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白蟾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白蟾”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维护社会公平教案(共2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教  案 授课日期: 年5月15日星期六  总序号:1   课题 维护社会公平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它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了解维权途径,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面对不公平现象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关于公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努力培养学生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感。   重 点 面对不公平的现象,应如何寻求解决的途径、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难 点 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突破 方法   案例探究   教学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板 书 设 计 维护社会公平  一 社会呼吁公平  二 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1.没有绝对的公平2.对待不公平现象的正确做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人类历史上,对公平各种各样的理解: 公平是天平上的平衡。 公平是至上的'美德,并非是政治或法的观念,而更是我们人类社会中人性以及追求幸福的需要。 公平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知道在特定环境中如何行动,知道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做是最好的。 公平就是每个人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合其天性的职务,每个人在社会中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得其所。 公平是人们为生活得更好、快乐和谐而共同制定并遵守的社会契约。   二、新授 (二)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1.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总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公平。公平总是受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没有绝对的公平。   2.对待不公平现象的正确做法 (1)案例分析           (2)反躬自省                 (3)榜样学习          (4)情景导行   你见到不公平现象时有何感受?假如你遇到下列事情,应该怎么做? ①当班级同学交不起集体外出参观旅游费用时…… ②当有人排斥异己、处事不公时…… ③当有人恃强凌弱时…… ④当有人弄虚作假,骗取荣誉时…… ⑤当老师处事不公时…… ⑥当你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     三、课堂总结   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第一:增强权利意识,用合法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第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 第三: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第四: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四、寄语: 让我们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理智地面对不公平现象,积极消除不公平现象,自觉维护社会公平!       五、探究作业: 1.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维护公平的重要性,请你以《公平是人们永恒的追求》背景材料试出一期宣传栏,帮助身边的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公平的重要意义。 (1)假如你是这期宣传版面的负责人,请你为这期版面确定一个主题。 (2)假如你是这期版面的策划人,请你为这期专刊设计四个栏目,并作简要介绍。 2.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就如何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理解公平的含义                                 不同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学习对比分析理解               讨论回答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                               识记、理解、运用                                    任选其一  完成作业       理解公平的含义                                 理解公平总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公平。公平总是受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没有绝对的公平。       理解在对待类似问题时要强调权利意识,又要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        理解公平感与个人的需要、经历、思维方式有关,要审视自己的公平感,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         任何伦理准则都离不开以身体道的现实承担者,向学生介绍先进人物事迹,通过其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培养正义感。理解要求公平地对待自己,也需要公平地对待他人。坚持公平不仅要坚持原则,更要遵守公平的规则。         理解明确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增强公平意识,面对不公平的现象掌握维权途径,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进一步理解社会公平的含义与地位,认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和谐。 评 价 与 反 思                                      

篇2:初二政治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维护社会公平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两课时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何谓公平、公平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感受,但这种感受还是片面的,往往会认为不公平总是客观环境造成的,环境总是与自己过不去。而对公平的相对性、时代性乃至于公平与个人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的关系还是不清楚的。到底如何对待不公平,这是学生对公平进行感受之后会产生的一个普遍困惑,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

综合思路

从《清官谣》导入,和同学一起搭乘“维护社会公平”专列,开始体验如何维护社会公平,从“牢骚城”里尽情展现不平事,明白了社会中总是存在不公平的道理,“梦工厂”的奇幻经历让大家最终踏上理智之路,途中经过对问题的讨论,懂得了公平的社会性和相对性,坐客“理智国”和“将心比心屋”。

让大家学会:面对不公平,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换位思考,向危难之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列车突遇故障、饮用水告急这一事实,设计问题、留下悬念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设计极富离奇色彩的专列之行;为广播员设计好讲稿,写明衔接语。

学生:认真预习。

板书设计

一、维护社会公平

(一)理智面对社会中的不公平

教学设计

歌曲导课:

先和大家分享一曲《清官谣》(点击,放《清官谣》的歌曲同时屏幕上出现歌词)

教师: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学生:《宰相刘罗锅》

教师:结合歌词,哪位同学说一说,这首歌它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

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的含义,及时点评并小结)

正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公平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才要自觉地去维护它,那么如何维护社会公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搭乘“维护社会公平”专列,(点击,出现专列)一路去探讨,去领悟吧!

篇3:《维护社会公平》教学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维护社会公平科 目思想品德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学习者分析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要帮助学生“学会合作”。

思想品德课理应关注这一教育点。

(1)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往往不能正确、客观地对待和处理,造成心情郁闷,容易产生偏激想法。

(2)学生对良好的、长久的合作需要相互负担、公平合作对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及如何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还是很模糊。

(3)《课程标准》中“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是设计本课的直接根据。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努力培养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

2. 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感受、体验,学生参与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理智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2. 通过“对策会话室”,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三、知识与技能1. 认识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

2. 理解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初步尝试辩证看待公平问题,并正确使用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2. 教学难点: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视频预期目标教学过程以中学生熟悉的游戏“掰手腕”为例,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寻“社会公平”的视角。

1.导入新课:游戏会话室(1)展示会话室游戏设计方案①游戏内容:男女掰手腕②游戏规则:男对女,一对一,五盘三胜③游戏形式:团队形式,男女生各五人(2)男女生发表关于“设计方案”的第一感觉(3)游戏蕴含教学内容:不公平我们追求公平,面对现实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我们的对策有哪些?哪些是理智的?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公平是具体的,公平存在于具体的规则之中,制定规则要符合公平的理念。

目的:通过这次合作,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合作,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同时,我们需要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

2.对策会话室:完善游戏规则(1)形式:以小组为单位(2)完善内容:掰手腕的游戏规则(3)修订要求:①规则的出发点:公平②制定的规则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如男女比例、姿势、犯规界定、获胜评定)③规则中对获胜和失败要有明确的'规定3.对策会话室:自评(1)各小组按照评分标准自评“完善规则方案”(2)时间:2分钟(3)公布各小组得分,展示国际掰手腕大赛的规则适当点评,回归本课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层次。

让学生明白社会生活中的互惠并不是大家都做同样的事、做数量相等的事,要辩证地看待互惠与合作。

体验公平与合作的关系,最后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

5.思维回归(1)游戏会话室的“男女掰手腕”──不公平,因此我们要求对游戏规则进行修改,以求达到公平。

从古代到现在,人类都在不断要求社会更公平,如奴隶社会的奴隶希望不要如同物品一样被奴隶主自由买卖,封建社会的农民希望少交点地租,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们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资待遇……要求公平的背后就是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

公平是相对的。

(2)对策会话室──面对不公平的处理①用合法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③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3)对策会话室及游戏测试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工合理、分工不合理)②小结: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生活进行的必要条件。

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在这种合作中,人们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推动社会高效和谐地运转。

为了更好地合作,我们需要承担自己应该做的,决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否则对其他人不公平。

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

板书一、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1.公平具有相对性2.面对不公平现象的正确做法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⑴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⑵在合作中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教学参考:1.社会公平的三大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事前原则)、按贡献分配原则(事后原则)、补偿原则(调剂原则)。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包括经济公平、政治公平和伦理公平。

概况地说,就是每一个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都真正拥有同等的权利。

3.故事:“三个和尚”、“七个人分食一锅粥”。

4.共同确定公平的制度与规则。

篇4:维护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维护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正确认识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重点: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难点:公平合作意识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导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组内合作

1、以P100为例说明对公平的不同理解。

2、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是怎样的?

3、失去公平的严重后果。

4、公平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二、展示探究

1、阅读教材P101例案,展开讨论

(1)你认为李伟受表彰公平吗?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公平的?

(2)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2、教材P101情景分析

(1)该公司推销人员最初跳槽的原因是什么?

(2)该公司推销人员后来为什么纷纷提出辞职?导致公司后来乱了套?

3、P102教材分析,并回答:

(1)这两件事涉及他们的'哪些权利?

(2)这些权利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他们的公平感受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三、归纳总结

1.你能把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结构列出来吗?

2.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反馈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现实生活中,当不公平的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 ( )

A、增强义务观念,用合法的手段谋求公平B、增强权利意识,用合法的手段谋求合作

C、增强义务观念,用合法的手段寻求合作 D、增强权利意识,用合法的手段谋求公平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B、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

C、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就能达到绝对的公平D、只有做了我们应该做的,才可能获取自己该得的

3、现在找工作难,但机会也很多。不少单位公开招聘,大家可以凭自己的实力去竞争。这说明( )

A、就业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

B、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C、参与竞聘是获得劳动权利的基础

D、我国就业形势不严峻

4、下列属于公平竞争的有( )

①、假冒他人商标,诋毁竞争对手,虚假广告宣传 ②、改善经营管理,积极开拓市场,搞好售后服务 ③、限制他人竞争的行为

④、不断开发新产品、使用新技术,降低产品成本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得公平,意味着 ( )

A.参与社会合作得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

B、凡事都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偏颇

C、得到自己该得到得而不需去分担自己该分担的

D、取得多于自己应该得的利益承担少于自己应承担得责任。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小杨买了很多奖券,却一个奖也没有中。而某君只买了几张,便得了一等奖。小杨想,这真不公平!

材料二:某企业年终奖,大羽比小明少了500元,大羽想:“我付出的比他多,为什么奖金比他少?这太不公平!”

(1)亲爱的同学们,你觉得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情况公平吗?为什么?

(2)是什么影响着他们对公平与否的判断?他们该如何面对?

(3)如果你是材料中的主人公,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篇5: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论文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论文

摘 要: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元。将减除费用标准由现行1600元/月提高至2000元/月,公平原则是税赋的基本原则之一。征收个人所得税,主要目的是调节个人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关键词:所得税;征收起点;社会公平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将减除费用标准由现行1600元/月提高至2000元/月,工薪阶层纳税人数占全国职工人数的比例将由50%左右降至30%左右,大部分工薪收入者因收入达不到减除费用标准而免于缴税,中等收入者税负也将大大减轻。将减少财政收入约300亿元。

公平原则是税赋的基本原则之一。征收个人所得税,主要目的是调节个人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起征点偏低,不但会加重中低收入群众的负担,影响群众生产生活,而且还可能弱化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有违税法的立法精神,影响社会公平。

目前,我国“个税”收入中,一半以上来自工薪阶层。今年以来,在居民收入有所提高的同时,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普通就业者每月人均负担的消费支出比3年前增加了400多元,月1600元的“个税”起征点,已经影响到中低收入群众的生产生活,适当提高起征点,有利于回归国家设立这一税种的主旨,维护社会公平。

1 对社会公平的理解

社会公平,是就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言的,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

从现实来看,在我国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社会公平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使人们享有更充分的公平竞争、平等交换的权利和机会;依法治国的推进和法制的逐步完善,使人们的各项基本权利有了更切实的保障,等等。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在看到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在现实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现象。比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等问题还未很好解决,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其中,既有改革不完善和体制不健全的原因,又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因素;既有现实因素,又有历史原因。比如,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给一些人钻政策漏洞造成可乘之机;在推进国企改制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短期内缩短的难度很大;各行各业的发展起点和面临的市场环境不一样,导致不同行业发展特别是收入分配的差异,等等。

2 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本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根本目标。

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是贯穿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在和谐社会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社会公平是一个“测温计”,它客观地测量着社会的和谐度。“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反之,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关系逐步融洽、协调,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必然贯穿其始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构建和谐社会,要着力扩大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 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才能使人们的心情更加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更加协调,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加快发展步伐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最终的解决途径还是靠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做厚,同时更合理地“切好蛋糕”,才会更有效地促进公平。否则,只能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公平”,贫富差距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

在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关键是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首先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权利公平的制度环境。切实维护和落实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各项权利,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工作就业的权利、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权利,努力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坚持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团体都不能有超越法律和规则的特权。

其次,要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如果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不仅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再次,要努力建立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与维护社会公平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协调机制,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以及社会预警机制,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纳入多种机制有效运转的常态轨道。

当前,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精神和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好群众的各项权益。特别是要注意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农民工工资发放、环境污染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部分群众在子女上学、就医、住房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社会公平不是一个静止的绝对状态,而是历史的、相对的、具体的,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的制度安排制约的,它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时代是不同的。公平不等于平均。社会主义要注重公平,但不是平均主义。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实现社会公平与保护生产积极性结合起来。

社会公平,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好憧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施和推进,吹响了维护社会公平的号角,加快了维护社会公平的步伐。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亿万中国人民将沐浴在社会更加公平的春风里,以更加矫健的步伐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篇6: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内容目标

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学习要求

了解: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

主干知识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表现、意义:

(1)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

(2)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反对收入的绝对的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

(3)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注:分配方式影响公平)

2、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B、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

C、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注:收入分配方式影响积极性,影响效率,影响生产。)

2、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既存在矛盾,又有一致性。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权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进人们的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正确处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要求

(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反对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悬殊;落实分配政策,提倡奉献精神;鼓励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两极分化。

篇7: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二框的内容。它在本课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是第三单元“为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模块中起着培养学生树立公平正义意识的作用,突出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课程地位。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

学情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当前我国生活中大家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本框知识学习会感兴趣。本框知识理论性强,要全面理解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对此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困惑。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感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效率与公平的内涵;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领会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疑、典型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提高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政策措施,增强公民责任意识和拥有公平精神。

教学重点:

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

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上课之前我想和大家做个值得思考而富有悬念的小实验,首先招募两名参与人员,现在是大家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请听题:“假设我这有100元人民币,我想把它给你们两位,但我有两条规则:首先由A同学决定这100元如何分配,然后B同学来决定是否接受这种分配方案。如果接受,你就按照A提出的方案分这100元;如果你不接受,那么你们两位都将一无所获。”好现在开始分钱。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在分钱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你认为你这样分结果另一同学会接受否?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实验,名叫“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结果表明分钱者大多给接受者分配不超过70%,而往往有20%的可能被遭到拒绝,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过反复实验几乎是各取一半,尽管是个心理实验,大家认为他能折射一个什么社会问题?收入分配公平。这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篇8: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知道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2)了解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3)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其意义

(4)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发展要求

理解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意义

二、基础知识

1、公平

(1)含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要求保证人们的生活需要。(注意:收入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2)意义:是社会主义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社会。

(3)实行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

②保证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a、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b、措施:当前要着力提高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机制和机制。

③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

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收入,调节收入,取缔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

2、效率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与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2)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和又要。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反对,又要防止。

既要落实,又要提倡;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

三、思考问题

1、公平等于平均吗?公平允许差异存在吗?你认为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呢?

2、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呢?

四、深化拓展

正确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

五、巧建结构

六、应用练习

易错知识警示;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篇9: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内容目标】

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学习要求】

了解: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

【主干知识】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表现、意义:

(1)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

(2)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反对收入的绝对的'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

(3)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注:分配方式影响公平)

2、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B、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

C、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注:收入分配方式影响积极性,影响效率,影响生产。)

2、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既存在矛盾,又有一致性。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权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进人们的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正确处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要求

(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反对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悬殊;落实分配政策,提倡奉献精神;鼓励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两极分化。

【板书】 公平的的含义

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实现公平的举措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效率含义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者关系

【教学反思】

篇10:社会需要公平作文

社会需要公平作文

社会的健康发展,所需的条件便是——公平。

植物的生长,需要雨水的浇灌;病人的好转,需要营养的支持;社会的发展,也必须在公平的要求下,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公平是什么?公平不意味着平均主义,不是追求人人相同,而是追求人人平等。即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同时不同的社会贡献应获得相应的报酬。就如同两个农民,一个农民非常勤劳,于是他的耕地获得了极为可观的收获,而另一个农民,因懒惰而导致庄家被害虫摧残,最终颗粒无收。付出多少便收获多少,使勤劳的人,有才能的'人,做出巨大的贡献的人,获得他们应有的奖励,这便是公平。

公平有什么意义?仍是拿那两个农民为例,那个勤劳的农民因获得满意的成绩,自然会继续努力,以获得更大的丰收,而那个懒惰的农民如果希望改变现状,定然也会效仿另一个农民,改变自己,最终两个农民都能够进步。社会的公平能够激励一个人,使他能为了“丰收”而努力,而若社会上的千千万作文万的人都能够如此,社会的发展必然是蒸蒸日上

但如果社会是不公平的,那么后果便很严重了。欧洲两极分化严重而导致的工人起义,中国平均主义而导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无不证实了社会的不公平不仅仅不会对社会发展有好处,甚至是会使社会倒退的。由此看来,公平的确是社会所需的。

但当今的中国,不公平的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中国的科学家一年的收入甚至是不够家庭的正常花销,但娱乐界明星的身价却是过亿的。但仔细想想,对中国发展真正有益的科学家还是娱乐明星呢?也难怪如今许多中国小孩的梦想已从“成为一个科学家”转变成“我要当明星”了。若这种显而易见的,赤裸裸的不公平再横行下去,恐怕以后的中国人都不会想着去为国家做贡献,而是为了万贯家财去当舞台上逗人一乐的小丑了,那么中国人又如何发展呢!

公平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要求,为做到公平,当权者也应当制定出更为完善的社会制度,否则社会如何在畸形的分配制度下发展呢?

篇11:减少高考加分维护高考公平

x月x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河北代表团全团会议上表示,明年将取消现有高考中四分之三左右的加分项目,只保留少数民族等少量加分项目。

正所谓兴一利生一弊,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利弊相依的,关键要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加分政策而言,其利在于可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唯分数论,但相比而 言,其引发的种种弊端更加严重和普遍如果说高考唯分数论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公平,高考加分政策是为追求更高层次的公平,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不仅更高 层次的公平如同镜花水月,连较低层次的公平都屡遭破坏,这自然让人们无法容忍,宁愿回归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较低层次公平。在这个意义上,大幅削减高考加分,并非表明此政策一无是处,而只是利弊权衡的结果。尤其让人欣慰的是,这次削减高考加分项目没有拖泥带水,而是大刀阔斧、快 刀斩乱麻,对很多加分项目不惜一刀切。这是维护高考基本公平的需要,也是对民众呼声的诚恳回应,显示了中央提振高考公信力的决心。

减少高考加分,就是增加高考公平,尽可能压缩加分项目,就相当于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生存空间压缩到最小。高考公平事关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 乎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意在维护高考基本公平,而素质教育只有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才能开花结果。

[减少高考加分维护高考公平]

篇12:关于政治关于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标 知识目标:1、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理解如何坚持效率和公平原则。

3、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收入分配如何实现公平。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教学

重难点 1、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2、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教学

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

手段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学生讨论(略)

教师过渡:大家不难看出,这家公司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不公,收入差距过大。

那么大家是如何理解公平这一概念的?

你认为公平能实现吗?世界上有绝对的公平吗?

【新课教学】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What?)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注意:反对平均主义 收入差距合理

反对两极分化

[投影材料]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0.4是差距过大的警戒线0.6以上表示收入悬殊

年度

1978

1994

系数

0.37

0.46

0.48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Why?)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教师设问:那么国家在制度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呢?大家阅读教材P61—62。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略)

3、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措施(How?)

(1)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投影材料] 从到,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为62.1%,为57.1%,下降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上升。

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使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的贡献率从43.6%下降到38.9%。这种变化趋势,也影响了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的合理结构。

合作探究:(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什么经济现象?

(2)这种趋势对社会公平的实现会产生哪些负面影

响?

SHAPE MERGEFORMAT

合作探究;在这家公司里,收入差距过于悬殊主要体现哪些人

之间?这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积极意义:有利于理顺……三者分配关系,

维护劳动者利益,

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采取措施:提高两个比重……

提高低收入……

建立两种机制……

[投影材料]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十七大报告》

[投影材料]近年来,国家将民生问题逐渐放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一系列减轻税负的惠民之举不断出台。如从年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到的3月1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至元,因此工薪阶层中的70%的人将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合作探究:国家出台一系列减轻税负的惠民之举的出发点何在?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调节…取缔…;

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

[播放视频] 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SHAPE MERGEFORMAT

合作探究:如果你作为公司的新领导上任,你会如何改革公司原先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学生讨论(略)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效率提高意味着什么?

2、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矛盾性

3、当前我国如何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投影材料] 冯村是淮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过去分配吃“大锅饭”,人们普遍劳动热情不高。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不少人搞起多种经营,富了起来。但是农户间收入差距也扩大了。村党支部开展“党员致富链”活动,一边联系贫困户,一边有技术、会经营的富裕户,在其间发挥着纽带、传帮作用,使许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冯村党支部是如何带领村民,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

学生讨论(略)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课堂小结】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What?)

2、意义(Why?)

3、政策措施(How?)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2、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What? Why? )

政治关于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篇13:八年级思品《维护社会公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思品《维护社会公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思品《维护社会公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 分析

《维护社会公平》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内容。从教学内容看,这一框正是学生在学习了第一框明确了什么是公平及公平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的基础上,掌握如何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及应该怎样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因此它是学习这一课的归宿和落脚点,是第九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 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何谓公平、公平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感受,但这种感受还是片面的,往往会认为不公平总是客观环境造成的,环境总是与自己过不去。而对公平的.相对性、时代性乃至于公平与个人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的关系还是不清楚的。到底如何对待不公平,这是学生对公平进行感受之后会产生的一个普遍困惑,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 ;

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 ; 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感受、体验,学生参与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理智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3、知识与技能 :

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 ; 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 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意义 。培养学生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和关于公平问题的辨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2、教学难点: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篇14:《游戏公平》教案

《游戏公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让学生明白可能性的大小,并能设计出公平的游戏规则。

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等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

情感目标:通过游戏活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分析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

学会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学具准备:

纸质圆片、硬币、骰子。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侧,回顾旧知

活动一:摸球游戏

把2个绿色小球,3个红色小球,放入箱中,任意摸一个球,有____种结果。

摸到___ 色小球的可能性大;

摸到___ 色小球的可能性小。

生:学生思考,读题并且回答问题。

师: 提问:为什么摸到红球的机会少,绿球的机会多。

生:因为红球多所以摸到红球的机会多,绿球少所以摸到绿球的机会就少。

【评: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确定本节学生学习新知的认知起点。通过这个追问达到回顾旧知的目的,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活动二:石头剪子布

1、情境导入

师:出示小华小明下棋的情境图片,小明小华在课间下棋时遇到了谁先走的问题。同学们能帮忙想想办法么,用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决定谁先走棋?

生:学生有回答用剪刀石头布,用投硬币,抽签等方法。

师:同学们似乎很喜欢用石头剪子布这个游戏。那你们能说说这个游戏好在那里么。

生:学生猜想有回答公平的,有说不公平的。学生自主发言,对于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表扬。

【评:分析石头剪刀布这一游戏规则是否公平。首先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直观表达出这种游戏规则简单公平。】

2、分析石头剪刀布

师: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玩石头剪子布这个游戏。老师代表的是小明,同学们一起代表的是小华:

(1)老师出石头时同学们可能出什么?将三种情况列出;

(2)当老师出布时,同学们会出现几种情况;

(3)当老师出剪刀时,同学们还会出现几种情况。

师:老师出石头时我们双方平局我们不记;同学们出布时同学们赢;同学们出剪刀时,老师赢。

双方都有一次可能赢的情况。赢的可能性相同(板书分析)。

生:全班学生集体参与到游戏中去,作为小华的代表方,学生有石头、剪刀、布的。

师生接着玩这个游戏,同时出拳,当亮出时,教师出布。

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当老师出布时,同学们出现剪刀时出现了谁赢得情况,同学们出现了石头,谁赢。双方赢得可能性是怎样的呢?

生:老师出布时我们也出布就是平局,我们出剪刀我们可能赢赢,我们出石头老师就可能赢。

师:同学们,同桌合作分析第三种情况。

生:老师出剪刀时,如果我们出剪刀就是平局,我们出布时,我们可能赢,我们出石头老师可能赢。

3、总结游戏规则公平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总结:双方输赢的机会各半,赢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游戏规则才公平,只有规则公平了这个游戏才公平(引出课题-游戏公平)。

【评:本环节采用分析石头剪刀布这一游戏规则是否公平作为教学资源不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让学生经历了新知构建的过。】

三、解决问题,巩固新知

活动三:掷骰子

1、巩固新知

师:(课件出示笑笑和淘气的方法)笑笑和淘气给他俩各想了一个办法来决定谁先走,他的办法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点数大于3,小明先走;点数小于3,小华先走。”抛硬币正面朝上,小明先走;反面朝上,小华先走。

师:这两种方法如果是你你选择哪种方法,你为什么不用另外一种。请你先思考,然后和你的小组讨论并且互相说一说。

生:喜欢抛硬币的方法,因为正反两面的可能性相等,这个规则公平。

生:不喜欢掷骰子,因为点数大于3,有3种可能分别是4.5.6,点数小于3,有2种可能分别是1.2,可能性不同,那么这个方法对双方不公平。

2、实际操作验证结论

师:是不是可能性不同游戏就不公平。怎样才知道我们的结论正不正确呢?我们一起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师:共同轻抛一次骰子,抛的时候拿手遮住两边,防止掉在地上。点数大于三的请举手(记录数据)点数小于3的请举手(记录数据)(如果数据不够理想可以再重复一次累加上次数据)。

生:实验统计数据。

师:黑板直接统计出结果,然后对结果直接进行分析。说一说你从统计的数据中有什么发现。

生:笑笑的方法不公平,双方赢得可能性不相同,得双方赢得可能性相同,才是公平的游戏规则(学生能说出该意思)。

【评:这样体现了数据的实用性,达到了课堂的高效性。】

3、修改不公平的游戏规则

师:既然确定了游戏规则不公平,那么怎样修改才公平呢?

生:小组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生:大于4点小明,小于3点;

生:掷到单数,小明先行;掷到双数,小华先行;

生:每人掷一次,谁的点数大,谁先行。

【评:采用这两种交流方式让学生分享各自的修改方法。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动手操作 设计游戏

活动四:设计转盘

师: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作为公平的规则决定谁先走呢?

生:抛瓶盖、抽扑克牌,比大小摇转盘等。

师: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公平的转盘,用摇转盘的方法来决定小华和小明谁先走呢?现在同学们就用你手中的圆纸片来做一个公平的游戏转盘,给转盘图上不同的颜色,利用转盘来决定谁先走。不会的同学可以和其他同学学习或者是自己看看书上是怎么设计的。

生:拿出圆片,尝试制作。巡视学生的制作情况,把学生制作的.各种情况都收集起来用投影展示。

【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相互学习的意识。】

师:平均分成四份的我问学生指针怎么放,平均分成两份的指针又该怎样放,方法是什么。

生:将圆对折两次中间的尖就是指针的地方。

生:平均分成两份的,把圆在对折一次中间的部分就是指针的位置。

师:把不是平均分的转盘,也展示出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个不行?生:没有平均份,双方赢得能行不相等所以这个不行。

【评:这样处理突破了本节课难点。】

五、拓展新知 丰富视野

师:出示抽奖转盘,问:抽到一二三等奖的可能性是不是相等的这样设计对于抽奖的顾客是不是公平的?生:抽到一二三等奖的可能性不相等,对顾客不公平。

【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师:数学小故事《生与死》刘墉利用抓阄决定自己生与死的古代故事。

【评:在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数学文化的渗透。】

六、总结全课,反思评价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及自己本节课表现如何。

总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完成,学生能够分析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认识到了事件的等可能性,并且会制定出公平的游戏规则,而且学生在课堂中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获得了知识的提升。

其次本节课是一节活动类型的数学课,现在的数学提倡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本节课中,课的开头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石头剪子布游戏,充分拉近了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掷骰子、掷硬币、石头剪子布、转转盘)让学生体会到了游戏的公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种分析和游戏活动中,学生理解了掷骰子、掷硬币、石头剪子布、转转盘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有启发性代表性的问题是我目前最需要改进的,教师应在备课时要重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对教材要有理解,钻研,再创造的过程。对学生要做好知识前情预测。在课堂上要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

篇15:构建和谐社会 体现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 体现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的要求,增加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成为人大代表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许多人大代表都从不同角度把体现社会公平精神的内容写进了自己的议案。     来自天津的人大代表侯自新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他经过调研发现,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农村现在得到的公共教育资源却远远低于这一比例,随着以前支撑农村教育的两大经费来源——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停止征收,相当一部分县级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县级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而转移支付所能提供的支持力度有限,难以填补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缺口,造成农民子女辍学。     人大代表侯自新:教育公平一个很重要的`结果就是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那么人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发展的机会也能更加平等这才有可能消除城乡,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各种差别。     因此,他在今年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议案中建议,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保证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另外,国家和贫困地区的上一级政府能够在再次分配中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来自河南的人大代表靳绥东认为构筑社会公平还体现在营造一个消除歧视的就业环境。     人大代表靳绥东:某些企业在招工过程中在没有必要限制的前提下,限制了性别、限制了学历、限制了年龄、限制了户口包括限制了人自身的包括容貌,包括不影响就业的疾病,减少了(他们)就业的机会,这些事情在我国的《劳动法》中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靳绥东代表建议应尽快起草操作性更强的《反就业歧视法》。安徽的程聚生代表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寻求社会公平,应该更多地关注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民工等困难群体。     人大代表程聚生: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使他们也能够充分感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程聚生代表建议除了政府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款外,还可以建立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捐助和个人自愿捐助相结合的民间援助长效机制。

篇16:社会公平问题的经济法

摘要:针对中国当前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传统部门法面临着挑战。

经济法的公平价值体现在通过保障国家调节和规范国家经济调节权,克服因市场与(或)政府的失灵所带来的不公平。

中国当前的社会公平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而中国经济法也是为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缺陷和社会公平问题而产生的。

因此,中国经济法应该担负起解决当前社会公平问题的主要任务,实现其社会公平价值。

其价值可以通过制定、完善和实施相关经济法得以实现。

篇17:社会公平问题的经济法

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经济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社会公平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但是,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与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密切联系的中国经济法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应有功能和历史使命。

其实,经济法最初就是为克服市场缺陷而产生的,而市场缺陷不仅仅是一个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

因此,经济法对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对当前的社会公平问题应该能够有所作为。

一、社会公平问题及其对传统部门法的挑战

在中国,社会公平已经成为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对此,传统的部门法面临着挑战。

(一)社会公平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到改革的初期,阶级斗争已经被明确定性为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是将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为贫困,将政策的中心转到发展经济上来,就是要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激励因素”。

并由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

经过30多年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结束。

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各种问题逐渐显露,其中,社会公平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简单地说,所谓“不公平”其实就是认为应该获得的权利、利益和自由没有得到,或被剥夺了,从而引起心理的不平衡;而所谓“社会不公平”就是指这种心理的不平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种“社会不公平”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如分配不公、贫富不均、垄断企业通过垄断价格侵害消费者的利益,也体现在社会、卫生和文化领域,如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不公平问题;不仅体现为形式上的不公平,如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中小企业与垄断企业竞争地位的不平等,也体现在实质上的不公平,如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等等(形式上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实质上的不公平);不仅体现为起点的不公平,如基本的生存权利、接受基础教育和平等进入市场的权利的不公平,也体现在过程的不公平,如竞争规则的不公平,还体现在结果的不公平,如收入不均,等等。

有些社会不公平问题已到了非常突出和严重的地步,并不断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社会公平问题对传统部门法的挑战

所有的法都会关注社会公平问题,但是,针对当前的社会公平问题,传统的部门法正面临着挑战。

1 对维护形式公平的法律的挑战。

传统维护形式公平的法律不能解决当前的社会公平问题。

以民商法为例,各种类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超出了传统民商法调整的范围,各种形式的卡特尔协议甚至还符合近代民法三大原则之一的“契约自由”原则。

此外,民商法更无力引导市场主体关心、解决就业、通胀、经济增长问题;无力引导市场主体关心、解决产业、区域的平衡发展和缩小贫富悬殊的问题。

尽管民商法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出现了“社会化”,但仍然无法解决这些关乎社会公平的问题。

2 对维护实质公平的法律的挑战。

社会保障法维护的是实质公平和社会公平,即通过对财富的再分配给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这种“再分配”功能对于中国当前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是很有益处的。

但是,社会保障法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当前所谓的“社会保障”就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一般情况下并不包括社会福利。

因此,社会保障法并不能完全消除贫富不均的现象。

而且,即使搞社会福利,也不能消除不公平,比如城市的住房压力问题就解决不了。

其实,在房价如此高昂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宏观调控降低房价才是根本。

此外,社会保障法也不能解决诸如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之类的社会公平问题。

上面主要列举了民商法和社会保障法,其实进一步分析也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当前出现的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传统的部门法如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同样也是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

二、经济法的公平价值

经济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为克服市场缺陷而产生的,而所谓“市场缺陷”,不仅仅是一个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市场缺陷总是引发社会的不公平,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比如美国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就是在民众对托拉斯的强烈不满下出台的。

因此,从法的价值、功能看,我们完全可以说,经济法也是为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平问题而产生的。

(一)效率与公平之争

对经济法的价值目标,特别是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理论界从没有停止过争论。

有的学者把“效率”摆在优先的位置,认为“经济法就其价值取向而言,就是国民经济发展法,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平衡法,国家经济安全法。

还有学者提出应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但其他学者不赞同:如有的认为,“没有公平的规则为基础,就不可能有效率,高效率的自由竞争也是公平的规则的体现,公平问题,尤其是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应是经济法价值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我国的经济法应追求‘公平优先’”,等等。

如果撇开法的视角,对公平与效率孰先孰后确实难以定论。

在中国改革初期,主流的提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于是便有了先发展沿海再发展内地、农业支持工业的实践;有了让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说法。

其优先发展的是“效率”而不是“公平”。

但是,“效率优先”这种提法是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在公共决策层面上考虑的,是一种激励机制。

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语义环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不一定具有普适性。

比如中国古代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历代多次农民起义的口号就是“均贫富”,可见不公平可以导致秩序混乱。

相反的是,有些统治者推行“愚人政策”,其百姓的物质生活即使很贫乏,但是他们的满足感不见得比发达国家的低。

现在,人们对公平与效率两者的关系也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即两者是可以兼顾的。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从法的角度看待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则应将公平摆在效率之前。

这是因为经济法本质上还是法,而任何法的首选价值应该是公平,至少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应该优先关注

公平,经济法并不能因为其有“经济”二字就应该是“效率优先”。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首先也是为了“秩序”、“公平”而产生的,以美国《谢尔曼法》的产生为例,19世纪后期,托拉斯大肆非法敛财,破坏了美国传统的自由竞争原则,搞乱了美国的经济生活,对美国传统的民主政治造成威胁,损害了其他各阶层的利益,加剧了贫富分化,引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因此,托拉斯的斑斑劣迹使其在美国成为众矢之的,各种反托拉斯运动风起云涌。

可见,《谢尔曼法》首先产生于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维护。

(二)经济法通过保障国家经济调节来克服因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不公平

市场机制存在自身固有的缺陷,这些缺陷基本上可以被归纳为三类,即:市场的障碍性、市场的唯利性以及市场的盲目被动性。

市场障碍性主要指因不正当竞争、垄断等引起的竞争过度,以及因市场发育不完全所引起的竞争不足等现象;市场唯利性主要指市场主体难以(或不愿)对某些领域进行投资(特别是风险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利润低、容易搭便车的公共领域),从而造成公共品供给的不足市场盲目被动性指市场信号的滞后与偏离,造成宏观经济的紊乱,如房产、股市泡沫、投资过热、通货膨胀等。

为了克服这些市场缺陷,就需要国家的介入,此即国家调节。

与三种主要的市场缺陷相对应,国家调节也采取三种方式,从而克服因市场缺陷所引起的社会公平问题。

国家经济调节需要法律的保障(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即国家调节“不到位”),此即经济法。

经济法通过保障国家经济调节来克服因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不公平:(1)排除市场障碍和培育市场。

排除市场障碍就是打击垄断(包括行政垄断)、不正当竞争和限制竞争的行为;培育市场就是培育竞争,排除市场障碍的同时也能促进市场的发育。

通过排除市场障碍和培育市场可以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即维护竞争的公平。

(2)国家直接参与投资经营。

国家资本对市场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不断地进入和退出、再进入再退出市场的方式进行。

进则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实质的、结果的公平;退则所谓的“不与民争利”,使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处于同一竞争地位,维护竞争的公平、形式的公平。

此外,国家直接投资经营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分配和防止流失等内容,从而维护全民的利益,即实质的、结果的公平。

(3)对社会经济活动给予指导、鼓励、提供帮助和服务,引导和促进其按照国家所希望的方向和途径运行,即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既维护社会公众的实质公平,如抑制房价高涨、稳定物价、通过所得税制度间接调节贫富功能、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调节地区差异,等等;也有形式的、起点的公平,如对中小企业的帮助和促进等。

(三)经济法通过规范国家经济调节权来克服因政府失灵所带来的不公平

运用国家经济调节权的主体是国家(以政府为代表),由于政府实际上还是由人组成的,所以也是“有限理性”的,因此可能导致“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主要指权力滥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极不作为,即“权力缺位”,二是积极作为,即“权力越位”,从而需要法律对国家经济调节权力加以规范,此也即经济法。

总之,经济法的公平价值就体现在通过保障国家调节(防止国家调节“不到位”)和规范国家经济调节权(防止国家经济调节权的“权力缺位”与“权力越位”),克服因市场与(或)政府的失灵所带来的不公平。

三、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经济法途径

中国当前的社会公平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而中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也是为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缺陷和社会公平问题而产生的。

因此,中国经济法应该担负起解决当前社会公平问题的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其功能,实现其社会公平价值。

具体说来,经济法的公平价值可以通过制定、完善和实施以下经济法得以实现:

(一)完善竞争立法

竞争立法可以为市场主体创造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而公平竞争环境的打造涉及到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完善“市场障碍排除法”。

我国的《反垄断法》已经实施,但其对行政垄断的规制不力,而行政垄断又恰恰是导致社会不公平的一个主要原因。

迄今为止,不仅仅是水、电、石油、煤气、烟草、邮政、电信、铁路等行业几十年如一日维持着坚不可摧的行业垄断地位,就是教育、医疗、房地产(主要因为土地垄断)等领域,其行业垄断地位也呈不断加剧和恶化之势。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几乎每一个行业主管部门都和教育、医疗、房地产等行业主管部门一样,通过不受立法和司法审查的行业规章和红头文件,在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之间、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之间、私人房地产公司和国有房地产公司之间等等,实行区别对待的“选择性立法”和“选择性执法”,以加强管理和规范发展为名,排斥公平竞争,维护行业和部门垄断利益,在市场化的大旗下,完成了权力商品化或者说权力资本化的转变。

这些行政垄断企业在垄断权力的保驾护航下,除了排斥市场上的竞争外,还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市场障碍排除还要反不正当竞争,同样,我国已经制定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针对当前市场上日益猖獗的商业贿赂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似乎并不很有效。

商业贿赂日益与权力挂钩,官商合伙,权钱交易越来越引起社会的不满。

另一方面是制定和实施“市场培育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资源配置上说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由于转型国家原来都是由国家计划和权力因素统制社会经济生活,而市场因素被排斥、扼杀。

所以,如果计划和权力体制及其运行方式不改革,不“让路”,市场因素和市场体系就无从滋长发育,即导致市场竞争的不足,更谈不上竞争的公平。

因此,要大力培育市场,例如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扶植和壮大民营经济,减少行政审批和干预,等等。

(二)制定国家投资经营立法

国家投资经营立法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国家投资经营法》,解决国有资产的“进”“退”问题。

“进”则提供公共产品。

当前有些社会不满情绪就来自于对政府提供公共品的不力上,比如抱怨交通、教育和医疗等一类的公共品明显供给不足,社会民众希望能够由国家提供。

“退”则维护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竞争平等。

由于中国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且转型尚未完成,所以国有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

而其中有些领域由国家来投资经营是很不恰当的,这不但使民营经济处于不公平的弱势竞争地位,而且还经营得很差。

(三)制定、完善和实施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方面的立法主要可以通过维护宏观经济的良好状态,以及通过经济政策工具和具体调节手段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

一方面是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法》保障宏观调控的顺利进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与安全。

宏观经济的良好状态一般体现在四个方面:高就业、低通胀、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可以设想,如果

宏观经济运行不良,如失业率高居不下,物价暴涨,房价高昂,老百姓的不满情绪只会越来越高。

但是,宏观调控要起效果必须有法律的保障。

中国宏观调控在执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阻挠。

比如,中央其实为解决社会不公平现象进行了很大的努力,如三令五申禁止“官煤结合”,出台了一个又一个政策调控房价,对农村的政策也不可谓不倾斜,如果这些都能起效果的话,当前的社会矛盾也肯定会更加缓和些。

但是,中央的政策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便需要法律的保障实施。

另一方面是制定、完善和实施有关经济政策工具和具体调节手段的法律来消除社会不公平。

例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体系,是消除地区差异的有效手段。

目前,它已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方式。

但我国目前还尚未制定《转移支付法》,自1995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采取的税收返还办法是为保持地方既得利益而采取的特殊过渡性措施。

这不但不利于转移支付功能的发挥,还导致“跑部钱进”现象,引起许多地方的不满。

(四)完善和实施规范国家经济调节权的立法

权力的“缺位”与“越位”,又叫“权力缺席与权力失约”,即权力失去约束。

如果国家经济调节权失去约束,或者消极不作为,或者就会蜕变为一种赤裸裸的国家暴力,比如随意剥夺社会主体的经济权利,如乱摊派,乱下计划,乱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等,更加引起社会的不满。

其实,就中国的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法克服“政府失灵”带来的不公平可能比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不公平更重要。

因为中国的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力经济。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三、四十年内,新中国实行全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全面而几无遗漏地统制着社会经济,国家权力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环节和层次。

权力对经济的统制已经成为一种惯性,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本质上就是让权力“淡出”经济,但是这个转型还没有完成。

因此,当前经济法任务的重点还是控制权力,以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权力经济向法治经济的转变。

当然,“完善和实施规范国家经济调节权的立法”并非意味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上述制定和完善竞争立法、国家投资经营立法和宏观调控立法的过程同时就是完善规范国家经济调节权的立法的过程,只是在内容上应该体现这一控权的思想。

经济法的公平与效率问题【2】

摘要: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就当前法学界来看,主要观点有“公平优先”、“效率优先”、“兼顾论”三种认识。

我国过去实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虽然改善了原先平均分配效率低下的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分化、城乡差距扩大等不公平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从经济法的角度去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出“公平与效率并重”,达到“注重公平,促进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法;公平;效率;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一些关于公平与效率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贫富分化扩大、社会分配不公现象严重等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因此,我们对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有必要重新审视。

一、分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单纯的效率与公平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从历史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效率往往是以牺牲公平为代价来实现的。

但是效率又是公平的前提,一个社会没有效率很难实现真正的公平,而一个社会如果具有高效率,那么公平也会被逐渐的推进。

公平对于社会的多个方面都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公民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更为巨大,对社会效率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社会的公平状况影响着社会的整体效率,一个高度公平的社会,它的整体效率也会得到激发。

但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一些局部、短期的效率会受到影响。

我国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出现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

我国对于市场经济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一些社会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成为了全社会的急切需求。

这就使我国选择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政策。

在这种思想观念下,效率是人们追逐的目标,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的中心问题。

这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部分人的物质财富也逐渐充足,但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公平问题。

据调查,基尼系数在我国已经超过了0.5,我国在国际上属于贫富差距比较严重的国家。

财富分配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比如劳资分配不公、行业垄断引起的分配不公等等。

这些不公平对社会的安定造成了严重影响,比如当前的犯罪现象增多、社会混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失衡,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阻碍。

二、完善公平与效率并重法则,规范市场经济权利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则法规。

经济法的目的在于弥补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的缺陷。

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产生了失灵的现象,这反过来又造成了市场的失灵。

这就需要完善经济法,使经济法能够科学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我国市场经济中政府失灵的问题多数是受到权力本位思想的干扰,权力寻租、贪腐贪腐现象屡禁不止,公共政策失效、政府扩张等问题开始出现。

公共决策的缺陷和不公平以及政府低效率的执行,引发了市场失灵,导致了资源浪费。

这是一种低效率行为,同时也是对纳税人不公平的行为。

政府在干预市场过程中充当了“经济人”角色,比如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和规模最大化,在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权衡的过程中会偏向自身的利益和发展。

如当前的城市规模膨胀过度、行政垄断、过热的房地产行业和泡沫经济都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经济人利益最大化的诱惑力,又引发了贪腐与权力寻租等问题的出现。

这就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政府的可信度,加重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因此,政府干预经济市场的权力要加以规范,干预的合法性和边界的判定也应该有效、有据、有度。

政府应当坚持以市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中心,不断规范政府内部的干预评价标准,渗透社会整体利益协调发展的内容,改变一切围绕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理念,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使政府干预的效率与公平并重。

现代经济法的构建应当改善过去政策没有兼顾公平与效率,没有实现二者并重的问题。

经济法原则的确立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起到指导国家机关立法和实施的作用。

政府要加强公平在政策法规中的权重,推行注重公平、促进效率的经济法则,改善我国贫富分化严重的矛盾,在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中体现出注重公平、促进效率重要性,指导经济法的立法与执行,使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经济法中的公平与效率既辩证又统一。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政府根据社会和时代特征不断进行调整与协调。

政府既要注重公平又要考虑效率,在面对市场经济的矛盾时,要合理协调二者关系,实现经济法上公平与效率并重,注重公平、促进效率的目标。

对于当前经济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政府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促使我国社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霞,王伟.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法经济学分析――简论经济法价值目标的均衡[J].商场现代化,(18):281-283.

[2]曾群.公平、效率以及两者的平衡――从经济法发展史看经济法的价值[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12):77-79.

社会公平与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3】

提要经济法在对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中必然要体现社会公平,经济法维护社会公平的立法目的是通过对利益的再分配过程而体现的,经济法的再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一、社会公平与经济法的关系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从经济法的产生来看,经济法是生产社会化与垄断出现后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产生的。

简而言之,国家干预经济产生经济法,经济法在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转变中发展。

经济法体现的不是单纯的私人意志,也不是单纯的国家意志,而是社会公共意志。

经济法弘扬实质正义与公平,是团体社会中每个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因此,经济法保护的不是纯粹的私人利益,或建立在统治阶级意志基础上的国家利益,而是社会公共利益,是具有普遍的、公共性的利益。

而社会公共利益的核心正是社会公平,经济法所维护的社会公共利益是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并且是经济领域内的社会公平。

经济法追求实质公平,其不仅在经济机会上保证各主体平等,同时也具体到各主体差别中,要求结果相对公平。

此外,经济法所维护的社会公平,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须通过不断努力实践,在不断的纠偏、改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从个别角度观察,看起来有可能是不公平、不平等的,但从整个社会利益体的角度来看则很可能有利于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

所以说,经济法所要实现的这种社会公平的本质特征是为社会整体所需,最大限度地体现着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核心。

二、经济法的功能――利益再分配

任何资源和产品的分配都是在一定的法律原则和规则的规范与约束下进行的,所有的社会分配关系均需法律的规范与调整。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的法律部门调整各自领域的特定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们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关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益资源分配书。

分配可以分为初级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

初级分配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分配,它是权利交易的结果,其产生完全出于自愿,它追求在形式上和程序上达到对权利关系(即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再分配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分配,是公权机关凭借其强制力进行的财产和利益的转移行为,这种分配由公权主体的强制行为而产生,不存在协商和合意,只存在财产和利益的强制性转移,确保分配结果最终的实质合理。

民商法在调整分配关系过程中起初次分配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靠民商法来规范,其对市场分配关系的调整,始终依靠市场价值规律进行。

民商法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保障平等市场主体之间的自愿和平等,贯彻按贡献和价值进行分配的原则,以实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效率目标和国民收入总量增长的最大化。

民商法尊重契约自由的法律理念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但在生产社会化以后,市场机制的缺陷和民商法的局限性逐步显露,它们的调节和调整即它们所进行的利益资源分配,已经解决不了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问题,它们所崇尚的个体效率和公平往往损害社会利益,它们注重的形式公平常常导致实质不公平。

由于调整领域的局限性和个人主义法律理念的限制,民商法对由于市场缺陷、政府缺陷以及社会体制缺陷等引起的宏观经济安全问题难以发挥作用。

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仅依靠民商法的分配不可能实现实质上的分配公平与正义,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对个体公平过度追求有时会妨害社会公平,对形式公平的追求有时会导致实质不公平,宣扬机会公平其实并未解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问题。

为弥补和纠正民商法在分配利益时可能造成损害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现象,有必要就民商法等法律调节的既存法律秩序进行适度调整,以实现利益分配的实质公平与正义。

于是,经济法就伴随着生产社会化产生的民商法调整的缺陷与针对市场缺陷而产生的国家经济职能的转变产生了。

经济法是规范国家经济调节的法律。

国家调节应当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的一种调节机制,是对市场调节的一种再调节。

其是运用“国家之手”进行的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分配。

三、社会公平与经济法的再分配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法是为了保护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社会公共利益而产生的,同时经济法本身具有的再分配功能,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和再分配,其价值取向必定偏重于社会总体性效率和社会公平,因为这是经济法的题中之意。

国家调节所作的分配乃是在市场调节所作的分配基础上,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即社会总体效率和社会公平而进行的再分配。

经济法所要实现的社会公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指社会对行为主体在进入市场时赋予大致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其直接影响分配公平。

2、分配公平:经济法赋予公平以更丰富的含义,对公平的关怀更趋实质,使其在经济生活中得以更有效地实现,亦使分配公平成为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3、发展公平:经济法作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兴法律现象,以这样的理论预设为前提:单一的市场调节机制不能保障经济运行的持续、公平、快速发展,而国家调节与市场调节可以同时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

由此可见,经济法的立足点比传统法律更广、更宽、更远,其体现出来的发展理念也属于一种新型的、代表新经济发展趋势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

19世纪末出现的生产社会化使得市场固有的三个缺陷显现出来,国家调节机制随之产生,国家经济职能也发生了转变,国家调节针对市场的三种缺陷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调节方式,所以规范国家调节的经济法也相应地分为三个方面:在市场竞争领域,保障国家以强制干预方式排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于自由竞争的妨害产生了市场规制法;国家对经济的主动直接的调节产生了国家投资经营法;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予以指导、鼓励、帮助,进行引导促进,产生了国家宏观调控法。

市场规制法主要是通过国家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对市场竞争实行强制干预和管制,以排除市场障碍,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对经济繁荣的调节作用,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运行协调、稳定和发展。

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投资经营活动基本上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

随着产业革命和社会市场经济阶段的到来,市场的唯利性突显,各经济部门、行业、产业、地区等之间的投资和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社会对公共产品需求的扩大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于是国家针对此矛盾进行经济上的干预,其采用宏观调控的方式,通过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对这些领域进行投资经营,在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也难奏效的时候,国家就不得不选择直接参与投资经营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国家通过对投资经营领域的进与退对既存利益进行再调节、再分配,同时国家投资经营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活动,国家利用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组成的财政收入进行投资经营时,即完成了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所以,国家投资经营行为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活动,而国家投资经营法则确认、保障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关系。

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生产经营活动完全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市场具有的盲目、被动和滞后性仅仅影响着投资经营者的个体效益。

但进入社会市场经济阶段后,市场的盲目、被动和滞后性将影响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

然而,民商法却无法应对这一市场缺陷,这就需要国家出面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调控,即国家宏观调控。

几乎所有类型的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比如税收、预算、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制度中,本身就具有再分配功能。

税收的再分配功能更是明显,如所得税、财产税、营业税等都是对纳税人收入的一种再分配,通过对个人征收所得税、财产税、开征遗产税和赠予税等,缩小高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达到社会分配公平,促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

而预算和转移支付本质上也是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的一种再分配。

同时,任何一项宏观调控的决策也是对既存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国家通过这些宏观调控手段与政策,平衡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社会公平。

总之,无论从怎样的角度来看,经济法在本质上都是与社会公平、利益再分配分不开的。

经济法在对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中必然会体现社会公平,经济法维护社会公平的立法目的是在对利益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中体现的,社会公平需要经济法对社会利益的再分配。

篇18:《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下面我主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学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通过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本框题衔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因而这一框题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公平与收入分配公平、效率的含义。

②理解社会主义社会重视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③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途径。

④理解个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性建议的能力,及通过对效率与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和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②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制度保障、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依据:当前,高一学生对于生活中人们工资收入有差距的这些现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还未能深入了解到其中牵涉到“公平”的原因及与之相关的解决措施。所以有必要通过对“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这个知识点的深入学习,来让他们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实施举措,加深对现实生活中收入不均衡现象、国家实施的分配策略、经济生活中规律的了解,全面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分配上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和爱戴。

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在学习了影响价格、生产等知识后,同学们对于生产效率都有了一个大体上的理解,但是可能会把对“效率”的理解局限在“企业、个人的劳动时间”这一狭隘的层面上。为了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效率”这一重要概念,以及和前面所讲的“公平”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于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能动性的认识,继而对合理分配制度内容的理解有一个铺垫。

难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经济发展的消极态势,比如人们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大等。而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使分配更加合理的措施中一定要谨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要对学生加以强调重复的知识点,因为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对他们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让他们再根据我国国情来考虑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则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注意结合身边事例、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阐述、循循善诱。

三、说学生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本框知识理论性强以及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现实意义,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四、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本框教学主要运用学生主体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问题式教学法来更好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具体方法分析如下:

1、情境创设法和直观演示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景情境,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来直观、生动展现,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导入和讲解“社会分配如何实现公平“这一重点时,我抛开生硬的说教,借助多媒体、图片等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把一些在生活中碰到的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的现象的图片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公平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平的重要性,让学生培养公平精神、公平意识。

2、问题式教学法

是在教师设疑、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根据反映社会贫富差距大的一些图片来不断地设疑,一步步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小组的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从中加深对公平含义、实现公平的途径的认识。

此外,我在教学中还会用对比分析法、活动参与法、总结法等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直观体验。

(二)说学法

1、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交流、启发,实现教学的多边互动。在本课中,主要围绕“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来进行讨论和合作交流。

2、分析归纳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小组的探究,归纳探究的成果然后派代表进行发言。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合作讨论中总结归纳“对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以此来强化同学们对制度保障、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知识的认知,并进一步提高自身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图片导入,感受生活。

我们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收入差距大、贫富两级分化严重的漫画图片,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的什么问题?那么怎样才算公平,又应该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呢?利用漫画,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导入整个环节可以自然过渡到新课,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二:案例分析,探究生活。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小李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销售员,月工资XX元,每天工作8个小时;小红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高层主管,月工资5000元,每天工作也是8个小时”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中两个人的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的含义。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们一个分析思考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际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

环节三: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及探究合作的精神,同时在学生探究完之后,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加以点评。这样的方式就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将决定采用案例分析的探讨方式来实现。首先通过一个前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收入是否能达到绝对的公平。其次,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收入公平的方式。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分析得出我国实现收入公平的方式。通过这两个小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思考和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归纳“国家为什么重视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重视效率和公平,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这一合作探究使学生自然理解我国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提高两个合理比重”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环节四: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们小组将决定采用以下形式进行教学:

问题探究式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我国目前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当前我国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六、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在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知识网络图,巩固和升华课堂知识。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收入分配与公平》这个框题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在学习了前一个框题《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之后,学生对我国的分配制度有了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因此,学生在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学习理解收入分配与实现公平的关系,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另外,同时也应看到,学生由于知识深度以及广度的限制,对于公平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拿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切勿泛泛而谈。

篇19:《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2、教学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二、说学情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三、说教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实地寻访、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课堂汇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学以致用。

四、说学法

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2、合作活动、探究新授

招聘启示1:

现在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

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

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招聘启事1与招聘启事2对比

a店:30元/天

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对比招聘启示1和2,发现同样是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招聘要求一样,但报酬却是不同的,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阐述理由:

a店老板的分配方式不能激发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每天的工资是固定的,所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b店老板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在利益的驱动下,能刺激工作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工作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推销出更多的学习软件。

教师抓住学生所说的“工作效率”,归纳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我们讲提高效率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

第二个问题:

1、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

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相挂钩时,就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不挂钩时,就会挫伤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活动:你选择在b店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以下情况:

一套学习软件市场价是500元,而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总共才300元,而从300元转化为50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你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是b店的老板却轻而易举就获取净利润200元,你辛辛苦苦推销一套软件才获得10元的佣金,老板的收益是你的19倍。

你认为这公平吗?你还愿意干下去吗?那么什么是公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异的存在。这个差异是怎样的?

2、从公平含义看b店老板和你的收入差异公平吗?(不公平)还愿意干下去吗?(不愿意)

3、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引导:在我国收入分配中既要讲效率又要求公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和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

第二个问题: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大锅饭的图片)这是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吃大锅饭的图片,它告诉我们当时我们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特点是什么?他把中国带进富裕了吗?那么这样的平均主义,这样的没有效率的公平有意义吗?那么我们要怎样的公平?要提高效率就要采取怎样的分配方式?如果只讲效率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

总结效率和公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的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那么我们国家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如何作出选择的?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2、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为什么要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什么是兼顾公平?

把效率放在第一位,追求效率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社会得到和谐稳定发展。正是由于我们坚持效率优先,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了起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播放《走进新时代》。这些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与我们前面短片《灰色震撼》反映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请大家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既坚持效率又兼顾公平?

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注意课本上的第一段第二句话,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也有利于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税收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3、巩固练习、反思总结。

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分配问题,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当前分配制度中坚持的效率优先和公平原则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4、课堂小结、布置预习。

通过这两科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那么国家收入又是怎么分配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重点。

篇20:《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下面我主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学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通过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本框题衔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因而这一框题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公平与收入分配公平、效率的含义

②理解社会主义社会重视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③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途径

④理解个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性建议的能力,及通过对效率与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和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②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制度保障、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依据:当前,高一学生对于生活中人们工资收入有差距的这些现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还未能深入了解到其中牵涉到“公平”的原因及与之相关的解决措施。所以有必要通过对“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这个知识点的深入学习,来让他们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实施举措,加深对现实生活中收入不均衡现象、国家实施的分配策略、经济生活中规律的了解,全面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分配上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和爱戴。

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在学习了影响价格、生产等知识后,同学们对于生产效率都有了一个大体上的理解,但是可能会把对“效率”的理解局限在“企业、个人的劳动时间”这一狭隘的层面上。为了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效率”这一重要概念,以及和前面所讲的“公平”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于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能动性的认识,继而对合理分配制度内容的理解有一个铺垫。

难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经济发展的消极态势,比如人们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大等。而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使分配更加合理的措施中一定要谨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要对学生加以强调重复的知识点,因为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对他们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让他们再根据我国国情来考虑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则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注意结合身边事例、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阐述、循循善诱。

三、说学生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本框知识理论性强以及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现实意义,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四、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本框教学主要运用学生主体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问题式教学法来更好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具体方法分析如下:

1、情境创设法和直观演示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景情境,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来直观、生动展现,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导入和讲解“社会分配如何实现公平“这一重点时,我抛开生硬的说教,借助多媒体、图片等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把一些在生活中碰到的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的现象的图片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公平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平的重要性,让学生培养公平精神、公平意识。

2、问题式教学法

是在教师设疑、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根据反映社会贫富差距大的一些图片来不断地设疑,一步步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小组的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从中加深对公平含义、实现公平的途径的认识。

此外,我在教学中还会用对比分析法、活动参与法、总结法等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直观体验。

(二)说学法

1、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交流、启发,实现教学的多边互动。在本课中,主要围绕“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来进行讨论和合作交流。

2、分析归纳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小组的探究,归纳探究的成果然后派代表进行发言。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合作讨论中总结归纳“对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以此来强化同学们对制度保障、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知识的认知,并进一步提高自身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图片导入,感受生活。

我们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收入差距大、贫富两级分化严重的漫画图片,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的什么问题?那么怎样才算公平,又应该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呢?利用漫画,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导入整个环节可以自然过渡到新课,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二:案例分析,探究生活。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小李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销售员,月工资XX元,每天工作8个小时;小红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高层主管,月工资5000元,每天工作也是8个小时”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中两个人的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的含义。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们一个分析思考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际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

环节三: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及探究合作的精神,同时在学生探究完之后,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加以点评。这样的方式就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将决定采用案例分析的探讨方式来实现。首先通过一个前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收入是否能达到绝对的公平。其次,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收入公平的方式。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分析得出我国实现收入公平的方式。通过这两个小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思考和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归纳“国家为什么重视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重视效率和公平,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这一合作探究使学生自然理解我国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提高两个合理比重”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环节四:

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播放关于十八大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十大大上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以及目前我过正确对待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们小组将决定采用以下形式进行教学:

问题探究式式教学法。通过十八大的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我国目前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当前我国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六、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在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知识网络图,巩固和升华课堂知识。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收入分配与公平》这个框题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在学习了前一个框题《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之后,学生对我国的分配制度有了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因此,学生在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学习理解收入分配与实现公平的关系,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另外,同时也应看到,学生由于知识深度以及广度的限制,对于公平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拿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切勿泛泛而谈。

相关专题 教案社会公平