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获奖教学设计

Elioot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Elioot”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去年的树获奖教学设计(共13篇),方便大家学习。

篇1:《去年的树》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通过多角度的对话,体会童话中所蕴含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人文精神。

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朗读体悟课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2.懂得童话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播放媒体课件)欢快的音乐声中,一只美丽的小鸟围着一棵大树,为它的好朋友大树唱歌跳舞,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

师:看了这一幕,你感受到什么?

生:这只美丽的小鸟和它的树朋友之间,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师:看了这一幕,你感受到什么?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交流。板书课题,齐读。

师:好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读后会有哪些收获?

师:谁能说说你的感受,你的疑问,你的收获?

生:树为什么要锯掉?

生:我的收获是知道了树和鸟是一对好朋友。

生:我发现了它是一只十分守信的鸟。

、、、、、、

师:老师发现你们真的很了不起,第一次与课文接触就有那么大的收获,那么这篇课文在语言上有一个特点,你发现了吗?是以什么为主的?

生:是以对话为主的?

师:对了,它是以对话为主的,现在就请你们再次的读一读课文,数一数一共有几组对话?

生:有四组。

师:哪四组?谁来数一数?

生:小鸟和大树;小鸟和树根;小鸟和大门;小鸟和小女孩;(师随机板书)

师:那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对话:同学们,冬天快要到了,大树的好朋友小鸟要到南方过冬了,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大树对小鸟说:(生齐读)再见了,明年请你再回来,让我听你的歌声吧。

师:鸟儿说:(生齐读)好啊,你等着吧。

师: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那只小鸟,你要走了,你的心情怎样?

生:难过。

师:为什么?

生:要失去朋友,离开朋友了。

生:舍不得。

、、、、、、

师:是啊,离开朋友时的心情一定会难过,会舍不得,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小鸟和大树的对话,体会朋友那种离别时的不舍。(生读)

师:它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期望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却不见了,它着急的找了又找,问了又问,那你们想知道它找到了谁?又是怎么问的吗?

师:下面的三组对话老师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练习读,好吗?你们可以自己选一个角色练一练。

师:(出示二组)谁来读这一组?(指名读)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这一组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都觉得好吗?有意见可以提出来。

生:我觉得小鸟应该读得更焦急一些。

生:我觉得小鸟应该读得再活泼一些。

师:活泼?哦,你觉得情感上要再焦急一点,是吗?

生:我觉得树根应该读得悲伤一点,因为树根和树它们俩个是命运相连的,就等于是好朋友一样,如果哪一方不见了,或者死去了,它们应该是悲痛的。

师:从同学们的意见中,我们感觉到了,大家都觉得小鸟的话非常重要,应该好好把握,是这个意思吗?

师:好,现在我们就重点练读小鸟问的三句话,这样吧,你们先看着屏幕练一练,感觉一下,体会一下,该怎么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那一声声急切的询问流露出小鸟读大树无限深情,谁被这份真情感动了呢?

师:这样吧,下面我来做一回小鸟,寻找它的好朋友,同学们准备好,它飞到谁的身边,谁就要做它的配角回答它的问题,明白吗?在读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

师:小鸟,你找到朋友的大树了吗?

生:没有。

师:同学们,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此时此刻,你看到这只没有找到朋友的小鸟,你的心情怎么样?你心里又怎么样?

生:我的心里非常着急。

生:非常紧张。

生:我为小鸟而感到悲伤。

生:我感到伤心。

师:是啊,看到这只可怜的小鸟,我们真的感到非常伤心,同学们,那你们是不是也在心里呼唤着自己的朋友大树呢?你是怎么呼唤的?谁来说一说?

生:大树,你在哪?

生:大树,难道你忘记了咱俩的约定了吗?我还要给你唱歌呢......

师:真好,同学们,小鸟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深入的和课文倾心的交流,对话,来体会这种情,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们又有新问题了吗?

生: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呢?

师:你的问题提的太好了,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一年前,小鸟和树是好朋友,然而,到了第二年春天,小鸟却看不到大树,所以他看着灯火仿佛看到了大树的身影,就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去年的歌。

生:我认为它是歌颂大树,因为它的灯光照亮了别人。

师:你说的真好,不过老是想问问同学们,小鸟为什么深情的看着灯火呢?

生:因为他对大树的友情很深,而现在,火柴就要燃尽了,大树的生命快要到尽头了,所以他深情地看着灯火,很不舍。

师:是啊,一年过去了,往日的朋友已变成了今天的灯火,小鸟怎么不伤心呢,它是在用目光和大树交流感情。

师: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地打动了,大树想在自己还没有被燃尽之前,为小鸟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

(屏幕播放友情卡信纸图和音乐)

师:好,那就赶紧为大树写上几句深情的话吧。(生自由写,师巡视)

生:我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小鸟,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虽然都身在他乡,但是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我们永远是的朋友。

师:你写出了大树的心里话,还有吗?

生:啊,亲爱的小鸟,多日不见,你过得怎么样?虽然我们今生不能相见,但是这一生能有你这样的朋友,我也觉得死而无憾了。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这是大树的肺腑之言,你们说出了大树的心里话,大树它就是这样来表达对小鸟的情感的,但是作为读者,你还有什么话想说,你想对谁说?

(出示课件,任选其一)

对大树:

对伐木人:

对树根:

对小鸟:

对作者:

师:刚才老师听了你们真诚肺腑的话,真得很感动,这个小小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你们相信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小鸟和树吗?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读几段文字请大家认真听,体会一下我们身边的鸟和树的故事。

(出示课件)

师: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真正的朋友是离别后的牵挂,是彼此间的珍爱,是有诺必践。

篇2:《去年的树》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小鸟离开好朋友后哀伤的心情,唤发起学生热爱自然,爱惜生命的情感。

2、以本文为载体,学习本课七个一类字和一个二类字。

3、理解“聆听”、“究竟”等词语的含义。

4、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小鸟离开好朋友后哀伤的心情,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编排课本剧。

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照片。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一类字和二类字。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二、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指名读课文

五、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卡片

(2)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基础知识:

生字:

聆: L ling 左右结构 查耳字旁 组词:聆听 聆教 亲聆

融:R rong 左右结构 查虫子旁 组词:融合 融化 交融

戈: G ge 独体字 查戈旁 组词:戈壁 兵戈 干戈

伐: F fa 左右结构 查单人旁 组词:伐木 砍伐 伐树

斧:F fu 上下结构 查父字旁 组词:班门弄斧 鬼斧神工 刀斧

砍:K kan 左右结构查石字旁 组词:砍柴 砍刀 砍伐

吱:Z zhi 左右结构 查口字旁 组词:吱声 吱吱叫

锯:J ju 左右结构 查金字部 组词:锯齿 锯条 电锯

燃:R ran 左右结构 查火字旁 组词:燃烧 燃料 点燃

3:区别字:

燃( )据( )斧( )伐( )融( )

然( )锯( )釜( )代( )溶( )

六、认读二类生字 嘎(ga)

七、复习巩固生字

八、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九、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生字,一字一行,组一个词。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播放多媒体软件,激趣导入。

二、教学新课: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的哪部分令你感动?找出来,画一画。

1、教学第一部分(1—5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

思考:这一部分告诉我们什么了?

想象:小鸟唱什么歌?树会和它有怎样的对话?

指导朗读。

2、教学第二部分(6—9自然段)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部分。

思考:去年的树今年怎么了?

小鸟看到它的朋友,心情会怎么样?

指导朗读。

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1、排练课本剧。2、搜集关于树木作用的资料。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指导造句

2、编故事、听故事。

3、教学“看图、读文、思考”。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指名读文。2、表演课本剧。

教学新课。造句:

聆听:细听

例句:学校里,我们聆听老师的教诲,一天天长大。

究竟:到底

例句:这只小鸟没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编故事、听故事。

1、发散想象:课文结尾省略的是什么?编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1)小鸟为小火苗唱起了那支歌,小鸟唱到······

(2)小火苗听了小鸟的歌,想起了难忘的往事······

(3)小火苗听了小鸟的歌,想到从前的那棵小树又再生了······

1、学会聆听。

(1)听别人说话要有耐心,这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

(2)听别人说话要用表情回应。

(3)听别人说话要抓住主要意思。

(三)看图、读文、思考。

1、多媒体出示四幅图。

2、读文字。

3、你最喜欢哪幅图?

4、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说一 说、写一写。

去年的树

小鸟 唱歌

友谊

树—火柴— 火苗 聆听

四、板书设计:

篇3:《去年的树》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过程: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动人的故事。

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师: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A、为什么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

B、疑问:破折号的意思,为什么用“落”?C?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 (着重引导学生谈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归纳把书读薄的方法。)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潜心读书

师: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 引起大家的共鸣。

师: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 找出来吗?请你找一找,读一读。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3、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师生交流。

1、出示“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读。

2、演读分别时的对话。 师:可是,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大树和小鸟不得不分开, 他们在分别时说了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 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男女生读。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从你们的读书声 中,老师感受到了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向我们传递。

3、画出怎么找的语句。 师:冬去春来,小鸟飞回来了,可是她看到了什么情景?她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 的好朋友,他是怎么样找的?你能用什么词来说说? (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

师:是呀,因为他们是(好朋友)。鸟儿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有三次急切询问的话语,请你找一找,读一读。

4、课件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从这些话里,我们最能感受到小鸟的心情了,自己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小鸟 的心情。 (指名读鸟儿问树根的话)

师:多着急啊,多急切啊! (指名读鸟儿问大门的话)

师:老师听出了你在为大树担心。 (指名读鸟儿问小女孩的话)

师: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您读得多投入啊!

师:为了寻找好朋友,鸟儿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急切,我们连起来读, 体会小鸟心情的变化,好吗? (生齐读)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眉头都皱起来了,语速也加快了,你们心中焦急了。在对 话了中还有其他几个角色,请大家在小组内分工练读。 (请一小组展示读) 师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 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1、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2 、师:鸟儿在看什么?她是怎样在看?(“睁大眼睛,盯”)为什么这么看? (她在看,在辨认:引导想象:此时,鸟儿想对她的朋友说什么?她似乎也听到了大树对说什么?)

师:于是,一支歌唱了起来,那是去年唱过的歌,是鸟儿和树都熟悉的歌,曾 经轻快的节奏里浸满了沉甸甸的悲伤,此时你想对小鸟说什么?(守信、重情)

师: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那是怎样的看?(诀别)那眼神里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依恋。

总结:是啊,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 朋友);小鸟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师: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肯定有许多想说的话,你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大树、伐木人、作者等身份,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篇4:去年树教学设计

去年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角色对话,感悟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走进课文

1、检查课文读正确,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读正确

4、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三、研读对话读中感悟

板块一:体会鸟儿和树的情意之深与分别时的难舍难分。(把握第一次对话依依惜别时的留恋及它们对明年相见的渴望和期待。)

教师:鸟儿为什么要寻找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谁来读1──5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说说你了解了什么?还可以给他提点建议。

1.指名读1──5自然段

2.交流感受1___5自然段:

教师:谁来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1)通过抓重点词语“天天”“必须”和句子感受鸟儿与树是好朋友。

(2)教师点拨引导:你抓住重点词“天天”感受到鸟儿和树是好朋友,这是一种读书的好办法。除了了解到他们是好朋友,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他们分别时的心情呢?

(3)学生教师共同发表建议:

(4)、教师引读1──5自然段:

板块二:体会鸟儿的诚信(研读鸟儿寻找朋友的的三次对话,体会鸟儿的`心情变化。)

教师:鸟儿带着这份美好的约定飞走了。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鸟儿从遥远的南方风尘仆仆的飞回来,你想当时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教师引导:可是,鸟儿没有想到的事却发生了,鸟儿面对事情的变故,心情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7──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3.默读课文7──15自然段,画出对话的部分。

教师过渡:面对事情的变故,鸟儿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1)汇报鸟儿与树根的对话7──9

体会鸟儿在问树根时的着急、奇怪、惊讶

男女生对读去体会:

教师引导:当它问大门时,心情仅仅是着急吗?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汇报鸟儿与大门的对话10──12

体会鸟儿对朋友的牵挂及鸟儿此时担心的心情。[通过抓重点词语联

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谈感受运用不同的形式来朗读]

四、加深感悟、升华情感

教师:鸟儿千里迢迢地来找好朋友树,可找到的却是树所化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面对灯火鸟儿是怎么做的呢?请放声朗读课文15──17自然段。

(1)放声朗读15──17自然段

(2)理解词语“睁大”“盯着”,创设情景说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这句话,让我们一起读读。

齐读:“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教师:“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盯着”灯火看是怎样看?灯火近在眼前,为什么要“睁大”眼睛看?灯火一目了然,为什么还要“盯着”灯火看?(多元感悟)

教师:往日的朋友已化为灰烬.只有朋友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还在亮着,它此时在想什么?

(3)齐读15──17自然段

教师总结:“睁大”“盯着”多么平凡的词语啊!透过它,我们就能感受到鸟儿丰富的内心和波澜的情感,让我们齐读一起再来感受鸟儿对朋友的那份真情。

五、激发想象抒发感言:

教师配乐激情:灯火不是树,它只是找到了留有树的一丝气息的灯火,是用树作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啊!鸟儿纵有千言万语,又能说什么?又会对谁说呢?它深情地凝视着、默默地诉说着,这情景让人多么忧伤、多么感动啊!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鸟儿说,拿起笔,写下你心中最想对鸟儿说的话。

1.书写感言

2.交流感言:

教师总结:从你们的感言里,我听出来了,很多同学被鸟儿对朋友的真诚友情感染了,被他们之间美好的约定感动了。谁读了不会被感动,不会难以忘怀呢!你们知道吗?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总在想:假如不发生意外,树依然在,鸟儿又飞回来时,他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再来感受鸟儿与树那依依惜别的场面和美好的约定。读故事的开头1──6自然段:

六、再读开头,拓展续编

他们见面时会是什么样的情境呢?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发挥你的想象,也来创编一则童话故事。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复习本课的词语。

二、听写:本课的生词。

三、演一演:分组表演。

四、语言实践:交流续编的童话故事。

五、欣赏歌曲《朋友》。

六、课外拓展阅读:

1.读《童话故事》。

2.读反映朋友情深的文章或信守承诺的文章。

篇5:《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情感体验探究学习对比阅读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说到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我们就学过她的《醉花阴》。写的是重阳节,赵明诚在外地不能与她团聚,李清照借秋风黄花来表现彻骨的爱恋。大家还能背这首词吗?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哪个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这是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在这道词的字里行间她又表现出怎样的心绪呢?

二、鉴赏《声声慢》

1、解题

慢:

2、自由读词。思考: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看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今天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

(一)怎样入愁(叠词运用,音韵和谐,悲苦愁绝。)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带着一个任务: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动作恍惚):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

(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觉。)

冷冷清清(环境冷清):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老师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悲伤):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老师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不好,少了音韵美)。

(二)缘愁选景(触景生情,层层渲染,愁绪无限)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那么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师范读。

2、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3、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意象探究:

a、淡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在她一首《如梦令》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可见是酒醉而睡得沉啊!

老师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b、秋风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c、过雁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零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所谓睹物思人,平添哀戚。)

诗人伤心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d、黄花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

(老师明确:黄花就是菊花。这里的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秋风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积。其实在里写菊花,也是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

e、梧桐细雨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

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所以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师总结: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

(三)为何生愁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半世漂泊感生平”。

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前后期,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善于音律,能诗能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前期词风天真、活泼,抒写闺愁、闲愁、相思。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她晚期最著名的作品。所谓“慢”,即慢曲,慢曲比较适合表现复杂曲折幽深的感情。

明确:国愁,家愁,情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颠沛流离之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一剪梅》的“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果说李清照后期是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愁绪,那么的前期的愁是又是什么样的呢?(闲愁、闺愁、相思之愁)

2、李清照写愁情的词还有哪些?这些词中的“愁”与《声声慢》中的愁有何异同?

在《点绛唇》中写愁是:“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愁有长度了;

在《蝶恋花》中写愁是:“独抱浓愁无好梦”,愁有形体可以拥抱了;

在《生查子》中写愁是:“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愁竟成了一种容器,可以装盛泪水了;

在《一剪梅》中写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竟有脚,会爬行了;

在《武陵春》中写愁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重量,连舟都载不动了;

四、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篇6:《螳螂捕蝉》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群雄并立,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这一天,吴王决定出兵攻打楚国却招来群臣的反对。那么大臣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二、引导学生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

1、(PPT出示课文1节)

(1)指名朗读,思考:

从这句话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指导有感情的读。

(2)如果吴王是个理智的、开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做?会怎么想?

(3)可事实上吴王是怎么说的?(出示相关句子)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2、结果怎样呢?(出示课文12节)指名读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从这个结局中你们读懂了些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对照起来看:你有怎样的疑问呢?

三、研讨故事的经过

1、请同学们自由学习课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劝说究竟妙在何处,他说了那些话?可以圈圈画画,并简单地写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图文,指导学生观察。

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学再来读,师生评析。

(2)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会蝉的心情。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3)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

交流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说说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哪些?

(4)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就是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补上:“黄雀在后”)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5)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幅地图,如果你是吴王,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地图,会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与故事结合起来体会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这两个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6)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1、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指名交流。(友情提示;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由此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

2、“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类似的现象吗?

五、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PPT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

六、布置拓展小练笔

(PPT出示练习)

1、我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2、我会演节目: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利用课余时间我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 (捕) 螳螂 (啄食) 黄雀 (打) 少年

楚国 (攻打) 吴国 (乘虚而入) 其他诸侯

篇7:《螳螂捕蝉》获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

教学目的:

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构想

本文由学生自读,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2、两人一组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

2、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解,译文,准备.

(2)投影出来,学生口头完成练习:

“其”常作(1)他,他们 (2) 那,那个,那些.

这两种解释,下面每个“其”指的是什么.

告其左右曰( ) 露沾其衣( ) 其上有蝉( )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面不顾其后之患也( ) 乃罢其兵( )

(3)学生试讲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指点,讲解.重点理解和解释”阅读思考,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准确地译成白话.

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1、指名详细讲述故事

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提问:(1)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力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计他呢.(2)课文告诉我们处理问题时,应该怎样做?围绕句子含义谈感受.

板书: 欲得其前利 不顾其后患

3、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1)学生发言

(2)老师补充完整

五、背诵古文

1、自己背

2、指名试背.

六、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老师过渡,导入: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新的复术形式:创造性复述,练习了两种形式(1)扩展内容;在文中啬一些情节或细节。(2)续编故事:在课文的结尾续写一些情节.这篇课文我们采用扩展内容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

2、思考: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层.

(2)吴王开始是怎决定的?

(3)吴一听了少孺子的话是怎么想的?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吴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讲的故事中的道理,考虑了攻打楚国的利弊,放弃了派攻打楚国的想法。

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分组试讲

(2)指名复述。

(3)全班评议

七、总结

1、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没把他置于死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扩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要 瞻前顾后 通盘谋划

不要 只顾眼前 顾此失彼

篇8:《螳螂捕蝉》获奖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螳螂捕蝉》。谁能用简练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课文讲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劝他,但他不听,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那么,少年是怎样来讲“螳螂捕蝉”的故事的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你能不能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学生准备)

②指名讲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好,同学们,少年通过讲这个故事,他想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你在文中找出少年讲故事的真正用意的那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想蝉、螳螂和黄雀“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自学,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露水 螳螂

螳螂 蝉 黄雀

黄雀 螳螂 少年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俗话说“_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师:可是,蝉,螳螂,黄雀,它们想到了这些吗?(没有!)

⑥齐读“蝉、螳螂……祸患呢!”

⑦好,少年讲了这个故事,吴王明白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出示句子: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你能读出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吗?练读吴王说的话)

⑧那么,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出示春秋形势图。

师解说:你们看,这就是当时的形势图。如果吴国攻打楚国,点击一下。那么,周围的诸侯国就会趁吴国国内兵力空虚,向吴国发起进攻。也就是大臣们说的——“乘虚而入”。

如果那样的话,吴国将面临怎样的处境呢?

⑨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听不进大臣们的劝告,却听得进少年的话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2—8自然段,边读边想,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各自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小结:

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 “巧劝”“智劝”

3、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多媒体出示练习)

①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 )

②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

③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

④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 )

四、布置拓展小练笔

(多媒体出示练习)你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篇9:《螳螂捕蝉》获奖教学设计

一、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八字成语填空

八仙过海,鹬蚌相争(),百尺竿头()

2、学生根据平时积累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成语。

3、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成绩,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着力集中,品读主体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1、自由朗读,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并显示三者关系)

2、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朗读体会

3、交流反馈时分别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蝉”、“螳螂”、“黄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

4、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你打算怎样告诫它呢!

(有了体验随后再指导学生练读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三、参照对比,探究寓意

引导话题讨论:寓言就是借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掩耳盗铃、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么螳螂捕蝉是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的?

1、组织小组讨论,随机总结名言,齐读加深感受。

师: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a.“恍然大悟”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自己也象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

明白了自己想到攻打楚国的事,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还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

b.读到这里,老师还想知道,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

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如果少年真那样做的话吴王可能就回杀了他。

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

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这样,少年就可以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所以说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对呀,少年选择了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2、出示有关福祸联系的警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理解“恍然大悟”,发散想象“不堪设想”的后果,进而理解螳螂捕蝉一语双关的深刻含义

4、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再读探究,感受智慧

1、在这里围绕少年身上哪些闪光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评价人物的机会,阅读课文2——8自然节,抓住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做到有理有据。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以读促悟,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正“动”起来。

2、激趣:想不想当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权倾天下”的大王呢?

学生一定兴趣盎然,此时友情提醒大家:注意人物的身份、谈吐;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

3、指导分角色朗读,配上古筝曲,同学们应该会读的有生有色。

五、创设复述、升华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学课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一切。)

情境一:模拟吴王早朝,面对众臣解释与少年的这段趣事,奖励少年,学生一定会说的百花绽放,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复述。

情境二:生活中也有许多当代吴王,比如小明同学每天不问学习,只顾沉迷于网络游戏,怎样规劝他既内化了寓意,学以致用,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说服别人的口语交际训练。

六、作业布置,延伸课外

本着新课标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无限延伸课堂,加强实践性的宗旨与大阅读的精神,布置以下作业:

1、排演课本剧《螳螂捕蝉》,评选优秀导演、演员

2、收集寓言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寓言故事赏析会

篇10:《螳螂捕蝉》获奖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目标预设]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设计理念]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教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人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思路]

强调“三重”。即重感悟、重积累和迁移、重情趣。

重感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逐渐加深感悟,深刻领悟本文中使吴王明白“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真正内涵。

重积累和迁移,感受文本时,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尽量精简优美,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注意课外读物的推荐,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情趣,使文本内容直观化、情境化、生活化,使语文学习更贴近学生,走进生活。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篇11:《葡萄沟》教学设计--获奖设计

教材分析:

《葡萄沟》是二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通过这组教材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并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本课是一篇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文章,课文“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主线贯穿全文,主要介绍了新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产量高,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非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的特点。

葡萄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水果之一、“爱屋及乌”的情感迁移会激发孩子们对葡萄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画图、朗读、视频、品尝、舞蹈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 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感性认识较强,可以采取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画图、朗读、品尝、舞蹈、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 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教学时,以读为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在反复的朗读、品读中感受葡萄沟葡萄的特点。葡萄沟不仅葡萄好,而且老乡热情好客。

葡萄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识记“最、坡、梯、够、修、味、留,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3:运用角色朗读、观看录像、导游、表演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情感熏陶,使学生更加喜爱葡萄沟这个地方,让课堂活起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三、教学用具:

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老师要领你们到一个地方去玩一玩,猜猜是哪?(葡萄沟),板书:小手动起来,跟我一起写,听说呀这是个好地方,板书(好地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下面,我们亲自到那去看看,看看谁在那玩得痛快,收获的最大。好吗?下面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生词情况

1,学生自由读文。

2、师:葡萄沟在哪?结合课件了解葡萄沟的具体位置,介绍一下新疆。

3、课前老师让你们预习了生字,现在我要检查一下,有信心吗?(出示课件)

生字组词读,齐读,生词开火车读,多音字指名读。

篇12:岳阳楼记获奖教学设计

(上课前一天要求学生通过预习给同桌出一份《岳阳楼记》小练习。学生互测、互批。

课前5分钟反馈互测情况,强化重点词语和容易理解错的词语。)

师:在今天这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齐读屏幕所示文字:

他生于北宋,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

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

他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却百折不挠;

他造福百姓,实行改革,遭到排挤却不改其志;

他捐资购买千亩良田,成立公偿金,扶贫助弱;

他去世后,朝廷给予他宋代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以褒奖他济世治国的功绩。)

(朗读过程中有学生将”谪”念作“dí”,师帮助正音:谪 zhé)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众):范仲淹。

师:是的,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师:“文正”这个谥号在宋代是对一个文官极高的褒奖,范仲淹之所以被授予“文正”这个谥号,除了他的政绩之外,还因为他的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就写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你知道是哪一句道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这个句子你在课文哪里看到的?

生(纷纷):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是吧?那咱们来一起读读这最后一段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嗯,读得不错,如果声音能更响亮一些,更自信些就更好了,待会儿我们再来试试看。老师先问问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看。(学生纷纷举手)好,你来。

生:意思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

师:快乐之前快乐?

生:哦,快乐之后快乐。

师:说的不错。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那是不是范仲淹写着写着突然灵光一现想到的呀?

生(众):不是。

师:不是?那就是早已有之的喽,你有证据吗?

师:看看范仲淹的介绍,你有发现吗?(屏幕再现范仲淹介绍,学生默读)

生1: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说明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想要治国,那就说明“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志向他小的时候就有了。

师:你发现的很快。还有吗?

生2: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谋福利,扶贫助弱,说明“先忧后乐”这句话是他一生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是他毕生所追求的。

师:嗯,既是毕生的追求,所以肯定早已有之。

师:其实我们刚才读过的课文里也有一个字提到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你能发现么?哪一个字?

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

师:为什么是这个“尝”字呢?

生:因为“尝”字解释为“曾经”,就是说他以前就有了——(学生声音越来越小)

师:非常好,孩子,你自信一点。你的发现很好,请坐。“尝”就是“曾经”,说明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既然范仲淹早就有了这“先忧后乐”的思想,那他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臆呢?(学生困惑答不出。)

篇13:岳阳楼记获奖教学设计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