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秋水》优秀教案

温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温凉”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中课文《秋水》优秀教案(共19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初中课文《秋水》优秀教案

初中课文《秋水》优秀教案

初中课文《秋水》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篇2:秋水课文教案

秋水课文教案范例

秋水课文教案范例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 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 《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 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 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涘(sì)殆(dài)

四、 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 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 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 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 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篇3:《秋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后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 sì 水边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 若: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n难以 穷:尽 旋:掉转 殆 dài危险

2、 分析课文

①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3、(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5)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6)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 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 (骄傲自满) 人的认识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设喻) 望洋兴叹(大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篇4:《秋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言卡片法、课堂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秋水》。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吧。大家认为其中最有名的两个派别或者说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两个派别是哪两家呢?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可见,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今天我们就来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其思想魅力。

介绍庄子

先让学生介绍,教师再补充,展示PPT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解题

“秋水”的含义:秋天的雨水。

一、第一次诵读

指定个别学生诵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指出错误之处或者和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再纠正。

二、教师讲解课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重点字词:

1、时至:按季节来到。

2、百川灌河: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

3、泾流:同“径”,直流的水波。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和马。

6、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都汇聚到这里来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10、旋其面目:改变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容。

11、望洋向若:望着海神;面对着海神。(望洋:抬头向上看,仰视的样子。)

12、野语:俗语。

13、闻道百:听到过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没人能比得上自己。(宾语前置:莫若己)

15、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高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无穷无尽。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修养高的内行人笑话。

附:《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三、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制作文言卡片

卡片一:字音、成语

泾(jīng)流两涘(sì)渚(zhǔ)崖殆(dài)少仲尼之闻(shǎo)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卡片二: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同“径”,直。

不辩牛马:辩,同“辨”,辨别。

卡片三:古今异义

(1)至于古义:到了,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面目古义:面孔

今义:相貌

(4)大方古义:大道理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于是焉古义:介宾短语,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顺接

卡片四: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2)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东,朝东,名词作状语。

(3)少仲尼之闻:少,以…为少,形容词意动用法。

轻伯夷之义:轻,以…为轻,形容词意动用法。

(4)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美,美景,形容词作动词。

卡片五:一词多义

(1)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海若。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比得上。

(2)闻闻道百:动词,听到。

少仲尼之闻:名词,学识,学问。

(3)始始旋其面目:副词,才。

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4)见不见水端:动词,看见。

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5)之我之谓也: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少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卡片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以为莫若己)

我之谓也(我谓之也)

(2)判断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闻百道)

(4)省略句

(河伯)顺流而东行

(河伯)东面而视

(5)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

四、问题探讨

①秋水来了,黄河是怎样的情形?(1生读这几句,质疑问难)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②秋水来了,东海是怎样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情形表现连接语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于是焉

秋水时至

不见水端望洋兴叹于是焉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换句话说是批评谁?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吗?以虚构的故事来讲述道理,属于寓言。

本文既属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艺术特色照应了介绍庄子时说说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⑤讨论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问:你们可否用熟语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记时开始,看谁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六、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秋水》改写成寓言故事。

七、板书设计

篇5: 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

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所以“人都会经受灾患、苦难和磨砺,但当种种坎坷,“功利”已全然无计、陷于无路可走的时候,惟庄子,才能给你以帮助、给你以心灵的栖息之地!”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这应该也是一种智慧吧

故事二: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人的生和死,就像白昼和黑夜的更替一样自然,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生活上应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安心适时而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当与他艰苦度日、相依为命的妻子去世后,他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哭哭啼啼,而是敲着瓦盆唱了一曲歌颂妻子一生的歌。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生贫困,却甘愿闲居独处,他坚守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无为而治的主张,他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生活上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庄子的思辩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庄子思想集大成的

《庄子》一书是更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同学们齐读,了解《庄子》这部书:

《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写,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写。《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课文梳理

庄子是智慧的,《秋水》就注定是富有智慧的,学完《秋水》之后,我们肯定会聪明很多。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今天我们就要真切地认识一下这位让闻一多先生崇拜到发狂的庄子了。

㈠初读课文,读出文章气韵

1、单个学生读,纠正字音及停顿

首先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问:这位同学的朗读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1)纠正字音

泾(jìng)流两(sì)渚(zhǔ)崖之间少(shǎo)仲尼之闻殆(dài)

(2)纠正断句: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2、过渡:其实,文言文的诵读,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也不是字音是否准确的问题,而是要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听课文朗读。

教师范读(配乐动画朗读)

整片课文以平行语势为主,诵读时语调要平缓,但有两个地方有情感的起伏,读时要注意:一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自。”要读出河伯的洋洋自得、喜悦;二是单看一“叹”字,就知道较之前,朗读时应该低沉些缓慢写,以表达心情的沉重。

3、根据诵读提示,同学们大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韵来。

4、请一位同学再读课文,并让学生点评

㈡疏通文义,积累文言知识

同学们把这篇文言文读的很有气韵,可同学们能否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这篇课文吗?下面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课文,并圈点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

同位前后位之间共同解决疑难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多媒体检测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注意给点时间落实到课本上)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②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

③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今: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④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方位词,东边)

⑤大方之家(大道理;后又称博学的人为“大方”或“方家”;大方之家即修养高,明白事理的人,今:今义常用于“大方向”、或者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3、词类活用

①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令)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③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④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⑤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4、文言句式

A、判断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者,……也”表示判断)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如果不是……那么就……”)

B、宾语前置句

①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无人能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谓也(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即“谓之我也”: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C、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用“见……于……”表示被动,“见”表被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比如“他被骗”,我们文言文可以说“彼见欺”,而“他被人骗”,我们就不能说成“彼见人欺”,而要说成“彼见欺于人”。)

D、固定句式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古汉语常见,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

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5、一词多义

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2、以为莫若己者动词,比得上

闻:1、闻道百动词,听到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名词,学识

之:1、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意

3、仲尼之闻助词,的

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在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副词,才

2、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㈢品读课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⑴、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

河伯――传说中的河神若――传说中的海神

⑵、河伯在自己的河中及后来到了海中,这前后河伯在感情上有没有发生了变化呢?(有)那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开始河伯的感情是―――欣然自喜,后来―――望洋兴叹)

2、河伯为什么“欣然自喜”?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答,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你想象一下百川“灌”河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而灌字很有霸气,我们篮球上有大力灌蓝,灌是从上到下的,那种气势力度是令人震撼的,所以河伯就有骄傲的资本了。别的河流是流出来得,我的河流是灌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蛮强劲的,水流多而且汹涌澎湃,极有气势)

“径流”,直涌的水流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就是那种直流,浩荡奔涌,一泻千里的洪水。

为什么会不辩牛马,这说明了什么?多远的距离才能使你不能分辨牛和马呀?

这是说明黄河非常的雄伟开阔,

应该是这样的.吧?请同学仔细看屏幕,PPT显示黄河的雄伟开阔。

小结:

既然眼前的黄河如此宏伟壮观,如此气势磅礴,作为黄河之神的河伯,他的心情是怎样?用词语形容河伯的心理。

(踌躇满志,洋洋自得,飘飘然)

所以刚才同学的朗诵怎样调整一下会比较好一些?

语调高昂,带着一种骄傲与自豪,同时语速要慢一点,才能表达出那种有点孤芳自赏的自负与自傲,最好能带点摇头晃脑,对吗?

请同学再读。

点:好的朗诵,应该建立在对文字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基础上。

河伯是“自喜”了,而且以为天下美景尽在掌握之中,但作为局外人的我们知道他的这种“自喜”实际上是一种什么的外现?

(自大自负,妄自尊大,夜郎自大)

3、见到大海之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同样请你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端:边际。寥寥数语,将一片无边无际的海的世界呈现出来。

若你是他,你心里会怎么想?

大海接纳众流、浩瀚无边,黄河与之相较,实在是太渺小了。

所以河伯“叹”的是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

河伯“叹”的是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甚感惭愧,为刚才的自我得意孤陋寡闻而汗颜,

( 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边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后,又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甚感惭愧,故而会望洋兴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还有一个细节,同学注意到吗?

在之后的语句中,句末的语气助词明显地多于前段,所以朗诵时停顿的时间要稍微长一点。谁能说一下,此时放慢语速说话的河伯脸上会是怎样的一种神态?

(羞愧,若有所思,怅然若失,佩服)

在理解的基础上,同学一起齐读这一部分

4、⑴如果说之前怎们认识了一个狂妄自大的河伯,那么此时的河伯又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知错就改,有自知之明,谦虚)

错而能改,善莫大焉(前面我们还认识了知耻近乎勇的廉颇)

苏格拉底也曾说过“骄傲是无知的产物。”越是学识渊博的人越谦虚蛭他们知道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人们去探索。为人要谦虚

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也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个井底之蛙,跳到了井台上,终于看到了天地之大。我们讲解铃仍需系铃人。人的错误的解决,也是得靠自己。特别是心灵上的错误。假如河伯不但夜郎自大,而且固步自封,那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永远不可能改变。那就真的“殆”矣。而此处,河伯已然不殆了。他善于反躬自省,富有自知之明。在这一点上,河伯是明智的,堪称智者。所以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

⑵河伯的事情还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呢?

(不能妄自尊大/要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的勇气/为人要谦虚/对于世界来讲,自己总是渺小的/放开眼界,才能看到广阔的天地。/)

河伯在秋水到来时看到黄河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他惊叹欣喜,但他面对大海时他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可笑,从而说明天地难穷,宇宙无穷,以及个人的渺小。

这就是庄子首先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个人渺小,天地难穷。

看到“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浅薄的,请同学们记住:任何时候,“自大”的同义语都是“浅薄”。(自大由于无知)。

河伯已经无憾,并值得我们学习。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洗清了河伯的双眼,荡涤了他心中的尘埃。

这是不是又可以让我们想到一点: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果要发现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⑶有一个问题我不明白,还有同学能帮我解答?河伯在感叹自己的渺小时,为什么又要说到孔子和伯夷呢?

①联系上文,这里说的“弗信”究竟“弗信”什么?

(“有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世上还有如此狂妄,不可思议之人?)

(“仲尼”,学识渊博之人,“伯夷”孤竹君之子,他不受帝位,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一般人认为他很有节义,封建社会把他当作高尚守节的典型。)

②在现在的河伯看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可不可以?

现在看来是可以的,见识到大海广阔无边的河伯明白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河伯在慨叹宇宙的无限并进而联想到学海的无涯。正像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河伯身上的东西,我们应该好好借鉴和学习,否则我们也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总结:

栩栩如生的河伯也印证了庄子散文的特点: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通过具体的故事阐发抽象的哲理,既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又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尽管是短短的文字,也能让我们从中领会到其中庄子的智慧。

5、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次齐读课文,让庄子的智慧之水,洗涤我们蒙尘的心灵。

四、拓展延伸

让我们沿着庄子的故事,继续。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海神若,会怎样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译文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

海神的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教师明确:

伟大的人总是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

“无知者无畏”,“有知者才有所畏惧”,因为天地无穷,宇宙无穷,作为人的我们,永远是其中最渺小的一员,所以让我们心怀谦卑去努力学习,心怀敬畏去对待世间万物。这是我个人读这文章所感悟到的。

读了海神若的话,我们更形象、也更理性地懂得了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的道理。在今后的人生里程中,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庄子是一位智者,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一文中这样形容: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小结: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希望同学们在流连于青春小说、流行杂志等文化“快餐”的同时,也留一方净土给庄子这类大师们,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五、布置作业

1、字词句式整理到作业本上

2、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篇6:《秋水》课文复习

《秋水》课文复习

1.字词积累

秋水:秋天的洪水。

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灌,注入。河,黄河。

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辩,分辨,现在写作“辨”。

欣然:高兴的样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己,自身。

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面,面向,朝向。视,看。

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

野语:俗语,俗话。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的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

关于《庄子》: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

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3.背景链接

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原文主要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万物才是齐一的,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无论是事物自身,还是人的认识,都要因自然之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二、文章脉络

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三、写作方法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

2、设喻说理,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通篇都在设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有的文言文托手言志,有的托物寓意,此篇即用河神见海神为喻,阐述深刻的哲理。平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向这方面发展,注意平时的积累,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四、问题探究

1、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河神的那番感叹。

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文,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了河伯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对自身的认识过高),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

2、句段理解:

⑴重点句: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此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⑵过渡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开始的“骄傲自满”向“自叹不如”过渡。

【练习解答】

一、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2.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1.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

3.“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4.“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这一类题只要抓住关键字词的意思,译通顺即可。

【类文品析】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邯郸奚()恃()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中道而反(反:)

⑵吾马良(良:)

⑶此数者愈善(愈:)

⑷以广地尊名(广:)

⑸吾欲之楚(之:)

⑹犹至楚而北行也(而:)

3、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4、译句。

⑴此非楚之路。

⑵头尘不去。

⑶犹至楚而北行也。

5、“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代什么?

6、学完本文,你一定有感想,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一个人怎样才能让有利的条件为己所用,成就一番事业呢?

参考答案:1、略

2、⑴同“返”,返回⑵好⑶越⑷扩大⑸到⑹表转折,可是

3、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条件越好离目标越远。

4、⑴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啊!

⑵头上的灰尘还来不及掸掉。

⑶这好比到楚国去却往北走一样啊!

5、吾马良,吾用多,吾御善

6、略。如:一个人只有认清目标,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才能利用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条件,成就一番事业。

篇7:秋水课文翻译

秋水课文翻译

秋水课文翻译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计算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计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种;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拿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工样吗?五帝所延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为之劳苦的(目标),都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仁’、'礼’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

篇8:《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同学们在高中时一定都接触过庄子,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学过了哪些篇目,庄子在你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这堂课,给不熟悉庄子的同学算作一个介绍,希望引起大家的兴趣,给熟悉庄子的同学作一个交流)   庄子引入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由于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给人感觉是具有虚无主义色彩,思想消极“厌世”,以致很长时间人们都“谈庄色变”。尤其是我们从小都接受以孔孟为代表儒家思想熏陶,刚健、有为、进取、入世是我们的造价取向,而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偏柔顺、无畏、无力、退守、潜稳,似乎与我们一直以来的形成的人生关不相融合。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庄子呢?  “儒家像粮食店,决不能打到,否则打到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上门即可”(南怀瑾托语别载)yao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特色。   为什么说儒家像粮食店,不能打倒。这是因为儒家关涉的是我们日常伦理中的人生,是把人放在一个历史的社会的秩序里,讲究的是为人为学之道。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等等《论语》中的话都了一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从而为我们人生的主流思想。 就像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年华,生命的旅程刚刚展开,大家必然有很多的报复,对世界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积极上进的,社会的发展也是需要的。然而,我们积极向上的理想总会与现实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不可能不遇到困难、挫折以及心灵上对生命的困惑,其实,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不可能不生病,生病了我们就需要吃药,就需要找到道家。 那为什么说道家是药店呢?也是因为道家是把人教在宇宙的生命的秩序里,关怀着天地大道中的人生,讲的是为生之道,它可以为我们开拓新思路、新境界,就像一剂调整人心的清凉剂,能够给予人生智慧和豁达,它告诉我们,人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活着,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人生。   一、庄子简介(生平、性格、思想、创作、影响)   二、《秋雨》赏析   三、拓展阅读   这样说,也许同学们还不能深切地体会,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道家集大成的人物――庄子的生平、性格、思想、创作、影响,然后通过《秋水》的具体赏析来体会、并希望能激发大家对庄子学习得兴趣。   一、庄子简介  (一)生平  关于庄子的生平扑朔迷离。他活着的时候,履历、声名不彰显,又厌烦交际,所以除了随身的几个弟子,很少有人认得他。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古代文献中记载得很少。只有《史记.老子列传》有很少的记载:  “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国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不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根据史记的记载以及其他考证,现在一般这样简述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叫庄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一记安徽蒙城县),做过蒙地漆国小吏。一生过着穷苦的生活。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也称老庄。   讲解 1、子者,男女之美称也,含尊敬的意思。也指著书之说代表一派的人。如孔子、孟子等    2、八十多岁,也与孟子(约前372――前289)、屈原(约前340――前278)大约同时。   3、在商丘市民权县顺和青莲寺时,有庄子的墓,清乾坤年间立石碑一座,阴刻“庄周之墓”四字。   4、漆国小吏,不久辞去,楚威王闻其贤名,以厚礼聘任相知,庄子不就,再也没有当官。他一生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个地地道道的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老子关心政论,但庄子关心的是人类心灵的解脱。   5、身居陋室,饿得面黄肌瘦,向人借粮,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和用麻绳绑着的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6、哲学家,文学意味浓,但文章不容易懂。 7、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它们有一定关系,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教之中,奉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将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一,唐玄宗也颁布诏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 但道教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是老庄里没有的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和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二者不是一回事。 (二)性格 蔑视贵权、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顺应自然、生死如一。 庄子约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景矣!”庄子回首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XX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屋途中乎?”二夫皆曰:“宁生而曳屋于途中乎”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屋于X中”。(《庄子  秋水》) 庄子此时面临这样的选择:前向是碧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官位――两者巨大的差距使道道选择题看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景”?多少人在这种“累”        

篇9:《秋水》教案

郑光程

一、 导入  :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 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 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 思想内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篇10:秋水教案

精选关于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教案’秋水教案。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教案《‘教案’秋水教案》。后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时:时节、时令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若: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难:nán难以穷:尽旋:掉转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①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3、(1)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5)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6)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骄傲自满)人的认识山外有山

有限天外有天

(设喻)望洋兴叹(大海)见笑于大方之家(自叹不如)ice

篇11:初中课文《故乡》优秀教案

初中课文《故乡》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体会鲁迅憎恨旧社会、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晦(huì):1.农历每月的末一日。如:晦朔。2.昏暗;不明显。如:晦暗。本文取此义。3.夜晚。如:风雨如晦。

猹(chá):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jiàng):1.捕鸟或鼠的简单装置。2.用捕捉。

踝(huái):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是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汛(xùn):河流定期的涨水。如:桃花汛。

髀(bì):<书>大腿,也指大腿骨。

愕(a):惊讶;发愣。如:惊愕。

嗤(chī):<书>嗤笑。如:嗤之以鼻。

瑟(sa):古代弦乐器,像琴。

廿(niàn) :二十。

折(sh?):1.断(多用于长方形的东西)。如:树枝折了。2.亏损。如:折本儿。本文取此义。3.(shē):姓。另读(zhē):< 口>1.翻转。如:折跟头。2.倒过来倒过去。如: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还读(zh?):1.断;弄断。如:骨折。2.损失。如:损兵折将。 3.弯;弯曲。如:百折不挠。4.回转;转变方向。如:转折。5.折服。如:心折。6.折合;抵换。如:折价。7.折扣。如:七折。8.北曲的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 黛(dài):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如:粉黛(指妇女)。

惘(wǎng):失意。如:怅惘。

恣(zì):1.放纵;没有拘束。如:恣意。本文取此义。

睢(suī):1.恣睢。2.(suī):睢县,在河南。

(二)词语识记

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

心绪:心情。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谋食:谋生。

易主:改换主人。

寓所:寄居的房子。

无端:无缘无故。

素:向来。

如许:这么些。

潮汛:定期上涨的潮水。

苏生:苏醒,重现。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道台:“道”是清朝地方官名,人们称为“道台”。文中“放了道台”,即做了大官的意思。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打拱:作揖。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放纵,凶暴。

(三)预习效果反馈

1.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2.“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3.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

4.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不是,文章是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性的加工、创造,所以主人公“我”不能等同于作者。

2.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幸福生活。

3.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4.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 点拨:应明确每个人物代表了当时的一类人。

二、新课导入

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有一种解不开的故乡情结,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时不时泊进游子的梦境,潜入游子的心间。

教师播放《故乡》歌曲,学生听后试描绘自己的故乡。

甲: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山村,那里群山环绕,流水潺潺,风景如画。那里有疼我如命的爷爷奶奶,还有朴实憨厚的山民。每至星月之夜,我就爬进爷爷的怀里,聆听他给我讲古老的故事。

乙:我的故乡是一个乡村集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集镇越来越繁华了。星罗棋布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鳞次栉比的楼房,游人如织的夜市。

丙:我的故乡在乡下,那里层层梯田,片片橘林,户户农家,宁静和谐,优美如画。 我们的故乡美丽富庶,如宝石般镶嵌在你我心中。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代文豪鲁迅的小说《故乡》,去领略他笔下的故乡。

三、默读课文,捕捉感受:

教师提示默读方法:一不动唇,二不指读,三不回读。(视读以句子为最小单位,

几句一看)

默读之后,你最深的感言是什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或者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

A.我们的故乡美好如画,鲁迅笔下的故乡却破败衰落。

B.小说中的故乡在衰变,故乡人在沦落、蜕变。

C.无论是故乡之景,还是故乡之人,都在“变”。

D.浸润在小说字里行间的始终是作者沉重的悲凉与无尽的忧思和茫然无绪的希望。 E.小说结构很明晰: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四、研读课文,探究变化:

小说的确以一“变”贯之,下面我们研读课文,采用跳读加摘读法,注意提取行文中的有效信息。

1.故乡是如何衰变的?

A. 昔日之故乡如何?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B.试看今日之故乡?

“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诉说着沧桑??”

C.何以至此?作者心境如何?

“饥荒,苛税,官,匪,兵,绅”逼得农民纷纷破产,不得不背井离乡,故乡是越来越衰败、破落、萧索,了无生气。

作者连用了2个“悲凉”(2、3段),1个可悲,1个悲哀,“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以表达自己沉重的悲哀与感伤(正面);2个“凄凉”(母亲、闰土),写初见母亲时母亲神情中的凄凉、闰土见我时神色中的凄凉,属于侧面烘托之笔。

‖美丽富庶,如诗如画(以前)

故乡之景―‖

‖荒凉衰败,了无生气(现在)

2.故乡之人是如何蜕变的?

A.故乡的好友闰土之变:

外表之变:从前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现在是灰黄多皱的一张老脸,肿得通红的双眼,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粗笨开裂的手提着一根长烟管(饱经沧桑、穷愁潦倒)

谈吐之变:从前大谈雪地捕鸟、夏日拾贝、月下刺猹(热情、活泼、机智、开朗);现在见面称老爷,叫儿子打拱,说话客气谨慎(沉默寡言、谦卑木讷)

行为性格之变:儿时机敏灵活,热情开朗;现在麻木迟钝,忠厚老实(述苦简单、只挑必要东西)

少年闰土――闰土之变――中年闰土

(小英雄)(木偶人)

闰土之变的根源何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多重压榨) 直接原因:多子,负担沉重;饥荒,天灾横生。

间接原因:苛税沉重,民不堪负;兵匪洗劫,官绅压榨,人灾四起。

B.故乡的街坊邻居杨二嫂之变:

肖像之变:从前是终日擦着粉的“豆腐西施”,姿色出众;现在是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形如细脚伶仃的圆规。(暗含了生活之变:以前是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现在是生活困窘,骨瘦如柴。)

谈吐之变:说话和气,态度友善;现在是尖酸刻薄,势利刁钻(爱占小便宜,开口就要东西)

行动性格之变:从前靠姿色坐地等花开,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安分守己,为人本分。现在却堕落到偷拿手套、栽赃闰土、明拿“狗气杀”,偷鸡摸狗,品行不端,恶意中伤,卑劣无耻;一面讨好“我”,一面陷害闰土,冷酷势利,自私贪婪。

当年的杨二嫂――杨二嫂之变――今日的杨二嫂

(安分者) (市侩者)

C.两个人物之变说明了什么?(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社会与腐朽日深)

五、再读课文,思考变化:

1.本文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 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一个为穷苦农民的代表,一个为小市民的代表。二者却代表了社会人口的大多数。

3.面对病态腐朽的社会,作者有何想望?

否定旧社会,呼唤新生活。

4.闰土有何不变之处?(勤劳、朴实)这些品质能否改变其命运?(不能)

5.那个时候有没有好生活?深刻的社会变化表明了什么?

那个时候有好生活,可好生活只属于兵匪官绅们。社会日益黑暗与腐朽,是造成农民及市民生活日益贫困化的总根源。

6.为何将作者愿望与闰土寄希望于神灵对照着写,有何深意?末段有何深意? 一则表现了作者的迷茫,二则表明革命之艰难性。末段寄予希望,鼓励为新生活而奋斗的坚决彻底之革命的到来!

六、寄语学生,珍视今朝:

同学们,我们今日的新生活正是鲁迅当日所向往的,但它来之不易,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不仅应当倍加珍惜,而且还应努力创造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形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在通读全文的预习基础上,重点进行对比朗读。朗读的内容:

一、景物对比

(一)现实的故乡

从“我冒了严寒??”到“??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二)记忆中的故乡

1.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从“我在朦胧中??”到“??也便成了路”。

二、肖像对比

(一)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

1.闰土30年前的肖像

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30年后的肖像

从“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到“??象是松树皮了”。

(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

从“哈!这模样了!??”到“??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三、闰土言、行、神、心变化之对比

(一)闰土少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

从“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到“??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闰土中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

从“我这时很兴奋??”到“??他用船来载去”。

四、杨二嫂的言、行、神与闰土之对比

1.从“然而圆规很不平??”到“??出去了”。

2.从“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到“??竟跑得这样快”。

五、“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

1.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痴痴的想”。

2.从“老屋离我愈远了??”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以上五种对比,把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神情、性格等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并且对比得十分鲜明。为了加深体会,要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如散读、齐读、示范朗读等等,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的作用,切不可一读了之。

比较分析

一、两种景物的不同特征及含义

1.现实的故乡:深冬季节,天气阴晦,天色苍黄,冷风呜呜。荒凉,冷落,没有一些活气。

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榨下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2.记忆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是“我”对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二、闰土和杨二嫂肖像变化前后的特征及原因

1.3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3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

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是长期在海边艰苦劳动造成的,表明他的生活十分贫苦。

2.杨二嫂年轻时候脸上擦着粉,人称“豆腐西施”,是一个美女。50岁时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极瘦。

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是饥饿造成的。

闰土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贫穷。

三、闰土言、行、神、心变化前后的特征及其原因

1.少年时的闰土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神态很高兴,“心里有无穷无

篇12:课文秋水的教案设计

课文秋水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篇13:《秋水》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秋水》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1. 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

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

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

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

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

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

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

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 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

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

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

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 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

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

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 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

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

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齐(以…为同)大小 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齐 生死 →

小米粒—大粮仓 齐 物我 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

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

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

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

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 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

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

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

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

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 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

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

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 师小结: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6. 让我们再全体朗读课文《秋水》,体味其中的含义。

篇14:《秋水节选》初中一年级

《秋水(节选)》初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濉⑼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因此应把反复阅读作为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促使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力求使他们自己跳起来摘到桃子,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秋水》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3.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庄子。

[教学要点]

了解庄子及他的哲学思想,学习课文,整理和归纳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殆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了解庄子

1.庄子简介(可借助多媒体显示)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能将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为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构思奇特,想像丰富,汪洋恣肆,仪态万千。

2.以学生讲故事的方式,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提问:课前同学们已自行搜集和研读了有关《庄子》一书的资料。你对《庄子》一书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学生(齐答):寓言故事。

教师:对。庄子非常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下面就请同学们讲故事。

学生甲:相传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想聘他为相。他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

教师:看来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学生乙: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教师: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学生丙: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这个故事我觉得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教师:分析得非常好。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学习《秋水》一文。

三、学习课文

《秋水》这篇课文节选了《秋水》的第一段。

板书:24秋水

(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如有电脑课件更好,可随着运态的画面播放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多媒体显示:

(1)给加点的词注音并加以解释。

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     两邃狙轮间

望洋向若而叹    睹子之难穷也

旋其面目     则殆矣

(指名2位同学口头回答)

明确:“秋水时至”的“时”读作“shí”指“时令、季节”。“百川灌河”的“灌河”读作“溃酲ぃ hé”,“灌”是“注入”的意思,“河”指“黄河”。“泾流之大”的“泾流”读作“jīn liú”,指“畅通无阻的水流”。“两邃狙轮间”的“濉倍磷鳌埃蟥”“渚”读作“zhǔ”。“濉笔恰八边”的意思,“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向若而叹”中的“望洋”读作“wàn yán馈保“若”读作“ruò”。“望洋”是“仰视而望的样子”,“若”指“海神名”。“睹子之难穷也”中的“难”读作“nán”是“难以”的意思。“旋其面目”的“旋”读作“xuán”,是“掉转”的意思。“则殆矣”的“殆”读作“dài”,是“危险”的意思。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板书:河伯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板书:黄河天下之美尽在己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板书:望洋而叹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板书:大海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可互相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想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板书:见笑于大方之家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板书:骄傲自满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板书:人的认识有限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

篇15:初中课文《扬州慢》优秀教案

初中课文《扬州慢》优秀教案

初中课文《扬州慢》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

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

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

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

讨论明确:(结构示意)

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 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

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 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 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 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七、课堂小结并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 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篇16:秋水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1. 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 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 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 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齐(以…为同)大小 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齐 生死 →

小米粒—大粮仓 齐 物我 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 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 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 师小结: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篇17:公开课《秋水》教案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界。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篇18:公开课《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秋水》教学设计3》。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篇19:公开课《秋水》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教时: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法:

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

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

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

1、河与海的比较;

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

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相关专题 课文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