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论文

Breez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reeze”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论文(共13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论文

一、分析高校体育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对我国高校体育生的文化素养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原则,同时简述目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1.1、体育生的行为缺乏约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体育生在体育课程中,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大局意识,导致其个人行为太过自由,缺乏约束性。例如:体育生在课堂上,虽然积极表现,但是缺乏力度控制,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体课堂秩序,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引发同学们的不满情绪,同时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1.2、体育生之间缺乏团结意识

高校体育生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的技能表现,严重忽视其他学生,高校体育本身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主,实际没有达到素养培育的效果。例如:篮球赛中,体育生缺乏团结意识,则会导致正常比赛漏洞百出,学生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篮球最需要团结和协作,如此才可领域到比赛的实际含义。

1.3、体育生严重缺乏素养知识

高校体育生只注重体育实践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导致体育生缺乏与素养相关的知识。高校体育考核时,除考核技能训练外,还需考核理论知识,如果体育生不注重素养知识,则会导致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对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通过有效的.途径,结合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提出有效的途径,重点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不论是在体育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2.1、增加体育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体育课堂普遍为户外形成,教师基本在户外结束文化素养的培训,实际体育生在意识上根本没有重视,所以,高校体育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例如:教师可将体育教学氛围上、下两部分,第一课时重点讲述体育知识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中考虑更多的素养因素,既要做到体育技能的完美,又要发挥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利用素养案例,激发学生内心的素养意识,第二课时以实践为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平衡文化素养的表现,在体育事件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教师讲述的文化素养。

2.2、通过实践加强体育生的文化素养建设

教师在实践课堂中,应注重文化素养建设技巧,以此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例如: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组织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分工、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素养,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由此,通过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文化素养的范围,进而带动其他的学生,教师在其中只是发挥推动作用,此类建设途径在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2.3、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生文化素养意识

高校中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将其作为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后备资源。例如:教师播放我国各项体育盛会的视频资料,通过体育人士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重点观看国外体育选手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表现,教师告知学生,学生在体育场上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班级、学生,甚至走上更大的体育场时,会意味着更深远的意义,学生通过教师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述,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文化素养对高校体育生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到体育生的素质,更是关系到体育生的未来发展。首先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体育生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德才综合具备的人才,体育生在校期间,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在社会中发挥个人价值;其次高质量的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体育生的文化素养高,可以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判断力,促使其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体育技能,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体育生会虚心接受体育技能知识,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个人体育能力的稳定发展,保障个人在高校中的体育表现力。

四、结束语

综合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近几年,高校在对待体育文化素养方面,积极建设,重点提供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避免由于文化素养的建设不到位,引发不必要的事端,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利用科学的手段,积极构建和谐体育,重点提升体育生的文化素养。

篇2:高校体育文化论文

关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不少学者从体育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文化、高校校园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结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了理论探讨与阐述。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是看得见、摸得着、使人一目了然的,表现为校园的容貌,体育建筑及环境,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用品等。王爱华(20xx)认为:要将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高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其他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崔学臣(20xx)指出:高校在修建或筹建体育场馆设施之初应充分考虑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特征和高校所处的地域特点、立足综合利用和开发,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为体育设施的长期使用、功能的更新改造奠定基础,节约后续资金;李辉(20xx)提出: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汪美芳(20xx)强调: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形态。卢聚贤(20xx)点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是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师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重要的基础。刘吉峰(20xx)指出:高校完善的体育建筑、运动场等物质设施,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设施的美感,从而促进大学体完美统一。以上所述:都是对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都强调了物质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可见,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既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篇3:高校体育文化论文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它是以人的意识形态显现的,是无形、内隐并且不易觉察的,它是蕴藏在人们头脑中的各种体育观念及信仰,主要突出在高校体育思想、观念、精神、道德风尚和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园风气等方面。任莲香(20xx)指出,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以“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为宗旨,担负着培育人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任。CUBA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篮球事业向高水平发展的同时,更将一种奋斗、合作、拚搏、进取的篮球精神带入校园、推向社会,有助于高校体育精神的形成,可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桂银(20xx)指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奥林匹克”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拼搏精神以及学生体育价值观等内容,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张志刚(20xx)指出:精神文化层面,主要是指校园体育文化的潜在意识形态,表现为校园文化整体氛围中形成的体育道德意识、作风口号以、团结协作、拼搏勤劳等传统优秀文化的再延续。秦华奇(20xx)认为:大学要着重宣传中华体育运动员在大型国际比赛过程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为祖国争光的众多事迹,激起老师和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高校还需要将高校体育文化精神的构建和高校学风紧密融合,正确引领学生们持续优化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欧秀伶(20xx)点明: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建设重在丰富文化内涵,够体现体育文化精神。高校体育文化精神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整个高校文化发展的精神载体和重要支柱。杜放(20xx)提出:需要构建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发挥精神文化“培育人”“造就人”“启发人”的功能,让师生从体育道德、体育风尚的视角去领悟体育文化的真谛。以上所做的研究都是以不同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有专门从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进行的研究,发现了高校在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大都因为场地、器材的建设问题,导致高校体育活动开展得不够理想;也有专门从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进行研究的,高校几乎都没有建立非常完善的规章制度;精神层面校园文化建设还远远不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而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更加完善。还有一些研究探索了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提出要不断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体育社团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的作用等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研究展望

文献综述表明,学者们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非常重视,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却仍然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必须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整体规划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运动技术和方法,还要通过体育教学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做的梳理研究都是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某一方面的研究。众所周知,仅侧重于单一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是远远不能看到整体布局,也容易忽视其他层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只有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多方面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今后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时,要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建设,引入新型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地方民俗体育及其一整套文化体系。引导广大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应该成为高校体育工作重要的任务;高校运动会应该成为全校师生人人能够参与的活动。加强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管理,提升教师素养,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企业、校友会沟通交流,并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打造出一些精品赛事,举办体育摄影竞赛、体育知识讲座和竞赛,实施体育明星校园行活动,评选优秀体育社团、俱乐部和体育工作先进人物,引导学生阅读体育报刊、观看体育节目,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加强高校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如广播体育信息动态、体育海报、体育标语、体育雕塑、体育名人名言、建立校园体育网页以及其他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标语的独特作用,形成浓厚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

5结语

以上仅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论述了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其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此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紧密结合的,任何一个层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两个层面。所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必须多管齐下,相互促进才能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篇4:高校体育文化论文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它是以人的行为活动或行为文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包括体育教学运动技术,体制状况、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奖惩条例、学生健身锻炼的效果和欣赏水平、运动竞赛、体育的传统、制度、规范等。邱亮(20xx)认为,为建设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高校体育规章制度,以其规范体育场馆的管理,引导学生的行为动作,以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开展。潘喜梅(20xx)指出:体育课程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结构,体育课程的制度创新是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重点内容。体育课程是高校在体育学科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两个方面的要求。罗春(20xx)强调: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规章制度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改革,让它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以其规范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管理,引导学生的行为,以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胡波(20xx)认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层面,处于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中间层,包括校内外与体育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是约束和规范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保证。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首先建立一整套完善、可行的校园规章制度,并能将其贯彻到实处,这样才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顺利开展。宋培海(20xx)点明:要使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曾敏(20xx)认为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深受“以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体育事业发展的目的上及相应的措施都要体现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与发展的观念,在体育文化价值观选择上更注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以上所述,都阐明了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高校的各项体育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篇5: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比较论文

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比较论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部分高校预科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体育保健知识、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欠缺;父亲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存在差异;性别的不同对预科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存在差异,男生优于女生。

关键词:高校 学生 体育文化素养

一、研究目的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通过调查我国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状况,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为体育工作者指导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调整,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阳光体育运动真正在学生中开展起来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方法

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黄河科技学院、南昌工学院、大连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大学等16所我国部属少数民族预科基地(学校)预科学生做了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14份,有效率87.7%。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分析。总体来说,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良好。相比而言,学生运动技术知识掌握情况次之。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例如,25.1%的学生认为“假如踝关节扭伤了,应该停止运动立刻热敷”。学生身体锻炼知识掌握的情况最差,例如42.8%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后半小时可以进餐”是错误的。从调查得出,父亲文化水平的不同对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大致呈正相关;家庭月收入水平的不同对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存在差异(p<0.05),大致呈正相关;而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所在地、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对预科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差异不大。77%的学生认为他们是通过电视来获取体育知识和体育信息的;56.2%的学生认为他们是通过与人交谈获取体育知识和体育信息的;55.9%的学生认为他们是通过网络获取体育知识和体育信息的;53.1%的学生认为他们是通过报纸获取体育知识和体育信息的;48.2%的学生认为他们是通过杂志来获取有关体育知识和体育信息的;仅37.5%的学生认为,他们可以通过体育课来获取体育知识、体育信息。在所有的获取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途径中体育课排在最后一位。以上说明,学生平时对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获取还是相当主动的,电视、与人交谈、网络、报纸等都是他们获取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传授力度还不够,有待加强。

2.学生体育意识情况比较分析。调查显示,学生有较强的体育意识。例如,88.3%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能得到很多乐趣;95.4%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消除身心紧张和疲劳,而且可以提高生活质量;92.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学会1-2项体育项目,使我们终生受益;65%的学生认为通过上体育课,能使自己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而有35%的学生对“通过上体育课,能使自己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持怀疑态度,说明我们的体育课无论是体育技能还是体育健康知识都需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我们的体育课充满信心。性别差异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1),男生的体育意识优于女生;而不同家庭所在地、家庭月收入情况、父母文化程度等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体育意识影响不大。

3.学生体育欣赏水平比较研究。调查显示,有50.2%的学生不赞同、不太赞同或不清楚“在体育竞赛中即使裁判员出现错判、误判,当场也应该服从。”说明相当多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受过体育比赛的熏陶,或者说不经常观看、欣赏体育比赛。性别差异对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男生优于女生;家庭月收入的不同对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存在差异(p<0.05),大致呈正相关;父亲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存在差异(p<0.05),大致呈正相关;而不同家庭所在地、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等对学生生的体育欣赏水平影响不大。

4.学生体育行为现状分析。整体来说学生的体育行为基本上呈正态分布。调查中有38.1%预科学生除了上体育课从不参加体育活动;仅有7.8%的学生“为了体育活动常常花钱购买体育用品”,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很少或从不“为了体育活动常常花钱购买体育用品”;仅4.7%的学生经常“课后复习体育课上学习过的'内容”。这表明,我们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呈脱节状态,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体育行为服务,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学生对体育课上安排的教学内容不是十分感兴趣。性别差异对学生的体育行存在显著差异(p<0.01),男生体育行为优于女生;而家庭所在地的不同、家庭月收入的不同、父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等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影响不大。5.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调查可知,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驱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其次是通过体育运动娱乐消遣、培养自信心;同时在体育运动中促进人际交往、缓解精神压力也是预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这表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除了共性的动机之外,男、女同学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女生偏重于减肥健美,男生偏重于已形成了运动习惯。在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紧张和缺少体育场地器材;其次是怕累不想运动和没有适宜的体育项目;再次是没有恒心和没有合适的伙伴。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是相当大的,这更需要体育运动来调剂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另外,体育场地器材条件改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同学之间融洽的体育合作关系等都是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四、结语

1.结论。

1.1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体育运动状况呈脱节状态。体育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知识有待加强。

1.2父亲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对预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体育欣赏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大致成正相关。

1.3性别差异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优于女生。

1.4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2.建议。

2.1在体育教学中适当融入中华武术文化元素,弘扬民族精神,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对女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力度。

2.2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体育保健知识、体育锻炼知识的传授,以1到2项体育运动项目为载体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培养。

2.3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欣赏大型体育比赛,提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

2.4学校克服困难提供足够的体育场地器材,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把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宋太成.教育论丛[M].北京:中央族大学出版社,前言.

[2]张强.如何在教育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EL].

[3]骆伟.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3)95-97.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

篇6:高校体育文化构建探讨论文

高校体育文化构建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阳光体育理念主要是倡导高校学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让学生走进学校操场,在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一现代化体育教学理念的出现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动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文章具体分析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极其特点,分析阳光体育理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的意义,解析如何在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

关键词:阳光体育;理念;高校体育;构建策略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首次提出了阳光体育理念,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细则,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接班人,其体质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与延续[1]。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因此,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全面贯彻阳光体育理念思想,制定相关策略来构建现代化高校体育文化,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现代化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涵义及其特点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规定,要全方面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丰富高校学生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使体育文化活动实施制度化管理,并且要大量开设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涵义是指高校体育教师要用自身爱心来关爱、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关注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和肯定学生的自身潜力,让学生成为有团队协作意识、努力奋发向上的合格人才。阳光体育这一教学理念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关系,使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一个实践、影响的过程。

(一)自由性

在阳光教育理念中,体育运动不是一个封闭式教育,而是一个与大自然接触的开放式教育。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悟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走出枯燥的理论课堂,走进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体育兴趣,根据自身爱好加入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使学生的体育教育得到真正开放。

(二)全面性

阳光体育理念不仅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问题,还对创造提升自我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视,强调了要使学生的智商、情商和意商全方面发展[2]。当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个人智商已经初步成熟,因此,目前的高校阳光体育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意商作为重心。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情商,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个人情感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商,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提升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全方面整体发展。

(三)主体性

教育事业并不仅仅只是一种行业需求,更是一种情感传输。阳光体育理念是一种意象比喻,是指教师将教书育人以阳光般的温暖注入到教学中,隐含了教师对学生理解和关注,对每一名学生的心理情感都要尊重和接纳,这种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主体,彻底摆脱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从而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二、阳光体育理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在,我国提出了达标争优、强身健体的阳光体育目标,然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施。为了深入贯彻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发展战略,全国各大高校都制定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供学生选择,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体育特长并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阳光体育理念的实施,使各种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逐渐增多,高校体育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极大的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二)高校体育文化推动了阳光体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丰富的体育运动和锻炼方式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目标,例如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养等。高校体育文化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促进了阳光体育理念顺利开展,在实施阳光教育理念过程中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息,不仅使体育锻炼升华为意识形态,还有效的促进了师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师生形成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运动意识,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充实和丰富。

三、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体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国家在20对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出批示:加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各个学校都要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要指示,各大高校以阳光体育理念作为战略方针,创造浓郁的体育运动校园氛围,形成全校参与体育锻炼的校园风气,引导广大师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教学楼,走入到阳光下、大自然下,使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培养体育活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机制水平[3]。根据相关部门对全国高等学校的体质测试调查报告来看,在20,我国高校学生的'身高体重方面都有所增长,同时肥胖与超重情况也逐渐增多,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果想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需要重视身体素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才能促进个人发展。而目前的在校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比较高,受现代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不断的进行各种考试,导致很多学生认为体育只是副科,参与体育锻炼只是在浪费时间,只要加强文化课就可以,造成从小就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甚至都没有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使学生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合理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时间,使自己每天至少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推动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

四、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方法策略

(一)深入改革高校体育文化课程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就是要开设体育课程,将阳光体育理念应用到高校体育课程中,贯彻落实健康锻炼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课程是进行体育锻炼的中心环节,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深入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体育课程内容,多增加的课程内容必须具有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情,才能使体育工作顺利开展,使阳光体育理念发挥出应用的作用,从而全面改善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

(二)建立科学的领导管理制度

高校领导人员作为学校的引领者,应当树立阳光体育思想意识,自觉将阳光体育思想理念应用到高校体育中,并且积极的去践行阳光体育运动,充当阳光体育健身的创造者。因此,学校要健全高校领导管理制度,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做到赏罚分明,同时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构建体育运动指标体系,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保障在制度管理基础上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三)开设丰富的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

高校里的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以及各种体育协会,都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提供条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特定方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这些体育组织协会在进行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除了完成所规定的体育任务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活动进行补充,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实践载体。

(四)建设高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

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宽敞的体育场馆和完整的体育设施,只有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学校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合理安排体育拨款,建设现代化体育馆,适当的新建或者改建一些旧体育馆,同时要增加一些体育设施。资金投入是阳光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就不能购置健身设施和建设场馆,也就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五)加强阳光体育理念宣传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气氛,有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体育部门要加强阳光体育理念的宣传活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体育宣传手册、开办体育知识竞赛活动等途径宣传阳光体育理念,形成浓郁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健康锻炼、强健体魄、终身体育等观念潜移默化到学生心中[4]。同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培训,加大体育锻炼的教育力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行为,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健身不仅有助于个人发展,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从而使学生以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去对待体育锻炼。

五、结语

在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但是在践行阳光体育理念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领导管理制度,经费缺乏以及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较弱等问题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重视起来,健全高校领导管理制度,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建设现代化体育馆,配置体育建身设施,大力宣传高校体育文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庞伊婷.新媒体发展与体育运动文化的价值重塑[J].体育与科学,(3):87-89.

[2]金煦.新媒体及新媒体对体育发展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10):67-68.

[3]白海鹏.谈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文化的传播特征与策略[J].未来与发展,2014(2):22-24.

[4]方新普.社会变迁:高校体育文化脉络及其特征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389-393.

作者:丁亚兰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篇7:高校创新体育文化论文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高校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意义重大。在我国高校里,体育文化是基于校园文化而产生并不断发展,之后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主体是学生,主要内容是开展和举办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主要的活动场所和空间是高校校园,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提高学生体育技能。高校体育文化内涵深刻丰富,外延独特,将高校素质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智力培养融为一体,也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创造的高校校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表现。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新颖而独特,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师生产生着影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角度,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培养和提高其适应能力;立足于教育学的角度,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勇攀高峰、敢于失败的意志,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立足于教学角度,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提升体育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端正体育参与动机和态度,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立足于学生自身,高校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爱好进行体育娱乐和体育活动。

2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各地的高校对体育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开展举办了许多体育文化活动项目,这些项目的举办和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2.1高校体育文化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

当前,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对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重视,没有依据高校当地和高校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与本校体育文化相关的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几乎没有高校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完全没有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没有政策保障及相对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必然导致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步伐缓慢,流于传统形式,极大地削弱了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的力度。

2.2高校体育文化投入资金较少,缺少开展体育活动项目的扶持资金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缺少资金建设体育场馆、完善体育设施设备,高校体育文化项目的建设和开展仍依赖传统的设施设备,难以满足新型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凭借传统的基础设施和现有的体育设备很难满足高校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对参与体育文化开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3在高校体育文化建

设过程中,内容相对单一,不重视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目前,我国有许多高校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技能的培养,将体育简单的理解为锻炼身体,没有将体育运动理解为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性格的培养和良好品质的形成。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将学生体育成绩和身体发展情况作为教学重点,不能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培养体育精神和塑造体育道德。

篇8:高校创新体育文化论文

3.1明确发展方向,提升文化品位

只有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发展与建设的重心定位于如何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开展与广大师生兴趣爱好相符、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特色体育文化活动。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所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持,因此,高校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培养人才。对于高校,必须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充实内容、提升文化品味,要依据高校所在地的区域文化状况和高校自身建设情况,重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帮助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建设与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3.2加大重视力度,构建体育文化机制

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实施长远的战略规划,在制度层面确保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计划。高校管理者与体育文化主管部门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建设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做到领导重视,才能确保顺利实施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体育文化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精神的力度。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体育人文素质的培养比较重要,因此要重点宣传高校体育文化,加大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3.3依据地方实际,打造特色体育文化

当前,已经有许多高校认识到举办和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到在校园营造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性。高校要依据地方实际,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例如,在我国的东北,高校在建设和发展体育文化过程中,将冰雪项目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以营造特色明显的体育文化氛围,更好地发展体育文化。此外,为丰富本校的特色体育文化,还要采取相应的实施措施。高校依据本身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教学的实际,根据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对特色体育项目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和建设,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各高校之间要不断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特色体育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逐步提高影响力,在不断增多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3.4完善体育设施,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建设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必须完善高校体育设施设备。体育设施设备的先进可以确保体育项目的顺利开展和体育项目的创新与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完善的设施设备、丰富充足的体育器材,是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物质基础,影响着其发展速度和创新水平。因此,高校要加大体育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文化设施设备,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兴趣,培养体育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4结语

高校肩负着传播体育文化的责任,具有建设和发展体育文化的义务,高校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体育文化的所有内容完全体现。高校体育文化树立了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明确高校体育发展方向,打造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完善高校体育设施,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

篇9:高校校本体育文化论文

高校校本体育文化论文

一、“校本体育文化”的界定

,笔者承担了“校本体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提出了“校本体育”的概念,“校本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落脚点,它是立足于本校,通过学校自身体育制度的约束,把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要素细化和优化,在突显学校特色、层次特色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由本校教师集体研究而构建的具体化、可操作化的学校体育实施系统。”校本体育是基于目前体育改革的“不务实性”和缺乏实效性背景下提出的。校本体育文化是在校本体育基础上构建的校园文化,从内涵来看主要涉及物质、精神和制度3个方面。从育人的实施路径衡量,校本体育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即通过校本体育的约束,形成成员共有的体育价值观和信念。从教育生态学衡量,它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中心,通过学校体育综合环境的创设,形成一个体育育人的生态圈,使得生活在这一环境里的人,参加体育运动的行为由被动变为自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校本体育文化就达到了这个样态。

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育人理念不能一以贯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育人理念来看,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没有,二是不能一以贯之。有的学校在短短的十几年当中,光体育口号就变了好几次。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譬如,几所学校合并在了一起,原来的学校各有各的校训,只好再定一个新的。但如果换一任校长,改一次校训,体育理念就没有了核心和特色。过去是全国通用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现在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清华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有自己的体育育人理念。从“完全人格”、“全面发展”到“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从“业余赶专业”到“体脑平衡,追求卓越”,虽然时间跨越了百年,校领导换了几代,但培养人的宗旨保存了下来,体育在育人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因此,一以贯之的体育理念,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先导,不可或缺。

(二)体育理念没有与学校精神文化融为一体

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扮演着领导和管理的角色,它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学校体育理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应该融为一体。譬如,“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是清华的体育精神之一,它是1957年蒋南翔校长提出的。这个体育理念源于清华的整体文化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核心理念,它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体育精神与校训一脉相传,作为清华人,要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理念与学校的精神文化存在着脱节、“两张皮”的现象,两种文化没能形成合力,影响了育人效果。

(三)体育文化没有形成制度

体育制度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它是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体育制度文化是由外在形式(制度)和内部体验(态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文化,包括各种成文的条理化的和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约,还包括人们形成的对待体育的方式与态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体育缺乏相应的制度,导致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竞赛等不重视,把体育看做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经费的投入带有随意性。缺乏制度的约束,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也就大打折扣。

三、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态圈,优化育人环境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学校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那就要有和谐向上的校园生态圈,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体育环境。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做到和谐育人,又谈何容易。“只具有知识精神,不具备人文精神的人,称之为是‘半个人’”,这是梁启超先生早年所担忧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还属于“半个人”。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的获取”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改变这一格局的突破口还是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育人中的作用是其它途径无法代替的,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的塑造上。因此,通过体育生态圈的建设,使得生活在学校中的师生参与体育的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最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一构想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通知精神的具体体现,即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水平。

(二)以校本体育为抓手,使高校体育工作有序化和科学化

要想成事,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朝哪个方向去;另一个是要有“抓手”,也就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目标。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要想落到实处,也要有一个“抓手”,那就是校本体育。校本体育涵盖了学校体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6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具体的负责部门或负责人。譬如群众体育竞赛由学生会中的体育部负责,有竞赛计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竞赛项目做到全覆盖,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需求,能够做到体育的全员育人。从人际协调效应看,校本体育涉及到“主导与主体”、“核心与成员”、“集体与个体”3个层次的关系,有利于体育工作的协调。校本体育为什么是抓手?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是由本校教师集体构建的,在构建过程中,传承了本校体育的一些好的传统,摒弃了糟粕性的东西,带有本土性,符合学校的实际。其次是结构完整,它包括从目标到评价一系列环节,既能评定学生又能考察教师和组织部门的工作效果。再次,这一体系构建的主动权在学校,校长可以操作,体育教研室(体育部)、学生部、团委等可以把握实施,中间不经过繁琐的环节。

四、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依赖和保障,涉及到体育活动的组织、体育教学等方面,除全面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种法规、条例、规章之外,还涉及到以下内容。

1.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工作,有体育考试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管理与建设制度,排课、调课管理制度,教研教改制度等。

2.体育员工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勤制度、评教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优秀教职工评选制度、场地器材管理制度等。

3.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包括体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制度、课题经费审批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育科研培训制度等。

4.体育竞赛制度。包括学生竞赛制度、教职员工竞赛制度等。

5.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建设与管理制度。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是学校体育的一面旗帜,也是学生情感寄托之所,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调节单一的生活方式是很必要的。

6.体育经费投入制度。包括每年追加的科研经费、体育设施更换经费等。

(二)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体育风貌的优良体育传统、校风校训、体育精神等。作为学校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之一,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体育目标。体育目标是学校集体体育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体育目标决定了学校的体育工作方向、工作策略和工作标准,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方向,也是体育工作评价标准之一。

2.体育理念。体育理念是学校为实现体育目标而在教学、课外活动、管理等方面持有的.基本信念,是学校领导、体育教职员工对教育方针、体育锻炼标准、教育策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它是在学校长期的体育实践中总结、积淀、提升、概括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可和接受的体育思想。

3.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质而独特的体育风貌。学校体育目标、体育理念、体育模式、体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为学校形成不同的体育特色提供了可能。学校间追求卓越、谋求最优化发展的竞争态势,是学校形成鲜明体育特色最好的环境。

4.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学校教育观念、体育理念、传统习惯、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一个学校师生的体育风貌,是支撑师生挑战自我、发奋进取的心理召唤,也是学校师生有意识地培养和倡导的精神依托。体育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为编造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总结和提炼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体育道德。体育道德是指学校在长期体育活动中积淀形成的体育价值观、道德观。体育道德与体育制度虽同属行为准则和规范,但体育制度带有强制性,体育道德具有自律性。体育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体育道德就其内容结构来看,主要强调调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几方面的关系。

6.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势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竞赛。从道德发展和形成规律来看,体育活动和竞赛更注重于体验教育,是学生道德水准提升的重要路径,符合知、情、意、行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校体育活动包括课外辅导、课外训练、业余训练等,体育竞赛包括学校综合性运动会、单项对抗赛等。

(三)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物质文化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保证。让学校物化的东西都会说话,是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主要起到物质保障、环境熏陶、文化传承的作用。根据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学校建筑。包括体育馆、运动场、体育活动室、绿地、学校景观等建筑性设施。

2.学校环境。包括电子显示屏、橱窗、报栏、雕塑、凉亭、假山、喷泉、园林、花坛、标语、口号、文化长廊、墙壁设计、花草树木等,以及经过建设和改造形成的其它景观。

3.体育教学设施。包括舞蹈室、排练厅、体育厅、篮球场、足球场、跑道等;办公教学仪器设备,如:多媒体、桌椅橱柜、教学器材、体育器材等。

五、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注意事项

(一)组织实施

校本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规划、组织和落实时,首先要成立一个校本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并以此为框架制定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

1.工作分工。校长是校本体育文化设计的总工程师,也是核心,主要任务是给学校体育文化“定调”。主管体育的副校长和教研室主任(体工部部长)、学生会主席等,是中间力量,主要是敦促、实施各项具体工作。体育教职员工、学生会、团委等,是具体方案的执行者。体育专家和相关科研人员,是外在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对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实施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开动员会,明确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意义、工作计划、任务分工、工作要求。主管领导根据动员会的精神召开工作落实会,把任务分配到具体的科室(人)。中层科室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在这期间,中期汇报会(每学期一次)由主管领导组织召开,主要了解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果。年终总结会由校长主持,主管校长和中层负责人参加,主要是听取汇报,布置下一步整改意见等。

(二)注意事项

1.合法合理,顺应时政。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做到合法性与合德性。譬如,校本体育制度不能和国家法律相冲突,校本体育制度必须是道德的,必须顺应时代的伦理精神。而且,体育锻炼要充分考虑到天气状况,在黄色雾霾预警的情况下,不要进行户外运动,更不能组织各种户外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

2.集思广益,充分论证。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为目标,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代表并体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项规定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物质条件,不要一味地追求新、奇、特。物质条件不足,可以创造条件,让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走入校园,从建筑上了解学校的体育理念、体育文化等。新学校,建筑是新的,但原有的有纪念意义的体育器材不要扔掉,老的传统校应该开办一个展室,让传统体育文化代代相传,使之构成一个立体育人系统。

六、结语

“科学给予人们的是知识,而唯有哲学给予人们的是智慧;科学提供了工具,哲学告诉人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体育哲学是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意义深远。由于国情不同,中美高校的体育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高校在进行体育文化建设时不要照搬照抄,要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内外兼具,以内隐文化为主,不要认为把一些制度上墙了,把口号放在了操场上就完事了,应该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步引导学生热爱体育,热衷运动,久而久之校本体育才能形成文化。

篇10: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1.高校体育教学为何会人文精神缺失

1.1教学目标单一

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功能,大都只注重强身健体,忽略了体育教学的其他功能。其主要是从运动学以及生理学的角度来强调体育教学的,更多的是将体育教学看作是一种技能锻炼,也是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这不仅仅使得体育教学目标单一,更是将体育教学推向了一个极端。单纯从教育的目的来看,以人为本是贯穿所有教育教学的主线,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子的完善发展,但是当今的体育教学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其仅仅把学生体格的培训当做了教学目的,注重技能培训,忽略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身心与情感的发展,严重的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育更是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以相同的标准考核学生,更是让人文精神进一步丧失。

1.2教学内容强调竞技

现阶段无论高校的体育教材还是体育的教学内容,大都更偏重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技能的训练。同时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完整人格的培训,使得整个人文精神不自觉的在过程中缺失。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无视学生整体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竞技技能的培养,片面的只为培养学生的技能,不能讲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结合起来,忽略体育教育蕴含的整体,进而造成学生整体人文精神的缺失。

1.3教学过程机械化

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绝大多数的体育老师只注重学生体育动作的规范性与一致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绝对的服从老师指挥,教学过程机械化,这显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良莠不齐,使得整个的体育教育教学不能很好的融入人文精神,对与学生的发展以及一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实现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未来教学灵活多样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4教学评价体系欠妥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侧重于结果,大都是以简单的达标、理论考试等,对整个体育教学体系进行评价,而忽略不同学生的起点不同,与此同时还不注重学生的自身努力程度,单一的以同一标准进行评价,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改进。正是由于体育教育评价体系欠妥,才使得目前人文精神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缺失严重,不仅影响了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1.5教学形式传统死板

体育作为很多一项竞技性与娱乐性集一身的科目,想来很多学生对于体育都很感兴趣,但是现实的体育教学课堂却让很多学生反感。一方面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都仅仅注重学生动作的协调与一致性,让学生通过反复重复与记忆,强化相应的体育技能。学生作为接受者只能一味的接收,不能将自身的素质发挥,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老师积极性降低,学生更是厌恶课堂,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背离。

2.如何培养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2.1转变传统观念

以人为本作为现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也要能够即使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老师要有人本位的思想,看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同时对于学生的个性进行尊重。人本位的思想,更是有利于老师指导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与此同时高校也要强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全面的开展先进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习,对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其潜在的能力,因材施教。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能在一味的机械教学,在注意到每位学生不同的同时,能够很好的指导每位学生全方位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注重竞技更要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素质来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无论是高校还是老师都要强化学生终身锻炼的思想,将体育锻炼的精神不仅贯穿在大学体育课堂中,更带入学生未来的生活中,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2.2深化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深化,要从根本上一改传统体育教学的风格。

2.2.1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让课程形式多样化,满足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学生的要求,真正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政策。与此同时,注重对于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感受道不同学习风格,让人文知识也贯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2.2.2具体教学内容筛选。适当的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同时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突出整个体育教学的全面性与实用性,进而满足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尽量穿插一些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竞技心理。

2.2.3整个的教学内容生化,都是为了全面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情怀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还会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彻底的贯穿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一种常态。

2.3升级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注重学生的发展,但是大都是单一注重统一,不同意识到每位学生自身的不足,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模仿接受,缺乏自我联系与拓展的自由空间,不利于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以及师生感情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建立师生间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改变观念,注重学生发展,对于升级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的。要想升级教学方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目前素质教育比较时兴的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让学生不自觉的爱上体育。此外,要注意体育教学本身的娱乐性与竞技性,让学生在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至于仅仅感受到教条,更多的是一种身体与心理的放松,让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体验到心理上的愉悦。最后,随着当今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老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强整个课堂氛围,更是有利于学生培养人文情怀。

2.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人文评价体系对于高校未来体育的发展可以说是至关重要。该评价体系的建立。

2.4.1要本着科学、公正的原则,同时能够结合每位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来构建。

2.4.2该评价体系要全面,不仅要有一般考核指标更是要有评价性指标,采用一些相对评价的方法,以增强整个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与合理。与此同时,评价体系更是多种多样,摒弃传统仅仅以成绩来评价的指标,在关注学生自身体育技能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除了技能的考核,更应该将学生自身人文精神融入其中,比如一些健身保健的方式,同时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让整个评价体系更显科学与合理。

2.4.3高校体育评价体系要注重个人的发展,毕竟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基础以及发展都是受到先天以及的后天的限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在整个体育教学评价中也一定要注意这种差异的存在。

2.5注重师资素质培养

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一样,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老师,可以教授出素质极高的学生,因此注重高校体育师资素质培养,对于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以及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要想从根本上增加学生的自我素质以及广博的人文知识,这就要要求体育教师自身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技能,更是要有很好的人文知识储备。当然提高高校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仅仅依靠老师自身的知识积累是不够的,高校最好能够给老师们提供继续教育的学习环境,进而全面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为老师为学生传播知识,提供更好的基础。

篇11: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1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的概念是由罗伯特.斯莱文最早提出的,最初指的是小组学习,主要是通过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地学习,而教师设置的小组获胜奖励可以使小组间形成合作竞争关系,激发组内凝聚力和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内成员对小组的责任是均等的,人人都有表现机会和成功机会,这是合作学习的特点所在。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激发自主学习的方法,它通过组内合作、组内竞争、组间合作、组间竞争等方式使学生自主性地进行探究和学习。目前阶段国内对合作学习大致有三个观点:

第一,小组合作方法,就是将学生合理分成较为均等的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享受同等的教学资源。

第二,集体合作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集合两个或以上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合作提高学习质量。

第三,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运用在教学形式之中。

合作学习体现在五个方面:依赖性、责任性、互动性、技能性和自我评价[2]。而体育合作学习可以理解为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体育运动相互促进,评价标准是以团体成绩为主,促进整体学生共同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一种新视角的教学模式。

2合作学习为高校体育教学展现新视角

体育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学生们对运动的爱好不一,这给体育教学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过分统一的组织活动会占用学生练习爱好运动的时间,而过分的自由活动又会导致以请假、旷课等方式来逃避体育课学习,导致很多学生的体育成绩并不理想,优秀率较低,甚至成绩还在及格线上浮动。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活动;

第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非但不处于主体地位反而处于被动接受体育锻炼的位置;

第三,教学目的不明显和教学内容陈旧。

大多数体育课采用的是传统教材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兴趣,而且没有目的性,教学质量也就不高。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会脑体并用,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应该开展另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也就是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在不同的国家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比如在美国合作学习主要看重的是体育技能、竞争意识的提高,而欧洲和其他地方的国家有些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动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借鉴他国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对我国体育教育方面是有益的,为体育教学展现了一种新视角下的教学模式[3]。

合作学习通常是将学习水平不同、体育能力不同的各个同学合理平均地组成小组,由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为了集体荣誉,使全员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和提高,形成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一种团队关系。在学生努力去完成同一个任务时,他们之间是存在着一种同舟共济的依赖性的,这种依赖性可以是合作的、竞争的、个人奋斗的;合作是为了渡过难关,竞争是为了集体荣誉,个人奋斗是为了表现自己,为小组争光。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还能够增加集体凝聚力,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体育是竞争性的,也可以是合作性的,个人荣誉需要个人的努力去争取,团体荣誉则需要整体的努力和配合去取得。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体育课堂教学中非常适合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作学习除了能提高学生体育成绩、增强体质以外,还能够培养学生领导与参与,自我探究,主动学习的性格,从而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活动热情和创新能力,学会分享荣誉和分担责任。在共同努力中让学生感觉到一种责任感;在信任与被信任、认同与被认同之中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在合作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完成小组任务,这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所不具备的特点。

3体育合作学习的.实行措施

3.1进行课前设计

课前设计是指在开展一节体育课前,教师要先针对拥有的资源、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安排出一个主题,并做出一份整体设计,预期可能达到的效果是否能够满足教学目标。首先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资料,结合他们的能力、性格、特长、兴趣等方面,制定一个合理的能顾及到全部学生的主题;其次教师根据所设主题进行目标确定和学习环节计划;再次要合理划分小组,让各个小组的能力大致处在一个水平线上;还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合理的教学方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最后要及时监控课堂进度,使各个环节得以顺利开展,确保合作学习模式的成功[4]。

3.2分组合作学习

这是合作学习实施阶段。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先按照计划将学生分组,然后简单介绍教学主题和教学目的,再重点讲解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先是要了解本节课的内容,然后根据小组任务自由讨论,通过交流探讨等手段做到合理分工,相互帮助完成任务。最后在各小组完成任务以后,要通过比赛或者展示来表现各小组的任务成果,让学生相互鼓励,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3掌控各小组的学习进度

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经常巡查各小组的学习进度,合理给出建议,引导他们自我调节,相互制约,养成自觉完成任务的习惯。并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加以指导,使各小组间的分工环节得以顺利开展。

3.4更新评价机制

传统的体育评价制度还是按照学生个人的达标成绩给学生打分,让学生被迫相互竞争,可能会导致学生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所以在进行评价打分时要尽量照顾到全体学生,更新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重在激励。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学生的进步上,而不是结果的评比上,让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都得到肯定,尽量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价,而在肯定个人的努力上还要强调小组的成绩,把个人的努力表现作为加分融进小组成绩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5]。另外,还要充分引导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结语

合作学习方法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运动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整体荣誉,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今后的体育教学教学中,应该大力实施合作学习模式,借鉴国外合作学习模式的优点,设计合作学习环节,科学合理地分组,系统地提高整体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对学生来说即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够在集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子,学会分享快乐和分担责任,对小组目标进行积极大胆的思考,主动探究学习体育技巧,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由此可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非常适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是值得体育教育者学习、借鉴,以及充分应用的一种新视角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篇12: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

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随着学生步入大学以后更是进入了其学习体育的最终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不但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责任,同时还应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进行逐步的培养。本文主要是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目前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教育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其对体育教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原则

(一)教学理论课程兴趣原则

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动力就是其对该课程所产生的兴趣,同时也是学生运动技能提高的催化剂,因此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必须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有序的设置。体育课其上课的形式与理论课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是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地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蓄水在体育课程项目的选择时空间也相对较大,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出来。而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其兴趣爱好的范围比初高中时代要广泛很多,同时对其自身的个性化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因此在开设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考虑不同的专业所具有的不同情感,只有所开设的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可以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才能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教学理论课程科学原则

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且充分的利用相关的资源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开发,才能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近年来,某高校通过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军事理论与实践课程,使得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实际的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体能与身体素质为发展主线,积极地开展适合社会与学生需要的体育课程,而这业进一步要求教师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进行体育课程的安排与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将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的利用起来。而学生则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逐步的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锻炼技巧,不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达到了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三)教学理论课程社会需求原则

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转变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逐步地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而学生则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充分的掌握了与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所以其强烈的独立意识和主动性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逐步的表现出来。大学生体育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其明白了如何利用体育知识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而且现代社会的工作节奏相对较快,使得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地增加,而随着也使得学生对自身的健康更加地重视。

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等体育教学改革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

教育价值是通过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实现的,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而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为了积极地面对目前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仍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关注的重点都是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对于体育课程的作用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在开设体育教学课程时积极性相对较低,而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正在逐步的走向成熟,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对其内在的内容较少并没有完全的理解,造成了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使得体育教学的效果无法实现。

(二)我国高等体育教学目标在操作性上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学生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开发新的体育项目,而是像以往一样所开设的体育课程还是与传统的体育项目保持一致,因此只有对现行的体育课程重新进行设置,必须保证新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潜力被全面的激发出来,而这样的改革必须与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教师应该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学,同时详细的讲解学生将要学习的体育项目,同时做出标准的示范动作,这样不但实现了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的亲自示范不仅可以熟练地掌握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并且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我国高等体育教学教学方法上还有待提升

教师所进行的理论教学往往都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使用相关的教学工具,正是因为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忽视了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同时高校的学生群体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的成年人,他们学习的自律性较之初高中的学生也就相对较差,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其学习效率的低下。在实践教学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并且其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辅以成绩的优劣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教会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能,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

三、新课程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一)明确新课程体育改革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为国家不断的培养优质人才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充分的结合素质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促进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要求体育教师在确定以素质教育思想为前提的情况下,必须与学生实际的体育水平相结合,充分地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实践而言,目前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形势下体育课程发展的实际需求。丰富了体育教的学内容,同时还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促进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的提升,并且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收获了之前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既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体制还净化了学生的`心灵,而这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注重学生为教学主体,以人为本进行教育

教学效率的提高必须辅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课堂教育时,都是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围绕学生开展人性化的教学,同时将休闲性与竞技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学习的技巧,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运动带来的乐趣。因此只有改变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使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方式逐步的向开放性启发式的方式转变,同时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就是引导的作用,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通过积极的方法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去探索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心理情绪进行调节,并且还要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而这不但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同时教师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高校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主要学习的是体能、技能以及运动行为的改变,而这都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才能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提升其自身的体育素质,然而因为学生的运动天赋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并且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师方式,设置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从而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受益。采取与以往不同的考核方式,不但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了相应的考核,同时通过这样的考核还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了综合的考量。

(三)新课程教学改革重点适应终身体育发展

终身体育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一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终身体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得到内容:

(1)人从开始学习并且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了体育锻炼自身的重要性;

(2)正是因为受到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所以使得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生活领域都可以通过不断的体育锻炼,实现体育锻炼发展的目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养成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就是终身体育的积极表现。某高校所开设的体育教学课程主要是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其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通过不断的开展相关的体育教学课程,不但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身素质,同时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健康水平。因此只有高职院校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只注重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

结束语

高职院校必须提高对体育教学课程的认识,同时对其深入的分析并且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须将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运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解决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这是全面的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必经之路,同时经过不断的实践也推动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作者:郭刚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参考文献:

[1]李德伟.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设置及改革思考[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刘婷.山西省独立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5.

[3]刘钰峰.高校气虚质大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篇13: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学是体育专业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田径教学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其它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代,田径教学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田径教学没有任何兴趣,学习的质量也大大达不到预期中效果。很多学生认为田径教学枯燥无味,再或者害怕自己会受伤,从而影响他们对田径运动的选修或者是学习。本篇文章,立足于国内外的田径教育背景,并且对田径教学改革的原因进行剖析,从而对如何进行田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探究性的意见。希望通过本篇文章在理论方面的探究,为田径教学的实际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探究

1田径教育背景

1.1国际田径教育背景

我国的课程教育必须考虑到国际的教育背景。在国际中,各个国家都十分注重青年的体育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田径方面的教育。在外国中,以美国为代表,国美被誉为世界上著名的“田径王国”,他们对田径教育从小学就开始。田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体系紧密相连,同时,除了在学习的训练外,他们还进行大幅度的课外训练以及专项训练。西方国家十分注重田径教学,中国为了在国际中要有更大的影响力,我们也必须在田径教学方面顺应时代的潮流。

1.2国内田径教育背景

在国内教育中,国内的高校需要进行田径教学中的一些改革是有重要的现实背景的。首先,田径教学的内容十分枯燥。在当前的高校田径教学中,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差,有的还是沿袭传统的田径教学中的“讲解-示范-练习”模式。然后,是由新课的教学目标决定的。在新的一轮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更多方面从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等方面来考虑课程的实施。最后,在教学方式上,田径教学无法做到与时代紧密相连,它还是以单一的练习为主,这无法适应新时期青年人的发展需要。

2田径教学进行改革的原因

2.1田径教学活动本身的弊端

首先,这是由当代田径教学活动本身的弊端所决定的。在当代的高校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本身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首先,在内容上,田径教学的内容往往主要依靠于课本,而课本的知识比较注重理论方面,同时它还比较强调田径的竞技性,而往往忽视学生自身的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再次,在教学方式上,很多学校采取“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任何的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田径教育对象往往是青年学生为主,他们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人生时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了关键点影响。为了学生的健康而稳定的发展,田径教学需要不断调整内容和方式,使田径教学的过程真正是一个促进青年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田径教学必须适应并且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需要田径教学方面的改革。

2.3新课标对田径教学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促进人发展。从2000年以来,我国不断提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把教育的目的的基本精神定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新课标无论是从指导思想上,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求对学习对象身心的全面关注。因此,为了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在田径教学方面也必须改革。

3田径教学进行改革的方法

3.1丰富田径教学内容

在当代社会,随着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田径教学的内容不可仅仅守着固有的课本知识,同时,在丰富教学内容时,我们还应该坚持一些教学原则,例如;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原则、发展性发展以及循序渐进原则等等。当我们在选择教学的内容遵从这些指导原则时,这会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在选择田径的教学内容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真正可能会需要的知识,这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还是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3.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十分单调枯燥。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我们需要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可以在田径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然后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这样有助于技能的全面掌握。另外,还可以利用体育游戏来进行田径教学。因为体育游戏本身具有竞争性,创造性以及趣味性,这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3主动培养田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他首先必须能对所学习的东西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田径兴趣有三个策略,首先,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应该对所教的学生在练习某个动作时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可以完成这个动作或者是任务。第二,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来迁移到田径的喜爱上。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打篮球,让他们完成田径要求的动作后去打篮球。最后,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因为在课外活动中,他们会增长见识,课外活动增长了他们视野,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会越来越大。

4结论

在新时期下,田径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对于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这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振兵,李艳茹,黄瑛.新时期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03.

[2]姜银兴,田国祥.高师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6.

[3]翟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内江科技.2008,07.

相关专题 体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