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的论文

萨菲罗斯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萨菲罗斯”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还学生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的论文(共1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还学生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的论文

还学生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的论文

摘 要: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怎样的生活。”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先进教学理念,给学生打造一个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快乐。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还学生一个快乐的小学语文课堂: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爱护关心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关键词:快乐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给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也说:“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怎样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给小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课堂,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认为上语文课是“受折磨”,他们“谈学色变”,却又无计可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打造一个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快乐。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我们大家知道,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一种公共情绪状态,它关系着课堂教学是否能顺利进行。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冰心先生曾经说: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的自然成长。是的,野花只有在野地里才能茁壮成长,对学生而言,这“野地”当然是允许他们撒野的空间,是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要想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空间,最重要的是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苏联著名学者雅各得钦也说:在教学中,最主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一种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觉得没有负担,能够无拘无束地谈论问题,能够自由自在的发表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课堂的快乐。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我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积极做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与自己争论。例如,在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时,我积极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学生正是在这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才会精神愉快、思维活跃。

二、爱护关心学生

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成功的基础,也是学生快乐成长的需要。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真正关爱学生,他们才会乐意学习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行,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爱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例如,在学习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回家听写生字的任务,孩子们完成得很好,我表扬了他们的进步,可是只有那个躲在角落里不爱说话的张意涵(化名)没有完成,我本想训斥一顿,可是,转念一想,也许他有苦衷。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经过一番了解,原来他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又不识字,没有人给他听写。说到这里,孩子的眼里闪动着泪花,我说:“以后再有这样的任务,我给你听写吧。”从此以后,我不仅从学习上关心他,也从生活上关心他,慢慢地他快乐活泼起来,在课堂上表现也积极了,这时,我知道,他已经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进入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时空转换、情境创设、思维创新、情感渗透等方面的不足,多媒体计算机以它独有的优势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因为多媒体具有提供图形、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教学信息方面的能力,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与教师教学技能互相配合,从而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直观。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运用多媒体弥补自己言传的不足,化解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画面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最大的“书”》一课时,好多学生不知道“雨痕、波痕、矿物”的意思,我就用多媒体给他们做演示,孩子们茅塞顿开;再如,在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我用多媒体给孩子们播放了大自然中的指南针,他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欣赏,这是何等的惬意,又是何等的快乐啊!

总之,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教师应该彻底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教材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充满情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余小刚。用语文滋养孩子的心灵.四川教育,(02)。

周丽荣,张俭丽。如何与学生一起享受相处的乐趣.卫生职业教育,(03)。

篇2: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是,自上世纪60年代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如今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语文教学过分偏重于工具性和实用性,而人文性大量流失,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分数而很少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当然也就很少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受到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技能训练影响,使得原本鲜活生动的文学作品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再加上程式化教法的机械、枯燥,学生很难感受到优秀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了,很多学生开始讨厌和惧怕语文课。

王力先生认为:语文指的是语言和文学。而当下这种缺乏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完全忽视了审美价值的存在。语文活动的过程就应该是审美活动过程,它是一种极自由的精神活动,不仅能激发人的整个意识层面,而且常常伸展到人的无意识的生命领域,从而将人引入既趋向于理解又不能形成明确概念的微妙独特的体验中。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活动和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树立美好的理想。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人文美都集中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营造一种情感和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美中学习知识、接受熏陶和教育。

一、在和谐自由的空气中孕育美。

把美育贯穿课堂始终,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娱悦其耳目,激励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学生就会心往神驰,兴趣盎然,把学习语文当做一种艺术的享受。教师的教态、语言、方法、手段等都要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学语言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抑扬顿挫,或高亢激奋,或平静舒缓,或如泣如诉,使学生的情绪随课堂氛围起伏变化,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美。教师表情自然坦诚不做作,或亲切自然,或风趣开朗,或严肃庄重,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是声,亲切而不失庄重。教态自然平稳、优雅端庄,学生发言时,身体微微前倾,侧耳细听,给学生以亲切之感。手势得体自如,准确多变,或干净利落,或柔缓舒展,或疾驰有力。目光热情关切,充满期待和赞美……教师要在自身具有高素养的前提下,以进步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伦理关系,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才是美育的沃土。

二、在诵读和评析点拨中感受美、鉴赏美。

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旋律,再现作品的形式美和意境美,除了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技巧上的指导。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通过教师的有感情范读,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作品描绘的境界中:阳春三月,柳絮飘飞,碧空下飘荡在江上的小船越驶越远,最后在渺远的天际消失,只有东逝之水滚滚远去……指导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时,读出“死”与“活”轻重缓急,读出对比之下那强烈的爱憎感情,读出结构上的前后勾连 、回环往复。还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反复吟咏中品味离愁别绪下的洒脱、飘逸;品味流动的画面美;品味………再如朱自清的'《春》哺育了几代人,在朗读指导上,除停顿、速度、节奏外,还得从语调、语气等方面指导,如“母亲的手”“抚摸”等地方要读得语重而情长,读到从不同感官写春的气息时,尽可能的用较为舒缓、轻柔、欣喜的语气语调读,使学生从坚韧的小草、温柔的春风、无声的细雨和璀璨的百花这些鲜明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文章内容的意境美和语言的形式美。

品评名篇佳作可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审美鉴赏。《荷塘月色》的淡雅,《小桔灯》的朴实,《药》的深刻,《背影》的真挚……老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开掘,一方面可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去大胆的想象;另一方面,又要加以理性的指导,才能有效的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中学生正值年少时期,富于情感,又往往为情感所左右,在语文美育中要注意分析课文所表达出的情感,把大量的真、善、美借助优美的语言发掘出来,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理解课文的同时,情绪受到感染,感情得到升华。

三 、重视课外实践活动,亲近自然之美。

自然界是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去观赏江河湖海、山川云霞,去领略自然界五光十色、百态千姿的美,去受感染、受熏陶。让峻岭重山的壮美给学生以兴奋;让碧水平铺、霞林横映的秀美给学生以灵俊;让曲径通幽、掩红藏翠的幽美给学生以深远。这些难以胜收的美情美趣足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想象,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亲近自然,是人类最朴素的感情,也是培养人性的基础,宽容、接纳、善待万物,就从这里开始。当然 ,也会有很多不和谐现象,从认识论的角度讲,这属“审丑”,“丑之所以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或者归因于审美创造化丑为美的结果,或者是丑的价值并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美,或者可以使人透过丑的现象看到或联想到美。”丑是反讽,是荒诞,是反面教材,它同样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

四 、在无限遐想与创作中拓展美、创造美。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接受熏陶感染的关键。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就必须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想象。

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引起审美情感,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陶醉,通过有限的形象描绘去领悟无限意蕴,在体验中享受享受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小桥流水、绿树环抱的田园美;鸟语花香、欢歌笑语的青春美。并在这种美感的享受中受到熏陶、感染,进而把美的因素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我们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为基础,展开审美想象,充实审美感知,来理解、补充、丰富意境。

习作是书面语言表达活动,是综合性的创造性智力训练。用书面描述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创造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安排写作训练,以读促写,由模仿进到创造美的境界。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安排与课堂相关联的文题,由模仿到独创地训练。续写、改写、扩写也能很好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指导写事的文章,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事情的积极意义;指导写人的文章 ,要注重启发学生挖掘人物的美好心灵,让外在的美衬托内在的美;指导写景的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高尚的审美情趣。写文章可以抒发性灵,折射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同时这也是对自我思想境界的解剖,在这个再思索创造的过程中也就不断地完成着人性的提升。

我们可以这样说;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旨归,美育则是通过对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做教师的,特别是语文教师 ,不可急功近利、一叶障目,甚至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应该时时以先进理念为自己导航,时时不忘给学生以情感美的滋养,艺术美的熏陶,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注: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页

②《美学》  朱立元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83页

参考书目:

(1)《美学》  朱立元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当代云南教育论文大系》(版)  云南教育厅主编  云南民族出版社。

(3)《教育教学研究》(中学卷)  周益群  张从信主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

徐华贵

篇3:给学生一个空间 还课堂一个惊喜论文

给学生一个空间 还课堂一个惊喜论文

摘要: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正确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环境;因材施教;参与

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下面就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首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被他人关注,也渴望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课堂上,往往是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教师不提问,学生就鸦雀无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资料,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组讨论;新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等。

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曾经在两个教学班作过对比。第一个班我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反应平平。第二个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资料,结果这个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课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多地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的化身,容不得学生冒犯,上课总是板着脸,笑容不多,学生对教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上网的学生人数以及上网对自身的影响。在调查前,我作了声明,对上网的同学一律不追究。因此学生非常配合,我也顺利地完成了调查。在讨论上网对自身的影响时,我加入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也把我的看法告诉学生。结果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过于严肃、单调的教学环境就会阻碍学生思考问题,最终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这种模式不可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满足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学生的提问、作业的设计、练习的布置等都要有针对性,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课本的例子一般都滞后于现实,因此教师要关注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种新闻,要在讲授新课时补充新的事例,把新的事例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题《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我插入了当时轰动全国的湖北“佘祥林杀妻案”,以案说法,以此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这样鲜活的案例既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本知识,又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同时也会使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这门课程。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选取典型案例,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就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化作用。

第五,要正确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关系。

与旧教材相比,现在人教版新教材安排的活动内容很多。如何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如果教学过程不开展活动,那么新的教学理念就难以得到贯彻,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教学很容易又会回到过去的老路上。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不善于把握课堂时间和节奏,学生活动的时间过长,那么教学进度就会受到影响,教学内容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效果也不好。我们要尽量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的关系。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要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关系。开展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活动的时间、节奏、参与的人数。

总之,只要思想品德教师善于钻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思想品德课就能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就能越来越有生命力。

篇4:营造一个快乐幸福的语文课堂

梁岔中心小学:胡莹

【摘要】为达到素质教育真谛,实现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真的快乐幸福为己任,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本文就如何让学生更乐于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在学习中如何才能感到幸福,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分析,围绕如何改革教学方式,活化课堂教学,在我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形成的以下认识展开讨论和总结。

【关键词】新课标 学生 幸福感 主动

语文课堂是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点子,要让学生感觉快乐幸福,改变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幸福快乐的过程。

一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有如乐曲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快、幸福的学习氛围,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培养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兴趣,引其入境。如在《蓝色的树叶》一课的导入环节时,我设下悬念: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树叶的颜色,有谁看过蓝色的树叶?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主人翁却有蓝色的欲望。这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心理。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朗读中出现的问题,相机指导,真正做到师生双边活动的实效性 。讨论分段时,让学生把自己预习分段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分段的依据,看谁说得有道理,然后在全班交流。这里要指出,由于文章体裁、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每篇文章段落的划分不能定死,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有独到的见解,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学生们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也“变苦为乐”,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过程。                                                                二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快乐、幸福。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创设想象的空间,幸福感由此升华。

想象是创造的根源,是发明的雏形,它比知识更重要。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兴趣的根源,是幸福感的开始。因此,我抓住任何一个能发挥学生想象能力,挖掘他们自由想象和开发潜能的机会,培养他们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想象力 。如教完《兰兰过桥》一课后,我问同学们:“兰兰的爷爷是工程师,发明那么多桥,用途真大,你们长大想不想像兰兰爷爷一样啊?”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长大后要发明一种 '时空桥',只要站上去想去哪个世纪就去哪个世纪,想过去就是过去,想未来就有未来!”有的说:“我们上学放学马路上车可真多,要等好久才能过,真麻烦!我要发明一种桥,可以随身携带,桥在马路上空穿过,我们从桥上走过,再也不用等了!”有的说:“我要发明一种可以去外星球的桥,到时我一定去月球上看看有没有嫦娥,有没有玉兔……”多么有创意的想象!抓住了这些机会,我想,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当中就会出现伟大的发明家呢!

四 改革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学生一味的听,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了解到狮子大王要选替它的新“万兽之王”,要动物们轮流做,看谁做得好就选谁。时间是每个动物一周。“看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都谁当 '万兽之王'了?”,“他们都怎样当的?”,“最后谁真正当上了'万兽之王'呢? ”我便根据学生的提问整理好顺序,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这样便自觉地转变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合作、幸福的学习氛围。

五、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而言之,我们具体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教师特长、学校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灵活运用,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最优化,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参考文献

1] 伍卓林《小学语文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 王义武《中国教育报》,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小学语文新课标》

[营造一个快乐幸福的语文课堂]

篇5:营造一个快乐幸福的语文课堂

营造一个快乐幸福的语文课堂

营造一个快乐幸福的语文课堂

梁岔中心小学:胡莹

【摘要】为达到素质教育真谛,实现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真的快乐幸福为己任,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本文就如何让学生更乐于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在学习中如何才能感到幸福,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分析,围绕如何改革教学方式,活化课堂教学,在我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形成的以下认识展开讨论和总结。

【关键词】新课标 学生 幸福感 主动

语文课堂是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点子,要让学生感觉快乐幸福,改变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幸福快乐的过程。

一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有如乐曲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快、幸福的学习氛围,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培养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兴趣,引其入境。如在《蓝色的树叶》一课的导入环节时,我设下悬念: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树叶的颜色,()有谁看过蓝色的树叶?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主人翁却有蓝色的欲望。这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心理。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朗读中出现的问题,相机指导,真正做到师生双边活动的实效性 .讨论分段时,让学生把自己预习分段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分段的依据,看谁说得有道理,然后在全班交流。这里要指出,由于文章体裁、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每篇文章段落的划分不能定死,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有独到的见解,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学生们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也“变苦为乐”,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过程。                                                                二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快乐、幸福。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创设想象的空间,幸福感由此升华。

想象是创造的根源,是发明的雏形,它比知识更重要。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兴趣的根源,是幸福感的开始。因此,我抓住任何一个能发挥学生想象能力,挖掘他们自由想象和开发潜能的机会,培养他们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想象力 .如教完《兰兰过桥》一课后,我问同学们:“兰兰的爷爷是工程师,发明那么多桥,用途真大,你们长大想不想像兰兰爷爷一样啊?”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长大后要发明一种 ‘时空桥',只要站上去想去哪个世纪就去哪个世纪,想过去就是过去,想未来就有未来!”有的说:“我们上学放学马路上车可真多,要等好久才能过,真麻烦!我要发明一种桥,可以随身携带,桥在马路上空穿过,我们从桥上走过,再也不用等了!”有的说:“我要发明一种可以去外星球的桥,到时我一定去月球上看看有没有嫦娥,有没有玉兔……”多么有创意的.想象!抓住了这些机会,我想,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当中就会出现伟大的发明家呢!

四 改革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学生一味的听,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了解到狮子大王要选替它的新“万兽之王”,要动物们轮流做,看谁做得好就选谁。时间是每个动物一周。“看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都谁当 ’万兽之王‘了?”,“他们都怎样当的?”,“最后谁真正当上了’万兽之王‘呢? ”我便根据学生的提问整理好顺序,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这样便自觉地转变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合作、幸福的学习氛围。

五、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而言之,我们具体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教师特长、学校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灵活运用,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最优化,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参考文献

1]伍卓林《小学语文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王义武《中国教育报》,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

3]《小学语文新课标》

篇6:还语文课堂一个精彩-个性化朗读指导的策略

还语文课堂一个精彩-个性化朗读指导的策略

一、尊重多元解读,奠定个性朗读的基石 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有了区别.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我们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品词抠句,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感受.

作 者:李艳红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还学生一个“给力”的化学课堂教学论文

还学生一个“给力”的化学课堂教学论文

有一位中学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针对这种现状,作为常年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彻底改变一味“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我在对传统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努力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的课堂

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进行教学活动,使应用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楚的知识易于理解。实验资料表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40.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因此,我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例如:在讲《化学肥料》这节课时借用网上的视频资料,使这些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孩子能通过直观的影像和声音了解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充分利用直观的实验教学,给学生一个手脑并用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在教学中不仅不能忽视实验教学,而且不能以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实验教学。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希望亲手动一动、做一做。

如在讲授“氢气的性质”时,让学生亲自用氢气吹肥皂泡。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我们将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回去做,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与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通过亲自实验,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3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平和乐于接受的课堂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传统教学注重“师道尊严”, 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不搞一言堂,不惟我独尊,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并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之个性得到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总是会冒出许多“奇思妙想”,常常不合时宜地讲出来,还在课堂上经常和老师同学因为对问题的见解不同发生争执,惹得大家都很讨厌他。在化学课堂他又是“故伎重演”,我没有制止更没有斥责,而是耐心的帮他解除疑惑,课后又单独找他谈心,肯定他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适时的提出问题。使他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高了,提的问题也很有深度了。也乐于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见解了。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平和乐于接受的课堂。

4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维,才会学得主动,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在备课中,我随时换位思考,预想学生的提问,时时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会想哪些问题?”课堂上运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讨与追求的热情。在每一节的导言设计中,力求简洁、生动、扣人心弦引领学生的大脑思维,选择运用生活常识导入、复习导入、新闻热点事件导入等方式,迅速自然地切入课堂。

比如在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时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的变化,产生问题:探讨如何检验氢氧化钠变质?我适时的运用恰当的语言引领学生探讨选择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检验,同时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氢氧化钠全部变质和部分变质的方法,给学生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

5努力挖掘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给学生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课堂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启蒙学科,本来就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第八单元三个课题的知识编排就体现了这个观点,金属材料知识来源于生活,接着走入化学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最后回归生活谈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联系实际,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讨论。

比如讲空气的存在联系“风吹草动”“红旗飘飘”等自然现象,讲《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联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煤气中毒等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学生一个包含丰富生活的化学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为一名战斗在课改一线的教师,要深刻领会陶行知思想的精髓,使学生在生动、直观、活跃、轻松的生活化的化学课堂中获得知识的生成和生长,还学生一个“给力”的化学课堂。

篇8: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论文

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论文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的语文课相比,又增添了多媒体设施,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变化多端。近年来,笔者听了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语文课,这些课在展示新课改带来的新观念、新方法方面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得到同行的好评;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不变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步入社会获取信息和表述自我观点的有效手段,具备了读写能力,将终生受益。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语文课堂学习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要让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成为一种习惯。农村学生由于客观条件较差,加上大部分家长还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让学生明白阅读意义和阅读目标。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要先提出一些问题,或讲述与课文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介绍作者奇特的人生经历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当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时,阅读兴趣也就产生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新课标在阅读方面的要求,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必须使学生理解阅读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进而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让学生首先成为“知之者”。

其次,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从而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教材语文课本中,有散文、说明文,有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有小说、戏剧,还有内容丰富的文言文、古诗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体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如对小说类课文,可采用表演式教学法,指导学生根据文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朗读。对认知类课文,可让学生查阅资料,摘抄有关记载,在掌握大量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等。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后,建立课堂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读完课文后,让他们谈一谈读后感,或者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指出其好在哪里,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指出读的过程中哪些值得肯定,好在什么地方。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相互激励的效果。再次,是教师范读。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感觉到自身阅读能力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当然也可以采取分组推荐的形式,举行朗读比赛,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齐读,个别读;轻声读,大声读;快读,慢读……长文章还可以跳读,短文章还可以背诵。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剧本,都能把充分的阅读作为基础,读出文学味来,读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科学规律、作者情感来,读出对作品的理解来。如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周敦颐的《爱莲说》……不需太多讲解,读透了,自然就理解了,让学生在相互竞争的氛围中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词汇的重要途径,是形成语言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而且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多动脑动手,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质疑问难,寻找答案。总而言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语文非常重要,让学生能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使他们受益终身。 二、语文课堂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个难点。作文训练花的时间多,学生们不会写作文,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老师教不得法有很大的关系。笔者发现一些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极具随意性。给学生一个作文题,三言两语指导一下,接着就让学生完成习作,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鉴于扩大课外阅读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老师应该结合课文让学生巧练笔。另外,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弄清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解决“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即“语言文字――内容――思想感情”的过程。再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这个阶段侧重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文章的中心结构、写法,突破重、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即“思想感情――内容――语言文字”的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在阅读中悟写。

先读后写,读写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检验。阅读是为了更好的写作,写作是阅读的巩固和发展。读写结合,不限于读什么就写什么,有时也可以先写后读,有时也可以结合作文,让学生更好地促进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把阅读与仿写、扩写、改写等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创造性发挥,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仿写、扩写、改写,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一篇文章,需要学生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段和写作技巧,生动形象的对事物进行具体描绘,这将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得到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一种方法,往往不只是一次练习就能掌握好的,只有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在反复交替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强化和内化,才能掌握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最终转化为能力。就教材而言,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教材,编选了许多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既有现代文,又有文言文。这些文章各有特色,很多都是经典作品。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或者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段,并指出好在哪里,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在写作中可以借鉴。这样教师就可将课堂的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从阅读中获得知识,而且能从阅读中悟到写作方法,将从课文中学到的精炼、优美、生动的语言及写作技巧运用到写作实践当中去,在不断阅读、分析、模仿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

例如,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些优美、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可让学生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学会如何用句组段,这样对写作很有好处。另外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大部分都安排了写作内容,可用三至五分钟完成。如果每节课都能抽出几分钟时间进行练习,学生很快就会学以致用。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提高读写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总之,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必须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学自练,自悟自得,读写结合,练出成效。

篇9:低年级语文课堂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论文

低年级语文课堂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论文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自身特点,课堂注意力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但我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能力,随时观察学生的注意力,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好整节课,达到人人爱听课、会听课的效果。

一、创情境,抓好奇

“好奇”可以促使儿童更多地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而与外界频繁地接触和交往,又反过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并且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展,所以“好奇”是一种成功的动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可以说篇篇文质兼美,充满了情趣,教师教学时只需简单地创设意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二年级学习《狐假虎威》,教师可在课前制作几个动物头饰,上课时带着这些头饰进教室,学生一看见便“哇”的一声,期待着老师能让他们带上这些头饰,于是,教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好奇心,直奔本课主题。

二、激童趣,乐听讲

教师在上某一内容或一堂课之前,可利用导语和提问或编儿歌、猜迷语、编儿歌等同学生谈话,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好这一内容或这堂课。如刚入学的儿童初学汉语拼音,教师在讲述学拼音的重要性时,可编儿歌:“学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以其激起学生学拼音的兴趣。还可以编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走进拼音的童话王国,在里面我们会交到很多的字母朋友……”这样的开场,就不用担心学生接下来的上课表现了。

一些心理学家的教学实验研究证明:在小学时期,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形象生动的、带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动机。如在教学字母时,除念准其音、讲清发音要领外,还可用手与手指拼成与字母相近的形状,或让学生用肢体做一做字母,或几个同学共同表演,用他们的形体表现一个音节。这样化枯燥为形象,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更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兴趣帮助记忆,以达到巩固、熟练的目的。

三、引竞争,展竞赛

学生的自我表现心理是教师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起举一反三之作用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表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在正当竞争中发挥才干,使全体学生更集中注意力于竞争活动,从而加深理解与记忆,如各种知识竞赛、游戏、表演。

一年级学拼音,教师出示一个音节,由学生用四声进行组词或说句子,以小组为单位看谁接得又对又快。这样学生集中注意力、发挥想象力,大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四、表建议,倡合作

学生孤独地自学往往不能持久,特别是碰到难题更易搁之不管。很多研究表明:讨论作为一个群体活动,有利于群体成员集思广益,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少年儿童也乐于群体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群体活动的参与心加以引导组织各种讨论活动。在教学中对文章的重点段内容在预习的基础上也可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所见、大胆畅谈,这样学生就会想到究竟自己的见解正确还是他人的正确,在接下去教师的讲课中他们自然会更集中注意力以求正确的答案,讲课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青蛙看海》等内容里有很多空白之处,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讨论,注意力薄弱的学生也受到了“群众”的激励和督促,听课注意力迅速增强起来。在想象与讨论中,增强了注意力,加深了认知的印象。

五、小插曲,调气氛

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是小学生年龄特点和用脑卫生的要求。小学生不可能整节课保持紧张兴奋状态,所以在不影响教学、不扯得太远的情况下,适当谈及与课程有关的小故事、穿插教学游戏,旁敲侧击,也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另外,恰当的笑话,也可使紧张的'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集中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有注意激情、激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精力集中,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六、主表扬,亦批评

我们知道,学生如果忽视了教师的劳动,课堂上听讲不认真,课后再自己去自学,就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结果。集中学生课堂的注意力,除了上面谈到的几点外,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进步,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及时予以肯定,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动力。教师的一句“很好”和一个微笑,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表扬能使学生精神振作、兴趣盎然。批评,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可直接提醒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纠正。课堂上,目光是最好的批评形式,它既不容易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又不致于使受批评的同学当众出丑。要始终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

总之,低年级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问题一直都是我们低年级老师时刻关注的问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这样才能行之有效。课堂上的教学效果,绝大多数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好整节课,达到人人爱听课、会听课的效果。

篇10:试析再谈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试析再谈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学习主体性发挥

论文摘要:语文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由于有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特点不够明晰,故而要么因循守旧,要么娇枉过正。本文旨在找到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平衡点,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所谓主体,在哲学上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即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就是学生,所谓主体性的发挥即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的目的。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在很多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还是未能得到恰如其分的发挥。本文旨在挖掘其中的根源,探求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的正确途径。

一、语文课堂的主体性到底是什么

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活动层面、交往层面和发展层面。从活动主体性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语文课堂形态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上。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借助不同类型的活动方式,可以是学生的单独发言、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也可以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的表演等。我想只要语文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不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的活动层面的措施就不会落空。从交往主体性层面看,学生之所以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离不开交往。交往的价值在于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事项相互接触、交流,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丰富和发展个人的认识能力,培养和塑造出良好的人格个性。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和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是多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商、沟通与对话。从发展主体性层面来看,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应落实到其内在心理图式的构建上。如果说活动、交往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外在动力,那么,发展就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内在动力。外在动力是基础和条件,内在动力才是根本和关键。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外因要么是一种虚假繁荣,是表面文章;要么偏离文章内容的主旨,游离学习的目标。可以说,发展是学生主体性的本质,学生主体的内部发展是我们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出发点。

二、纠正课堂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两个错误极端

极端一:因循守旧,老师不知不觉成为课堂的“话霸”。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一客体”的两极模式或“主体一中介一客体”的模式。它只承认一个主体,即教师,教育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过程,或者说,是以一定的内容为中介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必然会将自己的目的、意识、能力等人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学生这个客体,使受众学生成为根据自己意志塑造的“物”,而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训练和控制的过程,其弊端也正在于此。老师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设定阅读问题并且通过教学语言牢牢控制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不知不觉地成为课堂的“话霸”,结果学生只有顺从,从而逐步丧失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极端二:矫枉过正,老师不知不觉成为课堂的“看客”。

由于过多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生怕自己的发言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于是有些老师就消极选择放弃话语权,选择不作为,对学生的“读”不提要求,对学生的“说”不加辨析,对学生的“听”不查效果,对学生的“写”不加引导,一切都变成了“原生态”,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课堂秩序的管理者等角色不再体现,而只做一个可有可无的“看客”。这种做法显然也是错误的。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语文课堂成了学生自由聊天的“茶馆”,语文教师失去“主导”地位后,学生必将在茫然和混乱中迷失其主体性发挥的方向。

三、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三大支撑点

支撑点一:在教什么上下功夫。

按理说语文课堂教什么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因为一切所要教的内容都已经由文本规定好了。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老师寻求一些最适合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是完全有必要和可行的。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当教学内容与主题认知结构相容时,主体便会同化它们;当教学内容与之不相容但在“最近发展区”时,那么主体就会调整或拓展原有的图式顺应它们。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选择最接近学生能力认知区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跳摘”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内在心理图式顺应教学内容。在一个语文基础很差的班里教(邓稼先》一文时,我让一些学生不带书上黑板写出一个课文中的生字并注音,一般的学生都能做到,但是班上一个基础最差也最不想学习的男生遇到的是一个课文中最难写的“复“(xiang)字,他连打退堂鼓,这时候硬逼他是不行的,为调动他的学习主体性,我立刻降低要求,允许他带书到黑板前照着写,于是,他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改变,但却为这个特殊的学生选择了适合他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内容,使他在完成任务中体会到了学语文的乐趣。 支撑点二:在怎么“导”上下功夫。

一部好电影,导演的功劳是巨大的。导演很快地抓住观众的关注点进人剧情,让每个人都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同样,语文教师也应该在“导”字上下功夫,这里的“导”,我强调的是因势利导。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确定阅读目标,自主质疑问难,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而这些环节必须有时间的保证,而绝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在语文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导”得不够,学生要么不为所动,一脸茫然;要么表面热闹,实际没有接受消化,虚假繁荣。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蓄势不够,水未到何以成渠?水势决定渠形。由于学生文化积淀与文本之间经常出现较大的落差,二者无法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对话。这样,学生看文本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看不清作品的庐山真面目而导致误读;或因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而导致浅读,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犯错便在所难免了。而此时也正是教师蓄势的好时机,学生的错解或浅见正是老师“导”的好契机。如我在教《包身工》一文时,因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制度的罪恶与黑暗,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包身工太傻了,她们为什么不逃跑呢?”我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她们有机会逃跑吗?2。有部门来监管日本纱厂这种野蛮的用工制度吗?3。她们逃跑如果被抓,后果将会如何呢?4。即便她们逃出去了,结果又将如何呢?等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课文中寻求答案,他们对课文的主旨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在讨论中,学生的主体性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支撑点三:在语文课外下功夫。

“功夫在诗外”。其中原因很显然是诗人在生活中细致周到的观察和“十年磨一剑”般的积累。只有日常孜孜不倦的积累,才会最终唤起写出千古佳句的`灵感。同样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性能否发挥,这跟老师平时下的功夫分不开。首先,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了如指掌,他才有可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他可以通过学生听课、作业、谈话、回答问题、考试、写作等各种途径,对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某种语文技能的强弱,学习某种文体兴趣的浓淡,学习语文意志品质的高下等方面均有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内容,营造出适合于课堂中“那一个”学生的激励性氛围进行“导”。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其次,教师要有“一桶水”。一个优秀的导演一定是一个生活经验十分丰富的人,因为只有这样,他导出来的电影情节才会合乎生活的逻辑,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样,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同学,每个学生都可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几个问题,那么这样一来就是几百个问题。一方面教师要有眼光,会辨别,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直击学生的认识错误和肤浅之处。如果不深人观察生活,不大量阅读,教师哪里来丰富的生活经验,又如何应对学生种种的问题呢?再次,要求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默契。一部好电影的拍摄一定是导演与演员达成一种高度的默契。导演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就会使演员心领神会。同样,一节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高度的默契。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讲授鲁迅的时候,他既没分析,也没让学生讨论,只是让学生听他读,听他偶然的点评。当他读到《阿长和<山海经>》中的最后一句时,钱教授说:“我的感情也上来了,整个课堂突然凝固下来了。所有人都呆住了,所有学生的眼睛都发亮了,我追求瞬间的震撼产生了。在那个瞬间,我自己也非常激动。我觉得,我的心灵和鲁迅的心灵,我和孩子的心灵,孩子和鲁迅的心灵沟通了。”试想如果没有钱教授课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钱教授即使有再渊博的知识、潇洒的风范,也未必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恐怕授课者只能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

可以说从孔子开始,他就强调课堂教学的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他就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表达的内在欲望,让他们各抒己见。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毋庸置疑,只是我们应顺时代变化的要求,把握当今时代的脉博,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各类传播媒体,最大限度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我想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再是一个个知识的接受器。而应该是智慧的天使。

篇11:重视培养学生语文课堂注意力教育论文

重视培养学生语文课堂注意力教育论文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师来说,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固然是至关重要;而重视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因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流程的优化,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本身的努力以及与教师的配合来实现。那么,什么是注意力,目前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注意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又如何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呢?

从目前学校教学的现状看,教师在培养学生注意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结构固定单一,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系统论认为:结构合理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相加总和;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其效能越高。而我们有些教师无视教材的区别,也不看学生的差异,只有“万能”的千篇 一律的教学结构。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没有把握好两者的统一。这样又怎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一以贯之的注意呢?

2、教学方法陈旧,被动的让学生接受。现在不少教师还习惯于依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式的老师讲而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起了一个现成信息的负载者和传送者的作用,而学生则仅仅起了一个接受器和记忆器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怎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呢?

3、不注意信息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讲课模式。根据德乌兹等人提出的反应选择理论来看,学生对老师输入的信息进行意义分析后,根据外界刺激的重要性来选择反应,对之作出反映的事物,即为受到注意的对象。反之,则为未受到注意的对象。而有些教师上课只顾自己讲,丝毫不留意学生对信息所作出的反应,不能根据学生的注意动向随时调正自己的讲课内容或方法,以适应学生听课之需,这样势必造成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的注意力越是分散的恶果。

综上所述,这些是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也是课堂教学效益低的症结所在。

为了提高教学效益,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条:

1、温故知新。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注意力,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它是不是能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要靠它和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的程度而定。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了解的东西。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把新材料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

2、引发兴趣。要想让学生引起注意又能维持注意,兴趣是很重要的。人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课堂教学的内容越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就越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更加集中。如果教师能把握住学生的这一兴趣,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讲好这一文体的特点,就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事实表明,最能激发兴趣的事物,也是最能引起注意的事物。除了上述的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外,教师还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确定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不但在开始讲授一门新课时要说明这门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说明它的重要性,而且在每上一堂新课时就要开“堂”明“义”。这个“义”往往就是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一下子就重视起来,注意力也就会集中起来。如果学生能按教师提出的这些目标去读,那么他们就能集中课堂注意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二是教学模式合理化,如变单一的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的传统模式为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采用电声光传播技术改进语文教学手段等。

3、激活深层记忆,注重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出的信息对学生有无重大意义,能否激活记忆中原有的信息是注意的关键。但是如果教师发出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深奥晦涩,学生就是有再强的自觉性,再大的兴趣,也无法集中注意。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难易、深浅程度、教学速度等方面适当而和谐,符合学生可接受的原则。难易适中,由浅入深,深而浅之等方式都能定度。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留心学生听课的信息反馈,如留心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神态,尤其是看眼神,了解自己的讲解能否被学生接受,是否能被学生接受。这两条对注意力是否集中至关重要,这实际上也是驾驭课堂的能力问题,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艺术便是其中之一。

4、调整不良情绪,重视精神状态。人在疲劳情况下,常常不能觉察到那些在精神饱满时易于引起注意的事物;反之,人在精神饱满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注意,而且,注意也易于集中和保持。由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就使老师不能从素质教育考虑,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疲于应付作业,这就转移了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布置作业应少而精,使学生每天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集中注意于学习。另外,教师还应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因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是一个整体和谐的班集体,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大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教学效益才会从整体上真正地提高。

篇12: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必修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必修教学论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最深奥的一门学科。他总是站在教学改革的潮头,每一次教改都会出现一些新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它永富魅力。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方法很多,激发学生兴趣便是其中之一。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

一、组织教学

我刚接新班时,有老师来听课,学生和我都难免精神紧张,显然要上好课,先得组织教学,消除师生紧张的心理,课前,我喜欢用以下几种方法组织教学:

1、请学生集体唱一首歌。要求学生唱歌时,把自己全身心融入歌词所描绘的境界,入情入境地全身心唱歌,这样课堂气氛立即就轻松了。

2、集体朗读诵。课前可以让学生将所学过的课文或诗歌朗诵一遍或是背诵。学生通过铿锵有力地朗诵,很容易振作士气。

3、口头作文。正式将课前,我喜欢请学生口头作文。我随意出个题目,如:《从奥运金牌想到的》、《我国入关的利与弊》、《十年  以后》。听完题目,学生们烧结思索,便便七嘴八舌说自己的文章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用不着担心打分多少,也用不着担心别人批评,个性的该最充分的展示。

二、设计导语

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如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科教文卫、工农商兵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给予及时具体的指导;他精力过人,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这样全班同学的情绪很快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怀念中。学习者捷克的兴趣更浓了。好的导语象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设计板书

我平时讲课板书少,写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教材。以下三种板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2、字体变化。如,讲议论文我喜欢用仿宋体或黑体美术字课题讲说明文则喜欢用楷书写课题;讲记叙文用行书;文言文则用隶书写课题。我写的认真仔细,学生便也认真地看,有的还边看边模仿,同学们感觉汉字千变万化,奥妙无穷,激发了学生听课的兴趣,也即发了学生练书法的兴趣。

3、故意写错字。半数是故意写错一两个字,既提高了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有时爱写错字的同学引以为戒。比如:我写《马说》板书时,故意将“骈”写成“饼”,一时间下面议论纷纷,爱溜号的同学也仔细观察这个字。趁此机会,我请同学们给改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有时,写板书时,我便将难写的字,易错的字,干脆空着不写,然后请爱写错别字的同学到前面去填空,激发了学生改错别字的兴趣。

3、请学生写板书。请学生写板书,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义,比老师一个人一堂课独占黑板,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板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钻进去,我觉得教书多了一分乐趣,学生也感觉上课多了一分乐趣。

四、语音变化

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句话,会说的人让人听了笑起来;不会说的,让人听了跳起来。富于变化的语音显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变化从五方面入手。

1、调整音量。大音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在大音量进几句之后,再用小音量,学生反例更感兴趣。有时我讲课,讲到精要之处时,便问学习:“老师是小声讲好,还是大声讲好呢?学生纷纷要求小声讲。于是我便用极小的音量讲,学生纷纷伸颈、侧目,全神贯注地听,获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2、调整音调。同一句话可以用不同音调说出来。有的教师讲课调值较高,但音量不大,很好听,叫做高音教学。有的教师说话调值尽管低,但音量大,听起来深厚有力,叫做低音教学。如果调值高,音量再大,听久了容易使人疲劳。反过来,调值低,音量再小,同样使人感觉有气无力。我讲课时,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甚至自己的身体状况变换语调。

3、调整语速。说话速度的变化也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有时我讲话速度极慢,以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视,也有时一连串排比句子说得极快,同样也是引起学生的注意。《陋室铭》这篇课文,在快而不乱的前提下,可以用12秒钟读下来,在慢而不断的前提下,可以用92秒读下来,两者相差八倍之多,但都具有不同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其实都喜欢听别人抑扬顿挫的讲话,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的发言。

4、以情感人。音量、音调、语速的变化能影响人的兴趣,但这些都是声音的形,而不是声音的神,声音的神的变化才具有更大的感染人的力量。什么是声音的神呢?就是说话的`感情。比如:“要与人为善。”这句话,就可以用喜怒哀乐、热情、冷漠、挚爱、厌恶等几十种不同的感情说出来,感情不同,产生的效果当然不同。我经常要求自己用不同的感情去读同一段文章,经过比较,选择那种符合文章实际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5、进入角色。同一句话,不同身份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品质的人说起来,会千差万别。我读课文,读课外读物时,尽力使自己进入角色,这样做,自然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但说得好却不容易。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得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要说好话,就得研究音量、音调、语速、音情,并进入适当的角色,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引导想象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我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有这样析四步要求:勾勒了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鲜活、更逼真。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为例。教这首调的时候,我说“这种一首景物描写极成功的词,我们应该认真品味,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

1、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先在脑止里放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轮廓。

2、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活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干枯的老树,破旧的小桥,缓缓的流水。

3、使现面动起来。昏鸦在枯藤上飞来飞去,流水在小桥下缓缓的流着,……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一只昏鸦在枯藤树上飞来飞去;一匹瘦瘦的马儿有气无力的走在夕阳之下……

不只写景的文章、诗词能变成图象放出来,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用特写镜头再现少年润土那明亮、聪明的眼睛,红润的脸膛,中年润土那黯淡无光的眼神,那布满皱纹的脸。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受到的教育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进入情境

一般讲课时我不精雕细刻,从不逐句逐段地分析,但决不意味着好的段落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讲到文章的妙处,我不仅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而且力求将学生导入情境之中。如讲《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说:“咱们学这课书都要体验百草园当中的乐趣。”“怎么体验呀?”先请同学们看书,看书之后,先在大脑中放映园中的图象。这图象越来越鲜活,越来越逼真,好象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皂荚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碧绿的菜菜畦,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我问:“闻到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咪咪的说:“闻到了!”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土香、花香、菜香的味道,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品味到了田园乐趣,准确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七、请学生说、读、写

学生上语文课要进行四种实践活动:听、说、读、写。这样才能增长四种能力,如果教师把课堂变成讲堂,只是一讲到底,最终效果一般不大好。因为学生失去了说、读、写的实践机会。广大“第三世界“学校的学生,许多人有意注意力持续不了45分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听得太多,失去了练习、消化理解的机会,时间长了,债越欠越多,上课就会越来越没兴趣。

我常想,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教师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

比如板书学习重点,一般是我写,偶尔有几次请学生写,同学们关注学习重点的兴趣就浓一些。如果请几名同学同时写,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一些。

读课文,教师范读是一种形式,学生朗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形式。考虑到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不断变换讲课形式,学生不能从上课到下课始终有较浓的学习兴趣。

八、组织学习竞争

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竞赛可以定时间而不定任务,也可定任务而不限时间。

如讲《醉翁亭记》,我们搞竞赛看谁默写得快,就限定一分钟时间,从第二段开始默写,看谁写得多,我刚就完“开始“,大家就全身心投入竞赛之中,比赛结果,除三名同学外,大部分人一分钟都写了40多字,还有15名同学超过了50字。

即使在盛夏高温的日子里,并且在疲劳的下午3点钟上课,一听说开展学习竞赛,学生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忘记了炎热,忘记了疲劳,全身心地投入竞赛之中。一节课有一两次乃至三四次短时间的竞赛,使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激发了学生上课堂教学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

篇13: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中的积极性论文

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中的积极性论文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强调了语文课在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方面的作用,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其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知力,离不开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这些又主要体现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只有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真正的积极性。

因此,语文教师应满怀深情向学生讲明,并利用各种机会证明,语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也怀着深情来学习语文。为此,教态应亲切,营造良好的师生心理气氛,使学生听课如坐春风。这样,学生能沿着教师引导的思路,在学习上孜孜以求。

如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小弗郎士在侵略者威逼下不能再学习祖国语言的痛苦复杂的心情,使学生把学习语言与热爱祖国相联系,就连平时最贪玩、怕学习的同学也深受触动,表示要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真到“最后一课”时再来后悔就晚了。

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作者表现了父亲对“我”严厉但又不乏关爱的感情,就让学生联想生活中长辈对自己的关怀和要求,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深沉的父爱。学生还积极讨论了该如何努力回报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和期待,对学习的重要性加深了理解。

其次,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真正做到和谐、民主、共进。

课堂上要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时给予恰当评价,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课后可与学生谈心、讨论、游戏,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先带领学生低声朗诵那首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并鼓励会唱这首歌的同学给大家演唱。当有位同学唱到“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时,很多同学想到毕业分别的情景,眼睛都潮湿了。他们联系自己的经历,纷纷回忆小学时的老师、同学,还在课后日记中写到对老师的留恋,并把整首骊歌抄在日记中。

学生进入初、高中后,自尊心会增强,表现得特别敏感,老师批评学生时,如果措词不当,就有可能让学生反感,学习积极性下降,不再对这门学科感兴趣,那时就难以挽回了。当平时害怕学习的同学有一点进步,哪怕只是答对一道简单的题目、查出一个其他同学不认识的字、认真写了一篇日记,我都会马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再次,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力求简明、生动,避免累赘重复,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乐于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导,要突出重点、有启发性,使学生听课思路清晰,以有利于发现学习中的新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与思考。

如教学小说《药》时,我先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说要以《药》为标题?学生读了课文,回答《药》提示了明暗两条线索。我又进一步追问:除此外还体现了什么?学生经过仔细阅读、认真思考,联系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时的社会背景,讨论得出革命烈士夏瑜的鲜血做成的人血馒头“药”既然不可能救华小栓的病,那么就暗示在当时,旧民主主义者开出的疗救药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是不可能真正起作用的。

再如上《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着重对比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这三位主要人物的外貌描写的异同,在学生进行比较并讨论后,总结肖像描写起到几方面的作用:1、看出人物的性格、气派:黛玉娇弱、文静、内向,熙凤华贵、俏丽、泼辣。2、看出人物的社会地位:熙凤好张扬、在贾府地位显贵,宝玉则显示出受宠的地位。3、反映观察者的性格、爱好:通过宝玉的眼光来观察,突出了黛玉面容体态娇嫩柔弱、含情脉脉,反映出宝玉不看穿着而追求精神的潇洒的性格。这样使学生学习由浅入深,一步步递进,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又能使他们思考、探索得以深入。

最后,还必须改变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经常变换、交替,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教学诗《山居秋暝》、词《虞美人》时,我着重让学生诵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音节美、韵律美,再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抒情手法等,这样由表及里、由一般到典型,就符合认知规律。教学《齐桓晋文之事》时,着眼于分析围绕中心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和对孟子政治主张的评价;教《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时,则让学生讨论两篇文章的不同。他们发现两篇同是游记,一篇表现王安石由途中所见而引起的联想,另一篇表现苏轼善于考证、勇于质疑的精神。这样更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发现问题,提高鉴别力。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古典民乐《十面埋伏》,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音乐的跌宕起伏,再来教学描写琵琶女所演奏的琵琶变幻无穷的乐声,从低沉到高昂到冷涩再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与《十面埋伏》中的跌宕起伏进行联系,更容易理解白居易文字的精妙之处。

篇14:开放语文课堂彰显学生个性教育论文

开放语文课堂彰显学生个性教育论文

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开始崇尚张扬的个性,思维的敏捷和创新的精神。然而要具备这种综合素质却非一朝一夕,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原有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个性发展。

那么我们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彰显个性呢?开放语文课堂是一个简单易行,而且非常有效的办法。

1师生关系开放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传统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权威、是中心,学生是观众、听众,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对话,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尽可能提供原始材料,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让学生在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中自主体验,自由表达阅读的原始感觉。教师可以参予讨论,发表个人见解,但不能约束限制学生的思维。

在学习《鹤群》一文时我向同学们提供了物理学的“力的平衡的原理”,让大家探究“鹤群受伤之后是否能到达北方”,有的同学从团结合作出发,认为能够到达,有的从自然界的弱肉强食出发,认为不太可能,有的从力学角度出发,认为单翅是无法飞翔的,救助伤鹤有虚构的嫌疑。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教师只是参与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发言一次次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他们开始自信,有了“说”的欲望,畅所欲言表达心中的想法。

2教学内容开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单一,学科与学科之间较为封闭。与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不相适宜,而教学内容的开放则改变了上述的一种状况。

2.1从课堂教学内容来看,传统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局限于课本、教参、教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照本宣科”,而开放教学内容则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学规律,内容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们搜集的各种信息材料,学生可以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完《饮酒》之后,我让同学们在课外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然后上了一堂“陶渊明对话室”的活动课,在整个资料的收集、筛选、整理的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陶渊明的认识,并通过交流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了再学习和再创造,提高了思辨能力。

2.2教学内容开放还可以是教学目标的开放,它可以是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等,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也可以是同样的教学内容,这个同学达到一种教学目标那个同学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可以因人而异。比如在学习《鹤群》一文中,我让同学们赏析“鹰鹤大战”,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从情感谈到鹤的勇敢和团结,有的同 学从语言方面谈到作者通过修辞、用词的准确、色彩的描写写出了鹰鹤大战的激烈,学生分别从不同的教学目标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以长者和社会代言人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的听从自己。而教学内容的开放却不是这样,它体现在答案可以是非唯一性的,多种答案并存的。在学习说明文《珍奇稀有的动物——珍鼹》时,学生们对课本的.说明顺序提出了质疑,它们认为作者对“胃表皮粗糙”的介绍,应该放在“以白蚁为食”这一个环节一次性介绍完会比原文更有条理。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与教参上迥然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并非体现诗人的博大胸襟,而是用广阔的大海反衬出这叶小舟的渺小与孤单,而海潮与海风正体现了人生历程上的坎坷,更为后文“乡书何处达”作了铺垫,那么作者的思乡之情就跃然与纸上了。

在面对这一情况时,按照以往我们通常会用教参上的说法去纠正学生,但是这次我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我想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上,就应该是这样允许并鼓励“百家争鸣”的。

3教学过程开放

教学过程开放是指通过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锻炼。

在上完朱自清的《春》之后,单元作文中有一个写景作文的训练,面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困难较大,于是我带着同学们走进了学校的小花园让他们细致的观察秋天的景色,人们的活动,并让他们在花 园里嬉戏,然后再让他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经历的等等以《秋》为题进行作文,结果同学们非常快乐,作文也写得生动。

这样我们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了学校的花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学生作文的空间,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并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比如讨论、对话等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和研究中获得知识。

在学习说明文《珍奇稀有的动物一一针鼹》时,我们改变了初学说明文时的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明文知识的传授,而是选择了将本文与记叙文《鹤群》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内容上、在语言上、在情感上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讨论和研究。学生明白了作者对鹤的描写渗透了主观的情感,除外形之外还突显了其内在品质,记叙了两件事,而《针鼹》一文不同,它则只是客观的介绍。在《鹤群》第11自然段与《针鼹》第4段的比较中,同学们发现对鹤的外形描写,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辞、修饰性词语、运用动词对动作作了描绘,而《针鼹》在这方面却很少,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探究,自已明白了什么是描写什么是说明,知道了说明文体与记叙文体的区别。

这样从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我们通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素材,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经历观察、讨论、探究等语文活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不唯书、不唯上的独立探索精神及健全的人格,充分突显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篇15: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

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

效率就是生命.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当今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这一点更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捷径之一.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课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

那么,如何打破僵局,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

如上所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我校”1135“高效课堂改革,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共同商榷.

一、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语文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十分卖力地讲,讲解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的结构、总结中心思想……讲得口干舌燥,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本身并没有进入角色,把一些本来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肢解了,讲得毫无美感,学生又怎能有兴趣呢?19世纪杰出的启蒙主义者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听你所教的东西.“我信服这句话,学生喜欢听你教的东西,久而久之必然会对语文产生兴趣,”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点激活学生的绝招,你要有东西吸引学生.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有一位语文老师朗读非常好,学生不仅爱听他朗读,也爱模仿他的朗读,一时间教室里书声琅琅,大家迷上了语文课,可想而知,其语文效率必然是高的.

语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那么传授语文知识的课堂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永贮.上课始若入能得法,导有趣味,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讲议论文时,我让学生举办辩论会.结合辩论让学生领悟关于议论文的一些知识,体会如何证明自己的论点,如何反驳对方论点.学生热情很高,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初一时,学生们刚接触文言文,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我让学生排课本剧,表演课文中的故事,学生们很感兴趣,对文言文的畏惧感消失了,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从学生需要传授知识技能.

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德赛发现:”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去从事的,他们才能真正把它视为己任.“我们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受用的角度,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理想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角度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就会认为这些知识技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有了这种动机,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变被动为主动.

举个例子.文言文不少学生不爱学习,认为很难且比较枯燥.我们可以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文章给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学生兴趣就会增加.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引导学生说:”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有的人说了对方会欣然接受,有的人说了会大动肝火,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说:”有的人会说话,有的人不会说话.“教师乘势利导:”会说对每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具备会推销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会说.同学们,你想让别人欣然接受你的建议和请求吗?那么请认真研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一讲学生对课文就比较重视了.

三、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曾十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自认为效果不错.但有一次,我在批改周记本时,看到一名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我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对语文课太失望了.“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的确,我在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对优等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发现问题,我及时采取了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们都有收获.课上精心设计问题,难易搭配;课下布置弹性作业(难度不同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比如为优等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向他们推荐经典作品,并要求他们写下阅读笔记.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让他们都有收获,这是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的一个关键.兴趣有赖于成功,这是心理学给我们的又一启示.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可见,兴趣和成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中,较难的问题请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较易的题目,则要请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不可让回答问题成为优生的”专利“.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给予启发指点,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样因人而异,难易有别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国内外也有大量事实证明: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而在批评、斥责中长大的孩子则充满自卑.

四、信任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实践中,我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有时把自己看得过”重“,不信任学生,认为学生离了自己不行,必须要手把手的教学生才行.从而也就导致了学生把自己看得过”轻“,没有老师给安排任务,就会不知所从.这样学生的自制力差,老师倍感辛苦,但教学效果并不好.

针对此种情况,我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自制力,有自学能力.有些学生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语文的天赋,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这样的学生不少).这需要我们老师及时肯定和鼓励,肯定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沃沦・本尼斯说:”有一项对学校教师进行的研究说明,只要教师对学生期望甚高,就足以使学生们的智力商数提高25分.“老师的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产生怀疑,从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课堂上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要让他们也能积极参与起来,当众给予肯定.课下再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信心,意识到”我能行“.

有人这样说:”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陶冶学生读书的情操.“ 于漪曾说过:?”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可见,语文的高效必须有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教师激情投入,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

诚如是,假如学生的兴趣都被我们语文老师激发出来了,何愁学生语文学不好,何愁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创建语文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先行.

相关专题 语文课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