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组合公式教学设计

ting23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ting23”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排列组合公式教学设计(共17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排列组合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每生1-3 数字卡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你们熟悉的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喜羊羊)你们喜欢它吗?(喜欢)。喜羊羊要带你们去一个叫做“智慧岛”的地方去游玩,那里有很多很有趣的数学游戏等着我们呢,等会儿看哪个同学最积极动脑筋,最大胆回答问题。好,我们马上出发。

二、多种活动,体验新知。

1、感知排列。

(1)我们要到“智慧岛”玩排数游戏。热情的喜羊羊第一个跳出来迎接我们,可是需要密码才能进去,你们想不想进去呀?

出示密码问题:用

1、2两个数字能摆成几个两位数?(课件) ①学生先独立用数字卡片摆数,再指名回答结果。(课件演示结果) ②输入密码进入“智慧岛”。

(2)灰太狼来到羊村门口安放密码炸弹引出排列问题。 用

1、

2、3三个数字能摆成几个两位数?(课件)

①老师说明要求后,请学生实际操作,边摆数,边在记录卡上记录。 ②让学生汇报自己摆的不同的两位数。 ③输入密码,解除密码炸弹。

(3)让学生讨论摆数的方法。并发现问题。 (4)师小结:

先固定最前面一个数字,再用这个数字与其他两个数字分别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既准又快,不容易重复,也不容易漏掉。)板书:排列

2、帮助喜羊羊拯救了羊村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课中操《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3、感知组合

(1)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2)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搭配,交流并反馈。 (3)师小结,并板书:组合。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握手游戏

(1)我们帮小红搭配上衣和裤子成功了,而且表现很出色,大家相互握握手祝贺祝贺!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握手游戏:

操作,握手游戏: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能握几次手?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观看运动会 (1)课件出示问题:

买一张门票要5角钱,有几种付钱的方法? (2)学生交流反馈。(4种)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排列与组合

(1) 固定十位的方法:

12、

13、

21、

23、

31、32 (2) 固定个位的方法:

21、

31、

12、

32、

13、23 (3) 个位十位交换位置:

12、

21、

12、

23、

13、31

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篇2:排列组合公式教学设计

排列组合 教学设计

实验学校 崔海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大家乐意吗?(板书课题) 现在大家来看一下我们的活动目标。(课件出示活动目标)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课件出示圣诞老人画面,圣诞老人过生日了,想请大家参加他的生日聚会,但是他有要求。通过圣诞老人提出本节课任务。

二、合作学习,构建模型

(一)初步感知。课件出示:

第一关:摆一摆,猜密码。(用数字卡片

1、2能排成几个两位数自己动手摆一摆)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卡片后,指名汇报。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第二关:摆一摆,比一比(用数字卡片

1、

2、3能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最多。

小组探讨,组长把大家的讨论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以组为单位派代表汇报。

师:有的组摆出了4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组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的?有什么好办法?

(鼓励方法的多样化,对各组的不同方法进行肯定和表扬。) 结合发言,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选出优胜组。

师生共同归纳:用数字排列组成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确定十位上的数,然后考虑个位上有哪些数可以与其搭配。

(三)握一握。课件出示:小精灵说的话。

恭喜你们成功的度过了前两关,现在,我们握手祝贺一下。 师:每两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几次手?(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活动后,小组指名汇报。

师:究竟是几次呢?请大家互相握握看吧! 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同学一起数数。

(四)课件出示:

师:圣诞老人决定奖励你们两件上衣、两条裤子,那么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拿出学具卡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一)付钱问题。

课件出示:99页做一做2题

小组讨论,小组长统计本组学生答题情况,并由小组代表汇报。

(二)拍照站法。

小丽、小芳、小美在风景如画的郊外游玩,三人想站成一排拍照留念,她们有几种站法?

小组讨论后,由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数一数。

篇3:排列组合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能列举3个事物所有的排列组合结果。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经验,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思想。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比较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下,有条理的列举出所有结果。 教学难点:由列举具体结果抽象为数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能猜到老师的年龄吗? 指名猜一猜

提示:老师的年龄是由9和2两个数字组成的。 引导学生说出一定是29岁。

目的:两个数排列,可能有两种结果,根据生活经验老师的年龄一定是29岁。培养学生要根据生活经验作出选择,同时为下面的的三个事物的排列组合做铺垫。

二、探究3个事物的排列组合结果

1、这节课我们要玩一个小游戏,不过在玩游戏之前要先把密码输入进去才能知道游戏的名字和规则。

2、出示课件。

密码是由

1、

2、3这三个数中的两个组成的,你们能猜到吗?

3、猜密码

(1) 你认为密码一定是12吗?

多找几名同学猜密码,得到答案只猜到一个或一部分的密码是不一定正确的。

(2) 怎么样才能保证密码一定正确呢?

把所有由这三个数组成的两位数全部找出来。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并作好记录(结果可能有找到6个、5个7个……)一一进行比较,发现有漏掉的,有重复的。

(3) 如何才能把所有的可能全部写出来,既不漏掉也不重复呢?

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学生自己整理答案,全班展示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 可以先确定十位,也可以确定各位,还可以两个一组,调换两个数的位置。

(4) 输入密码

在输入密码时保证不重复不漏掉,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输入。

三、由列举具体结果抽象为教学模式

1、出示游戏规则

密码找到了,我们来看看要玩什么游戏吧!(课件出示:石头、剪刀、布) 每个小组三名同学玩一次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分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并做好记录。

汇报结果

2、提问:谁获得了第一名?假如第一名不变,比赛结果会不会有变化? 再次游戏,第一名不变,分出第二名和第三名。 结果有两种,第一名不变,第二名和第三名,调换位置。

3、小组讨论

其他人有没有可能获得第一名?(肯定有)

当1号2号3号同学分别获得第一名的时候,结果会有几种,并全部列举出来。

4、展示结果,并根据结果提问。

(1) 你获得第一名的时候结果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2) 1号同学第一名时结果有几种?2号、3号呢?

5、建构模式

每个人获得第一名结果都可能有两种,三名同学一共可能有几种结果呢? 结果是3个2--------(师板书:3×2=6(种))

小结:三人比赛,可能有六种结果。我们先确定一个名次,然后把另外的两

个名次调换位置,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三个人就是六种结果。

6、比赛结束拍照

三个人拍照调换三人的位置可能照出出几种不同的照片?

7、将名次转换成数位,形成三个数的排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三位数。 说说方法:先确定百位,把每个数分别放在百位上,再调换另外两个数的位置。

也可以先确定十位,或个位。

四、列举现实生活中三个事物排列组合的例子

1、【读书好】本意是读书是一件很好的事。

【读好书】意为读一些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书或值得自己读的书。 【好读书】意指嗜好读书,爱读书。

板书设计:

不漏掉

不重复

3 × 2 = 6 (种)

篇4:排列组合公式教学设计

(二)第一课时 简单的排列问题 授课教师:魏亚楠

教学内容:教材101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第2题、104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方式。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过程,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用有序思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数学广角中的简单排列组合问题。

(二)提出研讨问题

1、回忆下二年级的时候有没有学过两位数的排列组合呢?

要求:无重复、无遗漏

2、现在老师手里有三张卡片

1、

3、5 请同学们想想怎么将这三个数排列为没有重复的两位数呢?

3、现在老师手里又多了一张卡片“0”请结合刚学过的表示方法,看一看能排列出多少个无重复的两位数呢?

(三)提出研讨要求

师:请大家拿出笔和纸和老师一起验证一下。

(四)暴露学生资源

预设①:0

1、0

3、0

5、

10、

13、

15、30、

31、

35、50、

51、53 共12种 预设②:

10、30、50、

13、

31、

15、

51、

35、53 共9种

预设③:十 个 (固定十位法) 预设④:十 个(固定个位法) 1 0 1 3 1 5 3 0 3 1 3 5 5 0 5 1 5 3 共9种

(五)组织互动研讨

1 3 5 3 5 1

0 0 0 1 1 3

5 3 1

3 5 共9种

同学们我们在上二年级的时候有没有学过两位数的排列组合呢,不记得也没关系,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在回忆一下~

看老师手里有两张卡片,

3、5 同学们如果我将这两个数字用“个十”的表示方法进行排列的话,会有几种排列结果呢,在这里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做到无重复,无遗漏!首先我们可将3放在十位上,那么5就在各位上,这样的组合结果为35。接下来我们将5放在十位上,3放在个位上,那么这样的组合结果为53。通过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排列结果,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它定义为:交换法。

同学们刚才老师是针对两个数字进行的排列,那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是三位数字,怎么将他们进行排列,才能做到无重复,无遗漏呢?

现在老师手里有三张卡片

1、

3、5,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怎么将这三个数排列为没有重复的两位数呢?

我们可以先把其中一个数固定不变,剩下的两个数拿来分别组合。同样我们用“个十”的表示方法进行排列,首先我们可以先将1固定不变,放到十位上,那么就可以将剩下的

3、5分别和1进行组合,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两个十位数13和15。 接下来我们再将3固定不变放到十位上,就可以得到31和35两个十位数。最后我们将5固定不变放到十位上也可以得到两个十位数,51和53,这样我们就得到了6个无重复且无遗漏的两位数。分别是

13、

15、

31、

35、

51、53有没有细心的同学观察到,老师总是将固定不变的数放到十位上呀,那么放到个位上,是不是同样能够得到上面的数字,并且得到的结果是不是一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综合两种组合结果,我们又可以得到两种排列方法: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了,现在老师手里又多出了一张卡片0 1 3 5 请结合咱们以上学过的三种方法将这四张卡片用“个十”的表示方法,看一看能排列出多少个无重复的两位数呢。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一起发现排列组合问题的一些规律。我们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有序、全面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排列的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有更多的规律我们没有发现,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动脑筋找到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规律。

板书设计:

简单的排列问题

0不能作最高位

有序、全面

排列组合公式教学设计

篇5:排列组合公式教学设计

上泉小学赵泽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情感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交流、探讨突破难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数位表格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从生活情景出发,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故事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2.采用观察法、操作法、探究法、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努力构建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如:握手、拍照等游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故事导入:灰太狼抓走了美羊羊,为了阻止喜洋洋来救,设置了门锁密码,要想闯关成功,要了解一个知识—搭配,揭示课题。 2.猜一猜 第一关的密码是由

1、2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这个密码可能是多少?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过渡谈话,引出例 1 灰太狼增加了难度,在第二关设置了超级密码锁,密码是

1、2 和 3 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课件出示例 1) 2.尝试学习,自主探究

(1)引导理清题意:你都知道了什么

(2)指导学法: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3)动手操作:分发3张数字卡片,任意选取其中两张摆一摆,组成不同的两位数。鼓励学生动脑,找规律去摆,比一比谁摆的数多而不重复。

3.小组交流,展示成果

(1)小组交流:学生自主摆完后,小组交流讨论,探讨排列的方法。

(2)展示成果:指名上黑板展示。 4.交流摆法,总结规律

① 交换位置:有顺序的从这 3 个数字中选择 2 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

② 固定十位: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 ③ 固定个位: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 小结:以上这些办法很有规律,他们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

5.区分排列和组合

握手游戏:每两个人握一次手,3个人握几次手?

这些与顺序有关的问题,我们叫排列。与顺序无关的问题,我们叫组合。

(三)应用拓展,深化方法 1.任务一:比一比谁最快。

2.任务二:购物小超市,买一个拼音本,可以怎样付钱? 3.任务三:涂颜色(教材 97页“ 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完成涂色。 4.任务四:搭配衣服。

5.组词:“读、好、书”一共有几种读法?

(四)总结延伸,畅谈感受

今天这节课有趣吗?同学们在数学广角里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拍照游戏,3个人站一起拍照有几种站法?4个人呢?

六、板书设计

排列与组合 1、2 —— 12 21

1、

2、3 ——12 21 23 32 13 31 12 13 21 23 31 32 21 31 12 32 13 23

篇6:高中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乒乓球、衣服图片、纸箱、每组三张数字卡片、吹塑纸数字卡片。

一、情境导入,展开教学

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数学广角”里做游戏,可是,我把游戏要用的材料都放在这个密码包里。你们想解开密码取出游戏材料吗?(想)我给大家提供解码的3个信息。

1.  好,接下来老师提供解码的第一个信息: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学生在两位数里猜)(你们猜的对不对呢?请听第二个解码信息)

2.  下面,提供解码的第二个信息:密码是由2和7组成的(学生说出27和72)。能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吗?

3.  下面,提供解码的第三个信息:刚才说了密码可能是27也可能是72。其实这个密码和老师的年龄有关。哪个才是真正的密码是?(学生说出是27)到底是不是27呢?请看(教师出示密码)。真的是27,恭喜大家解码成功!

二、多种活动,体验新知

1、感知排列

师:请小朋友先到“数字宫”做个排数字游戏,好吗?这有两张数字卡片(1 、2)(老师从密码包里拿出),你能摆出几个两位数?(用数字卡摆一摆)

生:我摆了两个不同的数字12和21。(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我又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数字3,现在有三个数字1、2、3,让大家写两位数,你们不会了吧?(会)别吹牛!(真的会)好,下面大家分组合作,组长记录。看看你们能够写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注意不要重复,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好,开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哪组同学来给大家汇报一下。(教师板书结果。)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呀?

2、探讨排列方法。

有的小组摆出4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小组摆出6个不同的两位数,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保证既不重复,也不漏掉数呢?还请大家分组讨论。看一看哪组同学的方法最好!(小组讨论,分组交流,学生总结方法。)哪组同学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

方法1:我摆出12,然后再颠倒就是21,再摆23,颠倒后就是32,再摆13,颠倒后就是31,一共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

方法2:我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上,然后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组成12和13;我再把数字2放在十位上,然后把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组成21和23 ;我再把数字3放在十位上,然后把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上组成31和32 ,一共摆出了6个两位数。3、老师和学生共同评议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摆一摆,学生试着总结。(如果学生说不出方法2,老师就直接告诉学生)

3、感知组合。

①师: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动脑的好孩子。来,咱们握握手,祝贺祝贺!加油!123

②提出问题:从大家刚才握手,老师想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想一想!

生1:6次!

生2:4次!

师:到底是几次呢?请小组长作裁判,小组内的三个同学,试一试,到底是几次?

③学生汇报表演。小组长指挥说明。哪组同学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数握手的次数。(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④师问: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

⑤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顺序无关。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这和顺序有关。

三、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下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呀?(老师从密码包里拿出一个乒乓球)(乒乓球)这个是我昨天专门买来的。定价5角。当时我的口袋里有1张5 角的、2张2角,还有5个1角的硬币。(师出示所述人民币)大家想一想我有多少种方法付给老板钱呢?(老师引导学生有序的说出付钱的四种方法)

有了乒乓球,老师就可以教大家打乒乓球了。不过我要先考考大家。每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三个人要比几场?(指名答。)好的,大家真能干。下课老师就教你们的乒乓球好吗?(好)。

今天是几月几日?(12月1日)哦!快到元旦了。小明准备在数学广角举办的元旦晚会上露一手。来一个时装表演。他准备了4件衣服(教师贴出2件上衣和2件裤子),请你帮他设计一下,有几种穿法?谁来说一说?(指名答出四种穿法并演示)

大家感觉一下只有4种穿法,是不是有点少了呀?(是)小明也和大家想到一块去了。于是他又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条黑裤子(贴出)。大家再想一想现在一共有多少种穿法了呀?(6种)除了刚才的4种,还有哪2种,谁来说一说?(生答完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6种穿法)同学们真聪明。我在这里代表小明向大家说一声:谢谢了!(没关系)。对了。到时候我们一定要去看小明的精彩表演!好不好?(好)

四、游戏活动,拓展应用

1、老师看大家学得这么开心,我们来做个抽奖游戏,想参加吗?每个小朋友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①教师出示4个号球:老师这这里有四个号球:2、5、7、8。

②什么样的号码能中奖呢?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中奖号码就是从这4个数中选出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这个号码可能中奖。再猜?你这个号码也可能中奖。看来,可能中奖的号码有很多个。有什么好办法肯定能中奖?(把你认为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吧)(把用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两位数都写出来,教师巡视,有的孩子写出来8个两位数,她还在继续写,看来不止8个。你写得越多你中奖的可能就越大)

③写好了吗?大家推举一个人来摸奖吧。老师来当公证员行不行?学生先摸出一个球。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个数出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 25、27、28。再摸一个球。中奖号码是?

④你中奖了吗?把你写出的这个数圈出来。同桌互相看看,如果你同位中奖了,请你给他画一面小红旗。

⑤出示所有结果:孩子们,你刚才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两位数?用2、5、7、8能组成的两位数究竟有多少个呢?咱们用刚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的办法把这些数都排出来吧!老师写,你们说,好吗?

2、老师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指名答,教师总结)

这种排法刚才有没有呀?我也糊涂了。怎样才能搞清楚呢?对了,我们也可以用刚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的方法来排一排。(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排一排)这样有顺序的排一下,我们都清楚了。看来我们以后,不管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什么事情,想什么问题都要有顺序的思考,这样才能考虑全面。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不管有多难,只要大家肯动脑筋,就一定能解决。对不对?(对)

五、全课总结,升华情感

在数学广角中还有许多地方等着大家去游玩,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大家就玩到这里。今天你这节课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1.高中定语从句教学设计

2.高中物理速度教学设计

3.高中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4.定语从句高中教学设计

5.高中心理课教学设计

6.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设计

7.高中大合唱教学设计

8.高中物理精彩教学设计

9.高中雷雨教学设计

10.高中向量教学设计

篇7: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及正确运用公式.难点是公式推导的理解及字母的广泛含义.是进一步学习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相关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知识基础.

1.是由多项式乘法直接计算得出的:

与一般式多项式的乘法一样,积的项数是多项式项数的积,即四项.合并同类项后仅得两项.

2.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和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只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运用这一公式.例如

在运用公式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变形,例如,变形为,两个数就可以看清楚了.

3.关于的特征,在学习时应注意:

(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上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2)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3)公式中的和可以是具体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4)对于形如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相乘,就可以运用上述公式来计算.

三、教法建议

1.可以将“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有几项”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可能为四项、三项、两项中找出积为两项的特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加以实践检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为什么有的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为两项,因为其中两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而另两项恰是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时为零,即

(a+b)(a-b)=a2+ab-ab-b2=a2-b2.

这样得出,并且把这类乘法的实质讲清楚了.

3.通过例题、练习与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这里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公式的结构,教师可以用对应思想来加强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训练,如计算(1+2x)(1-2x),

(1+2x)(1-2x)=12-(2x)2=1-4x2↓ ↓ ↓ ↓ ↑ ↑

(a + b)(a - b)=a2- b2.

这样,学生就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不容易出差错.

另外,在计算中不一定用一种模式刻板地应用公式,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运算法则,经过变形后灵活应用公式,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以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应用.

难点:用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师生共同研究

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前应该有几项?合并同类项以后,积可能会是三项吗?积可能是二项吗?请举出例子.

让学生动脑、动笔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两个二项式相乘,乘式具备什么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为什么具备这些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两项呢?而它们的积又有什么特征?

(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以及这两个数之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乘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继而指出,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我们把它写成公式,并加以熟记,以便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以后经常遇到(a+b)(a-b)这种乘法,所以把(a+b)(a-b)=a2-b2作为公式,叫做乘法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公式.

二、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计算(1+2x)(1-2x).

解:(1+2x)(1-2x)

=12-(2x)2

=1-4x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是否符合特征,并让学生说出本题中a,b分别表示什么.

例2 计算(b2+2a3)(2a3-b2).

解:(b2+2a3)(2a3-b2)

=(2a3+b2)(2a3-b2)

=(2a3)2-(b2)2

=4a6-b4.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只需将(b2+2a3)中的两项交换位置,就可用进行计算.

课堂练习

运用计算:

(l)(x+a)(x-a); (2)(m+n)(m-n);

(3)(a+3b)(a-3b); (4)(1-5y)(l+5y).

例3 计算(-4a-1)(-4a+1).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学生解题情况,让采用不同解法的两个学生进行板演.

解法1:(-4a-1)(-4a+1)

=[-(4a+l)][-(4a-l)]

=(4a+1)(4a-l)

=(4a)2-l2

=16a2-1.

解法2:(-4a-l)(-4a+l)

=(-4a)2-l

=16a2-1.

根据学生板演,教师指出两种解法都很正确,解法1先用了提出负号的办法,使两乘式首项都变成正的,而后看出两数的和与这两数的差相乘的形式,应用,写出结果.解法2把-4a看成一个数,把1看成另一个数,直接写出(-4a)2-l2后得出结果.采用解法2的同学比较注意的特征,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运算简捷.因此,我们在计算中,先要分析题目的数字特征,然后正确应用,就能比较简捷地得到答案.

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

(l)(-a+b)(a+b); (2)(a-b)(b+a);

(3)(-a-b)(-a+b); (4)(a-b)(-a-b).

2.计算下列各题:

(1)(4x-5y)(4x+5y); (2)(-2x2+5)(-2x2-5);

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请不同解法的学生,或发生错误的学生板演,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解法.

三、小结

1.什么是?

2.运用公式要注意什么?

(1)要符合公式特征才能运用;

(2)有些式子表面不能应用公式,但实质能应用公式,要注意变形.

四、作业

1.运用计算:

(l)(x+2y)(x-2y); (2)(2a-3b)(3b+2a);

(3)(-1+3x)(-1-3x); (4)(-2b-5)(2b-5);

(5)(2x3+15)(2x3-15); (6)(0.3x-0.l)(0.3x+l);

2.计算:

(1)(x+y)(x-y)+(2x+y)(2x+y); (2)(2a-b)(2a+b)-(2b-3a)(3a+2b);

(3)x(x-3)-(x+7)(x-7); (4)(2x-5)(x-2)+(3x-4)(3x+4).

热门文章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第一场雪Unit2Lookatme第五课时植物妈妈有办法威尼斯的小艇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相关文章·多项式的乘法·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的乘法·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二)·同底数幂的乘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中“ 课件”中“ 课件”

篇8:《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1)102 (2)(y+2)(y-2)(y2+4).

解:(1)10298 (2)(y+2)(y-2)(y2+4)

=(100+2)(100-2) =(y2-4)(y2+4)

=1002-22=10000-4 =(y2)2-42=y4-16.

=9996;

2.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103 (2)(x+3)(x-3)(x2+9);

(3)59.8 (4)(x- )(x2+ )(x+ ).

3.请每位同学自编两道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题目.

例2 填空:

(1)a2-4=(a+2);(2)25-x2=(5-x)();(3)m2-n2=()();

思考题:什么样的二项式才能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

(某两数平方差的二项式可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

练习

填空:

1.x2-25=()();

2.4m2-49=(2m-7)();

3.a4-m4=(a2+m2)()=(a2+m2)()();

例3 计算:

(1)(a+b-3)(a+b+3); (2)(m2+n-7)(m2-n-7).

解:(1)(a+b-3)(a+b+3) (2)(m2+n-7)(m2-n-7)

=[(a+b)-3][(a+b)+3] =[(m2-7)+n][(m2-7)-n]

=(a+b)2-9=a2+2ab+b2-9. =(m2-7)2-n2

=m4-14m2+49-n2.

三、小结

1.什么是平方差公式?一般两个二项式相乘的积应是几项式?

2.平方差公式中字母a、b可以是那些形式?

3.怎样判断一个多项式的乘法问题是否可以用平方差公式?

四、布置作业

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a2+b)(a2-b);(2)(-4m2+5n)(4m2+5n);

(3)(x2-y2)(x2+y2);(4)(9a2+7b2)(7b2-9a2).

2.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69 (2)53 (3)503 (4)40 39 .

篇9: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通过小结使学生理解公式数学表达式与文字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公式的应用及推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1)用较简单的代数式表示下图纸片的面积。

(2)沿直线裁一刀,将不规则的右图重新拼接成一个矩形,并用代数式表示出你新拼图形的面积。

讲评要点:

沿hd、gd裁开均可,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裁开之前知道

hd=bc=gd=fe=a-b,

这样裁开后才能重新拼成一个矩形。希望推出公式:

a2-b2=(a+b)(a-b)

2、(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

(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

(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

(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

(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

依照公式的文字表达式可写出下面两个正确的式子:

经对比,可以让人们体会到公式的文字表达式抽象、准确、概括。因而也就“欠”明确(如结果不知是谁与谁的平方差)。故在使用平方差公式时,要全面理解公式的实质,灵活运用公式的两种表达式,比如用文字公式判断一个题目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用数学公式确定公式中的a与b,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计算即准确又灵活。

3、判断正误:

(1)(4x+3b)(4x-3b)=4x2-3b2;(×)(2)(4x+3b)(4x-3b)=16x2-9;(×)

(3)(4x+3b)(4x-3b)=4x2+9b2;(×)(4)(4x+3b)(4x-3b)=4x2-9b2;(×)

篇10: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围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的课题设计的,通过预设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的预习基础上回答相关的'问题,产生对整式的乘法、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的对比。

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对知识产生探究,同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验证平方差公式;再通过质疑的方式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结构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让学生在应用平方差公式行分解因式时注意到它的前提条件;通过例题练习的巩固,让学生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让学生更加熟练、准确,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让学生领会换元的思想,达到初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运用提公因式法后公式法的第一课时——用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它是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的逆向应用,它是解高次方程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教材的处理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在原有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整式乘法计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分解因式。明确因式分解是乘法公式的一种恒等变形,让学生学会合情推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学习惯。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所教授的学生程度相对较好,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本节课是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的逆向应用,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掌握效果较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初二的数学教学以“引导学生有效预习”为小课题,学生已经建立较好的预习习惯,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学生的预习与课堂的学习仍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有效掌握,对一些相对落后的学生来说应注重突出重点,分析透彻,所以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前提,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分解因式方法的过程,体会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之间的联系。

2.通过乘法公式:(a+b)(a-b)=a2-b2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4,将高次偶数指数向下次指数的转达化,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4.通过活动1,发现并归纳出因式分解的又一方法:逆用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得到a2-b2 =(a+b)(a-b)。

5.通过活动4,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情感与态度

1.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己信心。

篇11: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以及运算能力,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紧张而轻松地教学氛围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及正确运用公式。难点是公式推导的理解及字母的广泛含义。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的精讲、引导为主,辅以引导发现、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你会做吗?

(1)(x+1)(x—1)=_____=()

(3)(3x+2)(3x—2)= _____=()()

2、能否用简便方法运算:×(这里需要用到平方差公式,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二)探索规律,归纳平方差公式

交流上面第1题的答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两个二项式相乘,乘式具备什么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为什么具备这些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两项呢?而它们的积又有什么特征?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两数之和与这两数之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我们把(a+b)(a—b)=a—b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再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公式,并让学生熟记。)

(三)尝试探究

(四)巩固练习

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l)(x+a)(x—a)

(2)(m+n)(m—n)(3)(a+3b)(a—3b)

(4)(1—5y)(l+5y)(5)998×1002

(6)395×405

2、直接写出答案:

(l)(—a+b)(a+b)

(2)(a—b)(b+a)

(3)(—a—b)(—a+b)

(4)(a—b)(—a—b)(5)999×1001

(6)×(让学生独立完成,互评互改。)

(五)小结

1.什么是平方差公式?

2.运用公式要注意什么?

(1)要符合公式特征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2)有些式子表面不能应用公式,但实质能应用公式,要注意分清a、b。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作业

P106习题1—5题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精心备课,本节课在教学中是比较成功的。成功之处在于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抓住了学生思维这条主线,遵循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松后紧。课堂上没有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考结果的机会,过于注重“收”,而“放”不够。

篇12: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1.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理解;(重点)

2.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应用.(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并讲解一种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平方差公式.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平方差公式

【类型一】直接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5)(3x+5);

(2)(-2a-b)(b-2a);

(3)(-7m+8n)(-8n-7m);

(4)(x-2)(x+2)(x2+4).

解析: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1)(3x-5)(3x+5)=(3x)2-52=9x2-25;

(2)(-2a-b)(b-2a)=(-2a)2-b2=4a2-b2;

(3)(-7m+8n)(-8n-7m)=(-7m)2-(8n)2=49m2-64n2;

(4)(x-2)(x+2)(x2+4)=(x2-4)(x2+4)=x4-16.

方法总结: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2)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3)公式中的a和b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类型二】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便运算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0xx×1923;(2)13.2×12.8.

解析:(1)把20xx×1923写成(20+13)×(20-13),然后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2)把13.2×12.8写成(13+0.2)×(13-0.2),然后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解:(1)20xx×1923=(20+13)×(20-13)=400-19=39989;

(2)13.2×12.8=(13+0.2)×(13-0.2)=169-0.04=168.96.

方法总结:熟记平方差公式的结构并构造出公式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3题

【类型三】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化简求值

先化简,再求值:(2x-y)(y+2x)-(2y+x)(2y-x),其中x=1,y=2.

解析:利用平方差公式展开并合并同类项,然后把x、y的值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2x-y)(y+2x)-(2y+x)(2y-x)=4x2-y2-(4y2-x2)=4x2-y2-4y2+x2=5x2-5y2.当x=1,y=2时,原式=5×12-5×22=-15.

方法总结:利用平方差公式先化简再求值,切忌代入数值直接计算.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4题

【类型四】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如图①,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形(a>b),把剩下部分拼成一个梯形(如图②),利用这两幅图形的面积,可以验证的乘法公式是______________.

解析:∵左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2-b2,右图中梯形的面积是12(2a+2b)(a-b)=(a+b)(a-b),∴a2-b2=(a+b)(a-b),即可以验证的乘法公式为(a+b)(a-b)=a2-b2.

方法总结:通过几何图形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可对平方差公式做出几何解释.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

【类型五】平方差公式的实际应用

王大伯家把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了邻居李大妈.今年王大伯对李大妈说:“我把这块地一边减少4米,另外一边增加4米,继续原价租给你,你看如何?”李大妈一听,就答应了.你认为李大妈吃亏了吗?为什么?

解析:根据题意先求出原正方形的面积,再求出改变边长后的面积,然后比较二者的大小即可.

解:李大妈吃亏了,理由如下:原正方形的面积为a2,改变边长后面积为(a+4)(a-4)=a2-16.∵a2>a2-16,∴李大妈吃亏了.

方法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公式化简解决问题.

三、板书设计

1.平方差公式

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即(a+b)(a-b)=a2-b2.

2.平方差公式的运用

学生通过“做一做”发现平方差公式,同时通过“试一试”用几何方法证明公式的正确性.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演算,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因此教材中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篇13: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会推导平方差公式;

2.能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达,体会数学语言的严谨与简洁。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难点

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和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

2.创设情境:你能快速地口算下列式子的值吗?

(1);(2).

师生共同想办法,想到能否把数转化成较整的数?

变形成:,

再试试把它当成多项式乘法来算算,有什么发现?

继续用你发现的方法算算,,,成功了吗?

我们把这个有趣的结论整理并推广,就可以得到今天要学习的一个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1.观察相乘的两个多项式有什么特点?运算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讨论交流后总结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把式子里具体的数换成字母表示的数,结论还成立吗?

3.从上面的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呢?

引导学生发现对于不同形式的两个数,都有它们的和与它们的差的积都等于它们的平方差!用公式表示就是:,这里字母是任意形式的两个数。这个公式叫做平方差公式。

4.你能通过演算推导出平方差公式吗?

最终得到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应用

下列多项式乘法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1);(2);(3);

(4);(5);(6).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通过讨论,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谓两数和、两数差,从多项式的角度来看,就是有一项相同,有一项相反(和),只要相乘的两个多项式具备这样的特点,都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不难判断,上面的式子中(2)、(5)、(6)都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三、典例剖析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板书。初学运用时要写清楚步骤。

例2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学生解答,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平方差公式,能否正确识别乘法公式里的。

例3.计算: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能否合理变形,灵活运用公式计算。

四、课堂练习

1.下面各式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1);

2.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

(3);(4).

3.计算:

(1);(2);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对于第1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体会公式的作用,交流计算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P50第1、6题

篇14:三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1.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

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篇15: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会用几何图形解释公式;

2、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熟练地计算;

3、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符号感,体会“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熟练地计算;

难点:探索平方差公式,并用几何图形解释公式.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索

1、计算:(1)(m+2)(m-2)(2)(1+3a)(1-3a)

(3)(x+5y)(x-5y)(4)(y+3z)(y-3z)

2、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举两例验证你的发现.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的发现吗?

4、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1)、公式左边的两个因式都是二项式。必须是相同的两数的和与差。或者说两个二项式必须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只有符号不同。

(2)、公式中的a与b可以是数,也可以换成一个代数式。

二、试一试

篇16: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设计

(1)(1)(-x-y)(-x+y)(2)(ab+8)(ab-8)(3)(m+n)(m-n)+3n2

三、合作交流

如图,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1)请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2)小颖将阴影部分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aab

(3)比较(1)(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四、巩固练习

1、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a+2)(a-2)(2)(3a+2b)(3a-2b)

(3)(-x+1)(-x-1)(4)(-4k+3)(-4k-3)

2、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803×797(2)398×402

3.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中字母a,b表示

A.只能是数B.只能是单项式C.只能是多项式D.以上都可以

4.下列多项式的乘法中,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A.(a+b)(b+a)B.(-a+b)(a-b)

C.(a+b)(b-a)D.(a2-b)(b2+a)

5.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有()

①(3a+4)(3a-4)=9a2-4;②(2a2-b)(2a2+b)=4a2-b2;

③(3-x)(x+3)=x2-9;④(-x+y)(x+y)=-(x-y)(x+y)=-x2-y2.

A.1个B.2个C.3个D.4个[来源:中.考.资.源.网WWW.ZK5U.COM]

6.若x2-y2=30,且x-y=-5,则x+y的值是()

A.5B.6C.-6D.-5

7.(-2x+y)(-2x-y)=______.

8.(-3x2+2y2)(______)=9x4-4y4.

9.(a+b-1)(a-b+1)=(_____)2-(_____)2.

10.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为5,边长之差为2,那么用较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减去较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差是_____.

11.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20×19.

12.计算:(a+2)(a2+4)(a4+16)(a-2).

五、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篇17:《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的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法、幂的运算和整式的乘法后进行学习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式是初中代数研究范围内的一块重要内容,整式的运算又是整式中一大主干,乘法公式则是在学习了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之后来进行学习的;一方面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一种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乘法公式的推导是初中代数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有较大好处。

(2)乘法公式是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不仅对学生提高运算速度、准确率有较大作用,更是以后学习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功能。

(3)公式的发现与验证给学生体验规律发现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提供了很好模式。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素质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尤其是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同时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

渗透建模、化归、换元、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求简意识、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一样是主要的乘法公式,其本质是多项式乘法,是学生今后用于计算的一种重要依据,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本节的重点是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判明要计算的代数式是哪两数的和(差)的平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针对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注意力不能持久等年龄特点,及本节课实际,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和交流。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努力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创造知识环境和氛围,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采用小组讨论,大组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变成生动、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在学法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材处理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将以“边长为(a+b)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这个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关于两数和的平方公式通过实例、推导、验证几个步骤完成。关于两数差的平方公式,我将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思路,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理解,然后再归纳的方法进行,再通过分层次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如图,有一个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广场,则这个广场的面积是多少?

a

若在这个广场的相邻两边铺一条宽为10米的道路,则面积是多少?

a 10

引导学生利用图形分割求面积。

另一方面:正方形

10 10a 102 面积为(a+10)2, 所以:

(a+10)2=a2+20a+102

a a2 10a

a 10

b ab b2 把10替换为b,

(a+b)2=a2+2ab+b2

a a2 ab 提出课题

a b

通过较为简单的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和较熟悉的整式乖法计算。引入本节学习内容(a+b)·(a+b)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图形变化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通过富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能激活学生原有认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

对公式(a+b)2=a2+2ab+b2的形式进行初步认识,接触。

二、交流对话,探求新知

1、推导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

计算(a+b)2

解:(a+b)2=(a+b)(a+b)=a2+ab+ab+b2=a2+2ab+b2

2、理解公式特征

①算式:两数和的平方

②积: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个数积的2倍

3、语言叙述

(a+b)2=a2+2ab+b2用语言如何叙述

4、公式(a—b)2=a2—2ab+b2教学

①利用多项式乘法 (a—b)2=(a—b)(a—b)

②利用换元思想 (a—b)2=[a+(—b)]2

③利用图形

b

a

(a—b) b

a

5、学生总结、归纳:

(a+b)2=a2+2ab+b2

(a—b)2=a2—2ab+b2

这两个公式叫做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

6、公式中的字母含义的理解。(学生回答)

(x+2y)2是哪两个数的和的`平方?

(x+2y)2=( )2+2( )( )+( )2

(2x—5y)2是哪两个数的差的平方?

(2x+5y)2=( )2+2( )( )+( )2

变式 (2x—5y)2可以看成是哪两个数的和的平方?

利用多项式乘法推导公式,使学生了解公式的来源以及理解乘法公式的本质。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确公式特征,加深对公式表象的理解。

由学生对公式

(a+b)2=a2+2ab+b2进行口头语言叙述。

(1)说明:教师提供三种模式,由学生选择一种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阔学生的思路。

(2)同时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换元思想,也是分散、分步突破本节的难点的第一个层次;

(3)体会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4)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时知识的正迁移。

使学生学会对公式的正确表述,有利于学生正确用于计算之中,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两个公式特点进行讨论归纳,适当总结一定的口诀:“头平方,尾平方,两倍的乘积中间放。”加深学生对公式中的字母含义的理解,明确字母意义的广泛性。

三、整理新知形成结构

1、完全平方公式并分析公式左右的特征。

2、换元的基本想法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例1教学: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a+3)2

(2)(y—)2

(3)(—2x+t)2

(4)(—3x—4y)2

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计算,教师板演,讲评时边口述理由,针对第(4)题(—3x—4y)2可以看成是—3x与4y差的平方,也可以看成—3x与—4y和的平方。

提出以下问题:

(1)可否看成两数和的平方,运用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来计算?

(2)可否看成两数差的平方,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来计算?

(3)能不能进行符号转化?如(—3x—4y)2=(3x+4y)2

2、公式巩固

(1)同桌同学互相编一道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题目,然后解答。

(2)下列各式的计算,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①(a+b)2=a2+b2 ②(a—b)2=a2—b2

③(a—2b)2=a2+2ab+2b2

3、练习: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学生板演)

①(a+5)2

②(3+x)2

③(y—2)2

④(7—y)2

⑤(2x+3y)2

⑥(—2x—3y)2

⑦(3— )2

⑧(— — )2

4、例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1012

(2)982

5、练习: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912

(2)7982

(3)(10 )2

6、讨论:

(1—2x)(—1—2x), (x—2y)(—2y+1)如何计算

五、公式拓展,鼓励探究

1、a2+b2=(a+b)2—______ a2+b2+ _______=(a+b)2

a2+b2+ ________ =(a—b)2

2、(a+b)2—(a—b)2=______

3、(a+b+c)2=________

4、提出思考题:(a+b)3=? (a+b)4=?

5、已知 求 的值。

6、已知 ,求x和y的值。

(1)遵循及时巩固原则。

(2)针对初一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

(3)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式的运用:

(1)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换元法。

(3)进行符号转化的变换,加深学生对公式理解的深度,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打好基础。

讲练结合:

(1)合作学习,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学生讲自己解题的想法和步骤,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公式实际运用作用,增加学习兴趣,进一步辨析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的区别。

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用学习研究完全平方公式的方法去研究公式的拓展变形问题。如:三项式的平方,两项式的立方、四次方等,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六、小结提高,知识升华

1、两个公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2、两种推导方法:多项式乘法导出;图形面积导出

3、换元法与转化

七、作业布置,分层落实

1、阅读教材 6.17内容

2、见省编作业本 6.17

3、对(a+b)2,(a+b)3 ……的展开式从项数、系数方面进行研究

由学生自己小结本节所学知识、方法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补充。

(1)作业1主要以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原则。

作业2要求全体学都能完成。作业3为选做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做。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注重人本思想,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 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