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怎样在数学中寻找问题

空心菜真好吃啊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空心菜真好吃啊”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怎样在数学中寻找问题(共16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怎样在数学中寻找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怎样在数学中寻找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怎样在数学中寻找问题

周春艳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谈谈笔者肤浅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笔者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部分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笔者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二、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己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它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计算12345+23456。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形式,出题“CROSS+ROADS-DANGER,己知O=2,S-3,求其它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因为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此题时学生不仅要具有加法知识,还须具备假设和推理能力。

【组稿编辑:陈丽萍】

(作者单位:163724黑龙江省大庆市石化第五小学)

篇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怎样合理运用CAI进行教学

大同小学 陈航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进行辅助教学,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认为使用术越多效果会越好,甚至滥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导学功能,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以下是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鲁迅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的课堂教学以静态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单调、枯燥。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变静为动,声情并茂,为激发学生想学、乐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用动画引出猴子分西瓜,一个西瓜两只猴子平均分,每人( )个,这时无法用整数表示,学生产生疑问,新课自然展开。

二、把准辅助时机,促进主动发展。

[1] [2] [3] [4]

篇3: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现在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完成一个思想上的过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作 者:彭D  作者单位:金沙县安洛乡安民小学,贵州,毕节,551806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4: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论文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论文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我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计算12345+23456.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形式,出题“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因为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此题时学生不仅要具有加法知识,还须具备假设和推理能力。

篇5: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

一、注重动手实践,引领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能直接将结论“交”给学生,让他们生硬地记忆结论、套用公式,而要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在看一看、做一做、画一画、议一议等活动中获得结论,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手推长方形框架的边框,让他们感受到长方形框变成平行四边形框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说说它有哪些特征?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有学生认为,推拉的过程中边的大小根据没有发生变化;也有学生认为,我通过刻度尺量的方法验证,对边是相等的。教师引领学生通过看一看、推一推、量一量等活动,手、脑、眼并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

二、捕捉资源,善于追问,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是动态的,也是生成的,教师不能限制于自己的预设,而要在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捕捉教学资源,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他们的智慧之光,将他们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时、分、秒”教学中,教者引领学生观察,让他们认识钟面。师:说说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什么?生1:钟面上有12个数字。生3: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还有5个小格。师:(追问)读时针的按大格读还是小格读?生:大格。师:(拨到7时)你知道现在是几时?你是如何知道的?生:7时,时针指着7,分钟指向12。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追问,让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明晰,实现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因材施教,倡导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教师不能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从多层次思考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针对同一问题采取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一筐苹果连筐重21.8千克,卖掉一半后,连筐还有11.3千克,请问筐重多少千克?生1:先求出半筐苹果的重21.8-11.3=10.5千克,整筐苹果的重则为10.5×2=21千克,则筐重就是21.8-21=0.8千克。生2:将11.3×2=22.6千克,这就是一筐苹果(连筐)的重量加上一空筐的重,因而不难求出空筐的重:22.6-21.8=0.8千克。生3:我先将21.8÷2=10.9千克,这就是半筐苹果与半个空筐的重,用11.3减去10.9千克,就是半个空筐的重量,则筐重就是(11.3-10.9)×2=0.8千克。学生在交流不同解法的过程中,获得多样化的思维,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总之,传统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困于书山题海之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

一、问题答案的开放

问题答案的开放主要是指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8米,宽6米,现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的`一半,要求设计美观。这个问题是在教学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后进行,目的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任意组合知识的能力。通过自行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形成了一些设计方案。在这些图形的设计中,学生首先要对图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知道各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要有基本图形构造成组合图形的能力、计算和验证的能力、空间直观能力、艺术感受能力。这些能力在以这一开放题为载体的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有一个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时说:“我首先考虑的是小正方形(也是菱形)的面积,我曾考虑边长是3米,但周围四个小正方形的长和宽出现了小数,不便计算,后来设计为边长是2米。(24-2×2)÷4=5(平方米),每个小正方形面积是5平方米,可推测长是2.5米、宽是2米比较合适。”还有一个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时说:“设计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梯形花圃,也蛮好看的,每个梯形的面积为24÷2=12(平方米)设上底为a米,高为h米,得(a+8)×h÷2=12,假如h=2米,则a=4米;当然,如果h=3米,则a=0……。还有的学生想到了设计成圆形和椭圆形的,但不会计算,这里教师鼓励学生画出来,为学习今后的知识留下悬念。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问题,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的条件是多余或不足的,解法是多样化的,答案是不唯一的,这也许将会是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科学女皇赋予该学科的美感。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开放

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思路,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殊途同归。例如,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有的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母相同比较大小;有的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大小;也有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化成小数比较……对于这些比较方法,我们不能在学生面前肯定哪一种最好和哪一种最不好,因为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解题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想象。如“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又是个开放的问题,因为问题的结果是不唯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性的;同时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富有挑战的问题,因为要快速成功的解决,需要多种能力的支撑———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解决问题时策略的选择、评价、调控的能力,有效合作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个现实的、开放的、富有挑战的问题,教师充分开放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猜测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有猜测是几车那么多,10吨左右,大约13亿立方毫米等,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作多角度的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很容易,为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进行小组操作、实验、统计、估算等活动,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再通过集体性的交流、评价,使学生明确有多种估算方式:有从重量角度,有从体积角度,这也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开放。

篇7:数学教学中怎样放手

放手让学生猜想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想象,是人们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策略。它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展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并提出猜想:“可用绳子绕圆的一周,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可把圆片放在米尺上滚动一周,量出它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周长,再用这个绳子的长度去量一量这个圆的直径,看看圆的周长到底有几个直径那么大?”“我用圆规画圆,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我看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的自主猜想,既诱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

放手让学生发现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只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研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研究问题的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首先让学生突破只看个位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生1:个位是3、6、9的数就能被3整除;生2:个位是奇数……然后自己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猜想不完全正确)。其次,展开研究特征,写出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若干个,小组合作研究(交换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判断是否还能被3整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用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最后,小组交流,总结自己发现的规律。 这样,通过猜想、研究、验证等一系列的过程,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发现归纳规律,学生不仅学会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放手让学生应用

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堂上,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情形丰富、复杂的特点,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应用,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如教学“求平均数”的最后,我设计了下面一道开放题,放手让学生应用、再创造。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内容去填,可以自由讨论、调查,并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这样设计,乍看这题并没有特殊,但通过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等,不但给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另外,我还让学生自己设计数学小报开辟数学园地介绍有关数学知识,开设数学信箱,开展有关数学图形、图案设计的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2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适当放手”,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大家都知道,“文盲”,就是指不识字的人。但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时代的日新月异,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懂得自学的人。由此可见,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中,自学能力是终生学习的源泉,也是成就成功人生的关键所在。作为初中数学的一线教师,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理念。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摆在引导者的位置,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适当放手”,让学生尽情发挥他们的才华和潜力,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适当放手”,不是指教师不闻不问,放任不管,而是指教师用最精炼、最严密的教学语言,把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讲清讲透,然后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实际应用。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占用较少的时间,发挥引导、启发、点拨、释疑和归结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自主钻研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适当放手”,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是一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事半功倍的。该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所以,我在自身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实践中,逐渐开始注重通过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会在课堂上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知识点集中、符合生活情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兴趣,让他们发挥潜力,去探寻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

3创建高效数学课堂

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主导作用。教师要有先进、实用的观念,平等、民主的观念,不再唱独台戏,做知识的裁判、课堂的主宰者,而应放下架子,关注学生,努力做学生学习中的朋友,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赞赏、鼓励、宽容、理解,成为出色的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注重教学设计简约高效,情境创设要合理有吸引性,教学方法既要灵活多样又要讲求实用,避免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情境创设应明确目的与定位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设置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要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之类的问题。

教学情境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抓住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感兴趣的新鲜事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在教学过程当中,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情景设置,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得到充分的激发,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老师的身上,进而为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建设无疑是以提高学生们的听课效率为重心的,那么在此过程当中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准备过程当中积极地准备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存在一种新鲜感,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4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

寻找生活情境,用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

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而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呢?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在生活中寻找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给2个苹果,让自己分,结果学生很自然的把苹果平均分成四份,但是有一个小组是3个人,也是2个苹果,其中两个同学每人一半,另一个有1个苹果。这时候我让学生讨论每组的分法的相同和不同,从中让学生明白“每人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这样分是最公平的。从实际操作中学习什么是“平均分”,学生兴趣高涨。

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让同学每人右手拿一支笔,然后放到左手,然后换到右手,如此继续做,我在旁边观察,开始,学生做的很高兴,但是学生做了一会就有问题了,有的学生说:“老师这什么时候是头呀?累死也做不完呀?”全班都有反抗意见了,然后我让学生说问什么累死也没完?学生说总是从右到左,左到右的来回重复循环。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篇8: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新课标提倡“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发展性教学思想,主张问题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合作者。很明显,探究式教学日趋重视,并成为课堂教学主要方式,它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表现更为突出。

一、探究式教学对问题意识的要求

各地探究教学的教学模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设定问题情景,提出问题;②分析问题,对问题提出质疑、假设;③设计解决问题过程,进行推理验证;④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因此可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只有把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才能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探究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涉及到的很多概念、性质、公理、定理、公式等都较适宜于学生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发掘和创新,把问题融入恰当的数学情景中,不断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创设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1)问题要问在有疑之处。“疑”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它能促使学生心理活动进入更高的境界,引起学生注意力和情感态度及时变更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促使学生对问题更细致、更深入思考,寻找方法,得出结论,总结规律。学生问题得到解决,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此时设疑,增加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问题的难易要适度。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设置学生通过周密思考基本能够解答的问题。如果设置了学生可望不可及的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放弃心理,容易打消其学习和探究的信心。

(3)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创设具有激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满足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望需要的过程。有质疑的问题,不一定都有启发性,有些问题虽然使学生产生疑问,但与学生现有认识水平距离很远,这些问题只能对学生启而不发,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适合学生心理需求,尽可能地能在学生现有能力下得以解决,与学生发生共鸣,使学生感兴趣。

(4)要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探究教学要求建立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回答问题,充分展示每个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师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欣赏者的身份在学生的面前出现。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要遵循教学原则,把握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精心设疑,激发兴趣。探究教学中,学习内容往往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积极思维。但是问题的设置必须选择真正使学生困惑的、适合本节内容特点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使学生愿学、乐学,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学生兴趣油然而生,进而发现错误原因。

启发诱导,以问代答。在探究教学中主张尽量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总结结论,开阔学生思维。在学生发现问题时,通过设计中间台阶,让学生顺势独立完成,找出问题答案。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中线的2倍”这个题,可以引导学生将图形的一部分进行180°旋转或延长一倍中线。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对应关系,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还可顺势利导,总结作辅助线的方法:遇到图有中线,只须将其一倍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应用类比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篇9:数学应用问题教学论文

数学应用问题教学论文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中学数学教学的迫切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高中数学新教材在每章开头的序言,问题引入,例、习题,“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中都编排了大量的应用问题,应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程应用意识实践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掌握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研究和表述问题,是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加大应用问题的教学力度。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应用问题

传统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的应用重视不够,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新教材对此做了大的调整,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

1、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一个现实中的应用问题,引入该章的知识内容,以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如在第三章《数列》以趣味话题:“国王对国际象棋棋盘发明者奖励的麦粒数”的计算作为章头序言,激发学习欲望,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在教材的编排上,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陈述问题,又附以插图增强直观形象性、趣味性。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以实际例子引入课题

高中数学的十章内容中,分别就概念引入、实例说明、数学表示等方面有三十一处都恰当的运用了实际问题和具体情景。如用“不同重量信件的邮资问题”表示分段函数,用功和位移的关系引入向量数量积的概念等。实例引入增强了问题的实际背景,为顺利解决问题作了铺垫。

3、例题中的应用问题

例题中安排应用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通过范例讲解,使学生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新教材的十章内容中共有41个例题是涉及数学应用的,占例题总数的14.6%,它们都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难易适中,示范性强。

4、练习、习题、复习题中增加了应用问题的分量

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在练习题,习题,复习题中增加了大量的应用问题,其中练习题有45题,占总数的12.4%;习题有105题,占总数的18.15%;复习题有50题,占总数的14.91%。分别涉及增长率、行程问题、物理、化学、生物问题,储蓄等各个方面,量大面宽,情景新颖,融知识性,趣味性,自主实践性于一体。

5、阅读材料

问题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扩大学生阅读面的阅读材料,新教材中共安排了15个,其中:

(1)历史故事方面的,如第二章《函数》的“对数和指数发展简史”,第五章《平面向量》中的“人们早期是怎么样测量地球的半径的?”

(2)介绍数学应用方面,如第八章《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应用》,第十章《抽签有先后,对各人公平吗?》。

(3)扩充知识方面,有第五章《平面向量》中的“向量的三种类型”等。

6、新增了“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

为了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活动性,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教材安排了三次实习作业,一是“函数关系的实习作业”,让学生调查研究附近商店、工厂、学校潜在的函数问题;二是利用“平面向量”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的距离、方向问题。三是“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研究性课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新教材分别在第三、五、七、九章中安排了四个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让学生动手操作,选择优化方案、归纳概括,恰当建模,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问题的教学实践

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5―17周岁,他们认识过程的各种心理成份虽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但智力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其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能够逐步的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借助于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开始在教师帮助下独立地搜集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

1、重视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想的渗透与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

教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转化--à数学问题à解决数学问题à回答实际问题。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景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为此,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冷静、慎密的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对学生生疏情景、名词、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2)建模:明白题意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建成数学模型。

(3)求解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

(4)还原:将得到的结论,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增删,还原为实际问题。

例:某城市现有人口总数100万人,如果年自然增长率为1.2%,写出该城市人口总数y(人)与年份x(年)的函数关系式

这是一道人口增长率问题,教学时为帮助学生审题,我在指导学生阅读题时,提出以下要求:

――粗读,题目中涉及到哪些关键语句,哪些有用信息?解释“年自然增长率”的词义,指出:城市现有人口、年份、增长率,城市变化后的人口数等关键量。

――细想,问题中各量哪些是已知的,那些是未知的,存在怎样的关系?

――建模,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与学过的、见过的哪些问题有联系,它们是如何解决的?对此有何帮助?

学生讨论后,从特殊的1年、2年…抽象归纳,寻找规律,探讨x年的城市总人口问题:y=100(1+1.2%)x.

2、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

为了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在应用问题的教学中,及时结合所学章节,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熟悉的实际原型,发挥“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可顺利解决数学建模的困难,如将高中的应用题归为:

①增长率(或减少率)问题

②行程问题

③合力的问题

④排列组合问题

⑤最值问题

⑥概率问题等。

这样,学生遇到应用问题时,针对问题情景,就可以,通过类比寻找记忆中与题目相类似的实际事件,利用联想,建立数学模型。

3、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法

高中新教材的数学应用问题遍及教材的各个方面,教学时针对不同内容,有的放矢,各有侧重,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章头序言,指导阅读,留下悬念

对图文并茂的章头序言,由教师简单提出或由学生阅读,使学生稍作碰壁,留下解题悬念,增强解决问题的欲望。

(2)重视例题的示范作用

例题是连接理论知识,与问题之间的桥梁,示范性强。因此在讲解例题时应在分析题目各个量的特点关系,建模,解决数学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诸环节都应很好的起示范作用,教师应重视例题的分析与讲解,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求基本实际模型的能力,重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3)指导练习,巩固方法

充分运用课本的练习题、习题、复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位于具体的理论知识后面,建模方向性强,教师只需稍作指导;而习题则更多利用教师批改作业的机会,主要纠正数学语言转化过程,及解题的规范过程;复习题由于综合性强,学生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

(4)课外阅读,补充提高

对于不作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阅读要求,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习作业,重视实际操作与团结协作

完成实习作业,可以打破单一沉寂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但实际问题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抓住本质,通过筛选,去粗取精,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6)研究性课题,重视自主探究

“研究性课题”是新教材中的一个专题性栏目,具有探究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既是所学内容的实际综合应用,又对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好的训练价值。

3.6的“研究性课题”,一个有关分期付款的问题,因为很多人一次性地支付售价较高的商品款额有一定困难,另一方面不少商家也不断改进营销策略,方便顾客购物和付款,它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应用日益广泛。对它的探究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学这一课题时,应突出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点拔、介绍为辅,教师不断提出问题,介绍情况、启发诱导。鼓励学生研究和探索。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教材P134的方案表,明确每个付款方案的次数、方式。

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究第二种方案,即分6次付清,购买后第2个月第一次付款,再过2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月利率为0.89%,每月利息按复数计算。

首先,学生根据要求试做,不少学生得出每期付款元,也有学生得出每期付款元。这时教师不必指出对错,进一步分析、调整学生思维,这两种方式对谁有利?学生计算后,自然得出前者对顾客有利,商家吃亏,而后者对商家有利,顾客吃亏,都不符合买卖公平的原则。

然后,教师适时的指出分期付款的条件,引导学生将原问题进行以下分解:

①商品售价时的货款到全部付清时增值到多少?

②各期所付款额到贷款全部付清时分别增值到多少?

③利用付款中的有关规定列出方程:

最后,引导深化――研究不同方案及一般结论,让学生计算方案1.3,教师巡视指导,再由学生分组交流、比较结果,选择最优方案,得出一般结论。

三、对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建议

1、在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中,应重视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一般情况下,数学知识的产生不外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大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有具体直接的应用,如高二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计算最值,线性规划,高三的概率统计等。应该让学生充分实践和体验这些知识是如何使用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中出现的数学现象

数学语言可以清楚、简洁、准确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让学生养成乐意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既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在教学中,需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应用价值。在知识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教师应主动地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的广泛应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处处联系的。

3、关于应用问题中的算法问题

新教材要求用科学计算器,处理、计算数值,在例题、习题中给出的数据都比较复杂,我认为高中数学应用题的重点是数学建模,所以正确建模,明白算法、算理应占主流,一味追求“实际”,多次出现一些复杂数据,会冲淡主要问题的解决。事实上,每节中只要有一两道实际数据的题目,其他的可选择特殊数据或干脆用字母表示,不仅可突出算理,而且会加强应用问题的分析,节省时间,体现字母代数的优越性。

篇10:高职数学教学问题探讨论文

高职数学教学问题探讨论文

一、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现状

目前,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已经不符合现代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要求了,所培养出的数学人才也不适应现代人才竞争市场的需求[1]。针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现状,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分析:①学校方面,学校没有营造一个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对数学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力度不足和不细致,在对学生数学成绩考核方面,也存在片面性等;②教师方面,教师的数学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陈旧是导致数学教学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好的学习氛围等;③学生方面,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不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学习目标,盲目学习等。

二、高职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的数学水平不一,教师不能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无法改变的,在这种差异存在的情况下,教师要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即应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完全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正确教育方针,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2.学生缺乏对高等数学教育的正确认识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的教学问题,学生对高职数学教学的错误认识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教学产生厌恶的一个重要原因[2]。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进入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学到一种生活技能,不会被社会所淘汰,但是数学教学的目的性使许多学生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学习数学对今后的生活一点帮助都没有,这些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也不会运用到,所以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学。

3.教学理论和方法落后

教师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落后是导致教学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多数教师在数学教学方面注重的还是应试教育,他们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习和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教学理念得不到改革,教学方法得不到创新,是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存在的最重要的教学问题。

三、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学生的入学水平不一,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寻找学生学习薄弱的地方,进行强化教育。

2.加大高职数学教学重要性宣传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质量,学校必须加大对数学教学重要性的宣传,同时增强学生对高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高职数学的重要性[3]。

3.改变教学理论和方法

为了适应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教育工作。在现代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很多学校引进了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理念,即数学建模理念,运用这种理念进行数学教学,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除拥有良好的教学理念之外,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存在许多教学问题,学校必须针对这些教学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篇11: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心理健康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课堂氛围;学习兴趣

中小学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期,也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期。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的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使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得以维护和增进,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些,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积极措施。

一、创造优质课堂氛围,使学生心中充满期待

优质的课堂氛围是一节成功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指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心情愉悦时,更容易接受事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也正说明只有使学生身心畅快地进入学习,形成师生彼此接纳的心理进而调动他们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里状态如何,心理积极愉悦,则效果倍增,相反则效果甚微。”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不难看出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先从自身做起:热爱学生,鼓励学生,然后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煞有介事地对一所小学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名单并没有什么依据。但几个月后再次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名单上的具有“学业冲刺”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名单上的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期盼还是通过语言、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这个实验也再告诉我们热爱学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课堂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所以,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且自始至终要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用愉快的心情的对待学生,用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将枯燥的数学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虽然“润物细无声”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不良情绪,让学生对数学教师和数学课堂产生亲近感,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就像教师对他们充满期待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较好的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也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和不能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产生学习障碍,时间长了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无论对学习还是对生活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克服这种不良的情绪。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要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我们在平时上课时,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生活中的数学等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他们有了学习动机和兴趣之后,我们就要运用智慧使数学课堂变得简而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这样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让课堂探究更愉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心理学也有研究表明:人的学习结果受感官参与的制约,多种感官的参与还有利于人的心情开朗。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既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些活动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比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千米有更直观的认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去实际测量一千米,教师只提供测量工具和负责学生安全。在这一活动中既促使他们自己动脑思考如何完成任务,也锻炼了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还让他们走出课堂,带着愉快的心情去探索体会和掌握数学知识,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了数学课堂。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种方法和途径,但需要我们数学教师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挖掘整合教材资源,发挥教师的各种能力,三者结合起来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才能使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让健康的心理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锋.关于构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体系研究方案[A].探索创新发展[C],.

[2]李遂宠.浅析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J].甘肃科技,(1).

[3]谢青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之引导[J].教育革新,(2).

[4]朱小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D].苏州大学,2010.

篇12: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探讨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探讨论文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缺陷,所以,素质教育成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与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其影响着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进行分析.

一、提高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总结可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组织的作用.在过去,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教师教得不好,这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论思想,倘若学生不想学、不愿意学,教师教得再好,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师生互动,以此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并不矛盾,可以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主动性越强;反之,学生主体地位越高,教师主导作用发挥越大.通过二者的密切结合,可以有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对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同时完成思维训练.在合作进行“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切拼成一个长方形”的任务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且进行相关的思考.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进而为数学知识的全面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再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再造是非常重要的,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再造,那么也就无法透彻理解知识内容,更加无法展开灵活运用.比如,在教学“小数除法”这一内容时,计算1.36÷1.6的时候,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式,得出商是0.8后,余下的8究竟是什么意思,学生未能理解.此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36÷1.6=0.8……8,询问学生对不对?学生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教师就利用这一情况,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检验得出结果不正确,让学生知道除法得出的余数不是8,而是0.8.通过这一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而通过思考,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密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生活体验,从而对已学知识进行充分理解与掌握,并且逐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内容时,求10.6-8.7这一算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买东西的经验进行理解,如小李有一张10元钱、6角零钱,买一个本子8.7元,他应该怎样付钱?售货员又应该如何找钱?最后小李还余多少钱?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应的知识,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运用能力,以此深入掌握知识内容.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不断锻炼自身思维,以此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改进,以此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予恰当的引导与组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并且加强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谭丽华.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33):133.

[2]付媛媛.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09):109.

[3]郭丽丽.略论素质教育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化[J].才智,2013(35):128.

篇13: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一、创立问题的情境,提高学生提问题的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的数学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在导入新课之前,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地进行思考,提出相应的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例如,在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讲解“可能性”这一课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掷色子的游戏,选出三个学生分别掷色子,教师针对色子最上面的数字,进行提问:“这三个色子的数字分别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小学生会争抢着回答。这时,教师可以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继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看到这三位学生掷色子所显示的数字,同学们会不会有什么疑问呢?大家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多种多样。例如,“为什么这三个数字不一样呢?为什么这三个数字一样呢?为什么有两个数字是一样的,而另一个不一样呢?”等。当学生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的.时候,就会积极进行思考和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知道学生进行思考并有步骤地对问题进行解决,最后教师可以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性的叙述。这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驱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对知识进行讲解,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有效地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许多小学生在课堂上害怕提问题,羞于提问,其重要的原因是小学生刚入学不久,比较害怕老师,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自己学习的伙伴,认为提问题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语言和行为上,教师要和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小学生,呵护他们,鼓励他们,使小学生消除害怕的心理,感受到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进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课堂充满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这不仅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增加了他们提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对“年、月、日”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教学内容:有一天,小梅的爸爸正在看书,突然小梅哭哭啼啼地跑过来说“爸爸,人家小丽每年都过生日,我都12岁了,为什么才过了3个生日?”爸爸听后笑着说“:傻孩子,不是爸爸妈妈不给你过生日,而是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的。”讲完这个故事,很多同学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是每年都能过生日呢?教师再通过问题进行引导:“为什么小梅4年才过一次生日呢?是不是小梅过生日的那一天有几年在日历上没出现?”这时,学生会给出各种猜想,积极地讨论并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只有经常鼓励学生才能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对问题进行发现和探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完整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仅可以提问题,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地集中注意力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进行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在课后还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寻找一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师要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只有学生自己学会思考,才会产生问题。能够提问的学生,更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造机会,不仅让学生能够解答课堂中的问题,更要自己提出问题,积极思考。

(一)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学习过程“重难点”,进行提问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对课堂中的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梳理总结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中的矛盾点,经过学习、思考所产生新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要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很容易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比如短跑比赛中,为什么用时短的运动员可以得奖,用时长的反而不得奖呢?又如,班级组织野炊活动,预算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合理安排食材,既保证营养均衡和不同人的口味,又要控制预算,让学生们分组拟订采购计划。

篇14:怎样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论文

怎样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对一些数学现象要充满好奇,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才会让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了解数学、探讨数学,从而对数学形成较客观的、全面的认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找到这个年龄段的兴趣点,通过兴趣点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只有对数学感兴趣了,学生才会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兴趣的体现关键在于学与教方式的多样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数学课,把爱数学的热情融入数学课堂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将我自身的教学总结,浅谈如下:

一、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和夸张滑稽的课堂动作

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水平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基本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长时间保持学习专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必要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和夸张滑稽的课堂动作,不但能减少师生之间的压迫感,让课堂不在那么压抑,学习不再那么枯燥,还能让学生在笑声连连的氛围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和夸张滑稽的课堂动作,可以让学生兴奋,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敏捷活跃,更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许多优秀的教师在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的情况,可见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和夸张滑稽的课堂动作的重要性。

二、让课堂在游戏和比赛中行进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玩乐和做游戏。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开展所学相关联的游戏活动,这样能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的体力、智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在我的课堂上经常开展以游戏或比赛形式的活动,并且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游戏和比赛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新知识,所以在选取活动时一定要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并且得与知识点相关联。在活动中要让孩子们获得成功和喜悦。同时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加乐意参与活动,并能不断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生间合作

我们在课堂上常常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课堂教学畅通。老师常常以参与者的角色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在小组学习之前,老师要阐述清楚问题的情境,开启小组活动;在小组学习中,老师要深入小组内,引导孩子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者在每个组之间进行巡视,要仔细认真的观察,对那些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要及时的表扬,这样才能提高小组的交流能力;在小组学习完成之后,老师要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要对这些成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孩子都对自己的学习任务很明确,能独立的、自觉的相互交流。从而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参与面,使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组学习使孩子们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体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引导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尤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小组间讨论、竞争、合作,从而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发掘了个体学习的潜能,增大了信息量,让孩子们在互补促进中提高。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中,做到了全体参与。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可我们老师又想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中来,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说话机会呢?当然,全靠老师提问那是不现实的,因为老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回答到问题,这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可以在小组内自由的表达自己想法,这样每个人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当然,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对提高课堂效率都很重要,这里就不再一一陈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刘延莉.浅析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04).

[2]张月红.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07).

[3]岳永芳.浅谈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培训.2016(06).

篇15: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师生负担重,师生总是在作业中奔忙,师生吃力不讨好,虽然学生的统考成绩有点上升,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却下降了。二是师生负担轻。虽然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作业,教师却没有时间进行批改,无法对作业进行指导与讲评,就采取公布答案的形式、或让小助手代替批改。教师把批改作业的任务转嫁给学生。这样做,虽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却失去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好机会;这样做,学生是在抄作业而不是在做作业,有的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在老师公布作业答案时拼命地抄呀写呀,从眼眼到手上,根本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这样做,学生会越学越糟,学习效率会越来越低,学生创新能力更不用说得到提高;这样做,学生的作业在学校里就可以完成。那么,学生放学以后18时就去看电视。他们先看动画片,再看连续剧。学生沉迷于电视,上学时也学电视里的打斗场面,手舞足蹈的,忙个不停,这样的学生怎么能够把学习搞好呢?

针对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学生的作业设计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提倡一课一得。学生作业的设计力求“精、趣、活”,从而根本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因为根据学生的记忆水平,学到的知识最好在两天内重现,才不会被很快遗忘。设计的作业要体现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重现,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点能够成为知识链,使之能起到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一、“精”

就是学生的作业要“少”而“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去完成,通过学生一定的努力能够完成,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教学分数二分之一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二分,你说有几种分法?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动脑筋思考,他们不难发现:从对角线画直线交于一点,经过这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因此得到的结论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有无数种分法,每份都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学生在做题时,觉得不可思议而有趣。

二、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作业题。儿童的记忆特点,无意记忆比较难,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只要符合无意记忆的条件,即使出现一次的内容也会让他长久记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体现具有趣味性,这在新教材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这里就不多说。这里主要讲的是教师要深挖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出有趣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如:猴主人给猴子分桃子,猴主人说:一日三餐每餐二粒。猴子说:太少了。猴主人又说:每天五粒。猴子同意了,而且很高兴。猴子值得高兴吗?你能用数学来解决这个题目吗?同学们经过一翻的讨论,得到:2+2+2=6(个),原来每天6个,现在每天5个,5小于6,猴子不应该高兴。

又如:在教完“克与千克”、“米与千米”以后、可以给出学生留下这样的作业: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 )=1000( ), 你还能想出像这样的题目来吗?

二、活

一节课下来,给学生的作业要体现一个“活”字。学生能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是恒量他们对知识掌握率的高低。

其实,学生作业的“精、趣、活”是不可分割的。教师给学生的作业要体现基本知识的训练,又要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真正做到学生作业的“精、趣、活”,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每一次学生的作业都要有针对性,都有要精心设计,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请况与教材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作业。

有一位教师,一节数学课的中在黑板上的板书却只是工整对称的四个语文字。而学生的作业却是五花八门的各种剪纸。这节课下来,让这位教师很兴奋 。他说今天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厚,就是平时的调皮蛋的学生也非常的投入。这节课的课题是“轴对称图形”。这位老师让学生把一张纸打折剪成任意图形,一打开就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从汉字中找出是图对称图形的汉字来。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以后,很快找出来,让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田、显、王、中。教师给学生的作业是用纸剪出是轴对称图形的小动物形状交给老师。整节课里面,学生十分活跃,他们动手又动脑很快记忆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比让学生硬背数学概念强多了。

篇16: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效率低常常困扰着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中,一个星期只要求上5节课,很多中差生接受不了新学习的知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得不让教师利用课佘时间给学生补课,以增加课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教师挤占机能科的课时去上数学课的现象相当严重。即使老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给学生补课,结果那些中差生还是不见起色,有的学生统考成绩还是个位数,这些差生真是让教师们头痛。遇到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向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不仿也学习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采取“扶、引、放”的教学策略。一节课能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法模式,彻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陈旧的教学模式。

一、扶

顾名思义,就是象教小孩子走路一样,先扶着让学生“走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整理、总结归纳数学的公式、定理及计算过程规律,使数学课的例题教学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引

“引”就是引导学生,给生学生指明方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发现,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怎么分析、怎么归纳总结。

三、放

“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解题运算。教师上课不要面面俱到,怕哪一点讲不清楚而在课堂上采取包办代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中等生、差生是在静等到答案,他们不肯自主学习,他们这样去学习,学习能力会越来越低,最终变成不会学习的学生。我们回想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没有培养出接班人的历史教训是多么的深刻。我们当教师的必须引以为戒,不要把聪明活泼的少儿培养成一个个蠢“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