。

在中职教育中,班级管理至关重要,为了避免学生对集体学习产生厌恶心态,班主任应制定恰当的班级管理准则,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其学习热情。中职学生的价值观尚不健全,文化课学习也可能存在接受程度低的情况,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方法就应该区别于普通中学生或大学生。一方面,鼓励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其学习乐趣,着重提高其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足应想办法弥补,尽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一般经历了考试的失利,面对家长的失望和自责,一些学生容易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心理,而后极易演变为放弃努力的消极行为。班主任作为负责人不应该采取歧视的态度,在入学时就应该强调每位个体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平日工作中注意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优势所在。同时也不能无视学生的不足,在辅导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改进。

三、强化班主任教育管理的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班主任管理不再是简单的学习指导,心理教育越来越重要。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协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体建议包括:班主任加强自我学习、时刻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等。本文认为,班主任强化教育管理应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不同的学生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便于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

第一,班主任加强自我学习。班主任是在班集体中担任管理、教育、监督的核心人物,其工作开展顺利与否直接影响教育的最终成效。班主任应该注重提升自我素质、加强自我学习和管理,班主任辅导学生的前提是本身心理素质不存在问题。热爱学生工作,具有工作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能够以自己的积极态度感染学生。

第二,时刻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应时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分阶段、分类型地展开心理辅导,通过人性化管理为学生创造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幸福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较好的主观幸福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保证,因此,班主任应积极配合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

最后,班主任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各异,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天性和学习生活习惯,班主任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应做到心理学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燕燕,李奕华.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3)

[2]黄盈,浅谈几种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启示[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

[3]董江华,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4).

[4]王小华,心理学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9).

[5]陈家润,管理心理学在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13)

篇15:教育心理学在科普辅导中的应用初探论文

教育心理学在科普辅导中的应用初探论文

科普辅导在科技馆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使其教育功能更加完善,从而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科普辅导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教育心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1]。彼得罗夫斯基在《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中写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规律,研究师生间和学生相互关系的问题。此外,教育心理学还研究学生的个别指导问题。” [2]

一、科普辅导目前现状

目前,科技馆常见的科普辅导方式为主动讲解、动手制作和科普剧。主动讲解为科普辅导中最常见的形式,每个展馆对于展品都有深入研究从而会整理出一套标准的讲解词,科普教师在其基础上自我理解,总结一套适合自己风格的讲解词,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如对某件展品感兴趣,科普教师就会按照讲解词的内容进行辅导讲解,在整个过程中科普教师会根据讲解对象的不同,所用词语、语气等做适当的调整。

动手制作为主题式科普辅导,大概分为两部分,科普教师先进行知识的讲解,之后组织观众动手操作,因为选用的教具多为成型的套材,实验步骤简单明了,观众在科普教师的指导下便可轻松完成,目的是让观众体验到自己动手的快乐从而对于所涉及的展品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但缺点在于活动中观众多动手不动脑,只要按照科普教师讲解的步骤操作,看现象验证知识点即可,这种形式基本严格按照科普教师备课的思路进行,无探究空间,对于观众的创新学习存在禁锢性。

科普剧表演为近年来兴起的辅导形式,其戏剧化、娱乐化的表现手段极大地吸引观众,但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重乐轻教,在信息建构过程中,观众由主动者变回被动者,剧情的发展受演员的主导。

以上三种形式的共性是:信息建构中,科普教师和观众的相互关系存在主次颠倒,科普教师作为主导者忽视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科普辅导中,对于观众的探究学习、启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普辅导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去分析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学问题。科普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本质在于,把握教学过程,把握观众心理,研究科普教育规律,使其直接能为科普教育提供指导[3]。教育心理学对科普教师教学与管理方面的贡献有:改进已有的教学观;提高教学的效能感;让科普教师更好地进行反思性实践;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等[4]。因此,教育心理学可以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在科普辅导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至关重要。

三、教育心理学在科普辅导中的应用

1.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刺激产生反应,应该是根据原有经验,主动对自己得到的外部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实现建构和重组,从而获得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教师不是简单的灌输、枯燥的讲解,学生也不是盲目的接受,学生成为信息建构的`主动者,教师为创设情境、交流协作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原理正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主动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科普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善用教育心理学,改变学生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目前,教育心理学应用的教学方法有三种:体验教学法、试教法、案例教学法,现着重介绍一下更适合在科技馆科普辅导中应用的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运用教育心理学,创设一个与学习内容相一致的真实环境,通过感官去体验,与环境融为一体,教师提供建构的原型和基础,而观众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广阔的建构空间中,作为真实的个体,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去探索解决未知。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诸如抛锚式教学法、认知学徒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等具有建构主义色彩的教学法[5]。 其中抛锚式教学法是教育心理学在科普辅导中应用的典型案例。

2.增强师生的了解,利于个性化教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分层次的,越高的心理需求层次,引发行为的动机就越强烈,也就是心理需求不同,学习动机不同,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也不同,如同样一场科普辅导,面对不同的观众收到效果便不同,文化程度高的观众对于辅导内容的知识点水平要求就高,同时辅导过程中的结果要求也高,对于不同层面的观众,我们科普辅导需做到“分类备课、课堂观察、适时调整”。目前科普辅导内容多采取统一的讲解内容,变通的灵活性较小,为解决这一矛盾,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辅导对象的文化背景,设定好辅导的年龄对象,并且要对于同一年龄的辅导对象根据知识涉猎面的广度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有相应的三个预案;在辅导时,做到密切关注每个观众的课堂反应,及时了解其对教学内容的跟进情况及反馈,并按照预案做出不同的调整,如对于涉猎面为初级的观众,我们就要加大基础知识的讲解,便于观众掌握该次课的知识点,对于涉猎面为高级的观众,则要加大信息量,在原有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扩展和外延,以使其得到更多的收获。

3.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过程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后期的效果评价,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反馈修改。目前,常见的效果评价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以问答题为主,该形式的局限性在于评价指标单一,重视知识内容的考察而忽视对观众创新、探究等实践能力的评价,以教育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抛锚式教学方法为例,评价可以创新能力作为主要内容,考察的内容包括意识、知识、能力、个性四个方面,考察更全面,评价更科学。

在科普辅导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将加强科普教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从而全面提升科普教师的教学能力。

篇16: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积极品质和美德;积极情绪;积极体验;学科渗透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笔者将积极心理学引进课堂,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和美德、诱导积极情绪和增进积极体验等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大变革的时代》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挖掘历史教育内容中的“心育”因素,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和美德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内心存在着固有的积极力量,通过后天的教育“促使人的积极品质不断增长并使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包括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性的消极方面就会被消除或抑制”。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历史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隐性教育价值,让学生不只感知历史、理解历史、积累历史,更要通过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个体品质、人格、人性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形成积极品质和美德。

《大变革时代》一课,针对“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一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如“当当考古学家”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推断山西出土的一个春秋晚期铸造的牛尊上牛鼻子上的鼻环的用途并说明得出结论的依据,以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关于“商鞅变法”,重点突出商鞅这一历史人物身上所集中的智慧、诚信、勇气、坚定等积极品质,可以通过立木示信、舌战群臣这两个历史故事,让学生在历史事件的了解中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在感悟历史人物人格魅力、英雄灵光的过程中受感染、受熏陶,从而得到启迪,促进积极品质和美德的形成。

二、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诱导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进行各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或外在行为,都必须依赖自己已有的心理资源。”“积极情绪能通过扩建个体的心理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性资源等,从而使个体随后的行为变得更有建设性和创造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良好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诱导积极情绪,对于提高历史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积极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

1.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人人都知,人人会说,但实际上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不时能听到一些教师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说 “告诉我”“给我回答”等,难道除了“我”和回答问题的“你”外其他人都与问题无关?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存在,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被注意、被重视,特别是那些学习不自觉、缺乏自信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用关注去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此外,诸如“这个问题你总不会回答不出来了吧?”看似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新的机会,是在帮助学生寻回自尊、自信,事实上它已经暗示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一定能回答,要是该学生回答不出来,不就更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自信了吗?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应仅仅停留在观念、口号上,而应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诸如提问对象的选择及教师的言语、态度、表情、课堂教学管理等具体问题上。只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2.培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亲近感

初中历史学科不计入中考总分,受社会、家长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缺乏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把兴趣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有趣的知识点或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慢慢产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向往心情和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进而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欢喜和满意的积极情绪。《大变革时代》一课中,可以针对先进生产力“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一知识点理论性强、枯燥的特点,选择出土文物“牛尊”和历史文献上《吕氏春秋》中的故事等具体史实,帮助学生感性认识春秋晚期牛耕的存在。还可以引导学生现场分别表演牛耕和耒耜的操作,切身感受牛耕的先进性。这样,丰富的史实、具体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而且能培养对历史的亲近感,激发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3.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成功感是人类最美好的心理感受之一,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是诱导积极情绪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成功的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心理成长。《大变革时代》一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现场模拟商鞅舌战群臣的辩论、表演成语故事立木示信、收集春秋战国铁农具出土文物资料、制作都江堰模型、调查访问了解目前农村农具的使用情况、绘制农具图样等活动。由于这六个活动形式各不相同,需要的智力支持也各不相同,可以让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改进教学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增进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积极人格和积极力量的一条基本途径。人的成长是一个探索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一个人并不完全清楚自己会成长到什么程度,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潜能有多大。”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增进积极体验,让学生获得内化意义的成长。

1.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评价学习能力、方法

教学评价要发挥它的激励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终结性评价,而应将之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大变革时代》一课中的 “历史考古”教学环节,笔者让学生推断一个牛尊的牛鼻子上的鼻环的用途,有学生回答“起装饰作用”,理由是“牛尊是工艺品,制作者要尽可能让它有美感,正如它身上有花纹装饰才漂亮,鼻环也是起装饰作用”;另一个学生回答“我猜是用来牵牛的”。面对着答案,笔者不是只简单作出是非判断,而是对其思维习惯、方式作出评价。针对第一个错误答案,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正确的思路及其审美意识和能力。针对第二个猜测出来的正确答案,在肯定他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同时,明确指出历史结论的得出不能凭空猜测,要有充分的依据。

2.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社会生活体验的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学习天赋和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搞一刀切,只要付出了努力,只要比照自己的过去是进步的,只要有不断进步的愿望,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每位学生在努力、进步后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激发他们进一步进取的愿望和信心。

3.对学习合作小组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中,为适应初中生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征,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中,在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该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如《大变革时代》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按照方位分成齐国、楚国、秦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七个代表队,开展历史擂台赛,由教师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完成,派代表阐述,在回答正确或展示、表演后,给学习合作小组加分,最后评出优胜小组。这种小组合作竞赛,学生的努力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成功而且是团体的胜利,所获得的自我价值感将更强;更重要的是小组成员间相互的交流探讨实际上就是一种相互评价,在目前大班制的课堂组织形式下,能够让学生更多体验到参与和被关注;同时,学生在交流、沟通、分享中还能促进团结、合作、竞争,培养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积极心理学追求人类获得幸福生活的内在理念,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类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维度。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进课堂,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等都有积极作用,值得今后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篇17: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论文

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各教学程序进行设计, 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气氛, 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 关注学生心理感受, 并引导其学会情绪管理的方法, 改进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 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英语教学效率与质量[1]。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提升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关注实践教学能力的发挥, 利用多种活动带动教学的生动性与活跃性,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教学经验, 以激发出每个学生的求知欲。

一、现阶段高校英语学习的基本状况

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课程, 传统教学中存在着大量问题, 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教材研究, 课堂气氛过于死板、枯燥, 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现代教育对心理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视, 还将心理学及其心理规律纳入到教学之中, 这种理念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的主流。英语教学问题总结: (1) 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 主要利用类似于高中英语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 教学内容局限在讲授词汇与重点知识语法上, 明显忽视了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 多数高校英语教师的思想落后、保守[2], 其教学方法拘泥于传统教学方法, 过于死板、乏味, 注重应试教育; (3) 为了提升英语教学效率, 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都在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 从整体上来看教学质量不高。

二、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自从入世以来, 全国范围内就开始掀起了一场“英语热”, 全国各地都开始重视起英语学习来, 虽然学习英语的人数越来越多, 但是整体上来看效果却并不如人意。虽然英语在高校教育中是一门公共课程, 但是人们普遍反映高校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效果并不好, 在传统教学方法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 大班授课方式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在高校英语课堂上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

(一)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首先, 教师应意识到心理引导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 尊重并爱护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 他们更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 不仅在口头上表达, 同时还要落实在行动之中,平时要注重自己的态度、语言及表情, 引导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英语学习。教师要形成互换心理, 不管任何时候都要站在学生位置思考问题, 与学生积极交流沟通, 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将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 充分发挥出学生自身优势。其次, 要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为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以提升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语言是一门艺术, 学生在具体的英语情境中学习, 生动的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这样他们才能乐在其中, 并激发出自身的学习动力。此外,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 把学生带入设定好的情境中, 加快其思维发展进程。最后, 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机会。教师应创造性的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丰富情感体验, 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优势, 将课堂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3]。

(二) 改进教学评价机制

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增进情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每个学生都能了解遇到的问题, 合理管理思维习惯方式, 帮助学生合理认识遇到的英语问题, 教师则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可观的评价, 学生个体在天赋上存在一定差异, 教师给予学生合理评价后应作出进一步分析, 及时发现问题以有效激励学生成长, 使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具体来说,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评价, 把握学生的好胜心理, 组织学生参加体验活动, 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 使学生通过小组竞赛获得成功体验, 充分体现他们的自我价值, 同时还能增加个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 使其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 及时与其他成员沟通, 以实现团结、合作的目的。

英语学科的实践性较强, 要想学好英语, 需要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记忆力, 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 提升学习质量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采取真实的语言, 利用富有动感的、有声的模式展开直观教学活动, 例如可以组织比赛活动, 表扬比赛优胜者, 鼓励比赛落后者。直观教学法是当前比较受人青睐的教学方法, 课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物进行语言教学活动, 创设出生动的英语学习氛围, 使学生沉浸于学习气氛中, 不断提升自身英语思维能力, 也可以利用英文歌曲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不断延伸课堂教学,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同时还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学习、充电, 了解学生能力的差异、学习态度的不同, 根据一定教学原则展开学习活动, 对于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教学策略, 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提升自身认识, 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 采取多样化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只有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了, 记忆力强化了, 才能更好的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 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4], 保持良好的记忆力, 从而更好的激发出英语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之中。

(三) 规范教师言行注意对学生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客体, 还要求他们在工作中严于律己, 树立起良好的自我形象, 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言行和品格, 帮助学生塑造来给你好的人格魅力。课下教师要积极备课, 深入认识教材内容, 及时处理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此外,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无声的, 他们的影响会具体到很多小细节, 因此教师应在道德上做好学生的榜样, 端正自己的品行与态度, 于举手投足之间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仪表端庄、行为得体, 在学生心目中留下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结语

综合以上, 高校中, 英语虽然一门公共课程, 但是似乎并未引起师生的重视与关注, 学生出勤率较低, 教师教学热情也很低。这种情况下, 为了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教师应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 提升自身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对现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进行更新, 充分发挥教师的观察力, 不断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展开各项教学活动。总之, 教师应不断摸索教学经验, 提升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求知欲及自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书瀛.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定位及学前英语师资培养策略[J].广东蚕业, (9) :8.

[2]刘芳.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因子实证研究[J].海外英语, (16) :48-49+68.

[3]赵小妹, 郭书法.基于对话教学模式高校英语课堂心理环境构建实证分析[J].蚌埠学院学报, , 5 (02) :135-138.

篇18: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逐年增多,有着良好的家庭条件的小学表现出诸多的问题:很多学生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差较大,心理年龄大大落后于实际年龄;脱离了家庭呵护的学生无法立即自立起来,面对巨大的学习和竞争压力,学生无法快速自强起来。于是,不少小学生逐渐走向心理低潮期,看问题悲观情绪严重,想问题、做事情明显偏激。学习上不能集中精力,生活上逐渐消极,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带来一定的严重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小学心理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此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引导小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是对传统消极心理学的修正,也是新时期结合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提出新的教育学理念,对延续了近一个多世纪的心理学教育提出的一种质疑和挑战。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关注每一个人的.积极品质,强调每一个人的人文价值并进行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思维去研究、解释心理学问题。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人文理念,纠正传统心理学教育认识的误区,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模式采取一定的批判继承的态度。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做出自己的成绩,更好地获得一种满足,更加积极地工作、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幸福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注重树立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

二、增强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情绪体验

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理念的灌输,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也应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体会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小学生对积极心理学的情感体验。立足每一个人内心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不断放大和增强这种积极力量,从而使消极的因素和力量得到抑制。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必须适应社会角色的要求,树立更加自立、自信、自强、自尊的意识。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心理情绪体验氛围、感官愉悦心理享受,其中首倡就是主观幸福感。进行主观幸福感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促使自我认知的发展,提高学生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特质。这既是积极心理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三、营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

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社会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种种影响,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克服自卑、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不同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对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对各种不理想问题及时做好消除。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层面做好宏观的统筹与把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序的积极心理学组织系统,充分利用种种正面社会关系对学生进行文化规范,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借助于家庭的影响给学生全方位的影响、帮扶和疏导,构建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心理学教育系统,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和有利因素,发挥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适应各种突发或不利环境,在不断地调试自己适应环境的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坚定的意志,培养不懈的耐力和卓越的品质,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综合人才。

四、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增进小学生的幸福感。今天的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存得更幸福。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减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得更远,它的工作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感。这里的幸福感,包括了五个方面:积极的情绪、投入的状态、生活的意义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成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不再是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而是从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入手让小学生获得更深意义上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多种活动提升小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在实践中,为了让小学生体会到积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开展“现场心理测量活动”,通过测量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个性特征、心理品质,增强小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鼓励他们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展“心理电影展播活动”,通过开展“幸福来敲门”“天生我有才”“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自信和动力,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通过团体活动传递给小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课程”,课程涉及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获得身心健康、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等。

篇19: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论文

摘要:

目前的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态度消极,主观意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要扭转这种局面,让师生都能在幸福而快乐的氛围和环境中享受教育生活,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对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进行了以下分析和研究。

相关专题 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