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建模中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林曳阳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林曳阳”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数学建模中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浅谈数学建模中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数学建模中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数学建模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参与数学建模的师生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影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结合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数学建模;创新能力;主成分分析法

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是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假设,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抽象出与实际问题近似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求解,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数学建模对使用的方法、利用的工具都不加以限制,由于其创造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参加,从建立模型到得出结果,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数学的思维也在无形中加深。院校对数学教育非常重视,数理与统计学院践行了“数学建模为载体的数学应用能力‘六点一线’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高等数学》等课程的教学平台为起步,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普及,通过校级数学建模竞赛选拔人才,以集中培训为平台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参加国内外数学建模竞赛展示学生数学建模水平。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和科研作为拓展平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与创新能力。通过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数学建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创新能力是指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上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各个角度去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抓住其关键,能够用自己的观点对问题进行解释,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从中选取最优解决方法。对于创新能力测评的方法有很多,如: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加权法、因子分子法等。层次分析法是根据各因素间的关系,通过各层特征向量构造上层与下层的权重矩阵;变异系数加权法是计算各因素的变异系数且根据其相对大小确定指标权重;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个相关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将这些综合指标作为主成分,每个主成分都能反映问题的部分信息。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能力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三、模型变量选取

通过对参加数学建模的师生进行深度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分析后得出,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以智力因素为主。智力因素指认知活动的操作系统,智力因素中对创新能力产生的主要影响是注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主要是个性心理因素和思想因素。在此基础上选定原因变量为: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灵感、直觉、顿悟思维能力、个性心理因素和思想因素,以变量的提升程度作为指标,结果变量则选择为创新能力的提升程度。数学建模的实际问题中往往存在一些小细节,观察能力决定了这些小细节是否能被找到;注意力集中才能专心于数学建模,不被外界打扰,这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尤为重要;合理的想象才能创造有价值的新思想;记忆能力指数学建模时在理解中提高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指利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通过一定的方式得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无论在分析题目还是建模、编程中都非常重要;利用形象思维能力能把理论的题目结合自己的感观通过语言、图像等形式进行描述;灵感、直觉、顿悟思维能力代表了创造性的突发思维和突如其来的领悟;而个性心理因素指人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爱好等;思想道德能力则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为了得到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情况,对参加过数学建模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问卷题目为参加数学建模活动和竞赛后各个能力的提升程度,选项为提升很大、略有提升、没什么变化和退步,将选项转化为数据,分别为1、0.66、0.33、0。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共285份,对调查问卷利用SPSS22.0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法,得到主成分的系数矩阵,系数代表了原因变量的线性方程中不同成分的权重,数值越大,对这个指标的影响越大。通过表1可以看出,第一个主成分反映的是思想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个主成分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最大,所以在数学建模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中思想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影响最大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良好的形象思维以及正面向上的观念对于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第二个主成分反映的是个性心理能力,分析其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得出,个性心理能力对创新能力影响较大,兴趣爱好、好奇心等心理因素的培养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三个主成分体现了想象力,由于第三个主成分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得出想象力对创新能力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较小,合情合理的`天马行空能带来不一样的创新。通过分析问卷中创新能力提升程度的数据,15.3%的学生觉得通过数学建模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65.9%的学生觉得通过数学建模创新能力略有提升,18.8%的学生则认为数学建模后创新能力没有变化甚至略有退步。可见,只有少数学生认为通过数学建模能够大幅度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认为略有提高。数学建模对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学数学主干课程和第二课堂对于数学建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深入,而校级选拔平台要求较低以及创新实验和科研未能普及都导致了数学建模对创新能力的促进较小。集中培训和建模竞赛的参与人数较多及其应用能力更强导致了更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大学数学主干课程和第二课堂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更深入一些,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而校级选拔平台则可以增添一定的趣味性或挑战性以此吸引学生进行挑战。创新实验和科研平台则可以增加其普及率来吸引学生,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清华,杨春德,沈世云.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123

[2]刘冬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许先云,杨永清.突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大学数学,,4:137~140

[4]彭健伯,欧美强.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测评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102~104.

篇2:浅议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论文

浅议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论文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数学新课程标准6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人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同时,更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数学情境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情境,通过情境再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例如,我在教学((厘米的认识6一课时,就让学生先想:用什么办法可以量出课桌的`长?结果学生量出课桌大约有3把尺子那么长,两个半铅笔盒那么长,6口那么长,,这一情境,将抽象的知识隐藏在其中,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产生思维冲突,同样规格的课桌,长为什么不一样呢?从而推进数学思考的有序进行”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知要统一测量单位这一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建模的过程“。

二、主动探究,经历建模的过程

c,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是需要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主动发现的,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解答,怎么算”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例如我在教学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时,就充分地让学生经历框数的过程,在一次次平移的过程中,找到总个数、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这四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数学模型“我想,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究过程之后,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使忘记了这一模型,也会再次探究,再次建模,从而解决问题”。

三、交流合作,掌握建模的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的建立,是数学模型存在的灵魂“交流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有利于学生交换思想,掌握建模的方法”例如教学5植树问题6时,我出示了情境问题:同学们在校园操场南面的一条小路的一边植树,全长12米,每隔3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小组合作用摆小棒、画小树、数间隔的方法,发现了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这一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棵数一卜间隔数的数学模型”之后,我又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可以无限的延长这条小路,以小见大,渗透了极限的思想“小学数学建模常用的方法除了上述提到的数形结合、一一对应之外,主要还有转化、类比、比较、假设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的过程,掌握建模的方法“。

四、拓展运用,形成建模的能力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具体的问题经历抽象提炼初步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不是学生认识的终结,还要组织学生将数学模型进行适度的生成、拓展和重塑,派生出新的数学模型,最终让学生形成主动建模的能力“如初步建立起来的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是通过棵数与间隔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建立起来的”但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同类事物列举穷尽,教师要带领学生继续扩展考察的范围,分析当前情境数据变化时所用模型是否稳定“如:时钟3点时敲3下,用时2秒,6点馥馨龚课改平合时敲6下,用几秒?再如:工人师傅锯木料,锯下一段要4分种,要把一根木料锯成5段,一共要多长时间?通过这样大量的实践与运用,使模型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数学模型建立和运用的过程,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建模的兴趣、建模的意识、建模的方法,从而形成建模的能力,最终学会学习,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

篇3:浅谈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论文

浅谈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论文

【摘要】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近年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也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数学建模竞赛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推动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合数学建模竞赛的特点,分析竞赛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因素,从而探索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创新思维;数学建模竞赛;高职数学教学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据统计,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高等教育的41.2%.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都显得十分重要.

一、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对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创新性思维既可以推进理论发展,又可以促进实践变革,是带有开拓性和挑战性的新鲜、新奇、新颖的创造活动.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性、突破性,而且具有开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不管是个人、集体还是国家,创造意识越强,创造性思维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当今是创造力空前活跃的时代.国际上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的核心要素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和国际地位.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键在于是否善于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否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进而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1].

二、数学建模竞赛对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数学建模竞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大不相同,不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学习方式,而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利用所学的知识,并结合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去分析问题,从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最终利用合理的数学计算方法并结合计算机进行求解的创新型科研活动.因此,通过数学建模竞赛,不仅能丰富高职学生的数学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我校近五年来培训及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经历,数学建模竞赛对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赛题内容的多样性和实际性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和探索,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数学建模竞赛是一种创新型的科研活动,竞赛题目来自于实际问题,例如,高职组的赛题分别是机器人的避障问题和脑卒中发病问题的'研究,的赛题分别是药品柜的设计和养猪场的设计的分析等等.由此可见数学建模竞赛题目与传统的竞赛题目不同,它源于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需要学生了解和查阅相关的知识并利用数学的方法建立模型.由于题目都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也能让学生产生熟悉和亲功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探索和分析.

(二)赛题组织形式的独特性可有效地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数学竞赛,它是由三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参与竞赛,且可以在互联网上自主地搜索各种相关资料的竞赛.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没有参加竞赛的经历,且对于参加竞赛十分不自信.然而数学建模竞赛的团队合作的形式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且三个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也能擦出新火花,产生新思想,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同时数学建模竞赛需要结合实际问题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把握问题的特点,分析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而且必须对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重组,这一过程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赛题结果的开放性有利于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建模竞赛要解决的是一名学生从未见过的实际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型和方案.解决的方案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但只要解决的方法切合实际且有创新性,都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必须合理地利用查阅到的资料,准确地分析问题的实际背景,把握问题的关键,揭示问题的本质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这些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三天三夜的竞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2].

三、结合数学建模竞赛,探索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结合数学建模思想,大力推进教材改革.通过对150名了解数学建模竞赛的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有74.12%(比重排第二)的学生认为数学建模竞赛赛题的实际性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职学生录取分数较低,学习能力差,特别是对于数学,理论基础差,计算能力弱,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数学没用,早已放弃对数学的学习.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案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探索,培养其创新思维.在高职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案例,主要体现在教材的改革中.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引入适量的数学建模案例,不仅能弱化理论知识,还能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案例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才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进行主动学习.例如,人口增长模型、减肥模型、雨中行走模型等等.其次,案例中知识点要尽可能的简单易懂.高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极不自信,利用原理简单的案例进行分析,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易拉罐的设计.

(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普及数学建模思想.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专业建设力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然而,由于总学时的严重缺乏,导致公共基础课被不断地压缩.数学课时的大量缩减,使得数学教学内容不断地被删减.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有限的课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需要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目前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有数学建模选修课和数学建模社团.公选课不仅补充了课时不足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授课方式灵活,内容丰富多彩,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社团活动可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通过不定期的专家讲座也能提升学生的知识面.第二课堂的开展首先必须面向所有学生,让大多数学生了解数学建模思想,学会用数学思想分析简单的生活问题.其次,第二课堂应该提供必需的实训条件.数学实验是数学建模的一部分,问题的求解必须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求解,实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第三,社团活动必须由建模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全程指导.数学建模社团是以学习和竞赛为主的社团,而学习和竞赛是高职学生的弱项,为了社团活动有效顺利地开展,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全面计划和组织.

(三)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数学建模竞赛,让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竞赛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150名了解数学建模竞赛的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75.29%(比重排第一)的学生认为数学建模竞赛团队合作的形式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是数学建模竞赛不同于传统竞赛的一大特点.团队合作的形式能够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和参赛热情.然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只是少数学生的竞赛,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机会体验这一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才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建模的全过程,通过团队协作、共同探讨,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除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外,学校应该多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数学建模竞赛.例如,校级数学建模竞赛、华中杯数学建模竞赛、网络杯挑战赛等.指导教师在竞赛前应对赛题进行把关,尽量为高职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赛题,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题目会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其次赛后应对学生的模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后续的研究,以此激励学生继续探索,进而培养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保权.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及其培养途径[J].桂海论丛,(4):67-69.

[2]鲁习文,等.从数学建模竞赛看创新能力的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3):44-46.

篇4: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

数学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数学推理和有效提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收获.

【关键词】

数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数学

实践活动课程此文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B//13/079)、(B/2016/13/060)、20宿迁社科课题(SK/2016/09/72)、2016年宿迁社科课题(SK/2016/09/69)、2016年宿迁教育规划课题(GH197)、江苏“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职构建“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20江苏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资助课题(SJB333)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江苏省“333”工程基金资助.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逐渐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借助新手段,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思考中活动.

一、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对象来学习研究创新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需要借鉴与学习,因而获取资源特别重要,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就显得重要,这是任何工作所必需的信息载体.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在计算上,提倡用科学型计算器.在指数运算、对数运算、三角运算、排列组合数计算、方差与标准差运算等教学中,教会学生使用计算器求值.以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计算方式,使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图形图像、数据处理、线性规划求解等问题上,充分发挥Excel、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功能,配合使用电子白板、实物展台等现代化设备,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在学习媒介上,积极开发、建设、使用微课、网络课程等资源,把课堂延伸到45分钟以外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网络学习空间.

二、在数学推理中培养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数学智慧,并非单纯地通过接受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地需要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知识、技能、经验、思想、素养、智慧的数学素质教育目标.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其一,它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的各个学习内容,其二,它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过程,其三,它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环节.在“猜想—证明”的问题探索过程中,学生能亲身经历用合情推理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的完整推理过程,在过程中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后,就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课后,那里是一片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个人钻研和借鉴学习,学生就会模仿,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形成良性循环后,创新思维就会水到渠成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从基础、核心、方法三个方面指明了创新意识的要素.这为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出了几个基本的切入点和路径,使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在了比较实在的载体上,即围绕这三个要素,教师应紧紧抓住“数学问题”“学会思考”“猜想、验证”这几个点,做足教学中的“文章”,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就有可能得到落实.教师要善于对素材进行分类加工,引导学生多经历这样的活动.

三、通过有效提问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促进职业素养升级

把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问题化,用不断追问启发学生思维,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发问,学生跟着教师思考.教学难度降低不代表没有思维,不难不意味着不要讲解.数学课程的意义就体现在教师在讲授中带着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获得体验.教改的宗旨是让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发挥培养职业人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作用,让职业学校的数学课堂更具有生命活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数学.通过提问能促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一步深入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升级自己的职业素养.有效提高的标准是考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获得多少有效信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问题链其实就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上课时或提前抄写在黑板上,布置学生看书提前预习.教师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在此期间要巡视指导,了解学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加强个别辅导;注重圈划批注与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运用其聪明才智,主动阅读、主动求解.教师必须发挥好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教师从知识发展和能力进步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素养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进行问题的优化组合,让学生学得快乐,用得方便,体验得高效.

篇5:试析数学建模对高职高专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应用型科技人才,数学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及数学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高职高专的数学教学更应该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数学建模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实际问题的关系和规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建模在生产实际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的飞机设计,就是运用数学建模在计算机里进行模拟;发射卫星运用数学建模知识确定为三级火箭推进;全自动洗衣机节水程序设计等等。

高职高专数学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并学以致用,初步具备数学自学能力。数学除了能锻炼敏锐的理解力外,它还有头脑开发功能,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演绎归纳、综合计算等能力。数学建模就是运用这些能力与实际的科学技术、生产和工程问题相结合的过程。数学建模已经在大学教育中逐步开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进行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并参加开放性的数学建模竞赛,将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几年来对数学建模小组的授课与指导,笔者体会到数学建模活动在培养大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及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以下突出的作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与其他数学教学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教给学生新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针对生产或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其他专业理论完成资料收集、条件假设、模型设计等,写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论文,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周围的许多实际问题看起来好像与数学无关,但通过我们的观测、分析和假设后可以发现,这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问题都可以应用数学方法简捷而完美地解决。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又要借助计算机作为工具,运用微积分、微分方程、几何学、概率和代数方程等数学知识进行计算求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社会日益需求复合型人才,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将越来越多地进行有目标的学习,但是课堂中的自学与实际工作中的自学仍有一些差距。我们选择某个数学分支指定学生们学习,属于一种定向的有书本教材的自学;而实际工作则没有任何指导性及确定性,其中的学习是根据遇到的具体实际问题来进行。因此,使用外部资料不仅仅作为一种手段,更应作为一种科研能力。同时,由于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在三天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论文,其实这是一种延长了的开卷考试,又是一种缩短了的科学研究。因此,在进行数学建模竞赛课程学习时,必须培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会相关知识的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当然,数学建模对学生已学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影响很大。例如,回答“我国发射卫星为什么采用三级火箭发射,为什么不用一级、二级或四级火箭发射”的问题,需要运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而“物体温度冷却问题”又需要热力学中的冷却定律知识,因此,学生还必须具有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洞察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能迅速抓住要点的能力。数学较其他学科来讲,更讲究思维推理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它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但是,实际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好像所有的问题都很重要,又好像所有的问题都不重要。因此,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既要注意思维推理的逻辑性、严谨性,更要注意实际问题的特点和本质,从而使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使我们更容易抓住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由于不同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层次下它们的数学模型是相同或相似的,通过大量建模训练,就能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并逐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通过这样的学习和研究,经过长期培养,会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很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为建模带来方便。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相互协调的能力

目前,我省组织的数学建模竞赛,通常采取三个人一组共同完成一篇论文的方式,题目是给定的。而我校自己组织的数学建模,题目可以是给定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从经济建设、自然科学、生产加工、工程技术和社会生活中选定的。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有各自的特点,要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取胜,就必须使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发挥整体综合实力。因此,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相互协调能力和全局整体观念。例如,一个学生综合知识较全面,协调能力强,另一个学生计算机运用水平较高,还有一个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强,就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促使他们相互配合,完成数学建模。

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就是解决实际问题,这除了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外,还要求学生了解工程技术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医学知识等综合知识。现实问题错综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先将问题理想化、简单化,即首先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暂时不考虑次要因素。因此,数学建模通过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去粗取精,抓住关键,并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实际问题的关系和规律,把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再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演、计算,最后得出结果。这些实践了“提取实际问题理论推演计算实践验证模型”的研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假设会得到不同的数学模型,这是建立模型的关键。如果假设合理,则模型与实际问题比较吻合、比较准确,问题就能得到合理解决;如果假设不合理或过于简单,则模型与实际问题不吻合或部分吻合,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这时就要查找原因,发现问题,修改模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建模竞赛题目均来自于有实际问题的课题中,一般都没有给定的标准答案,在评审时,评审者并不拘泥于具体推导和计算的正误,而是着重思路、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有创见。尤其在正确的前提下,评审者更青睐于那些有独特创意的论文。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要着重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做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善于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之,在数学建模课程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从早已习惯的思维模式、解题思路中跳出来,让他们有一种与学习纯数学知识或纯专业知识不同的亲身经历,掌握更为灵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意识。

总之,学生通过参加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和竞赛,参与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能得到课堂上和书本里无法得到的宝贵经验和亲身感受,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拓展学生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有关方面的知识面,同时促进他们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篇6: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1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他们虽不像成年人那样能有所创造与发明,但却有好奇、好问、好思考的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情感能相互沟通,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亲生他们的个性,鼓励大胆思考,肯定其独创性的思考与方法,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创新潜力得以开发。

如三年级讲口算除法时,出示80÷20=?学生口算出结果后,教师可将过去给学生讲“想的过程”的教法,改为让学生自己说出口算的思路。学生开始不敢说,老师就鼓励学生:“你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说出来,只要肯动脑筋,说错了也没关系。”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共说出三种思路,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我把80看作8,把20看作2,8÷2=4,所以80÷20=4”老师马上夸奖他 “你真聪明,你这种想法是后边我们将要学习的除法的一个规律,你现在已经发现并会运用了,这说明你很有创造性,真了不起……”得到老师的赞扬,该学生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全班同学也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以便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诱发其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神秘感、探索欲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这样引入新课:出示一个镜框并问学生:“要求钉成这个长方形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提问:“如果要给这个镜框装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呢?”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学习热情高、兴趣浓,教师此时可及时点拨,使学生进入探究面积概念及面积单位的情境之中。这样,整节课便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观察、操作与探讨中,有声有色地进行着。

2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动态过程,它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增强创新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就可使其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些画圆用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根据材料自己想办法并亲自动手,结果出现了不同的画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到用这样的方法太笨,画得也很难看,于是就想到是否能制造出一种画圆的工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圆规”,接下来就出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情境。实践表明,只要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有了创造的机会,学生就会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就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和对这个过程的分析。教师了解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结合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就会有利于数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初步培养和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品质,并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体会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进一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化圆为方”“化曲为直”使未知化为已知,运用了化归思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剪拼成学过的长方形、梯形或三角形,再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这是转换思想。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将圆无限细分,所拼出的图形形状会越来越接近长方形(或梯形、三角形),在“有限割拼,无限想像”的学习中想像其终极状态测渗透了极限思想。通过这一系列思想方法的渗透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而在创新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4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并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都喜欢听趣人趣事,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并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篇7: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在课堂上,重视问题情景,提倡发现学习;创设问题情景,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生活的适应性, 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利用生活的感知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 者:张素双 作者单位:河北省抚宁县台营镇初级中学,河北秦皇岛,066305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421 关键词:激发 培养 创新能力

篇8: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构建创新探索平台

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创新平台。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出积极调整。首先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那课堂就应该是一个质疑、讨论、交流、争辩的地方,课堂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自由度较高的、宽松的、公平的,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参与实践活动。课下辅导和作业处置,也要有良好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特别是好问,学生不愿意主动请教老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拆除师生之间的防火墙,创新意识建立才会成为可能。

2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1问题设置的巧妙性

数学教学不是“告诉”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产生疑问,在对疑惑的探究过程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问题的优化设置。要用巧妙的设置串联课堂环节,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会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2问题设置的原则性

问题巧妙设置不是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的,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对教材的解读要对路。教师对教材要吃透,提出的问题才有针对性,要将问题的实现思路设计清楚,找准切入点。其次是要对学生实际有切实了解。学生层次不一样,基础有差异,课堂行为习惯也有不同,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再设计问题,就会多一些针对性。最后是问题要有梯度性。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问题的梯度性。问题不是孤立的,要形成系列,让学生建立问题概念,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问题设置时,就要体现一个梯度层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占领问题制高点,形成创新能力。

2.3问题设置的改革性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以往教学最常见的教学现象,好像教师的任务就是制造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也成天经地义,这其实是古板的教条的做法。教学问题来源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对教材对教师教学行为也有自己的理解,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想办法体现其主体的地位。在学习问题设置时,就要考虑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问题的制造者之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3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采用,学习效果相当不错。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3.1科学安排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鼓励学生要在小组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参与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实践活动中来。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小组划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这本来就是非常老旧的学习模式,之所以还要提倡这种方式,是因为现实教学对小组学习产生更多的依赖,现在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2小组角色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关键角色的关键作用。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个总体控制者,不仅要设置任务,监督实施过程,还要注意及时调整,甚至参与小组讨论学习之中,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其次是小组负责人的角色定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创新效果,与这个小组负责人不无关系。要选定有组织能力、敢于创新、有指挥特长的学生担任这个重要职责。

3.3体现全员参与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还要注意去形式化,小组学习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要想搞得扎实有成效,就要在组织操作过程中,落实具体任务完成具体指标,特别是要注意体现每一个人的角色作用。

4强化双基训练力度,延伸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所以,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时,还是要打好数学基础,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做铺垫,创新什么都会是空中楼阁,结果自然是一事无成。加强双基训练力度,就是要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水平。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和搞好双基训练应该是同步的,教师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就要渗透创新意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系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对数学知识技能学习又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双基训练是延伸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5继续素质教育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展开,数学教学中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判断等学习手段,都渗透着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具体学习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有切实的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多启迪。数学学习的最终归宿并不是应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不仅仅是单纯解决数学题目,而是要通过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实践活动获得超越数学应试的能力,如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建立才是真正的素质培育。因此,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对人的整体塑造,是为适应未来社会适应世界发展做奠基。

6结语

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全国各地早已方兴未艾,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接轨,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构建平台,这也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篇9: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进入21世纪,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关键的。而对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的高职数学教学,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在当前的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不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这些不利因素,并给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一、高职数学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1.教学内容不合理

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课,在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课程内容和学时数有所不同,大都放在第一学年开设。讲授知识主要是极限、导数、微分、积分及多重积分等,根据需要,有的专业还讲授一部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等。但教学实践证明,大多数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师抱怨学时不够,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不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下一步专业课的学习中遇到用高等数学知识时不懂、不会。专业课教师一般不可能补充高等数学知识,因为他们的学时也是有限的,这时学生要么重新自学数学知识(较难),要么放弃那些繁杂的数学推导,死记公式,既不懂得公式的物理背景,也不能灵活运用。他们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增加高等数学教学时数是不现实的,因为高职高专总学时数有限,还存在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用到高等数学的专业不开设此课程,他们的理由之一是没有学时。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若要从事本专业工作,肯定后劲不足,也就是创新能力不强。

2.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

因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面向岗位,面向就业。学生关心的是如何学好实用技术,为将来毕业时找到理想的工作做准备。他们认为学习高等数学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上,还不如考上什么证有用。这就导致在学专业课时只想学简单的、实用的,一旦遇到专业课程需要数学知识就放弃该内容的学习,殊不知,这正是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创新能力。因为一个大学生不可能只从事一种简单的工作,如钳工,毕业时可能让当钳工,经过一段的时间的实习、熟练,可能让你当技术员、工程师或负责一个项目的设计、实施,这就需要你在本领域不断学习,创新,才能取得进步,胜任未来的工作。如果学生把自己看成只能从事本专业简单工作的技工,那对你的培养就不是大学高等教育,可能只是培训班或中等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技术教育或培训班教育的本质差异应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他们培养的都是应用型人才。

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在高考时分数较低,有的学校录取时学生的高考成绩才一百多分或二百多分。学校为了扩招,争取生源,也把这些考分低的学生录取到了工科、理科专业或其它需要以高等数学作为基础或工具的专业。这些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自然积极性不高,上课时不听,或者根本听不懂,导致恶性循环,不愿上高等数学课。因为高等数学是基础、工具,学生在本专业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佳

现在大多数高职高专的数学教师感到十分无奈,一方面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估教师时学生打分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尽管有些学校采取“3+1”质量考评体系,但在领导的心目中,学生不满意、打分低的教师,就认为教学效果不好,导致这些教师无缘职称晋升、评先、评奖。面对这种情况,高等数学教师们只好讨好学生,难的不讲,只讲容易的,容易的一遍讲不懂再讲一遍。其结果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讲到,或者课时不够,后面的内容没有讲。

二、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结合实际应用,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独立思考是什么也无法代替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要激发兴趣就要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直观引发想象,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创造数学的活动,并感到自己有事情做,感受到自己能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数学兴趣是关键,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数学中的概念,而且还可让学生知道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是密不可分的。如在微积分中极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个使学生难于理解的概念,如果能从我国古代的极限思想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极限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在讲新概念时,教师应尽量提一些学生熟悉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不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从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诱人的学习环境。今天的数学在工程、管理、经济等领域的作用与地位早已像它在物理等基础科学的领域的作用与地位一样。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对此有较充分的体现。可以将一些商品的最佳效益问题,利用数学分析商品是否相关、是否竞争等等,都充实到教学中来。要做到这一点,备课时要对问题的引入进行认真的设计。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1.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

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认知信息的交流,更是学生情感信息的交流。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造性教学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领导要从管制监督教师向为教师服务转轨;教师则由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向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转轨。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习惯,利用学生“热爱、美感、羡慕”等真挚情感,建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平等民主的师生间和谐友爱的关系。

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数学教学是提示数学思维过程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参考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互相争论、互相启迪,这样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保证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知识已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并养成学生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进取性倾向。数学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学习风格指导、学习策略指导。要从保姆型或管家型的角色中走出来,充当导演,让学生自己去当主角,采取让学生自管、自理、自学“三自”教学方式,来确保学生有必要的思考时间。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尽管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院校一些专业的基础课,是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工具,但各专业在应用高等数学时有差异,如管理专业应用较多的是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类专业应用较多的是离散数学,而工程类偏重微积分。为适应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教学编写了不少教材,但真正意义上适合不同专业要求的教材还较少,因此,应组织讲授高等数学的教师为不同专业需求编写出优质的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材。教材要针对一定的育人目标,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了解客观规律。创新教育的目标、方向最终必须落实在课程中、教材中,通过教师讲授来实现。因此,好的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非常重要。大学生毕业时有了必备的高等数学知识作工具,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容易出成绩,创新能力就强。即使有些学生专升本,高等数学也是基础课,必考课,学好本课的必要内容,对升入本科也是十分有利的。升入本科相当于扩大了就业面,工作适应能力增强,也即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职高专教育阶段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四)注重思想方法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进行归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归纳是对事物的若干个体或若干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归纳思维训练的内容很多。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指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或解题步骤以及各章节的知识结构进行归纳总结。

2.进行类比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的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类比的种类与形式多种多样,可由性质、公式、法则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或推广,可由“数”与“形”的结构相似性进行类比,可由解决问题方法的相似性进行类比,还可以从有限到无限进行类比等。

3.重视直觉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运用推理过程而直接了解事物的行为或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多年来,人们一贯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直觉思维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数学能力片面发展及思维僵化与保守,不利于数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明。事实上,许多数学家都很强调“直觉”,他们对某些问题提出著名的猜想,这反映了他们有很强的洞察力,能一眼发现有意义的命题,然后再加以证明。证明有时能实现,有时则不能实现,但寻找证明的活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因此,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多猜多想。

(五)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全面、科学、辨证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思想和观念,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要讲解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揭示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方法,突出“怎样想的”,以使学生“会想”。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点拨,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千方百计地启迪学生积极思考,使相关的.知识系统化,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多种学法指导,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化归等思想,还有综合分析法、放缩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玻多媒体教学

在高职数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尽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是对高等数学教学而言,应有取舍的利用。因为高等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把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过程事先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教学就不再证明、推导这些定理、公式,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我们只有通过对课程教学、课堂教学等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实践证明,只有勇于探索,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创新与完善高职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有效培养与提升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才能为市场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xx,(1).

[2]闫保英.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6).

[3]张亚春.对高职学生数学思维、探索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xx,(11).

篇10: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1.前言

创新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国站立在世界列强、屹立在民族之林的保证。我国的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存在普遍落后的现象。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关键时期,更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出一批将来社会的栋梁人才。因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课堂上教学重点的重中之重。从数学课程来分析,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既出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应用数学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部分能力成为了高中数学教育中必须抓重的部分。为了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们在课堂上不断的设立问题,打开学生们的大脑,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将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论述。

2.高中数学教育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用创新的思维、用多种角度来解决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变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的同时,注重实际的运用,使学生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创新的行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存在很多难以接受的点,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对命题和真理大胆的质疑,而不是用搪塞的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苗头给掐死在摇篮里。用宽容的态度,用引导的方式来处理学生们的提问和质疑,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用对命题真理推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通过这些,能有效的使学生们自觉的思考问题,形成自我主动性的创新,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出了创新意识。

(2)构建新型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互动性的氛围,应该给予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多提出问题,把自己定位成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的温馨,才会促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去共同解决问题。

3.高中数学教育学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一直发生改变。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在多变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的需求。

(1)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不应该知识简单的接受和模仿,还应该多多自主探讨,尝试合作交流,培养自学的方式。多样性的学习,能放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放开手脚,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形成了自主学习,就形成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再结合平时课堂上正确的引导,这种自主思考能力能很快的转变为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提倡探索性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扮演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利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们提出问题,一起进行探索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其他应用科学结合在一起,不断的为数学的教学注入活力,探索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善于合作的人,才能更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避免学生一个人去面对问题,而是多方共同讨论,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取长补短,形成了自主的学习,能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的改善,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利用解题教学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在于使学生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更注重的是使学生们自主解决生活的问题或者学术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解题的技巧,从多个角度来看到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说教式教学,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所学的知识中自主进行验证,这样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还能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拓宽,提高创新能力。

(3)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科的创新教育。数学是一门活学活用的学科,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形成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最后形成一般规律。所以在这其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采用研究性教学。4.结语当下最普遍的教育方式便是从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引导学生耳朵理性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利用高中数学独具的魅力和问题解决的多样性,促使学生们自我创新意识的进步,在高中数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新时代的社会人才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1: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导读: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本文从创新意识的条件、激活创新欲望、教师作为监护人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初中数学,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在20xx年初(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三)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20xx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数学新教材中,在必学摘要求。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从“为应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缺乏民主,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不能平等进行交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其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最终埋没学生的创造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教师在学生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初中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好奇的源泉。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合作,才能教学相长。

篇12: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师恰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思维。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图表、教具、幻灯、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一大部分学生不爱提问题,甚至不愿意回答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感觉作业负担重,忙着完成作业,不善于发现问题;有些学生思想保守,怕老师和学生笑他,不愿提问题;有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敢提问题;有些教师实行“满堂灌”,学生没有时间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情境和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有机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我能力、思想、理念的一种正确估计、积极肯定和激励的内驱动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生学习的有利心理条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升学生的自我欣赏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给班里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标准。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要创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我班里一名女生,数学学得不好,在上小学时数学就经常不及格,到了初中后,仍然如此,课下我和她交流了几次,发现她其实基础并不差,只是因为缺乏自信,失去了进取心。当我了解这些情况后,在课堂上,我就经常提问她,回答对了就及时表扬她,如果回答错了,我就表扬她能大胆地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然后逐步往正确的思路上引导,这样,该生慢慢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成绩不断提高,并且在中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无法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探索、提问、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挖掘出创新的潜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相当抽象的,是用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用我们的双手摸不到的东西,我们教师仅仅靠口头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的,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时,我们就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由抽象变形象,由枯燥变乐趣,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难度适中,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强烈的兴趣,学生因兴趣而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几何图形,它们有很强的审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图形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数学规律性的体现,更是数学学科的优势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相关专题 建模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