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年级语文习作起步训练论文

brant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rant”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浅谈三年级语文习作起步训练论文(共3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浅谈三年级语文习作起步训练论文

浅谈三年级语文习作起步训练论文

摘要: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做到“我口说我心, 我手写我口”。

关键词:观察; 教材; 积累; 体验; 口语;

三年级小学语文教学是个转折点, 由字、词、句过渡到段、篇, 尤其是开始接触作文, 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 作文无从下手, 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 以“流水账”的居多, 干巴巴的, 难以写具体或是缺乏想象力, 觉得无内容可写。

一、由观察入手

《语文教学大纲 》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这些必须观察。让他们从平常的生活观察起, 做生活的有心人, 积累写作素材;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使他们能按顺序选材, 抓住特点展开联想, 让观察为写作服务。 如习作《我的同桌》, 我向同学们提问:你的同桌长得什么样子? 看看他 (她) 的脸, 是白白的、黑黑的, 还是黄黄的? 是圆脸, 还是瓜子脸? 眉毛是弯弯的还是细细的“一”或是明显的“八”字? 眼睛亮不亮? 双眼皮还是单眼皮? 鼻子高不高? 鼻梁塌不塌? ……进而让学生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同桌的特点进行观察, 写一写同桌的外貌, 把最有特征的部分写详细。 尤其是像翘鼻子, 缺牙, 小痘痘等就一定要写详细。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流之不尽。 ”只有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大环境中观察认识、体验, 才能在写作时下笔如有神。

二、从教材开始

三年级学生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 我们应首先教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习作方法从哪里来?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是专家精心选编的经典篇章, 犹如一座散发着光芒的巨大宝藏, 有许多好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完全可以不避嫌疑, 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归纳, 并用来帮助自己写好作文。如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这段话中哪句话是中心句, 能概括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特点? 具体写了哪几种事物? 学生齐声说:原野热闹非凡;写了大豆、高粱、榛树。 这就是总分构段最好的范例。 我因势利导, 出示一组秋天各种各样的水果挂满了枝头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我们情不自禁的赞叹道: 秋天的水果真多呀!围绕这句话写一段总分结构的'话。为了防止学生过于简单, “有苹果, 有葡萄, 有桔子……”特意板书时写道:大豆笑、高粱唱、榛树红。苹果会怎么样了?你是苹果、葡萄或是桔子你是什么样子的, 你挂在枝头你会做什么, 想什么……

教材注意内容的整合, 每个单元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每个单元的习作也是紧扣专题设计的。 所以我们应充分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 立足教材, 扎扎实实地组织阅读教学。 每学习一篇课文,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收获:课文写了些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是怎样写的? 以上问题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 更是习作教学的根本前提。学习是为了运用。只有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有明确的认识, 到他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 心里才会有一笔清楚的账:“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 怎样写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 因此, 进入三年级以后, 每次学习课文, 我都要抓住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做文章, 精心设计, 结合学生实际,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精妙的表达方法。 不仅注重课堂小练笔, 更注意把学课文与教习作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本单元所学到的写作方法。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讲的都是童话―――写事, 要把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写出来, 同时要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 如《哪吒闹海》抓住人物的动作, 《三袋麦子》抓住人物的神态, 《蒲公英》抓住人物的语言……

三、从体验着手

走近生活, 感悟生活, 从而让自己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孩子在生活中都学过某种本领, 但三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做过的事只记得大概, 不记得细节, 因此很难把学本领的过程写具体。 如我在教学生写 《跳绳比赛》时, 我特意组织班级学生进行了一次比赛, 在比赛时我要求学生体验跳绳前后的生理变化, 心跳的次数加快吗? 腰腿酸不酸? 比赛前后对手的神态、动作怎样? 你的神态、动作又怎样, 比赛前后你心里想些什么?其他学生呢?引导学生观察自己与对手内心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及外部动作, 还有写出的比赛结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灵体验, 然后都来写这件事。 在学生掌握了如何把内心的体验写具体之后, 再拓展到生活中大家学过的各种本领, 由此及彼地回顾、挖掘自己在学某种本领时的真实体验, 把学本领的经过写下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 用自己的眼, 自己的心去体验生活, 生活越丰富, 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 言之有序, 言之有物, 就水到渠成了。

四、从口语起飞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 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 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做到“我口说我心, 我手写我口”。 作文教学时, 我重视口语的训练, 先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或同学当中讲述自己的作文思路, 然后在会说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将自己讲述的内容写成文, 即作文, 学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先说再写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表达水平, 也能帮助学生纠正语病。 说是写的前提, 写是说的结果。 比如在写《桂花》这篇作文时, 我是这样指导的:说说桂花的名称, 桂花的描写全貌 (花朵的大小、颜色) , 花瓣的形状 (有管状、丝状、条状……) , 花的姿态 (伸展的、弯曲的、上伸的、下垂的、四射的……) , 由此展开想象……学生按这些内容细致地观察、描述, 尽管每一部分的语句不多, 也能把一朵花说得形象了。 说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自由练说、同桌讨论、指名叙述等。 先说后写能化难为易, 同时也能转变那种说假话、说套话的文风。

如何来提高三年级孩子的习作能力呢? 是三年级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 开展作文起步教学势在必行。 万事开头难, 只要我们把作文起步教学重视起来, 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让他们充分地显现自己的特点, 感受真实的生活。 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学生起步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兴趣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兴趣培养论文

摘要:三年级小学生, 是作文的起步阶段, 针对习作难的情况, 特从兴趣着手, 探索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 文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大方面进行探索, 在实践中寻找出一些好的方法, 和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三年级;习作; 兴趣; 教师; 学生; 乐写; 赏识; 观察; 阅读; 积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新课标的这些要求对于我们三年级作文教学来讲, 就是一个意思:培养学生对作文物兴趣和爱好, 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文。三年级作文是写作的起步阶段, 学生们不处于习作的初始阶段, 而作文却又比低年级作文要求高出一个水平。很多孩子因此产生了害怕写作文的心理, 学觉得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那么, 怎么样才能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呢?通过微型课题研究, 我们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做了总结:

一、教师方面

(一) 提供学生一个好的习作氛围。

一个好的习作氛围可以让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这样除了可以提高学生作文动机, 还可以促进和提高他们自由联想能力。能够让记忆清晰明确, 思路反映敏捷, 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这样的写作氛围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营造, 一个是物质提供方面, 一个是心态组织方面两大部分。物质主要是指一些硬件设施, 比如说教室的环境方面还有可以提供给学生活动的场地。这样, 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提高他们写作的欲望。心态方面主要是指老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和爱心来刺激学生写作的激情, 通过亲切的笑貌脸来点燃同学们创作激情。

(二)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在三年级作文的教学阶段, 老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写作乐趣, 让他们从心里觉得写作文是件好玩儿的事儿。提前为学生以后的创作学习打下心理基础。三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 好玩儿, 好动手, 对新鲜事物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我们作文教学就要根据和适应儿童的这些特点, 做到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 让孩子们在自然的轻松的环境下就可以把想到的说出来, 写下来。

故事式:老师先讲几个小故事, 要讲到生动, 能够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然后, 让同学们把听到的内容大概上写下来, 再点名让几位同学复述, 这样加了孩子们自己的思维和语言的故事, 就成了一篇非常好的作文。

活动式:针对孩子们好玩爱动的特点, 把游戏适当的引入课堂, 在无意中有意中让孩子们对写作有了新的兴趣。

情境式:三年级的孩子, 容易被真实的、具体的、非常形象化的东西所感动。他们的情感一般都会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

(三) 肯定孩子们的创作。

这就要求教师要发自内心的发现学生的成功或者是进步,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沿着成功的方向更加努力的前进。这是一种非常正面的强化手段。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们自我价值的实现, 满足孩子们心理上上的需求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1. 因材施教, 目标得当。

心理学研究表明, 只有经过努力才可以达到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可是一个班级里, 学生们学习能力优劣悬殊很大。三年级以后,习作训练的质和量都在慢慢的发生变化。所以, 学生们面临的差别也非常大。因为, 在习作目标上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可以设计多层次的可变性目标。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同学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 学会正确的评价和肯定。

老师的评价和肯定要面向全体, 贯穿全过程。教师要鼓励孩子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怎么想到的就怎么写出来。只要是作文达到了制定的习作要求和目标, 就要打高分, 多鼓励肯定。并且, 针对不同的学生, 一定要大力肯定其文章中的特点。增强他们写作文的自信心。

3. 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表现欲。

在三年级这个年龄段上的孩子们, 有很强烈的表现欲, 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同, 得到长辈的称赞, 得到同伴们的欣赏。

由此可写, 要提高习作氛围营造的重视度, 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习作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充分的满足孩子们好奇心、表现欲, 满足孩子们作文的应用需要。才能够有效的激发起三年级学生们的写作动机, 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学生方面

(一) 观察能力是学生乐写、趣写的前提。

重视观察, 就是方让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观察事物的顺序, 如从上到下, 从整体到部分, 从外到内等;并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细节进行观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 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

(二) 阅读、积累是趣写的前提。

一位教育家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 也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习作情况调查时, 学生有如下情况:写, 提笔无话可写;说, 启齿无词可言, 或者写了、说了, 但不尽人意, 言词单调, 表达肤浅。分析原因, 不外乎两点:一是缺少丰富的素材、深入的思考;二是没有足够的语言表达积累。而阅读恰好是他们的天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词句, 为写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很多孩子很少读课外书, 所以教师应从课文入手, 因为教材中许多课文文质兼美, 易学易诵, 可供学生鉴赏或临摹, 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假设迁移的桥梁, 通过引导, 培养他们模仿写作的能力。每学习一篇课文, 我都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和精彩片断, 其中, 有些课文非常接近孩子们的生活, 学完之后, 我就让他们悟其法、学其法、用其法, 仿写一篇作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仅仅留给时间让学生阅读是不够的。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阶段, 让学生读些自己喜欢看的书, 如果一直由学生随意阅读, 没有目标, 不加以引导, 那么就很难有较好的收效。

作文教学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一点一滴地去渗透引导, 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也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贯穿整个习作教学过程, 我们应相信“持久的兴趣”最终会变成一种爱好, 一种习惯, 一种能力, 一种成就。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年。

[2]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3]张长青主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篇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点的训练论文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点的训练论文

一位体育老师曾说过,要想让学生学会游泳,首先得推他们入水。让他们通过在水中的沉浮翻腾,逐渐掌握水性,并试着站立起来以自救。至于老师,所要做的是在岸上教会他们基本的动作要领,看着他们在水中扑腾,必要时拉一把而已。作文亦是同理,学生才是作文的主角。作为老师,教的是写作的方法。但就目前学生写作的情况来看:学生为了应付总会东拼西凑,乱抄一气,往往词不达意,或者想说“心里话”却又苦于词语贫乏,有口难言;有的作文像是“流水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分不清主次,夯不到点子上去。写作不是随意的涂写,而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不但要懂得遣词造句,而且要懂得分段、布局、谋篇、确定中心思想,由“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交互进行的循环过程。所以,作文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

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不“限制学生思维发展”,又不“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却又能行文流畅、中心明确。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认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教科书中有的可作学生的范文,这就需要老师利用好教材,抓住点,做好“下水”的示范,从而辐射到面。

一、在关键点处下水

1. 标点处的下水

标点符号是一种虽微小却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它的价值并不亚于一个文字。有了标点符号,文字才能眉目清爽,易于理解。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在最新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 年级)写作标点的要求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经常出现不重视标点,不加标点,或不懂得正确运用标点的现象,特别是对引号的用法上错误多,造成语句不通,读来费力。所以要使学生明确标点的意义,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①从课例中寻找

人物对话引号的使用、提示语位置的变化是学生习作中的一个难点。仔细翻阅,课文中不乏学习的范例。如:

●提示语在前的句式:《学会查“无字词典”》

爸爸突然问聪聪:“你知道‘骄阳似火’是什么意思吗?”

●提示语在后的句式:《小露珠》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亮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式:《小稻秧脱险记》

“我是喷雾器大夫。”喷雾器一边喷洒着除草剂,一边大声地说,“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从“找”中让学生明白,其实方法就在自己的身边。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也降低了学习的心理抵触度。

② 在发现中总结

发现是学习的开始,也是学生体会成功的第一步。学生在比对中发现,人物所说的话语都应用上引号。但是,提示语位置的变化,后面的标点也相应改变。提示语在前用冒号,提示语在中用逗号,提示语在后用句号。发现使学生捕捉到了学习的乐趣,总结又促使对于标点的内容进行深化。

③在练习中提升

行,才是知的最终形式。进行句子标点的练习,从而让学生在练习实践中得到巩固提升。

郭沫若老先生说:“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像一个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无足轻重。”一篇作文是由一句句通顺的话语和一个个恰当的标点符号组成的。因此,我们应注重对标点的“下水”指导,在循序渐进地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标点使用正确率。

2. 重点句式处的下水

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看我们学生的句子,语句总是简单、干瘪,缺少形象生动地描述,缺乏精彩的词汇,缺失完整的结构搭配。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应加强训练,准确把握内容,明确训练思路,合理选择形式,切实提高句子教学效率。从课文中学习个例是句子训练的“点”,点要推广到面上去,才能最终掌握某种句式,形成语文能力。

如在教学《军神》时,请学生仔细留意课文这段文字:他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汗如雨下。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引导学生思考,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出了伯承的疼。再深入研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伯承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剧痛。学生从“汗如雨下”、“紧紧”等词语体会。再往深处延伸,文中没写“疼”这个字,但是却能让我们感受到疼。出示练习:“夏天天气真热!”写一句话,但句中不能出现“热”这个字。形象的描绘来写具体。先指导学生回忆一下天气热与哪些自然现象相关联。学生会依次说出“太阳、天空、云、大气、地面、动物、植物、人、建筑物……”然后再让他们按顺序一一说出太阳、大地、动植物以及人的不同表现,最后连句成段就有了生动而形象的描绘。

引导学生从个例的学习中发现某种规律,是由点到面的中介,是句子训练的核心,也是学生真正掌握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在关键段处下水

张志公先生曾说:“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够写好一篇。反之,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夹缠不清了。”有此可见,抓住重点段落进行“下水”,理清段落结构,从而明确段落的写作方法。

如《海底世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总分结构的段落结构的特点。先让学生读懂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又是围绕哪一个词语来写的?领会总分构段的方法)再看后两句话都在写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意思有什么不同?(初步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叙述的方法)接着改变第二句话的排列形式,边读边体会,哪里写得好?(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

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

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

还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最后请学生以“傍晚的云霞真是让人陶醉。”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由扶到放的方式,从三个环节逐层深入、从而突破难点,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总分结构,行之有效巩固方法。

段落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由词句转向篇章的重要环节。一篇文章就是根据思想表达的大小层次连句成段,缀段成篇,最终完成 全篇的中心思想的表达任务的。

三、在篇章结构处下水

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文章还是要写得合格合调为好,杂乱无章、语无伦次总不行。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写文章前对文章的层次结构及写作顺序进行构思,列作文提纲是件难事。不少学生初写的文章一段到底,全无层次、结构、顺序可言。最初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开始,利用教材,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写作顺序、开头结尾、段落大意等等,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所认识,并在习作练习时参照并列写提纲。

《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三篇课文里都有对景色的传神描写,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这种写法仔细观察一处景色,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学习按总----分的结构写,学习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石榴》课文里有对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描写,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等课文里人物对话写得很好,可以指导学生写人物对话的片断。

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叶圣陶老先生有两句话说得很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捕捉和挖掘文中读写结合之点,抓准、抓巧、抓实、抓妙,老师“下水”做示范、学生“戏水”来尝试,在作文教学的“汪洋”中尽情享受习作的无穷乐趣。

相关专题 习作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