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1》教学设计一

BabyShark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abyShark”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1》教学设计一(共1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1》教学设计一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1)》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经历对蜗牛运动的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玻璃片,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

2.塑料薄膜和画有同心圆的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比较仔细地观察过蜗牛了。那么,蜗牛有脚吗?蜗牛有脚的话,蜗牛的脚是怎样的呢?蜗牛没有脚的话,蜗牛是用什么爬行的呢?

二、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1.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2.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蜗牛没有像人、兔、蟋蟀那样的脚,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这是一种特殊的脚--腹足。

三、观察蜗牛的爬行。

1.观察玻璃片上爬行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腹部是怎样使身体前进的。

2.蜗牛爬行的描述和模仿。

3.观察蜗牛在小木棒、棉线等物体上的爬行动作。描述蜗牛在这些物体上的爬行。

四、蜗牛爬行的痕迹。

1.说说蜗牛爬行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

2.观察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发现痕迹是粘液变成的。

3.推测一下蜗牛分泌的粘液所起的作用。

五、蜗牛赛跑。

1.哪只蜗牛爬得快?提出蜗牛赛跑的建议。

2.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

☆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的办法吗?

吸引蜗牛向一个方向爬的办法。

让蜗牛只能朝一个方向爬行。

……

☆有其他的比赛方法吗?

不管朝哪个方向爬的办法。

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办法。

……

3.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铺上一张塑料薄膜,把蜗牛放在中心圆内,看哪只蜗牛最先爬出外圆。

六、小结。

小结(略)关于蜗牛的爬行,我们还能观察研究些什么?我们还能搞些什么活动?

篇2: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1)》教学设计一

2.体验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3.了解蜗牛的身体特点和蜗牛的食物。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

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黄瓜、苹果、菜叶、面包或馒头;某些带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洋葱、大蒜头之类的。

3.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物体的图片,如海螺壳、盘状的蚊香、旋涡、牵牛花的缠绕茎、葡萄的攀缘茎触须等。

4.准备几个开拓新的观察内容的关于蜗牛壳的问题。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吗?用放大镜观察过蜗牛吗?

二、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1.观察蜗牛的准备。区分蜗牛的壳和蜗牛的身体,确定蜗牛的身体为本次观察的重点;确定“了解蜗牛的身体,回答'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的问题”为观察目的;

2.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要求: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观察头部的眼睛、触角和嘴。

3.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活动。

4.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尝试按一定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

三、蜗牛壳的观察。

1.观察蜗牛壳的讨论。观察过蜗牛壳吗?蜗牛的壳是怎样的?蜗牛壳的观察会有多少观察内容?

2.蜗牛壳上的螺线的观察和讨论。蜗牛壳螺线的观察的内容。螺线形状的观察描述和螺线名称。螺线旋了几圈?怎么数?螺线的展开方向,左旋和右旋。

3.左旋蜗牛和右旋蜗牛;头发的旋涡;海螺、牵牛花等等自然界的左旋和右旋。

4.从一条螺线的观察内容到蜗牛壳的其他观察内容--提出观察蜗牛壳的新的问题,发现蜗牛壳的更多的观察内容。

四、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1.蜗牛怎样吃食物?

观察吃菜叶的蜗牛,观察吃黄瓜的蜗牛。观察蜗牛的齿舌。描述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2.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

☆讨论:看看我们为蜗牛准备了几种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在这几种食物中选择哪一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观察活动:在蜗牛的周围放一些食物,观察蜗牛朝什么方向爬,去吃什么食物。

3.蜗牛能在多远的地方发现食物?

五、交流与小结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说说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篇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2)》教学设计二

2.体验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3.了解蜗牛的身体特点和蜗牛的食物。

教学准备:

1.每组四只蜗牛,四个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一张塑料片。

2.教师准备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图片、食物(香蕉、苹果、菜叶、面包、洋葱、大蒜)。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同学们,原来观察过蜗牛吗?这节课中,让这些蜗牛成为我们的朋友,让我们来了解和观察一下蜗牛吧。

二、蜗牛身体的观察。

1.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蜗牛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对于蜗牛的身体,我们可以观察什么呢?

☆头、腹、尾、壳。投影出示:放大的蜗牛图,认识蜗牛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2.怎样观察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顺序、放大镜)

3.学生分组观察蜗牛,教师巡视。4.投影出示蜗牛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三、蜗牛壳的观察。

1.对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壳比较硬。

☆壳上有弯曲的线。师:这是一条怎样的线?(螺线)

☆跟田螺、螺蛳的壳差不多。

2.对于壳上的螺线,我们还可以观察什么?

☆螺线旋了几圈?

3.讨论:我们怎样数?请学生上台数出一圈。学生数螺线的圈数。

☆螺线的展开方向。

4.螺线的方向是这样的。(做动作、图画、语言)师板书:像这样顺时针方向展开的螺线我们称为右旋,逆时针方向展开的螺线我们称为左旋。

5.你的蜗牛是左旋的还是右旋的?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和现象有螺线出现?出示螺线图。

6.我们一起来画一只蜗牛。

四、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1.为了把蜗牛饲养好,我们经常给蜗牛喂食物,那么你估计蜗牛喜欢吃什么事物呢?为什么这样想?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了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那我们怎样来证实蜗牛喜欢吃这些食物呢,怎样喂这些食物呢?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观察:蜗牛是怎样发现食物?蜗牛选择怎样的食物?蜗牛怎样吃食物?

3.各组领取食物,学生观察蜗牛吃食物。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自己的想法。

五、饲养蜗牛。

1.出示一瓶蜗牛,想不想要,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2.说一说瓶里的蜗牛是怎样饲养的。

3.饲养自己的蜗牛朋友,还想观察研究蜗牛的什么?

教学建议:

1.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可以选用人工饲养的个体较大的白玉蜗牛、褐云玛瑙螺等作观察研究材料。

2.观察时,如果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可以把蜗牛放到水里稍微浸一会儿。

3.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应先让蜗牛饿一天左右,这样蜗牛才会有食欲,便于在课堂上较短的时间里观察蜗牛选择食物的情况。

篇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经历对蜗牛运动的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画有同心圆的纸、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蜗牛爬行是怎样的?它靠什么来爬行的?

二、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2.引导说出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小结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腹足

三、观察蜗牛的爬行,你发现什么?

1.引导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

2.引导学生让蜗牛在小木棒、棉线上爬行。

3.引导观察蜗牛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推测一下这些粘液所起的.作用。

四、蜗牛赛跑。

1.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蜗牛爬得快?

2.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

☆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的办法吗?

吸引蜗牛向一个方向爬的办法。(用苹果、桔子等实物引诱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让蜗牛只能朝一个方向爬行。(让蜗牛在棉线上爬行)

……

☆有其他的比赛方法吗?不管朝哪个方向爬的办法。(让蜗牛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爬行)

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办法。(让蜗牛在白纸上爬行,画出蜗牛爬过的路线,然后用细线沿着纸上的路线放好,记下起止点,把线拉直,量出线的长度就是蜗牛爬的路程。)

……

3.各小组选择一种方法,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

五、交流、小结。

蜗牛是怎样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进行爬行比赛吗?

教学建议:

1.棉线要根据蜗牛的大小来选择,不能太细,以免蜗牛掉下来。

2.蜗牛赛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尽量多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不要为了比赛而比赛,局限于一二种方法。

篇5: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

2.经历对蜗牛运动的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画有同心圆的纸、玻璃片。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蜗牛爬行是怎样的?它靠什么来爬行的?

二、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2.引导说出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小结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腹足

三、观察蜗牛的爬行,你发现什么?

1.引导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

2.引导学生让蜗牛在小木棒、棉线上爬行。

3.引导观察蜗牛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推测一下这些粘液所起的作用。

四、蜗牛赛跑。

1.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蜗牛爬得快?

2.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

☆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的办法吗?

吸引蜗牛向一个方向爬的办法。(用苹果、桔子等实物引诱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让蜗牛只能朝一个方向爬行。(让蜗牛在棉线上爬行)

……

☆有其他的比赛方法吗?不管朝哪个方向爬的办法。(让蜗牛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爬行)

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办法。(让蜗牛在白纸上爬行,画出蜗牛爬过的路线,然后用细线沿着纸上的路线放好,记下起止点,把线拉直,量出线的长度就是蜗牛爬的路程。)

……

3.各小组选择一种方法,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

五、交流、小结。

蜗牛是怎样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进行爬行比赛吗?

教学建议:

1.棉线要根据蜗牛的大小来选择,不能太细,以免蜗牛掉下来。

2.蜗牛赛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尽量多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不要为了比赛而比赛,局限于一二种方法。

篇6: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螺旋线表现出蜗牛的基本特征。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并能丰富画面。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蜗牛。

2、幼儿用画纸,蜡笔。

活动过程

1、出示蜗牛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张很有趣的图片,上面有小朋友最喜欢的小动物,你没看!

图片上的小动物是什么

仔细看看蜗牛的身子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壳的外形特征。

2、理解“螺旋线”

教师边讲边做动作:蜗牛小时候也很小的,后来它一点一点长大,背上的壳也一圈一圈越长越大,后来就长成了一只大蜗牛。

教师:你们说蜗牛的身子是怎样长大的呢?

引导幼儿做书空练习。

3、幼儿绘画,教师辅导。

教师:可爱的小蜗牛画好以后,再给小蜗牛布置一个漂亮的家好不好?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小蜗牛的家布置的漂亮一些呢?

启发幼儿可添上些花、草。

绘画要求

用好看的颜色给蜗牛画出螺旋形的背壳,将蜗牛画大。

引导幼儿多画一些蜗牛,并能丰富画面。

4、展示幼儿作品,集体欣赏。

篇7: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篇8: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身体部位的单词:ee、ear、uth、nse. 并运用句型:“ Pint t her ….”

2、能力目标:学生能能根据 “Pint t her … .”指令做动作,

并能根据图片和身体部位说出单词和句子。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掌握单词“nse、uth、ee、ear”

以及运用句型“Pint t her…”作出反应。

2)难点:his 、her的区分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单词卡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Step1:Greetings.

Step2:Waring up.

1、Chant:

Head ,head,head. This is  head .

Ar,ar,ar . This is  ar.

Hand,hand,hand This is  hand.

Leg, leg, leg. This is  leg.

Ft,ft,ft. This is  ft.

2、出示一张男孩的图片,生指身体部位说词,师做示范:

T: This is a b. This is his head/ ar/ leg/ ft.

Step3:The ne

篇9: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21分)

1、水是一种没有 

 

 

 、没有  

 

 

 、没有 

 

 

 、透明的 

 

 

 。

2、 

 

 

 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3、水沸腾的温度叫  

 

 

 。

4、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时  

 

 

 ,受冷时  

 

 

 ,这种现象叫物体的热胀冷缩。

5、砂糖、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现象是 

 

 

 现象。

6、水是生命的 

 

 

 。人的生存离不开水,  

 

 

 也离不开水。

二、判断对错。(8分)

1、水和空气的不同是体积不同、流动的方向不同。 ( )

2、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液泡不能接触杯壁。 ( )

3、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 )

4、水受冷结成冰时体积增大。 ( )

三、观察现象回答问题。(40分)

(1)将一株长得比较好的植物,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2)一个空烧瓶口上固定了一个气球。将装有空气的空瓶放入开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你又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3)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放一点碎纸片,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壶内上部的水是怎样变热的?

(4)把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杯水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四、回答问题。

1、空气是不是有热胀冷缩的特点?说一说你是怎样做实验研究的?(14分)

2、我们已经知道水受冷时体积变小,可在寒冷的冬天,有时自来水管会被冰胀破。这是为什么?请你设计实验研究。(17分)

3、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4、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

5、烧开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

6、将浑浊的水静置,存放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什么现象?

7、你怎样用过滤的方法使浑浊的水变清?

8、①从前有冬天卖香油加热了卖(不是用秤,是用提子量),为什么?

②瓶装酒不能装满,为什么?

9、怎样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

10、什么叫热胀冷缩?

11、什么叫做溶解现象?

12、怎样保护水资源?

13、保持水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篇10: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颜色 、气味 、味道 、液体 。

2、温度计。

3、沸点 。

4、体积变大 , 体积缩小。

5、溶解。

6、源泉、动植物 。

二、判断对错。

1、√ 2、× 3 × 4、√

三、观察现象回答问题。

1、答:在塑料袋的内壁上,有小水珠和水雾,这说明了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身体内的水分蒸发出来了。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见植物“喝”的水,一部分留在“身体”里,一部分被蒸发了,水实际上也是在植物体内不断循环的。

2、答:将装有空气的空瓶放入开水中,就会看到气球会鼓起来。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气球会萎缩成原来的样子。这说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特点。

3、答:我看到杯底的水会起泡泡,杯底部水里的碎纸片往上升,杯上部水里的碎纸片往下降,水温越高,碎纸片上升下降越快。

用壶烧水时,火的热传给壶底,壶将热传递到壶内底部的水,壶底的水不断受热上升,壶上面的冷水不断下降,壶内的水不停循环,逐步使水变热。

4、答:把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杯中过一分钟左右,看到水中高锰酸钾颗粒的周围有像紫红色的云雾样的物体向外扩散;这时用玻璃棒搅动一下,杯内紫红色的水就向四面八方散开去,使整杯水都变成紫红色了。这是因为高锰酸钾溶解到水中去了。

四、回答问题。

1、答: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点。我这样做实验研究的:一个空烧瓶口上固定一个气球。将装有空气的空瓶放入开水中,看到气球鼓起来。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气球会萎缩成原来的样子。这说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特点。

2、答:这是因为水受冷结成冰时体积变大。我是这样研究的:在玻璃杯里倒半杯水,在玻璃杯外沿水面用笔做好记号,然后把它放入冰箱中冷冻。待杯中水结冰后,比较冰面与结冰前水面的高低。看到冰面比先前的水面明显高出许多。这就说明水受冷结成冰时体积确实变大。

3、答:(1)水与木块、玻璃球比较: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2)水与空气比较: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4、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2)眼睛要平视;(3)液泡不能接触杯壁或杯底。

5、答:我观察到:水面逐渐上升,水底渐渐冒泡,加热到一定时候水面冒“白气”,沸腾一会儿,水会变少等。

6、答:水变清了,底部有泥沙沉淀。这里采用的是沉淀的方法;

7、答:用漏斗、滤纸将已沉淀的还比较浑浊的水慢慢倒入漏斗,从漏斗下口渗出了相对清洁的水。

8、①答:这是利用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特点,冬天香油受冷体积缩小,加热后香油的体积变大了。

②答:因为酒受热后体积会增大,酒又会挥发成气体,酒不能装满是为了防止酒瓶里气体压力太大爆炸。

9、答:用热水来溶解;先将方糖研碎,然后再加入水中溶解;不停地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以上三种方法一起使用等。

10、答: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时体积增大,受冷时体积缩小,这种现象叫物体的热胀冷缩。

11、答:像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溶解现象。

12、答:(1)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

(2)合理安排生活用水;

(3)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树多了,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等等。

13、答 :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合理安排生活用水,比如:用洗菜水浇花,洗碗水用来喂猪,洗脚水用来冲厕所等;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树多了,才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篇11: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二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二

《大米的观察》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使用放大镜观察大米,并能尝试进行提出分类标准并按自己的标准对大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大米观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观察需要带着问题才能获得更多的发现。3.在观察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认识几种常见的大米。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粳米、糯米、杂交米若干;科学文件夹与观察记录纸;白纸,牙签,放大镜,玻璃器皿。

一、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

(二)观察大米

·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粒左右),请学生讨论:面对一小袋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三)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篇12: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一片完整的叶》教学设计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一片完整的叶》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本课是《科学》中三年级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在这里安排了对一片叶的观察和描述。其中,叶子的描述涉及到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叶缘、叶基、叶尖、叶柄等内容,让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复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建立有结构知识体系,建构起科学观察研究的方法。

同时学生对树叶的观察已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教材中观察的内容非常多,而让学生动手做的内容并不多,这节课组织学生对树叶进行拓印,就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活动。激发他们对树叶(植物)研究的兴趣。

教学要求:

1.观察一片完整的树叶。

2.能运用简单的归纳研究方法,对自己所选的树叶进行描述。

3.拓印一片完整的树叶。

4.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描述活动中,巩固自己在以前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叶柄等方面的知识。

5.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研究兴趣和热爱情感。

教学活动准备:

落叶、水粉颜料、水粉笔、观察记录本、白纸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研究。

师:小朋友们我想与大家一起欣赏一张照片,愿意吗?

生:学生欣赏落叶。

师:漂亮吗?这是什么?

师:现在秋天到了,落叶非常美!看过落叶吗?它在空中是怎样飘落的?

你能用捡到的树叶模仿落叶飘落的样子吗?

生:学生模仿落叶飘落的样子。

二、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师:这么美丽的树叶我们用什么办法描述它们呢?假如现在你的手中有一片叶子,你描述它哪些内容?怎样进行描述?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描述哪些内容?怎样进行描述?

生: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师:根据我们大家讨论的结果,自己选择一片叶子练习描述,说给同组的同学们听一听。

生:学生互相说,互相听。

师:我这里有一片树叶,谁能上来描述给同学听听?大家做评委,说说他描述得怎样?

生:学生描述,评价。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黑板上有很多种树叶,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片,但不告诉其他同学是哪一片,然后对树叶进行描述,请其他同学猜猜你描述的是哪一片叶子?我们有2分钟准备。

生:进行游戏。

三、拓印一片美丽的树叶。

师:树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研究的内容,也给我们的生活曾添了很多美丽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片你认为最美丽的树叶。

师:你想把美丽的树叶拓印下来吗?回忆以前拓印树皮的方法,你觉得拓印树叶用什么方法最好?

生:用水粉的方法最好,用较浓的水粉画颜料,均匀地涂在叶的背后;盖上白纸;用手掌按压,使颜色附着到白纸上。

生:开始拓印,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科学描述的延续。

我们能在今天回家后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树叶,描述在观察笔记上吗?

篇1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一片完整的叶》教学设计一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一片完整的叶》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观察出各种不同的叶片之间存在的共同之处。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叶片存在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枝条、各种不同的叶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枝条。

·为了今天的观察,老师特地向一位园艺工人要来了一些树枝。

展示一根叶片完整的枝条。

·你们觉得可以观察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从数数枝条上有几片叶,看看叶与枝条的连接处有什么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

·小组观察实验组中的枝条,并作简单记录。

·全班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观察到每张叶与枝条的连接处都有芽。

二、观察一片完整的叶。

·这是一张完整的叶吗?(出示一张无叶柄的叶)

·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学生反馈。

·在实验组中选出你们认为完整的叶来。

·完整的叶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

三、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片。

·找一找小组内有几片完整的`叶?仔细观察,它们是不是都长得一样呢?

·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完整的叶。

·叶片上有什么?

·这些叶的叶柄都一样吗?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一些概念,帮助学生进行表述,如叶脉、叶缘、叶基等。

四、给树叶分类。

·在众多不同的叶片中你能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吗?

·小组商量把相同的叶放在一起。(分类的依据可以是颜色、形状、大小等)

·交流反馈。

五、作业。

比一比,课后谁搜集的不同叶脉、叶缘和叶柄的树叶多。

篇1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几 第101—10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

2、能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的结果;

3、会读、写几分之几,并能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4、体会分数来自与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与发展的大致历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情境导入几分之几

1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分数是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呢?

(师读几个分数,学生根据老师所读写出分数。师请学生相互报几个分数,学生写出分数。)

2、接着:大家还记得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西瓜的故事,如果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猪八戒吃其中的两份,,那么,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呢?请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同样大的8份,再把2份涂上颜色。

3、学生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我涂的是8份中的几份。还剩下几份?你涂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

5、光碟出示第101页的试一试,填上适当的分数。

二、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1.请大家把长方形的纸拿出来,四人为一组,折成5份,并涂一涂,比较一下:五分之三和五分之二哪个大?

2、在小组相互说的基础上,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我是看五分之三涂色部分大,五分之二的涂色部分小,所以五分之三大于五分之二。学生也可以这样说: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五份,取的越多,表示的分数就越大,取的越少,表示的分数就越小。

3、光碟出示第103页第4题。

(1)先涂一涂,再比一比。

(2)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后全班交流评价。

4、用你准备的圆片或细绳,折一折。同桌比一比,说一说。你从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2题。

(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一个吃了1块,另1个吃了2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在每个图里涂上颜色表示所要求的分数。学生先完成在书上。再组织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1)用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五,并涂上颜色。你还能折出一张纸的几分之几?

(2)进行展示交流、鼓励。

3、光碟出示第103页第5题。

(把1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一个吃了这个西瓜的1份,另一个吃了这个西瓜的3份。)

(1)用分数怎样表示?谁吃的更多一些?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学习阅读《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思考

2、交流: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3、读了这些图文,你想到了什么?

五、质疑问难;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篇15: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Recycle 1》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Recycle 1》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Let’s make:制作有趣脸谱;

Let’s sing:学唱英文歌曲 《How Are You?》。

教学难点:复习过程中的英语学习兴趣的保持和提高。

教具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材配套的课件。

2 教师将 Let’s make 部分的眼睛、嘴、鼻子、耳朵和空白脸谱复印给每个学生一份。

3 教师准备一个自己已制作好的可笑的脸谱。

4 学生准备胶水。

5 教师准备身体部位的名称图片。

教学过程:

1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师生之间进行英语对话。

(2)学生之间自编对话并表演。

(3)教师播放第2 课时的两首歌谣,让学生边拍手边说歌谣。

(4)师生共同演唱歌曲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2 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出示身体部位的名称图片,教师将图片很快的在学生面前晃过,问:What is it?

(2)教师出示课件说:This is a funny face. 重复 a funny face ,学生跟读 a funny face、This is a funny face.

(3)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并说:Let’s make a funny face.

在制作脸谱之前,师生说:Let’s make a funny face. 当脸谱制成后,师生共同说 This is a funny face.

(4)教师播放歌曲《How Are You?》动画 ,告诉学生“试一试”“比一比”,看看谁能通过自己试唱学会歌曲。

(5)学生间相互练唱,再次让学生掌握歌词和节奏。

3 趣味操练 (Practice)

(1)让学生跟着动画一起唱歌曲How Are You? ,边唱边做相应的手势,如唱 Hello 时挥挥手,唱 I’m fine. 时指着自己。还可以男、女声队唱,或将全班分为两大组,对唱。一部分学生唱前两行歌词,另一部分学生唱后两行歌词。还可在班上进行卡拉OK大赛,评出前三名,给予适当奖励。

(2)教师将 Let’s make 部分的眼睛、嘴、鼻子、耳朵和空白脸谱复印好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涂色并贴在空白的脸谱上。

(3)展览学生的作品。评出最可笑的脸。

4 课堂评价 (Assessment)

(1)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第3、4、5 部分的练习。

练习3是检测学生的词汇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两人组进行看词快说的比赛,说对一个词涂一朵小花,比谁的花多。

练习4是让学生看词涂色,说说两种颜色的结合会变成什么颜色,并将第3种颜色涂在圈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实践。此练习是机动性练习, 教师可根据时间分配情况灵活安排。

练习5 是让学生将句子和相对应的图连线,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图,猜图上人说的话,然后再连线。此练习是检测学生对句子的整体认读能力,不需要学生认识句子中的每个单词。

练习后,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简单小结。给学生适当的奖励。

(2)让学生自我评价半学期的英语学习情况,可在第37页上做标记,看看自己能达到什么程度。对于评价结果不太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教育学生不能灰心放弃,针对这部分学生具体的情况在课后进行进一步交流。

5 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小组对抗赛

教师将学生分为6个组,教师说英文,小组成员共同画出相应内容,又快又准的加一分。如教师说:Draw a blue eye. Draw an orange mouth. Draw the green ears. …

教师还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单词,说对的`加分。

板书设计:

Recycle 1

教师出示一个自己已制作好的可笑的脸谱贴在黑板上。

教案点评:

本课时主要学习Lets make 和Lets sing 两部分,即制作有趣脸谱和学唱英文歌曲《How Are You?》。通过课件和动画辅助教学,有助于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比赛竞争的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课时还对学生半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在对话,单词,听力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对于今后的英语学习是很有启发和帮助的。

篇16: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
标题主要活动内容活动计划
什么是观察观察图片,组织讨论
我想观察什么明确观察目的,为讨论作准备
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大树下进行观察

·想办法进行观察,努力知道得更多;能和同伴合作,认真进行观察;

·能够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获取一些关于树的知识,并且对自己的科学观察活动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用:记录本、放大镜等简单的观察工具。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上《科学》课了。

·科学书看过了吗?

·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翻到第一页,书上的大树看过了吗?

二、在照片上我看到了什么?

·从书上这幅大树的照片里,我看到了什么?

·自己边看边数,数数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了哪些内容?

·把你看到的内容与小组成员相互说说。

·现在来说说你们小组看到了哪些内容,我们大家帮他们数数。(学生上台说,教师记录。)

三、在真正的一棵大树前看到什么?

·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们看到过什么?(学生说老师记录)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肯定!为什么这么肯定?

·出示课件。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估计我们现在去观察一棵大树,你能观察到的哪些内容?

四、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如果现在我们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想观察关于大树的什么内容?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看,我们闻,我们听,我们摸,我们还能……(出示课件)

五、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进行观察。

·我们已经有自己想观察的内容,现在想不想到大树前去观察?

·我们现在就到操场上去观察大树,要爱护花草树木。

·全班去观察大树。

篇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水》是三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学生对感知事物还比较笼统。他们刚开始接触科学课,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还不熟悉,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以前的科学课学习中,学生仅仅是用某一个感官观察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没有明确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本课以水为载体,重点对“水是什么样的”进行探索研究。让学生用感官(眼、鼻、舌)运用看、闻、尝的方法把水与其它液体进行比较,感知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重点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初步掌握一些观察的技能,如怎样闻气味、尝味道等。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感官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知道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感官认识水的性状,能用准确语言对水的性状进行描述

2.能够运用感官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快速地将多种液体中的水鉴别出来,体会运用感官观察是常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2.在观察过程中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3.进一步培养成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用感官进行正确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水的性状。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水是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不同形状的器皿、白醋

2.分组材料:透明塑料瓶、牛奶、白糖水、白酒、水、干净的筷子、记录表

实验表

感官方法现象
眼睛

鼻子

嘴巴

我观察到的水的特点是: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一瓶白醋)猜猜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发言

讲述:要想准确辨别出我们周围的东西,只靠看是不好下结论的,看只是观察的一种方法,你知道观察还有哪些方法?(课件出示:眼看、鼻子闻、嘴巴尝)(当学生说到“闻”的时候,及时演示“闻”的正确方法,提示学生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就去闻、去尝。)

二、探究水的特点

1.观察水的特点

谈话:现在用各种方法观察水,找一找水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观察,完成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气味和味道

讲述:通过我们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我们找出了水的特点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

2.辨认各种液体

谈话:现在这有四种液体——糖水、白酒、牛奶和水,你能又快又准确地把这瓶水找出来吗?学生分组活动:辨别各种液体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叙述判断的过程,首先用眼睛看,看是否有颜色、是否透明,找到牛奶;接着用鼻子闻,看是否有气味,能找到醋;最然后用舌头尝,看有什么味道,能找到糖水;只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那杯才是水。

(板书:观察顺序:看→闻→尝)

三、认识液体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牛奶,糖水,白酒和水之间的不同点把它们辨认出来了。其实它们还有着共同的地方呢,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教师演示:往不同形状的器皿里倒液体。

学生观察

讲述:像水这样会流动,并且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液体。(板书:没有一定形状)

四、布置作业

谈话:上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讲述: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生命离不开水,关于水还有许多奥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有关水的知识。

篇18: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手》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手》教学设计

观察手

课题《观察手》      (1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

能通过实验证明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知识与技能了解手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又有感觉的功能。

了解手的构造和手的灵巧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到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教学准备教师用具冷热、软硬、轻重、光滑等不同的`物体,有褶皱的饮料管、有关图片和人体骨骼标本等,人民币(用针在挂历纸上扎成的盲文数字)。学生用具袜子和衣服、能套住手指的圆筒,胶带纸。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

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或谜语导入。

我们用手还可以做哪些事情? 2-3分钟2.观察手的构造。

为什么我们的手这么灵巧呢?我们的手为什么能做这么多的事?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如:观察手的结构和形态,手是什么样的(手上有什么)?5个手指是怎样长在手掌上的?

学生:触摸手了解手的内部,如有多少块骨头,哪些地方有关节等?

学生观察手作握、捏、伸展、弯曲等动作时,皮肤、肌肉、骨的变化。

教师出示手的骨骼图片,数一数手部的骨头数量。

引入研究关节、皱褶及大拇指的作用。8-10分钟3.体验手指的关节、褶皱及大拇指的作用。

分组实验。15-18分钟4.体验手的感觉功能。

小组合作做“猜一猜”游戏。

大家的桌子里有一个黑袋,利用桌子上事先准 备的物品以及学生自己书包和衣袋里的东西,挑选一些放在一个布袋里,请一个同学蒙上眼睛,用手去拿出里面的物品,并说出是什么,为什么?

区分衣服的正反两面。

介绍人民币上的盲文数字。学生体验盲文。5-8分钟5.拓展。

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看和人的手有什么不同?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器具利用了手指关节处的褶皱结构?5-8分钟

篇19: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身体》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身体》教学设计

观察身体

课题《观察身体》      (1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人的身体。

能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感知人身体的特点。

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能通过语言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知道人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教学准备教师用具人体外形结构图、视频资料、残疾人图片(视频)。学生用具放大镜、皮尺、记录用纸、纸筒等。教学过程1.导入视频演示(或投影图片)

通过观看录像,你发现人有哪些本领?

思考:人体的这许多功能与本领都和什么有关?(板书课题)2-3分钟2.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外形特点。

我们来画一画自己。先想一想你准备画谁?画些什么?然后仔细观察一下再画一画。

说一说画了身体的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张贴人身体各部分分解图片,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图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课件展示)

观察同桌同学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包括结构灵活、左右对称、长短粗细等),然后介绍给大家。8-10分钟3.体验身体对称及平衡的好处。

出示一张残疾人的图片(视频),说一说:图片中的残疾人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体验:只用一只手拉衣服上的拉链。只用一条腿走一段路。

想一想:以前你遇到过哪些残疾人?怎样做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5-6分钟4.感知身体里面有什么。

先猜一猜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什么?

你还能用眼睛的.观察来解决这些问题吗?那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小组交流。

学生分组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汇报交流成果。10-15分钟5.归纳研讨(3—5分钟)

刚才我们具体观察了人的每一部分的特点。我们再来从整体分析一下人体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议论、汇报。

教师在人体外形结构图上画一条中线,把身体分成左右两个部分,便于学生归纳总结人体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师小结。

课后思考“人有许多的本领,这些本领和人体的特点有哪些密切的关系。”5-8分钟

相关专题 上册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