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

明月光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明月光光”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共1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学生较易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所标注的深度,梢钥闯龊Q蟮纳钋常淮拥壬钕叩氖杳茏纯觯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教材又通过“做一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几种地形有关的特征如下:

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小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高。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范围低地成为盆地。地形图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线是一个环圈。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低。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沿集水线方向朝高处凸出的等高线。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形如马鞍。

教材介绍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强调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个地区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附有高度表。用“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作为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这部分较难理解,教材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详细表达了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清楚直观,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又用了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总之,本节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把直观的山体转化为较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空间观念基础上的,但初一学生空间的观念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低,难以将具体的地形特征与平面地图挂钩,并容易产生气馁、畏难、等负面情绪,建议尽量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

建议用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相结合起来授课。对本节内容, 教师充分利用书上的逻辑思路和编排体系,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先进行读图分析图,以图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只须指导学生读懂图”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即可,通过读图,明确甲点有两种计算高度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需要将头脑中的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但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等高线绘法示意图“,特别注重图形的转换过程,在读图中,指导学生清晰把这幅图分为几步,特别注意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如,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通过 教材的”想一想“中的”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图“使学生在刚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后,马上用高线图来分析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分析此图,学生巩固了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在学生获得了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后,利用教材的”做一做“,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可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经过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说明每一个等高线的图形特征和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对应关系。 教师给予纠正、补充,通过讨论,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 教学,可让学生直接做”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部分的 教学,充分利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指导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如有计算机课件帮助演示,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可用教材上的形容“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这部分可以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跟着画,(在填图作业上或老师发给的印有等高线的纸)。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 教学重点〉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 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讲授新课

(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第二课时:

〈 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篇2:高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日本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片。

教学提纲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

一、位置、领土、人口

二、自然条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风气候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四、文化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已经从自然、经济等方面认识了东亚的一般特征,但是东亚各地又有明显的差异,囚此,我们还要学习东亚的国家地理。

[提问]除我国以外,东亚的其他三国,哪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从哪几方面分析和如何进行分析。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板书)

[提问]从黑板题目看,说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领土、人口等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基本情况,也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开始学习的。

一、位置、领土、人口(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根据《日本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地处中纬度地区,东亚的东部边缘,东临太平洋;是由若干个岛屿组成的一个岛国,领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提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或者东亚四国人口统计表,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国中最高的。)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卜厂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多山的地形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学生可从资源及其利用方面考虑。日本缺少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尤其矿产资源贫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矿,宜林地区广,国士三分之二为森林覆盖,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许多优良港湾。)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气温及降水情况,但也有很大差异。)

[提问]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板书)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布置作业预习第120——124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引入新课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教师讲解]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

[提问]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

[读图导入]读课本第121页插图。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121页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

[提问]想一想,当地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

[读图]从《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神户、横滨、大阪等。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教师讲解]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提问]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展示景观图]简单介绍四大工业城市,着重介绍日本首都——东京。

[提问]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此外还有社会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讲。)

日本不仅工业发达,而且农业也非常发达。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3页“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由学生归纳出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进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以及发达的渔业,拥有庞大的船队,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鱼量等。)

[导入]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样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源上,建立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呢?可以说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国资源上水平是相当高的,我们看一下日本农业的分布状况就可略知一二。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读图]根据日本工农业分布图说出主要农业部门的分布地区。(水稻——平原,林业——山区,茶桑及果树——丘陵)。

[提问]为什么日本的渔业发达?(以现代化工业做基础,拥有庞大的捕捞船队,日本是个岛国。有广阔的海域及优良港湾,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看图]读“日本群岛附近洋流的分布”图,说说北海道附近成为著名渔场的原因。(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区。)

[提问]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农业为主,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呢?(国土狭小,耕地有限,但劳动力资源丰富。)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发达的科学技术资源,充分开发了各类土地资源,才在地狭人稠的岛国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小结]我们从日本工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可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其资源丰富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对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又取决于该国家科学技术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这一优势,才在一个地狭

篇3:高中地理教案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见天气系统。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奥运会期间。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 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教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图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着?

学生活动:读图后,分析北京附近气压的分布情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伸出来的高压脊(脊线)。(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活动一(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教师引导: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4、准确说出风向:西南风。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周围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现,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气好像发生了旋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平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据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篇4:高中地理教案

○知识点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学生阅读课本P40页图7.43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

○本节小结:

本节知识要点:

(一)世界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1.矿产资源:煤、铁、锰

2.工业部门:采矿、纺织、电力、钢铁、机械

3.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四)主要城市

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重要海港,麻纺织工业中心

孟买――一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本节学法指导:

篇5:高中地理教案

课标要求: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根据有关,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概念;

2、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建设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树立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的意识,为今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 、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3 高中数学.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A.领海范围为 a + 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a + 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 a =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b=200海里

【解析】沿海国家拥有 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 200 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 B、C。

【答案】B、C

高中人文地理学习方法探讨

人文地理的研究目标是把握人类活动地域形态在空间的分布和演变的规律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布置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人类活动,从而达到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区位条件)的充分利用和改造并维持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内容应该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环境条件是为人的活动提供可能的物质和空间基础。同时,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类活动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我们所追求的人--地协调既要包括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协调,还包括人类社会内部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为类活动之间的协调。当然广义地说,环境条件是只既包括人类生存的外部条件,也包括作为人类社会局部群体甚至是人个活动的他人或他群活动的条件,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就是一个了解人类社会的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类活动的某些具体过程或内容,才会明白人类活动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或受到什么条件的影响。比如,不知道农业生产是什么,怎么会明白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呢?当然就更谈不上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归纳各种人类活动所受到的影响因素的基本共性进而建立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式。例如: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分析就考虑四个因素就可以了:地形、气候、水源、土地。

其次,我们要明白,人类活动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有关。而思维方式往往取决于人对客观环境的认知程度。而这个又与人口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有关系。人类活动最合理的方式当然来自于高素质的人口对客观规律的高层次的认识和相对完善的思考。因此,作为学科发展和解决问题就是向着最高层次最高要求去追求要达到的目标。当前人类的最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就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要全面而准确,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去分析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最后,我要提醒两点:思考人文地理的时候,一要站在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二要知道这个世界存在地域差异和等级差异。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克服套用公式化的结论。例如餐馆不能设在垃圾场附近;巴西迁都的原因要站在管理层针对国家均衡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原上气候凉爽才迁都的;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必然要出现的现象,不能回避也不能抑制,只能面对。世界存在地域差异就是要我们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去看待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而等级差异则包括城市中心地的等级、媒体的等级、行政管理的等级、社会群体的等级。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正确方法。

篇6:高中地理教案

一、内容与说明

1、内容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设计思想】绝大部分的高二学生对于初中时所学的经纬线、经纬度毫无印象,见到经纬线一筹莫展。所以适当补充经纬线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4.教师继续设问“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地球上会出现哪些景象呢?”展示一份报道“20xx年7月10日的凌晨2点多,很多中国铁杆球迷还围坐在电视机前,关注着世界杯决赛的战况。”让学生判断这份报道出现在哪个国家的媒体上?

【设计思想】学生能够判断出是中国媒体的报道,从而引出“地方时”的概念,先让学生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教师同时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演示。

5.教师再设问“世界各地的时间为什么会有不同?有怎样的不同?”从而引出地方时,以及地方时的划分。得出“时间的东早西晚”,经度每15度时间就差1小时,经度1度时间就差4分钟。引出“北京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

教师通过地球仪及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做一做,小练习:计算世界杯决赛(最近的一届)是当地时间几点开始的?

6.教师引入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的“丢一天”,引入“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麦哲伦的船队159月从西班牙出发,历经三年又回到了西班牙。航海日志上为9月6日,西班牙当地日期却为9月7日。这一天“丢”在了哪里?为什么会丢?

有一位双胞胎孕妇从上海坐船前往旧金山,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孩,越过日界线后生下了一个男孩。若干年后,两个孩子长大后了,他们也学了有关日界线的知识后,男孩说他应该是哥哥。你们认为他这么说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教师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方时。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六、专家评析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高二地理的学习难点,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课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采用学生自主复习的模式进行最后的小结,在巩固复习的同时,让学生再次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特色。

当然,本设计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所举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是否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

篇7:高中地理教案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 “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第二部分 “农业的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活动”中介绍的 “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相当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

2、在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基础上能具体分析家乡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条件、家乡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同时了解其他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2、合作学习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表现。

3、个别探究的过程:以寿光蔬菜基地为例 ,探究其建设的区位优势。

4、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重性(有利、不利)。

2、通过对于重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难点: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比较熟悉,将知识系统化、地理术语专业化即可。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明前龙井”为什么在日本种不好?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特点:(1)地域性;(2)季节性和周期性。

师生互动:(探究)下列各地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主导)

(1)华南的双季稻种植。(热量)

(2)上海郊区的乳畜业。(市场)

(3)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良种)

(4)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机械)

(5)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交通)

(6)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生产。(土壤)

学生活动: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的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古代农民,一组代表现代农民。(结合图3-1-2,引导学生逐项进行分析,必要时教师补充部分背景知识。

归纳总结:

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热条件

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

自然条件 地形:既影响农业类型和结构,也影响农作物的垂

直分布

土壤: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影响很大

灌溉水源:是天然降水的补充,对农业发展

起保障作用,尤其在干旱地区。

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社会经济条件 便利的交通是商品农业的必要条件

政府和国家政策会直接影响或干预农业的发展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生产习惯都对农业有较大的影响

冷藏

良种

科技条件 化肥

机械

师生互动:打开知识窗《农业区位论》引导学生读课本

(1)说出农业区位论的含义。

(2)说出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内容。

(①假定一个大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也就是唯一的市场,并与周围的农业地域组成一个孤立的区域。该地区自然、技术、交通条件等都相同,则离城市越远,农产品越高;越接近城市地价或租金越高,农民的选择应是带来纯收益最高的那种农产品。因此,农业布局形成以此城市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地带。

②同现代农业区位的差别:现代农业区位论除了考虑市场距离以外还考虑自然、社会、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并注意农业区域优化组合,为农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并回答。

(1)自然条件方面:①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②地下水源丰富。

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方面: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国内外市场广阔。③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

④种植蔬菜的历史悠久。

(3)农业技术条件:20世纪80年代,寿光解决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蔬菜的生产发展。)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承转:通过学习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读书,说出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使学生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很多,知道有哪些,分布的大体范围在哪里。

(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等12种)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分析热带迁移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认识热带迁移农业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师归纳:

学生活动:读图3―1―8“世界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找出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学生活动:结合水稻的特点和世界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地区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人口条件,讨论并归纳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归纳总结: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气候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

地形

集中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平坦

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水源 水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

为劳动密集型农业。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市场 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生产习惯食物偏好 历史悠久的种植史,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并结合学案中所给材料填写传统水稻种职业的生产特点

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单位产量 商品率

经营规模 水利工程量

学生活动:参照水稻种职业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

(1)分布于澳大利亚的 部和 部,生产方式为种植 和

放牧 相结合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生产优点有哪些?

归纳总结:

1、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1)、.农场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2)、.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可成为麦田的肥料

2、有效的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

3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承转: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总结如下:砍伐森林――生物多样性破坏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

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板结

广泛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教师归纳: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见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活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农业概念的特点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自然、社会经济、农业技术

3、农业区位因素的主导因素是变化的

4、农业区位论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

2、热带迁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3、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

4、混合农业的生产优点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十、课堂小结

用区位分析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一般步骤:

首先明确分布地区,其次依据所学知识和资料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其形成的条件,最后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及科技应用等方面归纳其生产特点。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区位因素的变化

2.读图3―1―5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

3.知道热带迁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4.了解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 、有利区位条件及生产特点

5、了解混合农业的主要分布、形成区位条件及生产优点

二、预习内容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生产有什么优点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

4、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2、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

3、热带迁移农业的分布,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4、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生产特点,有利得区位条件

5、混合农业的主要分布,形成条件,生产优点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理解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本地区的具体案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具体因素。

4、学会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并能分析其形成条件。

5、树立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二者协调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

二、学习过程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农业的定义

2、农业生产活动具有 、 和 等显著特点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 、 、 、 。

社会因素主要有 、 、 、 、 、 。

技术因素主要有 、 、 、 等

4、随着社会的进步 和 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例

如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5、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 、

社会经济因素 、 、 、

农业技术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2、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世界上有 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它们分布的大体范围在哪里?

3、热带迁移农业是一种怎样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4、水稻种职业

(1)读图3-1-8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说出水稻的主要分布区在哪里?

(2)从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归纳影响传统水稻种植业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社会经济条件

(3)依据所给资料,说出传统稻作业的生产特点

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单位产量 商品率

经营规模 水利工程量

5、现代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的现代混合农业为例

(1)分布于澳大利亚的 部和 部,生产方式为种植 和放牧 相结合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生产优点有哪些?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如果能保持 农业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但人类若 为目的,不顾 违反 ,单纯谋求短时间内的 ,可能会导致 、 、 、 等问题。

2、砍伐森林会引起 ,过度放牧会引起 ,

不合理灌溉会引起 ,大量使用化肥会引起 ,

广泛使用农药会引起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农业生产的对象是( )

A.土地 B.农产品 C.土壤 D.动植物

2.我国糖料作物“南蔗北甜”的分布体现农业生产的( )

A.地域性 B.季节性 C.商品性 D.周期性

3.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土壤 C.地形 D.水分

4.冬季我国南方四川、广东的蔬菜能大量供应北方,主要取决于( )

A.市场区位及变化 B.北方人口众多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 D.国家政策支持

5.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

A.决策 B.交通运输 C.科技 D.市场

6.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使鲜花市场扩大的区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交通运输 ③政策 ④科技

A.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对农业区位影响最为突出的是( )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B.政府的计划

C.农业机械的改进 D.农民的法律意识

8.下面四幅图分别表示我国南疆的棉花、松嫩平原的甜菜、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垂直农业、美国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主导因素,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棉花 ②甜菜 ③垂直农业 ④区域专业化

B. ①甜菜 ②棉花 ③区域专业化 ④垂直农业

C. ①棉花 ②甜菜 ③区域专业化 ④垂直农业

D. ①甜菜 ②垂直农业 ③棉花 ④区域专业化

9.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②夏季高温多雨或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便利的交通运输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读图回答问题。图中所示是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恶性循环示意图,请按因果关系推理,选择下列适当环节内容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空白方框内(每一个字母限用一次)。

A.土壤肥力衰退

B.毁林开荒

C.旱灾加剧

D.毁草开荒

E.土地破碎

F.粮食单产下降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 )

A.自给农业 B.种植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混合农业

2、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热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3、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4、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 )

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

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

C、肥沃的冲积平原

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

5、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地形 C、土壤 D、水分

6、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

A、运费少 B、质量高

C、科技含量高 D、生产资料投入多

7、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

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

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

8、目前,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 )

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流动人口的变化

9、关于农业分类的提法,正确的是( )

A、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是依据农业生产对象

B、粗放农业属于畜牧业

C、种植业都属于密集农业

D、我国当前农业是以商品农业占优势

10、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 )

①劳动力②技术装备③生产技术④种植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②粮食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经济作物

③水稻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小麦种植④小麦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水稻种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农民正在( )

①剪羊毛 ②收割小麦 ③犁地 ④放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是( )

①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交通运输便利

④农场是一良性的生态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区,需改造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壤条件 B.气候条件 C.地形条件 D.灌溉条件

15.有关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农业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国都是世界上主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②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混合经营方式很突出,而美国实行专业化生产,没有混合农业生产区 ③两国都是世界主要的小麦、羊毛出口国

④两国主要商品农业区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16.世界上的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 )

A.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季风区 B.气候温和湿润的欧洲西部地区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美国和加拿大 D.全年高温多雨的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

17.读下面“某城镇周围农业区位安排图”,回答下列问题。

(1)B、E两地,何处种蔬菜更合理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麦田在D地,苹果园在A地是否合理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本城镇今后农业发展以花卉种植为主要部门是否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18.读“浙江西部某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粮食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经济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该地种植上述农作物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农民经济收入低且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该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了加工业,请列举两个以上加工工业部门________________。此类加工业兴起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技术 D.动力

(4)最近,该地茶叶遭遇“绿色壁垒”,出口受阻。你认为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至少答出两点)

篇8:高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噪声污染的概念、种类及不同区域的噪声标准等有关知识。

2.理解噪声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3.理解噪声污染的控制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独立收集、观测、调查一个区域的噪声污染问题,并用所学地理技能对噪声污染问题进行分析。

2.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噪声污染问题,能够与同学合作开展噪声污染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3.用论文或者图表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社区、学校或工厂的噪声污染问题的研究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噪声与我们生存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了解生存环境中的噪声污染状况,养成环境噪声污染危机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评价观。

3.了解工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噪声污染的关系,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教学重点]噪声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教学难点]噪声污染的危害

[教学媒体与教具]课本图片、网络搜集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优美、动听的声音能够让人心情愉悦,能使人身心放松……相反,嘈杂、刺耳的声音却让人心情烦躁,我们通常把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称为噪声。

【板书】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一、噪声概述

【讲述】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它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

【交流讨论】说说你所在的生活小区,噪声来自哪些方面?

【总结】噪声的分类:按照声源的不同,噪声可以分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

【阅读】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不同的活动场所允许的噪声标准不同。阅读课本第75页材料,了解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资料收集】通过网络、图书馆、书刊杂志,收集噪声污染对我们人类各个层面上的危害。

【过渡】噪声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大家虽有所察觉,但只有身边出现超强的噪声时,我们才会有所防范,而噪声对儿童成长、心理情绪、心理压力等影响往往不为大家所重视。

【阅读】阅读课本第76页材料“家庭噪声――儿童健康的杀手”。了解噪声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思考活动】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家庭噪声日趋严重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防治家庭噪声?

【点拨】室内噪声的主要来源

1.交通运输噪声。城市交通业日趋发达,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捷和舒适,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不看到,随着城乡车辆的增加,公路和铁路交通干线的增多,机车和机动车辆的噪声已成了交通噪声的元凶,占城市噪声的75%。据统计表明,北京是世界有名的噪声污染城市。虽然城市车辆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 噪声程度却比日本高出1倍。特别是一些临街的建筑,受害极重。

2.工业机械噪声。这也是室内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各种动力机、工作机 做功时产生的撞击、摩擦、喷射以及振动,可产生七八十分贝以上的声响。这些声 响,像纺织车间、锻压车间、粉碎车间和钢厂、水泥厂、气泵房、水泵房都比较严 重,虽然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降噪处理,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机器本体上所产生的噪声。

3.城市建筑噪声。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建设迅速发展,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筑开发、旧城区改造,还有百姓家庭的室内装修,都造成了城市建筑噪声,建筑施工现场噪声一般在90分贝以上,最高达到130分贝。

4.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比如公共场所的商业噪声、餐厅、公共汽车、旅 客列车、人群集会、高音喇叭等。据统计,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占城市噪声的 14.4%。

5.家用电器直接造成室内噪声污染。随着人们生活现代化的发展,家庭中家用电器的噪声对人们的危害越来越大,据检测,家庭中电视机、收录机所产生的噪音可达60至80分贝,洗衣机为42至70分贝,电冰箱为34至50分贝。近几年家庭卡拉 OK机广泛流行,有些人不顾他人的幸福,沉醉于自我的享受之中,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噪声的污染强度。

室内噪声防治措施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在室内装饰中进行降噪声处理。方法有:

1、安装双层隔声玻璃窗;

2、安装钢门隔声,镀锌钢门中层隔有空气,室内和室外的声音均很难传送开去。此外,钢门附有胶边,与门身碰撞时并不会发出噪音;

3、多用布艺装饰和软性装饰,布艺产品具有很好的吸音作用;

4、注意室内不同功能房间之间的封闭,而且墙壁不宜过于光滑;

5、用木制家具吸收噪音,木质纤维具有多孔性,能吸收噪音。

第二,注意防止家用电器的噪声污染。尽量不要把家用电器集中在一个房间,冰箱最好不要放在卧室。一旦家用电器发生故障,要及时排除,因为“带病”工作的家用电器产生的噪声比正常电器工作时的声音要大得多。应避免同时开动多种家用电器。电视、音响的音量要适当控制,不要影响家人及邻居的休息。

【承转】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要提高生活质量和人口质量,就要注意防治这种污染。

【板书】

二、噪声控制途径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76~77页征文内容,说明噪声控制途径。

【学生回答】噪声控制途径是从噪声的三个环节,即声源、过程、接受者进行防护的,就是控制声源的产生,绝断传播过程,拒绝噪声进入。

【思考】下列噪声控制措施分别属于哪种噪声控制途径?

①禁止在城区鸣喇叭 ②在高架桥上装隔声屏障 ③在体育馆内装吸声吊顶 ④工作的人员佩戴护耳器

【学生回答】①禁止在城区鸣喇叭――控制声源 ②在高架桥上装隔声屏障――传播途径控制 ③在体育馆内装吸声吊顶――传播途径控制 ④工作的人员佩戴护耳器――接受者的防护

【阅读】阅读课本第77页材料“一些发达国家控制噪声的规定”。

【资料收集】通过网路查找,我国一些城市限制公共场所噪声的某些规定。

【讨论】按照课本第76页表判断你所生活区域的噪声污染状况。你认为有必要对噪声污染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吗?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一、噪声概述

1.概念

2.分类和标准

3.危害

二、噪声控制途径

1.声源控制

2.传播途径控制

3.接受者的防

篇9:高中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植被的含义及类别,能够说明植被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联系实际,探究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正确认识、处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强化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智利花海的图片,引导观看并思考: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为什么会出现除此美丽的花海景观呢?启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植被的含义与类别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教材总结植被的含义。

【师生总结】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森林、草原、荒漠、经济林、人工林等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尝试简单的分类。

【学生回答】天然林和人工林。

【教师总结】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人工植被。

【过渡】那植被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2.植被的形成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推测并探讨植被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植被从小株植物,不断成长为植被群落。

【教师总结】在新形成的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当水分、温度等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不断地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使得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然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

【过渡】通过植被的形成过程,我们了解到植被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他们又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呢?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光照条件的差异。

【教师总结】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属于喜光植物。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属于喜阴植物。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除了光照条件,还有哪些环境条件会影响植被?

【学生回答】气温和降水条件。

【教师总结】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综上所述,环境会影响植被的分布。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因此,植被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将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学校所在地的植被类型与环境特征等资料进行交流和讨论,并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依据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绿化提供合理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篇10:高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2.通过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3.通过填图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粮、棉、油、糖等基地的分布。

4.使学生懂得应根据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并初步了解农业区划划分的科学依据。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难点

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媒体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农业区划示意图、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土地资源分布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有哪些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解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粮食生产。

【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板书】 一、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提问】 阅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说一说我国农业的世界之最。

【归纳】 我国南方的水稻栽培和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为世界最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栽培养蚕和栽培养茶树的故乡;我国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等产量居世界前列。

【板书】 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讨论】 为什么我国将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归纳】 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归纳大家的意见:①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②工业中有大量原料需农业供应;③农产品出口换取的巨额外汇可支援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证实现四化的根本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农产品还不能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上情况,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农业仍居战略重点的首位。

【板书】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讨论】 (1)参照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思考:

①我国的光热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②我国水资源的总量能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什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要兴修水利灌溉工程或考虑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③从水热结合的条件看,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什么基本影响?

(2)参照我国地形图,思考:

①我国的地形与我国主要的农、林、牧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②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对发展我国农业有哪些不利影响?又有哪些有利方面?

(3)参照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图,思考:

①为什么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②我国主要的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分布在哪里?比较和分析这些可开垦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

③我国主要农业区各有什么肥沃土壤和需要改良的土壤?

【归纳】 同学们讨论的很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自然条件要注意用辩证的客观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任何一个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都是很复杂的。如我国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水热条件配合较好,雨热同期,但是也正是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较多。山地多对发展耕作业不利,还影响我国的一些山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提供了林、牧、副各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总的来说是非常优越的,但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使许多地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原改为耕地,以及农药和工业“三废”的污染等。再者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所以我们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珍稀保护有限的资源,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数量,保证一定的资源占有量。

【板书】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

【阅读思考】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①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哪些改善?

②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哪些增长?(出示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

③40多年来,我国农业布局有了哪些改进?

【归纳】 (1)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显著改善。

河流的整治:淮河、黄河、海河、长江等河流得到初步治理,减轻了洪涝灾害。

土壤的改良:建设了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

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发展,农村用电量、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有很大增加。

推广科技成果:畜牧、森林、水产、气象等方面都有新技术的应用。

(2)农业布局有所改善

农产品加工工业一般应接近原料产地,尤其是初级加工、可以减少因农产品原料失重而造成的损失,我国纺织工业的老基地像上海、青岛、天津等沿海城市,新中国成立前原料大多来自国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扩大了邻近地区的棉田种植面积,使上述棉纺基地可以就近获得原料供应,降低运输费用,同时还接近了消费地区,不但有利于人民生活,而且使成本降低。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的工矿区不断兴起,新的城市不断出现,交通运输网不断扩大,上述邻近地区荒地得到开垦,出现了新的农业基地,保证了这些新兴城市的粮、油、蔬菜等农产品的供应。我国的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农场。

我国到1993年底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32.7%,1994年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5个,城市人口需要大量的副食品及部分工业原料需要市郊供应。所以在许多大城市近郊区建立了副食品基地,这对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工业原料的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各地区的具体条件,有计划的建立了一批商品性农产品基地,有的以粮食为主,有的以某种经济作物如棉花、烤烟、油料、甘蔗、甜菜、果树、天然橡胶等为主。这为今后实行地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事实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还是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还比较落后。我们要努力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使我国的农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板书】 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问】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农业生产还存在哪些问题?(阅读课本1993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看产值多少,是否合理,看结构是否合理?)

(2)我国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办了哪几件大事?

【归纳】 (1)人均粮食少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粮食总产量较1949年增长了近五倍,但是人均增长却不到两倍。每年增产的粮食大部分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消耗,平均每人增加的粮食不多。

(2)科技水平低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如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水灾频繁发生使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常有较大的波动。

(3)从课本1993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所占比重过大,几乎为牧业的两倍多,而发达国家畜牧业的产值一般高于种植业;我国农业中林业和渔业比重太小,各业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农业各部门之间是一个密切结合的整体,存在着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应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我国受污染的耕地达2 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为了保持农业生产率稳步增长,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办六件大事:①建设一批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水利设施;②积极推广节水浇灌技术;③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④加强速生丰产林等的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⑤大力抓好科技、教育兴农;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其中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大家回家以后完成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自然条件的表格。

篇11:高中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人口分布数量的差异图,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由点到面,探讨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自然因素

[教师活动]展示“地广人稀的荒漠地区”“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等照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分布有差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学生回答]因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教师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教师活动]展示图1.5《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和《我国人口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

(1)归纳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找出我国人口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阅读教材文字内容,回答问题。

(1)撒哈拉沙漠地区、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等人口稀少,20°N~60°N地带人口密集。因为过于干旱、湿热及寒冷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2)我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人密集,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教师总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人口分布多趋于地势低平地区。

[教师活动]展示图1.7《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图,思考:

(1)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2)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分布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相互交流,回答问题。

(1)塔里木盆地水源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水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盆地的边缘。绿洲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

(2)水源是制约塔里木盆地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较密集;在干旱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2、人文因素

[教师活动]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积极主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居住地的分布上,就能逐步克服各种自然环境的限制。结合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人文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8分钟的小组讨论。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虽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它只是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自然环境条件相同的地区,可能因为人文条件的不同,人口数量会有显著的差异。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展示图1.8a《芬兰人口分布(20xx年)》、图1。8b《芬兰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和图1。8c《芬兰地形》,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究问题:

(1)描述芬兰人口分析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探讨芬兰超过1/4的人口集中在赫尔辛基及其周边城镇的人文因素。

[学生回答]

(1)南部多平原,平均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气候温和;北部多山地,平均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气候寒冷。因此人口分布南多北少,平原多,山地少。

(2)交通,南部临海,交通便利;政治,首都赫尔平基位于南部。

[教师总结]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也不相同。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体会老一辈地理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下节课进行分享。

篇12:关于高中地理教案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区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能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2)过程与方法:

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光照示意图",能够读出某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培养读图获取信息、概括总结得出规律的能力;

根据具体情景,能够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找到同一时间在不同季节的照片,作为导入,更为直观)

[情境创设]去年6月,李明的父母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李明分析原因吗?

2、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能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轨迹图么?

3、用画简单示意图的方式介绍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注意正高与太阳直射点的联系,直射光线与晨昏圈的关系

(1)随纬度变化在同一天,每个地方的正高是一样的么?在什么地方最大?最大为多少?(离直射点越远,正高越小)

观察二分二至日光照图,完成表格一:小结规律:同一时刻,正高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注意表述)

由此我们可否计算出某天某地的正高?比如,计算夏至日时北极圈的正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

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纬度差)

练习:计算夏至日和冬至日时北京和钦州当地正高(北京40°N 钦州22°N)

(2)随季节变化小组讨论完成:不同纬度范围的正高出现最值的时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

赤道上

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3)应用

①楼高与楼距:规律总结:H=Ltanα

(H为楼高,L为楼距,α为当地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

例1: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北纬30°)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请问:

(1)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2)为避免这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

A.20米 B.30米

C.40米 D.50米

(tan35°≈0.7 tan45°≈1 tan60°≈1.732)

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与正午太阳高度

规律总结: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为余角

例2:在30°N附近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整幅度约为

A、23.5° B、30° C、47° D、60°

③影长、影子朝向与立杆测影求正午太阳高度或当地纬度

(课后作业:设计实验利用正高求当地纬度)

4、[过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不仅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使得昼夜长短发生变化。依据日常经验:哪个季节天亮得最早?夏季。哪个季节天黑得最早?夏季。也就是说,夏季的昼长是最长的。其原理和规律到底是什么?我们接下来继续学习。

(1)概念:晨昏圈将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昼弧长度代表昼长,夜弧长度代表夜长。

对于同一纬线圈,昼弧长于夜弧时为昼长夜短。当夜弧为0为极昼;当昼弧为0时为极夜。

观察昼夜长短变化动画,填空:(师先示范)

太阳直射________,北半球昼____夜____,且纬度越高,昼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分直射北半球、北回归线、南半球、南回归线、赤道五种情况。)小结规律①太阳直射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

问:(1)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2)12.22到3.21,直射点向哪里移动?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3)北半球昼渐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哪里移动?

(4)当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夜长短将如何变化?小结规律②太阳直射点往哪边移动,该半球(除极昼地区)昼越来越长,另一半球反之;

问:有没有昼夜等长的情况?③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实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基础上学习了地球公转的两个地理意义——正高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同一时刻的正高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而不同,而同一纬度上的正高和昼夜长短情况会也随季节不同而发生变化,正高和昼夜长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来探讨!

篇13:高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海洋资源的类型并了解各种类型资源的种类及空间分布;

2.使学生了解人类对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利用潜力;使学生了解海洋能源的特点,知道海洋油气开发的进程,理解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使学生树立现代海洋观念,激发学生热爱海洋、开发海洋、建设海洋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海洋渔场分布

难点:海洋油气开发的生产过程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洋流是如何形成的?

2.洋流的分布规律?

21世纪被称为是海洋世纪,为什么呢?

【讲授新课】:

1.海洋资源类型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6,了解

人类主要利用的是海洋的哪类资源?

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相比,优势何在?

思考并明确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和常规能源的关系。

(2)小结:种类多、蕴藏量大、海洋资源的优势是什么(用具体事例说明)

2.海洋渔业生产

指导学生读图3.15,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思考:

(1)什么是大陆架?

(2)为什么大陆架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指导学生读图3.16,了解世界主要渔场,思考:

(1)了解世界主要渔场有哪些?分布在哪里?是什么寒流和暖流交汇?

(2)为什么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在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

(3)主要渔业区集中在哪个温度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7最后一段,思考:

(1)为什么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

(2)比较中国和日本渔业的不同特点。

读图3.17,知道繁忙的渔场。

3.海洋油气开发

(1)为什么要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陆地油气资源相比较,有什么样的开发难度?

(2)读图3.18,认识海上钻井平台,知道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基地。

(3)海上油气资源一般离炼油厂较远,那么怎么运到炼油厂呢?

(4)为什么说海洋油气生产是一项三高(高投资、高风险、高技术难度)工程?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又是神秘而富有挑战性的,我们要不懈地努力,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篇14:高中地理教案

题目: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课时)

学习者水平分析:

本节的学习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容易对事物产生好奇心。而本节课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学生以前涉及很少,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及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

导言设计: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所以要研究地球首先要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板书

教师讲解

阅读思考

课件展示

板书

教师小结

板书

布置任务

教师小结

过渡

小组讨论

板书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课件展示

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

篇15:高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了解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的

教学建议

在 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为例,对比两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规律。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归纳出世界大洋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分布规律。

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对海洋的了解说明海水运动形式。然后, 教师归纳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讲解波浪和潮汐运动时,可从能量来源、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和驱利避害的措施几方面进行讲述。

关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学建议

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类,既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首先介绍风海流的形成,这是一个重点内容,然后介绍密度流和补偿流。在 教学中,要讲清三类洋流的概念、成因,补偿流的分类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联系行星风系、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因素。

关于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教学建议

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海洋航运、海水净化等方面。关于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的影响,可以澳大利亚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说明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关于洋流对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可从寒暖流的交汇和补偿流的上升说明;关于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为例,说明在冬夏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的变化对海洋航运的影响。最后,联系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和加速自净,说明洋流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1. 提问:在同学们中可能有不少人去过海滨,你知道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吗?

2. 归纳:海水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

1. 读图:课本《波浪》景观图

2. 讲解: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3. 读图:课本《大潮和小潮》、《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示意图

4. 演示:录像《钱塘潮》

5. 讲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著名的钱塘潮的形成与杭州湾地形的关系,以及潮汐对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6. 读图:课本《墨西哥湾暖流》示意图

7. 讲解: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说明洋流的概念;从墨西哥湾暖流的规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 板书:海水运动形式:1、波浪:风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流动

1. 复习: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2. 讲解: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风带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风带形成西风漂流等。在风海流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 读图:课本《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图

4. 讲解:密度流是各个海域的海水因温度、盐度的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处出现液体压强差异,引起海水的定向运动。例如,地中海的盐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处,地中海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流向地中海,补偿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图:《南美大陆西岸的秘鲁寒流及秘鲁渔场的形成》示意图

6. 讲解:补偿流的形成、分类,秘鲁渔场的形成。

7. 板书:洋流的形成:

⑴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

⑶补偿流:

1. 读图: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2. 提问:对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纬度的洋流分布,从洋流的流向和性质等方面找出共同点。

3. 读图:《世界洋流模式》图

4. 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 读图: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6. 提问: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该海域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讲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板书:

1. 读图: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2. 提问: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讲解: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为湿润的气候类型,西岸为干旱的气候类型。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沿海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过。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则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寒暖流对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的差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读图: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5. 提问:找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并说出寒暖流的名称。

6. 讲解: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另外,洋流还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影响。

7. 板书: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

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

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观测海水运动

1.观测风浪运动: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风浪运动。可利用风速仪测出观测时的风速,也可收听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将风力大小的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同时,将目测的浪高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分析风力和浪高数据,找出海洋风浪运动的规律,为沿海的捕渔业和航海业提供服务。

2.观察潮汐现象: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的潮汐现象。观测内容为每天海水的涨落时间、次数、潮差,结合月相变化观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现。

篇16:高中地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通过重点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旨在阐述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实际出发,分析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二目“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包括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及工业地域三个部分。第三目“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概要的阐述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以讲为主,多分析一些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师生归纳:

工业导向类型 区位布局原则 工业生产特点 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导向型工业 接近原料地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容易腐烂,不能久贮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市场导向型工业 接近消费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产品容易腐烂变质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炼 铝 厂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劳动力的地区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

技术导向型工业 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发达地区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承转: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主导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我们具体看几个案例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学案上的6个案例,得出探究结论并展示探究结论

点拨:煤炭产地 原料和交通,交通和市场 数量,素质 政治(国防)

宗教 无污染的小工业,轻度污染的工业,严重污染工业,环境

教师归纳:(1)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例如,钢铁工业。

(2)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素质等已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区。例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等 。

(4)环境标准及一个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承转:工业往往是集中分布在一定的区域,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回答工业地域的概念。

承转:现在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个世界著名的一个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及发展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学案中的探究案例得出并展示探究结论。

点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 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生产上的联系

集聚分布在东北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自发形成了工业地域)

教师精讲:美国工业最早出现在东北部五大湖地区,这里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主要发展了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一个工业部门的产品往往就成了另一个工业部门的原料,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所以各部门在这里集聚分布,自发形成了工业地域。

承转: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是自发的,工业之间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一样吗?

教师点拨:经济开发区的形成往往由政府参与,各工业部门为共享基础设施和服务而积聚在一起。工业之间是一种空间上的联系。

承转:同学们思考一下当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问题?

工业布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出行环境恶化,以及工业间争水争地争基础设施等问题。

工业会向外(向西、向南)分散。

精讲点拨:工业分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工业过分集中后出现问题而使得工业分散。一种是为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形成的跨国公司,例如,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厂分散在世界各地。

归纳总结:

承转: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他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来看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回答学案上的问题。

教师精讲:二战后,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见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单元活动《学用电子地图》。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土地、水源、原料、动力、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二、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三、 工业地域的形成

四、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产业与环境污染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工业联系与集聚,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了解并掌握工业生产产生的资源、能源供需矛盾,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危害。

二、预习内容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 、 、 、 、 、 、和 等。

思考: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决策者应当怎么办?

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要尽量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将运输、劳动和集聚(分散)作为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三大因素

2、 主导因素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读图填表: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来源:ks5u]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3、举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1、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工业联系主要有两种情况?

2、工业集聚的弊端又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又出现了什么现象?

3、读课本相关内容:什么是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有哪些好处?

4、工业分散存在哪几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5、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6、工业地域按成因可分为年两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7、思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

(三)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P72图3—2—10说出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环境污染的分布之间有何关系?

2、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根据教材P72)

3、高薪技术产业会带来哪些环境污染?(根据教材P73知识窗)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二、学习过程

(一).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 、 、 、 、 、 、和 等。

思考: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决策者应当怎么办?

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要尽量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将运输、劳动和集聚(分散)作为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三大因素

(二). 主导因素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读图填表: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是不同的。不同工业在进行区位选择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也不同。

案例探究1: 每生产一吨钢铁所需的燃料和原料

时间 煤炭 铁矿石

早期 8 2

20世纪初 2 1.8

现代 0.75 1.3

问题:早期的钢铁工业建在 产地。

可见,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案例探究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

问题:鞍钢的区位 和 ,宝钢的区位 和 。

可见,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案例探究3:鞍钢与宝钢工人数量及文化程度对比

建厂时间 工人数量 工人文化程度

鞍钢 50年代 50万 小学为主

宝钢 70年代 3万 高学历比例极高

可见,劳动力 影响减弱,劳动力 影响增强

案例探究4:湖北十堰位于武当山北麓中低山区,被称为“东方汽车城”,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和科研基地,1969年,根据国防安全的需要,将东风汽车公司 (俗称“二汽”)选址在武当山北麓这个交通闭塞、满目荒凉的山沟里。

问题:湖北十堰汽车基地的区位因素是 。

案例探究5:河南双汇集团在俄罗斯建立分厂,生产双汇牌猪肉火腿肠并畅销俄罗斯,而没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分厂生产这种火腿肠.

问题:河南双汇集团没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分厂生产猪肉火腿肠是受 因素影响。

(承转)对工业的布局是不是只单单的.考虑经济效益就可以呢?

工业区位的主要目标是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主要的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污染最小,当今社会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案例探究6:城市中工业布置示意图

问题: 的工业可以摆在城区, 的工业可以设置在城区边缘或者近郊区, 的工业应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

可见, 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地域的概念

2、用区位分析法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

读图探究以下问题:

(1)根据图中资料分析美国最早会在哪里形成工业地域?

(2)该工业地域工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3)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兴起哪些部门?他们之间存在那些联系?

(4)这些工业部门的布局有何特点?

3、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开发区,其中分布了很多工业,形成了工业地域,这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有何不同?各工业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4、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问题/?接下来该区域的工业布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5、为什么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厂会分散在世界各地?

6、小结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

(五)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P72图3—2—10说出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环境污染的分布之间有何关系?

2、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根据教材P72)

3、高薪技术产业会带来哪些环境污染?(根据教材P73知识窗)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集聚可获取规模效益,因此工业不宜分散

B.许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是先建基础设施后吸引投资者建厂

C.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内

D.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完成的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来源:学ks5u

A.工业联系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所有的工业部门都会发生集聚现象

B.由于交通等技术的发展,现代的工业不会发生集聚现象了

C.不同的工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工业适聚,有的工业适合扩散

D.在工业化后期,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中,形成了很多工业地域

3.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的是( )

A.电风扇厂 B.机床厂 C.手表厂 D.化工厂

4.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可以( )

A.充分利用当地的知识和技术优势 B.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

C.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 D.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5.在一座多层建筑的标准化厂房内,有服装、鞋帽、雨伞等多种工厂,它们之间( )

①存在着紧密的生产联系 ②基本上无生产上的联系 ③存在紧密的空间联系 ④无任何空间上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下列工厂中存在着投入——产出工业联系的是( )

①纺织厂、印染厂 ②钢铁厂、重型机械厂 ③造纸厂、化纤厂 ④食品厂、家具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由于工业地域的扩展而形成钢铁工业城市的有( )

A.武汉、上海、南京 B.重庆、包头、昆明

C.本溪、唐山、大同 D.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8、下图为欧洲某跨国公司在我国某地设立的分厂,其产品主要销往欧洲。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采用何种运输方式?说明选择该运输方式的原因。

(2)该地区吸引跨国公司在此设厂的比较区位优势主要有哪些?

(3)跨国公司在此设厂对该地区的工业布局产生了哪些影响?试分析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读下图:鞍山市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图。回答1~4题。

1、鞍山市的城市地域形态是

A.组团式 B.疏松式 C.集中式 D.放射式

2、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存在投入——产出联系 B.共用原料和基础设施

C.共用劳动力 D.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3、不符合鞍钢未来发展方向的叙述是

A.引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 B.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D.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4、50年代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高科技力量雄厚 B.水陆交通便利 C.水资源丰富 D.矿产资源丰富

5、下列有关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造纸厂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

B.化工厂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且应布局在居民区的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

C.发电厂应远离居民区

D.水泥厂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

6、目前许多地方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日趋恶化的

A.对文物古迹的破坏问题 B.对北京环境的破坏问题

C.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D.冲击正常社会秩序问题

7、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B.交通运输仍是各工业部门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C.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D.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削弱

8、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般情况下,决策者把工厂建在某个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 ②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厂商可做决策而政府不能干预 ③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趋完善,区位选择不受其影响 ④区位选择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环境效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下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导向型 B.劳动力导向型 C.原料导向型 D.动力导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产品科技含量高

C.以航空运输为主 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在我国宜转移到

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 D.中西部地区

12、 下图反映了美国汽车产业布局及区位选择的发展和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工业布局的变化

(1)试分析 A 城市能成为世界著名汽车城的工业区位优势条件。

(2)分析巴尔的摩发展汽车工业的优越区位条件。

(3)过去,汽车相关产业大量集中在 A 城。而现在汽车相关产业分散在各地。试比较它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篇17:高中地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节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内容,它是在第一节介绍城市个体内部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走出个体城市内部,站在宏观高度上进一步对较大范围区域中的城市体系进行研究,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区域中城市群体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这一节主要介绍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差异。教材从城市大小等级的划分到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差异,再到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本节教材由正文、“阅读”、“活动”、“案例”和“读图思考”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设计优化了教材结构,其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课标要求: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4)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利用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不同等级的城市以及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和标准。

(2)利用学生所在的河源市,理解什么是城市的服务范围以及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

(3)利用案例如上海、深圳、攀枝花等城市的发展变化分析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4)分析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对我们的启示,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现实生活的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城市等级与城市的功能、服务范围、数目、距离之间的关系。

2、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五、教学难点:

不等级城市服务范范围的嵌套理论。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城市的不同等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分别展示仙塘镇、河源市、广州市的多幅图片。

2、提出问题:这三个城市是否是同一个等级的城市?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图片欣赏引起学生视觉的冲击,特别是仙塘镇、河源市图,同学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么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过渡

1、这三个城市是不同等级的城市,这三个不同等级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正是由于这地域结构的不同,导致这三个城市的服务功能是否一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

2、教师板书课题 认真听讲 引出新课 新课教学

一、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

1、多媒体展示三个城市的图片,同时展示广州市、河源市、仙塘镇的城市人口规模

2、提出问题:我国最大的城市是哪个?城市的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讨论,得出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是城市人口规模。

提供背景辅助知识,培养学生提炼有用信息。

二、城市等级的类型

1、材料分析

国家

国土面积

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

德国

35.7万

8237万

发达国家

中国

960万

13亿

发展中国家

置 根据以上资料,你认为不同国家对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是否相同?为什么?

2、材料分析

学生阅读课本阅读部分材料,分析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标准,并说出仙塘镇、河源市、广州市分别属于哪一类?

1、分析讨论,得出不同国家由于疆域、人口、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化水平不同,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不完全相同。

2、通过阅读材料,明确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并分别判断出仙塘镇、河源市、广州市的城市等级。

3、通过材料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渡 城市是某一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企业和机构,如河源市集中了大量的商店、工厂、医院、学校、政府机构等,正是由于这些部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服务。 认真听讲 引出下一主题内容。

三、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

1、多媒体展示河源市图片

2、提出问题:河源市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河源市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服务设施?河源市能为哪一个区域的人提供服务?

3、过渡:我们上高中能在河源市完成学业,那么上大学能否能在本市完成了呢?由此得出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

4、安排学生活动:

自由分组(8人一组),调查自己或家里人下列几组不同服务的地点选择状况:

(1).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2).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重点高中等。

(3).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杂症,上大学或者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

相关专题 教案高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