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

花开自在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花开自在”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共14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项目式教学法案例设计

项目式教学法案例设计

摘 要: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项目式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文章介绍了项目式教学法案例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 项目式教学 案例设计 注意事项

所谓的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融合多种现代教育理念,包括现代认知心理学、自适应学习理论,探索性学习架构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此种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项目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是能否设计一项合适的工作任务,即一个具体的工程案例,项目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案例设计须注意以下事项:

1.生动有趣,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则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有集中精力、不畏艰难、不惜时间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的意愿。因此,在项目案例设计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1案例应尽可能来自工程实践。来自工程实践的案例具备高度的真实性,这种与学生将来要就业的岗位具备高的关联度的项目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以便为胜任未来岗位打下基础。案例可以来源于各种相关竞赛题目,尤其是国内、国外重大竞赛,通常给参赛人员带来较大的挑战性,能够充分调动和体现参赛者的各种综合能力,大学生群体通常愿意尝试这种有挑战性的任务。

1.2学生可以参与案例设计或者自主设计案例。学生可以参照身边非常熟悉的产品,重新设计和制造产品,提高学习兴趣。

2.难易适中,便于操作

学生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的过程中,培养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合作等关键能力。过于简单的案例由于比较容易解决,往往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且由于缺乏挑战性,学生容易厌倦;过于复杂的案例往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学生较难有成就感,这对于学生的信心、毅力都是巨大的挑战,将极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案例应该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成功解决大部分问题,并且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和实践,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能够较好地解决剩余问题。

3.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在同一门课程的`案例设计中,要注意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防止各模块教学过程衔接不当。项目之间应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而非简单的重复。后续项目相对于前一个项目而言,不仅是知识体系的循序渐进,更是能力体系的逐层递升。

如果一个项目中用到大量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新技能,那么学生单靠自身努力短时期内可能无法完成该项目,甚至是无从下手。其结果是在项目正式实施前,教师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详细讲解这些知识和技能,然后才能实施相应的项目教学,这种教学过程与传统方法的先按顺序讲基础知识和技能,再通过作业的形式做综合练习几乎无异。

4.目标清晰,重点突出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在设计的案例中必须充分体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每一个案例所覆盖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都比较广泛,但在案例设计时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某一个或某几个能力要求,即要在所设计的案例中体现出教学目标。

5.典型案例,举一反三

教学案例应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既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又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案例可来源于工程实践,但绝非将实际案例全盘搬到课堂上。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很多企业的产品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对能力的要求相对侧重于某个方面,把这种案例全盘搬到课堂上将不利于学生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的案例应来源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所以,需要采集行业内多个产品,并对每个产品所要求的能力的侧重点进行分析,然后对某个案例进行适当的修改,或重新设计一个案例使之能够体现本行业内未来的从业者所需具备的全方位的能力要求,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未来能够很快胜任不同的岗位。

6.不断完善,精益求精

案例的设计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尽可能不断完善。一方面,教师设计的案例也是一件产品,要经受实际教学的检验,聆听学生的建议,及时接受用人单位对所培养的学生能力的反馈,并认真总结,不断改进项目教学案例。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紧跟行业内技术发展的形势,与时俱进,了解行业对从业者的新的技术、能力的要求,并通过改进项目教学案例融入这种新的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数控加工工艺学》的项目教学案例设计中注意以上事项,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对比分析后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所培养的学生能更较好地适应就业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杨结群.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研究),,18.

[2]张新有,杨燕,袁霞.项目教学法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10(6):265-268.

[3]崔占军.机电类项目式教材编写实践中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7:54-55.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201231)。

篇2:案例式教学工作总结

案例式教学是PBL教学的一种形式。本研究中以临床真实病例为载体,引入临床药物治疗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用药思维模式。此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药理学这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由于案例式教学在大班授课中存在诸多实际困难,应用效果鲜有报道。我校在级护理专业药理学大班授课中引入案例式教学,通过问卷调查、结业考试成绩初步评价其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级高护、护理日语、护理英语专业学生。其中高护与护理日语是一个教学班(89人)作为实验组,即案例教学组。护理英语教学班(90人)作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

1.2教学方法:实验组在药理学总论、抗菌药物概论等章节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法,在药理学各论中大部分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其中抗消化性溃疡药、抗糖尿病药及抗菌药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对照组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讲授药物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1.2.1案例导入式:在药理学各论中,例如讲授抗心绞痛药时,先引入心绞痛临床病例,再提出药物治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结合多媒体展开理论教学。此法较传统教学法的平铺直叙生动有趣,印象深刻。案例导入式教学占用学时数较少,对总学时影响微乎其微。这是与案例讨论式教学相比突出的优点。

1.2.2案例讨论式:以抗糖尿病药为例。首先教师介绍糖尿病的医学知识,课前一周将糖尿病临床病例及讨论题发给学生。6-8名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由组长组织课余交流与讨论,形成小组内观点。课堂上以每个小组长发言为主,其他成员也可补充。重点讨论病例药物治疗方案是否合理,各组设计给药方案与病例药物治疗方案异同点,并进一步讨论药物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最后教师解释争议大的问题,梳理和总结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所学章节重点和难点。

2教学效果

2.1考试成绩:学期末进行药理学结业考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题中考察识记、理解、应用的知识各占22%,43%,35%,其中案例讨论式教学章节分数占18%。对两组试卷成绩总分及案例讨论式教学章节成绩分别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成组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试卷成绩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案例讨论式教学章节成绩有显著差异(P0.01),即案例教学组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

2.2问卷调查:学期末对案例教学组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评价案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对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案例式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及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与传统教学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案例式教学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3讨论

通过对2011级高护、护理日语大班药理学部分章节,进行案例导入式和案例讨论式理论教学实践,采用考试成绩及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即使是大班授课,案例式教学在很多方面也优于传统教学,适用于药理学这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它把药理学基本理论知识融入到临床病例中,以鲜活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利用获得的资料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同时课堂师生互动活跃的交流气氛,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形成深刻的记忆。这也体现在案例讨论式教学章节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通过案例式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案例导入式教学在大班授课中具有优势。其所需的学时少,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是一种值得在大班药理学理论教学中推广的方法。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试卷成绩总分无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与案例讨论式教学部分占总学时数的比例偏少,期末试题中案例讨论式章节试题部分的分值比例偏低(18分),不能涵盖所有案例讨论式教学的授课内容有关。这与崔广智等研究结果相似。因此,案例式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此种以病例为载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也为高等医药院校大班药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一条可借鉴的思路。

篇3:案例式教学工作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变革,多元化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势必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植物保护专业是我校传统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有害生物防控技术,能在现代农业及植物保护相关领域从事经营与管理、推广与开发、技术与设计等工作的产业应用型人才。《农业昆虫学》课程作为植物保护专业骨干课程之一,其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要有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以满足社会对新型植保人才的需求。本文就《农业昆虫学》课程相关知识点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方法,探讨案例式教学在该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效果与前景。

一、《农业昆虫学》传统教学内容及存在问题

(一)传统教学内容

传统农虫的授课模式为以主要作物为主线,分别讲述各种作物上主要害虫的各虫态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这种讲述方式只是简单地罗列,缺少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主动思考的机会,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主要是靠死记硬。实验课的形式也较单一,主要是对害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绘图、编制检索表等,让学生认识农田主要害虫,掌握其鉴定方法。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往往是依葫芦画瓢绘制主要识别特征,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授课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少有机会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更无法做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和顺序照本宣科,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采取灌输性的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实验课的课堂也比较死板,老师介绍实验害虫的种类、主要特征,让学生一一对照、观察,实验作业往往是绘某虫态主要鉴别特征、编某作物主要害虫检索表、鉴定幼虫或成虫等内容。老师把学生在实验课上需要完成的任务交代得一清二楚,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常有一些消极心态,容易应付了事。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堂效果不佳,学生尽管认真记笔记,也完成了实验作业,却常常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2.授课内容缺乏实践应用性。传统农虫课程是以害虫为切入点,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先鉴定害虫,再根据害虫确定该虫的为害方式和防治方法。但在受害农田中,很多时候往往先看到的是被害状,因为许多昆虫只有在为害的时候才出现,不取食时就藏匿起来,也有些昆虫是在地下或者植株内部(如茎杆、果实、叶片内)为害,在植株表面是看不到它们的。学生在传统授课方式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案例式教学在《农业昆虫学》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主要包括案例准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及效果评价等主要阶段。

(一)选择合理的案例

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对所授课领域有充分的掌握,常到生产一线去实践,深入到田间去调查,掌握主要害虫种类、为害特征等,从而总结出典型案例。例如,亚洲玉米螟是玉米田重要的钻蛀性害虫,由于其幼虫的钻蛀习性,在植株表面很难寻觅到该虫的踪迹,但其为害特征却很独特,幼虫蛀食寄主植物的心叶,形成排孔蛀食雄穗形成折蓼蛀食茎秆组织,造成风折倒伏,这些被害状是很容易观察到了。因此可以以田间被害状为切入点,设置案例,这种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为直观,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地学习专业知识。

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实用性。在大田中,许多虫害在同一植株上会同时发生,甚至并发病害,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综合考虑,提出符合实际生产的案例。例如,许多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在为害作物时会留下刺孔,导致刺孔周围组织死亡,形成黄色小点儿;继而由于坏死组织停止生长,正常组织继续生长,会导致叶片等组织畸形;同时刺吸式口器害虫还能传播病毒,引起病害。教师可以把这种综合发生形成的被害状作为案例提出,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案例分析

教师将案例和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已学到的专业知识,通过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给学生指定一些资料,以免学生盲目查阅,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问题,通过资料查询得出结论。也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设置不同的案例,并选出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组织组内讨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讨论相互补充,使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细致,而且更能提高学生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

除了让学生查阅文字资料,还应该让学生走进实践课堂。我校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在第六和第七学期从5月到10月需要参加为期6个月的季节性生产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管理或其中某一环节,了解禾谷类旱田作物、水稻、蔬菜、经济作物等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植物保护实习基地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生产实习作用,将案例教学与生产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将案例教学的课堂搬到农田。教师带领学生在试验田中寻找合适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现场分析讨论,通过对被害状的观察、害虫的寻找、作物生长期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

(三)课堂讨论及教师考评

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得出统一结论,每组派1个代表阐述自己组得出的案例分析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其他组学生对该结论进行相互讨论、点评,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和评价。对于重点问题和回答模糊的问题要重点进行讲解分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掌握更加容易。这种教学形式使老师与学生充分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学生通过讨论的过程,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课堂的案例点评则在现场进行,教师在田间直接听取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干预,最后针对学生讨论内容给予必要的补充和评判。这样的讲授方式更加直观,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三、案例式教学效果评价

(一)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传统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常感觉枯燥乏味、记忆困难,学习积极性自然下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课堂辩论、到田间实际操作等过程,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意识增强,课堂表现更加活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学生为了对案例进行分析,必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这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案例式教学将传统的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转变成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实现了由注入式、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听课、做笔记、复习、考试,而是主动去探索未知的事物,有目的地去学习,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此外,学生在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畅述己见,也可以提出问题和质疑,通过这种讨论可以有效地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让学生受益终身。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是多元的、复杂的,只有拥有好的自学能力,才能胜任工作。在农虫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具有同种为害特征的害虫中选择几个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以点概面,其他的让学生通过工具书自己学习,以及到田间实际观察。作业可以是制定几种为害症状,让学生在实验基地调查符合这些特征的害虫有哪些,它们具有什么类型的取食器官,才导致它们具有相似的为害特征,如何有效防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毕业后,不管到哪个地区工作,即使面对南北方气候差异、作物差异、害虫差异,到田间不认识当地害虫,依然能通过大学时掌握的学习方法,通过相关资料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植物保护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教学中学生参与大量实践学习,才能在实践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并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去解释各种现象,解决各种问题。案例式教学恰恰将田间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植物保护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众多的弱点,其根源在于高校教育方法存在弊端上,因此教学体系创新势在必行。案例式教学能够把课堂延伸的试验地,甚至延伸到农民的田地。让学生毕业时掌握一技之长,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将来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去。

(四)教师责任感增强

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授课的思维方式,把原有的授课内容进行重新的融合、归纳,才能总结出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扩大知识面,对当地作物的主要害虫及其动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才能适时地、合理地引入案例,将案例式教学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授课过程中。

课堂讨论及考核是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该过程,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从而因材施教,更好地计划之后的教学任务。还可以考量案例是否完善合理,进而不断地进行改进。此外,案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绝不能像传统授课方式那样,总结出一套案例,每年都生搬硬套,而是需要教师根据每年田间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四、案例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案例式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主要应用于医学、法学和商业等学科,现已日趋规范和成熟。但目前该教学模式在植物保护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师对案例式教学过程的掌控还不能做到驾轻就熟,部分学生对这样的授课方式也不太适应。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教师方面需要强化综合素质,对专业知识要有深入的掌握,并且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善,才能将教学内容与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方面则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客观评价学生的分析结果,使学生逐渐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如何将案例式教学模式更好地应用到《农业昆虫学》课程中,甚至未来应用到植物保护专业其他课程中,需要教师在以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课程改革的路程还很长。

另外,案例教学法在农虫课程中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许多教学内容无法凝练成案例,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仅能获得较为零散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在农虫的授课过程中绝不能完全依赖案例教学,必须将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即有连贯性,又不失趣味性。

篇4:项目式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完成了一年的学习任务。想想初来涉外,我像懵懂的少年,感觉一切都是新的,有山有水的城市、鸟语花香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而又温馨的宿舍,学长、老师是那么亲切,心里感慨:原来我的大学是这样的。但是,最令我受益匪浅的是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

所谓项目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初步接触项目学习法时,并不以为然,还怀疑是不是老师偷懒。我们大脑里的教学方法,应该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下面听,而项目学习法,是老师布置并介绍任务,由学生完成,老师进行指导,最后互评,老师再讲。但是经过完成几个项目后,慢慢发现,我已经开始喜欢上这种学习方法了,因为《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果老师还按照常规的授课的方式,老师只是在讲台上讲,我们在下面听,满脑的柱、墙、钢筋混凝土等,我们会感觉很枯燥,在老师的强制下最多能记到一些死的知识点,但是项目学习法不同,比如老师为我们设计的其中一个项目“私人别墅施工图识读”,老师是上课之前就准备好图纸、项目任务,在上课时提前讲解识图的方法、注意事项,安排恰当的时间段下发任务工单,由学生分组完成个人任务工单和小组任务工单,每位成员为了完成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会很快的进入状态,房间的开间是多少、进深是多少、楼层有多高,在图纸哪个部位查到的,做的对不对,都是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检查、讲解等核对答案,掌握相关知识点,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监督、指导我们完成任务,对出现错的地方老师并不立刻告诉我们答案,而是让我们自己发现、自己纠正,这样我们会很有成就感。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后,老师再对我们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好又快,哪个小组需要加油等等,这样更激发我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进步。

老师运用项目法教学,我们既学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也自己动手掌握了专业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也学会了专业课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想就这是我们学院老师的特色,也是我们学院的特色。

篇5:项目式教学心得体会

我们参加了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创新性教学与教师培训”项目培训。在两天半的时间里,我们既聆听了儿基会官员、教育专家的理论知识,也与省级专家团队愉悦互动,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我们主要有三点感受:

一是要着重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激情,把握课堂教学规律。针对本次培训项目,我们要着重弄明白什么是TPR教学法、为什么要将TPR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TPR教学法如何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这三个个问题。

TPR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简称,也被叫做直接式沟通教学法、完全生理反应理论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士尔(Dr. James J. Asher)提出。这种教学法力图通过身体语言来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建立在言语和行动和谐一致基础之上的语言快速教学法,以“听——做动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TPR教学法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际体验中学习。TPR教学法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情景剧表演、卡片、儿歌、图画、游戏、比赛等形式来呈现,体现了教学中方式多元化的特点。

二是要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身心特点是:好奇,好玩,好胜,爱模仿,接受能力强,但遗忘也快,可塑性极强。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个性特征,找准切入点,营造学习氛围,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主动尝试,大胆互动,形成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学有所获。我们可通过歌曲、猜谜、合作、比赛等形式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难点,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中的主角。并能体会到学习是如此的快乐。这是都是课堂教学中TPR教学法很好的呈现方式。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在教书育人中更应如此,灵活的教学方法是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

三是要体现创新精神和教育活力,力争每天、每月、每学期都有变化、有进步。要做到“创新性”,我们觉得要注意四点:

1.改变,跟以前要有变化。不要今天这样,明天还是这样;更不要今年这样,明年还是这样。必须要有所改变。每天有一点改变,日积月累,大家可以想象会有多大的变化。一年下来,两年下来,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应该就完全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了。

2.有用,要能促进课堂教学。通过实践,我们要找到适合本班级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具体的课堂中去,不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新思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达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生显著变化的目的。

3.融合,要把TPR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不同学科阶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创造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加以灵活运用,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4.坚持,要能持之以恒。坚持,是一个过程,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补充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不断积累有用的方法,我们才能个性发展,才能打造特色,才能实现教育史上真正的变革,才能走向成功。

篇6:项目式教学心得体会

8月9日,我与学校示范专业的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公共教研组的教研组长一道,受学校委托赴我国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的主研学校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院,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的全新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一、学习过程及内容。

8月11日,石伟平教授给我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思考》,石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讲述,1、职教专业课程开发程序(十步法)2、如何解决职教课程改革中的最大瓶颈——师资问题3、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4、当前中职示范校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思考。每一个问题都带给我们深深地思考,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等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我们的眼前打开了一扇扇新的窗户,让我们有一点欣赏不过来。8月12日,徐国庆博士带我们走进了项目教学的殿堂,做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专题讲座,在一天的讲座中,是我们最亲密的接触了项目教学法的,论证了项目教学法是职业的基本概念、职业思维方法,是实现从工作出发,与工作结构无缝对接的新的教学方法。8月13日是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副校长曾海霞为我们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报告,给我们传递了项目教学的优秀实践。8月14、15日两天是张永博士带领我们做课程标准开发,包括课程目标的编制、课程内容的编制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8月16、17是叶肇芳老师带领我们做项目教学方案的设计,包括项目整体设计、项目模块描述、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与教学组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方案设计。我们在叶老师的带领下认真编制自己任教学科的项目教学设计。8月18、19日徐国庆老师带领我们学习《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任务是程序性学习情境编制、解决型学习情境编制、分析判断型学习情境编制。我们按照徐教授的安排认真完成了每个人的学习任务。

二、培训带给我的几点认识。

(一)、项目教学设计的特点。

1、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3、发展性: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

4、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的特点。

5、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6、评价特点: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二)、项目教学设计的价值:

1、项目教学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课本为中心转向以项目为中心;实现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2、项目教学设计的关键。

项目教学设计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其中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创设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最终要以学生完成项目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我们更要关注过程。

(三)项目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

1、教师的知识水平要熟练,能够精选教学项目;

2、教师的实践能力要强,知道如何让学生将他们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教师的工作量大,课前、课中、课后教师的工作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

三、培训带给我的几点思考。

(一)、项目教学解决了困扰中职学校多年的问题。

在我国出现了多年的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原因是学校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与现实生产线有一定距离,缺少工作情景的设置,让学生到企业去后无法适应,项目教学法解决了这个困扰中职学校多年的顽疾。

(二)、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宜采用项目课程教学法。

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宜采用项目课程教学法,即使有些适宜采用项目课程教学法的课程,也并不是所有章节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效果都好。从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项目课程教学法比较适宜实践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点相对集中的课程,像计算机应用操作类、机械加工、烹饪、服装设计等等。而有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或章节,像语文、数学、政治这一类的文化课,还有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如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等)就比较适合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如果生硬地套用项目课程教学法,反而不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三)、如何扬长避短正确对待和运用项目课程教学法

要想充分发挥项目课程教学法的长处而避开项目课程教学法的弱点,我们应该回过头来重新认识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采用的传统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之所以被人们长期而广泛地采用,是因为传统教学法有着自身的长处,一是对知识的阐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便于初学者迅速入门。二是各阶段的知识点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分步学习和掌握。三是对课程知识的讲述比较全面和系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脉络和重点,也有利于学生课后的总结和复习。而上述的优点恰恰是项目课程教学法所不具备的。

因此,对这两种互补性较强的教学法,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从教材到教法,以传统教学法为主,在每个章节或联系性较强的知识区域的教学告一段落后,适当增加项目式的实训,以期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记忆。在完成全部的课程理论知识教学后,再辅助以涵盖所有章节和知识点的综合实训,使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本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在实际案例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篇7:项目式教学心得体会

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兴起只有二十多年,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更强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突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而实践教学是职业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检验和综合运用。

引进“双元制”教学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实践教育体制,确立实践教育地位解决实习困难问题,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地区的快速健康发展。“双元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它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根本标志是学生一面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面在学校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这种“双元”特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每一个“元”都是培养一个合格技术员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元制”模式的内涵:“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学校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践的职教模式。“双元制”模式的双元特性主要表现在:①职业培训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机构——企业与学校中进行,学校组织,以企业培训为主。②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行会负责监督与管理,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则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③受训者兼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受训者根据他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在企业里接受培训,他是企业的学徒;另一方面,受训者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他是学生。④教学文件由两部分组成。企业严格按照政府颁布的规章及培训大纲对学徒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学校则遵循一定的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文化及理论知识的传授。⑤培训者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在企业里实施技能培训的师傅被称为培训师傅;在职业学校里教授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师资称为职校教师。⑥职业教育和经费也来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培训由企业承担,学校由政府负担。

根据“双元制”教学的优点及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改革与综合实验,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基础,为经济服务,确立综合的办学模式。改革单一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促进学习与生产结合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发展,可以通过校办企业或企业培训的形式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员工再教育等多元模式。

篇8:项目式教学心得体会

在这次项目教学培训会上,深刻的感受到在教学中,传统教学法在制约着老师与学生的发展,而采用项目教学法即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与技能,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等,以适应社会需求。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并存,根源在于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有问题:培养学生是要面向职业岗位还是面向职业岗位群;学生的能力培养是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是既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发展学生社会能力、自学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是选择学科型逻辑还是工作过程逻辑;课程整合是需要课程间相关教学内容的拼接还是课程内相关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整合;教学组织方式是大班型、集中化还是小班型、小组化。因此,需要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来改变教育现状,以此来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因此,学生作为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会因为兴趣爱好,或是心理因素而积极地投入进来,从最初的调查到探讨,期间的设计开发,直至最终形成成果,学生都作为第一责任人;在整个过程中,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为蓝本,旨在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转化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通过参与,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生学会自学,这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项目教学法就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会将知识与技能转换为直接生产力或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思维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能让学生自始自终都处于一个主导地位,他们需要尽早地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法负责。同时,通过组织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训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项目活动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老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协助者,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如何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篇9:小学英语 “活动式”教学案例设计

一、           教学方案及课前设想

1、Warming Cup exercises 热身运动

活动设计T: Clap your hands once \twice\ three times. Ss: (Do the motion.)

T: Let’s chant. OK? Ss : OK! Music, ready!

(CAI) Ss chant, acts, and clap, speak loudly:

活动思路:在很多老师听课的情况下,教室里的气氛会变得压抑,沉闷,紧张,这样的氛围会影响到学生和老师情绪。因而教师刚开始的动作一定要夸张,要求学生和老师的声音一定要响亮,通过大声的说让紧张的心情得以轻松自由。

通过说、唱、跳的活动忘记有那么多众目睽睽的盯视,通过大幅度的动作尝试运动的好心情,通过唱游的方式完成数字单词(1---10)的复习巩固。

心理医生:

A、受到很多人关注的时候,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表演欲望增强,另一种是恐惧自己失败。

B、全方位的运动,全感官的参与使记忆更加顺畅。

2、GREETING  and revision 教学常规

设计:T: Welcome  to English garden .Class begins. Stand up ,please. Ss起立。

T: Good morning! Ss:Good morning ,Miss Wang.

T: 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s?

Ss answer the questions. Then ask one by one.

思路:如果说设计中的第一步能够让气氛稍为缓和,使课堂向好的氛围发展,那么常规的课堂则是更进一步的让学生放松身心,感受到一个民主、自由、轻松、安全的空间。会话练习在全班的操练中完成,“欢迎到英语天地来”这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小主人的感觉,从被动听课的角色拉到主动探求的位置。

心理医生:A、人在紧张的情况下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沉默不语,还有一种是喋喋不休。

B、在主动的位置上,人会变得更为自信。

3、Presentation

活动设计:1.1,T:I’m hungry .I’d like something to eat!  I remember  I have some candies here.(T shows some candies.) Now Let’s count!  (共有15粒)

Ss  count  together.

T: Oh, Here’s another one .This time ,How many?

Teach:  sixteen.    T:  Bounce the ball 16 times.

How many candies can you see? I can see…

Ss read  after T several times to be sure Ss grasp them.

(Use another words instead of “candies”, make sentences “How many …can you see?)

Ask and answer “ How many … can you see?”

(T shows the picture. CAI)

1.2、Teach :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 twenty.(With the cards, stick them on the BB, and do the motion after teach the each word, eg: Shake the body 17times. Play the Pingpong ball 18 times. Stamp the foot 19 times.)

1.3、T: Go go go ,Touch 16.

T:   Walk  ,Touch 18. Fly …, Touch 19.Ask four  Ss do the motion.

1.4 Let’s do an exercise.(CAI)

Ask and answer: How many … can you see?

活动思路:通过学生都比较喜欢的糖果的数目由15增加到16来引出16 的教学。并归纳了14到16这些数字读音的.规律。而17,18,19 数字这部分的教学不安排复杂的步骤来引出,而是用了单词集中教学法。再次通过数糖果来渗透本节课的重点句型的教学。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替换单词造句,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初步完成这五个数字的教学之后,我安排了“听后做”的小“律动”,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融合起来,完成动作。并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增加活动的竞争性和组员的集体荣誉感。在最后安排了一个“看、数、说”的同桌交流环节,让学生的眼、耳、口都动起来。

心理医生:1、对于有规律的事物人们总是容易记忆,而且不易遗忘。

2、集中识记的遗忘率较低。

4、Drills 操练

总体活动思路:按照常规,这些单词和这个句型的教学我们可以直接让学生读卡片和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数数、说说,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设计对不起这些天真活泼的学生。这样的操练都显得机械,久而久之会大大减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到的知识设计到孩子们乐意玩的活动中,是一件聪明的事情,各个活动的设计就是知识和娱乐的完美结合,是思维与动作的结合,富有节奏感。那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本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我把体育、常识、数学各门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中,语言点的学习难度就下降了,而且兴趣和主动性增强。

活动1、小小预想家。

活动设计:   请一个同学射转盘上的数字,其他同学在他射之前猜他会射到哪个数字(1―20)。

心理医生:这个环节能使平时不敢发言举手的同学也大胆、放心、兴奋地踊跃参加,是一个增强信心,鼓励进取的一个好机会。

活动2、头脑风暴。(Up and down .)

活动设计:师或请一生写下一个数字让两位同学来猜,其他同学用“Up and down”来提示这两位同学他们离这个最终目标的远近。由于生生之间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故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强。

心理医生:学会劳逸结合,动中有静,静中取动。

活动3、小小估价员。

活动设计:在这一个活动环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猜价钱的的游戏,以角为单位来估计这些食品,而大部分的食物都是在15---20角之间的。而且这一块我收集了许多学生们爱吃的东西(如薯片、火腿肠、牛奶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活动思路:这个活动的创意是受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游戏的启发而来,难度比较低,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从以往的枯燥机械,或者单纯的趣味性中解脱出来,提醒学生我们的生活很精彩,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注意在这个环节要给速度慢的同学以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受重视的感觉。

心理医生:1、人们对于熟悉的领域,总能大侃特侃,信心大增。

2、生活就是知识。

5、课堂延伸

活动设计:T:Which number do you like?Choose one  number you lik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1)、 把英语数字单词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构成一定的含义让学生猜成语。

(七上八下)

(2)、按规律填空。eleven (        )  thirteen (          )fifteen (        ) seventeen (         )   nineteen (         )

(2)

(3)、有关数字的脑筋急转弯。Four  ―   one =    Five

活动思想: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的课堂知识得以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以特殊的方式训练单词的认读与个人的联想能力,特别是请学生自己选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这个时候英语也真正表现为一种语言。(当然,这一点在前面一个环节中也体现了。)英语不单单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而是扩大了它的范围,用于学习其他知识。这就大大丰富了英语学科的内容涵量。

6、 Goodbye

活动设计:T: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Thank you. You are great. Now  where is number 1?    Number 1 to Number 10 stand in a line.Go back to the classroom.

活动思路:孩子上课也是有情绪的,教师上课开心气氛好,孩子的功劳占首位,如果没有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备得再好也是徒劳。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就犹如多给自己一些信心。最后离开教室采用了个别报数,十人一组,由组长喊口令的方式。这种形式结合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灵敏,也以一种较为新颖的方式结束了本节课。

心理医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以身作则,给孩子作一个文明礼貌,体贴别人的好榜样。

课后小结:孩子反应很好,从他们的眼神、表情中看出他们这一堂课很开心,从他们的发言,作业 情况看,数字单词基本掌握,句型都能运用。

心理医生:1、重复简单的工作,兴趣会消失,难度拔高的工作,激情难以产生。

2、Every dog has his lucky day. 每个人都有他的幸运日。

得出:活动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多方案,从多方面考虑出发,但所有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思维发展能力。拓宽思路,大胆实施。

篇10:情景式作文教学案例

情景式作文教学案例

【问题的提出】

回顾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

a、重“理”轻“情”。

指的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偏重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每次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厌其烦地运行着一套固定的模式,怎样审题,怎样选材,甚至细化到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于是学生的作文就是: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尾。原本关于话题所产生的写作冲动在固定的程式中僵化了,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也湮没了!

b、重“文”轻“境”。

不少老师还沿袭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方法,重视范文“文字”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的创设。失去了真实情境的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会束手无策,长此以往,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最后还有甚者不愿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

c、重“计划”轻“故事”。

现在的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作文教学篇目,这成了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的作文教学任务。把那些篇目一一落实,似乎一学期的作文训练已经到位。但是仅仅靠这些“计划篇目”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单调乏味的。因为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所以我们既要考虑教材规定的篇目,又要关注儿童本身,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整合。而这些往往被教师忽视,在教师眼中,作文是任务;在学生眼中,作文是负担,享受不到习作带来的愉悦。

d、重“形式”轻“真实”。

我们经常可以在优秀作文中,看到老师这样的评价:“文中多处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显得更生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语句老到,思想深刻,点明题意!”,还有什么“环境衬托法”、“前后照应法” 教师在指导或讲评作文时,不知不觉就讲到了方法,殊不知这会扼杀孩子真实的天性,套上固定的枷锁,让我们看到一张张带着成人面具的稚嫩的脸。

那么如何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作文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呢?不妨在这里初谈一点见解。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1)体验就是对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和感受;

(2)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强调人对事物、生活的亲身经历,强调感受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所谓“亲历体验”,就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件事、人物、事物、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如果学生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没有自己独到的经历与感受,学生是很难或者说是不可能写出具有独到感受的文章来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时诱发学生的体验呢?

【实施策略】

(一)以“阅读生活”为本真,丰富习作内涵

梅子涵先生认为:“儿童应该多亲近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以善为美,劝人为善,喜欢读童话的孩子通常不会变坏,从小看童话长大的孩子与从没看过童话的孩子有很大不同。”阅读无疑是最直接、最便利诱发体验的方式了,将习作有机地融入孩子的阅读中,以读促写,以写引读,不仅对孩子的阅读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领,还加深了孩子对作品内涵的领悟,此时习作成为联结孩子心灵与作品灵魂的桥梁。

“续”写,使故事中有“我”的期待。一篇童话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让我们满心欢喜;有的故事催人泪下,甚至不愿接受。于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乘着童话的文字继续飞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结尾。如看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觉得小姑娘太可怜,学生就开始续写。

“新”写,使故事中有“我”的创造。如在阅读完《鸟的天堂》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第一人称改写成导游词,尽量用上文中优美的语言,将文本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曾祥芹先生提出一个“表达性阅读”的概念,即要关注阅读吸收后的倾吐――以文表心,也就是将习作与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读写协调发展。

“后”写,使故事中有“我”的情感。往往在读完一个故事,一篇小说,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在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时,写下的感触、读后感。在看完《爱的教育》中《痊愈》这个故事时,学生写道:“有过生与死的较量,才懂得珍惜和可贵。幸好,《痊愈》这篇日记让我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旅行,使我深深地明白:珍惜生命,珍惜我们健康生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吧!”通过写读后感,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树立人生价值。      将习作融入孩子的阅读中,既提升了阅读,使孩子对文学作品有了对话,有了内化,又升华了感悟,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能让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势必激起他们言说的欲望,此时安排“写”恰到好处。

(二)以“生活世界”为本原,拓宽习作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

【案例1】 《秋天的雨》

开学前几天,一直下着雨,淅淅沥沥的,坐在办公室里的我,望着窗外,微风拂面,夹杂着雨丝,独自享受着雨带来的清凉。望着望着,突发奇想:何不让孩子们淋一淋雨呢?于是就布置了“淋雨”、“写雨”的回家作业。

淋一淋“雨”

(1)可以走到窗边,阳台上,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雨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

(2)如果雨小了,可以走进雨中,用手和身体与雨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

写一写“雨”

让雨也在我们的稿纸上“下一下”吧,比比谁的雨下得更美,更大,更欢!

附学生片断:

学生甲:我又将手伸出窗外,雨滴在我的手上,轻轻的,凉丝丝的。我静静地听着雨声,这声音让我感到喜悦,刚刚无精打采的我,现在像听到命令似的,马上振作起来。我闭上眼睛,细细地听,慢慢的,慢慢的,我觉得这就是一首欢快的曲子,那轻快的旋律真像音乐家在演奏

学生乙:我昂起头,仔细看着小雨点儿,它有着苗条的身材,穿着一件透明的衣裳,是那么轻盈,是那么飘逸。雨儿如同银丝般飘下来,密密的,斜斜的,朦朦胧胧的一片

学生丙:这几天,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风,一直轻轻地吹着,没有夏天的狂暴,没有冬天的寒冷。雨还是下着。我跑到楼下,张开双臂,雨点儿落在我的手臂上,凉凉的,冰冰的,十分舒服。调皮的雨点儿一会儿躲在头发里,一会儿坐在手臂上,一会儿躺在手心里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富于个性的语言,写出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怎不令人欢喜?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从而拓宽习作的视野,积累习作的素材。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供习作平台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案例2】《陀螺大战》

上学期,陀螺成为孩子们最时尚的玩具,风靡一时。课间有围在一起聊陀螺的,什么“银爪白虎S”、什么“旋翼飞凤”、什么“震山狮神”、什么“怒江灵豚”说得头头是道;回到家,有赛陀螺的,三个一群,五个一撮地围在一起,随处可见。陀螺占据了他们的思想,成了他们课余生活的全部。与其这么发展下去,不如来个陀螺大战,一比高下。     陀螺知识大比拼  向同学们介绍陀螺,说说自己的陀螺的零件,以及这些配件的功能。

别开生面的陀螺大战

陀螺大赛分四局,第一局预演赛,参赛选手在指定地点先热热身;第二局预赛,共分为6轮,每轮6位选手,坚持旋转到最后的陀螺获胜;第三局复活赛,在第二局中表现不错的陀螺还可以进入复活赛;最后一局是总决赛,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陀螺大赛的筹备工作:

1)战场的布置:5名男生。用小方凳围成四四方方的战场。

2)摄影1名、裁判4名和通讯员1名。

“陀螺”飞进了作文本

比赛结束了,大家仍沉醉在比赛的火热气氛中,连平时不爱玩陀螺的女生,平时样样不出众的学困生也获得了第二名,大家为之高兴和兴奋。教师趁热打铁,将写作的活动引入正题。经过交流和指导,学生愉快地写作,不多时,一篇篇佳作“新鲜出炉”。

刘铁芳博士说:“没有游戏的童年是残缺的,缺少幸福体验的童年是暗淡的。”一堂好的作文课应当与学生游戏一起发生,只要孩子心中有游戏的诉求,作文课就可以拉开“序幕”,搭好“舞台”,让孩子们的言语自由“舞蹈”。

【案例3】《点鼻子》小游戏

为了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我决定在语文课上玩个小游戏。看到我在语文课上又发白纸,又滴墨水,学生一脸疑惑,带着好奇又是看,又是问,谁也猜不出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准备工作就绪,我终于发话了:“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耶!”在一片欢呼声中,我们的游戏开始了:要求同学们跟着我的指令做。左手拿纸,右手食指蘸墨水,点鼻子。真点鼻子?学生开始矛盾,真点!无奈,学生跟着我点了鼻子。

结果出来了:墨水印全在同学们的鼻子上安了家,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得人仰马翻。突然有同学发现我同样点了鼻子,但鼻子上没有墨水印。经过一番争论后,同学们终于明白。“老师用食指蘸墨水,中指点鼻子,我们缺少了观察!”,“都是不仔细观察惹得祸,害得鼻子受苦受累!”,“原来老师这般“狡猾”!”

后记

事后,一篇篇文章《点出了道理》、《“狡猾”的老师》、《“小”鼻子中的“大”秘密》、《与众不同的语文课》、《那一刻》跃然纸上,看得我欣喜若狂,不禁为学生的精彩而喝彩。不需要传统的说教,不需要作前的指导,那灵动的语言,那深刻的道理,都在那一次迸发,这都缘于“体验”!

(四)以“创设情境”为手段,唤醒习作冲动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 因为“学习产生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

【案例4】《找试题》

有一次教师预先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小型考试。当学生作好了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后,教师郑重地翻开讲义夹去取试题,然而没有,接下来是教师一系列的“找试题”的动作,神态也随着找的过程不断变化,学生由观望开始变得莫名其妙,最后忍俊不禁时,教师宣布“试题”找到了,就是用大300字,将老师“找试题”的过程写下来。

紧张、期待、疑惑、豁然这瞬间的情感变化使学生作文兴趣盎然,写作情绪轻松而自然,写起来非常顺手。

“老师胸有成竹地翻开讲义,满怀希望地‘抖动’课本,失望地望着在地上滚动的硬币,有些慌乱地找遍身上所有的衣袋,仅存的一线希望破灭了,从走廊上回到讲台上,还一边无何奈何地摇头,尴尬地望着学生;最后带有几分狡黠地宣称”

学生写作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写,也就是说,没有体验。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教师就要有目的导演“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性,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孩子们的创作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得以正常的发挥,只有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让他们有所想,有所感,而后文思涌动,写出一篇篇佳作来。让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一方自由的天空,荡涤所有灰色的尘埃,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作文走进真实,让孩子们在“作文”这片领域里自由驰骋,让孩子们深深感受到“作文,想说爱你并不难!”

[情景式作文教学案例]

篇11:探究式教学设计

探究式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过程:

1.贴近生活,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悬挂起来的物体在竖直平面内作摆动:摆钟摆锤的摆动,公园里小孩在荡秋千,起重机下货物的晃动……悬挂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什么运动?摆钟是利用什么原理制作的?学习了“单摆”这节课后,我们就会明白了。

2.探究摆的.振动周期

(1)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摆钟,引导学生观察摆锤的摆动和指针的变化,然后展示摆球、铁架台、细线等实验装置,演示摆球在竖直平面内的振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摆球的往复运动。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联系往复运动表现出的运动周期性,提出问题:

摆的振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进行猜想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

①摆的振动周期可能与摆球的振幅有关;

②摆的振动周期可能与摆球的摆长有关;

③摆的振动周期可能与摆球的质量有关。

讨论时,有的学生可能猜想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所受重力有关,很少有学生猜想摆的振动周期与重力加速度有关。

(3)设计实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并依此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成甲、乙、丙三大组(每一大组再分成若干小组)探究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的振幅、质量、摆长的关系。学生进行讨论,整理、归纳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测的物理量(见表1)。

表 1

摆的周期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在课堂上不易进行实验探究,可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提出在高层建筑中,在升降机中,在月球上,在飞船中,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做实验。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案。

(4)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同时记录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见表1)。

(5)交流、评估

学生分析、进行观察、测量和得出实验结果,与猜想进行比较作出解释(见表1)。各组选派代表进行交流,启发学生评估各组实验结果,总结摆的振动周期特点:①偏角较大时,摆的振动周期跟振幅大小有关;②摆的振动周期跟摆球质量无关;③偏角较小时,摆的振动周期跟振幅大小无关,跟摆长有关,摆线增大周期变大,摆线缩短周期变小。

3.探究单摆振动特征

教师:单摆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单摆由摆线和摆球两部分组成:第一,摆线需由质量不计、没有伸缩性的细线提供;第二,摆球的密度较大,而且摆球的直径要比摆线的长度小得多。这样才可将摆球看成质点,构成单摆。前面实验时提供的摆球和摆线基本符合构成单摆的条件,实验用的摆可看作单摆。

(1)提出问题

在上述实验探究中学生可能提出问题:单摆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

(2)进行猜想

组织学生讨论,提出猜想:

①单摆振动不是简谐运动,因为单摆振动周期的大小跟偏角的大小有关,不是一个定值。

②不能确定。因为单摆的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要看它受到的回复力的大小是否跟位移的大小成正比。

③因为在偏角较小时,单摆的周期跟振幅无关,跟摆长有关,像弹簧振子的周期那样,周期由振动物体本身决定。所以这时单摆振动是简谐运动。

(3)设计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归纳,确定设计思想,制定计划:

①设计思想

简谐运动图像是一条余弦(或正弦)曲线,如果单摆振动是简谐运动,它的振动图像也应是一条余弦(或正弦)曲线。

篇12:叙述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 引导儿童乐于探究。

3、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儿童乐于探究,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教学准备:

1、 课前请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记录发现,并思考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2、 思考自己曾独立解决过的生活中的.小事情,受到了父母夸奖。

3、 收集有关活动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播放课件:《蓝猫淘气三千问》。今天又两位好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们是蓝猫和淘气。它们知识渊博,今天江河我们一起轻扣自然科学的大门。

2、 老师板书课题。

二、 游戏猜猜看。

小淘气请大家一起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出示课件:这是什么?学生说答案。就这么一个图案,就能猜出这么多答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三、 问题大分享。

1、 大家看,这又是什么?对了,是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天天和我们见面,那么经常在你的脑瓜中出现的小问号是什么呢?

2、 小朋友出现了这么多问题,那这些小问号是从哪里来的呢?

看课件:谁来说说?原来,她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小问号。

3、 课前,我让大家去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小问号的答案了,你们找到了吗?

下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哪位同学来把自己的秘密与大家分享?

同学交流后,老师总结:有时候问问别人,网上查查,书上找找,动手做做都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呢?

四、 走进名人屋。

1、 老师讲瓦特的故事。

2、 同学互相说自己知道的科学家的故事。

3、 学习书上的故事,从中明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五、 生活小能手。

1、 看我们生活中的生活小达人想出的各种小妙招。

2、 介绍自己生活中的奇思妙想。

3、 你还想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

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呢!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篇13:计算机案例式与项目法教学的差异性与适用性探讨

计算机案例式与项目法教学的差异性与适用性探讨

文章针对目前热议的`案例式教学与项目法教学,探讨其在内涵本质上的不同、在教育过程中作用范围不同.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提出了两种教学法适应性,并指明在两种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承担的角色与对策.

作 者:郭琦  作者单位: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泉州,36 刊 名:福建电脑 英文刊名:FUJIAN COMPUTER 年,卷(期): 25(3) 分类号:G71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项目法教学   教学改革   计算机教学   工作过程教育  

篇14:“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四、运用深化

弄清了知识的'本质,不等于真正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必须把理性的认识具体化,在实践中完善认识。运用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深刻体悟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升华认识。这一过程,教师要紧紧围绕所学知识的本质精心设计习题,一题一得,做到对学生学习情况心中有数,莫泛泛练习,事倍功半;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将激发新的问题。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旨在着力体现新课程关于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把现代理念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有所遵循,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期望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案例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年级数学课本下册第六单元――

加与减(一)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法与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

一、引发问题

1、创设情境:淘气一家人到商场买电器,你们猜猜看,淘气可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⑴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⑵ 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⑶1台洗衣机、1台电冰箱和1台电视机一共多少钱?……

3、归类整理提出的问题,指明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⑴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⑵ 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

二、组织探究

(一)师生共同探究“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的问题。

1、独立思考:你怎样解决“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的问题?

2、师生提出各自运用的计算方法,交流辨析:

⑴500+800=? 5张一百元的人民币加上8张一百元的人民币,是13张一百元的人民币,13个100元是1300元,所以500+800=1300。

⑵我先想5+8=13,所以500+800=1300。

⑶5个百加上8个百等于13个百,就是1300。

⑷我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算出的。

(二)师生共同探究“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的问题(简略略处理)

……

三、作出解释

1、引导归类整理提出的算法:借助直观计算、理解成几个百相加得多少个百、用旧知识类推迁移……

2、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今天我们是在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要学会运用上面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

3、质疑

四、运用深化

1、解答学生前面提出的可以应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的问题。

2、书上P51页习题。

五、课堂总结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鼓励与肯定。

3、提出今天学习遇到、以后学习要解决的问题:⑴1台洗衣机、1台电冰箱和1台电视机一共多少钱?⑵非整十、整百数相加减,应该怎样计算呢?

案例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通过亲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发现―概括―应用”的学习方法。

3、通过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再现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关键:充分感知,适时抽象

教学过程:

一、引发问题

1、直观、初步认识长方体:

讲桌上的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在立体图形中,最基本的形状是长方体。你知道讲桌上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吗?自己课桌上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2、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3、上面大家谈到的物体的形状是否都是长方体的,当我们明确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4:认识面、棱、顶点: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先结合学具认识几个新的概念:

面:(拿着教具模型,用手掌摸着它的面)大家摸摸手中学具上这平平的部分,我们把它称作“面”。(指着另外的面)这也是它的面……我们这里所说的“面”都是平面。

棱:(用手指划着模型的棱)这是两个平面相交的边,我们把它称作“棱”。请你用手摸摸自己手中学具上的棱,并说说是哪两个面相交得到的棱。

顶点:(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这三条棱相交的尖尖的部分,也就是一个点,我们把它称作“顶点”。请你把另外的顶点指给同学看。

请你指一指这几个模型(四面体、台体等)的面、棱、顶点。

我们已经认识了面、棱和顶点,现在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5、提出问题:(拿着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非长方体模型)这是长方体吗?这呢?根据什么说这个是长方体,而这个不是呢?

二、组织探究

1、请大家用课桌上的长方体学具与非长方体学具进行对照,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学生共同进行研讨:

大家研讨得挺好,现在来汇报你的研究收获。(你认为有几个特征就说几个特征,老师帮你记录。)谁愿意先汇报?(学生举起学具汇报研究所得,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进行点拨,规范表述语言,特别是数“面”、数“棱”的方法,即“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认识指导要到位。)

三、作出解释

1、整理获取的结论,使之条理化:

⑴你能把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有条理地整理一下吗?(结合板书,学生可以从数量、形状、大小和长短几方面整理;也可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整理。)

⑵到底长方体的特征有几点?是否都重要呢?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概括的?(通过看书,使学生明晰――长方体的特征就是三点:①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⑶师:这就是长方体的三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识别一个形体是不是长方体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2、辨析比较,抓住本质:

⑴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学具(指长方体模型与非长方体模型)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为什么它是长方体?而它却不是呢?

⑵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三个特征中最本质的是“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⑶我们前面列举实例中的电视、冰箱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在长方体形状基础上的艺术加工。

3、建立表象:

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4、识图:

⑴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你最多能看到了哪几个面?

⑵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图略)。

5、认识长、宽、高

⑴(示长方体框架教具)请你观察一下: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每相对的四条棱为一组,可以分成三组。)

⑵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⑶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和高。通常,我们把上下垂直的棱长度叫做高,较长棱的长度叫做长,较短棱的长度叫做宽。

⑷以学具任一顶点为例,指出长、宽、高。

⑸(示一斜放着的教具)请你指出它的长、宽、高。(可以有不同说法)

5、看书质疑

四、运用深化

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量出它的长、宽、高。

五、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们不但学会了知识――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而且习得了探究问题的方法――“观察-发现-概括-应用”学习方法。

3、鼓励与评价。

4、你能用今天的学习方法研究其它立体图形的特征吗?

相关专题 案例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