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作文550字

乘风破浪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乘风破浪”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数学小论文作文550字(共20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如何写数学小论文

如何写数学小论文

如何写专题论文

一、知识解读

我们所说的专题小论文,实际上是指同学们对在学习、生活或科学文化等领域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后写成的成果总结类文章。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看法;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见解;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查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这里“专题”的意思是指一篇文章只就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探究,不能一会儿写这个问题,一个儿写那个问题,显得漫无主题。我们所说的“小论文”,不同于专业科研工作者写出的专业性很强的研究论文,它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宜太长。它在格式方面也不作统一要求,只要能把问题说明白即可。

一篇专题小论文的写作,大致分为选择题目、搜集材料、提炼观点、安排结构、起草修改几个步骤。

1、科学选择题目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目就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选择题目要注意“实用性”、“可行性”、“创造性”和“趣味性”。

“实用性”就是选择的课题要在生产、生活或科学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即研究成果有可能进行移植应用,为人类服务,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可行性”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根据自己平时对某种问题或现象的观察、研究,选择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适合自己水平、条件的题目,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选题宜“小”,切忌“大”而“全”。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这样有利于深入到问题的实质。

“创造性”就是选择的课题要新颖,有新的设想,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在研究的方法上有所创新,不要简单地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实验。这样有利于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认识、新成果。

“趣味性”是指结合自己的特长,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干自己想干、愿意干的事,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学习、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及时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研究。选好选准题目,是做好研究和写出高质量小论文的保证。

2、全面搜集材料

搜集材料有多种途径: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搞实地调查、采访,或上网搜寻所需材料。不管采用哪种途径,都要注意材料的准确性。必须核实查阅报刊书籍所得到的资料、例证;核实观察、实验、调查、考查所得到的事实数据;核实网上查询到的各种资料。做到去伪存真,以免材料出现差错而影响论文的科学性。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鲜性,尽力搜集自己所能发现的同研究题目有关的第一手材料。掌握材料要力求全面,要根据题目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搜集尽可能多的材料。保证材料有充足的选择余地,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

3、准确提炼观点

提炼观点,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是对观察、实验中新发现、新创造的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对调查、考查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论述,还可以是在某门学科学习、钻研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见解。要对搜集到的材料加以分类比较,仔细筛选,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归纳,研究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找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正确的合乎科学性的观点。观点的表述,要准确、清晰、简练,不能含糊费解。

4、合理安排结构

整理了材料,提炼出了观点,下一步就是安排结构,开始撰写论文了。安排结构,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专题小论文灵活掌握。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常见的小论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l)开头部分(或称“引言”),提出问题,或紧扣题目对全文内容作一概括介绍。

(2)主体部分,分析问题,说明有关的观察、实验、调查、考查、制作、设想等情况,为归纳科学的结论作准备,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写作应注意: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各种现象都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

(3)结尾部分(或称“结论”),解决问题,作出结论。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小论文的结构可以是“总—分—总”的格式,也可先分层论述、说明有关情况,后总结观点的“先分后总”式,还可以先总说观点,后分层论述、说明的“先总后分”式。

结构是为恰当地组织材料、鲜明地提出观点服务的,无论怎样安排,都应当注意条理清楚,观点与材料一致,反映出科学论证的过程,使论文具有说服力。证明观点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要坚决舍弃。为了使结构合理,拟个详细写作提纲是很有必要的。

5、精心起草修改

起草修改,按照提纲写出初稿并修改,不仅是细致的语言表达工作,而且是研究深入化和思维周密化的过程,要力求准确和严密。跟写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相比,专题小论文写作中的表述和修改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专题研究活动是十分复杂精细的,反映专题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不能粗心大意。要认真起草,认真琢磨,反复修改,一丝不苟。看开头是否简明扼要,观点是否正确、可靠;看论据是否典型真实,数据和引文是否准确;看结构是否合理、段落是否衔接自然;看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论证是否符合逻辑;看语言是否准确、通顺、简明、连贯、规范,图、表是否清晰、适用。方方面面都要花力气认真检查,仔细推敲,逐步完善。

二、例文欣赏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超市里,餐厅里,家里,学校里………都离不开数学。我也有几次对数学的亲身经历呢,我挑其中两件事来给大家说一说。

记得三年级,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超市,超市现在正在搞春节打折活动,每件商品的折数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礼包,净含量是628克,原价35元,现在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么算呢?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打八折就是乘以0.8,也就是35*0.8=28(元)。我恍然大悟。我准备把这袋旺旺大礼包买下来,可是,妈妈告诉我,可能后面的旺旺大礼包更便宜,要去后面看看。走着走着,果然,我又看见了卖旺旺大礼包的,净含量是650克,原价40元,现在也打八折。这下,我犯了愁,净含量不同,原价也不同,哪个划算呢?我又问妈妈。妈妈告诉我35*0.8=28(元),40*0.8=32(元),一袋是628克,现价28元,另一袋是650克,现价32元。用28/628≈0.045,32/650≈0。049,0.049>0.045,所以第二袋划算一点儿,于是,我们买下了第二袋。通过这次购物,我知道了怎样计算打折数,怎样计算哪种物品更划算一些。

记得四年级,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妈妈给我们俩出了一道题:1~100报数,每人可以报1个数,2个数,3个数,谁先报到100,谁就获胜。话音刚落,我便思考怎样才能获胜,我想:这肯定是一道数学策略问题,不能盲目地去报,里面肯定有数学问题,用1+3=4,100/4=25,我不能当第一个报的,只能当最后一个报的,她报X个数,我就报(4-X)个数,就可以获胜,我抱着疑惑的心理去和她报数,显然,她没有思考获胜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报数,到了最后,我果然报到了100,我获胜了。原来这道数学问题是一道典型的对策问题,需要思考,才能获胜。到了六年级,我也学到了这类知识,只不过,更加难了,通过这次游玩,我喜欢上了对策问题,也更加爱思考,寻找数学中的奥秘。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只有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才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篇2:数学小论文

一、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必要性

(一)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数学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数学相关知识的人物、历史时,可以利用课堂上的3~5分钟向学生介绍一下,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将高等数学中繁杂的数学符号、计算公式和有趣的数学历史相融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高等数学学习中。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将数学发展的历史真实地展现给学生,是数学这一学科应该毫不犹豫地担起的职责。”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师提高自身数学素养,将数学史内容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教学中,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基础弱,底子薄,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自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的内容,从数学家们发现、发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等数学中的公理、公式,解决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树立学习信心,改变高等数学枯燥乏味、一味证明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将数学史蕴涵的思想、方法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

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学任务的数学》中指出,数学概念、公理及数学语言符号等,包括数学问题解决,不应机械地灌输给学生,或仅是由结果出发,推导出其他数学知识的方式,这种颠倒的教学法掩盖了创造性思维过程,即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该重复人类的学习过程,而应该进行“再创造”。数学史烙印着数学家处理数学问题的痕迹,其中蕴藏着数学家处理相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比如归纳推理、概况分析、类比猜想等逻辑思维方法及跳跃性的直觉思维方法,这些恰是数学教学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作为数学教师,数学中的这些思想、方法应该利用数学史选择典型的数学史题材,分析数学家发明、发现过程中的心智活动,透析数学家的脑海里的灵感,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著名教育家斯金纳(Skinner)说:“如果我们将所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最能传承一门学科本质的就是这门学科的历史,高等数学也不例外。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完高等数学课程之后,由于多种原因,除少部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外,其余知识都会慢慢淡忘,留在学生大脑中应当是高等数学独有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正是高等数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所在。数学史在这些方面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数学思想的提炼和方法的运用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受到很多数学教育家的重视。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始终围绕着“基础知识”与“思想方法”两个基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深挖教材中的思想方法,化“无形”为“有形”。通过数学史的教育,将鲜活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三)数学史的融入符号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学因素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直接参与数学学习认知活动的因素称为认知因素,包括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数学能力等;不直接参与数学学习认知活动的因素称为非认知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等。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的理解,数学史也影响学习中的记忆和迁移。同时,数学史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直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所以,数学史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数学学习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发展、形成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等等。这一过程的完成,就需要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加入,这些思想方法的习得主要依靠数学史的融入实现。另外,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教学,也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教学要想实现既定目标和效果,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并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通过数学史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中在教师恰到好处的逐渐引导下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通过相关典型历史材料的引入,引导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及思想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再次升华。

二、结语

数学史与高等数学课程的融合是必然的,不同阶段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义务阶段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优良的数学品质。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承载着更多的任务和目标,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要使学生对数学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融合数学史教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教育,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数学教学内容势在必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数学史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今后的高等数学教学中急需讨论、解决的问题。

篇3:数学小论文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近30多年来,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还有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谈到考试,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其实考试手段(口试、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就是通过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关肇直先生说:“数学的发明创造有种种,我认为至少有三种:一种是解决了经典的难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工作;一种是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其实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历史上著名的正是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把原来的理论用在崭新的领域,这是从应用的角度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创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是第三种发明创造。“这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把数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发展成综合科学的前程无限灿烂。”

篇4:数学小论文

1<找千克和克>

国庆假期中, 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准备找找千克和克.走进超市,首先来到了饼干柜旁,这么多琳琅满目的饼干中, 选择了 最喜欢闲趣饼干, 仔细看了看,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净含量100克”,说明这包饼干不含袋子的重量是100克,那要是有10包这样的饼干不就是1千克了.

接着 们又来到买米的地方, 发现一袋米要10千克,如果 们家每天吃2千克的话, 家每个月就要吃60千克,也就是这样的6袋米了.

后来 又看到了16个鸡蛋大约有1千克,一个菠萝大约2千克,一个西瓜大约3千克

今天, 收获真多啊, 感受到了数学中学到的千克和克这个知识,在生活中数学真的很重要.

2.<一个小小的数学误会>

很多人都以为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可是 一直对他很怀疑,果不出 所料,今天数学课上老师介绍了阿拉伯数字的真正的来历.原来这是一个误会!阿拉伯数字真正的发明者是印度人,因为当时阿拉伯人的航海业很发达 ,他们把数字从印度传到了阿拉伯,欧洲人从他们的书上了解了这种简便的记数方法,就认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称它为阿拉伯数字,后来这个误会又传到了中国.

最后, 很想对印度人说:\"谢谢你们给 们人类带来了这么大的方便,就因为这样, 很喜欢数学.不仅数字王国很神奇,而且数学的历史知识更是丰富.

3.<发现>

今天, 在家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

发现一杯可乐800克,一杯绿茶500克,一杯冰红茶不知道多少克,于是 又补充了一个信息-------冰红茶比可乐少200克,要求三杯一共多少克呢?于是, 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算:800-200=600,再600+500=1100,最后1100+800=1900,所以一共1900克.

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多观察身边的数学问题.

4.<巧妙的加法和减法>

加法和减法在 们的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身边有许多事情都要用到加法和减法.比如在学校里,统计分数,统计认数-------生活中,妈妈上街买菜付钱;在家里,计算一个月的开支也要用加减法.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加减法有关,所以加减法在 们生活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法与减法真奇妙啊!

5.<去天目湖的途中>

现在, 们数学课正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今天是星期天, 们全家去天目湖玩,在去天目湖的路上, 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公交车靠第一站时, 看见有8个人上了车,而第二站上了3个人,那如果第三站上车的人数是第一站和第二站人数的两倍,那第三站一共上了几个人呢?

小朋友们,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用 们学到的知识试一试吧.

6.<24时记时法>

24时记时法真是无所不能,不信就看看下面 是怎样过周末的吧::首先,7:30起床,然后7:45---8:00洗脸,8:00---8:15吃早饭,8:15---9:15做作业,9:15---10:30看电视,10:30---11:00吃中饭,11:00---15:00睡午觉,15:00---16:00玩,16:00---17:30看动画片,17:30---18:00吃晚饭,18:00---20:00看电视,20:00---21:00打电脑,21:00睡觉.24时记时法是不是很伟大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也一定要写一篇这样的日记哦!

7.积少成多

今天下午, 和妈妈来到超市买东西.

当 们买完所需的东西之后,刚要离开, 看见货架上正好摆着火腿肠,于是 让妈妈买些火腿肠,妈妈同意了.可是刚走几步, 又看见货架上摆着一包一包的,同样品牌,同样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4.30元.到底买一包一包的呢,还是买一根一根的? 犹豫了.突然, 的脑子一转,有了,只要比较一下,哪一种合算就买哪一种.于是 开始算起来:零卖的如果买10根,每根4角,就是40角,等于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钱,所以 决定买散装的. 把 计算的过程说给妈妈听,妈妈听了直夸 爱动脑.

8.数学报

今天, 们又发了小学生数学报,这期报纸真的很精彩.

上面讲了怎样让书香伴你左右,茅以升如何苦练记忆力的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等数学小常识,翻开一面,有许多数学的小窍门,如:如何找规律,怎样牢记知识,翻开另一面有一些数学小故事,从中 获得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

所以, 觉得每一次看数学报都能让 掌握到更多的知识, 很喜欢它.

《数学的奥妙》 湖塘桥中心小学 张娜

数学在 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在菜市场买菜要付多少元钱?在超市里买东西一共要付多少元?.还有,认识了千克和克,你就可以自己算一算称的东西的价钱了.怎么样,数学是不是很重要?

所以, 要提醒你---一定要学好数学哦!

数学又是很奥妙的,它可以让 们知道一些未知数.所以有的小朋友觉得数学有点难,有时还要请家教.

但是数学也是很灵活的.除了 刚才提到的以外,生活中的数学还有很多种呢!

篇5:数学小论文

[摘要]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学习认知情感和情绪、数学认知材料和问题情景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式等是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发展影响因素

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影响其数学学习及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之一,包括对数学知识的阅读、转换、组织、表达、构造与符号操作能力等。因此,对影响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因素的探讨就显得很有意义,笔者试图从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三个方面作些有益的探讨,以期有所收获。

一、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知识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是学习者进行现实学习的前提。在认知结构的同化发展中,迁移对数学语言的学习影响较大的。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学习之间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

二、数学学习材料

数学材料是影响数学语言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地,可以从数量、变式、典型性、反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数量。数学学习材料的数量太小,学生对具体材料的感知就会不充分,就难以对具体材料所包含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鉴别,对数学语言和知识的掌握所必需的经验也难以建立起来,这样就会由于语言感知、转化不够而对知识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比较不充分,最终无法建立理解知识和语言转化所需要的坚实的基础。相反,数量太多一则会数学的非本质可能得到不恰当的强化而掩盖了本质特征,二则会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受到不利的影响,多既能生巧也更能生厌。

2.变式。变式是通过多种语言的转换而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旦变更具体对象或变更对象的语言陈述形式,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连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是通过变式进行比较而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掌握的。

3.典型性。实践表明,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非本质属性越多、越突出,学习就越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择具体实例时,为了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减少学习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办法,通过多种语言形式表征,并对知识的本质可以做适当的归类练习。

4.反例。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人产生深刻印象,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例的适当使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和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加精确,而且还可以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学生对本质的属性的表述不准确是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关键原因。但应该注意的是,反例是在学生对知识的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用的。

三、非智力因素

从数学与教育心理学来看,影响数学语言的认知的非智力因素中主要是情绪和情感。所谓情绪和情感,就是个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应。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需要为中介的。通常那些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会引起满意、高兴、喜悦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就会引起痛苦、忧愁、厌恶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认知活动中,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它常使学生依此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体验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类是消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常常处于这两种体验的交替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主体对原有目标修正,或重新确立新目标,即使遇到思考不清楚的问题时,也能有勇气、有自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常常处于消极体验中的学生,则有可能丧失信心,破罐破摔。

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数学符号的学习效果。数学家A·巴特斯布说过:“实际上,我们学校的成绩在一个方面常常是消极的,那就是学生们学习后不但对数学符号冷漠,而且感到它们可怕。”这种现象看来是带有一般性的,这种情绪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情绪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为中介的,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使部分学生不能立即感到“满足个体的需要”;相反地,往往还会因其抽象、难懂而产生沮丧心情。(2)一些不适当的、夸大了的宣传,歪曲了数学符号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它充满生机,有其数学思想,不是枯燥的。然而“公众的舆论”有时并不是公正的。有些好心的教师告诫学生说:“数学抽象、枯燥,你们要好好学习,否则将会留级。”这种讲法没有积极作用,只能使学生讨厌数学。

四、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在学生的眼中,数学教师是最直观的数学,数学教师是数学的形象代言人。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民主、开朗、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的数学教师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发展、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教师的教学观、学习观、学术水平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和方式的关键因素,它们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方式。教师的言谈举止特别是语言对于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则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学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2)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逻辑性,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3)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尽量用学生熟悉的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表达,使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清楚明白;(4)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5)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简洁性,教学用语应简洁、明快,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要加强对数学语言的提炼,并充分利用数学术语、符号和式子来表达有关内容。

五、结论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选取合适的数学认知材料和问题情景,调整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和情绪,有效的迁移才能发生,学生的数学语言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珮玲,邵光华编著.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才翰,章建跃著.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云章著.数学符号学概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4][美]T·丹齐克著.数,科学的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李士锜.PME:数学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篇6:数学小论文

我每次做数奥都是拿起一道题拉起来就做,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起来很快。可是今天做数奥时,有一道题改变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一定是做得对,主要还是要做对。

今天,我做了一道题目把我难住了,我苦思冥想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想出来,于是我只好乖乖地去看基础提炼,让它来帮我分析。这道题目是这样的:求3333333333的平方中有多少个奇数数字?分析是这样的:3333333333的平方就是3333333333×3333333333,这道乘法算式由于数字太多使计算复杂,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也就是把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不变。使题目转化为求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因此,乘积中有十个奇数数字。这道题,我们还可以位数少的两个数相乘算起,就能发现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即3×3=9→积中有1个奇数数字。33×33=1089→积中有2个奇数数字。333×333=110889→积中有3个奇数数字。3333×3333=11108889→积中有4个奇数数字。……

从上面试算中,容易发现积是由1,0,8,9四个数字组成的,1和8的个数相同,比一个因数中的3的个数少1,0和9各一个,分别在1和8的后面。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与一个因数中3的个数相同,可以推导出原题的积是:11111111108888888889,积中有10个奇数数字。

做了这道题,我知道做数奥不能求快,要求懂它的方法。

来源:m.187110.html

分享本站内容m.0s.Net.cn,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篇7:数学小论文

今天,爸爸要我做奥数书上的还原问题。

一开始我还以为很难做呢,毕竟我很少做还原问题。第一题:一个水桶里面装有水,连桶共重五千克,把水加到原来的四倍,连桶共重11千克。桶里原来有多少水?桶有多重?我稍微想了一下就得出了答案:11-5=6千克,6/(4-1)=2千克,5-3=3千克。桶重三千克,水有两千克。原来还原问题那么简单,我不禁暗暗自喜。

第二题:某车间分成甲、乙两个组,因生产需要,把甲组工人的一半调到乙组去。后来改变工作程序,又把乙组的25人调到了甲组,这时甲组有45人,乙组有22人。甲乙两组原来各有多少人?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只好找爸爸帮忙,爸爸让我使用倒推法。我一用倒推 知道了答案:现在甲有45人,因为乙组把25人调到了甲组,所以甲要减去25人:45-25=20;乙也要加上25人:22+25=47。第一次时,甲把一半的人调到了乙组,所以甲要乘上2:20*2=40;乙则减25:47-20=27。用了倒推,我其他的还原问题的都会了。

会了倒推,我以后做题都要轻松多了。

篇8:数学小论文

巧换矿泉水

在日常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离不开数学,可见数学与我们的关系多么亲切呀。

比如说,超市里卖的水果、蔬菜,商城里卖的衣服、鞋子和家具,稿件上来字数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数学,等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暑假里我跟爸爸、妈妈和姐姐去表哥家玩,路上口渴了,爸爸只好到附近杂货店买矿泉水喝。杂货店有规定:3个矿泉水瓶可以换一瓶水,一瓶矿泉水1元。

爸爸拿了十瓶矿泉水,我非常口渴,一会儿两瓶矿泉水就已经喝完了。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已经有好几个空瓶子了。爸爸轻轻的问我:“我们用十元钱能换多少瓶矿泉水呢?”我想了想: 是冰水喝完了9个空瓶子换了3矿泉水……还剩下两个空瓶子。我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算出来了是14瓶矿泉水,还余下两个空瓶子。”爸爸笑了,说:“你再想一想!”我若有所思:“我们可以向杂货店老板借一瓶水喝完之后再加上我们这两个空瓶子又可以换一瓶水,总共15瓶水。”

再生活着处处都有数学知识,等我们去发现。

篇9:数学小论文

数学是我很喜欢的学科,总是感叹于数字的奇妙,今天就来和大家说一说数字的奇妙之处。

回数是指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读都是一样的数,如101,949。任意取一个不少于两位的数,把这个数倒过来,将这两个数相加,重复这个过程就一定能得到一个回复,这便是著名的“回数猜想”。为什么叫“猜想”,而不叫“定理”,还是因为196这个数,计算机进行了几十万步还是没有得到回数。大家无法得知它能否得到回数,或许它就是“回数猜想”的反证。

数的陷阱―6174,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是这样的,任意取一个四位数,以0开头也算,但不能完全一样。把写出的个各位数按从大到小顺序和从小到大顺序重新排列,得出最大数和最小数,两者相减得到另一个四位数,重复这个过程若干次,最多7次,就能得出6174。用617子本身来试:7641―1467=6174,仅用一步便掉入陷阱,所有四位数都会调入6174这个陷阱。

想一个三位数,将它写两遍,变成六位数,比如673,变成673673,将这个六位数除以7,除以11,最后除以13,会得到原来的三位数,将7×11×13=1001,也就是说一个三位数乘1001,得这个三位数的双写。

看了以上三个数字的妙处,你理解数字的奥妙了吗?我会继续学习数学,探索数学之美。

篇10: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 -论文

“ 写什么?怎样写?”这是每个学写小论文的同学都会碰到的问题,一篇好论文的产生,对于它的作者来说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其创作的素材、水平,乃至创作的灵感……,绝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们需要作者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去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思考。从我校征集的论文来看,作者中有的是在平时十分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拓展延伸,学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是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启发后,获得灵感、得以选题;……更有甚者是,有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探究,并与自己的数学学习相联系,对观察、探究的结果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升华为理论,写出了令人叫绝的好论文。综观获奖论文的小作者们,他们大多是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好论文的作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数学感悟,还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综合素养。

(1) 写什么

写小论文的关键,首先就是选题,同学们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知识、生活阅历的局限,因此,大家的选题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想写的内容入手。

下面我结合我校同学部分获奖论文的选题,进行一点简单的选题分析。

论文按内容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种:

①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

如:探究大桥的热胀冷缩度

②对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扰人心烦的小事,提出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

如:

一台饮水机创造的意想不到的实惠

③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如:

分式“家族”中的亲缘探究

如:

纸飞机里的数学

④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某个章节、或某个内容的体会与反思

如:

“没有条件”的推理

如:

小议“黄金分割”

如:

奇妙的正五角星

(2) 怎样写

① 课题要小而集中,要有针对性;

② 见解要真实、独特,有感而发,富有新意;

③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四) 评价数学小论文的标准

什么样的数学小论文算是好的论文呢?标准很多,但我以为一篇好的数学小论文必须有以下三个特征——新、真、美,

论文

“新”,指的就是选题要有独特的视角,写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东西、不是单纯地下载一段。文字,最好是自己原创的,至少要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观点,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指的就是内容要实在、言之有理,既不能空洞无味、也不能冗长拖沓,文章要紧扣主题,力求做到准确、精练,尽量地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美”,指的就是语言通顺、文笔流畅,文章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名称来看,既有实践又有创新的论文肯定更容易受到评委们的亲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更加贴近生活、注意观察、去寻找、去发现,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把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作为对自己数学学习的一种评价、一种补充、一种提高,这样你学写小论文的目的就对了,你就会将数学小论文越写越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肯下大工夫、只要肯吃的起苦,不断地去思考、去揣摸,去学习,好的数学论文就一定会在你的手中诞生。总之,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对于我们每一位同学来说,始终是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极好的方式。我相信我校初一、初二的同学们一定会在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积极参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活动与交流,并取得好成绩。祝愿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数学小论文,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愿有更多的同学从学写数学小论文开始起飞,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书写出更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图形的秘密》

南阳里小学 五(四)班 郭宁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

我四年级时,有一次,我正在做妈妈给我布置的奥数题。这一个单元是关于图形的。做到一道题时,我突然被它难住了,想了半,我还是不明白。妈妈不在家,我便去找做了多年数学老师的外婆。外婆看了之后,笑着对我说:“宁宇,遇到这种难题时,你要学会以角为中心,图形的运用。你看看这道题,上面写着‘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不是四边形的四边形’,是不是感到很难懂呢?这时你想想,你们不是学过‘平形四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吗?拼成四边形不行,可以试试拼成另外一种四边形嘛。”

另外的四边形是什么?我把外婆讲的话仔仔细细的想了一遍,并回想一下以前学过的内容,终于明白了。原来,这道问题的答案是平形四边形啊。老师不是说过了吗?‘平形四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吗?我们不要只想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要想想两个一样的三角形以角为中心的不同的组合。

数学王国,有许许多多的奥密,这些奥密,由我们去发现,并很好地用你发现的方法来解题哦。

篇11:数学小论文

今天,我们全家去超市购物。

我们来到超市,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我的眼睛都花了。突然,我看见货架上摆着我最爱吃的奥利奥小饼干。其中,一种是用塑料袋子装的,一种是用小纸桶装的。我看了看,发现每袋只要1。8元,而小桶装的一桶却要4。5元。于是,我毫不犹豫,随手拿了两袋1。8元的那种,放进了购物车。我推着小车,边走边美滋滋地想着:这两袋小饼干才3。6元,而那一桶就4。5元,这种袋装奥利奥小饼干实在太便宜了!

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我迫不及待地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她。妈妈一听,笑了,她提醒我说:“萌萌,你再算一算,看看到底是哪种便宜?”我不解地问:“袋装的只要1。8元,桶装的要4。5元,买一桶的价格可以买两袋还多呢,难道不是袋装的便宜吗?”妈妈耐心地说:“便宜不便宜可不能光看价钱,还要看重量的呀!你们不是学过小数吗?应该会算的!你算算吧!”于是我看了看两种饼干的重量,喃喃自语了起来:“袋装的,净重20克,用1。8元除以20,那一克就是0。09元。桶装的,净含量55克,用4。5元除以55,那一克就是0。08多元。”“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兴奋得大叫起来,急忙对妈妈说:“应该是桶装的便宜!”接着我把算的过程讲给了妈妈听,妈妈听了直夸我聪明,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篇12:数学小论文

数学不只是枯燥的数字,它还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除了数学书上的题目,在生活中也充满了数学问题。不信?咱们就来瞧瞧。

最近,购物中心举办店庆活动,各种商品打起了折扣,降价力度很大,我的“购物狂”妈妈早就心动了。今天,妈妈带上我迫不及待地赶到了购物中心,只见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陪着妈妈这里逛逛,那里看看,不一会儿我觉得口干舌燥,便请妈妈买杯奶茶解解渴。妈妈想了想,狡黠地笑着对我说:“想喝奶茶没问题,可是先得回答我的问题,怎么样?”唉,妈妈真是不放过一点点考验我的机会啊!我犹豫了一下,想想香甜嫩滑的奶茶,最终还是投降了。

“好,你听仔细了:我想买一台笔记本电脑,考察了A、B两家商场;我看中的一款电脑标价都是5980元,但优惠方法不同:A商场全场九折。B商场购物每满1000元送100元现金,你算算哪家商场的价格更便宜。”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1000-100=900(元),900÷1000=0.9=90%=九折,两家商场一样便宜。”妈妈笑了笑:“你确定吗?”看着妈妈意味深长的笑容,我犹豫了,决定用笔来算一算:

A商场:九折=90%,

折后电脑的价格:5980×90%=5382(元)

B商场:5980÷100=5(组)……980(元)

5×100=500(元)

5980-500=5480(元)

5382元<5480元。

“哦,原来A商场的更便宜一点!”

我恍然大悟,妈妈语重心长地嘱咐我:“数学题目不能靠直觉判断,要用数学思维理性分析、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妈妈请我喝奶茶,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美美地喝了起来……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的内容,只要用心观察,仔细思考,就一定能够获得新的发现。让我们搬开“直觉”绊脚石,更“理性”地向数学出发吧!

篇13:数学小论文

上海世博盛会在上海举行,截止8月14上午10点12分左右世博会参观人数已经突破4000万人次,有望创下世博会历史的最高纪录。

自8月12日至8月14日,上海市最高气温已连续三天超过39℃,截至今天10时,世博园区温度达37℃。由于天气炎热,这周的人数明显下降。

在世博会参观,纪念品和餐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参加世博会预计人数7000万人中有60%在会场内用餐一次,如果以平均每人消费30元计,则餐饮收入为7.8亿元人民币;估计参观者90%会在会场内饮用饮料,以平均每人消费10元计算,饮料费收入为3.9亿元人民币。估计30%的参观者会在会场内购买旅游纪念品,以平均每人消费30元计,纪念品销售额达3.9亿元。综合各项,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的直接销售收入将接近15亿元。

啊!真没有想到这次上海世博会能吸引这么多游客!

篇14:数学小论文

我是**小学五一班的,我很喜欢我们的学校,我们学校以体育和科技为两大特色, 励志启慧,享受成长。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学校经常会开展一些体育和科技方面的活动。

对于我最喜欢的排球,它就是我的闺蜜,平常我有什么心事都会对它说,它知道我的所有秘密,可是我发现自己好像并不太了解它,因为我只知道它是球体。我还想给我的“闺蜜”做一件美丽的外衣,可是问题来了,我需要多大的布呢?

如果我用纸来覆盖球体的表面,当把球体表面覆盖完毕,我们在把能纸张的面积相加就能算出来排球的表面积。就用这种方法:转换法。有想法不去行动可不好,于是我立刻找好材料,准备做这样一个数学实验。

首先我找来了5张长方形的纸,每张纸的长是24。5厘米,宽是17。6厘米,面积就是24。5×17。6=431。2平方厘米。之后我就开始给排球“穿衣服”了,一共穿了4件“衣服”,那么用我的这个方法算出它的表面积大约是431。2×4=1724。8平方厘米。为了证实一下我的这个答案是不是接近用公式算出的答案,于是我又立刻上网搜索了球的表面积公式:S=4π ,我根据公式中需要的条件,进行了测量:先要知道它的半径是多少。球的半径可没有那么好知道的,费了我很多脑细胞才想到用什么方法测量。首先,我拿来了两个直尺,把球靠在拐角处,用两个尺子,一把抵着,一把测量,量出来直径为21厘米。半径就为10。5厘米。半径给我测量出来以后,一切就迎刃而解了,球的表面积=4×3。14×10。5×10。5=1384。74平方厘米。两个答案相差了340。06平方厘米,相差这些面积可能是白纸覆盖的时候有重叠。才导致相差了这么多。误差那么多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呢?

我决定去请教我的老师。我把我的想法和赵老师说了,赵老师鼓励我坚持下去,找到原因。并且决定帮助我。我很开心。赵老师说:“排球是球体的一类,球体属于立体图形,我们要是想要给她做一件合适的衣服,就要知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也就是计算这个球体的表面积,它的表面积 S=4π ,书上说π可以取它的近似数3。14,也就是只要知道半径r,我们就能知道了,我知道平面图形圆的直径只要测量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的距离,就是直径d的长度,d除以2就能算出半径,可是排球是一个圆的球体,我没有办法用直尺去测量,它的半径怎么求呢?半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也可能是导致这道题误差的一个原因。,说我们可以利用游标卡尺来测量,说着老师带我们来到了数学器材室,我们找到了游标卡尺,经过测量,我们测得排球的直径为20。80厘米,那么半径就为10。40厘米。太好了,我无比的兴奋,我迫不及待的算出需要布料的面积S=4π =4×3。14×10。40×10。40=1358。4896平方厘米,这次计算出来的面积和气自己测量的相差1384。74——1358。4896=26。2504平方厘米。老师说其实你用长方形覆盖是粗略的计算球体表面积的粗略方法。回和实际情况误差挺大。你第二次和老师的计算的误差是由于球体的半径出现了误差,虽然两次的半径只相差了0。1厘米。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最后表面积却相差了26。2504,所以在数学上有一句话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今天你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吧。终于找到原因了。我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老师笑着对我说,其实你闺蜜的”腰围“和”肚量“也是能够算出来的。也都有计算的方法。老师边说边指给我看,腰围就是半径为10。4的圆形的周长,所以周长就可以通过公式C=2πr=2×3。14×10。40=63。512厘米,它的肚量,就是它能够容纳的体积,它有一个计算公式V=(4/3)π =4÷3×3。14×10。40×10。40×10。4=4709。4306立方厘米,可以取近似数为4710立方厘米。

最后,同学们,要善于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哦!这个探索的过程真的很开心。并且收获很多。

篇15:数学小论文

爸爸经常去唐山出差,这次回来说唐山迁西的栗子特别好吃,说要弄点那边的栗子到常州卖卖。做生意就要算一下可行性,如果那边的生栗子是500克12元,运费每500克要1元,回家后每500克生栗子可以炒出400克熟栗子,假如500克熟栗子卖20元的话,每500克生栗子能赚多少钱呢?

我认为是每500克生栗子成本是12+1=13元,熟栗子是20×400/500=16元,16-13=3元,每500克就赚3元。小朋友们你们说这种方法对吗?

爸爸说先要算一下每500克熟栗子需要多少生栗子炒,再算出这些生栗子要多少钱,也就是1÷400/500=1.25,12+1=13元,13×1.25=16.25。然后20-16.25=3.75元。也就是每500克赚3.75元。

看来要是我去做生意的话做都没做算算账就要算亏本了,看来我要好好学习才行。

爸爸说要不我们就试试吧,店面、机器、装修等等忙活了几天。今天是星期天我们的迁西炒栗店就开卖了,热乎乎的大栗出锅了,爆竹一放,周围很多人都过来,招呼大家先品尝再说,大家吃了都说不错的,你一斤,我半斤就这样开始了今天一天的忙碌。生意还挺好,忙了一天下来盘点了一下卖了300斤生栗子,爸爸说今天一天可以赚多少?我说300÷400/500=240斤,240×3.75=900元。爸爸说这次不错,没有算亏本,但这只是原理上赚900元,运输途中的损耗,加拣出来的坏的,加每次称的时候都会多个1毛2毛3毛,加顾客品尝掉的,能赚个一半就阿弥陀佛了,最后清点钱结果900的一半都没赚到,看来我们第一次做这个生意想的太简单了。没想到做这个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最后爸爸说空了点要请同学们吃我们炒的栗子,哈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篇16:数学小论文

买 衣 服

的衣服都是妈妈买,爸爸、妈妈和我都穿得很得体。星期天妈妈又要给我买衣服,叫我陪她一块去。

到了商场,我看见一双漂亮的运动鞋,我好喜欢,就叫妈妈给我买。妈妈看了款式,问了价钱是45元,觉得比较合适掏钱给我买了。看见妈妈给而买了我喜欢的运动鞋,我十分高兴。

买了鞋后,我们又上了卖服装的三楼。呀服装真多,各式各样,五颜六色,各种品牌应有尽有,我有点目不暇接了。妈妈问我喜欢什么样的衣服,我和妈妈边走边看,我看中一件白色连衣裙,试穿了一下,妈妈说有点小不合适我们继续挑选,最后我和妈妈都看中一款粉色的连衣裙,大小合适。标价88元,价格较高。但妈妈见我喜欢,就和营业员商量,最后花80元买下了。

我们又逛了一会,妈妈又花360元为爸爸买了一套漂亮的西服。我们就离开了商场。

今天,妈妈一共花了45+80+360=485元钱买衣服,可她没有为自己买一件,全为了我和爸爸。妈妈爱我和爸爸。我更爱我的妈妈。

篇17:数学小论文

数学,源于人们对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抽象出的数量关系与空间结构发展而成的。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应用数学的发展,使数学日益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考实际应用题目更贴近日常生活,具有时代性、灵活性,涉及的模型有方程、函数、不等式、统计、几何等模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实际背景中理清数学关系、把握变化规律,能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用数学的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提问、自主解决,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影响数学建模教学的成因探析

一是教师未能实现角色转换。建模教学离不开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让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方法。然而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由“引导者”变为“灌输者”,将解题过程直接教给学生,影响了学生建模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开展建模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能驾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诱发学生进行探索,但是部分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或认为建模就是解应用题,或重生活味轻数学味,或使讨论活动流于形式。三是学生的抽象能力较差。在建模教学中,教师须呈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题目长、信息量大、数据多,需要学生经历阅读提取有用的信息,但是部分学生感悟能力差,不能明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学生成功建模。

二、数学建模教学的有效原则

1、自主探索原则。

学生长期处于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难有创造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探究氛围,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探索、交流、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从旧知的角度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3、可接受性原则。

数学建模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能让学生理解所探究的内容。若设计的问题不切实际,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密切联系教学内容、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

三、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种模式

1、自学讨论式。

“先学后教”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讲生听”、“师说生练”的模式,在教师的导学、导疑、导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让他们在交流中思想不断碰撞,形成新观点,从而自身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学,引发学生的探究。例如,如图,在河岸L的同侧有M、N两个村庄,现拟在河岸边修一座水泵站P,要求使管道PM、PN所用的水管最短,另修一码头Q,要求码头到M、N两村的距离相等,试画出P、Q的位置。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生通过选点、测量,开展交流讨论。学生1认为,是不是和异侧相同?学生2认为,如果M、N在直线L的异侧,连接MN即为最短。学生3认为,在同侧的话,可以根据轴对性的性质,将之转移为异侧。学生4认为,这有点像照镜子。这样,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在交流中彼此分享、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引导探究式。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提出自己的猜想,在推理、论证的基础上获得结论、掌握规律。例如,某景区团体购买公园门票价为1~50人的13元/张,50~100人的11元/张,100人以上9元/张。甲团少于50人,乙团人数不超过100人,两团共计应付票费1392元。若组成一个团体购票,应付1080元。(1)乙团人数是否也少于50人,为什么?(2)求甲乙两团各有多少人?学生猜想乙团人数少于50人,进而推算两团人数会少于100人,团购价应少于1300元,与1392元矛盾,因而乙团人数应不少于50人,不超过100人。

3、活动参与模式。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小组活动探究,进行捜集数据、整理分析,然后解决问题。例如,某件商品的售价从原来的每件400元经两次调价后调至每件324元。经调查,该商品每降价2元,即可多销售10件,若该商场原来每月可销售500件,那么经过两次调价后,每月可销售该商品多少件?学生先计算每次的降价率为10%,然后根据“件数×单价=销售额”列出方程。

总之,数学建模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来解,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8:数学小论文

摘要:魔方是中职生大都喜爱的一类游戏,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以魔方应用于教学为研究对象,就其在中职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魔方;中职;数学

1 前言

魔方作为一种重要的游戏设备,其与数学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魔方游戏也是中职学生课下广泛开展的游戏项目,如果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引入魔方游戏,可起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中职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用。

2 运用魔方操作,培养多种能力

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不强。当前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数学教师仅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数学教材中的各个章节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往往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将魔方作为教学工具应用于中职学生课堂教学中,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玩魔方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而言,其主要包括实践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多种能力。中职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呵护中长大,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缺乏,而魔方在中职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一般魔方均有6种颜色,要想将这些颜色面拼合完整,学生虽然可以通过机械记忆的方法来达到还原魔方的目的,但是这种机械化的记忆方式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魔方的还原技巧。如能引导中职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和探索还原魔方的技巧和步骤,比如在运用七步还原法还原魔方的过程中,学生均需要在下一步开始前适当观察和调整魔方位置[1],则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另外,就中职学生的记忆能力,中职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忆有关的魔方还原公式,可以逐渐改掉学生懒于记忆的不良习惯,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特别是针对那些更深层次、更高难度的魔方游戏,学生如果运用四步还原法,那么就需要记忆许多还原公式,仅凭盲目地拧转,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学生在频繁往复的练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养成记忆习惯,提升自身记忆能力。而针对中职学生的思考能力而言,不管他们观察得如何仔细,记忆得如何牢固,魔方拧转得如何快速,如果没有在还原魔方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那么即便借助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魔方的还原方法,也很容易出现遗忘。而如果边思考边操作,那么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魔方还原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魔方的还原方法,以更加快速地实现魔方的还原。

中职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小竞赛的魔方还原比赛方式,让学生比一比谁用的还原步数最少,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得到提升。因此,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考,可以在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中职生的综合能力。

3 通过魔方游戏,感受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中职数学教学的精髓,其直接关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中职数学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思想。魔方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真切感受数学思想,其主要包括替代和转化思想、空间观念、抽象意识、推理论证能力和合作观念等。

首先,就替代和转化思想而言,魔方的还原方法实际上就是反复运用错误的错误魔方方块来替换成正确的魔方方块,最后达到还原魔方的目的。

其次,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方面,魔方本身实际上是一个被“割裂”成许多小立方体的大立方体,所以要想将那些错误的魔方方块转到正确的位置处,就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观念和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练习魔方时培养和提升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操作魔方的正确方法。

再次,就抽象概括能力而言,魔方的还原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运用某种还原公式来解决还原的问题,这也是学生不断抽象魔方各种变化本质的过程。

最后,在推理论证能力方面,其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在结合已知条件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来推理论证魔方还原公式的过程;在合作观念方面,中职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魔方的还原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尤其是针对那些高阶数的魔方还原方面,从而充分发挥师生共同的智慧一起攻克有关魔方还原问题。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还原的过程中来提升自身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如在平时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三阶魔方”的“盲拧”比赛,以不断提升魔方还原的速度,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共同找寻魔方还原的“最优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4 借助魔方游戏,培养情感态度

首先,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借助魔方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将对魔方的喜爱逐步转移到数学课堂教学上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其次,借助魔方游戏比赛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由于魔方的还原大都需要记住各种计算公式,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短时间无法达到还原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挑战班级还原魔方最短时间记录,从而促使全班学生积极去挑战新记录。比如当前实际上的魔方大赛形式多样,并且魔方比赛的形式及要求各不相同,有的要求最短时间,而有的则是要求最短还原步骤,如“0.78s”是当前实际上魔方还原的最短时间,学生针对这一记录大都会具有很强的冲击欲望,产生竞争意识,提升竞争能力,也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耐心。

最后,魔方的还原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耐心,就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通过练习魔方,可以使学生一改烦躁的心态,逐步养成做事耐心的良好品质,从而为中职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魔方应用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团队和竞争意识。特别是在当前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要求的背景下,合理引入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学军.魔方中的数学[J].学园,20xx(11):73-74.

篇19:数学小论文

动物园里的老师和同学平时都称小猴聪聪为“小神童”,因为他平时最爱做一些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的题目了,这不,第五册数学书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照样子写数:99-18=81 99-27=72 ……

数学活动课上,山羊老师出示了这道题目后,推了推搭在鼻梁上眼镜说:“请细心观察,谁知道这道题目接下去怎么写?有什么秘密?” 小猴挠了挠痒痒,仔仔细细把题目中的数字观察一番后,第一个高高地举起手,撅起他那红红的屁股,一个劲地卖弄着自己刚学会的几句英语,“I can!I can!”

“小猴,你来答吧!”山羊老师笑眯眯的说。

(1)被减数都是99。

(2)被减数、减数与差都是两位数。

(3)第一个算式减数的十位上的数是1,个位上的数是8,第二个算式减数的十位是2,个位上是7,第三个算式减数的十位上是3,个位上是6,……第八个算式减数的十位上是8,个位上是1。所有的减数和差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学的和都是9。

(4)差是减数中十位与个位上的数交换位置得到的。

(5)每一道算式中的被减数、减数和差都是9的倍数。规律也是一样的。

小猴没等大家思考完,一口气就把自己发现的规律都说了出来。山羊老师听了,捋了捋胡须说“你一下子发现了那么多的规律,太棒了! good .good. Well good!”

得到了山羊老师的夸奖,小猴心里乐滋滋的,一气呵成地写出了后面的几道算式: 99-18=81 99-27=72 99-36=63 99-45=54 99-54=45 99-63=36 99-72=27 99-81=18

小猴再观察算式,还发现了这些算式之间的联系。

99里有11个9, 11个9减2个9(18),得9个9(81),11个9减3个9(27),得8个9(72),……11个9减9个9(81),得2个9(18)。

这节活动课几乎成了小猴的独角戏,小动物们打内心里佩服小猴聪明,不由自主地为他鼓掌来。

篇20:数学小论文

今天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例题,题目是:

学校组织老师和同学参观科技馆。有100名学生和50名老师。科技馆的门票是成人10元,儿童半价。问:需要多少元?

小红举手,老师点小红上黑板解答,小红的算式是这样的:

10/2=5(元)

100*5=500(元)

50*10=500(元)

500+500=1000(元)

答:需要1000元。

老师说:“好的,有没有别的方法?”小月举手,老师点小月上黑板解答,小月的算式是这样的:

(100/2)+50

=50+50

=100(名)

100*10=1000(元)

答:需要1000元。

老师说:“非常好,请小月上台讲解。”

“我的是先用100/2=50(名),它的意思是:因为成人票价是儿童票价的2倍,有100名儿童,所需要的票价就等于50名成人。再用50+50=100(名),也就是加上老师,一共有100名“成人”,最后用100*10=1000(元),就可以算出一共要多少元。”小月解说道。

“很好,谢谢小月,你的解说很全面。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巧算门票’,好,下课。”老师说。

数学小论文

大千世界,数学无处不在。真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你就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数学的海洋。是的,数学无处不在,这个假期,我就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我的肚子莫名其妙地奏起了狂响曲,“好饿啊_”我呻吟道。“来,吃个苹果吧!”还是妈妈好,“但是……”“但是什么?吃个苹果,哪有什么但是啊?”我笑问道,伸手向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抓去。谁知,妈妈一把抓住苹果,夺了过去,神秘兮兮的。我一脸茫然,妈妈这是卖哪门子的药啊?我不耐烦了“妈,别闹了,还让不让人吃啦?”妈妈还是微笑着,洗起苹果来“吃,谁说不让你吃啦,我这不是洗了吗?”“哦!”我还是一脸疑惑。“但是,我还是有一个要求。”终于说出来了,我就知道不对劲了吗。“什么要求啊?”我有点生气了,不就是吃一个苹果嘛,怎么有那么多要求啊。“你不是学过体积了吗?”“是啊,怎么了?”这根吃苹果有关吗?我心想。“那你能不能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算算这个苹果的体积呢?”妈妈又笑了笑,好像小瞧我似的,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力量,恩,我一定要做给你看!一定!

于是,我赶忙把这个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苹果,拿在手里,琢磨起怎样算体积来。苹果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更不是圆柱体,怎么算它的体积呢?我摆来摆去,没有头绪了,此时的肚子还在咕咕作响,我可不能不遵守承诺,就吃了呀,我可不能让妈妈瞧不起我呀,加油,一定还有什么好方法。于是我又鼓起勇气,忍住饥饿,继续埋头考虑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终于豁然开朗,我不能用量杯,先在里面装些水,记下水位。随后把那个苹果放入水中,此时的水位上升了不少,再记下上升后的水位。最后用上升后的水位,减去先前的水位,不就算出苹果的体积了吗?我高兴极了,向妈妈汇报了实验结果,妈妈这回是满意的笑了。

我大口地啃着苹果,这正是最甜美的食物!

数学无处不在,你说是吗?

数学小论文

“你碰到问题就不会自己想一想再问吗?!”妈妈火冒三丈。哎呀,谁叫我这个头脑不是数学头脑呢?做难一点的题目就开始问这问那,唉,还是自己想想吧!

我呆呆地望着这道数学题:同学们去植树,如果每人栽8棵,则少7棵树;如果每人栽7棵,则多出8棵树,问有多少个学生?他们一共要植树多少棵?讨厌,又是盈亏问题,这奥赛快乐训练就不能出些别的题吗?但是气归气,到头来不还是要做吗?这道题有两种方案,每人栽8棵和每人栽7棵,这样每人少栽1棵,原来的少7棵就变成多8棵两种分配总差额是:7+8=15(棵),诶,这样接下来的步骤不就和前面的例题一样了吗?先根据方案找出个体差,再根据结果找出总差,然后求出总差中包含个体差的个数,最后根据数学公式:总差额÷个体差=个数来求出结果。这道题也可以运用这个公式啊。得到:

学生:(7+8)÷(8-7)=15(个)

树:8×15-7=113(棵)或者15×7+8=113(棵)

答案不就出来了吗?有15个学生,一共要植树113棵。

这认真想,还就有了思路和兴趣了,我便“唰唰唰”地往下做:鼓号队同学排队,如果每行站8人,则多24人;如果每行站9人,则多4人,问一共站多少行?有多少个学生?同样的思路,求出两种分配的总差额为24-4=20(人),再运用公式得到:

行数:(24-4)÷(9-8)=20(行)

学生:20×8+24=184或者20×9+4=184(人)

我越做越高兴,自己能解出这么多难题,并得到一个重要的公式:总差额÷个体差=个数,以后可以更好的运用来解难题。

做着做着,我渐渐悟到:其实做难题并不难。

数学小论文

数 学 小 论 文

泰师附小六(4) 季雨欣

数学俗称“开发脑子的工具”,它无处不在,比方说在学习上,在生活中——题记

一次,爸爸妈妈外出买衣服,我一个人在家,这可了坏了我这个“滑头”。我蹑手蹑脚的走到电脑旁,开启电脑,本想在“网”里“畅游”一番,可我这个聪明老爸早就知道我这招,便在电脑上设了密码!唉!怎么办呢?只能碰碰运气是一下啦。可我左试右试,每次都不行。

正想关电脑时,突然看到屏幕上有一个“提示”,我一看是一道算式“20xx÷20xx分之20xx

等于多少”我蒙了,可为了打电脑,只能拿起演算纸,动起脑筋:

如果把它化成假分数,那就太麻烦了……。突然,我想起奥数老师曾说过:“一个分数除法算式中,除数是带分数时是不能拆开的,但可以化成假分数,在化成假分数时如果数字大,分子可以不算出来,用两个数相乘的算式表示!”那不就成了,直接:

=20xx÷20xx分之20xx×20xx+2005

=20xx÷20xx分之20xx×20xx

=20xx×20xx×20xx分之6

=20xx分之20xx

啊!终于算出来了!在我伸懒腰时,脑子里又有一个“亮点”,也可以反过来用20xx又20xx分之20xx:

=1÷(20xx又20xx分之20xx÷20xx)

=1÷(20xx÷20xx+2006分之20xx÷20xx)

=1÷1又20xx分之1

=20xx分之20xx

哈!我用两种方法算了出来,正想把正确答案输上去,可门去却开了!唉…

可这一次虽没有玩的着电脑,但却也让我在无意中锻炼了自己,也想告诉大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自己沉下心来,静静思考,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每一道难题也会迎刃而解。不要说自己智商差,不要畏惧难题,只要仔细读题,认真思考,你也可以是100分!

数学小论文

今天,妈妈要去买灯泡。到了超市,发现超市里有两种灯泡:一种是节能灯泡,一种是普通灯泡。节能灯泡虽然开200小时只需要用一度电,比普通灯泡一度电多用170个小时,但是它一个要5元,;普通灯泡一个只要1元,比节能灯泡便宜4元,但是它30个小时就要用一度电。

妈妈问我:“考考你,如果我要买一个灯泡回家,买哪种的灯泡最划算?”

我思索了一会儿,不慌不忙地说:“可以这样算:

5/1=5

30*5=150(小时)200小时>150小时

还可以这样算:

5/1=5

200/5=40(小时)30小时<40小时

由这几步可得出结论,节能灯泡省钱。”

妈妈又问我:“很好。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算?”

我又想了一会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可以用我这学期才学的〝百分数〞来 算。也可以这样算:

5/200*100=0.025*100=2.5

1/30*100≈0.033*100=3.3

3.3>2.5

或者这样算:

200/5*100=40*100=4000

30/1*100=30*100=3000

4000>3000

因此,也是节能灯泡便宜。。”

我和妈妈买了比较划算的节能灯泡回去了。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

数学小论文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跟数学有关的事情,例如你去小店买东西,要算一算一共有多少钱;在学校举行庆典时,老师要点明学生人数;经营小店的老板要算一算每个月盈亏多少……这都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可以说数学无处不在。

瞧,我又碰上了一道数学难题了。在玩推箱子的游戏中,当我玩到第七关时,我就不知道如何去推了。问爸爸妈妈时,他们想了一下也不知如何去推,这可难倒了我,我左思右想实在想不出来就打算明天再想。结果这件事就被我遗忘在脑后了。

而就在前些天姐姐来到我家玩,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了老姐的手机玩弄起来,偶尔发现了推箱子这个游戏,便饶有兴趣的玩起来,大约过了3分钟,我又与第七关相遇了。我使出浑身解数,用尽各种力所能及的推法,仍旧无济于事。姐姐就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说:“怎么样,玩不过去吧!”我一听火冒三丈,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关闯过去。

我静下心来,手中拿着纸和笔,把自己尝试的每一种推法都画下来,避免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我一共整理出了十二种推法,终于找到答案。后来学了数学,我才知道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穷尽法,即把解决某个问题的所有可能都一一找列出。

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了

数学小论文

等差数列的小发现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果你做一个有心人,并且善于总结,总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规律。这不,今天,我在做课外习题时,就有了下面一个小发现。

最近,老师刚给我们讲解了有关等差数列的计算方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为:1+2+3+4+5……+97+98+99+100=?老师讲解的算法为: 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当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心想以后碰到这类题目我也可以做了。

但是,在做到具体习题时,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今天,我在做习题时就遇到了一只“拦路虎”:1-3+5-7+9……-1999+20xx=?

咋一看到这道题目,我首先就懵住了,后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终于理出了一点头绪:这是等差数列,要求出答案,只要把加的部分和减的部分求出,再求差就行了,即,1-3+5-7+9……-1999+20xx

=(1+5+9+……+20xx)-(3+7+……+1999)

但是,在计算1+5+9+……+20xx,以及3+7+……+1999时我犯了难,因为它与老师的例题不相同,此时,我才感觉自己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讲授的方法,于是我不得不重新学习老师的例题,并竭力回忆老师讲解的过程: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中,该公式的基本算法应该为:(首项+末项)*数列个数/2;对于从1开始的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为1的数列而言,其数列个数为最大的数,那么,对于不是从1开始,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不是1的数列如何计算数列的个数呢? 我陷入了迷茫之中。

这时,爸爸进来了,见我在思考问题,便也加入进来。爸爸循序渐进的启发我:

1)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2)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3)0、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4)2、4、6、8、10总共有几个数?

5)6、8、10总共有几个数?

在我计算出结果后,爸爸又要求我分析它们之间的规律,并用公式来表达计算结果:

经过好一会儿的脑力激荡,我终于理清了头绪,找出了计算数列个数的基本公式:即,

数列个数=(末项-首项+差)/差,

采用该公式,可以验算上面几道题的计算结果:

1)1、2、3、4…·8、9、10的个数=(10-1+1)/1=10

2)2、3、4…·8、9、10的个数=(10-2+1)/1=9

3)0、1、2、3、4…·8、9、10的个数=(10-0+1)/1=11

4)2、4、6、8、10的个数=(10-2+2)/2=5

5)6、8、10的个数=(10-6+2)/2=3

这样等差数列和的计算公式可以改写成: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

于是,习题答案很快就计算出来了:1-3+5-7+9……-1999+20xx

=(1+5+9+……+20xx)-(3+7+……+1999)

=(1+20xx)*-(3+1999)*

=20xx*-20xx*

=1001。

做题目时,只要肯思考,任何题目都会迎刃而解。

数学小论文

一天,我和妈妈上街去,看见一个小摊前围满了小孩。好奇的我赶紧走过去,原来摊主设了个可得奖品的游戏。一尺见方的硬纸板上用黑笔画了个“?”并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标上1. 2. 3. ……12。1. 3. 5. 等奇数格上放了手表等较贵重的物品。2. 4. 6. 等偶数格上是些不值钱的小贴纸,纸盒正中有枚小指针。参加游戏的小朋友轻轻拨动小指针,它就会转起来,当它停下来时,看停在几号格,然后你再按指针所指的数字往后走相应的格数,这时走到的格子里的物品就归你了。每玩一次只要付一元钱给摊主即可。

奇怪,怎么玩的人都只得到小贴纸呢?妈妈让我好好想想这中间有什么奥妙。

我想,小指针可能停在1. 3. 等奇数上,也有可能停在2. 4. 等偶数上。但问题的关键是还要往后走与它相同的格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也就是说,一个数加上它本身,结果肯定是偶数。所以不管指针停在奇数还是偶数上,最后得到的偶数的可能是百分之百,而得到奇数的可能性是0。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指针停在奇数“5”号格。这时还应该往后走5格,6. 7. ……10,好,停在“10”号格上了,假如指针停在偶数“6”号格,再往后走6格,7. 8. ……12,就停在“12”号格上了。

所以,不管指针停在哪里,往后再走同样的格数后,所得到的都是偶数,因此小朋友都只得到最便宜的小贴纸,而得到贵重物品的可能性是0。这个摊主肯定能赚钱。

其实,生活中的一些小把戏只是运用了某些知识,只要你肯动脑,勤思考,多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你就不会轻易上当了,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相关专题 数学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