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论文

人海晕船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人海晕船”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论文(共12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语文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论文

语文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论文

[摘要]本文浅谈了素质教育强调个性,素质教育注重每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是一种适宜发展性教育,素质教育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语文 素质教育 主体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很久了,实质上这一概念是把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概括为提高素质。这比以往割裂地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个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青少年和儿童。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若干个相互区别、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集合体。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得到的教育效果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必然更具有无限丰富、纷繁复杂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在这对矛盾中,个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共性存在于诸多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共性便无从谈起。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这样讲,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个性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的发展,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协同发展的过程,是其独立人格逐步形成的过程。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离开知识能力的发展,但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或同步于知识、能力的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学者主张一个人知识的数量是重要的,而他获取知识的愿望与能力可能更为重要。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作为认知主体,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的主要区别,不是个人已拥有的信息数量多寡,而是获取有用(要筛选)信息能力的高低及获取速度的快慢,这中间有知识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观、方法问题。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几代人的理想,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青少年形成与历史发展趋势一致、与国家民族共同目标协调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这不但是新时期中国人独立人格意识的本质特点,也是保证新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信息世界主人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德、智、体诸方面协调发展。广义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认识之一,也是新的人的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每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提倡的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它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为合格的公民。为使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提高。另一方面,追求每一个个体的提高,还有赖于对个性和共性这对矛盾的正确认识。对共性的研究有赖于对个性的认识,良好共性的形成有赖于每一个性的健康发展,但共性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的。良好的共性一旦形成,便反过来作用于个性,促进每一个性的进一步优化,因而,要达到“个个成才”的目的,集体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在人的发展方向、程度、速率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不仅承认人与人的差别,而且以科学平等的态度来看待一切有差别的人。在人的发展目标及评价标准上,不要强调过分划一、没有弹性、包罗万象的目标系统,而应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方向的条件下,通过不同榜样与典型的示范,树立多种类、多层次的目标建议,开拓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走出符合个人特点的成功之路。“标新立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蓬勃兴旺、生动活泼的反映。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给每个青年以“标新立异”、表现幼稚的机会,努力促成在个人发展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局面。

再次,素质教育是一种适宜发展性教育。依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点,每一事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所谓的稳定、静止只是相对的。人的能力亦如此,每个正常的学习者,其每一种能力,都处在发展之中,他们最终都有可能获得这些能力,只是获得的时间各有不同而已。素质教育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把教育置于动态过程中来考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能力,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不能一成不变,真正的教育不能仅仅是因材施教,还要因时施教。学生的素质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因而通过对学生已有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测定,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以此作为研究设计教育内容、进程的依据,让学生接受适度的教育,求得理想的发展的效果,使整个教育活动处于完全可控可调的状态之中,这是非常重要的。那种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的教育是肤浅的教育,往往纰漏百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的能力,还意味着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种能力都不能过早地、轻率地下结论。即使才能出众的人也有成才早晚之别。要及早地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并加以重视和培养,这绝不是就可以放弃其他方面的发展。个性的发展正是以加强基础为手段,在“尽可能多方面发展”基础上,又经“自由充分发展”之后获得的

最后,素质教育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认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复印”或承受外界的影响,而是主动积极地、以自己特有的认识方式来理解对象,以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第一,要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刺激”。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那种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通过外部压力与诱因迫使他们去学习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学习主要是学生的自学行为,我们要珍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第二,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灌输和说教,而是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鼓励他们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第三,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的学习者,还必须通过创设一种能够对学生已有的心理能力提出挑战的学习环境来实现。

篇2:医学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探讨论文

医学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探讨论文

我校注意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专门成立“德育处”,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德育工作,改革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结合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以“四有”、“三爱”为总则,养成团结、求实、创新、奋进的优良品质,富有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时刻注意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合理设置专业,优化课程结构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专业的设置应因势制宜、因校制宜。中职教育的课程包括必修、选修、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四大块”,要根据中职素质教育的特点,优化“四大块”的教育模式,使“四大块”更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具体为:在必修课方面,除了一般的课型外,还探讨并建立了这样一些课型:①德育渗透课。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的同时,采用渗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②基本功训练课。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训练,如计算机课、形体课、语言课。在选修课方面,建立并逐渐完善的有:a.提高课。即与必修课加强联系,注意广度和深度,体现延续性和提高性。b.实践课。即结合选修内容,进行某个专题的研究,探讨在实践中的运用。在课外活动方面,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分专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形体、茶艺、美容、体育、歌舞的活动。

狠抓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全面地、牢固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科学知识,系统的把握专业知识体系,通过专业技术的实训和操作,使学生熟练和掌握本专业岗位工作应具有的各种业务操作要领和技术,通过专业智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解决相近专业中实际问题或解决不同专业中的类似问题。

学校专门成立实训中心,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全方位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成立了包括实验、实习、就业、培训、鉴定、门诊、信息技术的实训中心,专门针对学生的操作能力的提高进行专门化的管理。

建成“国家级护理实验实训基地”,深受同行及用人单位好评学校在原已建立的20多间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大力增加投资,建设护理实验实训基地。主要建设了包括原医学实验楼和现综合楼的一、二层十多个护理实训室。在多媒体护理示教反示教室能够实现将教师模拟的操作标准过程全过程摄录,学生学习操作的过程也可摄录,并可对比其中的不足,及时改正,还可以将教师操作过程实现网络共享;新建的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全过程全阶段模拟各种病理,还新增了产妇生产模型,将生产时分阶段分情况进行操作,非常生动直观;在儿科护理实训室,可以全过程模拟新生儿各种常见操作如:包裹、沐浴、称量等,还新增新生儿急救系统,可全过程生动形象模拟儿科各项疾病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同时,护理基础实训室均全部依照医院实际设计,还有ICU急救室、临床综合实训室等,可在模拟人身上通过与其连接的系统人为设置参数,通过模拟人进行实际诊断甚至给药治疗。非常生动形象。经过设备到位后几个月的运行,该项目各种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及各项功能均符合合同要求,系统运行正常稳定。不管是学生、家长,甚至是业内的专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推行“双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遵照国务院七部委联合以教职成12号文《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等精神,学校调查研究了云南省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的状况,决定推行毕业生多证书制,对学生进行初、中、高级保健按摩师、美容师等11种职业(工种)的培训和鉴定。而且,还申报获批为全国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推进中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中职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强对中职学生智力的开发许多教师总认为,中职学生以往的知识基础差,中职的教学只要把系统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粗浅地掌握基础知识即可,降低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造成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要加强对中职学生智力的开发。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改革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应注意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良好的思维品质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等等,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重视学法的指导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学法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教会学生使用课本、各种资料、各种工具书等等来获得知识的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从事智力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如观察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思维的方法,记忆的方法等等。

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也狠下功夫,全部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目前全部上课任务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可以图文并茂,并穿插一定的动画和临床实际案例,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推行免费的基本素质培训学校在保证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将古汉语、法律、礼仪等知识整合在一起,将传统体育课程调整为健美操、韵律操、瑜伽等方式,融入基础课程教学中。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即行开设茶艺、美容等的免费培训,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使学生从刚刚入学时的自卑、羞怯等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发现和愿意展现自己的内在及外在美,展示了全新的形象。通过三年的在校教育,不仅仅培养了一个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人才,还具备了一个成功的现代人所应具备的自信、优雅和美丽,让所有挑剔的用人单位“眼前一亮”。

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提高素质潜移默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堂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校园内张贴400余份名言警句,使学生和老师只要走在校园中,就可以时时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学校还在校园的墙面上制作、张贴专业知识图鉴,学生在吃饭时、下课休息时、课外活动的任何时候,不管是在教室、走廊,还是在宿舍,甚至在卫生间,都可以通过非常直观、生动的方式学习到药物知识。能陶冶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中职的学生而言,基础课程的成绩并不是他们的强项。但他们正处于十几岁的青少年期,精力充沛,必须要将他们的精力散发出来,将他们的长处展现出来。学校成立学生会、团委,进行演讲和选举,自己管理自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同时,学校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设趣味活动小组,如:篮球、羽毛球比赛,书法、演讲、绘画、舞蹈等兴趣活动小组,组办学校礼仪队,开办学校蓓蕾、遥岭文学社团等,有声有色的开展各项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自我”、“让人了解”的平台和窗口;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证明自我”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胆识,提升学生的自信。

总之,医学院校职业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必须靠各级部门、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师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共同来规划和营造,才能更好的促进职教阶段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篇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社会变迁等方面影响,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首先阐述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引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篇4: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篇5: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

[9]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0).

[10]辛锋,李俊青.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

[11]贺东科.互联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2).

篇6:小学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发展

吉林省敦化市额穆中心校 李忠玲

一、小语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6.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2.考试要突出基本素质。

试卷命题上的“打混仗”,局面应当停止,面面俱到、主次莫辨的大拼盘式的命题格局必须抛弃;再也不能用众多细枝末节,零零碎碎的考项来冲淡对小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真正从“九年义务教育”“一条龙”的角度着眼,客观地、整体地处理中小学语文各自的要求重点,防止把“循环往复”变成简单重复,防止急功近利,煮夹生饭。必须准确而清晰地区分与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与训练的阶段性,诸如词类,辞格、句式变换、划分段落、概括中心等,完全可以留待初中毕业再做为考项。而小学阶段,还是应当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和词句训练上。

篇7:素质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素质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素质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如果没有报上名,我们就是挤垮校门,都要让孙子读到实外西区。”为孙子“小升初”报了名的张大爷算是松了一口气。新学期开始,他就一直关注着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的网站,看是否发布了招生报名信息。最近,学校终于发出了招生简章,他一清早就来排队报名了。但他心里还是很忐忑,“听说去年近万人参考,只录取了千人……”孙子考取的几率到底有多大,他的心中始终没底。

实外西区学校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很多家长就是冲着校长肖明华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执着进取信念来的。近年来,实外西区发展稳步推进,教学业绩显著,生员逐年翻番,现有学生已超过4500人,教育行业和社会大众的眼光也多次聚焦于此。

“我来麓山这所学校做校长,就要办一个我心目中的素质教育学校,办成一个素质教育典范性的学校。一个学校,一个神圣的地方,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师生都非常乐意来的地方,一个很好的快乐的集体场所。设施设备高档漂亮、环境优美,更重要的是课堂内外能看到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学生可爱、懂文明、有礼貌、有自信、充满阳光,既有一种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又有一种积极向上竞争拼搏的观念和意识。男生能体现出绅士风度,女生能体现出淑女神采。我要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同时,不以单一标准衡量学生,要多元地、全方面地评价一个学生。”

肖明华用缓缓而出的话语道明了自己的办学理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终身成就,致力于创办成“绅士淑女的摇篮,素质教育的窗口”的学校――用理想的教育去实践教育的理想。而那个理想的主题,就是常常被人挂在嘴边却又看不清、认不透、真谛不解的“素质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现实成长与未来发展负责

他不愿意再看到“学校沦为考试的监狱”,而是要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其创新意识,全力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应该培养人才必备的成功人格和科学思维。

说到素质教育,肖明华认为有一些突出的现象应该彻底纠正,确立科学的教育观。

观点一:立足现实,学生应该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快乐。课业负担重、机械的训练、睡眠时间不足、可自由支配时间太少……如此种种教育现实,如何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愉快?肖明华例举了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的实验: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没有愉悦的心情,便没有肯学、想学,就不算乐学,更谈不上善学。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健康成长。所以,肖明华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秉持“民主、尊重、主体意识、个性差异”的学生观;坚持“人”重于“物”的价值观;突出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实践观;实施情感与制度并重的服务观。

观点二:着眼未来,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读书与学习,无形地被扭曲。考试考什么就给学生教什么,最终让学校沦为了听课、做题、考试的监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到毕业之后没有了考试,他们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在监狱里,犯人听话因为有法律的震慑。如果学校始终是教啥考啥,那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无法形成,又何尝不像监狱?”

有的教师上课不仅沉闷难堪,还不自然地压制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堂注重单向传授,成为了“知识中转站”;采用题海战术进行机械训练,演化为“思维屠宰场”。肖明华特别反感这种教法,“不仅降低了教师的知识权威性,更严重的是让学生陷入失去创造力的窘境。”他经常用“跳蚤变爬蚤”的科学小实验警示学校的老师们:学生需要自由的生长,教师不能抹灭了学生的发展个性,不能压制学生的创新意识。

观点三:以人为本,学校应该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乐园。“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学科知识学习、技能提高、身体发育以及能力锻炼和心理成熟上,而忽略了孩子在精神成长过程中的需要――作为人的不可或缺的内在需求――精神成长,是理想信仰上的追求,人生人性上的拷问,性格习惯上的养成,情感情怀上的熏陶。

学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是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环境,是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园地。而素质教育的职责就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给予情感的滋润、信仰的引领、实践的砥砺、书籍的润泽等等。

观点四:终身发展,激发潜能促进每个学生优势发展。一个人在社会上无论获得哪方面的成功,都是靠他的特长与优势,而不是靠他的短处与劣势,所以学校教育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以弹性化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可能性开放。

肖明华说,“有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习惯差点或学习方法没有掌握,产生一定阶段的学习困难。这就可能在课堂上、生活中给一些教师产生负面印象,从而觉得这些学生可能在人品、道德上存在问题。于是,‘双差生’自然不自然地出现了。”

素质教育实施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关怀,要体现着爱和责任。肖明华时常告诉老师们,“我们的教师要像爱国宝级的麋鹿一样爱我们的学生,让校园充满着爱的教育,走向成功未来的教育!”这不仅关系到每个接受教育的人,更关系到下一代的明天和全民族的未来。

阐释素质教育:“习惯、品格、能力、志向”促进学生发展

篇8: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如何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反思。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纵览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史,科举制度、八股文不知扭曲了多少知识分子的灵魂,埋没了多少知识分子的才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代知识分子迂腐呆板的群体形象,鲁迅的《孔乙已》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旧式教育痛心疾首的呐喊,清代龚自珍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历史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教育思想,落后的教育模式制约着人才的培养。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程度的空前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趋势。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教育走向哪里?邓小平同志适时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为适应这一思想,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矗。

二、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第一位的。

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排斥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飞跃。这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任何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素质的提高,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共性和个性的客观规律。因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个人才华禀赋得到充分发挥。

素质教育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长善救失”,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放大限度的发展。

三、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方式。

1.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勇于突破“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模式,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课题,以启发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主攻方向,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变,即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变只重知识传授为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变一讲到底为讲练结合,突出知识要点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良性学习环境中能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

2.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模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通过时“应试教育”的透析,我们看到脱离实际的、片面的教育评价,误导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的是畸形人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为此,有必要在学校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整体式教育质量评估模式,在评估内容上力求全面、合理,在评估形式上力求量化、科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展学生个性中,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对于学生,应热情鼓励他们成名成家,进行理想教育,及时发现、评价、培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表现的突出才干,积极试行积分式、等级式、综述式的多级评估方式,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适时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特长,尤其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让每颗星星都发光,让每片花瓣都散发芳香。总之,通过革新教育评价制度,使学生从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解脱出来,为发展学生个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创学校全面育人有特色、学生全面发展有特长的生动局面。

3.拓宽素质教育途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一是切实加强音、体、美和劳技课教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阵地。

当前我们应当努力扭转音、体、美和劳技教育的薄弱局面,做到教材、课时、师资、设备、考核五个保证。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一节课外活动,并将列入课表,形成制度,广泛开展小科技活动以及体育、手工劳动、书法美术、剪纸雕刻、故事会、诗歌会、文学创作等活动。三是创办一特色教育学校,充分发挥其先导示范作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篇9:素质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主旨是以学生学习特点及个性发展需要为基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高校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石,在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胡xx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新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基础素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基础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知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还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身心素质及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等基础素质。基础素质教育的主旨是以学生学习特点及个性发展选择的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是高校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石。

20xx年5月2日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人才需要的契合度”,这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了明确要求。

基础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基础,必须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尊重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

创新素质教育模式,将基础素质教育渗透、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等智力技能及综合素质。

二、基础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

1.基础素质教育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思想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全面的解放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

就个体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三个方面。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创造力、社会能力及各种潜能的公开和展示。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即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关系从广度而言,不仅是物质关系,还是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思想关系等。正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更加丰富,个人的主体地位才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

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化程度,体现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自由个性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心理素质的自由个性发展;人格、意志、情趣、爱好、特长的个性化发展。

作为个体的人都具有自身属性,个体人之间存在差异,只有每一个人不断发展完善自身属性,自觉发挥和运用个人才能,才能在不断超越现实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历史,追求理想的境界。

基础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质,科学的批判精神,进一步培养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创新品质,养成身心和谐、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乐于创新,情操高尚、人格健全的自由和谐的人。

2.基础素质教育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包含着批判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其唯物辩证法思想不仅提供了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而且培养了学生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尊重客观事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素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法,从多视角向学生呈现人类基本的重要的思想理论与思维方法,领悟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智慧光辉。同时,借助于对科学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方法的探讨和启迪,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脑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3.基础素质教育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实践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在认识中起着决定作用,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在方法论上,首要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实践,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基础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大学生创造实践环境,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历练其独立思考、敏锐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借助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载体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基础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与实践

1.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创新思维。教学理念是建构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石,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决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基础素质教育是一种关于人性的教育,它将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力量,进而净化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有个性、具有思维能动性的、人格健全高尚的人,最终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基础素质教育更重视人文关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价值取向,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尊重人、理解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

基础素质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因材施教,创造适宜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空间。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在某种意义上,基础素质教育契合人的本性,它是育人、育心、育德的一种全方位综合教育活动。为此,基础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以教师为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的转换,以学科专业为本位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位的转换。不应把大学生看作只是简单受教育的客体,而应看作积极能动的受教育的主体,启发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推动创新思维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2.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思维。复合型知识人才是当今时代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应逐步走向“专”“通”相融的道路,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素质,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领军人物,还应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素质,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基础素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方面。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结构所具有的知、情、意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遵照素质教育的规律和能力培养的特点,以哲学、科技、艺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军事等思想理论和思维方法为基础,全面拓展和丰富课程资源,扩大学生学习的可选择范围。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人文与专业的对接、人文与职业的互动。注重人才的个性培养,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开阔视野,激发潜能,创新思维,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

实践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要改变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如社会调查、生活体验、公益活动、学术讲座、创业实训、技能大赛等特色化的实践活动形式和载体,逐步形成知识学习与方法探索相结合、理想信念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去思考、去体验、去认识。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他们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启迪创新思维。

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教学方法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沟通和互动的桥梁,科学的教学方法会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教学内容的认同度,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富于理想、思维活跃、敢说敢为,心理和思想比较开放,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对深奥的理论不感兴趣,对热点问题、现实问题敏感。就基础素质教育而言,更需要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传统的“独唱”为“合唱”,变“无情”为“有情”。

因此,教师应以自己对知识的挚爱,对受教育者的关爱,用充满真情、充满热情、充满激情的“情感式教学”“生活式教学”“对话式教学”“自助式教学”“快乐式教学”“项目驱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多视角向学生展示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技巧和魅力。不断地优化学生参与机制,努力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让学生“活”起来,尊重质疑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完善管理体制,培养创新思维。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管理育人是重要环节,把基础素质教育融入学校的管理之中,优化服务意识,充满人文关怀,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环境和管理体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引导、鼓励、扩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权,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积极进取的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优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建立科学的基础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发挥培养创新思维的导向作用。采取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统一,注重能力、肯定个性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最后,依据基础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应用性课程体系,重视教师和学校党委、团委、学工、宣传等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重视学校和社会及企业合作,构建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社团导师、社会和企业导师等为骨干的综合育人工作队伍体系以及学生管理和学生代表参议制度等为平台的实践体系,建立高校人性化的教育管理体制。

篇10: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必须靠全社会共同来完成。自学校诞生以来,学校教育就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承担着品德培养、知识传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主要责任,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也留下了许多疑问。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青少年对接受校外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校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兴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实行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根本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强调共性的较多,兴趣培养、个性潜能方面开发顾及的较少,这种培育模式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它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又限制了学生的充分发展 ,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

校外教育不受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限制 ,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兴趣来设置教育内容,充分尊重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独特性,重视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发展,这种优势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校外教育主要开设音乐、舞蹈、绘画以及各种体育项目的活动和培训,这些项目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的表达、交流方式。校外教育活动和培训是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主动参与的方式,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即教师在整体活动中作为灵活的调度者、障碍的排除者以及活动信息的捕捉者和判断者,并通过倾听、观察、分析、点拨、启发,让学生在感悟中启迪智慧并获得新知识,这种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是宽松而自由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合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从兴趣引导、因材施教,可以广泛地吸引青少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让青少年在快乐中受教育,充分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

二、校外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校外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提供创新的活动思路和方法,精心设计开发活动项目,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不断探索创新活动的载体,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发展需求。

校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多数活动和项目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完成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和保护的作用,它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体验知识、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这种亲身实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信的个性,获得真切的感知,对终身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各项活动更侧重对青少年的情感、艺术技能、修养及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教育影响,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所以当青少年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兴趣项目时,大脑很容易产生兴奋点,思维也变得敏捷,学习效率显着提高,目标得以实现,青少年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使他们的创造欲望在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中进入最佳状态。

由此激发了青少年向知识更深一层领域的探索欲望,激励青少年树立自信心,更主动地学习,自觉进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校外教育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社会化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多元时代,手机、电视、互联网、多媒体,它们在给青少年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渠道的同时,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物质与精神,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使人们的价值观、社会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网吧、游戏机室等对青少年有着深深的诱惑,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接触到这些后就难以自拔、玩物丧志,甚至误入歧途。如何借助学校以外的社会力量培养教育青少年,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远离不良诱惑,已经成为家长对子女发展的殷切期望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强烈教育需求。

校外教育是在公休日及寒暑或学校放学后,专门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增进友谊的服务平台,是以青少年感兴趣的健康有益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来吸引他们的。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为平台,让青少年可以尽情地玩乐、愉悦地学习、健康地运动和专注地探究,以此潜移默化地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道德水准 ;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性活动、群众性教育活动等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的大型主题教育,将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相联,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地域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注重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培养青少年责任心、自律、自信、合作精神、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感受助人的乐趣,学会感恩、学会交流,锻炼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得到全面培养和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除体力和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健全的人格、社会交往能力、兴趣特长的培养和发挥、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受磨炼的意志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培养青少年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清华,郑雪冰 . 素质教育需要新的评价方式 [J]. 教育探索,,(7)。

[2] 李来宝 . 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J]. 中国科技信息,,(8)。

[3] 王燕妮,左勇 . 加速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

[4] 吴彩菊 . 群体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A]. 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

[5] 李玲清 . 论青少年挫折教育 [D]. 华中师范大学,.

[6] 邹文玉 . 试论家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A].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西卷)[C].2010.

[7]巴文丽。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 [C].2007.

篇11: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和发展,中学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自动和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提升中学音乐教育时效性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音乐;时效性;策略探讨

中学音乐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学音乐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学音乐教学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的意义

中学音乐教学对于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文化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中学音乐教育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中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中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有利于其健康个性的塑造和养成。其次音乐教育还能够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中学音乐教学重要是针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其实质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情感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阐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探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中学音乐教育最大的作用是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相符合,中学音乐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能够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实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学方法

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点内容,教师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者和执行者,需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中学音乐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需要音乐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尤其是音乐专业知识,即教师自身所具备的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赏析能力、音乐表达能力等,只用教师具备了扎实的音乐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终目标。

(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中学音乐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案

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在教学中形成了“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忽略了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中学音乐教师要主动的学习和了解教育部出台的各种最新教育方针,并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创新教学模式,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教学方案。一方面中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创作背景、过程的讲解,让学生探讨音乐作品蕴含的丰富主题和情感思想;另一方面,在进行音乐作品演唱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演唱,丰富学生的情感教学。

(三)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模拟情景

中学音乐教师要了解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围绕学生开展,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性。中学音乐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性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着充分的了解,选择学生当下感兴趣的题材进行音乐教学,并引导学生抒发和阐述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学习心得,让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的魅力所在,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引入合作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水平

合作教学是指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探讨,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目前合作教学在我国各学校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并在实际法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在音乐教学中引入合作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音乐的兴趣,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共同努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意识,营造出良好的班级学习气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合作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提高教师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现,合作教学的主题设置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并能够适当的拓展;班级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人之见的差异性,实现各小组间整体水平的相近;做好课后总结评价工作,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工作,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方案进行深入的改进,因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五)建立教学考核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由于音乐课程属于“课外性”课程教学,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敷衍教学现象,为此中学需要建立对音乐教师的考核制度,将学生的音乐学习侵情况、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严格的考考核,同时完善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工作懈怠的教师进行头口批评或者记过处罚,充分调动音乐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中学的音乐教学整体水平。

三、结语

随着现代素质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中学音乐教学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提升中学音乐教学的整个水平和效果,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提升中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进而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12:素质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情况下,音乐教育也应受到必要的重视,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被教育者的情商、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也有助于智力的开发,能够全面提升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是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和突出影响,我国有大量人口和学生集中在农村,对农村高中的音乐教育进行分析,有利于指导下一步工作。

关键词:农村;高中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在我国农村高中教育中,音乐教育目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巧轻文化的特点,也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器材不足等问题,而且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无论学校还是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均是不足的,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应在下一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农村高中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影响

农村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农村高中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换言之,其可以相对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本质是通过教育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也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紧张学习过后得到身心的放松,思想渐渐沉淀,在优美音乐的环境中,情商得到显著提高,情商的提高则使学生在交际中更懂得审美。音乐对大脑右半部分的刺激,也可以使大脑的开发利用程度得到提升,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最终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各方面的综合提升[1]。

二。农村高中音乐教育的特点

1。重理论轻实践

农村高中音乐教育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教育,集中表现是只有课堂内容,没有课外内容。比如教师会在课堂上讲解舞蹈家的创作历程、不同舞蹈的特色、创作背景等,也会教授包括一些舞蹈的跳法、舞台演出等,但基本仅限于课堂,离开课堂后,教师通常不会布置作业,也不会带领学生进行课外的实践等活动,使理论教育的结果大打折扣。

2。重技巧轻文化

哲学上讲,想透彻了解某个事物,要遵循基本的三步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目前的农村高中音乐教育主要停留在是什么阶段,对为什么、怎么办并不重视,这体现了其教育重技巧轻文化的特点。比如在课堂上,教师会教授舞蹈,并将跳舞的技巧教给学生,但很少触及舞蹈的历史发展、文化底蕴,使音乐教育无法做到全面,也无法充分发挥音乐开发学生智力、培育情商的作用。

三。农村高中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

农村高中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薄弱,二是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方面,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待遇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部分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其中也包括音乐教师,造成音乐教师不足的局面,这是农村高中音乐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学设施方面,农村高中与城市高中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音乐教学本身受重视程度不高,使有限的资源很少顾及到音乐教育,进一步加剧了音乐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

四。农村高中音乐教育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农村高中音乐教育面临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可行的包括提升农村教师待遇水平,加大财政投入两个措施。待遇水平的提升主要针对现有音乐教师,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资水平进行合理调整,首先确保不低于其他教师,其次可以根据工龄缓慢增长,拉近城乡教师工资水平。加大财政投入,是指更合理的分配资源,在不影响其他教学工作的同时,将资金等向音乐教育方面倾斜,使教学的基本设备更加完善、音乐教育得以更好的进行。

五。农村高中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推进作用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尤其是高中教育,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较之大学生、初中生、小学生大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内容往往无法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而音乐教育则一定程度上使素质教育得到了实现。目前我国各级教育中,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但由于传统观念没有根本扭转,家长、学校、社会以及学生本身面临激烈竞争和升学压力,均将重点放在主科文化类学习上,素质教育的推行面对重重阻力,农村的学习、竞争压力相对较小,音乐教育有一定的实现空间,以农村音乐教育经验作为参考,并将其推而广之,有利于城市高中在未来工作中更加重视音乐教育,使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推进。农村高中音乐教育较之城市,相对更为完善,受重视程度也较高,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有利于下一步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也有利于学生本身的发展,针对农村高中教育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相对不足的局面,也应通过提升教师待遇水平、加强财政投入等方式解决,使农村高中音乐教育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为其他地区高中教育以及各级教育提供经验参考。

有关素质教育论文

相关专题 素质教育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