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鼓上的小米粒》

Atrat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Atrata”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鼓上的小米粒》(共18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鼓上的小米粒》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鼓上的小米粒》

活动目标:

1、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并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2、通过游戏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有节奏地米粒跳舞。

活动准备:

小鼓米粒图谱,记录纸(画成鼓面的形状)大大的鼓面

活动过程:

一、节奏练习。

1、老师出示小鼓:“小鼓唱歌时声音是怎么样的?”

2、节奏游戏练习:师交代鼓和小朋友玩歌唱接力游戏的玩法。

3、师再次敲鼓:小鼓唱歌什么特别的地方?

二、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

1、出示米粒,猜测米粒在鼓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进行验证。

2、启发幼儿创编米粒跳动的动作,教师进行记录。

3、出示图谱,听音乐和鼓声学学图上米粒跳舞的动作。

4。听音乐,让孩子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三、看图演唱歌曲。

1、让孩子说说图上的内容。你看懂了什么?

2、听老师点图演唱一遍。

3、幼儿看图学唱一遍。

四、玩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1、交代游戏规则,重点强调音乐停地时候,谁站在鼓后面就由谁敲鼓。

2、听音乐玩游戏,听鼓点用有趣的`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

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篇2:大班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活动目标:

1.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并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2.通过游戏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有节奏地米粒跳舞。

活动准备:

小鼓 米粒 图谱  记录纸(画成鼓面的形状)大大的鼓面

活动过程:

一、节奏练习。

1.老师出示小鼓:“小鼓唱歌时声音是怎么样的?”

2.节奏游戏练习:师交代鼓和小朋友玩歌唱接力游戏的玩法。

3. 师再次敲鼓:小鼓唱歌什么特别的地方?

二、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

1.出示米粒,猜测米粒在鼓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进行验证。

2.启发幼儿创编米粒跳动的动作,教师进行记录。

3.出示图谱,听音乐和鼓声学学图上米粒跳舞的动作。

4.听音乐,让孩子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三.看图演唱歌曲。

1.让孩子说说图上的内容。你看懂了什么?

2.听老师点图演唱一遍。

3.幼儿看图学唱一遍。

四、玩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1交代游戏规则,重点强调音乐停地时候,谁站在鼓后面就由谁敲鼓。

2.听音乐玩游戏,听鼓点用有趣的动作表现出来。

篇3:《鼓上的小米粒》教学反思

《鼓上的小米粒》是一节大班的音乐课,这个歌曲非常的活泼,是孩子非常喜爱的,特别是里面的歌词“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的轻,米粒跳得低。”这个形象的语言使孩子对敲鼓的轻重有了具体的认识。于是,在活动中,我利用孩子对这个歌曲的喜爱,和歌曲中形象的歌词并借助小鼓的现场敲击,从而让孩子感受音的强弱变化。而后,在熟悉旋律、学会歌曲的演唱后尝试表演和创编歌词。

在活动一开始,我就出示小鼓与米粒,让孩子们猜测,我把学唱歌曲与科学探究巧妙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物体震动的幅度与频率。有效帮助幼儿理解与记忆歌词,避免了生硬的歌词解说。然后在“小鼓怎么唱歌的?”的思考中,通过对两条节奏的听、练等对音的强弱、快慢初步感受,而且这两天节奏在歌曲的旋律中都有出现,所以为学好歌曲打下一定的`基础。

活动时,孩子们在这里环节里,因为对拟人化小鼓满感兴趣,所以听的、学的、说的都还可以。我借助小鼓的现场演示,把活动的重点、难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接触、感受。游戏,孩子们都喜欢,按小鼓的要求,边有节奏的念,边用动作来感受理解,效果还是不错的。我用图文并冒的歌曲谱,有利于孩子们理解和记忆歌词,特别是歌曲的重点――附点部分有了图谱直观看到的,再经先前游戏时的有节奏念和现在几遍的练习,唱起效果还是挺不错的。歌曲中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小鼓唱得响轻那两句,经过提醒后孩子们马上知道怎么用自己的声音唱了,我想这与先前的听鼓音轻重和游戏起了作用了。本来想通过对小动物的仿编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以及对歌曲节奏更好的掌握和巩固。但在创编到小象时,孩子们就在边唱边议论小鼓要跳破的。从引导编小兔,到独自编小蚂蚁编还是编的不错的。

每一次活动都会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如:

1、在第一环节中,我把米粒放在鼓上敲鼓,原本我是为了让孩子看得更清楚,我在鼓上放了十几粒米,所以鼓一敲,好些米粒都跳到了地板上,前排的孩子就趴在地上捡,如果我放一粒米粒,可能不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

2、在让孩子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时,我没有给孩子太多的时间去创编,就自编自跳,以至于孩子们的动作千篇 一律,都拘泥于我的动作,使他们的想象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以后的课中,还应该做好更多的准备和更细的思考。

篇4:大班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教学反思

大班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教学反思

一、细节描写:

我先示范演唱歌曲,幼儿认真地听着。

提问幼儿:“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请幼儿用歌词说出来,教师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

“歌曲里的小鼓是怎么唱歌的?”

“小米粒听到小鼓的歌声是怎么跳舞的?”

在幼儿回答的时候,提示幼儿根据小鼓唱的轻重来回答。

二、评价分析:

这是一节大班的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在今天的.活动中,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不但学会了歌曲,还能够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活动中,以幼儿喜爱的乐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我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避免了生硬的歌词解说。另外我在“小鼓还能怎么唱”和“鼓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的环节中,请幼儿大胆想象、操作和体验,为幼儿提供了探究和表现自己的舞台。其次,是教学的组织方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注重游戏教学的方法,动静交替,层层递进。在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后的《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游戏中,幼儿玩得特别高兴,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

三、所思所悟:

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望,真是得不偿失。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篇5: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

活动准备:

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活动过程:

一、跟着鼓唱歌。

1、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

二、鼓的声音哪里来。

1、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三、跳舞的小米粒。

1、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

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

小鼓敲得轻呢?

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

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

四、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游戏边唱。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直观地感知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游戏、表演、创编,展现出了自信心。这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机会,“小米粒”在舞蹈时既有节奏,而且表演很丰富、很多样化,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展现出不同的小米粒舞蹈情景。

篇6: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设计意图: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通过游戏《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生生互动,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进一步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也体验到了扮演小米粒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

活动准备:

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活动过程:

一、跟着鼓唱歌。

1、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

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二、鼓的声音哪里来。

1、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三、跳舞的小米粒。

1、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

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

小鼓敲得轻呢?

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四、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游戏边唱。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思:

反思:本次活动幼儿直观地感知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游戏、表演、创编,展现出了自信心。这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机会,“小米粒”在舞蹈时既有节奏,而且表演很丰富、很多样化,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展现出不同的小米粒舞蹈情景。

篇7: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振幅的大小与频率的关系。

2、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并用肢体动作表现。

活动准备:

1、小鼓

2、米粒

3、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在实验中感知音的产生及振幅与频率的关系。

(一)感知音的产生。

1、出示鼓。这是什么?它会唱歌吗?歌声会是怎么样的?仔细听一听。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说一说:“小鼓发出什么声音?”(咚咚咚)集体说一说:“咚咚咚,咚咚咚,小鼓在歌唱”。

3、教师再次敲鼓,辨别声音的大小。“小鼓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一会儿响,一会儿轻)

4、讨论:鼓的声音哪里来的?(鼓的声音是鼓面振动起来才发出来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二)感知振幅的大小与米粒跳动的关系。

1、出示米粒。谁来了?怎样让米粒跳起来?他是怎么跳的?(蹦蹦跳跳)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

2、如果小鼓敲的响,米粒就跳的怎么样?如果小鼓敲的轻,米粒就跳的低?(教师演示)集体学说:“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

3、鼓上的小米粒在干什么?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

二、学习歌曲

1、结合图谱学习歌词。

2、告诉幼儿歌名,欣赏歌曲。

3、分句练习,跟随琴声学习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4、幼儿随琴声演唱。

5、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

(1)讨论: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应该怎样来演唱?(重一点)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应该怎样来演唱?(轻一点)

(2)幼儿尝试练习。

(3)集体演唱。

三、学习用肢体动作表演歌词内容。

1、集体边唱边表演。

2、自由结对表演。

四、活动小结:

今天不但学会了歌曲,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大小与用力有关,用力大,声音响,用力小,声音轻。

篇8: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案例背景:《纲要》指出:以儿童发展为本为主旨,服从于使每个幼儿全面地、和谐的地、富有个性地发展的学前教育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蕴含于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一切活动之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是大班建构式课程《动感天地》主题中的一个教学活动,细细分析以后,我把目标定位为科学领域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第二目标定位在艺术领域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本活动倾向于让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而非被动灌输接受;倾向于建构重组织经验而非机械记忆,也就是使幼儿的学习由记忆向理解转化,由日常概念向科学概念提升。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从兴趣入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从旋律入手,从歌曲的重点入手组织教学,使孩子们学得轻松而有趣,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整个活动重视智力的.开发、身心的健康、情绪的发展、合作的精神、创造的萌发,体现了和谐发展的目标。

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视听唱、整首教唱法、游戏法三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为了使振动的物理现象与歌曲的演唱有机结合,我先进行了一边敲鼓一边唱歌的演练。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小鼓和米粒的游戏,让幼儿直观感受感知振动与发声的关系,任何发声物体都在振动着。鼓靠鼓面的振动发声;唱歌、说话靠咽喉声带的振动发声。力不断地作用于鼓面就产生振动,米粒跳起来的高度直观地显现出振幅,米粒跳动的频率显现出振动的频率。鼓敲击的轻重不一样,鼓的振动幅度也不一样,米粒跳动的高低也发生相应变化。孩子们看到了这种物理现象也就很容易、自然而然地理解歌词内容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小鼓休息了,米粒不动了。

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地达到了。同时通过图谱的演示,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歌词。这种整合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能引导幼儿积极地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互动、合作,使他们建构自己丰富多彩的经验。

《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通过游戏《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生生互动,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进一步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也体验到了扮演小米粒的乐趣。

建构式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动静交替,层层递进。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在师幼平等、尊重和合作的条件下,师幼间建立交互主体的关系,使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幼儿的主动建构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共同建构成长的经验,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

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更好的课程。在这个活动的构想和设计仍有不尽完善之处,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但我相信,经过所思所悟反思、分析、总结,一定能使更好的活动变得最好。

篇9: 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并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2.通过游戏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有节奏地米粒跳舞。

3.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鼓 米粒 图谱 记录纸(画成鼓面的形状)大大的鼓面

活动过程:

一、节奏练习。

1.老师出示小鼓:“小鼓唱歌时声音是怎么样的?”

2.节奏游戏练习:师交代鼓和小朋友玩歌唱接力游戏的玩法。

3. 师再次敲鼓:小鼓唱歌什么特别的地方?

二、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

1.出示米粒,猜测米粒在鼓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进行验证。

2.启发幼儿创编米粒跳动的动作,教师进行记录。

3.出示图谱,听音乐和鼓声学学图上米粒跳舞的动作。

4.听音乐,让孩子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三、看图演唱歌曲。

1.让孩子说说图上的内容。你看懂了什么?

2.听老师点图演唱一遍。

3.幼儿看图学唱一遍。

四、玩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1.交代游戏规则,重点强调音乐停地时候,谁站在鼓后面就由谁敲鼓。

2.听音乐玩游戏,听鼓点用有趣的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

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篇10:大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的说课稿

大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的说课稿

首先我说说本次活动的选材:

《鼓上的小米粒》是大班建构式课程《动感天地》主题中的一个教学活动,细细分析以后呢,后来我就把它定位为音乐教学活动,并重新设置了两个目标:

1、在听听、看看、玩玩、唱唱中学习歌曲,感知乐曲的强弱变化。

2、能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歌曲,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

并且我把重点定位在: 感知乐曲中的强弱变化,并能边唱边开心地表演。

接下来,我说说本次活动的一些教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歌曲教学一直是被认为最容易进行的,只要教师自己会唱,幼儿自然会跟着模仿。但在新《纲要》中,明确地强调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个自由表达呢,徐老师在跟我分析教案时也多次提出,并且我也紧记于心了,但今天的活动,我可能还是引导不够,给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机会不是很多。根据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视听唱、整首教唱法、游戏法三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种是视听唱: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小鼓和米粒的游戏,让幼儿直观感受,重点理解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同时通过图谱的演示,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歌词。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和示范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启发性的提问。如:小鼓唱歌,米粒就会怎样?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怎么样?等。唱就是指幼儿的歌唱,幼儿通过欣赏老师范唱,然后把自己听到的一句唱给其他幼儿听, 再大家一起来学学.在反复的歌唱中理解歌词内容。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第二种是整体教唱法:整体教唱是指让幼儿在多次听唱的基础上跟着教师完整地唱一首歌,整体教唱能以连贯的歌词、完整的曲调,很好地激发幼儿的音乐感受,在反复的歌唱中进一步感知乐曲的强弱变化。

第三种游戏法:《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因此,通过游戏,进一步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也体验到了扮演小米粒的乐趣。

下面我再说说教学程序:

一.拍打小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出示小鼓),是谁呀?(小鼓).小鼓知道我们大2班的小朋友歌唱的可好啦,今天它也要给我们唱歌,你们听!小鼓是怎么唱的.啊?(咚咚咚))——教师有节奏地拍打小鼓。

设计意图:通过以不同的力度拍打小鼓,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为幼儿初步感知音的强弱作好一定的铺垫.

二.以多种形式组织幼儿学习、感受歌曲。

师:小鼓说:我一个人唱歌太寂寞了,我要请我的好朋友陪我一块儿唱歌跳舞,我们看小鼓的好朋友是谁呀? (出示米粒)

1、师:小鼓说:我来唱歌,米粒你来跳舞好吗?,并将米粒放在鼓面上,分别用轻重不同的力度拍打,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拍打轻重引起的米粒跳跃的变化,并得出结论: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2、教师敲小鼓,并提问:小鼓唱歌,米粒就会怎样?小鼓又要唱歌了,我们听小鼓这次唱得怎么样?-------- 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同样引出------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同时引导孩子们学小米粒跳一跳。

设计意图:借助小鼓和米粒的游戏,让幼儿直观感受,重点理解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3、老师边拍打小鼓边范唱。(师:这个有趣的游戏还可以唱呢。)

4、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并用歌唱的方式回应给幼儿。

5、看图谱有节奏地念一念。(大家听得真仔细,鼓上的小米粒说的是——教师指着图谱有节奏地念歌词一遍。哇,你们也很想说了,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图谱的演示,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歌词.

6、跟着琴声完整学唱歌曲。

(师:小鼓唱过歌了,现在我们邀请钢琴姐姐跟我们一起唱吧)

A看着图谱跟琴完整学唱.

B引导幼儿尝试边唱边用肢体大胆表现。

引导幼儿找寻自己身上的部位当作小鼓,和小米粒游戏.

篇11: 大班歌唱活动:鼓上的小米粒

大班歌唱活动:鼓上的小米粒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旋律,学唱并创编歌曲。

2、在敲一敲、玩一玩中发现因击鼓轻、重而产生物体在鼓上跳跃不同的现象。

3、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鼓四个、米粒、蚕豆、黄豆等。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引出主题。

师: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呀?边说边出示小鼓。

师敲小鼓“咚咚蜻恕颉保ㄖ氐模,请幼儿模仿学一学。

师再敲小鼓“咚咚蜻恕颉保ㄇ岬.),再请幼儿学一学。

提问:你觉得老师两次敲的鼓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两次鼓声一次响,一次轻。

二、感受节奏,理解记忆歌词。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师敲节奏“咚咚蜻恕蜻诉甩蜻恕颌颌―颉保问:这种声音好像小鼓在干什么呢?学习歌词第一句:咚咚咚,咚咚咚,小鼓在歌唱。

●师出示一杯小米粒说:它是什么?我们把小米粒放在鼓上再来敲鼓,看看会怎样呢?(提醒幼儿说出“蹦蹦跳跳”)谁来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遍?

●师: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小米粒是怎样在鼓上跳舞的?幼儿分组在鼓上做实验,师指导幼儿随节奏轻、重敲鼓,幼儿观察两种现象并回答。(引导幼儿说歌词: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三、感受旋律,学习歌唱。

●师:老师把小米粒在鼓上跳舞的样子编成了一首歌,名字就叫“鼓上的小米粒”。

师清唱歌曲。问:你听到了什么?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

师在伴奏下歌唱。说:小朋友也来唱唱看。

●幼儿跟着伴奏轻轻歌唱。师指导幼儿在歌声的变化上歌唱。

还可采用男女幼儿分开唱,男女幼儿分句唱等形式歌唱。

四、创编歌曲。

师:小米粒会在小鼓上跳舞,那还有什么东西也会在小鼓上跳舞呢?

老师还准备了几样东西,请小朋友去试着放在小鼓上敲一敲,然后我们来把它编到歌里去。

幼儿分组实验。

师幼合作创编歌曲。

五、延伸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呢,我们也可以去做一做我们刚才的实验,再来编成歌曲。

篇12:《鼓上的小米粒》课时一反思

《鼓上的小米粒》课时一反思

《鼓上的小米粒》是一首比较好的歌曲,节奏性强,旋律活泼简单易于幼儿接受,是孩子非常喜爱的。这个活动有许多可挖掘的地方,内容十分的丰富,于是把活动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我把目标定为如下:

1.幼儿熟悉歌曲旋律以及歌词,学习演唱歌曲。

2.初步感受歌曲旋律节奏的轻重缓慢。

重点把握在幼儿学习演唱歌曲以及感受节奏的轻重快慢。活动结束以后,发现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首先是时间的把握,大班幼儿的活动时间应该在30分钟左右,但是这个活动我只用了18分钟就结束了。环节设计有些简单,层次还不够清晰,内容挖掘不够充分,所以导致了这个问题的`出现。

活动中,幼儿每次唱歌曲,都应该有一个要求,例如:唱出歌曲的轻重,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整齐轻快的唱等等,对幼儿有了要求,他们才会有进步,有经验的提升。

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都是教学策略,在这个方面我还要继续学习,不要只顾着嘴巴的讲,配合上生动的表情动作,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语言、提问、指令等等,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记得第一次上音乐活动,活动名称是《马儿告诉我》,那次的音乐活动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那时候看着钢琴就看不住孩子,看着孩子就弹不起钢琴,现在,这点有了进步,歌曲熟悉以后,可以一边弹钢琴,一边观察幼儿的反应,一边与幼儿一起唱,有时候还可以一边唱一边加入引导的口令。

篇13: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照镜子》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照镜子》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尝试根据旋律的特点创编歌词及动作,体验身体造型带来的美。

2、初步感受音乐优美、抒情的情绪,尝试用柔美、舒展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活动准备:

1、音乐活动室(两面墙装有大镜子);哈哈镜3面;(凹面、凸面、波浪面各一)。

2、相关音乐CD及CD播放音响。

3、康加鼓一个;塑料盘(圆形、椭圆形、方形)8个;纸巾筒16个。

活动过程:

一、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小朋友发挥想象,自由创编动作进入音乐活动室。

二、节奏游戏“哈哈镜”。

1、请幼儿来到哈哈镜前照一照,并说说哈哈镜里自己变成了什么模样,然后再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出来。

2、介绍游戏“哈哈镜”的玩法:老师当哈哈镜,幼儿边自由走动边拍手念儿歌:“大镜子、小镜子、圆镜子、方镜子。”接着老师念:“我是一面怪镜子,把你变成大胖子(高个子、怪样子)”,幼儿停下来做出相应的表情和造型。

3、教师借助康加鼓的节奏和幼儿共同游戏。(启发幼儿可自己造型,也可以两人或多人造型,教师还可以变化自己念儿歌的声音来增加幼儿游戏的兴趣)

三、体态韵律活动“照镜子”

1、照镜子。

师:“刚才小朋友照的是哈哈镜,那你们每天照得最多的是什么镜子呢?”(梳妆镜)。“请小朋友到镜子前照一照,做一做各种表情和动作,看看镜子里的你是怎样的。”(幼儿自由回答)

2、学唱歌曲。

教师当镜子外面的人,边唱边做动作,请个别幼儿做镜子里的人来模仿,然后再请幼儿集体模仿。

3、创编歌曲动作。

(1)当幼儿很熟悉歌曲旋律后,教师可更换动作再邀请幼儿模仿。然后提问:“谁来帮我想想,还有哪些动作可以做?”请出个别幼儿当镜子外面的.人,其他幼儿当镜子里的人做动作模仿。

(2)请每位幼儿自由找一位伙伴玩“照镜子”游戏,可以和教师教的一样,也可以不一样,教师观察。

(3)分别请出2-3组幼儿上来表演。

4、配合音乐“照镜子”。

(1)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教师配合音乐做一些柔美、舒展、连贯的动作,幼儿集体模仿。

(2)请个别幼儿上来带领其他幼儿模仿。(启发幼儿变换不同的动作和姿势,可以站立、坐下、躺下、弯腰等等,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造)

(3)幼儿自由组合表演。(第二次交换角色)

四、节奏游戏“会唱歌的镜子”。

幼儿两人一组,A幼儿拿塑料盘子做镜子,B幼儿手拿纸巾筒。音乐前奏做准备,第一个8拍按节奏自由走步,第二个8拍停下,A幼儿将“镜子”摆在自己喜欢的身体部位,B幼儿用纸巾筒去敲击“镜子”,可敲出不同的节奏。(反复数次)

活动反思:

照镜子是一项既简单又有趣的活动。照镜子时产生的各种有趣的现象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认真观察,从而发现镜子能照物体影像的原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时教师让幼儿说说自己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并比一比谁的发现多。这个设计不仅有效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以《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为宗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贯穿始终,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开心地玩,快乐地学。

篇14: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欢乐颂》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欢乐颂》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感知理解歌曲内容,学习有表情地朗诵歌词。

2、探索用两种表现方式,表现歌曲逐渐热烈的情绪。

活动准备

1、根据歌曲内容准备相关图片一幅。

2、音乐磁带或CD,录音机一台。

3、幼儿会演奏《欢乐舞曲》。

4、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圆舞板等,幼儿人手一件乐器。

活动过程

1、歌唱活动:毕业歌。

教师引导幼儿随着音乐有表情地演唱《毕业歌》。

2、看图欣赏歌曲《欢乐颂》。

――教师出示图片,启发幼儿看图说说:画面上有什么?“它们在做什么?

――教师:下面,老师把小朋友看见的画面川、朋友说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请大家仔细听。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带领幼儿看图念歌词。

――教师随着音乐带领幼儿念歌词。

――欣赏歌曲录音《欢乐颂》,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轻轻地眼唱。

3、学唱歌曲。

――引导幼儿随着钢琴伴奏的音乐,尝试着眼唱歌曲。

――幼儿歌唱,教师退出。

4、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唱歌,才能表现出歌曲越来越热烈的气氛呢?

――开展讨论活动。

――带领幼儿根据讨论出来的一个或者两个方案,进行歌唱活动,表现歌曲走越热烈的氛围。例如:分声部逐层累加、加入舞蹈动作、加入衬词、加入打击乐器的方式演唱不口表现歌曲。

5、打击乐:欢乐舞曲。

――教师:刚才,我们小朋友用歌声和动作表现欢快热烈的气氛,下面,我们用乐器,大家一起来演奏《欢乐舞曲》。

――教师带领幼儿使用乐器,演奏打击乐《欢乐舞曲》。

活动反思:

整堂课有两个知识目标,但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合理。其中在知识目标(1)――体会歌曲情感,正确演绎歌曲中。整堂课的音乐出现的频率还是少了点,时间还不在一半之上。在歌曲演唱、演译方面,情感处理的还不够详细。如果能从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人生坎坷引入,在情感方面调动学生的情绪,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多去演唱或是听老师范唱,让学生的情感随音乐进入平等、互爱的境界。这样可能学生在最后演绎出来的效果会更好的。二是在讲旋律的进行方式乐理知识时,老师讲的稍微多了点,其实这里可以让学生之间以多参与讨论、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既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在讲音阶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各种例子,如我们可以把音阶中的每个音看成是一级一级的楼梯,形象地向学生介绍音符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三在歌曲的强弱处理方面,老师也不需要讲得太多,重要的是让学生多听音乐,教师可以吹奏笛子,让学生辨别强弱的地方,这样学生演绎起来更容易点。一堂课下来,我觉得不在乎用了什么方法或手段,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

篇15: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单簧管》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单簧管》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跳跃、连贯的旋律特点,感知乐曲ABACA的曲式结构。

2、尝试合作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曲式的结构,体验与同伴合作表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单簧管波尔卡》音乐、图谱活动过程:

一、导入——舞蹈《交换舞伴》

师:今天来了那么多的`客人老师,让我们用热情的舞蹈来欢迎他们吧。

二、欣赏歌曲——感受乐曲旋律特点,感知乐曲曲式结构

1、第一遍欣赏,初步感知乐曲旋律特点提问:这首乐曲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小结:这首乐曲非常欢快跳跃、连贯。

2、第二遍欣赏,感知相同的乐段,进一步感受旋律特点,尝试用肢体表现A段提问:

(1)我们再来听一听乐曲中有没有重复出现的音乐?重复出现了几次?

(2)那么这段重复出现的音乐听上去感觉怎么样?

(3)当这段重复的音乐出现时,画面上什么在随着音乐转动?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风车的转动?

小结:在这首乐曲中,一共出现了3次重复的音乐。这段音乐非常欢快和跳跃。

3、第三遍欣赏,感知不同的乐段以及旋律特点,尝试用肢体表现B、C段提问:

(1)除了这三段重复的音乐之外,还穿插着两段不同的音乐,我们来找找,在这两段音乐出现时,画面上又出现了什么?

(2)枝条伸出手臂的时候音乐听上去感觉怎么样?那么长花、长树叶的时候呢?

(3)我们用什么动作来表现枝条伸出手臂,然后长出小花和叶子呢?

小结:还有两段音乐是不同的。当枝条伸展手臂的时候音乐很连贯,当长出嫩嫩的树叶和美丽的花朵时,音乐又很跳跃。

4、第四遍欣赏,了解乐曲的ABACA的结构特点提问:这首乐曲分为几段?你是怎样分的?

小结:这首乐曲分为五段。风车是一个乐段,这个乐段重复出现了3次,长花是一个乐段,长叶子又是一个乐段,它们穿插于三段重复的音乐中。这首好听的乐曲叫做《单簧管波尔卡》,它是用一种叫单簧管的乐器所演奏的。

三、小组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表现的快乐

1、集体尝试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师:我们试试看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乐段。

2、分组合作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乐曲结构师:接下来我们试试看每一组用不同的动作表示一段音乐。

四、结束师:让我们一起去教室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好看的动作来表示不同的乐段。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孩子只有对它有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力,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篇16: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喜洋洋》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喜洋洋》

一、活动目标

㈠理解乐曲,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㈡利用课件营造喜洋洋的气氛,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ABA结构形式。

二、活动准备

㈠教师课前设计制作课件及准备好多媒体设备。

㈡教师和幼儿课前制作的一些道具如:(灯笼、扇子、彩带、打击乐器、龙灯等。)

㈢营造一个有热闹喜庆气氛的活动场地。

三、活动重难点

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ABA结构形式,鼓励幼儿运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四、活动过程

㈠感受乐曲《喜洋洋》

1.欣赏两段影片对比,交代课题。

2.初步欣赏乐曲,谈谈自己的感受。

㈡理解乐曲《喜洋洋》,了解作品内容及基本结构形式。

1.老师通过动作节奏的快、慢变化,在乐曲中分别表现欢快与优美两个不同段式的音乐形象。

2.分段欣赏乐曲,运用多媒体课件分解ABA段式

3.完整欣赏乐曲,同时幼儿为乐曲《喜洋洋》击打节奏。

㈢表现乐曲《喜洋洋》

1.小朋友们听了这首《喜洋洋》,你们现在想干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各种道具,在《喜洋洋》的音乐声中在热闹、喜庆的场景中,自由舞蹈。

活动反思:

音乐欣赏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有着独特的教育作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鉴于此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音乐欣赏成了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难点,本次活动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视听结合的教学形式来突破难点。以多媒体视听结合的优势。来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乐曲ABA的`结构形式。从而丰富幼儿的艺术情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活动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解决孩子难以了解乐曲的乐段、乐句的难点,为孩子营造一个喜洋洋的氛围,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乐曲,整个活动条理十分清晰,结构严谨,从感受乐曲→理解乐曲→表现乐曲为主线,层层递进,即直观形象的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又创设了丰富的场景,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说、动、演等各种感官,从孩子的身心发展出发,视听结合的进行音乐教育,使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17: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音乐小屋》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音乐小屋》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情绪。

2、学习歌曲中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演唱。

教学准备:

1、歌曲《音乐小屋》原唱及伴奏CD;歌曲《郊游》;

2、多媒体课件;

3、邀请卡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

二、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今天老师的心情特别好,为什么呢?因为我收到了一张邀请卡,里面写了什么呢?我打开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好吗?

2、教师读邀请卡内容,提问:“你们有信心战胜困难吗?(有)那让我们出发吧!”

三、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学习节奏与主要乐句。

(一)碰到第一个困难,引导幼儿通过努力解决。

1、一条小河挡住去路,怎么办?

2、出示节奏图X X|XX 0|XX XX|X 0||,引导幼儿学习。

3、幼儿学习节奏。

4、克服困难,划小船继续前进。

(二)遇到第二个困难,鼓励幼儿共同克服。

1、大石块挡住了去路,怎么办?

2、出示乐句:音乐小屋|在欢迎|你欢、迎|我0 ||。

3、幼儿学唱,着重练习欢、迎的唱法。

4、成功移走三块大石块,继续前进。

(三)遇到第三个考验,请大家一起努力。

1、出示三个敲门声:

(1)5 3 |5 3 0 ||(2)4 2 | 4 2 0 ||(3)5 0 i 0 ||

2、师幼一起按门铃。

3、音乐小屋终于开门了。

四、完整欣赏歌曲,用多种形式学唱歌曲。

1、欣赏后提问:这首歌一共有几段?第二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一样?来到了音乐小屋,你觉得快乐吗?歌曲里面是怎么唱的?(引导幼儿学唱:我们的快乐都在里面装)。

2、引导幼儿完整学唱一段歌曲,根据幼儿的学唱情况,教师小结指出问题。

3、完整地学唱歌曲。

4、以对唱的形式师幼共同演唱歌曲。

5、幼儿分组对唱歌曲。

6、家长与幼儿对唱歌曲。

五、结束:出现神秘人——海宝

活动反思:

歌曲《音乐小屋》是一首儿童歌曲。歌曲风趣、轻松、愉快。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和着舒展的节奏,给人以柔和的感受。描绘了“叮咚”作响的音乐小屋给人们的快乐,抒发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整堂课我以“去游玩音乐小屋”为主线,首先我让学生模唱“音乐小屋”的门铃声,来解决了难点节奏,这个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难点,并且自然的了解了音乐知识点“四分休止符”。也引起了学生想去看音乐小屋的好奇心,使我能顺利的'进入下一个环节,走进音乐小屋来学习歌曲。然后学生走进音乐小屋之后,我设计了各种接唱的小游戏来让学生学唱歌曲,并加入身体的律动体验。最后在学生掌握歌曲后,就引导学生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乐。整堂课学生仿佛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快乐地体会音乐带来的无线乐趣。

当然在该堂课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在歌曲学唱中,学生对于音乐的完整感受体现地还不够深刻,我让学生分句学唱歌曲,破坏了歌曲本身的整体性。

2、创编打击乐节奏的时候课堂纪律显得有点乱,教师没有调控好学生的课堂纪律。

3、教学语言还欠生动活泼,导致教学的每个环节衔接地不够自然、流畅。

篇18: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春游》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春游》

活动目标:

1.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说出春天的景色,尝试结合音乐创造性地表现旅游情景。

2.用肢体语言感受活泼欢快的音乐。

活动准备:

音乐、写有数字的导游旗四面、纸、笔、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来自……的老师,姚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知道是哪里吗?--桃花岛

2、现在春天到了,桃花岛上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你们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去桃花岛春游呢?

3、那我现在就带你们来参加我的音乐旅行团,现在我就是导游,大家叫我黄导吧!既然是音乐旅行团,那就一定有好听的音乐。请小游客们仔细听,音乐里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二、游《桃花岛》

1.你觉得这个音乐有什么特别有趣的地方?有没有听到里面的人们在喊什么?(酷,酷,酷气气)

2.这声音是人们春游时看到美丽的景色的时发出的欢呼声。你们春游时有没有遇到好玩的事?(幼儿回答)这么开心我们也来欢呼一下!(集体欢呼”酷,酷,酷气气\")

3.上一次我去春游的时候呀!一路上看到了好多山,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

爬山爬到哪里时最开心呢?(山顶)爬山的时候小脚要抬高哦!

4.(1)那今天黄导也请你们上山(小凳子),请小游客们起立,向后转,爬到山顶。

(2)到山顶了吗?看看远处,桃花岛,好美哦!你在桃花岛上看到了什么?(教师播放课件,幼儿自由说)

(3)桃花桃花是什么颜色?

(4)看到桃花了,那你们快乐吗?我们大声喊出来(桃花桃花桃花红)

(5)还看了什么?那我们把梨花、菜花都喊出来吧!(梨花梨花梨花白;菜花菜花菜花黄)(4)好了,小游客们小心一点下山了。

三、游戏《春游》

1.刚才我们一起去爬山了,这次我还想带你们一起去春游!小游客你们看,黄导要带你们到哪里去春游啦!(播放音乐,教师画图谱)

2.看,我带你们到哪里啦?(走过草地、爬山、走到山顶)指出来给我看!(幼儿根据音乐回答)

3.(教师分段播放音乐)你们有没有听出来,我们先来到了哪里呢?音乐唱到哪个地方开始上山啦?到山顶一共要几步呢?(4步)

4. 爬山的时候要经过山脚、山腰、山间、山顶。我们身体的哪里可以作山脚、山腰、山间、山顶呢?(膝盖-山脚,腰-山腰,肩-山间,头-山顶)

5.让我们一起试试看,用我们的两根手指做小脚,身体做小山,听着音乐上山直到山顶!

6.好玩吗?那让我们一起跟着我的音乐旅行团旅行吧!(游戏)

四、大家一起去旅行

1.刚才我们用小手去旅行啦!你们能不能用小脚去旅行呢?

2.(出示导游旗)这就是我的导游旗,我要带着小游客去春游啦!你们都想去春游吧?可是我们的音乐旅行团导游不够啦!要招聘几名导游,四面旗代表要招聘四名导游,旗上面不同的`数字代表可乘几名游客,把自己也算进去哦!

3. 共同游戏两遍。

4.你们喜欢当导游吗?大家都想当导游,怎么样才能让每个人都当上导游呢?(轮流)

5.看好我们是什么时候换导游的?(先我来做导游,我先要大声地介绍一种美丽的景色,再把导游旗给第二个人,第一个到最后)

6.师幼共同游戏。(共同结束)

五、游嘉兴

1.你看到的春天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请你们来告诉我

2.那现在请你们来做导游,带我去春游吧!同样的形式创编。(如公园,公园美;小河,小河流。蝴蝶蝴蝶飞……)

活动反思:

教师在带领幼儿幼儿学唱歌曲的时候以游戏情境的方式来开展,可以根据地域不同,引导幼儿熟悉春游场所。教师可以采用随音乐朗诵歌词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如歌班上幼儿有识图谱的经验,本活动也可以用图谱来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比如歌曲前后两句可以根据歌词内容画上手拉手,中间留四个空白,这样,幼儿的活动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相关专题 米粒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